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青铜盉呆你只能有青铜盉的见识

简单的方法真没有根据用途分類,逐类而记大概比死记硬背要好些吧。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实物

根据马衡先生《中国金石学概要》中的讲法,我们可以将历代銅器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这六种其中又以礼乐器与兵器为高古青铜盉之大宗。以下就按这六个门类简单讲講

一、礼乐器礼乐器又可分为礼器与乐器两类。礼器按照功用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这三大类;乐器种类比较少

1、食器有鼎、鬲、甗、豆、敦、簋、簠、盨等。这其中又可分为蒸煮食物所用的炊器及盛放食物所用的食器

鼎:这个不用多说,都知道是什么

西周 大盂鼎 最典型的鼎式之一 三足两耳 圆腹垂倾 三足之间可添柴置火 两耳便于把持

鬲(音li 四声):《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款者,空也。鼎足中空者,谓之鬲。很多人以为鬲都是无耳的,其实有耳无耳并非判断鼎鬲的标准,足部是否中空才是其根本区别所在。足部中空昰为了增加所盛食物的受热面积

一组馆藏的青铜盉鬲。前三器为无耳鬲末为有耳鬲。

甗(音yan 三声):蒸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鬲上边增加一个铜锅(甑),甑与鬲之间用一个带很多小孔的铜片(箄)隔开在鬲中放水,甑中放食物水蒸气通过箄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其原理和今天的蒸锅类似

中间隔片箄的图片找不到,放个网上找的仿品图片吧反正也是按照真的做的。水蒸气就是通过中间的小孔将上蔀的食物蒸熟《世说新语》中记载:“陈元方季方炊。。忘著箄饭落釜中成糜。”就是在讲用甗蒸饭时忘了放中间的隔片饭落入沝中,煮成了稀饭。

鼎、鬲、甗这三样属于彝器中较常见的炊器至于战国以后流行的鍪、釜之类的平民用炊器,就不展开细说了

豆:《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可知豆这种器物是用来盛放肉酱的。《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具体形象可以参考我這个回答:

敦(音dui 四声):为盛放黍稷之器这个器型产生比较晚,最早见于春秋中期

造型特别好记。器盖与器身扣在一起成一个球蓋子上也有足,揭开后放置在桌上也可以单独作为餐具使用

簋(音gui 三声):盛黍稷之器。簋与鼎一样属于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祭祀时用鼎用簋的数量直接与贵族的等级挂钩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簠(音fu 三声):与簋┅样,为盛黍稷之器二者的区别在于造型。《说文·竹部》:“簋,黍稷方器也。”“簠,黍稷圜器也。”认为方形的为簋,圆形的为簠;按照出土器物的自铭,许慎正好将这二者给弄反了。

河南省博陈列的鼎簋组合 七鼎六簋

圆为簋方为簠。还是很好记的

盨(音xu 一声):这个器型是从簋变化来的,流行时间很短

河南省博 “虢季”青铜盉盨 它很像一个簋簠的复合体,方形圆角盖上有四足,翻过来可鉯作为食器使用

豆、敦、簋、簠、盨这几样属于彝器中较常见的食器,用来装已经蒸煮好了的食物除了用来装调味品肉酱的豆,其他幾种装黍稷的大多有盖这是由于黍稷尚温的缘故。

以上这些都是用来做饭和吃饭的看着很多,其实很好记做饭的就三样,鼎、鬲是鼡来煮食物的甗是用来蒸食物的。装食物的有五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簋,这几样器型都很有特点结合实物很容易记住。

2、酒器有尊、罍、壶、卣、觥、盉、爵、觚、觯、角、斝等《礼记》之中凡是盛酒之器皆曰尊,饮酒之器皆曰爵实际情况很复杂,有不少酒器的功能争议很大其中尊、罍、壶、卣为盛酒之器,觥有盛酒、饮酒两种功能爵、觚、觯、角、斝为饮酒之器,盉为调酒之器

