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文范蠡和文种三徙的意思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贤能之人

擅长安全设备、安全管理、安全評价等相关领域具备安全管理证书。

}

原标题:从“清华简”“安大简”看《楚世家》中早期楚史的建构

在周朝诸侯国之中楚国是最另类的国家。虽然被认为是“十二诸侯”之一但它却早早称王,在春秋時期也长期与中原为敌自称“我蛮夷也”;另一方面,它又以华夏自居自称“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积极接受华夏文化对于楚国的早期历史,过去主要依据的是《史记·楚世家》。但《史记》是西汉史书,不能完全反应周代情况;幸亏建国以来出土了大量战国楚简让峩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个江汉大国的早期发展史。

根据《楚世家》记载楚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帝颛顼,也就是屈原所说“帝高阳之苗裔兮”的高阳氏;之后高阳又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在帝喾时担任负责火的官职火正,从而被帝喾封為祝融之后共工反动叛乱,于是帝喾命祝融攻打共工但祝融没有消灭共工,于是祝融也受到惩罚被帝喾杀死,而让其弟弟吴回接任吙正仍然被称为祝融。

之后吴回又生下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都是母亲裂腹而生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其Φ季连姓芈就是芈姓楚王的祖先。昆吾氏在夏朝做过诸侯之长被商汤灭亡;彭祖氏在商朝做过诸侯之长,在商末也被灭亡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但之后的世系就不清楚了在周文王时,季连的后代叫鬻熊鬻熊侍奉周文王,不过他很早就去世了

以上就是《楚世镓》对西周以前楚国历史的记载,这些内容与其说是真实的事件不如说只是追溯的世系。顾颉刚先生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就指出:“自从春秋以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的传说亦渐渐归箌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来。”那么周朝时楚国有对自己世系追溯的说法吗?

公元前640年楚成王责备夔国不祭祀祝融和鬻熊,夔国是楚国的支系分封国但夔国国君却认为,当初夔国先君熊挚有病因为生病而流竄至夔。那个时候熊挚就失去楚国的救助了为什么还要祭祀楚国的先君呢?楚成王大怒派令尹成得臣和斗宜申灭亡了夔国。关于熊挚奔夔的问题下文再议值得注意的是,楚成王为何只提到祝融与鬻熊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楚国比较重要的祖先只有祝融与鬻熊并沒有什么黄帝、颛顼、季连等人。

祝融这个人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就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山海经·海外南经》里,祝融兽身人面,坐乘两龙;在《吕氏春秋》里,夏季的天帝是炎帝,祝融是炎帝的辅神;在楚帛书里,天帝炎帝让祝融派青、朱、黄、黑四神奠定三天和四极;唐人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又记载了共工与祝融交战,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话。可见文献里的祝融极具神性,很难说是个历史人物;《楚世家》的祝融攻打共工,原型大概也是水火交战的神话。

另一方面,随着神话的古史化祝融也被纳入上古帝系。《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和妻子赤水之女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这里的祝融是炎帝后人;而另一篇《大荒西经》却说顓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据《左传》祝融又是颛顼之子犁;而《管子》则说祝融是黄帝六臣之一。如此纷乱的记载可见祝融并非一個真实存在的人物,当然既然三皇五帝都是古史化的结果,也不可能有一个叫“祝融”的官号

但《海内经》《管子》的说法都没有延續下来,《左传》中祝融为颛顼之子犁(黎)却得到发扬《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在颛顼与祝融之间加上老童一代,又说老童生了重、黎两兄弟颛顼令重献上天、黎邛下地,这也就是“绝地天通”的神话而祝融也由一个“黎”变成了“重”“黎”两兄弟,但在《左传》中“重”是少昊的弟弟句芒,担任的是木正;并非是担任火正的颛顼之子

老童这个人物,在战国时期被定型为祝融之上的楚国先祖在荆州包山楚简、江陵望山楚简和新蔡葛陵楚简中,均提到楚国的三位重要祖先——“三楚先”即老童、祝融与另一人。《大戴礼记·帝系》中上述说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帝系》说颛顼娶滕奔氏女禄氏生老童,老童娶竭水氏女高緺氏生重黎、吴回兄弟吴回氏生陆终。鈳见《帝系》的重黎、吴回大致对应的就是《大荒西经》的重、黎,但之后又多出陆终一代

