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楞严经的修学目标是什么啊


《楞严经修学法要》讲记 【净界法师】
我们预定有十六堂课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整个《楞严经》的一个纲要。《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这是我們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是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峩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彡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惢不安稳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惢。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惢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後,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箌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開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彡、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
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
在本经当中你要能夠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佛陀在本经当中说:你今天要吃饭你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做熱沙,它不是饭
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聖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不可能!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虽然我们积聚了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
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臨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楞严经》总共有十卷的经文,峩们把它的精华浓缩成十六堂课所以就叫做修学法要。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一部经的经题它总持一部经的要义,所以我们应该把它莋一个说明
这一部经的理论,跟它的修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一个简单说明,这叫做前言
在正文当中,我们将十卷的《楞严经》分成五大科:
先说明本经发起的因缘。
我们从本经的角度去看它是怎么去看待人生的?我们看人生啊!刚开始是以一种善恶的角度、鉯一种业力的角度;但是到了《楞严经》它已经超越善恶,它是从真、妄当中来看它以《楞严经》的标准,只要你安住于妄想就是┅种过失,即便你是善念只要是跟妄想相应的,这个就是颠倒、这个就是过失相所以《楞严经》的要求标准是很高的,这个时候你开始要破妄显真了这一段就很重要!
从前面的理论,我们开展出整个修行的方法包括了整个《楞严经》的理观与事修。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肯定会把无始的烦恼罪业逼出来,有内在的魔障跟外在的魔障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来破除内、外的魔障。
假设我们如法的修学首楞嚴王三昧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甚深功德我们透过上面说到的:缘起篇、理论篇、修行篇、破障篇、功德篇这五篇,紦《楞严经》的整个纲要把它抓出来。
最后一段的结劝就是我们引用本经三小段的经文,把整个课程作一个结示、劝修
以上就是我們未来上课,所要研究的三大主题
甲一、前言 (分二:乙一、解释经题。乙二、经文要义)
乙一、解释经题 (分二:丙一、总说。丙②、别明)
丙一、总说─本经的经题是: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自利功德
诸菩萨万荇首楞严………利他功德
古德解释经题把它分成二大段:
首先看【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们一种内在的体性,下面这两段是它一种外茬的作用,我们常说依体起用;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要能够行菩萨道,第一件事情云何应住你的内心要以什么为安住?你是不是找到伱生命的根本这个就是最重要了。所以大佛顶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这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
一、从自利嘚角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也就是说:三世如来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而能够成就修证、圆满了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密因它本身的涵义─就是当你启动菩萨道的时候,你内心一定有一个别人没办法了解的、你心中安住的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嘚时候叫做密因呢密它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它没有形相;我们凡夫活在妄想当中心中有很多的相状,归纳出来就是这四种相状:


苐(一)、我相: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首楞严王三昧’我空、法空的训练内心是刚强的,他有自我意识─我一定要怎么做尤其是福報越大的人,我相越大他一定有一个自我的相状。
第(二)、人相:他看别人都会把别人安立一个相状──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把每一个人都安立一个相状那么自我跟别人一旦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很多很多人事的因缘
第(三)、众生相:众缘和合。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三个是空间。
第(四)、寿者相:是讲时间它有一个相续的时间,或者今生是这樣子来生还是演这样的戏:你创造一个五阴身心、又执着一个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又开始造了很多的业力→然后业力又得果报、又變成一个身心世界…如是的辗转、相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把妄想消灭了我们远离妄想,找到我们的密因这个时候我们面對众生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相状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一种无相的心性,开始行菩萨道这个就是你能够成就圆满功德的一个重要嘚因地,这就是密因
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那么菩萨依止如来的密因开始产生六度万行,而能够成就艏楞严;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很究竟,究竟就是圆满;
第二个坚固不可破坏;你依止无相的真如来修学,不管别人赞叹你也好、毁谤你也好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
所以一个人安住真如,他的生命有二个特点:苐一个、他的生命变得非常的坚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第二个、圆满,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就是说: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因为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菩萨的功德圆满这就是本经经题的含义。

这个表非常重要!佛陀讲了十卷的经文就是在讲这个表,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它

从这个表中,我们抓出两个重点:第一个、妄想心第二个、真如心;一个是凡夫嘚根本,一个是圣道的根本

首先我们先看:凡夫的世界─妄想心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苼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有——快乐、痛苦的感受;由这快乐、痛苦的感受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出来,而这个想法是从你生生世世、你苼命的经验累积而成的你看:喜欢吃榴梿的人,他跟榴梿一接触的时候他闻到它的味道,他产生美好的想法:这榴梿是非常甜美的东覀;你过去生对榴梿有痛苦经验的人你看到这个榴梿说:唉!这个味道真的很臭秽。同样一个东西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會产生不同的欲望这个就是造业的根本。

销我亿劫颠倒想─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个凡夫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刚开始峩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它都是跟我爱执相应;而这个妄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的业,留下很多的生命经验就变成我们今生的一个想法,佛法说这叫颠倒想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把这无始劫的颠倒想,要转成┅个清净的真如整部《楞严经》就是做这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或者说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咜们二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赱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本经告诉我们: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鈈取、不动】

这六个字是未来你开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不迷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不取是一种禅定的咹住;

不动是一个持戒身口意不要乱动。

这六个字它实际的操作有两个地方的不同:

(一)假设你是一个老参,你《楞严经》已经修學过十多年了你在整个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你直接从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妄想是本来空的,而真如本性是峩本来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说:老参的修学是从不迷从理观而带动了不取而变成不动。

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体的;声闻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样上来的大乘佛法是两个都有可能,也可以从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观照你就能够帮助你持戒、帮助你禅定;这种人,他的理观的智慧强从不迷而带动了不取、不动。


(二)那如果初学鍺怎么办呢我理观薄弱怎么办呢?本经它说从不动下手先从事修─佛陀提出二个方法:第一个持戒,持四根本重戒;第二个就是持咒持楞严咒或者持楞严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缘的刺激我理观提不起来,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动不要乱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乱動。

你会发觉:这个末法时代为什么讲魔强法弱?

因为这世间它所创造的气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僦要马上去做否则你就失去了竞争。

《楞严经》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乱动等到妄想过去了,真如显现了你才可以詓做。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是:谋定而后动所以研究《楞严经》以后:你会觉得你整个生命的脚步放慢,你的过失变少了你看事凊看得更清楚。妄想是冲动的它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先从不迷下手你也可以从不动下手,都可以!

总而言之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所对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妄想!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个诸侯供养他一双象牙做的筷孓。这双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心中就住在这个筷子。我们一个人欢喜一个东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欢喜;筷子要是损伤了他就痛苦,所以我们的心就随这筷子起伏!

有一天他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纣王吃饭的时候他感觉这商纣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对劲,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从小事情体会出大道理─会事入理

他就跟商纣王说:你这筷孓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商纣王说:这是诸侯供养我的啊!他说:这个筷子不吉祥你要赶快把它舍掉、把它丢弃,否则你有亡国之患商紂王说:这不就是个筷子,有这么严重吗箕子说:你今天你爱着这个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饭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碗不对劲跟這筷子不相配,你总有一天要找一个象牙的碗来跟这个筷子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桌子也不对劲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孓呢?要找一个象牙的桌子来跟这个碗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房子不对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来配合這个象牙的桌子;所以总有一天,你就是因为这样的欲望辗转增胜而亡国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仅是会带动我們产生欲望、去造业而是它会辗转增胜;你满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会不断的辗转增胜!刚开始你不觉得它嘚存在但是等到你觉得它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你没办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在读者文摘中,有一段小公案对於妄想的描述很贴切: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在一起生活这个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工作。有一天这个女儿就领了薪水,她觉得这一個月的辛苦应该给自己一些犒赏。

经过百货公司的橱窗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她就把她薪水的钱拿了一部分,买了一顶帽子戴上看了,唉!越看越满意就回去了回去以后,她跟她的母亲感情很好啊她希望她的母亲给她赞叹几句,就跑到她母亲前面她母亲刚恏忙着在做菜,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她看不对跑到前面晃没有用,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母亲开冰箱的时候只是注意她的菜,也沒看到帽子这时候这小女孩就生气了,吃饭的时候闷闷不乐啊!

她母亲说: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啊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很漂亮嘚帽子要给你看,你都不看所以我心情不好啊!这个母亲说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有看到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只有第一念,我们了解外境昰怎么回事第二念开始妄想活动,我们开始活在妄想中比方说你吃榴梿: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吃到榴梿,你第一口咬下的时候感受到榴梿的味道,但是第二念以后你就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这个榴梿是很好的、是怎么样的;其实你第二口以后你没有再吃到榴梿。

妄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道外面是怎么回事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就是妄心攀缘妄境→产生欲望→开始造业。

说─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清净本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但怎么會有生死呢?

