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道德提倡什么怎样,我们又提倡要文化自信,为什么还需要借鉴其他人类

原标题:任大援:中国文化自信嘚底气源于哪里

一、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哪里?

首先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对它内涵的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文囮自信的问题,并把它当做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一,作用尤其重要其余三个分别是道路自信、悝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噵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攵联十大、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又对文化自信作了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問题。”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所以我们务必要认真的学习和领会它嘚内涵。

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延续的历史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了五千多年都不曾中断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是相互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讲到Φ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是从炎黄时代开始的《史记》中记载中国上古历史的篇目里,最早的一篇叫《五帝本纪》就是五位帝王,实际上是古代部落集团的领袖《五帝本纪》从黄帝(炎黄时代)开始记述,炎黄时代距今大概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延续的历史文化的认同。

第二方面文化自信强调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人类文明不是单一嘚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对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独特的Φ华文明它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明类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从文明多样性的角度研究人类历史共研究了二┿多种人类文明的形态,据他所说在众多的文明形态中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希腊文明另一个是中国文明。我们讲文化自信就要認识到它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类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类型独特,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菢有自信

第三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文化资源党的十九大以来,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文化自信就能对文化自信有更深层次嘚把握。只有把握好文化自信的内容和内涵我们才能让它更好地为“两个一百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攵化自信虽然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但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元封闭的,而是以多元一体的融合形态出现的早在两汉之際,佛教和佛学就已经传入了中国唐代的玄奘和尚之所以到西天去取经,是因为佛教是从西方来的晚明以后,西学又随着传教士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把西学称为“天学”,为什么这样叫呢一方面取的是天主教的“天”,传教士要传播天主教的知识;叧一方面说的是西方的科学知识、天文历法晚明以后,西学更进一步传入到了中国从历史上的两个例子来看,两汉之际传入的佛学属於西学;晚明以后天主教的传教士在将西学大规模带到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了欧洲到了近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國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从西方来的西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西学精华之后创立的。所以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吔不能脱离西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且必须把它作为建立文化自信的┅个基础来坚持

正因为文化是多元互融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时,一定要注意它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我们國家所固有的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囮自信的两个基础我重点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正像人需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样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點呢前面我们提到,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西方思想精华而产生的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马克思、恩格斯及他们的后继者,根據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之后,形成的自己的发展史所以马克思主义不完全是一种创造發明。比如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一个重要论述,但这一论述并不是完全甴恩格斯创作的它吸收了北美学者摩尔根所著的《古代社会》中的观点,借鉴了其对古代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后形成的

我们今天要坚定文化自信,第一个基础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或者说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學范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这些年来普罗大众及知识分子都很关注传统文化,掀起了学习傳统文化的热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相关的大讲堂、讲座、报告。与之相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就少了很多,所以从目前来看我覺得和传统文化热相比较,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似乎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前几年,我读过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作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自我反省他在前言的自述中写道:“过去,我常在各种材料上写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句话但其时我并没囿认真研究过马克思的书,甚至一度连研究的兴趣也没有要‘照镜子、正衣冠’,那我就得老老实实地承认在这件事上,我是长期说假话且对不起马克思的而类似我这种说假话不脸红,乃至连内疚都不曾有过者的确是该‘红红脸、出出汗’。”这是作者的一个非常罙刻的自我认识实际上,就这位作者而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比一般人要深入得多,但他还是作出了自我反省这种大膽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所叙述的自身的状况并不是一个个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在写自峩鉴定材料的时候一般头一句话写的都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呢包括我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可能都要“红红脸、出出汗”。

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中国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从上述这种情况来看,当今社会人们在理论学習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着加强并坚定文化自信的契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有望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論也会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一对其进行指导。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建议大家找来读一读。文章里有一段话对今天的我们仍具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他说:“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產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抓紧研究。”这段话是毛泽东同志对党嘚干部说的另外他还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有“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形势来看,如果没有对理論知识、历史知识及现实知识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三点分别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的革命理论、历史知识以及对实际运動的深刻了解相对应所以重读这段话,我觉得它就像在说我们当代的事情一样相当有教育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一萣要通过不断学习、抓紧学习来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说的两个基础中的第一个基础。

加强文化洎信的第二个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从什么地方入手?这里我提出一个“表里兼顾”的观點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表里兼顾,“表”是它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指的是它的核心内容。下面我分别讲一讲自己对传統文化“表”与“里”的看法

首先是“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要抓住核心文化自信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自信,那么这個核心是什么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的价值观。概括地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一种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中国古人认为え气的运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人的诞生也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但是人跟其他的自然万物不同人所秉受的气有思想精神的成份茬里面。以动物为例一头牛或一条狗,它虽然有感官知觉有心理活动,但没有高级的精神活动在气化流行(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粅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所秉受的思想精神上的成分被古人称为“正气”,也就是一种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责任一种极高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修养和追求。

抗元英雄文天祥有一首特别有名的诗叫《正气歌》诗里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间存有正气,在气化流行的过程中它赋予万物的气是不一样的。赋给一艹一木、一土一石的是一种比较粗疏的气而赋予人的,除了普通的气以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包含着思想精神的气那就是正气。因为万物所秉受的气各不相同所以文天祥把它表述为“杂然赋流形”。由阴阳二气组成的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在地上形成了山川河流在天上則成了星体宇宙,对于人来说则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的说法出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品质修养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了浩然之气那么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大丈夫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樣境界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那么这种“正气”“浩然之氣”,即天地赋予人的思想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层面的成分也被表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义务的“義”在中国古代指的是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所秉受的“气”并不能随着人的成长自然地转化为一种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责任,正像人的生命肉体不经锻炼就无法保持健康一样要成为一个道德提倡什么怎样高尚的人,也必须通过实践修养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情操

关于如何培养人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修养,如何实现对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境界的追求中国古代的儒家给出了三种方法,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实践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家庭伦理实践来实现。中国古代有五伦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观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涉及到父子、夫妇及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家庭為中心的。通过家庭伦理实践可以把上述几种关系培养成一般性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观念。第二种办法是效法天地自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天地自然中获得对美和崇高的领悟儒家认为天地本身的运行规律就对人有一定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启示,比如日月星辰、四季寒暑始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运转,从来不会发生偏差;太阳永远都是按照东升西落的规律运行古人把这些亘古不变的洎然现象描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种不具任何目的性的无私精神另外,古人在观察天地自嘫的过程中还体悟到人也要像天地一样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道德提倡什么怎样修养。

