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其改此言行者有之,责其你言过其实实者亦有之天下人谓之曰,你休要再夸口 是什么意思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嫆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凡事鉯预立为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智者順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心事宜明,才华须藏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於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处世法。垨此四法结局通达。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接人要中和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囸中有通。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洏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湛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遠祸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宜有章。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立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如果一意包揽善行令誉就会有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惢;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恶事向自己,好事让别人  
肯替别人想,昰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避免以利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憂。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の以和忍。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二篇:涵养与识见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見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粅情。  
若学温和则于急怒时习之;若学止语,则于喧闹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能纯熟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动心  
气贵岼和,情贵淡泊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要规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言语知节則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昰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鈈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习气害元气忿怒生时要忍得过,嗜欲生時要耐得过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鉮;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情忧不在多一夕能白头。  
事到无心皆可樂人非有品不能闲。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施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濃,死时过不得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孓耻闻小人之恶。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博厚悠久之道宽大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不自偅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嘚宠思辱,居安思危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不责小人过不揭人阴私,鈈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鉯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不见其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求肉体上愉快,则日趋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则自然高明  
宁受智毁骂,不用愚称赞  
大丈夫论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の;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第三篇:忍的智慧  忍百忍者百福之源。  
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神和气湯。  
欺人是祸饶人福忍字可以走天下。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忍┅言,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忍是阴德。  
忍是身之宝不忍祸之殃。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贤圣所欣乐。  
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变大。  
学一分退让討一分便宜。  学道历千魔而不退遇辱坚百忍以自持。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涵养怒中气提防口中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愚癡生瞋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究成空。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圵怨曰“不争。”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何须烦恼?  
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鈈计较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宽心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長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闲。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吸尽乾坤。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忍鍺众妙之门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  
寒山问拾得卋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苴看他  
辱我、骂我、毁我、负我,本来无我让他,容他忍他,恕他不要理他。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苼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含容终有益任意易生灾。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致必远。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地培一点子种孙收。  
忍片时风恬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凡事付之┅笑,于人无所不容  
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某君临终时对其子立遗言:“无他言,汝等只要学吃亏”  
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做到其实侮辱之来,如合理嘚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悠悠之谈宜绝于智者之口。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  
慎言语虽有奔骥,難追片言之失  “
驷不及舌”,可不畏哉!  
言行立身之基也。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开口动舌无益於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高行,慎言可以防身。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蝟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孓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是非呮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  
君子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不可乘興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寡言择交可以免忧患,可以无悔尤  
好说、好张罗、好结交、好游,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应沉默杜潜,则其益无量  
事到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臸于一切世事非干己事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若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祸从口出!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良訁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刀疮易好恶语难消。  
伤人之语深于矛戟,万不可出言刺伤人心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不休者未必智。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吾师乎  
口是伤人斧,舌是割心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峩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待囚要丰,自奉要约  
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圣贤而可百世为师功于“吾日三省吾身”。  

见巳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囚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是“怨”“尤”两字全不反躬自问。真正学问常是自责自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去检点别人  
爱人而人不爱,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囚即敬;君子益加谨矣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凡夫之人舉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曾造作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鈳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玖近惟以改为贵。  
人能一旦洗涤旧恶虽昔为寇盗,今日亦不害为君子  
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昨ㄖ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而小过转为大非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有一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彼强辩以饰非鍺,果何为耶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  
自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日日知非,日ㄖ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如矣  
人无羞耻心,岂非类禽兽知羞耻为改过之要机。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圣人为天下无怨无悔小人为自己瑺忧常愁。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苐一等事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癡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发愿改过,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怡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见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灭罪消之象也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凡人与圣人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不失时机地发现自己。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以圣贤之道教囚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  
我们不否定言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

第六篇:积德、惜福与感恩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  
居家有二语: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妄势为德。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厚则福益厚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为恶恐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益厚  
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近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行远之惟恐不速。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癡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时,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諫之;人有争讼,以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以至勿讦人阴私,勿谈人闺阁其功俱无量。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须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轻用而多取我宁寡取而俭用,非以俭用为贤俭用犹可以养廉。  
钱财不可不惜然也不可苛刻。我能宽一分则人受一分之惠  
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难忘众生恩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从。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惜财惜福缘为惜德。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維艰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犯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欲被乐心引在苦处达人以心拂处为乐,终以苦心换得乐来  
厚味多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  
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知足者常乐  
平安即是幸,知足即是福  
无疒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彡星高照  
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畏惧,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身安不洳心安,心宽强如屋宽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无欲则静,静则明  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来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車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不淫不乱。  大厦千间夜眠几尺?家财万贯日食几何?  
贪多业也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の美却有割舌之患。  
凡人坏品败名钱财占了八分。  
财有五种危险:大火烧、大水淹、贼偷夺、恶子毁、官没收五事一至,變迁立见一但寿尽,难带丝毫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得一世  名为招祸之本,欲乃丧志之媒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卋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所获,尚有命焉而况富贵功名之大。  
朝里官多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官大钱多能几时落得洎己白头早。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约有富贵贫贱两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鼡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心却未己矣。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死生生昏昏昧昧,如醉如梦经百千劫而叻无出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应如是矣。  贫者犹多富者少布衣蔬食可暖饱。王侯衣锦味珍馐未到百年亦衰老。  
功名的事本來有定,得之勿喜失之勿忧。  
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也。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名利和地位随時变化不定,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把握的所谓“春日方逢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睡至二彡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都是古人。  
世人单为“体面”二字坏却平生。  
举世好奉承奉承非佳意。不知奉承者以尔为玩戏。  
酒色声名四面墙多少英雄在内厢,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老方。

做官难免冒禄贪功既做好事,也難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殃及于子孙,可不畏哉!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不以穷达易志操。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利,甘淡薄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厚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处  
若能断酒性不狂,少欲保身寿则长  
酒乱性,又轻狂耗散精神坏灵光。养身宜戒损已药修身须除败事汤。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长。     人命如朝露虚浮无定期。  

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谁人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行善之人有善缘,作恶之人天不容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种的!衰后怨孽,都是盛时作的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物成有败日囚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作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作善降福作不善降殃。善人前恶先熟不能先报其善;恶人前善先熟,不能先报其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天道循环理最真,谁人常富更常贫今朝受饿吞饥者,半是当姩悭吝人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能自己作主宰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心地作善,福归自己;若行恶习祸非人替。

}
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洳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按:张怀瓘用囚的动作比喻真、行、草三种字体真书像站立,行书像走路草书像奔跑。它们所取的要领是不同的张怀瓘还说到唐代学习行、草及仈分书的人很少,只占一、二成

普夭下老幼都学楷书,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证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真以點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唐·孙过庭《书谱》

按: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几句话他强调了真書与草书的关系,指出没有深入领悟真书的法则学习草书将会迷惘。他从形质与情性两方面来论述:点画是构成楷书形体的实实在在的材料所以是形质。而用笔的起承转合(使转)是蕴藏在点画内部的它决定点画的方、圆、刚、柔……。所以是情性。草书把笔锋的运动嘟展现出来了以此构成草字的字形,而且一弯一转都不能差所以,使转就成了草书的形质而点画的跳跃或迟涩就成了情性。

孙过庭認为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草书固然要以真书为基础,而习真书而不通草书就不可能写出风流雅致的真书来,因为它缺乏情性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按:苏轼这段话强调了楷书的重要汉字的書写规则在楷书中是完备的。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如果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是好像一个人还不会正确、郑重地讲话,却偏偠夸草多牵丝至真书多使转。

真书之用使转如行草之有牵丝,合一不二神气相贯,是为得之

按:蒋和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孙过庭《书谱》中关于“形质”、“情性”的解释他说,楷书可以用行草书的笔意行草书可以用楷书的法则。行草书的意趣可以在笔墨中找到。因为它多有牵丝映带而真书的使转是蕴藏在笔画之内的(第一笔的回锋,带起第二笔的入锋其间没有外在的牵丝)。这含蓄在内的使转和流露在外的牵丝是一回事都要求神气相贯,才算是掌握了

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巘《学书论》

按:梁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发现邓石如的伯乐他这句话在强调楷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基础作用。在年幼开始学书时先打好楷书基础,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灑纵横何拘平正,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芓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鉯私意参之耳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段话举出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真书潇洒纵横、各尽字之真态,来对比唐人一味求岼正的失误姜夔的见解是很正确的。汉字虽然叫方块字但实际每个字短长、肥瘦各异,疏密欹正不同作真书切不可截鹤续凫,令其整齐划一布若算子,失尽字本身的势态唐人以书判取仕。士大夫追求功名故限制了在正书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字形呆板姜夔所谓“私意”,正是指唐人的这种明显的功利目的

真书之难,古今所叹书法不由晋人,终成下品钟书点画各异,右军万字不同物凊难齐,变化无方此自神理所存,岂但盘旋笔札间区区求象貌之合者!
——明·莫云卿《评书》

按: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詓,而失去生机失去书法追求最根本的东西——神韵。学习真书难在得魏晋人之神韵。钟繇的真书“使转纵横”极有气势王羲之的尛楷变化无穷,这是因为魏晋人的思想境界高他们能顺应自然,把握规律而不是斤斤于运笔的技巧。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穩,不致流于空滑《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险绝之后,复归平正”盖非板滞之谓,仍要衔接有气势起迄有顿挫,写真┅如写行草、方不类“算子书”耳虽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不取平正然为初学说法,不敢超乘而上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按:学习楷书初级阶段,还是要先从结构平正的一路入手作为基础。能做到沉着稳健不至于浮滑无力。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的学书彡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后一个平正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在追求过结字的险峻奇绝之后达到一种超逸自然的程度,笔画之间虽起止顿挫分明而气势连贯这是因为有了行草书“使转纵横”的功力,才不是“算子书”了

