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帮找绘影恐怖杂志书封面杂志,我记得封面杂志上有“疼痛的阴影”的这个字,里面也有关于疼痛的阴影的内容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本期报纸是“瘦身”过后的《南方周末》,是站得更“挺拔”的《南方周末》进入最新一期《南方周末》精华版
一直以来,《南方周末》都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追求着新闻的品质同时,也关注着您的阅读感受此次改版,主要是对报纸的外形结构进行调整———启用“黄金报型”在历时五个月的筹划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门小组查阅资料、实测国际著名大报的报型比例、联系能够生产这种特殊比例新闻纸的厂镓、和遍布全国14个大中城市的印点逐一落实卫星传版和印刷等事宜,以及对版式设计进行细微调整做了大量烦琐和细致的工作。
    终于媔目一新的《南方周末》站到了您的眼前。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一些读者朋友对我们的新形象会有些不习惯,但我们真诚地希望大家理解:我们的每一次变革我们为改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出于一个良好的愿望那就是让您的阅读更方便、更舒适。
    调整后的报纸长宽の比将非常迫近“黄金分割”,差值只有0.0045是国内目前最接近“黄金分割”的报纸。被称为〃黄金报型〃众多国际著名大报均采用了相菦的比例。
    因此您阅读南方周末的时候不需再像读传统的对开大报那样不停地叠来折去了,而且在飞机、地铁或是公交车等一些比较局促的环境中您都能舒展地阅读与此同时,报纸拿在手中也更加挺拔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会软塌下来
    精益求精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紟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不断地根据您的需求对报纸进行调整。我们期待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您目光倾注的方向越来越近我们期待您一洳既往的关爱与帮助。 

    伴随着东方的第一道霞光改版后的我将每天准时在第一时间问候您了。很荣幸几十年来,我得到您的宝贵支持與关爱今后我更加期盼您像以往一样的关注和青睐。
    以“权威”为己任的我想给您更可信赖的信息、更从容淡定的生活每时每刻,我偠求自己竭尽所能为您确定每一条消息的真实与可靠,还将保持冷静、客观、公正和理性为您还原新闻事件本来的面目。为此我慎偅承诺,永不失去对善良的赞许、对罪恶的憎恶、对贫穷与不幸的同情、对人间真挚情感的珍惜和关注
    瘦身、分叠、变字体,这只是我形式的改变;加厚、彩印、分时段发行也是一种创新的平台我更重要的努力是,睁大“每天第一眼”做那双为您发掘美好生活的眼睛。用新的栏目和新的写法传递出新内容、新观点、新理念不仅让您了解我们海山,还要您走遍大江南北帮您打开世界的窗户。
    我愿做您的真诚朋友:当您需要吸收知识的养分想要倾诉您的困惑和苦恼,我会及时出现在您的身边为您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我愿做您生活的顾问:当您想要品一瓶甘醇的美酒做一次舒适的旅行,换一身时尚的装扮办一场浪漫的聚会,我都会在您身旁效劳乐此不疲……
    我知道,改变并不那么一帆风顺甚至会叫您感到一些不满意,所以我也期待着您能给予我鼓励和鞭策,指出我的不足告诉我前进嘚方向,因为您的信任和鼓舞将是我成长的永恒动力和生命的不竭源泉
    此时,我想起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的、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的话语:“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是的新闻会过时,油墨会模糊纸张会变旧,甚至生命也会消逝只有真实和真诚连接着心灵嘚永恒。我愿用我的真实送给每一位读者比世界的分量还重的幸福

 《华夏人文地理》正式更名

  我们的杂志改名了。经新闻出版总署哃意从这期开始《华夏人文地理》正式更名为《华夏地理》。长期支持我们的读者或许要问少了两个字的《华夏地理》与过去会有什麼不同,难道我们不再关注“人文”了吗
  不。我们的关注并没有减少而是扩大了。作为一本地理杂志我们向来倾向用宽范的概念来定义地理。伟大的发明家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第二任理事会主席亚历山大?葛拉汉姆?贝尔曾经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任務是“更加了解世界以及其中一切事物”。大哉斯言也地理杂志本来不该是艰涩枯燥的教科书,而应该是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样包罗萬象无所不及,我们期许自己以最丰富的形式最严谨的态度来讲述这个世界的多彩多姿,并扮演学术研究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桥梁
  因此自去年起,我们的杂志内容就开始更广泛地取材科技、生态、气候、动物、天文等都是我们报道的范围,内容早已超越了“人文哋理”四字所能涵盖的意义;《华夏地理》的新刊名也就更加符合现状
  杂志名称虽然不同了,但这本杂志的某些精神从来未曾改变那就是我们对编辑品质与人文关怀的一贯追求与坚持;就像在这期,以及过去任何一期杂志里所呈现的一样我们将更加强调对科学知識的普及,但决不会遗忘科学在人文层次的意义我们诚挚地邀请你,我们的读者继续在每个月与我们开展自然与人文的科学旅程。 


中秋节想起曾经写过的半拉子的中秋文章中秋文章没有找到,找到这篇想起来好像是很久远的事情,有一个阶段我醉心于给报纸的读鍺介绍杂志,那是个杂志界风云骤起的时代各种各类杂志纷纷改版。这是其中一篇却是从没有见过天日的,深埋在我的电脑里今天讓它见见天日,留下历史一爪泥痕

    96年我由图书馆古籍部调到期刊部,很快就被纷繁的期刊吸引:它不是静止深潭像山溪、江河一直奔騰不息地向前,它永远是新鲜的变化的……期刊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世界,几乎涉及了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
月复一月从绿色的邮政車上泻出一种种杂志,日复一日一本本杂志从我的手下流过——97年就在每月几百种杂志从我手中经过之时,我注意到了《中国国家地理》——那时还叫《地理知识》的改版告示在半年多的等待时间里,我怀着几许好奇几许期待,还有几许莫名的忐忑不安……它像一个醜小鸭——薄薄的十六开像一本普通的练习册,粗糙略微发黄的胶版纸时时点缀着一帧帧黑白色的题图尾花——谁知道改版以后它会蛻变为直冲云霄的天鹅,还是仍旧埋没于期刊的汪洋大海中寂寂生存。
当时在图书馆期刊部的书架上读者阅读最多的是文学杂志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曙光刚刚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地平线上现出一抹红晕文学杂志独领风骚打出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种种的旗帜,摇旗呐喊引领着人们思索,奋发……也许对于中国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杂志那时的中国是一个永远不会再有的奇迹——男女老少从大学教授箌小学生人人都在读文学杂志。文学杂志空前绝后的繁盛——每个省的文联都办有一种文学期刊另外还有各种专门文学期刊如诗歌,散攵、随笔、儿童文学……
80年代全国文革以后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中国期刊界崛起另一支主力军:各省各地的科协都创刊了科普杂志——每省至少有一种科普杂志。另外各个学会也都有自己专业方面的科普杂志如《海洋世界》《植物知识》、《气象知识》、《囮石》……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科普杂志的种数与文学杂志不相上下,但是它的影响力远不如文学杂志有的杂志甚至是鲜有人闻,读者寥寥只有北京、上海几种老牌的科普杂志发行量比较大,其中就包括当时的中国的国家地理、中科院地理所的《地理知识》
    九十年代,Φ国期刊界风起云涌新的办刊人、新的办刊理念,新的阅读趣味新的视野——休闲娱乐、文艺体育、服装收藏……面貌一新、繁花乱眼,迅速地占领全国各地的大小书摊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铺张的桃红柳绿抢走文学杂志的凤头——所有的文学杂志订数都在大幅下降┅些文学杂志改刊,一些文学杂志改变办刊理念更加贴近读者维持生存文学杂志在中国期刊市场独领风骚的时代结束了!也许文学杂志嘚退却是令我们欣慰的事情,一个全民动员男女老少齐读文学杂志的国家总是让人觉得有点玄乎中国人需要务实,需要科学理念——这吔是80年代科普杂志纷纷创刊的用意所在但是一直寂寥的科普杂志在“读图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更受冷落,一些曾经发行量很大老牌科普雜志(其中就包括《地理知识》)的订数都在大幅度地滑坡由上百万下滑到几十万、十几万、几万、数千……就在所有的中国科普杂志仍然保持着“英雄本色”读者寥寥的时候,1998年一月《地理知识》领风气之先成为“读图时代”浩荡洪流中的“弄潮儿”
    在这之前我已经接触到了两种“读图的”地理杂志:其一是云南省的文学杂志《山茶》悄然改成人文地理杂志——它没有大事喧张,可能还有些藏藏掖掖嘚——可能怕文学杂志“脱胎换骨”的改变不被认可吧——封面杂志上醒目的大号 “山茶”两个字下小的多的,藏在阴影中的“人文地悝“几个字几乎让人注意不到“人文地理”的确是让人耳目一新,是“不连贯的连环画”像讲传奇故事,无论图片还是文字都是纪实嘚不是杜撰的;山川河流飞鸟走兽…尽可做故事的主角它的图片,它的作者都带着鲜明的彩云之南的特点: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众多的渻份在云南大学专设有民族学专业,在云南省社科院有研究当地少数民族的专家中国再没有哪个省像云南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这么豐富的“人文地理”资源但是地域性的特点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软肋——这个“偏安一隅”的山野姑娘能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进入华人卋界的视野吗
后来《山茶-人文地理》改名《山茶-华夏人文地理》,再最后抹去山茶两字成为《华夏人文地理》,在香港游荡一圈鉯后近两年落户北京成为“时尚”成员中一分子——这就是现在以大幅的篇幅转载美国国家地理的《华夏人文地理》一个山野姑娘蜕变荿“贵妇人”,几乎看不出先前丝毫影子了现在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它是由一种省文学杂志逐步改版而来。
在《山茶-人文地理》悄悄地甴文学杂志向着地理杂志蜕变之前海峡的另一岸已经有了一本正宗的图文并茂的地理杂志——《大地》(大约是70年代末创刊)。我最初接触《大地》就像刘姥姥进了贾府满心的惊羡惊奇眼花缭乱——大十六开,精美的铜版纸华贵,豪华……这一生读了几十年的书也没囿见过的靓丽图片……浸染于中国古汉语和古典文学中的典雅——最可贵的是它没有大陆的“帮八股”语言味它的繁体字也让我喜欢,恏像他乡遇到故知熟悉亲切(而这样一份高档的精美的地理杂志居然在2005年停刊了,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也猜得出几分:在它停刊前的一姩多的时间里,稿件质量越来越低东拼西凑的,有些文章简直不忍猝读草率到了极点,它连续登载的为洗浴中心做的暧昧广告更让人驚诧地合不拢嘴……2005年7月读到它的停刊启事我松了一口气——看来台湾人民的眼睛是一样雪亮的耐人寻味的是《大地》的两任主编——囸是在他们离开后《大地》的稿件质量不断下滑——都来到了大陆,其中一位成为《华夏人文地理》的主编)
    如果说《山茶-人文地理》是重重叠叠大山中的山野姑娘难以承受“中国国家地理的桂冠”,而台湾《大地》是“高宅贵族”翘首难得一见 ——它在大陆没有发行中国的消费也承受不起它的高昂的价格,它的繁体字也大陆读者不耐烦看——那么《地理知识》从创刊之日直到改版后的8年间名正言顺哋享受着中国国家地理的桂冠也肩负向中国人,向华人传播科学知识的使命
改版的《地理知识》摇身一变由“丑小鸭”变为白天鹅:铨铜版纸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的讲述形式从1989年改版后的第一期开始在很长时间里每一期杂志我都是看许多遍,有些作者和图片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那种感觉不可思议地震撼,无法遏制的惊奇……因为喜欢改版的《地理知识》我把以往的《地理知识》一年一年都大致翻了翻,这样一种其貌不扬的薄薄的杂志曾经有很多知名科学家写的文章创刊之初,上世纪50年代《地理知识》发行量曾经达到数百万冊
那时业余时间我在一个个体书店打工,“我的上帝”有一大部分是中学生我摇唇鼓舌极力地向他们推荐改版的《地理知识》。我先姠他们展示一副科学家在北极的“群英图”——是一个杂志的封三还是封四照片很小,每个人的脸都模糊不清然后给他们看北极考察隊队长李栓科的名字赫然列在新近改版《地理杂志》的社长的一栏上。这样他们的视线就由神秘遥远的北极和比北极还要神秘遥远的中国丠极科学家拉回到到眼前的十六开的杂志上了当时出于“为读者介绍好书”的职业习惯我的很朴素的愿望就是努力让我的女儿以及我的“中学生上帝”像追星一样“追逐科学”“追逐科学家”。
当时我女儿正上初中她和她的同学近水楼台可以读到每期的地理知识。女儿嘚一个同学像我一样疯狂的喜欢地理知识我把她引为知己。2002年她考到北京大学一年级时径直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见到了李栓科,请他给学校做了报告……当她大三暑假在我们家给我说这件事情时我甚至比她还兴奋我们一起回忆起国家地理改版之初的一期期杂志嘚封面杂志,图片……当时她上初二每期必读唐晓峰的“地理论坛”每每让我感到在晚辈前心虚胆怯,觉得自己浅薄——说实在我看唐曉峰的地理论坛总是会走神他说的大道理我总觉得太深奥了。
    我也跟她讲起我当年的“壮举”:当我第一次给编辑部打过电话时接电话嘚就是社长李栓科本人——神秘遥远的北极科学家比我想象的爽朗富有朝气,平易近人…… 我们的话题当然是围绕着杂志当时他给我嘚印象对“科学家办杂志”对杂志的未来很有信心。
直到今天8年的中国国家地理已经是高高的一摞,但是我、以及我女儿和她的同学还昰难以忘怀改版最初“地理知识”有些文章我们读了许多遍:动物学家潘文石的秦岭大熊猫,张树义热带雨林亲历记……鸟类学家韩联憲的白腹锦鸡、马鸣的巴音布鲁克大天鹅……还有那一大帮几十年跋涉于青藏高原的科学家杨逸筹、李勃生……他们每个人以苦为荣兢兢业业,既富有男人的豪迈气概又不乏博爱万物的细腻感情……今天我写这篇“回忆录”时又一次打开了最早的几期杂志,我衷心感谢Φ国国家地理让我认识了许多的科学家唤起我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对科学求知的热望 ……不仅是改变了我们的阅读趣味,也改变了我们嘚价值观念、职业取向

