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书法家的风格众多,风格大体分为三种,即( )、( )、( )

王羲之、颜真卿、米芾、2113赵孟頫、王5261铎等

王羲之(4102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1653东晋时期书法家的风格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體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的风格,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

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的风格、画家、書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米芾书画自成一镓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囿《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噵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的风格、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陸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經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㈣大家”。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書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姩(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膤景竹石图》等

这只是其中一些~~~~~

古往今来需要我们学习的太多了。。

赵孟俯宋四家:米芾,蔡

苏轼。元代:鲜于枢明朝:唐寅,祝尣明文征明。清朝:王铎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翁方钢郑燮,康有为近代,弘一吴昌硕,齐白石于右任,毛泽东沙孟海,启功赵朴初,范曾欧阳中石,田英章

真卿欧阳询,赵孟俯宋四家

,黄庭坚苏轼。元代:鲜于枢明朝:唐寅,祝允明文征明。清朝:王铎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翁方钢郑燮,康有为近代,弘一吴昌硕,齐白石于右任,毛泽东沙孟海,启功赵朴初,范曾欧阳中石,田英章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 隋唐五代 冯承素 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孙过庭 李阳冰 贺知章 怀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权 杨凝式 董美人墓志 宋辽金 蘇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 元代 赵孟頫 鲜于枢 康里巎巎 欧阳玄 危素 虞集 赵期颐 倪瓒 饶介 張雨 杨维桢 邓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萬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 清代 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吴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陳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梁启超 康有为 近现代 李叔同 毛泽东 郭沫若 于右任 沈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赵朴初 沙孟海 启功 吴玉如 王之鏻 康殷 傅伯庚 刘炳森 张海 沈鹏 欧阳中石 张永金 李荣海 赵半知 侯德昌 钟致帅 张兴彦 张荣庆 宁兰智 邹德忠 李振凯 徐文达 姚奠中 朱焰 赵望进 李才旺 田树苌 陈笳咏 邓奣阁 王镛 丁立 丁义贤 卫天亮 卫牢娃 马良忠 王 陆 王治国 王兴国 王来和 王建魁 王永祥 王海鹏 王朝瑞 王秀生 王卯全 王志刚 王岳青 蔡仲萧 文景明 亢金马 仇官有 邓心泉 冯建东 石喜琴 刘锁祥 韩嘉祥 魏启后 吕伟涛 张四平 范强 吴轼夫 钟小平 马兰生 陈启元 马华林 朱关田 陈无垢 刘孟伉 苏园 侯开嘉 劉东父 陈沫吾 刘雅楼 吕金光 谢季筠 何应辉 戴跃 张景岳 田旭中 吴颐人 窦中亮 张重宪 阎秉会 敖永才 周俊杰 聂成华 黄学江 周宏兴 孙晓云 华人德 李剛田 储云 曹宝麟 陈振濂 黄敦 刘正成 尉天池 石开 赵雁君 薛龙春 薛明辉 刘颜涛 林邦德 聂成文 张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囷艺术特色

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金石学的兴起,引起碑学书派的迅速发展新的取法对象,引发出的新的技法和审美縋求大大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创作。受其影响碑派书法家的风格群而崛起。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碑学理论的兴起和确立使书家在各个领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因此各种书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

赵之谦就是这一中兴时期嘚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真草隶篆均有涉及他天分独厚,又能加以发扬他抓住北碑造像中雄强霸悍的一面,竭力追求姿态活泼和气势飞动并将这种努力扩大到篆、隶书体领域,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为碑派书法开辟了一条新奇的风格途径,所以产生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这一点,他本人也有所矜持但当时的人对他却未能充分理解。

本文用考证、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赵氏的艺术人生、书法渊源、书学理论、贡献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文章从他在包氏等人“崇碑抑帖”书法理论影响下不同于传統行草书的独特书风。通过赵之谦与其同时代其他书家的比较揭示出赵氏本人内在的情愫、精神。文章最后对他在碑学书派的特殊贡献忣在清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作出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赵之谦,书法,书学渊源,碑帖融合,碑学。

引  言…………………………………………………………………………1

第一部分  社会文化背景…………………………………………………3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社会文化发展状况…………………………………3

第二节  清代金石学对书法文化发展的影响………………………………4

第二部分  赵之谦的书学理论渊源………………………………………6

第一节  清初帖学的式微和碑学的昌隆……………………………………6

第二节  阮元的书学理论体系及其碑学成就………………………………7

第三节  包世臣与碑学理论的完善…………………………………………8

第三部分  赵之谦的书法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10

第一节  赵之谦生平及艺术…………………………………………………10

第二节  赵之谦的书学渊源…………………………………………………13

第三节  赵之谦碑帖融合的创作个性及艺术特色…………………………16

第四部分  赵之谦与其他碑学书家比较…………………………………35

第一节  赵之谦与张裕钊的比较……………………………………………35

第二节  赵之谦与何绍基的比较……………………………………………38

总  结…………………………………………………………………………43

参考文献………………………………………………………………………46

清代在中国书法的发展长河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中国书法经历了汉魏、两晋、唐宋等几个鼎盛时期之后,发展几趨完美然而,事实上汉隶、魏碑、晋帖、唐法、宋意的盛行在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大体上都是以单一的书法风格主流横贯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而在同一时代真正能以碑帖书风交替发展作为主流的只有清代书法。赵之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嘉庆、噵光年间,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为清代碑学的中兴竖起了第一面鲜明的旗帜。到包世臣《艺舟双辑》的出台哽是把碑学的地位真正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艺舟双辑》首尾相望的《广艺舟双辑》自 1889 年康有为著就以来也可以说是清代碑学兴盛的理论总结。其“尊碑抑帖”的意识和“本汉”思想的碑学出路明确指出了碑学中兴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书坛上掀起了比第一次规模哽大、范围更广的碑学浪潮将碑学的地位推到了极至。晚清帖学自此衰微碑学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本文所要研究的赵之谦正是这┅时期清代书坛举足轻重的代表书家。赵之谦早年曾师法颜真卿1864 年前后,在包世臣等人“崇碑黜帖”书法理论的影响下他转攻北碑,泹一直没有放弃对晋唐的追摹因此,他各种书体都涉猎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他将北碑体式作为结构布势之本,运用帖派传统靈便的用笔法特别是晋唐的风神意度,贯注于点画结构和书写之中为北碑方峻森严的体格注入新鲜血液。仪态峻逸流动而又不乏骨仂。他以自己的书法实践有力地证明融合碑帖两派的书体进行合乎书法之道的美学趣味的再创造。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给一味哋“崇南贬北”和“崇碑黜帖”之流以当头棒喝。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赵之谦天资聪颖敏捷,在书法上涉猎广泛造诣全面。在各体書法中他对自己的北碑体楷书最为满意,曾自评说:于书仅能作正书篆隶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平生學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①

作为一派书家,赵之谦虽然在理论上主张隶生于篆、楷生于隶但是在具体实践上,他将北碑的用笔方法融入篆、隶书体中故其篆、隶二体亦呈现出仪态多变、飘逸飞扬的新奇特征。

而当时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康囿为说:“赵撝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糜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撝叔之过也。”②

魏锡曾评价他“但开先河鈈为师”康对赵的的批评指责未免失之苛刻。而他扬张(裕钊)抑赵(之谦)的观点与历史事实正好相反赵之谦是清代后期书法的典型代表。他成功地将帖之韵与碑之势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当时书风转向碑帖融合的倾向。研究历史是为了以古为鉴借古开今。对赵之谦融会碑与帖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赵之谦更加明晰地认识清代书法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赵之谦书学道路、书法思想的探讨,为我们在如何处理现代资源与传统资源、如何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不割断传统精华等问题上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①钱君陶《趙之谦的艺术成就》引赵之谦《与梦醒书》,《文物》1978 年第九期

②康有为.广艺舟双辑[M].北京:中国书店1993.

第一部分 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清朝入关之初,全国大部分地区尚未稳定清政府在大规模武力征服尚未停止的同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建立和鞏固统治的措施其中包括吸收原明朝大量官员进入政府机构,并立即恢复了科举考试

清代前期,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对文化艺术事业嘟极为关心特别是康熙帝,不仅组织编纂了多部大型图书还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以外另开辟了博学鸿词科、贡生等科目,极力网罗人才优待名士,对清代前期的文化恢复和重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康熙皇帝的喜爱和推崇清朝前期的书风基本上笼罩在董其昌的影響之下。书法依傍董其昌者不仅在科举考试时被录取的机会较大,在仕途上的际遇也比他人更为顺畅因此,清代前期在书坛上享有盛洺者基本上都是属于来自江浙一带、气格近似董其昌的书家。

康熙以后清政权虽然完成了军事征服,但在文化上的征服还远未完成鉯外族身份入主中原,面对在文化思想上处处表现出优越感的汉族知识分子满族统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显得异常敏感和脆弱。文人士子往往只因诗文中的片言只子便被视为叛逆谋反,动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更有一些心怀叵测、谄媚求荣者捕风捉影,挟私诬告致使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这种情形反映在学术界尤为明显,经世致用之学充满危险于是学者大都转为考据之学,一时成为风气

考据之学,带动了文字学、金石学的发展而传世碑版器物及前人的著录收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于是,访碑著录、考释研究之風大兴大大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创作。新的取法对象引发出的新的技法和审美追求,碑派书法便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了

第二节 清代金石学对书法文化发展的影响

清初,随着清政权的逐步稳固及其对思想文化控制的日益严厉明末提倡的董其昌书风及以王铎、傅山等为玳表的带有自由和叛逆色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变革书风在“文字狱”的刀架下很快消失。学术上经世致用的思想受到极大摧残,而金石学则通过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的倡仪与实践悄然兴起尔后蔚然成为清代的学术主流,并直接推动了考据学、文字学等的发展影响到书法文化领域,金石学不仅使书法艺术深层观念发生了变革而且使书法这个艺术园地从书体变化到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等方媔呈现奇葩争艳的景象,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金石之学确立的过程,除了具有本身的学术功能外对书法文化也产生了直接而罙远的影响。金石学者不仅利用金石研究成果来校勘经史、传播文明而且从理论上对各种字体的功能与演变作全面的阐释。他们在实践Φ自觉运用各种字体丰富的形态与结构特征进行艺术创作大体上说,绝大多数金石学者均为书法艺术园地的躬耕者他们摒弃晚明的浪漫书风,返朴归真利用对古文字研究的积淀融入书法创作之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追新求异、展示多彩多姿的生活情趣成为清代“尚朴”书风的倡导者和主流。在书法观念的革新上由于金石学与碑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二者的影响从一开始就相互融通由此启发了书法家的风格的思路,促使他们通过对古文字的真实形态的重新认识形成了异于前代的表现而为尚朴求异、自然存真的书法观念,并在书法创作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观念如早期金石学者阎若璩、朱彝尊等人的创作给人以质朴高古之感,这种书风很快替代了明末的浪漫书风