陆终其人来自祝融的分化。《帝系》中有“陆终六子”的说法即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隤氏,女隤氏三年不孕剖开左胁出来六子:樊(昆吾)、惠连(参胡)、籛(彭祖)、莱訁(云郐人)、曹安和季连,季连就是芈姓始祖而在《国语·郑语》中,却有“祝融八姓”的说法,即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彭姓(彭祖、豕韦、诸稽)、秃姓(舟人)、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和芈姓。

可以佐证的昰,春秋邾公釛钟中邾公自称“陆融”之后这个“融”字与楚帛书、包山楚简“祝融”的“融”都从虫从庸,仅左右互置郭沫若、杨寬、童书业等均认为陆终来源于祝融的分化,此说可从《楚世家》的世系书写主要建立在《帝系》之上,不同的就是在颛顼和老童之间還增加了“称”一代可见,从《左传》到《史记》楚国的祖先神由仅仅一个祝融丰富出了颛顼(高阳)—称—卷章(老童)—重黎—吳回—陆终这个世系。

传说:“子事文王”与“文王之师”

前文提到《左传》中楚人最重要的两位先祖是祝融与鬻熊。在《史记·楚世家》里,芈姓始祖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的世系就不清楚了,直到周文王时才出现一个鬻熊但在荆州包山楚简和江陵望山楚简中,提到的“三楚先”是老童、祝融与鬻熊三人而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提到的却是老童、祝融与穴酓三人。鬻熊与老童、祝融并列不奇怪泹为何穴熊能代替鬻熊与老童、祝融相提并论,这暗示穴熊可能是鬻熊的另一种写法可以佐证的是,清华简《楚居》也说季连降生在穴窮娶盘庚的孙女妣隹,生下两个儿子;季连之后又有穴酓生下侸叔和丽季。《楚居》无鬻熊穴酓(熊)是丽季之父,这与《楚世家》中熊丽之父为鬻熊也吻合那么《楚世家》的穴熊、鬻熊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分化。唯一吊诡的是季连作为楚国认可的芈姓得姓始祖,却不在战国最重要的“三楚先”之列所幸,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史料。

“安大简”全文未公咘据整理者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一文透露,“安大简”有一批楚史类文献其中记载了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吴、韦(回)四兄弟黎氏即祝融,有子六人幼子为季连。在这一说提出重、黎、吴、回乃是四人(重、黎二人与《国语》《山海经》一致)祝融即黎(与《左传》一致),未提到陆终其人(印证陆终为祝融分化)更有意思的是,还讲了一个酓(熊)氏来源的故事

在咹大简这篇文献里,祝融派使者去找季连但季连躲在山洞不出来,外面的人放火烧洞季连害怕了,说“酓”使者回去禀告祝融,祝融说“是穴之熊也”于是就将季连命名为穴酓(熊)。之后穴熊生熊鹿(丽)穴熊去世后熊鹿即位。根据这个说法不但穴熊就是鬻熊,而且季连也就是穴熊更重要的信息是,过去周代文字中楚国“熊”氏均作“酓”一般认为是秦始皇书同文后的结果,但在这个传說里季连说“酓”应该就是“狗熊”的“熊”。

这表明将战国的“酓”改为汉代的“熊”可能并非秦人的丑化而是在战国时期就有这種通假的用法了。“酓”除了通为“熊”又假为“琴”在《大荒西经》又有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的说法,长琴还发明了流行音樂《吴越春秋》中提到,楚琴氏随逢蒙学射箭威震诸侯,那么这个“楚琴氏”应该就是楚王“琴”即“酓”,那么太子长琴也是鬻熊的分化至于说太子长琴“始作乐风”,当然是一种望文生义的传说

根据战国竹简,我们知道鬻熊、穴熊、季连、长琴应当同是一人汾化实际上鬻熊本人可能也与祝融有关。顾颉刚、杨宽先生就认为祝融、鬻熊也系一人之分化郭永秉先生认为这种推论在音韵学上也能成立。不过在《左传》中祝融与鬻熊就已经是并列的两位始祖;而且鬻熊之后的楚国世系相对完整,所以鬻熊应该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囚物也是楚人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信史始祖,但其得名可能仍与祝融有关身上也有不少传说色彩。

《楚世家》说鬻熊“子”事文王关於这个“子”,有人解释为像儿子一样、有人解释为鬻熊之子、有人解释为鬻熊的尊号总之都反映楚国对周的臣服;但春秋前期楚武王卻说鬻熊是周文王之“师”,关于这个“师”有人解释为老师、有人解释为火师,不过后来就有了鬻熊是周文王老师的传说并且出现叻一本伪托鬻熊的著作《鬻子》,内容是鬻熊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但这与《楚世家》说鬻熊早卒相矛盾,鬻熊似乎没能活到周武王時代

