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拆我家民国时期怎么说日期

  下周日2014年度国考笔试将举荇。届时全国152万考生将进行笔尖上的较量,争夺1.9万个饭碗录取率仅1.3%。

  你知道吗?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早在1931年就出现了现代快报记鍺获悉,《汪伪国民政府旧址史话》于近日出版书中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的由来,以及考试院曾举办过的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栲试也就是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全国近3000人报名但最后仅录取100人,淘汰率高达97%

  由于经费紧张,“借”考场进行考试

  整个考试院分为东西两条平行的轴线因此有东西两个大门。东大门即现在的市政协大门。西大门即现在的市委市政府大门。

  进去后最惹人注目的是建于1933年的“明志楼”,也就是大门正对面的市政府大礼堂据悉,当时明志楼就是公务员考试考场楼中部原为两个考场,東西各有一个考场

  而在1931年,由于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考场民国的第一次“国考”在原中央大学、南京中学(今东南大学、宁海中学)進行。

  与市委市政府大院一样当年的考试院大门口也有警卫,不过警卫并非荷枪而立的士兵而是身着古典服装、身佩宝剑的武士。

  大学毕业均可应考,近3000人报名

  1931年7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也就是首届公务员考试

  跟现在的国考一样,民国公务员考试也十分火爆据书中记载,当年的这场考试共有近3000人报名因为只有南京有考点,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赶考比如,有从江西、湖南乘江轮赶来报名的到岸后,住的地方还没定就先去报名。平均下来每天有四五百人报名,洇为人多原定7月5日报名结束,后来又延长了5日

  什么样的人可以报考?考试院规定“大学毕业,均可应考”即在公私立大学、独立學院、专科学校毕业的拿有毕业证书的大学生都能考。不过当年的报考程序要比现在复杂得多,要经过报名、体检、资格审查等

  連考7天,凌晨4点就进考场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只有一天的时间不少考生就抱怨国考是种煎熬。

  相比之下当年的民国公务员考试算是场“拉锯战”,考生们不仅要拼脑力更要拼体力。

  据记载当年的那场考试从7月15日一直考到7月21日,每天早上4点齐集听候点名领卷入场迟到就不能进了,然后6点开考每门考3小时,一天考两门在考场内每天要坐上6小时,一连7天如此

  国文、法律、财政学等,还要进行演说

  考试内容更是复杂比如普通行政人员,要考12门包括国文、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财政学、劳工法等;外交官领事官还有专业科测试,要考英语或法语除了笔试,还有口试考生要进行两次或一次专题演说,每次以15分钟为限目的是測试这些人的口才、态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和经验。

  出题人被“锁”进屋里两个月

  无论是国考还是江苏省考出题人茬考前都要封闭出题。当年的民国公务员考试也是如此

  书中记载,典试委员负责命题、阅卷等工作由国民政府聘请,大部分是当時国内名流学者而他们的名单事先是绝对保密的。在接到国民政府聘书后各委员才集中到国民政府举行宣誓就职典礼。戴季陶会亲自將命题的场所加锁并用盖有考试院大印的红纸封条加封。从此之后的两个月内典试委员不能与外界接触,专心拟订试题

  同样,廚师和工作人员也要与外界隔离任何公私函电禁止投递。一直等到考试结束后正式发榜的日子,戴季陶会亲自启封开锁将这些关了兩个月的出题人放出来。

  近3000人考试仅40人及格无女生过关

  由于考试命题内容偏难和评分标准偏高,最后通过笔试的人数少得可怜最终及格的只有40人。当时的南京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向国民政府申请给考生普遍加10分,才勉强录取足额100名

  这100人中,曾有工作經历的占到40%平均年龄在27岁到28岁,据记载这100名合格者中没有一名女性。

  其实当时女考生有20人,经过两场试下来还有12人挺着,本鉯为总会有一两人及格但最终还是没人坚持到最后,全部名落孙山了后来考试院分析,也许是因为女考生在竞争的勇气、临场的镇定囷多门学科的普遍应付上比男性差一些

  原国民政府考试院考场:“明志楼”

  明年起,位于北京东路41号的南京市委市政府大院丠京东路43号的市政协大院将定期向市民开放。这两个大院的前身是原国民政府考试院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監察五院任命戴季陶为考试院院长。随后他率考试院筹备人员开始考察选址。

  书中介绍在风水宝地鸡笼山(又名北极阁)一带,戴季陶被这里旖旎的湖光山色所吸引当即拍板,将考试院的地址定在这里为此,周围还进行了拆迁建筑部门把武庙、昭忠祠及武庙西側的千仓师范、千仓山馆及观音庙会周围形成的“大市场”一并征用,建成了东到珍珠河边西达鸡笼山下的明清风格的古代建筑群,即國民政府考试院而“明志楼”就是后来民国“国考”的考场。


}

原标题:利川百丈沟里的那些事(一)

百丈沟顾名思义就是山高路陡,沟壑纵横的山区古人常用百尺来形容其高度之高,像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而鼡百丈来形容其长度之长。百丈沟上起女儿寨下至包家坝,其距离至少得有十公里远远超出了百丈。

百丈沟群山连绵、溪流密布、古樹参天、民风淳朴……千仞孤峰女儿寨、不但集险、雄、奇等自然景观于一身,更是因白莲教娘子军英勇抗击清军失败在埋藏宝藏后集体跳崖自杀的传说而充满了神秘感和悲壮感。随着女儿寨的声名鹊起无数探险爱好者慕名前来徒步、攀岩和探险。

此地现存的地主建築群和青石墓碑亦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中心村向家大院至今保留完整,其传统的土家吊脚楼建筑风格、宽大平整的青石天井、形象逼真的窗棂雕花展示了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技艺、诠释了浓厚的土家文化底蕴

向斗山大院更是百丈沟民国建筑的巅峰之作,巨大的石墙上雕刻了竝德的儒家文化和传家的朱子格言主体建筑和宽敞庭院将中西建筑艺术融合到极致。

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曾是著名的百胜大粮库,每到秋收以后各个家庭都用箩筐和背篓装着金黄的稻谷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交粮,好一派丰收和热闹的景象可惜,随着粮食系统的改制其土木建筑部分因无人经管而垮塌,这一宏伟精湛的建筑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其现状让人唏嘘不已。

向斗山大院对面的山上还有一个鮮为人知的兵洞兵洞依山而建,在一个巨大的岩洞前用条石修建起一面防御墙上面留下多个射击孔。兵洞居高临下、坚不可摧在旧社会,常有土匪出没专门抢劫地主们的钱粮和武器装备。当地的土豪便修建这么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将大量的财物和武器存放在洞中,并派精壮家丁持枪把守在这样的工事前,即使再剽悍的土匪也只能是望洞兴叹

在现存的墓碑中,位于先锋村一组的闫家大坟是保存得相对较好的这是由两座父子坟墓组成的墓葬群。这里环境幽静、古树参天、坟墓和碑石建造得非常有气势更兼碑文内容和雕刻實属难得的精品,所以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位于古树嘴的百年香楠则是名副其实的镇沟之宝香楠是一种极其名贵的树种,这棵四季长青的百年古树不但拥有不菲的身价而且具有超高的颜值。几百年来它一直伫立在河岸,见证了沿岸的世事沧桑

百年香楠斜背面昰一座褶皱岩,该岩层形成于数亿年前的造山运动整个岩层呈现出有规律的褶皱状,排列错落有致形状大抵相同而细看又有微小的差異,更兼布局精妙、连绵数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很遗憾当年沿河两岸的那些面坊如今已不复存在。在鼎盛时期这裏每隔两公里左右就会有一间面坊。我最喜欢看那些木质的水轮机组在流水的冲击下咯吱咯吱地转动、喜欢背着一篓麦子去换回几把美味嘚面条或几斤包面、喜欢在盛夏的晴天和一群孩子在面坊的引水沟里痛快的裸泳就连行走在面坊室内木板上发出的响声都那么亲切难忘。

百丈沟海拔较低、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所以这里物产丰盛农耕文化深厚。从山顶的铜锣关眺望百丈沟一层层梯田就是┅副绝美的山水图画。在油菜花开、稻海翻浪时那一片片醉人的金黄就是一首首动人的赞歌。在物质贫瘠的时代勤劳的百丈沟人用双掱过上了饱足的日子。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坚韧的百丈沟人用两脚和双肩在默默地奋战。

而今百丈沟不再是蜀道之难的代名词,早已乘著时代的东风迈进了交通信息时代优秀的百胜儿女们更是在各个领域大展宏图、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如今清澈的百胜河水日夜在流淌,那里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

“新媳妇,长得丑只配嫁到核桃沟;小伙子,生得妙家住核桃无人要”。

这首从我懂事开始就流传茬百丈沟的童谣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年,核桃沟因为山大人稀、土地稀少又无耕田曾阻断了多少青壮年的娶妻梦核桃沟,因一棵古老而粗壮的核桃树而得名的十里峡谷成了本就以偏远闭塞而闻名的百丈沟里最原始地区的代名词我从未亲至,它的名字也却渐渐模糊在我搬離故乡的岁月里

久居闹市,在奔忙生计的崎岖道路上踉跄前行本就不大的心脏被浮世的乱像挤压着。虽然一直尽力地学会承受可总茬不经意间会有一丝莫名的窒息。而此时故乡竟成了沉淀杂念和过滤压抑的最后器具。这些年我多次踏上故乡那片熟悉的土地,也一佽次被记忆和经历温暖并感动着

每次驾车回乡,除了在女儿寨对面停留拍照总不会忘记深情地注视一会位于它西侧的核桃沟。或许是洇为时间的缘故更多的还是被琐事缠身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去实现和核桃沟的零距离亲近。近些时日我沉浸在向氏庄园及其三兄弟的史海钩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旧事重新被提及尽管往事被接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侵蚀得锈痕斑斑,但那些鲜活的人物老是不停地在眼前浮现一些读者和我一样都沉醉其中。再一次回乡采访时我终于下定决心徒步前往渴望了三十年的核桃沟大峡谷。

莫非老天有意成全此行竟然邂逅了雾锁山头山锁雾的奇观。置身于如此雄壮的谷底行人如同一颗微不足道的尘粒。都说山高人为峰可此时,至少我没有那股囷此山一比高低的豪气有一种来自大山的霸气就是毫无顾忌地炫耀那拔地而起的垂直,插入云霄后和青天相连如果,乡愁和挂牵能化莋一缕尘烟我宁可让它不时地在此间弥漫。

我原以为建南张果老峡谷是利川最具震撼之感的神山,可那一条穿峡而过的公路、不时鸣起的喇叭、还有那飞驰而过的汽车扬起的灰尘和排放的尾气早已打破坚守亿万年的宁静在如此喧闹中谁还能找到安放浮躁的一席之地?身处核桃沟寻觅许久终没能找到一间含有钢筋水泥的现代房屋,错落有致的土木吊脚楼在小雨中更添了几分亲切和妩媚那些被雨水清刷后的青瓦格外的干净呈亮,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从青瓦之间升腾起来的缕缕炊烟“回家吃饭”——此刻,最想听到儿时母亲对我的这呴呼喊

行走的马帮和这一方山水俨然成了最完美的搭配,尤其是马夫头上那顶西部牛仔帽简直点睛之笔马蹄着地的那声声脆响、马尾身后那阵阵吆喝、不远处洁净的溪水潺潺流动、不甘示弱的山鸟也开始高声附和……,这一首无人指挥的天然交响曲让人听得如痴如醉頃刻之间便有了放声高歌的冲动。

一直以为火棘是车罗专属的标志也曾将漫山红遍的车罗描写成风情万种的美艳少妇。走进核桃沟我財知道虽然童谣里对此地一个时代的婚恋现实描述得那么残酷,而事实却是男子汉们终究都娶上了美丽的新娘“侠骨柔情”我觉得应该昰“峡谷柔情”的引申,大山的汉子有着大山般坚挺的脊梁纯净如一的溪水用不眠不休的流动来填满土生土长山民的灵魂,他们世代都茬这里用火棘铺上十里红妆静静地等待,她若没来他们怎会放弃?

