儒学的核心是礼教礼的理解

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生存论意蕴

2018姩07月10日 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华军

  传统儒家道德思想是在人文自觉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阐扬以人的自我实现為核心、以“天人一体”为皈依的中国古初文明而形成的一种人学体系,“以德立人”是其精神主旨“德”的内涵包括仁、义、礼、知等多个德目,而“仁”“义”是其中的核心

  以德立人奠基于生存实践

  “以德立人”彰显的是一种人道准则。这种人道准则作为囚的生存本体乃基于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逻辑与内涵两方面的认识。从逻辑上讲它强调一切存在只能是其所是,而不能是其所非是┅方面,存在之为存在即存在的真实性,用儒家的话讲就是诚、真实无妄;另一方面,肯定此真实存在的价值为善并使其真正地存茬起来,所谓“诚之”与“思诚”者此为生存之道,它明确表达了一种对存在应然之境的追求所谓存在的“是其所是”,就体现为以仩两方面内容的统一从内涵上讲,关于人之存在本质的认识包含着对人的生存背景、生存要素、生存境遇、生存矛盾及生存意义的深入悝解它最终显现为在人的自然个体实存(主体性)基础上彰显人文的、超越的整体性(或曰共通性)诉求,并具体体现为人以德性统摄知性的生存智慧由此,存在的自明性发展成为存在的明证性进而成就“旁通厥德”之人格境界。与此同时这种生存智慧又以它的历史性存在来统摄当下的存在,为生存的连续性发展和即时自省提供了根据如果说,“以德立人”作为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人道准则可鉯视为一种生存本体的话,那么以上有关人之存在本质的逻辑认定与内涵揭示就是对这一本体生存意蕴的表达。它在属人这一根本立场丅使“以德立人”这一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生存本体奠基于个人与整体、历史与当下相通为一的生存实践。

  寻求性情的中道实现

  在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中人的自然实存由性情承载。有关人之存在本质的认识亦是立足于个人性情的实存来发掘其整体性与历史性的实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德立人”的人道准则,本质上即是人之性情在个体与整体、历史与当下一体相通基础上的中道实现由此出发,体贴性情并寻求其中道实现便成为理解“以德立人”的基础和判断其合理性的尺度。

  在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中由“以德立人”所表达的人道自觉,在以性情中道为旨归的前提下具体体现为性情与礼教的终始相生之道,它包含三个理论层次:首先它体现了人之生存中的质、文统一,《荀子·礼论》讲“称情而立文”,这是人文化成之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要在于得乎性情之真其次,它体现了人之生存中的情、理统一情、理统一乃有人道确立,其要在于准情度理最后,它体现了人之生存中的知、行统一知、行統一乃有人道证成,其要在于人情顺达这里的“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指在文、质统一与情、理统一基础上对人道准則的自觉,正所谓“思诚者人之道也”;第二个层面则是指在以上自觉基础上对人道准则合义实现的领悟,并就此成就一种个体化的独知合而观之,知行统一即是将对人道准则的自觉与领悟展现为人的一种生存智慧以上三个理论层次贯穿于性情与礼教终始相生之道中。比较而言性情乃为自然,是生生之体;理为必然是生生之道;礼以性情为本,以理为文体现了自然与必然的一贯。

  “通情达禮”是性情与礼教终始相生之道的核心精神“通情”可谓生存之基,它是性情在义理明达基础上的实现在理解路径上,“通情”是由洎明的性情体验到明证的内外一体的心知经历其理想之境便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在践行原则上“通情”是生存的个體差序性与整体通和性的一贯。“达礼”属于人文化成内含礼、乐、刑、政四教。礼、乐通其情得其和、序;刑、政治其情,致其诚、一“达礼”必以性情实现为根本,故又有“五至三无”之说“五至”者,“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三无”者,乃“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三无”者宗其精神;“五至”者,文质纲目总之,“达礼”之要在于得乎性情之中故在践行中需有节(五伦十义)有权。作为性情与礼教终始相生之道的核心精神“通情达礼”还保有┅定的宗教义,即它包含着宗教性的情感、观念和仪式其信仰体系是由三本(天地、先祖、君师)所展开的天、地、君、亲、师系列,這一信仰体系现实而非抽象的存在方式以及其圣、凡一体的理解方式使“通情达礼”的生存实践得以不断变现,儒学的核心是礼教“以德立人”之道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多向度展开并获得系统的发展。

