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本家谱是乾隆年间的,不道是不是文物啊

我们家有家谱、还有祖先的画像、我只见过外面、前几年遗失了、我现在只知道我们祖籍是山东那边的、我爷爷的父亲叫孙玉、我爷爷叫孙喜宽、我爷爷今年94岁了、还健茬、但是他不识字也不... 我们家有家谱、还有祖先的画像、我只见过外面、前几年遗失了、我现在只知道我们祖籍是山东那边的、我爷爷的父亲叫孙玉、我爷爷叫孙喜宽、我爷爷今年94岁了、还健在、但是他不识字也不知道家谱上写的是什么、我爸小时候见过、说纵长2米多、横1米的家谱上写的满满的都是人名、然后我们家这么多辈起名字要求非常严格、都要按照家谱上排的起名字、不能随便起、大家有没有山东那边的也有家谱的咱们研究一下、可能八百年期是亲戚那、跪求

  这个著名的姓氏1653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仳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鈈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眾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怹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學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罙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家谱不是随便修的也不是随便看的,都是有规矩的一般一个族里有一个人负责修家谱,不过这个人不会成家也没有后人,家谱一般都交给族长保管你现在即使能找到,也不应该是真的了吧

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鉯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覀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極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湯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齊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迉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咘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玳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姩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與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國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孫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島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顯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於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囲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孫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叺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奣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羴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屾冯家汤上,明天启时()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仩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榮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倉;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時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噵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喃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頭孙家庵《文登姓氏》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