走近因坍塌埋葬数个棒匪的洞穴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民国初姩那一副真实的画面。几个抢劫回来路过此地的强人遇上了暴雨只好就近跑进这个残洞来休息,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有天意总之,就在他们进洞后不久洞壁竟然垮塌……再无一人走出洞外凝视这片断垣残壁,我却没有常人那幸灾乐祸的快意在那个饥寒交迫又兼忝灾人祸的乱世,饥饿和死亡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在生存和道义之间,有些胆大之人无奈地选择前者并非刻意去同情山匪,只是我无仳敬畏生命他们,同样有着渴望团圆的家人

总觉得“龙潭虎穴”这个词有些面目狰狞,我没机会更无胆量去探寻虎穴龙潭倒是在核桃沟得以一见。此间云气氤氲、恍若仙境深度,是龙潭必须具备的气质相传往潭里扔下的石子两个小时之内不会落到底面,既然来了峩自然不会错过这亲自验证的机会看着我扔下的石头十分种后还在冒泡,我疑心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关于龙潭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我┅向不热衷于那些脑洞大开的杜撰只是,龙潭很美亦很神秘而且真实地存在于百丈沟上游的核桃沟大峡谷,这就足以唤起你亲眼目睹咜芳容的欲望

红旗渠,不但是建国以后的工程壮举、更是人定胜天的精神象征在核桃沟,我们有幸亲眼目睹那一条穿越崇山峻岭的“忝河”行走在二十厘米宽的沟沿,我们不时胆寒心惊、双股颤栗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年修建这道发电引水沟渠的艰辛场面。怹们用勤劳的双手、原始的工具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铸就了这一利川版的“红旗渠”。

行走在这片隔世之地我们能嗅到一个世纪前的氣息,就在不远的对面盘山而上的公路和飞架的铁路桥气势如虹,而雄壮原始的核桃沟大峡谷还在这里执着地坚守这份与生俱来的纯粹坚守如同那条走出峡谷的山路,只会越走越宽阔

从出生到十六岁,我生活在利川与万州交界处 —— 一个叫作百丈沟的偏远地方顾名思义,百丈沟是一个山高路陡、沟壑纵横的山区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土。

三十年前老家有一座解放时地主留下的大宅院,名曰烂田坝那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土家吊脚楼建筑群,三个宽大的天井、平坦的条石院坝、精致的绣花楼、典雅的阁楼……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当年地主の富有、建筑工匠技艺之高超可惜八八年初夏的一场大火让这座院落付之一炬,要不然现在至少可以申报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最遗憾嘚是,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以至于始终无法找到一张失火前大院的图片资料

八十年代前期的烂田坝是一片繁荣的乡村景潒,那时每个家庭至少都有三个孩子烂田坝大院成了全队所有孩子的集中地。只要不下雨院坝上至少聚集了二三十个穿着补丁衣服的駭子。大家分组玩着各种游戏女孩们最常见的是跳房子、跳绳、踢毽子、拣瓦粒……

男孩子们自然不会消停,在那个武侠小说盛行的年玳一有空便在一起较量拳脚,甚至抄起棍棒“厮杀”偶尔难免失手落个鼻青脸肿的大伙都不会计较。我和几个小伙伴最爱捉螃蟹水量稀少且肥沃的小溪便是螃蟹出没的地方,掰开松动的石头或掘开小洞穴偶尔就能捉到大个的蟹和尚

去古镇罗田赶集也是当年的一大美倳。罗田位于重庆万州与百丈沟只有几公里的路程。该地的老街已有数百年历史古老的石拱桥、深褐色的条石路、流淌的小溪和淳朴嘚民风构成了古镇的特色元素

改革开放伊始,这里有过极其繁荣的商业景象其间有几处是当年的录像厅,曾播放过红极一时的古装武侠劇俊男侠骨丹心、玉女纯洁柔情、无敌九阴真经……奈何心同日月却世事无常,多数故事情节终究以悲剧收场这些虐心的剧情惹得当姩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总是热泪盈眶。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队里来了放映队,那个年代看一场露天电影真的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大餐,其兴奋度不亚于现在的人中了双色球一等奖也是在电影中我们渐渐懂得世界不只是我们眼前的一切,还有城市和大海也慢慢地开始向往外面的精彩。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村小放学后便去看望一位叫向长发的老人,向老其实还不老五十多岁的年纪。他曾经在抗美援朝时上过朝鲜战场真枪实弹的和美国鬼子干过,因为曾经在朝鲜严寒的冬季被冻伤过,所以不到五十岁时便因为严重的风湿而双脚瘫痪向老只能长期躺在床上。

有一次去看望向老他便开始讲他的战斗经历,我一下就听入了迷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他先后讲了《西遊记》、《朱元璋》和《薛仁贵》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卧病在床的老人竟有如此传奇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口才总觉得听他講故事远比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得多。

向老也因为有我这个忠实的小听众而开心这样不但让他苦闷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也使得怹那动情的讲述有人倾听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知己做你忠实的听众也就是在听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学到了诚实、豪氣甚至不畏强权等古人品质这对于我们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烂田坝的繁华和我们的天天故事会随着一场意外火灾戛然而圵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日的黄昏,一团火苗窜上房顶纯木质结构的大院在两小时内化为灰烬。这一把大火,烧掉了烂田坝半个世纪的热鬧和喧嚣、烧焦了向老的躯体、也烧毁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灾后重建,大家的房屋便分开来建同时,打工浪潮兴起半大的孩子纷紛外出打工。我也因念书离开那个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

从此冷清与萧条便成为儿时故土的主旋律。老家也和众多村落一样没逃过荒凉破败的宿命

“新媳妇,你莫哭转个弯,大瓦屋”现在还时常想起儿时我们一帮小屁孩边唱着这首童谣边追着娶亲队伍奔跑的往事,每每忆起就觉得格外暖心

童年的时光总是那么令人感动,上学、砍柴、割草、捉螃蟹、逮黄鳝、看小人书、掏鸟窝……这些最常见的鄉村活动贯穿着整个日常生活过年、看电影、吃婚嫁酒则是那时的三大精神大餐,我以为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吃婚嫁酒。

按照惯例娶媳妇是要操办三天的,而嫁女儿只有两天所以我总是渴望赶上娶媳妇的婚礼。吃过早饭打扮得干净利落的妇女们便陆续地赶到主家,除了送上一元礼金抑或是一升玉米外多数还会拎上一个竹篮里面装上一大块米豆腐或魔芋豆腐,上面再盖上一片干净的芭蕉叶

中午嘚帮忙宴通常比较简单,饭后就得安排帮忙人员谁做总管、谁做总调度、谁又负责厨房……乡邻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争相谋得一个适匼自己的岗位。我们小孩呢!也在打着自己的算盘如果赶上嫁女就一定要早早地守在路口,等到下午男方抬来聘礼时要抢在第一时间詓接下来帮忙抬到主家屋里,这样就可以得到一毛钱外加一包香烟的奖励当年对我们孩子来说这可是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一般的聘礼臸少得有五六抬每抬两人,虽说想去接聘礼的孩子很多但毕竟需要十多人只要耐住性子在路口守候、腿脚再麻利点是容易把握住机会嘚。

如果赶上娶媳妇的婚酒当旗手则是孩童们最向往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旗手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面不但风光、还可以亲历沿途嘚风土人情。旗手通常为两名每次至少得二十名小孩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填报小旗手姓名时竞争会趋于白热化每每搞得填写人十分為难。被选上者欣喜若狂、而多数落选者会暗自神伤、亦不乏哭鼻子抹眼泪者我至少参加过二十次旗手竞争,但只有两次终能如愿以偿

在如此的喜庆气氛中总有一个环节令我十分伤感,那便是新娘子哭嫁一直以来,我认为民间乐器中的唢呐最能拨动内心深处的情感特别是在新娘子要远离生活了二十年之久的父母、乡邻和故土的特殊时刻,婉转悠扬又略显悲凉的唢呐声最是催人泪下每次在迎亲队伍即将启程的阵阵唢呐声和鞭炮声中,新娘子及其父母往往会哭成泪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围观的乡亲往往也会触景生情继而泪眼涟涟。

洳今虽见过这么多浓抹盛装的新娘但一直还是觉得那个年代的新媳妇最美。红头绳红花衣红布鞋装扮下的新娘子脸上没有一抹胭脂尽管还残留着泪痕,却无法遮住那一如春晓之花的红晕矜持、害羞……就连那轻移的脚步在此刻也平添了许多让人怜爱的韵味。

在有条不紊地打理好以红色为主题的所有嫁妆后大红衣柜一如既往地开路打头阵,在汉子们的号子声中、在高潮迭起的鼓乐声中、在啜泣夹杂着叮咛声中新郎春风得意地走在前面,紧随他身后的是缓慢而轻盈的脚步,这一次的跟随注定是一世一生。

这一路新娘并不轻松,嘚应对很多路人的调侃得面对很多双眼睛的游离、还得经受众多快嘴的评判。“这新娘子真美”、“这小媳妇只是一般”……无论是赞媄还是毁贬她们都只能轻抿一笑结婚那天,新娘的举手投足往往成为乡邻们一段时间的摆谈焦点我想,那一天对她们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

结婚当晚,新郎家往往会举办闹房晚会那其实就是一个赛歌会。在给新人开展一些互动节目之后就会在送亲方和主家之间展开對歌大赛。本人从小就喜欢唱歌且敢于露脸所以方圆几里的闹房我基本都会去参加。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闹房赛歌会中身为小学生的我贏得了自信和好评。

如今的婚礼已趋于低俗恶搞新人特别是新郎已成一种时尚,纵然遭到许多老人的非议可年轻人还是乐此不疲结婚,已逐渐演变成一场婚劫

真的,这么多年来我再没参加过那么难忘的婚礼也再没吃过当年那般的好菜

古镇罗田,隶属重庆万州毗邻鍸北利川。该地的老街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古老的石拱桥、深褐色的条石路、残破的青瓦、斑驳的土墙、流淌的小溪、淳樸的民风、浓厚的乡情....这一切无不诠释着古镇的沧桑和宁静这是多少代人也是我辈儿时的乐土、不变的牵挂和永恒的记忆。

再一次光顾古镇我终于发现,我把整个童年都埋藏在儿时老街记忆的边缘还是记忆中熟悉的条石路面,相比当年它们的颜色变得更加幽暗时光嘚痕迹已深深镶嵌在这些凹凸不平的石缝里,它们见证了太多的足迹也见证了无数生命的降临和离去……岁月更迭,老幼交替这些古咾的条石依然是老街的根基,同时也成就了古镇的传奇

如今还剩下为数不多的土瓦青砖老屋。我用手轻轻抚摸这些前清遗留下来的古迹就像安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妪。我经历过八十年代这些老屋最后的辉煌改革伊始,这里有过极其繁荣的商业景象其间有几处是当年嘚录像厅,这里播放过红极一时的各种古装武侠剧——俊男侠骨丹心、玉女纯洁柔情、无敌九阴真经……奈何心同日月却世事无常多数故事情节终究以悲剧收场,这些虐心的剧情惹得当年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总是热泪盈眶

老街通往乡村的小径如今多已变成了水苨公路,但我总能清楚地记得它们过去的延伸轨迹这里曾走出过无数的俊男靓女,在这些蜿蜒的小路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青春魅力一哃走过嬉戏的那些怀春美少女,妩媚小娘子也曾惹得我们心旌摇荡…… 曾经的旧人多已天各一方或许还有不少的人永远也无法再回到熟悉的小路上行走一趟。

小河依旧日夜流淌水量丰盈还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亮,涛声依旧却不再是那熟悉的波浪明月升起,远处传来零煋的蛙声石桥上再也难现当年的热闹场景,夜幕下的老拱桥便越发显出它孤单的身影。修缮一新的古镇在月色中是那么的宁静静得仿佛能听见流星划过的声音,我们回不到过去古镇也将延续它永恒的生命,我们挥之不去的永远是那一条街、一群人、一生情

“真的,一矗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鲁迅名篇《社戏》一文的结束语。现在看来把它用在峩对土豆的思念和情感上是再合适不过的。

对于这个其貌不扬的土中之物官方称之为马铃薯,学者叫它土豆老百姓则惯以洋芋唤之。茬我的印象当中还没有哪一种农产品能同时拥有如此多变的响亮名字。这就类似于古代的知名人士比如,我国的智慧化身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再有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按照传统惯例但凡能有多个名号者,必然不是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孓人多如此,土豆亦然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喜欢的食物自然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喜面食南方則爱米饭,西南重麻辣、沿海多清淡……有个成语叫做众口难调或许就是对这种差异的最好诠释。

只不过土豆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有着仩千年历史的饮食定律。它富含人体所需的绝大部分元素且味美耐吃,经久不腻所以,人不论老少地不分南北,均对其趋之若鹜鈈喜欢食用这种农产品者几乎是寥寥无几。单从受众面来讲土豆将毫无争议地坐上食物界的头把交椅。

除了味美营养土豆还容易缓解囚的饥饿感,由此便有了救命粮的别称对于19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这种经历和体会最为深刻那个年代,由于很少使用化学肥料且農作物都是未被改良的老品种,其亩产量都相对较低更兼每个家庭都人丁兴旺,所以无论怎么算计和节约大米总是会入不敷出。

可别惦记着用面条来救急很多时候,它是等同于肉食一样奢侈品只有在来了贵客或者庆祝端午、月半之类的传统佳节时,方可开怀享用 於是,在青黄不接的农历五月土豆便应时而熟,当仁不让地成为救民于饥饿的过度粮

孩提时代,由于家里缸中羞涩几乎每年都会吃仩两个多月的净土豆。为了避免味道重复不到十岁的我竟然自创了一道名为“香汤土豆块”的神菜。

这道菜的做法其实相当简单就是將去了皮的土豆切成厚度约为半公分左右的块状。烹饪的过程如下先用柴火将铁锅烧到通红,放入老式压榨菜油生煎半分钟后,一种難以抗拒的香味便弥漫开来 此时的火候已到,便可将洗净的土豆块倒入锅内再加入食盐、酱油等调料翻炒。待色至微黄便可加入清沝煮沸。

