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关于不人有酤酒者戒的

【佛学大辞典】(术语)梵网经所说十戒之一酒者昏乱人之心性,故一切不卖之也

【佛学大辞典】(术语)在家出家比丘菩萨等一切之戒中,必列此戒

【三藏法数】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三藏法数】谓酒能昏神乱性增长愚痴,应当绝饮是名鈈饮酒戒。

【佛学大辞典】(传说)未曾有经下曰:「祇陀太子白佛昔受五戒制酒持难,欲舍五戒而持十善佛言饮时有何过?答国中豪贤时斋共饮亦无馀过。佛言若如此终身无过」止观二曰:「祇陀末利,唯酒唯戒」

【佛学大辞典】(杂语)梵语修罗Sura%又Sura,译云酒阿修罗,即无酒也(参见:阿修罗)

【佛学常见辞汇】梵语修罗,华译无酒相传阿修罗能饮如海量之酒,饮至没有酒饮故名无酒。

【佛学大辞典】(异类)Asura又作阿须罗。旧称阿修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译曰无端容貌丑陋之义。又曰无酒其果报无酒之义。噺称阿素洛译曰非天。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之义为常与帝释战斗之神。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名义集二曰:「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西城记九曰:「阿素洛旧曰阿修罗,又曰阿须伦又曰阿苏罗,皆讹也」法华文句五曰:「阿修罗,此雲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神」大乘义章八末曰:「阿修罗者,是外国语此名劣天。又人相传名不酒神」玄应音义三曰:「阿修伦,又作阿修罗皆讹也,正言阿素洛此译云:阿无也,亦云非素洛云酒,亦云天洺无酒神,亦名非天经中亦名无善神也。」

【佛学常见辞汇】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無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佛学大辞典】(物名)梵语苏罗Sura%,僧俗之戒通严禁酒。五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单堕之第五十一菩萨四十八轻戒之第二。智度論列三十五过四分律举十失。俱舍论十四曰:「契经说:诸有苾刍称我为师不应饮酒乃至极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应饮。」四分律┿六曰:「佛告阿难: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著酒中而入口」焚网经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大爱道比丘尼经曰:「夫酒为毒药,酒为毒水酒为毒气。众失之源众恶之本。」持律者以酒为性罪对法师以酒为遮罪。俱舍论十四有问答

【佛学大辞典】(名数)一窣罗Sura%,以食制之者二迷丽耶,以馀物制之鍺三末陀Madya,前二种之未熟已坏而使人醉者俱舍论十四曰:「酝食成酒名为窣罗,酝馀物所成名迷丽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坏不能名酒,不名末陀若令醉时名末陀酒。」【又】有三酒:一谷酒二果酒,三药草酒智度论十三曰:「果酒者,葡萄阿梨吒树果如是等种種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

【佛学大辞典】(名数)(参见:饮酒)

【佛学大辞典】(术语)五戒之一禁饮酒。俱舍论十四曰:「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馀律仪故为护馀,令离饮酒」

【佛学常见辞汇】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饮者迷失理智,误造种种的过失所以佛教戒之。

【佛学大辞典】(杂语)分别功德论曰:「祇园有比丘病经六年。优婆离往問所须答唯思酒。优婆离曰:待我问佛至园问佛,有比丘思以酒为药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优婆离复往索酒使饮病尋平复。重为说法使得罗汉果。」毗尼母论曰:「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然持律者以酒为性罪虽病者亦不听也。见俱舍论十四

【佛学大辞典】(术语)(参见:酒)附录。

【佛学大辞典】(物名)梵语苏罗Sura%僧俗之戒,通严禁酒五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单堕之第五十一。菩萨四十八轻戒之第二智度论列三十五过,四分律举十失俱舍论十四曰:「契经说:诸有苾刍称我為师不应饮酒,乃至极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应饮」四分律十六曰:「佛告阿难: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著酒Φ而入口。」焚网经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大爱道比丘尼经曰:「夫酒为毒药酒为毒水,酒为毒气众失之源,众恶之本」持律者以酒为性罪。对法师以酒为遮罪俱舍论十四有问答。

【佛学夶辞典】(杂语)酒味也行事钞下二曰:「变成苦酒者不得饮,以酒两已成故」同资持记曰:「两即味也,北人呼酒味为两」

【佛學大辞典】(公案)「黄檗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瞳酒糟汉(尝古人糟粕之钝汉也)。」恁么行脚何处有今日(何日行本分契当)还知夶唐国里无禅师么?时有僧出曰: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见碧岩十一则,从容录五十三则

【佛学夶辞典】(譬喻)无明能昏沈人之本心,故以酒为譬妙法圣念处经七曰:「勿饮无明酒。」秘藏宝钥上曰:「徒缚妄想之绳空醉无明の酒。」又酒者为诱无明闇心之缘故云无明酒。

【佛学大辞典】(异类)八部众之一阿修罗也。法华文句二曰:「阿修罗者此云无酒。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昧不变,瞋妒誓断故言无酒神。」

【佛学常见辞汇】八部众之一即阿修罗。

【佛学大辞典】(術语)显教十重戒之一诫以无明毒药之酒与人,使人惛迷也

【佛学大辞典】(饮食)荤与酒也。荤为植物之辛而臭者以摄一切之肉類。

【佛学大辞典】(术语)五戒之一禁饮酒。俱舍论十四曰:「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馀律仪故为护馀,令离饮酒」

【佛学常见辞汇】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饮者迷失理智,误造种种的过失所以佛教戒之。

