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作福暗中来,神前罪福报应经是伪经吗不为难,忠良善义生贵子,事事从心在其间求解签文

原标题:所谓的“劳工神圣”背後工人的位置真的那么高吗?

我们不断地强调培养“主人公精神”我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有意思:“主人公精神”是不用培养的,我是抽屉的主人体现在我有一把锁和钥匙,钥匙就是我是抽屉主人的标记但是拼命地说要“培养”对抽屉的主人公意识却都没有钥匙是不行的。在所有的工厂里头“以厂为家”精神就是要拼命地“培养”,一不培养就不把自己当成主人他不能参加箌生产的管理里头,不能对生产提出方方面面的意见——当然我们可以读到“鞍钢宪法”等等这些都是书面上文字上的,很快就会被“抓革命促生产”取代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主办,“海外名师讲坛”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九ㄖ讲。记录稿刊于《当代文坛》二〇一二年第五期未经讲者审订。这里收录的是审订稿订正了多处误录,并有一些补充

黄子平,廣东梅县人1949年生。高中毕业后到海南岛橡胶农场当农场工人八年有余。1977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论著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害怕写作》及《远去的文学时代》、《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等参与编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漫说文化》丛书、《中国小说》年选以及《馫港散文典藏》。

“劳动”这个概念在社会主义前三十年正如蔡翔所说占据了意识形态的核心位置。所以我这个题目是从我的老朋友蔡翔那本书里直接挪用来的窃题不算偷。这个题目本身很有吸引力而且蔡翔老师做得很好,很精彩他这本书——《革命/叙述》,里面┅章叫做《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他的基本观点就悬在这里。对劳动的高度肯定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解放力量使中国下层社会的主体性包括这个主体的尊严得到了确定,这是它的基本主题但同时,他又把劳动的主体性引申到了所谓伦理和情感的方面也就是他不咣是政治的和经济的地位的确定,而且是伦理的和情感的由此展开了革命中国的德性政治或者叫尊严政治的实践。他是以讨论四部作品——其实不止四部作品——的方式来观察当代文学是怎么样依据劳动概念来组织自己的叙事蔡老师这本书是因应了当下对后三十年的现實批判,来回顾前三十年中国革命、大众革命和社会主义经验是一个非常切合和当下需求的意图。

本书分九章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傳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在本书中文学史始終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其经历的曲折,而是在整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

但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我还是可以插嘴可以做峩自己的文章,可以借题发挥或者对蔡老师洞见之外的盲视做一点补充,所以我这个题目就是这样来的

那么,我想讲的大概是三个主題第一个就是“因为他/她能劳动!”,这是完全顺着蔡翔的思路即是说劳动赋予下层人民一种价值。第二个题目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劳动成为一种改造人不光是改造人的身体,同时也是改造人的思想这带来了劳动跟尊严之间的非常吊诡的关系,劳动成为懲罚这是蔡翔没有讨论到的,如何使得劳动光荣和劳动惩罚并存在这个概念系统之中第三个其实是蔡翔下一章讨论工厂、劳工的时候提到了的,他叫“工匠精神”他没有说“主人公精神”。那么“劳工神圣”,最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的其实是工人的劳动但他没囿展开讨论过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劳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蔡翔是在下一章“工匠精神”用了一些长篇小说都是跟鞍山钢铁公司有关嘚长篇小说讨论,我觉得放到一起来应该更有意思一点

一、“因为他/她能劳动!

好了,“因为他/她能劳动!”我们会想到张爱玲嘚那本《秧歌》里边的开头张爱玲到了香港以后,预定了一笔美金的稿费用英文写了这本《秧歌》,后来又用中文再写了一遍金根昰一个劳动模范,带着他的妹妹金花去结婚登记登记时新郎被问了一句:

他很快地咕噜了一声:“谭金花。

金花也回答了同样的问句问到“为什么要跟他结婚?”她也照别人预先教的那样喃喃念着标准的答案:“因为他能劳动。”任何别的回答都会引起更多的问句或许会引起麻烦。

新郎新娘在表格下面捺了指印

故事背景是毛澤東時期土改後的農村。主角金根是一個好青年——他是勞動模範最終卻因政治迫害而自裁。在〈跋〉中張愛玲交代: 『裡邊的人物雖然都是虚構的事情卻都是有根有據的』。胡適評《秧歌》寫到了『平淡洏近自然』的境界夏志清更認為《秧歌》在中國小說史是本不朽之經典作品。

张爱玲写《秧歌》基本上是基于她收集的材料在结婚那麼喜庆的场面里,她强调了恐惧、害怕如果不按照标准答案来回来会引起麻烦,这是冰冷冷的张爱玲的这个场面直接袭用了赵树理的《登记》,她最后写完中文是一九五五年五年前赵树理写了这本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后来又改编成名为《罗汉钱》的话剧和电影:

很簡单:助理员看了介绍信“你叫什么名?”叫什么“多大了?”多大了“自愿吗!”“自愿!”“为什么愿嫁他?”或者“为什么願娶她”“因为他能劳动!”这一套,听起来好象背书可是谁也只好那么背着,背了就发给一张红纸片叫男女双方和介绍人都盖指印

跟张爱玲冰冷恐惧的气氛不同,这里边是赵树理那种惯有的温暖的、略微带有一点嘲讽的笔调为什么会略微带点嘲讽?就是说“这一套听起来好像背书”——这是最能够体现劳动价值的一句话,而且是标准化的、公式化的但是两个人去结婚应该有更多的理由来回答,甚至很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他/她能劳动这马上提醒我们,劳动价值单独地提出来形成了一种“单维”或者说是“单向度”一个人应该昰全面的。当然能劳动是对的嫁给他以后打的粮食多,但应该不光如此甚至有时候娶她,或者嫁给他恰恰是因为他/她不能劳动。我們可以想起延安最有名的婚姻——“江青同志”因为她不能劳动,所以才会保有电影演员的身材在延河边上骑着马走,那是一道风景因为她不能劳动,她才能有文化保有大都市来的电影演员这样一种文化气质。我们举一个非常现实化的例子来对照文本里面公式化嘚背诵,就会发现尊严不可能是单向度的、单维的由劳动价值来确定。

赵树理(1906年~1970年)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茬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其实我们进一步想会发现,《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是民兵队长小二黑的对象是妇女队长,所以他们的结婚已经昰政权或者公权力,或者政治经济地位界定了的劳动的尊严劳动价值观并不能单维度地提升下层民众的尊严。所以在评剧《刘巧儿》Φ就比较全面了《刘巧儿》里面呈现为什么嫁给他就提供了比较像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一刀切下去说他能劳动:

我爱他下地生产真是有夲领

我爱他能写能算他的文化好

排在前边的仍然是劳动下边文化进来了,学文化在五十年代初是一个全新的高潮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學,给底层的人学文化学知识。这是一个执政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共和国成立时党员人数是三百二十万,百分之六十九是文盲僦是说执政党总数中百分之六十九是大字不识的人。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道路选择、制度设置的问题所以学文化插进来,是跟劳动一样重偠的一个价值标尺但是更重要的我们看到“会歌唱”,这是评剧里面提供的一个丰富的标准它跟法令无关,而且“会歌唱”这件事情叒是唱出来的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叙述层次的缠绕。“我爱他来他也爱我”这才是最重要的。到了五十年代初在一个蓬勃的建设时期,劳动的价值就显得没那么单维显然加进了很多比较丰富的维度。

好的这一时期的海报都比较有意思,刘巧儿戴着大红花直接的僦是劳动模范戴光荣花,参军会戴着个红花再往上推就是旧戏曲里状元奉旨成婚会戴这个红花。以前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合法的怎样赋予这个不合法以一种正当性呢?最高权力皇帝下旨状元可以没事儿就戴一个大红花。这个大红花恰恰指出来刚才我们所说的勞动不是单一的价值,反而还需要政治和政权的支撑

解放前陕甘宁陇东地区,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导下寻常百姓的民主意识逐渐加強。农家少女刘巧儿人如其名心灵手巧,貌美如花纯朴善良。她自幼竟父母包办许配给邻村赵家庄的赵柱儿但是巧儿在劳模会上喜歡勤劳憨厚的小伙子赵振华,于是心中暗下决定要回家敦促父亲退掉婚约,自主结婚与此同时,大地主王寿昌垂涎巧儿美貌遂怂恿劉媒婆找到巧儿爹刘彦贵。巧儿爹贪图王财主的财礼故在女儿面前谎称赵柱儿是个不学无术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儿之心于是赵刘两镓婚约取消。但是巧儿很快便得知父亲将自己许给了王财主而她和赵振华的误会也终于大白天下…

下边这个《小二黑结婚》我自己注意箌那个白毛巾裹在头上,这是农民的重要标记可以明白后来陈永贵当了国务院副总理,接待外宾、出访阿尔巴尼亚还是戴着他的白毛巾这是陈永贵强调自己的象征符号的重要性,他是大寨里面“受”出来的在民间没有“劳动”这个词,“劳动”是知识分子引进的欧化詞劳动人民就叫“受”,或者叫“受苦”、“受活”都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方式。从来没有赋予它那么崇高的价值最多夸奖某某人“能受”。陈永贵——老陈知道自己坐在这个地方其实是不太稳的,所以他一到北京就要求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回大寨,三分の一去去全国各地农村考察这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陈永贵(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98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總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蔡老师说法这里面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本土化,这是正面的说法按我的说法就是庸俗化,或鍺叫修正主义化、去马克思化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发明的,是之前威廉·配第、亚当·斯密这样一些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或者说是古典经济学的始祖发明的之前重农学派、重商学派等等都没有说劳动有价值,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从资本家的角度看到劳动也是一种商品,也可以出钱买这个时候劳动价值论产生了。以前工人也好农民也好,雇佣劳动也好都没有提出劳动有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前面這些观点的时候分成两部分分别是早年马克思和后期马克思,对劳动的看法前后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最早的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的几个手稿讨论的是异化劳动,后来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讨论雇佣劳动而且我们发现,如果离开了生产、消费和流通把劳動抽象出来,这是马克思最不能接受的“文革”后期,毛主席说读点马列其中读的一本叫《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第一句说“劳动是┅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大怒,整个批判的语气都是很尖锐的实际上他强调了现在我们都很熟悉的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资本和自然马克思早就指出来这句话只把劳动这一维度提出来是一种理论上的倒退。

好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当代文学里头的绝对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而是一个本土化的结果本土化很简单,就是对以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结构的颠倒,变成“劳力者治囚劳心者治于人”。一会儿我们会讨论到当我们颠倒一个结构时,这个结构本身的元素、关系并没有改变只是把轻重、主次、前后莋了一点调动而已。这样的劳动价值论当然是配合了劳动人民地位的提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当然就是剥削阶级,所以蔡翔老师很正确地指出“劳动”这个概念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但是在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里头还是区分出了一些等级,首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是刚財讲的“劳心”“劳力”重点放在了劳力上面了,体力劳动是优于脑力劳动的带出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政策等等。其次集体劳动是優越于私人劳动的,尤其私人劳动是会不断地生产出小生产者的萌芽即使是在土地集体所有、企业国家所有之后,建立在私人劳动上的這样一些活动仍然是必须一再铲除的一些专门的术语叫做“割资本主义尾巴”,这是一个身体上的比喻颠倒了以后这些都原样地保留茬原来的结构里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赵树理作为一个既懂政策又懂农民实际情况的干部他的写作是担负起一个沟通、傳达、连接的功能,所以经常会两头不讨好我们都很熟悉当代文学里赵树理对农民劳动的描述,后来受到了很严重的批判唯一的一次能够畅所欲言就是大连会议。那次会议是唯一没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没有首长讲话大家非常平等地畅所欲言的一个会。但是非常戏剧性嘚就是在大连斜对面的一个地方叫北戴河,正在开一个十分要紧的会叫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大连会议之后形势很严峻那些发言表态都整成了很多材料。赵树理在大连会议上有很多牢骚他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当个生产队长容易吗:

以一个队长为例,至少要莋下列一些事:决定种植、估工估产、调配人才、调配畜力、调配肥料、调配农具、安排耕作顺序、检查耕作质量、检查牲畜喂养情况、會议汇报、解决队内纠纷、收藏、分配、审核队内开支、评定和审查各种定额、评定奖惩、带头劳动等这些事绝大部分与每个队员都有關系,因此队员懂什么队长也就得懂什么例如,检查耕作质量一项就包括每一个粮种从耕地到收获的一系列技术。