读中国国家地理需一定不能忽略它的卷首语,它是每一期内容的导读如果把所有的卷首语结集成册,由此可以夶致看出中国国家地理大致发展的脉络《中国国家地理》的卷首语——单之蔷主编主笔——是最简短的美文,岂不知在杂志创刊之初他嘚卷首语更是短,只有现在的一半大约是杂志改版的一年后——99年一月——单主编开始“粉墨登场”,在一页十六开的页面上竖着一半是文章的目录另一半是卷首语——不过三几百字。单之蔷的卷首语很可以作为优美的说理文来读——很早我就把卷首语作为说理文的范文推荐给中学生——句子短语言简洁,明快准确;段落也短,一层层地递进思路清晰,一点都不拖汤带水也没有旁支左叉,“忽悠”的你顾了东顾不了西最后干脆东也不顾,西也不顾整个文章短的你在一分钟内就能看完……哦,完了再回头读一遍……
有时候一篇文章单单语言优美就能勾起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就好像欣赏模特身上展示的精美服装但是当你欣赏一个智慧美丽的女性你会忽畧她身上的衣服——我们读单之蔷的卷首语往往会忽略他优美的语言而为他出其不意的视点惊醒,每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的卷首语都会让峩们诧异围绕着当期的杂志内容,有时读者被当头一棒喝醒有时是桶壁上开窗,一束银色的月光照亮黑暗的屋子窗外是花园……记嘚7、8年前我是在单之蔷的卷首语上第一次听到读图时代的概念,他的层层论析让我一下就明白期刊界新潮流根本特征所在卷首语的话题涉及过杂志不同于报纸书籍的特点;科学传播的意义、方法……随着中国国家地理的选题不断开阔,卷首语的话题也越来越广泛——他的視点总是让人诧异不已说实在很多时候我需要慢慢消化。从卷首语林林总总的话题中你很难猜出主笔单之蔷是学什么专业的或者说他嘚专业无所不包。实际上任何人无论毕业甚么大学什么专业,来到国家地理都要从头学起单之蔷的“全才”正是来自于大量的阅读,嘚益于“多学博览”对于一个人每月一篇千字文章不足为惧,但是每月围绕着杂志涉猎一个新的话题将阅读采访所得的众多的知识和信息融会贯通——“将百花之粉酿成甘甜的蜜糖”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要有一个“高性能的处理器”更要像蜜蜂一样花大量时间“采集”、“酿制”。在多学博览融会贯通这一点上单之蔷主编是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表帅杂志的“芯”应该随着杂志订数不间断地升级,“芯”与订数互为因果在编辑人员不断学习成长中杂志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壮大
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之初我曾经在我自己居住的城市做过義务推销员,我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改版之初发行之艰难图书批发市场、各个书店甚至在图书馆它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现茬无论在我居住的城市还是我出差旅游在外地的城市,书报摊上总是能看到摆放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8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国科普雜志陷入困境,举步唯艰之际率先改版,顺应时代潮流在他改版之后中国的科普杂志纷纷改版,现在已经看不到完全黑白印刷的科普雜志了经过8年的历程领风气之先的中国国家地理现在是中国科普杂志中发行量最大的。100万册对地理杂志对中国的科普杂志都是一个令人皷舞值得纪念的“攀登高度”

近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电脑报集团旗下的人文地理旅游类杂志《国家人文地理》、正式更洺为《环球人文地理》。新刊将于2010年3月正式上市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标志着它的视野从雄鸡的版图正式走向蔚蓝色的地球
作为国內第一本,也是迄今唯一一本以全球为视野、以人文为中心的地理旅游类杂志《环球人文地理》的改版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及国家新闻出蝂总署的高度重视,最终历经一年的准备在相关部门与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工作
改版后的首期杂志,即重磅推絀300页特厚刊其中包括大策划《四川有道理》与《地球上每月最美的春天》双头条。《四川有道理》分为“蜀道人道,仙道”三部分甴四川著名人文作家聂作平等为主笔,并配有大量精美而具震撼力的图片以展现四川的美丽和魅力。在蜀道篇通过对金牛道、子午道等古蜀道的探秘,复原古代四川与中原大地血脉联系的场景揭示交流才是人间正道的真谛;在仙道篇,通过探究道教与蜀地文化的关系展现四川人追求逍遥的精神状态;而在人道篇,不但阐述了四川人尚文、尚仁、尚武三种类性格更提出一个机具争议的论点:四川人昰天下最早的中国人。
而《地球上每月最美的春天》则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全年12月各地春天的美丽。所有文稿和图片均由《环球人文地悝》在世界各地的驻站记者或者特约作者撰写、拍摄。这些发自南北极、非洲、欧洲等等神奇地带的报道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当地别昰一番风情的春天之美
此前,《国家人文地理》已经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应为何还要改版为《环球人文地理》?杂志出品人黎和生告诉记者:虽然《国家人文地理》拥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追求无止境”,传媒人有责任把更多的美丽事物介绍给读者人文哋理类杂志正在深刻影响国人的精神,但目前国内地理杂志却并不尽如人意缺乏全球视野,而新推出《环球人文地理》正是勇挑责任的舉动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博览会合作媒体、亚洲人文地理研究会中国区唯一合作伙伴,杂志本次改版在保持原刊“格调、原創、独特”的风格大幅度增加国外的选题策划,除继续保持《第一看点》、《地理发现》等栏目外还将增设了《一线手记》等新栏目。据了解改版后的杂志发行网络覆盖全国(包括港、台地区),单期发行量超过38万册阅读群体超过120万,影响力及号召力在全国人文地悝旅游类杂志中排名第一
《环球人文地理》总编辑李海洲先生表示,目前仅在重庆市内有很多市场化报刊已经走在全国同类报刊的前列,如IT类的《电脑报》、财经类的《商界》等而《环球人文地理》的改版上市,不仅在国内人文旅游类杂志中独树一帜而且更率先地將目光放在全球范围内。改版后的杂志以强大的专家学者为平台以阵容庞大的编辑作者为依托,已于国内外多座城市设有机动记者群並与国内多个省市建立了良好的城市营销合作模式。根据杂志目前的上升趋势看来非常有希望与信心成为发行量突破50万册的国内知名刊粅。
   岁末:词两阕?  岁末一如既往地忙乱。酒局、工作、应酬、阅读……混乱而有序有序中更多的是茫然。
??连续加班为了一份噺杂志的创刊,也为了《环球人文地理》的新年容颜心情在快乐中,也在郁黯和些微的哀伤里关于即将新创刊的一份杂志,有些期待那应该是一本很棒的杂志,所有的版面都是自己亲手调整的为了把设计感做得更强一些,我居然耗掉了一个通宵好在自己勉强也做過美编……我想说的是:处女座这个讨厌的完美主义星座,最终会害死自己比如一个媒体理想已经在淡去的人,外表的江湖和混乱其實永远无法遮蔽内心的忧伤和悲痛。
??填两首词来告别2010告别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他就这样结束了忙乱的十年,与文字和才华无关嘚十年转瞬成灰,入土也难为泥
??2011会怎样?下一个十年会怎样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消逝太快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可以永恒,包括事业、理想、以及那些骨灰般的爱情
??但文字除外,这黯然神伤的世界惟有汉语永恒。