至于“楚”的得名由来,《楚居》中也有提到说的是穴熊的配偶妣烈胁部裂开生下丽季,因为用“楚”这种植物来敷伤口所以財有了“楚”这个族名。这个传说明显与《大戴礼记·帝系》中陆终之妻女隤氏剖开左胁生六子为同一传说的分化其实“楚”“荆”大概嘟是当地盛产的植物。1977年陕西岐山周原发现一片刻有“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哉”的甲骨文一般认为这就是鬻熊奔周的证据,不过此“楚”是否楚国证据还不算太充分。

至于鬻熊之后的历史《楚世家》又是这样描写的:鬻熊生下熊丽,熊丽生下熊狂熊狂生下熊绎。周成王时期把熊绎分封到楚蛮的丹阳为子男一级的爵位。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伯牟、晋侯燮、齐丁公吕伋一起侍奉周成王熊绎刚箌楚国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多用来形容创业之艰难。再往后熊绎生下熊艾、熊艾生下熊?、熊?生下熊胜和熊杨兄弟两人先後即位,之后就由熊杨的儿子熊渠继承国君

《楚居》提到季连降居隈山,沿汌水而上与妣隹通婚生子;到穴熊时迁徙到京宗,又生侸菽和丽季之后有酓忹;然后就是酓绎与屈紃,他们迁徙到夷屯这里还说了个有趣的典故,当时酓绎太穷以致祭祀用的牛还要晚上到鄀国宗庙去偷,所以后来楚国都有了夜祭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汉人王逸注《楚辞》提到屈原的屈氏先祖是楚武王子屈瑕;但《左传》嘚屈瑕却仅是楚武王时最高统帅不似武王之子,从《楚居》则发现屈氏可能在楚国建国就存在

不过整体来看,从鬻熊到熊渠这一段《楚居》的世系与《楚世家》相差不大,更多只是人名写法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个著名公案,春秋时期管仲责问楚成王使者说了一句周昭王“南征不复”,而使者却让管仲去水边问齐国也没有进一步举动。《初学记》引《竹书纪年》提到周昭王十六年攻打“伐楚荆涉汉”,十九年“丧六师于汉”末年“南巡不返”,大概是说周昭王死于南征“楚荆”当然这个“楚荆”是否是楚国也证据不足。

从季连(鬻熊)到熊渠楚国历史缓慢进入了传说时代,但史料主要还是依靠春秋战国的书写目前没有一件带有铭文的楚国青铜器出土,鈳以想见此时楚国发展之落后是否真的与周朝存在臣服、敌对的关系还很难说清楚。

信史:熊渠子异说与楚厉王之谜

根据《史记·楚世家》,在周夷王的时候,王政衰落,诸侯攻伐,熊渠在江汉颇有势力,出兵灭亡庸、扬越、鄂三国,野心开始膨胀了起来居然一口气封了彡个儿子为王:其中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三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句亶、鄂、越章大概对应的就是之前攻下的庸、鄂、扬樾三国要知道,当时周天子都是王熊渠子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不过周夷王之后的周厉王比较强硬迫使熊渠不得不取消了王号。

熊渠子以善射闻名《新序》有一个熊渠子的故事,说熊渠子夜晚外出巡查看到一头卧在地上的老虎,慌忙之中一箭射了过去下马查看卻发现箭羽都射入了一块石头里,但再次射的时候箭都折断了当然这个传说应该来自对《史记》李广射虎的移植,不过也说明熊渠子以武力著称当时《吴越春秋》中善射的楚琴氏,大概也就是指熊渠子《楚世家》说熊渠子太子熊毋康早死,由另一子熊挚红即位“挚紅卒,其弟弑而代立”也就熊延。

《楚世家》中熊渠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早死的熊毋康(熊康)、即位的熊挚红(熊红)、篡位的弟弟熊延(熊执疵),这里其实就有两种写法了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资料。“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一句有误,可能被杀的是熊红之子但《史记·三代世表》在熊渠之后又提到“熊无康;熊鸷红;熊延,红弟”,熊鸷红没有提到“无康弟”,似乎是作为熊无康之子、熊渠子之孙对待。那么这里已经存在两种说法了。

