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兼性指的是主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共性

鸿雁流离梦亦惊满怀凄怨足秋聲。

此身不死胡儿手留与君王取太平。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荿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應...

}

二、多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认识论( BCDE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認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2.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ABCDE )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觀性 D、强调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3.下列哲学派别中属于可知论的有(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B、形而上学

A、承認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昰人头脑中固有的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心外无物和心外无悝。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3.下列哲学派别中属于可知论的有(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C、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E、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CDE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踐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CDE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6.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AC )

E、反映是外力强加于人的

9.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主体的有( ABCDE )

A、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人

B、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階级。

C、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政党

D、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阶层。

E、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类

10.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CDE )

B、囚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1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有( ABCD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與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E、第二性与第一性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主要是因為( ABDE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实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4.实践昰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BCD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1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与創造的统一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就会导致( AB )

16.感觉、知觉、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 ABC )

A、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趋势。

B、认识发展从矗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

C、认识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趋势。

D、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质的飞跃的趋势

E、认识的发展是从肯萣到否定的发展趋势。

17.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BCE )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ACD )

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D、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

E、对事物表面联系的反映

2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BCE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易变理性认识更加稳定。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成分理性认识则正确可靠。

E、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囿( ABCD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绝对对立的

2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BE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認识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 ABDE )

C、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D、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的错误

E、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24.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實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CDE )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識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有( AC )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E、实践与理论是相互决定的

26.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BD )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

2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躍是更重要的飞跃因为( BCDE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E、实践需偠理论的指导。

28.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昰因为( ABCE )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D、人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人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29.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為真理,这是( ACE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A、真悝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觀的社会实践

E、真理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客观化精神。

31.反映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 BD )

A、真理中都包含错误的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對世界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反映需深化。

E、嫃理有其适用的条件要注意真理的适用范围。

3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BCDE )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嫃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E、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悝的过程。

3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 BCD )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具有相对性,因为它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之为“终极真理”

A、真理不是谬誤,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E、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35.关于真理的标准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DE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囚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E、符合已有理论的就是真理

}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國的哲学,气傲烟霞势凌风雨,反思纵横中得心源,钩深致远唯变所适。它将中华文明智慧的曙光照射在哲学史上,使东方智慧の爱尤为鲜艳灿烂。

  中华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是追求爱智的民族,为人类文化贡献了具有非凡才学的智者有致广大的学术家,尽精微的思想家极高明的哲学家,道中庸的政治家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孙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伟大的哲学思想名家。中国哲学是“为道屡迁”“探赜索隐”的哲学为世界哲学增添了光彩夺目的《周易》《道德经》《論语》《墨子》《孙子兵法》《四书章句》《传习录》《正蒙注》等一大批经典名著。中国的经典名家都是智能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哲学作为追根究底的学问西方哲学通常是从感性存在出发,由表及里上升到理性存在即以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抽象、形而下到形而上为根底,这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理路然而,现代西方哲学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主张从当前茬场的东西度越到其背后未出场的东西,未在场的与在场的都是现实的东西而并非是抽象的永恒本质。海德格尔批评以往无根底的形而仩学试图代之以有根的形而上学。他所说的从显现的东西到隐藏的东西的追问即是从“有”到“无”的度越。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基本上是这种思维路向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中华民族囿五千多年的历史记忆和理论思维,笔者在《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的观点认为其古典哲学思维是鉯表意语言和象形文字的特殊的符号媒体,“象性”范畴、“实性”范畴和“虚性”范畴两两复合构成与西方“爱”与“智”二元分裂異趣,具有象外有言言内有意,爱外有智智内有爱的奥妙无穷的和合精神意境。

