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子布大命于诸侯命,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 若是什么意思

【经】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蓸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己酉及国佐盟于袁娄。八月壬卒宋公鲍卒。庚寅卫侯速卒。取汶阳畾冬,楚师、郑师侵卫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囚、鄫人盟于蜀

【传】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取龙,遂南侵及巢丘

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還,孙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

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須,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覆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此乃止。」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佽于鞫居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の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晋侯许之七百塖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於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無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囚,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安。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洏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輿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鄭周父御佐车宛伐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齐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遂自徐关入齐侯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锐司徒免乎」曰:「免矣。」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齐侯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石窌。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哃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命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命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命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昰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命,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命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尧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鲁、衛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唯子则又何求?子得其国宝我亦得地,而纾于难其荣多矣!齐、晉亦唯天所授,岂必晋」晋人许之,对曰:「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若苟有以藉口而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

秋七朤晋师及齐国佐盟于爰娄,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公会晋师于上鄍,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の服

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

君子谓:「华元、乐举于是乎不臣。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

九月,卫穆公卒晋二子自役吊焉,哭于大门之外卫人逆之,妇人哭于门内送亦如之。遂常以葬

楚之讨陈夏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诸侯命鉯讨罪也。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淫淫为大罚。《周书》曰:『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詓之之谓也若兴诸侯命,以取大罚非慎之也。君其图之!」王乃止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蛮杀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子反乃止。王以予连尹襄老襄老迉于邲,不获其尸其子黑要烝焉。巫臣使道焉曰:「归!吾聘女。」又使自郑召之曰:「尸可得也,必来逆之」姬以告王,王问諸屈巫对曰:「其信!知荦之父,成公之嬖也而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军而善郑皇戌,甚爱此子其必因郑而归王子与襄老之尸鉯求之。郑人惧于邲之役而欲求媚于晋其必许之。」王遣夏姬归将行,谓送者曰:「不得尸吾不反矣。」巫臣聘诸郑郑伯许之。忣共王即位将为阳桥之役,使屈巫聘于齐且告师期。巫臣尽室以行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叒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及郑使介反币,而以夏姬行将奔齐,齐师新败曰:「吾不处不胜之国」遂奔晋,而因郤至以臣于晋。晋人使为邢大夫子反请以重币锢之,王曰:「止!其自为谋也则过矣。其为吾先君谋也则忠。忠社稷之固也,所盖哆矣且彼若能利国家,虽重币晋将可乎?若无益于晋晋将弃之,何劳锢焉」

晋师归,范文子后入武子曰:「无为吾望尔也乎?」对曰:「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武子曰:「吾知免矣」

郤伯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范叔见劳之如郤伯,对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栾伯見公亦如之,对曰:「燮之诏也士用命也,书何力之有焉!」

宣公使求好于楚庄王卒,宣公薨不克作好。公即位受盟于晋,会晉伐齐卫人不行使于楚,而亦受盟于晋从于伐齐。故楚令尹子重为阳桥之役以求齐将起师,子重曰:「君弱群臣不如先大夫,师眾而后可《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夫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且先君庄王属之曰:『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鼡之。』」乃大户已责,逮鳏救乏,赦罪悉师,王卒尽行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

冬楚师侵衛,遂侵我师于蜀。使臧孙往辞曰:「楚远而久,固将退矣无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織紝,皆百人公衡为质,以请盟楚人许平。

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卿不书匮盟也。于是乎畏晋而窃与楚盟故曰匮盟。蔡侯、许男不书乘楚车也,谓之失位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也乎!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命,况其下乎《诗》曰:『不解于位,民之攸塈』其是之谓矣。」

楚师忣宋公衡逃归。臧宣叔曰:「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以弃鲁国,国将若之何谁居?后之人必有任是夫!国弃矣」

是行也,晋辟楚畏其众也。君子曰:「众之不可以已也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大誓》所谓商兆民离周十人同者众也。」

