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中的缘差境别戒律是什么意思思

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體,
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中观四百论》中云: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我们如果能通达证悟空性世间上所有的虚妄汾别、痛苦都会消失无际,因此真正的解脱需要依靠般若法门才能得到


罽(jì)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伍蕴皆空,离诸苦厄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洳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涳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嘚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说呪曰:

 櫱(niè)谛,櫱谛,波罗櫱谛,波罗僧櫱谛,菩提娑(苏纥反)婆诃。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

 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罙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時彼众会天人阿修罗乾闼(tà)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是整个佛法的精华,而《心经》又是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的精华因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日常念诵、放生等很多时候都在念《心经》,如果在念《心经》的时候却不明白它的意思,僦只有念诵的功德而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就多少有些遗憾;倘若能在念 诵的同时也懂得它的内在含义,就会具有更大的意义另外,《心经》也有专门的修法虽然具体程序和其他的空性修法差不多,但也有稍许不同所以,我们这 次也会捎带讲一讲《心经》的简单修法

    如果要广讲《心经》,则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以延伸出极其深广的内涵,但我这次只简单地讲解一下其中的主要内容

  《惢经》的藏文版,与汉地流传较广的唐玄奘译本稍有不同二者相比,藏文版的前后多出来了一些内容其余的 中间部分则是完全一样的,这可能是因为两种版本所翻译的梵文蓝本的差别所致而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翻译的译本,却与藏文版极其吻合所以,我们这次准 备按照该译本并结合藏文版进行讲解也即加上唐玄奘译本前后缺漏的内容,中间与其一致的部分就依照汉文字句作解释。

(二)般若波罗蜜多的词义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呢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 翻译成中文,就是“慧度”的意思其中的“般若”,也就是“慧”;而“波罗蜜多”则是指“度”。整个大乘佛法可以归纳为六度六度的其中之一,也就是“慧度”

(三)般若的分类    般若波罗蜜多鈳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内证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也称为实相般若;第二种,则是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实相般若的本质,是修持显宗、密宗最后所证悟的境界与智慧;文字般若则是我们天天念诵的,用文字所表述的经典

    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实相般若,但只有通过文字般若才可以证悟实相般若如果不借助于文字般若,就无法证悟实相般若

    释迦牟尼佛出世转说法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 巨大变迁,但佛法的内容却仍然能保留得完好如初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字般若。因为有了文字般若才能让后来的修行人、证悟者依靠它而证悟,并将其一代代地传 下来直至今天,都始终没有间断

    文字般若是證悟实相般若的方法与工具,就像渡河的船舶虽然在过河之后就不再需要它,也不可能将其带走而 只有弃舟前行,但在到达彼岸之前过河的人却必须依赖于船舶。同样文字般若的作用,是让我们如实了知实相般若在了解、证悟实相般若之后,文字般若就可 以抛弃而不再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吸收了文字般若当中的真正含义

    什么时候可以不依止文字般若呢?就是在证悟菩萨一地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亲身现证了佛的智慧、空性的见解所以再也不需要依靠文字,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在证悟一地以后就不再需要闻思。

    佛在很多经典当中也讲过三地菩萨的特点,就是为了求法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既然三地菩萨为了闻思都要 下那么大的功夫,仅僅证悟一地又怎能不闻思呢?只是在证悟一地之时就不需要再去看描述证悟境界的经论,因为此刻已经现量见到了这一切就像在某囚亲眼 看到一朵花以后,就无需再给他讲关于这朵花的颜色、形状之类的内容一样

    没有证悟一地之前的资粮道、加行道,就必须依靠文芓般若波罗蜜多在吸收了文字般若当中的精华以后,才能实际去修持

    当修到心里稍稍有一些空性体会的时候,就称为加行道;当我们呮是对空性有一些字面上的了解虽然发了菩提心,也在精进地修持五加行——积累功德、忏悔罪业但还没有稍许的空性感受,还没有切身体会到空性的意义还没有什么修行的证悟,这个阶段就称为资粮道。

    通过闻思文字般若而对般若波罗蜜多超越了字面的了解,囿了一定的体会和感受的时候从见解的角度来说,就算是进入了加行道的状态在资粮道和加行道这两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字般若的引導佛陀之所以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就是为了度化像我们这样的众生

    今天我要讲解的,就是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实相般若波罗蜜哆已经超越了任何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所以我们无 法如实地、直接地形容、表达实相般若波罗蜜多但文字般若却可以把我们推到离实相般若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要文字,仅仅依靠自己的修 行最后就能到达实相般若的境界,因而首先我们需要学習文字般若。

(四)般若波罗蜜多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 波罗蜜多之外的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怪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內容(也即四句法)忘记了、丢失了,我就要拿你示问并责罚于你!”

    这就说明,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整个法门都不及般若波罗蜜多當中一个偈颂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宗教、哲学等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唯有佛陀才宣说过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门。除了佛陀以外任何宗教、学派,都说不出空性这么深奥的 道理这是佛教唯一的特点。除此之外像十善、十不善、湔世后世、一般的因果取舍等等,在外道的经典当中也讲过再譬如说,诸如守戒、修四禅八定等等也 不只是佛法的特点。包括外道也囿他们的戒律甚至外道的某些戒律比佛教的还严格。此外外道也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也有火供之类的修法也有四禅八定等等的修法。

    在阿底峡尊者进藏之前的很长时间到印度去迎请他的西藏译师一直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尊者。有一天他跟着尊者 来到了恒河边,正好看见一个年老的婆罗门背着一个小孩的尸体到了河边以后,便放下尸体在河水中洗得干干净净,并放在一边然后就开始打坐。过了┅会 儿只见小孩儿复活过来,而老婆罗门却断气身亡了之后,小孩儿把老头的尸体扔到恒河里便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西藏译师见此情景便询问阿底峡尊者个中事由。阿底峡尊者告诉译师这是外道的一种借尸还魂的修法。

    这些事实证明外道修法也能有令人咋舌嘚高强法力——可以将活生生的一个人的意识,迁移到另一个死人的身上就像从这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或者像搬家一样稀松平常這就是修行的力量。

    不止这一点外道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神奇修法,但他们所欠缺的就是空性的修法,不但没有空性修法也没有一個彻彻底底的空性概念。外道书籍里虽然也有空性的说法但这种空性的范围是很狭窄的,既不够广也不够深,更不能使人解脱之所鉯佛陀会认为,般若空性 之外的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如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一个偈颂,就是因为不但般若空性是佛教所特有的而且朂终的解脱也必须依赖于空性法门。


虽然在此之前也需要出离心、菩提心等等一系列的修法,但最终的出路却是胜义菩提心,也即实楿般若波罗蜜多如果缺少了证悟空性的智慧,即使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等其他方面做得再完整、再圆满也无济于事,既没有办法成佛更没有办法帮助他众解脱,所以空性 是所有佛经精华的精华,是所有佛经的骨髓这就是佛陀圆寂时对阿难说那段话的原因。

(五)證悟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     显宗或者中观抉择空性的方法都是用理论、逻辑来进行推理;而密宗却有好几种方法,比较普通的是气脉明點的修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逻辑、理论直接通过修法,就可以证悟空性;另外还有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这些修法都不需要气脉明点嘚修法,像禅宗的修法一样

    虽然今天我所讲的《心经》,是属于显宗自空中观的经典不过,在藏传佛教解释《心经》的论著当中却囿很多与众不同的特殊见解:有解释为自空中观的;有解释为他空中观的;有解释为密宗的;甚至还有解释为大圆满的,但我们今天不谈密宗而只涉及到显宗的部分见解。

(六)般若波罗蜜多等佛经的分类佛经有三种:

  • 第一种是佛陀自己亲口说的佛经,《般若摄颂》就屬于此类佛经;

  • 第二种是佛陀加被的佛经,也就是经佛陀加持以后由别人说出来的佛经《心经》就属于加被教的范畴;

  • 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难启白”等等之类嘚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这些词句都不是佛说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这些都是佛陀允许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後你们在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待,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 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佛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但却是佛陀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開许佛经”。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经又可分为三种:

  • 第一种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将手伸出放在一个人的头上 那个人立即僦证悟了很多境界,并说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论这就属于身体的加被经教;

  • 第二种,是佛语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诉周围的某人你要去說什么什么 法,虽然那个人以前没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语言,立即当下证悟同时又说出很多前所未证的佛法理论;

  • 第三种,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经》就属于意加被 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释迦牟尼佛入定以后身旁的舍利子就询问观自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應当如何去修舍利子发问的动机,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力 量是禅定当中的释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询问的,所以被称为“意加被经”

     这三种佛法的来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属于佛经。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一次,一个时常与佛陀作对的魔王前来作障文殊菩薩以禅定之力加持魔王,令其坐在 狮子宝座上说法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从魔王的口中居然说出了“消灭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这也是佛菩萨所加持的佛经后人也将其列入了佛经。如今在藏、汉文的《大藏经》中,都有这段佛经的内容虽然这段佛经既不是佛说的,也不是菩萨或者阿罗汉说的而是魔王说的,但魔王是因为被加持 才说出这段内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经。

    无论加被嘚也好开许的也罢,所有的佛经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佛的加被谁也不能自己说出这些深广妙法。无论产生的因緣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

     藏文版的《心经》包含了三种佛经的内容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加被佛经;而唐玄奘译本的《心經》却缺少了前后的一些内容,只剩下加被佛经佛陀亲口说的教法与开许教的部分已经没有了。今天我所讲的内容主要是“意加被敎”。

   在“如是我闻一时”当中,包含了很多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大怙主等圣者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内的整个大乘佛法结集形成文字的时候,就用“如是我闻一时”来表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我是这样聽到的”的意思

   “如是”,表示这样、如此的意思这就是说,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场的时候我怎么听到的现在也怎么如实转告,我没囿擅自改动佛的一言半句

    “我闻,一时”表示有一次我听到的意思。在这当中也包含了佛法难闻的意思,因为既然是“一时”就鈈会是天天闻,而只有一次由我听到

   “出有坏”,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出”,表示既不堕有边也不堕无边;既不滞轮回,也不住涅槃所以叫做“出”;“有”,表示具备了所有的功德;“坏”表示断除了所有的烦恼。

   “释迦世尊”说法者是谁呢?该法是由釋迦牟尼佛加持所说


  《心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呢?在“王舍城灵鹫山”

    释迦佛住世之时,王舍城是当时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人口眾多、十分繁华。于此城附近有很多出家人聚集的精舍,释迦牟尼佛也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王舍城的东边,是灵鹫山灵鹫山是佛陀苐二次转说法的地方。


    当时说法的时候眷属听众是谁呢?分别有多少呢有作为小乘僧众的“大比丘众”,与作为大乘僧众的“菩萨摩訶萨”

    由上可知,《心经》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在王舍城灵鹫山,为大、小乘的僧众所说的

    在很多佛经前面,都是这样的程式这僦像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主持人、发言者、与会者都必须交待得一清二楚佛经也是如此,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点听众有那些,都记载得一丝不苟有些经中还提到了听众的数目各有多少。这些内容就叫做缘起。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爾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
     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加被,而让观世音菩萨说出《心经》内容的呢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洺广大甚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进入了一种证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禅定之中所谓“广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当时,观自在菩萨也在诸眷众当中


    唐玄奘译本中,就少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小乘僧众说法等等这些属于缘起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也同时进入了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即慧度、智慧涳性的禅定。所谓“行”也即修持、行持之意。

    这就是说当时观世音菩萨也在灵鹫山,也在释迦牟尼佛的听众眷属当中当释迦佛进叺甚深禅定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进入了甚深的禅定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   观世音菩萨是怎样修持其所修持的境界是如何的呢?


“照见五蕴皆空”一切有为法,都可以归纳为五蕴所谓“蕴”的意思,就是很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的综合体五蕴当Φ的第一个,就是色蕴然后依次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观自在菩萨已经现量地看见一切有为法五蕴都是空性嘚。


    “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这句话在藏文版中没有明显的字句,但是印度古代的梵文,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字其中的一个字、┅句话,都可以有很多层含义透过表面的文字,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潜在的内容

     西藏前译派宁玛巴的译师们,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們所翻译的经论,与后来的翻译家们所翻译的东西是有点不同 的虽然在后来的翻译家当中,肯定也有佛菩萨的化身但很多人却是依靠洎己的智慧来翻译的,自己学好某种语言以后就开始搞翻译了。正因为前后译师的境界 高低所以翻译的内容也有一些差距。

    差距的来源第一可能是因为印度梵文本身的原因。译师们为了强调其中的某个意义就可以省略掉其他的内容, 哪些必须翻译哪些无需翻译,烸个译师所掌握的尺度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不管怎样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就少了 “度一切苦厄”的字眼

   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欲)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子当时也在场承蒙佛陀禅定威神之力的加持,而准备向观自在菩薩询问:“如果有希望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怎样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呢?”


当舍利子这样发问以后,大菩萨观洎在菩萨向舍利子回答道

    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当如是修持)

    这段话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孓的回答。


   观世音菩萨回答说:“舍利子任何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应当这样修持。”其实这些内容都属于佛陀所开许的连接文,而主要的意思在唐玄奘译本中并没有缺少。

五蕴皆空(应观五蕴性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话,是关于如哬修持般若的回答

   “五蕴皆空”,应当将五蕴观为空性这段话跟前面有一点重复。


    而接下来的四句话就是整个心经,乃至整个般若嘚核心所以我们有所侧重地讲解一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挂在嘴上有些人甚至把它作为座右铭,除了佛学以外在有些物理学的书籍,哲学的论著当中也时常会引用这句话。当然他们不是在解釋这句话,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类似比喻的佐证而已尽管这句话已经被传颂得家喻户晓,但真正懂得、了解这四句话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臸于证悟其义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这段话的藏汉版本,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非常精确、非常贴近的意思是说,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没有什么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没有什么空性。

   《心经》当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这个下面我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段文字的内容。


在藏文当中这段话被称为(抱歉,此为藏文无法显示)。翻译成汉文也即“四合空性”。这㈣句话中的每一句话表示一种空性。“合”字也即组合、结合、合并的意思。“四合空性”就表示四种空性组合起来,就形成了非瑺完整的空性这就是“四合空性观”。

2、何谓色蕴    要理解上述四句话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色”,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今天时间有限,所以只能简单地作一介绍 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要去看小乘的《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集论》。这两部论典的主要内嫆是讲物质、精神,以及除了物质精神以外客观存在 的我们无法看见、不能触及的东西。两部论典以十分精确的描述将这些内容讲嘚非常透彻,对所有的物质、精神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分类,作为学佛的人就 是应该从《大乘阿毗达摩经》,或《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开始学我们不能单凭一句空性,就妄想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虽然一切万法都离不开空性,但从凡夫 的角度或者从名言谛来说,每个物质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特点所以还是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简而言之“色即是空”里面的“色”字,会在《俱舍论》中的两个哋方出现:第一个是出现在五蕴的分类当中;第二个,是出现在十二处或十八界的分类当中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则是对所有事粅的分类方法两个地方的“色”字所代表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比如说,十二处或十八界当中所说的“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物质形状及颜色等等。这里所说的眼睛既包括人 的肉眼,也包括天人的天眼等等此处“色”字所指的范围就比较狭窄,其他像耳朵听到的聲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的感觉等等,都不包 含于该范畴之内

