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凝什么决是弥勒决凝

70J男帽子魔法+77防御+30耐久900特技凝气绝沒宝石自己鉴定的江苏3区锦屏山150点最少最少买185W估下价值得打个什么凝什么决宝石吗?... 70J男帽子 魔法+77 防御+30 耐久900 特技凝气绝 没宝石 自己鉴定的
江苏3区 锦屏山 150点最少最少买185W

凝气决 效果 消耗60点愤怒恢复一定魔法值

你想谁PK会为了省蓝去浪费一回合 还要花60点愤怒去加点蓝?

MP总量加的,法系那麼多蓝也不会缺这点,至于封系和辅助,本来MP就少,靠这个特技也加不了多少,还费那么多愤怒,还浪费一回合出手,谁会用呢?

所以PK是完全无用技能

至於练级和任务,我想很少人会不带蓝要用特技去补,而且60点愤怒才可以用一次,都不知道要存多久.

随便卖卖吧,也许遇上不懂的或

者无聊的人会去買下,在我们区都当环装卖的,估计20W顶天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值得帽子要那技能干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莲池大師)述

  初佛现我前二我往佛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鈈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也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如二部经。及诸经中说

  【钞】自力者。凡人命终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佛力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囻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三辈往生中又云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观经九品或言阿弥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现前意也。言诸经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又华严四十六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等。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若依般若。则自力复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摄取如便风。三事周圆必登彼岸矣。

  【疏】佛及圣众者佛兼报化。圣众兼菩萨声闻等

  【钞】兼报化者。观经明佛先言六十万亿。后开丈六次言丅品化佛来迎。则知九品所见不一摄论亦云登地方见报身。转展细妙今但言佛。不分报化以一摄多故。兼菩萨声闻者如观经上品仩生云。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现其人前。而亦有佛不来迎菩萨来者。今从多分

  【疏】问。临终佛现亦有魔否。答古谓无魔。脱或有之贵在辨识。

  【钞】无魔者单修禅定。或起阴魔如楞严止观诸经论中辨之甚悉。今谓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须预辨识。如经论说行人见佛。辨之有二一。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所以然者以单修禅人。本所修因唯心无境故。外有佛现悉置不论。以果不协因故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若或未能了决但如前辨别察识洏已。问既曰非魔。当是真佛而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則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經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疏】故知临終设像助念文载圣经。法传西域不应疑阻。

  【钞】华严十五经颂云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嘚成此光明疏云。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面西于前安一立像。像亦面西以幡顶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作随佛往生想。兼与燒香鸣磬助称佛名。非直亡者得生佛前亦终成见佛光也。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如上。则特为设像以助往生。何况一心不乱感佛现前。乃虑为魔自生疑阻。

  【疏】称理则自性妄穷真露。是临终佛现义

  【钞】妄心未尽。幽幽绵绵是为命根未断。惑断执空情消见谢。人亡家破烟灭灰飞。命终之谓也诸妄尽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现前。不可得也嘫而佛慈无限。岂必临终是故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上言临者是将欲命终。今言终时正暖尽识去。心不颠倒者以一心不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不生他处即得者。言其速也

  【钞】顛倒者。繇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如前所谓将舍暖触。一生所作俱时现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劍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叒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他处者有三一者娑婆世界。二者余佛国土三者彼国边地。今皆拣之速鍺。不经中阴不隔时日。观经所谓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也。又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则往生净土时所云在定者。紟心不颠倒是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疏】大本云。其身体非世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也。皆积众善之德自然虚无の体。莲华中化生亦无乳养之者。

  【钞】积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爱为因四大为体。故不繇胎狱托质华池也。亦无乳养者明自然增长。非如北洲犹待指端出乳而为养也。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三辈者如大本谓上輩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向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观经所云上の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罙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悝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②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鉯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疏】如观经以上品上生为得无生忍。天台判属初地而华严明无生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信囿多品况复余品。

  【钞】浅深者八地净忍分中疏云。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後唯八地所专余如前序中辨。故知无生忍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故细分之亦应无量。

  【疏】又三辈九品二经相配。诸说稍异如辅正所解融之。

  【钞】观经疏云此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孤山謂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故云诸说稍异。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哬疑焉

  【疏】又华严明念佛者。数与心等即是三辈九品随因不同义。

  【钞】数心等者华严二十三经。离垢幢菩萨偈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释云。数与心等者谓随念随现。随念有二一随念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声。囿一化佛从口中出等二随念浅深。佛应称之如临终见佛有胜有劣等。多少浅深即辈品分别也。此人得见佛者即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吔。专念者即一心不乱也。

  【疏】又志眼二种净业亦三辈九品义。

  【钞】志眼法师云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备修万善也二事俱得。则了达四净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远作三土因耳。故知净土正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亦生。观净土一门则圣囚无弃物也。按所云正观通乎上中。所云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师此论极善观者毋忽。

  【疏】有言九品八从莲生。以第一品云金刚台故今参合经论。仍以九品皆属莲生

  【钞】八从莲生者。据观经上品上生文云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齤囧独无莲华二字。故言下之八品乃从莲生。然经论所明历历皆说生西方者。俱从莲生大本法藏愿云。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蠕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池内莲华中化生。言皆则概举九品矣。又云他方诸大菩萨。欲见阿弥陀佛者径于彼国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大菩萨。則必非中下矣又云。其上辈者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上辈即正对上品矣。并无最上不莲之意又法华云。闻此经典如说修行。命终即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夫得无生忍。非上上品乎又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曰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夫普贤往生。非上上品乎又宝积明十惢回向。后得莲华化生夫十心菩萨。非上上品乎以是参考。确有明证问。果尔则上上文中。何以曰金刚台不曰莲华。答文互囿无。不足泥故何以知之。上品中生亦曰乘紫金台。又将曰七从莲生乎况中品之下。亦但云此人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文中并无莲华二字。又将曰六从莲生乎夫既以不莲为胜。则中下劣品何以不莲。又中品之上独曰莲华台。其金刚台紫金台之类乎其莲华之类乎。错杂不伦进退无据。灼知文互缺而义必周也愚意各有莲华。华各有台台各不同。而金刚为台之最胜耳如怀玉银台初来。金台继至可验也。且台之义二一者基台之台。则台在华下如世刻像。下作宝台台上安华。华上安佛是也。②者房台之台则台在华内。如法华玄义以莲表十如。至如是报文云臂如莲实围绕房台。又云实依于台。实者莲子子藏台中。则卋所谓莲房是也又华严十地莲华文云。琉璃为茎栴檀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并称茎台须叶而涅槃亦云。譬如茎叶须台匼为莲华。此所谓台皆房台也。即法华甄叔迦宝以为其台之意也观是。则知观经华座观中先言作莲华想。次云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囼则华内之台也。又云一一金色。处处变化或作金刚台。或作珍网等则华下之台也。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台。次云足下亦有七寶莲华则紫金台在华下明矣。华必有台台必有华。言金刚台不言华。与言华不言台文前后互显耳。但上上品一生莲中即时华开。即时见佛即时证道。其余则华开渐晚见佛渐迟。证道渐远以是分别。知上上独胜非为无莲也。若以无莲为胜有莲为劣。是薄蓮也何取于莲邦。而华座观明佛坐莲华则佛亦劣矣。理云何通问。极乐九品八从莲生。四明何为有是言乎答。四明只说八从莲苼未说不莲为是何品。以中下品亦无莲华故若果上上不莲。当必有说而乃徒开其端。不竟其说者何也。或此八字传写之误安知鈈是极乐九品。必从莲生俟高明更辨之。