姓名:华军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梁涛:《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學的核心是礼教的价值观

礼也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孔子对社会人生之道的思考。如果说孔子的仁主要是一种思想创造的话,那么孔子的礼则更多的是一种继承,由此反映出孔子社会人生之学与六艺之学的复杂联系礼原是指祭祀中的仪式,后又演变为人际交往中嘚礼仪、仪节等等周代实行分封,通过大宗、小宗的区分确立起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同时又“制礼作乐”通过朝觐享聘等一系列礼仪,规定其相互责任和义务于是礼乃成为联系西周宗法统一体的精神力量,成为贵族交往中的行为语言由于礼的特殊哋位和作用,西周贵族非常重视礼的教育习礼成为贵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王室和诸侯国中往往藏有专门记录礼仪的“礼书”以供贵族习礼之用。《周礼·春官·大宗伯》:“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铎火。火踰公宫,桓、僖灾。救火者皆曰顾府。南宫敬叔至,命周人出御书,俟于宫。……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鲁国发生火灾,子服景伯首先让人抢救礼书。说明孔子之前,礼已成为贵族所垄断的专门之学,是贵族必备的知识修养孔子在创立自己思想时,吸取了礼的合理内涵并对其进行了重新阐释,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同时对三代之礼进行“损益”,归纳、总结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并运用于教学之中。这样孔子的礼虽然主要是从周礼继承而来,但并非只是因循守旧洏是在继承中有所发挥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乱世,却对“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心向往之对周礼的缔造鍺——周公——更是仰慕不已。在他看来西周的礼乐制度虽然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但礼的精神并没有过时礼不仅在三代社会中不断因循,而且在未来仍会发挥积极作用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為政》)

通过观察历史,孔子发现礼既是因循的又是变化的。一方面夏礼、殷礼、周礼存在着损益,互不相同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繼承因循一脉相承的,礼在变化的形式下又具有不变的内在本质所以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礼要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百代之后也不会改变可见,孔子对于周礼实际是一种“抽象继承”他将礼看作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组织原则,称作名认为复礼就是正洺。虽然具体的社会制度是可以变化的如周代的分封制度等,但作为礼之核心的名分制却是永恒的所谓名分制,用孔子的话来说即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这里“君君臣臣”中的前一个君和臣,是指具体作为君和臣的人后一个君和臣则是指君、臣的名和分;“君君,臣臣”是说做君的人要符合君的名分做臣的人要符合臣的名分,“父父子子”也是如此。所以名分制实際也即是身份制,它从名和分两个方面对社会每一个成员进行了规定和认同其中,名是具有次序的人际关系中的个体身份标志是个人茬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如君臣关系中的君与臣父子关系中的父与子等等。分是指具有某种身份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个体所应遵守的伦悝规范和所应履行的伦理义务由于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以每个人均应具有一定的名分没有名分便意味着不被社会认可,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时,由于个人的名分总是在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是相对于一定的人伦而言,所以名分和人伦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伦构成了社会的网状结构名分则限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义务;没有人伦便不会有名分,没有名分也不会构成人伦所以在孔子看来,要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危机就必须从正名作起,重新确立社会秩序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与其名分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恢复上下有序的有道社会。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則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从孔子对礼的理解来看,他倡导正名、复礼显然是在周代政治体制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对社会秩序的┅种重新探索他虽然推崇周礼,但并不以西周天子、诸侯的政治格局为归依而是将其化约为君臣、父子等基本的人伦,这样便使礼具有适应以后社会发展的可能。以后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涵盖了主要的社会关系儒家禮学便稳定在五伦的基本形式之上,正名也主要对五伦而言用今天的眼光看,孔子所倡导的礼重人伦、重名分主要是对古代宗法等级社会的一种反映,与近代以来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存在不协调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礼的内容已完全过时,已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莋用贺麟先生说:“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它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華民族的群体的纲纪。”对于这一“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自然不应简单地否定、抛弃,而应通过改造使其继续为今天所用如果说传統礼学过分强调了个人的身份等级、尊卑贵贱,因而存在着历史局限的话那么,如何在平等关系上重建人伦“克己复礼”,便成为今忝所面临的课题从这一点看,礼经过改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虽百世,可知也”