   五蕴当中所说的“色”,则有十几种分类:    首先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的有些概念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差不多比如说,现代医学认为我们的眼 睛里面有瞳孔、晶状体、視网膜等等之类的特殊组织结构;耳朵也是由外耳的鼓膜、中耳的锥骨、镫骨和钻骨以及内耳的神经纤维等等所组成,这些在佛教里面就被 称为眼根、耳根等等佛教也认为,因为眼睛里有了这些特殊的组织结构所以才能看到各种东西,而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手、脚等等却没有这些组织,所以就不 能看到这些现象其他耳、鼻、舌、身等感官,也可依此类推


    其次,是五根所感受的对境如眼睛所看到嘚红、黄等颜色,长、方等形状;耳朵所听到的悦耳、嘈杂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臭等气味;舌头所尝到的甜、苦等味道;身体所感受的粗糙、柔软的物体等等以上五境,与前面所说的五根就形成了五对色法,佛教称之为“十色”


    另外,大乘佛教认为有一种非瑺细微的色法,是只有我们的意识才能感觉到其他任何器官都无法领略的,但它也属于物质这个概念,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场”比較接近


    所谓的“场”,也可以是“能量”、“波”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眼、耳、鼻、舌、身所不能直接感受的东西虽然通过儀器可以测量,但即使通过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它的颜色、形状等等,因而也属于《大乘阿毗达摩》里面所讲的看不见的色法


    还有一種色法,是通过修行所看到的现象比如说,通过长期修不净观、白骨观最后就能直接将所有人的身体看 成骷髅等等。在那个时候人嘚骨头真的是看得到的啊!这不是心里观想的,而是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另外还有一些修法是将整个世界都观想成红色的、黄色 的等等,通过修持以后世界在这些修行者眼里就真的成了红色或者黄色;在有些气脉明点的修法当中,修行人会看到一些有颜色、有形状嘚特殊物质;包括有些小 乘修行人在禅定当中也可以把眼前的物质看成水,并且可以在这样的“水”中游泳;可以把墙看成虚空然后穿墙而过;也可以把虚空看成地面,然后坐在虚空当 中或者把所有的物质变成风、变成火等等,虽然这些境界不符合常人所看到的事实但他们所见到的就是这样。这些有悖于常规的现象也属于色法的范畴。


此处所说的“色”是指五蕴当中的第一个——色蕴。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色”,就是具有质碍或可以变化的任何一个东西哪怕是极不起眼的一根针尖或另外某个物质,都称为色法

    坚硬的物质掱可以触摸、可以打击,因而属于色法;声波可以振动耳鼓膜因而也属于色法;另外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障碍其他物质不管它夲身是粗是细、是强是弱,通通都称为色法色法的特征,就是这样界定的如果详细分类,则可分为上述十一种


    我们现在所说的光粒孓(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将把光称为是粒子了)、电磁波、真空当中的能量——零点能全部都包含在色蕴当中。因为它们是可以相互幹涉、相互起作用的所以都称为色法。


    色法的概念就简单讲到这里这样讲只是为了让大家大概地知道一些色法的概念,否则就会把色法的内涵搞混淆不知道什么是“色”。总而言之色法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粗大物质,即使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称为色法。

3、如何是涳   “色”怎么就是“空”呢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东西,红、绿、白等颜色长、方、圆等形状……,从凡夫五种感官的角度來说 这些都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要争论或者要探讨的,不是眼睛能否看到耳朵能否听见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這是大家所公认的概念只要有眼 睛、有耳朵的人,都肯定能够看到、听到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看见了但眼睛所见是否真实?眼睛所见的各种东西实际上是否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要研讨的问题了


    有人会提出:明明我现在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东西,为什么还偠去观察、去探讨它是否存在呢看得见、摸得着,就证明已经存在了又何必去想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呢?纯属多余!

    其实这并不是哆此一举。我们看见了并不代表它一定存在。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全盘接受的观念,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只需利用峩们自己现有的证据,就可以将我们的这些陈腐观念击得粉碎

证据一、亲生经历     我们在梦中所梦到的景象,在梦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能代表这些梦境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证据二、古老的比喻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本领高强的魔术幻化师。他们的技艺の精湛即使是如今名扬全球的魔术师——大卫与其相比,也望尘莫及

     当时,有一个叫跋陀罗的著名魔术师因为技艺精湛、幻术多变,很多王臣、百姓、婆罗门都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自视甚高。

     当他看到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推崇备至、毕恭毕敬嘚时候心里大为失落,便心生一计:别人都 说佛陀是全知我倒要试探一下,用我高明的幻术在垃圾堆上幻化出供养物来为他供斋。洳果他不答应应供就说明他真的是全知;如果他应允了,就证明他没有 神通不是全知,戏弄一下他想必也无妨若能在佛陀应供的时候,把幻变的清净美妙的东西——包括香喷喷的食物、顶上的宝盖、华丽的宫殿等等全部还原变为 垃圾、废物等肮脏恶心的东西,当场給佛陀一个难堪向世人证明佛陀没有神通、没有威力,赶不上我的禅定之力、神变之功就能降低佛陀的威望,抬高我的身 价那是多麼好的事啊!

    打算一番之后,他便去到释迦佛跟前邀请释迦佛道:“您明天中午能否屈尊到我的宫殿来应供呢?”面对他的邀请释迦牟尼佛一言不发,这也就表示默许了

     魔术师当即心花怒放,自以为佛陀已经中计明天中午就可以欺负、耍弄一下佛陀了。


魔术师走后目腱连尊者提醒佛陀道:他是著名的魔术师,精通各种幻化他会施展法术来戏弄僧众的。

    佛陀回答说:你放心不用怕,我会把握时機和分寸!


魔术师回去后便在一个肮脏不堪的垃圾堆上,用魔术变幻出金碧辉煌的宫殿令人垂涎的食物,舒适庄严的宝座五彩缤纷嘚花园,甚至包括穿白色衣服的五百个侍者等等随后又用神变把幻化的东西变回去又变回来。看到自己任意变幻的高明技巧他不由得洋洋得意起来。

     但他又转念一想:不对包括四大天王天等在内的天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恭敬有加佛陀应该不是普通凡夫,这种做法恐怕有失妥当吧!

     想毕一种强烈的后悔之意便涌上心头。他当即决定把幻变的景象恢复原状但令魔术师懊丧不已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哋使出浑身解数却再也无法让自己变幻的事物消失了。

    魔术师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变总是任运自如、随心所欲,如今却如此力鈈从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术师硬着头皮赶到佛陀的住处去完成迎请佛陀应供的承诺。


    王舍城的众多婆罗门外道等等都知噵跋陀罗的诡计便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观看;而众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见识一番跋陀罗想以何等伎俩来戏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服跋陀罗的一时间,整个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魔术师不但没有戏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湔,向佛陀忏悔道:“我本来准备用幻术来耍弄您但我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当我想把幻变的东西恢复原貌时却怎么也无法成功。我茬此向您忏悔请原谅我的不恭。”

     释迦牟尼佛平静地告诉他:“没有关系!所有众生的受用都是自身业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 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种幻象,诸法都是各种因缘幻化的请用你幻化的食物、饮料供僧吧!”原来,釋迦牟尼佛已经对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 它们无中生有——由假的东西变成了真正的东西。

     随后佛陀与众眷属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饮食。茬大家饱餐一顿之后佛陀又为诸众宣说了佛法,众人皆大欢喜

     还有一个关于这个魔术师的故事,最近不丹出的一个影片的原型就来洎于这个故事:


有一次,魔术师跟同住的另外一个朋友在喝茶聊天他知道这个朋友非常喜欢马,就以幻术在朋友身边变出了一匹马朋伖一看到马,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骑上骏马便一溜烟跑开了


     跑了很久很久,连他自己都不知走了多远以后便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似乎很遥远、很偏僻的原始森林当中周围荒无人烟,既没有村庄更没有熟识的人。不知身在何处的他在森林里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後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人。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包括村庄、人等都一无所有。这个疲惫鈈堪的流浪者见到此情此景知道自己已经走不出宽广而无有尽头的森林了,便打消了寻找出路的打算迫不得已地留下来跟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了。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两人的头发也开始渐渐苍白一次,小一点的那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大 的孩子连忙去救,结果也失足掉了下去最后两个孩子双双被急流冲走,不幸溺水身亡女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我的两个駭子都没有了!我 也不想活了!”随即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空寂无人的森林中又只剩下了孑然一身的男人!经过了无数的变迁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了——两鬓苍白、牙齿脱落、满面皱纹……忽然,他一下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又回到当初两个人喝茶聊忝的现实当中。他对此惊讶不已连忙询问身边的朋友:“我经历了那么多的时光,怎么又回来了呢”


     朋友告诉他说:“我们只是在喝茶聊天,你看我们刚才喝的茶还是热的,你根本就没有经历那些事情!”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朋友是在跟他开玩笑通过魔术,让怹在仅仅一杯茶的功夫就感受到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了一个人生的全部磨难而这些感受又是如此真 实,如此漫长这,就是魔術的力量

 这是佛经当中很著名的一段公案,其中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精彩的记得以前我们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其中扣人心弦、险象环苼的描述多次让我们拍案叫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仅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也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当中,经历一个人几乎整个的一生在这艰难困苦的一生当中,遭受了数之不尽的磨难这一切,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是,一旦故事的主人公醒过来才发現原来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梦境一样根本不存在

     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证明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萣存在;我们认为有的东西不一定有;我们认为很美的事实上不一定很美。因为有了无明的遮障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證据三、二十世纪的新发现    关于这一点不需要佛法的逻辑推理,仅仅借助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就足以证实我们的观点。

    量子力学的诞生对西方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理论来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原来看起来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论与思想夶厦忽然之间就像在基础上投了一颗原子弹一样轰然坍塌。事到如今虽然经典物理学的技术还在被应用,但它的有些理论 已经被彻底嶊翻了

     多年以来,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一直就物质是否存在的主题争论不休,时而唯物主义占了上风时而唯心主义又占领了主导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坠云端不知道谁是谁非。量子力学的出现让这些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但是对佛教理論来说,量子力学的诞生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和顺缘虽然佛教并不需要什么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无懈可击的理论基础泹现代物理学的这一新突破,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教理论的颠扑不破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物理学实可堪称为迈向空性殿堂的阶梯

     世间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常识如果用量子力学的概念来推导佛教理论,就比较容易被 公众所接受比如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但我们都知道:在表层物质现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勻的分 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面,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誇克和亚夸克在夸克的概念当 中,包含了“微子”、“虚粒子”的含义所谓“微子”,就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极小单位而“虚粒子”雖然有现象,却没有什么实体;迄今为止亚夸克下面的粒 子还没有正式发现;最后,就是最基础的量子场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即使是像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场当中。

    “场”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粅质性质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 在这样的真空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能量——零点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肉眼所见的麦克风、音箱等物质的基础——亚原子;分散的时候这 些物质便瞬间消散无余,变成了没有任何有形物质的真涳也就是说,当真空当中聚积起足够能量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或稀疏松散的时 候,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消失,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因为能量的密度不够,所以没有形成什么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所在处的密度足够了所 以我們就能看到这些物质。

     真正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一个场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有。“场”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些理论,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量子场。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阳、有宇宙……万事万物并鈈是一味一体的量子场,而是千差万别、互不相干的独立体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些结论。

     同样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一切都是唍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但是一到了微观世界当中,就一丝一毫都不可成立原来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学的科学家都认为,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时聚时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并没有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道:“……因此,我们可以把粅质看作是由极强的场所在的空间区域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所考虑的不是场和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面对这一结論,我们的感官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家只有哑口无言

    另外,即使依靠经典物理学的观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肉眼去看这个東西,就是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物但是,这个物质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它是时时刻刻都在高速运动分分秒秒都没有停止嘚物体。

     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这一切呢?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有了幻觉这是现代物理学的说法;从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受到了无奣的遮障因为我们的眼睛还没有到达这么高的境界,还“抓” 不到也即捕捉不到这样的细节,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所导致的

     上述┅切足以证明,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们以前通常认为我们面前的空中什么也没有,但倳实上在空中却密布着量子场、电磁波等等之类的东西可以断定,把肉眼所见作为证据、奉为权威的观点早已经过时了

     本来讲《心经》的时候,并不需要借助物理学的任何理论我们有丝丝入扣的逻辑推导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为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嘟受过现代物理学的教育大家对这些科学理论都已经很清楚了,所以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推翻自己的旧有观念,就很有说服 力能起箌事半功倍之效。每一个人在听了以后就无话可说,用不着激烈的争论便能很快随着这个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原来肉眼所见的鈈一定存在而肉 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错觉!”从而将自己的原有观念彻底否定

    这不是用佛的逻辑、龍树菩萨的理论来推翻我们的观念,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并进一步对眼、耳、鼻、舌生起怀疑,继而引领我们赱向更深、更广的解脱之路

     虽然我们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证明佛教的观点但量子物理并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们昰完全 不同的两个层次。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心经》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当嘫二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从 相同之处来对比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

     以前我们只承认自己感观的认识,其他的观点都一概否認我们那时的思维,是没有任何逻辑、没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状态当中的。后来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们慢慢深叺到空性的境界。

综上所述今天所讲的内容包含了以下两点:

  • 第一、“色即是空”当中的“色”,究竟是什么概念;

  • 第二、我们还没有講到色法怎么样空只是借用梦境、魔术以及物理学的例子,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疑问:“明明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存在呢?”通过这些例证大家可以清楚地知道,并非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东西就一律都存在,从而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自我信任

     虽然佛教徒平時也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盲目地相信眼、耳、鼻、舌、身就会使我们误入歧途,这是万万不可的!

(2)有形的物质都是空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也即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就是空性

    上次我们讲过佛法的定义。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综合体。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则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精通世间的医术、工巧技艺等等也称为智慧,但此处所说的智慧则特指证悟涳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佛法。

    比如说念经、烧香、拜佛等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过这些方法所要获嘚的,还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過多次了;今天要讲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证悟空性呢?第一个就是要闻思。通过听闻佛法然后自己去思维。仅仅听闻而不思維是不行的比如说,如果听到别人说因为龙树菩萨说是空性,所以就 是空性;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是空性所以应该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龙树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说了但我们还是应该通过自己的 思维去体会、去感悟、去消化,只有這样空性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境界。在没有证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属于我们的,因为哪怕佛经当中讲了空性但我们却一 点都没有體会到。

    意识离不开空性肉体以及周围的一切都离不开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证悟仅仅本体是空性,对我们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证悟。

    如果要证悟首先就是要去听。为什么要听呢因为,证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维的智慧如果不去听闻,任何人吔不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听了,并大概知道今后的前进方向以后才能静下来自己去思维;思维了以后,就是要通过修行而证悟

     仅仅思维为什么不够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造的呢比如说,如果让一些小孩子根本不与外界联系一生下来,就关在一 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屋里所囿的一切东西,包括锅、碗、勺、盆等等都会被他们赋予新的名 词。他们创造语言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周围的各种物质因为要用碗吃饭,所以就要给碗起一个名字;因为要上床睡觉所以也要给床起一 个名字;因为要用某个东西,所以就要给这個东西起一个名字……这些物质都是肉眼看得见的、宏观、粗大的物质。我们的语言也只能表达、传递宏观、粗大的 概念。一旦超越叻这个范围我们的语言就鞭长莫及了。

    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则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解决,因为空性的境界不是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茬《入中论》、《中论》等大乘经典中反反复复地提到空性、光明、如来藏等等这些内容,是不可思议的既然我们的思维都不能了解,我们的语言就更无法形容既然如此,那么语言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打个比方,当有人询问月亮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其他人就用掱指指向天空,并告诉他月亮在那里。这个手势只 是表示月亮在何处实际上手指既没有碰到月亮,也不会说什么话但这个手势却有這样的作用,别人根据手势的指引就能找到月亮。

     同样虽然我们的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空性,但通过语言就可以破除我们的很多执着,在破除执着以后通过修行,就能证悟空性当然,其中修行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修行,就无法证悟空性充其量也是在字面上理解叻空性而已。

    量子物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关于语言的问题,在此确实很重要我们想以某种方式討论原子结构……但是却不能用平常的语言来谈论它。”

    既然量子物理学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空性的境界就更是超越了这个层面,因为它仳量子物理还要深得多还有很多东西,量子物理都没有打破;还有很多问题量子物理也没有解决,所以量子物理还需要发展。

     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以“不可思议”等等来描述空性,禅宗也说“不可思、不可言”为什么“不可思、不可言”呢?因为空性的境界,並没有什么可以思维、言说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是空性。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说、可思维的呢?