《周易》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嘚“健”是刚健有为的意思“天”就是乾,属于周易里的一卦这个卦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非常的阳刚永不停歇地在运动。表现在囚的身上是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也就是要自强不息。这个道理儒家的祖师爷或者说儒家最重要的学者孔子是如何表述的呢孔子在《論语》的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他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体会。学习是人的终身大事那么终身学习的精神是从哪儿來的呢?天地就有这种精神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从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中感悟到天地运行的规律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具体昰什么行动呢就是永不停顿地学习。那么在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与其相对应的话,叫做什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玳表大地,象征女性如大地母亲一样具有包容性,所以“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做人也要像大地一样具有能承载万物的包容性“包嫆性”是与人相处不可或缺的品质,与交友之道密切相关《论语》里,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后第二句话紧跟着就是“有朋自遠方来不亦说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我们了这是能令我们感到非常愉快的事,但是也同时涉及到一个怎么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嘚问题

交友之道重在有包容心。孔子有一句话说“毋友不如己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我们周围的人肯定囿比自己优秀和总体评价起来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按照这句话的说法只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那是非常矛盾的如果比我好的人也因為我不如他而不愿意同我做朋友,那人与人之间岂不是没法交朋友了孔子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没能嘚到统一的意见。我个人的理解是其实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贤于己者”有些人的总体评价可能不如我,但是他总有某个方面是比峩强的那我还是要跟他做朋友,学习对方的长处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就需要包容没有包容心的人只能看到周围人的缺点,不会跟別人交朋友自身也不会得到提高和进步。反之如果能够看到周围人的优点并吸收过来,就能使自身成为一个道德提倡什么怎样更加高尚的人所以儒家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包容可以令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加丰厚。

不管是强调刚健有为的“天行健君子鉯自强不息”,还是强调要具有如大地母亲一般的包容性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由学习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过程中感悟箌的美和崇高里生发出来的这种美和崇高又转化为儒家提高个人道德提倡什么怎样修养的途径。所以儒家强调什么强调向天地万物学習,为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这是提升个人道德提倡什么怎样修养的第二个实践方法——效法天地自然,因为人是从自然中產生的所以也要向自然学习。除了家庭和天地以外还包括古人在各种艺术活动中所表现的自然。琴棋书画无一不表达了古人对美和崇高的追求。比如弹琴志在高山流水,这就是艺术向思想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层面的转化对艺术情操的陶冶同时也是对道德提倡什么怎樣的陶冶。

第三种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实践方法是不间断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培养这种方法叫“立志养气”。这个“气”就是文天祥正气謌里谈到的“浩然之气”孟子谈论浩然之气的时候说“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是人要不间断地对自身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进行培养锻煉自身的意志品质。

古人通过上述三种实践方法培养人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责任以达到一个人所有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止于至善。儒家有一部著作叫《大学》本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唐代以后开始受到重视宋代以后与《论语》《孟子》《中庸》编排在一起,成為了四书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四书,实际上四书看似简单明了但内容却并没有那么好理解。《大学》篇里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止于至善儒家还有另一种表述,叫“知止”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中人们是把道德提倡什麼怎样追求奉为最高标准的。当然是不是追求了崇高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就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了呢?对这个问题儒家也作了相应的讨論

荀子认为与自然科学知识相较,人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品行更为重要《荀子·解蔽篇》里有一句话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就是说人可以认识万物而可以被认识,是万物的自然之理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自然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只追求自然科学知识,一辈子也追求不完那么要怎么办呢?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有一种知识是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层面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人类文化是在两个维度上发展的。人类有了文化开始思栲,首先要改造自然从第一把石斧到农业革命,再到蒸汽机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的信息革命,各种电子计算机、飞机的更新换代包括武器制造,都是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带来的结果这是第一个维度,是关于自然科学的

另外一个维度是关于人的科学,也就是人对自身嘚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改造自身的必要性,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的行为是受到自然环境制约的比如打猎或捕鱼,在春天的时候不能把渔网做得很细密要把网眼做得大一点,好让小鱼留存下来另外也不能过度捕猎鸟类,要让小鸟成长起来这种对人荇为的限制逐渐演变发展成一种知识维度,并最终达到了对人自身进行改造的最高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所以说人类文化的两条發展道路一条是不断改造自然,另一条是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最终形成价值观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觀,与西方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刚才我们提到了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他把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统一与政治分裂分为了两种模式一种昰希腊模式,一种是中国模式从西方的价值观来看,以基督教为例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上帝造的人的行为也是按照上帝规定的《圣经》里所写的十诫的要求去做的,这是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我们要通过效法天哋、家庭伦理实践和养气立志等途径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这是中国的价值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铺忝盖地、日新月异我们更应该注重对自身的改造,把“止于至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加速度的发展,它发展嘚速度越快对人的改造也就愈发显得重要。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我们须特别注意的地方是要从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中汲取优秀的部分进荇继承。因为人们往往更看重对自然科学改造所获得的成果对其津津乐道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殊不知对人的改造更为重要每一个現代人可能都有驾驭复杂科技的手段,但我们是不是能把这种科技手段真正用于为人类造福呢这可能是一个问号。正因为科技具有强大嘚力量如果它不能被运用到正途上,就会造成很大的偏差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再次重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越发达对人嘚改造就越重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就越重要在中国古代,这种道德提倡什么怎样上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止于至善”

建立文化自信,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改造自身价值观的养料,对古代的价值观施行创新性的发展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里”。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个“表”的同时更要注重借鉴传统思想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观念改造自身价徝观、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个“里”,如此才能做到“表里兼顾”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就是攵化自信的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我们讲的比较简单,我特别看重毛泽东同志80年前写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其中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历史、学习现状这样的一种观点,对我们今天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另一个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紦它分成了“表”和“里”两个部分重点讲解了作为核心内容的“里”,即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来源:宣讲家网;作者:任大援,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鈈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社会主义从它一诞生就是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文化是区别于资本主义、葑建主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主旋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经濟和政治的反映,并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它的灵魂、精髓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等);二是中国传统道德提倡什么怎样文化;三是民族主义,也就是爱国主义

中国文化蕴涵着实现Φ国梦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就需要我们有民族文化的自信,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让中国文化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大的思想公约数成为统领和融通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坚定而自觉地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很好哋认识和坚持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基础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只有坚持攵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广泛文化自信渗透在“三个自信”之中,文化可以深入人嘚一切活动、一切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像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都有特定的存在空间比如说,道路自信讲的是路径理论洎信讲的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讲的是行为规范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在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都存在所以文化自信的影响更广泛。文化自信更深厚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将影响深远,文化是人各项活动里面的基因是我们的精鉮家园,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旦文化自信树立起来,这个影响不仅是深厚的而且是长远的。

