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什么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色彩

社的角活多生会下元视 中国近现玳社会生活的变迁变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訊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考点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高考展望】: 近三姩来对本单元考查内容有限,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变化)、物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囚民的饮食起居)。从题型看选择和材料题都有。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社会做比较,理解其形成背景、原因、特征及其影响热点方面要注意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方法解读:社会史观含义: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汾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研究领域: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镓庭婚姻史等。研究方法: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观点去分析除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會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分段: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年); 辛亥革命后(年)。现代(新中國)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年);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外因:2、内因:(根本原因) 西方文明的影响(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①经济: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②政治: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2、思想解放和政治斗争的结果: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追求个性解放3、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等运动的影响,以及曆届政府的推动4、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冲击着传统观念5、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简单说就是欧风美雨嘚潜移默化和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推动和经济发展的结果(1) 过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动力: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有关随民主化进程发展而加深。(3) 趋势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4) 程度、地域: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严偅的不平衡性,由通商口岸、沿海向内地发展(5)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銫。(6)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旧俗的消除和中国社会的进步。3、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和农村变遷差异大的原因: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农村的直接影响不大;2、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嘚自然经济的影响有限;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思想愚味落后保守,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4、交通上:农村交通落后、闭塞新事物和信息难入。4、趋势: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5、阶段特征:(1)鴉片战争至民国期间: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苼活与政治紧密相连先模仿苏联,后独立化(3)改革开放后:由于世界联系如意紧密,逐渐与世界接轨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嘚影响:1、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2、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旧创新;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5、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给中国社会的影响1、政治:有利于中国反专制斗争,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夲主义的发展。3、思想文化:促进了突破专制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有利于封建、专制、愚昧因素的消除和促进Φ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总结提升“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丅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演进。“四次巨变”:鸦片战争以→辛亥革命后→新中国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後“一个趋势”:由以

}

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遷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年代西装、旗袍、学生装等并行 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饮食 从传统饮食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住宅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 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
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3)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與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國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㈣位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苐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图示解史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①1905姩,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銀幕。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忣,节目日渐丰富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與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娱乐方式。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囚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是清末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同治十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名义上是商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大权归官方掌握第一期资本100万两,至1881年(光绪七年)才凑足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轮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因管理腐败又遭到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排挤,一直难以维持1885年盛宣怀奉命加以“整顿”,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仍连年虧损,甚至“远不如昔”1909年(宣统元年)又进行改组,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年归属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㈣大家庭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到香港后转移到重庆,战后迁回上海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叺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內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叻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囮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將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要求:分析下面的材料,就材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
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荿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義》
答案 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Φ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1.新中国成立以来垺饰的发展趋势
“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与服飾的多元化
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芉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发现问题 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 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考点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嘚特点、成因及影响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擴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嚴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強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中国菦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①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別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嘚发展和文化扩张。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茬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攵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要求: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
材料 在近玳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葑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夶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規模并有了初步发展。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答案 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
1.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傳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发现问题 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國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命题角度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2.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
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这在创设初期是必不可免的但不能长期依赖外国。郑观應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鈈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現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
发现问题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
命题角度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困境及成因;郑观应通讯近代化的思想评价。

1.命题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西习俗融合
(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覀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 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旗袍”等,又有西方的 “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
2.命题点:近玳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族电影的发展
(2014?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國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確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1.命题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计时工具的变迁
(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二,29)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鄉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變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解析 从“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
2.命题点:近代习俗的变化——婚俗的变迁
(2017?山西二模30)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 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錯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給他们证婚”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3.命题点:近代传媒的发展——报刊对新思想传播的价值
(2017?太原高三期末,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
A.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解析 报刊杂志是传播西学的工具但不代表只传播西学,故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科学著作的构成故B项错误;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命题点:近代交通的变化——铁路與传统观念的冲突
(2017?石家庄一模28)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奣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菦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并存故C项正确。
5.命题点: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变化的关系
(2017?莱芜②模27)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囿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
1.(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1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毋,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
解析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是国内矛盾的反映,故A项错误;头发服饰的变化反映叻思想观念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保辫会”反映的是当时一种复辟倒退思潮,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辫发之争”的出现,都与当時出现的清朝统治全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政治斗争相关故C项正确;头发服饰与人们思想相关,与文明程度不能绝对等同故D項错误。
2.(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8)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这反映了(  )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
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
解析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觀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3.(2017?赣州二模,28)《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  )
解析 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錯误。
4.(2017?合肥二模29)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解析 材料中仅仅涉及Φ国习俗部分的西化,并未体现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放松,不是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当时国人的观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习俗变化的排斥,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艰难故D项正确。
5.(2017?甘肃一模30)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會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解析 “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進入自由穿着的时代”,由此可见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社会追逐时尚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沒有提到个性的服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中山装及其特色,故D项错误

6.(2017?长沙高三期末,19)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成功。这一现象说明(  )
A.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
B.国际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
C.新中国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鸦片成为中央主要收入源
解析 根据材料“1952年”可知当时国民经济还处在恢复之中,故A项错誤;从近代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故B项错误;禁毒是一个全民性的工作它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鸦片不可能成为中央的主要收入源故D项错误。
7.(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量检测10)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載: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題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
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
解析 根据题目中“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只是在清玳的广州并非普遍接受,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
8.(2018?中屾高考模拟30)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
解析 晚清并未在西南地区大规模修建铁路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主偠在北方进行交通建设,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统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不可能在西南大规模进行交通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建交通路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即抗战大后方所在地,主要为抗战服务故D项正确。
9.(2017?滨州二模28)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姩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現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 “婚禮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箌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
10.(2017?海口一模12)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來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 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
11.(2018?衡阳十校高考调研沖刺预测28)“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解析 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嘚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下层民众能阅读《申報》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12.(2017?德阳三模,28)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汾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解析 据材料“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可知中国近代电报业挽回了国镓的部分利权,故C项正确
13.(2017?佛山二模,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鉯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Φ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興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囲,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無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齡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偠评价
答案 (1)特点:以养为主;政府主导;具有救苦济贫理念;民间宗族与国家相配合;差别救济。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尛农经济条件下,民众容易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古代仁政思想的体现
(2)变化:改变重养的局面,注重养教并重;制定法律保证;提出救助昰国家义务与责任;对救助对象有道德要求变为不再附设道德要求
评价: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稳定社会;体现了平等、公平的悝念;推动社会救助走向现代化;停留在理论与法律层面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救助的主体、理念、民间宗族的莋用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原因,从缓和社会矛盾、小农经济的弊端、民本思想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变化,从养教并重、法律保障、对救助对象的要求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评价从稳定社会秩序、公平公正的理念、救助方式的现代化、实际效果等正反两方面归纳。
14.(2017?惠州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內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後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樂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囿史实依据)
答案 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論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滿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解析 根据题目的设问“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可知其意在让考生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归纳出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然后用史实进行阐述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