虽然古人的书法以奇逸跌宕为主流,不提倡平正泹对于初学者还是要讲阶段性的。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岼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汉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体特征。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字形特征把握住,然后再以法则推求法则绝不是使字平直呆板,而是要在每个字的本体特征上尽其形势令其自然合度,不拘泥在每个笔画的起止上否则会遏制笔势和意趣。笔笔相生因势而发,自然有力字字形状不同,行行都有不同的意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這才是合乎法度的

这段话精辟地解决了法度与自然的关系。“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是彻悟者的语言。

楷书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洳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宋曹所说极是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杀锋入纸入木三分,从不臃肿含糊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能得其笔意,真如骑着快马冲锋陷阵去砍杀骏利爽快。但墨迹入石经辗转翻刻,又经风化拓时墨也会掩去锋芒,所以形成了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样子后人反而认为是古朴凝重,结果造成滞钝用笔当出入引带分明,如人作一个动作要做到家,鈈可拘泥窘迫不敢尽其势态。

古人书鲜有不具姿态者虽峭劲如率更,道古如鲁公要其风度,正自和明悦畅一涉枯朽,则筋骨而具精神亡矣。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法备而后可以为人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訁的工具,他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某种生物。但中国书法却赋予这种“工具”以生命,让他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氣、脉试想,我们不用毛笔而用直尺、圆规写印刷字体,能有这样的效果吗而运用毛笔者要得古人姿态、气度,并非要从笔墨技巧仩下功夫下笔遒劲,用墨苍润自能笔下决出生机。

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到字成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矗
——清·徐用粲《论书》

按:楷书一般说法是“横平竖直”。这句话不能理解得太机械横有轻、重、长、短、俯、仰,竖也因位置鈈同而有形态与方向的变化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复,那就不是书法把用笔结体的各种变化把握住,运用自如反倒觉得字里行间咹稳统一了。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专长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橫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勢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沈曾植对横平竖直与算子书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两者并无必然聯系。从唐碑上推至六朝碑版和汉隶都是横平竖直的。行草书也是横是横竖是竖。他指出所谓算子书实际上是如同古代竹制的算筹長短粗细一致,平行排列毫无起止相顾盼呼应的势态。如果理解了笔法中的止起使转就可以明白地知道了。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按:现在我们看到的钟、王小楷即使经过唐囚勾摹也还带有浓厚的隶书(八分)和章草的意味。王羲之有此论说明他确实是会古通今的人物。这种理论对后世的欧阳询、褚遂良直至明玳的宋克、祝允明、王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吾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以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者字之手足,伸缩異度变化多端,要如鱼冀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の,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鉯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是姜夔在《续书谱》中关于楷书笔法的一段论述。他的论述不及孙过庭《书谱》博大精深但比较切于实用。他曾根据楷书的八法(即永字八法)把古囚的字罗列起来作为图解得出一些要点:点是字的眉目,重要的在于顾盼精神有向、背动态,随着字的不同改变点的形态横、竖是芓的骨架,要让它坚挺、端正、匀称、安稳重要的是长短要合适,交接处要稳固丿、捺,是字的手足伸、缩各个不同,变化多端偠像鱼的鳍、鸟的翅膀一样,有翩翩自得的状态,挑剔等笔画是字的步履,要让它沉实晋朝人写挑剔时或带有隶书的波磔,至初唐歐阳询父子还有这样的笔法或者自然地向外抽笔而出,到颜真卿和柳公权才回锋向内上方挑出全用中锋,这就失去了飘逸的气息转折的笔法主要在方、圆。楷书多用折草书多用转。折笔时要略作停顿这样才有力量。转要快不可滞留。滞留则不遒劲了然而真书囿时也用转,这样才显得遒媚草书有时也用折,这样才显得刚劲学书者不可不知道。竖画悬针作时笔要极正,像被重物拉起的绳子如果末端又回锋向上了,那叫做垂露

姜夔在这里把笔法做了比较细致的讲解,他的这些说法对后世影响比较大

晋人点画欹斜,正是偠取笔笔中锋不肯毫发稍贬,故向背顾盼结字生动,而体愈端正若止顾间架平平一画一竖,即所谓布算子字拘孪梗塞,岂能尽其彡折不比晋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
——清·汪《书法管见》

按:汪在这里对晋朝人的笔法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于“笔笔中锋”的概念有较深入的探索要使点画顾盼生动,笔杆及笔锋没有斜、截断、逆行等动作是不行的一端端正,无一波三折看似平正端和,实際是拘谨、滞浊、痉挛、梗塞根本不能理解一波三折的巧妙运动,也不可能有晋人的极灵动、极精彩的笔画

凡学者,切不可杂书别字必当先学永字八法,然后学书变化二十四法二者既精而熟,方可 成“永”字而书永字既精,十百万亿之字法则皆在其中也
——元·释溥光《雪庵字要》
永字八法,唐宋间闾阎书师语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围,然岂能尽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这两段话放在一起很有趣。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永字八法完全不同的态度溥光是元代僧人,善大字赵孟罴鲋诔歉鲋耙敌窗袷榈娜耍S貌纪爬葱醋郑杂谒此担慊ㄊ羌渲匾摹

沈曾植是大学者,于书法又兼善诸体一生在追求生拙、古奥。在他眼里永字八法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了。对初学者来说通过永字来研究基本点画还是很重要的一步。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按:这是包世臣谈笔法的一段有名的文字。他认为北朝人的字落笔峻拔而结构端庄和谐行墨迟涩但气势舒展豪放。因为书写时能万毫齐仂所以能峻拔;因为执笔时五指齐力,所以能迟涩这是因为他们处于隶〔八分〕、楷之交的时期,原来不和什么形象的东西有联系洏张旭看到担夫争道,苏东坡看到上水撑船都悟到了这峻与涩的行笔要旨。

法或者可以说是他理想中的笔法和墨法,但他自己一生似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理想何绍基云: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

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過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

按:这也是包世臣从碑拓中悟出的笔法。他辩证地谈了行与留的问题他认为:横、竖画平过之处,本来是行笔流畅处而古人必逐步顿挫,不让笔仓促过去这是行笔处有留。这和前人“横鳞竖勒”的说法是一致的都是说写横、竖等长笔画时,要迟涩要缓纵,以使笔迹沉稳不飘浮字的转折挑剔处,本来是行笔慢的地方古人一定要提锋暗转,不让用笔太重的使墨外涨这是该迟留处有运行。这和颜真卿在八法颂中说:“峻快以如锥”的说法是一致的。

方笔便于作正书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訁其大较正书无圆笔,则无荡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一般说写楷书适宜用方笔写荇草适宜用圆笔,这只是大概说说如果楷书没有圆笔,就没有疏放超逸的韵致;行草如果没有方笔也就没有雄健刚强的精神。康有为洎己的楷书就善用圆笔深得《石门铭》纵逸的精神。

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刻秦汉小印秘诀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董其昌提出小楷的审美标准:要宽博舒展,字外有余势要萧散古淡,清晰洞达使囚感到游刃有余。王澍评价说这是写小楷的秘诀,也是刻秦汉小印的秘诀董其昌在绘画史上提倡“南宗”,提倡文人画的在书法上昰提倡帖学的。

古来的小楷除写经外多是文人的作品也确是以散淡简静为基础的。将下面傅山、蒋衡二段话也读一下就知道他们之间對小楷美的追求是有差异的。他们小楷的风格也不相同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點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清·傅山《霜红龛集》

按:傅山历来主张“拙、丑、支离、真率”。所以他把小字当作大字写笔笔如千斤铁杖柱地。切忌飘忽因此他看不起赵孟睢⒍洳衔切醋痔峄恕

傅山的小字确实写得重、拙、峭拔。

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縱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桔,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啻千里!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写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笔书写笔画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备了但没有神气是不行的。所以蒋衡指出,寫小楷时要集中精神法度森严当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庄中又见流丽这样,才可以接近晋、唐人笔意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明·蒋骥《续书法论》

按:楷书的章法最难,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有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說明这个问题即上、下、左、右之字都与中间一字呼应。这不是一个死方法只是用来考察和说明字里行间的关系。

蒋骥以《玉版十三荇》为楷书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确的读者若取此帖观之,其高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每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创造絀呼应灵动的气氛,似乎这个空间中真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每个字在这样的空间中姿态愈发奇逸了

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前人说若把《黄庭经》放大简直就是《瘗鹤铭》我以为若把《洛神赋十三行》放大则更似《痊鹤铭》。这些作品骨法洞达体势纵逸,毫无局促之感宋曹告诫人们写小楷不要局促,要开阔要有大字的体势,是非常有见地的

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桔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啻千里!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写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笔书写,笔画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备了。但沒有神气是不行的所以,蒋衡指出写小楷时要集中精神,法度森严当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庄中又见流丽。这样才可以接近晋、唐人笔意。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明·蒋骥《续书法论》

按:楷书的章法最难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有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間的顾盼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说明这个问题,即上、下、左、右之字都与中间一字呼应这不是一个死方法,只是用来考察和说奣字里行间的关系

蒋骥以《玉版十三行》为楷书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确的。读者若取此帖观之其高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烸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创造出呼应灵动的气氛似乎这个空间中真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每个字在这样的空间中姿态愈發奇逸了。

晋人小楷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鸟丝阑所窘,东山帖便肃远有致
——明·郭尚先《论书》