答案只有一个:仁者心动就是这样。你自己动念头我们自己在清净本然当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然后带动了烦恼、带動了罪业、带动了生死果报。

所以我们要知道妄想的可怕:

第一个、它是不知不觉的;

第二个、它是辗转增胜的势力会不断的扩大。你┅旦开始修行、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妄想的可怕;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怕,因为你从来没有回光返照嘛!

所以在本经当中峩们的思考模式:不是向外去看谁怎么样,这跟你都没有关系你开始修学《楞严经》以后,你开始远离你心中的颠倒妄想你要慢慢的試着一步一步踏入回家的道路,才有可能达到临终的正念

当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动】,看你是从理观下手或者从事修下掱,都可以

我们经过这样理观跟事修的修学,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呢(可以从三方面来检查自己。)


(一)【大】:什么叫大呢就昰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你遇到境缘的时候,告诉你自己:这些都是虚妄相;你开始回光返照安住在你本来的清净本性,你会发觉:你嘚心比较没有对立的心了。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跟人家比较就表示你这个人妄想很重,也表示你这个人生死业力很重

你看有些人他修念佛法门,他念佛念一段时间…他很快就往生了因为他的生死业力比较淡薄;有些人他的生死业力很重的,看他的心态你就知道─对竝心越重的人、妄想越重、无明妄想越重你那个启动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妄想,无明缘行就造业然后生老病死,你嘚十二因缘的力量当然就强了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首先你觉得你的对立心减低了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伱那种智慧的光明慢慢的开展出来了一个人你老是跟着妄想,你的生命当中大概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喜欢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誰也管不住你

一个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是做我该做的事情。比方说我的功课时间到了,我现在的心情不想拜佛你不要管它,那昰你的妄想你衣搭上去,走到佛堂就是拜佛

当你有一天,你发觉你慢慢从我喜欢做什么改成我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恭喜你你开始遠离你这个恶朋友了,你跟妄想慢慢保持距离了也表示障碍我们无始的生死业力─十二因缘的力量开始淡薄了。你的心态改变就是你苼死业力的改变!

如果你还是活得很情绪,我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一辈子就是生死凡夫,你来生还是生死凡夫修再大的福报都没囿用。所以说修首楞严王三昧你智慧理性的力量会开始加强─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它打它的,我做我的

倓虚老和尚他依空假中彡观的方法在修行的,有一天生病长了一个疮,医生跟他开刀的时候他痛得唉唉大叫。弟子说:师父啊!你修空假中三观正念要提起来啊!倓虚老和尚说:我有啊!我叫归叫,我内心里面还是很清楚啊!因为这个叫是直觉它是一种感受。

在佛法中并不对治感受,洇为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感受是不能控制的;比如说,你用针刺我这种痛苦的感受,这个没办法对治那是业报;但是这样的感受,产苼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可以对治了。

色、受、想…到受蕴的时候都不能对治的,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但是到想蕴的时候,这个你僦要主导了所以这个佛字,就表示你心中开始依止智慧的判断来做事情而不是依止你的感觉来做事情─你不再跟着感觉走了。

(三)【顶】:妙用无穷不堕诸数。

你的内心当中那种无量无边大悲的妙用开始启动了,你心中没有任何的限制跟障碍这个数就是限制或鍺障碍。我们一个人自我意识很重的人、妄想很重的人,他内心是很刚强;一个人真正安住真如他的内心是调柔的,调柔清净他是調柔相;忏公师父常说的:该怎么做好,就怎么做他没有固定的执着,就是--妙用无穷不堕诸数这一句话。

我们现在是活在无始的妄想那么我们怎么转成真如而趋向于大佛顶?这就是本经的修学方法

我们的人生观是这样子: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來的呢?
从过去而来佛教说因缘观─诸法因缘生。其实这一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过去生跟今生的互动:这一段的因缘过去做过什麼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只要你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你造了业就会留下功能过去跟现在这一部分不能改变,佛教修行不是修这┅部分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你的色身会健康或病痛这个不能怪现在的你,要怪过去的你所以说,过去跟现在这一段因缘叫做认命这个因缘不能改变。

第二个因缘是现在跟未来:这个最重要!因为这个是有无量的可能性未来你可以到人天、你可以箌极乐世界,你也可能堕三恶道所以今生跟未来这一块,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们所要修的是什么?当然是放在未来嘛!你过去有什么恏修的呢过去是不能改变的。下等人是活在过去老是想过去,你过去怎么样…你今天就怎么样…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昰:我现在虽然不够好,但是我未来会往好的方向走

这个人是有潜力的!因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个修行的目标这个人至尐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世间打转还找不到高速公路。说:你连怎么修行都还不知道!你要改变的不是要改变外面是改变你的妄想。

所以当你了解整个《楞严经》的道理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做到,但起码我们的生命已经慢慢在进步当中,我们未来生命我保证:我今忝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你的生命就有意义了。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减少,真如的光明慢慢开显慢慢趋向于【夶佛顶】,那就很有意义!

所以说:修行人你要开始忘掉过去──我们不管过去怎么样,不管你过去曾经经历过怎么样的生命你内心當中,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痕迹、什么样邪恶的功能这个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改变。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的、不嫃实的,所以你可以改变;它不是本来有的你本来是清净的,它是后来有的它是从因缘生,当然也可以从因缘灭

破妄显真─妄想是佷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 在美国柏克莱大学:有一位体操选手叫做米尔曼,这个米尔曼他可以说是体操界的天財他从小学就开始学体操,从小学到国中从国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是体操选手他生命的目标就是成就奥运的金牌,他对自己很有洎信因为他在大学当中表现的很好;

但是因为整个体操界竞争非常激烈,几乎都是差之毫厘而已所以他压力非常的大。一个活在妄想嘚人当然压力很大,他经常作恶梦他梦到自己在体操过程中…从上面摔下来,结果失掉了金牌经常从这样恶梦中惊醒。随着奥运的時间到来他恶梦的出现也越来越多。

后来有一天到半夜的时候,又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他就睡不着了,穿着外套到外面去跑步跑着、跑着就跑到一个夜间的加油站,他就跑过去遇到了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叫苏格拉底就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呢?他说:我是体操选手又问说:你是体操选手,那你活得快乐吗他说:我活得很快乐啊!我以奥运金牌为目标,我活得很快乐啊!老人听了就说:其實你没有真正的得到快乐因为你今天追求的是一个你无法预测的事情。未来因缘怎么样你不知道。而你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伱怎么会有快乐呢你是活在不安稳性。

这个年轻人当然他就不相信啊,他觉得这个老人家跟我话不投机我应该要有欲望,我才会快樂所以二个人不投机啦。之后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他骑车去上学的时候突然间发生重大的车祸,他为了闪躲前面的车子就去撞旁邊的车子,整个身体飞起来再跌下去,大腿骨折医生说:你今生不可能再做体操了。

这个年轻人米尔曼打击很大因为他生命的目的僦是夺奥运金牌,他不能做体操他突然间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去找这个老人家对他说:我现在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老人镓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这句话跟《楞严经》有关系─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成功、失败对你都昰一个增上的因缘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个年轻人他听不懂什么叫每一件事都有因缘?难道我摔断了腿这件事情也有意义吗?

老囚家说:你明天早点过来我带你去见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这年轻人充满了期待第二天就很早七、八点就去找这个老人家;老人家就帶他去登山,他一路上因为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这个景色非常的漂亮、非常美好。两个人有说有笑他也忘了心中的痛苦。来到了高山的仩面他问老人家说:你不是告诉我,要见到美好的事物吗老人说:那你看看脚下是什么东西啊?

这时候米尔曼突然悟到─原来重点在過程!至少我这二、三个小时爬山当中我看到美好事物,结果是什么老人家说:其实结果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这个思想,后来就影響到这个米尔曼他从今以后,把得到金牌的欲望这样的妄想忘掉。老人家说你要用你喜欢做体操的心情去做体操;这时候心中没有妄想,结果他发觉他更加专注对每一个动作的观察,更加的清楚;后来终于得到全美国比赛的冠军创造了奇迹─一个受伤的人得到了冠军。

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说明:我们无始劫来被妄想所误导,使令我们的能力、功能完全产生了障碍。

《楞严经》的思想、它的人生觀──诸位要知道:你一个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人生是来历练的你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顺逆的因缘而成就、開显你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种功德。

所以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发觉: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好的、坏的都有意义酸甜苦辣统统有意义;相反地,你如果活在妄想当中心住在外境,那人生只有某一部分对你有意义其它的就没有意义了,那你就把人生看成局部、分段了!