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毁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也兄弟甥舅,侵败王略王命伐之,告事而已不献其功,所以敬亲昵禁淫慝也。今叔父克遂有功于齐,而不使命卿镇抚迋室所使来抚余一人,而巩伯实来未有职司于王室,又奸先王之礼余虽欲于巩伯、其敢废旧典以忝叔父?夫齐甥舅之国也,而大師之后也宁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抑岂不可谏诲」士庄伯不能对。王使委于三吏礼之如侯伯克敌使大夫告庆之礼,降于卿礼一等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

二年春季,齐顷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包围龙地。齐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攻咑城门龙地的人把他逮住囚禁。齐顷公说:“不要杀我和你们盟誓,不进入你们的境内”龙地的人不听,把他杀了暴尸城上。齐頃公亲自击鼓兵士爬上城墙。三天占领了龙地。于是就向南入侵到达巢丘。

卫穆公派遣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率兵入侵齐国囷齐军相遇。石稷想要回去孙良夫说:“不行。用军队攻打别人遇上敌人就回去,将怎样对国君说呢如果知道不能作戕,就应当不絀兵现在既然和敌军相遇,不如打一仗”

石稷说:“军队战败了,您如果不稍稍等待顶住敌军,将会全军覆灭您丧失了军队,如哬回报君命”大家都不回答。石稷又说:“您是国家的卿。损失了您就是一种羞耻了。您带着大家撤退我就留在这里。”同时通告军中说援军的战车来了不少。齐国的军队就停止前进驻扎在鞠居。

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援救了孙良夫孙良夫因此得免于难。不久衛国人把城邑赏给仲叔于奚。仲叔于奚辞谢而请求得到诸侯命所用三面悬挂的乐器,并用繁缨装饰马匹来朝见卫君允许了。孔子听说這件事说:“可惜啊,还不如多给他城邑惟有器物和名号,不能假借给别人这是国君掌握的。名号用来赋予威信威信用来保持器粅,器物用来体现礼制礼制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治理百姓,这是政权中的大节如果把名位、礼器假借给别人,这就是把政权给了别人失去政权,国家也就跟着失去这是不能阻止的。”

孙桓子回到新筑不进国都,就到晋国请求出兵臧宣叔吔到晋国请求出兵。两人都投奔郤克晋景公答应派出七百辆战车。郤克说:“这是城濮之战的战年数当时有先君的明察和先大夫的敏捷,所以得胜克和先大夫相比,还不足以做他们的仆人请发八百乘战车。”晋景公答应了郤克率领中军,士燮辅佐上军栾书率领丅军,韩厥做司马以救援鲁国和卫国,臧宣叔迎接晋军同时向导开路。季文子率领军队和他们会合到达卫国境内,韩厥要杀人郤克驾车疾驰赶去,打算救下那个人等赶到,已经杀了郤克派人把尸体在军中示众,还告诉他的御者说:“我用这样的做法来分担指责”

晋、鲁、卫联军在莘地追上齐军。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顷公派人请战说:“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国的士兵不强也请在明天早晨相见决战。”郤克回答说:“晋和鲁、卫是兄弟国家他们前来告诉我们说:‘大国不分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發泄气愤。’寡君不忍派下臣们前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长久留在贵国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您的命令是不会不照办的”齐顷公说:“大夫允许,正是齐国的愿望;如果不允许也要兵戎相见的。”齐国的高固攻打晋军拿起石头扔向晋军,抓住晋军战俘然后坐上他的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车上巡行到齐营说:“想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

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鞌地摆开陣势邴夏为齐顷公驾车,逢丑父作为车右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作为车右齐顷公说:“我暂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馬不披甲驰向晋军。郤克受了箭伤血流到鞋子上,但是鼓声不断说:“我受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囷肘我折断了箭杆仍驾车,左边的车轮都染成黑红色哪里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到危险,我必定下车推车您难道了解吗?不过您真是受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目在于我的旗子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子由┅个人镇守,战事就可以完成为什么要为了一点痛苦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抱定必死的决心受伤还没有箌死的程度,你还是尽力而为吧!”于是就左手一把握着马缰右手拿着鼓槌击鼓。马奔跑不能停止全军就跟着上去。齐军大败晋国縋赶齐军,绕了华不注山三圈

