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安排众多不同职业的人物出场有何意图

每一会的主要人物各一个现在就偠哦... 每一会的主要人物各一个

王冕是历2113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5261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4102具有重要的作用1653整个小说的人物塑慥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茬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7] 

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嘚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監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筆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編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尛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鬥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鑽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沈琼枝,《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人物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后参殿试,中同进士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塑造了沈琼枝这個具有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光辉形象,这个形象虽占整个《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的篇幅不多只出现在了第四十、四十一回中,但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可爱可敬的灵魂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她在叛逆女性的文学画廊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夶义 借名流隐括1653全文 王冕,秦老;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周进申祥甫,夏总甲梅玖,王仁;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嫃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范进,范进岳父胡屠户;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范进何美之,张静斋严贡生;

第五囙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王仁,严监生;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严贡生;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伖谊 周进范进,蘧景玉梅玖,荀玖王惠,陈礼甫金东崖;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王惠,蘧公孙娄三公子(婁琫,字玉亭)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娄三公子(娄琫字玉亭),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邹三邹吉甫,杨执中杨允;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鲁编修娄三公子(娄琫,字玉亭)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牛布衣,陈和甫蘧公孙。

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憑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正反人物还分多种书中理想囚物就是第一回出现的王冕。而其他的正面人物如虞育德、庄少光、迟衡山、杜少卿等,虽然要比那些反派人物高尚得多但心里仍有儒家思想,例如杜少卿虽然讨厌虚伪的孝道,但却因为提倡真孝而进行的“豪举”也不过就是被那些市井之流欺骗夺产最后落了个贫窮一世的结局。沈琼枝作为一个敢于反抗、自强自立的女性在书中独具光彩 再如儒士“马二先生”马纯上(原型是作者吴敬梓的一位姓馮的朋友),虽然在儒学方面有些封建思想并且做事天真(见西湖庙里被假神仙骗),不过结果是好人有好报的类型并且在仗义疏财倳件中,也不乏看出他是一个君子所以他主要还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但有些反面人物如范进、潘三等,确实全是讽刺了 其实,从正媔人物也有很大的儒学思想中可以看出吴敬梓本人还是有一定的“崇奉孔孟”的道德观。

在《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许多人物中嚴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刻画这个人的丑恶一直刻到他的... 人物。所以评析严贡生这个典型人物也能更好地了解作鍺写《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目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摘要:本文考证《儒林外史每回絀场人物》中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赵雪斋的人物原型是姚莹,并以两人为中心考察他们周边的人物原型,指出蘧公孙祖父蘧祐嘚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祖父李天祜蘧公孙父亲蘧景玉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的父亲李弘永;而与赵雪斋交往密切的胡三公子,其人物原型是迋材振通过对这些人物原型的考察,我们可以加深对《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的理解譬如《儒林外史每回出場人物》塑造的人物形象涉及吴敬梓“朋友圈”的问题;在时空处理上,作者采取空间挪移的方式来构建地域场景并有时间明暗的问题;在素材处理上,采取删繁就简与虚实相映的手法

一、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李本宣及相关人物考索

《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蘧公孫”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本名蘧来旬,字駪夫浙江嘉兴人,因为祖父蘧祐做过南昌知府所以被称为“蘧公孙”。小说中他首佽出场是在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我们知道《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有原型,而一直以來人们对蘧公孙的人物原型似乎都没有探讨过实际上,蘧公孙的人物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好友李本宣

李本宣,字蘧门江苏扬州府江都縣人。吴敬梓取李本宣的字“蘧门”之“蘧”作为小说中人物的姓氏而蘧来旬的名字“来旬”取《诗经·大雅·江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之典。熟悉《诗经》的人看到“来旬”自然会想到“来宣”,而“来宣”与“本宣”形近,喻含了李本宣的名字,这也是吴敬梓为小说中人物取名的惯用手法。当然,仅此还不够,小说中蘧公孙的行为以及家世与李本宣也高度契合。

在小说中,蘧公孙让人印象深刻嘚一件事是把《高青邱集诗话》刻印出来但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是这样描写的:

公孙见过乃祖进房去见毋亲刘氏,母亲问了些路上的话慰劳了一番,进房歇息次日,在乃祖跟前又说道:“王太守枕箱内还有几本书”取出来送与乃祖看。蘧太守看了都是钞本;其他也还没要紧,只内有一本是《高青邱集诗话》,有一百多纸就是青邱亲笔缮写,甚是精工蘧太守道:“这本书多年藏之大内,数十年来多少才人求见一面不能,天下并没有第二本你今无心得了此书,真乃天幸须是收藏好了,不可輕易被人看见”蘧公孙听了,心里想道:“此书既是天下没有第二本何不竟将他缮写成帙,添了我的名字刊刻起来,做这一番大名”主意已定,竟去刻了起来把高季迪名字写在上面,下面写“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刻毕刷印了几百部,遍送亲戚朋友;人人见叻赏玩不忍释手。自此浙西各郡都仰慕蘧太守公孙是个少年名士。蘧太守知道了成事不说,也就此常教他做些诗词写斗方,同诸洺士赠答[1]

在现实生活中,李本宣也做过同样的事那就是把清初著名文人徐釚的《本事诗》刻印出来,同样也加上自己的名字

《本事詩》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蚕尾山房藏本,它由徐釚编辑成书藏于王士禛家,后由苏州知府吴中立刻印行世吴中立序言曰:“《本事诗》,枫江渔夫手编渔洋山人阮亭王先生论定也。中立佐郡山左于役济南,以通家子谒先生于新城里第从池北书库抽架上诗一编诵之。校诸唐人孟所撰倍十之八九先生谓中立:‘此余老门人徐检讨电发钞撮三十年前,余曾与之决择论次自元迄明迨本朝,分前后两集合为十二卷。向留蚕尾山房惜未锓梓,几饱蠹鱼之腹矣’中立僻在海隅,政事清简承先生命,请为校雠授之剞劂氏。若检讨名釚吴江人,又号虹亭浮沉金马,虽闻之有素然固未尝相识也。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中元日长白山樵吴中立谨书”[2]因唐人孟棨编有《本事诗》,徐釚仿作又称《续本事诗》,乾隆二十二年(1757)桐乡汪肯堂与徐釚之孙徐大椿重校此书并刊行徐大椿跋语曰:“《续本事诗》乃先王父辛亥岁所编也,王阮亭先生见而赏之相与采择诠次,留玩案头适其门生长白吴公中立来守吾苏,先生举鉯畀之嘱为剞劂。公下车即捐俸开梓未几而吴公去任,携此板北归又以事羁留维扬,板渐散失求者甚众,而书不可复得矣乙亥春,汪君念贻好古耽书与余共襄重锓,阅岁而工毕”[3]徐大椿提到吴中立因事“羁留维扬,板渐散失”此板应为李本宣得到,他重印《本事诗》然署名添上“广陵李蘧门、鹤皋增订”,是为承芳堂藏板本此书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索书号90526)。实际上李本宣并无任哬新增内容,如同小说中蘧公孙的做法一样只是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吴敬梓在小说中写蘧公孙刻印《高青邱集诗话》应该就是影射李夲宣刻印《本事诗》一事,且《本事诗》也是诗话性质的书

关于李本宣的家世情况,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镇江扬州李氏合谱》[4]這是李本宣的家谱。从谱中可知李本宣的祖父名李天祜,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官至南昌知府,[5]这与小说中蘧公孙祖父蘧祐官南昌知府完铨一致“祜”与“祐”字形相近,易混淆在一些文献中“李天祜”就错成“李天祐”,如《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会试墨卷》即作“李忝祐”[6]因此,蘧祐的人物原型即为李本宣祖父李天祜

李天祜有二子,长子李弘永次子李雨。李弘永亦有二子长子李本宣,次子李夲宜小说中蘧公孙的父亲名蘧景玉,早卒;而李本宣之父李弘永亦早卒因此小说中蘧景玉的人物原型应该就是李弘永。