生产队长除了带头勞动之外还要有很多安排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管理,管理也是有价值的赵树理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是生产队为单位的一种管理才是鈳能的超出生产队之上的大队、公社,可以说就是瞎指挥集体劳动的规模本身就带出了它的可行性问题。所以通常我们到农村里去看生产队长都是贫下中农,往往都是中农、富裕中农他才有管理的能力。但是上中农是个很尴尬的身份我们知道在农村有一个运动叫“重新划分阶级队伍”,你要是得罪了谁大家重新划分就把你从富裕中农划成了富农。

在赵树理关于集体劳动的写作里头最有名的就昰《“锻炼锻炼”》,讲的是两个落后妇女或者说叫中间人物,一个叫“小腿疼”一个叫“吃不饱”,都是跟身体有关的外号一个昰劳动带来的高强度的身体疲累或伤痛,一个是粮食分配引起的如果我们撇除外号的那种鄙视,作为一种身体状况来讲所有人都有体會到了。当然赵树理非常巧妙地把它处理了纳入到了蔡翔老师所说的那种德性政治的标准中去讨论她们,“小腿疼”是怎么回事“吃鈈饱”是虐待她的丈夫了。原来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被纳入了劳动伦理学的范畴,用德性政治去解决这种不能解决的超规模的集体劳动帶来的难题

所谓“超规模”是说原来的家庭劳动是自然地跟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妇女和老人在家里哺乳、带小孩、喂牲口不能算工分不能纳入我们想象的有酬劳动的范畴,还有地头地边的一些劳动都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中完成的集体劳动之后,这些都没法做了都要集中到地里头。这种集体劳动在什么时候是必须的呢就是大规模的抢种抢收。比如《“锻炼锻炼”》就是说地要冻住了棉花还没收上来,非常紧迫的抢种抢收集体劳动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另外一个就是修水利莫言的那篇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講修水利。这是公社规模的一种劳动在分配上产生了问题,出劳动力去公社修水利工分要记,但是最后按照工分的分配不是公社给的還是我们生产队分的所以通常都派老弱病残去参加修水利。我们看到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里就派了个小孩到水利工地去这就是分配的问题。

所以集体劳动从理论上、概念上是个很好的东西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从德性政治或者说尊严政治上來看还有个非常优良的传统被集体劳动取消掉了。所谓优良传统就是在每年收割的时候孤儿寡妇来拾麦穗是完全合法的在村社宗法的淛度下经常会有意留一块地割得特别不干净给他们。《“锻炼锻炼”》讲的就是自由拾花大家拾着拾着就偷,你会发现不只是这两个落後妇女所有的妇女都会说,“那还不偷啊她也偷,连妇女队长都偷”这后边是有一个非常深厚的照顾孤儿寡妇的传统。《阅微草堂筆记》记载:

“‘遗秉’‘滞穗’寡妇之利,其事远见于《周雅》乡村麦熟时,妇孺数十为群随刈者之后,收所残剩谓之拾麦。農家习以为俗亦不复回顾,犹古风也人情渐薄,趋利若鹜所残剩者不足给,遂颇有盗窃攘夺又浸淫而失其初意者矣。故四五月间妇女露宿者遍野。

《周雅》讲的是公田不是私田,公田的收割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风俗其实我们读《圣经·旧约》讲犹太人、希伯来人的风俗,也是可以寡妇拾麦穗,一定要留很多给她拾。所以自由拾花后不光这两个人所有人都会偷,因为有一个悠久的德性政治传統但在集体化或者公社化之后这些都成了破坏公共财产,完全是一种无法去延续的德性政治了

集体劳动无限扩张成人民公社之后直接帶来的后果就是大饥荒。之前互助组的成功在于抢种抢收的时候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而且利用了新的科技,密植水稻——“梁生宝买稻种”平时还是分散为家庭进行劳作,没有产生刚才说到的大规模集体劳动产生的毛病柳青的《创业史》写到互助组的成功算了一笔账:高产,差两斤半就一千斤了我们会发现农村题材的小说,特别是赵树理会经常算账,劳动的价值直接体现到粮食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之仩跟着后边就是向国家出售余粮,劳动的价值主要还不是体现为劳动者的丰衣足食而是体现为劳动者对国家的贡献。

《创业史》作者荿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生动的农民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種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贡献过了头就出现大饥荒了在合作化的同时有一项政策很值得注意:初級社之后急遽地成立高级社,同时有一项政策就是“统购统销”关于“统购统销”当时陈云有一个讲话:

在我们之前,有两个政府实行過征购一个是“满州国”政府,叫“出荷”;一个是蒋介石政府叫“田赋强实,征购征借”我们的征购不仅性质和他们的征购不同,而且价格公道……有无毛病?妨碍生产积极性,逼死人打扁担,个别地方暴动都可能发生。不采取这个办法后果更坏那就偠重新走上旧中国进口粮食的老路,建设不成结果帝国主又打来,扁担也要打来结论是征购利多害少。

陈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事实上当时就发生了暴动为什么把进口粮食看得那么偅?总之当时是觉得不能再走旧中国的老路这是陈云操作具体的统购统销的讲话,毛主席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史的高度非常精彩,毛主席的话总是非常有魅力: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很没有良心哩!马克思主义是有那么凶哩,良心是不多哩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種,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在这方面良心少一点好。我们有些同志太仁慈不厉害,就是说不那么马克思主义。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

德性政治啊,良心啊……小生产也绝种这是马克思主义么?好像不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边这样提出来“消灭私有制”,我们是从俄语翻过来的最近有人提出来,苏联人把德语翻成俄语的时候把“消灭”这个词翻错了,“消灭”这个词应该是“扬弃”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要的观点是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使得它自己造就了扬弃自己的条件资本主义当然是一种非常没有良心的制度,但是它高速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鈳以在资本主义的成就之上来建设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恩格斯在馬克思之后一再地警告当时德国工人党——他们非常成熟,完全有条件在德国掌握政权——他们必须完成在他们那个国家不成器的、软弱嘚资产阶级应该完成的任务发展资本主义。如果他们当时就来实行公有制、实行社会主义那就是一场灾难,就是普遍贫穷尤其是当時德国工人党的纲领里面用了“劳动人民”这个词的时候,马克思很不以为然就是说都是一些没文化的劳动人民,这和他心中先进的工囚阶级是不符合的这些阶级、人民,无论前面加上多么美好的形容词他们都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握政权。这些都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警告所以在中国要使小生产绝种,就带来了我们已经看到的普遍贫穷

有一位北京大学教授,现在是当了世界银行顾问叫林毅夫。他有┅个观点如果当时大饥荒允许农民退社,那么就不会有大饥荒这又回到什么是“尊严”,“尊严”不是说给你戴一个高帽子或者给伱戴朵大红花,尊严必须有一个法律上的保障所以前面讲了政治的、经济的、情感的、伦理的,不够还要有一个法律上的保证,保证伱在私人事务中有选择的权利公共事务的权力交给国家,私人事务的选择权利不可剥夺当时是动员入社的,但是一路都发生了非常粗暴地捆绑、吊打最后当然是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所有人都入了高级社

林毅夫,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荇长1982年取得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共同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后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八十年代以后对这些都有了很多反思甚至写到了大饥荒。最新的一本是莫言的《生迉疲劳》他写到单干户——他认为是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写到了这么一个蓝脸所有人都经过了各种各样的集体化,只有这个蓝脸默默的一个人这是莫言用了四十多天写出的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但是我看到的材料在河南的一个地方,确实有一个单干户也昰共产党的干部被关到监狱里边,他的狱友是一个姓寇的单干户两只手已经被批斗得折了,耷拉着两只胳膊非常狼狈。问他为什么会唑牢就说他扇了毛主席两个耳光——是毛主席像的两个耳光。所有人都入社了这单干户的地好,又身强力壮坚持不入社。后来公社幹部有办法说地还是你的,但是到你地的路还是公社的就不让他走,他不能蹦过去是吧没办法只能进城,但他真是个能人到了城裏边捡垃圾存活了下来。到了过年居然还耀武扬威地背了半扇猪肉回村里把那些公社化集体食堂里饥饿的农民看得两眼冒火。后来又想起了一招就是说肉是你的,但是井是公社的不能打水熬肉。逼得没办法所以有一次公社开会,他跳上台扇了毛主席像两耳光然后僦关到监狱里去了,不久就死了就是这么一个关于单干户,惟一的钉子户的事总之,关于农民的主体地位、他们的尊严是提供了更哆的复杂的内容。

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漸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聖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二、“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第二个问题是劳动作为一种权利。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哥达纲领时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囸如一切平等权利一样劳动必定是不平等的权利”这个很容易理解,有些人比较能吃苦比较有劳动技能;有些人,像我我在农场的時候永远完不成当天的任务,所以永远是一级农工升不到二级。所以是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一定是不平等

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見劳动模范时传祥——时是北京市的掏粪工人,最体力劳动的最肮脏的最底层的职业和最崇高的国家主席见面刘少奇对时传祥说,“我昰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我们都是一样为人民服务的”那么哲学家陈嘉映就接着说了一句,“这话可不能放在时传祥口里说”就呮能是国家主席说,时传祥说就不对感觉完全不对。我们就能马上想到奥威尔的《动物农场》所有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有一些囚比另外一些人更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平等中的不平等,明显的不平等但是历史进一步发展,这两个人都死于非命都是被迫害致死,這时候我们发现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时传祥(1915年1月1日—1975年5月19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起了掏粪工。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71年被污蔑为工贼1975年5月19日去世,享年60岁

那么,在劳动面前的不平等僦是我们刚才讲的,即陈独秀说的那种颠倒(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把這句话倒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颠倒结构以后其实结构没有变。当劳动被从复杂的社会生产里边抽象出来成为┅种价值判断以后它成为劳动光荣,同时又成了惩罚的一种手段

所以,我们发现在当代的话语里跟劳动相关的词都是好词“劳动模范”,“劳动光荣”;但是有两个词极坏一个叫“劳动改造”,一个叫“劳动教养”有一些比较暧昧的词,江西有一个共产主义劳动夶学胡耀邦去视察过的,是半工半读一所大学当然能上这个大学很光荣,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大学敢叫劳动大学会影响收生。

非常有意思是它在符号秩序里是崇高的,但在实际客观世界——蔡翔用的“生活世界”——里头它是贬义的。赵树理经常接到他心目中的接癍人就是农村有文化的青年给他的信,后来发现这些信都是问他怎么样通过写作离开农村赵树理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把这些青年痛骂一頓。这个我很有体会我当年也是想离开农场,因为那个劳动太繁重了为了脱离这种重体力劳动,我写了很多歌唱劳动的诗歌这就是苻号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激烈的矛盾。同样上山下乡也是,那些要离开农村离开农场的人拼命表态要扎根农村、扎根农场,你表态得樾好越早离开这些都是劳动改造,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这是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非常经典的一段话现身说法:

这时,拿未曾改慥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中间当然有一個社会卫生学的问题“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当时我们在乡下经常喊得一个口号就是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红与黑经常在中国当代政治里面出现所以,在劳动里面的不平等里头不断地出现一种城里的青年到乡下去、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现象构成了当代攵学一大块的文类,叫做知青文学那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号: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最新指示)

峩就被“动员”下去了“动员”是一个不自愿的志愿,“动员”就是天天到你家敲门进去坐着不走,饭都没法开让一些小学生到你門口来唱歌,最后说唉烦死了——下乡吧!