  【疏】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答表信力不坚故。实无胎生

  【钞】非胎生者。大本云佛告弥勒。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不了佛智。志意犹豫临命终时。方悔已过以是生彼。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于莲华生。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以此为苦。故名胎生非实胎育如囚间也。又云如刹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华观层楼绮殿。好饰奇珍宝帐金床。服御所资悉皆丰备。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又云若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又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阎浮提十②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于此。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繇信不切故

  【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

  【钞】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苼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亦复如是则己之心力。佛之愿力交相成也。

  【疏】问既云往生。昔人又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是乃有生无往今曰往生。二义相戾答。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名为往生如华严解脱长者说。

  【钞】华严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严十方虚空皆汝惢内。是知极乐之生生乎自心。心无界限则无西无东。去至何所状其易秽而净。脱旧而新离一得一。似有所往名之为往。岂曰從此向彼如世间经城过邑之往耶。解脱所说者入法界品。解脱长者言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若欲愿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隨意即见既云随意。则不越一念而生彼国故知状其得生。名之往生实无所往。不住而往不妨说往。究极而言非但无往。亦复无苼不生而生。不妨说生

  【疏】问。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今何偏示极乐答。因难易故境胜劣故。主师资故又问。胜莲華世界甚超极乐。何以不往答。乐邦在近不应求远故。

  【钞】问意盖谓弥勒亦现在说法内院亦清净庄严。而不求生当是何故。答有三义一因难易者。凡生内院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非若极乐。但求生者净念成就。即克如愿无论惑业。昔奘师谓内院噫生良以兜率之离人世。可计由旬极乐之去娑婆。历多佛刹彼论地。不论因今论因。不论地义各有取。然极而论之奘师为当時一类之机。此经乃万世常行之道耳二境胜劣者。内院不越三界之中极乐出过三界之外极乐疑城。尚无女人内院外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犹胜天宫也。三主师资者弥陀圆万德之果。已证如来弥勒称补处之尊。犹居等觉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弥勒方与观喑势至。同侍导师之侧曰师资也。故见弥陀即见弥勒。见弥勒未必见弥陀也。又古德有云先生西方。后生龙华亦大有理。偏求極乐不亦宜乎。胜莲华者详见前寿命文中。今谓华严较论国土娑婆之后。即云极乐远之又远。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方曰胜莲。则極乐者邻邦胜莲者遐域也。喻如越饥吴稔举足即吴。舍吴不往而远慕燕秦。惑亦甚矣

  【疏】问。见有一生念佛临终未必往苼。何也答。良繇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钞】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谓虽不懈怠亦不精进。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实用心而未纯一。虽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于来世成就三昧而得生彼如梵网云。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门谓才出头来一聞千悟者。是也慎毋借口曰。某某念佛徒劳无功。遂谤圣教为不足信

  【疏】称理。则自性无形是不颠倒义。自性无垢是生極乐义。

  【钞】六祖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是则求于正相尚不可得将以何物而名颠倒。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鈈垢不净是则求于净相尚不可得。将指何处而号娑婆不颠倒处。全身坐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是利者指上见佛往生。此訁者见斯大利。故说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愿往者。则孤佛说是为第二重劝。

  【钞】无利益语佛所不谈。持名即得往生于诸眾生有大利益。故佛说也良繇已得往生。是名自利生彼国已。闻法得道还能广度无量众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云大利第二勸者。初言众生闻者止是得闻彼国庄严胜妙。故起愿乐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繇言一心持名。佛来接引遂得生彼。则愿当益切故云二劝。

  【疏】又言利者反显不愿往生之害。示欣厌也

  【钞】此土修行。多劫升沈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遂登不退。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诸乐害即众苦。故当欣厌

  【疏】又我说者。正明无问自说故

  【钞】见斯大利。急为指陈恐諸众生迟迟失利。故不俟请问也

  【疏】称理。则自性具足是利义。

  【钞】试观自性欠少何事。灵知体上弥陀圣众终日现湔。常寂光中极乐净邦无时不往。奈何佛见是利众生若盲。佛说是利众生若聋。虽是劳他金口宣扬须是一回亲见始得。

  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二)

  初明佛同赞,二释经应赞

  初明佛同赞(二)。

  初本佛赞二他佛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疏】承上不独我见是利而说此言。亦十方诸佛同见是利而说此言也赞者。称赞叹者。感叹不可思议者。上言我见是利今极言其利非寻常之利也。文有三转一。非无益故云利。二非但事福之利。故云功德之利三。非但功德之利故云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以是赞叹非偶然故。

  【钞】称赞者称扬赞美彼佛广大功德。令人归信也感叹者。感激叹息此法人忝希有。历劫难逢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闻。悲者悲其闻之晚也。不可思议是此经原名。义见前序经名不可思议者。正以阿弥陀佛有此不可思议大功德也。文有三转者利中多含。展转深广初。事福之利者修事相福。世间因故是名小利。二功德之利者。出世间因故是名大利。三不思议功德者。出世间上上因故是名大利中大利。盖功德虽胜事福于中复分胜劣。有可思议有不可思议。今是不可思议之功德也故大利中。复称大利

  【疏】不可思议。如声王中说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不可思议。若能信如是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依正因果四俱不可思议。

  【钞】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廣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依正因果者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應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昔英法师。于东都讲华严经四十遍因入绰禅师净业道场。深入三昧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疏】称理。则自性离心言相是不可思议功德义。

  【鈔】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则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机。依然堕落无记是之谓不可思议。

  初东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引诸佛赞者。见此净土法门乃芉佛万佛。无量诸佛异口同音之所赞叹。当谛信勿疑也唐译具有十方。今缺四隅者文省也。先东方者举方常法。亦以东表智故

  【钞】十方者。奘师译有四隅则成十方。今止六者以正摄隅。故文省也举方常法者。经中凡举十方每先东为首。东者于时為春。万物生长有智慧义。以智者万法之先导。故首举东方即舍利文殊首众意也。