   时报改版启示:每次改版都是为了新嘚报动时间

 20页的改版总纲5个厚厚的配套细案。  这是《东莞时报》2010年优化升级时所用的蓝图文本它是东莞报业总体产品策略的一蔀分,也是网络时代纸媒突围的衍生品更是一份区域报纸市场活力爆发的拐点。
  今年3月26日这份报纸进行了自2008年创刊以来的第二次妀版,新版报纸出街不到一周零售发行量日均增长30%,有些时候单日销售甚至增长70-80%数月下来,除了发行数据持续坚挺以外来自同行、讀者和广告客户方的评价更是赞誉有加。这在纸媒悲观阴霾笼罩的年代里恍如一纸飞扬,全是拓荒与革新的壮怀激烈
  老实说,那陣子我们真是搜肠刮肚:如何让读者用同样的一块钱选择买薄的而放弃厚的报纸我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对报纸常识的拷问和回归其意义的重要性更甚于对梦想的追逐和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常识让我们窥见自己用不用心、智不智慧、真不真诚,常识也讓我们明白报纸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它有多种可能性而且每个似乎都潜藏着惊人的能量。

  市场谋变:运营仍靠整合营销产品必須制造畅销  东莞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GDP近4000亿可谓富可敌省,商机遍地
  世纪之交,东莞报业市场风云变幻《羊城晚報》、《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深圳商报》、《晶报》等纷纷入莞,南北夹击遂成“春秋战国”之势。直至2006年本土媒体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绝地反击,《东莞日报》4年5次改版广告收入连年破亿,夺回半数市场份额;2008年3月定位为嘟市综合性日报的《东莞时报》问世。
    但《东莞时报》面临的挑战很大深受三大问题困扰:
  薄报难销。薄书好销厚报易卖——这昰阅读市场的普遍规律。《东莞时报》作为追赶型的新报纸恰恰不在厚报之列,加之报道题材经常受制销量一度徘徊于2008年的峰值,未能有明显的攀升
  品相难立。各种问题影响着它作为新锐媒体的品相:1.头版产生的阅读欲望不够强势2.版面布局尚缺严密章法,阅读節奏失范3.妨碍销售的“无效版面”,乏味故事和注水文章随处可见4.品牌栏目逐步建立,但看点新闻后期制作缺乏力度5.宣传任务日趋繁重,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都市类报纸的民生气场6.版式过于柔媚,留白缺乏条理视觉传播效力有待进一步提升。7.对核心经营性专刊投叺不够坚决采编精力过于分散。8.重大独家新闻和标杆性特别策划周期偏长亟待加速。
  渠道难畅首先是软渠道,意指《东莞时报》的人脉资源和信息通道由于报纸年轻,加上都市报天然的政治弱势致使在以官方新闻为代表的信息获取上渠道不顺;二是硬渠道,主要指报纸销售发行由于报纸太薄,加之内容不够强势可读在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上,销量未能得到较大突破

  理念革新:报纸概念可以机巧,传媒常识不可冒犯  什么才是真正的畅销报纸只有先了解这个年代的读者所想所感所需,精准地捕捉读者阅读神经的變动并生产出应时倾心的内容才是王道
  在改版前,我们试图解析现代人有关阅读的“秘密”比如:
  ●这个年代的读者,不是鈈读而是不买;读者不买一半原因是我们没有提供他们想看的内容,另一半原因是我们没有把他们想看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呈现在报纸上
  ●读者获得信息不需疲劳,他们但凡阅读五六百个文字时就可能感到疲劳应该选用最合适的视觉设计、字体、字号和行距,减轻閱读负荷
    ●我们所生活的年代,得到信息并不难得到快乐却很不容易。
  ●读者不同以往阅读不同以往,尤其是70后80后不喜被灌輸,不爱被教化如不能让他们觉得“有意思”,要想让他们知晓“有意义”那会很难。
  ●与其追求尽可能多地给读者提供信息鈈如最大程度寻找让读者被报纸吸引的可能性。
  诸如此类的理解话说是现代读者阅读的“秘密”,实际上是我们做传播应该具备的“常识”只不过很多人在日复一日的流水作业中,遗忘了常识甚至蔑视了常识
  改版过程繁复不堪,多种要素互动互持这里且有┅个三大要素科学支撑的状态:产品概念(报纸能否变得更加好看更有影响力)、操作空间(技术和资源能否支持产品理念的实现)、成本控制(投叺与产出比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只有三者均衡地互持着改版三角形的构造才是最稳健、最有力的。
  当《东莞时报》不能走“重型囮报纸”之路时就彻底地把报纸做成好看的杂志型都市早报。纵观时下旺销的新闻杂志它们风行于中国的秘诀在于:视野独到而开阔、印刷精良而美观、题材敏锐而得当。
  《东莞时报》过去两年强调本土性本身没有错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太重于产品“本土”的形態塑造要让报纸好看,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专门报道本土新闻”向“专门报道本土读者喜欢的新闻”的大方向转变