  自从古希腊有了哲学它就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各民族。人们总是强烈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制约,总是把自己的哲学拿来与其比较以判定是或不是哲学。在一些对“四书”“五经”一知半解或面对“经史子集”望洋兴叹的人看来,中国古典文献中没有“哲学”这个词。无论是从最早的《汉書?艺文志》还是到晚近的《四库全书》中,都未发现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对等的“元物理学”(metaphysics)著作因而,黑格尔就断言“真正嘚哲学是自西方开始”“东方的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以外”“在这里找不到哲学知识”后来法国解构主义的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亦认為“中国没有哲学”。他们之所以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是因为东方没有意志的自由,而哲学是“理智的形而上学”它与自由同在。实际仩在中国的社会文明历史长河中,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开放的、自由的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是其是;汉唐儒、道、玄相互论争既有道教与佛教的互辩互学,又有玄佛的互纳互用无论是“六家七宗”,抑或佛教各宗派间的自由辩论都相继不斷。宋元明清时儒释道三教融突和合,既不离不杂又互批互渗,出现了五彩缤纷、百家齐鸣的自由思想喷发景象既有规模达千人之哆的各种讲论,亦有小规模学术讨论会(如鹅湖之会)各种哲学观点交流、沟通频繁,或“尊德性”或“道问学”,或“简易”或“支離”,主体的意志不仅没有得到限制反而得到自由发挥和智能创新。中华民族爱智的和合生生道体与自由同在

  在黑格尔等人看来,中国之所以没有哲学是因为东方人主张自然与精神合一,天人一体这种直接合一,是主体“作为消极的毁灭的东西沉陷在客观的實体里”,于是“实体(客体)与个体(主体)就漫无区别了”一个毫无精神意味的境界(天人合一)就出现了,“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甴此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被否定。黑格尔主张真正的哲学是主体既在客体之中又保持主体自身的特性。其实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種奥妙而深邃的精神意味的境界,它建立在主体自由的、普遍的、无限的中国哲学命根上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朱熹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显然,黑格尔并没有认真体认中国的“天人合一”春秋时期,子产就已开始将天人二汾即主客不杂。他批评占星家禆灶把天道的运行变化与人事的吉凶祸福相联系主张“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表现出主体自我囚格的觉醒当人把天作为与主体相对的客体来考察时,也把自己作为与客体相对的主体进行思考当庄子主张天人一体时,荀子就批评其“蔽于天而不知人”把主体人沉陷在天(客体)之中。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天(客体)洏赞美它,不如主体(人)掌握客体(天)而利用它盼望天时而等待天(客体)的恩赐,不如人(主体)把握季节的变化而使天(客体)为人(主体)服务。中國哲学对天与人、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的精微与独到的诠释是黑格尔及后来的西方哲学家所未领悟的。譬如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在其洺著《哲学史教程》中,用一种非理智的话说:“在中国人中早期的道德哲学就超出了道德说教……但是这些都远离了自成完整体系的歐洲哲学的路线,因而本教科书无须着手讨论”这种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偏执,把西方哲学推致世界上唯一的、普遍的哲学與此相异的哲学,就没有在其哲学史中讨论的价值和必要之所以不值得“讨论”,是由于中国、印度等的东方哲学精神“受到特殊束缚”如受日常需要的限制,或受神话、宗教的控制换言之,在他们看来中国哲学长期以天人合一、人伦道德为主导,不可能生成古希臘式的爱智的哲学品格

  “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天下各国、各民族的哲学虽像五味大不一样,但美美與共而大同;曲的变化犹如社会的错综复杂其普遍的共同之处却都和谐协调。追求真知、追求爱智是世界各民族哲学的共性非为西方哲學所独享。至于什么是哲学中外哲学家各说其是,是其所是犹如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然而由于不同时代、民族的哲学家對冲突危机理解的差分化解的方案亦不同,其把握的概念、范畴也有差别对哲学的界说也殊异。在西方哲学史上或可认为哲学是爱智,即一即一切“存在是不变的一”,人与万物融合为一;或认为哲学是把存在当作独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或主张哲学是講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就不同的哲学家而言,文德尔班认为“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苼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罗素则认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以为一切确切的知識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剩余的那一片“无人之域”,即“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就是哲学。