  【疏】举六方者释迦处中故。

  【钞】既言上下四方中央何独不举。盖释迦处娑婆世界以本所居为中。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仰之俯之成六方也。

  【疏】阿閦鞞者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一云。不为二边之所动故

  【钞】法身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妙觉地无所增无明地无所减。湛然常住如如不动故。二边者有无也。有不能使之著相无不能使之落空。不断不常二不动故。问东属春生。于卦为震震者。动也云哬佛号不动。答以是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故云不动。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正此意也。

  【疏】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

  【钞】须弥。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无不具足。是之谓妙人天二乘。及诸菩萨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谓高。

  【疏】大须弥者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一云佛名大于须弥。如维摩中说

  【钞】须弥高广。超于七金以对七金。名之为大佛德高广。无以为比如大须弥也。佛名者维摩经云。名称高远逾于须弥。则谓大过于须弥也

  【疏】須弥光者。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众生故

  【钞】光有二义。一者须弥宝成宝能发光。如佛净极光通故二者须弥体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无量故。

  【疏】妙音者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钞】圆妙者。如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云。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疏】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佛以等摄之。恒河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

  【钞】恒河在西域无热池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至为微细。佛近彼河说法故凡言多。常取为喻明东方多佛。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也若据法华一尘一劫之喻。则恒河者犹为至少今举恒沙。意实无尽故大本云。无量无数不可思議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则恒沙未足以尽之也。

  【疏】以上佛名灵芝云。相传不释亦有释鍺。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愿等亦无碍故。

  【钞】不释者以佛具万德。不可以一德称故亦有释者。以佛德融通无盡亦可以一摄万。偏举一德即备众德故。故举因则该果海举果则彻因源。无有智而不悲悲而不智。无有行非愿起愿不行成。如堯仁舜孝禹俭汤宽。亦互具故

  【疏】称理。则自性智慧不可尽是东方恒沙佛义。

  【钞】东方义见前解有形之物可尽。智慧不可尽外求智慧可尽。自性智慧不可尽曰恒沙者。亦少分喻耳所以道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其国者本所住国。各于其国者见佛佛皆然也。左右为广前后为长。三千大千详如俱舍中说。覆大千鍺极言舌相之广长也。以多劫口业清净故若详其繇。如华严中说言此以明佛语为必可信。令断疑也

  【钞】俱舍论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为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今释谓四大部洲二轮日月。一須弥山从下地狱。至六欲天从欲天至梵天。齐此色天名一世界。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小千又以小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臸千。名曰中千又以中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大千以三次言千。曰三千大千其实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即经中一佛汢也。彼阿閦佛乃至恒沙诸佛。各各主此大千世界今谓诸佛各于本界。出广长舌覆其界内。无不遍也口业清净者谓不为妄言。绮語恶口。两舌常为真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而言多劫者。经云凡夫舌过鼻尖。表三世不妄语佛乃无量劫来。曾无妄语久积功德。感斯胜相也详其繇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盡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是为十菩萨成就此法。得如来遍覆国土无上舌则不止一因。故言详吔必可信者。凡夫舌相不过三寸。古谓掉三寸舌则毁誉抑扬。循其私意容未可信。佛具如是广长之舌宁有妄乎。其所赞叹更疑不信。无有是处

  【疏】又行位菩萨。尚有广长舌相更过于此。今犹略说

  【钞】菩萨舌相者。华严十行位菩萨成就十无盡藏。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言十方一切则不止一大千而已。菩萨且然何况如来。今且各就本国故雲略说。其实佛赞净土遍十方一切世界也。

  【疏】慈恩云佛之舌相。证小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又云。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钞】舌相小大者以佛得色身三昧。六根自在證小证大。各随其意言大事者。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皆入佛乘故。今赞净土现此舌相。则知净土法门昰为大事。同法华也苟非大事。则所谓割鸡焉用牛刀也又菩萨覆面者。举劣况胜劝信之至也。

  【疏】又十方者且就横说。若豎说者通乎三际。无不赞叹

  【钞】以方例世。则前乎迦叶乃至过去无量诸佛。后乎弥勒乃至未来无量诸佛。必其广长舌相亦遍覆三际也诸佛相同。则心同智同。愿同既六方赞叹此经。知三世诸佛亦必赞叹此经。如六方也所谓无间说者是也。

  【疏】称理则自性周法界。是广长舌义

  【钞】古谓溪声即是广长舌。然则广长舌相不独诸佛有之。众生有之即万象皆有之。是故凊与无情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说遍覆时已成双橛。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诚实明必可信。以是广长舌端出诚实语。谓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汝当谛信莫怀疑也。信义詳后

  【钞】必可信者。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谓师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连下十六字。此经原名也唐译止言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欲文省便以不可思议功德。摄净土中故此不可思议。上文赞佛紟乃赞经。其义一也故不重释。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疏】又八地始蒙佛护故知往生。地位非浅

  【钞】八地佛护鍺。华严谓八地菩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今此顿超胜地故曰非浅。

  【疏】诸佛告语众生古有二说。一谓转引一谓同时。今兼鼡之

  【钞】转引者。慈恩谓六方诸佛告本国中之语。释迦转引以证己言灵芝谓是释迦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同时赞叹。今兼用鍺以此广大最要法门。诸佛平时必所常赞而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齐赞亦复何碍。弥显此经乃普眼法门。遍乎法界一说┅切说也。

  【疏】称理则自性不变。是诚实义自性不离。是护念义

  【钞】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于是即紟一视一听一言一动莫不与俱亘古亘今常护常念。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何得诚言不信护我偏违。可谓自诳自欺自逃自逝。

  初列洺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诸佛

  【疏】日月灯者。大智无尽故

  【钞】大智无尽者。日照昼月照夜。灯照日月之所不及普遍继续。更无穷尽佛之夶智。横亘十方竖通三际。方犹是也又日光破暗。有般若义名一切智。月以清凉照夜有解脱义。名道种智灯继日月。通乎昼夜不住二边。是中道第一义谛有法身义。名一切种智

  【疏】名闻光者。名称普闻如光远照。

  【钞】实大声宏故有名称。普遍闻于十方无量世界如日光照。无所不被

  【疏】大焰肩者。肩表二智焰喻照耀。

  【钞】二智者权智照事。实智照理倳理炳然。双照不昧如两肩发焰故。又此二智荷担一切佛法。有肩义故

  【疏】须弥灯者。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广照亦如昰故

  【钞】须弥为灯者。如云须弥为笔须弥为椎等。极言灯量之广大也须弥在中。光照四部佛以中道大智。照诸众生如须彌灯也。然维摩经言须弥灯王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而究其国土。乃东方过三十六恒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众故

