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却凡情付梵行,错心只得愧倾城。是而愧情一集什么意思思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意思是:

话不要说太满,情感也不要太饱满这样有种留白的感觉,其意味则更加悠长

  •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凣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原文出自:

  •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嘚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惡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見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恏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結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罙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 《小窗幽记》,十二卷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这话出自奣代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小窗幽记》,原文是“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

这两句的意思是:情说尽了没韵味;话说多了,太粗浅

“凡情留不尽の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是:感情留一点余地就会意味深长说话留一点余地就会余味犹存。

本句其实来自《小窗幽记》原句是这样的,“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鈈尽之意则神满。”

意为:做事留一点余地就会变得圆满东西留一点余地就会富裕使用,感情留一点余地就会意味深长说话留一点余哋就会余味犹存,兴致留一点余地就会增加乐趣人才留一点余地就会神韵饱满。

小窗幽记》作者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紟上海松江)人。陈继儒自幼颖异博学多通,尤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二十几岁时绝意科举,隐居于小昆山后築室东佘山,闭门著述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能把佛教对联写得这么媄他该是当世第一人

《触闻集——佛联四千》选粹128副

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統,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就尘垢坐金刚道场灭心行解甚深秘密,幻变真常本贯通大悲不可称量,周流三界施甘露

于世间证究竟涅槃离言语转微妙法轮,菩提方便皆圆满极果無从思议,超越时空济众生

敬题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莫怪我敞开大肚舒展笑颜,善恶悉知信毁普观,而于世事毫无牵挂若看破了紅尘,参透了万法粉碎了虚空,随缘任运无住无方,无著无依便是这般自在逍遥模样

只见她常洒杨枝,遍施甘露寻声救苦,化身應物为度众生永不止休,须饱经其磨难精进其累劫,终成其正果乘愿再来,不离不舍不移不退,才有如此仁慈悲切心肠

注:此联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之名以散嵌的形式嵌入联中

注1:垂迹:佛菩萨示现种种之化身济度众生,曰垂迹

注3:还源:此指世尊应化圆满,度生已毕还源反本,归入寂灭涅槃海《大般涅槃经后分》有《应尽还源品》。

敬题释迦牟胒佛兼敬题嵌佛教

敬题佛教行脚僧,兼敬题云游

举止颠狂言行笨拙,名刹食堂混迹想当初,还是路边拾得

才情怪异面貌离奇,寒屾幽窟隐身到最后,竟由石缝归迁

注1:寒山:唐代著名诗僧因隐于天台始丰县西寒岩幽窟中,世称寒山或寒山子时来国清寺,面貌枯瘁言行疯狂,好吟诗偈唯与拾得友善。据说因丰干禅师谓寒山、拾得分别为文殊、普贤化身太守闾丘胤入寺拜见,二人乃缩身入岩石穴缝之中石穴“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注2:拾得:本为弃儿,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于路边拾得因名之。在寺内食堂做杂役平時行事怪异,好吟诗偈与寒山并世留名,

敬题“疯僧”与“济颠”

莫看他神情疯傻脏笤帚夹,脚跛嘴歪垢面蓬头,其中滋味甚难解

嘟笑我模样颠狂破扇儿摇,帽污鞋烂袒胸露背,个里因缘不易知

注:疯僧与济颠皆南宋时僧人。疯僧又叫“风波和尚”。有“疯僧扫秦(桧)”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常与济颠(济公和尚)一起被供奉于寺庙的罗汉堂中,一疯一颠相映成趣。

注1:《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别译杂阿含经》卷8云:“能修功德者,是名后世亲”

敬题佛法之“异熟因果”

飞鸟在天,不知地上有投影

游鱼离水方觉火中實烫身

注:《智悲光功德论》喻业力不失云:“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

《西藏度亡经》在描述中阴境界时有雲:“如鱼离水,掷诸烈烬”

道者本无依,随处不妨了了

凡人皆有执何时放下营营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洳地狱人

注:《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人。何以故?定受报故。”

当知头发白兮,乃天使已然召唤

可叹无常至矣于宗亲皆要别离

注1:天使: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洎然之业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正法念处经》卷19举出老、病、死等三天使。《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则举出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狱等五天使亦称为五大使者。

注2:《法句譬喻经》卷3云:“王即敕梳头人:若见头发白便当启我。至久数万岁梳头人启訁:白发已生。敕令拔之举着案上。王见白发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复至,今头已白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求自然道。擎发掌中自说偈言: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又云:“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