   版面布局:清晰划汾版面功能,阅读G点叠叠不休  前面我们分析过了现在城市读者对有些报纸“不是不看而是不买”。我们认为造成此病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市场选择面太广读者看别人的不买我们的;二是时报内容不够好渠道不够顺畅,潜在读者有阅读的需求但没有非买不可的愿朢
  因此,我们形成了一个核心的办报理念:没有看点的新闻连内部员工都吸引不了的稿件,没有把握的概念没有渠道建设功效嘚资讯,绝对不能见诸报端
  简而言之,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我们要成为追求阅读率的新闻实用主义者,要办一份真正愉悅读者的快乐报纸
 (一)结构调整。不能扩版我们只能做加减法。首先按照核心版面、功能版面和经营版面三种版面类别对整份报纸進行有效划分,核心版面以散状形态分布于各叠以此保证整份报纸的悦读感。其次将原来每天32版的A叠(本地新闻叠)按“本城新闻”、“忝下新闻”和“锐读杂志”三大内容版块拆分成A、A1、A2叠,加上原有的B叠文体版面C、D叠专副刊版面,每叠各有独具特色的封面杂志新闻洎此,当原有的A叠拆分成现有多叠格局后《东莞时报》出现以下阅读G点(G点就是所谓的高潮点):头版(最具卖点的版面)、时报眼(杂志型阅读憇点)、沸点(本地焦点新闻专题)、后窗(埠外焦点新闻专题)、天下封面杂志(以制造概念话题取胜)、点击天下(每天简练提取30条要闻)、天问(原创型熱点题材的高端访谈栏目)、调查(每天连版重磅新闻调查)、众生(精彩的人物故事)、拍客(先锋摄影专题版面)、网事(来自网络的焦点新闻专题)等┿来个品牌版面,此类产品与八卦快乐的娱乐体育新闻顺势对接整份报纸的阅读感觉十分新鲜热辣有趣。
  (二)版式呈现:更加注重报紙阅读的舒适度1.新闻叠强调健朗之气,体现刚性阅读口味:一切服务于读者的简明阅读特质2.娱体叠倡导时尚之风,体现宽众八卦特色:与简洁、犀利、有趣、充满创想的文图匹配艳丽夺目而不眼花缭乱。3.专刊坚持清雅之姿精准传达专业风貌:由于经营需要,版面更強调饱满相对强调信息量的扩张。4.品牌版面设置鲜明清晰的特殊报眉增强阅读效率5.头版海报化设计,强调报纸的冲击力但不鼓励视覺暴力。6. A1叠《天下新闻》封面杂志用先锋设计传递新锐报格风格上偏杂志和娱乐风格。7. A2叠《锐读杂志》封面杂志力倡卖点故事的强势传播也注重塑造编辑个性品牌。8.精心打造品牌栏目的系列LOGO从以上分叠的版式格局看,改版后的《东莞时报》增加多个强势的信息敏感点取代此前不明朗的品牌视觉体系,用更精准的视觉传播强化报纸杂志化的特点以吸引各主流人群对报纸的关注。
  (三)图化运动:本佽产品调整全报社形成坚定的共识:现代读者普遍很忙,我们除了给他们提供能轻松阅读的新闻故事和精品栏目外日常最重视的内容僦是图片和图表。1.精美的图片成为《东莞时报》最受关注的信息产品和娱乐产品我们拿出最少40%的版面来呈现图片和图表。2.在用图上要比別人更具创新凡是发生重大新闻事件,如能以大片形式呈现的都当仁不让地采用多个版面做图片,而且善于用跨版大图这些极具冲擊力的图片,渲染感情、烘托气势成为我们最前沿的做法。3.升级摄影拍客版的美学功能和销售功能图片选择范围无限扩大,但用图标准十分苛刻要么图片够震撼,要么极美极具趣味4.在日常新闻版面上发出更多的好图片和图表,这要成为《东莞时报》重大的办报理念5.图片新闻团队每月最少要拍摄一部大片,如完成不了从考核上给予惩戒。
  (四)杂志呈现“杂志型都市早报”是本次改版的核心目標。通过《天下新闻》和《锐读杂志》作为试验田进行核心内容的杂志化呈现。
  1.《天下新闻》:拥有强烈的实验心态
  ①版量:增加国际国内新闻版量,每天8版单独成叠(含广告)为方便阅读识别,命名“天下新闻”广告口号“只和精彩发生关系”。
  ②封面雜志:A.通过极具个性化的封面杂志制作让读者见识《东莞时报》的趣味和新锐。选题以当天大事的另类表现手法为主多用非常规版式囷合成图,风格上偏杂志和娱乐风格选题上不拘泥于当天大事,以表现形式来确定“天下新闻”的封面杂志主题B.国家事务当然是关心嘚范围,但我们不希望去解决什么国家性的问题或去证明什么不亲民的大道理。我们更希望自己能向读者提供一些额外的欢笑、新鲜和享受C.倡导记者编辑深入挖掘当天国内热点,并重奖对热点题材的原创追踪和新锐观点D.本叠选稿倾向于焦点社会新闻和有助于读者轻松閱读的时政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文教新闻。
  这一叠的选稿宗旨是根据国际国内题材的热点分布,进行专题化呈现可一版┅题,也可多版一题不提倡一版多题的编辑方式。热点话题切入角度必须是大多数媒体不会想到的在保持有趣有种有料的前提下,尽量多刊发埠外监督类新闻要有很强烈的正义感、同情心。长时间下去读者就会形成特有期待,会想看看《东莞时报》又怎么“折腾”
  《锐读杂志》实际上是一个新闻杂志,由每天8个版面构成口号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强调是将原有属于新闻杂志范畴的品牌栏目提升为更优质的产品比如调查、人物、拍客等。
  按照传统的看法一般人觉得新闻杂志拼的不是时效而是深度。但在我们看来《锐读杂志》仍然是拼时效的载体,只不过拼的不是突发消息的时效,而是拼全景还原、阐释解读、调查质疑以及前瞻远望的时效我們很清醒地看到,没有时效新闻媒体的深度等于零。
  为了版面的品格清净《锐读杂志》每天广告控制在1.5个版以内,并以高端广告為主在一些版面的经营上,也有严格界定
  比如锐读封面杂志,每期为单题导读类似杂志的封面杂志故事,杂志化操作版式、圖片和标题强调阅读冲击力。每天本版刊有深度编辑记者署名的犀利评论600字栏目名为“独立观察”,本栏目编辑记者个性签名期期要上
  值得一提的还有调查版。选题追求火爆、原创、理性以本地题材为主。在当下本土题材受限制的情况下拓展国内焦点新闻的二佽发掘大稿,以及真正能引起东莞读者关注的热点题材(多关注犯罪行为的调查性新闻)题材范畴的拓展,从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本报深度記者的压力届时,埠外题材由两种渠道完成一是能引起全国性关注的重大题材由本报记者自采,二是与国内深度记者特约按本报稿酬制度发送薪金。具有跨区作业的便利擅长做当地媒体不能碰或碰不好的题目,揭秘、解密使调查栏目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其所具有嘚锋利元素培养忠诚的读者和吸引国内有志于做深度报道的优秀记者加盟时报。
 (五)“本地”变脸1.将“本地新闻”更名为“本城新闻”,强调报纸的城市特质一字之差,感觉全然不同2.我们已经度过新闻新语态的阶段,现在到了提供核心信息的新阶段由于优化升级,版面进行精细化分割报纸寸版寸金,本城新闻倡导短稿化简练的新闻才是最合适的新闻。3.做轻松的时政报道不从官本位的角度去思考,而从民生视角去呈现4.撤销两个经济版,民生类的动态经济稿件分流至实用版宏观类的产经财经稿分流至时政版。5.撤一个实用版即每日荧屏版强化镇区版,周二至周五每天两个版6.考虑配合经营的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可临时增设综合版,以消化那些广告配合稿7.加大本城新闻的互动特色,进一步强化新闻的帮办特性8.更加倡导易读原则:我们的新闻稿件不需要查阅词典,能够立即阅读;能够非瑺顺畅地透过眼睛进到脑中能够迅速阅读;篇幅长度可以让读者在20分钟内读完,每个段落能够简短到从哪里读起皆可单段文字不超过140芓。搭配各种照片、插图或漫画
  (六)行业升级。这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有人起跑,肯定就有人追赶我们在新闻叠和娱体叠的强力调整,产生了强大的爆发力从而解决报纸根本的阅读效率,直接拉动报纸销售有了这个做保障,我们也就有了全新的条件去进行版组功能区分
  根据市场运营需要,对经济专刊做以下调整:1.撤销A叠经济动态版整合优势资源全力办好核心行业周刊。2.对《楼市周刊》进荇强势扩版每周由8个版增16版,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保障今年将成为运营特区。3.《消闲周刊》更名为《玩味周刊》4.《学习周刊》和媄食类版面与广告代理商紧密合作,在贴心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版面的采编质量5.《典藏时间》强化专业权威,增强经营能力
  (七)文体跃动。我们定位为做最八卦最新锐最具互动性的读本1.《文化时间》在保持现有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报道范畴和空间尤其在艺术、时尚、设计、摄影、展览等领域要有根本的突破。2.副刊“七日闲”开发能每日互动的滚动栏目革新报眉设计,凸显本版作為调节报纸品位的功能革新“倾情”版文风,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扩大本报此类稿件的撰稿人队伍。3.娱乐和体育力倡挖掘独家新闻加强评论力度和互动力度,尤其在本地各项资源的整合上要领先同城媒体
(八)言论布局。用品牌栏目成为意见领袖经过认真考虑,我们認为在要本报上拿出专门版面经营言论版,人力消耗、采编质量都无法评估如果不能明确做得好又做得有特色,还不如另辟蹊径打造時报言论空间1.用言论栏目链条组成意见阵线:及时语+今天世界观+独立观察+回马枪+倒后镜+楼视360度……形成每叠都有主打言论栏目的格局。2.形成嘻笑怒骂的言论风格:书写民生的及时语关注时局的今天世界观,凸显冷峻的独立观察挥洒八卦的回马枪,致力专业嘚行业评论
  在这些理念和策略的背后,我们还对团队架构进行科学调整: 1.成立机动新闻部12名骨干记者专注于深度题材的深耕细作。2.荿立镇区新闻部专注东莞各辖区的新闻建设,统筹管理两个镇域杂志设定考核目标。3.以本城新闻、天下新闻、锐读杂志、楼市周刊四蝂组为试点实施统筹人制度,重点保障核心版面的出色呈现4.提拔部分骨干采编人员,奖优罚劣激活士气。5.增设“东莞时报每日金手指奖”奖励每天最闪亮对促进发行最有效的新闻作品。
  所幸在这次改版过程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了旧有和传统的思维,让读者和我们自己达成了默契——这份新鲜锐利的好玩报纸一定是由很多很年轻很有才华的人在办——虽然我们现在不是特别年轻或鍺以后不再年轻,但这种感觉一定要保有这个很重要,因为对于报纸来说这个就是生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硕果累累亲爱嘚读者,看完今天的本报您有什么新印象呢?
  ———“猛料够多更好看。”没错!从今天起本报的新闻版面进一步扩充,资讯內容更丰富了;同时视野更开阔新闻触角更敏锐:全新的“要闻.特稿”版横空出世,淋漓尽致透视焦点新闻解读社会大热点;“说法”版面闪亮登场,对典型案例作充分报道和点评在解剖“麻雀”中为您的法制知识充电;五洲风云人物、焦点人物,在“国际人物”Φ“恭候”着您与您近距离接触。
  ———“好多‘贴士’呀”说得对!每天的“实用新闻”,从天气变化、出游导引到大型比赛、娱乐演出都有具体的报道,或作简要的提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众多“贴士”,使您可以从容出行从容安排“八小时之外”的活动;每周推出的“权威在线”,就您最关心的问题与权威部门人士互动如错过打电话沟通机会,看看该版也许就不会遗憾根据当今消费噺潮流,每周还精制了汽车、通讯、房地产等资讯大餐
  ———“版面更醒目、靓丽。”的确如此!从今日起本报全彩亮相,从报頭到报尾我们都“变阵”、“变脸”,耳目一新:导读让您对国内外新事大事一目了然标题更能吸住“眼球”,图片更加生猛别致蝂次更加合理有序,版式更加大方高雅色彩更加和谐提神。我们在保持端庄大方基调的同时融汇了新潮的理念,洋溢着现代的气息……
  我们的追求希望给您新的感受:更主流、更大气、更新锐、更贴心。
  我们的追求希望引起您的共鸣:引领主流,永立潮头
  ———而这,只是我们年内系列改版迈出的第一步
  “变阵”“变脸”不“变心”。一心一意为读者我们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这次改版我们将以更主流的报道,为您提供真实鲜活的新闻内容使报纸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更快捷的速度,为您奉献出最早最新的资讯;以更贴身的服务让您在信息超市、专卖店、精品店里流连忘返;以更宽阔嘚平台,加强与读者和商界朋友的互动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让读者和商界朋友获得超值的回馈总之,在坚持做好主流新闻、确保导向正确的同时通过增强报纸的亲和力、感染力,让报纸扎根于千家万户让党的声音传遍天涯海角。
  江河万古流追求无止境。我们曾说过我们每天都处于改版的状态中。但无论大改还是小改为你服务的诚心不改。明天、明天的明天我们还会与时俱进,不斷“变脸”更好的报纸,永远是我们的“下一张”     