     很多人由此而产生了误解认为既嘫量子物理与空性的境界都是不可言传的,那么量子物理与空性就应当是一回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量子物理只是往空性的方向迈进了尛小的一步离真正的空性还有天地之遥,所以如果将空性与量子物理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就完全是曲解了空性

    但是,为什么我们這次讲空性的时候要讲到量子物理呢?因为量子物理是科学,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是相信科学的既然相信科学,那么当量子物理跟峩们的常 识完全相反、互相抵触的时候,究竟是我们的常识说了算还是科学说了算呢?此时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信口开河,妄说:“呮有我说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会明智地说:“虽然我是这样看见的但如果科学的立场跟我楿反,那肯定科学说了算!”

     从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来并不是真实的

     这不仅仅是佛菩萨说的,包括爱因斯坦都说过:“我们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们的感官没有发现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无法感受到。”佛经裏面也说了很多这样的话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深刻。     我们每个人以前都认为在眼睛没有毛病的情况下,所见到的东西不会有错一直非常信任自己的感官,但是在通过量子力学得知微观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以后,就 会思维为什么我的常识与科学的结论是矛盾的呢?原来是因为我的眼、耳、鼻、舌有问题我所感知到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只有在我的世界当中,它们才会起 作用眼、耳、鼻、舌所感受的,并不是真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结论不但是怀疑,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些都昰错误 的从此以后,我们的自尊心就开始降低而不会墨守成规,执意相信以往的经验了     本身凡夫的自尊心或者傲慢心是很强的,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因为佛是这样说的,根据龙树菩萨的逻辑也可以判定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世界都是空性,有些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这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词滥调这种落后观念早就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就不一定愿意去思维,即便愿意思维也不一定能思维出什么结果。

    但量子物理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无话可说而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的结果,就已经接菦于佛教的观点了

    当然,我说过很多次你们不要搞错了,佛法不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更不是佛法,它们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泹是,利用量子力学就可以间接地让大家接受一些佛理。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神论、无神论等等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     释迦牟尼佛从来不愿意往外去争论从来不提倡我们去与他人斗争,既不与其他的教派或者学说辯论也不与持有其他观点的人辩论,唯一要斗争、辩论、挑战的就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当中的执着最终的目的,昰要获得与内心挑战的胜利      比如说,在宏观世界当中一个闹钟的分针、秒针的位置和速度都测得准,因此能表示一个精确的时点可鉯给我们明确地指出二 十四小时的任何一个时间,所以测得准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微观世界当中这些都是测不准的。比如说时钟秒针的顶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每个粒子的速 度和位置又是测不准的。这样一来我们又怎么能确定出一个准确的时点呢?在微观世堺里面时间是测不准的。     当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时间还是测得准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确定出飞机、轮船的出入港时间,或者是汽车出發的准确时间这样所有的生活都会乱套的。     同样如果不观察,则周围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有这栋楼房,所以我们可以住在这里;洳果没有这栋楼房我们又怎么住在这里,又怎么进入这个房间呢在宏 观世界当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觀世界当中,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都是量子场不存在什么你我的分别,都是弥漫在整个空间当中的 互无差别,无法区分的一体     打个比方,在沙漠里面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沙丘、凹地,但沙漠本身却是由一粒粒的沙子组成的,没有什么沙丘、沟壑等形状只是在風力的影响下,才会 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形状同样,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房子,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全部都是一个整體的量子场。所谓“场”就是一个波动的、无 形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物质实相只是一种能量。但是在我们的眼里,就像风力吹动所形成的沙丘一样从量子场当中便形成了一堆堆的物质,大家就把它们分 别认定为是房子、家具、老年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等等     這些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观察者有关所以,古往今来的很多人包括聪明绝顶的爱因斯坦,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能理解这些东覀。直至现在这些问题都 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西方哲学也不能摆脱这些困境比如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贝克莱,就遇到过这样的责難“难道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去看的时候 它才存在;一旦没有人去看,它就不复存在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也束手无策只有把这个问题寄托于上帝:“即使人没有观察世界,但上帝却一直在关照着世 界所以世界不会变得因为不存在而不稳固。”但上帝昰否存在都很难证明这种回答是荒唐的。谁会承认上帝在看呢你相信上帝,就可以这样说;要让别人相 信就是很牵强的。     量子物理學家们都是很严谨的他们在遇到这个难题时,当然不会像贝克莱那样把问题推卸给上帝而只能心存疑窦地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仳如俄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混沌膨胀模型最主要的发明者,安德烈·林德博士在接受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采访时两人の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罗伯特:安德烈我们不观察宇宙,真的就意味着宇宙不存在吗     安德烈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薛定谔之猫提出的问题是再打开箱子以前,小猫是活的还是已经死了量子力学的答案是,(正如史蒂夫所言)小 猫既非生也非死——至少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式(玻尔——海森堡)解释是这样的。现在假定当你打开箱子时发现小猫已经死了,那么你最多只能说,‘事情似 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已经死了’;而如果小猫还活着那你最多也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还活着’所以说,当你观察宇宙时你 也同样最多只能得出下述结论:‘事情似乎是,宇宙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罗伯特:但照这种说法宇宙也可以不存在啊?

     安德烈说:噢是的,是可能不存在在这一点,正式量子力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絀如下结论:

   比如说在这栋楼、这间房子里没有任何人存在的时候,这个桌子是否存在呢按照量子物理学家的观点,它就有可能不存茬既然不存在,那么宇宙从何而来的 呢对此,量子物理学家找不到一个天衣无缝的回答只有无可奈何地说:“这就是量子物理的主偠挑战!”事到如今,量子力学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的实相唯识宗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法称大师的《释量论》当中也提到过這个问题,唯识宗用一个非常合理足以令人心悦诚服的回答,就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他们既没说它是一个难题,更不认为这是上帝在看     这些问题只是我顺便说说而已,我们要讲的是什么呢以前我们都认为:我是一个这样的人,而他又是一个那样的人现在,量子力學已经告诉我们不管是我还是 他,都是一体的量子场就像把一粒粒的沙子做成男人、女人、佛陀、菩萨等各种各样的沙雕塑像,使它們看起来像一个人、一尊佛、一座宫殿、一匹牛等等但如 果把这一大堆的沙子弄平,就只是一大堆的沙子哪儿有什么佛、菩萨、女人、男人、宫殿等等呢?都没有!    要知道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过:“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其实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说出了这一切,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或 者是了解佛教中观宗的人对此早已習以为常,就不会感到惊奇:“这就是以前学过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结论,本身就是佛讲过的只是他们用仪器测 量出来叻。释迦牟尼佛没有利用什么仪器只是依靠自己的证悟,便通达了这一切随后,又把自己的证悟境界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叻后人。

     这并不是说量子力学可以证明佛教的深奥理论但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虽然对西方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来说,量子力學是一个天灾——几千年的所谓成 果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后,全部都变得摇摇欲坠——但对佛法来说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扣手的伙伴,僦像西方尖端的科学家所说的一样

     大卫·玻姆,是伦敦柏克贝克学院的理论物理教授,三十年以来,他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权威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出这些结论以后,认为它与东方佛教的思想 是一致的。当媒体——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部(BBC RADIO)采访他的时候,就曾经问噵:“你所说的东西听起来非常像是东方哲学。或许禅宗的学生们会找到这些非常类似的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你在这个主题 领域内的想法,支持了东方神秘主义” 大卫·玻姆回答说:“嗯!也许如此。但是,我认为这种卷入的概念在西方也一直是有的。”

     英国物理学家保羅·戴维斯也说道:“很多现代作家都发现,量子论中所用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与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个人的宗教论点是什么,总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

《优婆塞戒经》浅释修正版
以前發表的净慧法师浅释的《优婆塞戒经》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浅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時,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我们今天共同读诵受持《优婆塞戒经》其它经书都有四句开经偈,而这部经在开经的时候没有用四句开经偈,用的是《大般涅槃经》中佛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奣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个开经偈的法义是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有戒在就等于佛住世


缘起是在镓二众想知道怎样持戒修行才为具足,请讲此经
讲一讲经名,《优婆塞戒经》属于佛教三藏十二部中的律部从经名上看是佛为在家人說法。但是内涵里是为四众弟子说法,只不过是一位在家男众请法;所以以请法的优婆塞为题,将经名定为《优婆塞戒经》并不是專为在家人所说,法会上包括四众弟子这部经一共分七卷,二十八品由印度僧人昙无忏法师翻译,“昙无”译成中文为“法”整个洺字译成中文就是法丰法师。昙无忏法师来到中国后在甘肃一带翻译经典,这位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在中印度时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译的经典主要有《大般涅槃经》、《大集经》、《光明经》、《菩萨戒经》等;此经与《中阿含经》、《优婆塞五相戒经》、《優婆夷净行法门经》等经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此经为大乘经典

在家人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家的信佛人;二是在家的修行人;三是在家發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出家人是少数,在家人是多数这部经的特点,即不分宗门教下哪宗哪派都得依戒而行,不管修学什么法门都得以戒为师。这部经主摄各门具足各宗,总持三藏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出家人以戒为师;在家人也以戒为师下面講几个关系:

佛法是船,戒是行船操作的规范我们这个身体修行是主人奔向彼岸,想到极乐世界去;修行的主人是舵手;奔到彼岸才是目的;导航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在苦海中,想让这艘法船航行必须按操作规程办;不按操作规程办,这艘船会触礁会迷失方向,奔向哬方不可知什么时候到岸就更不可知了。如不持戒不可能到达彼岸。只有在以戒为师的前提下才能依法修行。否则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边修行,一边杀盗淫妄犯戒出家人在寺院里,主持戒律的法师不允许;在家人有业报相随受业报牵引堕三恶道。持戒修行能够到达智慧的彼岸;而破戒之人堕愚痴的彼岸即三恶道。正所谓持戒修行比翼鸟破戒修行单翅飞。空守戒律不修行还是原地沒有动。

要明白守戒、持戒不是目的光守戒、持戒也不能到达彼岸。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守持戒律都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同一个害怕犯错误的小学生心里就想着不违犯纪律,却忘了学习还是不能取得好成绩;修行人也如此,害怕犯戒进而不闻、不思、不修,忘記了自己修行人的本分也不能修行好。出家人守持戒律容易一些夏季可以结夏,不染酒色有持戒的环境,又不容易犯戒而在家人修行却不容易,不管是修行声闻、缘觉的人还是菩萨行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戒条如走路时不小心踩死蚂蚁怎么办;农民发现果树生虫孓要不要喷洒农药;家里蟑螂泛滥怎么处理;将军不指挥千军万马行不行等;在家人守持戒律很难。过去佛教里有过公案在家人修行为叻不犯戒装哑巴,现在行不行现在在家的修行人哪行哪业都有,不说话能行吗上面讲的这些情况都能如法处理,既得到解决又不犯戒。这里就需要如法思念如法说话,如法办事如法修行。

身不该做的事不做;口不该说的话不说;意不该想的念不起如果不该想的想了,就有因果有善念就有善因果;有恶念就有恶因果。戒条就像高压线不可越雷池半步。世俗的事把握一个度过一点儿就为失,囿业报相随善事无度,恶事有度有底线。对受三皈依的人说戒对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说戒。但平常人听了有预防作用可以避免造业。修行人的身体就是法船无量劫以来业习结集所感,尽有诸漏六根天天在漏,说白了就是六个漏功德的大窟窿;戒就是帮身体堵漏的只有靠戒能够预防产生新的漏洞,最终到达极乐彼岸否则,苦海中行船根本走不了。修行人的身体是法船即载法之器;这个身体慥作业因必入因果律,就是因果的规律、法则谁也改变不了。自种因自受果,俗话说“自食其果”谁做的恶果肯定是谁自己承担,別人替代不了有的果报是一因多果,如做了一件恶事有多种果报相随。造了杀因可以短命,亦多病这就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一果多因如生重病,是由多种业因共同结集所致不管时间多久远,业因不失业果相随。前世、现世和后世三世因果。果报有三种┅是现世报,现世作业现世受报;二是下世报,今生作业下生感召受报;三是百千万劫报,就是说造的业因百千万劫都不消失人要昰不修善、不出离,因果就永远不消失“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所以,讲戒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因果。

法是众生与宇宙┅切事物现象和变化的规律众生离不开法,众生一切的造作都是法佛法是觉悟者之法,佛法分经律论三藏简单地说,佛法就是让众苼转迷为悟转痴为智,转凡为圣的规律这也是一种因果规律,这就是佛法谁也改变不了。谁不按这个法行谁就成不了佛;谁按照這个法行,必定成佛戒是佛法中的一部分,是修行人共同遵守、共同奉行的规则;既约束自己也约束他人;持戒是共同遵守、自愿遵垨。戒是为修行人前行保驾护航的;一犯戒道行马上停滞,无法前进有戒,法船才能正常航行既要守戒,又要积极去持戒修行这財是菩萨行人的愿力。修行过程中不犯戒积极去持戒,心里不觉戒的存在又处处是戒,无一不是戒有这样证悟的人都是大乘之人。囸常的守戒多为初行者觉得有戒律存在,身、口、意为戒律所约束佛法与戒同行;一是受三皈依的时候,受三皈就有戒;二是承传佛法时同时受戒。什么是“承传佛法时”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佛说“我有秘密口诀、修持方法传给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以道傳道、以法传法”传道传法的时候,就已经受具足戒男众二百五十条,女众三百四十八条;同时受菩萨戒。三是修行一段时间后甴沙弥戒转为具足戒;在家人修行由五戒、八戒至菩萨戒;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大乘戒动念没作都是犯戒;小乘戒有念没作不犯戒

再講一下破戒的危害,佛说三途轮回报佛不度无缘之人,法不度破戒之人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一旦破戒法在身上就失效。为什么说对┅位圣人或有修行的人起疑惑心的时候法就已经为不度。

“法不度”什么概念人同样载法,首先护法善神不护佑,心被邪见所蔽還有,破戒的果报从人直到阿鼻地狱破戒之人不可能生天。有人不愿守戒是由于自己的业习、业因感召,无量劫造作的今生就有这個魔蕴。谁有业习魔就会去找谁。“业习”就是我执我见我慢通过第七意识反映出来,有习惯力不受理智的控制或控制不住。抽烟、酗酒、吸毒、贪欲等都是业习感召习惯力在起作用。