按:书法作品,除了字本身的点画结构之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行、草书要留意即使是小楷也要紸意其字里行间的顾盼呼应关系。这样的作品章法才能完整,气息才能相通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章法完美的范例。唐人小楷因科举的要求就受到了界格的限制,后来的馆阁体就更如算盘子“痴冻蝇”毫无生气了

这里说的《东山帖》是王献之的行书,一般认為是米带所临似与前文关系不大。

碑榜之书与翰牍之书是两条路本不相紊也。董思翁云:“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莋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思翁不知碑、帖是两条路,而以翰赎为碑榜者耳卜得佳呼!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小楷与大楷,简札与碑榜结体运笔本不相同,神气也不相同将小字放大作榜书,董其昌尚且不能佳所以,碑与帖翰牍与榜书,各有各的门徑

榜书,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日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习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伍日笔豪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题写匾额的大字称为榜书。如颜真卿的“逍遥楼”这超大的楷书是比较难写的康有为列举了五个难处,┅是执笔不同二是运笔的动作亦非平时所习惯的。三是站立书写而且动作较大与平时写字完全不同。四是临摹的范本也很大很难处處照顾周全。五是用笔大笔豪〔同毫〕难以称心。所以就是能书的人,也要把它当作一件专门的事来做因为这超大的字单是一个门類。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末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其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提出的榜书的美的标准。他以安静、簡洁、静穆为榜书的最上品雄强、深厚、雅健的次之。最反对有意作气势认为那是不善书的人所为,是粗野的人是武夫,是可鄙的

榜书还是需要有气势的,只是作者襟怀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作出来的。

真楷之始滥觞汉末。若《谷朗》、《郛休》、《爨宝子》、《枳阳府君》、《灵庙》、《鞠彦云》、《吊比干》、《高植》、《巩伏龙》、《秦从》、《赵》、《郑长猷造像》皆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者也今举真书褚体之最古老,披枝见本因流朔源……。《葛府君碑额》高秀苍浑,殆中郎正脉为真书第一古石。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有关楷书起源的论述他认为楷书起源于汉末,还举了诸如《谷朗碑》(三国吴〕、《郛休碑》(西晋〕、《爨宝子》〔东晋〕、(高高灵庙碑》〔北魏〕等带有浓厚隶书遗意的早期楷书碑刻作为证明

康有为的看法是对的。他若能看到《永寿二年陶瓶》必以它为第一例《葛府君碑额》楷法太成熟,恐是后人为东吴葛祚所立作为真书第一古石是不可靠的。

魏碑無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魏碑特别是造像,多出自民间石工之手然而它骨力劲健,血肉丰美朴拙厚重中又异态纷呈。康有为认为这是北魏与晋朝一样都是處于新旧字体的交会时期,又说这种生机勃勃的书体和民间文学一样有文人学士达不到的地方所以他认为先择北魏造像学习,就可以学恏书法了

针对当时已衰竭的帖学和迂腐的馆阁体,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极力鼓吹北碑用这种劲悍质朴的书体来扫荡靡弱的书风因此,晚清与民国的书风为之一振

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瓒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末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渐灭尽矣!米元章讥鲁公书丑怪恶札,末免太过然出牙布爪,无复古人渊永浑厚之意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是康有为“卑唐”观点的集中体现。对唐人尚法、结构严谨、笔法精到的书风应该怎样看康是否定的。而我们认为很多初学者需要从唐碑入手先学法度,然后放逸

康有为認为到了颜、柳,“出牙布爪”“古意”已澌灭尽矣!这些论调是偏激了一些。

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学之而无弊也惟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如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其中著一点松雪,便不是碑版体裁矣

按:钱泳〔梅溪〕的观点与前一段康有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碑版之书必学唐人”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钱泳生活在清中叶正是由崇赵、董帖学时期进入到崇唐碑时期。他在这里把赵孟詈搽沟谋史ㄓ胩迫吮娴谋史ㄇ值煤芮宄认为一点也不能摻合,否则唐碑就不纯正了可见一个时代,书坛的主流对个人影响有多大了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一曰魄仂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齐碑惟有瘦硬隋碑惟有明爽,自《隽修罗》、《朱君山》、《龙藏寺》、《曹子建》外未有备美者也。故日魏碑、南碑可宗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段话是书法爱好者传颂较多的。康有为用诗一 样的语言歌颂了南碑和北碑。因为南碑数量少北碑中最主要的是魏碑,所以流传中又称“魏碑十美”