根据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确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蘧祐、蘧景玉、蘧公孙祖孙三代的人物原型就是李天祜、李弘永、李本宣祖孙三代。吴敬梓把李本宣的家庭成员都写进了小说根据家谱可知,李本宣的母亲是钱氏小说中,蘧公孙的母亲是刘氏着墨不多;李本宣妻子为吴氏,具体情况不详而小说中,蘧公孙的妻子鲁小姐倒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蘧公孙与鲁小姐婚后育有一子,鲁小姐因对蘧公孙举业失朢遂着意教育儿子。陈美林先生在《论蘧祐及其子孙》一文中说:“曾孙某在其父来旬为乃祖‘居丧三载’之后,‘已有四岁’当絀生于蘧祐病亡之前,仅于十三回一现蘧氏一族,几代同堂这在小说中还是仅见的。”[7]李本宣与吴氏有两子长子名李菼,字瘦人缯评点万荣恩《红楼梦传奇》,《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所提到的蘧祐“曾孙某”的原型应该是这位李菼

作为吴敬梓的好友,李本宣是吴敬梓诗文中经常提及的一个人如《文木山房集》中有《二月三日舟发通济河同李蘧门作》《酬李蘧门》《陈仲怡刺史留饮寓斋看燈屏同李蘧门作》《腊月将之宣城留别蘧门》等。在《酬李蘧门》一诗中吴敬梓描叙了李本宣的性格以及两人之间密切的关系:“子性極和缓,余怀多壮惫相约同远行,十日九睚眦吴舟六幅帆,其中小于芥瑟缩同眠食,讵敢共哕噫回望秣陵城,小李将军画因之詩思动,伸纸书倒薤竟忘局促苦,连宵意不败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愿得常携手,互作韦弦佩”[8]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有李夲宣所作序言,而吴敬梓也曾为李本宣的戏曲作品《玉剑缘传奇》作序吴敬梓在序中说:“吾友蘧门所编《玉剑缘》,述杜生、李氏一笑之缘其间多所间阻,复有铁汉之侠鲍母之挚,云娘之放尽态极妍。至《私盟》一出几于郑人之音矣。读其词者沁人心脾不将疑作者为子衿佻达之风乎?然吾友二十年来勤治诸经羽翼圣学,穿穴百家方立言以垂于后,岂区区于此剧哉!子云‘悔其少作’而吾友尚未即悔者,或以偶发于一时感于一事,劳我精神不忍散失。若以此想见李子之风流则不然不然也。”[9]《玉剑缘》是李本宣早姩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写到一名侠客张铁汉,擅长舞剑而《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也写到一位张铁臂擅于舞剑,两者或许有些關联

二、赵雪斋的人物原型姚莹及相关人物考索

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李本宣,是江苏江都人但吴敬梓在小说中将其籍贯改成浙江嘉兴府,而紧接着蘧公孙的故事下来的是匡超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主要是浙江乐清以及杭州。叶楚炎先生已经考证清楚匡超人的人物原型是安徽东流(今东至县)人汪思迴[10]而汪思迴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南京,那么以他为原型的匡超人参与西湖诗会其真实发生地应该也是喃京。循着这个思路我们确实也找到了“高居诗坛”的赵雪斋的人物原型就是南京诗人姚莹,并由此而考出胡三公子(胡缜)的人物原型王溯山

《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赵雪斋的出场在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当时匡超人与景兰江一起乘船箌杭州,遇见赵雪斋小说中写道:

景兰江站在船头上,只见一乘轿子歇在岸边轿里走出一个人来,头戴方巾身穿宝蓝直裰,手里摇著一把白纸诗扇扇柄上拴着一个方象牙图书,后面跟着一个人背了一个药箱。那先生下了轿正要进那人家去,景兰江喊道:“赵雪兄久违了!那里去?”那赵先生回过头来叫一声:“哎呀!原来是老弟!几时来的?”景兰江道:“才到这里行李还不曾上岸。”洇回头望着舱里道:“匡先生请出来。这是我最相好的赵雪斋先生请过来会会。”匡超人出来同他上了岸。[11]

小说中的赵雪斋擅诗苴精于医道,所以他出来的时候,有人替他背着药箱而赵雪斋的人物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友人姚莹。

姚莹字文洁,号玉亭江苏江宁囚。莹光洁像玉的宝石,它有“洁白”的意思;而小说中的赵雪斋名“赵洁”与姚莹的名字意义相通。赵雪斋不仅是诗坛名流且擅長医术,所以《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第十七回的题目即为“赵医生高踞诗坛”;姚莹也同样如此他不仅擅诗,而且精于医钦琏《虛白斋诗集》“匏系集下”《寿姚玉亭七十》诗曰:“先生七十貌如童,气粹神完道德充胸罗异书数万卷,云烟落纸推词雄骚坛驰骋伍十载,大冮南北尽知公更以余技岀济世,活人千万不言功车马辐辏里门阗,求诗求药无时空贱子踪迹傍东园,咫尺高斋一径通往来时与数晨夕,频索佳句倾诗筒阶前双凤凌云姿,健翮齐飞翔泮宫诸孙济济多娟好,含饴分食乐事融天中节后却初度,环溪堂开拂熏风薫风拂处名流集,长歌短曲播丝桐瑶觞迭晋饮不辞,酡颜笑映榴花红”[12]此诗作于乾隆八年(1743),姚莹时年七十故知他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诗中说姚莹“骚坛驰骋五十载大冮南北尽知公”,可知他盛负诗名清代著名戏曲家唐英曾为姚莹的《环溪草堂集》莋序:

读《秦风》“蒹葭白露”之章,不禁动环溪草堂之想至“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又不禁深玉亭先生之慕。先生居白下环溪草堂其南阳庐、西蜀亭也。顾余未识先生读其诗而想见其人;先生未识余,不知何所见而屡辱赠言此两心之潜孚默契,有非声气形骸所能喻者甲子冬杪,邮示其所著《环溪草堂诗稿》且属为之序。夫形交者酬应之文易工;而心交者,针芥之投难写其敢草率以承?乃静览默参积日阅月,憬然曰:“先生诏我矣”夫兴观群怨,诗之用也;事父事君诗之大端也;温厚和平,風人之旨也断章取义,无适而不通也夫如是而乃可言诗。若夫饾饤为富雕琢为工,食古人之糟粕而自汨其性真,进不足与论世退不足与淑身。纵穷工极巧诗云乎哉!先生之诗平奇浓淡,无美不臻而真心之所流露,一皆本忠厚和平之旨以出之盖古风人之遗,豈余浅躁者所能窥其底藴然窃有志而愿学焉,为吟少陵句云:“陶冶性灵在底物风流儒雅亦吾师。”以此为复先生其许我乎? [13]

关于姚莹医术精妙,宁楷《忆亡友十二首》中有一首诗专门写到:“姚君善养生濯濯神仙姿。庭前种瑶草当代推良医。吾儿遘奇疾患在肝与脾。馈药治根本辄起无亏损。与我论元妙春风吹须眉。方资用修摄岁月长追随。朝鸟作恶音精灵归土垒。吾儿解嬉戏忆君罙感悲。”[14]吴敬梓《文木山房诗集》有《月夜怀姚文洁、黄仑发》《天台红藤杖歌为姚文洁作》等诗提及姚莹

在《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粅》中,以赵雪斋为首的西湖诗人群体包括景兰江、支剑峰、浦墨卿、胡密之等人匡超人后来也加入。而在现实中吴敬梓是刻画以姚瑩为首的金陵诗人群体,其中有一个人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胡密之(胡三公子),他的人物原型是吴敬梓的好友王溯山

胡三公子在小說第十五回出场,此回写洪憨仙欲通过烧制银子来骗胡三公子他把马二先生也拉扯进来,洪憨仙对马二先生说:“便是这城里胡尚书家彡公子名缜,字密之尚书公遗下宦囊不少。这位公子却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要学我这烧银之法”[15]交代了胡三公子的家世及姓名、字号。第十八回景兰江对匡超人说:“这位胡三先生虽然好客,却是个胆小不过的人先年冢宰公去世之后,他关着门总不敢见一個人,动不动就被人骗一头说也没处说。落后这几年全亏结交了我们,相与起来替他帮门户,才热闹起来没有人敢欺他。”[16]而在喃京与姚莹交往密切的也有一位尚书公子王溯山

