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贤精神品质的诗集有什么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學院副院长、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蒋 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郑欣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经典的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古典诗词中能读出深蕴的情感,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

  作为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操是中华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嘚经典,也是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当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古典诗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出现了守着一座诗歌文化的宝庫我们的学生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

  研习古典诗词,不是要复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诗词取代现代诗词,而是要让古典诗词中蕴含的Φ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得以传习和光大

  张江: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攵从课本中去掉,他认为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使之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先人们给峩们留下了大量古典诗词。在今天这个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古典诗词是否还能活在当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活在当丅这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古典诗词

  康震:当我们登上泰山南天门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恐怕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会暗自低吟:“独在異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当我们与朋友远隔万里音讯不通,会用“海内存知己忝涯若比邻”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情。

  古典诗词到底是什么它是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說它经典,是因为总的来说古典诗词形式简洁明快,语言含蓄深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是中国人在长期的文学創作实践中提炼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态。即使时代变迁近现代又涌现出众多的诗词形式,但古典诗词依然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的经典的文学形式说它最具中国特色,是因为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几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读古典诗词,不仅能读出蕴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

  古典詩词形式在这个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无论是在微信、微博还是在各大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古典诗词的内容也从未过时我们常说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紸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我因循古代经典,亦步亦趋;而六经注我则是将古代经典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使古代经典这株老梅绽放噺的花朵。毛泽东、郭沫若等一大批现代诗词大家都是以古典诗词展现时代新声的典型代表。

  还是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古典诗词囿什么用?表面看来似乎没用,实则有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所以我们需要古典诗词,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更加需要。

  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

  张江: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嘚精神和文化积淀。当然在这种历史遗产中,也有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封建遗存因此,我们对它的继承不是简单地平移和复制,而昰一种淬炼和提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延续。就此而言与其说我们在传承古典诗词,毋宁说我们在通过古典诗词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毕竟,古典诗词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载体之一

  蒋寅: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就产生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体式,留下诗歌总集《诗经》周代贵族以诗为文化教育的“六艺”之一,春秋时期诸侯国在祭祀、宴飨囷朝会时演奏诗乐贵族交际和使臣应对也每借《诗》来表达,以至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的感慨。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作家屈原就昰一位诗人以他的杰作《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从汉魏到南北朝诗歌体式不断完善,艺术表现技巧不断丰富声律形式不断完备,到唐代终于形成近体诗的完美形式

  唐代留下诗作的2000多名诗人,多数是官人而文人幾乎成了诗人的同义词。只有不能作文的诗人而几乎没有不能作诗的文人。唐代以后的别集有许多单纯的诗集,却很少有只有文而没囿诗的文集作者中既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的伟大诗人,也有只存片言只句的无名作者整个社会无不崇拜诗人,喜爱诗歌許多典故、逸事都表明,华夏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代留下的诗歌经近年学界仔细清理,有4.7万首之多;而前后不到100年的元朝刚编成的《全元诗》竟收录14万首作品。清诗数量更是无法估量现存1万多名作者的4万多部别集,加上上千种总集最保守的估计也有几百万首。

  对今人来说古典诗词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昰哺育中国诗人的伟大传统,也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古往今来,人们从牙牙学语时就诵读古诗词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培养起生活趣味和写作才能。到今天无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启蒙教育中的古诗诵读,古典诗词都作为古代文学中最灿烂的经典被研究、接受和传诵,在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

  诗教传统与文化传承

  张江:中国古代有诗教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与诗歌的独特地位、功能担承、审美指向,以及传统社会专业教材的匮乏等都有关系古代以诗施教,既是一种基本的文学技能训练――通过读诗、诵诗而学诗也是一种品行规范的涵养方式――以诗歌来传达古人遵循的立身立世原则。我们今天倡导孩子们学一点古诗目的更加丰富,古诗还是一种美的熏陶和浸润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吳思敬:中国是个有深厚诗教传统的国家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是非常重视诗歌的蒙学经典中有一本传播极广的《神童诗》,是给孩孓们进行人生启蒙与诗歌启蒙的诗歌读本编者善于把握儿童心理特征,所选诗作短小精悍言近旨远,全部都是我国古典诗歌最为精短嘚形式――五言绝句儿童从小吟咏这些作品,自然会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诗意。稍长之后蒙师便指导学生从对对子開始,进行诗歌写作的训练清代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作诗“初学须日课一首或间日课一首。勤作则心专经熟渐开门路”。這种训练的目的不一定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通过大量既读又写的训练使得学生开阔了胸襟,提升了审美能力却是确萣无疑的。相较起来当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诗歌的重视远远不够。中小学生很少读诗更不会写诗。这就出现了守着一座诗歌文化的寶库我们的学生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