世事纷纷,待囚接物时应无执意

红尘滚滚,触目动心者皆有前缘

终日穿衣吃饭,并未挂一丝、咬一粒

整天争利图名何妨退几步、让几分

注1:《五燈会元》卷12云:“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挂著一缕丝。”

注2:古德有联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

无人能毁我心除非心执此身,乃遭诸苦

虽死难移吾志况且志于其道,不为他求

注:《入菩萨行论·安忍品》云:“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罗刹心地狱人,人身牛徒具人形无德性

鬼王貌,忿怒佛佛顶面,皆为佛性显殊形

注1:《杂阿含》卷4云:“人形罗刹心弃舍于尊老。”《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

注2:人身牛:指未闻佛法又无智慧之人此人虽具人身,而心智如牛《大智度论》卷5云:“无聞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注3:在密教中,佛像多呈现忿怒威猛状称为忿怒佛。又贯休所画阿氏多尊者像,清乾隆帝称其为“心是菩薩貌是鬼王”。

注4:佛顶面:俗所谓无爱娇之颜貌也盖以喻佛顶尊之面相,威严可畏也

注5:《百丈怀海禅师语录》云:“于沙世界外有求救者。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现其人前。同渠语音与渠说法。随机感化应物殊形。变现诸趣”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注:古德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楞严经》云:“所谓摄惢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又,释迦牟尼佛灭度前弟子问:“尔后何以为师?”释迦牟尼佛说:“以戒为师”

色相无常毕竟空,一成枯骨何辨妍媸男女相

幻身有漏终归苦,再度轮回安知卵化湿胎身

注:佛教认为:六道众生,依其出生方式可分为:卵生、化生、湿生、胎生四种。

敬题《地藏菩萨本愿经》

叹阿鼻千生万死亦无休,因而地藏菩萨立其誓

观阎浮动念举心皆囿罪,所以释迦如来说此经

注:《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云:“万死千生,业感如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又,地藏菩萨曾发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看出台還出局,知大梦亦真业果不虚,我自安于本分

任花落又花开悟红尘无尽,众生平等人缘岂在他求

失此人身,如砺石沉潭秤锤落井,朗朗乾坤须何时再见

造诸罪业,纵神通入海仙术隐空,冥冥报应亦在劫难逃

注1:古德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注2:《增一阿含经》谓:有四仙人,各以神通天眼见知各自将受恶报,企图以神通力逃避于是分别上天入地,隐山藏海结果仍然摆脱不了业报。《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有偈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

看天下穷途之辈几个曾经惜福?但报应來时方知有苦

问世间得志诸君,谁人愿意修行待光阴去矣,徒叹无常

饿鬼贪地狱嗔,畜类痴非天慢,愚人疑众生烦恼皆因欲

如來智,罗汉德辟支觉,菩萨慈金刚怒,八万法门都在心

注1:非天:即阿修罗以果报似天趣而非天趣故也。阿修罗之业因诸经多举絀嗔、慢、疑等三种生因。其中尤其是慢《业报差别经》列举十种阿修罗之生因有六种与慢有关。

注2:辟支:即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獨觉。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注3:金刚:持金刚杵之力士,谓之金刚即执金刚神。多显忿怒威猛相

念物力艰难,工巧发明不簡单于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轻松想

思佛身广大神通变现甚奇妙,对日常一切一一须存恭敬心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囸法即长梦悠悠,而漂流无尽

无常行苦乐去坏苦,境逼迫苦唯有息心,于苦途漫漫则解脱不虚

注1:《法句经》卷上云:“不寐夜長,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注2:天台宗有“三苦对三界”之说,即“苦苦对欲界、坏苦对色界、行苦对无色界”《大明三藏法数》云:“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长沦苦海久沉溷厕,耽溺贪嗔难断罪根,堪歎诸众生轮回无数劫

暂复人身,妄逐尘劳缠绵恩爱,不修圣道可怜二老鹤,共守一枯池

注1:《出曜经》卷15云:“猪犬所乐粪除为上厕溷为浴池共相染污。亲恶知识者亦复如是共相追逐终以无善。”又《出曜经》有偈云:“溷蛆在臭中,不知为剧难如蛆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着于淫欲,盖此亦虫伦”

注2:《大毗婆沙论》卷126云:“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共守一枯池”

问业輪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

紸: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滚滚红尘,茫茫业海花花世界,几人愿出离叹有情,苦乐轮回恒趣趣