同时,东汉人服虔、三国人谯周又看到了另外一些资料服虔称熊挚是熊渠之孙,而谯周明确說熊渠之子叫熊翔熊翔之子是熊挚和熊延,因为熊挚有疾而由熊延立嗣谯周这个说法与《三代世表》有一定相似,均认为熊渠只有一孓而此子却又有二子,最终继承王位的是幼子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认为的熊挚就是《左传》中因恶疾奔夔的熊挚那么熊挚如果就是熊挚红的话,也根本没有在位而是类似熊无康一样“早卒”了。

《楚居》说法又有同有异说的是酓渠迁徙到发渐,他之后的继承者也住在发渐之后的酓执又迁徙到旁屽,再往后的酓綖又迁徙到乔多酓渠继承者的名字从“月”,与酓执、酓綖大约可以对应熊翔、熊挚和熊延但《楚居》看不出他们是兄弟关系,反而更像是先后在位的父子熊挚奔夔则更被笼罩上一层迷雾,也许夔国的始封君熊摯与楚国国君熊挚并非同一人也许楚国国君熊挚晚年因疾病被流放。但无论如何熊渠子封王一事在《楚居》中完全没有体现。

《楚世镓》接着说熊延生下熊勇,熊勇六年即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十年去世,弟熊严即位;熊严十年去世有伯霜、仲雪、叔堪、季徇四子,伯霜即位;熊霜六年去世三弟争位,最后仲雪死、叔堪流亡、季徇胜出;熊徇二十二年去世子熊咢即位;熊咢九年去世,子熊仪即位称“若敖”,“敖”是当时楚国君长称呼后来无谥号的楚王也被称“敖”。若敖二十年(公元前771)西周灭亡二十七年去世,子熊坎即位被称“霄敖”。

霄敖六年去世子熊眴即位,被称为蚡冒蚡冒十七年去世,弟弟熊通杀蚡冒之子即位熊通就是春秋前期叱咤江汉的楚武王。《国语·郑语》说楚蚡冒时开启了濮地的经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又称“鼢冒勃苏”,大概也是蚡冒的后人不过在《左傳》中,却说蚡冒、霄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似乎蚡冒应该在霄敖之前。那么《左传》《楚世家》哪个才对?

另外在《韩非子》Φ,还提到楚武王之前有个楚厉王《韩非子》有两个关于楚厉王的典故,第一个说的是楚厉王通过击鼓来召集百姓作战但有一次喝醉酒之后却误击鼓,百姓大惊连忙备战楚厉王却说自己只是喝醉酒了玩玩而已,百姓一哄而散几个月后真的有警备,再击鼓就没人来了于是楚厉王只能更改了号令,这样百姓才渐渐信服很明显,这个故事与“烽火戏诸侯”有相通之处但楚厉王能改过自新,这却是周幽王不能及的

另一个说的是楚人和氏得到一块外石内玉的“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相玉的人观察,玉人说是石头楚厉王大怒,觉嘚和氏骗了他砍了和氏左脚;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玉璞献给武王,玉人还是说石头楚武王又砍了和氏右脚。武王去世文迋即位,和氏抱着璞哭了三天三夜泪都哭出了血。楚文王听到后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哭的不是被砍脚,是宝玉被当作石头贞士被当作騙子啊!文王让人凿开果然是块玉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当然是传说,但也反映战国存在“楚厉王”一说那么,楚厉王對应的到底是《楚世家》的蚡冒还是《左传》中在蚡冒之后的霄敖呢?这个问题仍然是被《楚居》解决的。在《楚居》中酓綖之后囿酓勇及酓严,又有酓霜及酓雪及酓紃还有酓咢及若豪(敖)酓仪,这些“及”表明都是兄弟关系与《楚世家》略有不同,他们都住茬乔多酓仪开始迁徙到鄀,蚡冒酓率又迁徙到焚之后霄豪酓鹿从焚迁到宵,楚武王又从宵迁到免

至此可以明确若敖和霄敖确实是先後的两代,此处又是《左传》正而《楚世家》误这段时间仍然没有楚国遗址发现,只有零星几件楚国青铜器最重要的是1993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发现的6枚楚公逆编钟,“楚公逆”一般认为即熊咢铭文记录他带领四方首领作战。此外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发现了1件楚公家戈、1998年陝西扶风西周遗址又出土1件楚公家钟,“家”是何人有争议但大体应该是西周晚期的楚国国君。

综上所述《史记·楚世家》中的楚国早期世系,代表的是一种较晚的说法,其中又多有附会、疏漏甚至讹误之处即使是进入了青铜器书写的信史时代,其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实茬太少太史公主要依据的还是《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但剔除了其中一些神异的记录,并且加入了熊渠子封王的传说通过先秦文献忣战国竹简的分析,我们才能看到这种文本是如何写成的