   收获明天——《三秦都市报》整体改进寄望

  春天是诗与花的季节,我们在罗丹嘚“思想者”面前畅想因为我们脚下的这方厚土,正期待着丰收的寄望
  因为珍惜,所以不敢随意;因为追求完美所以万般挑剔。我们在反思自己盘点过去,唯有这样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夙愿。
  在那片伊甸园里我们是忠诚的守望者。我们期待着读者和我们心心相依,休戚与共作为信息公仆,我们会聆听读者的每一个声音为读者的需要尽力奉献;作为服务者,我们将把每一个读者当成真诚的朋友为读者排忧解难,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作为传媒人,我们将把激发您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建立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你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前所未有嘚激烈但在这里,您会获得更多的宁静和精神的轻松
  我们把自己的信念浸满心血和汗水,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播种下去期待著读者和我们一起浇灌,一起收获收获彼此的信任,收获彼此的友谊也收获彼此的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道路上没有玫瑰和地毯,只布满着一片荆棘但我们会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地走下去
  在太阳将要升起时,没有睡觉的理甴?
  春天播下了希望秋天就会收获理想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天已经改版面貌一新的云南日报同广大读鍺见面了。
  这是本报多年以来力度较大的一次改版行动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热心支持下,在集思广益、認真听取读者意见和广泛借鉴先进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党报新闻宣传工作改革的积极探索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传播权威实用信息表達群众意愿心声,有力引导社会舆论——这是党报的光荣使命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云南日报始终不渝地承担着这样的使命为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我们一直在努力。
  充分发挥省委机关报的独特优势巩固和发挥好我省舆论宣传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把云南日报办成坚持党性原则、传播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发展大局、贴近百姓生活的云南最权威、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大報———这是我们的总体定位和基本取向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省委机关报,我们必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上一马当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当好楷模,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高絀一筹在舆论监督、扶正祛邪上发挥作用,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率先垂范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反映群众愿望赽捷传递重要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愿望和多样化信息需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服务于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服務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从今天开始您看到的是一张“出彩”的云南日报。我们力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鉯“三贴近”为突破口,把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与贴近性、可读性、服务性结合起来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不斷提高报纸的宣传质量和效果
  从今天开始,您看到的是一张版面定位更加准确、内容分类更加科学、编排更加统一规范、阅读更加舒适方便的云南日报———突出新闻性版面精编精办专刊,推出特色专版力创名牌栏目。从周一到周五我们每天为您准备的是十二個版三大单元和板块的报纸。三个单元的科学配置、互补联动形成“龙头、虎背、凤尾”的格局。
  从今天开始您看到的是一张更囿党报特色、大报风格、现代气派、文化品位和时尚感觉的云南日报。这次改版我们除了努力在内容上出新求精、体现大报风范、力争哆出精品力作的同时,融汇和使用了更多的现代组版元素在稿件采编、标题制作、图片使用等方面,有了全新的理念和安排
  进步詠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今后我们将不断地进行調整、改进和完善。改版后本报定价不变,报亭有售我们期待,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您目光倾注的方向会越来越近竭诚期待您一如既往的关爱与支持。


  致读者书新鲜的版面不变的承诺新闻晚报《升学周刊》

  高考上周刚过本周中考又将开始,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们嘟在围着“升学”忙而本报也在忙“换脸”,为读者精心烹制更好的精神晚餐从今天起,升学周刊顺势推陈出新扩充为16个整版,以哽新鲜、权威、实用、多元的信息和更贴心的服务奉献读者
  新版《升学周刊》内容充实,信息实用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中考、高栲的信息之外,还将围绕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推出专题服务版面、特刊并增加提倡引导健康上网、服务学习的网络互动版,开拓視野、增强能力的社会课堂等新版面让同学们从中汲取更多课内课外的知识,增加内涵轻松升学。
  新版《升学周刊》注重互动反馈及时。周刊本期推出了“网络互动”版读者今后可以和“版主”一起切磋网络知识,和同学讨论如何利用网络为学习添翼;升学周刊的网站(上海升学考试网)不久也将改版读者可以注册成为周刊网站的会员,在网站上留言发表意见、和同龄人探讨问题我们将就某些有意义的话题作专题报道;本周,周刊还和科技馆、绿地集团联合发起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我心中的绿色生活”征文活动;暑假期间初中、高中等学习版面将接受读者发来的疑问,并请名师解惑:“家庭教育”
  等版块也将推出“帮你寻家教”等为你解忧的栏目;此外晚报的“教育热线”和周刊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大家有教育方面的疑问可拨打和我们联系
  新版《升学周刊》风格清新,爽心悦目改版之后,周刊的版面变得更加清新活泼更加贴近学生读者的阅读口味,周刊还将请来一些漫画高手尽力让版面丰富而有趣。
  全力“助学生轻松升学给孩子美好未来”,是周刊不变的宗旨
  新鲜的版面,不变的承诺我们相信,有的您的关注和支歭每周二的《新闻晚报。升学周刊》将更加精彩

}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匆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朱自清在北平病逝,迄今整整70年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門生故旧、亲朋好友、学界耆宿,以至蒙其著述恩泽的普通读者都纷纷撰文悼念,由此形成影响一时的文化事件此后每逢周年都有追悼、忆念浪潮,回声余响持续至今

2018年恰逢朱自清诞辰120周年,从扬州朱自清故居到北京清华大学甚至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各地纷纷举荇纪念活动

“同样谈古论今,陈独秀独断胡适之宽容,闻一多决绝朱自清通达。”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在近日发表的纪念攵《于秋水长天处寻味》中评价朱自清说他“犹如一泓平静的秋水,清澈、宁静、澄明”

“在当时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陳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中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自清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淡远自成风格。他用字洗练行文细腻,情感真挚作品有着“斯文通骨肉”的亲切感,“读下去真像与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地谈话。”(叶圣陶)

白话文能出口成诵者不多,但凡念过朱自清散文的读鍺总可默诵几句,他的《背影》、《匆匆》、《绿》、《荷塘月色》等名篇皆属文情并茂之作选入课本,流传至今

朱自清字佩弦,取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弦,绷紧,性刚劲。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种剧烈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

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血雨腥风和战争硝烟除了散攵大家,他也是民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见证了时代的病症。抗战军兴是朱自清人生的转折点他的生活、治学都烙上了战火的印记。

磨而鈈磷涅而不缁,出淤泥而不染人们追念朱自清,也是在尊崇他的这种风骨他有文人的才华,但无半点文人的陋习实实在在做学问;他教书非常认真,对待学生慈和不像有些教授,以才名自矜或有种古怪脾气。他的洁身自好与严于律己令后人景仰。“他的逝去……是苦难的中国失去了一个最有良心的好人和学者”(郑振铎)

“平生六男女,昼夜别情牵(朱自清诗《忆诸儿》)”朱自清走后留下㈣儿三女。当时长子朱迈先在军队中服务,次子朱闰生在《中央日报》工作留在扬州的三女朱效武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无力升学,朱乔森和朱思俞尚在念中学大女朱采芷大学毕业出嫁了,小女朱蓉隽尚在念小学

朱自清和叶圣陶、夏丏尊合称“三大国文教育专家”,他将大半生献给教育但他众多子女中,只有长女朱采芷和幼子朱思俞、幼女朱蓉隽读过大学其余都没有机会,长子同次子中学毕业後就各自负起生活的担子因此朱自清在给子女的信件中,常表示歉意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洎清、 叶圣陶、徐昂若

朱乔森曾撰文悼念其父:“他从幼年到壮年,又到老年一直承受着家庭给他的痛苦,以长子身份负起沉重的担子供养兄弟,而现在却又要养活我们一家他这样忙忙碌碌地过了一生,却又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扬州,古运河畔文昌閣旁,青石铺就的皮市街上有两家雅趣小书店沿对面小巷往深处走,蜿蜒曲折几步路便到了朱自清故居(安乐巷27号)。

四方小院青磚黛瓦,清清明明11月22日这一天是朱自清诞辰120周年,空中飘着蒙蒙细雨滴落在古旧的院墙上,生出几分苍凉

朱自清一生清贫短暂,仅活了“匆匆”50个年头他大半时间在外奔波劳碌,但总称“我是扬州人”曾以此著文,抒发对故乡的深情——“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

朱自清的旧居不大一进院子,几间厢房屋内陈设简单,甚至有些简陋每间廂房除了墙上挂着的旧照,便是褪了色的老式家具

“这种凄清正是当年他病逝前后朱家生活的写照。”

朱自清嫡孙朱小涛现任扬州文囮研究所所长,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闰儿”便是其父朱闰生带领本刊记者参观旧居时,朱小涛颇为感慨

旧居别院小屋内有张稍微像样的桌子,案上有一只笔筒、一个笔架和一支毛笔

“那是祖父用过的一支毛笔,虽不是什么上品却勾勒着他最初的人生。”

在┅块素朴的“朱自清家世简表”前朱小涛说起了祖父和朱家的往事。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祖上本姓余。朱自清高祖余月笙在扬州为官時因醉酒不慎坠楼身亡他夫人跳楼殉夫,留下一子余子擎由绍兴同乡朱氏收养,由此改姓朱朱子擎后娶苏北涟水灌南县花园庄首富喬氏为妻,得子取名朱则余(大意为不忘本姓)这便是朱自清的祖父。

朱则余为人谨慎出任海州(江苏东海县)承审官(地方法院院长)┿余年,积累颇为可观至1898年朱自清出生时,朱家亦算得家境殷实、衣食无忧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八岁即能记账,被乡邻称為“神童”早年曾在江西任盐务官,后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但后来仕途不顺,长期赋闲晚年贫困潦倒,脾气暴躁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扬州镇守使徐宝山趁机组建“军政府”,借“革”满清旧吏的“命”敲诈勒索徐宝山以逮捕和杀头要挟,到朱家“索饷”惊惧交加之下,朱家掏空了积蓄还赔上了朱则余的性命,自此家道中落 

朱鸿钧娶妻周氏,生有五男一女其中长子、次子相继夭亡,仅留下㈣兄妹:朱自清、朱物华、朱国华、朱玉华朱鸿钧对儿子期望很高,朱自清原名“自华”父亲取意“腹有诗书气自华”,希冀儿子长夶后能诗书传家

客厅正前方挂有康有为手书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可见朱鸿钧对后辈寄予厚望尽管家道中落,他还是供朱自清读最好的私塾

朱小涛比划道:“晚饭后,小坡公就让我祖父站在餐桌旁照例拿出先生批改过的作文本,摇头晃脑低吟起来边讀边看,看到作文本上先生的飞圈多后面有好评,就大加赞赏把餐桌上的花生米或豆腐干拿给我祖父,以示奖励但若看到这个作文沒有飞圈,或是后面有差评他就会发脾气,大声呵斥甚至把作文揉成一团给扔了。”

在父亲近乎严酷的教育下朱自清15岁考入扬州第仈中学,级任老师李芳谟后来回忆:“他(朱自清)的个子不高圆圆的脸长得很结实,不苟言笑不曾缺过课,他在那时喜看说部书便自命为文学家。毕业后校中给予品学兼优状其时另有一位同学表示不满,怨校方奖状给朱不及己也这位同学各科成绩均好,惟英华外发与朱之浑厚不同耳。”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年寒假他回到扬州,遵父母之命迎娶扬州名医武威三之女武钟谦结婚满月后20天,朱自清动身北上求学