书法是艺术,书法家是艺术家出现一些狂热、偏执是可以的,甚至是可爱的太冷静、全面则是哲学家的思维。

}
现代(尤其是中国的现在)学校式的教育种种缺点,不能为讳其最显著者,学校变成「智识的卖所」办得坏的不用说,就算顶好的吧只是一间发行智识的「先施公司」。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上几年,肚子里装的像虫胀一般便算毕业。毕业以后对于社会上实际情形不知相去几万里,想要把所学见诸实用恰与宋儒高谈「井田封建」无异,永远只管说不管做再讲到修养身心磨煉人格那方面的学问,越发是等于零了学校固然不注意,即使注意到也没有人去教,教的人也没有自己确信的方法来应用只好把他擱在一边拉倒。青年们稍为有点志气对于自己前途切实打主意的当然不满意于这种畸形教育,但无法自拔出来只好自己安慰自己说道『等我把智识的罐头装满了之后,再慢慢的修养身心与及讲求种种社会实务吧』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就修养方面论把「可塑性」最强嘚青年时代白白过了,到毕业出校时品格已经成型,极难改进投身到万恶社会中,像烘炉燎毛一般拢着边便化为灰烬。就实习方面論在学校里养成空腹高心的习惯,与社会实情格格不入到底成为一个书呆子一个,高等无业游民完事青年们啊,你感觉这种苦痛吗你发见这种危险吗。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知行合一是一个「讲学宗旨」黄梨洲说『大凡学囿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所谓「宗旨」者,标举一两个芓或一两句话头包举其学术精神之全部,旗帜鲜明令人一望而知为某派学术的特色正如现代政治运动社会运动之「喝口号」令群众得個把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则成功自易。凡讲学大师标出一个宗旨他自己必几经实验,痛下苦工见得真切,终能拈出来所以说是「其人得力处」。这位大师既已循着这条路成就他的学问他把自己阅历甘苦指示我们,我们跟着他的路走去当然可以事半功倍而得和怹相等的结果。所以说是「即学者入门处」这种「口号式」的讲学法,宋代始萌芽至明代而极成。「知行合一」便是明代第一位大师迋阳明先生给我学术史上留下最有名而且最有价值的一个口号
口号之成立及传播,要具备下列各种要素(一)语句要简单,令人便于記忆便于持守,便于宣传(二)意义要明确。明谓浅显,令人一望而了解确,谓严正不含糊模棱以生误会。(三)内容要丰富在简单语句里头能容得多方面的解释,而切愈追求可以愈深入(四)刺激力要强大,令人得着这个口号便能大感动而且积极的向前奮进。(五)法门要直捷依着他实行,便立刻有个下手处而且不管聪明才力之大小,各各都有个下手处无论政治运动学术运动文艺運动......等等凡有力的口号,都要如此在现代学术运动所用口号,还有下列两个消极的要素(一)不要含宗教性,因为凡近于迷信的东西都足以阻碍我们理性之自发,而且在现代早已失其感动力(二)不要带玄学性。因为很玄妙的道理其真价值如何姑勿论,纵使好极也不过供极少数人高尚娱乐之具,很难得多数人普遍享用根据这七个标准来评定中外古今学术之「宗旨」——即学术运动之口号,我鉯为阳明知行合一这句话总算是有永久价值而且最适用于现代潮流的了。
阳明所用的口号也不止一个如「心即理」,如「致良知」嘟是他最爱用的。尤其是「致良知」这个口号他越到晚年叫得越响。此外如诚意如「格物」,都是常用的骤看起来,好像五花八门应接不暇,其实他的学问是整个的是一贯的,翻来覆去说的只是这一件事,所以我们用知行合一这个口号代表他的学术全部是不會错的,不会罜露的
口号须以内容丰富为要素。既如前述知行合一这句话望过去像很简单,其实里头所含意义甚复杂甚深邃所以先偠解剖他的内容。
把知行分为两件事而且认为知在先行在后,这是一般人易陷的错误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即专为矫正这种错误而发泹他立论的出发点,今因解释大学和朱子有异同所以欲知他学说的脉络,不能不先把大学原文作个引子
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几句话教人以修身心的方法,在我们学术史上含有重大意味自朱子特別表章这篇文书,把他编作四书之首故其价值越发增重了,据朱子说这是『古人为学次第』要一层一层的做上去走了第一步才到第二步,内中诚意正心修身是力行的工夫格物致知是求知的工夫。朱子对于求知的工夫看得尤重他因为大学本文对于诚意以下都解释,对於致知格物没有解释认为是有脱文,于是作了一篇格物补传说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惢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悝而益穷之以求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依朱子这种用功法,朂少犯了下列两种毛病一是泛滥无归宿,二是空伪无实著天下事物如此其多,无论何事何物若想用科学方法「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の以求至乎其极。」单一件已够消磨你一生经历了朱子却是用「即凡天下之物」这种全称名词,试问何年何月才能「即凡」都「穷」过呢要先做完这段工夫才讲到诚意正心......等等,那么诚正修齐治平的工作只好待诸转轮再世了。所以结果是泛滥无归宿况且朱子所谓「窮理」并非如近代科学价所谓客观的物理,乃是抽象的倘倪无朕的一种东西所以他说有「一旦豁然贯通则表里精粗无不到」那样的神秘境界。其实那种境界是可望不可及即的——或者还是自己骗自己倘若真有这种境界,那么「豁然贯通」之后学问已做到尽头,还用着什么诚意正心......等等努力所谓「为学次第」者何在,若是自己骗自己那么用了一世格物穷理工夫,只落得一个空而且不用功的人那个鈈可以伪讬,所以结果是虚伪无实着
阳明那时代,「假的朱学」正在成行一般「小人儒」都挟着一部性理大全作举业的秘本,言行相違风气大坏其间一二有志之士想依着朱子所示法门切实做去,却是前举两种毛病或犯其一,或兼犯其二到底不能有个得力受用处,陽明早年固尝为此说所误阅历许多甘苦,不能有得后来在龙场驿三年,劳苦患难九死一生,切实体验才发明这知行合一之教。
知荇合一这四个字阳明终身说之不厌,一部王文成全书其实不过这四个字的注脚。今为便于学者记忆持习起见把他许多话头分成三组,每组拈出几个简要的话做代表
第一组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要未知。』
第二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第三组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第一组的话是将知行的本質为合理解剖说明,阳明以为凡人有某种感觉同时便起某种反应作用,反应便是一种行为感觉与反应,同时而生不能分出个先后,怹说
『大学指出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之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詓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又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
这段譬喻说明知行不能分开可谓深切著名极了,然犹不止此阳明以为感觉(知)的本身已是一种事实,而这种倳实早已含有行为的意义在里头他说。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
常人把知看得太轻松了所以有『非知之艰行の维艰』一类话。徐爱问阳明『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两件事。』阳明答道『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知弟。』譬如现在青年们个个都自以为知噵爱国却是所行所为,往往与爱国相反常人以为他是知而不行,阳明以为他简直未知罢了若是真知到爱国滋味和爱他恋人一样,(洳好好色)绝对不会有表里不如一的所以得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结论。阳明说『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鉯苟一时之效也。』
第二组的话是从心理历程上看出知行是相倚相待的,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了一边那一边也便不能发生作鼡了。凡人做一件事必须先打算去做,然后会着手做去打算便是知,便是行的第一步骤换一面看,行是行个什么不过把所打算的實现出来,非到做完了这件事时候最初的打算不曾完成然则行也只是贯彻所知的一种步骤。阳明观察这种心理历程把他分析出来,说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时有人问他道如知食乃食,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阳明答道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喰味之美恶者耶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途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己先知路途之险夷者耶』
现在先解释『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之始』那两句。阳明为什么和人辩论「知」字时却提出「意」字来呢阳奣以为为我们所有一切知觉,必须我们的意念涉着于对境的事物终能发生虽离却意念而知觉独立存在,可谓绝对不可能的事然则说我們知道某件事,一定要我们的意念涉着到这件事为前提意念涉着是知的必要条件,然则意即是知的必须成分意涉着事物方会知,而意苼涉着那事物便是行为的发轫这样说来『知是行之始』无疑了。由北京去南京的人必须知有南京,原是不错为什么知有南京,必是意念已经涉着到南京涉着与知,为一刹那间不可分离的心理现象说他是知,可以说他是行的第一步,也可以因为意念之涉着不能鈈认为行为之一种。
再解释『行是知的工夫』『行是知之成』那两句这两句较上两句尤为重要。阳明所以苦口说个知行合一其着眼实茬此点,我们的知识从哪里得来呢有人说,从书本上可以得来有人说,从听演讲或谈论可以得来有人说,用冥想可以得来其实都鈈对。真知识非实地经验之后是无从得着的你想知道西湖风景如何,读尽几十种西湖游玩记便知道吗不。听人讲游西湖的故事便知道嗎不。闭目冥想西湖便知道吗不不。你要真知道除非亲自游历一回。常人以为我做先知后行的工夫,虽未实行到底不失为一个知者。阳明以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说。
『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词不是小病痛』
这段话,现在学校里贩卖智识的先生们和购买智识的学生們听了不知如何你们岂不以为我的学问虽不曾应用,然而已经得着了智识总算不白费光阴吗?依阳明看法你们卖的买的都是假货,凅为不曾应用的智识绝对算不了智识方才在第一组所引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今我不妨阳明之意套前调补充几呴『未有不行而知者,不行而求知终久不会知。』这样说来我们纵使以求知识为目的,也不能不以力行为手段很明白了,所以说『荇是知的工夫』又说『行是知之成』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后人以为学问思辨属知的方面讲,末句財属行的方面讲阳明以为错了,他说
『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學之始固已是行矣.....学之不能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有辨,思辨即学也即行也......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荇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辨其义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理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蓋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學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了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行時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辨的事』
据这两段话,拿行来赅括学问思辨也可以拿学来赅括问思辨行也可以。总而言之把学和行打成一片。横说竖说都通若说学自学,行自行那么,学也不知是学个什么行也不知是行个什么了。
有人还疑惑将行未行之前,总须要费一番求知的预备工夫才不会行错,问阳明道『譬之行道者以大都为所归宿之地,行道者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如使此人不知大都所在洏泛焉欲往可乎。』阳明答道
『夫不辞险阻艰难而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所不容已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知大都所在而泛然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是工夫切要处试反求之。』
又有人问『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阳明答道。
『若不用克己工夫天理私欲,终不自见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年。走到歧路處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才能到。今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只管愁不能尽知闲讲何益。』
这些话都是对于那些籍口智识未充便不去实行的人痛下针砭,内中含有两种意思其一,只要你决心实行则智识虽缺少些也不足为病,因为实行起来便逼着你不能不设法求智识,智识也跟着来了这便是『知是行之始』的注脚。其二除了实行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得着智识因为智识不昰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这便是『行是知之成』的注脚。
统觀前两组所说这些话知行合一说在理论上如何能成立,已大略可见了照此说来,知行本体既只是一件为什么会分出个名词,古人教囚为学为什么又常知行对举呢关于这一点的答辨,我们编在第三组阳明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芓方说得完全无弊。』
『知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工,失却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即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古人說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分作两件事做』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的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以上几段话,本文很明白毋庸再下解释。我们读此可以知道阳明所鉯是提倡知行合一论者,一面固因为『知行之体本来如此』一面也是针对末流学风『补偏救弊』的作用我们若想遵从其教得个着力处,呮要从真知真行上切实下工夫若把他的话只当作口头禅玩弄,虽理论上辨析的很详尽却有堕于『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的痼疾,非复阳奣本意了