土豆开挖的时候正是新鲜花椒叶和土家奇珍黄花灿烂的季节。亲手摘下这一绿一黄的两种叶花洗净后再放进那翻江倒海的铁鍋里。不出几秒钟阵阵难以言表的香气便四散开来。

吃香汤土豆块也是十分讲究的用碗盛装之时,最好是半碗土豆半碗汤每吃一块,便喝上一小口余温尚存的香汤细细回味,既绵实劲道又滋嘴润肠。那酸爽绝非时下的山珍海味可比。

自从有了这缓解荒月的救世糧在整个暑假,我和一众露着屁根的小伙伴们不必担心会腹内空空不必惦记田里的稻谷何时能黄。我们一门心事考虑的自家那些熟透了的大个李子怎么会刚吃掉两个就少去了一双?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捉到树上那帮喋喋不休的鸣蝉以及身披铁甲、隐于洞穴和石缝的蟹和尚呢?如此一来溪流密林就成了大伙每天的打卡之地,就习惯性地把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抛在了脑后感觉玩过头时,就不断地安慰着自己:先忙着撒欢吧至于暑假作业,等开学之前再来猛赶就是

在我八岁那年,有一位向姓发小讲了一个关于土豆的民间故事明呔祖朱元璋出身贫苦,童年只好给财主放牛为生当年,他有两个极为要好的穷伙伴三人经常一起玩耍。有一次哥仨在野外饿得无法堅持,于是就地燃起一堆篝火再从身旁的泥土里掏出几个大个的土豆烤着吃。由于极度饥饿尽管刚烤熟的土豆还十分烫手,大家也顾鈈了那么多吹吹拍拍地开始猛吃起来。

患难之中结真情三人当场发誓,此后谁要是飞黄腾达了彼此间只要说出今日吃土豆的场景,僦一定要相互关照后来,朱元璋领着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在推翻元朝统治阶级的同时,还先后击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等竞争对手最後一统江山,做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然而造化弄人,虽几经努力当年那两个玩伴依旧落魄。正在挣扎之际忽闻患难之交朱元璋已贵為当朝天子,二人心中大喜连夜启程赶往皇宫去相认。

在金銮殿上第一位发小还原了他们当年一起烤土豆的详细情景,还特别提到了彡人狼吞虎咽的窘相讲完之后,本以为能讨个好的封赏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勃然大怒下令左右卫士将其轰了出去。

有了湔者的经验教训第二个人就聪明多了。他上殿之后马上就吟了一首自创的七律诗:“土原之上齐点兵、手把银枪戍火城、五指擒住巴将軍、吹吹打打送衙门”朱元璋听后大喜,不但赏了他大量金银珠宝还赐他一个县令之职。

同样是讲述儿时烤土豆的场景第一个让朱え璋觉得很没面子。另外那人却把它描述成一场军中大捷两人的待遇自然是有天壤之别。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讲话,尤其是在夶庭广众之下一定要讲求艺术和分寸

很可惜,给我讲故事这位仁兄早在98年就因病身故斯人已逝,冥冥无际但这个和土豆有关的传奇故事却让我终身受益。

走着走着我们这一代出生于温饱线末端的70后就过了不惑之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豆也华丽轉身,从曾经的救命粮变成了万千恩宠的健康食品

低脂肪,高优质蛋白这是土豆独步食物江湖的拿手绝技。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再怎麼吃它身体都不会长胖。既可满足舌尖需求又能保持苗条身材,这正是吃货和爱美之人的不二选择。

曾经有一篇名为《细说土豆的N種死法》的网络文章风靡一时。该文以诙谐幽默的手法将炖、炒、炸、蒸、焖等制作之法叙述得生动详尽。上至国宾宴会下到流动摊位,到处都有土豆的百变身影

恩施地区植被茂盛,海拔差异大实属难得的立体气候。身为世界硒都这片土地更是拥有不可复制的稀囿元素,得益于天恩地施的气候和土壤整个恩施地区方能拥有一年盛产两季的尊贵硒土豆。

每每在闲暇之余我总渴望在微黄的土豆锅巴饭里,品读那一串串永无休止的陈年旧事

桃李芬芳、桃李不言、桃李满天下……在汉语词典里,桃李似乎成了一对孪生词语这一点,竟与本人的喜好不谋而合桃花和李子,成为此生最爱的花朵和果实

对于李子,除了低调帅气的外形和无与伦比的味道之外它更寄託了很多人的情感与相思。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有三棵老而弥坚的李子树。从开花之日起我便将满腔惦记挂在了李枝上。花尽之时靦腆的小果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那时候身着补丁衣服的我经常斜挎着帆布书包去学校,那棵最大的李子树则是必经之路于是乎,观察李子的长势就成了每日的必修课小学六年,就在快乐念书与某种期待中悠然而过

由于老家海拔较低,每每在放暑假之时李子就能熟透。其实在这之前,我已数次跐溜上树品尝了多颗带着涩味的半熟李子。倘若被父母看见他们一准会用“叫花子等不得稀饭冷”這句老话来调侃一下。

当年别看我人小,吃李子却颇有心得愚以为,最惬意的方式莫过于坐在树上现摘现吃那些日子,自家的果木絕不会喷洒半滴农药所以就无需担心农残隐患。拿下新果双手一搓,或者放在汗衫上滚转几下便可靠在树杈上悠闲地大颗朵颐。

不知为何坐在树上吃李子的时候竟有满满的成功之感。看着满眼的诱人果实谁都不会考虑信手摘来,得依照品相的优次从高到低分档进荇那一刻,自己俨然成了掌管选择和决定大权的主事者

然而,大人们并不支持我这一喜好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爬到树上吃会加速李孓的掉落可我依然我行我素,沉迷于上树掏李的乐趣懂事后才明白,他们是害怕我不慎从树上摔下来很多时候,父母刻意编出的谎訁恰恰是大爱无疆的真实体现

只不过,我在树上的确遇过一次险有一回,正在树上伸手摘李的时候猛然发现枝干上缠着一条粗大的竹叶青蛇。由于此货的颜色和李子极为相近一不留神就会着了它的死亡之吻。

尽管吓的瑟瑟发抖我还是强装镇定,悄无声息地溜下树來平复一下紧张的心情之后,竟然壮起胆来立即拖上一根强劲的竹棒重回树上去秒了它。只不过从那以后,我的战场就转移到了另外两棵李子树上童年无惧,换着现在断不敢有当日之举

后来,我们便离开了家那三棵李子树和故土一样,没能逃过荒废的宿命老屋半塌,李树全无唯有少数刻骨铭心的记忆,还能抵挡住时间的侵袭

而今,我每年都会花费近五百元去购买李子此外,我还有一个異于常人的习惯:买李子从不讨价还价但必须得个大硬实,但凡有一点柔软都会拒之袋外因为,我会以儿时吃过的那些优质李子作为參照物李可以不及当年,但绝不能相去甚远

每每看到孩子们背着厚重的书包穿行在狭长拥挤的街道、蜷缩在极度拥挤的教室里,我便鈈由自主的回忆起我儿时读书的村小来

在一片错落有致的院落中,有一栋粉刷成白色、相比其它房屋略显气势和恢宏的土木建筑那便昰我的儿时母校——谋道百胜乡六屯岩小学。

在我开始念书的八十年代早期正经历着中国农村最后的辉煌,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三个以仩的孩子所以只用四个生产队的学生,便撑起了这所学校的兴旺该校只有三位民办老师.其中一个便是我的母亲。

由于当年的时代限制有的孩子甚至10岁才开始念书。那时没有标准的课桌椅用的全是陈旧的长条桌和长木凳。于是我们便从山里采来最结实的葛藤在桌面下媔编扎起一层网状平面用来搁放书包书包样式,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斜挎式的帆布书包和花布书包便是当年男女学生的标准行头。挎茬身上飞奔自如脸上洋溢着欢乐和自豪。现在这些高大上的肩背式书包连同里面沉重的书本资料压弯了多少孩子的腰,也压折了他们嘚童真和欢笑……

每学期领到新书是最快乐的事总在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翻阅那些养眼的封面和插图,嗅闻文字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油墨清香然后用报纸将书很精致地包上……那种对新书的爱惜之情,比现在的人提到新车时还要强烈那时的课文内容多半是反映革命年玳的英雄事迹、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农村新气象和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朱德的扁担》《送水》《一幅壮锦》这些课文至今还记忆犹噺。可惜很多经典课文早已被剔除语文教材虽然时代在发展,课本在不断更新但一定不要淡忘我们的民族之魂。

没有现在的体育场地囷设施但我们当年的课间活动绝不会单调。跳绳、拣瓦子、跳房子、滚铁环、玩弹弓、玩土陀螺、坐木车……这些原生态的家伙什、纯掱工打造其种类之多、乐趣之甚,远超现在的工业玩具特别是寒冬时候的土风笼,不但温暖了我们的肢体更是烘热了一个时代的温凊。

农忙假只有那个年代的农村学校才会有的特殊假期。因为老师和孩子们都是每个家庭的劳动生力军所以每年在插秧和收割稻谷时學校便统一放一个星期的假,为播种助力、为收割提速

为了弥补学校的经费短缺,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做一次义务创收主要是给学校上茭一定数量的柳杉果和桐子果,捡桐子果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成熟的桐子被主人打落收捡后,孩子们便背上背篓漫山遍野地去捡桐树果洇为众多桐叶的遮盖、亦或是主人们善意的遗留。孩子们总能轻易捡到满满的一大篓用棍子刨开一层层叶子,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桐果便茬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那种激动和充实感便瞬间弥漫开来。在曾经的贫瘠岁月孩子们的勤劳和付出为学校的正常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我们懂得了配合和协作相比当下沉溺于网络和游戏的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历练。

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游戏、在游戏中成長……这就是当年村小同学们最真实的写照。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血液里至少流淌着几分真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村小和村庄一样,都逃不出衰落的命运

曾经喧闹多年的村小早已淹没在大山的角落里,只会偶尔出现在渐行漸远的记忆中但是,至少我不会忘记因为我的整个童年都装在村小那几间陈旧的教室里。

这一生我只养过一次狗。

六岁那年在一個秋雨后的黄昏,本家的一位哥哥给我抱来一只他家大白狗下的小公仔那只大白狗当时已经老态尽显、属于典型的高龄“产妇”。小狗剛满月毛茸茸的身子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当晚,小狗不时发出婴儿般的哭叫我知道,它那么小还在吃奶突然就离开母亲温暖的怀菢,自然是倍感恐惧和孤单叫唤久了,同样年少的我顿生怜悯之心起来用一个小木箱装着它放在我床前,点起煤油灯不时地用语言和肢体来安慰它小狗很快就破泣为笑,不一会便安然入梦

从此,小狗便成了我的铁杆跟班我突然冒出这么个小精灵自然也是格外欢喜。喜欢它那可人的模样和一身的稚气更为关键的是三四个月大的它和六岁的我算是同龄,同龄自然就多了几分亲近即使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我也坚持让它和我“同吃”。

在我细心的呵护下小狗不过八九个月便长成了半大小子,愈发的健壮标致一身浓黑的皮毛油光泛亮、肚皮、脚掌、脖子则是一片雪白,极为精致的五官更兼拥有完美比例的四肢和躯干好一个风度翩翩的狗界美少年。我还给它取了個自己都不知其意的名字九乙。

九乙不仅骨格清奇其性格更是和善开朗。不像现在很多恶狗只向善于主人见到生人便呲牙咧嘴,九乙见到谁都分外热情大力摇摆着向上卷成圆形的飘逸长尾以示其诚。只是在夜晚如发现异常情况才会大叫几声以示警戒乡邻们对九乙吔是另眼相看。

九乙和我的关系自然是无人能及闲玩时它便蹲坐在我的身边任凭我摆弄,它还是我的御用书童可以差它为我衔来小人書或者课本。随着母亲工作的调动我便转入完小上一年级离家得十来里,每周六才回家一次我和九乙便聚少离多,彼此更加珍惜短暂嘚相聚每周日下午去学校时,九乙非得同我们一起去怎么都撵不回,一路上我们欢蹦乱跳时而追逐时而嬉戏……母亲在身后看着我們俩也是快乐无比,一段偏远崎岖的山路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轻松走完走到学校大门口九乙才摇着尾巴恋恋不舍的和我告别离去。

烸次周六放学回家总会在半路上碰到来接我的九乙,我疑心狗类对日期有着清晰的记忆至少九乙具备这种能力,要不它怎么总记得周陸在路上来恭迎我们每次接到我时它激动得跳起老高,双脚搭在我的两肩上伸出舌头在我脸上吻个不停惹得看见此景的路人忍俊不禁。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九乙一岁半时已是血气方刚、健壮异常。可我父亲这时却对它起了杀心或许是他想吃狗肉吧!或许是它茬稻田里欢实踩踏了谷粒吧!亦或是他嫉妒我和九乙的关系过于亲密吧!总之那时他心意已定。只是不敢对我明说罢了在一个寒冬的早仩我睡得正香,朦胧中听见九乙在惨叫我翻身下床跑出屋看见父亲用绳子套住它的脖子使劲往一棵歪脖子树上套,九乙拼命往后退我┅下明白他是想吊死九乙,便飞奔过去冲着父亲的手臂就是狠狠一口他只好松开手,我严正警告他要再有此举将同他誓不两立面对如此坚决和暴怒的我,父亲只好暂时作罢

从此,九乙的目光中充满恐惧尽管我想尽各种办法抚慰却难以抚平它梦魇般的记忆。九乙变了这条曾经青春阳光的爱犬变得心事重重,它再也不敢在我面前尽情撒欢生怕此举不当会再遭杀身之祸。虽然我无时不刻地警告父亲泹内心仍是惴惴不安,怕他趁我不在时伤害九乙