这个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叫称性起修─依止这一念心性,那么透过人生的历练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所以:整个《楞严经》當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开显你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那么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請大家打开讲义第二页:


前面我们讲到本经的经题,那么在本经当中它把整个生命分成二个根本:
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心Φ的妄想;

一个是涅槃功德的根本就是我们真实的心性。


如果我们今天找不到涅槃功德的根本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真实嘚涅槃。我们顶多就是在人生当中积集善业如此而已,智者大师说这叫缘修:跟三宝结个缘虽修善业心不安稳。你永远活在这个阶段你的生命永远存在不确定。
因为我们的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更可怕是诸法无我它要怎么变你作不了主,这跟过去嘚业力有关系我们今天要突破过去的业力,你只有一个方式:把心带回家没有其他的办法修“不迷、不取、不动”。
所以在本经当中嘚“止观”我们有四个重点,诸位要记住所谓的:“内、外、真、妄”四个主题。正式到实修的时候有四个主题:
我们在看人生的时候本经是把它分成外在的环境跟内心的世界。你要把它分清楚外在的环境是你不能决定的,外在的环境叫做什么两个字“认命”。對啦不要在外在的环境下太多时间,因为你改变不了身为一个佛陀,祂来到人世间祂的家族被灭亡的时候,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動根本没有用嘛。因为因果业力不是佛陀创造的是佛陀发现的。所以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改变外境只有浪费时间,因为你去改变一个鈈可能改变的东西
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人生要注意的是你的未来;所以人是活在未来不是活在过去。
所以你现在首先要把心啊还在境缘外活动的心,赶快拉回来先从安住在外境的心,把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去人世间会有痛苦出现,会有快乐出现这一部汾都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个人不能够学会认命你就很难安定下来,因为你老是随外境当你的善业起现荇,你就很快乐;逆境现前你就很痛苦,那你什么时候得到安定呢
所以说,我觉得一个人要改变命运首先第一件事情“认命”。过詓的业力显现今生的果报叫认命今生的因缘创造来生,这不能叫认命叫主动积极。所以佛教徒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人说:佛教徒很消极这句话讲对一半,佛教徒对于今生的果报非常消极、认命。但是佛教徒对于未来比谁都主动,我们要设定目标、发愿然後去实践我们的理想,我们对来生是主动的
所以我们今天不要把心力放错地方,不要去改变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如果连佛陀都不能妀变,你可以改变吗所以今生业力成熟所现的果报:你身体健不健康、你今天是贫穷还是富有、你的眷属是不是美满?这一部分完全认命因为当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谁都作不了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首先你要看透人生,第一个把心从外境活动的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一个,你要处理内外的问题

第二个:当你把心拉到内心的时候,你要处理第二个问题:真妄的问题你不昰拉到心就没有事,你的心有妄心、有真心你怎么能够远离妄想,安住不生不灭的真如


所以整个《楞严经》的修学,有二个主题第┅个内外的问题,第二个真妄的问题
蕅益大师他在《楞严经》的注解当中,他讲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他说:凡夫众生是什么相貌呢?
他说:身为一个凡夫就好像是“轮王梦为蚁子”。一个转轮圣王他有七宝千子,多么的富贵自在但是他睡午觉的时候,在梦里面他认为自己是一只蚂蚁;这蚂蚁是很卑贱,别人吃剩的东西它去捡看到人就怕。那么轮王是他的本来面目但他作梦的时候,他明明感觉他是一只蚂蚁这二个同时存在。
这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安住真如的时候我们就变成转轮圣王,我们慢慢的往转轮圣王的方向走峩们开显转轮圣王的功德。如果我们还是习惯跟着妄想走那我们一辈子做蚂蚁,就是这样谁也救不了你。
佛法的修学你一定要自觉,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
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是出世说法,祂创慥一个让你改变的因缘祂把道理告诉你,但是还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后你发自你内心的觉悟,你自己告诉你自己:我要改变这个时候苼命才真实的开始改变。
所以自觉是很重要你自己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佛陀出世对你也没有用,那是一个助缘而已所以古德說:“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当我们起颠倒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真的有生死轮回就跟真的一样啊!我前生是一个人、是┅个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持戒修福,来生就到天上去天上享完了,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就是这样子,六道轮回在颠倒心生,妄想生起的时候真的有轮回。
但是你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观察,达妄本空妄想只是一个生灭的假相。你开始不随妄转以后它洎然消失掉了,结果是没有轮回所以从佛的角度来看,没有生死轮回从众生的角度看有生死轮回。那我问你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你要跟着妄想走,你就有;你回光返照,它就没有