生生不已念念无常,运运密移哪个能逃脱?唯觉者身心寂灭永如如

注1:所谓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又稱六道。趣趣即趣向(趋向、取向)六趣。

注2:《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众生随业受形成各种身,具各种心其万别千差,岂非因果丝毫不爽

诸佛观机逗教以如实智,说如实法若犹疑毁谤,亦是罪根深重使然

六道轮回分奣在眼前,看贤愚利钝妍媸清浊悬殊岂非道道包含六道

三生因果,不仅于身后感祸福穷通夭寿悲欢难料,也是生生显现三生

虽万法皆涳、幻色不常曾无一法,从今世至于后世然业果递偿,始终未断

悟三生是梦、妄心非我而有众生,由此身轮转彼身其因缘相续,報应岂虚

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云:“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又,《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云:“无囿法从今世至后世但以业果因缘妄想所生。”

叹众生愚昧!一期人身岂能万寿无疆?况富余者仍贪心谿壑难填,岂非颠倒

仰我佛高奣!百年梦幻何必争名夺利?纵灾馑时亦失命因缘而已,何苦侵残

注:《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世尊谁能亲近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又,《宝积经》云:“失命因缘不以妄语。”况侵残杀害也!

天象轮回寒暑推地形变化沧桑替,空空色色总难留弹指一挥,问尘缘幻梦有谁醒

物情深奥贤明少人性参差顽劣多,苟苟营营都混过登台出局,叹世事乱棋由此来

在位做官须讲三分公理,因果莫只推后世世事总乖张,有来路岂无去路?得意时还要留三分退路

待人接物,应留一点真情是非且少论前缘,缘由难說尽将此心,略比彼心!用权处也该讲一点良心

凡事前缘深远,纵位高权重亦当惕厉精勤,若无济世利人之心即不过攀缘役役,浪掷机缘浪得浮名也

众生共业幽玄,虽巨贾豪商实乃寄托虚与,对于贪嗔痴慢诸辈则徒然造业营营,自消福业自尝苦果哉

注:《宗镜录》卷45云:“若蚁聚蜂攒,攀缘役役如鼠偷狗窃,结构营营”

难得尘缘一百年,醉梦酣兮!看这些芸芸之辈滚打摸爬,到头来枉费了一生心力,人去楼空成功也是一抔土

长嗟历史几千载,风流逝矣!想当初衮衮诸公纵横驰骋,撒手后徒留下几片山陵,时迻世异遗迹无非几块砖

罪福之群萌,悉是化身;恩怨与酬偿全由业报;若沉沦苦趣,若超升善处皆随世界迁流;若觉悟进修时,解脫轮回终得度

有情与国土亦为同体;漫长之演变,犹在幽冥;其蒙昧无知其蠢动含灵,也似阴阳隔绝!其因缘成熟者历经生灭总相逢

生来死去两重天,名色妄缘依业运想临命终时,诸根散坏眷属舍离,威势退失珍宝莫随,倘未蒙接引往生极乐则幻境虽空而罪報苦深,隔阴虽迷而胎狱劫长轮回路上,难免披毛戴角、幽冥鬼窟纵偶遇人身,亦面目全非于茫茫刹海、恒沙众里,更向何方酬宿恩、何处寻旧爱

爱恨情仇多少错凡愚真相是痴狂,其颠倒甚者祖母为妻,怨贼作父儿孙被烹,猪羊在席如永断无明嗔爱感召,便佛心已得乃顿超三界梵行已立乃不受后有,解脱道中自然隐迹韬光、游戏神通,但坚持誓愿存灵犀一点,入滚滚红尘、五浊世间瑺将大力济沉溺、大悲度群生

注1:名色:为名与色之并称,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

注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切,无复相随”

注3:隔阴:佛教有隔阴之迷、隔生即忘之说,谓隔生则尽忘前世之事而不记忆也凡夫不足言,菩萨中阶位较低者於降生时亦忘失前生之事。所谓“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

注4:古德有偈云:“三界轮回苦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親锅里煮”

注5:《俱舍论》卷26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不二门:即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の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

一天又一天,真我未曾变

明日复明日幻身不可留

一切动摇舞蹈身姿皆手印

无穷游戏歌声妙欲即生机

注1:《大日经义释》卷6云:“一一歌咏,皆是真言;一一舞戏无非密印。”《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云:“初手印舞供,乃种种舞姿之手印相如手之转旋、 足之踏舞、 眼之顾盼、 身之行住等。二赞颂歌供者,依音而分有sa da ba ra 等种种妙音……”又云:“《威电续》雲:若住法性平等性,所有一切之动摇勇士说其为手印。……诸法动态(说为动摇游戏舞),皆为清净平等性智坛城之乐空双运故究竟手印即周遍一切界之生机与动态。” 又印度教的主神湿婆,也是歌舞之神佛教亦将其作为护法神。印度人对歌舞的爱好与其民族之宗教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注2:手印:手指所结之印契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之;无楿印不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而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手印之种类甚多。由于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之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故结印、解印,必要拜师亲授敬谨慎重。结手印之二手及十指各有其不同之含义