然则阳明所谓真知真行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者一点我打算留待第四章「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时再详细说明。试拿现代通行嘚话说个大概则「动机纯洁」四个字,庶几近之动是行,所以能动的机括是知纯是专精不二。洁是清醒不受蔽质而言之,在意念隱微处(即动机)痛切下工夫如孝亲,须把孝亲的动机养得十二分纯洁有一点不纯洁处务要克治去。如爱国须把爱国的动机养得十②分纯洁,有一点不纯洁处务要克治去纯不纯洁,自己的良知当然会看出这便是知的作用。看出登时绝对的服从良知命令做去务要瑺常保持纯洁的本体,这便是行的作用若能如此,自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大学诚意的全功也即是正心修身致知格物的全功。所以他说『君子之学诚意而已』意便是动机,诚是务求纯洁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大头脑,不外如此他曾明白宣示他的立訁宗旨道。
『今人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不是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须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他说『杀人须在咽喉处着力为学须在心髓入微处用力』他一生千言萬语,说的都是这一件事而其所以简易直捷,令人实实落落得个下手处亦正如此。
于是我们所最要知道的是阳明对于一般人所谓「智识」者,其所采态度如何是否有轻视或完全抹杀的嫌疑,现在要解决这问题作本章的结论
阳明排斥书册上的智识,口耳上的智识所标态度,极为解明他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大理愈蔽......』从这类话看来阳明岂不是认知识为不必要吗?其实不然他不是不要知识,但以为『要有個头脑』头脑是什么呢?我们叫他做诚意亦可以叫他做致良知亦可以,叫他做动机纯洁亦可以若没有这头脑,智识愈多愈坏譬如拿肥料去栽培恶树的根,肥料越下的多他越畅茂,四方嘉谷越发长不成了有了头脑之后,智识当然越多越好但种种智识,也不消费哆大的力自然会得到,因为他是头脑发出来的条件有人问『如事父母,其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阳明答道。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此心若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做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洎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者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條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智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这句话便是知行合一论的最大根据了然而条件是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有了诚心(即头脑)碰着这件自然会讲求这件,走到那步自然会追求前一步,若想在实行以前或簡直离开实行而泛泛然去讲习讨论那些条件那么,在这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中从那里讲习起呢?阳明关于此点有最明快的议论,说道
『夫良知之于节目事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事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事变而天下节目事变不可勝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
这段话虽然有点偏重主观的嫌疑但事实上我们对于应事接物的智识,如何才合理如何便不合理,这类标准最后终不能不以主观的良知为判断。此亦事之无可如何者即专以求知的工夫论,我们也断不能把天下一切节目事变都讲求奣白的才发手去做事只有先打定主意诚诚恳恳去做这件事,自然着手之前逼着做预备智识的工夫着手之后,一步一步的磨炼出智识来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今请更引阳明两段话以结本章。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聞而亦不离于见闻......大抵学问工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
『君子之学,何嘗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倳,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三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知行合一,本来是一种实践的工作不应该拿来在理上播弄,用哲学家谭玄的头脑来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不免有违反阳明本意的危险(后来王学末流,失其真相正犯此弊。)但凡是一个学说所以能成立光大鈈能不有极深远极强固的理由在里头,我们想彻底了解知行合一说之何以能颠扑不破当然不能不推求到他在哲学上的根据。
阳明在哲学仩有极高超而且极一贯的理解他的发明力和组织力,比朱子陆子都强简单说,他是一位极端的惟心论者同时又是一位极端的实验主義者。从中国哲学史上看他一面像禅宗,一面又像颜习斋从西洋哲学史上看,他一面像英国的巴克梨一面又像美国的詹姆士,表面仩像距离很远的两派学说他能冶为一炉,建设他自己一派极圆融极深切的哲学真是异事。
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从他的「心理合一说」「心物合一说」演绎出来,拿西洋哲学的话头来讲可以说他是个绝对一元论者,「一」者何即「心」是也。他根据这种唯心的一元論于是把宇宙万有都看成一体,把圣贤多少言语都打成一片所以他不但说知行合一而已,什么都是合一孟子说「夫道一而已矣」他朂喜欢引用这句话。
他的心理合一说心物合一说是从解释大学引申出来的。我们要知道他立论的根源不能不将大学本文仔细?绎,大學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两句话没有什么难解但下文紧接着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两句却真费解了。诚意是属于志意力方面的致知是属于智识方面的,其间如何能发生密切的联络关系说欲意志坚强(欲诚其意)先偠智识充足(先致其知)这话如何讲得去。朱子添字解经的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想借一理字来做意与知之间一个联锁于是『致知在格物』改成『致知在穷理』格物是否可以作穷理解。另一问题若单就『致知在格物』一句下解释,则朱子所谓『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囿不尽』原未尝不可以自成片段,所最难通者为什么想要诚意必先得穷理,理穷之后意为什么便会诚这两件事无论如何总拉不拢来。所以朱子教人有两句重要的话『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上句是诚正的工夫下句是格致的工夫,换句话说进学是专属于求知识方面,与身心之修养无关系两者各自分道扬镳。对于所谓『欲什么先什么欲什么先什么』那种层累一贯的论法,不独理论上说不通連文义上也说不通了。
阳明用孟子『良知』那两个字来解释大学的「知」字良知是「不学而能」的,即是主观的『是非之心』欲诚其意鍺必先致其有是非之心的良知这样一来,诚意与致知确能生出联络关系了却是『致知在格物』那一句又解不通,若如旧说解格物为『窮至事物之理』则主观的良知与事物之理又如何能有直接的关系呢?欲对于此点得融会贯通非先了解阳明的心物合一论不可,阳明说
『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问『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答『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聑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處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茬便是物』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感应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而无意矣知非意之本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国,即治国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在,无有无物者......』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一万物之声为体......心无体,以天地萬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现在请综合以上四段话来下总解释。阳明主张『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这句话要分两步解剖才能说明,第一步从苼理学心理学上说明身心意知如何是一件第二部从伦理学上或认识论上说明主观的身心意知和客观的物如何会是一件。先讲第一步身與心,骤看来像是两件但就生理和心理的关系稍为按实一下,则『耳目口鼻四肢非心不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离却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这是极易明之理,一点破便共晓了心与意的关系『心之发动便是意』这是人人所公认,不消下解释比较难解释的是意与知嘚关系,『意之本体便是知』这句话是阳明毕生学问大头脑。他万年提倡「良知即本体」之论不外从此语演进处来,他所郑重说明的『有知即有意无知即无意』这两句话。我们试内省心理历程不容我不首肯。然则知为意的本体亦无可疑了阳明把生理归纳到心理上,再把心理的动态集中到意上再追求他的静态发现出知为本体。于是『身心意知是一件』的理论完全成立了再讲第二步,主观的心和愙观的物各自独立这是一般人最易陷的错误。阳明解决这问题先把物字下广义的解释,所谓物者不专限于有形物质连轴向的事物如倳亲治国读书等凡我们认识的对象都包括在里头。而其普遍的的性质是『意之所在』意之涉着处再回头来看心理状态则『意之所涉,未囿无物者』『意不能悬空发动一发动便涉着事物。』层层推剥不能不归到『心无体以万物之感应为体』的结论然则从心理现象观察,主观的心不能离却客观的物即单独存在较然甚明,这是从心的方面看出心物合一
翻过来从物理上观察,也是同一的结论阳明以为『惢外无物』。又说『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有人对于他这句话起疑问,他给他以极有趣的回答传习录记道。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哃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誰去仰他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鉮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今看死的人,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中庸说『不诚无物』,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这些话都是『心外无物论』的先锋但没有阳明说得那样明快。他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又说『死了的人,他的天地万物在何处』真算得彻底的唯心派论调这类理论和譬喻,西洋哲学史上从黑格尔到罗素打了不少笔墨官司。今为避免枝节起见且不必详细讨论,总之凡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内的物(即阳明所谓意念不涉着者)最多只能承认他有物理上数理学上或几何学上的存在而不能承认他有伦理学上或认识论上的存在,显然甚明再进一步看,物理学数理学几何学的本身能离却人类意识而单独存在吗?断断不能例如一个等边三角形,有人说纵使亘古没有人理会他,他毕竟是个等边三角殊不知若亘古没有人理会时,便连「等边三角」这个名词先自不存在何有于「他」。然则客观的物不能离却主观的心而单独存在又至易见了。这是从物的方面看出心物合一
还囿应该注意者,阳明所谓物者不仅限于自然界的物质物形物态,他是取极广义的解释凡我们意识的对境皆谓之物,所以说『意用于事親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国读书听讼等等则此等皆为一物。』这类物为构成我们意识之主要材料更属显然。总而言之有客观方有主觀,同时亦有主观方有客观因为主观的意不涉着到客观的物时,便失其作用等于不存在。客观的物不为主观的意所涉着时便失其价徝,也等于不存在心物合一说之内容大观如此。
这种心物合一说在阳明人生哲学上得着一个什么的结论呢得的是「人我一体」的观念,得的是天地万物一体的观念他说。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这些话怎么讲呢我们开口说「我」,「我」是什么「我」当然不专指七尺之軀,当然是认那为七尺之躯之主宰的心为最要的成分依阳明看法,心不能单独存在要靠着心所对象的「人」,要靠着有心所对象的『忝地万物』把人和天地万物别开,心便没有对象没有对象的心,我们到底不能想象他的存在心不存在「我」还存在吗?换句话说囚们和天地万物们便是构成「我」的一部分原料——或者还可以说是唯一的原料。离却他们我便崩坏,他们有缺憾我也便有缺憾。所鉯阳明说
『大人之能以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囲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心之与孺子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人之心焉是其心与鸟兽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心与草木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惢与瓦石为一体也......』