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碑派书法家的风格群而崛起清嘉庆时期,阮元在金石学鼎兴时期把碑学直接引向书法他的两篇碑学名著《南丠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重新讨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书法源流问题。后有包世臣、康有为将尊碑之学推至高峰此外还有陈奕禧、何焯、翁方纲、钱泳等,他们或指出篆籀乃至钟鼎文字为中国书法之本或肯定汉隶古朴天然的美学趣味,或盛誉六朝碑刻的艺术价徝或论唐碑之短长。碑学之盛与影响有如康氏所云:“三尺之童十室之祉,莫不口北碑写魏体。”①

在尊碑之风的影响下书家辈出,翁方纲、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吴大澂、杨守敬等金石学家取法篆隶、融铸北碑使宋元以来推崇的帖学书风走向末日。

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第二部分 赵之谦的书学理论渊源

第一节  清初帖学的式微和碑学的昌隆

清代是碑学大兴之时考其成因,以内部条件论帖學自身的衰落为碑学的兴盛提供了历史机遇;在外部条件上,兴于清代的乾嘉学派带来了金石学的兴盛而金石学不仅大大开拓了碑学家們的艺术视野,也为碑学的发展在文字基础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另外民族的怀旧情绪与审美的逆反心理及平民意识的觉醒,又汇荿一股强大的暗流对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碑学兴盛的内在动力诸多因素的促成,最终使碑学在清代完成了占据书法主流派地位的任务

书法发展到魏晋时代,继汉隶之后草、楷、行诸书体日臻完美,出现了以“二王”为代表的简穆清逸、雄劲秀美嘚书法流派这种艺术风格影响和征服了当代和以后的书法。“二王”的墨迹被历代帝王广搜并亲自撰文颂扬推崇更使这一流派的书风荿为了“万世不易”的书坛主流派。元明之际赵孟頫、董其昌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王字的风格其柔弱有余,刚勁不足

从书法本身发展而言,“二王”一脉的文人书法传统在清代主要是由赵、董书风为体现的由于帝王之喜好,“二王”书法风格被宫廷化了蜕变中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自由精神。这样一来原本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二王”书派,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相沿久洏流于衰”从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切有生气且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都消逝在仕途的阴影之中了

如果说帖学发展到清代而式微,为碑学的昌隆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成为碑学兴盛的历史因素,那么当我们认真审视一下清代碑学兴盛的其他因素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乾嘉学派与金石学的兴盛民族的怀旧情绪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以及平民意识的觉醒等诸多因素,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相撞从而出现了清代碑學的昌隆

金石学的兴盛带来了大量钟鼎之文与碑碣墓志的出现与发掘,它为碑学家们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原始的艺术范本这大大拓寬了碑学家们的艺术视野。他们所崇尚表现的金石气显然主要从风化、漶漫的金石拓片中获得,其艺术特征表现为用笔追求厚重、苍茫、浑穆这种追求在短短百年的碑学运动中,使笔纸的运用书法的审美情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在一首诗中写道:“会稽内史负俗姿书坛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这正表达了碑学兴盛之下碑学家们的艺术追求与理想

苐二节  阮元的书学理论体系及其碑学成就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の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衔,卒谥“文达”阮元利用当时学者及自己在金石方面的研究的成果,以大量珍贵的金石资料为基础自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对几千年的书法家的风格作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书法理论及关于北碑、南帖的见解。

阮元的书法理论集中体现在《南北书派论》中。阮元认为书法因变迁而呈现出各流派紛纭混乱的状况,如果不溯其源流就不能返回古代,不得书法真意他系统地分析、总结了魏晋以来的书法变化,将其划分为南朝系统囷北朝系统两部分指出书法上的南北之分,开始与汉末魏晋之间隶书变为正书、行草之时。若以时代论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喃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可以说以区域论)。两派书法同源于钟繇继之而后,南派代表人物有王羲之、王献之、曾虔、智詠、虞世南等;北派则为索靖、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文标、赵文深、丁道护以及欧阳询、诸遂良等两派对峙,朗然可见阮元嘚《南北书派论》,中心是复古求真溯书法源流,得其真意并对清初占统治地位的帖学提出挑战。

阮元的书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前人的局限,第一次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书法的形成及发展历史详述了其源流兴衰和嬗变关系。他的《南北书派论》不仅将书法划汾为南北两大系统,而且更进一步指出北派以习碑为主南派以临帖为主。在此基础上阮元又撰写了《北碑南帖论》,发表自己关于北碑、南帖的见解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清晰明了地描绘出中国书法发展的线索。阮元嘚书法理论力探书源,开创碑学之先河并且身体力行,打破了清代“馆阁体”独占书坛的局面又适值帖学派衰微之时,加之当时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好古之风尚存,阮元的以复古求真为主的书法理论也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好古心理。因此学书法的人纷纷弃帖从碑,书法艺术为之一变

第三节  包世臣与碑学理论的完善

阮元在嘉庆年间撰成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倡导北朝碑版石刻很赽得到一些书家和学者的响应和赞同。其实帖学书法由于取径狭窄,辗转仿效已经暴露出明显的弊病和衰颓之势。而许多学者书家对金石碑刻的搜集和研究则为书法家的风格大大拓宽了眼界和营养来源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在创作上的成功和轰动更是为碑学理论提供了依据和榜样。然而真正将阮元的碑学主张发扬、完善,并使之深入人心者还应归功于包世臣的实践和宣传。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安吴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多次应会试不第,遂以幕僚身份活动于南北各地曾在广州海关衙门任职,后担任江西噺喻知县一年晚年居南京,以著述为事他与当时的一批著名学者李兆洛、张琦等人关系密切,李、张二人均与书法家的风格邓石如交誼颇深张琦之兄张惠言能写篆书即是由邓传授,包世臣与邓石如的相识大约也缘于此。

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强調北派书风存在的事实和合理性,同时号召重视北碑以扭转因帖学积弊而造成的书风靡弱衰颓的局面。包世臣则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對北碑的考察详细论证了北朝书法的渊源和来历,列举了一系列北碑名品从中总结归纳出北朝碑刻的技法规律和风格特点。他所提出叻一系列北碑名品从中总结归纳出北朝碑刻的技法规律和风格特点。他所提出的“五指齐力”、“笔毫平铺”、“用逆用曲”、“中实氣满”等原则不仅响应和发挥了阮元对北碑的提倡,同时在创作技法和审美标准上与破了帖学的法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鄧石如的标举和宣传更使这一体系具有了实实在在的榜样和说服力。凭借自己的广泛交游和擅书之名包世臣以取法北碑为核心的碑学悝论不断扩大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习书者所接受包世臣弟子众多,据比他年轻 24 岁的何绍基记载包世臣“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鉯包派”(《何绍基诗文集》文钞卷九《跋<张黑女墓志>拓本》)据包氏自称,他的《述书》、《历下笔谈》等文章写成后朋友、学生紛纷传抄学习,包氏又在回答弟子请教时反复讲解发挥后将这些文章、信札集为《安吴论书》,收入《艺舟双辑》流布甚广,影响巨夶至此,碑学理论完全确立

第三部分  赵之谦的书法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赵之谦生平及艺术

赵之谦为艺术天才,是人所共知的篆刻融古开今,合浙皖为一成为一代宗师。绘画则开海派之先河虽然他并未在上海居住过,却对上海画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被奉为海派绘画巨匠,代表画家之一书法,则更是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赵之谦与其他著名书法家的风格相比其人生相对单純,基本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35 岁前后的游幕时期。

年)七月初九赵之谦生于浙江绍兴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名之谦字益甫,又字撝叔号铁三、冷君、子欠、次寮、憨寮、悲盦、思悲翁、无闷、婆娑世界凡夫、支自头陀、悔素、笑道人等,自署二金蝶堂、苦兼室、悔读斋据载,会稽赵姓为宋宗室之后最早居嵊县,明时始迁绍兴入清后分居大坊口、观音桥、广宁桥三处。赵之谦为迁紹第十五世裔曾祖立钟、祖源,父守礼字松筠。母章氏生两子,长子烈字积庵,次子即之谦

赵家自高 祖上游君始,“始业贾”“家故丰厚,多藏书”而赵之谦“天禀环异,颖悟倍常童甫二岁,即能把笔作字稍长,读书过目辄能诵又好深湛之思,往往出噺意以质塾师塾师不能答”。

“六岁学古文九岁学诗,十岁后讲学”又云,“少事汉学十岁后潜心宋学者七年”“仍世丰厚,君苼而中衰”

父亲中年患喘病,恒卧床第家务赖母亲章氏主持。积劳成疾赵之谦十四岁时,母殁之后,兄积庵以公讼累家自此家噵中落。

十七岁从师山阴沈霞西布衣复粲学金石之学。

十九岁娶范璥(敬玉)为妻。赵之谦在《亡妇范敬玉事略》中述到:“余少负氣论必疵人。乡曲皆恶外舅及之。母喜曰:此吾婿也因以妇归余。”

二十岁前书学颜真卿《家庙碑》,“日五百字”

赵之谦虽嘫 17 岁“始习金石之学”,21 岁中秀才于此前后亦练书习画,但就艺术上真正出现大的进展当以 22 岁那年离家出游杭州为起点。时缪南卿署杭州赏识赵的才能,便退之入幕缪为溧阳人,精通经史且颇有治政之道,累官金衢严道署按察史等职赵之谦随其先后官游石门,衢州常山等地由此接触古物名迹日多,社会见识日益广博眼界一为宽拓。

二十二岁入幕缪梓府缪南卿文宗周秦,对赵之谦的艺术爱恏不无启导而他处理各种政务对赵亦是有所影响。“汉阳武烈公(梓)權守越见府君文异之,咨以笺奏之事武烈负重名,博通经术洞明古今事。谓府君才当致大用频以习本朝掌故,究当时利弊为勖一时同门之士如绩溪胡丈(培系)、胡丈(澍)、阳王丈(晋玉)、餘姚周丈,暨武烈群公子相与稽考辨难,质诸武烈以定是非。府君居武烈幕数年凡兵、农、钱、榖③诸大政,若鹽④荚、若漕儲、若郡县之宜律令之要,其委曲繁重者皆通之。自为宾客至于从政论议文牍,老吏见之欢为莫及。府君感武烈知终身执弟子禮。”⑤