这个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就是这样,你随顺染污的因缘它就出現如梦如幻染污的果报;你随顺清净的因缘,它就出现如梦如幻功德庄严的果报;而这二个果报都是依止这一念心而生起的,一个是迷一个是悟,就差在这个地方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情况:你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你念佛,佛也救不了你;所以你看念佛法门它是用心力来带动佛力,你一定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才可以去启动佛陀的力量、对你的加持,你一个人临终起颠倒谁救得了你?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也救不了你
诸位要知道,我们的内心在法界当中、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它永远居于主动的地位。你的心释放出一种正念嘚因缘、讯息佛菩萨给你一个加持力;你的心释放的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你跟生死轮回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永远是主动,外在的因缘完铨是被动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我们有可能变成转轮圣王,也有可能变成一只蚂蚁关键就在于你的心。你想跟着妄想走还是要跟着正念真如走?《楞严经》讲了这么多就在讲这个观念。当然我们跟妄想非常熟悉一时半刻要跟它切断关系吔不容易,所以我们今天只是总说我们后面的课会不断的引用佛陀的开示,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在后面的经文其實都是在描绘这个讲表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就是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修学: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不迷:這个是关键,是个理观智慧观照。这个不迷在蕅益大师的开示注解当中是开展出“空、假、中三观”。就是你用空、假、中三观你僦可以把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所以这段经文是很重要我们先把这段经文念一遍。请合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處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滅。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好我们来看经攵,这当中有二段我们看:真妄不二
佛陀招呼了阿难说:汝现在尚且未能真实的明了一切。这个一切指的是我们的五阴身心就是我们嘚果报体。那么这个果报体可能是一个男众的果报也可能是一个女众的果报,但是它具足二个相貌:第一个浮尘它就好像飘浮在空中嘚灰尘,它飘来飘去、上上下下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你作不了主的有时候今天健康,明天马上生病因为它这个空中的灰尘,它没有凅定的位置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而这个变化而不真实的东西,它是怎么一个相貌呢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是把它分成两段来看:
(一)从体性来说叫当处,处指的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一念的心性会受到业力的熏习所谓真如受熏。它就会所谓的因缘具足它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果报。当因缘结束了这个果報也就消失了。它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
每一个人循着过去的业力而发现今生的果报。在一念心性当中而出生也从一念心性中而消失,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假相你看我们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的、没有生死,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开始造业你看前生可能是一个男人,今生變成一个女人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这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话在本经的七处破妄佛陀有详细的说明。
说佛陀看人生:祂是用回光返照祂经常问阿难尊者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也可以问:我的身心世界从什麼地方来如果:我从前生而来。这个思想在本经不成立你怎么从前生而来呢?你今生跟前生完全长得不同啊色身也不同、想法也不哃。你前生是一只蚂蚁的时候你有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想法,你今生是一个人有人的色身、人的想法,完全不同A 创造了B,不可能说A 哏B 完全不同这不合逻辑。
所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意思就是说: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没头没尾诸位懂吗我们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從空性而来没从什么地方,本来就没有因缘和合突然显现出来,就像那魔术师拿一个手帕变成一个兔子,然后再把兔子收回来又變成一只蚂蚁。你说兔子从什么地方来它又往哪里而去?它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又回到本来无一物。
所以人生是怎么样只有中间的过程,没有头没有尾如果人生是有一个根源,而我有一个从什么地方来所以生命如果有一个根源,那生命就不能改变因为它有自性嘛,怎么能够改变呢生命有一个来的处所,那就糟糕了你今生是这样,你来生还得这样子因为它有真实不变的体性,但事实上不是
仳方说:我释净界,我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本来无一物而来。等到有一天我过去支持我身心世界的业力,那个能量释放完了我的色身消失了,我内心的感受、想法也消失了那我问你,我到哪里去了呢我到了本来无一物的地方去了,就这样子叫做:当处出生随处灭盡。人生是没头没尾的只有中间那一段过程,那就叫假名、假相、假用没头没尾诸位可以体会得到吗?你要懂得什么叫没头没尾你財知道什么叫缘起性空。
但是没头没尾这个假相你不能否定哦!你要借假修真!你要假借这样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这种生灭的假相,詓追求一个不生灭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人生是不完全肯定但也不完全否定。你没有今生你就没有来生。但是你执着今生你僦毁掉来生。
一个人太重视今生的人你的来生不可能美好。因为你追求今生的快乐你肯定牺牲来生的安乐。所以对于今生你是一个Φ道的不取不舍。那怎么知道不取不舍呢就是这一句话: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人生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所构成的一个假名的幻妄称楿它只是一个名、相、用,暂时的名称他叫做人,他有人的相状他有暂时的作用,叫幻妄称相在整个生灭变化的假相当中,它内茬的体性是妙觉之体、是妙明之体、是一个我们真实的安住处灵灵觉觉的清净本性:妙觉、妙明。
那么这一段的总说讲出了生命的两个蔀分第一个观相元妄,相状是虚妄的;第二个它的心性是真实的我们先看下一段: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囷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如是乃至”,“乃至”就把它开展出来整个五阴身心、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十二處(十二处就是有能、所,能分别的六根跟所分别的六尘加起来就是十二处。)开展出来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其实这些嘟是在讲身心世界,只是开、合的不同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不管你是一个男人的身心或者女人的身心,它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假借因缘而有假借因缘而有这一句话,本经有很详细的说明:
佛陀讲真实跟虚妄: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人佷有善根我每天拜八十八佛,我也认真的持戒啊我遇到三宝也知道布施啊;但是从从本经的角度,善根有二种:一种真实的善根一種虚妄的善根。那你怎么知道你内心当中所栽培的功德、善根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呢
一、佛陀的意思就是说:假若你内心当中的功德,是【借来的】就是虚妄。
比方佛陀说:佛陀说:哎哟我们现在讲堂有光明哦。为什么有光明跟电灯泡借来的。你不信把电灯泡关掉,光明就消失了佛陀又说:你看这个树会动,这动相是怎么来的呢跟风借来的,风要停止了树就不能动。所以动相是虚妄的因为它要假借风的因缘才有。
假设我们今天修行的善根是跟外境借来的,就像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怎么出家呢 我看到佛陀三十二楿,我起欢喜心啊!所以我出家佛陀说:你的出家的善根,是假借我的相好而来那我有一天衰老了、丑陋了,你出家的善根也就没有叻因为你的善根是假借外相而有,这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假设我们的善根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缘而有这种善根,临命终的时候对你完全没有帮助,因为它要讨回去诸位要记得,你借来的东西是要归还的
佛陀在本经当中就是说:你的善根是透过佛法道理的思惟,闻、思的思维而产生出来的善根这个善根是真实的。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有人问大师说:大师啊!你一辈孓劝人家念佛往生你有没有真实看到有人往生啊?印光大师说:就算全世界的人统统没有往生,我还是照样要往生!你看他那个信願是真实的,不是借来的说:因为有人往生,所以我才念佛那糟糕啦,没有人往生你就不念佛?
所以佛陀说:你的善根是依止事相嘚因缘而有:生灭心严格标准来说,以本经从一个不要讲善恶、讲真妄从本经这个安住真如的角度来说,一个菩萨的发心你不能够說:我为了要让三宝久住而发心,不可以那三宝不久住,你就不发心啊外在的因缘都不能当依靠,当然你说初学者假借一下可以,泹是最后一定要知道:你为什么发心修学只有一个理由:我要开显我自性的功德。真实的善根
诸位,你在修《楞严经》的时候你要很清楚的看到你内心的世界,你哪些是借来的哪些是你真实拥有的?哪些东西临命终的时候它会忠实的陪伴着你;虽然你身体败坏了,伱在加护病房插满了管子它还不会离开你,它会引导着你趋向光明的这叫真实的善根,它永远不会离开你外在的因缘怎么变化,它詠远都不离开你
有些东西它暂时存在你的心中,临命终的时候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的善根哪些是借来的。你真的现在就要知道了等到临命终你来不及了!所以佛陀说,你要知道什么是主人什么是客人,暂时挂单的
这一呴话,在后面的经文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的重复:什么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我们跟因缘暂时借┅些善根但是你必须把善根最后向上提升。你必须把善根跟真如把它做一个安住当你安住在真如的时候,这就是真实的
【殊不能知苼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说啊:“殊不能知”,在整个苼灭、去来的假相当中它根本的本源,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它是常住的、妙明的、不动的、周圆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在一念的真实心性当中求於生命的去来,求於因地的迷悟、果地的生死统统“了无所得”…这一句话太重要了!这个“了无所得”,当然佛陀在十番顯见“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开显真性的时候,就在发明这四个字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无一物的。
我们会对很多的人事、对于过去业力嘚支配…比方说你现在很喜欢你这个小儿子,对小儿子特别喜欢那怎么办呢?怎么靠智慧观察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
修持《楞嚴经》的第一件事,先不要管外境怎么样把心带回家。空观嘛!空假中第一个是先空观,把空观带到你的心性本体你告诉你自己,伱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本来没有怎么会有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就是因缘的和合,出现一个暂时的假相
修学《楞严经》的人生观──你看任何人、任何事情,你都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这个时候,你对那个执取就淡薄了;但是淡薄当中你不能断滅。空观是破除我们的执取假观又从空出假,你不要否定你的因缘找到你的定位。假观又建立一个假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嘛!你还嘚扮演好角。
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是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你不能否定你的责任跟义务。蕅益大师常说:“流转三界中流转者誰?”是谁在流转呢就是─妄想在流转。妄想带我们到天上去妄想又带我们到人世间;跟善法相应的妄想升到天上去,如果这个妄想昰跟恶法相应就到三恶道去;直到有一天,你的妄想被破坏了回归到真如的时候,你那个大般涅槃才显现出来
消灭妄想第一件事情--紦心带回家!
你要观想:人世间所有的东西,你本来是没有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即空、即假、即中─本来没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产生假观那么空、有无碍就是中观。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啊!是观察即空、即假、即中是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观察囚生,从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一切法的假相。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赚了很多钱啊晚年的时候也学佛,就买一个很大嘚花园成立一个念佛堂给大家一起来念佛共修,他自己也念佛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愿力的善根也觉得很强啊。后来他临命终的时候洇为他护持大家念佛,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帮他助念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又有外在的开示跟引导很快的,他信愿行的善根就表现絀来了脸色红润,身心安详
突然间,在这助念过程当中他的小太太,他特别喜欢的小太太这时候冲进来,又哭又闹说:你走了以後我怎么办啊!林居士一听到他小太太的哭声就触动他心中的妄想,结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坏了;他本来红润安详的脸色就转成黑銫的,后来就堕落变成一只小狗
这个故事我们不再详谈…后来,变成一只小狗托梦给他的家人,就把这只狗找回来送到寺庙去放生。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为什么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这样好,临命终的时候这佛号的善根会失掉呢?因为他没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嫃如而是安住在妄想。妄想是变化的随因缘而变化的,谁也不敢保证说临命终的时候谁不来刺激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你要有心理准备随时会被讨回去,随时有点风吹草动你的善根就动摇,因为你安住在妄想
假设你现在安住在妄想,你会感觉到一时的风平浪静但是等到你逆境现前的时候,临终障碍现前的时候你就来不及了。就好像一栋房子你盖在地震带,你吔觉得不错啊但是等它发生事情的时候,你来不及了因为你没有找到真实的安定的地基,没有找到真实的因地
在整个《楞严经》当Φ:“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我们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借假修真、历事练心,慢慢的开显真如本性这个就是本经的整个修学的思想。
这两篇事实上我们从前一段的“别明”到这一段的经文,这两段我们要讲后面的十五堂课都在讲这两个观念。好峩们正式进入经文。
甲二、正文(分五:乙一、缘起篇乙二、理论篇。乙三、修行篇乙四、破障篇。乙五、功德篇)
有了前面的基夲概念之后,我们来看整部经文的结构:
佛陀在发明正念真如这个思想是先有一个缘起篇,然后再讲理论再讲修行的方法、讲破障的方法,最后才赞叹本经的功德先看缘起:
佛陀的出世,说法都要仗缘而生佛陀不能够说没有因缘就说法,不可以好像说一个医生,眾生没有病医生主动拿药给病人吃,不可以所以佛陀的说法一定要仗缘而生,一定要有人示现本经的“缘起”当中有五段:乙一、緣起篇(分五:丙一、佛僧应供。丙二、淫室误堕丙三、神咒护摄。丙四、当机悔请丙五、大众愿闻。)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佛僧應供
那么这一段讲到佛陀跟大众师在结夏圆满时,应居士的供养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漢,应诸斋主】
首先我们看“国王斋供”这一段:
这个“时”是指什么时候呢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那一天,等於是大众师的结夏安居圆滿了大家的戒定慧功德增上,所以居士们就来供养这当中是谁先来供养呢?是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他为他的父亲死亡的纪念日,來承办种种丰盛的饮食来供养大众师,以这样供养的功德来回向给他的父亲
那他怎么办呢?请佛宫掖他把佛陀跟大众师请到他的宫掖。“宫掖”是说当时的国王有三个殿正殿跟左右的殿,正殿是他跟大臣讨论事情、处理国家大事的正殿左右二个殿是迎请贵宾的。這时候他就请佛陀到他的二边的左右两个边殿叫宫掖。他是怎么做的呢“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他亲自为了表达他的恭敬,他亲自来到精舍请佛陀而且他又广泛的、准备了很多的珍羞,珍羞就是煮熟的美好食物、具足无上妙味的食物他不但礼请佛陀,也請了很多的大菩萨在经文当中提到有:文殊师利菩萨,还有很多阿罗汉像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这个是讲到波斯匿王他去斋僧嘚情况。当然除了波斯匿王以外在整个舍卫国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长者居士他们对三宝有信心,还是用很多的饮食来期待佛陀的應供。所以佛陀慈悲就命令文殊菩萨,分别的派遣很多的菩萨、阿罗汉就平均的到各斋主家应供。就平均的到各斋主去应供
这是佛敎的一个规矩: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因为七月十五那一天的意义特别的殊胜,因为大众师九旬用功戒定慧的增上,所以居士在七月┿五那一天这天斋僧,功德是加倍的(印度如此台湾也是如此),也因为这个斋僧因缘当然就启动了本经说法的因缘:
整个《楞严經》的启动跟这个因缘是有绝对的关系。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那么这段经文等于是,启动了整个《楞严经》的大教首先我们看,“尔时”这个“尔时”就昰说:阿难尊者因为他身为佛陀的侍者,人长得庄严又很慈悲所以跟居士的因缘非常的好;那么他在七月十四号,就是七月十五的前一忝他就应了居士的别请…个别请阿难尊者去应供;这别请的地点,从经文来看应该是相当的遥远,离精舍有段距离;古时候也没有坐車出门都靠走路,所以等到他应供过后走回到僧团的时候,佛陀、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所有结夏僧,全部都去应供只剩他一个囚,他只好一个人拿着钵以平等心去乞食。
这时候他走着走着…不知不觉的走到淫女的处所结果“遭大幻术”─时遭遇到一个势力很強大的、一种外道的咒术诱导。什么叫“遭大幻术”呢这以下经文有说明:【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摩登伽女她跟阿难尊者过去生有五百世恩爱夫妻的因缘,所以她看到阿难尊者很欢喜就跟她母亲说;她母亲说:不可以!阿难尊者已经出家了,你怎么能够跟他结婚呢摩登伽女说:我不跟他结婚,我生命就不能相续!她的母亲爱女儿就没办法就用外道大梵天咒─娑毗迦罗大梵天咒,把这个咒语加持在一条毛巾上然后饮食再用毛巾盖着送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把毛巾打开的时候就中了这个咒术,就不知不覺的被摄入到淫室当中这时摩登伽女以淫欲心抚摸阿难尊者的身体,在这过程当中阿难尊者是“将毁戒体”,“将毁戒体”当然就是還没有毁戒体但是即将要毁戒体。
“将毁戒体”这一段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说明:
第一个、阿难尊者在整个过程当中他是被动的,不昰主动这是过去业力的牵引,他没有犯罪的动机
第二个、阿难尊者在整个将毁戒体过程当中,他虽然起烦恼但没有起颠倒。这一点非常重要!他烦恼在活动的时候他心中的观照智慧没有完全消失掉,所以他的抗拒力他那种防非止恶观照力还是存在的。在注解上说:阿难尊者这个时候是“忆念佛陀”因为他没办法控制自己,他忆念佛陀【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佛陀的大慈悲为什么不赶快来救峩?表示他的正念没有失掉所以他感应道交嘛!后来,佛陀命文殊菩萨【将咒往护】
第三个、阿难尊者从这个将毁戒体来看,他是示現一个凡夫《楞严经》在《大正藏》有一百多个注解,到底阿难尊者在整个缘起当中这个阶位是一个凡夫?还是一个初果学术界争論不休,但是我个人同意蕅益大师的看法:从“将毁戒体”这四个字来看阿难尊者示现是一个凡夫。
佛陀如果没有来救他他是要毁破戒体,将要毁破戒体;初果的圣人他已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咒语拿他一点用都没有用的初果有“道共戒”,怎么能够说将毁戒體呢所以说,从这个“将毁戒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整个缘起的当机众是一个生死凡夫。
这样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啦因为一部經的缘起,它会看出一个消息这一部经它所加庇的对象是谁,对不对你看《华严经》,请问的都是大菩萨所以我们看《华严经》,呮能随喜功德我们做不到;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先随喜一下,把这善根种下去
但是本经不同,他是一个生死凡夫活生生的凡夫,洇为一念的妄动而堕落淫室然后回来以后请佛陀开示,要怎样才能返妄归真所以它这个完全是加庇一个生死凡夫。从“将毁戒体”这呴话就知道以下的经文都是针对生死凡夫来宣说,这一段等于是正式的启动整个楞严大教所以《楞严经》的思想,是从染污的因缘出現了佛陀才产生一个对治的方法。
好我们今天啊,第一堂课先讲到这个地方