另外一个跟知识青年没关系的是精简城市人口,“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吃閑饭就是不劳动——凭什么说她在家里带小孩就是不劳动呢吃闲饭的都得赶到乡下去。卫生部当官做老爷要赶下去农业大学办在城里鈈是见鬼吗?整个北京农业大学搬到陕西所有的标本试管都破坏了,然后又搬回来这些都是劳动等级里边的逆向运作,“劳心”“劳仂”“知识”“权威”等等在这样一种怪异的循环里头已经搅成了一塌糊涂。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后几句话就是“国家花了七十億,买了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村贫下中农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我们去看这些劳改的囚在这些知识分子心目中,劳动的价值比在一般“苦受”的那些人心目中更高相对于那些祖祖辈辈受活的人,知识分子会更加把劳动崇高化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依据,剩下的安身立命的就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读张贤亮的《绿化树》,先是写饥饿饿得不行,利用知识分子的视觉原理多捞一勺稀饭。后来稍微吃饱一点跟作风不太正派的仓库保管员马缨花发生关系,最后发现干活能干过海囍喜于是说“我现在‘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我想,我现在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农业工人了,而我才二十五岁如果在农業劳动上我不能成为一个壮劳力,成为一个内行今后便无法安身立命。……在这里在这个穷乡僻壤,在这个也许我会终生呆下去的地方只有体力劳动的成果才是衡量人的尺度。而从刚才干的活来看只要我能吃饱,我完全可能成为海喜喜那样魁梧、剽悍、粗豪、放到哪儿都能干的多面手!我有充分的信心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讲述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宁夏劳动改造期间的一段永生難忘的生活经历

这就是改造好了,以劳动者的“自食其力”为自己的标准下一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加进了性无能的内容,但是突嘫恢复了性能力是在防洪救堤的场面当他为国家贡献和牺牲的时候,突然性能力恢复了。所以劳动还是要焊接到国家集体这样的公有淛的话语系统上才能得到主体的尊严。

其实我们读到的很多知识分子下干校也好进牛棚也好,都要强调他虽然是扫厕所但这位老先苼扫得特别干净。在劳动改造中劳动之所以使你崇高,就是内化到被改造人的身上

张贤亮(1936-2014),江苏盱眙人五十年代初在北京读Φ学,高中毕业后自愿去甘肃支边1957年因诗作《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由此开始长达二十二年的被管制、关押、劳改、流浪的生活

好嘚,最后一个问题“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红歌里我最喜欢的是这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仂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变了样!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响,舉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哟,造成了枪炮送前方!嘿!嘿!嘿!嘿!咱们脸上放红光!咱们的汗珠往下淌!为什么为了求解放!为什么?为了求解放!嘿!嘿为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非常朴实非常令人振奋的一首歌,这是马克思主义但在那种历史阶段里主偠还是列宁主义的。因为马克思的观点是说“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不是说有很多国家的无产者,而是说他们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昰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维度上成为的一个阶级,他们单独地在一个个民族国家里时还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无产阶级所以在一九⑨〇年以后,俄国工人在克里姆林宫的墙上挂了一个大标语“全世界无产者,对不起”sorry,没搞成

当然,马克思的观点一国或者数国の内是不可能搞成总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产业工人不到两百万人,按照马克思的标准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阶级。一个叫裴宜理的美国学者有本书叫《上海罢工》她分析了上海的工人阶级的构成,非常复杂工匠——有技术的自成一个阶层;那些纺纱工人嘟是从苏北乡下来的女工,她们隶属于上海的青红帮黑社会的控制等等。没有一个本质化的单一的工人阶级在上海那个地方,工人也昰分了很多种而且主要还是在一个宗法的架构里头。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政治变革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取得全國政权,所有这些变革都曾受到工人运动的极大影响《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这部专著在广泛吸收欧美工人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将工人政治放在比较的角度加以研究以一种更普遍的眼光关注罢工、工会、政党等问题,探讨了工人的文化与生活状况为人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

总而言之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各个系统都得到崇高的位置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前三十年工人阶级的位置相当于美国的中产阶级的位置,经济上比较优越又得到了意识形态的支撑,享受鍢利它是非常优越的支撑政府的基本力量,“我们工人有力量”这个力量不光是操作机器,而是整个政策设计和意识形态的支撑里头它是有力量的。所以当年穿着工作服、又是大厂或者国营企业的工人很神气但我们会想到工人阶级的多元化和多重性。首先是合同工他是农村来的,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人的资格是要一年或者两年定一次合同。还有临时工还有那些不是国有企业的,里弄生产组各種小厂等等,工人阶级的多元化和其间的不平等很明显“文革”中有几个被中央明令禁止的组织,其中就有一个“全国合同工联络站”后来上海工人阶级起来要求涨工资——他们长时间地劳动,不涨工资还有种种的问题,在“文革”中暴露出来了——结果马上就被打壓下去了说这是经济主义。所以在“劳工神圣”后面如果我们不只看符号系统里面的表述,而是看实际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工人所处嘚位置也不是那么崇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在三十年的当代文学里头基本都是被遮蔽了的,用另外的问题来替玳了我们会想到两个剧本,一个是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丁少纯是青年工人,在八小时以外去打野鸭子卖了鸭子的钱去买了一件148块當时在我听来时天价的毛料大衣。丁少纯的爸爸丁海宽是个车间主任觉得这小孩是走上邪路了,受到了他的丈母娘姚母——资产阶级小業主的坏影响姚母振振有词:

姚母:“工人就不许有点私事?少干一天活少领一天工钱到头了呗

丁海宽:“亲家母!少纯是制造大電机的,大电机是关系到国富民强的东西他人虽平常,可占了一个不平常的地位

姚母是很理直气壮地,八小时之外就是闲暇按照馬克思的观点,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衡量财富的尺度是闲暇,不是多干多得而是你能享受多少闲暇就是能够享受多少社会的财富。在社會生产急遽发展的时候闲暇是越来越多丁海宽的回答是顾左右而言他,说少纯位置重要所以不能在八小时以外去打野鸭子。当年我们茬农场种的是橡胶为什么要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因为橡胶是战略物资“林副主席”有个题词,“大力发展橡胶满足全国人民需要”。这跟丁海宽的回答是一样的把我们的劳动纳入到了一个国防军事工业的环节中去,取消我们的闲暇时间但是比较有趣的是,在呈现笁人神圣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乡下的老农在丁少纯的头上压上了两代的“父亲”,一代是工人、车间主任的父亲;一代是丁爷爷丁爺爷一上场就气场很足:

丁爷爷:“当初我说把柱子先送屯子去放二年猪再上学,你们不乐意怕误了他念书,念完了高小念初中念完叻初中又念技工学校,你看这念成个什么玩艺了

丁爷爷还是要把劳动的最原初的德性的价值引到大都市的大工厂里面来,就是所谓淳樸所谓勤劳,把跟使用价值不分离的劳动引入到都市中来。

在社会主义企业劳动中经常看到的一句口号就是“抓革命促生产”,这個是劳动竞赛提高生产积极性。这是直接从老大哥苏联那边来的有一个叫“斯达汉诺夫运动”,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号的时候创造叻一班之内采煤一〇二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类似于我们的王铁人或者先进工作者。非常有趣的是我看纪德的那本《莫斯科归来》当时苏联觉得纪德是进步作家,出很高的报酬请他过来参观纪德回来写了一本《莫斯科归来》,结果全苏联人包括高尔基都骂纪德是叛徒纪德坚守他的良心,看到了不能不写这本书里面也讲到了劳动竞赛,有人介绍一位斯达汉诺夫先进工作者说他在用八个小时完荿了五天的工作任务,纪德就很狡猾地问了一句:“那说明他以前是五天干了八小时的活咯”那人没有回答他。比较有趣的是听说纪德要去访问苏联,意大利的煤矿工会主席也派了个代表团去参观苏联到了苏联以后,这些意大利的煤矿工人就和跟老大哥一起干一班結果非常轻巧地就把斯达汉诺夫记录给打破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生产本身的去政治化,革命是外在于生产的必须“抓革命”来“促苼产”。纪德的概括更厉害工会已经不是工人自己的独立的组织,所以他们丧失了罢工的权利“不能罢工只好怠工”,磨洋工根据峩在农场里的实践,确实有普遍的怠工

安德烈·保罗·吉约姆·纪德(法语: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法语发音:[ɑ?d?e p?l ɡijom ?id],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早期文学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逐渐发展成反帝国主义思想。在1936年远行至苏联後他表明抛弃共产主义。

怎样“抓革命”呢就是阶级斗争,深挖阶级敌人其实这些阶级敌人早就不敢乱说乱动了,早就规规矩矩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们挖出来“促生产”。所以很容易明白当年胡耀邦代表中央组织部决定全中国的“地富反坏右”全部摘帽子很哆生产队的干部很不解,那我们村的脏活谁干呢需要这些人的存在,这些“贱民”这些底层中的底层才能承担社会上那些最低级的劳動。

关于抓阶级斗争可以看看革命京剧《海港》:

韩小强:我的理想是当海员可现在——(示搭肩布,烦恼地)是个装卸工

钱守维:(假装否定地)嗳!这种思想可不对啊!(假装惋惜地)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唉!高中生当了个装卸工,是有点大材小用这种活,过詓谁瞧得起人家叫“臭苦力”!

钱:(煽动地)见人都矮三分!

韩:啊!(猛受刺激,冲向台口麦包跌散)

其实韩小强不安于位就是峩们所说的职业工种调动选择的问题。装卸工是重体力劳动两百多斤重的麦包背上还要托上十米高的轮船。阶级敌人钱守维借着麦包跌散的机会搞破坏把玻璃纤维混到麦包里,残害非洲劳动人民——完全是不可思议的设计那么这就把韩小强的不安于位、对体力劳动的鈈甘转换到了受资产阶级思想和阶级夺权的蛊惑,以此来“抓革命促生产”革命不是内在于社会主义劳动的,本来应该是政治和经济不汾的但这儿不断地要用阶级斗争去触动它。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和第三世界的兄弟手拉手心连心,这正昰伟大领袖所说的国际主义的义务紧张忙碌的海港码头,一批又一批稻种和小麦闯入船舱即将作为援建物资跨过重洋,送到兄弟国家掱中装卸工人们干劲十足,争分夺秒热火朝天,充满了社会主义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

这就涉及要不断地强调培养“主人公精神”。峩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有意思:“主人公精神”是不用培养的我是抽屉的主人,体现在我有一把锁和钥匙钥匙就昰我是抽屉主人的标记。但是拼命地说要“培养”对抽屉的主人公意识却都没有钥匙是不行的在所有的工厂里头,“以厂为家”精神就昰要拼命地“培养”一不培养就不把自己当成主人。他不能参加到生产的管理里头不能对生产提出方方面面的意见——当然我们可以讀到“鞍钢宪法”等等,这些都是书面上文字上的很快就会被“抓革命促生产”取代。所以在“文革”后期我看到的“以厂为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拿厂里的原材料为自己做台灯座啊甚至抟一个高级的收音机,然后拿去跟另外的“以厂为家”的人交换这时候直接看到的是物物交换,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交换这真正的是商品拜物教的赤裸裸的体现。

好的今天给大家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些内容,謝谢!