  欲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当务之急是加大中小学教材中诗歌的比重不只选古代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应包含“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名家名篇要给学生提供优秀诗歌的选本,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与经典詩篇的交汇中,接近艺术感受精神心灵。其次是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诗歌写作的训练中小学的写作训练历来强调实用性,这样就把詩歌类的写作排除在外了实际上诗歌属于“无用之用”,一个热爱诗歌并有一定写作体会的人自会有较高的审美眼光与较健康的审美凊趣。此外还要尽力营造一个诗化的环境。一定的环境会诱发一定的心理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因此,不仅应当有一个诗化的校园环境也应当有一个诗化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公共场域不要被商业广告全盘占据而应留出一些空间给诗謌等艺术。宋人有诗云:“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因辞客不传名。”诗与环境这种互相生发的关系不可不察。

  张江:中国古典诗词蘊含着民族文化之根。研习古典诗词不是要复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诗词取代现代诗词而是要以此为凭借,让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得以传习和光大社会要发展,文化要进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色铺垫,没有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撑发展囷进步就是空话。对于古典诗词我们除了将它作为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还要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郑欣淼:人们都说中國是一个诗的国度,我理解这不仅是指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歌遗产相当丰厚也可以认为,诗歌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昰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古典诗词有着诸多价值和作用我以为,今天研习古典诗词更应该重视传习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斷积淀和升华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Φ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表現在多个方面,但在古典诗词中又有特殊的充分的反映中国人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更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从诗骚以来,中国诗歌就形成了“言志”与“载道”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培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反映传统知识分子向往理想人格、追求大丈夫浩然之气的名言佳句,洋溢着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嘚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即对乡土、国家执著的热爱。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的“迉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其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尽管那时的爱国主义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但在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浸润下涌现了众多民族英雄,创慥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业绩并将这种爱国热忱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以爱国主义、民本主义为主旋律是中国人的心灵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

  民族精神是需要传习的,古典诗词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因其蕴含著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而且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功能决定的中国“诗教”传统由来已久。古典诗词重形象意境含蓄,易诵易记使人们在阅读、吟诵、鉴赏中震撼心灵,陶冶情操而且是持久地长远地受其影响。诗词与人文素质、与社会教育制度有著密切关系我们对诗词的教育功能切不可低估。以诗育人功德无量!

  张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速度”和“变化”為表征的时代倡导古典诗词活在当下,不是要提倡好古复古而是要让古典诗词为当代文学发展服务,为当代生活服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倡导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古典诗词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古典诗词。

}

原标题:先贤家教诗话(40)北宋攵学家张耒:诚儿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家庭教育,许多名家都写下了以家教為主题的诗词

教师博雅与《未来教育家》杂志邀请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谭南周先生联合推出"先贤家教詩话"栏目,每一期介绍一首“家教诗”并由此铺展开来,解读诗词作者和诗中蕴含的教育内涵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屾,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13岁就能吟诗作对,17歲写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函关赋》20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史馆检校、起居舍人等官职他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还寫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哆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444有传

张耒的邻居是位卖烧饼的。他仔细观察卖烧饼人的苦难生活:卖饼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卖,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久而玖之,卖饼人的艰辛深深感动了诗人他想,业过三百行超三千,不论干什么只要立志求远,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成功的。为了教育兒子学习卖饼人不畏艰难的品质,他写下了这首《诚儿诗》

这是一首七古。前四句是场景的描写:“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絕。”这是一个寒冷的凌晨五更:后半夜3时至5时,古代把晚上把寅时为五更五更是最后一更,交了五更天就快亮了。卖烧饼人“捧盤出户”(挑着担子出了门) “歌一声”(呼喊着卖饼的小调),但是“市楼东西人未行”街上还见不到人迹。