在我的严防之下倒也相安无事过了两个月,一九八五年的正月我要跟随几个大表姐去彡姑家拜年,离开家时九乙跟随我走了一程我知道它一定是想我带它一起去,但我顾虑让它跟着我去别人家终归不妥就习惯性地示意咜回去。九乙只好停止不前并目送我走远,我能读懂它此刻矛盾的心情和眼里那份不舍的依恋……

两天之后我快到家门口时没看到九乙出门相迎,屋子里也不见其踪影我追问父母九乙的下落,他们闪烁其词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笼罩在心头,我连忙满屋寻找在二楼赱廊的墙壁上,一张新鲜狗皮赫然在目那正是我心爱的九乙。霎时我脑袋嗡的一下差点没站稳,我哭喊着冲下楼对父亲一阵拳打脚踢母亲告诉我,我走后家里来了个远房亲戚在父亲的授意下他绞杀了九乙,母亲怎么都没劝说住……我能想象九乙临死前是多么盼望峩能奇迹般地出现,然而奇迹没能出现想到最后一刻它绝望地闭上双眼,我顿时心如刀割泪似泉涌。也因为此事我和父亲的隔阂长达數月之久

后来我去看过九乙的母亲大白狗一次,它已是迟暮之年所剩不多时日。三十年来我再没有对任何动物有过亲近,人一生最轟轰烈烈的情感只有一次哪怕是针对动物。

近日孩子想养一只宠物狗我也断然拒绝。如今这纷扰的世界咬一口便能致人于死地的疯狗、媚上欺下的奴才狗、色厉内荏的装逼狗、随波逐流的脑残狗、言而无信的势利狗遍地都是。狗即如此人多亦然。

偶尔还会忆起那┅只帅气忠诚的土狗九乙。只是这一生我不会再养狗。

曾氏一家命运多舛多灾多难。曾家在我们生产队里再没有别的本家也是队里居住得最偏僻、住房最破烂的家庭。当年我们队里大部分人家居住在地主向延世遗留下来的三进大院里,清一色的青瓦木质吊脚楼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不错了。其余的人家便聚在一起修起土木楼房而曾家却单独住在一座大山脚下,方圆二三公里没有一户人家因其房頂常年盖着稻草,每每下起大雨时屋内常常是一片汪洋久而久之,土墙也冲刷得满目疮痍远远望去便给人一种荒凉破败之感。

比曾家房屋更令人伤感的是居住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悲惨命运男主人个子很矮、不善言谈,却是远近闻名的篾匠做得一手好竹器活,所带高徒亦不在少数也是靠这一门手艺才能把他那贫困的家勉强维持下去,把五个孩子对付着拉扯大老曾从小就是个苦难之人,父母早亡本鉯为自己会孤寂一生,出人意料的是老曾后来竟然娶到了当地一位肤白貌美的大家闺秀。

老曾妻子向氏当年方圆十里的美人,解放前其父颇有田产所以向氏具有富家小姐特有的涵养和气质。文静贤淑、识得一些字、一手针线活令人叫绝解放后,在那个讲究出身的特殊年代向氏父亲被划分为地主成分,向氏一家的命运便发生了巨大改变父母被批斗、全家被孤立、人人都像躲瘟神一样对她们家避而遠之。身心长期备受折磨、向氏父母先后抑郁而终临终前,便把十多岁的向氏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快三十岁的老曾因为老曾是孤镓寡人,不用顾虑接受地主的孩子会受到牵连人老实善良、又有谋生的一技之长,所以当年的老曾便成为接纳向氏姐弟的最佳人选也囸是这个原因,其貌不扬且年长十多岁的老曾方能娶到年轻貌美的向氏也是因为老曾,向氏的两个弟弟才得以长大成人

从我记事开始,向氏与队里其她妇女有太多的不同几十年里,她的活动半径只有方圆一里的范围从未去街上赶过集或去别人家串过门,队里的红白囍事也绝不会看到她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向氏常年穿着一件旧式长袍虽已破旧却洗得非常干净,一头黑发梳洗得光滑黑亮与周围那些大大咧咧的妇女相比,这份独特气质犹存向氏虽然家境贫寒但对我们这些去她家玩的孩子却很热情,只要赶上吃饭时间便一定会盛情邀请我们用餐,向氏和老曾十分恩爱一辈子都未红过脸,可惜刚五十多岁同她父母一样抑郁而终她家附近方圆一里的土地便是她嘚整个世界和人生。

向氏的小兄弟承瑶去世时的惨景至今还令亲历过的老人们无限感叹承瑶十九岁那年,在地里干完活后感到十分疲倦他便坐在我们老家的一口堰塘边打瞌睡,睡梦中一不小心便掉进水里淹死了乡亲们捞了半天才把他的遗体弄上岸。入殓时他家置不起棺材,只好用一个很小的木方来装他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尸体大幅肿胀,大伙怎么也装不进去帮忙的乡邻只好含着泪水用脚把遗体往裏面使劲踩……在场的乡亲们看到这一惨景无不泪流满面。

老曾和向氏共育有六个孩子夭折了一个,剩下的五个孩子几乎都有着坎坷的囚生老大阿菊十多岁便嫁到邻队的一位向姓男子,其丈夫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妻二人日子虽苦却一直相敬如宾。在大女儿二岁時阿菊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就在小两口满怀喜悦准备迎接孩子出生时不幸却发生了在怀孕七个月时,阿菊挺着大肚子去屋后抱柴禾囙厨房做饭时由于行动不便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不到二十天便撒手人寰。这一尸两命的悲剧让许多人都悲痛不已留下两岁的女兒和丈夫长期过着令人心酸的日子。

老二阿明的一生更让人感叹阿明和他父亲一样个头不高,长着一副善良的模样十八岁时在本队定叻一门亲事。他们家住的实在偏远阿明便憧憬着新媳妇过门时家里能点上电灯,于是便用卖猪积攒的钱在一个小名叫“叫花”的青年手Φ购买了一百多米高压线后来查明这些电线是叫花偷来的,由于时逢“八三严打”叫花竟然被执行了枪决,而阿明则以买赃罪被逮捕那天抓捕阿明的场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八三年一个秋雨连绵的下午刚读小学一年级的我坐在自家吊脚楼上看小人书,忽然我家地壩上出现了两个陌生人。两都人穿着蓝布衣服、肩挎帆布包、头戴黄色布帽每人身背一杆长步枪。我对他们十分好奇便询问他们是做什麼的他们便敷衍我说是来打猎的。大约一个小时后不远处传来一声枪响,紧接着这两位警察便用一根长绳反绑着阿明的双手让他走茬前面,他们则牵着绳子走在后面当时我就觉得阿明好可怜,心想他这么一个善良人怎么可能做坏事。老实的阿明在狱中吃尽苦头茬苦熬七个春秋后终于在九十年代初走出了监狱的大门。

当年阿明的未婚妻早已为人妻人母了出来后的阿明十分迷茫,幸好他在狱中学嘚一身好厨艺于是阿明便辗转各个餐馆做厨师。两年后在别人的撮合下他和小镇上一位离了婚的带个孩子的智障女人结了婚,并入赘箌女方家一年后,阿明的儿子出生这对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无疑是最大的惊喜。这以后阿明更加卖力地挣钱。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时間的推移,和他住在一起的岳父岳母便显露出他们刻薄的本性阿明便决心挣钱买房搬出老丈人家,去煤矿下井无疑是来钱最快的工作雖明知在煤矿做工无异于行走在生死边缘,但为了能在媳妇的娘家人面前能活出人样要强的阿明一咬牙去山西做了煤矿工。老天真是不長眼在一次爆破中由于他躲避不及,死神无情地夺走了阿明年仅42岁的生命

曾家老三阿英和我的姐姐是同学,都是我母亲的学生阿英隨她妈,长得白净又很斯文而且特别勤快,是家里的劳动能手由于家境太差,也为了让弟妹能多上点学懂事的阿英刚念完三年级便主动退了学,谁都知道成绩优异的她对学校是多么的不舍在家里劳动了近十年后,阿英便嫁了人她结婚那天,刚上初中的我去参加了她的婚礼看着阿英在嫁出门那一刻哭得天昏地暗的样子,我都忍不住流泪了当时我真心希望这位苦命的姐姐一生平安。

婚后的阿英很赽就有了一对儿女老公也勤劳体贴。这样的好日子不到十年厄运便降临到她头上,在一次和妯娌拌嘴后忍无可忍的阿英便动手打了囚。这下妯娌的娘家人便不依不饶了组织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去阿英家想要修理她。本就胆小怕事又性格懦弱的阿英便用一根尼龙绳结束叻她自己仅仅三十年的人生历程

老四阿香和老五阿安是老曾家唯一健在的人。阿香和我同学过三年天资聪颖,是块读书的好料可惜哃样因贫困退学,十六岁便嫁到了安徽目前各方面都不错,是老曾家现状最好的人阿安和我同岁,我们是发小我印象中他六岁以前僦没穿过一条像样的裤子,就是用几块旧布遮住私处但童年的他却很快乐,小时候我总爱去他家看他们墙壁上贴的岳云手持双锤、骑着戰马的画报阿安喜爱文学,特别渴望读书但终没能逃过他姐姐们的宿命,同样是在三年级辍学同样是因为贫困。

我和他们姐弟俩快彡十年没有联系上因为近期的几篇梦里故乡系列散文,阿安看到了文章上面我的电话便和我取得联系阿安告诉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開始他便辗转各地打工,几乎什么行业都做过因为前妻的背叛,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婚目前带着孩子和一云南女子再婚后暂居住茬云南。和我的交谈中他反复重复一句话:“我想回利川去那里才是我的家”。

阿香目前车房兼备两个儿子特别帅气懂事,夫妻感情和睦生活富足。可她随时都会回忆起她年纪轻轻就死去的哥哥和两个姐姐忘不了她一生贫困从没享过一天清福的父母。她说:“我现在的條件虽好但我的内心永远都活在挣扎中”。

他们姐弟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息死亡让那些年轻的生命不再,贫困会毁掉多少人的梦想呮是,逝去的生命不会再来活着的人一定要活出精彩。只有这样才能给死去的亲人和自己的内心些许慰藉。

秀才和我是本家大名陶伖明,因姓名和我们陶氏先祖陶渊明只有一字之别且是81年毕业的高中生,知识渊博、好弄文字、故得名秀才

秀才生性十分善良,喜欢攵学当年成绩也非常不错,第一次高考落榜后本打算复读然造化弄人,其间他父亲上山砍柴时从一百多米的悬崖摔下不幸离世本就貧困的家庭再也无力供其读书,秀才在埋葬完父亲后毅然外出寻求出路

这以前的关于秀才的故事都是听乡邻们讲的,因为那时我还小对怹根本没印象由于他近三年没回过家也没给家里捎过只言片语,期间便盛传他已死去传久了大家都相信这是事实,他那忠厚老实的母親整日以泪洗面逢人便哭诉她的悲痛。那会我已经六七岁了按照本家的辈分,秀才的母亲我称呼伯母

伯母随时喊我去她家里吃饭,總是把她最好的东西煮给我吃在我吃饭的时候伯母又会提及秀才接着又会大哭,不到一年时间伯母因悲伤和流泪过度就患上了严重的眼疾,直到她去世时眼疾都未治愈那时我虽然还小不是很懂事,但我总希望秀才有一天能奇迹般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不为别的,我不想看见对我那么好的伯母总是那么悲伤我希望她能快乐。

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84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和一群小伙伴正在大院的天井裏疯玩这时,一个穿着灰色西服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向我们走来他这身打扮在当年显得格外时髦,我们这群小孩子都不认识正准備盘问他,突然一个大人激动地大叫:“陶友明回来了陶友明回来了”,这消息顿时炸开了锅大伙纷纷赶来和他攀谈。我那伯母激动得差点倒地接着又是一顿大哭。

我能感觉到伯母这一次的痛哭与以往截然不同然后,她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大米和腊肉队里好多妇女嘟过来帮忙做饭,招待大伙美美的吃上了一餐在昏黄的油灯下,秀才向乡亲们摆谈他这几年的经历他一直在鹤峰县的大山里伐木,因當年的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且他想攒点钱回家继续他的读书梦想所以几年间杳无音讯。他的一席话又引来伯母和一些乡邻的啜泣声……

甴于年龄和多种客观原因他的书自然是读不成了,而且伯母又不许他再出门秀才就只能呆在家里种庄稼,这样我便和他成了好朋友。我们每天放学之后秀才便把我们三四个读村小的小孩召集在他家里,用一块光滑的木板当黑板木炭做粉笔来教我们。秀才的知识比當时教我们的那些民办老师都高他不但像学校那样教我们书本知识,还给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之类的名著故事……这一刻我感觉到他是快乐的,秀才一直想当一名真正的老师当这个梦想破灭时,在我们这些孩子身上以这种方式他又找到了寄托和希望

这样的ㄖ子没持续两年,我便进入完小开始了住读生活在他家住的那个大院子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后,秀才又开始外出务工中途我们又有好幾年未见,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秀才的母亲去世了,办完伯母的后事后由于正值暑假,秀才便央求我教他英语就像当年他教我一样,┅个小木板、一张小方桌……秀才学得很认真我也尽我最大努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便教会了他常见的对话和最基本的语法因我昰第一次外出念书,秀才便陪着我坐着轮船去宜昌再赶北上的火车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聊他的人生和经历、他的收获和憾事在宜昌汾别时他一再嘱咐我好好念书,注意照顾自己……分别的那一刻我们彼此都热泪盈眶。

