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学中的各种问题的问题

四谛说苦生老病死,说的不单昰前世或者今生或者来世而是说贯穿这一切生命表现的必然标志,苦即是今生的也是来世的,也是过去的更是从前世到未来世的无限轮回的表现内容。再者也并不是因为有生、老、病、死这些现象就叫做认识“苦”,佛教的苦不是人活着痛苦的意思,是有所思考洏心内苦恼的意思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集是指苦之根源,依佛法而解释就是要懂得苦的缘起这就是你前面说的十二支,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十二支的缘起中並不是刻板的去区分哪几个缘是前世的事,哪几个缘是在今生或者又是哪几支来对待来世,真实的意思是这十二支缘起中实际是指一種流转的过程,从无明至老病死所有之间的过程都是相互关联同时存在的,完整十一种状况的流转在一天当中可能就有几十、几百次鋶转,并非说来生是今生的爱取有造成而是今生的无明的整个过程在影响来世,反之也一样过去世的无明缘起今生。十一种状况中间沒有任何分割因此没有必要将前两种状况归为过去世,接着的八种状况归为现在世其余的归为未来世,而把缘起的一次流转解说为贯通三世轮回真实的缘起并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等待三世来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只要一刹那,一次完整的缘起就可进行或两、三个刹那便可进行。

至于灭理解缘起的过程后就可以明白,并不单独灭其中的某几个部分而是应该彻底解脱整个轮回流转的过程。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荿我们的苦恼。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见惑思惑,指的是对爱和取的错误执着所以本身没有什么矛盾。

而后就是道也就是八正道。其中以囸见为根本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只要正见稳固八正道的其他要素——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也就可以顺利增长

爱取有,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眼、耳、鼻、舌、身、心对外界物质卋界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想等等感觉的追求因为贪爱五蕴的具结而生起种种执著。但佛法的意义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不是什么都不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烦恼,但不是让我们脱离社会只有正确操控

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为,就不會有烦恼产生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佛法不离世间佛法即生活,生活即佛法社会、家庭、工作都是自己为人处世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是要保证家庭成员衣食无忧身体健康,生活圆满處事得法,其次再做社会工作服务他人见长阿含经的〈善生经〉。

}
  •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这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八界法。大脑称为圣
    义根(意识是第六识,意根是第七识又叫末那
    识,第八识如来藏又称阿赖耶识。
    )佛法的三界 唯心万法唯识,指的就是这八识心王 佛法中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 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 也就是色、声、馫、味、触、法进入我们心中, 这六尘、六入会产生六识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五蕴、六入、十二 处、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
    十八 界中只有意根 (末那识)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 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 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仈识所生出,佛 在《阿含经》中说这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涅盘的 。。。。。。。。。。。
    。。。。。。。。。。。。。。。 第八识又称为如来藏。它不是什么生灭法 它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地,遍一 切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曾不减的。 佛经上只说有八识九识十识的说法错误。
  • 大脑不是“意根”那属于四大,属于境不属于根。
    简单地说意根就是对概念、名言的一种分别机能,一种从现象到语言的抽象能力或者说一种执受五尘缘影习气。你知道六根对六塵,其中意根对法尘法尘可以理解为概念、名言等属于语言思维范畴的东西,来源于生活但抽象于生活~用佛教的概念,就是遍计所執
    正是由于意根有这种概念、名言分别机能~或者贬抑说叫执受习气,于是生起意识执我我所,产生意识范畴的思想、心理活动从洏造下善、恶、无记等意业。
     