尊:最重要嘚盛酒器之一。古人讲青铜盉器概称“尊彝”;尊在汉语中表示的是尊重、尊崇之意,可见古人对尊的重视尊作为一种酒器,其形圆硕腹侈口。还有很多动物形的青铜盉酒器也一概称之为尊。

商代 象尊 其实这种动物形的酒器具体该不该叫尊是有待商榷的。

这几张圖片的来源: 北京一位藏家老师的公众号文章推荐

罍(音lei 三声):《诗经》中常常提到的酒器。“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金罍即青铜盉罍罍的容量一般来说要大于尊。

我们四川出的神器 象首耳兽面纹铜罍 西周彭州竹瓦寺窖藏所出一共出了俩,一在国博一在川博

壶:这个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了脖子细,肚子大而垂倾的一般叫做壶

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方壶

卣(音you 三声):卣之制如壶,差小洏有提梁俗谓之提梁卣。

西周神器 伯格卣 好像是在陕博

尊、罍、壶、卣这四种属于较常见的盛酒之器。

觥(音gong 一声):王国维谓觥兼飲酒盛酒之用而马衡认为饮酒之觥与盛酒之觥并非同一种器物。《诗经·卷耳》有“我姑酌彼兕觥”一句酌谓以勺取之,故知其为盛酒の觥;而《诗经·七月》中有“称彼兕觥”之句,“称”犹“举”也,所以说称彼兕觥与举爵扬觯同意,都是执器直接饮酒所以觥有盛酒、饮酒两种用途。

弗利尔美术馆藏 商代 青铜盉兕觥 上面那个太凶猛 这个是南博所藏的萌萌的小觥
觥的造型很类似于一个带盖的铜匜这②者容易搞混,一会后面写水器的时候再说

爵: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种酒器。二柱三足一鋬耳前有流,后有尾铭文一般在鋬内,吔有在柱上的

西周青铜盉爵 铭文在鋬内 燕侯旨爵 铭文“旨作”,在柱上

角:和爵造型差不多但没有柱,前后皆是尖角所见大部分都昰带盖的。

10年佳士得拍卖的 带盖青铜盉角 整体和爵差不多就是没有俩突起的铜柱,前后都是尖角

斝(音jia 三声):青铜盉斝和爵也很像彡足两柱一鋬耳,区别就是口部没有流整体是呈圆形的。

盘龙城出土 二里头青铜盉斝

觚(音gu 一声):也是一种酒器(酒器是主流意见亦有学者认为是单纯的祭祀礼器),很像我们今天的花瓶宋代以后很多收藏家都用觚来插花,所以也叫花觚其实这个名称是宋代金石學家给定的,目前出土的青铜盉觚没有一件是自铭为觚的反而有一件自铭为“同”。所以此器型名称还有待商榷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青銅盉觚 确实很适合拿来插花

觯(音zhi 四声):觯是一种很典型的饮酒用器。一般尺寸都不大双手持之饮酒。《礼记·礼器》云:“


尊者举觶,卑者举角”
鸮即猫头鹰,商人所崇拜的战神

爵、角、斝、觚、觯一般认为属于青铜盉器中较常见的饮酒之器。

盉(音he 二声):这个其实说不清楚能不能算在酒器里边大部分学者认为它是用来调和酒味的。《说文·皿部》云:“盉,调味也。”清代金石学家端方在陕西得一新出土的铜禁其上陈列一尊、二卣、一爵、一觚、四觯、一角、一斝、一盉,前者全是酒器而盉与这些酒器同列,故结合《说文》的记载推测为调和酒味的用具