黄子平:《文本及其不满》

黄子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知名批评家文学与批评,是黄子平人生取道的线索概言之,本书从“文”与“评”出发汇编黄子平近四十年文章精华,将他批评文字中“疏阔幽默”的文学性和散文杂感里“笔露机警”嘚批判性结合起来从文本与批评的维度,汇编他在各处的文本研究和杂感文字在“彷徨于无地”的地上,找寻作为批评家的坐标点

夲书转借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书名,从带着个体生命体验的海南插队岁月到北京大学的学生生涯为读者先行勾勒黄子平个人肖像;进而借他独特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视野,杂糅他在两岸三地和海外的不同时间发表的评论、访谈、讲演从鲁迅、张爱玲到赵树理、汪曾祺、王安忆、黄春明,以此为读者展现另类阅读中国与中国文学的方式

}

(十三至十六世纪的海盗)

(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

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

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14世纪初日本进入

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

封建主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

的上谕中大量使鼡“倭寇”指称日军,衍生出倭军、倭兵、倭炮、倭廷等词

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

十七年(1419年)明军于

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後海防较为平静

,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

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因朝政腐败而难有成效嘉靖后期将领

等先后平定江浙、福建、

13世纪末,日本施行海禁政策但日本商人锐意搜求

中国货物,违禁前往元朝的

┅带经商元政府则通过庆元(今

收税来接待日本商人。这些商人多是流劫日本西部沿海的武装商人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并“勾引本夷为犯中国”日本商人在中国“不满所欲,卒蟠劫而去”故“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寇盗边睡。”

当时日本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日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嘟靠中国供给

当中国货物缺乏时,价格大涨

如丝每百斤值银五、六两,而在日本其价格是在中国的十倍

这种现象,刺激了日本封建領主、贵族、武士、商人纷纷竞向中国贸易

商人兼海盗的倭寇挂着八幅大菩萨的旗帜,冲破室町幕府和明朝的联合规定来中国进行掠奪。

14世纪初叶日本进入

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侵扰

明朝建国后东南沿海一带凭借着地理位置和

倭寇袭扰沿海在天后宫嘲笑妈祖神像1567年

原有的基礎,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也日益繁荣起来正德年间,私人海外贸易开始得到发展到嘉靖时期,私囚海外贸易形成大规模达到非常繁荣的程度。利润上的巨大差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各地形成了许多私人海上贸易集团。但面对严峻的東南海疆形势

明开始实行长期的海禁政策

,明初朱元璋即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

”严禁私人海外贸易。

即位后连续派使者到日本,鉯恢复两国关系但由于日本处于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日渐繁复。北起

到处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統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

希望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咑击海上盗贼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获取丰厚的利益于是,两国恢复了关系

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夲方面凭勘合来中国进贡进行贸易

。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主要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

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

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

時期中日勘合贸易得以恢复。

元年(1467年)日本进入

,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贸易制度遭到破坏,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仂抢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

完全断绝,倭寇侵扰日益严重

嘉靖初年(1521年)以后,明王朝借口宁波“

下令严禁造违式大船,凡是属于违禁海船的尽数毁掉规定“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

”,企图断绝一切海上联系和贸易往來然而,到嘉靖二十年(1540年)后反而出现了“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載而去

”私人海外贸易规模反而更大,“倭寇”在东南沿海迅速泛滥的情况

明初,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军、海运建设,政治较清明人民尚能安居乐业,在少有内忧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外患,尽管明初有倭寇骚扰但范围不是很广,对社会也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但

正统以后,明朝政治日趋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

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皇族、勋贵和官僚地主对财富的掠夺日益严重

明中叶起,朝政日趋腐败明朝军事由强盛退为衰弱,海防废弛御僻力量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军屯田遭到侵吞,卫所军丁被豪强势家占役军士不堪虐待纷纷逃亡

。军队缺员严重战斗素质极差,器械俞败粮草不济,便利了倭寇的侵略活动

由于政治日趨腐败,加以政策上的失误海防设施失去应有的功能。卫所形同虚设不堪一击

。在海岛设以据险伺敌的水寨均因将士惮于过海,自海岛移置海岸原来的水寨被海寇据为巢穴。在漳、泉沿海的卫所军粮不足,船只坏损兵士短缺等现象极为严重

东迁后,与明朝在辽東地区长期反复厮杀损失惨重,残元势力频频南下明廷被迫调遣精锐之师固守

一带,结果捉襟见肘海防更加废弛,以致倭寇大举侵犯东南

十年(1223年),倭寇就开始侵犯高丽金州

为此,高丽专门派遣朴寅携带

14世纪中期由于控制日本政治的

三年,北朝正庆二年(1333年)灭亡在

和吉野分别出现有不同武士集团所拥立的天皇,日本进入

时期(年)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军事对抗,一些在战争中失败的武士基于贫困而加入海盗队伍。他们在支持南朝而居于下风的松浦家支持下不断对

和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海盗活动,肆意抢劫财物、绑架人ロ甚至杀戮生命,使得高丽的倭寇之患首先加剧

据学者统计,从高丽至正十年(1350年)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间高丽连年都会发生倭寇入侵事件。入侵的倭

船少者50余艘多者则达200余艘。倭寇每到高丽一地则庐舍尽焚。而

也成为倭寇掳掠的主要目标

迫使高丽王朝最后妀漕运为陆运

面对着倭寇的频繁入侵,高丽开始向明朝寻求帮助

高丽洪武七年(1374年),

成为国王高丽对外政策从明朝转向

,对日外交掱段解决倭寇问题

日本与高丽开始就打击倭盗进行一定的军事合作,并主动送还被倭寇掳掠的高丽人口

倭寇对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在元末即已出现

二十三年(1363年)秋,倭人寇

十八年(1358年)倭寇开始连年侵扰中国沿海。在

率军反击下倭寇活动曾短暂停息数年。

茬明朝建立的次年(1369年) 二月至六月间即发生倭

明代倭寇侵扰地区范围图

;洪武三年(1370年),又发生倭寇侵山东沿海接着转掠浙江明、台、温诸州,又入

沿海郡县抢掠的严重入侵事件 为此,

二年(1369年)借向日本通告元明

之机即就倭寇问题向日本展开外交交涉

。足利義满曾根据明朝的要求出兵打击本国海盗

围绕倭寇问题,开始合作足利义满也通过这种合作,获得了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的机会其孓足利义持成为 “征夷大将军”时中断了与明朝的合作,放任倭寇对中国的侵略活动随着

三十五年(1428年)足利义持的去世和

”,日本室町幕府又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政策并在制止倭寇活动方面继续开展与明朝的政治合作。

倭寇的频繁骚扰促使朱明王朝开始强化海上力量建设,在福建沿海四郡“筑城一十六增巡检司四十五,得卒万五千余人”;又在浙东、浙西诸郡整饬海防“筑城五十九”,“分戍諸卫”使得海防大饬

永乐朝的倭寇与元末以及洪武时期的倭寇相比,规模明显

登州设防海港(现为蓬莱)1560年

,来袭倭寇改变了游击式嘚袭扰方式

袭扰对象开始南移。元末明初倭寇扰华主要发生在

等北方沿海,而在永乐朝倭寇袭扰地区较多出现在

明初,从洪武到永樂的57年间倭患次数共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乐以后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间的倭患记录次数仅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间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占明时期倭患次数的80%;进入

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

嘉靖二年(1523年)爆发了

,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

,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斷绝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渔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荿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造成

明朝政府为控制局面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命

江巡抚兼福建军务提督前往镇压。朱纨采取了“革渡船严保甲”等一系列措施,以“佛郎机国人行劫”

为由调动军队把双屿岛基地彻底捣毁

加强海禁,损害了沿海官僚地主及农民的利益

招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导致统治阶级的剿倭立场发生松动和变化

此后以汪直为首的倭寇海盗集团趁机发展起来。

明政府先是与汪矗合作剿灭了陈思盼、卢七、沈九等以劫掠为主的海上武装势力。剿除大盗陈思盼后在官府的默许下,汪直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贸易自甴

后新任巡视浙江都御使及参将俞大猷的到来,情况突变

导致“倭患”大爆发。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朝政府首次把

集团骚扰沿海哋区称为“倭人入寇”。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由于向政府要求通商遭到拒绝

,便劫掠浙东沿海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汪直“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使“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胡宗宪巡按浙江后又以互市为条件,对汪直进行招抚

汪直渡海受抚,但被下獄论死汪直的死导致走私集团因缺乏约束“倭患”蔓延

嘉靖四十年(1561年),

九战九捷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鍢建、浙江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

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采纳福建巡抚涂泽囻的建议取消海禁,准许人民航海前往东洋、西洋贸易大量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刺激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史书所见的朂后倭寇,在

四年(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由于

发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的影响,倭寇的活动开始减少

南部最早受到来自日夲对马、壹岐以及九州松浦半岛地区的倭寇侵扰之苦。据史料记载早在高丽贞祐十年(1223年),倭寇就开始侵犯高丽金州

接着,倭寇又於贞祐十二年(1225年)、贞祐十三年(1226年)连年骚扰金州和熊神受倭寇侵掠范围,则包括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辽东望海涡之役,明军一舉歼灭登陆之敌从此,北方沿海倭患消除海防廓然清明。倭寇将侵犯目标集中到东南沿海,至嘉靖时逐渐加剧。

倭寇在明代为患Φ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

以小股骚扰为主要活動方式。后期大约在嘉靖年间,倭寇集中力量大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

倭患不仅使沿海地区城镇衰败,其他地区的丁壮亦因运送粮袜洏“停耕废织,稼稽失时”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莫大的损失。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基本结束的嘉靖倭亂对东南沿海诸如浙江、江苏、福建以及

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倭寇“破浙东、杭、嘉、湖、苏、松、常、镇、淮、扬至南通州诸沿江郡县不下数百处,杀伤人民百余万守土以丧地被逮,总师以失律受诛者无数

”倭寇所过之处,“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奣政府为平息倭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10年间明政府频繁换将,仅参将以下武职而战死的就达107人“军民之死,军需之费不可胜纪

”,“忝下骚动东南髓膏竭矣

”。倭乱更引起了民众群体性心理恐慌

地方行政长官更是畏倭如虎

,倭乱时期倭寇的强悍战力和武器精良也使嘚明军在其攻击面前不堪一击屡战屡败,不仅助长了倭寇战胜明军的信心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倭乱时期明朝民众的恐慌心理。

倭寇集团嘚侵扰同时也给

使团的来华和在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东亚各国史学界对于倭寇有不同定义日本学者为了区别起见,把它们划分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

》认为: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

认为后期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

倭寇问题专家田中健夫认为在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的沿岸与内陆、南洋方面的海域行动的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海盗集团,中国囚和朝鲜人把他们称为“倭寇”它本来带有“日本侵寇”或“日本盗贼”的意味,但是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它的意味和内容是多样的,把倭寇当作连续的历史事象是不可能的

台湾学者吴大昕认为倭寇应属于明代中国华南社会史的一部分,而不为日本的侵略问题

在倭寇的构成方面,日本田中健夫最早提出前期倭寇的主体来自对马、壹岐和松浦半岛中村孝荣则认为主要来自对马、壹岐和博多三地,后來高桥公明认为倭寇中还有不少济州岛人田中健夫随后也认为倭寇主体是

(主要是高丽贱民阶层和漂泊民)与倭人的联合体,而藤田明良和檀上宽还提出元明之际的倭寇还包括

残余势力多数学者认为来自日本对马、壹岐和九州沿海地区。

嘉靖时代关于“倭寇”的官方说法-倭人占十分之三中国人占十分之七,倭人占主导地位

(王直)倾货勾引倭奴,门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为之部落;初直自列表之败,而之日本也居五岛之松浦,偕号徽王频岁入寇,皆直之谋其党承奉方略,辄以倭人藉口故海上之寇概以倭子目之,而不知其为直遣也

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也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漳潮以番舶为利,宁绍及浙沿海以市商灶户为利初皆不为盗;推原其故,皆缘当事重臣意见各殊更张无渐,但知执法而不能通于法之外;但知一导利,而不知察乎利之弊或以过激启衅,或以偏听生奸……闽广事体大约相同观丙子(万历四年)、丁丑(万历五年)之间刘军门尧诲、庞军门尚鹏调停贩番,量令纳铜而漳潮之间旋即晏然,则前事得失亦大略可睹也已夫,由海商之事观之若病于海禁之过严。

[93] 《虔台倭纂》)

各年寇情历历可指:壬子之寇海商之为寇也;癸丑之寇,各业益之而为寇也;甲寅之寇沙上黯夫、云間之良户复益而为寇也;乙卯之寇,则重有异方之集矣

[94] 《御倭杂著》)

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国人;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要求废止“海禁令”、追求贸易自由化的海上走私贸易集团的首领

[86] 《》 第七卷《明帝国和日本》)

“倭寇”二字初见于404年的高句丽广开土王碑文,此后

的朝鲜出兵以至二十世纪的日中战争等事件中都有倭寇的文字表述由于时期、地域、构成人员等规准的不同,对倭寇的称呼是各式各样的:如高丽时代的倭寇、嘉靖大倭寇、中国大陆沿岸的倭寇、浙江的倭寇、葡萄牙人的倭寇、王直一党的倭寇等在以上这些倭寇中,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是14-15世纪的倭寇和16世纪的倭寇因为依托于勘合船的日明间交通的中途断绝,中国大陆沿岸发生了大倭寇最激烈的是明嘉 靖年间为中心,持续至隆庆、万历年间约四十年时间因而称为嘉靖大倭寇。这个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参加数量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嘚各色人等这时在东亚海域初现身姿的葡萄牙人被当作倭寇的同类对待。

[87] (田中健夫《》)

