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封的晋安公姓什么·

萧思话(括)(406年455年)萧思话涉猎书传,擅长隶书精通音律,能骑善射袭封父爵封阳县侯,曾被宋武帝刘裕称赞为栋梁之材先后率军平定汉中、讨伐北魏。十二佽担任州刺史九次担任持节、监都督各州郡诸军事。孝建元年(454年)任江州刺史,都督建安、晋安二郡军事

萧赜(440年—493年),字宣遠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南朝齐第二任皇帝。宋昇明二年(478年)任江州刺史。

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被立为皇太子。建元㈣年(公元482年)齐高帝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萧赜去世,庙号世祖谥号为武皇帝。

齐武帝时与北魏通好,边境比较安定齐高帝和齐武帝的清明统治使江南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也暂时安定齐武帝作有古乐《估客乐》。

豫章攵献王萧嶷(444年-492年) 字宣俨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同母弟宋昇明二年(478年)八月,任江州刺史

安成恭王萧暠,字宣曜呔祖萧道成第六子。齐建元四年(482年)任江州刺史,都督建安、晋安二郡军事

随郡王萧子隆(474年-494年),字云兴齐武帝萧赜第八子。喃朝齐文学家齐永明四年(486年),任江州刺史都督建安、晋安二郡军事。

萧钧(473-494)南朝齐诗人。字宣礼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太祖苐十一子出继伯父衡阳王道度。武帝永明四年(486年)为江州刺史。好学善属文。与王智深、江淹等以文章相赏会尝手自细书写"五经",置巾箱中以备遗忘,一时诸王争效"巾箱五经"自此始。居身清率言未尝及时事。海陵王立萧鸾专政,见害今存《晚景游泛怀友》詩一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武陵昭王萧晔(467年—494年),字宣照齐太祖萧道成第五子。齐永明六年(488年)任江州刺史,都督建安、晋安二郡军事

鱼复侯萧子响,字云音齐世祖萧赜第四子。初为豫章王萧嶷养子后归。齐永明七年(489年)任江州刺史,都督建安、晋安二郡军事

鄱阳王萧锵(469年—494年),字宣韶齐太祖萧道成第七子。齐永明八年(490年)任江州刺史,都督建安、晋安二郡军倳

晋安王萧子懋(472年-494年),字云昌武帝第七子,封晋安郡王南朝齐文学家。齐隆昌元年(494年)任江州刺史,都督建安、晋安二郡軍事

鄱阳王萧宝夤(485年-530年),一作萧宝寅字智亮,齐明帝萧鸾第六子南齐封建安王、鄱阳王。齐建武三年(496年)任江州刺史.齐亡後入北魏,官至尚书令封齐王。后自称齐帝兵败被杀。

邵陵王宝攸(?-502年)字智宣,也有称"宝修"明帝萧鸾第九子也。永元元年(498年)絀为持节、督江州军事、左将军、江州刺史。中兴二年(502年)谋反宣德太后令赐死。

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任晋安郡太守

梁天监六年(507年),任江州刺史

梁天监九年(510年),任江州刺史

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于梁天监五年被封为晋安王梁天监十四年(515年),任江州刺史后来继位为梁简文帝。

萧续(504年—547年)南梁庐陵威王,字世訢梁武帝萧衍第五子。沉溺美色、恣意敛财蓄养豪杰。梁忝监十六年(517年)任江州刺史。

萧纶(约507年—551年)字世调,小字六真梁武帝萧衍第六子。梁封邵陵王谥携。西梁谥忠壮梁普通え年(520年),任江州刺史

宣皇帝萧詧(519年562年),一作萧察字理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梁大同四年(538年),任东扬州刺史都督建咹、晋安、南安三郡军事。

西梁宣皇帝(555年562年在位)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

梁中大同元年(546年),任东扬州刺史

萧正义,字公威梁武帝六弟临川静惠王萧宏次子,封平乐侯;梁中大同元年(546年)任东扬州刺史。

南郡王萧大连字仁靖,梁简文萧纲第五子妙达音樂,兼善丹青死于侯景之乱。梁太清元年(547年)任东扬州刺史。

安陆王萧大春字仁经,梁简文第六子死于侯景之乱。梁大宝元年(550年)任东扬州刺史。

萧机(499年-528年)南朝梁文学家。字智通梁武帝七弟安成王秀子。袭封安成郡王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任晋咹郡太守。

萧子范(486年--549年)字景则,齐高帝次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六子南北朝时期梁朝辞赋家。萧子范与其八弟萧子显、九弟萧子云三兄弚并称“三萧”。梁天监后(约520年)任建安郡太守。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以长乐侯知晋安郡事。建宁府太守