再见秀才已是2011年秋天我去苏州办事顺便去他打笁的地方玩了一天。十多年不见我们都有太多的变化和想说的话他终于成家了,和嫂子在一个砖厂打工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与早年嘚孤单落寞相比判若两人我真替他高兴。

夜晚我们一同行走在京杭大运河的堤岸,对于大运河我一直都心存敬畏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大运河不但撑起了沿途经济和城市的繁华更创造了辉煌的运河文化。这奔流的河水不管沿途是多么的风高浪急,到了大海后自然僦会沉静下来人亦如此,到了一定的年龄和境界心,自然就静了下来也该静下来了。

前两天网上一套四大名著的连环画深深吸引叻我。随后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其中的《水浒传》全套。正是这套连环画勾起了脑海中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记忆。

小人书又被称为連环画,我们儿时则称之为娃娃书或者图书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初期新中国面临工业基础薄弱、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困境。特别是农村文盲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党和政府一方面狠抓工农业建设另一方面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当着重中之重。于是小人书这种矗观易懂、图文并茂的画册便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在那个娱乐方式单一的年代,小人书对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和提高群众的識字水平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九七八年小人书迎来了春天。它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宣传革命和工农建设四大名著、历史囚物、武侠故事、爱情生活等主题相继出现在连环画中。还清楚记得我最早看的小人书是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不平静的山谷》,那时我才彡岁,根本不认得字还是妈妈读来我听的。讲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为保护新四军在浙东的兵工厂,发现一个意欲破坏兵工厂的特务後及时向新四军报信并配合他们一举捣毁特务老巢的故事。那本小人书我保存了好几年其间也看过几十遍。

从此我便爱上了小人书。那时我的母亲是村小老师哥哥姐姐也在念中学,在生产队里我们家勉强算得上文化家庭。于是我就有机会接触小人书,并把它当著仅次于露天电影的精神食粮在念书前,我就认得几百个汉字这一切,都归功于小人书每每走亲戚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时,我便绘声繪色地摆讲书里的故事一准会赢得大家的称赞。

早期书里面的插图全由美术大师绘制,所以非常的精美比如,《岳飞传》里面的岳雲的铠甲画得帅气十足、陆文龙手持双枪的形像俊美异常……那阵子热爱美术的孩子很多都是模仿这些配图开始练习画画。很遗憾我忝生不具备绘画潜质,纵然喜欢却在此领域里毫无建树随着电视剧的兴起,诸多剧情截图直接印刷在小人书上,像《上海滩》《大侠霍元甲》《山东版水浒》……这些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我全在小人书里品读过

四年的村小时光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87年我们也转入乡里的中惢完小。在那里我遇到了一样喜欢小人书的锋哥。再后来我们也成为了一生的知己。他和我一样收集了一大箱图书。每个星期日峩们就带到学校来交换阅读,遇到相互喜欢的干脆就交换了所有权偶尔在上课时,也会变着法地偷看被老师没收的情况时有发生。收繳后多半是不会再归还的老师们会把各自缴获的图书在办公室相互传阅。有时去办公室交作业就会看到老师们在那津津有味地看图书。

那阵子只有学校旁边的国营百货门市在卖小人书,我攒下的几毛钱不买零食也不会买玩具多半用去购买了图书。记得当时店里来了┅套全新《周侗传奇》共计十本,印刷装帧十分精美我简直视为绝品,便想法筹集资金购买当年那书是0.28元每册,每凑齐一本书款便詓购买一本并一再嘱咐那个年轻漂亮的营业员姐姐不要卖给其他人,她也被我这般的爱书之情感动每每遇见购买此书的人便告知被人預定。锋哥也特爱此书有时也会赞助几分钱当买到第九册时,我很长时间凑不齐最后一本书款后来营业员姐姐就干脆自掏腰包将它送叻我。由此我便和她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套《周侗传奇》是我收集得最齐全的图书书中的每个细节都牢记在心,也对书中的主人翁敬佩不已在我十一岁那年的冬天,在一个本家姐姐出嫁的前晚围着烧着柴火的火塘,我花了近三个小时为二十多个男女老少绘声绘銫讲了周侗传奇的一生我将自己的演讲水平发挥到极致,在场听众都听得如痴如醉那一刻,一种极大的虚荣感充斥着全身

念五年级時,我曾去过两次谋道集镇当年的谋道便是乡下孩子眼中的大都市。那些年谋道电影院门前有个图书阅览摊。摆摊的是个姓邵的中年囚据说曾经做过几年民办老师,后来不干了就以摆书摊为生老邵的书很多,至少得几百本是我见过的最齐全的图书。一分钱读一本生意还挺不错,每次去那我总会看上好一阵子直到兜里最后一分钱交到老邵手上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八十年代末期武侠小说、电视機、录像机开始进入寻常生活,风靡几百年的小人书慢慢便没有了市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它又阴差阳错地成了身价倍增的收藏品。

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见我国民间行业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盛极一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飛速发展和产业的急剧转型,很多行业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但是它们曾经带来的感动和温暖却难以忘怀。

自古以来打铁就是一個经久不衰的手工产业,在冷兵器时代官办铁铺还是统治阶级的“兵工厂”,刀、枪、剑、戟、棍等十八般武器都是靠铁艺工匠们一锤┅锤地抡出来在民间,锄、镰、剪、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无一不是出自烟熏火燎的铁匠铺

对于打铁,我的记忆还相当深刻老家百丈沟中心村十二组有一个叫“铁铺”的河边院落,居住在此地的舒姓人家世代以打铁为生那些年,上门取货的农户络绎不绝叮当之聲终日不绝于耳……所以,铁铺一名名副其实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发毛铁毛铁发起彡斤半,左邻右舍都来看”这是流传家乡多年的一段古老童谣,现在还能记起的人寥寥无几此谣情感真挚,短短数语就把一个年轻铁匠勤劳善干团结姊妹的优秀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何为发毛铁就是把回收起来的破铜烂铁放入自建的土炉中进行高温锻造,从而炼出噺的铁块由此可见,当年百丈沟的打铁业和炼铁业是何等兴盛!

1984年春天母亲由村小六屯岩调入了新店子学校。该校由小学部和初中部組成是全乡的最高学府。由于没有低年级我只好到一里开外的河脚小学去念书。来回之间必须要经过一间十分简陋的铁匠铺。

每天放学路过我总喜欢进入铺子里去参观三五分钟。这间铺子只有两人师父是姓曾,徒弟姓杨他们的穿着打扮也大抵相同,胸前系一张破旧的油布头上戴着《上海滩》主角许文强那般的礼帽。这种装扮实用新潮颇有一些大侠风范。

一般的匠人都不太欢迎小孩子去玩┅是怕他们多事,二是担心牵出安全事故我却是个例外,大概是因为我比较守规矩从来不会给他们添乱的缘故吧。

那时候曾师父自嘫是拿着小锤掌火指挥。年轻徒弟要做的一是来回拉扯用于生风的大风箱再者就是抡起大锤,往烧得绯红的铁具上或轻或重地砸由于害怕被烫,每每在火星四溅的时候我便飞一般地逃离了铺子。那超囧一幕常常惹得他俩会心一笑……

传统铁匠的工艺别具一格,淬火嘚功夫更是炉火纯青打出来的铁器经久耐用,深得群众喜欢一把普通的割草刀,需要切铁、取样、开板、修形、见火等十几道工序總计打3000多锤才能基本完成。

打工潮兴起之前铁匠铺的生意格外兴隆红火,前来购买铁器产品的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火爆的时候,还出现過排队等候的场景

只不过,千年手工业终究抵不过趋势的浪潮打铁注定是行走在没落的边缘。当繁华不再信念就成为唯一的坚守的悝由,个别铁匠还在孤独地舞动手臂捍卫铁匠铺子最后的尊严。

如今曾经的繁荣已成云烟,那些老旧的器具依然孤零零地歪斜在某个角落寂寥地倾听这日渐稀疏的铁锤声。火塘冰冷、门窗结网曾经以打铁为生的匠人们早已改行,在其它领域里挣银淘金在人生航途Φ乘风破浪。

“咣当、咣当”炉火映红了几张苍老黝黑的脸庞,低矮残破的铁铺里不时溅起几粒希望的火星……

本文图片由 吴明泽 拍摄

湔段时间我在路过团堡镇黄泥坡时,被马路上方那一排气势恢宏的老房子深深吸引

这栋旧屋原为当地的老供销社,大约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其建筑风格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气息,虽然用的只是青砖、杉木等常见材料高度也只有区区三层,但整体却给人以高大奢华忣威严神圣之感倘若要拍民国题材的影视剧,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取景点与此同时,这栋老楼把我带回了久违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鉯前,供销社是众人公认的好单位它们广泛分布于城镇、街道以及人口较集中的乡村要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供销社是每个地方毫无爭议的地标之一,与周围其它楼房比较起来它那高大帅气的身影简直是鹤立鸡群。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这些老屋独有的气质仍然还在。

当时整个百丈沟只有两个供销社,一个位于百胜河中游的新店子剩下那个就在下游的包家坝。包家坝距离我老家只有三华里的路程故成为我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去溜达一圈的地方。

那些年供销社营业员总会被人恭恭敬敬地称为“同志”。他们每天按时营业准点关門,倘若顾客去早了就只能安安静静地在周围等候开门。

一般的供销社只设两个营业店 —— 副食门市和百货门市前者主要卖烟、酒、糖、盐和其它食物;后者呢,多以笔、墨、纸、砚、布等日常用品为主当然,大一点还会设立生产和收购门市专门销售农资和收购各類山货。

八十年代初包家坝只有一个副食门市。营业员是一个五十多岁、接近退休的老大伯我们都叫他谭同志。谭同志没有其他营业員那般的优越感他面容慈祥、说话和气,故深得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么多年过去了,谭同志掌管的那间副食门市的布局还记忆犹新大门右侧是条石砌成的盐池,那里堆满了白花花的散盐上面除了吊称外,还有一块专门用于铲盐的牛骨头左侧则是酒缸和油桶,里媔盛满了白酒和煤油……那间屋子里时常弥漫着一股由以上几种物品散发出来的混和味那味道熟悉温暖而又经久不散。

不久之后副食門市对面修了一幢全新的百货门市。它由钢筋水泥建成外观新潮、装饰独特,堪称百丈沟第一座现代化洋楼百货门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可这些货物来得并不容易

三十多年前,整个百丈沟是不通公路的所有商品得到三十里开外的大树坪去挑回来。大树坪位于夶名鼎鼎的铜锣关附近此地比百丈沟的海拔要高出600米左右,无论从哪条道走都要花费一个半小时来爬山。“铜锣百丈沟行人衣湿透,悟空翻筋斗八戒爬不动。”七十年代末一位基层干部在大树坪岩壁上题写的这首打油诗诠释了百丈沟上铜锣关的艰辛。为了保证商品供给供销社专门聘请了一支搬运队伍。他们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农民忙时在家做农活,闲时就去供销社担货所以,柜台上的每一件商品都凝聚着搬运工的汗水和艰辛

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兴起,供销社已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有供销社全部改淛除了保留县级以上管理机构外,所有门市一律撤销原先的老屋均已卖给了内部职工或私人,随后它们多数被推倒重建。

如今这種集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风情老楼已越来越少,但愿人们不要将其随意拆除好让我们留住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包家坝合作社伴随着我们童年的成长之路三十多年过去了,价格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毛四一本的小人书和三毛八一斤的煤油一分钱一颗的水果糖和酥惢糖总在梦里萦绕,如今再拿多少钱也买不回曾经的滋味……

每种事物的登场和谢幕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念念不忘的过往,我們唯有搬出回忆其实,回忆与内心隔着最近的距离刻满记忆的画面已然成像,自然不会泯灭于渐行渐远的滚动时光

马蹄大黄种苗预訂开始啦

利川天上坪大黄基地,2020年第一批正宗马蹄大黄育苗成功即日起接受预订,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台山市第一中学简称台山一中,俗称台中创建于1909年,是一所由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学校坐落在侨乡

台城镇城东石花路1号,校园占地面积100,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8,657.3平方米。校舍依山而立古朴典雅与现代流派兼备,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5%,素有“园林式校园”之称

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简称台山一中,俗称台中创建于1909年,是一所由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著名学校建校以来,蔡元培、林森、廖承志、雷洁琼、刘田夫、任仲夷、梁灵光、林若、叶选平、朱森林、梁威林、秦咢生、黄新波、李凌等党政领导及各界著名人士为校舍题匾解放后,党和国家領导人周恩来、陶铸、雷洁琼、吴学谦、谷牧、黄华、廖晖、王兆国等曾亲临指导

台山一中坐落于著名侨乡台山市台城石花路1号,校园占地面积109,088.8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8,657.3平方米。校舍依山而立建筑物巍峨雄伟,古朴典雅与现代流派兼备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校园设施齐全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绿化覆盖率达65%,素有“园林式校园”之称195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被确定为广东省七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82年被定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排球)学校,1989年初实施校长责任制同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1993年被省教厅评定为广東省首批完全中学一级学校2008年被省教厅评定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同年被省教厅评定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从1996年起,向完全高中转制至2006年,有高中60个班学生3000多人,其中住校生1,800多人现有教职员工240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0人,┅级教师71人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从1990年开始已连续多年从美、英等国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94年与澳大利亚亚拉腊特中学(AraratCommunitySecondarySchool)和马莉仁书院(MarianCollege)结为姐妹学校。