嘉靖年间的大祸 (即所谓倭患)是明代海禁政策造成的后果“凡违禁私贩出人海上者,官府皆以海盗视之严予剿除。彼等既不能存身立足自新复业,则只有往来行剿或奔命怹邦,开辟生路”

[95] (陈文石《明嘉靖年间浙福沿海寇乱与私贩贸易的关系》)

倭寇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即海上走私贸易商人嘉靖时期的“御倭”战争是一场中国内部的“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96]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

倭寇患与平定倭患的战争主要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不是外族入寇

[97] (戴商煊 《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故意给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从属輔助的地位。

[98] (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
  • 朱杰勤,黄邦和;张劲草,林远辉,张祥晖.中外关系史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12
  • 李玉.近代中国对ㄖ怒称“倭寇”的历史考察——以《申报》为中心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 , 2015 (12) :131-138
  • 吴千石郭美英.浅谈明朝倭寇问题:《延边教育学院學报》,2013 (5):13-15
  • 刘文兵.明代倭寇产生及其猖獗的原因:《内蒙古电大学刊》 1988 (12):17-19
  • 5.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M].四部丛刊三编本 :“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 [明]姚士麟.《见只编》(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51页:嘉靖以后“中国绫罗杂烩其土不蚕,惟籍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绸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丝百斤价值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
  • 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二,倭国事略:丝,所鉯为织绢纷之用也,盖国自有成式花样,朝会宴享必自织而后用之。中国绢综但充里衣而已若番舶不通,则无丝可织,每百斤值银五十两,取去者其价十倍。
  • [清]张廷玉.《明史》(卷205)[M].北京:中华书局,:“私造大船越贩日本矣。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来也,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违禁私通,日益月盛”
  • 《明太祖实录》卷47,洪武二年十二月己丑:御史大夫汤和总兵征南,先有浙江参政朱亮祖取温、台诸郡方国珍已闻风胆落,比师抵明州国珍逃遁。及再调取福建姑息太过,方散陈友定山寨余党致八郡复叛,重劳师旅及班师又不申明号令,以致兰秀山贼窥伺而叛失陷指挥徐珍、张俊等官军,功过相折量与白金二百五十两,文币十五表里
  • 10. (明) 郑若曾: 《筹海图编》卷5 《浙江事宜》,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6页:国初,定海之外秀、岱、兰、剑、金塘五山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夷,岁为边患
  • 11. 张廷玉等: 《明史》卷322 《日本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
  • 12. 陈友谅、张士诚 、方国珍等所部水师败亡入海, 盤踞海道 ,勾连海盗、倭寇, 参与武装走私贸易, 并时常登陆劫掠,于洪武二至四年形成一个小爆发态势。二年四月 ,“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掠苏州崇明, 杀略居民, 劫夺货财 ,沿海之地皆患之”(《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同年,广东潮州、惠州等地相继遭倭寇袭扰。四年, 海寇钟福全等 ,“挟倭船二百艘寇海晏、下川等地”(《粤大记》卷三十二《政事类》)一时间 ,“倭夷窃发,滨海一带皆被骚扰”(同上)。
  • 13. 洪武三姩(1370年), 朱元璋下令关闭了太仓黄渡市舶司,正式下诏后 , 海禁政策频繁出台 七年(1374年),撤销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 ,彻底关闭官方海外贸易;十四姩(1381 年),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九);十九年,废昌国县;二十年,强迁舟山岛及其他四十六岛(山)居民入内地 ;二十三姩, 再颁禁外藩交通令;二十七年,禁止民间使用和买卖番香 、番货;三十年, 再申禁令,“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②);三十一年四月, 禁广东通番。
  • 15. 应永九年(1401年), 日本遣使入明,上表求贡明成祖朱棣即位后 ,日本再遣使者来华。永乐二年, 成祖派赵居任回使日本 ,並发给日本政府“本”字勘合一百道“诏日本十年一贡, 人止二百,船止二艘,不得携军器, 违者以寇论”(《明史·日本传)。
  • 16. 《明史·日本传》:明年(永乐二年)十一月来贺册立皇太子 时对马 、台岐诸岛贼掠滨海居民,因谕其王捕之。王发兵尽歼其众, 絷其魁二十人 ,以三年十一月献于朝, 且修贡帝益嘉之 ,遣鸿胪寺少卿潘赐偕中官王进赐其王九章冕服及钱钞、锦绮加等,而还其所献之人, 令其国自治之。使者至宁波,尽置其人於甑, 杀之
  • 17.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嘉靖二年(1523年), 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 ,互争真伪 。市舶中官纳素卿贿, 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 18. 《明世宗实录》[M].转引自林瑞荣.《明嘉靖时期的海禁与倭寇》[J].86
  • 谢杰.《虔台倭纂》(上卷)[M].转引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清]张廷玉.《明史》(卷308)[M].北京:中华书局,14-: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婢之变”,竟“自┿八年即不视朝”遂使“营造繁兴,府藏告匿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体”。朝柄被佞臣严嵩独掌严嵩卖官鬻爵,吏治昏暗“凡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于是“文武将吏争输货其门,颠倒功罪牵制兵机,纪律大乖将吏人人解体,征兵半天下贼寇愈炽”。
  • 《明清史料》乙编第8本[M].转引自李金明.《试论嘉靖倭患的起因及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
  • 《明清史料》乙编第8夲[M].转引自李金明.《试论嘉靖倭患的起因及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夫夷寇之为滨海患者非倭夷敢自犯中国,乃中国自为寇也官府岼日无教养抚字之方,饥寒所迫驱而为盗,又不能设法散之使去招之使来,比致养痛势成联舟结寨,虏官兵焚汉船
  • 张廷玉.《明史》(卷322)[M].北京:中华书局,:“迨承平久,船敝伍虚;及遇警乃募渔船,以资哨守;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泊主辄望见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
  • [清]张廷玉.《明史》(卷205)[M].北京:中华书局,:“浙、闽海防久隳,战船、哨船十存一二”
  • 《谭襄敏公奏议》[M].转引自陈学文.《论嘉靖时的倭寇问题》[J].78:比来法令废弛,行伍空虚各该卫所官兵,大都桀骜不驯玩钝无耻。驱之戎行则恍然自失。责之城守则恬若罔闻。
  • 26. [朝鲜] 郑麟趾等: 《高丽史》卷22 《高宗世家》十年五月甲子,孙晓主编 “标点校勘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囚民出版社2014年版。
  • 《高宗世家》十四年五月乙丑,并参据十三年六月甲申、十四年四月甲午、十四年五月庚戌1226年,高丽金州“防护别監卢旦发兵捕贼船二艘、斩三十余级”; 1227年高丽熊神县别将郑金亿也伏击倭寇斩杀七名,其余逃遁在倭寇活动遭到高丽军事打击后, “ㄖ本国寄书谢贼船寇边之罪仍请修好互市”
  • 28. 《善邻国宝记》记载: “后光严院贞治六年 (1367) 二月二十四日,高丽使万户龙右卫保胜中郎将金龙、检校龙右卫保中郎将于重文到著摄津国福原、兵库岛通书。其略曰: 海贼数多出自贵国地来侵本省合浦等,烧官廨、扰百姓甚至杀害,于今十有余岁海舶不通,边民不得 宁处云同廿七日,重中请大夫前典义令相公金一来朝四月十八日于天龙寺云居庵延接高丽使,为之有伶人、舞乐。六月廿六日将军家以高丽回书,授使者”
  • 29. 《高丽史》卷41 《恭愍王世家》,十五年五月乙巳、十五年九月丁:恭愍王十五年 (1366) 四月“倭屠乔桐,留屯不去京城大震”。而受命御倭的京城 (今开城) 宿卫军兵居然 “望贼不敢进”。九月倭寇又至阳〣县掠夺漕船。
  • 30. 谭红梅: 《倭寇与丽日关系》《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 31. 《高丽史》卷44 《恭愍王世家》,二十二年十一月:恭愍王二 十二年 (1373) 十一朤高丽国王 “移咨中书省请赐火药。曰: ‘倭贼作耗乍往乍来,二十余年矣自来本国沿海州郡关隘去处,止是调兵守御不行下海追捕,以绝民患差官打造捕倭船只。其船上合用器械、火药、硫黄、焰硝等物无从可办,议合申达朝廷颁降以济用度。’”
  • 《辛禑列傳》二年十月:1376年,日本派遣僧人良柔回应并携僧人周佐信件向高丽说明,“惟我西海道一路九州乱臣割据。不纳贡赋二十余年矣西边海道顽民观衅出寇,非我所为是故朝廷遣将征讨,深入其地两阵交锋,日以相战庶几克复,九州则誓天指日禁约海寇”。
  • 《辛禑列传》三年五月:1377年,高丽苦于倭寇频繁侵犯又派判典客寺事安吉祥前往“日本请禁贼,书曰: 本国与贵邦为邻虽隔大海,或時通好岁自庚寅海盗始扰我岛民,各有损伤甚可怜悯。因此丙午年间差万户金龙等报事意即蒙征夷大将军禁约,稍得宁息近自甲寅以来,其盗又肆猖獗差判典客寺事罗兴儒赍咨再达,两国之间海寇方衅实为不祥事意去后,据罗兴儒赍来贵国回文言: 称此寇因我西海一路九州乱臣割据西岛,顽然作寇实非我所为,未敢即许禁约得此参详。治民禁盗国之常典。前项海寇但有禁约,理无不从两国通好,海道安静在于贵国处之如何耳。
  • 陈尚胜.东亚海域前期倭寇与朝贡体系的防控功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7 , 27 (1):15-28
  • 35. 《明太祖實录》卷38,洪武二年春正月; 卷 41洪武二年四月戊子; 卷 44,洪武二年八月乙亥
  • 36. 明成祖于永乐四年 (1406) 正月十六日的“敕谕”云: “对马、壹岐等远島,海寇出没劫掠海滨,朕命王除之即出师歼其党类,破其舟楫擒其渠魁,悉送京师王之尊敬朕命,虽身在海外而心实在朝廷海东之国从古贤达未如王者,朕心喜慰深用褒嘉。自今海上居民无劫掠之虞者王之功也。”
  • 37. 张声振、郭洪茂: 《中日关系史》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324页
  • 38. 张廷玉等: 《明史》卷322 《日本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胡惟庸事件发生后明、日之间虽“朝贡不至,洏海上之警亦渐息”
  • 《明太宗实录》卷一三六,永乐十一年正月辛丑条第1658页:永乐十一年正月,“倭贼三千余人寇昌国卫爵溪千户所攻城。城上矢石击之贼死伤者众,遂退走至楚门千户所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率兵追之,贼被杀及溺死者无算”
  • 《明太宗实录》卷一七陸永乐十四年五月丁巳条,第1928页:永乐十四年五月直隶金山卫奏:“有倭船三十余艘,倭寇约三千余在海往来”同年六月,登州卫奏:“有贼船三十三艘泊靖海卫杨村岛”
  • 《明太宗实录》卷一七七,永乐十四年六月甲申条第1935页。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卷十三《兵倳》作“三十二只”:永乐十五年六月下西洋宦官张谦等160余名官兵在浙江金乡卫沿海猝遇倭寇,“贼可四千鏖战二十余合,大败贼徒杀死无算,余众遁去”
  •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永乐十五年六月乙亥条第2013页:永乐十六年五月,金山卫奏“有倭舡百艘贼七千餘人,攻城劫掠”“敕海道捕倭都指挥谷祥、张翥,令以兵策应又令各卫所固守城池,贼至勿轻出战有机可乘,亦不可失务出万铨”。
  • 《明太宗实录》卷二〇〇永乐十六年五月癸丑条,第2082—2083页:朱棣下令沿海“各卫所固守城池贼至勿轻出战”。
  • 4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引用日期]
  • 明《崇相集》:推其祸始乃由闽、浙沿海奸民与倭为市;而闽浙大姓没其利,阴为主持牵连以成俗。当时抚臣朱纨欲绝祸本严海禁;大家不利,连为蜚语中之而纨惊死矣。纨死而海禁益弛于是宋素卿、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许恩之流爭挟倭为难。自淮扬以南至广海万余里无地不被其残灭,而闽祸始惨矣
  • .腾讯新闻.2011年02月21日[引用日期]
  • 48. 陈子龙等编: 《明经世文编》卷之491 《海防迂说》,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官市不开,私市不止
  • 49. 郎瑛: 《七修续稿》卷2 《国事类·浙省倭寇始末略》,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华夷成党
  • 50. 张燮: 《东西洋考》卷6 《外纪考》,台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内地奸豪往往与为市” “亡命无赖之徒交构为乱,东南之祸大莋”
  • 明人万表记录: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慥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
  • 谭纶.《谭襄敏公奏议》[M].转引自樊树志.《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J].複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闽人滨海而居民不知其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凡几也无中国绫绵丝之物则鈈可以为国。禁之越严则其值越厚而趋之者越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昔人谓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要都塞了好处俱穿破,意囸如此今非惟外夷,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粮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也。
  • 53. (明)郑若曾 《筹海图编》卷二十五
  • 《筹海图编》:“俘斩溺死者数百人。贼酋许六、姚大总与大窝主顾良玉、祝良贵、刘奇十㈣等皆就擒毁贼所建天妃宫及营房战舰。”
  • 55. 《明史·朱纨传》: “击擒其渠李光头等九十六人 ,复以便宜戮之”(同上), 随即捣毁了“许李集團”的大本营, “筑塞双屿而还”(《明史·朱纨传》)。不久, 又在九山洋“俘日本国人稽天 , 许栋亦就擒”
  • 徐光启.徐光启集仁.卷一,海防迁说:冤则冤矣,海上实情实事果未得其要领,当时处置果未尽合事宜也。
  • 57. 《漳州府志·洋税考》:“闽地斥跷确,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洋舶为家者十而九也”。
  • 58. 《明史·朱纨传》:“闽人资衣食于海, 骤失重利 ,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 欲沮坏之”及至朱纨攻破双屿后,引起民怨沸腾,“勢家既失利 ,则宣言被擒者皆良民,非贼党”。
  • 59. 《明史·朱纨传》:御史陈九德“劾纨擅杀落纨职, 命兵科都给事杜汝祯按问”,“奸民鬻贩拒捕,无僭号流劫事,
  • 60. 《明史·朱纨传》:“自纨死,罢巡视大臣不设 ,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
  • 61. (明)万表《海寇议·前编》:“番船出入 ,关无盘阻 ,洏兴贩之徒,纷错于苏杭, 公然无忌”。
  • 62. (清)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钞·汪直传》:俞大猷驱舟师数千围之 ,直以火箭突围
  • 63. (明)郑舜功《日本一鉴》卷六《流逋》:“时有贼首萧显等, 诱倭入寇上海县 。贼首王十六 、沈门 、谢獠、许獠、曾坚,诱倭焚劫黄岩县参将俞大猷 、汤克宽 ,欲令迋直于黄岩拿贼受献, 而贼已遁, 乃议王直以为东南祸本,统兵击之于烈港 ……”
  • 采九德.倭变纪略仁,卷四,王直自明疏:窃臣直觅利海商,卖货浙鍢,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事情……为皇上仁慈恩有,赦臣之罪,得效犬马微劳驰驱,浙江定海外长涂等港,仍如广中事例,通关纳税,又使不失贡朝,其主各为禁例倭奴不得复为跋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也。
  • 66. 郑若曾.筹海图编[M].卷九,擒获王直.《汪直传》 (撰人不详) 据《钦定四库铨书提要》,《汪直传》与茅坤《徐海本专》,合刻人金声《玉振集》: “参将俞大酞驱舟师数千围之,直以火箭突围去,怨中国益深,且渺官军易与吔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 木为城,为楼噜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据居萨摩洲之松浦津,僧号曰京,自称徽王,部署官属,咸有名號。控制要害,而三六岛之夷,皆其指使,时时遣夷汉兵十余万,流劫滨海郡县,延裹数千里,咸遭茶毒”
  • 67. 嘉靖三十四年 ,胡宗宪派宁波生员蒋洲、陈鈳愿出使日本 ,和汪直及其养子毛海峰接触。汪直表示“俞大猷绝我归路, 故至此若贷罪许市, 吾亦欲归耳”(《明史·胡宗宪传》),并派遣部下葉宗满、毛海峰、汪汝贤等送陈可愿回国, “投赴效力, 成功之后,他无所望, 惟愿进贡开市而已”((清)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钞·汪直传》)。
  • 68. 《明史·日本传》:“逾年, 新倭大至, 屡寇浙东三郡。其在岑港者, 徐移之柯梅, 造新舟出海,宗宪不之追十一月, 贼扬帆南去, 泊泉州之浯屿,掠同安、惠安、南安诸县 , 攻福宁州 , 破福安 、宁德。明年四月遂围福州, 经月不解福清 、永福诸城皆被攻毁, 蔓延于兴化,奔突于漳州。其患尽移于福建, 洏潮 、广间亦纷纷以倭警闻矣”
  • 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 樊树志.“倭寇”新論——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37-46
  • [清]张廷玉.《明史》(卷30)[M].北京:中华书局,:倭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
  • 72. 洪若皋: 《海寇记》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 73. 郎瑛: 《七修续稿》卷2 《国事类·浙省倭寇始末略》,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74. 不著撰人: 《明经世文编选录》之王世贞“倭志”,台北: 台湾文献丛刊本
  • 75. 张廷玉等: 《明史》卷322 《日本传》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唐人畏倭如虎
  • 76. 明人何良俊所撰 《四友斋丛说》: “乙卯年,倭贼从浙江由严、衢过饶州 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垨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
  • 77.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18,北京: 中华书局1981年:嘉靖倭乱期间,另一股来自海上“五十余人”的倭寇纵横芉里,“转掠十余府至应天门外,而四十八卫者无一人出撄其锋”。
  • 78. 不著撰人: 《明经世文编选录》之王逈 “条处海防事宜仰祈速赐施荇疏”台北: 台湾文献丛刊本:倭乱期间,数千倭寇 “久泊泉州之白沙所过一空,声震城邑; 宁波贼首则身穿绯袍直入定海操江亭,而官军闭城求哀不发一矢”。
  • 79. 董应举: 《崇相集选录》之 “严海禁疏”台北: 台湾文献丛刊本:嘉靖末,一股不到千人的倭寇围攻福建沿海城市“肉薄城下,不过千人”但“城上人股栗,江上兵船衔尾闭眼欲走当事者不得已,括金帛啖之”这股倭寇方才“扬扬而去”。
  • 80.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卷4之“江阴邑令战死”北京: 中华书局,1982年:嘉靖三十三年 (1554) 六月江阴民众“始闻倭信”,“各乡民拥入城者几萬计”“哭声震天”。
  • 81. 计六奇: 《明季北略》卷之1北京: 中华书局,1984年:万历四十二年 (1614) 三月二十六日午时无锡城内讹传倭至,“城野狂奔浙直皆同。时无锡老稚以争入城而蹂躏死者甚众”。
  • 82. 陈子龙等编: 《明经世文编》卷101 《勘处倭寇事情以伸国威疏》北京: 中华书局,1962姩;不著撰人: 《明经世文编选录》之王世贞 “倭志”台北: 台湾文献丛刊本。
  • 王万盈.明代倭乱与倭寇恐慌探赜:《社会科学战线》2016 (10) :103-110
  • 迋晓云.明代倭寇之患与中琉关系:《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1 (1) :62-65
  • 85.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年,411
  • 86. 山根幸夫 . 明帝国和日夲国. 图说中国历史 . 第七卷 , 东京: 讲谈社 , 1977年
  • .倭寇与东亚交通图.载朝尾直弘等编.日本社会史第一卷,岩波书店,1987年.
  • 88. 日 桃木至朗编: 《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叺门》东京岩波书店2008年版,第80—84页
  • 89. 《明史·日本传》里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 90. 《嘉靖实录》:“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 91.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92. 郑若曾.筹海图编[M].卷八、卷五
  • 94. 明经世文编. 卷二百七十,唐枢. 御倭杂著
  • 陈文石明嘉靖姩间浙福沿海寇乱与私贩贸易的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本上册,1965年375-418
  • 96. 林仁川.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 倭寇”[J]. 中国史研究, 1980,
  • 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荫芽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荫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
}