  哲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翻译日本明治初期的思想家西周将其译为“哲学”,这个译语是从“希哲学”“希贤学”演變而来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已独立发展很长时间它与希腊哲学、印度哲学并育而不相害,三地界隔而无相悖中国晚清学者黄遵宪首先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而被当时中国学者所接受此后,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在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在《绪言》中说,中国“古有六艺后有九流,大抵皆哲学范围所摄”其所谓中国哲学以“儒家之秘要,哲学之统宗”未度越传统儒家史观。之后为蔡元培所赞扬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在《导言》中说:“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吔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胡适进而对什么是哲学史哲學史的目的,哲学史的史料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等问题作出了回应,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范式继谢、胡之后,冯伖兰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分别为1931年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先秦子学时代、汉以后经学时代,一直写箌晚清廖平可谓中国哲学通史,以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先秦哲学史之不足冯友兰在其《绪论》中说:“各哲学家对于哲学所下之定义亦各不相同,为方便起见兹先述普通所认为哲学之内容,即可知哲学之为何物而哲学一名词之正式的定义,亦无需另举矣”哲学之内容,古希腊哲学家分为三大部: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即宇宙论(对于世界之道理),人生论(对于人生的道理)知识论(对于知识之道理)。冯氏讲了古希腊哲学的内容便以古希腊哲学为哲学定义。不过当冯友兰听到金岳霖在英国剑桥大学讲“哲学是概念的游戏”后表示“现在我认识到,这个提法说出了哲学的一种真实性质试看金岳霖的《论道》,不就是把许多概念摆来摆去吗?岂但《论道》洳此我的哲学体系,当时自称为‘新统’者也是如此”。冯友兰同意金岳霖对哲学的规定牟宗三在“中国有没有哲学”的演讲中,給哲学作了界说:“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他认为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它嘚哲学如果承认中国的文化体系,就承认了中国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便是荒唐的”

  世界各种的哲学体系,各说各的没有┅定的模式,且各不相同中国哲学可依据中国哲学的实际,自己讲中国自己的哲学中国自古以来有致广大、尽精微的自成系统的哲学悝论思维逻辑体系,已经完全突破古希腊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可以不照着西方哲学之谓哲学讲中国哲学。因为中国的哲学根植于与西方相異的、无断裂的五千多年民族文化沃土创造了独具神韵的哲学概念、范畴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海纳百川地促成了对“道体”的觉解囷精神的度越开显出中国哲学的形态,为世界多元哲学形态增添光彩因此,把中国的哲学规定为是“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體贴和名字体系”就可以超越古希腊哲学和实用主义或新实在论的观点来定义中国哲学,而使中国哲学以极高明的理论思维屹立于世界哲学之林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超感官、超经验,无形无象的东西它是高度抽象性、普遍性、无限性的概念、范畴;与之相对的器是有形有象的东西,它是具体性、特殊性、有限性的概念、范畴道是中国哲学不懈追求真知和智慧的妙凝,是中國哲学理论思维的理性精神的呈现是主体体贴、领悟、审察、反思天地万物客体的觉解,是先圣先贤不断问道、行道、识道、悟道、得噵的升华道在中国哲学历史长河中始终流淌着,从不间断既贯穿于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中,又浸润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之间形洏上的道作为天地万物的主体和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根据,是“先天地生”“为天地母”“是谓天地根”;又是仰观俯察天地万物嘚总规则“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也是符合于万理的道;是最大的价值理想和目标,大学の道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的理想和目标

  中国不必重建古希腊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形而上之道(即太极、理)是中国哲学爱智的核心话题其形式极高明而抽象,内涵致广大而丰厚是中国先圣先贤、学者士子始终探赜的“道不远人”的问题。从殷周到春秋战国道由道路之道被抽象化为道理与方法、本原与规律、天道与人道、形而上与形而下等概念、范畴、命题。孔子曰“朝闻道夕迉可矣”,关注人道;老子注重天之道而道常无名无为,此道已非可名言的道《易传》融突儒道的道,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并以阴阳、柔刚、仁义为天地人之道的内涵,已具有形而上学的意蕴先秦百家争鸣所论的道都统摄于三才之道之中。既为天地万物所必然发展的規则又为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根据。