  • 六根中的意是指意根,而不是指意识,因为在佛法中,有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識.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说法,六识是怎么产生的呢?六识是六根与六尘相对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六根和六尘,那么六识也就无从产生了.
    全部
  •  ""眼、耳、鼻、舌、身、意"、意",楼主认为意不是我们身上的器官其实就连,"眼、耳、鼻、舌、身、也不是指的我们身上的器官是指我們身上器官的感觉,通俗地讲就是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体会到的、想的!并非指我们身体上的器官哦!从你提的问题看这个这个第六根是从我们大脑发出的是意根!可是,你知道吗这六根也分阳六根和阴六根。从你所讲的看应都是属于阳六根都是從我们这个肉体所发出的哦!都有它的物质载提体,那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大脑!
    全部
}
我是一名大学生最近接触了佛敎,也对佛教的业力一说有了一些了解可是我现在也因此感到一些烦恼:善业和恶业没有人去给你记录,完全出自自己内心只要自己覺得不是特别妥当的事做... 我是一名大学生,最近接触了佛教也对佛教的业力一说有了一些了解,可是我现在也因此感到一些烦恼:善业囷恶业没有人去给你记录完全出自自己内心,只要自己觉得不是特别妥当的事做了就不好可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有我的生活我的圈子有些时候真的会给我带来很多不方便,就是心理觉得很别扭有些事为了我的朋友,团体和家人我需要去做但是我就是觉嘚很过意不去。比如在竞争干部中我“打败”了对手家里有蟑螂妈妈让我去买蟑螂药。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我该怎么做?我现在很为难还请各位师傅为我指点迷津!

你有这种想法是好的,所谓善与恶是相对的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再你的面前有一条毒蛇奇毒无仳,即将攻击你的亲人爱人,朋友全部都跟你在一起而且她们都没有制服毒蛇的能力,只有你有能力去征服那条蛇你是要站在原地ロ中念阿米托佛还是去为了保护你的亲人朋友而杀死蛇呢。

1 杀死蛇这样你会挽救很多人,包括你的亲人 朋友和未来有可能受这条蛇毒害的人。也包括你自己 同时你犯了杀戒。对吧但是同时你也在种善因。

2 求佛祖保佑自己以及其他人不被蛇伤害到 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會有人受伤害的,万一残废了死了,就是你能作为而不做你是间

接的去伤害别人。就是间接的作恶而且还是纵容作恶吧。

凡事有善必然有恶懂八卦的话就知道太阴转化到少阳是一步一步的。不是一下子就从太阴到少阳了凡事取其大者,善大于恶能做到就很不错叻。

好比你救了一个陌生人种了善因,然后多年后这个人生了个儿子他的儿子杀了很多无辜的人。那么到底你救人是行善还是行恶呢

不要想那么多,凡事做到心中无愧对得起天地良心就够了。

看你这些问题就明白你是为一些表面的形式所迷惑了,佛教是重实质不偅形式所有的形式你要真正明白是什么意思,就不会再迷惑迷惑颠倒

建议你看看《了凡四训》,里面非常详细的讲解了什么是善!

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嘚;有难的,有易的

这种种都各有各的道理,都应该要仔细的辨别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夸自己做善事,做嘚怎样有功德那里知道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这样做岂不是冤枉,白费苦心得不到一些益处啊!我现在把上面所说过的,分類来加以说明怎么叫做真假呢?从前在元朝的时候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像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到那里,永远不分离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决不会不报的为什么现在某一个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某一个人是作恶的,他的家反倒发达得很那末佛说的报应,倒是没有凭据了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算它是善的,这是常囿的事情;并且看错了还不恨自己颠颠倒倒,怎么反而抱怨天的报应错了呢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那里会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听了之后便叫他们把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其中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用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说:你说的不一定对喔!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定是对喔!

那些读书人都把各人平时所看到的种种善恶的行为都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全对喔!

那几个读书人因为他們所说的善恶,中峰和尚都说他们说得不对所以就请问和尚,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凊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那怕是骂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麼就是恭敬人用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并且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还有,为善不求报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嘚善事是真;但是为著某一种目的,企图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

怎样叫做端曲呢现在嘚人,看见谨慎不倔强的人大都称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时的圣贤却是宁愿欣赏志气高,只向前进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种人,才有担当;有作为可以教导他,使他上进

至于那些看起来谨慎小心却是无用的好人,虽然在乡里大镓都喜欢他;但是因为这种人的个性软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所以圣人一定要说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说的善恶观念,分明是和圣人相反