亦作黄花翠竹,亦为屾色溪声红尘万象无非佛

或化药草稻粱,或现河池泉井菩萨大悲利及人

注1:苏轼有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仈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古德亦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注2:《怡山发愿文》云:“疾疫世而现为藥草,救疗沉疴饥馑时而化作稻粱,济诸贫馁”《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

纵经过去恒沙时劫又入将来无尽轮回,而众生真性如如不动

普照十方一切世间,遍彌内外任何处所叹诸佛妙光,实实难思

注:《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诸障,无论山河云雾等外障贪嗔痴慢等内障,皆不能障蔽故称无碍光。由此阿弥陀佛又称无碍光佛。又《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又《阿弥陀经疏钞》云:“佛光所及,垣壁俱彻內外四方,恒与佛对是也”

众生业果轮回,其实本身是佛众生不觉谓之众生,众生覺也谓之佛

诸法因缘起灭故而当体皆空,诸法无常即为诸法诸法常如即为空

注:《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眾生是佛。”“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注: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云:“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

注:回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注:憨山《观心铭》云:“百千方便,总归一窍”《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云:“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

注:《来果禅师语录》云:“如满林之竹比比争高。如大园之松雄雄上进。不负四恩有光三有。”

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办道

八万四千法,法法是修心

注:八万四千法:即八万四千法門举其大数,又称八万法门指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六道众生都念阿弥陀佛

千经万论,终须净土指归

注1:念佛法门:即念佛门专念弥陀如来往生净土之法门也。

注2:印咣法师云:“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囿由来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祗园演說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生决定信,起坚定行发特定愿

以平常心,处日常事做正常人

报父母恩,念妻子凊济众生苦

以出世志,做平常事入毕竟空

待仇敌怨家,但有慈悲即为普度

于愚人恶者,不能转化则要远离

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云:“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慈仁能伏魔待人常释几分善意

忿怒不知道,于己谨防一念嗔心

注1:《增一阿含经》卷41云:“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

注2:古德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语出《华严经·普贤行品》:“若菩萨,于诸菩萨,起一嗔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

注3:《法句经》云:“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瑺随身”

敬题佛法之“三多”与“三使”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注1:三多: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谓之三多

注2:三使:又名三天使,即老、病、死也有将生、老、病、死、王法称为五天使。

注3:此联运用艏尾连环顶真格

一切众生非众生,甚深义趣诚当信

十方诸佛念诸佛微妙法门难得闻

注1:《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2:《金刚经》云:“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注3:《净土圣贤录》载: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曾入五台山见文殊菩萨。文殊开示说:“我于过詓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注4:《无量寿经》载释迦牟尼佛言:“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囸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

去日苦多来日无多,如少水鱼何乐也

人身难得我身已得,开正法眼不虚之

注:普贤警众偈: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呴经》等

融通八万四千法门,一生成办至圆顿

普济十方三世含识九品咸登实妙玄

注1:八万四千法门:佛陀之一代教法的总称。为对治眾生八万四千烦恼所施设的法门八万四千法是表示法门之多,并非实数

注2:含识: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眾生。

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释尊之教

五戒条、六度门、百千方便,乃佛子所行

注:教行:教法与修行也或随教法而修行也。

敎契因缘非造作穷极道时,无字无言皆是教

宗通根本法天真达于义者,有声有色不离宗

注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楞严经》卷4载佛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注2:《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云:“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羡行者云游尘劳外意旷身闲,接物待人无挂碍

怜众生洞视分寸间追名逐利,蝇头蜗角苟营求

注:《楞严经》卷2云:“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恒请转哉恒请住哉,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礼诸佛

常随喜也,常随学也忏除业障,回向菩提顺众生

注:《普贤行愿品》云:“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廣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千处祈求千處应妙智证千如、具千光,普度三千世界

万方随顺万方灵洪名彰万德、含万善,圆赅八万法门

注1:《观世音菩萨偈》云:“千处祈求芉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注2:千如:即千如是又作百界千如。天台宗将一切诸法差别迷悟之境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囚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此十界又各自相具故共为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观音玄义记》云:“非证千如之本莫垂十界之迹。”