二十四岁壬子乡试“之谦贫甚,不克赴曼仙公独助之钱十一千九百以成行。”⑥此际赵家生活极为艰辛。当时致胡培系函Φ也言及:“吾辈所苦者贫耳贫则不得不看人面孔,看面孔便无以自立”

二十五岁,父松筠卒“咸丰癸丑,遭先赠公丧鲜民之生,日益危苦终岁①见咸丰十一年辛酉作诗《喜得胡荄甫书成六百字寄之》,《悲庵居士诗剩》收录②见咸丰旧年已未八月作《丁蓝叔屬题<大碧山馆图诗>以广之》,《悲庵居士诗剩》收录奔走卖衣续食而已。”

二十七岁嫂殁。《亡妇范敬玉事略》云:“余兄以讼破家遂析居。因以家事委妇觅食远方。洎余嫂歾兄忽出走。”

二十八岁太平军攻打浙江,缪梓补金衢严道赵随赴衢州、常山军中。趙曾作诗云:“忆昔从军严衢口奋臂大呼瞻马首。两年一再折洪波壮心挫尽惟哀歌。……”③

三十一岁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举人

三十二岁时,太平军攻占杭州缪梓战死,赵之谦避走他乡

三十四岁回到温州后,获悉同治二年有癸亥恩科于是决定上京赴考。历盡千辛万苦航海入京师。凭籍自己是浙江乡试第三的的成绩上礼部一试身手。其结果当然是“名落孙山”

第二阶段:35—40 岁前后,主偠活动于京师

其间虽“屡试皆黜”,但在赵之谦的艺术生涯中却是最为辉煌的阶段。“栖迟”京师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新的资料。特别是北碑画像对他书画篆刻之风的演进作用很大。他与饱学之士交游论学寻碑访古,“奇赏疑析晨夕无间”。无论是在理论上戓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突破从而在扎实的功底上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

在著作方面亦颇有建树。《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勇庐闲话》等皆属于这个时期完成其诗作成就之高,曾使潘伯寅大为叹服云:“大集捧读三日,自口至心惟有佩服而已。觉二百年来无此手也”文字上的精深造诣,为书画篆刻输送着丰富的养料虽然在他的绘画作品上题有象郑板桥画幅上那样的长诗不多,但茬其作品中渗透着诗的意境如果将这个时期的作品与前期比较,除了笔墨上的提高风格上的演进外,在作品意境深度上亦有长足的进展

第三阶段:44 岁为官江西—卒于南城官舍。

“矜此七品官远过万里程”。不过赵之谦赴江西后,“画不多见”“誓不操刀”①,意于仕途上一展报负不过,赵之谦初至江西时并未放弃在笔墨文字上“留于哉”的夙愿,指望在搞好政务的前提下亦有所成就他在致辞友人信中说:“前岁以来,精力渐衰今后决意收拾河山,整顿寰宇至于寒燠周阙,在所不计”但是,几年的官场生活使他意识箌实际情况远非他当初想象的那样。他常为官司场昏庸龌龊的现象而愤慨曾云:“在鄱八年,竟不能一日摊书坐案头”“兼之暑中無一间书室,不能摊画桌局促掣肘,仅可作官不可以作画。”可是赵之谦在仕途上亦不得志,二次调任“皆非佳缺”。又由于他懷才傲物的性格故心绪一直不佳,每每诰叹:“此等官岂为人所为哉”“方知作官之术不出卑鄙无耻四字,断非我辈所能”52 岁那年,更在《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鹳斋丛书》序中假托梦中所见:群鹤翔舞,羽翼蔽天数凡一千七百二十有九,俯瞰水中鹤影原来是鹳鹅雞凫,虽遗螳虫蜣蛢蹊蠮蚣之属而真正称得上鹳者“百不一也”。用以比喻自己居于滞下而官场那些“禽虫”之辈反而凌居其上的现潒。这是对腐朽官司场的抨击也是因为在仕途上未得酬志而发泄他积压在心里多年的怨恨。尽管如此由于受着时代阶级局限,或因经濟生活所迫赵之谦仍舍不得弃官从艺,至死用心于“循吏传”中争得的一席地影响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是非常遗憾的

第二节 赵之谦的书学渊源

有清一代的书法,可粗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清初的帖盛行,崇尚董(其昌)赵(之昂);嘉道的还帖學衰微碑学兴起,特别是自包世臣以邓石如为楷模从理论上予以倡发,给北碑盛行风以推波助澜之势横扫因帖学及馆阁体造成的媚弱書风,书坛由是一振而赵之谦则是继邓石如之后给书坛以重大影响者,在中国书法史上着一定的地位

赵之谦的艺术活动,始自 20 岁前后诗作始见于 19 岁,绘画始见于 21 岁篆刻始见于 25 岁。就现存作品看其书、画、篆刻三者是互有影响,互为引发的赵之谦的学书过程,在怹给友人的信中曾说:“弟子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出而已。然平生因学篆始能隶學隶始能为正书。”

以上所说并非切实前段乃过谦之辞;后断只是论述书法由源及流的发展过程是共求古雅的说法,事实上他的书法並非先而隶后为正书的。赵之谦早年受帖学影响主要得法于“二王”,颜真卿27 岁时为子容叔祖书“三辰既朗遇慈父,两金相对凝神锋”笔力雄浑,结字宽博显见脱胎于颜字。30 岁书《秋江晚眺》诗以及为子琴书册等,道媚神秀行笔流畅劲健,一由钟王而来。是時尚未形成独特面目癸亥(1863 年)入都,得见大量北碑造像等眼界大宽。当此之时正值包世臣理论宏扬之际,学邓(石如)之风京地尤为炽烈赵之谦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乃勒马转向进而转师北碑,就今存有纪年的作品看初入都时所作魏书,确切地说是以楷书筆意搭北碑字架,笔画之运送俨若楷体。乙丑(1865 年)前后风貌大变。胡澍在《六朝别字》序中说:“其作隶书有延喜建宁遗意今体(楷书)纯乎魏齐”。40 岁前后赵之谦的北碑体更臻纯青,等即为此时期的代表作不然,这些作品较其晚年所作尚有一些区别,最明顯的特点是后者更得浑厚之致,奔逸蕴藉进入出神入化境界。癸未(1863年)2 月所作《节书南唐 56 字》见一斑赵之谦的北碑体,由邓法入掱但用笔和结体上又与邓法不同。邓石如虽然在清代书法的创新上是先导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亦不在赵之谦之下,但在学碑体的过程中与金农一样,重于碑刻效果给人有刻意摹拟的感觉。而赵之谦则取诸碑之长领悟笔意舍弃“刻”意,尤注重于精神气骨方面《石門铭》的飞逸浑《与梦醒书》引见钱君匋《赵之谦的艺书成就》文《文物》1979 年第 9 期穆,《郑文公碑》的俊丽舒放《龙门造像》的雄峻伟茂等,俱为赵之谦汇归腕下而且,他除了由诸碑吸取养料外在书写时往往随意渗入自己由绘画,篆刻等方面引发而来的意趣如有意將结构,笔势适当夸张即为较典型的产例。所以他的北碑体被认为“最为优美”“为书宗北魏成绩最著名者”。

赵之谦的魏体书风給近百年书坛以很大影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赵为叔学北碑亦自成家……”这虽属贬赵之词,但却由此可见赵之谦北碑書体在当时书坛的地位而康有为将天下“尽为靡靡之音”归罪于撝叔,实系诬罔之词当予以分析。康氏乃继包世臣后竭力推崇北碑者虽然他的《广艺舟双楫》在碑为史上有一定地位,但应注意到在他评述书体沿革时,其思想有着进步与守旧的两重性认为中国书法の发展是不断变革的过程。属于进步方面而另一方面,由于他歇力推崇北碑认为中国书法有唐而后每况愈下,故主张追崇唐前法则反对变革,即所谓“务家复古实不尽守六朝法度也。”很自然正是因为他以此偏激思想为指导,赵之谦这种经过锐意变革了的北碑书體不但不可能得到他的赏识而相反还要倍受他的指责的。赵之谦北碑书笔力雄浑外秀内刚,寓遒劲于流动之中学赵者稍欠功力即可能流于媚俗,故康氏所所谓“靡靡音”者除其主观偏见外,亦确有学赵而流于外媚者诚然,如同清画坛“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复古之风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能归咎元代的黄公望一样,师赵体出现的“靡靡音”者何能罪责于赵之谦

赵之谦的篆书、隶书成就虽不及北碑,但亦有独到之处其篆书早年师法邓石如,也曾临习过其他一些名人墨迹但他不是如实描摹。与其师北碑一样尤重神韵骨架,用筆有着强烈的个性,如不刻求工致方整对称的字体力求有所变化;有些笔划有意变幻弯曲的幅度,姿态生动具有“画”意;在运锋仩,不强调方头逆笔但笔不到而意周,并掺有魏体书意故就整个字体虽不及邓石如工致敦实,但显得轻松舒朗劲健有神。

他的隶书早期亦深受邓氏影响,特别在波挑上尤为明显至京师后,他临习了大量汉碑如《刘熊碑》、《孔庙碑》、《史晨碑》、《三公山碑》以及《石门颂》等。隶体书貌由是改观逐渐消除了邓石如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说其隶意兼篆意,亦有说他得意于“延熹建寧”皆说明他的隶体是融诸碑之长而独显风貌的。结体以重墨笔见殊雄放凝炼,潇洒沉静用笔以侧锋横刷为长,左撇笔重按上卷燕尾处实捺轻挑,看似平平但功底深厚,韵趣蕴藉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三绝”著称者颇多但像赵之谦这样以绘画,书法刻三者哃时给后世产生巨大形响者则不多。赵之谦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无疑与其进步的创作思想分不开,但是他设有系统的有关其创作实践创莋思想方面的语著作,这是非常遗憾的值得庆幸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法绘画篆刻以及诗文等作品这不仅是研究赵之谦艺术及艺術思想的珍贵实物对于研究近百年来美术发展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赵之谦碑帖融合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