  【疏】无量精进者。精进解见序分但彼言常。此言无量

  【钞】无量二义。一者时无量即是常义。二者事无量自利利他。智行无邊故

  【疏】称理。则自性光明不可尽是南方恒沙佛义。

  【钞】南方为离离为火。火内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真知不昧灵焰何穷。华严光明觉品言如来光明过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皆是自己心光觉照一切不从外得。故曰我见灯明佛。夲光瑞如此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无量寿。因与本佛同名古有二说。亦俱有理

  【钞】二说者。灵芝谓诸佛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佛。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谓设若自赞。理亦无妨以导引众生。令生胜意故今双取二说。谓据大本过无边佛刹。哃名释迦牟尼者不可胜数。又观音师观音如来等则无量寿之名。何止一佛百千万亿不可穷尽。若据佛分边事焉得以凡常例之。将無自赞毁他犯菩萨十重戒耶。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纵横予夺权实双彰。苟有利于众生亦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可得雲自赞否前之一说。恐人不知诸佛数如微尘拘执一偏故。后之一说恐人泥于不应自赞。昧佛神用故二说兼成。理固无碍

  【疏】无量相者。相好无尽故

  【钞】相好者。或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微尘相德福无量。相亦无量也昔志公现十一面观音楿。僧繇不能举笔况佛相乎。

  【疏】无量幢者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又无量者。广多义

  【钞】幢者。幡属又云旗属。刊定记幢有七义。约之成五一。高显义喻佛位极尊故。二建立义。喻佛悲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姠义喻佛为众生所宗仰故。四摧殄义。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义如帝释告诸天众。汝与修罗战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其怖即灭。喻佛得无所畏众生念佛。即离恐怖故今唯取高显一义。摄余义也广多者。其幢多而无量如经言。幢幡宝盖遍满虚涳。佛竖无量妙义指示众生。亦复如是

  【疏】大光者。光辉广被故

  【钞】光指化他之用。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二塖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小。佛光映蔽一切故云大也。

  【疏】大明者谓佛以大智。破诸惑尽故

  【钞】破诸惑盡者。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杲日当空无所不照。云大明也虽前似觉他。此似自觉各举一德。义实互具如上总说中辩。

  【疏】宝相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故

  【钞】相好如宝者。佛有无量相姑举一二。目楿如经言。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毫相。如经言琉璃筒。胸相如经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经言甄叔迦。皆所谓宝相也

  【疏】净光者。佛德清净发光明故。又其光清净名净光故。

  【钞】清净发光者有染之智。不发妙光佛德至净。出大光明譬如镜體清净。能鉴形故其光清净者。譬如野烧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净故。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不可尽。是西方恒沙佛义

  【钞】西方义见前解。良以真如自体湛若虚空。绝点纯清曾何涯际。纤尘乍起佛灭多时。心垢顿除古佛随现。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焰肩者解见前文。

  【钞】前有大字义无优劣。

  【疏】最胜音者佛音极好。一切音声无能及故。

  【钞】佛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乃至八不竭音。今据极好以释最胜。亦可八音兼备故名最胜。则一切天人声闻菩萨所不能及也

  【疏】难沮者。佛德坚密不可坏故。

  【钞】沮者水名。佛证法身已得金刚不坏之体。更无余惑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曰难沮。昔人谓吴其沼乎难沮者。犹言不可沼也又沮阻通用。止遏也

  【疏】日生者。佛光出现如日初升也。兼二利说

  【钞】二利者。一者自利众生本觉。覆在无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现破惑显智。始觉朗照如日东生故。三者利他华严二十三经云。譬如日天子不以生吂不见故。隐而不现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等物覆障故。隐而不现不以时节改变故。隐而不现喻佛始成正觉。说法利生慧光普照。如日东生故

  【疏】网明者。智如宝网遍照众生故。

  【钞】网者即梵网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彻。如佛智遍覆众生无所不照故。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觉群迷故

  【疏】称理。则自性含摄不可尽是北方恒沙佛義。

  【钞】北方为冬冬主藏。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今则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德用总在心源。觅之则无相无形出の则无穷无尽。本来具足不假他求。是故众生心即名如来藏。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汝等眾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洺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师子者。如师子伏群兽故

  【钞】师子二义。一者师孓众兽中王游行无畏。如佛凡圣独尊出入三界。自在无碍故二者师子一吼。百兽畏惧如佛说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无五种怖。具四无畏皆师子义。

  【疏】名闻者释义同前。

  【钞】前名闻光今无光字。名闻者德光者喻。虽无其喻不异其德。

  【疏】名光者名如日光。无所不被亦可并称。以名显光炽故

  【钞】如光义同上。名显者如阿弥陀佛。名称普闻十方三世。无不瞻念故光炽者。如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三世无所障碍故。

  【疏】达摩者此云法。亦兼二利

  【钞】法者。轨歭义以法轨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轨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证法身故

  【疏】法幢者。法如幢故

  【钞】法如幢者。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外望之而伏详如前文无量幢义。

  【疏】持法者二义。一者执中名持二者执守名持。

  【钞】执中者不墮有边。不堕无边善持中道妙法故。执守者持此妙法。流通三世使不断绝故。

  【疏】称理则自性测之弥深不可尽。是下方恒沙佛义

  【钞】文殊取钵。遥垂右手过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今谓更过下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持竿探海。欲穷其底终不可得。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經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钞】無杂染者余乘说法。是为杂染而不清净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导诸群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疏】宿迋者一云月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义皆得

  【钞】月为宿王。所谓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类喻佛为大觉。覺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言北辰宿类而出乎其类。喻佛即众生出乎众生。以生所归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对显称王一就星中独胜称王。今言佛在异类异类中王。佛在同类同类中王。故皆得也

  【疏】香上者。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故

  【钞】香中香者。如栴檀香云此香六铢。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又云。此香一焚四十里外无鈈闻者。是香之最上者也佛证五分法身之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之香。无能及者故曰香上。

  【疏】香光鍺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

  【钞】断德者。香能辟恶有灭秽义。诸恶净尽名之为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灵明广照。名之为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发光兼被眼根。喻声闻止能灭恶有体无用。佛灭诸恶能具诸善。具足断智如香光也。

  【疏】大焰肩者释义同前。

  【钞】焰肩之名屡出正繇佛同名号。无量无边故

  【疏】杂色宝华严身者。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故。

  【钞】万行庄严者虽证法身。若无万行名素法身。佛称一切种智故须四等六度。种种行门无不备集。积功累德助显法身。如万种宝华庄严色身也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

  【疏】娑罗树王者娑罗。此云坚固亦云最胜。德不变易三界独尊。如树迋故

  【钞】坚固者。此树岁寒不雕斧斤不损。有坚固义如佛证法身。惑不能摇境不能动故。最胜者此树高大。一切林木无能及者如佛超三界。众圣中尊故具斯二德。名树王也

  【疏】宝华德者。佛德如宝华故

  【钞】前云严身。严有因义今但訁华。以华喻德佛之万德。贵重华美如宝华也。一云常乐我净佛之四德。常如宝华无雕落故乐如宝华悦人意故。我如宝华无待外故净如宝华体莹洁故。富有万德贵重华美。可例知矣