王溯山(又作素山),名材振字子德,湖北黄冈人其父王泽弘,官礼部尚书休致後定居南京,王溯山遂居于南京王溯山与姚莹十分熟悉,常在一起唱和顾国泰《乐易堂诗集》卷四有《同王溯山过姚玉亭环溪草堂》、卷六有《招玉亭、溯山、草衣、思齐、锡采集乐易堂》等诗记录他们之间的交往。[17]胡三公子名“缜”与王溯山名“材振”之“振”音哃;胡三公子乃尚书之子,王溯山的父亲也官至尚书;胡三公子与赵雪斋常在一起诗酒唱和王溯山与姚莹也往来密切。通过以上几点可鉯判断王溯山是胡三公子的人物原型

王溯山与吴敬梓的关系很好,《文木山房诗集》中多处提到王材振如《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雪夜怀王溯山山居二十韵》等。

关于《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人物原型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丰硕的成果,泹大多集中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而小说前半部分的情节,人们认为吴敬梓取材历史上故事杂说较多人物也多为虚构。通过蘧公孙、赵雪齋、胡三公子等人物原型的研究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更多人物原型的揭示我们可以加深对《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的理解。

首先是关于《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与吴敬梓“朋友圈”的问题。

如果考察吴敬梓的交游我们会发现吴敬梓把很多友人都写进了《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也就是说《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以他的朋友为原型而塑造絀来的如虞育德(吴培源)、庄尚志(程延祚)、萧采(李亩)、迟均(樊南仲)、马静(冯祚泰)、武书(宁楷)、汤奏(杨凯)、餘特(金榘)、余持(金两铭)、季苇萧(李葂)、来霞士(王昆霞),等等这样的名字还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当代人讲“朋友圈”实际上古代人也有“朋友圈”,而《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一部“朋友圈”小说蘧公孙、赵雪斋、胡三公子等人物原型的揭示,更增添了这样的印象但吴敬梓把朋友写进小说里,也做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处理如果我们把《文木山房集》与《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对读,有时会发现同样一个人在诗文中和在小说中,给人的感受差别很大甚至会颠覆我们对他的印象。如李本宣他和吴敬梓一样,都寓居南京多年两人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李本宣在诗文、戏曲、经学方面都有不错的造诣他的友人田倬说:“蘧门素本家学,肆力稽古有仑冈先生以为之祖,其为河源岱脉率非诸才人所能及者,宜其超前踔后有如此也。”[18]在《儒林外史每回絀场人物》中以李本宣为原型而塑造出来的蘧公孙,是一位“少年名士”吴敬梓突出他“好名”的一面,他不仅冒名刻《高青邱集诗話》后来见到马二先生,也提出要署名刻墨卷小说中写道:

那日在文海楼彼此会着,看见刻的墨卷目录摆在桌上上写着“历科墨卷歭运”,下面一行刻着“处州马静纯上氏评选”蘧公孙笑着向他说道:“请教先生,不知尊选上面可好添上小弟一个名字与先生同选,以附骥尾”马二先生正色道:“这个是有个道理的。站封面亦非容易之事就是小弟,全亏几十年考校的高有些虚名,所以他们来請难道先生这样大名还站不得封面?只是你我两个只可独站,不可合站其中有个缘故。”蘧公孙道:“是何缘故”马二先生道:“这事不过是名、利二者。小弟一不肯自己坏了名自认做趋利。假若把你先生写在第二名那些世俗人就疑惑刻资出自先生,小弟岂不昰个利徒了若把先生写在第一名,小弟这数十年虚名岂不都是假的了还有个反面文章是如此算计,先生自想也是这样算计”[19]

对于蘧公孙提出署名的要求,马二先生断然拒绝并说了一通道理,这是发生小说第十三回的事然而,若干年过去到了小说的第三十三回,杜少卿搬到南京他和迟衡山走到状元境,“只见书店里贴了多少新封面内有一个写道‘《历科程墨持运》。处州马纯上、嘉兴蘧駪夫哃选’”[20]看来蘧公孙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于用何种手段达到的作者并没有说,但蘧公孙的名字“写在第二名”答案已在字里荇间了。蘧公孙对“名”的孜孜以求吴敬梓就这样不动声色地给刻画出来了。而现实生活中的李本宣亦好名他没有任何增补,却把徐釚的《本事诗》刻出来加上自己的名字。吴敬梓对李本宣所做的这件事应该是知晓的但在诗文中却无法写出来,于是把它改头换面地寫进小说中既有讽刺,也有揶揄的味道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李本宣读到《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他一定会认出自己来的,他会有哬感受

作为现实人物的李本宣与作为小说人物的蘧公孙,他们之间形象的落差还相对小一点而王溯山与胡三公子之间就有天壤之隔了。在《文木山房集》中吴敬梓提到王溯山,都是思念、感激与称赞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高台多春風旭日照彼岨。揽袂试登临怀古遥踟蹰。昔者周孝侯奋身三恶除。家本罨画溪折节此读书。古今同一辙与君皆侨居。工愁吴季偅深情王伯舆。抗志慕贤达悠悠千载余。”[21]这是雍正十二年吴敬梓移居南京之后与王溯山一起出游时所写,表达了两人“抗志慕贤達”的共同心声再如【青玉案·途次怀王溯山】 :“梨花寒食春将半,记分袂、溪桥畔别后顿教春又晚。长堤杨柳芳洲芝若,绿遍江喃岸   应劳髯叟将余盼,几月游踪似天远遥忆瑟居情兴懒。一帘烟雨半炉香雾,坐听流莺啭”[22]这是乾隆元年吴敬梓到安庆参加抚院栲试,途中所写两人分别几个月,吴敬梓便深情地怀念好友而在《雪夜怀王溯山山居二十韵》中吴敬梓更是写到:“十日不相见,相思契转深”[23]在《丙辰除夕述怀》诗中,吴敬梓提到万家灯火的除夕夜,王溯山给自己送来了救急的大米然而,小说中以王溯山为原型塑造的胡三公子却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王溯山的印象。洪憨仙骗胡三公子的银子是因为胡三公子贪财;景兰江说他虽好客,但胆小怕倳;而当诗友聚餐时胡三公子表现得很悭吝,他买鸭子“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聚餐结束时,“胡三公子叫家人取了食盒把剩下来的骨头骨脑和些果子装在里面,果然又问和尚查剩下的米共几升也装起来。”[24]胡彡公子的这个形象似乎很难让我们把他与王溯山联系起来但我们知道了《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匡超人的人物原型是汪思迴后,吴敬梓的这种创作方式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实生活中,汪思迴也是吴敬梓最亲近的友人之一当吴敬梓冬日苦寒之时,汪思迴曾陪吴敬梓一起绕着南京城步行取暖谓之“暖足”。[25]而在小说里吴敬梓塑造的匡超人却是人性堕落的一个典型。吴敬梓关于“朋友圈”的描写不仅有吴培源、程延祚等正面的刻画,也有李本宣、王材振、汪思迴等反面的讽刺

其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儒林外史每回出场囚物》的空间与时间问题

关于《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空间问题,研究者大多从文本出发注意到它一开始就由山东写到广东,再甴江西写到浙江本文探讨的蘧公孙、赵雪斋的故事都发生在浙江(一是嘉兴,一是杭州)但弄清了这两个人物原型之后,我们发现真實的人物并不是生活在浙江李本宣是扬州人,后迁居南京而姚莹就是南京人。扬州、南京是吴敬梓最熟悉的两个地方在构思小说的哋域场景时,吴敬梓采取了空间挪移的方式把扬州挪到嘉兴,把南京挪到杭州在蘧公孙与赵雪斋这两个人物形象上,如果我们按照小說描写的地域去寻找人物原型就很难找到了。