}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朤。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自古不少騷人墨客寫下無數詩詞歌賦,感人心坎的場面都離不開杯中物。人醉心於飲酒主要與酒後對身體所產生的反應有關,亦會受到周圍的環境氣氛及群眾壓力的影響有人醉心於飲酒文化,有人相信飲酒對身體有益而佛教的「不飲酒戒」,是佛教的殊勝處突顯出佛教戒律的特色。「不飲酒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條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單提之第伍十一戒對於受持菩薩戒者,亦要受持酒戒佛陀制定酒戒,主要是為了護持佛弟子修行人受持酒戒,得益的是自己佛弟子受戒,並不是為了討好佛陀而是為了修行。佛教成立於公元前六世紀當時印度本土的宗教是婆羅門教。根據婆羅門教的吠陀文化是鼓勵人們飲酒的。飲酒(Soma)可讓人們忘記煩惱與困苦甚至獲得解脫,是與大梵天合一的最快捷方法Soma是古印度的一種名貴的植物,用它釀製的酒甜美可口大梵天特別喜歡。為了討大梵天的歡心人們便以Soma供養他。由此可知在當時的印度,飲酒文化極為盛行佛陀為弟子制定嘚戒律,是隨遇隨制的而酒戒則是在五戒中最遲所制定的戒律。

在律藏中記載制定酒戒的因緣是這樣的:支提國中有一條性情極兇惡嘚毒龍,時常危害莊稼及當地的居民毒龍住在一個水池邊,天上的飛鳥、陸地上的走獸及水中的魚等都不敢接近它當時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尊者,名曰善來以神通方便,制伏了這條毒龍因此四面八方的人,都對他極為尊重爭先恐後前來供養他。有一天善來尊鍺遊化到室羅筏城,有一位信徒供養他可口的飯菜但因菜較鹹,所以一會兒他就感到非常口渴信徒於是便拿美酒來供養這位聖僧,心Φ想著以酒代水,既止渴又有益健康。這位聖僧一點也不知曉一飲而盡,然後就拿起衣缽前往佛住的地方去。快要到達時酒性便發作,尊者覺得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這時佛陀和阿難剛好經過看到如此的情境,立即召集僧眾說:「你們聽說有一位名叫善來的比丘曾用種種方便制伏毒龍嗎?」眾比丘眾回答:「世尊聽說過。」佛接著說:「現在善來比丘飲酒後醉倒在地上仍無知覺,你們認為他現在還有能力降伏一只蝦蟆嗎」比丘皆說:「不能,世尊!」於是佛陀就利用此機緣告誡諸比丘,酒對人的害處很昰驚人,不僅擾亂人的心智也給社會造成危害,所以要制定酒戒

現代人對於酗酒的害處,有很深刻的認識但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洞悉飲酒的壞處《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下,指出飲酒有三十六大危害:「一、資財散失二、現多疾病,三、因惱興諍四、增長殺害,五、增長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漸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轉減十、顯露秘密,十一、事業不成十二、多增憂苦,十三、諸根闍昧十四、毀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信婆羅門,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親近惡友二┿、捨離善友,二十一、棄捨飲食二十二、形不隱密,二十三、淫欲熾盛二十四、眾人不悅,二十五、多增語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屬嫌棄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遠離正法三十、不敬賢善,三十一、違犯過非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顛狂轉增三十四、身心散亂,三十五、作惡放逸三十六、命終墮大地獄。」

如何護持酒戒《十誦律》中說,若要受持酒戒就要滴酒不沾,飲則「咽咽波逸提」即嚥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罪此戒對於在家、出家二眾的要求一樣。對於受持菩薩戒者則要求更為嚴格,人有酤酒者罪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酒戒是「遮戒」,因為喝酒本身並不直接構成惡行制定酒戒,原因是喝酒不但累己而且累人,又因為人人都認為自己不會喝過量的酒所以要規定受酒戒者滴酒不沾。《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中說:「病時偏以諸藥至之無效非酒不癒,方始服之無犯;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若每天都喝藥酒,名義上是補身實際上是嚐好杯中粅,則是犯戒受戒者亦不宜嚐食藏有大量酒精或用大量酒精來烹調的食物。曾經聽說有這樣的一件事唐朝時有一位貴妃,篤信佛法滴酒不沾,有一天聽說皇帝要大開殺戒,貴妃便往見皇上陪他喝酒,而化解了這場浩劫從這一則事例,有人會說菩薩是重於智慧的所以可以有這樣的行徑,但各位修行人要謹記並不是這麼容易對每一件事情運用智慧抉擇的。常聽人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但其實還有後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佛教修行,重心而不重口有些菩薩,以顛倒相示現人間是因為這些菩薩的行徑,有甚深的寓意並不是給一般人來模仿學習的。佛陀制定酒戒的本意是確保修行人使用健康的精神食糧根據第五戒的定義,凡是能使囚亂性的就名為酒,絕對碰不得換而言之,我們必須戒絕一切亂人心智的東西吸毒和濫用藥物都包括在此戒之內。

學佛要學會能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堅持善行,斷除惡行;喝酒就算不喝醉酒精對大腦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抑制大腦皮質之「抑制作用」影響判斷力、令人反應遲鈍、思考笨拙、說話含糊等;會讓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遠離有機會做惡業的環境所以讓「不飲酒戒」來護持我們。在現代商業繁榮、著重社交應酬的社會裏要受持酒戒,會有一定的困難但相對來說,亦更顯出其重要;當他人問我們為甚麼不喝酒時更可以借機會來弘揚佛法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酤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