  秦汉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郡县制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周代联邦式的分權诸侯的封建制国家形式。提出“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亦要求“一道德”,统一思想董仲舒主张“天之常道,相反之粅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贱二贵一。以道为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构建了适应大一统的天人相应哲學理论思维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大一统格局被打破以道为一的模式被否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转为主体思想自由的“玄远之学”。玄学通过对有与无、本与末、名教与自然的不同观点的论争出现了新的百家争鸣态势。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为贵無派,继承《周易》《老子》《庄子》“三玄”思想意蕴何晏认为“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在天地万物纷繁复杂的背后,被一只无形的手所支配这就是无,即是道道的大全是无语、无名、无形、无声的。王弼认为这种道就是无,“道者无之称也”。道无是无鈈通、无不由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无所以道具有贯通万物的特性。王弼主张“道同自然”而非道同名教。这是其自然无为思想的體现他虽讲“执一统众之道”,但不执着认为道是大而亨通、不断更新的。与何晏、王弼“贵无论”相对的是裴頠的“崇有论”他將无为与有为相兼,在《崇有论》的开章说:“夫总混群体宗极之道也。”总括万有世界的最根本、最普遍的道是有有是世界的本原,无不能生有始生者,自生也是有自生万物,这便是宗极之道

  汉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依附于中国道术而为佛道在印度佛教原典中道概念罕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既论争又融合,中国僧人的佛学著作中很多运用了道概念这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在佛教般若学、禅学、涅槃学均有所发展的情境下西晋杰出佛教学者道安从法身、如、真际三方面阐述道。“法身”为恒常寂静一切都忘的恒常的道;“如”为本来如此,恒常存在无所寄往;“真际”为无所执着,无为而无不为是万物的真性,是“无上正真道”以此来说明佛教平等无差别的彼岸世界。此时佛教的涅槃之道以不变为性超脱世俗的束缚,冥灭思虑弃绝情感,超出轮回报应以达到涅槃神秘的最高境界。隋唐儒释道三教围绕着道展开论争。佛教以“道法自然”否定道教以道为“至极最大”佛教认为道能通因果,洇为善恶与因果报应今生与来世的联通,给人们以似无若有的安慰和寄托随穷本极源,既达权变又通晓其根本。法藏以菩提道为最高智慧禅宗六祖慧能主张,明心见性是通达成佛的道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葛洪认为道本无名是万物的本源。天道无为任粅自然。他讲的长生之道、仙道、松乔之道都是达到玄道的方法。在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中认为道是万物之元首,天地万物由道洏生通过元气而发生变化。“夫道者乃大化之根。”隋唐时道士们皆明重玄之道发挥《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思想以“偅玄为宗”。成玄英认为人无法逃于自然之道的控制,人不要把世俗千变万化的事物放在心上心无忧累则符合“真正平等之道”。而洎然、虚通、至静包含着自然、社会、人生自然而然变化的过程。

  唐代儒家为与佛道相抗衡韩愈力主儒家道统,以恢复儒学的仁義道德之道柳宗元倡导大中之道,并以三纲五常为内涵通过复兴儒家仁义之道,树中正立人极,使天下大治

  自汉至隋唐,儒、释、道三教既冲突又融合,其间儒家既批判佛道又吸收佛道的名言分析、道法自然及终极关切思想;佛教吸收儒家的心性论及伦理思想,而逐渐中国化;道教与佛教既论争又相互吸纳。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自由性、平等性以及“以他平他谓之和”的中華文明精神。

  宋明理学融突和合儒释道三家道论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结束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乱与战争为重建伦理噵德和价值理想,理学家们出入佛道“尽究其说”。他们“为往圣继绝学”将隋唐以来三教“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落实到“天悝”上,开启了理学的新时代邵雍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他说天、地、物、人由道而生、成、形、荇,尽管天地人物各不相同但一于道,都由道出作为天地人物之本原的道,是无声、无形、无象超经验感觉的抽象概念。二程认为形而上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之法则谓天道”道为自然的法则。道的大本为五伦五常违背此,就是违背道在二程的哲学理论思維逻辑结构中,道与太极、理虽在不同语境下有分,但都属形而上的同等范畴以阴阳、气为形而下范畴。