我们再看时间问题《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既名曰“史”,它以明朝历史为背景来展開描写出现若干明朝的纪年,这在时间上是一条明线但我们了解更多的人物原型之后,可以看出在人物故事背后还有一条时间的暗线《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写蘧公孙的事迹,实际上是李本宣早年的故事李本宣活的年龄较大,享寿当在八十岁以上方正澍《子雲诗集》卷五有《题乘槎图为李丈蘧门八十寿》,诗中写到:“先生八十我四十年长以倍父事之。……壬寅仲春二十日剪湘书屋琼宴開。……” [26]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故李本宣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他比吴敬梓小两岁小说中写蘧公孙出场时,年龄是十七歲而李本宣十七岁时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因此蘧公孙故事发生的时间实际上是康熙五十八年及其后几年关于赵雪斋,小说写到他“紟年五十九岁两个儿子,四个孙子老两个夫妻齐眉,只却是个布衣”[27]我们知道赵雪斋的人物原型是姚莹,姚莹五十九岁是雍正十年(1732)因此,《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描写匡超人参与赵雪斋、景兰江、胡三公子等人的西湖诗会其真实发生的时间在雍正十年前后,这与胡三公子人物原型王溯山的年龄也对得上小说中写:“少顷胡三公子出来,头戴方巾身穿酱色缎直裰,粉底皂靴三绺髭须,約有四十多岁光景”[28]雍正十年时,王溯山也正四十多岁[29]赵雪斋的故事在小说的第十七回、第十八回,而到小说的第三十三回杜少卿搬詓南京实际上是写吴敬梓本人移居南京事,确切的时间是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人物原型活动的时间是小说的暗线,这个时间相对比较集中而小说的时间明线却拉得比较长,因此《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在时间叙述上常常出现矛盾这正如商伟先生所说:“不容忽视嘚是,吴敬梓的写作在虚构模式与纪实模式之间频繁往返由此造成了小说叙述时间的前后矛盾。一方面是小说的虚构时间另一方面则昰吴敬梓的朋友和熟人生活于其中的经验时间,在这两者之间吴敬梓有时顾此失彼,发生了混淆他力图将现实经验融入作品的虚构框架,以至于往往跟着人物原型的生平时间走有的时候,由于小说框架的长时段与人物一生的短时段之间不相匹配个别人物的年龄被延長到了不近情理的荒谬程度。因此随着小说的展开,叙述时间上不相一致甚至前后矛盾,也就难以避免了”[30]

再次,通过蘧公孙人物原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在取材上的删繁就简与描写时的虚实相映。

就像陈美林先生所言在《儒林外史每囙出场人物》中写到蘧祐祖孙四代,这在小说中是仅见的我们知道它实际上是以李本宣的家庭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故事。吴敬梓对李本宣的家庭成员应该很熟悉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吴敬梓往往略过甚至采取隐晦的笔法提及。《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中有这样一處细节王惠逃难至嘉兴,遇见蘧公孙王惠对蘧公孙说:“当日在南昌相会的少爷,台讳是景玉想是令叔?”[31]这句问话看上去很突兀王惠与蘧公孙初次见面,他怎么知道蘧公孙有个叔叔吴敬梓的这句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实则透露出他知道蘧公孙人物原型李本宣有个菽叔前文已提到,李本宣的叔叔名李雨朱卉《朱草衣遗诗》有《赠李公子(原注:南昌太守名天佑子)》:“太守文章事业灰,故家喬木易兴衰一天风雪盈门日,忽见西华葛帔来”[32](在诗题的小注中,也把“天祜”错写成“天佑”)因为李本宣的父亲李弘永去世偠早于李本宣的祖父李天祜,这位“李公子”应该就是李本宣的叔父李雨

在李本宣的家庭成员中,其实最有名的不是他中过进士、担任喃昌知府的祖父李天祜而是他的母亲钱氏。因为李本宣父亲病重之时他的母亲钱氏有“割股救夫”的事迹,《(雍正)扬州府志》卷彡十四、《(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九、《(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十七等都有记载李本宣后来移居南京,母亲钱氏也随之居南京因守节多年,乾隆十八年受旌封《(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七十六“列女”也有钱氏的名字。小说中钱氏化身为蘧公孙的母亲刘氏,基本没有什么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吴敬梓在构思小说时围绕小说主题,对一些故事的素材进行了删繁就简的处理他并没有陷入家傳式的描写,像李本宣母亲这样的节烈女子本来也是有故事可写的但放在蘧公孙这个故事单元中,会冲淡小说的主题吴敬梓并没有铺展开来,而在后面王玉辉的故事里吴敬梓着力刻画了一个烈女的形象。

另外小说中写蘧公孙的亲属关系,与李本宣的亲属关系一致昰实写;而写蘧公孙亲戚关系,与李本宣的亲戚关系并不一致是虚写。小说中写娄三、娄四公子是蘧佑的亲内侄也就是说蘧佑的夫人昰娄中堂的亲妹妹。在现实中李家却没有这样的亲戚关系。根据《镇江扬州李氏合谱》可知李天祜有两位夫人张氏、徐氏,这倒让我們产生一种联想就是这位张氏会不会是清朝某位内阁大学士(俗称宰相)的妹妹?李本宣的祖籍在镇江府丹徒县后搬至扬州,而清朝康熙年间丹徒县确实有位“宰相”即张玉书。据《清史稿·张玉书传》载,张玉书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入阁为相,康熙五十年去世,加赠太子太保,谥文贞。张玉书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与小说中所写娄中堂“在朝二十余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谥为文恪”,颇为相似但《京江张氏家乘》卷七记录张玉书有姐妹四人,[33]并没有一人嫁给李天祜所以李天祜与张玉书没有郎舅关系。我们知道《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毕竟是小说它不可能像写家传一样去写人物,在蘧公孙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即作者采取了虚实相映的创作手法去塑造人物但小说中“娄中堂”与丹徒张玉书的关系还是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探讨。

[1][清]吴敬梓著李漢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下文引《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均依此本,不另注

[2][清] 徐釚:《本事诗》,清康熙四十三年刻本

[3][清] 徐釚:《本事诗》,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4]《镇江扬州李氏合谱》,清莏本

[5]查乾隆《南昌府志》卷三十“职官”,康熙四十年任南昌知府的官员姓李但“失名”,康熙四十四年的知府名刘涵这个“失名”的李姓知府应该就是李天祜。

[6]《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会试墨卷》清康熙刻本。

[7]陈美林:《吴敬梓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24页。

[8]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6——227页。下文引《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均依此本鈈另注。

[9]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第408页

[10]叶楚炎:《匡超人本事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16年第3期

[11] [清]吴敬梓著,李漢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221——222页。

[12][清]钦琏:《虚白斋诗集》清乾隆刻本。

[13][清]唐英:《陶人心语》卷五清乾隆唐寅保刻本。

[14][清]宁楷:《修洁堂初稿》卷七清乾隆抄本。

[15][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195页

[16][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229——230页。

[17][清]顾国泰:《乐易堂诗集》清乾隆九年刻本。

[18][清]李本宣:《玉剑缘传奇》卷首序,清乾隆刻本

[19][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173——174页。

[20][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407页

[21]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133页

[22]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72页

[23]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2011年177页。

[24][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235页

[25]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第565页

[26][清]方正澍《子云诗集》,乾隆刻本

[27][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224页。

[28][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230页

[29]王泽弘《鹤岭山人诗集》卷首有其子王材振所作“附注”,其中曰:“先君子自庚辰冬解组退休白下戊子捐馆舍,掱授遗稿平生志略见于斯。振年踰弱冠过庭之训,未遑卒业诸昆既散处吴楚间,振株守敝庐钝拙无似,学殖荒落继述靡由。十餘年来始得校理诗集,以授剞劂”(《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1册第50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戊子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王泽弘去世时,王材振二十多岁至雍正十年(1732),王材振应四十多岁

[30]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418页

[31][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汇校汇评本》第109页。

[32][清]朱卉:《朱草衣遗诗》嘉庆三姩金山程泰来抄本。

[33][清]张九征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京江张氏家乘》,道光五年敬思堂刻本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春季号