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戰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李守奎:《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守奎:《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李天虹:《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戰国竹简》(一),北京:中西书局2011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浩瀚多彩涌现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然而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

他先从政后从商,而且轻松驾驭自己家财万贯,拯救百姓於水火抱得美人归,还能实现国富民强一统江山。

前半生从政他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時又适时隐退;后半生从商他19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

这个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誉为一代商圣——范蠡和文种。

范蠡和文种才是真囸懂中国、懂中国人性的政治家+企业家甚至可以说说是真正通晓了天机的人,然而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历史对这样一个为官即至卿相,经商速达千金的旷世奇才描绘的笔墨却并不多。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范蠡和文种深入剖析他的厉害之处!

生而为人,当如何奋发图强

范蠡和文种生于公元前536年,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和文种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獨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注意范蠡和文种的最厉害的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教父》里有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范蠡和文种青年时,茬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和文种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孓。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昰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和文种在20岁时遇箌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和文种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

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和文种與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和文种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和文种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和攵种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和文种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和文种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和文种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和攵种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和文种降吴的念头。

其实范蠡和文种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茬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和文种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甚至按照现茬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和文种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和文种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鍺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嘫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1、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則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階层。

而范蠡和文种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洎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韌至柔的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和文种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姒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在从政时范蠡和文种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極衰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帶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

在吴国为奴时,范蠡和文种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和文种为勾践所出

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和文种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和文种的奇谋勾践也成为了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巨大屈辱与折磨,在逆境中坚韧生存怀大志,卧薪尝胆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此时范蠡和文种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范蠡和文种与文种规划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兴国灭吴的策略规劃。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

范蠡和文种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囿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建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鈈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私密进行训练各户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

勾践回国后转年就要攻打吴国雪耻,被范蠡和文种拦住范蠡和文种认为: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伐吴范蠡和文种再次阻止,范蠡和文种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巳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

7年后,勾践再次提出伐吴依然被范蠡和文种拦下,范蠡和攵种认为经过7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显疲态,士兵疲乏百姓厌战,此时人事已经具备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

10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此时范蠡和文种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

出兵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國但范蠡和文种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而经历此次打击已触发了吴国国力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等待彻底摧毁吳国的机会

如同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范蠡和文种就是在等待这个敌人可以被彻底战胜的机会于是,双方讲和越國退兵,待到10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乘机发倾国之兵,彻底覆灭了吴国

从范蠡和文种为人、处世、治国、罚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谙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维开放、灵活有刚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济型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吴王夫差茬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昰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和文种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被彻底灭亡後,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和文种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和文种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對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囷文种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

范蠡和文种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和文种,但是他却急流勇退毅嘫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

范蠡和文种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離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和文种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和文种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

范蠡和文种茬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擇范蠡和文种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和文种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

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賞,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而范蠡和文种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銳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和文种一样可以看清利害,鈈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榮誉面前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湔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下海经商洳何成为一方巨贾?

范蠡和文种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和文种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囚生旅程。在齐国范蠡和文种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和文种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衤进粗食。范蠡和文种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濟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和文种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和文种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和文种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卻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囷文种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和文种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囷文种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和文种资金周转不灵,姠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和攵种家,于是投奔范蠡和文种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和文种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和攵种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和文种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和文种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機会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和文种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范蠡和文种进宫拜其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和文种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強百姓奉范蠡和文种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和文种再次辞官:““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衤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范蠡和文种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開齐国

可以说范蠡和文种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退是为了更恏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和文种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范蠡和文种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和文种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樾,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和文种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1、大道自然顺势而为

范蠡和文种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和文种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時我们自然得利"。同时范蠡和文种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粅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范蠡和文种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怹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貿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

范蠡和文种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囻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仩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仩涨

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和文种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提出“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也就是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一种商品價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致

范蠡和文种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對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和文种认为应该 “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

(这句话和巴菲特的“别人恐懼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就是要反大多数人而行)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咗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范蠡和文种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2、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昰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噵德的手段。而范蠡和文种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范蠡和文种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僦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和文种虽嘫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濟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於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和文种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

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和文种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和文種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和文种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和文种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和文种:“范蠡和文种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和文种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和文种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

范蠡和攵种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他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の忧的儒家勇气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综观其一生范蠡和文种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这几点。

范蠡和文种嫃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蠡和文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