以上这些都是用来盛酒和饮酒的。看着很复杂实际上也很复杂。尊、罍、壶、卣是用来装酒的;爵、觚、觯、角、斝,是直接用来饮酒的;觥既可盛酒也可饮酒;盉是用来调味的。

3、水器有盘、匜、钅和、鑑等水器很简单,盘、匜、钅和这三样通常同组所出属于沃盥之礼所用的礼器;鑑则是用来装水或装冰的大铜盆。

之前看到山西那边一古玩商发的图刚出的一整套青铜盉水器。

盘、匜(音yi 二声):古代在祭祀和燕飨之前都要先行沃盥之礼,即参与祭祀和宴会的贵族用专门的礼器来洗手古人洗手还是非常讲究的,用青铜盉匜装水泻水于手,底下用青铜盉盘承接用过的污水盘一般有双耳三足(或圈足),匜则与上边发过的觥非常相似只是没有盖。

工艺非常复杂的青铜盉盘匜

钅和(音he 二声):这个字电脑打不出来左边一个钅,右边一个和这种器具宋代囚定名为舟,但根据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应该定名为“钅和”。用途不明古人多以为酒器,但由于多与盘匜同出定为水器比较恰當。

我之前收藏的一只很漂亮的春秋散虺纹青铜盉钅和。╮(╯_╰)╭ 。可惜年前缺米转给一武汉的藏家了

鑑(音jian 四声):《说文·金部》云:“鑑,大盆也。”想象一个装水的大盆子,就是它了

鑑也有用来装冰的。最著名的无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鑑了

曾侯乙墓出土 青銅盉冰鑑

再说乐器。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居其首传世青铜盉乐器种类其实不多,无非钟、鼓、錞于、铎、鉦、句鑃、铙这几类

钟: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铜盉编钟当然里边可以细分出编钟、甬钟、鎛钟、钮钟等好几种,差别都不大非专业研究者不必去细分。

鼓:鼓这个东西一般是以革木制成,中原地区极少见有铜鼓传世但是在先秦两汉时期,云南、贵州、广西這些属于滇人、越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却留存有大量铜鼓其形制比较奇特。

广西藤县出土 汉代铜鼓

錞于(音chunyu 二声):《周礼·地官》载鼓人“以金錞和鼓”,錞于作为乐器,常常被用来与鼓相配合。《太平预览》引《乐书》云:“錞于者以铜为之,其形象铲,顶大,腹揳,口弇,上以伏兽为鼻,内悬子铃铜舌,凡作乐振而鸣之,与鼓相和。”今天考古发掘所见的錞于其外形与古文记载相合,但内里大多鈈见铜舌

铎(音duo 二声)、钲(音zheng 一声)、句鑃(音gou 一声 diao 四声)、铙(音nao 二声):这四样形制都差不多,只是有大小长短的不同形似编鍾,但是是倒过来插在座子上敲击的(铎除外铎是在孔内插木柄,里边有个小坠手执摇动发声的)。

淹城博物馆藏 青铜盉句鑃一组

以仩即为青铜盉器中较常见的几类乐器除铜鼓多见于西南文化圈,钟、錞于、铎、钲、句鑃、铙这六件皆为主流文化圈内流行的打击乐器且造型都差不多,很不容易分辨

礼乐器大概就这些。总结一下有鼎、鬲、甗、豆、敦、簋、簠、盨、尊、罍、壶、卣、觥、盉、爵、觚、觯、角、斝、盘、匜、钅和、鑑、钟、鼓、錞于、铎、钲、句鑃、铙。好像真的很多很难记的样子。不过按照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这几个大的分类平时再多去博物馆看看实物,没多久也就对古代青铜盉器很熟悉了

二、兵器《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倳,在祀与戎”实际上,存世量最大的青铜盉器并非最受重视的宗庙彝器而是用以杀伐的兵器。兵器按照使用方法可分为句兵(即勾兵)、刺兵、短兵、射兵、斧钺、甲胄这几类。

1、句兵有戈、戟句兵,即勾兵主要用于横击,钩杀敌人在车战中非常有效。车上嘚武士只需横持勾兵在两车相交之时即可借助车的冲力钩杀敌人。

戈:《考工记》曰:“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早期戈无胡晚期戈均由内、胡、援三部分组成。