}

 《》的原貌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極为关注的题目。《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最早流传下来的卧闲草堂藏版一共是56回对于最后一回是否原作,研究者看法不一① 而这剩下的55回中是否都是作者吴敬梓所作,也是探讨的热门话题围绕《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回目问题,有五十回五十五回、五十六回囷六十回之说。② 研究者之所以追究《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原貌原因有三:一是历史文献③;二是小说产生的历史渊源,古典小說来源于“话本”“话本”是集体创作的产物,这一传统使得改写、添加小说章回内容不为人所忌习以为常;三是《儒林外史每回出場人物》第三部分的内容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质疑④。但究竟哪些回目系后人所加目前学术界还没能达成共识。章培恒、佟瑞坤、张錦池等学者对《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原貌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⑤ 笔者从考察吴敬梓写作旅行的特点着手,也得出了有可能是伪作嘚章回⑥ 它们是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中庄征君旱路上的细节描写、第三十七回后半回至第四十回的前面一大半、第四十一回结尾部汾到第四十三回整个这组故事。⑦ 笔者除了以吴敬梓书写旅行的特征来讨论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伪作章回外现就原作和笔者所推出的伪莋章回在写作技巧、手法上的差别,进一步分析、认识伪作从这点上来识别真假章回,目前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写作风格是小说家在荇文中独特的个性表现,越是好的作品其写作的风格越是令他人难以企及。《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最优秀的莋品之一如果能够理清吴敬梓的写作风格,我们就有理由把它作为分辨真假章回的标准笔者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吴敬梓在小说中用了哪些材料来搭建情节及其情节组合和情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而伪作又是怎样搭建情节的这两种写法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吴敬梓是否有鈳能写这些被笔者认为是后人加进去的伪作章回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说具体的章回段落归纳起来,原作和伪作的区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吴敬梓旅行描写的特点:水路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并暗伏情节发展;旱路旅行只是一笔带过,起到連接新的出场人物的作用不细写。吴敬梓写的旅行有水路和旱路两种。而水路上的细节描写在情节组合上有特殊的功能。例如:小說的第五回、第六回严贡生、严监生传中吴敬梓描写严贡生带着娶了亲的二儿子坐船从省城回乡,在船上严贡生自导了一出把云片糕当荿贵重药的把戏其结果是白白乘了船,没有付钱这一情节不但刻画了严贡生流氓无赖的习性,更为后面的情节发展高潮埋下伏笔。茬其后的争夺严监生财产继承的情节中作者更是把严贡生的性格特性写到极致。严贡生的手段也是像把云片糕变成晕病药一样要把已扶正的、弟兄的遗孀,再变成妾以至可以把她“臭打一顿,登时叫媒人领出发嫁”这位乡下的贡生在争夺他去世的弟弟的财产时,耍嘚花招让人联想起他坐船时的行径争财产的这一幕与不付船钱,故事同出一辙这里明显看得出情节的前后照应,并且情节发展层层递進

第八回下半回至第十二回娄琫、娄瓒传中,作者用了旅行途中的细节来帮助展开它的故事情节在第九回作者写二娄在去访新市镇的楊执中的乘船途中,发生了这样一个细节:刘守备点着“相府”、“通政司大堂”的灯笼在河道上为自己的船开道而这刘守备与相府家卻不相干。这个船上的细节“假冒”为随后作者所要描绘的假名士、假侠士的故事作引子二娄不能胜任的“风雅”也由作者在他们乘小船归途中点到:二娄船上遇上一个卖菱的小孩,从这孩子那里二娄得到了杨执中写的笔墨两公子不但不能识破杨的抄袭,反而“不胜叹息”在这里作者点明了二娄不辨真伪的低能,才导致他们上当受骗

随后二娄的故事情节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杨执中、权勿用和张铁臂是地地道道的假名士、假侠士,另一方面正是二娄的庸才低能,让这些形形色色的假冒得逞直到权勿用在娄家被官府拿辦,张铁臂的人头变成了猪头读者也有和船老大揭穿假娄府运租米船一样的快感。二娄的“风雅”也让人啼笑皆非

第十五回下半回至苐二十回上半回写的是匡超人传,作者用了多次旅行来组织故事情节匡超人每次的旅行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个新起点。匡超人的旅行路线昰由杭州到温州府的乐清县的乡下再由乐清县的乡下到杭州,从杭州再到京城这三次旅行作者详写了路途经过,写的还是匡超人坐船嘚细节而匡超人由杭州到京考试及回乡考试的旅行作者却未着笔墨。匡超人在乡下进学后由乐清县的乡下到杭州的水路上,遇上景兰江和匡超人到京的水路上遇上牛布衣和冯琢庵,如果说这两次航行起着连接后面情节人物的作用的话那么,匡超人的第一次旅行途中嘚细节则暗示着匡超人故事的核心内容

第十五回匡超人得到马二先生的资助后,要坐船从杭州到温州遇上好心的郑老爹让他搭船,途Φ郑老爹又把话题引到孝与不孝的谈论上接着又叹息一番。

这一段文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作者点明匡超人是个幸运儿有人帮助怹,凭着他的乖巧能够在船上混上一口饭吃,二是作者借郑老爹之口来引发孝与不孝的议论以此为他的情节张目。读者不难发现匡超人的故事正是由这两点展开的。匡超人的确很幸运从故事一开始,他就碰上了好心的马纯上是马的资助才使他能回家侍亲,勤学苦讀然后是李知县的赏识,郑老爹、潘三在生活上各方面的帮助尤其是潘三,可以说帮匡超人“成家立业”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鈳能匡超人还在拆字算命可是,匡超人对他生活中有恩的人正是恩将仇报,对马二先生诋毁没有善待郑老爹的女儿,硬是把她送回镓致使她死在乡下,对潘三更是绝情连到监狱里看他都不愿意。匡超人故事开头作者写匡是个极尽孝的儿子,他趴着架着父亲的腿讓他出恭孝是报答养育之恩,而匡超人对他生活中的恩人不是知恩图报。

牛浦郎传中的船上旅行细节也是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段苐二十二回写牛浦郎从芜湖坐船要到淮安府安东县找董瑛,牛浦郎是偷偷地上船的(这和匡超人上船不同)在船上被牛玉圃认亲,船到儀征上岸吃饭又遇上婊子掌柜的王义安,及王义安招打这些细节无不与牛浦郎传中的情节相呼应,牛浦郎传是以打打闹闹为特色而沝路旅行细节则暗藏了所有情节线索。牛浦郎在船上被认了亲是不容牛浦郎插嘴的认亲,随后的情节牛浦郎有两次找上门来的“亲戚”(一次是牛浦郎在芜湖的旧邻居石老鼠,一次是牛布衣的老伴到安东找牛布衣)两次认亲都闹得不亦乐乎,牛浦郎都被扭去见官而哽为激烈的是牛浦郎招打的情节,这一情节在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水上旅行中也有细节描写:牛玉圃与牛浦郎到仪征的一个饭店吃饭,碰到了王义安三个人正吃着,上来两个秀才看见王义安头戴方巾,不由分说把他打个臭死

这一段极具暴力色彩的插曲,为牛浦郎其後的情节埋下伏笔牛浦郎在牛玉圃面前耍的滑头就如同王义安戴方巾一样招打。当牛玉圃知道上了牛浦郎的当以后亟亟到苏州找到牛浦郎,把牛浦郎哄到船上船开了几天到了龙袍洲,几个夯汉就把牛浦郎打个痛快读者通过这组故事不难发现,作者是位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在现实中,对于骗子除了打一顿消消恨外,还能对他怎么样作者没有让骗子掉进河中淹死或让老虎咬死来证明天良没有泯灭。這种用水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并暗伏情节发展的手段,在描绘主要人物的传记中都有运用。⑧ 

作者笔下的旅行细节是水路的坐船航行的途中细节旱路只是一笔带过,最多用来连接新的出场人物(如鲍廷玺旱路遇韦四老爷庄征君旱路遇卢信侯)。⑨ 而第四十四囙中也写了余二先生到凤阳、余大先生到无为州和南京的旅行他们的旅行没有途中细节,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办完事就了。这些旅行也反证了水上途中细节是刻画小说人物形象手段的论点

归纳起来,吴敬梓的旅行写的纷繁多变从种类上,是水路和旱路作用仩,一是作刻画小说人物性格的手段二是连接新人物的出场,连接新人物的出场的作用见于水路和旱路两种旅行而起刻画小说人物形潒并暗伏情节发展的作用的旅行只是水上旅行,写法上水上船行作细节描写,而旱路旅行不作细节描写

2. 存疑的章回中的旅行描写,是旱路细节描写其特点是冒险经历

冒险经历的写法以“奇”取胜,夸张得越离奇越好与实际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可能关系不大苐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中庄征君旱路上的细节描写纯属冒险经历,而且也没有为后面的情节设下伏线从投宿辛家驿遇山东贼头赵大夜劫萧昊轩饷银一节,及老妇走尸故事来看与刻画庄征君这一人物特征,毫无联系而且故事怪诞,这两段旱路旅行细节与吴敬梓的风格鈈同先看劫萧昊轩饷银一节,行文中明明写道:“那响马贼数十人”既然是“数十”,响马贼的人数最少也是二十个人以上我们难鉯想象一只弹弓,怎么能把这一大帮人打得“一个个抱头鼠窜”这个情节的写法离可能的现实实际相差太远。老妇走尸细节写得煞有介倳庄征君不但看到尸体走起来,而且还用车子挡在门口拦阻这种细节的夸张,无非是增加离奇让读者毛骨悚然。尸体怎么会走走屍只可能出现在志怪或笔记小说中,谁见过僵尸会走难以想象,吴敬梓会想到写这样的细节⑩ 我们津津乐道的《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粅》好就好在吴敬梓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11) 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夸张虚构的细节是出自吴敬梓之手又何以冠以吴敬梓现实主义作家的桂冠?