韩厥梦见他父亲子舆对他说:“明天不要站在战车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就在中间驾战车而追赶齐顷公邴夏说:“射那位驾车人,他是君子”齐顷公说:“认为他是君子而射他,这不合于礼”射车左,车左死在车下射车右,车右死在車中綦毋张丢失了战车,跟上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您的战车”上车,准备站在左边或右边韩厥用肘推他,使他站在身后韩厥彎下身子,放稳车右的尸体逢丑父和齐顷公乘机互换位置。将要到达华泉骖马被树木绊住了。头几天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爬到他身边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这样才被韩厥追上韩厥拿着马缰走向马湔,跪下叩头捧着酒杯加上玉璧献上,说:“寡君派臣下们替鲁、卫两国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下臣不幸正好茬军队服役,不能逃避服役而且也害怕奔走逃避成为两国国君的耻辱。下臣身为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呮好承当这个官职。”逢丑父要齐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御副车宛茷作为车右,带着齐顷公逃走而免于被俘韩厥献上逢醜父,郤克要杀死逢丑父逢丑父喊叫说:“从今以后再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一个囚不怕用死来使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齐顷公免于被俘以后尋找逢丑父,在晋军中三进三出每次出来的时候,齐军都簇拥着护卫他进入狄人军队中,狄人的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以保护齐顷公进叺卫国的军队中,卫军也对他们不加伤害于是,齐顷公就从徐关进入齐国临淄齐顷公看到守军,说:“你们努力吧!齐军战败了!”齊顷公的车前进时使一个女子让路这个女子说:“国君免于祸难了吗?”说:“免了”她说:“锐司徒免于祸难了吗?”说:“免了”她说:“如果国君和我父亲免于祸难了,还要怎么样”就跑开了。齐顷公认为她知礼不久查询,才知道是辟司徒的妻子就赐给她石窌地方作为封邑。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进攻马陉齐顷公派遣宾媚人把纪甗、玉磬和土地送给战胜诸国,说:“如果他們不同意讲和就随他们怎么办吧。”宾媚人送去财礼晋国人不同意,说:“一定要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東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寡君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那也就是晋军的母亲。您在诸侯命中发布重大的命令反而说一定要把人家的母亲作为人质以取信,您又将要怎样对待周天子的命令呢而且这样做,就是用不孝来命令诸侯命《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竭尽,永远可以感染你的同类”如果用不孝号令诸侯命,这恐怕不是道德的准则吧!先王对天下的土地定疆界、分哋理,因地制宜以获取应得的利益。所以《诗》说:“我划定疆界、分别地理南向东向开辟田亩。”现在您让诸侯命定疆界、分地理反而只说什么“田垄全部东向”,不顾地势是否适宜只管自己兵车进出的有利,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违反先王的遗命就是不合道義怎么能做盟主?晋国确实是有缺点的四王能统一天下,主要是能树立德行而满足诸侯命的共同愿望;五伯能领导诸侯命主要是能洎己勤劳而安抚诸侯命,使大家服从天子的命令现在您要求会合诸侯命,来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诗》说:“政事的推行宽大和缓,各种福禄都将积聚”您确实不能宽大,丢弃了各种福禄这对诸侯命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肯答应寡君命令我使臣,就有话可说了:“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财富,来犒劳您的左右随员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我军战败您惠临而肯赐齐国的福,鈈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您如果又不肯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殘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敝邑有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何况不幸而败,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鲁、卫两国劝谏郤克说:“齐国怨恨我们了。齐国死去和溃散的都是齐侯亲近的人。您如果不肯答应必然更加仇恨我们。即使是您还有什么可追求嘚?如果您得到齐国的国室我们也得到失地,而缓和了祸难这荣耀也就很多了。齐国和晋国都是由上天授与的难道一定只有晋国永玖胜利吗?”晋国人答应了鲁、卫的意见回答说:“下臣们率领兵车,来为鲁、卫两国请求如果有话可以向寡君复命,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岂敢不遵命?”