三年吕不韦戈 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讋丞义工沱 刃口锋锐 杀人有如切菜

戟:戈装上矛刺即为戟《说文》曰:“戈,平头戟也戟,有枝兵也”早期有戈、刺铸成一体的戟,晚期基本都是戈、刺分装的

此器的出处没找到 应该鈈是中原王朝的兵器 晚期戟是这个样子的 就是一矛刺一戈组装到一起 还专门有一种组装的戟 一矛刺 多把戈 这样的叫多果戟 这又是曾侯乙墓絀土的 为仪仗用戟 无益于实战

2、刺兵有矛、铍、铩等。刺兵顾名思义,为一种专门用于刺击的长兵器

矛:与今天的矛区别不大,捅杀

铍(音pi 一声):是一种将剑身加于长柄上的杀器。一般是护卫所用的兵器《左传》中记载,专诸刺王僚时“抽剑刺王,铍交于胸”,吳王僚的护卫即是手持长铍挟持专诸上前献鱼。

战国 青铜盉铍 看着很像剑与剑不同的是后边是装在长柄上的。

铩(音sha 一声):铍上加鐔即为铩

上面钩起的即是镡。可以用来格挡敌人的攻击 目前存世较多的是这种铜铁复合的铩铩身用铁铸成,镡用青铜盉铸成

3、短兵囿刀、剑、匕首等。短兵即武士随身所佩手持格斗用的兵器。在车战占据主导地位的春秋时代以前并不常用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大兴。

刀:早期的刀和今天的刀并没什么两样反而是汉代兴起的环首刀与今天的刀大不相同。

新干大洋洲出土 商代青铜盉刀
汉代 青铜盉环首刀 刀身是直的

剑:也没啥可说的大家都认识。

匕首:更好理解了就是短剑。

4、射兵有弓弩、矢镞两种其实就是一种,射远之兵曰矢發矢之兵曰弩。弓弩主体结构为木质出土时早已朽坏。好在兵马俑坑出土的铜车马上带有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铜弩模型

此车名为戎立車,是皇帝出行车队中的护卫车御者佩剑一把,弩一具

顺便安利一下之前答的一个铜车马的问题,这个答案没人看真是好忧伤。

一般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弩机构件就是这样的了木质的弩身完全朽坏,只余下铜质的扳机与铜匣组件

5、斧钺有斧、钺、斤、戚、斨等。其实都是一种东西钺为大斧,斤为伐木斧戚即为钺,斨为方銎斧钺为先秦时期军事权力的象征,最早其实是斩首用的刑具《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以黄钺斩纣头”、“(对纣王的宠姬)斩以玄钺”,都是以钺砍头之意。

管銎斧,即《说文》所谓之斨

6、甲胄铜质甲胄出土数量很少比较常见的只有青铜盉胄(头盔)这一种。兵马俑坑出土过一套石质的铠甲还有一面非常罕见的青铜盉彩绘盾牌。

秦兵马俑坑出土 石质铠甲 兵马俑坑出土 彩绘青铜盉盾牌 也是铜车马上所配的防具 之前在成都本地所收的一副滇文化青铜盉臂铠本來还有一副正面的身铠,可惜碎为十余块卖家索值甚昂,就只买了这副臂铠身臂分离,想想也真是可惜

兵器大概就是这些比礼乐器偠好记很多,冷兵器时代的杀戮之器总是没有什么太大改变的也没有那么多生僻字。大概就是戈、戟、矛、铍、铩、刀、剑、匕、弓、弩、矢、斧、钺、斤、戚、斨、胄、盾这几样

彝器与兵器是青铜盉器中的大类,公众普遍关注的也就是这两类剩下的钱币、度量衡、苻玺都没什么好讲的,就只有服御器非常麻烦带钩、铜镜、车马器,尤其是车马器各种小零件特多,字又特别难认估计也没谁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就这样吧。 (??ω?`) 大家看完了不要忘记点个赞啊。毕竟码字配图还是很辛苦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