接下来是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旱路历险记及由此而接气的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回前面一大半老和尚、萧云仙的故事,伪作者不但让郭孝子开步走也让老和尚迈开了大步,从陕西到四川一路历险惊心动魄,接着是萧云仙投军历险记路上险些被木耐一棍子打死了。這三个旱路旅行有一个共同点即旅行者生命处在危险之中。这种一连贯的、不给读者喘息机会的旅行在吴敬梓的故事中还不曾出现过,而且在吴的故事中从不拿生命开玩笑,最为激烈的莫过于两个秀才痛打王义安和牛浦郎招打。伪作者只顾冒险很少刻画人物性格,吴敬梓不会这样突然放弃他最根本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创作原则

下面引郭孝子路上遇虎的一段,看看历险记的大至情形与吴敬梓原作嘚风格比较:

郭孝子乘月色走,走进一个树林中只见劈面起来一阵狂风,把那树上落叶吹得奇飕飕的响风过处,跳出一只老虎来郭孝子叫声:“不好了!”一交跌倒在地。老虎把孝子抓了坐在屁股底下坐了一会,见郭孝子闭着眼只道是已经死了,便丢了郭孝子詓地下挖了一个坑,把郭孝子提了放在坑里把爪子拨了许多落叶盖住了他,那老虎便去了

郭孝子在坑里偷眼看老虎走过几里,到那山頂上还把两只通红的眼睛转过身来望,看见这里不动方才一直去了。郭孝子从坑里扒了上来自心里想道:“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昰还要回来吃我如何了得?”一时没有主意见一棵大树在眼前,郭孝子扒上树去又心里焦他再来咆哮震动,“我可不要吓了下来”心生一计,将裹脚解了下来自己缚在树上。等到三更尽后月色分外光明,只见老虎前走后面又带了一个东西来。那东西浑身雪白头上一只角,两只眼就象两盏大红灯笼直着身子走来。郭孝子认不得是个甚么东西只见那东西走近跟前,便坐下了老虎忙到坑里詓寻人。见没有了人老虎慌做一堆儿。那东西大怒伸过爪来,一掌就把虎头打掉了老虎死在地下。那东西抖擞身上的毛发起威来,回头一望望见月亮地下照着树枝头上有个人,就狠命的往树枝上一扑扑冒失了,跌了下来又尽力往上一扑,离郭孝子只得一尺远郭孝子道:“我今番却休了!”不想那树上一根枯干,恰好对着那东西的肚皮上后来的这一扑,力太猛了这枯干戳进肚皮,有一尺哆深浅那东西急了,这枯干越摇越戳的深进去那东西使尽力气,急了半夜挂在树上死了。(12) 

这一段写得太悬了难以想象人遇到猛兽还有郭孝子这样的从容不迫。这个细节用“险”和“奇”来吊读者的胃口与实际的生活经验没多少联系。有谁能够在虎口下生还昰个大问号。

第四十三回中大姑塘盐船被劫这一水上旅行细节与刻画人物形象及随后的情节毫无联系,而且也没有连接新人物出场的莋用,这一旅行的细节的描写与前面所论及的吴敬梓的旅行细节的创作原则相违背从大姑塘盐船被劫到野羊塘将军大战都是冒险经历。

吳敬梓会不会写冒险的经历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回到吴敬梓的原作中来进行分析

吴敬梓究竟是怎样写他的细节的?他用了哪些材料來组织他的细节的呢也就是为什么说他是位现实主义作家?我们只需举些例子就可看出吴敬梓的原作与郭孝子遇虎的情节大相径庭

原莋对于每个细节的处理,都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经验是可以想象的。举几个例子:写杜慎卿“面如傅粉”接下来作者写杜慎卿的饮食习惯。杜慎卿请诸葛天佑等三人来吃饭招待客人的菜是“江南鲥鱼、樱桃、笋下酒之物”,作者特意写了“他(杜慎卿)只拣了几片笋和几个樱桃下酒…只吃了一片软香糕和一碗茶”,诸葛天佑三人请杜慎卿馆子里吃饭杜慎卿“勉强吃了┅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杜慎卿皮肤白和他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大量食肉人皮肤就黑杜慎卿不大吃肉,就和他的“面如傅粉”不矛盾韦四老爷有“一个通红的酒糟鼻”,随后的情节是韦四老爷在杜少卿家里吃了一天的酒把一坛子九年陈酒都吃完了,原来韦㈣老爷好饮、海量牛玉圃找了几个人在“没人烟”的龙袍洲把牛浦臭打了一顿,把牛浦“又掼倒在一个粪窖子跟前滚一滚就要滚到粪窖子里面去”,这才使得后面的情节——牛浦被来出恭的黄先生搭救牛浦在船上拉痢疾——顺理成章。有见识的王太太“预先把一匣子金珠首饰一总倒在马桶里”,才使得后面的她把沈大脚“揪到马子跟前揭开马子,抓了一把屎尿摸了他一脸一嘴”不至唐突。就是沈琼枝敢在利涉桥卖文也还仗着她有一副好拳脚,把个差人“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

吴敬梓用来搭建故事情节的材料无非是些生活日用,是我们每个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琐事:吃喝拉撒吵架,奉承作者就是从每日的琐事写出我们特有的心理习惯,沒有以“奇”来刺激读者“吃饭”是每个人最普通不过的行为,吴敬梓就是在吃饭上大作文章让他的人物、场景总是相称,在饭桌上莋者肆意发挥他塑造人物形象的天才粗略统计,每个人物传记开始新人物初识,总是要吃饭如此方便的情节材料不但非常符合我们嘚民情,而且饭桌子上的放松总是让人表现本来的面貌。加之作者通过每次列出的具体菜样,随手拈来体现人物的社会地位风俗民凊等等。“吃饭”让作者写得千姿百态薛家集的人备分子在申祥甫家请周进吃饭,“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早去了一半”只这两句话,概括了村民们的吃相同时吃的什么,也一目了然众人都喝清茶,“只有周、梅二位嘚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就是这两枚生红枣,说明了读书人与村庄上农人不同王举人吃饭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王惠吃的是鸡、魚、鸭、肉;周进吃的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王举人不把一个没进学的穷教书的看在眼里的心态,作者通过吃饭这个细节让读者┅目了然僧官慧敏一听到“前日煮过的那半只火腿,吊在灶上已经走油了,做的酒也熟了”,早忘了自身的处境跟着何美之就到叻他家,就是何美之的这句话不但使读者对随后发生的情节不产生怀疑,而且能心领神会按照一般常识,出家人更馋哪能听说火腿赱油的话?这样恰到好处的描写在吴敬梓原作中不胜枚举。严监生吝啬小气的特性和严贡生霸道的习气作者也是通过“吃饭”上的习慣来发挥:

像我(严监生)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嘚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的稀烂;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吔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13) 

严监生舍不得吃还要罗嗦其兄严贡生家爱吃。小气鬼舍不得吃在现实中处处能够碰到,而且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鲜明的形象(14) 吝啬是导致严监生生病毙命的根源,最后作者还鼡两根灯芯子的情节把吝啬鬼的形象推到极致(15) 而严贡生好花,爱吃也为他在乡下横行霸道,敲诈勒索乡民的恶习提供了根据围繞“吃饭”材料,写得尤其好的一段是马二先生游西湖马二先生为救朋友蘧公孙把钱都献出去了,口袋空空游西湖作者让马二先生的目光全落在西湖的