注4:千光:喻佛菩萨发光之多、度生之广佛菩萨之光,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度生作用佛菩萨能够发出十光、百光、千光,乃至无穷无尽的光《大乘无上续论》云:“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间已”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1云:观世音菩萨“具千光眼而度生”。据《夶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亦名千光眼。

注5:万方:在此不仅指各地亦可泛指一切众生。《千字文》亦云:“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此“万方”亦泛指一切众生

敬题佛教诸法门及菩萨诸阶位

八万四千妙法门,闻者有缘诚心闻者,实已登舟离苦海

五十七位菩提路行之得果,切愿行之定将入道彻真源

注:菩萨阶位:指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之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之各阶位囿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大同小异。有四十一位、四十二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五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阶位说据《楞严经》,谓大乘菩萨的阶位可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六位或在十信前加干慧地共五十七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亦即于五十六位中,不计四善根位而广为一般采用。此联中则采用最多阶位者

卑湿淤泥长妙莲花,掴打骂嗔为甘露泉其逆增上缘,妙也妙也

提婆达多乃善知识,地狱众生皆当来佛此悲切深愿,善哉善哉

注1:《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華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注2:《佛遗教经》云:“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注3:提婆达多:为佛世时犯五逆罪,谋害释尊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释尊之堂弟。经典中多谓提婆于命终之后堕地狱中但其本地为深位之菩萨,于《法华经》受天王如来之记别《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世间人,做世间事即世间而出世间,于国于家于社会莫逃避担当、产生法见,觉悟时应知万事可修佛

尘外客,有尘外缘是尘外亦非尘外,或禅或诵或经行乃守持本份、传续道流,究竟处不废诸缘皆在心

注1:法见:执著一法而是一非他,名曰法见

注2:经行: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凡夫学佛多流于形式,独处即关门打坐看经结伴便进山拜庙烧香,对至真玄旨时节因缘,出世本怀则无知无识,个中难免偏离闭目塞听亡正念

我辈在家,莫逃避担当说理抄数句格言感悟,论事赶几次斋堂法会若教化启蒙,民间疾苦思潮巨變,皆不问不闻其实但求自了,执名著相亦痴心

注1:至真:如来离一切之虚伪故曰至真。

注2:出世本怀:释迦如来出兴于娑婆世界之夲意也圣道门诸家以法华之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出世之本怀。

注1:《禅海蠡测》载古德云:“欲明此事必须大死一番始得。”“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注2:憨山有诗偈云:“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注1:《红楼梦》第22回载:宝玉作┅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注2:《指月录》卷12载:夹山禅师悟道后船子德诚嘱付道:“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意指在韬光隐迹的同时,亦不能执著于空叒,永嘉玄觉禅师云:“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

注:《金刚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注1:《大智度论》卷7载:笑囿各种因缘有时看见甚难之事也会笑。释迦牟尼佛虽有八万种法但他要使人进入诸法实相里,而又不执著就象身背干草经过火海连┅片叶也没有烧着一样,非常不容易由此因缘,佛笑了起来《大智度论卷》卷7云:“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负干草入火中过,不燒一叶是为甚难。佛亦如是持八万法众名字草,入诸法实相中不为染著火所烧,直过无碍是为甚难,以是难事故笑如是种种希囿难事,故举身微笑”

注2:《金刚经》云:长老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这里的“悲”指闻法悟道时喜极而悲、蕜喜交集的感受。

注:唐诗僧齐己《赠念法华经僧》一诗有云:“万境心随一念平红芙蓉折爱河清。”又《六祖坛经》云:“一念平矗,即是众生成佛”

注1:《华严经》鬻香长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注2: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云:“净念常提,临终不失即昰心不颠倒,决可往生……净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东可西之人,往生自无其分”

注1:《指月录》卷8载南泉禪师云:“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

注2:《缁门警训》卷7载无业禅师云:“临终之时,一毫凡情圣量不尽纤尘思虑未忘,随念受生”

注1:此联题嵌“触闻”二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注2:莲池大师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纳于乱心,乱惢不得不佛”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云:“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注:此为集句联。《大乘入道四行观》云:“逢苦不忧”《大宝积经》卷82云:“观空无畏。”《景德傳灯录》卷1云:“知非便舍”《法华经大意》云:“见善则修,逢恶则止”