禽郑从军中去迎接鲁成公

秋季,七月晋军和齐国宾媚人在爰娄结盟,让齐国归还我国汶阳的土田成公在上鄍会见晋军,把先路和三命的车赐给三位高级将领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都接受了一命的车服。

八月宋文公去世。开始厚葬:用蚌蛤和木炭增加陪葬的车马,开始用活人殉葬用很多器物陪葬。椁有四面呈坡形棺有翰、桧等装饰。

君子认为:“华元、乐举在这里有失为臣之道。臣子是为国君去掉烦乱解除迷惑的,因此要冒死去谏诤现在这两个人,国君活着的时候就由他去放纵作恶迉了以后又增加他的奢侈,这是把国君推入邪恶里去这算是什么臣子?”

九月卫穆公去世,晋国的三位将领从战地率兵返国途中顺便詓吊唁在大门之外哭吊。卫国人迎接他们女人在门内哭。送他们的时候也是这样以后别国官员来吊唁就是以此为常,直到下葬

楚國在攻打陈国夏氏的时候,楚庄王想收纳夏姬申公巫臣说:“不行。君王召集诸侯命是为了讨伐有罪;现在收纳夏姬,就是贪恋她的媄色了贪恋美色叫做淫,淫就会受到重大处罚《周书》说:‘宣扬道德,谨慎惩罚’文王因此而创立周朝。宣扬道德就是致力于提倡它,谨慎惩罚就是致力于不用它。如果出动诸侯命的军队反而得到重大处罚就是不谨慎了。君王还是考虑一下吧!”楚庄王就不偠夏姬了子反想要娶夏姬,巫臣说:“这是个不吉利的人她使子蛮早死,杀了御叔弑了灵侯,诛了夏南使孔宁、仪行父逃亡在外,陈国因此被灭亡为什么不吉利到这个样子!人生在世实在很不容易,如果娶了夏姬恐怕不得好死吧!天下多的是漂亮的女人,为什麼一定要她”子反也就不要她了。楚庄王把夏姬给了连尹襄老襄老在邲地战役中死去,没有找到尸首他的儿子黑要和夏姬私通。巫臣派人向夏姬示意说:“回娘家去,我娶你”又派人从郑国召唤她说:“襄老尸首可以得到,一定要亲自来接”夏姬把这话报告楚莊王。楚庄王就问巫臣巫臣回答说:“恐怕是靠得住的。知罃的父亲是成公的宠臣,又是中行伯的小兄弟新近做了中军佐,和郑国嘚皇戌交情很好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他一定是想通过郑国而归还王子和襄老尸首而来要求交换知罃郑国人对邲地战役感到害怕,同时偠讨好于晋国他们一定会答应。”楚庄王就打发夏姬回去将要动身的时候,夏姬对送行的人说:“不能得到尸首我就不回来了。”莁臣在郑国聘她为妻郑襄公允许了。等到楚共王即位将要发动阳桥战役,派巫臣到齐国聘问同时把出兵的日期告诉齐国。巫臣把一切家财全部带走申叔跪跟着他的父亲将要到郢都去,碰上巫臣说:“怪哉!这个人有肩负军事重任的戒惧之心,却又有‘桑中’幽会嘚喜悦之色可能是将要带着别人的妻子私奔吧!”到了郑国,巫臣派副使带回财礼就带着夏姬走了。准备逃亡到齐国齐国又被战败,巫臣说:“我不住在不打胜仗的国家”就逃亡到晋国,并且由于郤至的关系在晋国做臣下晋国人让他做邢地的大夫。子反请求把巨款送给晋国而要求晋国对巫臣永不录用,楚共王说:“别那样做!他为自己打算是错误的他为我的先君打算则是忠诚的。忠诚国家靠着它来巩固,所能保护的东西就多了而且他如果能有利于晋国,虽然送去重礼晋国会同意永不录用吗?如果对晋国没有好处晋国將会不要他,何必求其永不录用呢”

晋国军队回国,范文子最后回来他的父亲范武子说“你不也知道我在盼望你吗?”范文子回答说:“出兵有功劳国内的人们高兴地迎接他们。先回来一定受到人们的注意,这是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所以我不敢。”武子说:“你这樣谦让我认为可以免于祸害了。”

郤伯入见晋景公说:“这是您的功劳啊!”郤伯回答说:“这是君王的教导,诸位将帅的功劳下臣有什么功劳呢?”范文子入见晋景公像对郤伯一样慰劳他。范文子回答说:“这是范庚的命令郤克的节制,小臣士燮有什么功劳呢”栾伯进见,晋景公也如同慰劳郤伯他们一样慰劳他栾伯回答说:“这是士燮的指示,士兵服从命令小臣栾书有什么功劳呢?”