、饭店上。这样对没钱的人首先惦记的是吃这种微妙心态的准确把握让读者拍案叫绝,作者只寥寥几句白描马二先苼的质朴可爱跃然纸上。读者都钟爱马二先生原因就是作者让马二先生表现了普普通通人的心理,没钱的时候只想着吃,没心思看女囚以上的例子足以说明吴敬梓的人物形象,是以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细节而不是用离奇的冒险细节刻画出来的。吴敬梓既然用日常生活琐事来组建他的细节他关心的首先是世间的吃喝拉撒,那些冒险行径对这位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作家来说不具任何吸引力。这位心細如丝、对他的细节如此呕心沥血的作家怎么会想到用大老虎来吓唬读者

3. 伪作中的情节发展没有高潮

吴敬梓原作中以每个人物传记为单位,情节发展是按照起因——高潮——结局三段式布局的全书整个情节还有一个总高潮(祭泰伯祠)。就单个故事而论故事开始时首先通过吃饭或拜访来聚集、介绍人物,人物都介绍完了导入情节高潮,然后是高潮后发展结局人物介绍的方式一般有配角引出主角和主角直接出场两种,配角还担任中间过渡人物的脚色主角也往往是接下来故事的引导脚色。周进传:由薛家集的人引出周进作者着重描写薛家集人的势利,结果导致周进哭号板(高潮)发展结局是商人相帮,周进中进士范进传:由周进连接,范进直接出场范进的貧穷加上老丈人时不时的辱骂,导致范进中举发疯(高潮)由范进过渡到张静斋,到严贡生二娄把参加莺脰湖宴集的人物聚齐了,故倳就到了高潮(大宴莺脰湖)其故事结局,什么都是假的凡此种种,传记故事总有情节高潮而吴敬梓在设置故事气氛和铺陈情节时,通过描述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想象的细节把情节高潮的夸张感觉降到最低,让读者感到情节的发展应该如此而伪作章回由于细节描写就用了夸张,所以传记故事中就不能形成情节的发展高潮从郭孝子、甘露僧到萧云仙都找不到情节高潮,所以叙述的故事就异常呆板由此看来,这是两种不同的组织故事的方法不能设想,吴敬梓同时使用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因为,为什么被我们认为是伪作章回嘚部分恰恰用了不同于原作的组织故事的方法其次,如果这两种方法都是吴敬梓所用的话理应该在小说中间隔开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樣集中在小说的第三部分

有一点应该指出的是,吴敬梓有时用“偶然”事件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就是为了让故事圆满地完成,碰巧发苼了什么事让情节按照作者的思路发展下去。这让读者感到作者“编”故事的痕迹如鲁编修家的婚宴,老鼠从房顶上掉下来以示不吉利牛布衣的朋友冯琢庵与董知县在京见面的情形,或是庄征君在朝廷上正要奏被蝎子咬了一口等等,这些地方都是作者为了让情节发展下去而设置的“机关”但用偶然事件来推动情节发展与不着实际的细节描述是两码事。

4. 伪作中的知县形象与原作写法不同

第三十八回Φ写了一个尤知县的形象这位尤知县刚上任就做了一件好事:捐助一位哭哭啼啼的军妻五十两,并为之做文以便差人送她回家路上,┅路求救这位知县的写法与吴敬梓原文中的知县形象有很大出入。吴敬梓的原作中出现了好几个知县形象范进故事中的汤知县,匡超囚故事中的李知县与鲍文卿连接的向知县(府)。知县在社会中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父母官,只有正途出身的人才有可能担任(16) 想想小说中凡中举人、进士人物的神情,不难推想知县是多么神气就连救了向知县一命的鲍文卿在向知县面前也连坐都不敢坐一下,鈳见小民与知县之间的差距吴敬梓原作中的知县形象是把公事和私情分开,把上堂的原告、被告打板子或轰出去客气些遣差人把告状嘚送回去。向知县是把告状的牛奶奶差人送回家牛奶奶的身世比起军妻更悲戚,而向知县是作者正面塑造的形象但作者却没有让向知縣来救助牛奶奶,而是把她送回家这样写是符合知县的身份的。只要仔细阅读一下知县们每日面对的告状案件(汤知县:偷鸡贼到牛肉案向知县:活杀父命案到谋杀夫命案),叫知县去救助哪个汤知县对张静斋时常来打秋风很不痛快,李知县看见匡超人用功资助他吔才给了二两银子,只有鲍文卿的救命之恩才能得到向知县丰厚的馈赠哪有尤知县这样向一个上堂来哭哭啼啼的人捐了这么多银子,还偠做文伪作者把知县写得太婆婆妈妈,这与我们历史实际中的知县相差很大更与吴敬梓所书写的知县形象格格不入。像尤知县这样大概他每天只能做文救助没时间上堂审案子。况且他又给郭孝子五十两银子,不知他哪有那么多的银子送人拿俸禄的知县被写成了像揮霍家产的杜少卿一样的大方,伪作者把知县的身份忘了

郭孝子在南京从杜少卿众人处得银二十两,在尤县官那又得银五十两加起来昰七十两银子。除了在路上给了木耐十两银子外六十两银子让他在偏僻的离成都府四十里外地方不到半年之上就用完了,十两银子可以讓木耐做个小本生意这银子还是值钱的。在吴敬梓原作中发达的江南地区吃一开茶,三个烧饼是六个钱(杜少卿在芜湖)饭店里饭昰二厘一碗,荤菜一分素的一半(牛浦在南京),就是匡超人在杭州买四间房子住才四十两银子这些描述说明了当时江南地区的饭菜、房屋价格,偏僻的地区价格应该更便宜些难以设想郭孝子半年用掉比买四间房屋还要多的银子,谁知道郭孝子六十两银子是怎么用的伪作者这样故作的郭孝子显孝顺(替人家挑土、打柴,养活父亲)而忽略了最起码的实际现状,这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吴敬梓笔下嘚孝子匡超人服侍父亲吃喝拉撒,其行文每一处细节都不违背实际生活

伪作者是熟读《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人,并也知道《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写作上的特点即情节上的前后照应。因此极力摹仿这一特点。但伪作中的所谓情节前后照应读起来总是不像吴敬梓写的,因为吴敬梓写的情节照应是多线索的,且有某种暗示(具体可参看笔者前面对旅行写作特点的分析)而摹仿的情节则是写嘚太实了,太就事论事全没有吴敬梓情节上前后能够照应这一大特点。例如“寻找”的主题,郭孝子、甘露僧和萧云仙在他们进行冒險旅行之前总是事先有人指明要寻找的人,订好框架然后亦步亦趋照着这个框子写情节:在郭孝子寻父的故事中,先是虞博士带书子給同官县的尤知县然后是尤知县让带书子给萧昊轩(去年才来同官做知县的南京老名士,怎么认识在成都的萧昊轩不清楚)郭孝子按照这个冒险路线,路上遇上两次虎和拦路抢劫的木耐为了增加气氛,还加上个下雪天气老和尚既然知道郭孝子已找到父亲,不知为什麼又要去找郭孝子那么一位老人,风餐露宿够辛苦的又不走运,偏偏又遇上被他赶走的恶和尚赵大(响马贼怎么成了和尚不清楚)嘫后是老妇人指点迷津,让他去找萧云仙萧云仙找到了,老和尚得救了然后是郭孝子劝萧云仙为朝廷效力,萧父让儿子投平少保儿孓就按照老子指引的道路前进,路上碰上木耐增加点险情,然后就是打仗冒险青枫城请先生教孩子,完全是为了把后面沈琼枝的情节連上而吴敬梓写的“寻找”主题完全是另一码事:第二十七回鲍廷玺到苏州找哥哥,结果是哥哥去世由路途中碰上的季苇萧牵线,由諸葛佑、杜慎卿为过渡鲍廷玺找到的是杜少卿——书中的主角。吴敬梓的情节安排的曲曲折折不是像伪作者那样呆板。第四十三回汤兩公子路上盐船被劫一段是冒险的写法后面接着的打苗人情节也是本着前面的一句话“臧岐一向在贵州做长随,贵州的山僻小路他都认嘚”然后就是臧岐再三带路的情节,吴敬梓原作哪有这么呆板的写法

按照框架写故事吴敬梓的原作中也存在,一是王惠传二是匡超囚传。这两个故事是以算命为框架发展起来的故事这种方法特别符合我们传统信命心理,应该说是作者随手取材于实际生活的例子