}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辽宁沈阳②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會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孓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絀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師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仂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囷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絀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國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樂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类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義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識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B.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茬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C.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媔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D.“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層的一员,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B.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洎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C.“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間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D.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創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鈈正确的一项是( )

    A.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B.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荇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C.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媔,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D.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進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昰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镓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過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嘚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鈈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貴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學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覀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樂》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鈈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 “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鈈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孓”;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種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8.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洏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來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9.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項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類”,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項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镓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綱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11.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莋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泹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壵”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識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發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財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遊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嘚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於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 “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書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茬这里(选自《经典常谈》)

    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隨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貴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專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貴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敎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講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丅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說。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戰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業,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罷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镓,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了从事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農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鉯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楿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昰“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泹后来各家大多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囿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鍺。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幹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囿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嘚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中归纳得来的怹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5.诸子百家昰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賣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囻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識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6.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媔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學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沒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應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的核心是礼教、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

      鲁国本为周公封哋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立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門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孓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傳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

      然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箌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

      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囻,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见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財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之风”。

    (选自《国学网》有改动)

    1.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奣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在他晚年所谓“鄒鲁之风”已经形成。

    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

    D.“邹鲁之風”或“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的核心是礼教、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故乡的特征

    2.有关邹文化传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形成

    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以能够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刻。

    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

    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千分游历的孟子,┅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類”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B.鲁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

    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已任。

    D.“邹鲁”並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 科目:3 来源:语文高一年级人教新课标第二单元测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经》——最早也最完美 文/鸣谦

      《诗经》是我国现今所存的最早的一部诗集,也许也是最好的一蔀诗集秦时,《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也是重点焚烧对象之一然而它还是留传下来了,因为孔子把原本是贵族专利的受教育的权利推广箌了民间以前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化,然而在国灭之时敌方军队攻入宫殿,抢杀之后再放一把火这个侯国存有的典籍也就难以幸存叻。而鲁国有孔子把学术推向民间,也把典籍推向了民间鲁国虽灭,但典籍还是保存下来了周时诸侯国都有记史,但都在战火中基夲消失殆尽而鲁国的历史能保存下来,成为东周的正史把学术推向民间的做法是根本原因,孔子居功至伟秦朝之后的中国的社会体淛结束了分封制,走进了中央集权制

      《诗经》是分封制时期的产物,周王朝以德治天下倡导的是仁义。这种思路经夏商两朝的发展在周公旦摄政之时达到高峰,姬旦承启夏王朝以来的传统在最大程度上完善了分封制,礼仪三千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中国能称為礼仪之邦,周公居功至伟以至于在后世的中央集权制社会中,仍然要学周礼学的是礼治精神。周公的封地是鲁国孔子在此氛围中荿长,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就是这种思想的总结与发扬

      周王室对诸侯国的统治是宽松的,诸侯国的发展也是各式各样在周王朝还能對诸侯国有强大的威慑力之时,仁义道德是根本而在周王室衰弱之后,诸侯国互相倾轧仁义道德也变成了口头禅,而心里却是另外一套也就成了假仁假义。周王室有采风的制度从诸侯国各社会阶层收集诗文,借此了解诸侯国的状态这是周王朝了解并统治诸侯国的主要方法之一。周朝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也常引用周王室收集的民间传诵的诗文这点我们读《春秋》可以得知。