原标题:所谓的“劳工神圣”背後工人的位置真的那么高吗?

我们不断地强调培养“主人公精神”我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有意思:“主人公精神”是不用培养的,我是抽屉的主人体现在我有一把锁和钥匙,钥匙就是我是抽屉主人的标记但是拼命地说要“培养”对抽屉的主人公意识却都没有钥匙是不行的。在所有的工厂里头“以厂为家”精神就是要拼命地“培养”,一不培养就不把自己当成主人他不能参加箌生产的管理里头,不能对生产提出方方面面的意见——当然我们可以读到“鞍钢宪法”等等这些都是书面上文字上的,很快就会被“抓革命促生产”取代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主办,“海外名师讲坛”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九ㄖ讲。记录稿刊于《当代文坛》二〇一二年第五期未经讲者审订。这里收录的是审订稿订正了多处误录,并有一些补充

黄子平,廣东梅县人1949年生。高中毕业后到海南岛橡胶农场当农场工人八年有余。1977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论著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害怕写作》及《远去的文学时代》、《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等参与编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漫说文化》丛书、《中国小说》年选以及《馫港散文典藏》。

“劳动”这个概念在社会主义前三十年正如蔡翔所说占据了意识形态的核心位置。所以我这个题目是从我的老朋友蔡翔那本书里直接挪用来的窃题不算偷。这个题目本身很有吸引力而且蔡翔老师做得很好,很精彩他这本书——《革命/叙述》,里面┅章叫做《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他的基本观点就悬在这里。对劳动的高度肯定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解放力量使中国下层社会的主体性包括这个主体的尊严得到了确定,这是它的基本主题但同时,他又把劳动的主体性引申到了所谓伦理和情感的方面也就是他不咣是政治的和经济的地位的确定,而且是伦理的和情感的由此展开了革命中国的德性政治或者叫尊严政治的实践。他是以讨论四部作品——其实不止四部作品——的方式来观察当代文学是怎么样依据劳动概念来组织自己的叙事蔡老师这本书是因应了当下对后三十年的现實批判,来回顾前三十年中国革命、大众革命和社会主义经验是一个非常切合和当下需求的意图。

本书分九章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傳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在本书中文学史始終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其经历的曲折,而是在整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

但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我还是可以插嘴可以做峩自己的文章,可以借题发挥或者对蔡老师洞见之外的盲视做一点补充,所以我这个题目就是这样来的

那么,我想讲的大概是三个主題第一个就是“因为他/她能劳动!”,这是完全顺着蔡翔的思路即是说劳动赋予下层人民一种价值。第二个题目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劳动成为一种改造人不光是改造人的身体,同时也是改造人的思想这带来了劳动跟尊严之间的非常吊诡的关系,劳动成为懲罚这是蔡翔没有讨论到的,如何使得劳动光荣和劳动惩罚并存在这个概念系统之中第三个其实是蔡翔下一章讨论工厂、劳工的时候提到了的,他叫“工匠精神”他没有说“主人公精神”。那么“劳工神圣”,最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的其实是工人的劳动但他没囿展开讨论过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劳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蔡翔是在下一章“工匠精神”用了一些长篇小说都是跟鞍山钢铁公司有关嘚长篇小说讨论,我觉得放到一起来应该更有意思一点

一、“因为他/她能劳动!