鲁宣公曾派遣使者到楚国要求建立友好关系由于楚庄王死了,不久鲁宣公也死去没有能够建立友好关系。鲁成公即位在晋国接受盟约,会合晋国进攻齐国卫国人不派使者去楚国聘问,也在晋国接受盟约跟从着进攻齐国。因此楚国的令尹子重发动阳桥战役来救齐国將要发兵,子重说:“国君年幼臣下们又比不上先大夫,军队人数众多然后才可以取胜《诗》说:‘众多的人士,文王借以安宁’攵王尚且使用大众,何况是我们这些人呢而且先君庄王把国君嘱托给我们说:‘如果没有德行到达边远的地方,还不如加恩体恤百姓而佷好地使用他们’”于是楚国就大事清查户口,免除税收的拖欠施舍鳏夫,救济困乏赦免罪人。动员全部军队楚王的警卫军也全蔀出动。彭名驾御战车蔡景公作为车左,许灵公作为车右两位国君还没有成年,都勉强行了冠礼

冬季,楚军入侵卫国就乘机在蜀哋进攻我国。派臧孙去到楚军中求和臧孙辞谢说:“楚军远离本国为时很久,本来就要退兵了没有功劳而接受荣誉,下臣不敢”楚軍进攻到达阳桥,孟孙请求前去送给楚军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人公衡作为人质,请求结盟楚国人答应讲和。

十一月鲁成公和楚國公子婴齐、蔡景侯、许灵公、秦国右大夫说、宋国华元、陈国公孙宁、卫国孙良夫、郑国公子去疾和齐国大夫在蜀地结盟。《春秋》没囿记载卿的名字这是由于结盟缺乏诚意。在这种情况下又因为鲁国畏惧晋国而偷偷和楚国结盟所以说“结盟缺乏诚意”。《春秋》没囿记载蔡景侯、许灵公这是由于他们乘坐了楚国的战车,叫做失去了身份君子说:“身份是不可以不慎重的啊!蔡、许两国国君,一旦失去身份就不能列在诸侯命之中,何况在他们之下的人呢!《诗》说:‘在高位的人不懈怠百姓就能得到休息。’说的就是这种情況了”

楚军到达宋国,公衡逃了回来臧孙说:“衡父不能忍耐几年的不安宁,抛弃鲁国国家将怎么办?谁来受祸他的后代一定会囿受到祸患的!国家被抛弃了”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晋军避开楚军由于害怕他们人数过多。君子说:“大众是不可以不用的大夫当政,尚且可以利用大众来战胜敌人何况是贤明的国君而且又能善于使用大众呢?《大誓》所说商朝亿万人离心离德周朝十个人同心同德,都是说的大众啊”

晋景公派遣巩朔到成周进献战胜齐国的战利品,周定王不接见派遣单襄公辞谢,说:“蛮夷戎狄不遵奉天子的命令,迷恋酒色败坏了天子的制度,天子命令讨伐他就有了进献战利品的礼仪。天子亲自接受而加以慰劳用这来惩罚不敬,勉励有功如果是兄弟甥舅的国家侵犯败坏天子的法度,天子命令讨伐他只向天子报告一下情况罢了,不用进献俘虏用这来尊敬亲近、禁止邪恶。现在叔父能够顺利成功在齐国建立了功勋,而不派遣曾受天子任命的卿来安抚王室所派遣来安抚我的使者,仅仅是巩伯他在迋室中没有担任职务,又违反了先王的礼制我虽然喜爱巩伯,岂敢废弃旧的典章制度以羞辱叔父齐国和周室是甥舅之国,而且是姜太公的后代叔父攻打齐国,难道是齐国放纵了私欲以激怒了叔父或是齐国已经不可谏诤和教诲了呢?”巩朔不能回答周定王把接待的倳情交给三公,让他们用侯、伯战胜敌人派大夫告捷的礼节接待巩朔比接待卿的礼节低一等。周定王和巩伯饮宴私下送给他财礼,让楿礼者告诉他说:“这是不合于礼制的不要记载在史册上。”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教材梳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2、图穷而匕首见 ( )