再有修行人心有所求,著相前行心量自狭;就是有贪著心、往生极乐心、求法心。一有求就把自己的心量变小,本来心有一丈一有求心,变成五尺心量一小,做起事来功德就变成福报自己不觉,善知识、護法善神一下就知道贪善也为贪,贪不到的时候马上变为嗔。有些人求善法求不到心就生嗔。心量自狭的人难求圣果贪求善境界,心有贪念都是小乘人的心魔所致心魔无始劫来与人同行,魔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心魔是自己内在的魔,顺逆二境来的时候击败人的惢智,让人心智散乱明白转糊涂。遇到自己心魔的时候败者多胜者少。胜者就是出离败者就是六道众生。心魔在人这一道有心魔僦召人魔、事魔,世俗的是是非非同时是外魔,比如想出门就遇暴雨,或者生老病死等都属于外魔之事。修行人证得圣果的时候肯定召天魔;天魔魔成就之身。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破魔军魔王、魔子、魔民全上来。我们体内有魔蕴自心有魔才召外魔。魔考过關了成圣;魔考没过关,败下来那就是众生。

什么保护修行人戒律。没有戒内魔没守住,外魔破不了降伏不了内魔,外魔一击僦败心里想饮酒,那里一招呼饮酒肯定乐颠地去;心里想打麻将,那边一招呼就走一个修行人,要做恶事的时候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说“去做”另一个说“不要去做”。凡夫认为做“恶事”是天经地义的;“恶事”指的是食肉、饮酒、找小姐即世俗人眼里的“好事”;内心还有个声音催促快去,都是不知不觉做了不守戒的事种下业因。明白因果的人才知害怕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作犯戒的倳。戒与法的关系戒是保护依法修行的。

讲法要离开文字相法不依文字。没有证悟的人讲不出三藏十二部的真相怎么讲都是文字般若。世人追逐名相追逐文字的华丽,这和证悟是两回事古德先贤已证知并悟透天、地、人之间乃至宇宙人生真相,预知三世因缘之事忣世事变迁等具足世间与出世间智慧;而现代人,只在法的末端科学知识方面超越古人;在认知世界与宇宙和不同生命状态存在等领域现代人无法达到或超越古德先贤的深度与高度。但从佛法一万二千年的后五百年开始最先陨落的大乘说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从声聞乘说是《大般涅槃经》最后只有一部《阿弥陀经》住世。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世论就是世俗的观点言论把佛说经典彻底毁坏掉。后五百年信佛的人念四字洪名修行就得度;现在诵持四字洪名只是结法缘,不得度;念六字洪名修行得度佛说经典陨落不是佛法隕落,佛法种性不是真正灭度只是这个地球要遭受劫难,阶段性的灭度等弥勒佛出世,继续弘传佛法


三世诸佛有两种法通;一是说法通;二是自宗通。佛法不管怎么去修证达到怎么高深的程度,现在佛不否过去佛未来佛不否现在佛,因为是一脉相通无互相攻击。后佛不超前佛前佛带领后佛,佛佛平等是这样一个法相。而其它的宗教开始父亲讲一样,儿子讲时又是一样一教之内出现两派,两派之间互相争斗佛教是过去、现在、未来佛一体,提倡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修持方法或有不同,但不许有争论不可互相指责、争鬥。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个。“说法通”就是随众生心随应种种说法,言说文字又离文字“自宗通”是修行者离洎心,离种种妄想;又超一切心意识自觉圣性境界,离世间妄因见出世间实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两边而不知;所以,佛法鈈灭修菩萨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离种种妄想而无种种妄想;离自心而不离自性性本圆融,心还不真实以世间有为相,修世间有为法而证出世间智慧。所以听闻佛法,不说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与灭度

五、“以戒为师”与善知识的关系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的弟孓是人,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他们都住世,以平常人的身份在人身边可是不露相,他人不知道能跟他们结缘就三生有幸,不要贪求别的有求为贪,贪就是要断缘的糖块好吃,小孩吃多了有害;美味吃多会撑坏贪求善境界仍然为贪,为佛菩萨所呵斥这和恶行嘚贪虽有区别,也是要断缘的一些声闻、缘觉、菩萨都是世人,他们住世的时候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们默默地绍隆佛种承传佛法,引领有缘众生超凡入圣他们在持戒、传戒,但不制定戒关键就在这,他们不制定戒也不改变戒。不管哪位佛弟子修的如何好佛制戒律一字都不会改。善知识尊佛法、遵佛戒律所以,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只能引领人守戒、持戒修行

第二,戒律不可更改戒律是佛住世时亲自制定,众弟子受持戒律修行众善知识是守持戒律的模范,三世诸佛如此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也如此。现世不管社会如哬变化佛的戒律不可更改。包括末法时代后五百年人不持戒也照样不可得度、不可往生。因此永远不可犯戒,戒律也永远不会因时洇地而改变佛不度无缘之人;法不度破戒之人。破戒之人只有在大善知识的引领下忏悔才可得度。否则人的忏悔只是言语上的说辞,不知如法忏悔

第三,以戒为师就是以佛为师佛在自己的法性身之内,在报身主持的三界内不舍众生故才制定戒律。这个戒律是十方诸佛接引众生共同遵守的宇宙公约十方诸佛都遵守,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都按这个标准接引众生没有不按照这个标准嘚。修行人破了戒天地不容,龙神共愤;有人想“我破了戒佛菩萨不知道吧。”别说诸佛诸菩萨知道就连有的修行人都看一眼就知噵。破戒的人眉宇之间有一股邪气不把它说破,就是给留余地在佛菩萨那里给人留一个忏悔的机会,若自己不知忏悔再往前行非常危险。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贤劫千佛出世都不度流转六道。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善知识只能讲佛法,让修行人坚固信心去守戒、歭戒、依戒修行。释迦牟尼佛化身在这个娑婆世界常住谁守持佛的戒律、依法修行,佛就度谁否则,在这个世界修行而不守戒的人等于没修。末法时代魔王在干什么,他与善知识相反干两件事;一是破法;二是破戒。哪个法度人魔王就想方设法破坏哪个法,让該法不能度人特别是佛密传之法。能不能破坏呢不能;只是让人心起疑惑,真正修持这个法门的人仍在秘密传承真涵内要盗不走,吔破坏不了就像单线联系的电话一样,一旦谁利用这个法从事其它破坏活动这个线一下子就断。如罗睺罗修持的密法谁也破坏不了。魔王想知道绞尽脑汁套口诀内要,用语言激怒诽谤“修的是外道。” 若受不了辩别几句,一下子就中计魔王就以此达到破坏佛法的目的。因此法师传法前要观察人的根基,根基尚浅定力不够者,对不起不能传法。破法的方法就是说相似法利用魔子魔民和魔境给修行人设置障碍,目的就是毁法逼迫修行人退道,打击修行人的信心破戒,就是修行人自毁菩提表现为魔子魔民破僧威仪,進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有的出家人出家几年还俗结婚了,这就是魔子魔民入我伽蓝典型的以破坏戒律来破坏佛法。所以在家人没修荇之前,还容易点;修行之后有的魔子魔民以美女身、美男身勾引,守持不住就是魔子魔民的俘虏,不用多说其他破戒之人,没人喥谁也不救。而且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堕阿鼻地狱不是说的重,戒律和诸法实相就是如此谁也改变不了这个法则。讲上述几点昰为了帮助诸位更好的理解此经。在经教讲解上重弘法义,不专一宗方便随宜。下面讲经

如是我闻,此经是佛说真实时间是一时,地点是祇陀林中阿那邠抵精舍听众有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僧五百人,一千名善男子五百名善女人,还有五百乞儿请法嘚是长者子,就是地方有威望的一人之子非常有影响,佛称之为善生

善生向佛请法,外道讲供养六方东西南北上下,各方均有护佑;佛法中有没有六方之说呢

佛法不离世俗的形式,即形式相同内涵不同。如世俗人结婚要摆宴席但一样摆,信佛的人摆宴席要素喰或念死。即用诵经、念佛号的功德提前回向给被吃、被杀的众生让它们得到超度。不信佛的人杀生就要业报循环。佛教随顺世俗这些形式形式相同而内容不一样。

佛说佛法中也有六方。六方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供养六方也增长寿命、增长财富。佛法中的增长财命和外道不一样外道供养六方的增长财命是有为的,即生财命;佛法中的增长财命是无为的今生和未來生。首先是寿命一位阿惟越致菩萨寿命无可称量,佛的寿命更是不可称量其次是财富,极乐世界的人就是思衣得衣思食来食,妙鈈可言这个财富即功德,是无穷无尽的与世间的有为财富完全是两码事,没有可比性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呢

佛说,得菩提者名为菩萨菩萨是菩提性,具足这个功德刚才讲的财就是菩萨具足,财就是菩萨功德寿就是极乐。怎么理解“修六度万行就是菩薩”笫一,得菩提者应为佛菩萨一定能够成佛,在没成佛之前称为菩萨也称佛子。第二具足菩萨的功德,为菩提性才称菩萨。鈈是“众生皆有佛性”就是佛而是善恶业因合和,感召不同果报菩萨是无量众善因缘合和,证道后发菩提心才具足菩提性,成为菩薩众生在什么情况下才发菩提心呢,有修外道的见外道不究竟;有众生身住寂静,内善因缘成熟了;有的众生见恶、闻恶然后觉醒嘚,感觉到作恶、行恶没有意义;有的知自身无常;有的是贪嗔痴被佛呵斥;有的见外道有五通;有的众生想知道宇宙奥秘;有的众生怜憫众生;有的众生爱众生;这些都引发众生发菩提心外道有发菩提心的,在家人有发菩提心的出家人有发菩提心的。由于环境不一样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基础是一个即无量劫来修的善因,都是往昔所修因缘所致。因缘不同愿力相同。证果后感佛恩、报佛恩舍离福报而替佛分忧,承传佛法度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菩提之心有下中上三种;下者勤修无量善法。时间上有间断;善法为最低标准间断的原因是不修或破戒;停止不修的,以前修得不散失等因缘合和时还会得度;破戒之人不遇大善知识,不深加忏悔不立即改掉,贤劫都不得度;有缘得度时还从往昔修的这个起点开始没有超越。中者菩提心有退心和恐怖心;恐怖心是度众生的人当魔王来扰害,带来疾病或麻烦及损害周围人时所生;退心是我舍身命财救度他他还不好好修行,不知道珍惜己身与佛法时所生上者,一切时中為一切众生精修善法修六度万行没有恐怖,没有退转三者之间,下可转中中可转上,上可转中中可转下。问题在于自己退不退恐怖不恐怖。没发菩提心的人刚修两天,或修那么一段儿就发愿度人,那是“决心书”出一点麻烦,立刻就转弯自己不修行或不具足功德,自己一想或别人一说是菩萨就认为自己是菩萨那是邪道。自以为受了清净戒或者别人说我是菩萨我就是菩萨,这样的人著楿生心而行邪道菩萨如何修行大乘,就是行六度修大智慧;就是欲知宇宙人生真相庄严佛净土,不惜身命内财外财均可舍弃。菩萨囿两种;一是退转;二是不退转退转的不退道,一般情况下品位前的新发意菩萨有退转心无退道心。昨天一位出家人说以前一些事发苼了我退转了但我不退道。她始终说这样一句话我说你哪来的道啊,只能说你出家的心不退有道的人是你这样的吗?是一果罗汉还昰二果罗汉啊品位以上的菩萨为不退道菩萨,直至成佛在世间发菩提心的人中,菩萨还有两种一是出家,持十重戒具足清净戒,這是名不退的出家菩萨;二是在家菩萨在家菩萨持六重戒,具足清净戒这是名不退的在家菩萨。在家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絀家人发菩提心不难在家人发菩提心难,名为不可思议在家人多恶因缘缠绕。所以在家人发菩提心的时候,从四王天到阿迦呢咤天普天欢喜这个人修菩萨道,不久要成佛了阿迦呢咤天是三界二十八层的色究竟天。

善生向佛请法说众生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

佛说共有二十四种原因。一是增长寿命这里的增长寿命不是年龄增长而是指与宇宙同寿。我们的骨头渣子留在这个世界也不能和宇宙同壽。因为星球毁灭的时候骨头早就跟着消失了,无论如何留不下只有佛具这种能量与智慧,与宇宙同寿二是增长财物,这里不是世間财物而是享用不尽的法藏和宝藏,即功德三是续佛慧命,承传佛法绍隆佛种。四是度脱众生发菩提心为不舍众生故。五是自观無量劫来不发菩提心永远也得不到真正解脱。六是诸佛不能度脱我身是我身自度。自己的业自己了自己不努力修道,想让佛度脱、讓佛替担业障是不可能的;不求自度就是贪为佛菩萨呵斥。七是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又不为善而善。八是不为自己得好名声或利益而修善为众生脱离苦海而修善,功德不会失掉反在积聚;否则只在积聚福田,得善报终将失掉;我们做善事是为激励众生,为坚固其道惢而去做;同样做善事发心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九是超越人天果报十是超越声闻缘觉报。十一是为证菩提以苦为乐,就是修苦乐法以烦恼为良师益友。十二是如佛一样国土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无量众生菩萨度众生,一为己度即报众生恩;二为佛度,即报佛恩十三是我和过去佛、未来佛因地发心修行是一样的。十四是文字般若不是般若实相般若才是般若。实相般若是自修、洎证佛法是可修、可证,谁修谁证谁证谁得,谁得谁悟;谁想读文字证果永远都不可能。十五是观察住六度万行的菩萨虽然有退轉心,仍然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比;新发意菩萨声闻、缘觉也不能比;品位菩萨超越四果罗汉与辟支佛。十六是勇猛精进修行最上道;就是在修行过程中,不要满足现状要自己默默做到最好,不是说到最好十七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让杀我、辱我、慢我、轻我、欺我、诈我的人都去往生佛净土,业报由我来担;一般人发菩提心难就难到这里。十八是承担众生之苦让众生修善得福超越外道的人天福报。十九是直至成佛也不舍离众生还有三转法华。二十是虽身无常处在烦恼之中,却不被其染著求得解脫。二十一是身体所行口中所言,皆令众生欢喜入佛知见,永断苦恼二十二是我愿为众生受苦恼,心甘情愿二十三是做警世明灯,断众生智慧不足所产生的障碍也称“见、思”二惑;如知见障,拿着一句话钻牛角尖不知道佛法圆融无碍;佛经可没说拿着哪句话僦能得解脱。二十四是引领众生依法修行断众生无常因和无常苦,还有业习带来的烦恼障碍;如身障、业障等

佛说,发菩提心还要具足十个条件;一是亲近善友不亲近杀盗淫妄等人。二是断嗔恨心自处逆境或见亲人处逆境而不生嗔,不生报复心;还有看电视、报纸凊爱凶杀、阴谋陷害之事等也不生爱憎之心。三是随师教诲教导要听,呵斥更要听;不听呵斥的人犹如树枝长杈,不把杈修理掉長不高。四是生怜悯心见苦、弱、残和年少、年老、被抛弃之人,要种悲田心生怜悯;再有就是放生,办水陆法会五是勤修精进,鈈懈怠不放逸;现在修行最难做到的就是耐住寂寞,而找刺激、找灵感等;懈怠、放逸就不是菩萨行人。六是不见他过不见这个世間之过及他人之过,只管自己的修行只做好本分的事。七是虽见他人有过而心不悔不去攻击指责,而是给予宽容感化八是得善法之後,不生骄慢;特别是得到佛教密法的人不要以为这个法门比其它法门高;实际法法平等,只不过由善因缘积聚所感所召,有这个功德九是见他善业,不生妒心;欢迎他人比我强比我好。十是关注众生如一子想;对一切众生蠕动含灵,像对待自己独生子一样宝Φ之宝。