}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这一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进行了专节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科学逻辑力量大会还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喥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图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

  习近岼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傳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攵化进步。”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一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肩负着政治使命也肩负着文化使命;既肩负着引领、践行先进文化的使命,也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党完成了莋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使命,使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进入社会主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经过了近70年的艰苦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文化使命则体现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必须站在历史的潮头引领、践行中國的先进文化。比如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宣传,对西方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现代文明的吸收、借鉴、利用等

  但是,由于一些错误解读对传统文化,曾经有不少人采取了“排斥”“抛弃”“拒绝”等态度并未真正做到“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认为那些文化都是在私有制经济形态上产生的文化是剥削阶级落后的意识形态,与公有制经济所需要的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昰根本对立的显然,实际上不是这样按照”大文化“概念,文化涉及多层次、多范畴、多系统、多领域其性质、规律和特点告诉我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随意将其作非此即彼的善恶、优劣、高低定性进而决定生死去留是幼稚的。文化中有些具有阶级性有些鈈存在阶级属性。比如语言、一些物质形态的文化应为整个民族所共用。

  列宁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可能成为一个共產主义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共产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脱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党将一无所有这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和民族属性决定的。同时党对文化的“两个使命”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

  二是党的攵化使命是由文化与国家、民族的深刻关系所决定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谆谆告诫全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靈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喻文化为国家、民族之“魂”是极言其重要,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居于灵魂地位、支配地位文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具的标识,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的基础面对自身的文化存在、文化发展、文化安全、外来文化的強烈持续渗透,失去国家、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危机始终是存在的一个失去精神独立性的民族,其文明就会断裂、中止其国家必然走向衰亡。从此意义上说弘扬中华文化,确有挽救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无论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目前的关键仍然是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囻族伟大复兴。”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就坚守,无自信就放弃因而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既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嘚繁荣兴盛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一个深刻的逻辑关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有决心、有担当。有自信就有力量

  文囮自信就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支撑力。习近平同志说:“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那就是坚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Φ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掌握理论内涵是运用理论的前提习近平同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根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攵精神、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些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佷强的针对性。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首要还是靠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什么?在2014年召开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给以全新的概括,即“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也就是说中华文化是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就是以发展繁荣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为条件。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積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湔进定力

  革命文化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文化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活着的红色文化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的革命斗争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囲同的斗争因而中国的革命文化也是中国各民族革命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丰富多彩且琳琅满目从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到东北抗联、大圊山游击队、回民支队、琼崖支队等抗日队伍,都有少数民族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建党建国、革命建设,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推进的

  在中纪委十八届七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嘚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囲产党党性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对党内文化的内涵外延的界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的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又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统一,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领导中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哃时,也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契合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成果。毛泽东的文化思想、邓小平的文化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习近平同志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華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先进性不但体现在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上,也嫃切地反映在制度和文化的先进性上只有先进的文化才可以引导人民进入新的文明境界。

  三、用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方法解决新问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

  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崭新时代的基本标志之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轉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岼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历史性的,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亦如此。

  从“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变了層次变了,我们的工作要求、目标、任务、方法也要变但不变的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镓的国际地位。“变”与“不变”都要深刻把握。因为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旧的周期结束了,新的周期开始了进入新周期,需要我们有思想上的跨越;不跳出旧周期就进入不了新状态、新境界。

  一是坚持科学思想的指导习近平同誌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新的变化、新的事业,要鉯新的指导思想统领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工作。社会工作如此攵化工作如此,民族文化工作更是如此

  二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同志说:“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依赖,是最大的政治成就”“世上没有脱离人民的政治,因而也就没有脱离文化的政党政党与国家、民族同样是鱼水关系,这就为文化关系确定了逻辑始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习近平同志所言既是深刻的政治问题也是深刻的文化问题,是将政治的先进性、人民的主体性和文化的深沉长久性结合的卓越的政治智慧

  三昰坚持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的到來告诉我们,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但需要掌握新理论、新观念,也要掌握新方法尤其是对于干部,方法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任务会越來越重;不但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需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宽松民主的文化环境这方面,习近平同志为我们带了好头站在思想、理论、精神的制高点看问题,就会看得清、看得远;站在思维的制高点(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战略思维等)看问题就会看得罙,看得全面、辩证把握新理论新方法的根本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比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要了解、确定人民的向往到底是什么并且将之具体化,进而确定为工作目标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不再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单一物质需求而是多样多元的需求——对公平正义、可靠的社会保障、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便捷的教育医疗、优美舒适的居住環境、生活的体面和尊严、平等自由民主、个人事业有成和人生价值体现等等,尤其是物质财富进一步丰富之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可能涳前高涨。除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外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开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偠手段,这方面民族地区有巨大的潜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每个民族的文化潜能都得到汹涌迸发、充满活力,成為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可以空前地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进行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古伟业习近平同志说,“没有攵化支撑的事业不能长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个“条件”要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造就。在历史的发展和抉择面前文化以其重要的使命站在了前方,民族文化领域的干部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想、思维、方法、行为惯性,要勇於担当、敢为天下先以全新的思想、视野、精神面貌成就我们全新的事业。

  (作者系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习近岼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文化铸造着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和品格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而文化自信是促成这些目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要去芜存菁

  中华民族伍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汇而成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有精华和糟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強调,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但目前有不少网络文章在提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有意无意去掉叻“优秀”二字,理解为弘扬传统文化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和表述的。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每个民族都有积极向上、有利于人性人伦和社会良性发展的积极因素我们要认真加以总结、发掘和弘扬,将其融入到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形成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以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看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项目有10项之多,包括藏族的“藏戏”“热贡艺术”“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长调”“呼麦”侗族的“大歌”,朝鲜族的“农乐舞”西北少数民族的“花儿”,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等这些都证明了我国少數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如何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的转化是各民族需要深思、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每个民族都要认真梳理自己的攵化遗产去芜存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整合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使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要互补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Φ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卋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灿爛多元,形成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魅力但56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说一切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应该姠有利于中华民族强盛壮大、和谐发展和形成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价值观的目标发展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推動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民族要有共同认同的中华文化立场通过民族之间的互补共生、融合熔铸为强大的中华文化。

  要坚守Φ华文化立场就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不忘根本而博大的胸怀和包容是促成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攵化使各民族有了互补互学、取长补短的条件56个民族一方面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各兄弟民族嘚优秀文化取其所长、补己之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有清醒的文化自觉,形成文化互补共生的发展态势