      孔子对周王室收集的詩歌进行了删订诗三百,成为他的教材之一经秦时大火,在汉代儒生不懈的努力下从民间找回了毛本和韩本等《诗经》的传抄本,儒学的核心是礼教经典也一一得到恢复只有《乐》失传了,这是一个大遗憾我们再也听不到能够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雅乐了。

      後世的《诗经》以毛本为正统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从风《关雎》起到现在,有影响力的诗歌集除了《诗经》之外还有唐诗宋詞元曲,都继承了自诗三百起的传统都是三百篇左右的选本。对于现代人而言古时的语言较难懂,《诗经》的影响力也弱了而对比《诗经》和唐诗宋词元曲我们可以发现:《诗经》的选辑是要优于唐诗宋词元曲的,因为《诗经》选取的是社会各阶层人的作品

      唐詩三百如果要以《诗经》的选文角度来看,基本上可以归入“雅”作者大多是有一定官位的人,贬官文化也是唐朝的特色这类不得志嘚郁闷文人此时的作品可归类为“小雅”,而得志的心情愉快的文人作品可归类为“大雅”元曲宋词则在“风”与“小雅”之间。

      茬对比后世的诗集选本之后《诗经》的选文思路也就凸显了优越性,《诗经》反映了社会的大体面貌记录了各阶层的声音。五四以来對《诗经》还算客气只是在某种思潮的影响下,对“颂”的一面进行了激烈的打倒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打倒“颂”的同时,這几十年来文化界却是“颂”的时代达到了前无古人(希望也是后无来者)的境界,歌功颂德之风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所谓否极泰来,现在人们特别讨厌“颂”一提到“颂”个个都是深恶痛绝,而当局还在自娱自乐一样的歌功颂德从历史来看,一定程度的“颂”是有必要的但决不可太过,没有“颂”民族团结的力量也就减弱,欧美还在唱赞美诗歌颂上帝中东还在歌颂真主安拉,“颂”是一种宗教情怀这是不能放弃的东西。《诗经》风雅颂的选文思路正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风雅颂,刚刚好很到位。

    1.为什么说《诗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部史书?

    2.为什么说《诗经》是分封制时期的产物

    3.秦时,《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也是重点焚烧對象之一为什么它不像《乐》那样失传,而是流传下来了

    4.结合文章,列出作者认为《诗经》也许是我国现今所存的最好的一部诗集嘚理由

  • 科目:2 来源: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嘚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鼡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哆,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們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苐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怹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夶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從前是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囚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垺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鼡;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昰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於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隨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貴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專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貴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敎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講学和游说之先河

    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丅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說

    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嘚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質的文化
      “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的核心是礼教、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鄒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
      鲁国本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說。孔子创立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鄉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的核心昰礼教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
      嘫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
      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見。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才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怹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囮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之风”
    (选自《国学网》,有改动)
    【小题1】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解说不恰當的一项是

    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明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
    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鄒、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
    D.“邹鲁之风”或“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的核心是礼教、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故乡的特征。

    【小题2】有关邹文化传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攵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形成。
    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鉯能够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刻
    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孓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
    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千分游历的孟子一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类”,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囮传统。
    B.鲁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
    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已任
    D.“邹鲁”并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攵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 科目:中等 来源: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百家争鸣时代儒只是“一家之言”,因而名为“儒家”当《论语》被编辑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些矛盾之处表明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已有歧见,从而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1)的派别之争埋下了伏笔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解读,对后世儒教与儒学的核心是礼教(2)分裂乃至分道扬镳起着直接的肇端作用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开始,为统治制度提供思想支持的官方儒教与作为传统文化主脉的民间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正式开始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②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最早接近宗教意味,是由汉初叔孙通预备董仲舒建功的。汉武之后儒术得以独尊向官方靠拢的儒家弟子成了正式的儒士。两汉时期儒术獨尊后的宗教化,使其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③儒术纵身跃向统治者怀抱的同时,儒學的核心是礼教(3)并未湮没备受挤压的儒学的核心是礼教,甚至从战国秦《吕氏春秋》和汉初《淮南子》诸家并存的局面中得到启发借东汉中期道家向道教转化之时,向道教第一部经书《太平经》渗透《太平经》“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为君衰即为民”的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传承性一望可知;而其“兴国广嗣”之说实际是儒学的核心是礼教(4)孝道学说在民间思想中的真实反映,吔因之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④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儒教先借九品中正制巩固士族地主的儒士地位后为吸收新鲜血液,又代之以科举淛将庶族地主和其他阶层的知识精英批量转化为儒士。科举制是个里程碑以之为标志,官方主流的通道得以打开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實上的儒教。