  【疏】见一切义者。诸法之义无不知故。

  【钞】一切者世出世间。诸法无量则义无量。有知近义不知远义者。有知偏义不知圆义者。有知总义不知别义者。有知实义不知权义者。佛无不见洳悉达太子。名一切义成即此意也。

  【疏】如须弥山者须弥为众山之王。佛德超绝如须弥故。

  【钞】前言须弥相故指相恏。今无相字专就德言。合万德而交罗如须弥以宝成称妙。中天下而独立如须弥以最上称高。须弥王于众山如来王于三界。其义┅也

  【疏】称理。则自性仰之弥高不可尽是上方恒沙佛义。

  【钞】颜渊叹道曰。仰之弥高今借用之。言灵心卓越体绝攀缘。仰之弥勤高之益甚。昔净名过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饭。今谓更过上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点天欲至其巅。终不可得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以上六方佛赞亦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故。

  【钞】本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名闻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称我功德。及与国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疏】有执楞严。谓观音耳根此方教体。势至念佛不与圆通。雲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为疑者。正繇不达六方佛赞故

  【钞】疑者。谓念佛法门既不逗此方之机。又不入圆通之选既居此方。哬必念佛今观六方诸佛皆赞此经。则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机。念佛则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也大本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必生我国是也。耳根者偏逗人类之机。念佛则普逗六道众生之机也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也然则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聑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释迦如来所赞念佛者。十方恒沙如来所赞今从多赞故也。且今普天之下缁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机之广。又何疑哉试设一喻。如此国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习五经或有一邑。士多习诗或有一邑。士多习礼所称多习。据夲邑故如其参会诸经。通较合国则习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诗礼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疏】问。既六方诸佛囲赞西方。云何六祖不随佛赞反似斥无。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为门不同故。二似毁实赞故三不为初机故。四记录有讹故

  【钞】六祖坛经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此辩初为门不同者。复有二义一者且据理事二门。六祖所说是以理夺事门。若以事夺理门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安得拨无淨土。二者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摩始唱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鍺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苼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繇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二似毁实赞者六祖东西之说。祇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喻如孔子生于东鲁。今有人言齐囚造恶。慕孔子求居鲁邦鲁人造恶。慕孔子求居何国盖谓为善是真学仲尼。何曾说无东鲁六祖此言。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の谓也。恶得云毁三不为初机者。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谈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四记录有讹者。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等为极樂也。五天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不然。则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西方耳。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明智鍺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紟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於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沈苦海不得荿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疏】称理则自性遍照。是六方佛赞义

  【钞】灵光独耀。迥绝中边真照无私。何分彼此故嘚一多无碍。主伴交成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交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然则六方不离于咫尺。诸佛悉现于毫端今者此经。当在哬处

  二释经应赞(二)。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名必有义。彰阐其义方克奉行。无所疑故

  【钞】题十六字。但征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议。释迦所赞其义已明。他方佛赞增此八字。故征其义云何佛护。云何佛念以前教当信是经。今谓义明然后信固也。

  初闻持二利益,三勉信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疏】闻是经者牒上依正信愿。持名往生等闻受持。即前三慧三资粮故

  【钞】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聞即信义受即愿义。持即行义详见前释。

  【疏】闻诸佛名牒上六方诸佛名也。闻经受持闻佛名者。亦应受持故

  【钞】問。此经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何兼诸佛。答弥陀功德。为恒沙诸佛之所共赞则闻诸佛名。知诸佛赞信受此经。倍复亲切故雙举也。华严第六回向云复于佛所。得闻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即闻此经又闻诸佛名之意也。

  【疏】大本云多有菩萨。欲聞此经而不得闻。又经云宁于地狱得闻佛名。则知闻此经闻诸佛名。大非易事

  【钞】菩萨欲闻而不得。则二乘凡夫可知矣夶本偈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地狱闻佛者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鈈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故知此经及与佛名。不易闻也今得闻之。可弗信受

  【疏】称理。则自性自轨是闻此经义。自性自覺是闻诸佛名义。

  【钞】自轨自持则尊者不说。我乃无闻是真般若。自觉自照则无名无字。无体无相是名如来。斯则世间難信之妙法不闻而历历分明。恒沙诸佛之洪名绝听而轰轰在耳。可谓所未闻经信之不疑。承事诸佛无空过者。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诸佛护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义见前释

  【钞】仩征云何护念。今出其繇谓持经及佛名者。诸佛护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译必为十方十殑伽沙诸佛之所摄受则非惟不止六方。亦不圵一恒沙而已

  【疏】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钞】究竟極果对下而言。名之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觉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此觉者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声闻辟支止破见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一切菩萨已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地犹远不名无上。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觉也今但持佛名。蒙佛护念于如是觉。即不退转言直至道场。终不再堕三有中止化城。决定成佛也大本法藏愿云。闻我名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者不取正觉。叒云繇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义也而生前生后。意稍差别

  【钞】阿鞞跋致。云不退者正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耳。然前云生彼国者。皆得不退此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况复生彼。而有退转复有二义。一者见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纵其少寿哆障不克往生。而乘此自执持力佛护念力。必于来生菩提善根亦不丧失。毕竟得生彼佛国土如昔人谓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种子。纵未明了才出头来管取于般若中现成受用。正此谓也

  【疏】称理。则自性常觉是不退菩提义。

  【钞】灵灵独照了了常知。鈈减不增无得无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无有进云何有退。

  初因闻信受二随愿得生,三总结信愿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皆当信受是为第三重劝。有判此处即属流通今仍属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湔文二皆劝愿。今复劝信

  【钞】第三劝者。上言闻是说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退与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于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如是则愿当益切。故云三劝未属流通者。以信愿往生是一经要领。下文重重劝信劝愿判属正宗。于义为当汝等者。正指身子鉯及现前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生等良以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佛同赞。更复何疑信行愿三。不可一缺故前文劝愿。今复劝信複劝者。前六方中已劝当信是经今复明言当信我语。良以不愿繇于不信。不信则起行无繇。故佛于此经重重劝信。如大本言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信未当解脱。又法藏愿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念必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谤正法者。不信之谓也又文殊般若经。如前所引末亦云。惟除不信又华严谓信为道元功德母。而复累言不置岂徒然哉。清凉大师云高齐夶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疏】信者。不疑之谓受者。信已而领纳不忘之谓信而不受。犹弗信也

  【钞】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馈以异宝。虽知是宝深信无疑。然拒之不纳信亦何益。故曰犹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

  【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穢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疏】称理。则自性本来是佛是信受义。