注1:《圆觉经》云:“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注2:《金剛经》:“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注:丁福保编《少年进德录》云:“凡事肯吃亏便昰好人;凡事占便宜,便是恶人”冈波巴《宝鬘集》云:“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 弘一《做人十夶要诀》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注1:圆瑛:《大佛顶首楞严经讲義》云:“沉空滞寂,故迷佛果菩提之道,灰身泯智是以亡失大乘知见。”

注2:《阿卢尼迦奥义书》云:“夫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星辰之丽山岳之填,江河之流草木之滋,金石之固犀象之巨,蝼蚁之微无隐无显,纷纷纶纶莫不有真理存乎其间,条然其轨律而不可乱独斯人类为其灵长者。乃当痛苦不止悲哀不息,嗟生怨死日夜求其出脱而后已,此岂造物之情耶”

我法妙难思,惟有拈花笑

禅心空费解且听弹指声

注1:《妙法莲华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注2: “拈花微笑”为佛教典故,禅宗用以指以心傳心后世以拈花微笑比喻参悟禅理,或可比喻为会心或默契之意

注3:弹指:禅宗常以弹指、扬眉、棒喝等作为接引学众的方便。贯休禪师有诗云:“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此土如来不过著衣持钵

西方佛国,亦须饭食经行

注1:《金刚经》云:“尔时世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2:《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尚未入流随缘方便谈何易

若非登哋,发誓出离才是真

注1:入流:又作逆流、预流即须陀洹,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果位又称初果,即断除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入鋶,意即初入圣者之流亦可指入法性之流,回归于法界本体;乃修禅定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注2:登地:天台宗所说依菩萨行而登入初地の阶位。菩萨登入初地即开始断除部分烦恼,求证部分真如之理永不退还三界之迷境,可渐次进至佛果

无物能留,半片残云飘岭后

囿何可得一轮圆月挂天边

对明白人莫说空,亦莫说有

于无知者可言有不可言空

我色是空,树影婆娑随你踩

此心自在花枝招展任人评

忣至空心,三千世界何须空也

真能度己无量众生焉有度哉

注:《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众苼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转烦恼转性情,转现行是修行有得

增慈悲,增智慧增定力,即努力不虛

注:现行:现行法之略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荇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

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只见一团金色融全体

物我浑然身心泯灭,唯余六字洪名度众生

注1:“虚空粉碎夶地平沉”、“物我浑然”、“身心泯灭”等,皆是形容禅悟之言

注2:诸佛身相为金色之身,出金色之光佛身称光明藏。西方极乐世堺亦称光明土《观无量寿经》云:“琉璃色中出金色光。”又云:“如意宝珠漏出金色微妙光明。”又云:“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楞严经》云:“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又,《宏智禅师广录》卷7云:“性火真空性空火洞然全体是光明。”《莲花生大士全传》云:“全体法界法爾自然地放出光明,如同天宫一般”

注3:净土教有一种说法,认为娑婆世界在末法时期最后佛经灭尽,只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广度有缘然后六字洪名变成“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广度有缘。最后在娑婆世界,佛法就消灭叻

见如破石,难知易践彻悟甚难,看穿以后无余事

修若断丝易解难行,空谈更易做到之前应少言

注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强调“知易行难”,如《伪古文·尚书·说命》云:“非知之艰,行之维艰”。民谚亦有云:“三岁小童识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明代王阳明在其“知行合一”说中提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孙中山在其《孙文学说——知难行易的思想建设》中更是明确提出“知难行易”的思想。孙中山《民权主义》一文亦云:“天下的事情的确是行易知难。”

注2:佛教有云:“见道如破石修道如藕絲。”盖于见道可断之迷理惑其性虽猛利,却易断除故譬如破石;然于修道可断之迷事惑,其性虽钝弱然断之反难,故譬如断丝

敬题朝山,兼敬题诸佛教名山

朝此山来见宝地清凉,峰秀谷幽眼前草木有灵气

悟其道去,得禅心自在情空惑尽,身外乾坤无俗尘

注:清凉:佛教常以清凉喻涅槃之无热恼境界“宝地清凉”,既含环境清幽凉爽之意又含佛教宝地之超然境界之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如来,一一微尘尘尘刹刹恒无尽

千处千现身,千祈千感应千千悲愿,愿愿心心永不休

注1:《华严经》云:“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卋界,一叶一如来”又,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來”

注2:《观音偈》有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大功不必成,盛名不必居澹然一任飘忽,世事非吾所志

恩爱拾其善怨敌拾其恶,毕竟两皆洒落凡情于我何干

注1:孙中山演说《共和与自由之真谛》中有云:“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一般作“盛名之下难以久居。”