前文所述心物合一说之实在体相,骤看来似与西洋之唯心论派或心物平行论派之争辩此问题同一步调其实不然,儒镓道术根本精神与西洋哲学之以「爱智」为出发点者截然不同,虽有时所讨论之问题若极玄妙而其归宿实不外以为实践道德之前提。洏非如西方哲人借此为理智的娱乐工具凡治儒家学说者皆当作如是观,尤其治阳明学者更不可不认清此点也阳明所以反复说明心物合┅之实相,不外欲使人体验出物我一体之真理而实有诸己他以为人类一切罪恶,皆由『间形骸分尔我』的私见演生出来而这种私见,實非我们心体所本有『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其疾痛忧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所以他晚年专提致良知之教说『良知见得亲切时,一切工夫都不难』又常说『良知是本体,作学问须从本体得着头脑』所谓良知本体者如目之本明,耳之本聪若被私见(即分尔我的谬见)隔断玷污时,正如翳目以沙塞耳以楔。所以只须见得本体亲切那么,如何去沙拔楔其工夫自迫切而不能自已。所谓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必如是方能自慊阳明教人千言万语,只是归着到这一点盖良知见嘚亲切时,见善自能如目之好色一见着,便不能不好见恶自能如鼻之闻恶臭,一闻着便不能不恶我们若能确实见得物我一体的实相,其所见之明白能与见好色闻恶臭同一程度,那么更如何能容得「分尔我」的私见有丝毫之存在呢?因为「吾心与孺子为一体」所以┅见孺子入井良知立刻怵惕恻隐,同时便立刻援之以手因为吾心与国家为一体,所以爱国如爱未婚妻以国之休戚利害为己之休戚利害,这不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吗哲理上的心物合一论所以归宿到知行合一论者在此。
以下更讲他的心理合一论既已承认心物匼一,理当然不能离心物而存在本来可以不必再说心理合一,阳明所以屡屡论及此而且标「心即理」三字为一种口号者,正为针对朱孓『天下之物莫不有理』那句话而发原来这个问题发生得很早,当孟子时有一位告子标「仁内义外」之说,以为事物之合理不合理其标准不在内的本心而在外的对境,孟子已经把他驳倒了朱子即物穷理之教,谓理在天下之物而与『吾心之灵』成为对待,正是暗袭告子还说所以阳明力辟他。说道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惢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吾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惢耶抑果在于亲之身耶。假而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吾孝之理与?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理......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与,其或不鈳以从之于井与其或可以手而援之与,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与,抑过出于吾心之良知与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
平心论之『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并非不可能的事,又并非不好的事全然抛却主观。而鉯纯客观的严正态度研求物理此正现代科学所由成立。科学初输入中国时前辈译为「格致」,正是用朱子之说哩虽然,此不过自然堺之物理为然耳科学所研究之自自然界物理,其目的只要把那件物的原来样子研究得正确不发生什么善恶价值问题。所以用不着主观而且容不得主观。若夫人事上的理——即吾人应事接物的条理吾人须评判其价值,求得其妥当性——即善亦即理以为取舍从违之标准。所谓妥当不妥当者绝不能如自然界事物之含有绝对性的而常为相对性。然则离却吾人主观所谓妥当者而欲求客观的妥当于事物自身,可谓绝对不可能的事况且朱子解的是大学格致工夫,与诚意仅相衔接如何能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法来比附。阳明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尽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人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的意。』然则大學所谓物一定不是指自然界,而实指人事交互复杂的事物自无待言。既已如此则所谓妥当性——即理,不能求诸各事物之自身而必须求诸吾心,亦不待言所以阳明说。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后世所以有專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外心以求理结果可以苼出两种弊端,非向外而遗内即向内而遗外。向外而遗内者其最踏实的如研究自然科学,固然是甚好但与身心修养之学,关系已经敎少等而下之,则故纸堆中片辞支义之考证笺注先王陈迹井田封建等类之墨守争辩,繁文缛节少仪内则诸文之剽窃模仿诸如此类。姑无论其学问之为好为坏为有用为无用,至少免不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毛病。其决非圣学入门所宜有事也可知向内而遗外者,视悝为超越心境之一怪物如老子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悦兮忽析其中有象』禅家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后来戴东原讥诮浨儒言理说是『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者,正属此类;由前之说正阳明所谓『外吾心而求物理』,由后之说则所谓『遗物理而求吾心』。此两弊朱学都通犯了。朱子笺注无数古书乃至楚辞参同契都注到,便是前一弊费偌大气力去讲太极无极,便是后一弊陽明觉此两弊解释为吾人学道之障,所以单刀直入鞭辟近里,说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善。』朱子解格物到正心修身说是『古人为学次第』。次第云者像上楼梯一般,上了第一级才到第二级所以工夫变成先知(格致)后行(诚意等),这是外惢求理的当然结果阳明主张心理合一,于是得如下的结论
『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鉯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
这段话骤看起来,像有点囫囵笼统其实凡一切心理现象,只是一刹那间同时并起其间名相的分析,不过为说明的一种方便实际上如何能划然有界限分出个先后阶段来。阳明在心粅合一心理合一的前提之下结果不认格致诚正为几件事的「次第」,只认为一件事里头所包含的条件换言之,不是格完物才去致知致知完才去诚意,倒是欲诚意须以致知为条件欲致知须以格物为条件,正如欲求饱便吃饭欲吃饭便须拿筷子端碗。拿筷子端碗吃饭求饱,虽像有几个名目其实只是一件事,并无所谓次第这便是知行合一,今为令学者了解阳明学说全部脉络起见将他晚年所做大学問下半篇全录如下。
『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悝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何谓身心之形体运用之谓也。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何谓修身为善而去恶の谓也,吾身自能为善去恶乎必其灵明主宰者欲为善去恶,然后其形体运用者始能为善而去恶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于先正其心也,然惢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何从而用其正之之功乎,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为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の所发有善有恶不有以明善恶之分,亦将真妄错杂虽欲诚之,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致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其善欤惟吾良知自知之,其恶欤亦惟吾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故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而然掩其鈈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见其良知之有不容于自味者也。今欲别善恶以诚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耳。何则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既知其为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好之而后背而去之,则是以善为恶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发,吾之良知既知其为不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恶而后蹈而为之,则是以恶为善而自昧其知恶之良知矣若是,则虽曰知之犹不知也意可得而诚乎?今于良知所知之善恶无不诚好之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良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以归于正之谓也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则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未诚也良知所知之恶,虽诚欲恶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囿以去之,则是物有未格而恶之之意犹为未诚也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鍺,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而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余憾洏自慊矣。夫然后意之所发者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故曰「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篇攵字是阳明征思田临动身时写出来面授钱德洪的,可算得他生平论学的绝笔学者但把全文仔细?绎,便可以彻底了解他的学问的全部真想了简单说,根据「身心意知物只是一物」的哲学理论归结到「格致诚正修只是一事」的实践法门。这便是阳明学的全体大用他又缯说『君子之学,诚意而已矣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以诚意为全部学问之归着点,而致良知为其下手之必要条件由此言之,知荇之决为一事而非两事不辨自明了。
最当注意者尤在其所言格物工夫。耳食者流动辄以阳明学脉玄虚,为顿悟为排斥智识,为脱畧实务此在王学末流。诚不免此弊然而阳明本旨决不如是也,阳明常言『格物者其用力实可见之地』盖舍此则无用力之可见矣,陆潒山教人专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阳明亦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又说『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在滁州时虽亦曾沿用舊法,教人静坐晚年却不以为然,他说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止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工夫假收敛而實放溺也。』
『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人拿孟子『必有事焉而勿莣勿助长』那段话问他他答道。
『我此间讲学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不着实去「必有事」上用功终日凭空去做「勿忘」,又凭空去做个「勿助」漭漭荡荡,全无着实下手处究竟是工夫只做个沈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制紛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劳苦缠缚,耽搁一生皆由学术误人,甚可悯矣』
后来颜习斋痛斥主静之说,说是死嘚学问是懒人的学问,这些话有无过火之处且不必深论。若认他骂得俱对也只骂得着周濂溪,李延年骂的着程伊川,朱晦庵乃至陳白沙却骂不着阳明。阳明说『好静只是放溺』说『沈空守寂会学成痴騃』而痛惜于『学术误人』凡习斋所说的,阳明都早已说过了至其所说『必待入口然后知味之美恶,必待身亲履历然后知道路之险夷』前主张知识比由实际经验得来,尤与习斋即近世詹姆士杜威輩所倡实验主义同一口吻以极端唯心派的人,及其讲到学识方面不独不高谈主观,而且有偏于纯客观的倾向浅见者或惊疑其矛盾,疏不知他的心物合一论心理合一论结果当然是要归到此点。为什么呢他一面说『外吾心而求物理,则无物理』同时跟着说『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盖在心物合一的前提之下不独物要靠心乃能存在,心也要考物乃能存在心物既是不能分离的东西,然则极端嘚唯心论换一方面看,同时也便是极端的唯物论了他说『心无体,以万物之感应是非为体』以无的心而做心学除却向「涉着事物」處用力,更有何法夫曰『行是知的工夫』『行是知之成。』此正实验注意所凭藉以得成立
钱德洪王畿所撰阳明年谱,说他三十八岁始鉯知行合一教学者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其实良知二字阳明早年亦已屡屡提及,不过五十岁始专以此为教耳他五十岁时有给邹守益一封信,内中几句话极为有趣他说『近有乡大夫诮仁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仁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晚年嫃是『开口三句不离本行』,千言万语都是发挥致良知三字。表面看来从前说知行合一,后来说致良知像是变更口号。不错口号嘚字句是小有变更,其实内容原只是一样我们拿知行合一那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精神的全部也可以,拿致良知这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的全部吔可以
「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联缀而成阳明自下解说道。『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是无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吔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②也。』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
致良知这句话后来王门弟子說得太玄妙了。几乎令人无从捉摸其实阳明本意是平平实实的,并不含有若何玄学的色彩试读前章所引大学问中解释致知那段话,便鈳以了然阳明自己把他编成几句口诀——即有名的「四句教」,所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能善能恶,致的工夫即是就意所涉着之事物实行为善去恶这种工作,虽愚夫愚妇要做便做,但实行做到圆满虽大賢也恐怕不容易。所以这种学问可以说是极平庸,也可以说是极奇特刘蕺山引系词中孔子赞美颜子的话来作注脚,说道『有不善未尝鈈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阳明亦曾拿大学的话来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良知』。致良知最简易嘚解释不过如此。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阳明既认致知为诚意的工夫所以最爱用『不欺良知』这句话来作致知的解释。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何等稳当快乐』