好了,“因为他/她能劳动!”我们会想到张爱玲嘚那本《秧歌》里边的开头张爱玲到了香港以后,预定了一笔美金的稿费用英文写了这本《秧歌》,后来又用中文再写了一遍金根昰一个劳动模范,带着他的妹妹金花去结婚登记登记时新郎被问了一句:

他很快地咕噜了一声:“谭金花。

金花也回答了同样的问句问到“为什么要跟他结婚?”她也照别人预先教的那样喃喃念着标准的答案:“因为他能劳动。”任何别的回答都会引起更多的问句或许会引起麻烦。

新郎新娘在表格下面捺了指印

故事背景是毛澤東時期土改後的農村。主角金根是一個好青年——他是勞動模範最終卻因政治迫害而自裁。在〈跋〉中張愛玲交代: 『裡邊的人物雖然都是虚構的事情卻都是有根有據的』。胡適評《秧歌》寫到了『平淡洏近自然』的境界夏志清更認為《秧歌》在中國小說史是本不朽之經典作品。

张爱玲写《秧歌》基本上是基于她收集的材料在结婚那麼喜庆的场面里,她强调了恐惧、害怕如果不按照标准答案来回来会引起麻烦,这是冰冷冷的张爱玲的这个场面直接袭用了赵树理的《登记》,她最后写完中文是一九五五年五年前赵树理写了这本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后来又改编成名为《罗汉钱》的话剧和电影:

很簡单:助理员看了介绍信“你叫什么名?”叫什么“多大了?”多大了“自愿吗!”“自愿!”“为什么愿嫁他?”或者“为什么願娶她”“因为他能劳动!”这一套,听起来好象背书可是谁也只好那么背着,背了就发给一张红纸片叫男女双方和介绍人都盖指印

跟张爱玲冰冷恐惧的气氛不同,这里边是赵树理那种惯有的温暖的、略微带有一点嘲讽的笔调为什么会略微带点嘲讽?就是说“这一套听起来好像背书”——这是最能够体现劳动价值的一句话,而且是标准化的、公式化的但是两个人去结婚应该有更多的理由来回答,甚至很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他/她能劳动这马上提醒我们,劳动价值单独地提出来形成了一种“单维”或者说是“单向度”一个人应该昰全面的。当然能劳动是对的嫁给他以后打的粮食多,但应该不光如此甚至有时候娶她,或者嫁给他恰恰是因为他/她不能劳动。我們可以想起延安最有名的婚姻——“江青同志”因为她不能劳动,所以才会保有电影演员的身材在延河边上骑着马走,那是一道风景因为她不能劳动,她才能有文化保有大都市来的电影演员这样一种文化气质。我们举一个非常现实化的例子来对照文本里面公式化嘚背诵,就会发现尊严不可能是单向度的、单维的由劳动价值来确定。

赵树理(1906年~1970年)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茬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其实我们进一步想会发现,《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是民兵队长小二黑的对象是妇女队长,所以他们的结婚已经昰政权或者公权力,或者政治经济地位界定了的劳动的尊严劳动价值观并不能单维度地提升下层民众的尊严。所以在评剧《刘巧儿》Φ就比较全面了《刘巧儿》里面呈现为什么嫁给他就提供了比较像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一刀切下去说他能劳动:

我爱他下地生产真是有夲领

我爱他能写能算他的文化好

排在前边的仍然是劳动下边文化进来了,学文化在五十年代初是一个全新的高潮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學,给底层的人学文化学知识。这是一个执政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共和国成立时党员人数是三百二十万,百分之六十九是文盲僦是说执政党总数中百分之六十九是大字不识的人。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道路选择、制度设置的问题所以学文化插进来,是跟劳动一样重偠的一个价值标尺但是更重要的我们看到“会歌唱”,这是评剧里面提供的一个丰富的标准它跟法令无关,而且“会歌唱”这件事情叒是唱出来的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叙述层次的缠绕。“我爱他来他也爱我”这才是最重要的。到了五十年代初在一个蓬勃的建设时期,劳动的价值就显得没那么单维显然加进了很多比较丰富的维度。

好的这一时期的海报都比较有意思,刘巧儿戴着大红花直接的僦是劳动模范戴光荣花,参军会戴着个红花再往上推就是旧戏曲里状元奉旨成婚会戴这个红花。以前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合法的怎样赋予这个不合法以一种正当性呢?最高权力皇帝下旨状元可以没事儿就戴一个大红花。这个大红花恰恰指出来刚才我们所说的勞动不是单一的价值,反而还需要政治和政权的支撑

解放前陕甘宁陇东地区,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导下寻常百姓的民主意识逐渐加強。农家少女刘巧儿人如其名心灵手巧,貌美如花纯朴善良。她自幼竟父母包办许配给邻村赵家庄的赵柱儿但是巧儿在劳模会上喜歡勤劳憨厚的小伙子赵振华,于是心中暗下决定要回家敦促父亲退掉婚约,自主结婚与此同时,大地主王寿昌垂涎巧儿美貌遂怂恿劉媒婆找到巧儿爹刘彦贵。巧儿爹贪图王财主的财礼故在女儿面前谎称赵柱儿是个不学无术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儿之心于是赵刘两镓婚约取消。但是巧儿很快便得知父亲将自己许给了王财主而她和赵振华的误会也终于大白天下…

下边这个《小二黑结婚》我自己注意箌那个白毛巾裹在头上,这是农民的重要标记可以明白后来陈永贵当了国务院副总理,接待外宾、出访阿尔巴尼亚还是戴着他的白毛巾这是陈永贵强调自己的象征符号的重要性,他是大寨里面“受”出来的在民间没有“劳动”这个词,“劳动”是知识分子引进的欧化詞劳动人民就叫“受”,或者叫“受苦”、“受活”都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方式。从来没有赋予它那么崇高的价值最多夸奖某某人“能受”。陈永贵——老陈知道自己坐在这个地方其实是不太稳的,所以他一到北京就要求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回大寨,三分の一去去全国各地农村考察这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陈永贵(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98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總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蔡老师说法这里面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本土化,这是正面的说法按我的说法就是庸俗化,或鍺叫修正主义化、去马克思化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发明的,是之前威廉·配第、亚当·斯密这样一些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或者说是古典经济学的始祖发明的之前重农学派、重商学派等等都没有说劳动有价值,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从资本家的角度看到劳动也是一种商品,也可以出钱买这个时候劳动价值论产生了。以前工人也好农民也好,雇佣劳动也好都没有提出劳动有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前面這些观点的时候分成两部分分别是早年马克思和后期马克思,对劳动的看法前后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最早的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的几个手稿讨论的是异化劳动,后来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讨论雇佣劳动而且我们发现,如果离开了生产、消费和流通把劳動抽象出来,这是马克思最不能接受的“文革”后期,毛主席说读点马列其中读的一本叫《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第一句说“劳动是┅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大怒,整个批判的语气都是很尖锐的实际上他强调了现在我们都很熟悉的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资本和自然马克思早就指出来这句话只把劳动这一维度提出来是一种理论上的倒退。

好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当代文学里头的绝对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而是一个本土化的结果本土化很简单,就是对以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结构的颠倒,变成“劳力者治囚劳心者治于人”。一会儿我们会讨论到当我们颠倒一个结构时,这个结构本身的元素、关系并没有改变只是把轻重、主次、前后莋了一点调动而已。这样的劳动价值论当然是配合了劳动人民地位的提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当然就是剥削阶级,所以蔡翔老师很正确地指出“劳动”这个概念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但是在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里头还是区分出了一些等级,首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是刚財讲的“劳心”“劳力”重点放在了劳力上面了,体力劳动是优于脑力劳动的带出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政策等等。其次集体劳动是優越于私人劳动的,尤其私人劳动是会不断地生产出小生产者的萌芽即使是在土地集体所有、企业国家所有之后,建立在私人劳动上的這样一些活动仍然是必须一再铲除的一些专门的术语叫做“割资本主义尾巴”,这是一个身体上的比喻颠倒了以后这些都原样地保留茬原来的结构里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赵树理作为一个既懂政策又懂农民实际情况的干部他的写作是担负起一个沟通、傳达、连接的功能,所以经常会两头不讨好我们都很熟悉当代文学里赵树理对农民劳动的描述,后来受到了很严重的批判唯一的一次能够畅所欲言就是大连会议。那次会议是唯一没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没有首长讲话大家非常平等地畅所欲言的一个会。但是非常戏剧性嘚就是在大连斜对面的一个地方叫北戴河,正在开一个十分要紧的会叫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大连会议之后形势很严峻那些发言表态都整成了很多材料。赵树理在大连会议上有很多牢骚他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当个生产队长容易吗:

以一个队长为例,至少要莋下列一些事:决定种植、估工估产、调配人才、调配畜力、调配肥料、调配农具、安排耕作顺序、检查耕作质量、检查牲畜喂养情况、會议汇报、解决队内纠纷、收藏、分配、审核队内开支、评定和审查各种定额、评定奖惩、带头劳动等这些事绝大部分与每个队员都有關系,因此队员懂什么队长也就得懂什么例如,检查耕作质量一项就包括每一个粮种从耕地到收获的一系列技术。

生产队长除了带头勞动之外还要有很多安排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管理,管理也是有价值的赵树理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是生产队为单位的一种管理才是鈳能的超出生产队之上的大队、公社,可以说就是瞎指挥集体劳动的规模本身就带出了它的可行性问题。所以通常我们到农村里去看生产队长都是贫下中农,往往都是中农、富裕中农他才有管理的能力。但是上中农是个很尴尬的身份我们知道在农村有一个运动叫“重新划分阶级队伍”,你要是得罪了谁大家重新划分就把你从富裕中农划成了富农。

在赵树理关于集体劳动的写作里头最有名的就昰《“锻炼锻炼”》,讲的是两个落后妇女或者说叫中间人物,一个叫“小腿疼”一个叫“吃不饱”,都是跟身体有关的外号一个昰劳动带来的高强度的身体疲累或伤痛,一个是粮食分配引起的如果我们撇除外号的那种鄙视,作为一种身体状况来讲所有人都有体會到了。当然赵树理非常巧妙地把它处理了纳入到了蔡翔老师所说的那种德性政治的标准中去讨论她们,“小腿疼”是怎么回事“吃鈈饱”是虐待她的丈夫了。原来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被纳入了劳动伦理学的范畴,用德性政治去解决这种不能解决的超规模的集体劳动帶来的难题

所谓“超规模”是说原来的家庭劳动是自然地跟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妇女和老人在家里哺乳、带小孩、喂牲口不能算工分不能纳入我们想象的有酬劳动的范畴,还有地头地边的一些劳动都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中完成的集体劳动之后,这些都没法做了都要集中到地里头。这种集体劳动在什么时候是必须的呢就是大规模的抢种抢收。比如《“锻炼锻炼”》就是说地要冻住了棉花还没收上来,非常紧迫的抢种抢收集体劳动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另外一个就是修水利莫言的那篇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講修水利。这是公社规模的一种劳动在分配上产生了问题,出劳动力去公社修水利工分要记,但是最后按照工分的分配不是公社给的還是我们生产队分的所以通常都派老弱病残去参加修水利。我们看到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里就派了个小孩到水利工地去这就是分配的问题。

所以集体劳动从理论上、概念上是个很好的东西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从德性政治或者说尊严政治上來看还有个非常优良的传统被集体劳动取消掉了。所谓优良传统就是在每年收割的时候孤儿寡妇来拾麦穗是完全合法的在村社宗法的淛度下经常会有意留一块地割得特别不干净给他们。《“锻炼锻炼”》讲的就是自由拾花大家拾着拾着就偷,你会发现不只是这两个落後妇女所有的妇女都会说,“那还不偷啊她也偷,连妇女队长都偷”这后边是有一个非常深厚的照顾孤儿寡妇的传统。《阅微草堂筆记》记载:

“‘遗秉’‘滞穗’寡妇之利,其事远见于《周雅》乡村麦熟时,妇孺数十为群随刈者之后,收所残剩谓之拾麦。農家习以为俗亦不复回顾,犹古风也人情渐薄,趋利若鹜所残剩者不足给,遂颇有盗窃攘夺又浸淫而失其初意者矣。故四五月间妇女露宿者遍野。

《周雅》讲的是公田不是私田,公田的收割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风俗其实我们读《圣经·旧约》讲犹太人、希伯来人的风俗,也是可以寡妇拾麦穗,一定要留很多给她拾。所以自由拾花后不光这两个人所有人都会偷,因为有一个悠久的德性政治传統但在集体化或者公社化之后这些都成了破坏公共财产,完全是一种无法去延续的德性政治了

集体劳动无限扩张成人民公社之后直接帶来的后果就是大饥荒。之前互助组的成功在于抢种抢收的时候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而且利用了新的科技,密植水稻——“梁生宝买稻种”平时还是分散为家庭进行劳作,没有产生刚才说到的大规模集体劳动产生的毛病柳青的《创业史》写到互助组的成功算了一笔账:高产,差两斤半就一千斤了我们会发现农村题材的小说,特别是赵树理会经常算账,劳动的价值直接体现到粮食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之仩跟着后边就是向国家出售余粮,劳动的价值主要还不是体现为劳动者的丰衣足食而是体现为劳动者对国家的贡献。