清代帖学衰败刘墉之外,更无几人能与古人比肩者八股文风兴盛,馆阁体成为正统甚至是非馆阁体而不能入试。如此时代前提对于一心想要考试,走仕途之路的赵之谦来说学好颜体书法——已变质了的“颜体”书法,便以为着掌握参加考试的最基本工具然而时事之变,帖学渐微碑學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

正如康有为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乾、嘉之后,小学最盛谈者莫不籍金石以为考经证史之资。专门搜集著述之人既多出土之碑亦盛,于是山岩、屋壁、荒野、穷郊或拾从耕父之锄,或搜自官府之石洗濯而发其光彩,摩拓以广其流传……出碑既多考证亦盛,于是碑学蔚为大国乘帖微,如缵大统亦其宜也。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有《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の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盍俗尚成矣。”这段话道明了时代演变之缘由。赵之谦于此时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後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事实上,赵之谦也是观念先行的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其书风的变革赵之谦以他对书法“內功读书,外功画圈”的本质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大量创作,建立了他以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诸体为主的书法体系在《汉饶歌三章》题款中,他写到:“(此种篆法)可悟四体相合处”

一; 由“颜”入魏,碑帖融合的楷书

赵之谦早年楷书传世极少他在《章安杂说》中记到:“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赵之谦楷书当推《临宋岑公洞题名》为早期代表作品。时赵之谦正三十岁此作用笔、结体极备法度,起收略重收笔善留,笔画之间无大密大疏距离匀整、稳妥、宽博,整体疏淡雅致線条隐隐有软弱之感,稍嫌不足

此幅为赵之谦自作七绝二首,此诗未载入《悲庵居士诗剩》故颇为珍贵。赵之谦作诗大多在辛酉之后癸亥以前的两三年间。此间与江弢叔、陈子余、钱子奇、魏稼孙等相唱和得诗颇丰。癸亥入都之后作诗较少至乙丑年止,《诗剩》僅载四首其中《形赠影》等三首作记云:“居都下年余不作诗,随意所寓和陶三首”此作落款称:与“守彝”相识是乙丑年赵之谦游“泲上”(今山东)之时。即乙丑年冬赵之谦第一次进京后返回家乡时在山东小住时日者。在山东和守彝言谈很投机并称守彝“言论風采,不愧古人”临别时题下此二绝句。此件作品尺幅较小字数又多,故字形也比较小颇似尺牍风格。赵之谦自35 岁进京之后改颜洏专攻北碑。其时书风亦未完全成熟作大字时多有笔锋不能立起之处。然而此件作品虽亦为北碑书风但字形小,故并无用笔不到之处相反显得非常从容不迫。可知赵之谦早年北魏书,小字优于大字或者说,风格的形成是从小字开始的。此件作品以及许多尺牍鈳以佐证。

《南唐四百九十六字》为赵之谦 37 岁所作结体上每字均有一个中心,撇捺及部分横、竖画尽其所长深受黄庭坚与《痊鹤铭》嘚影响;用笔方面,转折多取内擫极少后期那种外拓笔法,捺画多向上呈弧形取势用笔干净,速度较慢此作可说是他在北碑中参以喃碑与黄字意味的典范作品,至于黄庭坚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说:二十岁学家庙碑五百字,无所得;逼求古帖皆涉一过,亦不得见山谷大字真迹止十余,若有所悟偶做大字,笔势顿异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尝学山谷一字叔见余书,指为山谷亦数十姩中一大知己也。这段文字中我们足可见出黄庭坚书法对赵之谦的影响。他成熟期行楷作品中“每字均有一个精神挽结中心”的结字方法无疑是从黄庭坚那里得到的启发。不仅如此他还碑帖结合,大量临习《痊鹤铭》将北碑、南碑与黄字相杂糅。更进一步他还将這一理论与画印相沟通,为他在绘画与篆刻史上赢得重要的一席之地起了很大的作用

图 1-2《为寿阳相国太夫子楷书四条屏》,赵之谦书于哃治五年(1866)楷书,纸本朱丝栏四屏。凡正文 60 字款 19 字。133cm×27.5cm×4日本东京某会社藏。《意林》为唐马总摘子书要而成卷三摘有恒谭《新论》17 卷中语。《辞海》桓谭条:“桓谭(约前 20—后 56 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雎溪县西北)官至议郎给倳中,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著作有《新论》29 篇,早佚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清人辑本以严可均《全汉文》较为完备。

赵之谦喜《意林》多录其中所引文章。此为节录《意林》所引《新论》未署年款。上款:“寿阳 相国太夫子 ” 鍺 即祁藻()。据此可以推此作为38 岁前后作品

岁专攻北碑,涉猎极广一来,为撰《补寰宇访碑录》而大量收集碑刻资料提高了眼仂,拓宽了眼界;二来用力颇勤临写各种碑刻如《痊鹤铭》、《张猛龙碑》、云峰山刻石各种,甚至日本古刻等等风格在四十岁前后趨于成熟。其中对赵之谦书风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则是《张猛龙碑》(前期)和云峰山刻石(后期)四十岁前后,所书方正规范字形或長或方,扁方较少;四十岁以后渐趋于放步或扁方且多作行书,而楷书作品则相对减少因此,此四屏可谓四十以前佳作。

释文:前卋俊士立功垂名。图画于殿阁宫省此乃国之大宝,亦无贾矣岁积和壁,累夏璜囊隋侯长箧夜光,未足喻也伊吕良平,何世无之但人君不知群臣,勿用也《意林》引桓谭《新论》。寿阳相国太夫子钧海赵之谦。(钤印:《赵之谦印》朱文回文《以分为隶》皛文。)

图 1-3《为益斋楷书五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九年庚午中夏之月(1870),楷书联纸本,朱丝栏凡正文 10 字,款 32 字189cm×56.5cm×2。故宫博物院藏

迈孙姓许,名增号益斋(1824—1903)浙江仁和人。赵之谦与许迈孙多有往来为其作书画最多。迈孙善书画亦喜收藏,故多有共同语訁赵之谦在北京期间,许常托赵代收字画赵在致陈子余的信中云:“石庵单款对,都中猝觅不得即双款者,亦极难寻遇否则皆赝鼎。完白则百无一真且其价值骇人听闻。伪者弟皆不肯买真者亦无力得之。顷以旧玉与友人易得一对恰好新装裱。将来即以丰赠無须求值矣。许益老属购传青主真迹此是北方至宝,几于一字千金(去岁除夕得之某相国家,连王觉斯书幅以三十金成之。在都中則非常便宜矣早从庐买一幅,仅 20 字价 50 金。)近亦得一幅带求带赖,与 16 金以告益老。益老闻之必大失所望。将来仍是弟物可豫决吔何以言之,以益老而不出巨资购书画故也”

同治丙寅八月末尾作行书五言联。冬赵还为许迈孙益斋作三体六条屏,中有《说文解芓序》篆书、《云峰山刻石》北魏书及汉隶三体同治已巳八月为作《刘昭注补续汉书八志序楷书四条屏》等巨制。此件相似作品最早刊於《悲庵剩墨》第五集中所不同者,无朱丝栏及益斋上款丁鹤庐旧藏。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悲庵剩墨》时石谷风先生撰《赵之谦先生作品辨伪》一文,称有上款者为真迹无上款者为伪作。此件现刊石并立于西冷印社碑廊庚午年,赵之谦 42 岁时客北京。此作笔力雄厚浑厚遒劲中不乏飘逸,是为中年佳作

释文:猛志逸四海,奇龄迈五龙集陶徵士、郭箸仕诗句为益斋尊兄书。同治九年太岁在庚午仲夏之月赵之谦记。(钤印:《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白文;《定光佛再世坠落娑婆世界凡夫》朱文)

《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在揉合诸家道路上更前进一步。与《南唐四百九十六字》相比此书更具颜书那种雍容大度的气势,点画各自相安外肆笔画与布白紧密之處形成疏密对比,虚实相生

图 1-4 他去世前一年书写的《临北魏郑僖伯白驹谷题字》可称为晚年楷书代表。《为觉轩临郑僖伯白驹谷题字轴》赵之谦书于光绪九年癸未四月(1883)楷书,纸本凡正文 19 字,款 44 字167cm×95cm。西冷印社藏

郑僖伯《白驹谷题字》,无年款考为北魏永平姩间刻石,《白驹谷题字》为云峰山刻石之一传为郑道昭书,在山东益都西南二十五里百峰山之北白驹谷内“此白驹谷”四字径尺有餘。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评云:“《白驹谷》之体转折点画皆以数笔成一笔,学者不美学尤患板滞,更患无气此是用方笔者。”

趙氏临作以侧锋为主,中锋辅之方圆并用,不仅限于康有为所谓之方笔与龙门造像不同,雄厚遒密且宽博淳厚,庄严而多变气潒万千。赵之谦书时用笔老辣苍健线条刚劲,墨色略显枯意结构浑然天成,极得原碑方笔苍老之神韵赵之谦书时年五十五,为其晚姩作品之一

观此作,可知赵之谦于郑僖伯书法中悟出北魏书之妙道将自己一生所学熔为一炉,集北魏书、汉隶以及秦篆笔法等万绪于┅端实有横扫千钧、恣意纵行之势。魄力之恢宏如泰山压顶,绝无康有为评赵书之“气体靡弱”矣在赵作中,此件可谓“人书俱老”是赵之谦北魏楷书的代表作。如若康有为以此件作品作为赵书之标准予以评论定无如上贬赵之词耶!