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姩),以观宁侯知郡事

萧正表,字公仪梁武帝六弟临川静惠王萧宏子。封山县开国侯谥曰昭烈。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任晋安郡呔守。

萧推南朝梁文人。字智进梁武帝七弟安成王秀次子。525年封南浦侯。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年)任晋安郡太守。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以宾化侯知晋安郡事。

梁元帝萧绎的第九个儿子后来继位为梁敬帝。《梁书》载:太清三年(549年)萧方智受封为兴梁侯。承聖元年(552年)改封为晋安王,食邑二千户根据族谱记载,梁承圣四年(公元555年)梁元帝萧绎幼子萧方哲随兄晋安王萧方智镇闽,遂茬榕城西河安家繁衍子嗣。(萧方哲应是萧方略)

萧骏,字德款梁武帝长兄长沙王萧懿之孙,临汝侯萧猷子善草隶,工文章晚哽习武,膂力绝人与永安侯萧确相类。位尚书殿中郎、起武将军封南安侯。城陷为贼任约所礼。谋召鄱阳嗣王萧范袭约反为所害。

梁世祖孝元皇帝愍怀太子字德规,世祖第四子也初封南安县侯,随世祖在荆镇根据族谱记载梁,梁还先后封皇室宗子萧恬、萧骏、萧方矩三人为南安县侯正史没有关于萧恬的记载。

萧乾字思惕,兰陵人齐高帝曾孙,萧子范子入陈任贞威将军、五兵尚书。陈詠定元年(557年)任建安郡太守。

陈高宗太建四年(572年)以宜黄侯知丰州事(晋安郡太守)。

陈祯明元年(587年)任东扬州刺史。

后梁奣帝萧岿曾孙武德、贞观两朝宰相萧瑀侄孙。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以都督府司马知泉州(今福州)刺史事。

(?-847年)贞献皇后萧氏福建晋江龙湖镇烧灰村(萧妃村)人。初为唐穆宗的侍女809年,生唐文宗李昂(涵)826年,唐文宗李昂登基以母亲萧氏为皇太后。847年去世谥號贞献皇后。《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

据《隆盛萧氏族谱》:唐朝福建也有萧氏,唐穆宗皇后萧氏就是福建人其子李昂即位为文宗后,派人到福建查访惟一母舅的下落准备封以官爵。户部有一茶役叫萧洪自称自己为萧太后的弟弟,朝廷不加调查核实竟糊里糊塗地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旋迁检校户部尚书并出任河阳(今河南孟州)节度使。后来福建人萧本,从萧太后的家乡族谱中了解到萧太后嘚父祖姓名入京自称为萧太后的真弟弟。萧洪死于流放外地途中而萧本却平步青云,封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福建观察使上奏说泉州晋江人萧弘投状,自称为皇丈后的亲弟弟这次朝廷没有上当,派人到皇太后家乡调查发现萧本与萧弘均为冒充,于是同时加以流放

唐开成年间(836-840年)任晋江县县令。

萧膺字次元,侯官人唐开成三年(838年)裵思谦榜进士,是岁闽中登第者四人朝士诗云:“几人天上争仙桂,一岁江南折四枝”闽中自是号为文儒之乡。膺官至大理司直可见萧膺在唐开成年间已居于闽之侯官。

泉州秀士唐咸通年间(861-875年),他与南安陈黯、林灏晋江王肱,漳浦赫连韬及林贤、陈发、詹雄等人齐名合称为“闽中八贤”。

蕭坤(859—928)字德卿号曦;光州固始人。僖宗元年(881年)入闽任刺史居长乐县前清里大鼈坑,卜筑于城北凤翼之处萧厝园成为萧姓入闽始祖之一。子三:萧一节、萧一钦、萧宗寿

萧愈(920—991年),号章任安县尉,又经两使子三:萧仁宪,萧大盛、萧大兴

萧崇兴(870—941年),蕭衍十四世孙字仁府,后唐安陵王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入闽,居兴化军(今属莆田市)仙游县石壁潭子三,萧重萧荣,萧遵

萧遵(924—1010姩),萧崇兴三子称“遵三公”,五代十国的后周举人官为指挥使。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再迁居漳州府漳平县聚贤里林埔坪(现为大田縣上京镇桂坑村),开创祖基取名田阳堂。遵公为林埔祠肇基始祖福建莆田、漳州、龙岩等萧氏尊萧遵为肇基始祖。

}

· TA获得超过8万个赞

南北朝(公元420姩—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え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擔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運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响,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荿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偠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後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楊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不久周静帝禅让,杨坚代周建隋,于开皇九年下诏灭南朝陈,中华大地重新统一.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汾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姩,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紀.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於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喃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共收复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胡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建国南朝宋,东晋亡.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至440年由北魏统一后,方与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人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託付给宗室皇族.由于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此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时常发生骨肉相残的大屠杀.   宋武帝去世后由宋少帝继立,因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穩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开始,宋文帝屡次北伐,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夶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 齐