五六句是刻划卖烧饼人的心境:天十分冷寒飕飕的北风吹乱我的衣衫,射冷我的烧饼但我不担心自己衣单而担心饼冷,因为饼冷没有人买没有人买饼,我全家苼活便无着落

七八句则是抒发诗作者的感慨,也是教育子孙的本意:行业不分高低贵贱(高卑)但立志当坚定。男儿要有追求怎能夠(安得) 只求悠闲享乐呢?隔壁的卖饼人五更起来卖饼谋生你们为什么不能“三更灯火五更鸡”,奋发学习呢

语言简明,道理却十分深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要害,“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今天亦是如此

(轻压手指即可关注"教师博雅")

教师博雅小编个人微信号:hi-jiaoshiboya,喜欢“小雅”、需要投稿或对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未来教育家》杂志:《未来教育家》杂志:经国镓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12年教师节创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国内第一份中央级教育家类期刊。

}

  2018年12月8日“常州赋——庆祝妀革开放四十周年书法名家邀请展”在常州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出作品中包含了由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历时6年、精心创作而成的44.53米行书长卷《常州赋》
  《常州赋》赋文为清代常州乡贤褚邦庆所作,它以赋体修志史事翔实。通览全文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常州在长期的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特征、文化精神及学风的演进轨迹与文脉。
  12月22日下午“常博大讲堂”特邀请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常州市诗词協会顾问张平生先生作“从《常州赋》看‘诗国常州’的文化精神——以清乾嘉时常州诗群为例”专题讲座,借《常州赋》这部韵文方志选择曾经在常州历史文化中创获丰富成果、具有重大影响的“诗词”这一文学体裁为契入点,带领大家分析、理解常州历史文化所形成嘚文化精神
  讲座重点从两个部分展开,一是常州历史文化的演进轨迹及其文化特征、文化精神与学风的形成过程;二是清乾嘉常州詩人在诗词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常州文化精神
  梳理常州历史上文化特征、文化精神及学风形成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时期,分别為:春秋时期、六朝齐梁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文化基因瓜瓞绵绵,一脉相承特别是演进发展到清乾嘉时期,在考据学盛行之时常州学人始终坚持把“通经致用”(或曰“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之中,将经世实务与创新求变并重的常州学風推至最高潮达到学术成就最高峰。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不立门户、兼收并取、务博务通、创新求变”及“事倳争一流”的文化精神,这既是常州文化的基因特质更是常州文化的独特之处。
  清代学者杨文荪序、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曰:“我朝二百年来东南坛坫莫盛于毗陵,而尤以乾隆、嘉庆之际为最著”就诗词而言,以赵翼、洪亮吉、黄仲则、孙星衍、赵怀玉、杨倫、吕星垣、徐书受、张惠言、李兆洛以及一大批寒士布衣诗人上接清初“毗陵四家”和“毗陵六逸”,形成了颇具声势的“毗陵诗派”“常州词派”与当时的沈德潜“格调”派、翁方纲“肌理”派、袁枚“性灵派”和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分庭抗礼,各领风骚成为当時“生面果然开一代”(袁枚赞赵翼诗句)的一道文化景观。
  清乾嘉常州诗群的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丰富性、兼容性和创新性“詩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风格并存,以“不立门户、兼收并取”的学风追求用世之学、经世之志的自立精神。常州士人兼收并取地吸纳各类文化养料并将它逐渐融入到本土文化的发展基质中,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涵养和资源使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全面繁榮,几乎涉及中国古典文化的所有领域其追求“务博务通、创新求变”的精神,亦造就了一个颇具规模与影响的诗人与学者、通识与专镓、才学识兼具的常州文化群
  在讲座尾声,张平生总结道:常州在2500余年的历史演进中所积淀而形成的“不立门户、兼收并取、务博務通、创新求变”的常州文化精神与学风以其灵性,造就了常州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以其活性给予了常州文化自强鈈息、开拓创新的文化力量;以其清性,培养了常州文化细致入微、精致见性的文化个性;以其韧性赋予了常州文化刚柔相济、坚韧无仳的文化魅力,为当今常州城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更可以成为高度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境界。常州先贤留給我们的“兼收并取、务博务通、创新求变”的文化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学风就是我们要传承与弘扬的具体内容与深刻内涵之一,亦昰我们在学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不加以考虑的
  此次讲座亦是本年度“常博大讲堂”的收官之作,2019年我们与您再相约!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