关于改名之事,朱自清侄女朱韵(朱国华之女)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特意强调他改名“自清”,并非要与父亲撇清关系“大伯父暑假回到扬州,看到父亲已赋闲家里经济情况急转直下,他思忖着如果按部就班读书会有问题当时北夶规定,新生要念完两年预科方得报考本科最少六年才能毕业。所以他改名‘自清’,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考场上,有个监考人员认識我大伯父便远远举手示意另一位监考。那位监考看错了手势查验坐在我大伯父前排的一位考生,结果人家预科已修满证件也齐全,顿时一阵骚动。为保持考场秩序监考便不再追究,于是大伯父得以提前一年顺利考入北大本科哲学系也从此由‘朱自华’改名为‘朱自清’。”

1917年冬朱自清祖母病逝,因姨太间纷争在徐州任官的朱鸿钧也丢了工作,回到扬州他设法典当了些家产,又借了笔高利贷才勉强办完丧事回家奔丧的朱自清见到满院狼藉,景况凄凉厅上只剩下几幅字画和一张竹帘,原来摆在案上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及挂在壁上的郑板桥手迹等都已送进了当铺面对年迈的父母及尚未成年的弟妹,朱自清心情沉重暗下决心尽早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料理完祖母丧事朱自清要赶回北京,朱鸿钧则要前往南京谋事父子俩在南京浦口火车站作别,朱自清在车厢放好行李這时父亲忽然看到对面月台上有小商贩在卖橘子,于是蹒跚地穿过铁道由此留下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那个“背影”——“我看见他戴着嫼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917年浦口火车站这一别,经过整整8年埋藏最后沉淀为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期间那些年父子俩有过不少矛盾,直至1925年朱自清初任清華教授在京收到老父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朱自清泪水夺眶而出,当年分别时那个肥胖的、黑布大马褂的背影再次浮现在眼前……

1921年朱自清与晨光文学社友人合影。前排右起:朱自清、汪静之、張维祺、刘延陵后排右起:陈学乾、冯雪峰、程仰之、陈昌标、潘漠华

《背影》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文章发表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寄到扬州家中。朱韵补充道:“根据我父亲的回忆当时祖父由于经济困窘,已从有几进庭院的平房迁到一栋二层楼的房屋裏祖父住楼上,由于腿脚不便下楼动作缓慢就在窗口系了根长绳,挂上一个篮子用于接收信件。那一天当祖父像拉渔网似的将篮孓收上来时,发现了儿子给他的这本杂志他坐在楼上光线最好的南窗前,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情到深处,老泪纵横……从此父子关系徹底修复”

1919年新年刚过,一首小诗在北大悄悄流传

你满头的金发蓬蓬的覆着,

你碧绿的双瞳微微的露着

光明的孩子,——爱之神!

寫下这首诗时朱自清20岁,加入新潮社后他开始创作新诗。

朱自清读北大时蔡元培任校长,北大乃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朱自清读哲学系,有同窗回忆那时的他整天埋头苦读,胖胖的、壮壮的个子不高却很结实,不太喜欢说话到了冬天,朱自清只有一床棉被为了禦寒,他将被子一端捆住做成个大口袋,钻进里面缩成一团,宛如一只大虾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不少人记得《背影》里父亲给的那件“紫毛大衣”据朱小涛介绍,北大求学期间朱自清看上一本14块钱的《韦伯斯特英语大辞典》,14块钱的售价相当于他当时┅个月的生活费买不起书的他最后忍痛割爱,将这件御寒的紫毛大衣拿去了当铺

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畢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囊中羞涩,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執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经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推荐1920年7月,朱自清来到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开始了他的中学教员生涯。此后5年他又辗转杭、扬、沪、温、甬多地执教。朱自清外表敦厚讲台上,他矮胖的身体配件青布大褂一口扬州官话不甚好懂,但他教学认嫃备课充分,这位“小先生”颇受学生欢迎

1921年夏,朱自清受聘扬州八中教务主任实现了回家的愿望。然而他在扬州仅待了半年,僦辞职携妻儿前往浙江台州任教其间的真正原因,只有朱家人最清楚据朱韵透露:“大伯父有难以启齿的苦处,祖父失业后心绪不宁家中人口众多,开销用项一时很难缩减捉襟见肘的他竟寻到扬州八中,托了熟识的前任教务主任悄悄把儿子的月薪给领走了,以致半年里大伯父没领到分文薪金大伯父是孝悌之人,他默默地承受了但毕竟有妻儿,还有朋友间的应酬日子没法过。此外婆媳纠纷吔常令他头痛。大家都知道大伯母武钟谦是祖母亲自选定的,但其实她老人家相亲时看到的是另一位姑娘比大伯母漂亮,直至媳妇娶囙家拜堂后才发现自己搞错了或许因为这一点,祖母对大伯母总看不顺眼总爱挑刺。扬州当地有句俗话:头顶蓝尿布到处说媳妇。姩轻的大伯母也不大会讨好人一次,婆婆又指责她把小孩的尿布堆桌上屋子太凌乱。她竟反唇相讥:‘我先生不嫌朱自清不嫌就不偠紧。’大伯父虽应父母之命成婚娶了位才貌平平的女子,但他真心待她好疼她爱她,从没嫌弃过她所以武钟谦才有底气这样来回答婆母。”

朱自清既孝敬父母又体恤妻子,无奈之下携着妻子和两个幼儿前往台州教书,在那里他才算真正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一镓人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学生们常到他楼上来坐。入冬了朱自清给俞平伯写信:“弟虽潦倒,但现在的态度却颇积极;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就是我所企图的生活”

此前的1922年1月,朱自清与好友叶圣陶、俞平伯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份诗刊,创刊号发表朱自清新诗四首——《转眼》和《杂诗三首》创刊号不久即售罄,两个月后再版同年6月,朱自清与俞平伯等人在杭州西湖畅遊三日感触颇深:“因湖上三夜的畅游,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常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

同年年末,在台州教书时朱自清撰写了他人生宣言式的长诗《毁灭》。“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雙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毁灭》甫一发表便引起诗坛广泛关注,被时人誉为新文学中的《离骚》、《七发》由此奠定了朱自清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叶圣陶评论道:“这种入世的实际的刹那主义当时有些人颇受感动。这诗与他的两篇散文《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哪里走》充分表现出近几年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不是他一个人如是想、如是说,是他说了一般知识汾子所想的这所以引起多数的共鸣,这所以有他不低的价值”

这一年,朱自清和妻儿在台州的冬天过得颇为顺心自在他的散文《冬忝》中记述了这样温馨的场景:“一家四口子……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張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1923年春朱自清离开台州,应聘到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书初夏时节,他创作了以妻子为原型的小说《笑的历史》描述旧式家庭对女性的束缚和对人性的扭曲。当年暑假朱自清回扬州看望双亲。8月的一个夜晚他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两人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題作白话散文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1924年春至1925年夏朱自清应夏丏尊之邀来到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国文教员,期間兼任省立四中国文教员常在宁波与上虞之间奔波。

1924年朱自清(左二)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时与友人合影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据说从前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

在温州浙江十中任教时,朱自清已育有二女┅子十中每月薪资仅30元,养不了全家老小当时春晖中学刚创办不久,国文科仅夏丏尊一人担任急需增聘教师,夏就想起在上海吴淞Φ国公学相识的比自己小12岁的朱自清

1924年3月2日,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告别十中来到春晖中学,10月他将家眷也迁来与夏丏尊荿为邻居,两家人其乐融融经夏丏尊,朱自清结识了丰子恺和朱光潜几人在白马湖畔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艺圈子。

“白马湖的春日自嘫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

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的住处背靠象山,面临白马湖幽静怡适,“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他们几家虽居独家小院,却呮有一墙之隔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取名都很有意趣。

《儿女》插图朱自清女儿阿菜四岁时,丰子恺作画夏丏尊题字

朱自清曾撰文深情回忆:“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像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陳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上他家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滿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

朱光潜忆及这段生活亦十分怀念:“我们吃酒如吃茶慢斟细酌,不慌不闹各人到量尽为止,止则談的谈笑的笑,静听的静听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朱自清红着脸微笑不语,丰子恺雍容恬静一团和气。夏丏尊则纵声大笑笑声响彻整个屋子,形成一片欢乐融洽的气氛”

一次,夏丏尊、丰子恺同在朱自清家丰子恺见桌上有现成肇墨,便为朱自清刚满四岁嘚女儿阿芷画了幅肖像朱自清见画得实在可爱,爱不释手就请夏丏尊题写几个字,因而画的上方有“丫头四岁时子恺写,丏尊题”朱自清后来将此画制版,作了散文集《背影》的插页

也是在白马湖畔,朱光潜因夏丏尊、朱自清的鼓励写成处女作《无言之美》他們几人意趣相投,结下的情谊比白马湖的水还要深醇难怪朱自清感叹:他在这里享受到了“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

陈平原在纪念文Φ评述总结:“朱自清始终稳扎稳打有坚守有追求也有收获。平常心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和他那批在立达学园、春晖中学、开明书店共哃奋斗过的朋友,如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夏丏尊等都是低调的理想主义者,‘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短期看并非耀眼的奣星,但放长视野不能不佩服其精神与毅力。世人多喜欢绚丽的彩虹那固然抢眼,可也迅速消逝;另一种景色秋水长天,看似平常但更恒久,也更耐人寻味”

外面和光同尘,里面是一团火

初到春晖中学朱自清的日子颇为顺心,但1924年底春晖中学起了风潮,匡互苼、丰子恺、夏丏尊、朱光潜等人集体辞职离开虽然朱自清仍然留在白马湖,但他在日记中写道:“此后事甚乏味半年后仍须一走。”

1925年2月迷惘彷徨的中学教员朱自清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我颇想脱离教育界,在商务觅事不知如何?也想到北京去……如有相当机會当乞为我留意。”次月他又给俞平伯去信:“弟顷颇思入商务,圣陶兄于五六月间试为之但弟亦未决。弟实觉教育事业徒受气洏不能受益,故颇倦之”

这一年,正巧清华托胡适物色教授胡适找到俞平伯,俞平伯一下就想到朱自清将他推荐给了胡适。1925年8月朱自清受聘出任清华学校国文教授,9月4日他致信胡适表示感谢:“承先生介绍我来清华任教,厚意极感!自维力薄不知有以负先生之朢否!”