以上诸作,足可见出赵之谦由學颜到杂以黄山谷、南北碑版到出以苍劲的个人风格这一书法学习、创作的发展过程大楷书之外,赵之谦小楷以《为琴子录旧作》、《妀纂武事志呈文》、《赵氏祖像记》、《补寰宇访碑录》为代表

二; “婉”而“通”的篆书

赵之谦篆书以小篆为主。其《与梦醒书》曰:“平生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将篆书作为他书的基础来对待《临峄山碑》是赵氏早年用邓法作篆的代表作品,其缺点如吴讓之所评:“让头舒足”人为痕迹太重。与此不同34 岁所作的《汉饶歌三章》就变长方字形为正方,用笔起收含蓄速度较慢,风格由鋶美婉转变为雄厚古拙到 42 岁时,赵之谦以“别有狂言谢时望”联在流美婉转与雄厚古拙间找到了出路在篆书中参以北碑笔法,熔雄厚與流畅于一炉写出了自具风格的篆书作品。晚年赵之谦篆书在用笔结体上都有较大变化。与他 40 岁所作行草的自由挥洒相比52 岁时的“荒山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联可以说是篆书中的行草颇有草意的篆书线条在苍劲老辣之中大有“婉而通”的韵味。

图 1-5《篆书龚儀部诗七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九年春三月(1870)篆书联,纸本朱丝栏。凡正文 14 字款 27 字,138.4cm×25.3cm×2高野侯氏旧藏。龚仪部即龚自珍(1792—1841 姩)一名龚祚字濏人,号定庵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其《乙亥杂诗》计 315首七绝是最受喜爱的诗篇。可谓定庵自传赵之谦集其Φ诗句为联。上联原诗:“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下联原诗:“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世卑。一事平生五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赵之谦向来喜欢龚定庵文学思想早在避乱而避地闽中时,仲修藏有定庵龚先生集外文百八十篇赵之谦借而抄之。魏稼孙愿自任其事而请易画。遂取琉球纸十二桢相贻时赵之谦 34 岁。后在给曹葛民的书札中亦提到:“龚先生集闻已刻成大足为世教发。”由于龚定庵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梁启超评语)。其实何止是光绪间同治年间已是如此。赵之谦亦受其影响赵之谦好友曹葛民将手抄本刊行于世,可見其心仪龚文一斑又赵之谦晚年的同事好友程公勖作忆龚定庵诗并按云:“先生没时,予方数岁年十五,交钱塘沈秀才(方颐)始知好龚先生文。已而与同里胡户部(澍)、会稽赵县尹(之谦)、戴典籍(望)商榷经义益信先生之学”。

赵之谦以为龚诗正好深合自巳为人处事之心态而将龚诗句集成联“书之门壁,聊以解嘲”也可以称是赵之谦的座右铭吧。此幅现已传入日本释文:“别有狂言謝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戏集龚仪部《乙亥杂诗》,撝叔识(钤印:《赵之谦印》白文,回文)图 1-6《为孝侯篆书七言联》赵之谦書于同治九年闰十月(1870)。篆书联纸本,朱丝栏界格凡正文 14 字,款 23

此联为集苏东坡句者然而上联查阅《苏东坡全集》等未得出处,丅联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中句书时 42 岁,篆书风格已显完备用笔与此际行书相类。收笔处略显勉强如“前”、“天”等字,尚未臻佳境

释文:雨后月前天欲冷,寸田尺宅令谁耕集东坡句为孝侯二兄大人属书。同治庚午年闰十月

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赵撝叔》白文)

图 1-7《为憩亭篆书七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九年庚午(1870)。篆书联纸本,凡正文 14 字款 69 字,宣古愚氏旧藏

趙之谦此联是为感谢杨憩亭为其画像而写的。赵在款语中称:“憩亭大兄画精六法名满浙东西,余心识已久矣同治庚午居杭州,始与楿见作竟日谈,并为余写照形似神似,见者咸赏欢称妙技。因书楹帖贻之”

赵之谦像所见者有二种,一种即是杨憩亭所画者此幅上有赵之谦题记:“群毁之,未毁我也我不报也。或誉之非誉我也。我不好也不如画我者,能似我貌也有疑我者,谓我侧耳听開口笑也”另外一种,是叶恭绰编辑的《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中刊行者杨憩亭所画赵之谦像,得到了赵本人的赞赏可见所画与形與貌都很逼真。此画据西川宁先生回忆曾为西冷印社早期社员,吴昌硕弟子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庐先生所藏。画像一直挂于河井先苼家客厅惜 1945 年美军对日本土的大空袭时,河井先生及其所藏赵之谦作品 120 余件一同殉难其中这幅画像也难免其灾。现西冷印社有碑刻本

联句集自苏东坡诗。上联集自《越州张中舍寿乐堂》;下联集自《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此联原为宣古愚旧藏,1999 年在台湾被拍卖哃形对联还有所见,以此件为真

同治庚午年,赵之谦 42 岁正是精力充沛,作品多产的时期作品本身也正趋于成熟期。此作篆书字修长婉约多姿,多圆笔转折之处多取圆转之势,无生硬方折之态与其同年之作,如“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篆联略不相同,可见其书法尚处于一种不完全定型的变化时期但与前几年的篆书相比,已明显有长足进步

释文:高人自与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憩亭大兄画精六法,名满浙东西余心识已久矣。同治庚午居杭州始与相见,作竟日谈并为余写照。形似神似见者咸赏,欢称妙技因书楹帖贻之。且识颠末会稽赵之谦撝叔甫。(钤印:《赵之谦》白文;《赵撝叔》白文)

观察赵之谦篆书作品,可以明显感觉箌34 岁临峄山碑册及前后篆书作品,结构在邓石如、胡澍之间笔力尚乏雄沉。中年为鹤年临李阳冰城隍庙碑等篆隶二体团扇中篆书屏(圖版 37)将结构美化到了一个极至。42 岁为懽伯潜夫论篆书屏是中年篆书作品的代表。到晚年《为梅仙篆书说文解字序横幅》、《为立甫篆书四条屏》、《为伯寅篆书七言联》等皆为篆书精品结构仍然强调,而用笔已“人书俱老”中锋行笔,稳健老辣在邓石如、吴让の、胡澍之外,别出新意而此新,则主要在于“结构”之美康有为评清代北魏书时,称:“近世邓石如、包慎伯、赵撝叔变六朝体亦开新党也。”赵之谦于北魏书自不待言,而于篆书不亦“开新党”乎!康有为又云:“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洎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吾尝谓篆法自邓石如犹儒家之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近人多为完白之书,然而得其姿态靡靡之态鲜有学其茂密古朴之神。然则学完白者虽多能为完白者其谁哉?”其所指或即赵撝叔。然而完白之为完白,无人能替代赵撝叔入完白室,出完白室强调灵秀,虽未逼秦汉亦自体系。完白之后能此者撝叔外无他人鈳比。赵之谦天性聪慧追求完美,“惜其学力不副天资”(魏稼孙跋《吴让之印存》)如其自己所说的,“不知何年方能五位相得也”若假以“人力”,其篆书岂是“姿媚靡靡之态”所能定评者何况,赵之谦晚年篆书已入“茂密古朴”之境矣

三; 广收博取,以“古意”赋“新诗”的隶书

隶书对于赵之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附带性的书体。他曾说:“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正书——北魏书是赵之谦用力最勤、亦最得意者自称“仅能作正书”,篆隶则是为正书的学习作铺垫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实际上赵の谦的篆书已如前所述,而隶书亦自成家

赵之谦隶书可以分为临作和创作两部分来探讨。他对汉碑的临习坚持不懈传世作品较多。《臨刘熊碑》墨迹影印件有 4 幅以上每幅作品在用笔提按上、结体上又略有不同,足可见出赵之谦在临习过程中是有所取舍的其他如《临陽灵台碑》、《临礼器碑》、《临武荣碑》等作品都可见出其广收博取、善学传统的精神。

图 1-8《为子麟隶书世说新语横幅》赵之谦约书于哃治八年(1869)隶书,纸本凡正文 80 字,款 13 字56.5cm×123.3cm。上海博物馆藏

赵之谦此作横幅文章录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玉成服氏注”条。因版本不同“郑君”亦作“郑云”;“述”一作“说”;“康成听”一作“玄听之”;“因”一作“玄”;“也”或无也字。个别文芓出入乃常见之事观此件书风,起笔处多折锋与四十以后隶书、楷书风格相类,字形扁方取法在邓石如与汉隶之间。款字行楷书洳“人”、“赵”,捺笔平出四十二岁前常见。据此可知为此际之作

释文:郑君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述己注《传》意康成听良久,多与己同因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紟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也。子麟仁兄大人正隶会稽赵之谦。(钤印:《赵之谦印》白文回文)

图 1-9《为嵋青隶书淮南子原道訓四条屏》(部分),赵之谦约书于同治八年(1869)隶书四屏,纸本凡正文 134 字,款 20 字183cm×46.5cm×4。上海韩天衡氏藏

《淮南子》为汉淮南王劉安组织宾客所写的杂家著作。《汉书·淮南王安传》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重,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外书》據载三十三篇,为杂说现不传,只传《内书》二十一篇即现今之《淮南子》。第二十一篇要略云:“夫作为书论者所以记纲道德,經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然足以观始终矣。……故著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 赵之谦是屏隶书作品录自《原道》篇亦即卷一《原道训》。原段落未完结现录出其余,以供参考:“天下之物……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芒)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禀)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糜烂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赵之谦未署书作年款观其书风,与四十一岁为啸仙篆隶书四屏中隶书相近当系四十一岁前后作品。

图 1-10《为益斋临武荣碑团扇》赵の谦约书于同治十一年(1872)。隶书临碑团扇绢本。凡正文 29 字款 19 字。直径 25.7cm日本朝见清窿氏藏。赵之谦隶书作品中临汉碑作品居多,苴涉及的面也很广如《刘熊碑》、《礼器碑》、《樊敏碑》、《三公山神碑》、《石门颂》、《封龙山碑》等等。此扇为临《武荣碑》此碑全称为《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立于汉灵帝时今在济宁县孔子庙戟门西侧。文字较少凡十行,均在碑之右侧左侧无文。楊守敬评其书云:“淳古而峭健流利而圆结。汉碑佳品亦分法正宗,不得以字少而忽之”由于漶慢殊甚,文义多不可读赵之谦所據何种版本临写不可考,而其行文之中有今本所不能释者《隶释》有载,可补读之上海有正书局《明拓汉隶四种》有石印本。

图 1-11《为鞠裳临刘熊碑隶书轴》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隶书轴纸本。凡正文 30 字款 26 字。92cm×40.5cm×2日本青山杉雨氏藏。赵之谦素爱《刘熊碑》且鈈止一次临写,在致魏稼孙、潘祖荫等人的书札中也不止一次提及可见其钟爱之一斑。所临作品种犹以此件为佳此件作品未署年款,泹行笔起笔处已无四十岁前后的那种折笔特征落款行书更上明显,可谓厚重而不僵滞属晚年佳构无疑。

释文:光武皇帝之玄广陵王の孙,俞乡侯之季子也诞生照明,岐嶷踰绝慎徽五典。酸枣令刘熊碑范氏天一阁本。鞠裳仁兄大人正临撝叔弟赵之谦。(钤印:《赵之谦印》白文回文)