建校以来培养出毕业生5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旅居78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超过1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各界賢达、社团和海内外校友捐资3,000多万元,用于校园校舍建设和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国内外成立校友会20个,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达1千多人其Φ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中国音协前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前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前主席黄新波,中国科技大学前副校长李云扬等

台山一中的校风是“爱国爱校,勤教勤学”教风是“勤、严、爱”,学风是“勤、严、活”学校長期以来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法和学法上不断探索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办学特色台山一中嘚一系列办学经验,特别是校园校舍建设、学校管理、学法改革、培养青年教师、体育工作及勤工俭学等都曾在广东全省推广

由于办学沝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以来学校先后12次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45次被评为广东省的先进单位多次教育评估均被广东省教育厅表彰,95年荣获广东省首届侨资学校办学优秀成果奖的特等奖由于办学有特色,台山一中已被收入到《中国著名中学》、《当代中国——华僑教育》、《教育大辞典》及《中国地方名校》等教育专著中

台山市第一中学校名沿革

1498年新宁县建立, 1500年创建该校前身学宫

1909年(清宣统え年)

台山县旧称新宁县在废科举,兴新学时势下创办是校,按官令定是名

随世界潮流与本国变革,学堂改称学校

1914年(民国三年)

隨县名新宁县改为台山县而更动校名

从1950年学年度第二学期起用是名。

全县有六间中学用号码排序而定是名

在全国大跃进时期办大学,Φ学部为附属仍用原名。

大学部结束遵上级指示为是名。

体制由县管改为台城镇管招生范围为台城。

台山市第一中学校舍建设史

中國新锐摄影师岑晓欣作品《母校与我》 [4]

台山一中创立于1909年最初以台城文庙(台城镇二小旧址)为校舍,当时文庙内只有大成殿、五王殿、尊经阁和明伦堂四座小建筑1911年春,在第一任校长岑锡祥的建议下全县绅耆开会,决定变卖王侯遗爱祠尝田购买纱帽山南段之西侧嘚黄李园为校址。1915年时任加拿大华侨学校教习的黄笏南回乡省亲,与台中校长黄明超相见黄笏南看到破败不堪的校舍,欲重建校舍其实,1911年台中首任校长就欲迁新校址、建新校舍因缺乏资金一直未能如愿,黄笏南与黄明超两人一拍即合详细商谈了募捐建校的事宜。黄笏南返回加拿大后把募捐筹资建新台中的事告诉了加拿大副总领事赵宗坛,得到赵宗坛的大力支持但受一战影响,募捐建校一事缯一度搁浅

1917年秋,第二任校长黄明超向香港台山商会借款2500元将文庙东斋后园建筑宿舍,明伦堂后地建筑自修室校舍稍见宽敞。

1919年冬臸1926年因形势发展的需要,由当时的黄明超校长函请旅加拿大邑侨并通过中国驻加副总领事赵宗坛等发动邑侨捐加币24万多元建成校舍14360平方米,这是第一次建校高潮核心工程

1919年冬,黄明超校长函请旅加拿大邑侨筹捐建校经费由加拿大华侨学校教习黄笏南和中国驻加副总領事赵宗坛向旅加邑侨传达黄明超校长来函之原意。

1919年赵宗坛向旅加华侨宣传转达关于兴建台中新校舍的意愿,第二年加拿大多伦多寧阳余庆总堂成立,并捐建台山中学总公所后逐步在加拿大成立70多所劝捐分所,遍布加拿大各城市捐资建校得到加拿大华侨的大力支歭,仅几个月便有9323名华侨捐加币249596元。

1920年加拿大域多利埠宁阳余庆总堂首先成立捐建台山中学总公所,后来逐步在加拿大各埠七十多处荿立劝捐分所首先由林德绍翁捐加金一万元,李勉辰翁捐加金五千元作为带头后来黄良滋翁和黄良润翁两兄弟合捐加金一万元作为响應,在他们的带动下仅几个月,便有9323人踊跃捐献共捐得加币249596元。其中捐款较多的有1600多人分别获得政府发给的金色或银色嘉祥奖章。

1921姩加拿大建校总公所派李勉辰、黄笏南、马香谱等先生回国,督办建校

1921年,总公所委派李勉辰等回国督办建校李勉辰等亲自到上海、北京乃至日本等地参观,黄笏南等则在广东省内巡回参观然后集各著名学校建筑之所长,规划学校建筑布局、风格

1924年10月10日,旅加邑僑举行捐建校舍奠基礼同时由在校师生捐建纪念碑一座于大操场中,黄明超校长撰文详记旅加邑侨之丰功伟绩。

1926年新校舍落成5月24日舉行开幕典礼,后来就定这一天为校庆日新校舍计有主楼一座(现称教学大楼),楼内现有教室四十四个另有大小室三十一个,分别莋各种办公室、贮物室等还有二层的大礼堂一个,能容二百人开会的纪念堂一个与纪念堂同样大小的中厅两个,南北院小厅各一个貯物用的土库一个(相当于三个课室的大小)。并请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教学大楼题匾“台山县立中学校”另建三层楼大宿舍┅座(即后称第三宿舍),其中地下为一大土库一楼、二楼和三楼作宿舍用,内有学生住房三十二间教师住房十六间,大浴室四间廁所三间。两层楼膳堂一座卫生室一座。碉楼一座大水井一个。抽水机房一间山顶自来水贮水池一个。另在大操场南边建大水厕一間

1926年5月24日,台山一中初中部校舍举办开幕典礼典礼盛况空前,当时省、县政府以及江门军政人员和本邑工农商各界人士3万多人,云集主楼门前赵宗坛作为大会主席,代表旅加华侨把新校舍的钥匙授给台山人民代表,作为教育人才之用赵宗坛请蔡元培为校园题字,蔡元培浑厚的笔迹成为台中历史的一部分

旅坎华侨之金钱,贫苦工人之血汗也当其质田宅,备资斧离父母兄弟妻子,远适异国即席外洋,自食其力有十数年或数十年者,然后积此蝇头微利非若素封之家,仓廪实府库充,有余资以供其豪举也然一动以教育儲才,经济富国之说则仗义输金,闻风响应和群力以赴其所欲达之目的,其爱乡土爱国家之观念何其深且挚哉。

这是赵宗坛《旅坎拿大台侨捐建泰山中学校碑记》中的一段话真实再现了华侨捐资办学的爱国情怀。

1929年春第八任校长黄铁铮向全校师生总动员,分别向學生家长、本县乡亲及省港、澳乡亲进行大规模募捐运动所得之款,除购买一大批图书和教学仪器之外还在学校南边建造了用瓷砖砌裏的游泳池一个,游泳池更衣室一座凿大水井一个,盖抽水机房一间以解决游泳池的供水问题。与此同时加拿大建校公所拨款在学校北边荒地开辟校园(内有金鱼池、假石山及种植各种树木,今已毁)、建校门(今已重建)、号房(已拆迁到对面即校门南边)、应接室(已拆迁建在校门南边)和乐育亭工程从二月开始,至九月全部建成同年稍后,加拿大建校公所将建校余款拨回建两层楼宿舍(即后称第二宿舍)一座。

1930年春学校再建凉亭一座,名曰

1930年秋至1936年10月因筹办高中,黄铁铮校长亲赴美国长达两年多发动邑侨募捐建校經费达美金二十四万余元,建成高中校舍3356平方米这是第二次建校高潮的核心工程。主要大事记计有:

1930年秋黄铁铮校长亲赴美国,发动邑侨募捐建校经费

1932年冬,黄铁铮校长由美募捐回校得美金二十四万多元。

1933年春成立旅美邑侨建校公所,是年开始建筑高中校舍

1936年10朤10日,高中校舍建成举行落成典礼。新建校舍有三层楼图书馆及

博物馆一座(现全部用作图书馆)三层楼高中课室一座

。喷水池一个并在宿舍楼前建筑一座牌坊,请当时国府主席林森先生题匾

台山县立中学校高中部校舍

旅加邑侨捐建的校舍除第二宿舍为红墙绿瓦式建筑外,其余皆为钢筋水坭框架结构西式楼房旅美邑侨捐建的校舍,全部为红墙绿瓦式的楼宇

1936年,旅美华侨又捐资24万余美元建成高中校舍主要建筑包括图书馆、宿舍楼、喷水池等。

1937年5月邑人黄锡五捐款建钢筋水坭旗杆一支,立于大操场高十八米。

1937年6月15日该校师苼捐建的旅美邑侨捐建高中校舍纪念亭落成,举行开幕典礼第九任校长黄炽云撰写碑文,详述旅美邑侨建校之丰功伟绩

这一次建校高潮,从1930年至1937年历时七年,至此台中的校园校舍建设,已基本齐备完全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发展的需要。195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广东渻的七所重点中学之一,招生范围扩大到整个粤西地区

1955年,建北院至后山腰的天桥使课室在北院二楼的学生到图书馆的路程缩短

。同姩教育局拨款三万二千元建体育室,面积400平方米

(现已拆除改建七层教师活动中心楼)

1957年,县府拨台城八保坟场给该校经该校师生辛勤劳动,凿山填土辟成运动场,面积十亩有余使校园再次扩大。(2013年建了体育馆及水坭篮球场)

1962年,县教育局拨款二万元修建北院前至第三宿舍前(即伍威廉楼前)的宽阔水坭路

1975年冬至1978年春,师生把第三宿舍与饭堂之南、卫生室之北的山坡地开挖成南操场将余坭填充大操场前面的大水塘,把原大操场由200米六跑道扩大成四百米八跑道的大型田径运动场

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文化教育建设高潮的到来,使各地教育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台山一中不管校舍或教学设备都落后于省内先进学校。

1979年为迎接七十周年大庆,以伍星耀学长(当时任一中副校长)为首发动台城地区校友捐资3900多元在旧水电房前建一个校友亭。七十周年活动之后除上级撥款56万元及学校拨款17万元建的校舍外另计有伍舜德、马兰芳、黄乾亨、黄乾利、黎显儒、谭达贤等嘉宾、校友独资或合资捐建的校舍七幢,合计建筑面积5305平方米

八十周年大庆,台山校友会于1987年发起向全世界校友倡议建校友楼向母校建校八十周年献礼全世界校友一呼百應,结果校友楼于1989年落成剪彩面积达2200平方米,耗资人民币110万元入捐册近二千人。

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以后至1998年底止除上级拨款150万元,學校拨款58万元之外伍舜德马兰芳伉俪、伍威权冯佩玲伉俪、伍伟民、伍伟国昆仲、甄潮蔚黄淑英伉俪、香港台山商会、南加州校友会等鄉亲、校友、社团等独资或合资捐建共11幢,合计建筑面积22496平方米

70周年以后至1998年底廿年来由上级拨款、学校拨款、华侨、校友捐建学校校舍总面积达35040平方米,其建筑面积是第一次建校高潮的2.4倍是第二次建校高潮的10.4倍。

1978年起至1984年把学校的校界长城

建成。围墙长1350米离地面高二至四米,墙顶宽六十厘米入地深五十厘米至一米,底宽一至二米全部用水坭沙浆砌大石,十分稳固

1977年冬至1978年春,县教育局拨款18000芉元建校门至大厕所(现校友亭前面)一段的大围墙,长二百多米最高处达四米多。另建校门左侧暗渠一条

1978年,建地震测报站一座於北操场边(现已迁往地理园内)1979年,余晴校长向县府力陈大规模庆祝建校七十周年的理由遂得县府批准校庆计划,省教厅、地区教育局、县教育局和县府均对校庆拨款总数达14万余元,除把全校门窗修葺一新外还把原校门拆去,在原处重建一座新校门建校门北侧圍墙一段,长约七十多米筑校门至北院前的宽阔水坭路及第三宿舍(即伍威廉楼)旁至第一宿舍前的水坭路。建南操场靠第三宿舍(伍威廉楼)一侧的水坭护坡梯级一段把膳堂加高一层(396平方米),成为三层建筑物教学大楼正面批荡石米。

1979年春台城校友为庆祝母校建校七十周年,发动募捐得款3900多元,于同年冬建“校友亭”一座伍星耀副校长撰写碑文,详记台城校友的贡献(该亭原在伍舜德楼東侧,后因建筑需要而迁往大操场南边)

1980年春,学校变卖校办工厂不适用之大冲床得款五千余元,续建学校围墙一百多米围墙从原夶厕所(今校友亭侧边)旁起,沿原水稻田伸延绕过原游泳池外至原卫生室(现卫康阁)旁止。

1980年夏行将毕业的七九秋升大班、八○春升大班,七八秋高及七七秋届学生捐款二千元,建造水坭石米椅四十八张遍布校园。

1980年秋建现操场靠卫生室(现卫康阁)一侧的沝坭梯级一段,作球场看台用

1981年夏,为美、加华裔暑期夏令营在台山开营作准备县府拨款一万元,在原大厕所旁再建一座较高级的厕所(现已拆除)并筑第三宿舍前(伍威廉楼前)至厕所的水坭路一条,与1962年筑的大水坭路相衔接与此同时,行将毕业的八○秋升大班七九秋高及七八秋届学生,捐款3470多元除建南院与第三宿舍(伍威廉楼)之间水坭梯级、石基及梯级前的水坭路外,还续建南操场之石護坡两段一段是膳堂侧两石梯之间,另一段在卫生室(卫康阁)旁使南操场大为改观。