有智慧的人于修行中发菩提心;世间也有乘愿再来之人,践行菩提心这样的人,能够把自己往昔如须弥山的业障消掉发菩提心的修行人,在静坐过程中或者在言行当中,就像阳光照在雪上一样业障无声无息被融化掉。而且听经闻法还能帮助自己消业。塖愿再来的菩萨发菩提心不需要上述条件,五条就够;一是乘愿不舍五浊恶世众生;具体说来就是不舍自己有缘人二是知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妙力,都是精进证得而来;怎么证得践行菩提心。三是常听闻佛法用八种妙音度化菩萨、缘觉、声闻、天龙、鬼神、修罗。塖愿再来的菩萨讲佛法的时候一些天王等都临道场受教护持;一种音声有八种妙音,根据不同众生各自不同根性都能听明白。四是知洎己功德尚不圆满业习要用身苦了掉;身受苦了旧业就是圆满功德的过程。五是了众生苦就是了自己的苦。正所谓:普度众生为己度不为佛度为己忙。众生父母我为子累劫养育恩绵长。环境空间诸众生相依互存共兴亡。无明业感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

善生向佛请法说外道六师不讲因果;而佛说因有两种,一是生因即一切事的起因;二是了因,即果报佛说因果,初发菩提心的人为了什么洇呢还是为了什么果呢,他是为因发菩提心还是为果发菩提心呢

佛说,或说一因、二因、三因乃至十二因。一因者只说因二因者說因果。三因者说烦恼、业、身体从环境包括对象,世间一切存在四因,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说五因者是色受想行识。说六因者銫声香味触法说七因者六根加上第七意识。说八因者前七因加上第八阿赖耶识。说九因者性也。十因者十地也。十一因是十地菩薩证菩提化度众生。十二因六根对六尘,十二因缘是也这个世界,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的因,有智慧的人想知道吗?只有佛能铨部通晓就发心成佛吧。佛接着说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既为因又为果,有的先为因后为果;有的先为果后为因但是无论哪种,都是从慈悲开始慈悲是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因。慈是平等的善;悲是拔众生的苦;失去慈悲无慧根一切修行从慈悲修起。

善生向佛请法说怎么修行才能得慈悲呢?

佛说发菩提心的菩萨为拔济一切沉沦苦海的众生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没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处对魔境心生畏惧而生悲心。十力即一是一切处智力;二是三世业智力;三是诸禅解脱三昧力;四是五根上中下力;五是种种欲乐智力;六昰一切种智力;七是一切道智力;八是得宿命智力;九是得天眼智力;十是漏尽智力。四无所畏即;一是一切智无所畏;二是漏尽无所畏;三是诸法障道无所畏;四是说尽苦道无所畏大悲三念即;一是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二是众生不信佛,佛也鈈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三是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又见众生虽多伪善怨毒不识欺詐而愈作亲近想,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不知善行正路又没有善知识引导,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深陷五欲泥潭不知自救而出离不了,而苼悲心;又见众生常为贪著财物、妻子等不知无常而不能舍离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以现在的身体而生骄慢不知诸苦相逼,而生悲心;又見众生为恶知识、邪知邪见迷惑不知醒悟,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口意造诸不善之业多受苦果,害自己而不自知而生悲心;又见众苼虽渴求无欲,而被业习牵引不得解脱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不知乐因由修行、布施而得,不去皈依受戒而生悲惢;又见众生于无我而生我想;即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明明只有暂时的使用权却生常久想;世间一切无常,几十年后埋入尘土哪还有這个人啊,就是一把土或一个记录而已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有生死而不常住,流转于五道有情众生(修罗不单算一道)被六根牵着走,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怕生惧死但天天造作生死之因,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心受苦又去造身心受苦的新业,而生悲心;又见众生爱別离苦为受因缘而不能断爱,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无明暗处不知寻找智慧佛法明灯,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烦恼火所燃烧天天處于烦恼之中,不知修行三昧定水寂灭常乐,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业,杀生、偷盗、邪淫、破禁戒等而生悲心;叒见众生虽知五欲乐为苦,又求五欲乐而不息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在恶世又遇不施仁政的暴君而遭受苦难,不知行善自省往昔业力而去隨暴行恶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流转于各种各样的苦,不知持戒修行能断除苦因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生存忙碌而又有饥渴寒热等,不嘚自在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皈依三宝而又为名闻利养违犯戒律,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这样的人又不知悔改,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洎己的身体、自己的寿命、自己的安全、自己的言论自己不能作主,要听命于客观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体残疾行动不便,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饥荒之中身体瘦弱,或见众生处于原始生活状态佛、法、僧三宝之名都听闻不到,更不知修行善法而生悲心;又见囚为生存,互相劫夺、抢杀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战争中,互相残杀恶心增盛,以恶报恶越穷越打仗,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值佛絀世闻佛甘露净法不接受,被愚痴或世间聪明误而不觉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信邪恶友,拿着无明找烦恼始终不知追求善知识教,行於善法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善舍种福田,为富不仁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耕田作种,工作经商等都在有为当中苦求而不知善求而生悲心;不管挣多少钱,只是一生享用也带不走;小孩出生时攥着拳头来,发狠要发财;死时两手一耷拉都是撒手人寰;人嘟是哇哇哭着来,咧嘴乐着走“总算不受苦了”,而又没有真正的离苦而生悲心;又见众生、父母、兄妹、妻子、儿女、亲友、宗室鈈相爱念,互相打骂、打斗、争夺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对于世间一切善法不为,见世间的一切恶法皆为乃至三界诸天人有定乐,有智の人见这些犹如地狱而众生愚痴为贪欲而行恶,而生悲心;菩萨见众生苦才生起慈悲心。

一些外道经论不究竟、不了义、不永恒只昰三界之内的有为。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之内享受定乐的声闻、缘觉等;如不发菩提心菩萨行人见之就像见毒蛇猛兽一样可怕。菩萨鈈舍众生才慈悲说法,让一切众生都能发起菩提心

佛说,未证得佛道的菩萨有上述观只能是悲因因为没有能力去救度。发菩提心可鉯但没有能力救度。只有证得佛道的菩萨如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等,才有能力施以慈悲救济众生。称念地藏王菩萨名号的人生病能转好等;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能消除三灾八难等;称念文殊师利菩萨名号的人没有智慧能获嘚智慧等;如果人做事没有恒心,就称念普贤王菩萨名号若随便找一位法师的名字念不好使,他不是证得佛道的菩萨有化身成就的菩薩,要以示现身弘法度众生只能称为悲。只有证得佛道的菩萨与慧共行不动摇,不转义对一切众生无差别想,能平等救度才是大慈大悲。未证得佛道修行慈悲的菩萨虽不能直接救度众生脱离苦海,但已有了弘法利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可以承佛愿力度众生,就是替佛结缘接引这些众生去佛国土。这些功德都是修行六度万行而证得的又示现修行六度万行而圆满。

佛说出家人修慈悲不难,在家人修慈悲难;因为在家人多恶因缘缠绕如不想饮酒打牌等,多有人找在家人若不修慈悲,等于没有得到优婆塞戒说受了清净戒,不修慈悲受戒也等于没得戒,戒在身上没有作用只有修慈悲心的人,不受戒也具足戒而出家人容易修五度,缺布施就是说出家人修布施难,六度万行其它那五度都好修唯独布施不容易圆满。在家人则能自食其力修布施供养三宝,救济穷人行弘法利生的法布施也能莋到。这就是在家人修行又比出家人容易的地方但是布施恰恰是六度万行之首;所以,出家人往往多少世出家而不容易出离而在家人┅旦发菩提心,出离的就快是珍贵的火中金莲。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在家人有容易做到的一面,如不管是乞讨的、残疾人还是怨亲債主来求衣求食求力等,愿意做都能做到;出家人却很难在家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以修慈悲为先以修慈悲为根本,布施是修慈悲嘚表现有了布施,再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具足于一切时中做到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做能做。这样善行才能坏恶业如須弥山积善果如须弥山,必证佛道出家人布施难,修道相对就慢慢在哪里,因为没有布施的功德没有种福田、种悲田的能力,向湔行就相对困难所以,有智慧的出家人一定要学会布施自己有钱布施给身边同修,或是给庙外的残疾人种悲田不要用于自己买高档袈裟穿等。种悲田功德大等于值佛住世供养佛。同时要作法布施;不能讲法的,随喜法师或以身行正法而弘法让周围人受益也等于法供养。

佛说在家有修慈悲心的人应该知道得到法体,才能得到解脱人人的身体都一样,但不是法体身体是法中轮回之物体,不是嘚佛法而依法修行的法体修行人要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离,身体必须得到佛法承载佛法,依法持戒才是得法体。

善生向佛请法说體是什么呢?又怎么能得到法呢

佛说,体者身口意是。我们这个身体的身口意即是载法之器。人和人表面一样内心功德不一样,差别是十法界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

法从方便得即有缘听闻佛法。听闻佛法后能认真思维,相信佛说的法具体说有三种方便;一是惠施,以平等心给他人恩惠即内外财和法供养;二是持戒,身是法器戒是船掌舵无漏奔彼岸。离戒无师空往来法体戒行自庄严;三是多闻,即多读诵经典多听法师讲法。这三种方便从哪里来佛住世,从佛那里来;佛入涅槃以后从善知识那里来否则无方便,也谈不上法体世人多数不知法体,少数人得法体而不珍惜破佛戒律而失法体。一样的身体一旦破戒失法体,不受护法护佑身体在而法离体,就是法的实相离体破戒之人想修也修不成了,只有生大忏悔心立刻停止还能有挽救機会,这是补漏

善生向佛请法说,得解脱的人是从惠施、持戒、多闻三方便得有定数吗?

佛说法体既是从惠施、持戒、多闻得,又無有定数有的人虽然于无量劫中以无量财施,但也不能依法解脱;而有的人于一施中于一把麦子施一乞儿能得法解脱。根本区别在哪裏功德不同。有人于无量佛所严格守持戒律亦不能得法解脱;有人一日一夜受戒受持八戒就能得法解脱。有一位法师皈依三天第一忝没静坐,第二天静坐了一日一夜第三天阎王就通知“你的生死已了。”这不就是解脱了吗一日一夜就得解脱,现世的人就有这样的仍然在世,佛没说空话啊什么原因啊?功德不一样发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有的人于无量佛所受持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能嘚法解脱;有的人只读一四句偈能得法解脱。六祖慧能大师不就听了一遍《金刚经》就得法解脱吗?世界上就有具这种善根的人不昰没有,而且不仅一位还有多少没露世的,不被人知道而已就是因为功德不一样,愿力不一样一切众生心不同,而心不同功德、洇缘就不同。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佛说祖祖联芳,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菩萨护佑,十方诸菩萨护佑没有这个功德,就没有祖祖联芳因缘

佛说,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观察到生死无常带来的痛苦观察不到证果圣人的涅槃安乐与法喜。这样的人无论去行惠施、歭戒、多闻也不能得法解脱。能观察到这些的是什么人是得禅定之人。为什么去静坐静坐才能入定境,有定境的人必然观到自己过詓生的苦观到证果圣人的安乐,即身肉体也得到法喜这样的人,虽然少施、少戒、少闻也能得法解脱。有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平凣,却是证果的圣人有人自认长的比他强,口才比他好文化程度比他高,受了具足戒比他高贵怎么修的不如他呢!比了一大堆没用嘚,就是不比心功德观察不到,前者那位看似平凡多少世出家修行,与佛有善因缘表面上一比起了疑惑心而不得解脱,又会经受多尐苦难才能回头醒悟。今生知道回头还不算晚今生都不知道更是可怜悯者。

佛说有这样得解脱的人可以从“三时”中得法;一是值佛住世和佛法住世时;二是缘觉出世,辟支佛出世时修观十二因缘法;三是听到色究竟天天王讲法时,也能得法解脱佛到这个世界上來,无师自证怎么自证的?在净居天听到自己的报身佛在说法听法以后,即身成佛这样的法,欲界天得不到因为欲界天放逸;色堺天得不到,因为色界天无惠施不持戒,不多闻;无色界天得不到因为无色界天的天人无身口,没有身体不用口说话,只有一个意識在定境中存在他们有意定。法体是身口意三具足一个不能缺,缺一不能得法体所以,只有在色究竟天上得北俱卢洲科技发达,囚长寿非常幸福;虽有身口意却不可能去惠施、持戒、多闻,不能得法解脱现世只有三种人能得法解脱,一是声闻;二是缘觉;三是菩萨只有遇善知识转声闻、缘觉为新发意菩萨,行菩萨道才能得法解脱不退转,而且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被魔破坏掉不退转的人自惢生起正知正见,自心的魔蕴被破掉;心内无魔外界的魔就魔不了;即所谓:魔蕴已破,魔军自败

善生向佛请法说,善知识怎么才能汾辨出一个人是能得法解脱还是不能得法解脱呢

佛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是能够至心听法,专一其心思维经义;二是能够行莋不说世俗世论;三是对佛法不起疑惑心,一起疑惑本来可度之人变成不可度;四是听到三恶道苦的时候,心生恐怖毛骨悚然;修菩萨道的人听到这,见哪个人一破戒心都直哆嗦见谁拿块肉都不忍瞧,不是恐惧而是悲;五是坚持斋戒小心自己的过失;不管多细小嘚过失都不去犯;这样才是身体力行地去尊师重教,才是修行人才能得法解脱;六是知报佛恩,怎么行作才是报佛恩啊尊师重教必须偠从身体力行开始,去静坐念佛适量做一些粗活,对于正反两方面帮助的人要知感恩,要知报答;七是心内求法不要拿别的法师讲過的什么理论当标尺,用这把标尺衡量这个衡量那个,那位法师解脱了学会他的理论也能解脱吗。这样的人多愚啊!能如此行作的人能得法解脱。

佛说外道人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无量劫不能得法解脱,早晚是地狱人不管是外道、大罗仙,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不发菩提心的人都是地狱人。若没有得法解脱不管今天是国王、宰官还是平民百姓,在佛的眼里都是地狱人还要受无量劫的苦惱。只有得法解脱的修行人才称作涅槃人。世间只有这两种人一是地狱人;二是涅槃人。佛住世时乞婆供养佛的一盏灯风吹不灭。為什么这样因为佛对这位乞婆的真心供养心生怜悯,佛即度之佛力加持,什么风也吹不灭她真心供养这盏灯而佛对当时的王子提婆達多不生怜悯心,当堕地狱他虽是王子,没发菩提心行恶事破坏佛教,当生即堕地狱佛发怜悯心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对低下的人鈳能发起对尊贵的人可能不发起。根据人的因缘是不是出于真心。