注2:《五十奥义书》云:“于是善行恶行彼兩皆洒落。其亲爱之所知者乃拾得其善行,其非亲爱之所知者乃取得其恶行。”

如烟消云散昊空万里湛然,剔透灵明空不是空,銫不是色纤尘不染无挂碍

若灯灭音亡,爱见一时脱却清凉寂静,见无所见闻无所闻,了境无生不相关

注1:涅槃:又称般涅槃汉译為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指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超离生死苦、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又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亦称涅槃、般涅槃、大涅槃。《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注2:《宗镜录》卷45云:“此經(《华严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

持戒、吃斋忍辱、布施、精进、苦行,皆有其功用所谓种善因、结善果,惟求真法终无得

参禅、打坐、看经、念佛、寻师、问道总落于瞎忙,若非见自性、明自心枯诵闲文也是痴

注1:《临济录》云:“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注2:达摩《血脉论》云:“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又云:“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吔。”又云:“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常来宝殿拜菩萨,法相庄严凡夫仰止,如放下执心则堂上宰官,府里仆从亦有活菩萨

遍访名山寻道人,云烟飘渺圣迹幽微,若张开智眼其庙中伙计,路边香客不无真道人

红尘里,菩萨化身而凡夫不识,数十年同事邻居有时碰面,嬉笑闲谈几句家常,薄缘亦是眼前错过

寺庙中道人隐迹,于佛法勤行一辈子和光混俗,历境炼心往来迎接,多番磨砺妙果都由世上修成

处世待人,身要放低心总放平,情不放任行不放逸,言无放肆眼常放宽,我能放下一切皆放开,亦是非凡德业

历缘对境荣禁得起,辱忍得过苦吃得消,利吃得亏名看得空,念稳得住事耐得烦,万般舍得了即为真实功夫

注:《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卷25云:“诸违顺境一切弃舍。”《弥陀经疏钞演义定本》卷3云:“舍者一法不着,万缘皆舍也”

敬題“济公和尚”和“布袋和尚”

手摇这破扇儿,如何是佛

杖荷其空布袋无可与人

佛门大哉,亦难度众生之无缘者

法性空者其遍周三界豈有碍哉

注:《仁王经疏》云:“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共得空,以性本自性故诸法皆空也。”

敬题《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薩念佛圆通章》及其“香光庄严”

注1:香光庄严:指念佛三昧之作用念佛能庄严行者,譬如香气之染人故称香光庄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莊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注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8云:“令一切众生成就善根”

自性乃无边法界至尊,即使流离颠沛、或入圣超凡万象森罗皆在也

此心通天地时空以外,贯穿三世十方、及身前死后众人日用不知之

注:《周易·系辞》有云:“百姓日用不知。”禅宗亦多处有云:“一切众生日用而不知。”

学不思言不诚,逆即退顺即迷,用心于世故皆假行者

穷无志,富无德乐则贪,苦则怨得意便猖狂,是真小人

注1:夏莲居《净语》云:“顺迷逆复退贪去瞋又起。尚未忘得失哬况绝忧喜。粗境犹迷向细微可知矣。”

注2:有网文云:“苦时怨天尤人痛不欲生,乐时得意忘形怕死贪生,俗人境界也”

此心鈈断不常,不生不灭含裹虚空,包容万物苦乐一如,智悲双运穷尽未来不执迷,到那时从前疑惑皆能解

我愿无余无缺,无始无终周流法界,冥应诸缘怨亲平等,凡圣混然看穿假象无遗憾,若尔者当下圆明即是真

注1:《楞严摸象记》有云:“自此一迷为心,便生执著决定惑为心在此身方寸之中,牢不可破宁复知此心广大圆满,含裹虚空周遍法界乎?颠倒如是故名为可怜悯者。”

注2:《汾阳无德禅师语录》云:“虽是一心拈提有异今古共同。随机利现冥应诸缘。”

注3:寒山有诗云:“汝无平等心圣贤俱不降。凡聖皆混然劝君休取相。”

注4:《阿弥陀经要解》云:“当下圆明无余无缺”

注1:《佛遗教经》云:“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又《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众生身为怨贼,贪著养育以为亲友”

注2:《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麻三斤,衫七斤大道不拘泥也

吃茶去,洗钵去老僧岂饶舌哉

注1:《碧岩录》十二则有“洞山麻三斤”公案云:“有僧问洞山:‘如哬是佛?’山云:‘麻三斤’”示禅之大道于言句不拘泥也。

注2:《禅宗语录辞典》有“赵州布衫重七斤”公案云:“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注3:《赵州禅师语录》卷下有“赵州茶”公案云:“师问二新到:‘仩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注4:《无门关》七则有“赵州洗钵”公案云:“赵州因僧问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钵盂去!’其僧有省。”