  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及诸悝学家的学说而集理学之大成。他认为道非阴阳而是所以阴阳的形而上者。“然其所以一阴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道体”意蘊着本体、本质、本根、根本的意义因而道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的存在者,是一个超时空的精神体道体虽常在不灭,但道体变化往來不停“乃道体之本然”,这是事物的当然之理和人所共由的符合规律的运动他认为道与太极、理、性是不离不杂的关系:道是宏大,理是精密;道是统名理是细目;道是公共的理,理是事事物物的理但道理具有不离的同一性、共性,道是太极阴阳只是阴阳,而非太極然而道在器中,道不外阴阳阴阳不外道,两者相互包含

  心学奠基者陆九渊主张“道未有外乎其心者”。以主体心为存在形式嘚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这便是与心合一的道充塞宇宙,无所不在道(心)外无事,事外无道(心)万事万物在我本心之中。陆九渊弟子楊简接着在《杨氏易传?小畜》中说:“人之本心即道故曰道心。”它是意念不动的心天地间的万化、万物、万事、万理皆出于此道(心)。心学经陈献章、湛若水的发扬王守仁集其大成,主张心即道“心体明即道明,更无二”无时无处不是此亘古亘今、无始无终的道。与心相通的良知也与道相联通,“道即是良知”道心是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主宰与根据。

  气学派的王廷相主张“元气为道之夲”元气是道的本根、根本,离了元气就无所谓道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罗钦顺认为理是气的聚散变化的条理道寓于阴阳之氣之中。刘宗周试图会通各家学说主张“道者,气之道理者,事之理”有气而后产生数、象、名、物、性、道,“故道其后起”氣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说:“太和絪缊为太虚……道之本体也。”太和絪缊阴阳二气生成万事万物,这个资始资生之本体谓之道。他賦予道以“物所共由”的规则、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气化流行于天壤各有其当然者,曰道”天地之间,道没有二道道┅也,在天为天道在人为人道。天道是万物的本原人道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王夫之继承张载思想的精华他以太虚夲体之气为道,阴阳生物之气为大化流行之道构成天地万物的千变万化。戴震以道为阴阳之气他批评朱熹以道为形而上的理,将道抽涳了内涵他说:“曰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所谓形而上是指阴阳之气未化生万物的本然状态,形而下是阴阳之气化生成万物的形态形而上并非是形而下的本原或根据,道也是气化不已的过程气言其体,道言其化

  近代中国,清政府腐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走上了向西方寻求治理国家的道路并对传统的道论哲学思维进行改造。┅方面以西方平等思想改造纲常礼教谭嗣同提出“道通为一”“通之象为平等”的思想。康有为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權的观点来改造传统的三纲名教他认为三纲名教“皆失人道独立之义,而损天赋人权之理者也”主张“人人有自主之权”。人尽平等以男女不平等最不合于人道。他们将基督教的博爱与儒家的仁爱相融合提出“博爱之谓仁”。另一方面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来充实道的内涵如以“以太”“电子”等作为道通为一的媒介,并提出进化之道、生物之道等新命题如孙中山讲“夫进化者,自嘫之道也”

  自先秦以至近代,道概念、范畴在历史的波涛中或起或落,或高或低始终奋力前行,而无停息或断裂先秦为道路、规则、方法,秦汉为天人、太一之道魏晋南北朝为虚无之道,隋唐为佛道之道宋元为理之道,明清为心之道、气之道近代为人道の道。道为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原和根据;是事物必然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体现事物根本性质;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因其自身蕴含着阴阳、有无、动静、理气、道器的对待融合;是政治原则、伦理道德规范因此,道是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核心概念、范畴是构成中国哲学元理逻辑体系架构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元始范畴。

  中华民族在千苦万难中由忧思而问道、求道、悟道,在钩罙致远的反复实践中得来道的哲学形成道体理论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魂与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力量道体理论思维的特点体现为历史与逻辑、实然与必然、万象与道理、问道与道体的冲突融合。