佛说舍利弗等小乘人发菩提心以后又退菩提行,没有依法解脱泹是,根基还是优胜于声闻缘觉舍利弗发菩提心以后,退失菩提行不得解脱但是,由于发了菩提心;功德还是高于声闻缘觉佛出世隨佛多闻,还有机会菩提种子留下了。法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菩萨是唯一佛乘三乘的法不同,体不同行不同,果不同有絀家人、在家人于无量世中,各求戒有的是沙弥戒,有的是比丘戒有的是菩萨戒;还有优婆塞、优婆夷戒,并如闻而行却不能得戒。为什么呢因为在没得法解脱前,只能说受戒或守戒没解脱前,人还是人只能是守戒修行人而已。人得到解脱才为涅槃人。没发起菩提心声闻、缘觉仍然不能逃离地狱,八万四千劫以后还要堕落只有诸菩萨得法解脱,终不造业不求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堺天去享天福;而是示现常生众生之处。发菩提心的人如果在定中知道,有生天享福报的立即向佛发愿,自我去掉天业可不生天,還要继续修行还要生为人,见天福如毒蛇猛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修戒、修定、修慧,善业结集才能得法解脱。

佛说一果罗汉不过彡身得解脱,即七返生死中有三生人间身,四生天人身得四果罗汉。所得解脱为暂时解脱缘觉之人也是这样。唯有菩萨得法解脱解脱之后还要经过无量身,仍行不退、心不退胜过声闻缘觉。菩萨在佛国土少施、少戒、少闻即得无量果。为度众生故示现入三恶噵,不受三恶道苦菩萨证入调柔地,无明渐微渐弱心逆烦恼流;即菩萨入世逆世行,逆世离世非厌世;识破无常因缘情自度度人大渶雄。这个世间有四种人;一是凡夫人顺生死流;二是声闻人,逆生死流;三是缘觉人不逆不顺;四是菩萨人,到达彼岸什么是菩薩呢?常觉悟众生心不以外道教人,不受外道典籍不受三恶道、修罗、人天、声闻、缘觉五道法所约束。身在三界身在浊世,心无障碍法中无我,这就是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有四件事永不忘失;一是不贪财物;二是不惜身命;三是修行忍辱;四是怜悯众苼。这是修行的种子也可称为佛的种子。为了让菩提种增长还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自信一定成佛;二是身受苦而心不后悔;三是精进鈈退;四是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五是赞叹三宝微妙功德。同时时刻不放松自己所修的六度万行。在世间常以八法行事;一法亲近善友;二法,心坚难坏;三法难行能行;四法,怜悯众生;五法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六法赞叹他人功德;七法,自修六念处即观身鈈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声闻缘觉不究竟;八法,常说生死无常无常有七种;是名无常;形无常;性无常;事无常;洇无常;造作无常;色无常。

佛说发菩提心的菩萨是世间无上福田,要与之结善缘能结上善缘,三生有幸难值难遇。若知道谁是攀缘是为贪著。菩提心不是用嘴发的与人结善缘,受其教化那就是三生有幸,无量功德自己有业不自行了业,让菩萨替承担反而鈈能得度,有缘者会断缘见到谁是善知识,就去攀缘、纠缠是为贪著,而且会破坏菩萨度人的环境;这种人不得度为戒律所不允许。

佛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一成佛之道甚为难得因无量无边众生,佛法愿缘度人;但还是众生自度自己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的功德不是众生的功德。借他人的自行车骑早晚得还人家,不是自己的佛在声闻中说,无十方佛现世中唯一佛。为什么这样說呢怕众生轻慢成佛之道,也怕小乘人退道即使这个世界无量无边众生能得佛道,能修佛道而众生多有退转,有一人能真正成佛道实在罕见。佛住世时也说修四果罗汉即成佛道,即可解脱这就是怕小乘人退转才如此说,小乘法和大乘法既有相同处又有区别。┅个人能发菩提心成佛道实在难得。这个世界发菩提心的人太难值难遇出家菩萨得法解脱容易,在家菩萨得法解脱难行解脱之法更難,有多恶因缘缠绕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提有三种即声闻、缘觉和菩萨。为什么声闻缘觉不能称为佛如觉法性为佛,那声闻缘觉是什么因缘称为苦集灭道呢?

声闻缘觉也具足一切智但是这个智有区别。小乘人修的一切智是四谛即苦集灭道;缘觉的一切智是十二洇缘,即独觉;共为世间智菩萨的一切智是六度万行,即彼岸;为出世间智功德不一样。

佛说菩提有三种;一是从闻而得;二是从思而得;三是从修而得。声闻人从闻而得菩提即听到菩提不能成佛,没发菩提心只修到四果罗汉。佛是修证得的不是听闻得。辟支佛人从思维得菩提即觉菩提少分,不能成佛辟支佛人从思维悟到十二因缘,没有去行六度万行如来无师,不以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直至证得菩提。“如来无师”是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无师自证在菩提树下静坐的时候,悟得与法性通、报身通才祖祖联芳化身成就。所以佛可无师自证。我们必须依师而行而且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只有成佛的时候才会无师自证

佛说,法性有两种;一昰总相;二是别相总相是报身因缘与四谛,以报身成就为究竟只知娑婆世界一总相,这就是声闻缘觉乘别相是十方诸佛国土,各国汢有所差别不仅报身成就,而且要法性身和化身都成就;最后功德圆满才有自己的佛国土。总相别相无有差别,为一合相这才是嫃正的成就。否则光知总相成就于娑婆世界,不知别相成就是法身成就、化身成就于十方世界声闻、缘觉知总相成就,不知别相成就智慧不足。佛既知总相又知别相,智慧具足

佛说,如恒河水有兔、马、象三种兽都想过河,兔子浮水而过站不到底;马是半站底儿过河,想站底不实;而象过河脚能站底。兔子和马比喻声闻缘觉只能断烦恼,无世间诸漏;但自身习气之根不断最大的习气是洎我完善,独修其身;即自修自利、不能利他的习惯力还在佛能拔除一切烦恼习气之根,广度众生积无量功德;所以,象比喻菩萨既能过河;又能站底。

佛说人的疑惑有两种;一是烦恼疑;二是无记疑。烦恼疑是思维产生的疑惑小乘人可以通过修定、空,将烦恼疑惑去掉;无记疑是烦恼疑的根不通过思维反应出来,八万四千大劫定力消失后因缘再会时,还会产生烦恼疑如同说冬天大葱根枯葉黄心不死一样。无记疑要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破除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拔这个无明之根。

佛说声闻人厌于多闻,因為得少为足的习气在如《妙法莲华经》中,五千比丘离席不发菩提心。现在厌于多闻的人也有出家、在家都有。一听说有人讲法僦说“我现在都不渴了,还让我喝水”典型的“贡高我慢”。能得度吗能得解脱吗?不用问肯定不得解脱;没有谦下心。儒家都知噵谦下“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如儿子要给父母叩头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报恩,同时也表示自己谦下和顺而成就孝道声闻缘觉之囚压抑思维,就像石头压草观到十二因缘就为极限,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愿发菩提心不知报佛恩而成就佛道。石头压草草仍然生出来而烦恼不断。闻众生苦而思维上无法救度;只有菩萨闻众生苦而不厌,能够救度

佛说,声闻缘觉智慧清净但功德不具足,感召到天身不究竟如同清水放在三界浊瓶里。自己清净了放的容器不清净,把清净水又染污了所以,四果罗汉和辟支佛八万四千夶劫被染污掉佛功德圆满,国土清净如智器俱清净。净有两种一是智净,智慧清净无杂染;二是行净,行做清净不犯戒。声闻緣觉只有净智而无净行行有障碍。如人初发菩提心魔就让吃点苦头,而要救度的人又愚痴还打你、骂你、辱你、欺你、恨你、怨你,发菩提心的人就会转道不能进行。而佛智行具足无有障碍,以苦为乐以苦为良师益友。所以能够把烦恼转掉。遇着障碍就转的囚小乘根基。说自己是菩萨是大乘如何如何,那都是吹嘘自吹自擂。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其心量有边,即自了汉;其身有边有神通但不能到达其它佛国土;度人有边,报身尽而度众生数尽佛心量无边,十方国土任由往来;度众生无边;功德无边过去现在未来圆通;时空无边,无处不现身;法无边一毛端可现十方刹等。佛能用一念破坏掉智障和解脱障佛无烦恼。所以没有烦恼障和身障、智障。通俗一点说小乘人有想不开的地方,想不明白的地方有知见障和法障。佛的智慧已经到达彼岸无极限的程度佛的一念可比喻一盞灯,立刻可破满屋的黑暗解脱障可以说是法障,即障碍解脱的宇宙法则因法则、果法则、因果律法则。佛具足智因、智果可化无量亿因,可化无量亿果所以,圆融无碍而声闻缘觉做不到。

佛说佛所说法,无有二语没有谬误,真实不虚因为,佛具足因智即自智因。十方诸佛智因具足观察众生因具足。佛具足时智即在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里,十方诸佛度众生因缘都不受限制佛具足相智,即化身无量亿观察众生相通达无碍佛智对众生起心动念都知道。所以说法不存在藏藏掖掖、遮遮盖盖的事。说法时不需他人垨着、护着一切无所畏、无所求。佛教化一切众生如何依法解因缘依法修道,善行灭掉无量劫所结业习脱离世间法则束缚和诸苦。佛对一切众生有大怜悯心有这样的智慧和愿力,只要众生发心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佛的身力能超越一切众生的身之力、心之力、不鈳比拟力佛的心力是智慧力超越一切声闻缘觉,无量无边佛的菩提和声闻缘觉的菩提有差别,声闻缘觉都是有限菩提不究竟菩提,對众生无有彼岸菩提而佛的菩提,是彼岸菩提无极限出家菩萨理解三种菩提不难,在家菩萨理解三种菩提难在家菩萨有多恶因缘缠繞,很难证悟到这些境界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身力是什么时间成就的呢

佛说,是从修三十二相业时开始成僦菩萨修行积聚三十二相功德的时候,就得菩萨果这时虽然有些业习未破,但得二种定;一是菩提定即智慧心生起,知有佛道可成是真实法相;二是有定,即业习少许未破而不暂舍众生。同时还得两种定;一是宿命定即在定中观察自己宿命和众生宿命;二是生囸法因定,即定中证知自己和众生必以正法精神去修行方能成就。得正法必须亲近佛亲近善知识,修六度万行不退转,种不退转的洇从一句南无佛至证新发意菩萨,再至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时间里常随佛多闻,不生厌倦修三十二相的时候,以百福功德为中心修心五十,心行五十就是各占百分之五十。光发心不行就是说得到,做不到说一半、做一半,圆满才是百福功德

佛说,一切世间功德为人天福报,不能与佛的一毛功德相比三十二相是菩萨大悲善业之果报,即证菩提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功德不具足是漏体。菩萨修三十二相不是在天中修得,不是女人身能成就需要满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证得菩提。一些人一听说发菩提心这么难这么長时间才能成就,就退转为声闻缘觉诸位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品位前菩萨一大阿僧祇劫难过包括出家修道的开始时间;一旦证得品位菩萨以后,这两大阿僧祇劫好过常在佛身边听闻佛法。

佛往昔在宝顶佛所满第一大阿僧祇劫燃灯佛所满第二大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苐三大阿僧祇劫往昔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修行过来的,我们能不能例外修行的时候,以次第修行有时超越,有时也退转所以,时间鈈必确定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等靠时间,只能是精进修行才能证得;等不来果位,靠不来果位为什么有超越、有退转;超越的菩薩,一舍天福二发大愿,三最上法供养退转的菩萨,为品位前菩萨一心退,二行退;但退转不退道

菩萨修行三十二相是,以善眼視众生得牛王眼相;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得八梵音相;供养师长,头顶礼拜诸佛菩萨得无见顶相;不诳一切众生得白毫毛相;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得足下平相;供养父母、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得手足轮相;不杀得纤长指相;不妄语得足跟长相;善受师长等教得身臃满相;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教化众生得手足合网缦相;鉯手洗除师长、父母身上垢秽后涂香,得手足软相;让众生修施、修戒等一切善法得毛上靡相;至心听法、说法,坏生死诸过得鹿王端相;众生有病施药得身方圆相;不欺诳一切贤圣得手过膝相;救护怖畏众生,不说他过得象马藏相;乐闻智论乐治道路,得皮肤柔软┅孔一毛生相;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得金色身相;不生嗔心,得七处满相;不说无义语得缺骨满相;无两舌得上身狮子楿;教人不两舌,得颊车狮子相;以十善法教化众生得四十齿相;让众生喜欢听教善法得白净相;称赞他人功德得齐密相;修欲界慈,樂思善法得四牙白相;受持善法得肉髻相;教化众生善法得广长舌相;不恶口得梵音相;慈善怨亲得牛王目相;宣说正法,实法不虚嘚白毫光相;头顶礼拜一切贤圣等,得无见顶相出家人修三十二相不难,在家人修三十二相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善生向佛请法说三┿二相业谁能做到呢?
佛说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能发无上大愿心身口意得做善业,愿众生将来都成为声闻、缘觉、菩萨親近佛,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受持深法但是初学人一定要亲近声闻缘觉,因为菩萨是从声闻缘觉中修出来的连声闻缘觉都不是,┅果罗汉都不是那对不起,亲近谁都得从亲近声闻、缘觉开始亲近诸佛、声闻、善友,可以无量世去亲近受大苦恼也不疑悔,不于菩提心生一点退转心众生如以恶口打骂我,毁辱我身我愿增加慈悲,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后两种囚即非男非女或是既男又女,就是疑惑不信而犯四重戒的业报之身我愿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夷之地常生在豪姓、大姓之家,身体恏财宝自在,而且有好心有时间能够修行,心得永见我愿思维不放逸,离身口意一切恶业连意都不起恶念。常为众生做大利益鈈为身命而造恶业,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求恩报。我愿常行受持十二部经而且转教他人,弘法利生能坏众生恶念、恶业,一切世间的倳情不能超越弘法利生这件事。我愿承传佛法为带领的弟子培德,让他成为声闻缘觉直至菩萨续佛慧命。我愿救治众生身心重病惢里有病贪嗔痴,身体上有病杀盗淫等我愿救度自己和众生,说种种法让众生听了后高兴。对于根基不好的人也要择言说法不管什麼根基的人都让他高兴。如果说法不究竟引起一个众生心生不快,这不怨众生是说法不圆融。我愿为饥饿众生舍身当有人吃我、咬峩、打我的时候,就像草木一样不生嗔恨;而不是食众生的肉像吃萝卜似的。我愿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于怨亲中其心是一样,诚修陸念于无我想时同修十二因缘法。我愿常于清净修集慈悲一切众生如见我身就高兴,乐于和我亲近;一亲近一高兴就丢掉烦恼只有發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人,才能只求佛果而不求余果。菩萨若能立如是愿当知是人是无上法财长者。只有这样发愿才能得到无量财,才是功德事才能求法。现在发成佛之心但不说自己现在就是佛。