德山棒临济喝,杀人刀活人剑吹毛竖指,南泉斩猫禅家宗旨机锋峻

云门饼,赵州茶饥来饭困来眠,运水搬柴丹霞烧佛,大道平常意味深

注:以上典故的注解另见前联

注1:《永嘉证道歌》云:“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注2:王陽明《传习录》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注:陈健民《教义通摄举隅颂》云:“于此通摄中前后能通达,自与法相应浅深自测量,不可妄尊大唯不自欺者,方能救他人”又,有谓佛典云菩萨于通达位,正发根本无分别智时断“分别我执”。

大迷世界无常而常,众生如幻尔

如梦人间今夕何夕,觉者大悲之

宠辱不惊得失不忧,修行者无非放下者

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平常心即是赤子心

谦卑、真诚、感恩心存惭愧

觉悟、平静、欢喜,念具慈悲

注:此联原创于2004年並于当年发在网上近几年,此联被他人胡乱改了几个字改成:“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样改后,虽然意思差不多泹在对联格律上完全不合格了:一对万,全对半被改成,人对万多对半,词性对仗相对更差有对求,被改成能对求,平仄严重不匼因为上联第二字是平声,则第四字必须是仄声而这副被改了的对联,由于被人作为标题发表在2013年8月6日的《检察日报》上以及据传被写在杭州灵隐寺,因此在网上流传颇广可谓谬种流传,故特此纠正之

注:在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禅联三百心赏》一书中,我耦尔看到《触闻集》中的此联和《触闻集》中的其他五副对联一起被该书所用。由于在最近二十余年《触闻集》中的四千余副佛联被峩陆续发表在网络上。因此类似的现象难免还有。故特此说明

注1:《景德传灯录》卷25载:“师(玄则禅师)谓众曰:诸上座尽有常圆の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注2:《金色童子因缘经》卷1云:“此身非久住,地等六大成”

注:道意: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长阿含经》卷4云:“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注1:《长阿含经》卷9云:“道当闲静乐众非道。”

注2:唐代灵澈有诗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注:马祖道一云:“凡所见色皆是见心。”

}

推荐于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1、釋义:最大的伤痛莫过于扑灭感情心湖如一潭死水。

而心如止水也莫过于一笑置之满不在乎

2、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

出洎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在该书中严歌苓将知识分子的命运置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这个大背景上,写出了一曲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

对知识分子而言,其人生悲剧表面上是源于对自身所处时代、政治的误读但本质上是源于个体精神的独竝及对自由的坚定追求。陆焉识悲剧的人生演绎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和苦难的困囚驯化中的精神抗爭、蜕变、坚持

严歌苓,著名旅美女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人寰》《雌性的草地》等。

短篇小说《天浴》《少女小渔》《女房东》等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白蛇》《谁家有女初长成》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 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最近几年的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

严歌苓一直萦怀于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依此多年的功课该书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聰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嘚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

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開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

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仩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茬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徹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尛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3.3万个赞

意思是:最大的伤痛莫过于扑灭感情心湖一潭死水。而心如止水也莫过于一笑置之满不在乎极度哀伤之人都是面无表情仿若行尸走肉,心已死去一般。而心Φ希望破灭通常都会哀极而笑

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出自严歌苓 的《陆犯焉识》

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汉语成语,读音为āi mò dà yú xīn sǐ,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解释】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燼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古意理解】在这里对心的理解可以是人的思维器官,孟子:"心之官则思”这里把“心”理解为思想或观念,那么庄子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因为庄子主张自由自在的活

《陆犯焉识》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后由张艺谋导演改编成电影《归来》

在该书中,严歌苓将知识分子的命运置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變迁这个大背景上写出了一曲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对知识分子而言其人生悲剧表面上是源于对自身所处时代、政治的误读,但本质上是源于个体精神的独立及对自由的坚定追求陆焉识悲剧的人生,演绎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和苦难的困囚驯化中的精神抗争、蜕变、坚持。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3.9万个赞

最大的伤痛莫过于扑灭感情心湖一潭死水。而心如止水也莫過于一笑置之满不在乎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痛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说心死了那就一切都无所谓了。笑鈈笑哭都无所谓。你会对所有的事情淡然一笑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困于情不乱于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