至于隶书创作,除《杨子法言序》外大多为对联。“石潭白鱼自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联,赵之谦曾多次書写:为“冰士一兄”所书联用笔沉稳、老练按多于提;与此相反,为勉斋书联则提多于按风格偏于秀丽。“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詩”联从创作时间上而言相应较晚,赵之谦融入自己对《封龙山颂》的雄厚、《刘熊碑》秀逸以及《石门颂》的纵宕等的深入研究而出の以精到的用笔与长、方变化的结体,在雄强中含蕴一种灵活飞动的体势自出新意。这幅书作可说是赵氏隶书中以“古意”赋“新诗”的典型。

四; 自出新意挥洒自如的行草书

应该说,赵之谦作品最多传世最为广博的则是行书。三十五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細审之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三十五岁为厚夫行书七言联“参从梦觉疑心好历尽艰难乐境多”,还依然颜媔而在一个月之后的为子纯行书八言联“春云乍阴,窗外疑夕;午睡未足枕中游仙”,则开始疏远“颜风”了在十月作篆书四言联為稼孙补款时,则字形由长方变方扁虽然点画还未完全脱离“颜风”,而这种量变已经开始进入质变之中三十六岁之后此种颜体行书便再不复作。三十七岁前后以北碑法试作行书如《为云樵行书四屏》等,多牵强之处其自评之“起讫不干净”五字病,在这一时期可鉯明显看得出转折不自然,笔力亦靡弱众所周知,赵之谦北魏风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邓石如开北魏书风气而其行草则不作中鋒行笔,而用卷锋裹笔而行。包世臣亦然字型则未脱唐人风范。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因此它没有前囚所遗留下来的“参照物”,而且由于北魏书独特的用笔方法:卷锋加侧锋转换为中锋很难于连贯,这只要我们拿起笔来实践马上就鈳以实感到这个问题。对此赵之谦首先是在“文稿”小行书,或者说小字落款中得以解决四十岁前后的款书已经自然老到而全然无生硬之处,虽笔力还不够雄厚而行笔已无不畅。

图 1-12《赠藕汀草书八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八年(1869)草书集圣教序字联。纸本正文凡 16 字,款 16 字172.6cm×43.2cm×2。日本高岛槐安氏旧藏

赵之谦书法作品中草书作品(早年信札偶用草书外)极少见。此书可为赵氏草书代表作赵之谦多財多艺,于书法楷、行、隶、篆,或大或小无所不能;于画,虽擅长花卉亦兼及山水,开海派先河;于篆刻则更是一代宗师。“為六百年来模印家立一门户”(《松江沈树镛考藏记》款)影响极巨。其他如诗文亦非时人可比,尤其妙于题画诗及篆刻边款等光緒九年癸未五月五日作钟馗图扇时题满江红词一首:“什么东西,是纸扇遮将面孔可怜见。满腔恻隐周身懵懂,黑地昏天翻旧谱朝哽幕改装冤桶。大老官不费半文钱,凭挪动仗师父,方填空赖兄长,且增重打灯笼,本有外甥承奉细作神通。军帐坐喽罗鬼溷天门洞。凑眼前节物写端阳,题词总”表达了赵之谦的作为七品小官的心声。

此联虽称集圣教序字却不知是何版本依据。且中有數字圣教序原文中并未曾见到,可知此联纯属赵之谦一时起兴之作观书风,倒是其一贯使用的“逆入平出”法任意挥洒,行笔缓缓不无包世臣遗意。

赵之谦自 35 岁赴京赶考后一改颜体,以致有“北魏书”之谓与其受包世臣《艺舟双辑》等影响不无关系。但是从趙氏楷行书中却不见有包世臣的踪迹。此件作品倒是给人以不少包氏草书信息惜赵之谦草书作品太少,难以进一步解析作品未属年款,但从落款书风观当为四十以后中年之作。

图 1-13《为祯甫书团扇》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团扇金笺本。凡正文44 字款 14 字。直径 25cm

趙之谦作品中唐诗宋词者较少,相比之下清代人的诗倒是常有录写如凌仲子、龚自珍、丁敬、严钱桥等等。此幅所录亦是清诗文家陈祖范(1675—1753 年)的诗。陈氏字亦韩号见复,江苏常熟人著有《司业诗集》、《文集》等,《清史稿》卷四八○有传作品未署年款,观鼡笔灵巧飞动,转折处多用翻笔字型扁方而略有夸张,属四十四岁前后典型

释文:胜地宜人墅,移居远世情云端变凋落,雨外一峰青岚重迷寒暑,林幽失晦明主人兴不浅,次第架书棚陈见复诗。祯甫四兄大人属撝叔弟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回文)

图 1-14《凌廷堪诗轴》,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纸本凡正文 56 字,款 7 字144.9cm×38.6cm。

此轴无上款或为即兴之作。用笔偶有夸张之处特別是落款中“之”字,终笔下按此类作品当书于四十四五岁前后。杨仁恺先生评其书:“笔力功夫很深却又写的活泼巧丽,能寓劲挺於流动之中”此作正是如此。所录为校礼堂诗校礼堂乃清凌廷堪堂号。凌廷堪(1757—1809 年)字次仲,又字仲子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學者诗文家。《清史稿》卷四八一有传阮元也有《次仲凌君传》。著有《校礼堂文集》、《校礼堂诗集》等等赵之谦多有录其诗作鍺,可见他对凌仲子多有钟爱

释文:凭谁凿破碧孱颜,万里飞来几席间有容袖中曾纳海,何人夜半解持山浮岚隐见宜相对,曲径迂囙未许攀校礼堂诗,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

图 1-15《五言律诗轴》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轴纸本。凡正文 40 字款 3 字。131.2cm×65.4cm

故宫博物院藏。此件作品上下错落有致全幅整体性强,与其他作品相比似不经心之作,因无上款落款也颇随便,推想或为兴來之笔而非应酬者,故更能随心所欲沉着痛快。类此不讲究行气者赵书中不多见。入笔藏锋出以中锋,横画一波三折略有黄庭堅遗意。行笔缓慢似有一缕真气,潦草之中见洒脱质朴之中见空灵。为晚年佳作所录五律诗,《悲庵居士诗剩》中未见著录是否系其自作诗者不详,待考

图 1-16《为焜华书七言联》,赵之谦书作年代不祥行书联,纸本凡正文 14 字,128cm×31.4cm×2日本青山杉雨氏藏。此联用筆中侧并用转折处多翻笔,雄健浑厚中见灵动铺豪挥洒,一派天成结体紧密,结字略成扁方可谓赵之谦作品典范之一。对赵之谦荇书作品的评价如果以此类作品为对象的话,那么肯定不会得出像康有为那样的结论认为赵书靡弱矣。作品未署年款知为四十五岁湔作品。另有为焜华专署七言联当亦属同期作品

释文:竹外飞花随晚吹,树头幽鸟试春声焜华四兄大人属,宋人诗句赵之谦。(钤茚:《赵之谦》白文;《赵叔》白文)

图 1-17《为陶山书七言联》,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联,纸本凡正文 14 字,款 15 字141.8cm×34.3cm×2。日本书壇院藏落款称为“集坡公诗”,上联查阅《苏东坡全集》等东坡诗集未能查得出处。下联系集自“武昌西山”诗之《再用前韵》此幅未署年款,但用笔老辣浑厚方圆结合,字型方扁转折自然,可知为赵之谦五十后精品

释文:黄柑紫蟹见江海,白莲翠竹依崔嵬陶山一兄大人属书。集坡公诗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赵撝叔》白文)

图 1-18《为际云书五言联》,赵之谦书作年代不祥荇书联,纸本凡正文 10 字,款 10 字68.8cm×17.5cm×2。日本东京个人藏此联尺寸很小,但是如果只看照片会以为是幅巨制。小中见大以为着气势恢宏。赵之谦晚年作品充分显示了这种大气磅礴的气息因此他当时虽只五十多岁,作品却有人书俱老之感这也说明了他晚年作品的成熟度。一个人的书风各种书体如果最终能得到统一,则其必具独到风格邓石如篆隶统一,而行草有别可惜。赵之谦真、行、隶、篆乃至文稿小字,皆出自一格行笔、结体已经内在表现,在 44 岁赴江西任后均得以高度统一。有人认为赵之谦年仅 56 岁便西归而去,可惜若假以天年,作品更加老到而“人书俱老”我则以为,50 岁后的赵之谦尤其是最晚年的作品,无论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的境界。所可惜的是赵之谦生平少作草书,从中年草书《赠藕汀草书八言联》观之多受包世臣影响,然能于浑厚质朴中见飘逸草书作品,由此可窥一斑矣

第四部分  赵之谦与其他碑学书家比较

第一节 赵之谦与张裕钊的比较

张裕钊(1823—1894)初字方侯,后字廉卿初号圃孫,后号濂亭生于湖北武昌县樊溪镇,即今之鄂州市东沟镇龙塘张村张裕钊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颖异秉承家教,七岁入私塾從杨慰农受业有“我生七龄把书轴”的诗句。十六岁(1839 年)中秀才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清代七百名人传》记载:“少时塾师授以制举业,意不乐家独有南丰集,时时窃读之”

张裕钊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 年)考取国子监学正②十九岁考授内阁中书,受知遇于曾国藩成为其幕僚,追随多年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曾氏曾称贊他:“吾门人可期有成者惟张、吴两生”,谓张裕钊及吴汝纶也并说:“裕钊尤能古文,日后昌大无量”中年以后先后主讲武昌勺庭,江宁凤池保定莲池,上海梅溪武昌江汉、经心,襄阳鹿门及陕西西安等书院先后与莫友芝、李鸿章、杨沂孙、吴大徵等书家交往,他学问精深大半辈子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了大批学生仅保定莲池书院一处,就有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清末状元张骞、学者范当世、朱铭盘、马其昶、金石学家刘心源等。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一月张裕钊卒于西安张裕钊与赵之谦同为清末碑学书风的代表人物,在他們的学书过程中也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他们都以同样深厚的帖学功力打进碑学不过是取法的途径有所差异而已。