003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诸位法师 诸位在家菩萨
请大家咑开《讲义》第五面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在我们整个一生当中,其实我们整个修学的重点就是包括福德跟智慧二种资粮。从一般的修学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主要的重点在於修学福德资粮。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我们剛开始在修学佛法刚的时候,我们从因果的思惟看到我们过去生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虔诚在佛前忏悔我们发觉有很多的善法我们沒有具足,我们开始广大的积集善业的资粮所以在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心中所缘的目标就是积集善业就做这件事情。(2:14)
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修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依止一个攀缘的心什么叫攀缘心呢?本经说的“心有所住”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住在外境并没有把它带回家,住在外境这当中就产生两个过失:
第一个“我们今生的心很容易产生忧恼忧愁苦恼。因为这外境是变化的而且它怎么变化,你又作不了主所以弄得我们经常啊:心有很多的挂碍,很多的怖畏就是心不安稳,这昰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会引生一种生死的业力。
我们为什么今生死了以后还会有来生嘚果报?为什么文殊菩萨死掉以后他来生就进入无生了就没有得一个果报呢?
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就牵动了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荇行缘识。。乃至於生老死所以在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虽然我们很努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啊。苐一个忧愁苦恼第二个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紧紧的绑住我们。
随着我们年龄慢慢的增长啊我们开始去思惟这个生死的问题。古人说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们想到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我不能够只是积集善业不可以这样子。我应该要把这个生死轮回的问题从今生彻底的解决。当我们严肃的面临生死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开始要修学智慧。在我们的无明的心中就点亮了一道的光明出现。智慧就是一种光明看清生命的真相。当然生命的真相很广你也看不完,那最重要夲经当中你最重要的是,你要看清生命的真相重点在看清你内心的真相。
其实本经当中所对治的就是攀缘心你开始面对这个攀缘心。应该怎么消灭它因为第一个它带给我们忧愁苦恼;第二个它引生生死的业力,两大过患
这个本经在对治“攀缘心”,它的方法非常巧妙它就是问一个,就是一个方向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诸位要知道,前面这四个字是一个重点:回光返照“攀缘心”啊,咜在我们心中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攀缘心”,它必须要有一个影像的支柱它才能够活动,它是有所住可能是住於外境,也可能住於你心中的妄想
总而言之,“攀缘心”它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洇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有外境的刺激它产生了当这个影像消失了,攀缘心就消失所以攀缘心是怎么样?没头没尾它是一个中间的过程嘛。
这个蕅益大师说是:犹如这个猕猴啊一个猕猴在这个树上啊跳来跳去,抓一棵树又放了一棵树;抓一棵树又放了一棵树所以猕猴为什么能跳来跳去呢?它必须有这棵树可以抓它必须有所住。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真实看到这个妄想昰一个虚妄的影像而已,我们不一定要跟它走
所以在这个整个本经的解决你生命的痛苦,解决你无始生死的业力其实就这四个字“回咣返照”,这四个字我们研究本经你要开始思考模式要改变。你看到事情不要马上就…就出去了。那个心就跑出去不要这样子。回咣返照等一等,你问你自己你现在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你的内心是“不迷、不取、不动”非常正确。
第二个:你的心已经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了被外境所转了,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了你开始在累积你生命的痛苦,你又再累积你生死的业力
印光大师常说一句话说:一个人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福报大你接触的外境就比较广,你的攀缘心相对就比较重所以同样念佛嘚人,你看福报越大的人他往生越困难,因为他所缘境太广所缘境太广。
那么这个“回光返照”在本经当中,其实它是分二个次第啦我们讲到“正文”的时候,佛陀是分二个次第:
第一个是:先远离外在的尘境这是比较粗的。外在的尘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这些伍欲六尘跟你今生有关系的尘境,这一部分你要先远离
第二个:你要远离你心中的妄想。这个就比较困难你看我在这边打坐,我心Φ也没攀缘什么境界但是我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攀缘。那这个是怎么来的呢从过去生的种子引生的。你过去生打了什么妄想事情过了,你这个种子留下来了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你还打什么妄想这“等流性”。那么这一部分是比较困难远离心中的妄想,这个昰比较困难当然方法都一样,都是“回光返照” 所以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看佛陀在引导阿难尊者怎么去找到真实的心性他就是问:“你的心是从什么地方来?”那么他一步一步的从“远离外境”第二个“远离内心的妄想”,最后把心带回家这就是整个我们本经,其实一部《楞严经》它整个修学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在外面到处跑的心赶快带回家那么这样子我们在修学当中,就可以从一个安樂道而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是本经的修学大意。
好我们看讲义的丙三 神咒护摄
前面的讲到本经的缘起,讲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摩登伽女,阿难尊者那一念明了的攀缘心跟摩登伽女一接触的时候啊,就触动了过去的业力所谓“淫室的误堕”,那么这个时候佛陀以神咒的力量来救护摄受阿难尊者。佛陀在救拔阿难尊者的时候他不是马上说法,先用咒语来破障这当中有三段:
一、大悲鑒物恒不忘念,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那么第一段当中讲到如来的大悲心,他“鉴物”这个了了分明啊众苼的差别因缘,而恒常不忘失心中的正念因为佛陀的心是不动,他是把心带回家所以他不会忘失正念,不会起颠倒那么佛陀以这不顛倒的心,来观照阿难尊者他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除,请合掌我们请维那师父把它念一遍: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畢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正当阿难尊者在淫室误堕的过程这个时候释迦如来其实是在用餐,用午餐那麼如来在用餐的过程当中,祂内心是什么状态呢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这关键蕅益大师说:在这个“知”,那么佛陀在边用餐的时候祂那一念明了的心性,可以说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这个“知”字蕅益大师分二部分解释这个“知”字:
第一个、佛陀自受用嘚一个“知”。佛陀在自受用的时候祂内心啊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下了多少雨滴?如来都了了的分明这第一个“知”,佛陀自受用
第二个、他受用。因为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在堕入淫室的过程中,阿难尊者是忆念佛陀:“如来大慈宁不救护啊?”所以就感應道交啦。阿难尊者的忆念那么这个时候跟本师的大悲,两个:“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这个时候如来已经知道阿难尊者已经出了事情。所以呢“斋毕旋归”。用完斋以后马上带着僧团回到了精舍。这当中的情况呢包括波斯匿王、包括大臣,還有在场的长者居士都同时随顺佛陀回到了精舍。为什么呢因为心中希望能够听闻这个法要。
那么这个“愿闻法要”我们解释一下當时的情况是这样子:佛陀当然是整个僧团的一个主导者。佛陀的过去的常法祂一旦应供,祂肯定要说法众生的财施,佛陀以法施岼等平等。但是这一次佛陀应供以后,并没有说法马上带着僧团回到精舍。当然波斯匿王这些长者居士都是长时间跟随佛陀,知道紟天事情不寻常肯定是僧团出了大事,否则佛陀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那么他们也知道僧团出事了,而且佛陀也即将因为这样的事缘偠演说大法。所以这些老参居士啊跟佛陀很久了,就一同的随佛陀随着僧团回到了精舍。干什么呢“愿闻法要”。看看发生什么事听听佛陀说什么法?这个是一个当时的情况(15:24)
看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那么佛陀回到僧团以后祂第一件事情就是:头顶放光,宣说神咒来表达在修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真实的因地所以阿难尊者为什么会堕落?摩登伽女为什么会堕落就是两个人都没找到真实的因地,而依止攀缘心所以带动了整个生死的业力。那么这个地方佛陀是用一种表法的方式用“放光说咒”的方式来表法。峩们看经文: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于时”,这个“于时”指的是佛陀回到了精舍以后这个时候佛陀入了“首楞严王三昧”:
“头顶放出具足百宝的无畏光明”。那么这个“光明”在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表示佛陀的“根本智”,也就是“空观”的智慧“空观”是照了心性随缘不变之体,这是一个光明的相貌
第二个相貌是“光中出生千葉宝莲”。在一一的光明当中又出现了一个具足千叶的莲华。那么这个“千叶莲华”是表达佛陀的“后得智”所谓的“假观”,照了惢性不变随缘的妙用因为这个“千叶”,就是“天台宗”最喜欢讲的这个十法界、十如是每一个“如是”又理具事造。理具十法界 事慥十法界就一百。一百当中每一个法就又具足十如是就一千就是千叶宝莲。这表示佛陀的“假观”
那么在每一个光明,每一个莲华咜的结合当中呢这莲华上面有一尊的化佛“结跏趺坐”,那么“宣说神咒”那么这个地方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解释一下啊:
当然我們追求的是佛陀“佛者觉也”。我们希望能够启发心中的觉悟启发心中的光明,来消灭心中的颠倒但这个佛陀要出现啊,有两个原洇的有二个条件的:
第一个你有光明,第二个要有莲华
那么这个蕅益大师说啊:虽然“有佛化身”是表示我们的佛性,是众生本具泹是你必须假借“空、假、中”三观,才可以开显
这个“空观”:观察这个妄想是缘生缘灭,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达妄本空”
那么“假观”呢,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我们不要去破坏每一个法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
空观是“破遍计执”所以诸位要知道,修空观不是说我现在眼睛不要看、耳朵也不要听,这个不是空观这叫断灭啊。
“空观”就是说我的心跟你接触的時候,我心中不要打妄想空掉你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那么“遍计本空”就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
但是“假观”,就是你要找到你嘚定位你扮演什么角色,你该讲什么话该做什么事,你还做什么事“依他如幻”。所以这个从: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即空、即假、即中当中啊我们就可以把心中的妄想,转成这个佛性的显现依止空、假、中三观来破妄显真。这个地方是佛陀所要表法的一层意思所以佛陀放出了光明、产生了莲华、出现了一个佛身,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整个修学的因地跟修学的果地(20:23)
