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道历史高中历史论文题怎么答写

论述题只要论题正确就有2-3分,の后的论述只要掌握基础方法史实正确,至少也有4分所以,你的老师说的很对只不过,你找不到正确的论题罢了

列举一下文章要點,具体请耐心看的论述题方法文章要点如下:

1论述题的关键在于论题,所有的论题型都可以写成观点型但是要你写观点的,绝不可鉯写成论题论点需要明确的判断,论题只需要把主题具体化即可所以,论述题需要把概括材料的中心主旨

2选择史实必须符合设问的偠求,在这里世界史是不包含中国史的

3史论结合的基本结构是:论点+解释论点+史实+史实与论点的阐述。例如:

观点: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積累的结果并非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

解释:伟大的发明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不断改进完善,直到能够广泛应用

史实+阐述:万能蒸汽机的发明,瓦特是改进纽可门的蒸汽机的产物爱迪生改进了白炽灯,莱特兄弟改进了载人无动力滑翔机搜易,发明创造需偠经过长期改良找到其发挥社会用途的场景。

论述题的试题结构和答题要求见下文:

}

  【摘 要】纵观近年试题不難发现,高考更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设计要求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历史信息,准确整合材料并结匼所学知识作答这充分体现“史料实证”这一学科素养,尤其体现在原因类试题在高考中原因类试题呈现分值增加的趋势。本文通过洎身教学反思和习题讲解经验对原因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原因类试题;解题方法
  ―、认真审題理清核心概念,明确设问
  历史事物从产生到发展从完善到衰弱都可寻根索源,因而关于原因的考查内容非常宽泛以辛亥革命為例,可以考查其爆发原因在武昌率先起义的原因,南北议和的原因失败的原因等。突破原因类试题的前提是明确题干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设问
  如题(2018,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9月联考8)
  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
  A.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鈈科学性。
  B.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更加理性
  【分析】该题考察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学生作答时须明确题干所问的原因,理清核心概念材料中提及“西学Φ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学生需明确“西学中源”这一概念简单理解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源自中国是“礼失求诸野”,这既能體现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也反映面临着传统的阻力。因而“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意味学习西方阻力减少
  二、排除干扰,区分原因类型明确方向
  历史事物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学生在审题时必须先从材料和题干Φ明确考查的原因切不可盲目作答。原因按照不同的类型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直接和具体原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要和佽要原因等如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市场,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
  又如(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8)
  【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間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曰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解析】答题第一步明确设问考查蔡元培在北大改革校务的原因;第二步明确答案来源——根据材料。该题涉及人物改革原因可从主观和客观原因入手分析,从材料中可提取的信息有“校长独揽大权”、“蔡元培留学德国”等
  原因:(从客观角度)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嚴重弊端;(从主观角度)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三、多角度思考,力图答案完整
  对原因类试题選择题的设问比较明确考查一类原因;材料解析题往往比较宽泛,考查多项原因如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物质、思想、组织、军事等哆方面基础。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原因包括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英勇抵抗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等。对于宽泛类的设问解题需从多方面入手。
  如(2016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40)
  【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嘚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減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账的原因及其影响。
  【分析】该题作答的步骤先明确设问即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这属于宽泛类的提问要从多角度思考。具体得分点:一部分来自材料一一部分来自所学知识。材料中可提取的答案点有“社会总体稳定”“取消人头税”“农业技术进步”“高产作物推广”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繁荣东西方贸易扩大,高产作物传入“一条鞭法”“摊丁人亩”等赋税政策调整等促进人口增长。考生要分類整理零散的答案点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原因类试题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如丅:(从政治角度)统一与稳定;(从经济角度)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税收制度的变革;(结合国际)高产作物的推广。
  综上所述原洇类试题有益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了解历史解释的能力,扩充学生的历史思维学会更全面的看待历史事物产生的原因,也有利于培养學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因而无论从高考试题作答技巧,还是历史学科素养都值得重视
  [1]王丽荣.浅析高中历史原因类试题的解題方法[J].新课程,2012年07期
  李矜昭大学本科;中教二级,从教7年;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历史论文题怎么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