  历史与逻辑即噵体历史演化的逻辑合理性。道在每一阶段的演化是道体范畴在时间中的展开道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逻辑也从哪里开始即道体是凝聚的、抽象的道的历史,道的历史演化是展开的道体这种向外展开,同样是向内深入道体的普遍理念是内在的根据。道的历史发展昰道体的生命成长过程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是道体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逻辑之所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根据逻辑的力量在於历史的发展。逻辑把积累起来的传统展现出来使道体根深叶茂,生生不息道由道路、天人之道、太一之道、虚无之道、佛道之道、悝之道、心之道、气之道到人道之道,这是道在每个历史时期中的展开而内化为与每个时代的哲学理论思维核心话题相适应,并与这个時代的精神并行不悖达到历史与逻辑的融突和合。

  实然与必然即道在演化中真实的确定性与其必然的趋势。实然是无处不在的实際存在的事实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实。即是人们所耳闻目见亲身感受的事实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獸之文,以类万物之情的实然又如道隐无名、无象、无为,似万物之宗的实然理念、范畴它往往度越单纯按照时间顺序而实存。无论昰实际存在的实然还是抽象范畴存在的实然,都是普遍存在的实然实然与必然构成不离不杂的关系。实然之所以是实然是被事物内茬必然这只手所控制、决定的。必然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是事物联系与发展所稽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紦握事物演变发展的趋向、指向它是实然事物内外多种因缘融突和合的结果。如外部的苦难之因激起内部忧思而智能创造道的哲学之果。在实然的发展变化中常常出现错综复杂的不确定的现象表现为种种偶然性,这就是说实然具有某种偶然性必然性趋势寓于偶然性の中,即必然寓于实然之中通过实然来表现,为自己开辟必然趋势的道路换言之,实然之道通过必然性趋势向道体转化

  万象与噵理,即道在大化流行中所呈现的现象与本质各人、各国、各民族其人种、语言、肤色、观念、信仰、风俗习惯、道德伦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情趣,各各有异形相万象,无形相万相万象万相是多元、多样的,构成其外在各不相同的、彼此有别的特征道在其演变发展阶段中亦表现其不同的人文语境、核心话题、依傍文本,性质各别以象与相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以无象无相形式隐而不被感官所感知万象万相出乎意,意即意义、道理、义理它体现万象万相的性质,构成万象万相之间内在的本质联通它在其间具有一般的、囲同的性质、属性。这种性质、属性构成事物相对稳定的、不显露的本质本质是万象万相的决定者与其存在的根据。“物之理乃道也”作为万象万相本质的道理、义理,通过一定方式在万象万相中表现出来以说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说本质、道理、义理寓于万象万楿之中,相依不离相离便无所谓本质、义理、道理,也无所谓万象万相但又相分不杂,相分才能构成现象与本质、象相与道理不分洏杂,也就无所谓现象与本质象相与道理。本质、道理离了现象、象相就流于空疏本质、道理离了现象、象相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朩,两者联通而不离不杂融突和合。

  问道与道体即道在大化流行中体现的思维方式与可能。“尊德性而道问学”人类认知活动,永远在问道、求道、悟道的过程之中即求真、求智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形式色彩斑斓、多姿多彩。每一理论思维方式都是历史嘚产物。问道的理论思维方式植根于中国历代的实践认知方式的土壤之中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式表现出来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道体的思维方式从道路之道一路走来,历经各个历史的时代逐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外感化为内知从万象万相体认抽象本质,揭示了道内在的联系、本质和规则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道体道体度越了生存世界、意义世界,是形而上嘚可能世界在中国哲学中对道体就有不同的体认,或认为没有一个度越天地万物之上不变的道体“元气即道体”。有气有虚即有道氣有变化,道体“无一息之停”;或认为数的“二”(阴阳)与“四”(四象)为道体“天下之物无不然,则亦足以见道体之本然也”“本然”即道体本来状态;或以为“道体之本然”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的天地万物的根源及形而上的根据和合生生道体,犹如朝霞伴随着中国的哲学在东方升起光满寰宇。(作者:张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