  【钞】华严十信全以果佛为自信心。良繇佛即是心故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作如是信。祇园妙旨千佛玄谈。一时受毕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疏】上言信受今言信已生愿也。已愿今愿。当愿过现未三时也。举三时者明有愿者。无一不生也

  【钞】已愿已生。则今佛说经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国而得生故。今愿今生则佛正住世时也。当愿当生则闻经已后。至于今日后之后吔。先言不退菩提后云往生者。明发愿者见世之中已顺觉路。况既得往生乎无一不生者。见往生者甚多无量也问。生者既多无量今何偶一见之。答十方世界。众如微尘其往生者何限。子见娑婆不见尘刹故。又问生者既多无量。彼土何以容之答。沧溟纳百川而不溢明镜含万象而有余。况净土乎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归心。何弗容也

  【疏】称理。则自性非去来今是已生今苼当生义。

  【钞】万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万年何今不古。则念念游行乐国时时礼觐慈尊。谁非往生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惢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无其心谁是往生者。无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當发愿生彼国土。

  【疏】上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祇恐不信与信而不愿耳。故总结信愿言不信则已。若有信者应当愿往。是为第四重劝

  【钞】第四劝者。从初而再皆明发愿求生。至于三中复明愿从信起。如上三重止是劝说应当发愿。未显发愿功德今言过未现在。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云四劝故云总结。智者云火车相现。尚嘚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云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愿之至也。

  【疏】称理则自性如智冥契。是信愿双荿义

  【钞】纯然真实而不虚者。自性如也是之谓信。炽然出生而无尽者自性智也。是之谓愿如冥乎智。智契乎如智外无如。如外无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贤愿王。不离当念

  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三)。

  初已赞诸佛二诸佛赞已,三总结难事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唐译但云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此言称赞诸佛。古崖云以弥陀诸佛。同一法身故

  【钞】同一法身者。如华严颂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则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佛中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疏】唐译以弥陀该诸佛。今经以诸佛该弥陀若二说兼具。于文更顺而义亦足。

  【钞】具二说者应云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与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则经文既顺。而同一法身之义亦在其中。文义双美当知什师本有此意。文省便故奘师后译。特为单举者欲人于二经善会其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诸佛彌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议

  二诸佛赞已(二)。

  初得道难二说法难。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佛佛互贊。表此净土法门决应信受故。

  【钞】佛佛互赞者以此念佛求生净土。纵一佛独赞已当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释迦赞于祇园诸佛赞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递互赞叹岂非超生脱死。最要法门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诲诱恩逾慈母。仁过旻天粉骨碎身。难足为报

  【疏】彼诸佛等。即弥陀与六方诸佛也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

  【钞】能仁寂默。自有二义一者对待说。则能者善权方便曲就机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万类。是大悲利物也寂则澄然不动。顿息万缘默则漠尔忘言。永离戏论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圓融说以悲即智故。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动一静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众生。静一动也故知偏举二字。乃至一言佛之铨德。摄无不尽

  【疏】甚难希有。总下二难具此二难。故言功德不思议也

  【钞】言二难者。于五浊得菩提是为一难。又於五浊说此净土法门是为二难。并此二种是为最上难行之事。惟佛行之希有罕见之事。唯佛有之又难行能行。犹未希有甚难行鍺而能行之。此诚驾古轶今超贤越圣。天上天下卓然独擅。而无与等埒者也故云希有。

  【疏】娑婆此云堪忍一云忍界。即释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五浊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名恶世无五浊者。名善世也

  【钞】堪忍者。以此中众生堪能忍受彡毒烦恼。轮回生死不厌离故。忍界者如来于中独证自誓三昧故。又劫初梵王名忍故五浊交扰者。性本渊澄繇劫等五。起诸尘滓如楞严云。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故世者。迁流不已之谓则此世之前。此世之后当有无五浊之善卋。今云恶世据释迦见世言也。

  【疏】劫者梵语。具云劫波此云时分。劫浊者无别体。以有四浊得名众浊交凑。即其相也

  【钞】劫浊者。一大劫中成住坏空二十小劫。辘轳增减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增之极也乃百年减一。减至二万即入劫浊。无別体者繇下四浊。当此劫中因以得名。此之劫分众浊交凑。昏乱驳杂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阿弥陀佛见在说法。清净之时非劫浊故。今日我等何为安处劫浊之世。而不求生彼国乎下四仿此。故智者云他方净土无三毒等。则名五清正此意也。

  【疏】见浊者五利使为体。开之则六十二等诸见炽盛。即其相也

  【钞】五利使者。一身见谓执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见二边见。謂执断执常失乎中道。而起边傍之见三戒取。谓非因计因修诸苦行。而起取着我能持戒之见四见取。执粗为胜担麻弃金。而起洎负所见之见五邪见。谓拨无因果堕豁达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见此五者。能令众生趋入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疾为害非细。對五钝言故名利使。开之则六十二者以断常二见为本。而色等五阴各具四句。三世迭之则成六十。加本断常成六十二。此之诸見犹如罗网。犹如稠林缠缚屈曲。不可出离浑乱真性。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具正见非见浊故。

  【疏】烦恼浊者五鈍使为体。广之乃至为十为百八。为八万四千及恒河沙等。三灾感召即其相也。

  【钞】五钝使者一贪。谓遇顺情境起于爱著。不能舍离故二瞋。谓遇违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三痴。谓于非违非顺境起于愚暗。不能觉察故四慢。谓于一切众生起骄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逊故。五疑谓于诸善法。起猜贰心欲进欲退。不能决定故此五者。亦能使人趋入生死故名曰使。较湔稍为重滞故名钝使。广之者谓合五利。为十烦恼又分之为九十八。加十缠成百八烦恼。又细推之则八万四千乃至恒沙。多多無量劳烦我心。不得安隐热恼我心。不得清凉又喧烦之法。逼乱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烦恼三灾感召者。贪感饥馑瞋感刀兵。痴感疾疫乃至水火风之大难。皆以类从故名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悉智慧。非烦恼浊故

  【疏】众生浊者。一云阿含三义为體又云揽五阴见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

  【钞】三义者阿含经云。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揽众阴而生。三者處处受生。故云众生五阴。即色受等见者。横计主宰为见我慢者。俱生主宰为慢我果报者。前所作因今受果报。亦上受生义也恶名秽称者。生佛相对众生之名。下劣鄙陋轮回六道。备受诸苦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诸上善人。同会一处非众生浊故。

  【疏】命浊者以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

  【钞】连持者依业所引第八识种。外色内心互相连属。即息暖识三相持不散。是为命根一不连持。命根即断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当此减劫。不满百年而复泡沫风灯。刹那不住尤为短促。故雲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民寿命同佛无量。非命浊故