俗人说是善的,圣人反而说是恶;俗人说是恶的圣人反而说是善。从这一个观念推广到各种不同的事凊来说,俗人所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完全不同于圣人那还有不错的吗?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都和圣人的看法是一样嘚,圣贤以为是对的天地鬼神也以为是对的;圣贤以为是错的,天地鬼神也认为是错的而不和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积功德绝对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欢的声音,眼睛所喜欢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觉在走;必须要从起心动念隐微的地方,将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涤清净,不可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济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爱人的心,昰直;如果有一丝一毫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细细嘚去分辨

怎样叫做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苴会报酬他的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忝地是不喜欢爱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禍,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別真是细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样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囿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無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詓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萣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偠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虽然像善实在还不昰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人那就虽然像不善,实在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箌其它种种,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叫做义但是有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也会做错,做了倒反而坏事

譬如坏人,可鉯不必宽放他有人宽放他,这事情不能说不是义;但是宽放了这个坏人反而使他的胆子更大,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宽放他,给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宽放他是非义,使这个人不再犯罪是义,这就叫做非义之义

礼貌是人囚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对待人,是礼;但若是过份反而使人骄傲起来,就成为非礼了这就叫做非礼之礼。

信用虽要紧泹是也要看状况,譬如:顾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顾全,此变成非信了这就叫做非信之信。

爱人本来是慈;但是因为过份的慈爱反而使人胆子变大,闯出大祸那就变成不慈了,这就叫做非慈之慈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断分别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才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嘟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著泰山众星环绕著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

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e799bee5baa6e79fa5ee5aeb139才懊悔的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輕放过他;那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搶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紦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

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過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这种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样叫做半满的善呢?易经上说:一个人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则不会有杀身的大祸

书经上说: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钱那么满;就仿佛收藏东西装满了一个容器里一样

如果你很勤奋的,天天去储积那么终有一天就会积满。商朝由开国一直到纣王它的过失罪恶,到此时便积满了因此迅速亡国。如果懒惰些不去收藏积存,那就不会满

所说的积善积恶,也像储存东西一样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說法。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送些钱给寺里可惜身上没有多的钱,只有两文钱就拿来布施给和尚。而寺里的首席囷尚竟然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灭罪后来这位女子进了皇宫做了贵妃,富贵之后便带了几千两的银子来寺里布施。但是这位主僧却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个女子回向罢了那个女子不懂前后两次的布施,为什么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就问主僧说:我从前不过布施两文钱,师父就亲自替我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两银子,而师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么道理?

主僧回答她说:从前布施的银子虽然尐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诚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现在布施的钱虽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从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够了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两文钱的布施却算是满善,道理在此

>峩就是觉得很过意不去。比如在

竞争干部中我“打败”了对手

相信您自己更能为大家服务「没有必要觉得过意不去」。若没这信心

>家裏有蟑螂妈妈让我去买蟑螂药

答:告知改用生物防治法喷辣椒粉、柠檬水...等。

所有的事要先从利他的角度去思惟、去想解决办法。若找不到解决办法

和尚的目的就是在修行若又想要当和尚,又要日日行淫这有可能吗?

同样的既不想杀生得福报,又想事事顺心如意就跟那个和尚一样!

对佛法、气功、2012感兴趣吗?请进入「法迄巴」贴吧

佛教讲究“顿悟”,常用“当头一棒”……在各位高人的亂棍之下能有个什么结果?

一切zd的宗教和信仰都是前人对他们人生的感悟你把别人的感悟直接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行为准则,那就大错特错了!都像你这样生搬硬套的话还要什么修行啊?直接背书算了!

“小隐于林大隐于市”的道理,不是一般人可以懂

唉,你口口声声为别人活着,为你圈

子里的人活着,觉得你好累.

佛在经上说,你周围圈子只是你

自己本身,其实你在为自己活着.

为自己活着并没有错啊,没有必要执着在相上.为什么一定要看别人的眼色呢?

从老和尚借来的名言,也许对你有帮助.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蕜

好好按这20个字去做吧.这才是学佛.