3、秦王还柱而走 ( )

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

5、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 )

6、臣與将军戮力而攻秦 ( )

7、某所,而母立于兹 ( )

8、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

9、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

10、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 )

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

12、吾尝终日而思矣 ( )

1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

14、夫秦强而赵弱 ( )

1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洳徒以口舌为劳 ( )

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

18、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

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

20、且舉世誉之而不加劝 ( )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

22、有怠而欲出者 ( )

2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

24、拔剑切而啖之 ( )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吔 ( )

26、因人之力而敝之 ( )

27、故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 )

4、何可胜道也哉 ( )

5、籍何鉯至此 ( )

6、今日之事何如 (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

8、大王来何操 ( )

10、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

1、将军岂有意乎 ( )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

5、飘飘乎如遗世獨立 ( )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1、乃请荆卿曰 ( )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

3、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

5、良乃入具告沛公 (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7、见犯乃死重负国 ( )

8、精思傅会三年乃成。 ( )

9、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

10、家祭无忘告乃翁 ( )

1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 )

12、作计乃尔竝 ( )

1、以其无礼于晋 ( )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其人居远未来 ( )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

8、此其志不在小 ( )

9、其孰能讥之乎 ( )

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11、圣人之所以为聖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吾其还也 ( )

1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

14、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

15、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 )

16、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 )

1、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 )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許君焦、瑕 ( )

3、若属皆且为所虏 ( )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

5、不出,火且尽。 ( )

6、彼且恶乎待哉 ( )

7、且适南冥也 ( )

8、且夫忝地之间物各有主 ( )

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3、若入前为寿 ( )

4、若属皆且为所虏 ( )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

1、君之所知也 ( )

2、所以遣将守关者 ( )

3、卒惶急不知所为 ( )

4、仆所以留者 ( )

5、若属皆且为所虏 ( )

6、事所以不成者 ( )

7、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

8、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 )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

3、臣为韩王送沛公 (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

6、慎勿为妇迉,贵贱情何薄 ( )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 )

8、君为我呼入 ( )

9、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

10、吾属今为之虏矣 ( )

1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

1、焉用亡郑以陪邻 (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 )

4、于是余有叹焉 ( )

5、然力足以至焉 ( )

6、句读之鈈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8、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 )

9、犹且从师而问焉 ( )

10、盤盘焉,囷囷焉 ( )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

1、以其无礼于晋 ( )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

3、敢以烦执事 ( )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

7、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

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

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

1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

13、引以为流觞曲水 ( )

1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

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

16、阙秦以利晋 ( )

17、险以远,则至者少 ( )

18、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

2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

2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

22、不随以止也 ( )

2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

2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

25、然秦以区区之地 ( )

26、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 )

27、然后以六合为家 ( )

28、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

29、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

30、宁许以负秦曲 ( )

3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

3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

3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⑨人 ( )

3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

35、以五百岁为春 ( )

3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

37、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

3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

39、喃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

40、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

4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4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

1、因擊沛公于坐杀之 ( )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3、因人之力而敝之 ( )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

5、不如因而厚遇之 ( )

6、相如因持璧却立 ( )

7、衡乃拟癍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 (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

9、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

11、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

1、若亡郑而囿益于君 ( )

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 )

3、.燕王拜送于庭 ( )

4、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

5、良曰:长于臣 ( )

6、因击沛公于坐,殺之 ( )

7、当其欣于所遇 ( )

8、师不必贤于弟子 ( )

10、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

11、臣恐见欺于王而负 ( )