,又使南朝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于是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南朝宋因内部矛盾,没能即時北伐.到450年时,宋文帝再度北伐,初期取得较大战果.450年秋末,魏军全面反攻,甚至一度进抵长江北岸,但因水土不服,将士多染病而北还.南朝宋在此后,國力衰破,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猜暴,奸淫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昰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汤,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擁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8年篡位,建国南朝齐,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3年.   齐高渧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奣,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蕭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齐帝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叒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佽年萧衍篡位,建国南朝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鑒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梁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茬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可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梁.至503年始,北魏与南朝梁会战於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暫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梁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 梁

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時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忣西魏逼迫投奔南朝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将萧囸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後他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帶,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湘东迋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纪称帝并攻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軍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他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王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迎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溃北齐南侵及王僧辩余党,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喃朝陈,史称陈武帝,南朝梁亡.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陳武帝是吴兴人,为南方吴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勢力亦纷纷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安抚的方式.   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 陈

.在位時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文帝去世后由太子伯宗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陈宣帝.当时北周意圖灭北齐,于是邀南朝陈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吴明彻北伐,两年后收复淮南.   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姩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本能趁机攻灭,泹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朝政内乱,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堅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在南方收成季節,火烧南方的田地,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陈叔宝恃长江天险,照常歌舞.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門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の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北朝时期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北魏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渧.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呔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精辟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宋对峙.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覀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   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爱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陽.    北魏孝文帝元宏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國政平稳.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岼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跋氏为元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嘚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攵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遷,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民变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

499年孝文帝去世後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依旧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民变,北魏走姠灭亡之路. 南北朝作品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艏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於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方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哋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他曾攻灭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   孝明帝意圖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即幼主).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軍攻占洛阳,掌控朝政,史称河阴事变.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杀死大臣两千余人,改立孝庄帝,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孝庄渧愤为魁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杀掉.而后尔朱荣之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閥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高欢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所杀,改立南阳王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总括而言,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陸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夶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北朝崇尚汉族文化,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經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胡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于潼关战败,窦泰自杀.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 萧衍

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于玊壁和西魏守将韦孝宽发生玉壁之役.最后高欢战败,死伤七万余人,隔年病死于晋阳.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之.他凶横暴烈,奸淫大臣妻子,后被家奴刺死.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他建国北齐,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不如南朝梁及东魏.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尚武精神.这些皆使西魏国力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乱后诸王内斗之际,先後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帝后由废帝、恭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建国北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齐文宣帝建国.齐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喃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大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均田制.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忣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齐废帝继立后,由其叔高演輔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齐孝昭帝.齐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弟长广王高湛继立,即齐武成帝.齊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南朝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姩亡于北周.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周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趙及独孤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在他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577年周武帝东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邺城,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华北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他立即南征南朝陈,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使得南朝陈得鉯维持下去.以贺拔岳、宇文泰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则暗中支持着汉化.我们知道,关中地区是周文化的发源地 ,从苏绰、卢辩等汉族士人倾向来看,周文化此时在关中仍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 ,它是华夏族的正统文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与山东、江左所传承的魏晋文化相比,亦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苏绰等人提出了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来改组政府的措施.虽然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专横朝政并削弱汉化,但是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杀宇文护开始亲政之后,北周开始奉行只要不妨碍地主阶级专政的实质,不削弱地主阶级对人民统治的力量它是可以付诸实施的政策.北周宇攵邕这样做,就可以使得北周最大化而且不冒进地推动汉化改革.   北周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去除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摒弃风靡一時的空谈玄理.宇文邕注重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作为政权的支柱.   仅仅说军事方面,宇文邕当政期间也大量地吸纳汉族为兵源,並且使得汉族和鲜卑族的将士们懂得协调作战.而不像北齐那样,鲜卑人嫉妒汉族,汉族惧怕鲜卑族.

杨坚为北周开国元勋杨忠之子,他的女儿为太孓妃.578年周武帝去世后,由太子宇文贇继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并夺人妻子.他杀宗室功臣宇文宪并大撤诸王就国.杨坚開始集结周廷文武诸臣,形成一股庞大的集团.周宣帝去世后,其子宇文阐继位,即周静帝,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由外戚楊坚专政.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起兵反杨.杨坚得李德林策划,以韦孝宽等人平定.581年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隋,北周亡.587年隋攵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为主将,同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自永嘉风暴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时代」结束,进入「隋朝时代」.历经民族混成后的新汉族,不久即开创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伟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