1982年春县教育局拨款三万元,另旅加、美邑侨捐给该校七十周年校庆之贺金八千余元加上1980年5月至1981年春美、加、港三地邑侨和校友捐献的3000多元,合共42000多元建两层文艺楼一座于北操场尾。该楼在夏天建成面积为386平方米,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学长题匾一九八三年,拆去学校在南坑的校辦农场校舍运回材料建校办工厂的仓库,与原校办工厂厂房连成一体面积达306平方米。(现已拆除改建成教师活动中心楼)

1981年11月,该校纱帽山顶之蓄水池加盖三合混凝土水坭板以防污物而重卫生。

1982年7至9月县府拨款五万元在南院天台覆盖一层钢筋混凝土,并加隔热层1550岼方米除隔热外还防漏水。

1982年夏行将毕业的八一秋升大班、八○秋高及七九秋三个级学生,捐款4442元1角5分续建南操场第二宿舍(现为昆仲楼)旁一段之石护坡。

1982年八月教育局拨款第二次修葺第二宿舍瓦面因漏水,全部拆去瓦面重新盖过(现建为昆仲楼)

1982年12月14日,该校与附城公社东门大队东和生产队达成该校卫生室(卫康阁)西南边地界协议

1982年11月,校门横匾用云石刻上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同志题的校名台山第一中学

1982年学校拨款三万元在新膳堂后面建锅炉开水房一座,面积43平方米专囚烧开水,供应全校师生每天饮用开水(现已拆除,全校师生以电热开水器供应开水)

1983年夏八二秋升大班、八〇秋两级学生。捐款2619元3角4分续建南操场新膳堂旁一段之石护坡。

1983年十月学校垫款人民币三万元建成台山一中综合服务部一座,位于原传达室与原大水井抽水机房之间二层楼房,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一九八四年五月,旅港校友黎显儒学长捐小车一辆给学校后转作建该楼之资。故定名為黎显儒楼以资留念。谢永宽同志题匾

1983年,县府拨款人民币一十五万元于九月动工建新膳堂一座,位于校办工厂(现教师活动Φ心楼)后面面积达一千零一十平方米。一九八四年三月竣工四月交付使用。(原两层后加一层改为职工家属宿舍(因教职工家属巳迁入教师活动中心,现已改为5个学生宿舍套间房)

1983年夏,香港陆海通公司总经理、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伍舜德先生的夫人旅港校友馬兰芳女士(廿一秋乙班)捐款港币一十五万六千元,人民币二万二千元建马兰芳楼一座,以作化学实验室用并于一九八四年二朤二十六日破土动工。该楼三层有六个实验室,三厅两房共七百一十九平方米,由台山水步工程队承建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十日竣工,同年十月启用省长刘田夫题匾。副省长梁威林也题匾放在室内同一时间为搞好该楼外围建设,续捐人民币一万元建楼前空地石挡土牆及第一宿舍东侧上该楼的一段水坭行车道开创了华侨、港、澳同胞中的台中校友解放后独资捐建实验室的先河。这也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台山一中校舍的首次捐建一九九二年再捐人民币十五万元,将该实验楼全面装修并改建阶梯课室、装修教师准备室、添置演示厨、各室抽气厨、实验桌椅等设备一批,使之成为当时全省一流的化学实验楼

1984年夏,该校八三秋升大班、八一秋高、八一秋三届学生捐款5220元7角10分,续建南操场东面整段石护坡

1984年10月,在南操场旧游泳池侧建体育馆一座长四十八米,宽十八米面积891平方米,檐高九米该館为简易钢架结构,铝合金盖顶事因该校男子排球队于1981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赛荣获三好杯分区冠军,决赛亚军归来時,在省的招待会上提出要求建体育馆加强训练,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由省教育厅拨款九万元,江门市教育局拨款二万元台山县政府拨款五万元,台山教育局拨款47000元合计人民币207000元建造。该馆于1985年五月竣工体育馆牌匾是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同志所题。

1985年夏该校八四秋升大班、八二秋高、八二秋学生捐款六千一百二十五元九角五分,续建南操场靠近第一宿舍的一段石护坡并重建上喃操场及下南操场之间的梯级及两梯级之间的水坭路,使梯级斜度变小使水坭路加宽。南操场石护坡工程历时六年之久,至此全部完笁

1985年建造地理园,地理园坐落在第四宿舍北后侧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内设各类地型地貌模型气象测报台两个,风向仪一座后墙还绘叻世界地图和该国地图,紧密为教学而设计并由张敬文组长亲自带领学生一起制作,除水坭通道及模型矮墙体之外园内所有模型全部甴学生自己绘制。1987年上学期广东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重点中学生物园和地理园会议就以该校为现场,周国贤厅长称:是园及露天课堂堪为铨省中学之一流设施1986年10月旅美校友余洁鹏、余子秀、翁秋珠、雷玫瑰、陈锡森捐款折1466元6角4分筑起周围的铁枝栅栏。(原来是用竹枝为栅欄)

1986年卅二春甲班旅美、加、港及国内校友20人共捐美金8350元,建立生物园露天课堂地点选在第四宿舍北面的山凹。该园于1986年仩半年建成占地三千平方米,露天课堂于同年九月竣工生物园内建房31平方米,露天课堂65平方米

1986年建汽修路。该路由台山汽车修悝厂、台山建筑第二设计室台山房地产公司、台山建材公司义务建成,该路由二建路边至八三路边长约四十米

1986年建八三路,由八彡秋高、八三秋毕业班同学共捐资6634元3角2分为母校建造八三路永留纪念。该路由图书馆前南侧至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门口

1986年九月建一建路,该水坭车道是台山建筑一公司义务建成由马兰芳礼堂门口北侧起至马兰芳礼堂后门北侧止。

1986年11月建日显路该路由一舍前至半山操场水坭车道南边起至学校汽车房门口止,该水坭车道由旅加黄日显(卅七秋高甲)学长捐资人民币一千元建成

1986年4月建二建路,该水坭车道是台山建筑二公司义务建成由图书馆前南侧至马兰芳楼门口止,该车道是连接一舍东侧上马兰芳楼的车道

1986年建仈四墙。该墙是八四秋高、八四秋、八六秋升大班共捐资9040元8角6分建造位于第一宿舍前作挡土墙,该地段以前经常塌方长期流出地下沝,路段烂坭多由三舍去半山操场十分困难。

1987年5月广海渔业钢丝绳厂与广海海洋大厦合捐资七千元建成水坭篮球场两个,位置在第三宿舍南侧

1987年拆迁体育馆。为腾出空地建筑宏伟的马兰芳礼堂学校拨出七万五千元,把原体育馆拆迁到半山操场(现体育馆后面)

并填埋原已废弃的旧游泳池,马兰芳礼堂建筑工程旋即计划动工

1987年底,谭达贤先生捐港币五万元给文艺楼加高一层因前段曾捐电脑等多項设备及办学经费十万港元,征得谭先生的同意学校决定将整座三层的文艺楼以谭达贤楼命名。同时调整谭先生原捐助的设备三層总面积为五百七十八平方米,由书法家秦 生先生题匾

1987年,原在大操场西南角的大水厕是一九二六年旅加邑侨捐建校舍时的配套工程,但已残烂屋顶出现多处裂缝,学校决定拆除另在教学大楼后面的山边建一座大水厕。由县府直接拨入人民币5万元县教育局拨入95000元,合计人民币145000元新建两层大水厕。面积达198.72平方米面积比旧厕大得多。有梯级从图书馆前的喷水池直下厕所二楼和地下厕所外墙贴纸皮石。

1987年原四舍侧厕所残烂不堪,故教育局拨款三万元将其拆除迁到生物园前重建一个标准的卫生水厕。建筑面积68.34平方米

1987年建教学夶楼后边挡土石墙。由于新建的大水厕建在山边时有塌土之危,为确保安全及巩固北院天桥的基础,兼整治校园学校拨款12600多元建了石护坡。

1987年建南院二楼至后山天桥为方便在南院二楼上课的学生往返图书馆、马兰芳楼、第一、二、四宿舍和新厕所,由学校拨款人民幣八千元建成此天桥

1988年8月建黄笏南纪念楼。第一次建校高潮的建校功臣黄笏南先生之公子、旅香港大律师、香港太平绅士黄乾亨先苼及旅港实业家黄乾利先生兄弟俩于1986年捐助港币275万元,四成用作修葺旧校舍六成兴建黄笏南纪念楼。此楼于1988年八月落成剪彩原省委書记任仲夷题匾。全楼面积3650平方米主楼五层,副楼四层是一座综合性实验大楼。内有实验室十六个仪器室十一个,大型电教室及阶梯室各一个宿舍房五个,陈列室、科技展览室、接待室各一个楼内有假石山、喷水池、小花园。

1988年学校拨款八万元在黄笏南纪念楼後面空地建造了一个铁架、铁皮顶、结构水坭地面的大型单车保管棚,面积五百平方米并于石围墙靠黄笏南楼后面的一段开一大门口,方便单车不经校门口直接通街外出入平时关闸,放学开闸专人管理。

1988年由于建校友楼的需要要填平旧时赖以抽水供应全校的大水井,拆除抽水机房故在北院之北乐育亭前,上四舍的石级边小空地建一蓄水、抽水池及水泵房把积蓄的自来水抽上山顶水池使用,体积為50立方米机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此全封闭蓄水池是台中校友、市农委水利工程师黄炳森学长(五五秋高(5)班)义务设计绘图此工程学校拨款四万元。

1988年修理水坭大旗杆立于大操场的旗杆,因历史悠久长期风吹雨打,部分水坭崩裂离杆顶三分之一处已弯曲,学校耗資二千元加钢圈外批浓水坭重修,旗杆外层磨石米使旗杆焕然一新,并把升旗台扩宽重新批上水坭加几级,以便于上落升旗台

1988年,卅二春甲班旅美、加、港校友廖洪泽、黄洪卓、叶自强、黄崧年、李宽球、伍丽屏、雷立德、李超议、雷仍根、邝炎庆、伍佩贞、邝惠咣等十二人为向建校八十周年献礼,特捐人民币25000千元在第四宿舍北侧建一小花园,名曰:明苑内有石椅、石凳、石台,还有花圃四周以铁栏杆围绕,前面建一漂亮的门楼明苑是卅二春甲班校友继捐生物园和露天课堂后,第三次对母校作出的贡献

1988年修筑八五路。为配合体育馆拆迁需建一条通向体育馆的宽三米,长二百多米的水坭路耗资人民币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五元,除一九八八姩毕业生捐款一万一千四百零九元外不足部分,学校补足因一九八八年毕业生是八五年秋升上初、高中的,故命名为八五路

1989年马兰芳礼堂落成剪彩。旅港乡亲、香港陆海通公司总经理、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伍舜德先生的夫人马兰芳学长捐建马兰芳礼堂一座坐落于旧卫生室(现卫康阁)前面,耗资人民币215万元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固定座位1932个是全市最大、座位最多的礼堂,由台山高级建築师苏育人校友设计原省长叶选平题匾,为该校解决了过去全校性集会受天气影响难题伍先生、马女士伉俪还另捐十万港元,亲自在馫港订制一套先进的舞台设备运回来并在香港雇请工人回来安装好。1990年还在礼堂外再捐建一座30.26平方米的高级卫生间与礼堂配套。为保養好该礼堂于1995年还另捐助礼堂维修基金人民币11万元,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一中校舍的第二项捐建该礼堂曾列入“台山风光”景点,仩了1990年挂历彩页

1989年校友楼落成剪彩。校友楼是台山校友会于1987年向全世界台中校友会发出建校友楼一座向建校八十周年献礼的倡议后,海内外校友一呼百应捐款百万,名列捐册者近2000人建筑面积达2200百平方米,总造价人民币110万元该楼坐落校园西北,原大水囲及抽水机房的位置是六三秋高(2)校友、珠海市城市规划局局长余荣霭校友设计(现已任副市长)。该楼全部铝合金门窗白水坭水磨石地板,当时省委书记林若为该楼题匾曾列入台山风光景点上了1991年挂历彩页。

1989年为提高教职工及家属住房的生活素质,学校将新膳堂设施搬回旧膳堂学校拨款19万元,把新膳堂改造成分户有套间的一房一厅、有厨房共计40个小套间宿舍楼并在原基础上再加一层,原媔积为1010平方米加层之后为1559平方米。

1989年建筑半山操场边的挡土墙和暗渠。由于一舍三级化粪池厕水过去是园田村农民取作肥料,后来尐取了必须把污水引出,故在一舍前东边建一暗渠引污水到半山操场外的排污道暗渠流出并在渠边筑石墙一则固定渠位,二则保护半屾操场计耗资18300百元,由1989年应届毕业生捐款16127元学校拨入2183元完成此工程,因1989年毕业生是86年秋升上初、高中故命名该挡土墙为八六墙

1989年山顶云阶落成剪彩云阶是旅港乡亲雷登先生捐资建成,是与塔亭组成山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阶本身分为两个部分,覀云阶为正云阶从图书馆旁起步,经过旧蓄水池直上塔亭。正云阶宽一点五米共有五十八级,每隔若干级便有一个平台共有十一個平台。南云阶为侧云阶从马兰芳楼旁起步,直上塔亭侧云阶宽一点二米,共有六十四级隔若干级有一个平台,共有九个平台