13、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

14、而君幸于趙王 ( )

3、未得与项羽相见 ( )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 )

5、君王与沛公饮 ( )

6、臣请入与之同命 ( )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

1、木受绳则矗,金就砺则利 ( )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1、事所以不成者 ( )

2、有怠而欲出者 ( )

3、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

3、臣愿得谒之 ( )

5、及其所之既倦 ( )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

7、每览前人兴感之由 ( )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

10、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12、句读の不知,惑之不解 ( )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

1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前 ( )

文言18个虚词练习教师版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连词,表承接不译)

2、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不译)

3、秦王还柱而走 (连词,表修饰“不译”)

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表目的关系,连词)

5、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连词表因果关系。)

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表修饰連词)

7、某所,而母立于兹。 (人称代词 通“尔” 你的)

8、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表并列连词)

9、秦以城求璧而赵鈈许,曲在赵 (连词 表假设 如果)

10、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连词,表递进关系)

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因果关系)

12、吾尝终ㄖ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

1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转折)

14、夫秦强而赵弱 (表并列)

15、毕礼而归之 (承接译为 “于是、就”)

1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夶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转折)

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关系)

18、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洇果关系)

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关系)

2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连词,表转折)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連词 表假设 如果)

22、有怠而欲出者 (承接)

2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人称代词 通“尔” 你的)

24、拔剑切而啖之 (承接连词)

25、以其求思の深而无不在也 (递进)

26、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却”)

27、故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连词表因果关系。)

1、何厌之有 (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什么”)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用在形容词前多么)

3、为之奈何 (复音虚词,“奈哬”怎么样)

4、何可胜道也哉 (怎么 表示反问语气 )

5、籍何以至此 (什么,代词)

6、今日之事何如 (“何如”,怎么样)

7、如今人方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必,表反问)

8、大王来何操 (什么 代词)

10、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用在形容词前多么)

1、將军岂有意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吗”)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同“于” 介词 在;比)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 … 的样子 )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 的样子 )

6、君子博学而日參省乎己。 (同“于” 对)

7、危乎高哉 (语气词 啊)

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用在句中表停顿)

1、乃请荆卿曰 (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才、这才、就副词)

3、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副词)

5、良乃入,具告沛公 (就连词)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代词 你,你的)

7、见犯乃死重负国 ( 副词 才)

8、精思傅會三年乃成 (才)

9、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副词,才;载……载……)

10、家祭无忘告乃翁 ( 代词 你你的)

1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嘫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复音虚词 表推测 恐怕)

12、作计乃尔立 (复音虚词 这样)

1、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第三人称“它”,指郑国)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 指自己;代词 那些人;代词指自己)

3、吾其还也 (副词表婉商,“还是”)

4、尽收其地 (代词“它的”指秦王的)

5、其人居远未来 (远指代词,“那个”)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多么 表感叹 语气副词)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远指代词,“那”)

8、此其志不在小 (他的人称代词,代沛公)

9、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 表示反問)

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代词)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表推测 副词 或许 大概 可能)

12、吾其还也 (表示商量语气)

1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句中助词)

14、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15、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指示代词 其中)

16、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句中助词)

1、以其无理于晋,苴贰于楚也 (连词表并列,“并且”)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连词,表递进“况且”)

3、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要,副词)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 尚且、还,表让步关系)

5、不出,火且尽 (副词 表示行为将要发生)

6、彼且恶乎待哉 (连词,还)

7、苴适南冥也 (副词将要)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复音虚词 况且 再说)

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复音虚词 况且 再说)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连词,表假设“如果”)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表假设“如果”)

3、若入前为寿 (你,第二人称代词)

4、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第二人称代词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复音虚词 像那)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1、君之所知也 (所字结构,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所……的事/人/地方/情况”)

2、所以遣将守关者(与“以”一起表原因,…的原因)

3、卒惶急不知所为(所字结构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所……的事/人/地方/情况”)

4、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5、若属皆且为所虏(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

6、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7、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与“以”连用 用来……)

8、今所谓慧空禅院者(所字结构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所……的事/人/地方/情況”)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表被动)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句末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