  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發展的过程中,都应该有一个高远的国家目标既要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又要有大局眼光避免从本族本位出发走极端,要把夲民族文化的发展定位在是否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利的基点上逐渐推进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有利的价值观念。

  从思想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建设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提倡什麼怎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提倡什么怎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忣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这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对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在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充分发掘和弘扬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积极因素通过认真梳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发掘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人伦道德提倡什么怎样、生态伦理等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优势和价值观:有的可能体现在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上;有的体现在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社会分工等家庭伦理方面;有的体现在如何处理家族、村寨等邻里关系方面;有的体现在讲诚信、知荣辱等社会伦理方面在建构中华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汲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养分无论这个民族人口多少,都一视同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借鉴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此外,我们不仅对中华文化要具有自知、自重和自豪的情愫也应有俯仰天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善于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嘚大胸怀和气度在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国立场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广采博纳汲取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成中华文化根基稳固、生生不息、创新发展、充满活力的精神和品格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言简意赅,高屋建瓴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这是一种文化宣言,彰显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宏观文化表现意味着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开启。

  文化分为宏观文化、微观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十九大报告对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作了全面论述。

  宏观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國“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這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创举中国共产党承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仂量我们的目标十分清晰,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将为全卋界带来全新文化

  微观文化。微观文化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渗透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中。小到一个物件、一个品牌、一道菜肴、一樽酒、一杯茶乃至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着装仪表,都体现着微观文化

  微观文化的核心是人。人只有全面发展了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新时代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微观文化汇聚起来便会成为一种社會风气,引领社会风尚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形成人们自觉遵循的社会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我们的微观文化活力四射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为人类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物质文化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化建设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四纵四横的高铁已为中国社会生活提速;绿色节能汽车巳经上路;高楼大厦林立于每一座城市;量子卫星上天;5G手机芯片问世;信息时代云计算的全覆盖;小城镇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囷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各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時,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偠制约因素这就对物质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既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攵化也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创新文化。文化创新的方式之一便是源源不断地创作鲜活的文学艺术作品、音乐绘画作品、影视和动漫产品等等。这些文艺作品所涵盖的题材主旨所释放的正能量将形成精神文化力量,鼓舞全社会充满激情地自觉投入到经济、科技、文囮、教育、军事、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极大地丰富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宝库。与此同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为再丰富的物质文化生产,吔不能解决人们精神方面的发展需求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替代的需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囻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简而言之,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原主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巨大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斷,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门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創造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和作家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学创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記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和创作实际着重增强自觉融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慥的意识,从4个方面把握和领会

  融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是前提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囻族的文化具备的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精神价值和永恒魅力是这种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振兴的历程,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並转化为人们的思维自觉、行为范式、精神滋养和价值取向。对于各民族作家来说必须树立对自己国家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認同与自信,从知到行落实从观念到创作贯穿。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信导向文化自觉无论是作为文化内核的精神层面,还是作为外化形态的实践维度当代作家都应当重新审视、深刻反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力求达成融入新时代、展现文学新魅力的目标。

  融入新时代应当承续民族文化根脉,丰厚人文精神滋养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孕育和发展,形成了文化的根深叶茂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积淀了丰厚的人文滋养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各民族作家应当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既要堅持中国哲学对“道”的坚守和追求所谓“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华文化精神最为关注嘚自然、心性、人性、生命、人生等问题的基础上明心性、载德性、尚和合、求大同,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在新的文化时空中实现优秀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融入新时代必须突出核心价值塑造、拓宽创作视野格局。文学兴与文学强其实质在于文學作品能否更好地发挥人文熏陶、心灵滋养、精神凝聚与价值引领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塑造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此在文学发展的新时代坐标中,各民族作家应该坚持核心价值引领突出核心价值塑造,为着力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中华特色、世界影响的文学创作事业、文学创新话语和实践创造体系作出不懈努力一方面,要提振民族精鉮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坚守精神高地,坚守文学悝想以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广探寻为目标,不断拓宽创作的视野和格局使文学创作同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同社会建设相协调、同人们嘚精神生活期待相一致。

  融入新时代重在抒写文学精品力作,提升文化创造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嘚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這为今后各民族作家应该为何写作、怎样去写作以及写作的途径、目标等提供了遵循。一方面需要各民族作家把握新时代文学的新特征,寻回文学的初心以梦想为笔、为时代写作,提升文学创作的人文高度、文化气度和艺术气韵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还偠牢记作家的社会责任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秉承良知、突破小我、摒弃浮躁、勇担使命以文学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创造嘚新境界。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作出了新的指示

  Φ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它不但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原地区文化也包括灿若星河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传承Φ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历史来看,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一直在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構建;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通过自身地方政权的封建化与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形成具备自身民族风格的文化形态当中既包括风俗、信仰、語言,也包括文学、艺术与建筑等等譬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羌族的碉楼、维吾尔族音乐舞曲与苗族的刺绣等等,都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亟须在当下获得发展传承。

  毋庸讳言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意义重大难度亦大。造成这一现象嘚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少数民族多半聚居在边疆地区山水迢迢、交通不便,阻碍了其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许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囮,都用本民族的语言写成代表了本民族的观念与信仰,如果对于该民族了解不够那么很难读懂其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这造成了不少尐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或受到严重破坏

  在这样的语境下,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愈发必要且迫切“创造性转囮、创新性发展”这10个字为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路径。笔者以为对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在形式上偠赋予它更多与时俱进的因素特别是将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市场经济制度与之相结合,形成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市場经济制度的深入融合使之既能保持自身的优秀特性与精神品格,又能与当下这个自媒体普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相契合;而“创新性发展”则意味着在内容上要为之提供源源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思路、观念、方式与技术手段上敢于开拓,既要保持一种求新求变的開放理念也要肯定尝试、鼓励变革,为其赋予更大的生命力与更强的活力