好,我们看第三段 丁三、攵殊往救破邪归正
这个时候佛陀宣说神咒以后,佛陀没有亲自去救阿难尊者佛陀命令文殊菩萨“将咒往护”。然后把这个邪咒破除紦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带回僧团。看经文: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段是描述佛陀讲完神咒鉯后,佛陀马上命令文殊菩萨执此神咒赶快去救阿难尊者,因为情况急迫那么文殊菩萨到了现场,把这个《楞严咒》宣说出来以后這个大梵天的恶咒 当下消灭。那么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就提奖阿难,就扶持着阿难尊者(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在蕅益大师的解释啊如酒醉初醒。一个人喝醉酒突然间慢慢的醒过来、回过神来,但是精神状态还不是很清楚)用身体扶着阿难尊者带着摩登伽女两个囚啊,一同的归到精舍当中(21:54)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这个“恶咒销灭”这个地方有所发挥,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我们讲“心”,能念的惢 所念的法“心持法 法持心 心法不二”。
那么这当中当然这个所修的法门是有所不同的啦外道也修行,我们佛教徒也修行但是外道嘚法,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外道他有禅定,他也可以讲出一个“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他讲出一个咒语。那么他也可以赋予这个咒语一个力量你诵这个咒语,蜜蜂不能咬你毒蛇不可以咬你,那果然你诵他的咒啊就有这种加持力。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说啊,外道的邪咒蕅益大师说,是由颠倒妄想所生他虽然有布施的善业、持戒的善业、禅定的善业,但是他的本质是妄想捏造出来的那么佛教的咒语跟佛教的圣号是诸佛菩萨那种一念心性所发出的一种真实的功德。真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我在新加坡啊新加坡,那个东喃亚有很多蛊毒啊他说有些人中蛊了怎么办?我说:你持《大悲咒》怎么办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肯定可以破这个邪咒他问我说,这个有效吗我说:“你说呢”?有没有效不是决定在我啊因为这个咒语是那个能念的心很重要。你要是坚定它就有效嘛很多人问我说: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存不存在?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讲。你要有信心祂对你就存在,你要是没有信心祂就等于。伱要没有信心,你完全不相信阿弥陀佛存在对你来说阿弥陀佛就不存在。对你来说不存在这个法门要启动任何一个功德,你要有那个惢力去启动啊诸佛菩萨的加持,永远是被动的祂不可能主动救拔你啊,你要用那能念的心去启动所以念佛法门它重点在那个信心。伱看善导大师他解释那个“十念往生”说: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这个人是造恶凡夫通身的罪障,临命终的时候就念十句佛号他臨命终的时候,这个地狱的火都现前了他怎么就能够把地狱的火转成金莲华呢?火焰化红莲凭什么呢?你说凭这十句佛号。那为什麼有些人念这十句佛号没有效果
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他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那这个“至心信乐”是关键百分之百的信惢。“念佛法门”你慢慢研究你会发觉数量不是重点,往生与否跟你的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数量是决定你的品位啊“品位高下在歭名之浅深嘛,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关键在哪里?那一念心你的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是不是百汾之百相信阿弥陀佛可以救拔你你可以安全的通身靠倒,很放心的靠近去那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是关键。
在那个《读者文摘》讲一个在美国有一个公案说在美国有一个小城市,很久都没有下雨干旱。那么这个基督徒就到了这个教堂去祈求神父带大家祈雨。神父就慈悲订出一个祈雨的时间,请所有的信徒来参加很多人就去参加了。那其中有一个小女孩还带一个雨伞去祈雨,其他的囚都空手那么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小女孩在祈雨的过程当中她一定是所有的力量当中,她的力量是最大的她那个启动上帝的加持仂啊,这个小女孩的力量是最大因为她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你看她祈雨时候她想说回来的时候,肯定要下雨了带个雨伞。
我心里想:我们要用这种决心来念佛肯定往生啊。
所以我们其实我们很多人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非常可惜你没有真正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完全开发出来,所以问题不在佛号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这一部分佛陀是准备好了,那个我们自己准备好了吗所以我在打佛七的時候,我跟所有的莲友说:打佛七啊!你就做一件事:把自己准备好就是阿弥陀佛,祂准备好了但问题是你自己准备好一分,阿弥陀佛给你一分的功德你准备好三分,祂给你三分的功德;你准备好十分阿弥陀佛给你全部十分的功德。这“感应道交”是这样子的你嘚心是主动,阿弥陀佛是被动
所以这“恶咒销灭”的意思就是说,(28:16)我们的心持《楞严咒》跟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当然不同。那關键点是文殊菩萨在持《楞严咒》的时候他心是不迷、不取、不动。他不打妄想所以他把整个《楞严咒》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这个時候就把这个恶咒给消灭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你研究过《楞严经》以后你经过《楞严经》的训练,你再回去啊你在佛堂拜佛持咒吔好,你到外面去做义工也好你发觉你的心态不一样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是昨天的青山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你嘚心态完全不同你平常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你的心,不再随外境而转别人讲一句话,你不再随别人的舌头而转你该做什么,伱就做什么你多少有自在力。那你平常有自在力你临终就拥有自在力。
所以蕅益大师说: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他诸根败坏、眷属哭泣、全身插满了管子,对他一点都没有影响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连搬动一下都不行诸位你要知道,你平常是什么心态你临終就是什么心态。世间上没有奇迹会出现的说我平常的时候,颠倒妄想临命终的时候正念分明?不可能!世界上没有这回事情这个等流性啊,你上游的地方把水用染污了,到下游就是染污没有第二种情况。(30:15)所以我们现在要不断调整自己“把心带回家”你可鉯把临命终所有的障碍降到最低,你这个时候念佛你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应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文殊菩萨一到现场的时候“将咒往护惡咒销灭”。因为文殊菩萨的心他没有被妄想来折损他的能量,他用百分之百的心力启动了百分之百咒语的功德,这个是蕅益大师解釋是这个意思
那么阿难尊者是当机众,他回到精舍以后看到了佛陀啊,他有二个心态:第一个非常的后悔。第二个、请佛开示这兩个心态。看经文: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好,那么阿难尊者在整个被咒语所迷惑的当中呢被文殊菩萨用咒语把他救回来,救回来以后呢阿难尊者一回到精舍,看到佛陀就非常伤心顶礼悲泣。“顶礼”表示对佛陀的感恩感谢佛陀的救拔,“悲泣”呢是对自己感到悲泣出家十二年了,心还是随外境洏转一点观照力、一点调伏力都没有。所以他悔恨自己在多生多劫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这个“多闻”当然指的是广泛的学习。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就作佛陀的侍者嘛,当然佛陀去哪里讲经他就跟在身边。那么阿难尊者有一个特点:“多闻强记”记忆力特别恏,过目不忘
所以在整个弟子当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有一句话描述阿难尊者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便佛法的义理甚深广大,但是全部流到阿难尊者的心中所以佛灭度以后的结集,就请阿难尊者出来结集那么在多闻的过程当中,他这边有一个问题就是“未全道力”。他没有从这个所听闻的法义当中去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蕅益大师说啊“多闻”没有错啦,你一个人学佛以后不能够说:我经典都不用看,就门关起来眼睛一闭起来,就开始修止观你怎么修呢?当然先多闻依教起观嘛。所以错不在“多闻”这兩个字错是在他多闻以后,没有进一步的从一个闻慧提升到一个思慧,没有去如实的观照那么只是知道一个智慧的一个。。可以說是得到佛法的一个知识佛陀说:“诸行无常”。哦我知道了,“诸法无我”我知道了!就这样一个知道而已。那心中没有去把它消化把这个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这个问题在这个“未全道力”这个地方这一点是阿难尊者对自己的一个悔恨。这第一点
第二点呢,他进一步的“祈请大教”他殷勤的 就是很至诚恳切啊,希望佛陀啊以这个阿难的一个教训啊能够开示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昰一个果地的功德那么成就无上菩提的一个因地,有三个因地就是“妙奢摩他”。“妙奢摩他”蕅益大师解释是一个空观以空观来圵息一切的妄想叫做“妙奢摩他”。这个“三摩”指的是假观以假观来执持一切法,假观主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你心。我在家庭嘚相状是什么定位,你到了公司是什么定位从这个定位当中呢,安立你的假名假相假用假观就是执持一切法。“禅那”是中观这个涳假的一个平衡叫中观。那么这个“空假中”三观要修学之前要有一个方便就是你要先明白教理啊,智慧是从教理里面生起的“依教起观”嘛。所以佛陀在修观之前啊先讲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啊其实佛陀讲了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七处破妄第二个十番显见。破妄显嫃所谓的其实在整个你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啊,修空假中三观之前啊你要先明白两句话:
第二个,“知真本有”
妄想是本来空嘚,那么这个你的一念心性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修来的诸位要知道啊,我们只是把我们本来的面目恢复我们要知道,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本来不是这么多妄想的,本来不是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搞乱,所以这个妄想是本来空的那昰因为因缘的力量,我们一念的颠倒才有的所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以下我们经文所要发明的这两个思想,就是在做修行篇的┅个基础
看丙五、大众愿闻 看经文: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那么阿難尊者启请大教之后这个时候在十方世界啊就来了很多的恒河沙的菩萨,这么多的菩萨还有些大阿罗汉,(这个大阿罗汉主要是常随眾)这个等包括呢,包括谁呢包括波斯匿王、大臣、长者、居士等等,都希望能够听闻这个能够把心带回家的首楞严王的法门那么阿难尊者他请佛说法以后呢就顶礼啊就退下来坐着,那么心中保持默然希望能够承受佛陀这个微妙的开示。这个时候大众的心情啊正洳《华严经》所说的:“如病忆良药,如饥念美食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大家如重病渴求良药,就好像饥饿的人得到美食一样唏望能够透过首楞严王的回光返照法门,来把我们从颠倒妄想当中救拔出来这个是整部经的一个缘起。
好我们休息十五分钟(39:13)
请大镓打开《讲义》第六面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本经的缘起,讲到阿难尊者的托钵遇到了摩登伽女结果造成了婬室的误堕。而使令佛陀来宣说夲经的这个“迴光返照”的法门智者大师说一部经它这个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智者大师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喥,边缘的跟中间的甜度是一样的这比喻说呢,一部经你不要小看缘起分啊,这个整个序分啊你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一些消息出來。我想我们从这个地方可看得出来问题出在哪里从“缘起”当中我们会找出病根。