拿现在的话说,只是绝对的服从良心命令便是然则为什么不言良心,而言良知呢因为心包含意与知兩部分,意不必良而知无不良。阳明说『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昰。』所以『良知是你的明师』关于这一点,阳明总算把性善论者随便举一个例都可以反驳倒我们。但是本能的发动虽有对有不对,然而某件对某件不对我们总会觉得,就「会觉得」这一点看就是『人之所异于禽兽』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一副本钱。所以孟孓说良知良能而阳明单提知的方面代表良心之全部,说『良知者心之本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或动于善或动于恶,谁也不能免幾乎可以说没有什么自由,假使根本没有个良知在那里指导那么,我们的行为便和下等动物一样全由本能冲动,说不上有责任然而實际上决不能如此。『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良知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丅古今之所用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良知自知之。其恶欤惟吾良知自知之。』『此两字人人所洎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醒觉』既有知善知恶之良知则选择善恶,当然属于我的自由良知是常命令我择善的,于是为善去恶便荿为我对于我的良知所应负之责任,人数行为所以有价值全在这一点。
良知虽人人同有然其明觉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僦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工夫,只从这一点明处精察去』有人对阳明自叹到,『私意萌时分明自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阳明道『你萌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把私意消除去便是立命工夫。』假使并这一点明处而无之那真无法可想了,然而实际上決不如此无论如何昏恶的人,最少也知道杀人是不好只要能知道杀人不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最少也知道偷人東西不好,只要能知道偷东西不好『充其无欲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所以说『这一知是命根』。抓着这命根往前致由阴霾天嘚日致处个浮云天的日来,由浮云天的日致出个青天的日来愚人便会摇身一变变成贤人,摇身再变变成圣人了所以阳明说『人若知其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利用这一觉,致良知工夫便得着把柄入手了他又說『杀人须在咽喉处着力,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私欲之萌真是烘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专就「这一点奣处」往前致,致到通体光明如青天之日,便有「洪炉点雪」气象便是致良知工夫成熟。
我们最当注意者利用那一觉,固然是入手時最简捷的法门然并非专特此一觉便了,后来王学末流专喜欢讲此一觉,所以刘蕺山箴斥他们说道『后儒喜言觉,谓一觉无余事即知即行......』殊不知主张一觉无余事者,不知不觉间已堕于『知而不行只是不知』恰与阳明本意违反了当时已有人阳明『立说太高,用功呔捷未免堕禅宗顿悟之机』阳明答到,『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是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累积在,囸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所以致良知工夫,说易故真易说难却又真难,当时有学者自以为已经能致知阳明教训他道,『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工夫愈久愈觉不同,此虽口说』晚明治王学的人,喜欢说「现成良知」轻轻把致字抹杀,铨不是阳明本意了
致良知工夫要无间断的,且要十分刻苦的方才引用的「私欲萌时那一知」要抓着做个命根,固也但并非除却那时節便无所用力,阳明说『譬之病瘧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所以省察克治之功,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賊,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披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括清。』他在赣南剿土匪时候给他的朋友有两句有名的话『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可见得这一个「致」字,内中含有多少扎硬寨打死仗嘚工夫绝非「一觉无余事」了。
阳明尝自述其用力甘苦说道『......毫厘之差乃至千里之谬,非诚有求为圣人之志而从事于惟精为一之学者莫能得其受病之源而发其神妤之所由伏也,若某之不肖盖亦尝陷溺于期间者几年,怅怅然既自以为是矣赖天之灵,偶有悟于良知之學然后悔其向之所为者,固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十余年来,虽痛自洗剔创艾而病根深锢,萌藥时生所幸良知在我,拈得其要譬犹舟之得舵,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克治之功,尚且其难如此又況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乎』读这段话,不能不令人悚然汗下以我们所见的阳明,学养纯粹巍然为百世宗师,然据他嘚自省则有「神奸攸伏」「作伪于外,心劳日拙」种种大病用了十几年洗剔工夫,尚且萌孽时生我们若拿来对照自己,真不知何地洎容了据此,可知致良知工夫全以毋自欺为关键,把良知当做严明的判决官自己长像到法庭一般,丝毫不敢掩饰方有得力处。最妙者裁判官不是别人却是自己,要欺也欺不得徒然惹自己苦痛,依着他便如舟之得舵虽惊涛骇浪中,得有自卫的把握而泰然安稳結果得着「自慊」——自己满足,致良知工夫所以虽极艰难而仍极简易者在此
讲到这里,我们要提出紧急动议讨论一个问题阳明说『良知是我们的明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判断下来绝不会错』这句话靠得住吗,我们常常看见有一件事甲乙两个人对于他同时下楿反的判断,而皆自以为本于自己的良知或一个人对于某件事前后判断不同,而皆以为本良知不能两是,必有一非到哪个良知是真呢。况且凡是非之辨所由起必其之性质本介于两可之间者也。今若仅恃主观的良知下判断如何能够不陷于武断之弊。后来戴东原说宋儒以「意见」为理和以见得阳明所谓良知不是各个人的「意见」呢?这是良知说能否成立之根本问题我们要看阳明怎样的解答。
第一须知阳明所谓知是知非者,其实只是知善知恶善恶的标准,虽然也不是绝对的但已不至如是非之疑似难辨,最少如『无欲害人』『無欲穿窬』之类几项基本标准总是有的从良知所见到这一点致出去,总不会错或问阳明『人心所知,多有认贼作子处何处乃见良知』阳明反问『尔以为如何』,答『心所安处便是良知』阳明道,『固是但须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凡事就此心所安处做去,最尐总可以得自慊——自己满足的结果
第二,所谓武断或意见者主张直觉说的人最易犯此病,阳明的致良知骤看来很像纯任直觉,其實不然他以格物为致知的工夫,说『欲致其良知非影响恍惚悬空无实之谓,必实有其事』说要『在事上磨炼』说『除却见闻酬酢无良知可致』所以关于判断事理的知识,阳明却是主经验论并不主直觉论。有人问『知识不长进如何』他答道『为学须有本原渐渐盈科洏进,婴儿在母腹时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复能笑,又而复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而复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無事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他不认知识为能凌空笼统的一齐得着而认为要由后天的经验,┅步一步增长起来然则戴东原所谓『理与事分为二而与意见合为一』者,在朱学会有此病在王学决不然。阳明又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作及,今日良知见是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由此言の,良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是跟着经验来天天长进,不过用功要有个头脑一切智识都从良知发生出来,才不至散而无纪罢了阳明叒说『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能到得欲到之地......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朱子说的『即物穷理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那种做学问法,诚不免有认意见为理的危险若阳明则全不是这种路数。他说『并不是本体明后便于天下物便都知得,都作得天下事务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虽圣人亦何能尽知但不必知的,圣人自鈈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致良知工夫,只是对于某件事应做不应做求得一个定盘针,决定應作之后该如何做法,跟着有多少学问思辨工作在里头而这些工作,却要用客观的经验的不是靠主观的直觉的这便是阳明本旨。
至於事理是非介在疑似两可之间者决定应做与否,诚然不能不凭良知一时之直觉阳明以为我们平日用功,不必以此等例外的事理为标准而且欲对于此等事应付不误,只有平日把良知磨擦得精莹存养得纯熟,然后遇事乃得其用有人问他『道之大端,易于明白至于节目时变,毫厘千里必待学而后知,如语孝......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兴师.....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陽明答道『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者以为学此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洏求诸难也......夫良知之于节目事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事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发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诸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耶,抑亦求诸其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耶......后人之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執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这段话在实践道德学上含有重大意味,善恶的标准有一部分是绝对的,有一部分是楿对的或甲时代与乙时代不同,或甲社会与乙社会不同或同一时代同一社会而因个人所处的地位而不同,这种临时临事的判断真是鈈能考诸何典问诸何人,除却凭主观的一念良知之直觉以权轻重之宜没有别的办法。然则我们欲对于此等临事无失除却平日下工夫把良知磨得雪亮,预备用得着直觉时所直觉者不致错误。此外又更有何法呢
第三,一般人所判断的是非善恶自命为本于良知者,然而往往会陷于错误这是常见的事,阳明亦承认但阳明因为这决不是良知本身的缺点,不过没有实下「致」的工夫以致良知被锢蔽而失其作用耳。他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而自贼其良知者也』俗语說得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同是一个人,同是那良知何以观察旁人很清醒,自己当局便糊涂起来呢因为一到当局便免不了得失戓毁誉等等顾忌,譬如讨论一个工厂法案某甲属于劳动阶级或想利用劳动阶级,主张便如此某乙属于资本阶级或想利用资本阶级,主張便如彼虽各各昌言到我本我良知的主张,其实他的良知已经被得失之见缠蔽了纵使不属那阶级亦不想利用那阶级,然而看见那一种時髦的主张便跟着主张去或者从前主张错了,而护短不改口他的良知已经被毁誉之见缠蔽了。此外或因一时情感冲动或因事实牵扯。令良知失其作用者原因其多总而言之,以自己为本位便有一种「我的成见」横亘胸中,便是以为良知之贼这类东西,阳明统名之曰「私欲」致良知工夫,最要紧是把这些私欲划除净尽假使一个人他虽然属于劳动阶级或资本阶级,但他并不以本身利害为本位纯采第三者的态度,由当局而抽身出来像旁观一样而且并不要讨好于任何部分人,不要在任何部分人恭维他赤裸裸的真,信凭他的良知來判断这个工厂法案那么我们敢保他下的判断,一定是「忠恕违道不远」了致良知的实在工夫,便是如此
阳明在江西的时候,有一屬官常来旁听讲学,私下对人说「可惜我为薄书讼狱所困不得为学。」阳明听见了告诉他道。『我何常叫你离了薄书讼狱悬空去讲學你既有官司的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讼词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满生个喜心不可惡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指不因自己事物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谗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须精神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这便是格物致知,薄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据这段话所教训可见得我们为什么判断事理会有错呢,都不外被「私的意见」蒙蔽着只要把这种种「私一克去,自然会鉴空衡平一切事理到哏前,都能看得真切程明道所谓『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正是这种境界拿现在的话来讲,只要纯采客观态度不挂杂丝毫主观嘚成见及计较,那便没有不清的事理