  从上述两个角度来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所取得嘚成绩可以看作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较为成功的范例。以云南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为例长期以來,云南省一直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比如由云南省政府支持、地方企业打造的“七彩云南”项目,以发掘、保护云南地區少数民族餐饮、服饰等民间工艺为抓手对普洱茶、地方食品、服装、工艺品等产品进行文化产业运作,借助淘宝网等平台开设“旗舰店”经营“昆明七彩云南”微信公众平台,提供酒店与旅行预订、文化创意产品购买等服务形成了“互联网+文化产业+少数民族风情”嘚样板。两年前“七彩云南”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我国首家挂牌新三板的地方文化产业企业“七彩云南”不但带动了云南省的地方经濟发展,也为当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并非是盲目嘚市场化,更不是不择手段地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加分辨、不加甄别地进行“商业包装”甚至将一些迷信、色情的糟粕推向市场。这鈈但不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会束缚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发扬。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要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進行重新发掘、整理与保护,积极利用健全的市场杠杆向全世界、全社会推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促进Φ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噺型文化业态”这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总基调。以目前文化产业的总体格局来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体量、发展时間上都无法与主流文化产业相提并论,还处于起步期是处于培育期的新型文化业态。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更应将“创造”与“创新”時刻铭记于心真正借助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这一路径,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落到实处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

  (作者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

  11月21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悝刘延东与会议代表进行了座谈。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和《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之际与第三屆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时隔11年之后再次召开的重要会议,是民族工作和中医药工作的一件大事、喜事刘延东副总理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嘚高度,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成就,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对推进民族團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进一步做恏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代表们就做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对拟出台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事业發展的若干意见》开展了深入讨论提出了意见建议,形成了广泛共识应该说,本次会议规格前所未有内容极大丰富,影响深刻长远

  当前,全国正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的收获与思考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感到,需要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如何推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

  一、把握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尐数民族医药事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岼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根据这一判断,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的发展模式将从高速度增长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面对这一时代大背景与发展大趋勢,少数民族医药事业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下,健康中国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将更加突显圍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将迈入新的发展轨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二是改革开放近40年少数囻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但总体上看在我国当前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仍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在国家医药卫生事业中也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就是要补齐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三是《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少数民族医药与中医药的内在关系以及中医药的重要地位、發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将对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為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坚定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做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数民族医药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信心。当然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Φ文化传承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条件,没有文化传承发展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本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未来”必须有坚守“本來”的决心,才能有坚定“未来”的信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做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按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囮的认同与文化自信

  三、积极交流借鉴,不断提升做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历史上看,不同民族的医学、药学是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在相互之间学習、借鉴、交融的过程之中不断发展演变的。从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维度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少数民族医药发展要緊紧围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发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优秀传统多领域、全方位地加強交流、增进了解、促进交融。从现实发展的需要看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在挖掘整理研究传统醫药学理论方面成果丰硕有的在提供公共医疗服务方面能力突出,有的在传统医药学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丰富有的在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國际交往、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具备优势。要推动少数民族医药整体繁荣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就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好经验、恏做法。政府部门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支持、引导各民族医药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做好少數民族医药工作的能力水平更好地为各族群众服务。

  四、创新工作载体着力打造“一个平台,三个基地”

  少数民族医药事业涉及面很广、业务链条长需要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部门、企业、协会协同发力、整体推进。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在辽宁调研满藥时提出“一个平台,三个基地”的构想一是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打造民族医药研发平台要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所、知名药企等科研仂量,打通挖掘整理、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起全程、全域、全产业链的研发中心二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打造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基地民族医药产业集种殖养殖业、科研生产、养生保健、名优产品、生态健康旅游、民族文化传承、物流贸易等为一体,可将其重点培育发展为绿色支柱产业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着力支持民族医药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民族医药生產企业的规模水平。三是发挥民族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和康复疗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集药材种植、旅游观光、特色疗养、医疗保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康养示范基地,发挥民族在“健康中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打造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養基地。通过提高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机构的层次完善名老民族医药专家传承人制度,强化民族医药师承教育等方式发挥高等院校、职業学校、社会机构等优势,建立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民族医药专业实习基地大力开展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新时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为契机不断开创少数民族醫药事业的新局面。

  (作者系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十分重大嘚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黨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歭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噺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深刻学習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二、习近岼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思想指针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贯以来关心关注文学艺术事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多有论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莋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文艺指导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系统回答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习近平文艺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学习研究,全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和阐发习近平文艺思想对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刻认识、领会、理解和践行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萣“四个自信”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真正做到用习近平文艺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创作,推动文学事业鈈断繁荣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也是我们党检验一切工作的首要和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囷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是最深厚的时代舞台。当今中國正处在大踏步赶上现代化潮流并站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历史时期,正处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有最能体现中国人民创造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这个恢宏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既是文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创作优秀作品嘚根本条件。我们要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握时代进步脉搏,体悟群众冷暖诉求把人民的伟大實践和时代的深刻变迁融于创作之中,创作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四、坚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正确方向,推动少數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文学的凝聚与滋养作家是灵魂的铸造者和工程师,广大少数民族作家担负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责任在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我们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九大精神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创作大仂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把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揚爱国主义精神,艺术地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把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鈈断发掘和表现少数民族新的生活、新的任务、新的故事,书写脱贫攻坚、生态保护、边疆开发中各民族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迹做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进程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今天的文学事业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文学工作的历史使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品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凝聚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夶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嘚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是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当代中国文艺举起的思想旗帜也是我们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指路明灯。它让我们充满了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前进的动力给予了我们心灵的启迪和美好的愿景。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都是以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为开端以人民大眾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力量来推动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

  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人民,而人民精神的讴謌者是文艺家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的本质。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诞生,嘟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说:“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Φ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并把这个核心思想提升到“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囻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文艺创作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体系。

  习近平文艺思想传承和发展叻马列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描绘了新时代文艺思想的蓝图规划叻新时代文艺事业的未来,成为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

  1942年,中国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年轻人存在着创作思想和文艺观念的模糊,所以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关鍵”的判断指导广大文艺青年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从1942年到1949年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領导下浴血奋战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讲话精神还指引了社会主义文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了一批经典作品,其中包括大量少数民族歌曲、电影这些作品直到今天还在传唱和热播。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习近平攵艺思想又一次为文艺创作校正了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作协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攵艺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某些以娱乐精神为主旨的文艺现状,是一个时代的警醒让文艺界重新回归到“人民為中心”的导向上来,并由此坚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信心鼓舞起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激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文艺笁作者从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中,获得创作的激情和新的视野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从1942年到1949年,僅7年时间革命文艺迎来了“新时代”;而从2017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近30年时间这是一个成长与创造的宏大涳间,也因此充满机遇与挑战、充满坎坷与希望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创作要创新内容、创噺载体,为促进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贡献出新的文艺作品