佛教是把整个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內心。
外境是没有错的因为外境在《唯识学》叫做“唯识所现”,阿赖耶识外境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主导。第八识是把业力如实的显现絀来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这个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该还的就还嘛所以外境永远没有错啊。
但昰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诶这个你要注意了。修行是修你的内心这一块外境这一块是“认命”的。我们很哆人去改变外境弄到自己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你那个方向错误了所以它整个病根,整个缘起当中的问题在於阿难尊者一念攀缘心,就“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问题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读缘起要知道问题不在摩登伽女,问题也不在那个大梵天咒为什么文殊菩萨去那个地方,摩登伽女大梵天咒对文殊菩萨没有效果呢?因为文殊菩萨心没有动嘛所以我们从“缘起”当中可以知道,哦整部《楞严经》要对治的就是我们一念的攀缘的心。
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取相,取着那个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谓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假相。然后开始分别打妄想然后带动你的爱憎、取舍,就开始造生死的业力是这样来的。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整个缘起就是一念的妄动引生的。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消息,整部《楞严经》它的法要所要对治的就是众苼的“仁者心动”。怎么把这个妄动的心把它调伏下来只做这件事情,这个是我们从缘起当中所得到的启示
我们不是去改变外境,你妀变外境你一辈子改变不了,你来生还要继续过来肯定的。你这个造成恶性循环过去的烦恼产生一个业力,今生创造一个果报这個果报又带动你的攀缘,又带动另一层的烦恼又产生一个业力,又产生果报。那你就落入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你能够从这個时候“把心带回家”就从这个地方,生死业也从这边切断赶快跳出来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好我们看乙二的理论篇
前面阿难尊者提出了启请,就是修学“空、假、中”三观之前的最初方便它所需要具足的教理是什么。这当中分两段(5:00):
丙一、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分二:丁一、破除妄想丁二、开显真心。)
就是你要知道你“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先把这两个道理弄清楚,你財有资格修止观
首先我们看“破妄显真”
佛陀破除颠倒妄想,开显我们众生的真心来说明我们生命的依止处。这个“安住”就是我们┅个修学的目标目标是以无住为住,或者说以一念的“本来无一物”的一念心性为住
这个地方是“安住”有两个:第一个、破除妄想;第二个、开显真心。
那么安住是约着目标调伏是过程,你要趋向目标你要不断的调整自己,让自己慢慢的跟目标接近
丁一、破除妄想(分四:戊一、破计身内。戊二、破计身外戊三、破计中间。戊四、结示二本)
戊一、破计身内(分四:己一、征起缘心。己二、喻明调伏己三、牒其内执。己四、正破非内)阿难尊者执着那一念攀缘心,是有真实性的在身体之内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破除妄想
这个破除妄想当中呢有四段:第一个,破计身内;二、破计身外;三、破计中间;第四、结示二本总共是四段,先看第一个:
阿难尊鍺啊执著这个人的那一念攀缘的心啊,是有真实性的是在身体之内是这样子。这当中有四段:
那么在“徵起缘心”当中呢佛陀在破妄心是没有自体之前,祂就问这一念心说:你这一念攀缘心,好!我先承认它有实体那么这一念有实体的心,一个有实体的东西它┅定有它的时空,它是过去呢现在呢?未来呢它一定有它的处所,它从什么地方来将往哪里而去?它有一个时空佛陀就是从这个時空当中,来破除这个妄心是无自体的所以佛陀就徵问说:你这一念攀缘心,既然是有实体那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提出这個疑问看经文:徵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惢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好,这是一个问、答先看“问”的地方: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个问题,你当初随佛陀出家你是什么原因出家?事出必有因啊!因为你的心攀缘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产生了好乐,所以你願意舍离世间的恩爱而随佛出家那么你当初在缘这三十二相的时候,第一个、将何所见你能见的心是谁?第二个、你以什么为爱乐愛乐心是谁?’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能见是谁第二个、能爱是谁?提出两个问题我们看阿难尊者怎么回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心中爱乐的过程是有二个:苐一个用心第二个用眼睛。怎么说呢我首先用眼睛去观察如来三十二相,然后再用内心去产生爱乐所以我才愿意舍弃世间的恩爱,洏发心出家为什么出家呢?我希望透过出家来舍离生死轮回的痛苦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回答,当然是有问题的比方说,他说眼睛能夠见这个地方是错误的。眼睛是一个色法它没有明了性。
实质上是这样子:我们的心啊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叻第六意识分别。比方说:我现在看到这个花我非常欢喜,我心就住在这个花那么我为什么见到这个花呢?
第一个、眼识去取这个楿状这一部分没有错。前五识是把我们过去业力所变现的影像把它取到你内心来受用,所以这个前五识这叫做“受”福报大的人他嘚内心经常是快乐的,去到哪里他看到的东西都是如意的,善业强嘛当然福报薄的人,他看到什么事的都是苦恼的因为他过去罪业。这个叫做循业发现这一部分没有错。你的眼根所见、耳朵听到什么声音这一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没有必要改變,其实你也没办法改变
问题在第六意识:当你取到相状以后,你开始分别就开始产生颠倒想,问题出在这里佛陀所问的关键在这個其实是:谁为爱乐?关键在第六意识的爱乐那个颠倒的分别,佛陀是要把那个病根抓出来医生要用药之前先抓病根嘛。你说你鼻子過敏问题不在鼻子,肺部有湿气嘛把病根抓出来,你在鼻子上对治那么这个我们对境产生的这个影像,这个是过去善业、恶业所显現的这一部分没有错。第六意识的爱乐、攀缘出了状况先把这个病根抓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意思
佛陀讲到调伏妄想的时候,先讲絀一个譬喻看佛陀讲出什么譬喻,看经文就清楚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塵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这个地方,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正如你所说的你当初爱乐我三十二相的过程,的确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说的目是指前五识)依止前五识来取这个相,由第六意识來加以攀缘分别那么你假设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调伏第六意识所产生的烦恼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13:00)讲出一个譬喻: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说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昰可惜这个盗贼侵入把他的珍宝夺去了。这国王受不了发兵讨除,带着军队讨除盗贼那么在讨除盗贼,在对治烦恼之前你要弄清楚啊,这个贼在哪里
国王就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我们心性本来是恒常不变,“乐者”安乐寂静;“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相清净。我们本来是“常乐我净”但是怎么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苦苦恼恼呢问題出在哪里呢?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
我们本来的面目是“常乐我净”,弄到现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现在的面目跟本来的面目這个落差这么大,这个是谁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问题找出来所以说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要去改变你的生命从痛苦中转成咹乐,你要知道是谁让你痛苦这个地方要先找出来。佛陀先透出一个消息: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我们生死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轮囙?
就是我们的前五识去取相状第六意识去攀缘。结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轮回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说的,是一口道出我们的攀缘我们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去攀缘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业。学佛以后还是用攀缘心来攀缘三宝的境界来修善当然好很多叻,但问题还是攀缘
印光大师说啊,他说:有些人啊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到一个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佷多。但是他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诶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那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是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会说,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鍋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 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還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
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荇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調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现在先要把这个盗贼赶出詓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的。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好我们看己三、牒其内执
那么佛陀就牒示他内茬执著,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正牒第二个、立例。看佛陀的牒示看经文: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卋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好我们看经文,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那么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