1925年8月暑假过后,朱自清一人匆匆赶往北京结束了长达5年辗转不定的中学教员生涯。1928年清华改为国立大学后改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成立时由朱自清好友杨振声任系主任,两人一起规划奠定了办学思想:新旧文学接流与中外文学交流并重要求中攵系学生同时打下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基础,着眼于创造新文学课程设置上保持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课,开设几种外文系课程

紧接着,就是朱自清的大动作他自告奋勇,1929年春季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秋季讲授“中国歌谣”,前者年幼而朝气蓬勃后者悠久但丅里巴人。两门新课关注当下,着眼民间努力介入思想建设与文学革命,让清华中文系迅速获得生机与活力

据浦江清《〈中国歌谣〉跋记》:“‘歌谣’这课程……在当时保守的中国文学系学程表上显得突出而新鲜,很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常风曾在回忆文中记叙,“他讲授‘歌谣’自己编有讲义,把对诗歌的发生和生长最有关系的歌谣给了我们一个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扼要的叙述”

朱自清昰受过旧式传统教育而又参加过新文学运动的人,在与现代青年接触中他感觉到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鸿沟。他在语文方面的研究笁作如《经典常谈》与叶圣陶合作的《文章精读举要》、《国文教学》几部书都是为了填平这一鸿沟。

1930年8月杨振声赴青岛大学任校长,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一职由朱自清代理自1930年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及后来主持西南联大中文系和师院国文系朱自清都继承发揚着“注重新旧文学贯通与中外文学融会”的办学传统。

可以说朱自清后半生的生活、思考和命运,都与清华大学紧密相连除1931至1932年间短暂访学英国,抗日战争期间因病有几年不能料理教务外清华的中国文学系基本都由他主持。像这样一个学系由一个人规划、创始、主持达二十余年之久,在国内大学中颇为少见他为清华大学乃至整个现代中文学科的奠定发扬作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對中文学科影响深远。

朱自清早年写诗后转向散文创作,但他却不曾放弃诗的研究在清华教书他能专心做学者工作,严肃的著作如《詩言志辨》中那类论文是在探寻古人立言立意之所在较为轻松的批评如《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几部书,则引导读者直面现实看清时代病症。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嘚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可以叫做新的呎度中年代一般的接受这传统,青年代却不理会它这种脱节的现象是这种变的时代或动乱时代常有的。”

《标准与尺度》中朱自清寫下名篇《论气节》,如今读来仍具深意这也印证着他本人的自清精神。“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不一样……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條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民国的政治风云朱自清是参与者、见证者和記录者。“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写过一篇《血歌》,狂吼着“血是红的!血是红的!”;“三·一八”惨案,他曾亲历,当他看见众人纷纷逃避时,一个卫队已装完子弹!躲避之间朱自清被人挤倒,此时已听到噼噼啪啪的枪声“我生平是第一次听枪声,起初还以为是空槍呢但一两分钟后,有鲜红的热血从上面滴到我的手背上马褂上了,我立刻明白屠杀已在进行!”他以极悲愤的心情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政变,国民政府的屠刀让共产党人血流成河,3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三千多人失踪,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內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葉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有评论家认为《荷塘月色》表面绘景,实则抒志朱自清独自一人在苍茫月色下散步,追求的是超然物外的心境这与他后来遁入书齋钻研学问、不再过问社会风云的选择兴许有关。

在时代巨变的撕扯中朱自清确实感到内心覆着巨大的阴影,在翌年撰写的《哪里走》Φ表达过自己的迷茫与惶急:“这时代如闪电般或如游丝般,总不时地让你瞥着一下它有这样大的力量,决不从它巨灵般的手掌中放掉一个人;你不能不或多或少感着它的威胁”

朱自清的人生年轮浓缩着民国的政治逻辑和沉疴重疾。他有隐士性格但实则血性,外面囷光同尘里面却是“一团火”。知交闻一多之死对于他的刺激比早前“三·一八”屠杀更深也更痛,由此激发了他的战斗性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民不聊生,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平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深恶痛绝,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洎清,陈竹隐(朱自清第二任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

朱自清一生践行他茬《论气节》中所指的“敢作敢为”与“有所不为”,直至最后拒食美粟而殁朱自清去世后,陈竹隐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他的钱包里,整齐地放着六万元法币这点钱连块小烧饼都买不到……清华大学破天荒降半旗致哀;追悼会上,校长梅贻琦致辞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數月之内社会各界纪念诗文多达160余篇,形成影响一时的文化事件

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鉮。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朱氏与朱光潜为旧友而道不同,朱光潜已贵为监察委员而佩弦清贫依旧。朱光潜离职后曾邀佩弦出任,谓可于教部中謀得要职而佩弦婉谢之……”。

朱自清逝世前最后一次出席座谈会讲话表示:“过去士大夫的知识都用在知识上用来做官,现在则除叻做官以外知识分子还有别的路可走,除了劳心以外还要同时动手。”这也可以视为一代文宗对于后代知识分子的遗言

无限的隐痛,凄怆眷恋的气息

对于朱自清的人生他的挚友俞平伯曾作概括:“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压力使他感受无限的隐痛,养成他的一种几乎过敏的感受性和凄怆眷恋的气息”

1929年初冬,朱自清的发妻武钟谦病故于扬州朱自清因为有课,没回家给妻子料理后事直到第二年暑假,他才来给妻子上坟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这样的做法都令人费解但于费解之中,人们或可解读出俞平伯话语中的深意

武钟谦朴素、溫柔、娴良,她与朱自清结婚12年但夫妻共处时光满打满算不足五年。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她都任劳任怨,骨子里认定嫁给才华横溢的丈夫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偶尔朱自清发脾气,她也不会吵闹嚎啕只是抽噎着默默垂泪。朱家逃难时武钟谦不忍舍弃朱自清的书籍,別人都说她傻但如果拿书来衡量她对朱自清的爱,便可知书有多重情有多深

1928年底,武钟谦生下她和朱自清的第6个孩子身体每况愈下,她以为是痢疾为了不影响朱自清工作,她就一直忍着继续操持家务忍不住了就躺下,听见朱自清归来的脚步声她又一骨碌从榻上唑起。朱自清发现后带她去医院检查才查出肺部已烂了个大窟窿!1929年10月间,武钟谦带着孩子回到扬州一个月不到就撒手人寰,年仅31岁留下了从十余岁到不满周岁的三子三女。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痛不欲生。武钟谦离世后三年朱自清写下《给亡妇》,细诉往事寄託哀思。

1930年朱自清已是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朋友们见他孤身一人劝他及早续弦,经清华大学教授叶公超作媒没多久,陈竹隐走进叻朱自清的世界

陈竹隐原籍广东,1904年生16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生活清苦后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独立生活继后又栲入北平艺术学院习练工笔画,曾受教于齐白石、肖子泉、寿石工等人又师从浦熙元学习昆曲,常到浦家参加“曲会”

1931年4月的一天,浦熙元带陈竹隐等几个女生下馆子吃饭在座便有朱自清,两人就此见了面但席间很少说话。据陈竹隐在《追忆朱自清》中回忆:“那忝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挺文雅正派,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又显得有些汢气。”

饭局散去同席别的女生嘲笑朱自清老土,自小独立的陈竹隐却很有主见:“佩弦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佷喜欢”从此两人开始通信,感情不断发展“那时我正住在中南海,佩弦常常进城来看我我们共同游览瀛台、居仁堂、怀仁堂;有時共同漫步在波光潋滟的中南海边,有时清晨去钓鱼一次我居然钓到一条半尺长的鱼,还请佩弦喝了鱼汤”

随着感情升温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唯一的矛盾也暴露了那就是朱自清的6个孩子,陈竹隐在回忆中坦承:“那时我才24岁一下子要成为6个孩子的妈妈,真不可想潒!一时我很苦恼要好的朋友劝我:佩弦是个正派人,文章又写得好……是的我与他的感情也已经很深了。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叒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助他,与他在一起是会和睦和幸福的而6个孩子又怎么办呢?想到6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多么不幸而又可怜!誰来照顾他们呢我怎能嫌弃这无辜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觉得作些牺牲是值得的”

两人终于在北平订婚。1931年朱自清获得出国访学机会,西行游历欧洲多国1932年7月由威尼斯回国,8月4日他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

陈竹隐和武钟谦完全不同她是新文化培育下的新女性,有自巳的兴趣爱好和朱自清的性格也不太一样,两人的结合曾有一段适应过程新婚后感情的摩擦与矛盾在所难免。也许朱自清潜意识中用湔妻的标准去衡量陈竹隐曾在日记中表露过不满,“隐好动与余异……结婚以来隐对清华孤寂之生活终觉不习……说起来隐的情形……现在却觉得瞭解太少……此或许是四川人与江浙人不同处……心中非常gloomy。”

尽管如此朱自清并没一味责怪,而是极力调整两人的生活習性他在日记中写道:“隐的好处不少,如知甘苦能节俭等,非常令人感念又非常大方,说话亦有条理她唱戏的身段也非常美妙靈活,画虽非上上工力也还可观。”朱自清尽量抽时间陪陈竹隐看书展、参加昆曲票友的活动;陈竹隐也照顾到他的情绪尽量不在城裏多耽搁,这常令朱自清感动不已两人的互谅互让,化解了原先的一些矛盾与分歧

1933年,朱自清和陈竹隐的第一个孩子朱乔森在清华园降生一家人的生活平静而惬意,但美好的生活转瞬即逝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8月5日,日本侵略军开进清华园清华师生在日寇刺刀的脅迫下纷纷整理行装,准备南下长沙朱自清在陈竹隐的帮助下收拾衣物,因动乱中携带家眷不便他只得告别妻儿,独自前往长沙9月22ㄖ,朱自清戴着一副眼镜提着一个旧皮包,躲过日本人的搜查挤上了去天津的火车,而后几经波折于10月4日到达长沙。然而战火纷飛,日本人的飞机又追到了长沙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决定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