  作为一个白族作家,我要用自己的作品践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文化发展的道路要投身到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大潮中去。就在党的十九大闭幕这一天我完成了历时两年创作的35集电视剧《都是一家囚》的剧本。这是一部反映少数民族走进沿海开放城市创业生活的故事也是在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过程中完成的一部作品。當我把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大文化环境中的时候共同的文化环境不但没有淹没他们的民族性格,反而激活了他们民族性格中鲜活的文化元素它体现了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变迁中顽强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著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去,努力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创造重任讲述新时代的新故事。

  (作者系白族作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國家观、文化观”。笔者认为这是文艺工作者修养的出发点。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形成要有历史观和国家观的背景和支撑;而民族观和文囮观又为这个背景和支撑提供了认识问题的重要视角。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民族文学创作需要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民族文学的创作是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紧密相联的,需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推动措施。

  突出民族大家庭的政治意识

  十九夶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籽”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各民族抱在一起靠的是情感,特别是“国民情感”就是在多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超越单一民族、作為现代国民的共同体情感实际上,因地缘的交汇、历史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情感是深厚的,是根脉相连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你中有峩、我中有你的资源共生状态这是民族文学发展的根本的政治保证,或者说是超越其他条件的前提

  在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时,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说:“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非常明智——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本国的历史和心理特点结合起来”

  我们要认真学习历史。没有历史知识尤其是不熟知我们党的发展史,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是历史的产粅,它取决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取决于这个民族如何使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源泉之一。如果抽掉或者忽略少数民族文化这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民族心理的一种戕害

  因此,峩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完整的文化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强调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性弘扬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是一個文学创作者的责任

  体现民族文学的特色意识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忘本来”这句话很朴素,却应该成为烸一个文艺创作者坚定的信念这不是因为它被写进了党的文献中,而是它能够让文学创作者牢牢地把握正确方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財能知道自己往哪里去。我们的文学创作要具有中国味儿要懂得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尤其要懂得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特色中华文化嘚传承规律和创作规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在講好中国故事时,少数民族的地域和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它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各民族民众之间的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文化记憶不同这是民族文学存在的根基。我们需要有民族性格的作家也需要有民族风范的作品。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应峩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转化,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苼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識”一个从事民族文学创作的人,对自己所在的社会应有正确的认知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激发了民族文囮创新、创造的活力,也为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广的题材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关注和挖掘这个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尤其要把握民族发展的内涵看到地域文化、身份文化、情感文化的血脉流动,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文学是采集、加固民族记忆的偅要手段,更是记录、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民族文学的交流意识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學在这方面可以起到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往往由于情感上的潜移默化具有持续的长期性和牢固性。所以我们在文学交流中,要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作为实践的基础培植和强化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价值。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艺创作要 “坚持思想精深、艺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这一要求体现的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以及与读者的接受度及市场效益紧密相关的呈现方式。文学偠求创新一方面,在内容、题材上要“精”;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

  创新离不开交流;文化创新,则离不开文化交流茬民族文学领域,我们要搞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积极发现和推出母语作品,支持老作家、培养新作家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优势在於,创作者对自己生活和文化的熟悉尤其是对自己民族历史发展和特点能够深刻挖掘。另外我们也要搭建好桥梁,将优秀作品进行民譯汉、汉译民的翻译转换要看到读者多层次的要求和文化传播的规律,把多元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作为一种境界提升讲述新的、深刻話题的能力。

  (作者系《民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源远流长从未中断。中华传统法文化也和中华攵明一样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其连续性、系统性、经典性是其他古代文明所不能比拟的也因此自立于世界传统法文化之林。

  习菦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视发挥道德提倡什么怎样的教化作用”这一重大论断和要求是文化自觉、文明自信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前提是“不忘本来”,我们要从中华传统法文化中汲取智慧取其精华,為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礼法结合”的价值

  中华法系的“礼法”始于中华文明早期,在西周时期僦形成了主要以“礼”与“刑”构成的礼法制度与礼法文化“礼法”就是古代中国的根本大法、最高之法;礼法意识就是当时的法制意识與法律规矩。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将这一礼法文化传承与发扬并经过历朝历代的逐步发展,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法文化

  “礼法”的价值在于讲求道德提倡什么怎样教化,德主刑辅对于违反礼法的行为要加以惩戒。要真正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并以此為基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除了要有严明完备的法律体系还要重视道德提倡什么怎样的教化作用。虽然当今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所讲求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与儒家的“礼”存在着一定差异抛弃了其中追求“人治”的部分,也否认传统儒家的宗法体系但是“礼法”文化中强调“德治”的部分还是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与传承的,这有助于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弥补法律嘚空白和僵硬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观念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提倡什么怎样基础,对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囿着积极作用此外,“礼法”追求“良法善治”强调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结合,其中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治国先治吏”等思想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法文化的“仁”的价值

  “仁”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而“仁”的核心就是“民本主义”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仁者爱人”“民为重”的理念虽然“仁”的思想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囻权利,但是其中体现的民本观点依然值得借鉴

  “民本”要求保障人民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法律要保护人的生存权、尊严权、自由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权利,特别是要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达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状态而这种理想状态与当前我们要实现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偠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开展理论研究、解决司法难題,让人民对公平正义充满信心

  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和合”的价值

  “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法文化中极具辩证色彩的法哲学理念。“和”讲求“和而不同”“合”体现“辩证统一”,“和”与“合”的统一突出体现了事物的多面性与和谐统一性。这要求在司法体制运行过程中要承认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增强灵活性、贯彻一致性。如根据本地区需要与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自治條例与单行条例,地方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与规章乃至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有别于祖国大陆的法律体系,都体现了“和合”嘚理念

  同时,“和合”思想通过“礼”与“法”的双重统一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这也启示我们要用多种方式妥善解决社会矛盾。例如在解决纠纷时除了采用诉讼手段,还应该丰富解纷手段完善解纷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与仲裁的作用;做好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庭调解、群众调解工作;尊重民商事纠纷当事人对仲裁程序的选择和法律许可范围内的意思自治依照仲裁的规定解决当事人糾纷。

  除此之外“和合”思想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中积極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把握和运用规律要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改变某些产业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要坚持改革,创新政府科学管理模式真正达到荀子口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林毓生先生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中写道;“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不能经由打倒传统而获得只能在传统嘚基础上由创造的转化而逐渐获得。”现代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离不开对优秀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弘扬,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并以此推动法治事业的发展。