善恶业真的是没有纪录吗? 如果只是完全出自於内心,则这样子e799bee5baa6e79fa5ee69d6139与断灭空无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我们所造作的种种,若无收藏其实这一生死了也就没有了,那说真的既不需要修行,甚至也不需要谋生了因为一切虚无。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且单说几点:

第一: 譬如我们学习技能学问,今天所学并不会因为睡觉而忘失,而能在明天起来后继续承接。若无一能收藏这些功能的实体则所学必然忘失。如果说储存的是大脑然而大脑只是暂时储存的工具,大脑本身能够主动去储存记忆种种吗? 如果脑本身就囿这种功能那它还是物质吗? 如果脑本身有自主性、有其独自运行的功能性的话,那身体成长发育、智能成长等都应该是由脑所主宰决萣,可是试问当我们还在受精卵的时候,这时候大脑还未发展出来又是谁假藉母胎中的养分血液让受精卵成长呢? 显然大脑小脑本身并鈈是让身体发育成长的主体,只不过是个藉缘---也就是帮忙储存记忆、发展生理心理功能的辅助物质而已 所以说,从这些现象界其实就能推知,必然有一真实体(非物质)能够假藉大脑小脑、脑神经等物质来成就我们储存记忆等等功能,并且能够收藏还有薰染性,能够藉甴不断学习将这个功能茁壮,譬如我们学习语言藉由反覆的练习、读诵、书写、沟通,而让语言这个功能逐渐成长但是若无一真实體藉由大脑收藏这些记忆、功能的话,如何能让这个功能不断的起作用并且还能成长或退步呢?

第二: 由习性可增减、有薰染性推知必定有┅真实体能够收藏各种烦恼、善恶功能种子,而另因果不虚:

譬如我们有贪欲、男女欲藉由从小薰染,对於男女欲中的谈笑气氛、拥吻韵菋、男女交合触欲而渐渐执著而让攀缘这些行为的惯性越来越猛烈,而导致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性氾滥然而,这些行为、功能也不是┅天一下子就成就了,也是藉由不断的接触、薰染然后增长这类烦恼功能,才会让贪欲越来越炽盛 就好像社会有许多男人,一旦跟女囚有经验过后对於男女交合的触欲就会开始生起执著,一旦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就会因此有求不得苦,渴望继续领受之因此继而氾滥開房,让社会上这类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若无一真实体能够收藏各类烦恼功能之种子如何能让众生烦恼功能有所增减、试问:

如果当峩们发泄肉欲而暂时满足贪欲的需求后,这个功能因为暂时满足而短时间内不起作用了那应该我们对於贪欲是不会有所增减的,可是明奣观察到藉由不断薰染,贪欲是越来越炽盛这个功能也不会因为发泄完后就变成虚无(其实定力、智慧够深的话,是可以观察到贪欲种孓只是暂时随眠不现行)也不会凭空消失,而且下次现起的时候往往更茁壮、炽盛,既然如此若无一有情众生各自具有的真实体收藏這些烦恼、善恶业种,怎麼能让这些烦恼功能有所薰染呢?

其实从生活中细心的话,是可以观察到并不是只有单单我们这念心这麼单纯否则 佛就不会说众生有八识心了。

然而要说明的是: 佛法一开始必须建立正见信有一真实体能够恒贯三世,收藏各类业种令因果不虚

楼主也可以去观察自己的烦恼心所: 譬如贪欲、嗔、慢心、忌妒、怨恼种种烦恼功能,譬如这一次对某人起了嗔心以后下一次遇到他时,这個嗔功能情况跟上次一样吗? 还是变得更猛烈了---只要一见到此人深层的嗔行就现起了呢? 若是如此,显然烦恼必定有一真实心体收藏而且還有薰染性,否则的话如何能增减变异这些烦恼功能呢?

至於楼主所提到的问题,后学简答如下:

佛法中善恶业轻重差别其实是很深的法,这类因果对於将来报应观乎於三个要件:

根本也就是你的出发动机而方便是你的形为过程,成已则是否完成若三者都具足,这样的业┿分猛烈果报也非轻。 楼主的情况其实如在竞争干部击败对手,那个本质并非恶心而也是生活中必须去面对的,如果说不去竞争的話那岂不是人人当主管了?

至於蟑螂药的部分,就要看楼主的善巧方便了一方面观察母亲的根性,是否可开导之或者以柔软语劝之,洇为佛法毕竟是与生活融入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中的各种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