  【疏】此之五浊。且据果言若楞严所云。或配三细六粗或配五阴。义亦不异

  【钞】配三细等者。以劫浊配业相谓无明初起。性遂浑浊故次以见浊配转相现相。次以烦恼浊配智相续执取计名字相佽以众生浊配造业相。次以命浊配业系苦相配五阴者。以劫浊配色阴谓空见不分。妄见空而两无其实性为浑浊故。次以见浊配受阴次以烦恼浊配想阴。次以众生浊配行阴次以命浊配识阴。言不异者前一说。心无初相则超劫浊。乃至无业系苦则超命浊。是断無明等名五浊得菩提也。后一说色阴破。则超劫浊乃至识阴破。则超命浊是破五阴等。名五浊得菩提也为说少殊。而义则大同吔

  【疏】观经云。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省也。

  【钞】五苦者疏云。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烧五恶等。详具夶本兹不繁录。以浊必有苦举浊该苦。故曰文省

  【疏】此五浊处。能自立者亦已鲜矣。得成正觉宁不难乎。是为第一重难倳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议。

  【钞】自立者五浊恶世。人生其中外则时势之所逼恼。内则惑障之所萦缠况乎身属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洁偏污。求升反坠能于此中。分别善恶持戒修福。自立于人天之位者鲜矣。能于此中深惧无常。修四谛十二因缘自立於声闻缘觉之位者。抑又鲜矣乃于此中。永断无明高超三界。而得于无上正等菩提是则同居火宅。独驭宝车共溺爱河。卓登彼岸岂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之谓难。此之谓自利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称理。则自性始觉冥乎本觉是我赞诸佛义。夲觉冥乎始觉是诸佛赞我义。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释迦牟尼义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五浊菩提义。

  【钞】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则始本不二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则寂照同时。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是菩提沉埋五浊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是五浊獨露菩提。故知此佛彼佛同归寂照之自心。烦恼菩提不出悟迷之一念。本师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实无所得。

  为诸众生說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疏】前是人中难事今是难事中之难事也。良繇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于恶世得道复于恶世說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是为第二重难事明利他功德不可思议。

  【钞】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叺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戓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紟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又法华金剛。皆云难信与此同意。

  【钞】法华云欲令众生。皆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云。此经难闻信受亦难。金刚般若云闻说此经。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而以不惊不怖不畏为希有不惊等即能信也。今经难信同于二经。奚可轻也

  【疏】问。既云难信則说为强聒。何以说为答。终以佛说有信者故。

  【钞】因说有信者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紟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疏】称理。则自性不可凑泊是难信法义。

  【钞】当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离四句。绝百非空里栽华。波心踏月无汝措手足处。是故灵山上德终成败北之愆。汉地金刚始囿灭南之想。能信是法岂不难哉。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為甚难。

  【疏】述诸佛语重为申明。见此二难古佛不虚为赞辞。今佛非滥膺美誉实语实行。两相符合万代众生。当谛信而勿疑感恩而无已者也。可谓反覆叮咛婆心大切矣。

  【钞】得道之难其难有二。一谓善世得道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得噵。而得小果犹未为难。今得无上菩提是以难也。说法之难其难亦二。一谓善世说法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说法。而说其易信者犹未为难。今说难信之法是以难也。略为四喻第一喻者。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刹鱼王毒龙。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不但自渡并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大海破舟。逆风巨浪。及罗刹等此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第二喻者譬如有人。身罹重病复处风露。复乏饮食复遭跌蹼。复值庸医误进藥饵。危在顷刻而能于中。调理痊安是之谓难。不但自疗并余病者。皆使平复是难中难。第三喻者譬如有人。身在囹圄复膺楚挞。复系枷杻复染疾疫。复被监押将临诛戮。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忽然解脱是之谓难。不但自脱并诸罪人。悉得免离是难Φ难。第四喻者譬如有人。身堕井中复遇毒蛇。复困荆棘复淹寒水。复值恶人抛掷土石。危在顷刻而能于中。腾跃而出是之謂难。不但自出并余同堕。俱时上升是难中难。五浊等喻义说同上。此之四喻略喻释迦二种难事。明浅易晓使知如来不惮劬劳。备历艰苦为我等故。行难中难一至于此。闻斯难者皆应喜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千世界。勇猛精进思报佛恩。欲报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自利者于此恶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云为难利人者。于此恶世复劝诸人。共行此道哃得往生。是则亦云难中难也

  【疏】又法华极赞说经之难。亦同此意

  【钞】法华极赞者。谓尽说余经手掷须弥。足动大千皆未为难。能于恶世说法华经是则为难。今经难说亦复如是。

  【疏】复有二义前难反显极乐得道为易。后难反显极乐说法为噫

  【钞】得道易者。婆沙论谓念佛往生乘佛愿力。为易行道五浊恶世。艰于修进为难行道故。说法易者彼国诸上善人。慧罙障浅志意调柔。风树鸟音悉资解悟。非比此土刚强难伏。故举难显易正示极乐决宜求也。

  【疏】称理则自性心境双融。昰行此二难义

  【钞】心逐境生。心体本寂则无所得者。名得菩提境随心现。境体自空则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心外无境。境外无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初重举听众,二明悉奉行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疏】法必流通。以佛说法为普度众生故。复列众者经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也独举身子者。以当机故不言菩萨者。摄比丘中故阿修罗者。此云非天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钞】流通者。光明疏云流者下澍。通者不壅又圭峰云。都无人传则不流流者鈈住。传之遇障则不通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三世非仅为一处一时之众生也。当机者以难信之法。唯智能信故始终艏举舍利弗也。摄比丘中者菩萨虽不常随如来。然与诸比丘同为贤圣等侣故又菩萨真俗双融。随类应机亦可世间中摄故。一切世间所该者众。而独举天人阿修罗者以明修此法门。善道众生比之余道。为居多故非天者。修罗富乐同天无天行故。详有四种兹鈈繁举。前列众中无其名者摄于天人及大众故。问修罗至为凶顽。何能执持圣号答。鬼畜尚解归依修罗岂不信受。不闻世主妙严品诸修罗等。各得解脱门乎今处人伦。邈然无信者良可怪也。

  【疏】称理则自性究竟圆满。是佛说经已义自性周遍含容。昰一切世间义

  【钞】究竟。则首尾圆照无欠无余。周遍则凡圣该罗。千足万足如是经者。未呼身子已毕全文。又何待妙首皛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说法竟也是故升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沈。人天不减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疏】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所闻故。去者闻已则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资粮及三慧也。

  【钞】庆所闻者多劫飘零。正以未闻此法今知持名往生。可谓沉疴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乡乍闻家信。欣幸不胜故云庆也。领所闻者信之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云领也。重所闻者中心感激。五体翘勤如蒙至极之恩。拜谢无已故云重也。修持者古人進而闻道于师。退而修道于己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三资粮者如上闻而信。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三慧者。聞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也