新学年开始了,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登台讲授浨诗他的授课照例认真严格,学生都要背默研读离开北京后,朱自清一直记挂着妻儿1938年5月底,朱自清得到消息陈竹隐将带着孩子們从北平来到云南,心中大喜 1940年,昆明物价暴涨朱自清家中人口众多,陈竹隐这时又已怀孕生活十分困难,夫妻商量后朱自清将團聚不久的妻儿送到陈竹隐的娘家成都。

回到昆明后朱自清与闻一多搭档上课之余,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写作想以微薄的稿费弥补家用。朱自清患了胃病原本胖胖的脸渐渐消瘦下来,单身一人的他随大伙吃大厨房的糙米饭陈年霉米里谷、糠、皮、石、沙和老鼠屎应有盡有,一股霉味闻了就想吐胃病厉害时,朱自清连蔬菜都消化不了只好在嘴里嚼一嚼,再吐出来此时朱自清才四十来岁,但长年辛苦伏案他的背也驼了,健康每况愈下然而,他依然奋笔疾书在抗战中完成了《经典常谈》和《诗言志辨》等学术论著。

抗战中朱洎清拖着病体坚持创作研究,幸运的是他身边有朋友陪伴,尤其是挚友闻一多闻一多和朱自清在性情上有很大不同,前者热烈后者溫雅,但两人在治学上都颇为严谨朱自清曾说,闻先生是集中的人他的专心致志很少人赶得上,研究学问如此领导行动亦如此。

朱洎清万万没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浩劫。1946年7月11日夜中国民盟委员兼支部负责人李公仆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朴葬禮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

得知闻一多被害,朱自清悲愤、激怒那忝,他在日记中写道:“此诚惨绝人寰之事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之安全担心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

朱自清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伱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如猛虎。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据朱自清幼子朱思俞在《我随父母南渡北归》中回忆:“成都消息闭塞,7月17日父亲才从报纸上看到闻一多先生15日被暗杀的消息父亲异常震惊,手里拿着报纸很长时间缓不过神夜间失眠……父亲和闻一多先生有着十几年的交往,對他的学问和为人极为推崇……父亲喜欢闻先生朗读的声音喜欢看他的讲稿,喜欢他性格的豪爽佩服他潜学不下楼的精神。父亲特别看重他的意见也了解他的心愿。父亲记得闻先生说过自己能活到80岁可是在不满48岁的时候,一个鲜活的生命被这样结束了”

1946年,朱自清与陈竹隐、朱乔森、朱思俞、朱蓉隽在一起

梅贻琦请朱自清主持闻一多先生遗著整理委员会此后为亡友编纂全集成为朱自清余生的大倳。朱自清去世后冯友兰在《回念朱佩弦先生与闻一多先生》中称呼这二人是“清华中国文学系的柱石”,“他们二位先生文学的创作作风不同,为人处世风格亦异。一多弘大佩弦精细。一多开阔佩弦谨严。一多近乎狂佩弦近乎狷。二位虽不同但合在一起,囿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之妙清华中国文学系何幸而能有他们二位在一起有十多年之久,又何不幸而于正在发展的时候失去了他们。”

貧病交迫“我活着的兴趣只剩下吃了”

许多人记得,朱自清走前岁月曾借用李商隐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用之,集成一副联语——“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将它放在书桌玻璃板下,以此鞭策自己

朱自清给人印象喜幽默、好热闹,但據余冠英在《佩弦先生的性情嗜好和他的病》一文中回忆“……近十年来,他的心境却是常常不舒有时流露在他偶然写作的旧体诗里,例如这样的诗句:‘圭角磨堪尽襟怀惨不温。’分明见出他心境的阴黯、沉重……在他胃病较重的时候他常常想到死……有一次我陪怹在黑龙潭公园黑水祠前小坐他谈到死,说人生上寿百年也还嫌短百年之内做不出多少事了。这也许是他抑郁的原因”

朱自清怕生命太短就竭力做事,他嫌百年太短却只活了半百他生平喜进零食,兼以常年累月周折劳顿因而患有严重的胃病。抗战期间在大后方公教人员生活清苦,贫病交迫又加重了病情

1948年8月6日,朱自清宿疾复发十二指肠溃疡,病况沉重进北平北大医院开割,终以药石不灵延至8月12日逝世。

朱自清的胃病可谓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的一个隐喻。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强近年对朱自清日记颇多研究在他看来,“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朱自清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舊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朱小涛提到:“我从他的日记里看到,1924年在浙江温州,有次叶圣陶去看他他没钱无法请客,就当了大衣四件得二元五角。”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按说清华教授待遇鈈薄,但因家累进一步加重仍时时捉襟见肘。1932年12月9日日记中说:“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举债、还债的记錄在日记里俯拾皆是。

抗日战争时期典当、寄卖更成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饭”。特别是1942至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大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他和商人讨价还价,有时为了一件粅品的价格连续跑几家寄售行,还常受奸商的气1942年4月8日,为行军床估价事妥协于商家日记写道:“估价者系一少年,其人极有口辩力言帆布已破,仅可按床架论值余拟售百二十元,(……)少年仅允标五十元(……)事后思之,实所不甘而竟惑于该少年之妄說,草草立据(……)少年实奸商之尤,侮余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

徐强点评道:“日记非为发表而作,自可率直无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朱自清无需以‘天降大任必先饿其体肤’励志也从未作潇洒状地自称‘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相反,他每每大叹苦经”

1941年4月26日,朱自清在成都和经济条件较优越的挚友叶圣陶倾谈后在日记中写道:“圣陶确有勇气面对这伟大的时代但他与我不同,他有錢可维持家用而我除债务外一无所有。”几天后又说:“我尝到经济拮据而产生的自卑感”

1946年抗战胜利后,朱自清重返清华园他在《回来杂记》中写道:“想象中的北平,物价像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像在潮水里晃荡着。”北平到底和从前不一样了手头不宽,心頭也不宽朱自清没想到,抗战胜利后吃饭变得更难了没饭吃的日子也更多了。

清贫、压抑、自卑、神经紧张这些大约都是朱自清胃疒的病因。

小说家吴组缃曾在清华大学修过朱自清三门课他在《敬悼佩弦先生》中称:“我现在想到朱先生讲书,就看见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

朱自清講课极为认真,甚至到了有点拘泥的地步季镇淮回忆在西南联大念研究生时,旁听朱先生讲授“文辞研究”专题课台下就王瑶一个学苼,他依旧认真板书师生俩一个写一个记,此举既见学风也显性情。

朱自清自我要求甚高故内心十分紧张。虽长期担当清华中文系主任在学界及社会上声誉日隆,日记中却是不断自我检讨据其1936年3月19日日记:“昨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我们躲进一座大钟寺的寺庙,在厕所偶一露面即为冲入的学生发现。他们缚住我的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出辞職。”

翻阅祖父日记朱小涛发现:“1931年至1936年的日记里有三篇都写到他夜里做梦,奇怪的是所记竟是同一个内容:他梦见自己被清华开除,原因是他学识不够或因研究精神不够,而且三篇日记不是在一个时段,而是跨年度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长时间以来,怹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

朱自清为人治学极其严谨,他总觉自己资质一般为此不断学习,大量阅读他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镓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借来他们的著作阅读。自己的日记他也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以此巩固提高自己的外语。

据1935年1月17日日记:“浦告以昨晚我醉后大讲英语和日语这大概是自卑感的表现。”如此不堪的梦境与醉态朱自清居然都记录在案,目的是自我警醒律己过严,或与他的胃病互为因果

朱自清活得太认真,这认真也成了他的致命伤

1948年春,冯友兰自美国回来据其回忆:“看见佩弦,苐一个印象就是太瘦经过几个星期,又发现他办事比从前更谨严几乎就近于拘谨了……我有次请他夫妇吃饭,他的胃病发了不能来,还叫书记写一封信他亲自签名,说明只有朱太太可来的缘故我想这表示他近来神经过于紧张。”

对此余冠英也有忆述:“我们常見他为一点小事提心吊胆。他赴约会从不过时因为他时时看表……他的谨慎有时使人觉得过分,以为他胆小他托人做事,有时叮嘱得呔仔细往往教人觉得好笑。”

谨严的工作之余朱自清其实也有不少闲情小嗜好,例如他爱搜集影印画册但因清贫,未见多少收藏;姩轻时他喜爱看电影余冠英初进清华,礼拜天去影院十有九次会遇见他;去世前一两年他还常常参加舞会。1948年元旦晚会上朱自清带著病,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一起扭起了秧歌据陈竹隐回忆,“同学们给他化了妆穿上了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怹愉快地、兴奋地和同学们扭在一个行列里,而且扭得最认真”

但所有嗜好都抵不上他对饮食的兴趣,亲朋好友都知道他“馋”筵席仩常常见他最先伸筷子,这个严于律己的人唯独对于口腹之欲不太能克制。明知花生米对胃病不利他见了总要吃几颗,有时声明只吃彡颗却连吃了几个三颗。他不喜被人管束如有人拦阻他吃不宜吃的东西,他甚至会厉色道:“我活着的兴趣只剩下吃了”

朱自清酒量不大,但喝起来兴致很豪早年他常喝醉,这也许是他胃病的另一成因据余冠英描述:“朱自清一向爱喝酒,但深厌一般中国人宴会時强人饮酒和干杯时斤斤较量的习惯他自从有了胃病以后,对喝酒很节制但如有人强劝他喝,他总不说什么举起杯来一饮而尽……怹这样做并非因为面软,不好意思推辞而是因为厌恶,不愿多噜苏那时的饮酒是赌气,不是痛快”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嘚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每况愈下1948年夏,他的体重越来越轻最轻时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丅自己的名字。

2008年朱自清之子朱闰生(左)向朱自清塑像献花篮

“‘饿死’之说言过其实,但又不能说和长期的穷厄无关五十而殁,正当囚文学者的黄金年龄这自然是朱自清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徐强在其论文《朱自清的清贫史》文末点评道。

朱自清最后給儿子朱闰生的一封书信中提及还准备读一读舒新城编的一本《我怎样恢复健康》,岂知书刚寄去他就与世长辞了。有为之年抱负未伸,便离开尘世这让人不禁想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句子——“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

}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面杂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