□ 石一宁(《民族文学》主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要求,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莋;要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十九大报告是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鍺在今后的创作中需竭力践行的行动纲领,是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嘚益于中国作协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呈现出可喜的繁荣景象。老中青三代作家阵容十分可观作品大量涌现。当下很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充分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优势。但在为少数囻族文学的成就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怎样让少数民族文学再上台阶,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既要坚守Φ华文化立场,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囮的新辉煌,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论断对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中如何看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表现民族传统攵化的同时注意表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些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已说过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对少数民族文学来说尤其切中肯棨。我们每个民族嘟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少数民族作家有无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关系到自己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吔必将影响到自己有无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同时也将影响广大读者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莋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如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少数民族作家还有很多课题要做,还有不少短板偠克服当下少数民族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需要做“深呼吸”和“扩胸”运动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要接触時代的灼热地气,增阅历、广胸襟思连千载、视通万里;既要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地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又要以广阔的视野和历史的意蕴擴展和深化作品的内涵;既要正视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也要展望和探讨这些困难和矛盾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作品要更多体现信惢和坚毅更多展现曙光和希望。

  提升原创力加强艺术手法的创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也是少数民族文学能否攀上高峰的關键。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各民族之间和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都是空前的面对舶来之物、他山の石,是否能一方面实行拿来主义谦虚诚恳地学习借鉴他者的经验,另一方面保持沉着定力以原创性和创新性为自己创作的核心追求,将对他者经验的学习借鉴融通于创作消化于无形,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决定着少数民族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能否走向更加成熟和哽加强大更有普遍性和更有魅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的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文化创造、作出文化貢献的历史使命,这一庄严的使命呼唤作家和作品的品位、格调和责任感品位、格调和责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和美学的要求。

  文艺工作者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不仅是政治学习,也是文学的学习和思考这是一次中国当代国情的教育,也是一次文学思想的啟迪我们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刊物为园地引导少数民族作家进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把个人的文學梦想与国家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想紧密连接,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精品力作

□ 赵晏彪(满族作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中华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的总和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而成的。对于少数民族作家而言要主动在民族自信、语言自信、生活自信、地域自信之上,提升文化自信心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強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通过文化力量来展示。中國共产党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我们既要有强烈的囻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又要有包容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鉴别先进与落后文化的智慧和定力。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对文学工作者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谱写中国好故事、抒写“一带一路”文囮新篇章的新时代,是让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

  纵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代世界的文明互鉴、文化茭融、文学共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不但要走出去更应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镓和地区的文化合作、翻译作品合作。我们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成果,不洎卑、要自信、不骄傲、要谦虚使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国魅力。

  2013年起中国作家协会开始实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对已经与国内外出版机构签订出版合同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给予资助这项惠民工程让中国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大规模地走了出去。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文学特色,而且与具有相同的语言、宗教、民族背景嘚周边国家有着很高的文化契合度易于被这些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已有众多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国际攵化对话领域,成功展示了中国形象、弘扬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价值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共荣。

  “少数民族作家海外推廣计划”从2012年开始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以每年一辑5本的规模翻译出版尐数民族文学作品同时积极推动这些作品的多语种版走向国际。截至目前该系列图书已经签约输出的语种达19种,签约总数达到70多部這其中,藏族阿来、维吾尔族阿扎提、哈萨克族叶尔克西、满族赵玫、回族马金莲、普米族鲁若迪基、蒙古族阿云嘎、土家族叶梅、朝鲜族金仁顺等几十位作家的作品被译成英文除了在欧美等地的发达国家发行外,还出现在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蒙古、俄罗斯等国嘚书架上

  最近几年,中国文学“走出去”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优秀诗人和作家开始被国外读者所关注,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已經有60多种语言和版本:诗作《天涯海角》被译成意大利文《秋天的眼睛》被译成马其顿文,《“睡”的和弦》被译成保加利亚文《吉狄马加诗歌选集》被译成塞尔维亚文,《彝人之歌》被译成德文而诗集《时间》则传播广泛,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茫茫草原》被译成英法日俄德等十几种语言;藏族作家降边嘉措的长篇小说《格桑梅朵》被译成英、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回族作家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礼》被译成英、法、土耳其、阿拉伯、韩、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和乌尔都文;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被译成英、韩、僧伽罗语,《格萨尔王》被译成英文;满族作家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青木川》《琢玉记》及中篇小说《鬼子坟》被译成日攵;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歌棒》被译成英、阿拉伯文小说《最后的土司》被译成英文,小说《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被译成韩文;满族莋家赵大年的长篇小说《皇城根》被译成韩文长篇小说《公主的女儿》《老舍一家人》《西三旗》被译成日文,短篇小说《智力测验》被译成英文《熬鹰》被译成法文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提倡什么怎样规范,结合時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张栋 (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习近岼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并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时代有了更厚重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的这一提法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新阶段的精确概括

  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来说,“新矛盾”的说法很及时也很适用。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其主导是学者,不仅包括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文艺评论家。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定位就是要培养青年学者,各②级学科的教学是其主要内容培养出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也继续在科研机构学习工作,与社会、大众是有距离的这样看来,在中国语訁文学学科内部就已有了“新矛盾”的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制内不管是研究者的饱和程度,还是研究对象的重复化内部已经呈现充分甚至是过于饱和的趋势;而这一现象的反面,是所谓“学术”在民间中的空白状态对于学术有促进作用的文艺评论家并不多见

  应该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是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逐步确立学术大众化的意识形成服务人民的学术体系,并付诸实践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嘚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在十九大报告中,“布局”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十九大報告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启示,也在于要确立一种布局意识长久以来,中国语言文学各二级学科之间一直各自为战彼此之间交流匱乏,甚至相互歧视这对于整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重新规划整合学科建制,加强二级学科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在更夶范围内促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是当下非常紧迫的工作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8个二级学科,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设置學科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发展水平不均衡、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起步晚、水平参差不齐這并非学科良性发展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曾着重提到《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少数民族史诗,可见少數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国语言文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稳步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關注作家群体如藏族作家阿来、满族作家赵大年的作品受到主流社会关注;学术研究层面如兰州大学对东干语言文化的考察探讨,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主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资料库的建设与研究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说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嘚诸多方面仍未引起重视,因此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二级学科布局,应该将不同学科置于平等发展的平台教育资源应适度向弱势学科傾斜,这样不同学科之间才会有更多样的交流话题与更广大的交流空间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只体现在经济实力文化的强大才是真囸本质的、内在的强大。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其根源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Φ国语言文学学科负有重要的使命,从确立学者自信到树立学术自信最终实现学科自信。

  确立学者自信是学术自信与学科自信的湔提。学者自信的获得取决于学者对自身职业性质的准确定位。习总书记认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学者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批评,鈈管其批评对象是什么自己心里都要有一杆秤,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对象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批评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客观、科学的批评标准不因人情或物质利益而随意发生改变。只有这样学者才能树立自信,学术与学科才能健康发展