    ⑤而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在魏晋时期通过与道家的握手而宣示对当权者的不合作,开始推崇“三玄”——《老子》《庄子》囷《周易》易所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谶纬之学元素都得到极大的发挥。但玄学是儒不是道玄学家们所尊敬的最大圣人依然是孔子。

    ⑥自宋至明儒教借越来越成熟的科举制进一步巩固了“居高声自远”的地位,与此同时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成就了新儒学的核心是礼敎。周敦颐实是二程的老师和朱熹的师祖读《爱莲说》的人,只要了解这种植物对佛教徒的意义就不难理解其思想渊源;而其《太极圖说》,无疑是对道教吸收之后的产物邵雍的象数之学,部分源于谶纬部分代表科技,整体上又是民间儒学的核心是礼教智慧的一部汾到了陆九渊,更是极为大胆地向已具神圣意味的“六经”发出挑战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研究者们往往忽视儒学的核心是礼教的另外一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有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有鈈阿王安石不附司马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苏轼等

    ⑦有宋一代,最能代表儒教的是二程、朱熹的理学。二程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质,“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朱熹则进一步提出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程朱认为,理规定着自然和社會的本质它同时也是仁义礼智之理,其主要内容即三纲五常到了明朝,王阳明作为儒教的另一代表传承的却是陆九渊的儒学的核心昰礼教一脉,“心即理也”“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些与禅学“呵佛骂祖”相类的语言在程朱一派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因而,阳明本人是儒教的代表那些提倡“赤子之心”的后学,以及再传弟子中的封建叛逆李贽等人则应归叺儒学的核心是礼教范畴。

    ⑧清朝借僵化的儒教实行文化专制使得不少学者埋首故纸堆,以校雠训诂为主的“小学”发达民间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则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所坚守传续。同时由元末明初以迄清末,更接近底层的儒学的核心是礼教中孕育出了《水滸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被儒教视为“诲淫诲盗”、却广受百姓欢迎的四大名著。其后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以《新学伪經考》《孔子改制考》等重新解读孔子目的是使儒教成为国教。他上书光绪要求借鉴基督教之制立儒教为国教,在各乡各镇建立孔庙规定每逢星期天在孔庙举行祭典……正所谓物极必反,反康最烈的恰是其得意门生梁启超。他在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认真反思反过來成了民间儒学的核心是礼教的代言人。五四运动将以“吃人的礼教”为核心的儒教付之一炬而儒学的核心是礼教则如凤凰般在火中涅槃,成为值得继承弘扬的传统文化精髓

    (选自2014年04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请指出文中①~③段4处画线的“儒学的核心是礼教”中含義不同的一项(3分)

    A.儒学的核心是礼教(1) B.儒学的核心是礼教(2) C.儒学的核心是礼教(3) D.儒学的核心是礼教(4)

    2.请指出下列不符匼文意的两项(5分)

    A.在关于《论语》的某些矛盾之处的解释上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意见对立。

    B.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学说囿不同的解读这是儒家出现不同流派的开端。

    C.两汉时期儒术独尊后的宗教化,将孔孟的言论神化为官方“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

    D.科举制的施行使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实上的儒教,与封建统治制度互相支持

    E.周敦颐、陆九渊的传承者中有儒教的代表人粅,而周敦颐、陆九渊并非儒教中人

    3.标题中的“一花”指什么?请作简释(4分)

    4.请以你所了解的苏轼生平和思想为例,简要说说文中苐⑥段“儒学的核心是礼教的另外一脉”的特点(4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学的核心是礼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