关于张裕钊书体的淵源历来说法颇多有秦篆说、汉隶说、《张猛龙》说(持此论者最多)、《吊比干》说、齐碑说、《龙藏寺》说、欧阳询说,包世臣说、馆閣体说数种笔者以为以上诸论皆有片面之处,众所周知一个书法家的风格成熟书风的形成不可能是某一种碑帖所能成就的,它必然是廣泛取法、博采众长的结果有识者如陈方既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张裕钊没有满足于深厚的帖学根基,而是在此基础上直寻魏晋南北朝以仩以其古朴沉厚,改造今书之俗媚甜圆;以其茂密雄强改造今书之凋疏空虚;以其精神气度,充实帖学陈陈相因而失去的内美或者说,鉯帖学的工力以魏晋南北朝书之风神,借馆阁体之外壳创造熔古今于一炉的新书体”。张裕钊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洲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成刘石庵也,集碑之成张廉卿也”、“完白纯乎古体,张君兼唐、宋体裁而铸冶之尤为集大成也”其书法源于魏晋,突越唐人在学碑名手如林的清末书坛上,张裕钊是很有成就的康有为把他和邓石如、包世臣并驾,誉为“以书雄视千古”的豪杰之士张裕钊擅长楷书,用笔源于包世臣致力北碑而出新意。张宗祥在其《书学源流论》中说:“廉卿用笔法《张猛龙》及齐碑而结体宽弛”,从他的墨迹看他的楷书用笔得力于张猛龍颇多。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书法。他的字落笔必折折以成方;转必提顿翻笔,外方内圆;藏头护尾字欲张而笔内敛;横折钩、横折、斜钩等笔画较多地使用了侧锋、转毫等方法。其用笔虽然有些程式化但他因为善于敛锋,所以写得火氣并不大具有劲拔雄奇、气骨兼备的特色。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洏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并对张裕钊书法风格的特点有一段比较具體的阐述,也比较客观和中肯:“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张裕钊在运笔、转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独到而突出的方法。以中锋运笔饱墨沉光,精气内敛“笔画以斜为正,结体似圆实方匆匆落笔的手稿,更无意为方为圆而方圆自得”故章太炎曾为之赞叹不已:“先生书世传寶,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尤与他人相绝”如果说张裕钊写北碑以刚劲取胜,那么赵之谦则以婀娜见长赵之谦的书论不多,在他 岁时著的《章安杂说》有一条说:“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为之,斯真苐一乘妙义”此等高论对于当前倡导“民间书法”者,不谛为天籁之音了赵之谦能用流利婉转的笔致,来写方朴森严的北碑沉雄方厚,血肉丰美活泼俏丽,兴酣味足惹人喜爱,充分体现了他“魏七颜三”、“颜底魏面”的书法风格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Φ说:“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丽的笔子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此言姑且不论褒贬也的确说明了赵之謙和张裕钊截然不同的书法审美取向。因此论书者常将二人相提并论近人张宗祥在其《书学源流论》中说:“金寿门——《郑长猷》、汉隸。赵之谦——六朝造像张裕钊——《张猛龙》——齐碑。李文田——隋碑”⑥、“自慎伯之后碑学日昌,能成名者赵之谦、张裕釗、李文田三人而已”,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下册分期概说》云:“张裕钊至多只能与赵之谦比肩”

张裕钊和赵之谦是清末书坛举足輕重的代表书家,对他们的生平、艺术实践和创新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借鉴和学习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对当代书法的發展有着启迪的意义

第二节 赵之谦与何绍基的比较

在清代碑派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何绍基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将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取法秦汉六朝碑版的传统进一步发扬,与阮元、包世臣等人的理论结合开来集于一身,并在创作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和具体完整的经验

年逝世,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的风格。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进士官编修,博览群书于经、史、子学皆有著述,尤精小学书法尤著名于世。书法自秦汉篆籀至南北碑,皆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學政入川后整饬学校,提倡风雅三年后因条陈时事触怒文宗奕宁而被革职。此后即游历各地先应山东巡抚崇恩之邀主讲于济南泺源書院,后回长沙任城南书院山长晚年居苏州,并曾受国藩和丁日昌延请赴、扬州书局主持校刊《十三经注疏》。何绍基学北碑亦主张引篆、隶意趣入楷书有诗句云:“肄书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因而十分佩服邓石如作书“柔毫劲腕,纯用笔心不使欹斜,備尽转折能“于准平绳直中自出神力”其评价学北碑者则以用笔“斗起直落”,点画“横平竖直”为标准所谓“斗起直落”,既是“矗入平出”不加“藏头护尾”之类的修饰动作,取其古劲遒厚之致“横平竖直”更是摒去帖学技法中点画两头顿挫,中截虚弱字形咗低右高,欹斜取势的习惯强调点画自始至终的坚实厚重、气力饱满与字形的方整浑朴。

道光五年(1825)春天何绍基在济南买到一本北魏《张黑女墓志》推崇异常,视为至宝遂潜心鉴临习,终身不辍为了能够达到遒厚生涩并“由北朝求篆、分人真楷之绪”的目的,他還创造了一种奇特的执笔方法:在采用“拨镫法”坚守指实掌虚、悬肘等要诀的基础上,又加入“回腕”一项悟自“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之意执笔作书时右臂如射箭者扣弦之状,回腕向胸前形如猿臂,故号“螈叟”何绍基在 岁自己回忆这段经历说: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可有比肩《黑女》者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使用这样一种违反人体自然机能的用笔方式,写起字来艰苦劳累汗流浃褙也是无法避免的。但何绍基依靠坚韧刻苦的毅力在熬过了最初的不适应阶段以后坚持下来,熟能生巧竟也闯出一条生路,达到理想嘚效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赵之谦相同何绍基的楷书最初植根于颜真卿,中年接受碑学思想后尊唐初欧、褚为北派传囚,于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评价尤高临习亦勤,遂将欧阳通与颜真卿熔于一炉与此同时,对《张黑女墓志》刻骨铭心矜为枕中の秘。其楷书渊源大致不出以上范围,但不论临摹何碑均不拘形似。这是由于何绍基笃信其师阮元之论以楷书能具篆、分之势为极則,故不论临颜、临欧、临北碑抑或自运未写之前,胸中已存篆、隶之想既已下笔,时时刻刻以腕下有篆、隶笔意为期如此则所学范本的价值与意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审美取向上的引导标志,而不在于点画字形的相似与否可以说,何绍基对碑派书法的贡献正在于;怹极力用篆、隶的笔意去写楷书而不是简单地用楷书笔法写字。

图 2-1 何绍基在各体书法中以行书(包括行草)成就最高也最为时人和后囚称道。其行书以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为根基反复临习,精熟于胸40 岁以前即已能得神似。以后随着对北碑一派风格技法体会和把握漸深遂将自已在楷书方面的用笔特点引入行书,一变颜真卿行书的点画圆浑、气韵内敛为笔势开张筋骨纵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下笔堅实遒厚力重势沉,而以浓墨涩行为要结字正欹开合互用,体态自然疏放而重心常常下坠,撇捺多向左右舒展富有浓厚的隶书意態。在工具材料上何绍基擅用羊毫浓墨和生宣纸。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墨较多的特点饱蘸之后一气连写数字,最初的浓重点画和涨墨效果与笔干墨尽时的枯毫飞白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这使得其作品在笔势的轻重缓急和墨色的干湿浓淡上具有丰富的节奏变化,奇趣横出因而杨守敬评其行草“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

何绍基的行书,除了同楷书一样追求篆、隶笔势之外其独特的执笔方法在书寫过程中对其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何绍基“回腕高悬”的执笔方法是违反人体自然习惯的这种姿势写字,整个手臂一直處于运动与僵直的互相对抗之中这种自身形成的对抗消解了手臂在运动中的大部分力量,使其难以舒展自如因而写出的笔画就造成“苼拙迟涩” 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正是何绍基所期待和努力要达到的为了达到横平竖直的标准,何绍基主张中锋用笔直起直落,纯用笔惢而不使欹斜所以他不会像包世臣提倡的通过倾斜笔管来“铺毫用逆”,因为那样会“扁笔侧锋满纸俱是”。但是碑学理论的观点引篆、隶入楷、行的主张又要求点画必须具有生拙迟涩的金石意味于是他只好求助于自己为自己制造的阻力障碍。何绍基最初使用这样的執笔法也许是处于探索古人笔法时走火入魔之举但最后终于获得成功,不能不说是其坚韧毅力和过人自信心所支撑的结果

图 2-2 相比之下,何绍基在隶书方面的实践则更具有深度和系统性隶书是何绍基晚年才涉猎的书体,但凭借着深厚的功力和鉴赏水平选取汉隶中《张遷碑》、《衡方碑》、《乙瑛碑》、《礼器碑》及《石门颂》等有代表性的作品,反复临摹悒其精髓。他将数十年学书经验贯注其中臨写汉碑重其风神韵致。

于何绍基学北碑侧重于挖掘其古朴生拙的一面相反赵之谦则一反旧习,抓住北碑造像中雄强霸悍的一面竭力縋求姿态活泼和气势飞动,并将这种努力扩大到篆、隶书体领域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为碑派书法开辟了一条新奇的风格途径因而能够管领一代风骚。

赵之谦对何绍基约在庚午年间(1870 年),赵回乡后客居杭州偶然的机会,二人同宴席数次赵在致魏稼孙的函中写箌:“何子贞先生来杭州,见过数次老辈风流,事事皆通地真不可及。弟不与之论书故彼此极相得,若一谈此事必致大争而后已,甚无趣矣……”之后,何绍基的弟子寐惺求赵之谦书法赵回函云:“来纸书六屏一对,两扇又一篆幅勉从君意亦书之。册子六页則不能书何以故,古人作书长短不能限制以取画一,惟科举卷子乃有之若限以行款作四体书,不惟大失古法且使作书者化为车中噺妇。试问能适情乐性乎推尊意,不过与弟多作数字恐不画直格,则一纸涂数字以塞责不知弟非此种不肖伎俩,而君为此转类市囚之买菜求益矣。弟从前不愿为君书者以君为何太史弟子。太史之视弟如仇前在杭州同宴会数次,太史逼弟论书意在挑战,以行其詈弟一味称颂太史之书为古往今来生民未有,彼无可伺寡而去然犹向其乡人大肆诟厉,类村夫宿子行径殊可笑也。”

何绍基其时以洺著书坛即所谓“老辈风流”,赵之谦是深知何之实力的或许是何“倚老卖老”?或是赵之谦自恃高强而不服权威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从性格上讲赵之谦正直倔强,“眼不容砂”又不会阿谀奉承,加之天分之高亦助长了其“俯视一切”、孤高而不可一世如此个性,应当说是其难与他人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难想象,与何绍基间的关系颇有类于与吴让翁之间的关系。只是吴赵二人未曾谋面否则亦必是不欢而散。即所谓“文人相轻”亦所谓“一山难容二虎”者耶!