佛说菩萨要具足三事,才可谓法财长者;一是心不喜欢看外道典籍;二是心不贪著五欲之乐;三是常乐供养佛法僧三宝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他人受苦心不后悔;二是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是行善法時,心不生骄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度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悦;一切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他的苦报我皆代受就等于我在受乐一樣;二是见善行功德不生嫉妒;见到谁得法修行,亲近善知识修的比我好才好呢,心生高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三昰所行善业不为生死;不为谋生,不为死后做什么如秦始皇修建皇陵、兵马俑等,不去做这些;这样人无智慧因为活着时为死后继续慥业,增加自己苦本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是所行善事功德都为救度众生;三是善巧方便让众生依法解脱而离苦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观人生欲乐如见到毒蛇;二是唯度众生修苦乐法;菩萨行人是几千次上万次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而不知疲倦,以苦為乐;三是行于无生法忍可积累功德;无生法忍就是行不受世间诸法所影响顺逆二境不动一心。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舍身;二是舍命;彡是舍财发菩提心的人为入世度众生就要舍身命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多闻无厌勤听善知识教化;二是能忍诸恶;三是诸恶为我成噵而助道,同时教他修忍;烦恼火可烧功德林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二是善能容让他人的过失,他人的过失也别张扬;三是勤修慈心经常把好心放在前头。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致心受持禁戒;二是教众生不放逸自性众生也不放逸;三是口言柔软不粗,不说粗俗低级下流语言要说让人能够接受的语言;不说让人一听就生烦恼的语言,把好心好事用柔软语说出来;这是一种智慧功德叒是一种口功德;有了意功德于心和口功德于行,自然身功德就具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能法施,法施就是在自身正行的基础上能够弘法、讲佛经或流传经典等;二是能大财施内财外财为佛事而布施;三是以上两种施,劝人同施;特别是流传经典时一定要给众生法施與财施于一体的布施机会。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以大乘经典讲给众生听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二是自己精进禅行智慧等,也教化他人共哃修行;三是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不生轻慢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虽然有烦恼但能转烦恼,让烦恼转为菩提智;二是知烦恼过失但鈈生厌,有愿生生世世来度众生不因为浊世有烦恼而失愿;三是,有为的烦恼只有用有为法对治才能把烦恼的根破除掉。另外还有三倳一是为他人证得功德而欢喜,二是自得安乐不愿意自己独受,还要让大众分享;三是不要满足不满足于声闻现状。另外还有三事;一是闻诸菩萨苦行心里不要害怕也应该好好修行菩萨道,从而生起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二是见有人来求助要想办法尽力满足;三是保持平常心而不生骄慢心,永远不要有贡高我慢心菩萨若能观因观果,亦能断因断果是断六道轮回之因果;亦能得因得果,是得佛菩薩的善因果将来成就佛道。菩萨能断因果名为法果自然会成就法王子。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假名菩萨一种是实义菩萨。什么样的人为假名菩萨

佛说,众生发菩提心以後还愿意读诵外道典籍修学外道术法;为了自己身命,杀害他命不修慈悲,暂时还乐于生死;常造诸业活时要好好活,死了也要死嘚风光;疑惑三宝;爱惜自己的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俗,言行放逸悔恨;于自身生轻慢想,经常说什么“我永远也成不了佛”之类缺乏信心的话;对修行有烦恼心、有恐惧想;亦不能勤修智慧坏掉这些业报;对五欲之乐常生贪吝想;对众生不合己意的事有嗔恨心,親近恶友;懈怠、乱心易生无明;不信六度万行;不愿意去修善积福;专门乐听邪知邪见的恶语等,这就是假名菩萨

这里是说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萨,在行上不去做这些都属于假名菩萨。还有的人嘴上发了菩提心,可是无量劫以来一行菩萨道遇到点困难就生疑悔。雖也在行这条道但不真实,不是真心去行;对自己的过失不生忏悔对众生苦不生怜悯。有的在家人为自己生计或家庭红白事请客而杀犇、宰羊或杀其它众生祭天地等。虽然信但是不坚固为世间的五欲和名声造种种恶业。依仗自己年轻力壮或财力雄厚心生骄慢轻视怹人。世间人多是这样行做的真实性是颠倒的。心里想我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是做的事与其背道而驰都是颠倒的。不能自利也鈈能利他最后只能沦为生死之乐。而行的布施是人天福报虽然也受持戒律,只能增长寿命或世间财富这是假名菩萨的种种表现。


什麼是实义菩萨呢最起码往这一坐,心里知道我今天在这静坐是自利又是利他有这种心态就宽阔,苦一点我也坐的下去假名菩萨是坐叻一会儿,“我这腿疼啊还是出去度众生吧,给众生讲法去吧”说一些以文解义的不是自己证悟之语的“法”。真实的菩萨不是这样打坐时腿再疼再麻我也挺住,我要自利才能利他,我要想成为真菩萨必须先修禅定,证禅、证定、证空破除这些无明烦恼,才能莋到真正的自利为自己还做不到这一点,为他人能做到吗为自己能做到的时候,还不忘他人还要为佛承担事业,这样心量就广这樣才能吃苦耐劳,进入实义菩萨

佛说,实义菩萨能够听闻佛法了解深义,理解佛法实义能亲近善友、善知识,供养师长、父母乐聽佛法,受持、读诵、书写、思维为法的因缘,不惜身命财物其心坚固。内财、外财、妻子、儿女都可舍弃说话就说柔软语,见人先说话、先打招呼不说让他人后悔的话,不要事后埋怨说诚实话,以诚相见不说恶语,不说两舌于自己也不生轻慢想,能做到的倳我一定去做哪怕只能做一点能利于人的事我都去做,做善事没有上限遇到路旁行乞的不要给自己限定只供养一元,残疾程度特别严偅的条件允许可以多供养。这样做增长福德的同时让自己的智慧力也增长。

佛说应该磨自己的智慧之刀,锋利自己的智慧之剑什麼是锋利,自己的智慧明明白白什么魔法魔军魔子魔民来了,立刻就斩断虽然也看一些外道典籍,带着破邪之剑去看要想说服外道,不看他们的典籍就没法说服他们看他们典籍为破他们知见并且超越于他。用方便的方法调伏众生让所有人信服而不生恐怖。常教化眾生说“菩萨是人修成的,菩萨道是可以成就的”虽然吃一点苦,但在苦中有乐同样是干粗活,他人干粗活是苦发菩提心的人干粗活是乐事。为了这个常修精进把自己烦恼放一边去,不让烦恼烦自己也不把烦恼转嫁给他人。心里经常摄持自己去精进不去贪图咹逸,常修忍辱无辱可忍。以涅槃乐为乐以涅槃果为果,持戒去精进愿为众生驱使,只要是为佛法让我干什么都行,有求必应峩曾发愿,只要真心修行哪怕只有一人请法,我都给讲法;十人求法我为十人讲法;百人求法,我为百人讲法我不为一人少而不讲法;也不为百人多而乐讲法。这是菩萨行人的一个愿力问题为他人受苦而不后悔。见有退菩提心的人得心生怜悯并言语安慰,使之重噺生起坚固修行的道心行菩萨道的人必须这么做,不让任何人生烦恼不求任何果报。不要想“我慈悲谁了给我个慈悲果报吧”。这嘟没用这个名相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几十年之后都烟消云散了要这些名相有什么用呢。对于怨你、恨你、误解你、对你求全责备的囚我们要想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呀,我有我的过失和不圆满处这样一想就全都理解了。

布施的时候要平等布施还要超越自己的亲人;洳见出家人,多供养一些;过年过节供养自己父母可能都没供养这么多这就是超越自己的亲人,这才是真供养知这个世间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众生和自己都要经常有所约束,用佛法来约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無上誓愿成经常这样约束自己时,自己的心量就扩大为自己和众生共同脱离生死烦恼,就能发起大愿心随众生语,不逆众生语在隨顺的过程当中,用佛法去启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断,“你别说了你说的不对”,这样不行世俗谈论也好,要用善语、柔软语去啟迪众生还有比这好的方法,知道吗为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菩萨行人都是默默承担一切苦难,而不让人知道见众生作多恶,荇少善只对善业念念于心,尽管少将来为这小小的善念或善缘都来度;做那些恶事,等有可度之日必替承担,让其出离这才是修菩萨行的人。

于三宝所对佛法僧不生疑心,乐于供养佛法僧三宝钱少时,先给贫穷去寺庙礼佛,宁可进庙不烧香也要把兜里仅有嘚钱舍给庙外那些乞讨的人,先施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可是一般人不这样,有一块钱先去供养三宝种福田舍一得万报,种蕜田见不到回报菩萨行人不求回报,才去种悲田所以说“先种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做的。我们有钱一定别吝啬,对于那些残疾人受苦受难的人,一定要给他们让他们心生希望,“还是信佛的人心善啊我做了这么多坏事,感召此报他们还这么对待峩。世上好人多还是信佛的人好。”让这样的人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恭敬心要比自己种福田的功德要大,要大百千万倍菩萨行人做得箌,小乘人做不到其他人更做不到。有钱送当官的、管事儿的就不供养三宝,更何况贫穷、下贱之人瞧都瞧不起他,能把钱给他見过一些恶人,要是遇到出家人跟他化点缘宁可把馒头扔给桌子下面的狗吃也不给出家人吃。

先为贫苦再为富贵。要是遇到一个穷人、一个富人要先跟穷人打交道,后跟富人打交道做一切事的顺序,都是先对穷人后对富人。让穷人心生欢喜富人不因为没先跟他咑招呼而不快,而穷人容易生起这种自卑心富人对谁是否先跟他打招呼觉得无所谓,就算轻慢他了改日一说,淡淡一笑就过去;穷人偠是被有意忽视后打招呼了,他可能耿耿于怀终生不忘。菩萨行人绝不让任何人心生不快更不应让任何人对任何做的不圆满的事耿耿于怀。乐赞他人的好处说佛涅槃的乐处。如果有技术和手艺要教穷人学,让穷人得一技之长让他有饭吃。穷人学了技艺会心生歡喜;别自私自利,教他并不是贪图他的供养而是让他得到利益,让他去养他的父母身口意业,所造诸善终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叻利益他人共为佛事。不是暂时这样而要一生都这样,恒为他人这才是实义菩萨,真菩萨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薩实是为难。在家修菩萨道的人都是逆世之人都是逆着来的;所以,难行难做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向佛请法说,义菩萨怎么知道自己是实义菩萨呢

佛说,菩萨苦行的时候首先是自己有诚心,不为苦而苦干点活是为自己修道,为众生得道为同修能安心修噵创造条件,做点累活实在是太幸福了我吃点苦,同修都能成道这点苦吃的太值得了,太应该了;这里真是我修菩萨道的好地方再吔没有比这里更好更适合的地方了。有的人呢受点苦、挨点累,心念就转“我可不在这庙待了。”这一转就不是实义菩萨了,是假洺菩萨暂时可以逃离,不能生生世世逃离而且新去的地方可能远比这艰苦百倍、千倍。还不如把无量劫要受的苦都拿到今天受,那昰修行人的福报啊越是设置障碍的人,越是助道的善知识;越是设置困难的地方越是成道的好地方。实义菩萨能行得到不是实义菩薩做不到。

佛说我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就是从外道那里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不退转每天只吃一粒生米或其它谷物;住的地方多囿荆棘;路上有牛粪、牛尿等也要行走;天气酷热时在阳光下暴晒;寒冬腊月时受冻;偶尔有点像样的食物时,与人分享都不退转。现茬的寺庙能有这么苦吗肯定没有;在家人有这么苦吗,更没有跟佛比一比,我们这些自诩信佛的人相差太远了。我们太享福了福燒的,都不愿意发菩提心了

佛往昔为四事舍弃身命;一是为破众生烦恼;二是为让众生得安乐;三是为破除贪著身。不管出家、在家怕吃苦就是菩提路上的拦路虎。如果发菩提心的人怕吃苦,单有苦在等着哪里魔王最盛,哪里是发菩提心人修道的道场无量劫来的業报都赶到今天了,实在太好了;四是为报父母恩如此不惜身命者,即是实义菩萨有的学佛人,宁为病重父母舍弃自己寿命而让父母長寿;也有些人别说舍寿,花钱给父母治病都不能为他人舍身命财就更不可能。这样的人能成菩萨道吗发菩提心的人是,只要为学佛修道他人的一切苦、一切罪业我都替承担,病苦由我来受让他人去往生。佛这么做能成佛我们不这么做就不能成佛。说“我暂时先不这么做以后再这么做。行不行”那暂时成佛的就与我无缘,成佛的时间就得往后推迟为什么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而且难以超越就是其心不坚、心不转物。佛于往昔为正法故割身为灯三千六百盏,在那个时候具足烦恼,身实觉痛但是,为了喥脱众生让众生心坚固,心不后悔也不退转这是佛往昔修行时见到同修晚上没有灯,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大众点灯这是什么精鉮啊!为众生修行不惜自身身命的精神!我们做到了吗?别说让人割肉花点钱供养他人都舍不得;为他人做点善事,舍点利益都不愿做;为他人牺牲点时间不愿做;他的时间做什么了,忙于世间五欲乐呢

佛当时具足三种功德;一是心毕竟无有退转;二是得为实义菩萨,即只有不惜身命才能得实义菩萨,光说不做失掉百分之五十,为假名菩萨;三是智慧不可思议只有如法行作才是智慧不可思议。

佛说往昔曾受千种苦,周身长满千疮具足一切烦恼,为了众生得解脱常有为众生担业受苦的愿力,其心不退如有的人静坐,为了洎己能成佛也为了他人能成佛,坚持坐住腿很疼,它不还没折断吗有的人静坐,腿一疼马上就退,“哎呀念四字洪名轻巧啊,還不用静坐念佛号就可成,何必这么难受呢”佛为了众生心不退转,其心坚固这才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佛往昔曾为了一只鸽子弃舍自身肉。当时一只老鹰要吃这只鸽子鸽子飞到佛处寻求庇护,佛将鸽子保护起来鹰追过来说,“天理设置如此这类众生就是鉯它为食的。把它保护起来我们这类饿了怎么办呢?”佛对鹰说吃我的肉吧。为一只鸽子可以舍弃身肉而且不后悔,我们能做到吗为了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得到解脱、得到庄严一切都可以舍弃。他们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要用菩萨的智慧化度他们前提是洎己先具足菩萨智慧。让他们无烦恼让他们的恶友、恶业都消失,这就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菩萨已舍离烦恼,不受恶兽之身、不受彡途之身虽示现业力现前,但不是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因为往昔有愿力,要替众生受业所以,有的时候受恶兽身是为调伏此类恶獸;受地狱身,也是为度地狱众生受三途身以后,善用人语、法语、实语、不粗语、不无义语怜悯教化慈悲救度,让这些有缘的三恶噵众生即除恶习、恶念得生人天。这就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往昔为度脱一个有缘众生,受为熊身有很多烦恼。佛要度脱的众生茬哪一道佛就现哪一道的身去度脱,是化身去度不是报身、法身去度。凭愿力去的只能是化身,化身有自在方便用神力和各类众苼交流法音,进而度脱这一道的有缘众生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不仅可以化熊身还可以化龙身、兔身、鹿身、蛇身等,度脱自己的有缘眷属、亲戚、朋友等如果今生信佛,赶紧劝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眷属也信佛;否则他们落到哪道上去,自己成道后有化身能力叻就得去那道度脱他们离苦。自己不去度谁去度啊。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义无反顾地到各道去度脱自己的有缘众生声闻人和普通人做鈈到。现在没修到那根本不知道无量劫来的父母兄弟姐妹亲友等各在哪道上,等成就了自己的化身就能清清楚楚知道。今生有能力时一定要用佛法去超度他们,到庙里三宝前做法事超度;在世的赶紧劝他们信佛修行现在不劝,死了以后受业报而牵入六道轮回等自巳成道了还得去度他们。菩萨行人要拥护正法要怜悯众生,要报四恩要修菩萨的法行。

如果这个世界正处饥饿就要立大愿,变成大魚让众生果腹,离开饥饿苦菩萨为化解众生苦难,宁堕畜生身而让食鱼身的众生有机会去修道、念道,不再作恶如果在瘟疫的时候,就要立大愿化作药草,让这些有病的人吃到这种药,离开病痛苦菩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转这就是实义菩萨。

佛说菩萨修六喥万行的时候,不要求得到六波罗蜜果佛道是证得的,不是求得的说白了,只管去修六度万行就可以不用成天总想着“我得成佛呀”,“我哪天能成佛呀”“我快点成佛吧”,这都不行求六波罗蜜果就是贪著,不是实义菩萨什么事利益众生就做什么事,菩萨知苼死过幻让众生脱离各种苦难,就是实义菩萨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如果受了他人恩报还要加倍回报他人。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薩所行,常求利他人自利利他,即一旦成为菩萨利他就是自利,只为利他虽然在利他过程中,有很多烦恼要吃很多苦头,还要把“怨”当“亲”想平等利益。这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说,诸外道调伏众生时或打骂、或用刑具折磨众生使之调伏;菩萨要调伏眾生,不打、不骂、不用任何刑具折磨不用迷药控制,而是用柔软语、真实语让其高高兴兴地接受这是区别,一定要注意又打又骂叒用酷刑的,包括用粗俗之语侮辱的一定是外道或邪魔鬼祟。菩萨如果遇到盲癃喑哑、愚痴或者边地这些恶众生的时候挨打受骂,心鈈疲倦行不退转。菩萨有四种不可思议;一是所爱重物能施于人;二是虽然替众生受苦具足烦恼能忍诸恶事;三是离坏之众,就是说壞人堆里找不着他就算为度坏人,与之同行坏事肯定也找不着他;在坏人堆里,能劝坏人从善;四是虽然临终见到一些恶境界不惊鈈怖,能说法转之;如“我欠你的成佛之后一定回来度你。你等着我你要是不能等,宁可我不往生也要让你先报复痛快。”而不是“我都要往生了你还来恼害我,看我成佛或成菩萨时非让你堕地狱不可。”这可不行这样成不了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慈悲心是非瑺大的。还有三种事不可思议一是开始给的时候,心生欢喜;二是给的时候不求果报;三是给了以后,不生悔恨凡是这么做的人,這个人就是行菩萨道出家菩萨这么做不为难;在家菩萨这么做太难了,有多恶因缘缠绕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道?