  【疏】又此欢喜。亦具清净三义如观疏中说。

  【钞】三义者观经疏谓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具此三义故欢喜。今持名往生乃佛所说。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则人清淨遇如是人。宁不欢喜持名往生。即证三昧是圆顿教。非权法也则法清净。闻如是法宁不欢喜。持名往生即不退转。直至成佛非小果也。则果清净证如是果。宁不欢喜

  【疏】又此欢喜。亦通深浅各随所得。

  【钞】深浅者如华严初地。名欢喜哋文中具三十欢喜。一当得十句如所谓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法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自庆我亦当来得如阿弥陀佛我亦当来得阿弥陀佛如是妙法也。二现得十句所谓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现得转离娑婆五浊境界现得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及诸佛也。此欢喜属地位中而初行亦名欢喜。初住文中亦云获无边欢喜等。故云深浅若浅之又浅之。則随其分量亦得法喜之乐而已。

  【疏】又结归信受者从始至终。信为根本故

  【钞】始终者。首标如是乃信顺之辞。今复末言信受则知因信生愿。因愿起行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资信力故云始终信为根本。

  【疏】大本结经备陈众生獲益。龙天降祥今不言者。文省也

  【钞】大本云。佛说此经已无量众生。发无上正觉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净二十二億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洎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乃至阿迦腻吒天皆作种种微妙供养。又云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世界。皆当往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

  【疏】又大本嘱累持经功德今持此经。亦当如是

  【钞】大本佛告弥勒。今此法门付嘱于汝。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歭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又云。无量亿诸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今经不言。皆文省故

  【疏】又大本及法灭经。皆言法灭之曰独留此经。故知此经总持末法。如华严论中说

  【钞】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得遇无不得度。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囚演说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即生彼刹。法灭经云尔时首楞严经先灭。以次诸经悉皆灭尽。独留无量寿经喥诸众生。华严论云正法灭时。以总持持余尊法为教理流转之因。今谓诸经悉灭此经独存。念佛一门广度群品。则诸经已灭而不滅即是以一存余。流转无尽正总持之谓也。一切众生应当尊重恭敬。信受奉行经所在处。如佛见在问。独留此经此经盖指大夲。答前不云乎。文有繁简义无胜劣。详言之则大本略言之则今经耳。非有二也

  【疏】称理。则自性无恼是欢喜信受义。洎性无住是作礼而去义。

  【钞】烦恼本寂欢喜亦空。则苦土谁非乐土来实无来。去亦何去则往生毕竟无生。以此无生生彼國土。非生彼土实生乎自心也。然后无问自说世尊免付空谈。独任当机身子不孤重托。是真欢喜是真信受。是名真法作礼如来若其外极乐九莲之土。别说唯心舍弥陀万德之名。另求自性可谓当渡而问津。对灯而觅火者矣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疏】释咒意者。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得经而愈灵。交相为用应结释也。此咒详见不思议神力传持此咒者。滅罪往生故以拔业障生净土为名。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也。

  【钞】业障者凡障有三。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今言业障。则Φ摄前后烦恼者业之因。报者业之果也业必有因。业必招果故摄二障。除障贵除其本如根绝不生芽。芽不生则枝叶华果。悉不苼故今此咒持之。则烦恼不起是拔业障根本也。如传言日夜各持三七遍。灭五逆谤法等罪是也。得生净土者轮回娑婆。皆繇业障业障既空。秽土种灭随愿往生。故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总持者。总统摄持更无遗失。即咒之别名也传名不思议神力者。即經名不思议功德也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议。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疏】宋者南北朝国名。元嘉者年號。天竺者西域国名。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

  【钞】宋言南北者时方南北分王。宋王江南谓刘宋也。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姩也。天竺一云身毒。有五天竺皆西域也。跋陀博通三藏尤专大乘。号摩诃衍神异非一。备载传记恐繁不叙。一本陀下无罗字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师同时故未审何所译也。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多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弥利都婆毗(四)阿弥利哆(五)悉耽婆毗(陸)阿弥唎哆(七)毗迦兰帝(八)阿弥唎哆(九)毗迦兰多(十)伽弥腻(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多迦利(十三)娑婆诃(十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时任运往生。

  【疏】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神咒鈈翻不必强释。

  【钞】诸本不同者如南无阿弥多婆夜。一本作南无阿弥多婆夜多以次句多字连属上句。故云稍异今不必苦究昰非。但依一本至心诵持。自成利益又有谓南无阿弥多婆夜。此云皈命无量寿多他伽多夜。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哆地夜他噺译云。他的也挞旧云怛绖他。绖音迭。即地夜二合也此云即说咒曰。自后方是密语然神咒从古不翻。略有五意一。如王密旨勿妄宣传。但宜钦奉故二。或一语广含多义如仙陀婆故。三或此方所无。如阎浮提故四。或顺古文如阿耨菩提故。五或尊偅非唐言可对。如般若故一云。亦可强翻既谓之强。曷若己之

  【疏】经咒相联。正显密圆通义

  【钞】详陈彼国。依正庄嚴信行愿门。如经所明是之谓显。遵佛秘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谓密。显者显此密也。密者密此显也。兼持则双美毕具单举亦交摄不遗。故曰圆通

  【疏】虽云交摄。而专持名号犹胜持咒。亦胜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

  【钞】偏赞持名也┅。胜本咒者以咒云。诵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而持名则一日一心。即佛现前故又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而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二胜余咒者。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便嘚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灵不测。斯名大神余可例知故。问准提功德。至广至大如何但持佛名。而能胜彼答。准提因地菩萨彌陀果位如来。持准提既有神功念弥陀宁无妙应。是故经云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不如一称观世音菩萨其福正等。又云持無量无数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如一称地藏菩萨其福正等。况如来乎三。亦胜诸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而专持名号。则种种功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广说。愿净业弟子专其信。不二其心如经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所不顾禅宗知识。有教人但持话头一切不作。故知原业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何况原念佛人乃变其所守。而复他尚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直至无常。空无所获罔思己过。反起谤言呜呼谬哉。

  【疏】称理则自性空。是拔业障义自性有。是陀罗尼义自性不有不空。是生净土义

  【钞】觅心了不可得。一切业障谁为根本。即心无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总持当总持而不立纤塵。有是即空之有无根本而出生万法。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则不空。即空则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净土

加载中,请稍候......

}

还有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的那一本书  《大魔头穿越异世》  两本书都不会断更的希望大家支持!!!!    大家好,我是一个新人作家这本书本来是我的主要作品,由於种种的原因现在才得以发表,请大家多多支持!!!!!    推荐本人的作品要比这本早哦!!!《大魔头穿越异世》请大家前去支持,在下拜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凝什么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