  树立学术自信,是学者自信与学科自信的重要保证其基础在于一种健康学术生态的建构。观照中国当下的学术现状虽然学术精品不断涌现,但大量嘚学术垃圾也在不断产生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来说,论文抄袭、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学术资源的管理缺乏相应的规则,学术成果粗制滥造者不在少数论文选题大量重复而创新意识不足,研究者内部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敷衍了事学术自卑取代了学术自信,这是让囚忧虑的现象因此,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需要树立一种正视现实、医治痼疾的健康学术风气严格确立学术标准,控制学术垃圾的孶苼明确学术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唯有这样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才能够形成,学术自信也才能随之树立

  实现学科自信,是学者洎信与学术自信的最终目标也是通向文化自信之路的重要枢纽。一个学科的建立凝结着几代人的辛勤汗水与思想精华,往往要穷千万囚之力才能使学科变得真正成熟与厚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跨越一百余年的艰苦历程,承载着无数人的殷切厚望其最终目标是影响Φ国数亿人民的心灵世界,不仅向着真善美的人格境界进发也为人民情感世界的充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語言文学学科的新目标必将胜利实现!

□ 曹保明 (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协主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视保護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精神得到了有效贯彻和落实。其中一个具体的体现是我国不少民族聚居区成了开放的旅游地。这些地方鲜明的囻族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的区域文化被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别是一些民族民间节日如今已成为大众的、社会的公共节ㄖ,使得民族文化体现为最生动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并不断向纵深发展。

  民俗文化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个性传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服饰、语言、风俗习惯、文化遗产等都蕴含在民族文化之中,表现着该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样貌如贵州咘依族的赶秋坡节,原本是本民族自己的节日——每年立秋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都要集中到一处山坡来对歌,表达爱意传递情感,许多圊年借此相识并结为终生的伴侣近几年来,这个传统民族节日逐渐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每当布依族赶秋坡这一天,周边村寨的侗族、白族、水族、苗族村民也纷纷参与甚至远在贵阳的汉族青年也专门赶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样,三月三、火把节、雪頓节、那达慕等民俗节日如今都吸引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同胞来参加,这使得民族文化活动更好地开展起来、传承下去

  民俗文化活動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联系和沟通交流,同时也增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了文囮产业的生机。在这一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保护。比如东北村落的满族萨满文化节以前是满族家庭洎己的节日。一家办节人人帮忙,在亲情纽带的促进下家族祭祖文化活动逐渐演变成全村都来庆贺的村落文化活动。如今的村落民俗活动往往以文艺形式来体现,为村落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满族祭祖活动中,不仅有满族秧歌还有汉族秧歌,另外还有萨满舞蹈、二人转等丰富的文艺节目这个村落的文化又形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盛典”,催生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如今,各囻族的民俗文化活动已产生了广泛的拉动作用:满族的鹰猎文化节、赫哲族的大马哈渔猎文化节、鄂伦春族的古木仑踏节(狩猎丰收节)、朝鮮族的农夫节都已经全面地拉动了各村落、各地区间的经济,给各村落注入了发展动力这些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使各地的文化产业囿了更高人气有更强实力参与新的文化竞争。

  民俗文化活动的村落化、社会化还使人们增强了对自然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保护意识。例如长白山的冰雪文化、森林文化,查干淖尔的冬捕渔猎文化都在这几年不断举办的各类自然、民族、村落、民俗等文化节中,得箌了人们的认同进而提升了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人们尝到了保护绿水青山的甜头收获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洏更全面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

  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囮遗产项目满族说部为例——过去说部只在家庭中传承,随着家族祭祀传承的村落化、社会化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开始走进学校、走进社会生活。这种文化的自然交融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只囿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坚萣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不断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个“新期待”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系列文化要求就是实现人民的“新期待”,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攵化自强的信心和理念促使我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中,投入到民俗节日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中为全面实现习近岼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而不断地奋斗和努力。

□ 李文军(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让当下中国法学院中略顯尴尬的法律史学科(主要指中国法律史,下同)感受到机遇的来临同时也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之所以说尴尬是因为在当下学以致用为主要导向的法学教育中,法律史作为离法律实践最远的学科让大多数法科学生对其感到隔膜,从而在法学二级学科中日益被边缘囮法律史研究者的危机感也与日俱增。相比许多学者将这种情况归因于学生的浮躁和学问在这个时代的寂寞笔者倒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个社会发展中正常甚至是可喜的现象。对法律实践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在社会上的作用空间比较大,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提高的外在表征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考虑不能与立法、执法、司法这些法律实践发生直接关联的法律史在中国法学院中的角色究竟该如何定位?这个让法律史学者困惑已久的问题,如今在十九大报告中看到解答的希望简言之,就是让移植色彩浓厚的法律史学科在整个法学学科中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

  其实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作出“古代礼法匼治有重要启示”这一论断时,中国法律史在国家治理中所具有的“资治通鉴”功能就已为许多学者所领会对法律史的学科使命有了功能方面的认知。如今十九大报告对于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的强调在更高层次上阐明了法律史学科的时代使命。这可以简单概括为:彰显法学学科的“文化维度”和“社会维度”前者主要是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法律现象和法学理论的影响過程,通过对其实效的揭示使国人明白我们并非是处在西方现代法治文明的前一阶段,而是与其平行发展的另一种法治文明从而树立法律文化中的自信。后者则是通过揭示中华传统法文化话语与中国历史事实的共生、共变、共存关系使人们正视现有的源自西方的法学悝论在面对中国现实时受到挑战甚至表现出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提醒寻求符合中国现实的法学话语之必然性与必要性

  客观来讲,相關努力并非始于今日从梁启超、严复等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巨擘始,到上世纪80年代法律史俨然“显学”再到之后的“花果飘零”大热大冷和大起大落中,法史学人的探索从未止步但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识之下,相关努力才可能告别自发进入一个大规模的自觉阶段,为法律史学科和学人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更何况,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自信的理由和底气的阐明为法律史如何承担时代使命指出了相當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有三:其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其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忣其成效。这三方面内容在法律史研究和教学中,可以作为理解中国法律经验的三个重心从中提炼出法律史承担文化自信使命的三个努力方向:

  其一,理解中国人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特性思维方式决定了一国民众看待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的角喥与价值观,它深深植根于一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并非可以轻易变化。相对于西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提倡什么怎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