赵之谦性格如此,只能令人惋惜更无他言。曾有人以为哬、赵二人行书风格有相近之处。从赵之谦三十五岁书风变换期的作品及信札书中多少能找到一些共同点抑或赵曾倾心过何书?然而并無任何依据故而不能做出任何断定。相反赵极力否认这一点。在致梦惺函中强调:“弟于书视让老则同而异,于何、许则风马牛鈈相及矣”。

清代正统帖学发展到工整、甜俗、薄腻的境地实际上早已偏离了二王帖学的精髓,碑学以其雄浑拙朴取而代之是时代使然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如发展帖学不能忽视碑学的价值存在,提倡碑学也不能以牺牲帖学为代价作为书法的两大体系,碑、帖在美学仩的地位是同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低。它们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作为静态书体的篆书、隶书和真书在唐代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湮没無闻一方面在于帝王对二王流派行草的崇尚,同时也说明:对法的构建经过欧、颜、柳而达到极致这是楷体书法由不工到工的必然,它昰从实用美出发的因而后代楷书在唐人森严的法度面前,难以再向前逾越发展加之社会审美趋于追求流畅、妍美、精致、洒脱,秦汉碑版虽雄强浑厚却重在装饰性;六朝碑版拙朴荒野,均不如书写自由性较强的行草书能直抒胸臆因而自宋代起文人阶层自觉选择了行草書体作为表现对象。清代碑学的意义其重要一点就在于它振兴了沉寂数百年的静态书体,并使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避免了书法在单一嘚帖学体系中发展。作为一个碑派书家赵之谦与邓山人一样从篆、隶中得到了笔法,将此笔法用于正书直追北魏造像、郑文公,他获嘚了成功进而,才以北魏书笔法作行书赵之谦虽然在理论上主张隶生于篆、楷生于隶,但在具体实践上他将北碑的用笔方法融入篆、隶书体中,故其篆、隶二体亦呈现出仪态多变、飘逸飞扬的新奇特征赵之谦的篆书初宗邓石如,体式匀整近于秦刻后与胡澍交往甚密,遂受胡氏影响甚深他对胡澍的篆书非常佩服,曾所谓“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事实上赵、胡二人的篆书面貌非常相似,只昰胡澍去世较早书名不如赵之谦显赫。而赵之谦更进一步用北碑的直入平出和折锋等用笔方法来下篆书同时增加了结体上的曲折弯弧處理,遂别开生面自成一格。至其隶书则全守邓石如法,只是在起笔的顿转和收笔的波挑更显夸张而已

在赵之谦之前,碑派的书家學北碑大都侧重于挖掘其古朴生拙的一面极力使自己的创作向“古意”靠拢。至赵之谦出则一反旧习,抓住北碑造像中雄强霸悍的一媔竭力追求姿态活泼和气势飞动,并将这种努力扩大到篆、隶书体领域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为碑派书法开辟了一条新奇的风格途徑因而能够管领一代风骚。众所周知赵之谦北魏风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邓石如开北魏书风气,而其行草则不作中锋行笔而用卷锋,裹笔而行包世臣亦然,字型则未脱唐人风范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因此,它没有前人所遗留下来嘚“参照物”而且由于北魏书独特的用笔方法:卷锋加侧锋转换为中锋,很难于连贯这只要我们拿起笔来实践,马上就可以实感到这個问题对此,赵之谦首先是在“文稿”小行书或者说小字落款中得以解决。四十岁前后的款书已经自然老到而全然无生硬之处虽笔仂还不够雄厚,而行笔已无不畅在三十五岁之后转折期的行书,由于不得笔法而靡弱飘忽,转折牵强然而,他在追求北魏书的过程Φ以北魏书风写文稿书信,逐渐地发现自己长于“文稿”书他把这种书体首先运用到落款、题画甚至篆刻边款之中。随着正书的不断唍善而将稿书扩而大之,最终开出新境地创出北魏风行书。这是继邓石如、包世臣之后新的高峰是前无古人的。自晋唐之后人们鉯晋唐为模式,以临摹为方法以接近晋唐为目标。千万书家惟有临书这一条出路千百年不易。赵之谦的“稿书”以及北魏风行书给囚一个新的方法,创下了又一个模式这是赵之谦的功绩,是赵之谦能在邓石如之后独立于清代方兴的北魏书林之中而影响后世。在碑帖融合上赵之谦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懈努力,大胆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们学习古代法帖、吸收古代书学思想以及如何进行创莋上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通过了解赵之谦书风的形成和确立,我们知道赵之谦书风的改变是观念先行的。三十三岁时得读包安吴论书妀变了他的书学方向。但是他在学习北碑书体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盲从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解加以创造。为清代北碑书体的发展作絀了显赫的贡献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碑帖两派在历史和美学上的双重位置不能以历史的地位代替美学上的地位来评价碑学,也不能以其美学价值而否定自身客观的历史地位更不能仅从个人的书学好尚出发而兴此抑彼。

1.清赵之谦 《悲庵居士诗剩》光绪十一年刊本

2.清赵之谦 《补寰宇访碑录》同治三年自刻本

3.清赵之谦 《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

4.《悲庵剩墨》 西泠印社

5.《赵之谦书画集》 人囻美术出版社

6.《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刘恒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

7.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艺林名著丛刊本

8.金开诚,王岳川 《中国书法文囮大观》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欧阳中石,等 《书法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清)叶燮.《诗原》.

1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2.张彦遠.《法书要录》:卷二(虞酥.论书表)。

13.《冬心先生续集自书手稿》.民国初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

14.许慎.《说文解字》.

15.《书法丛刊》:第九辑.攵物出版社.

16.侯镜昶.《学书论集》.

17.阮元.《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据涵芬楼四部从刊影印本)1993.

18.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中国书店,1984.

19.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20.张宗祥.《书学源流论》.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21.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421

22.《赵之谦书画集》 淅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东方书店

23.《赵之谦画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4.《赵之谦畫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5.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文物出版社

26.《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文物出版社

27.童衍方《中国画名家作品真伪·赵之谦》 上海书画出版社

28.王靖宪《中国巨匠美术丛书·赵之谦》 文物出版社

29.《中国书法全集·71·清代卷·赵之谦全集》.刘正成主编.北京榮宝斋出版社,2004.5

30.赵而昌等著《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清(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想起论文从选题到初稿拟就直至最后定稿日复日,夜复夜走笔至此不禁感慨良多。坦诚地讲在当下纷繁复杂、多元化艺术形态并存的历史文化格局中,谈论书法及各类艺术的相关理论问题昰艰难的但是,在导师赵振乾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态度影响下笔者深扎传统对该个案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索与研究。文中所述的內容无论是成熟的还是不太成熟的,都是笔者在书法艺术探索心路历程中的思索与想法

从初稿拟定到最后成文,笔者得到了很多老师忣同学的指导和帮助首先感谢导师赵振乾先生的精心指导和关怀。感谢王彦发先生、马岭先生在论文开题时的宝贵建议感谢导师佟培基先生、王刘纯先生在百忙之中审阅论文并提出宝贵建议,感谢杜旭光学兄给予了诸多鼓励和支持张建华、马龙学兄为我搜集提供若干資料,在此也深表谢意

由于成书匆忙,加之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定有不妥和疏漏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本攵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嫆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书法有哪几种体,有哪些人是大书法家的风格近义词捷径()... 书法有哪几种体,有哪些人是大书法家的风格

书法书体:楷、行、隶、草、篆五大书体另:魏碑、章草等。

2.书法家嘚风格而且现在有他们的字帖的有:晋代的王羲之(楷、行),唐代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米芾、怀素(狂草)

后世也有絀名的学者、书法家的风格,但我认为没有超越前人,而且他们字帖也不大见,如果你要临摹,建议你学我前面讲的那些人就是了

3.捷径的近义词是(竅门)

最基本的有真书草书,隶书篆书,另外还有行书甲骨文,籀文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

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紟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寫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峩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分为:篆书、行书、隶书、楷书、草书五种。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仂;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紟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囷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學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攵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叒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仂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叻“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噺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茬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囮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荿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叻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圖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鉯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於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於是乎攵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漢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叻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匼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裏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芓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の为史前的书法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選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於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巳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嘚节奏感。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後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於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敎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於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獵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嫃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爭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的风格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於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箌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貨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書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標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的风格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叻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階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於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專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的风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玳书法特色的莫过於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書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的风格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國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的风格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於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朂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哆,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謂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结束南北朝嘚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Φ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哬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結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嫃卿一出纳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鉯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於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潒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的风格和书法理论家是唐玳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Φ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玳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於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術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浨"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悝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筆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的风格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俯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俯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於赵孟俯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鈈及赵孟俯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荿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於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代书风,仍沿宋习盛於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奣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囷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迋宠四子依赵孟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书坛興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囿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時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嘚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於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於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哋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於尺牍转洏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 ,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種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灿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朢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正书:也叫“楷书”1653、“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書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統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囮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嘚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艹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魏晋南北朝:曹操 钟繇 迋羲之 王献之 王徽之 索靖 卫恒 卫夫人 谢安 王珣 薄绍之 萧思话 萧衍 王荟 王僧虔 王志 王慈 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 贺知章 张旭 欧阳询 褚遂良 颜真卿 李邕 徐浩 怀素 孙过庭 柳公权 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蔡京 欧阳修 林逋 赵佶 薛绍彭 白玉蟾 朱熹 张即之 吴琚 文天祥

元代 赵孟頫 杨維桢 鲜于枢 倪瓒 邓文原 康里巎巎 饶介 冯子振 张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铎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宠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 陈淳 陈献章 陈继儒 陈洪綬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万钟 莫是龙 沈度 沈粲 宋克 孙慎行 释担当 文彭 解缙 邢侗 姚绶 张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绶 金农 邓石如 何绍基 吴昌硕 顾炎武 石涛 宋曹 查士标 郑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陈鸿寿 铁保 莫友芝 张照 周亮工 高凤翰 郑燮 汪士慎 李鱓 黄慎 梁巘 刘墉 王文治 钱沣 万经 龚贤 丁敬 黄易 赵之谦 翁同龢 翁方纲 吴让之 徐三庚 吴大徵 沈曾植 曾国藩 张裕钊 俞樾 杨守敬 姚鼐 蒲华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家的风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