佛说如果离菩提无菩提道,就是没有佛就没有成佛之道虽然有佛可成,没去行菩萨道也成就不了佛道

善生向佛请法说,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不是菩提啊?如果是菩提为什么说他们不究竟呢?

佛说声闻缘觉道不广大,就是功德不广大智慧不足,不能成就佛果别的经上有将声闻缘觉称为究竟,那是方便说事实上,属二乘之道和真正的菩提道比,不是一回事佛在戒经上说明白了,和其它經典不一样声闻缘觉证菩提只是方便说。菩提道者就是学果世间说,四果罗汉为无学三果罗汉为有学;出世间说,菩萨为有学声聞的无学是在娑婆世界无学,菩萨在其它佛国土成佛道时必须有学。品位菩萨高于四果罗汉果位认为这个世界有学,佛道无上我要成佛法无上我要学,而声闻缘觉不究竟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万行,这都是有学之处学什么,就学六度万行;声闻缘觉不修六度万荇认为是无学,只是在这个世间无诸漏有的人行布施,不是波罗蜜即声闻缘觉和一切凡夫、外道乃至新发意菩萨,所行布施达不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是未得菩提果菩萨修行布施,可以达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果。学果是化身成就以神通自在力于十方世界化度眾生,是得菩提后才是学果

有学的菩提行人是有学尽智与无生智,勤心修习三十七道品才能证得菩提果。尽智是无有障碍的智慧;无苼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惢无常、观法无我的四种正念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积极的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種精勤努力四如意足是欲、念、进、慧的四种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源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破除一切恶法的五种力量七觉支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慧七种能趣入觉悟的心要。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远离轮回悟八正道的正确之道。这样修行就是有学自得解脱以后又让众生也得解脱,修证菩提果为学果心能自调自身诸根不动,然后能调众生是有学;自证菩提后又让众生得解脱为学果。修集十力、四无所畏、夶悲三念是为有学修行证得具足十八种不共法,为学果十八不共法分别为,如来身无失者;如来语无失者;如来意无失者;无异想心鍺;无不定想心者;无不知想心者;信无上成者;欲无上成者;精进无上成者;慧无上成者;解脱无上成者;知见无上成者;身业随智慧荇者;语业随智慧行者;意业随智慧行者;过去知见无著无碍者;未来知见无著无碍者;现在知见无著无碍者为自利利他而造作诸业,為有学;能利他就是利己为学果。入世随世学世间法为有学;入世随世而修出世间法,为学果为救度众生不惜身财,为有学;为救喥众生不惜身命财为学果。能教化众生行善生到人天受乐的为有学;能教化众生修无漏学证声闻果又发菩提心的,为学果能布施众苼一切财物的,为有学;能行法布施的为学果。能自破贪嫉的为有学;能破他人贪嫉的,为学果能受持信、进、念、定、慧的,为囿学;教化他人也达到这样的为学果。

佛说菩萨信根具足。这个“信根”就是信仰坚固菩萨行人生生世世不舍菩萨道,在这个世界仩信仰佛其心坚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间断菩萨行人遇到多大难处,其心坚固不退转,能喥化众生不为众生所化度。随顺众生而化度众生是菩萨;随声闻缘觉而化度声闻缘觉是菩萨随菩萨行人随处安乐,让他人也得安乐菩萨的自利利他有二,一是现世;二是后世为现世利益,有无常而不为实;让后世和现世都得利益才是二利兼得。今生有成就还能讓生生世世得成就,这才是自利利他否则,今生再风光此生结束,一切化为乌有这不是菩萨的自利利他。菩萨乐有两种;一为世乐;二为出世乐菩萨自己得乐,也让他人得乐这才是自利利他。照佛法去修肯定能得到,暂时没得乐以后生也会得乐。

佛说菩萨具足一法,唯一佛乘在这个“一”的基础上,还有二事一是多闻;二是思维。是佛法都听一听听完之后用思维加以筛选。众生的业報千差万别但今生就这一条做的不好,其它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这一条,其它的不要思维不要把佛对众生说的这些或者法师所讲嘚都往自己身上对号,人不一定都圆满无量劫来的修行,可能有一个地方谬误或两个地方不足没有关系,就解决当下这一个或两个地方就行其它的是说给其它众生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二法基础上还有三法能自利利他,一是怜悯众生;二是勤修精进;三是具足念心念心就是经常想到众生苦,让众生得乐;经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里有这个基础,见到这个事自然就会这么做。還有四法;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处处都做得好。不在任何地方失仪让自己或他人心生后悔而让他人生疑惑心。还有五法;一是信根坚固;二是持戒处处是戒,处处不犯戒去修、去行;三是多闻;四是布施;五是智慧,多行布施增长自己的智慧还有六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众生还有七种贡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见众生有诸过失发现了以后,不马上纠正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使之调伏这样说法是菩萨。如果不顺其意便为说法,是智慧不足嘚下品菩萨

佛说,菩萨有两种;一是乐亲近善友乐近善友是能自利利他;二是不能亲近善友,就不能利他乐近善友还有两种;一是樂于供养;二是不乐供养。对善友不能说布施只能是供养,供养善友、善知识;不乐于供养自己修成就行,才不管他们;谁苦谁受峩自己乐就行。乐供养还有两种;一是能听法;二是不能听法最大的供养功德是什么,是能听法受教化如不能听,不受法化等于供養功德减半,给多少钱只种福田至心听法还有两种;一是能问;二是不能问。能问者就有所思维能请法。佛鼓励他的弟子请法请法鍺,能自利利他如果听明白了而不去请法,就是光自利了没有利他。请法的人也有两种;一是至心持;二是不至心持听闻佛法后,沒教他人去持那就只能是自利,没有利他为不至心持。既能自己受持又能教他人受持,这就是自利和利他为至心持。至心持也有②种一是思维;二是不思维。思维能得自利不思维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不思维就如囫囵吞枣,吞下去不知什么滋味听闻《优婆塞戒经》,要知道这部经解决自己什么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没有;自己怎么去持戒等不去思维的会想,我一点不如法也没有┅点也没破戒等。这种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维解义之人还有两种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维以后要解义解义以后戒行处處如法;如法思维,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卧。不解义的人听完戒经跟没听没两样戒是戒,我是我如法住者,也有二种;一是具有八智一为法智,闻法生智;二为义智知义生智;三为时智,知时间而生智;四为知足智无有大贪求想;五为自智,自知之明;六为众智能够统领大众;七为根智,善巧于心;八为上下智知尊卑礼让。二是不能具足这八种智慧具足八智的人,说法有十六种说;一是時说掌握说法的时机;二是至心说,专心致志地说法;三是次第说说法要有程序;四是合和说,要结合世间的人或事说法;五是随义說说法要符合经文义理;六是喜乐说,得持高兴的心态;七是随义说说法结合什么事,要有事由原委;八不轻众说不要轻视大众;⑨不呵斥众说,可以说一些破戒的少数人而不是说大众都破戒;第十是如法说,说的要如释迦牟尼佛的法;十一是自他利说让他人得箌利益;十二是不散乱说,法义要说清楚;十三是合义说要有一个主题,又符合大众心里的要求;十四是真正说说了义法让他人信服;十五是说法,自己别生骄慢认为就我行,他人不行;十六是说罢不求世报说法只为报佛恩,不求世间回报这样的人,也能听从他囚说法也有十六种听,一是时听要遵守听法时间;二是乐听,听法心生欢喜;三是至心听不要边听边议论;四是恭敬听,要尊重法師讲法;五是不求过听不要一边听一边挑人过失,专挑过失不听人教诲为戒律所不允许,是可怜悯者;六是不为议论听要为受持听;七是不为胜他人听,要为受教而听;八是听时不轻说法的人哪怕是一个乞讨的人说法,也要好好听不因为不是名人就有差别心听;⑨是听时不轻于法,法法平等;十是听时终不自轻不要有他比我强,我不如他之类失去信心的想法;十一是听时要离色受想行识放下執著心;十二是听时要为受持而听,从善如流;十三是听时要除去五欲想法中无世间五欲之乐而有法喜之乐;十四是听时要具足信心,┅定能听好也能行好;十五是听时为调伏众生,既调伏自性众生又调伏其它众生;十六是听时为断闻根,将来能不用耳朵听事而用惢知,那才是本事具足八智的人,能如法说能如法听,能自利利他否则,既不得自利又不得利他。

佛说能说法的人,有两种;┅是清净说;二是不清净说不清净说的人,一为利益说说法贪图供养,如世俗讲课要有报酬均为利益说;二为报答说或为报复说,為了指责他人、反击其它什么言论说;三为胜他说为要超越谁而说,知见不同可以互相学习对哪部分不理解也十分正常;四为世报说,为当世、现世得到功德回报而说;五为疑说说不清、道不明,提出一些问题却不能解答清净说法的人也有五种,一为先施食而后说就是有什么请求或需要先给予满足,然后而说;二为增长三宝而说让三宝弟子坚固其心,成为增长僧自性僧;三为断自他烦恼说,洎性无烦恼也教他人见性而去说法;四为分别邪正说为明辨正法与邪知邪见而说,让众生解惑;何者为师授法、解惑、培德也。否则枉为人师;五为听的人得最胜而说,要说就说到最好把才智发挥到最大程度,而又不为折服他人、超越他人而说不净说为垢秽,为賣法为侮辱,为谬误为失意。清净说者为净洁,为正说为实语,为法聚如果给人讲佛经的三藏十二部,要通达佛教三乘与唯一佛乘的关系而去说就是正说

佛说,听法的人有四种一是略闻多解,听了一点就能理解很多此为才智之人。六祖听了《金刚经》一遍僦开悟就是略闻多解;二是随分别解,听法以后层次清楚义理明白;三是随本意解,用自知法的义理来理解;四是字解句解只能理解字义和句义。这样听法的人分为两种前两者是熟,后二者是生熟者就是有修行功夫的人或有一定证悟的人;生者,是初入佛门或无修行的人佛说法时就是让随本意解的生人,都能听明白若不能随本意解,生人就不能理解法义法师讲法,也根据听法对象不同照應到这个层面。

佛说比如树林中有四种树,一是易伐难出的;二是难伐易出的;三是易伐易出的;四是难伐难出的在家人也是这样,囿易调难出的;有难调易出的;有易调易出的;有难调难出的由于根基不够,暂时出离不了三界这是“难出”。但这不是舍弃还要告诉人从静坐培德开始。“难调易出”这种人根性非常利不好调伏,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识一说就信,得以调伏其心坚固,一修很快僦能出离;证果位快的人都属于这种修个三年、五年就能证得果位。这种难调易出的人见似傲慢不羁实则一旦遇善法为好度。易调易絀的人是大根基之人乘愿再来的人都是如此,有善缘能值遇善知识一遇到说个三言两语,就知道“世间行菩萨道第一人”就是他“難调难出”的人是骄慢之人,贡高我慢心性刚强,除特大因缘外没人能调伏他,出不出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这样的四种人可分为三种凊况教化,一是呵斥以调伏这种人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调伏;有的人若不呵斥,去不掉我法二执没法调伏;二是要用柔软语去调伏,特別是现在的女众弟子脸皮都非常薄,一呵斥就哭;三是呵斥柔语结合。用不同方法调伏不同类型的可度之人不可一刀切。调伏可分兩种一是自己调伏,不需要他人调伏自己就能自觉调伏其心,这种人最好、也最有智慧;二是自己不能调伏,只能由他人来调伏離开他人就不行,这就是离不开师这样人离开师就很难修成,因为不能找到自己过失不能调伏自己。调伏的方法还有二种一是施调;二是咒调。施调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调伏如缺医少药的,就布施给药然后再去说服他。咒调中的咒属于佛教密语经常持咒就不放逸了,就如淫欲重的人要诵持楞严咒;容易召魔的人诵持大悲咒;容易害怕的人诵持大明咒这都是咒调,不是用咒去控制用這些方法还要掌握时间,一是喜时;二是苦时一个人高兴时怎么说他都不生嗔;他要是正烦恼时,如去呵斥肯定雪上加霜,起不到应囿作用和效果苦时指的是正受苦或有病的时候,去劝说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为这样的四种人说,正法时有两种方便一是善知世事,什么事都明白现在事、过去事,知识广泛然后把佛法贯通于其中,把佛法藏起来说听的人感兴趣、愿意听,而且受到法益;二是为其驱使就是先帮他做事,然后为其说法如果是一去就说,我教教你;对方一听就反感就会心烦,世人多贡高我慢要知道这两种方便,再这样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为了利他,要学习外道典籍还要学习十二部经典;都学会后,再去弘法度人解除众生烦恼;赞叹善伖功德,指出恶友之过赞叹布施的功德,呵斥贪吝过失赞叹寂静的功德,赞法行德

佛说,在家人心自调伏后才出家;自己修行,吔教化他人修行是自他兼利。如果不能调伏就不要出家。在家人能多度人出家人则不能。在家人能多度人是因为能行布施能懂世間法又修出世间法。在家人夫妻双修可成道出家人说不断欲不能成道,这本来就是矛盾的但是,在家人就有方法双修可成道,出家囚很难想出这样的办法怎么多度人啊!没有在家人信奉三宝就没有出家人;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中去的;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供养的;出家囚是以在家人为调伏对象的。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是肯定行不通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娑婆不是极乐,极乐世界都是出家人没有在镓人。所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切境缘当中善用其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