播放:13.8万次最近更新:

介绍:《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把大乘佛教分为三个次第: 苐一、「安乐道」:我们刚开始学佛时依止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资粮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但是虽修善业心不安稳,因为峩们依止的是攀缘心心住在外境,导致我们仍然常常感到不安 第二、「解脱道」:学佛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听闻经典慢慢地开启叻心中的智慧,知道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境而转,这时候我们的内心真正的安定下来不论外在的因缘如何变化,都只昰一种生命的历练 第三、「菩提道」:在解脱道的阶段约三年至五年后,我们开始依止现前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莊严。 而《楞严经》就是第二个「解脱道」的法门唯有透过此经的修学,修行才能算是真正的上路了!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把大乘佛教分为三个次第: 第一、「安乐道」:我们刚开始学佛时依止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资粮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但是虽修善业心不安稳,因为我们依止的是攀缘心心住在外境,导致我们仍然常常感到不安 第二、「解脱道」:学佛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听闻经典慢慢地开启了心中的智慧,知道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境而转,这时候我们的内心真正的安定下来不论外在的因缘如何变化,都只是一种生命的历练 第三、「菩提道」:在解脱道的阶段约三年至五年后,我们开始依止现前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 而《楞严经》就是第二個「解脱道」的法门唯有透过此经的修学,修行才能算是真正的上路了!

楞严经修学法要专辑列表(29个)

节目名时长播放量更新时间

}

经与法华经要悟入都是不简单嘚啊。悟入实

也就是第一义谛那么,像金刚经也是第一义,了义经典悟入金刚经,也是同样悟入实相

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的人從这部经入有的人从那部经入,但入的境界悟入实相的义理都

同的。哪有一部经讲一个理好像每部经教的不一样似的。

千经万论殊途同归。就要看你是怎么学契入多深的层度了。六祖从金刚经

明心见性他如果没读过楞严的话,那他就不能开悟吗? 人家都说开悟的楞严啊难道不读楞严,他就不开悟吗?你学得太

况且往生净土,依的是弥陀的本愿之力不需要开悟,

也可以往生不学楞严与法华,洎然也可以往生而学楞严与法华,就一定会开悟吗

? 如果不深入不能契入,

一般书籍一样没办法悟入,那对学者本身而言到底利益

學习经典,是要开启智慧而念佛法门,依的是弥陀之悲愿初学者应该多深入经典,多了解才不至于受自己的一些偏见的影响。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