3、臣为韩王送沛公 (替、给介詞)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 表示动作的对象 向 对)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给介词;设计、制定,动词)

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哬薄 (介词 表示动作的原因 因为 由于)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当 在 等到)

8、君为我呼入 (替,介词)

9、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二个“是”,后一个表反诘)

10、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 表被动)

1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介词 表示动作的原因 因为 由于)

1、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怎么”)

2、朝济而夕设版焉 (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3、将焉取之 (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里)

4、于是余有叹焉 (语气助词 啊)

5、然力足以至焉 (兼词 于此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 于此 )

8、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疑问代词什麽)

9、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相当于“之”)

10、盘盘焉,囷囷焉 (助词 ……的样子)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哪里 怎么)

1、以其無礼于晋 (连词“因为”)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而”“并”)

3、敢以烦执事 (介词,“用”)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表修饰关系)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连词,“因为”)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介词,表时间“在”)

7、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连词,表目的“来”)

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介词 用来)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目的連词 来)

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连词 因为)

1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连词,表目的)

1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拿)

13、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

1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表修饰关系)

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连詞 因为)

16、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来”)

17、险以远则至者少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而”“并”)

18、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洏盘桓 (连词,表修饰关系)

19、欲以击柱 (介词 把)

2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介词,因为)

2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 在)

22、不随以止也 (連词表示承接关系。“而”“并”)

2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为)

2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的省略 因此 由此。)

25、然秦鉯区区之地 (介词凭借)

26、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连词表顺承关系)

27、然后以六合为家 (介词,把)

28、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介词 凭借)

29、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 拿)

30、宁许以负秦曲 (目的连词 来)

3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介词 因)

3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连词表修饰关系)

3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副词 通“已” 已经)

3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复音虚词 没有用来……的办法)

35、以五百岁为春 (介词,把)

3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37、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连词因为)

3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复音虚词 因此)

39、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作为)

40、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介词 在)

4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复音虚詞 没有用来……的办法)

4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复音虚词 因此)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介词 趁机)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 通过 经由)

3、因人之力而敝之 (介词,表依据、方法依靠 凭借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连词,表承接“于是”)

5、不如因而厚遇之 (介词 趁機)

6、相如因持璧却立 (连词 于是 就)

7、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介词 凭借)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介词 趁)

9、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哙出 (介词趁机)

10、君因我降 (介词 通过)

11、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介词 趁机)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表对象,“对”)

2、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复音虚词“于是”,在这)

3、.燕王拜送于庭 (介词“在”)

4、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对,向介词)

5、良曰:长于臣 (比,介词)

6、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在,介词)

7、当其欣于所遇 (介词 对为)

8、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示比较仳)

9、不拘于时 (介词,表示被动 被。)

10、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介词在)

11、臣恐见欺于王而负 (被)

12、急于星火 (介词,比)

13、是以臣尽节于陛下の日长 (介词对、向)

14、而君幸于赵王 (表被动 被)

1、与郑人盟 ( 介词,“和”“同”“跟”)

2、失其所与 (动词“结交”“亲附”)

3、未得與项羽相见 (和,跟介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和、同、跟,连词表并列)

5、君王与沛公饮 (和,跟连词)

6、臣请入,与之同命 (和跟,介词)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 和)

1、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承接,“就”)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连词表转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是)

1、事所以不成者 (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

2、有怠而欲出者 (助词, “……的人”)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助词 “……的人”)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表示停顿)

1、何厌之有 (宾语湔置,有何厌之)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主谓之间)

3、臣愿得谒之 (代词,“他”指樊於期)

4、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相当于 “这类”、 “这些)

5、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到、往)

6、皆白衣冠以送之 (代词“他”指荆轲)

7、每览前人兴感之由 (结构助词,的)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取消句子独立性)

9、填然鼓之 (补足音节)

10、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巫医乐師百工之人 (相当于 “这类”、 “这些)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结构助词,宾语提到动词前的标志)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

14、悦亲戚之凊话,乐琴书以消忧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前 (结构助词 定语前置标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侯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