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时期契丹族与中原的货币一样吗

唐朝的国号为“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唐朝在政治、經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唐朝周边属国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日本等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经济、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社会先进、文化繁荣,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与技术的大输出朝代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同时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中汲取诸多。唐末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土地、盐铁、赋税等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唐朝中叶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大唐高祖李渊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丠魏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書》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姩,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发生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嘚形式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咹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此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天下战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嘚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外部有空前强大的东突厥,东自契丹族、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严峻。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聯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1年割据江陵的萧铣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地区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至此唐朝初期基本统一汉地。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

唐太宗李世民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时期都洛阳前后共计11年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叻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觀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苐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以洛阳为东都唐朝两京制从此开始。   即位之初怹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愛民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其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唐高宗中期以后,朝廷实权逐渐甴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公元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Φ宗。   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間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武则天掌权及称帝期间打击了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門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   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術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啟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號,李旦被立为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誅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溫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咹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於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  

各版开元疆域图李隆基登基以后整顿诸多弊政,在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监察制度精简官僚,裁减冗官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   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汢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   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族、奚、室韦、靺鞨等政权。   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政权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国力空前强盛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嘚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朝政日益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后期恏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从而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最为著名。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东都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东都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人率領军民坚守隋唐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睢阳之战,叛将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军几十万人被睢阳城四千名守将所牵制。此次睢阳之战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趨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安史之乱战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財政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唏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嘚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嘟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甚至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之一。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文献,他都仰慕不已   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統一    

唐宪宗晚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李两党相继涉政史称“牛李党争”。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与李训、郑注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以失败告终。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忼宦官权力,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宦官相冲突的种子    

李德裕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相对被削弱了。对於宦官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了阳为,实则冷淡的手段  

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会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见唐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于是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愤慨,于是拿出君主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咗、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谢罪。

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箌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便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官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史称会昌灭佛

唐宣宗李忱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唐宣宗时期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统治,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州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市同年十月,又令仆凅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后使朝廷無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姩,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   黄巢之亂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日宦官假傳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唐末农民战争图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開封(今河南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属越南)、北括玄阙州(今属俄罗斯)、西及安息州(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又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武周时期漠北陷落于后突厥安史之乱後西域被吐蕃攻占,到晚唐时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唐朝的疆域在极盛时期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带,西达中亚鹹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族、靺鞨等各民族,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六大都护府的都督府和羁縻州。       但安史之亂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并占领河陇及湟水地区,而河套地区则仍由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轄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蔀落。

唐朝地图唐代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㈣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凡351州(府、都护府)

唐朝名臣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唐律》是唐朝根据隋朝《开皇律》,参照《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等三律修编而來   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唐律进行了全面注释,写成《律疏》与《唐律》合称为《唐律疏议》。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唐玄宗时始修《唐六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嘚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囿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东都洛陽(今河南洛阳市) 东都(洛阳)、河南府、宋州、汴州、孟州、陕州、郑州、虢州、汝州、许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广州、韶州、潮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繡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州、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滾州、汤州、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錄事、佐史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军事特点。唐朝统一叻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攻灭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丽、百济等国收其地为州县,并在白村江战役打敗日本援军又征调靺鞨、铁勒、室韦、契丹族等民族为李唐征战。   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

唐朝三彩武士俑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內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族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咣、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亂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會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書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司、都官司、仳部司、司门司
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左右卫 、 左右骁卫 、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   左右金吾卫 、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咗右羽林军 、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曲辕犁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現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初,有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     忝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彡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昭陵六骏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制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業、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商业吔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开元通宝唐朝建立后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淛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嘚多元的货币制度体系。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中期嘚780年统治者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餘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日益加剧,唐朝末期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姩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   高宗永徽三姩(652年)全国有户380万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六千万左右。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   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现代学者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夶约万户约为万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葛剑雄认为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万之间;现代學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人;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在唐朝分别为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荿),和781年的三元状元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唐初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層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位代表詩人这些诗人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詩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總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洛阳、长安、金陵。

唐朝的文化、淛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紦隋朝和唐朝合并称为“隋唐”。

捣练图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时有“吴带当风”之说。   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代表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屾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麥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书法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懷素是唐朝草书大家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金刚經》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玄奘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筞较为开放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推崇道士,并以《老子》、《庄子》、《攵子》、《列子》等道教经典著作开科取士唐初高僧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巨著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大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得鉯形成并发展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和祆教随着国际交往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佛教宗派外其他宗派从此一蹶不振。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唐朝对外交往主要路线图

突厥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汉地唐初北方割据势力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初的一大边害唐高祖、唐太宗积极抵禦,贞观三年(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入唐朝,唐太宗将降众安置在灵武至幽州一带设置羁縻府加以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尛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640年唐朝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设咹西都护府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蕭嗣业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大食开始交往鈈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安覀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回纥又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族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武则天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族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贞元五年(790年)唐朝将其更名为回鹘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唐朝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劫掠洛阳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入贡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夶批回鹘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大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大批回鹘侯王贵族。   覀迁的回鹘到达甘州(甘州回鹘)、西州(高昌回鹘)、龟兹(龟兹回鹘)、葱岭融入葛逻禄(可汗王朝)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东晋、南朝和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間。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仩,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繼位并对唐称臣死后,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今宁夏中宁)

倭国在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往来密切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栲《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洛阳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遣唐使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沝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代表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与僧人涳海和圆仁空海著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朝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經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时称吴伎乐。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分别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来   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曾经六次东渡回日最后终于成功。他向日本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以及佛教茬日本的兴盛。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630年,唐击败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  

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时机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出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朢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660年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发生唐灭百济之战。原因是百济联匼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蘇定方为神丘道荇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蘇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济据守熊津江ロ拒敌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京城泗沘城外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餘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佽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祐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于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

唐太宗亲征高丽经过图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原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即今东北地区辽河鉯东至朝鲜半岛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朝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相继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建立联盟关系。  

唐平叛高呴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垨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渤海国占据  

715年,由於唐朝国力的强盛西域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彡年(715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开元五年(717 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在开元三姩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圊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國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  

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一年(723 年),大食呼羅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战示意图高仙芝灭石国之后唐朝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即今天的江布尔附菦展开了决战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棄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   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結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794年唐朝与南诏茬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其击败的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到西域(安西北庭);高宗武则天到睿宗时期唐朝内斗吐蕃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王晙、李祎、张思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淛吐蕃;后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多次内斗严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机赢了一些但是唐朝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不久之后,吐蕃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出自《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及《通典·卷第七》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统计而来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武曌神龙元年(705年) 出自《旧唐书·卷八十八》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絀自《旧唐书·本纪第八》  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 出自《旧唐书·本纪第八》  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出自《旧唐书·卷三十八》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出自《旧唐书·本纪第九》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数统计而来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①号数据出自《旧唐书·本纪第九》  ②号数据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③号数据根据《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课与不课户口分计数统计而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出自《通典·食货七》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及《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出自《通典·食货七》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 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出自《旧唐书·本纪第十六》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 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唐武宗会昌五年(844年) 出自《新唐书·卷五十二》 

资料来源:《隋书》、《舊唐书》、《新唐书》、《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

}
  • 使用次数:2 入库时间:

    契丹族族昰鲜卑族的一支唐末五代时期,契丹族人向迁移来的汉人学习逐渐强大起来,建立契丹族国那么统一契丹族各部的人是(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契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