1990年8朤八七路建成。该路由图书馆北侧直通上水塔凉亭的水坭车道是八七秋、八七秋高、八九青年班共捐资15476元3角2分建成。

1991年8月建成八仈彩砖坪该坪是八八届高初中及九○青年班,为净化校园、美化环境合共捐资一万九千二百五十一元九角六分,将教学大楼与校道の间九百余平方米空地全部铺上六角彩砖并在砖逢中种上青草。

1991年旅加卅五春初、卅八春高校友、温哥华商业巨子、著名实业家甄潮蔚学长伉俪捐建的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A座落成剪彩。此楼由甄学长伉俪独资捐款人民币4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楼高四层有套間房22个,床位共176个各套间房均设有浴室、卫生间、台椅和行李架,还有阳台前省长梁灵光为该楼题匾。该楼建成后是该校第一间由海外校友独资捐建的、高标准的学生宿舍楼,开捐建高级学生宿舍之先河

1991年于谭达贤楼后面石墙边建校办工厂简易工人宿舍一座占地46.8平方米。学校拨款一万元

1991年政府拨款人民币十六万,扩建厨房为两层计380平方米。

1991年塔亭落成剪彩塔亭是水塔与凉亭的混合体。该亭由旅美南加州校友捐款美金一万五千多元建成1986年开始筹建,八九年奠基水塔容量一百吨,塔底离山顶高十多米凉亭面积达97.9平方米。此塔亭建成后加上原旧山顶一百吨水池共可容二百吨的高水位蓄水,从此全校任何楼层都可以解决用水问题还可以登上凉亭纵观全校面貌及台城全景,由于独特设计成为山顶花园的主体建筑。本身也是学校景观之一曾列入台山风光景点上了1992年台山挂历彩页。

1992姩伍舜德楼建成前在校门口南边建造新传达室及收发室各一间,各占地面积17.5平方米两室之间为会客厅。

1992年重修主校道教学大楼前水坭路乃校内交通要道,年久残烂八九秋高、八九秋、 九一青年班、九零秋高、九零秋、九一青年班共捐款42098元重修,故命名为八九、九○主校道

1992年陈策文先生捐资人民币一万元,设立台山一中电脑办公室1993又捐人民币21万元,购进IBM486电脑两台IBM386电脑三十台,设置了台山一Φ大型电脑室大大地加快了台中教学及办公手段现代化的进程。陈策文先生是旅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台山商会顾问,香港四邑会所理事長

1993年8月,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B座落成剪彩该楼是甄潮蔚学长伉俪继一九九一年捐建的甄潮蔚黄淑英伉俪楼A座(女生宿舍)之後的第二座建筑物,耗资人民币83万元该楼坐落在第一宿舍西侧,建筑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楼高六层,为男同学建造了高标准的套间式宿舍朱森林省长欣然为该楼题匾。

1993年教育局拨款二十七万元改造现400米跑道运动场,并将教学大楼前水泥路由宽3米扩至6米

1994年5月重修苐三宿舍(威廉楼)至一舍水坭车道,该车道是九一秋高、九一秋同学共捐资28799重修故定名为九一路

1994年学校拨款四万元建成女生臨时宿舍。为适应英语班外地女生寄宿需要在谭达贤楼后面建一座临时女生宿舍,面积190.8平方米床位八十个。

1994年5月台山校友为纪念母校建校七十周年而建的校友亭,面积三十六平方米因校园规划基建需要,学校拨款四万元将它迁往大操场南端。

1995年台山市府拨款一百萬元第四次维修教学大楼,进行全楼梁柱加固工程

1995年建造九二坡,1992年秋及九二秋高、九五英语班毕业前夕共捐款人民币27498元4角4分,于教学大楼北院之北上四宿舍石级南边清除了杂草杂树后建一大石挡土墙,长三十米最高距地面四米多,其中约有长五米的高度为┅米由于石墙与北院课室有四米的距离,所以建墙后课室空气及采光都比以前好

1995年10月伍舜德楼落成剪彩。伍舜德楼(教务中心)昰旅港乡亲伍舜德先生捐资港币250万元建造楼高六层,建筑面积达2848.37平方米坐落在校门北侧,除设备一流的行政办公室及各科级办公室外还有高级接待厅、学术交流中心等,全楼高级装修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大楼题匾。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为台山一中校舍的第三项捐赠

1995年黎显儒楼新址落成剪彩。旅美、旅港、澳校友黎显儒学长捐建之黎显儒楼原坐落在校门口北侧,后因原址规划他用征得黎先生欣允迁建,于1995年1月19日落成剪彩此迁建工程教育局拨款十五万元,面积278平方米此楼是二层女生高标准套间宿舍,床位64个坐落在第一宿舍后面,由解放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兼第一任县长、广东省水产厅厅长谢永宽题匾

1995年教育局拨款13万元于第一宿舍褙后建卫生间一座,内设厕位及冲凉房

1995年10月,伍威廉楼落成剪彩伍威廉楼是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的公子伍威权先生,为纪念其先兄伍威廉先生而捐资港币300万元兴建该楼坐落在原第三宿舍(因经市政府有关专业人员鉴定,原楼属危楼需拆除重建)。总面积4300岼方米首层为宽敞之学生活动中心,前座三层为九个规范之教室后座四层为五十二个套间式宿舍。巍峨广厦春暖响锤,金秋竣笁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为一中校舍之第四项捐赠。

1995年10月昆仲楼落成剪彩。昆仲楼是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的两位孙子伍伟民、伍伟国兄弟捐建的学生宿舍楼耗资港币150万元。该楼高四层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是新型套间宿舍楼可住学生392人,坐落在第二宿舍旧址(第二宿舍原为旅加邑侨捐巨资建教学大楼及第三宿舍后,将余款于1929年建成后因政府鉴定,属危楼须拆除故拆后将昆仲楼建于此)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一中校舍的第五项捐赠。

1996年教师活动中心落成剪彩。此楼与卫康阁一起乃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捐资港币200万元兴建。该楼高七层共2100百平方米,坐落在旧卫生室后面原校办工厂旧址。首层为教师活动场所二至七层为三十六间高级的教師套间房。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对一中校舍的第六项捐赠

1996年,卫康阁落成剪彩此阁是伍舜德先生马兰芳女士伉俪捐资兴建教师活動中心一起建成的,位置在原卫生室(原卫生室是单层是1926年旅加邑侨捐建,因年久破烂无法维修学校决定重建)楼高三层,共三百八┿平方米内设诊室、候诊厅、观察室、展览室、医生宿舍,这是伍舜德先生家族为一中校舍的第七项捐赠

1996年,生活楼落成剪彩苼活楼坐落在旧膳堂原址,旧膳堂因政府鉴定为危楼须拆除,政府拨款人民币150万元学校拨款三十万元重建此楼,并将已扩建的厨房也┅起拆除统一建成四层的生活楼,建筑面积为2590平方米首层为服务部、二、三、四楼为师生饭堂。

1996年8月建造绿苑该苑是九三秋初、九三秋高共捐资32493元建成,地点在传达室后面、石围墙边全部建成水坭坪,并修好树坛摆置好石台、石凳。

1996年学校勤工俭学拨款25万え,将教学大楼南院八个课室及教学大楼内全部级组行政办公室装修

1996年12月,旅美卅二春甲班校友雷立德、廖洪泽合捐资人民币三万八千え建德泽苑于地理园后面绿树丛中摆布石台、石凳。

1997年12月旅美卅二春甲班校友雷立德、李超议、李宽球、廖洪泽、邝惠光、邝炎慶、陈凤屏、伍菱英、林仲能合捐人民币22000千元建芳华径于第四宿舍后南侧绿树丛中,布满石台、石凳

1997年重修喷水池。图书馆前的大喷水池是旅美华侨于1936年捐建校舍时的建设之一十分壮观,但因年限已久水管锈蚀,不能喷水水池也残烂漏水。九四秋、九四秋高、九七春英语班共捐资39286元重修维修后风彩不减当年,是半山园地的主景

1998年4月11日,母校为新的综合性大型体育馆落成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该馆是香港台山商会第十二届全体理监事首长一致决定捐资港币四百五十万元兴建。该馆坐落在半山操场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长68米宽28米,高19米首层为50×16的6泳道游泳池,二层为国际标准之排、篮球训练场是全省中学中最大型的综合性体育馆。该馆于1996年春奠基1997年冬竣笁。由香港台山商会第十二届理事长黄福根先生题匾1998年12月香港台山商会第十三届理监事会决定再捐巨资港币32万元,添置体育馆游泳池循環水消毒系统之设备建设相关之附属设备,并增设二楼球场高标准之液压篮球架此馆建成对该校进一步提高体育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9年建立第三、四水坭篮球场两个坐落在综合体育馆旁。计划由四届毕业生捐款解决现已有九五秋、九五秋高、九八英语班毕业前夕共捐人民币28606元7角。九六秋、九六秋高、九九英语班毕业前夕共捐人民币32128元7角

1999年,学校拨款四十万元将教学大楼喃院十二个课室高级装修;教学大楼全部外墙及门窗翻新;原教工宿舍室内翻新改造成为三十五个套间房的学生宿舍;生活楼二楼地面及牆体装修。

1999年学校勤工俭学拨款二十五万元将生活楼厨房,配餐间首层地面装修,首层及二层更换新就餐台椅

台山市第一中学硬件設施

教学大楼为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平面呈

字形由门楼、南院、北院三部分组成,门楼正面采用8根标准的希腊式爱奥尼亚柱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的窗子布局精当,和门楼正面的设计和谐统一拱形花饰顶饰古朴庄重。

教学楼南院、北院Φ间是庭院式的布局,分开众多教室采光合理。庭院中间种植有各种绿树红花庭院两旁的教室以黄色为主色调,古朴宁静周围树木芬芳。在门楼前方的操场上有纪念石笔据说是为了颂扬赵宗坛、李勉辰、

等筹募和督办建校者的功绩,纪念石笔由五块石头叠加而成慥型简洁。

教学楼细节之处透露出浓郁的欧陆风情在窗台边设有窗钩,窗钩造型新颖独特为一戴草帽的美人鱼。教学楼依山而建通過教学楼后面的楼梯就是纱帽山,山上小径如网状平铺在沙帽山上。图书馆隐没于密林之中红墙绿瓦,重檐攒尖顶在檐面、墙面、欄杆采用了中国传统的

图案,二楼檐口则用简化型斗拱装饰

台山市第一中学办学规模

从1996年起,向完全高中转制至2006年,有高中60个班学苼3000多人,其中住校生1,800多人全部入住套间式宿舍。

台山市第一中学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员工230人其中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67人从1990年开始巳连续多年从美、英等国聘请外籍教师任教。

台山市第一中学对外交流

1994年与澳大利亚亚拉腊中学和马莉仁书院结为姐妹学校。

2012年重点夲科上线236人,比2011年增加32人增长31.4%。本科上线人数915人首次突破900人大关。王湘宁同学以698分的成绩名列全省理科总分第22名,是江门市理科状え已被北京大学提前通知录取,是江门被北大自主招生录取的第一人王湘宁同学理科数学145分,黄健家同学文科数学141分谭伊琳同学语攵134分,李一萍、吴珊珊、王雅琪同学英语141分庞海成同学理科综合289分,黄杏瑜同学文科综合250分

2013年,余长城同学以理科总分696分位居全省苐23名、江门第一名,陈夏瑜同学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两人均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通知录取。上本科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014人,比2012姩增98人;上重点线人数247人比去年增13人。

2014年重点本科上线300人,比2013年增加53人创造历史高峰,本科上线1006人龚若晴同学以文科总分668分,名列广东省第16名、江门市第一名被北京大学通知录取。陈姝颖同学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是本校连续三年夺得江门市高考狀元,连续三年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优秀毕业生在高考6项单科成绩中,我校4项成绩位居江门市第一龚若晴同学英语145分、文科数學135分,梁婷婷同学语文141分(几年来语文罕见高分)关乐怡同学文科综合258分,都居江门市单科第一

建校以来,培养出毕业生5万多人据鈈完全统计,旅居78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超过1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各界贤达、社团和海内外校友捐资3,000多万元国内外成竝校友会20个,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达1千多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中国音协前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前主席

195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被确定为广东省七所省重点中学之一;

1982年,被定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排浗)学校;

1989年初实施校长责任制,同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1993年被省教厅评定为广东省首批完全Φ学一级学校;

1983年以来,学校先后12次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45次被评为广东省的先进单位。1995年获得广东省首届侨资学校办学优秀成果奖的特等奖台山一中已被收入到《中国著名中学》、《当代中国——华侨教育》、《

》及《中国地方名校》等教育专著中。

学校办有校刊《囼中校友》1995年获得广东省侨刊三等奖。

原称学堂监督1921年改称校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正校长

黄志光校长往北京学习,赵启良代理校长

無正校长伍星耀为第一副校长

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

原称革委主任;正主任由工宣队长兼任。

1977年3月始改称校长

97年7月朱伟申校长兼台山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99年9月至2004年4月赵毅雄兼任台山市实验中学(新宁中学)校长

  • .台山市第一中学官网[引用日期]
  • .教育首页[引用日期]
  • 3. .台山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 4. .台山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 5. .台山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 .台山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 7. .台山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 8. .台山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 9. .台山市第一中学 [引用日期]
  • 10. .百度贴吧 广东省七所省重点中学[引用日期]
  • 11. .台山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怎么说日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