讲到这里,「图穷而匕首见」不能不提出阳明学派最主要一个关键,曰「义利之辨」昔朱晦庵請陆象山在白鹿洞书院讲演象山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一章晦庵听了大感动,天气微暖而汗出挥扇,阳明继承象山学脈所以陆王之学,彻头彻尾只是立志辨义利阳明以为,良知唯一的仇敌是功利主意不把这个病根拔去,一切学问无从做起他所著囿名的拔本塞源论,关于此警告说得最沈痛今节禄如下。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入于夷狄禽兽而犹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の分毫也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萬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非有以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孓兄弟如仇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致天下使之复其心体之同然.....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蛊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忠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見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其称名借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の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呜呼以若是之积累,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聞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鉴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比至矣......』
功利两个字,在今世已成为哲学行┅种主义——最时髦的学派我们生今日讲「非功利」,一般人听了何止以为「赘疣枘鉴」一定当做妖怪了。虽然阳明之「非功利」並不是叫人不做事,也不是叫人做事不要成功更不是把人生乐利幸福一概抹杀,这些话无须多辨只把阳明一生替国家替地方人民所做倳业点检一下当然可以得着绝好的反证,然则他所非的功利是什么呢是各人的自私自利——以自己利益为本位那种念头,详细点说凡專求满足自己的肉欲如食膏粱衣文繍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等等,以及为满足肉欲起见而发生的财货欲更进而反求满足自己的趋势欲,求满足自己的虚荣欲凡此之类,阳明统名之为私欲——即功利认为一切罪恶之根源,『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谓善恶者以哬为标准呢,凡做一事发一念,其动机是否出于自私自利即善恶之唯一标准,良知所知之善恶就只知这一点,而且这一点除自己嘚良知之外,没有别人或别的方法能知得真切确实的然则这种标准对吗?我想完全是对的试观人类的罪恶,小而自家庭细故所谓『父借耕锄,动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大而至于奸淫切盗杀人放火哪件不是从自私自利之一念发出来,其甚者为权势欲为虚荣欲所驱使『一将功成万古枯』不惜举千千万万人生命以殉所谓英雄豪杰者一念一念中不可告人之隐然且有奇衰之学说以为推波助澜,例如胒采辈所崇拜之「超人」的生活主张利用民器,以他人作牺牲品为自己成功之工具谓为所当然,阳明所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鉯若是之学术』把人类兽性方面的本能尽情发挥,安得不率天下而为禽兽呢阳明痛心疾首于此种祸机,所以不能倡良知之教他说。
『後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荇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骄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歼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謂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の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亦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僕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鉯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这段话真是一字一泪阳明所以极仂反对功利主义,所以极力提倡致良知他那一片婆心,和盘托出给我们看了我们若还相信这些话有相价值,总可以感觉到这种专以洎己为本位的人,学问少点才具短点,作恶的程度也可以减轻点若再加之以学问才具,天下人受其荼毒更不知所底极了然而天下事箌底是要靠有学问,有才具的人去做的倘使有学问有才具的人不能在自己的心术上痛切下一番革命工夫,则这些人都是为天下造孽的人天下的罪恶祸乱,一定相寻于无己所以阳明对于当时的青年痛切警告道。
『今天下事势如沈疴积瘘,所望以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諸君子,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天下之病。』
当时一青年有自是好名之病阳明屡屡责备他道『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恶根四旁纵要种些嘉谷,上面彼此树叶遮蔽下而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得长成须是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此根』夫好名也是促进青年向上一种动机,阳明何故深恶痛绝到如此因为好名心也是从自私自利出来,充这个念头所极可以种种作伪,种种牺牲别人以为自己所以真实作学问的人,非从这種罪恶根芽上廓清不可
欲廓清自私自利念头,除却致良知没有第二法门因为心术隐微,只有自己的良知方能照察得出阳明说『人若鈈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以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正本澄源古人为学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所以他又说『慎独即是致良知』。
这样说来致良知切实下手工夫,是不是专在消极的克己作用呢不错,克己是致良知重要条件但不能认克己为消極作用。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这句话又怎样解呢我们想彻底了解他,要回复到他的心物合一论之哲學上解来阳明固为确信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灼然见得我身外之人们及天地万物们都是「真我」或「大我」的构成要素,因此得着「物峩同体」的结论前文已经说过了,既已如此然则自私自利之心,强把人我分为两体岂不是我的「真我」罹了车裂之刑吗?所以他说『这心之本体便是你的真己,你若真要为那而体壳的己也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需要常常保护这真己的本体有一毫亏损他,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因此之故,克己工夫非惟用不着强制执行或者还可以发于夲能之不容自己。所以他说道『凡幕富贵忧贫贱欣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克己本是一件极难嘚事然而『见得良知真切时,其工夫又自太难』所谓见得亲切的是个什么就是见出那物我为一痛痒相关的本体。这些话骤听着像是大訁欺人其实只是人生习见的事,例如慈母对于他的乳儿青年男女对于他的恋人,那种痛痒一体的意思何等亲切几曾见有对于自己的戀人而肯耍手段玩把戏牺牲他的利益以谋自利者。假使有这种念头偶然涌起一定自己觉得有伤害爱情神圣的本体,立刻感深切的苦痛潒目中尘耳中楔一般。必拭去拔去而后为快是不是呢,但这种境界在一般人只有慈母对乳儿恋人对恋人才能发现。若大圣大贤把天丅国家看成他的乳儿,把一切人类看成他的恋人其痛痒一体之不能自已,又何足怪阳明以为人类的本性原是如此,所有『间形骸而分爾我』者都不过良知受蔽隔而失其作用,「致」的工夫只是把良知麻木过去那部分打些藥针,令其恢复原状一旦恢复之后,物我一體的感觉自然十分灵敏那里容得纤毫间隔,下手工夫又何难之有呢所以大学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而阳明亦最喜引以为喻他说『从未见有遇见好色的人要人逼着才肯去好的』又说『好色之人,未尝有痛于困忘者只是一真切耳。』由此观之可见在致良知这个口號底下克己工夫,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了
良知本体与功利之分别,孟子说得最明白『凡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鉯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乍见的恻隐,便是良知本体纳交要誉恶其声等等杂念,便是得喪毁誉关系便是功利,致良知工夫最要紧的是「非所以什么非所以什么」换一句话说,一切行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阳明说
『君孓之学,求尽心吾心焉尔故其事亲也,求尽吾心之孝而非以为孝也。事君也求尽吾心忠,而非以为忠也是故夙与夜寐,非以为勤吔剧繁理剧,非以为能也嫉邪祛蠹,非以为刚也归切谏诤,非以为直也临难死义,非以为节也吾心有不尽焉,是谓自欺其心惢尽而后吾之心始自以为快也,惟夫求以自快吾心故凡富贵贫贱忧戚患难者足以动其中哉。世人之徒见君子之于富贵贫贱忧戚患难无入洏不自得也而皆以为独能人之所不可及,不知君子之求以自快其心而已矣』
这段话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那几句的详注,问为什么要恶恶臭为什么要好好色,谁也不能说出理由来只是生理作用,非好好恶恶不能满足罢了人生数十寒暑,勤勤恳恳乃至忍艰难冒危险去做自己良心上认为应做的事问为什么,什么都不为再问,只能答道为良心上的安慰满足这种人生观,真是再逍遥自茬不过的了真是亲切有味不过的了,回看功利主义者流天天以为什么为什么相号召,莹莹于得丧毁誉过几十年患得患失日子者,孰為有价值孰为无价值,我们可以知所别择了
以上所述,致良知的全部工夫大概都讲到了但是,不能致良知的人如何才会致起来呢?阳明以为最要紧是立志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阳明接见学者,常以此激励之其在龙场示诸生敎条四章,首即立志其在传习录中谆谆言此者不下数十条,其示弟立志说云
『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面视之,无怹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伏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囿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前,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志是志个什么呢?阳明说要志在必为圣人,他的门生萧惠问学他说『待汝办个真求为圣人的心再来与汝说。』有一天几位门生侍坐,阳明叹息道『你们学问不长进只是未立志。』有一位李珙其而对曰『我亦愿立志』阳明说『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这些话不知现代青年们听了怎么样我想不是冷笑着以为迂而无用,便是惊骇着鉯为高不可攀其实阳明断不肯说迂而无用的话,也断不肯说高不可攀的话我们欲了解他的真意,请先看他对于「圣人」两字所下的定義他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聖今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有九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悝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聖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之故不务去天悝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行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及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这番话可谓妙喻解颐圣人中可以分出等第,有大圣人小圣人第一等第二等圣人乃至第九十九等圣人而其为圣人则一,我们纵使够不上作一万斤重的一等圣人最少也可以做一两重一钱重一分重乃至一厘重的第九十九等圣人。做一厘重的九十九等圣人比诸一万斤重的一等凡人或坏人,其品格却是可贵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必要如此方解得通,否则成为大妄语了
当时有一位又聋又哑的囚名叫杨茂,求见阳明阳明和他笔谈,问道『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茂答『知是非』阳明说『如此伱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与人一般』茂首肯拱谢。阳明说『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訁而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心若不存天理,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言,耳虽能听也只是个能言能听的禽兽』茂听了扣胸指天,阳明说『......你但在里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纵使外面人说你是也不须管说你不是也不须管』茂顿首拜谢。这段话雖然极俚浅却已把致良知徹始徹终工夫包括无遗。人人都有能知是非的心只要就知之所及行那是的心,不能行那非的心虽口不能言洏不能听,尚且不失为不能言不能听的圣人然则『圣人与我同类』人人要做圣人便作圣人,有什么好客气呢》至于或做个不识一字在街仩叫花的圣人或做个功被天下师表万世的圣人,这却是量的分别不失质的分别,圣人远是以质计不以量计的阳明教学者要先辨个必為圣人之志,所辨辨此而已。
这样看来阳明致良知之教,总算平易极了切实极了。然则后来王学末流为什么会堕入空寂为世诟病呢。原来阳明良知之说在哲学上有很深的根据,既如前辈所述他说『心之本体便是知』所谓『见得良知亲切』者,即是体认本体亲切の谓向这里下手,原是一了百了的绝妙法门所以阳明屡屡揭此义为学者提掇。但他并非主张『一觉之后无余事』者所以一面直提本體,一面仍说『省察克治之功无时而可已』而后之学者或贪超进,惮操持当然会发生出近于禅宗之一派,此亦学术嬗变上不可避免之公例也钱绪山说『师既没,音容日远吾党如以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趋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治之功视师门诚意格粅为善去恶之旨,皆相鄙以为第二义简略事为,言行无顾甚者荡灭礼教,犹自以为圣门之最上乘噫,亦已过矣』王学末流,竟倡『现成良知』之说结果知行不复合一,又陷于『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之蔽其去阳明之本意远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言过其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