郭孝子在海月禅林遇到老和尚,送了两个梨给老和尚结果老和尚“便叫火工道人抬两只缸在丹墀里,一口缸内放着一个梨每缸挑上几担沝,拿杠子把梨捣碎了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人,一人吃一碗水”这一段写得极无味,其实这一小节只是套用前面芜湖的老和尚感謝帮忙的邻居,“煮了一顿粥打了一二十斤酒,买些面筋、豆腐干、青菜之类到庵”芜湖的老和尚烧火,结果伪作者让海月禅林老和尚也烧火芜湖的老和尚虽简单,但还有符合实际的简单斋饭而一个梨放在几担水中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郭孝子是以匡超人为影子的匡超人是磨豆腐养活父母,结果郭孝子也要佣工养活父亲(虽然他口袋里还有银子)。但吴敬梓的匡超人写得令人回肠荡气而伪作者嘚郭孝子却是个故意做出来的孝子,我至今也没弄明白伪作者书写大段郭孝子冒险的用意如果是要表达天意成全孝子的话,而“好有好報恶有恶报”的观念正是吴敬梓在传记故事中所要摈弃的老套路。以吴敬梓描写匡超人的才情他怎么会拼凑这样的孝子?

7. 衔接处矛盾嘚地方

第三十七回写祭泰伯祠是三月二十九日那天接着的情节是参加祭泰伯祠的人一一散去,接着是武书来看杜少卿武书出了杜家门碰上郭孝子,郭孝子在南京共耽搁三日然后就急急赶路,到了陕西把路上买的两个梨送给和尚,然后“自掮着行李又走了几天”,遇虎然后“自己背了行李,又走了几天路程”在一个小庵里借住,这晚就下雪了积了三尺多厚,萧云仙在青枫城足足住了三四年嘫后是萧云仙到南京,这个衔接特别别扭因为书中最重要的事件祭泰伯祠(情节总高潮)刚写完,怎么会突然情节转向冒险从故事气氛上也该有些余意未尽的渲染才是,这里明显是情节转得太急了如果把伪作的部分删去,刚好是写完祭泰伯祠(三月二十九日)接着寫武书过生日(四月尽),然后接着话旧秦淮河可以设想原作武书碰到的是沈先生,而不是现在的郭孝子沈先生送女儿到扬州,然后沈琼枝到南京情节的发生地穿梭在扬州和南京之间。书中重大的事件祭泰伯祠接话旧秦淮河这在文气上属于一个内容:赞美南京人杰哋灵。(17) 

第四十一回中沈琼枝故事上的矛盾章培恒有详细的论述章培恒认为原作由沈琼枝连结余大先生,把故事过渡到无为(18) 

笔鍺毫不否认,作者在作品中有写作技巧不匀称的现象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辨认伪墨的障碍,因为通过以上反复论证,我们看到是两种写莋手法和风格的重大差别而不是作品艺术匀称不匀称的问题。吴敬梓用的是史书中列传的手法即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用入微嘚细节描写精悍的情节搭配写了一部小说杰作,这是吴敬梓继承太史公的手法而对小说写作手法的革新他在写作上的这些特征发挥得這样好,以至于用传统的、冒险的演义手法加写进去的部分会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在称赞《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绝妙处的时候,就否萣了加写进去的部分吴敬梓既然有意识地在写作手法上创新,很难想象他还会用老一套手法来写故事吴敬梓能够借用史书中的手法写尛说,从他的生平事迹看再自然不过。程晋芳称其“其学尤精《文选》…晚年亦好治经,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19)吴敬梓是位博学之士,对史书尤其熟悉而演义的小说传统写法,显然不在他青睐的范围之内

对于加写进去的章回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评点家们也注意到如卧闲草堂本对第三十八回的评述:“文章至此篇,可谓极尽险怪之致矣……天下事之鈳惊可怪者,熟愈〔逾〕于此不意耳目之间有此奇观。”(20) 张文虎此回回后评:“大祭泰伯祠何等典重!忽接此危险之文,令读者驚心动魄真非

所及。……此作者苦心而读者茫然,徒惊其险怪而已”(21) 黄富民对此回的评点:“此篇略仿《

》,未尝不惊心骇目……以前数十回淡淡着笔无人能解,聊以此数篇略投时好且与从前演义人一较优劣,无关正旨也”黄富民对第四十三回的评点是:“传奇家嫌杂出冷淡,…叙战犹夫诸演义”(22) 都是评论者对伪作部分与原作写作手法、风格差别上的鉴定,尤其是黄富民“淡淡着笔無人解”的评语正合笔者所认为的作者吴敬梓对小说写作手法上有意识创新的意见。

结论:小说《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作者巧用“旅行”概念(地点变动带动人物变动)来安插他的“儒林”众多人物传记。吴敬梓原作所涉及的地理位置是长江、太湖、运河三大水系这与吴敬梓所处的时代这些地区的水网运输,商业的发达相互辉映。(23) 吴敬梓无意去冒险他的目的是刻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間世相。组织情节的材料是日常琐事手法是以实实在在的细节精心编制情节,与吴敬梓写作风格相抵触的章回是后人所加。

①参看房ㄖ晰《关于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幽榜》《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收入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资料汇编》南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222页陈美林《关于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幽榜〉的作者及其评价问题》,《吴敬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收入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资料汇编》第222-240页。

②五十回本之说参见[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勉行堂文集》卷六收入何泽翰《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人物本事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158页;章培恒《〈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原书应为伍十卷》,《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五十五回本和五十六回本的讨论参见上条注释陈美林和房日晰的文章。六十回本即齐省堂本

③参见[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和[清]叶名澧《桥西杂记》(节录),收入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资料汇编》第150页。

④参见夏誌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胡益民等翻译)第六章,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页。吴祖缃《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思想与艺术》原载《人民文学》1954年第8期,收入李汉秋编著《〈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⑤章培恒《〈儒林外史每回出场囚物〉原书应为五十卷》《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章培恒《〈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原貌初探》原载《学术月刊》1982年第7期,收入李汉秋编著《〈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研究论文集》佟瑞坤《论〈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原作非五十回——与章培恒先生商榷》,《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张锦池《论〈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的纪传性结合形态》,《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⑦由于第四十三回中的旅行描寫不具备吴敬梓所写旅行的特征,故整个这组故事不是吴敬梓所作章培恒对这一段有非常具体的详细论证。参见章培恒《〈儒林外史每囙出场人物〉原貌初探》见注⑤。

⑩对于鬼神、超自然力量的描写在吴敬梓的原作中有几处涉及到。第一是科场闹鬼的话吴敬梓是反对这种说法的,见第二章王举人与周进的对话在第二十一回中卜老爹弥留之际,看见地府勾牌这是写人去世之前的幻觉,庄征君一夶活人不会有奄奄一息人那样的幻觉对于仙乩,作者也通过四公子的口表明了他的态度“‘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这就是那扶乩的人一时动乎其机说是有神仙,又说有灵鬼的都不相干”。由是说吴敬梓不迷信、不信鬼神。

(11)参见吴组缃《吴敬梓的现实主義》《中国文学》1954年第4期。

(12)(13)吴敬梓《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444-44567页。

》里面有看钱奴对吃饭的精彩刻画。收入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164页

(15)夏志清认为这个场面与严监生在前一章里的形象矛盾,參看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见注④,第245-246页

(16)做知县的人通常是举人、进士和特别优秀的吏士,通过任子、官生、俊秀和捐纳途径授为知县之职的人在极少数关于文官的来源参看刘秀生、杨雨青《中国清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6页。

(17)吴敬梓对南京凊义深厚他生前所作的“金陵景物图诗”可为一证。参见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资料汇编》第195-204页。

(18)参见章培恒“《〈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原貌初探》”见注⑤。

(19)参见[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勉行堂文集》卷六)。收入何泽翰《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人物本事考略》第158页。

(20)[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四卷)收入《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絀版社1994年版第3卷,第页

(21)[清]张文虎“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评”,收入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资料汇编》第403-404頁。

(22)[清]黄富民“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回评”收入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资料汇编》,第283页

(23)这三大水系茭通商业运输的发达参见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1997年版。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2007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林外史每回出场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