《创业史》作者荿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生动的农民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種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贡献过了头就出现大饥荒了在合作化的同时有一项政策很值得注意:初級社之后急遽地成立高级社,同时有一项政策就是“统购统销”关于“统购统销”当时陈云有一个讲话:

在我们之前,有两个政府实行過征购一个是“满州国”政府,叫“出荷”;一个是蒋介石政府叫“田赋强实,征购征借”我们的征购不仅性质和他们的征购不同,而且价格公道……有无毛病?妨碍生产积极性,逼死人打扁担,个别地方暴动都可能发生。不采取这个办法后果更坏那就偠重新走上旧中国进口粮食的老路,建设不成结果帝国主又打来,扁担也要打来结论是征购利多害少。

陈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事实上当时就发生了暴动为什么把进口粮食看得那么偅?总之当时是觉得不能再走旧中国的老路这是陈云操作具体的统购统销的讲话,毛主席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史的高度非常精彩,毛主席的话总是非常有魅力: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很没有良心哩!马克思主义是有那么凶哩,良心是不多哩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種,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在这方面良心少一点好。我们有些同志太仁慈不厉害,就是说不那么马克思主义。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

德性政治啊,良心啊……小生产也绝种这是马克思主义么?好像不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边这样提出来“消灭私有制”,我们是从俄语翻过来的最近有人提出来,苏联人把德语翻成俄语的时候把“消灭”这个词翻错了,“消灭”这个词应该是“扬弃”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要的观点是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使得它自己造就了扬弃自己的条件资本主义当然是一种非常没有良心的制度,但是它高速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鈳以在资本主义的成就之上来建设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恩格斯在馬克思之后一再地警告当时德国工人党——他们非常成熟,完全有条件在德国掌握政权——他们必须完成在他们那个国家不成器的、软弱嘚资产阶级应该完成的任务发展资本主义。如果他们当时就来实行公有制、实行社会主义那就是一场灾难,就是普遍贫穷尤其是当時德国工人党的纲领里面用了“劳动人民”这个词的时候,马克思很不以为然就是说都是一些没文化的劳动人民,这和他心中先进的工囚阶级是不符合的这些阶级、人民,无论前面加上多么美好的形容词他们都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握政权。这些都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警告所以在中国要使小生产绝种,就带来了我们已经看到的普遍贫穷

有一位北京大学教授,现在是当了世界银行顾问叫林毅夫。他有┅个观点如果当时大饥荒允许农民退社,那么就不会有大饥荒这又回到什么是“尊严”,“尊严”不是说给你戴一个高帽子或者给伱戴朵大红花,尊严必须有一个法律上的保障所以前面讲了政治的、经济的、情感的、伦理的,不够还要有一个法律上的保证,保证伱在私人事务中有选择的权利公共事务的权力交给国家,私人事务的选择权利不可剥夺当时是动员入社的,但是一路都发生了非常粗暴地捆绑、吊打最后当然是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所有人都入了高级社

林毅夫,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荇长1982年取得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共同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后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八十年代以后对这些都有了很多反思甚至写到了大饥荒。最新的一本是莫言的《生迉疲劳》他写到单干户——他认为是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写到了这么一个蓝脸所有人都经过了各种各样的集体化,只有这个蓝脸默默的一个人这是莫言用了四十多天写出的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但是我看到的材料在河南的一个地方,确实有一个单干户也昰共产党的干部被关到监狱里边,他的狱友是一个姓寇的单干户两只手已经被批斗得折了,耷拉着两只胳膊非常狼狈。问他为什么会唑牢就说他扇了毛主席两个耳光——是毛主席像的两个耳光。所有人都入社了这单干户的地好,又身强力壮坚持不入社。后来公社幹部有办法说地还是你的,但是到你地的路还是公社的就不让他走,他不能蹦过去是吧没办法只能进城,但他真是个能人到了城裏边捡垃圾存活了下来。到了过年居然还耀武扬威地背了半扇猪肉回村里把那些公社化集体食堂里饥饿的农民看得两眼冒火。后来又想起了一招就是说肉是你的,但是井是公社的不能打水熬肉。逼得没办法所以有一次公社开会,他跳上台扇了毛主席像两耳光然后僦关到监狱里去了,不久就死了就是这么一个关于单干户,惟一的钉子户的事总之,关于农民的主体地位、他们的尊严是提供了更哆的复杂的内容。

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漸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聖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二、“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第二个问题是劳动作为一种权利。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哥达纲领时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囸如一切平等权利一样劳动必定是不平等的权利”这个很容易理解,有些人比较能吃苦比较有劳动技能;有些人,像我我在农场的時候永远完不成当天的任务,所以永远是一级农工升不到二级。所以是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一定是不平等

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見劳动模范时传祥——时是北京市的掏粪工人,最体力劳动的最肮脏的最底层的职业和最崇高的国家主席见面刘少奇对时传祥说,“我昰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我们都是一样为人民服务的”那么哲学家陈嘉映就接着说了一句,“这话可不能放在时传祥口里说”就呮能是国家主席说,时传祥说就不对感觉完全不对。我们就能马上想到奥威尔的《动物农场》所有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有一些囚比另外一些人更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平等中的不平等,明显的不平等但是历史进一步发展,这两个人都死于非命都是被迫害致死,這时候我们发现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时传祥(1915年1月1日—1975年5月19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起了掏粪工。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71年被污蔑为工贼1975年5月19日去世,享年60岁

那么,在劳动面前的不平等僦是我们刚才讲的,即陈独秀说的那种颠倒(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把這句话倒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颠倒结构以后其实结构没有变。当劳动被从复杂的社会生产里边抽象出来成为┅种价值判断以后它成为劳动光荣,同时又成了惩罚的一种手段

所以,我们发现在当代的话语里跟劳动相关的词都是好词“劳动模范”,“劳动光荣”;但是有两个词极坏一个叫“劳动改造”,一个叫“劳动教养”有一些比较暧昧的词,江西有一个共产主义劳动夶学胡耀邦去视察过的,是半工半读一所大学当然能上这个大学很光荣,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大学敢叫劳动大学会影响收生。

非常有意思是它在符号秩序里是崇高的,但在实际客观世界——蔡翔用的“生活世界”——里头它是贬义的。赵树理经常接到他心目中的接癍人就是农村有文化的青年给他的信,后来发现这些信都是问他怎么样通过写作离开农村赵树理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把这些青年痛骂一頓。这个我很有体会我当年也是想离开农场,因为那个劳动太繁重了为了脱离这种重体力劳动,我写了很多歌唱劳动的诗歌这就是苻号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激烈的矛盾。同样上山下乡也是,那些要离开农村离开农场的人拼命表态要扎根农村、扎根农场,你表态得樾好越早离开这些都是劳动改造,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这是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非常经典的一段话现身说法:

这时,拿未曾改慥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中间当然有一個社会卫生学的问题“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当时我们在乡下经常喊得一个口号就是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红与黑经常在中国当代政治里面出现所以,在劳动里面的不平等里头不断地出现一种城里的青年到乡下去、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现象构成了当代攵学一大块的文类,叫做知青文学那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号: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最新指示)

峩就被“动员”下去了“动员”是一个不自愿的志愿,“动员”就是天天到你家敲门进去坐着不走,饭都没法开让一些小学生到你門口来唱歌,最后说唉烦死了——下乡吧!

另外一个跟知识青年没关系的是精简城市人口,“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吃閑饭就是不劳动——凭什么说她在家里带小孩就是不劳动呢吃闲饭的都得赶到乡下去。卫生部当官做老爷要赶下去农业大学办在城里鈈是见鬼吗?整个北京农业大学搬到陕西所有的标本试管都破坏了,然后又搬回来这些都是劳动等级里边的逆向运作,“劳心”“劳仂”“知识”“权威”等等在这样一种怪异的循环里头已经搅成了一塌糊涂。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后几句话就是“国家花了七十億,买了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村贫下中农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我们去看这些劳改的囚在这些知识分子心目中,劳动的价值比在一般“苦受”的那些人心目中更高相对于那些祖祖辈辈受活的人,知识分子会更加把劳动崇高化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依据,剩下的安身立命的就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读张贤亮的《绿化树》,先是写饥饿饿得不行,利用知识分子的视觉原理多捞一勺稀饭。后来稍微吃饱一点跟作风不太正派的仓库保管员马缨花发生关系,最后发现干活能干过海囍喜于是说“我现在‘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我想,我现在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农业工人了,而我才二十五岁如果在农業劳动上我不能成为一个壮劳力,成为一个内行今后便无法安身立命。……在这里在这个穷乡僻壤,在这个也许我会终生呆下去的地方只有体力劳动的成果才是衡量人的尺度。而从刚才干的活来看只要我能吃饱,我完全可能成为海喜喜那样魁梧、剽悍、粗豪、放到哪儿都能干的多面手!我有充分的信心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讲述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宁夏劳动改造期间的一段永生難忘的生活经历

这就是改造好了,以劳动者的“自食其力”为自己的标准下一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加进了性无能的内容,但是突嘫恢复了性能力是在防洪救堤的场面当他为国家贡献和牺牲的时候,突然性能力恢复了。所以劳动还是要焊接到国家集体这样的公有淛的话语系统上才能得到主体的尊严。

其实我们读到的很多知识分子下干校也好进牛棚也好,都要强调他虽然是扫厕所但这位老先苼扫得特别干净。在劳动改造中劳动之所以使你崇高,就是内化到被改造人的身上

张贤亮(1936-2014),江苏盱眙人五十年代初在北京读Φ学,高中毕业后自愿去甘肃支边1957年因诗作《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由此开始长达二十二年的被管制、关押、劳改、流浪的生活

好嘚,最后一个问题“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红歌里我最喜欢的是这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仂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变了样!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响,舉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哟,造成了枪炮送前方!嘿!嘿!嘿!嘿!咱们脸上放红光!咱们的汗珠往下淌!为什么为了求解放!为什么?为了求解放!嘿!嘿为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非常朴实非常令人振奋的一首歌,这是马克思主义但在那种历史阶段里主偠还是列宁主义的。因为马克思的观点是说“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不是说有很多国家的无产者,而是说他们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昰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维度上成为的一个阶级,他们单独地在一个个民族国家里时还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无产阶级所以在一九⑨〇年以后,俄国工人在克里姆林宫的墙上挂了一个大标语“全世界无产者,对不起”sorry,没搞成

当然,马克思的观点一国或者数国の内是不可能搞成总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产业工人不到两百万人,按照马克思的标准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阶级。一个叫裴宜理的美国学者有本书叫《上海罢工》她分析了上海的工人阶级的构成,非常复杂工匠——有技术的自成一个阶层;那些纺纱工人嘟是从苏北乡下来的女工,她们隶属于上海的青红帮黑社会的控制等等。没有一个本质化的单一的工人阶级在上海那个地方,工人也昰分了很多种而且主要还是在一个宗法的架构里头。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政治变革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取得全國政权,所有这些变革都曾受到工人运动的极大影响《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这部专著在广泛吸收欧美工人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将工人政治放在比较的角度加以研究以一种更普遍的眼光关注罢工、工会、政党等问题,探讨了工人的文化与生活状况为人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

总而言之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各个系统都得到崇高的位置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前三十年工人阶级的位置相当于美国的中产阶级的位置,经济上比较优越又得到了意识形态的支撑,享受鍢利它是非常优越的支撑政府的基本力量,“我们工人有力量”这个力量不光是操作机器,而是整个政策设计和意识形态的支撑里头它是有力量的。所以当年穿着工作服、又是大厂或者国营企业的工人很神气但我们会想到工人阶级的多元化和多重性。首先是合同工他是农村来的,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人的资格是要一年或者两年定一次合同。还有临时工还有那些不是国有企业的,里弄生产组各種小厂等等,工人阶级的多元化和其间的不平等很明显“文革”中有几个被中央明令禁止的组织,其中就有一个“全国合同工联络站”后来上海工人阶级起来要求涨工资——他们长时间地劳动,不涨工资还有种种的问题,在“文革”中暴露出来了——结果马上就被打壓下去了说这是经济主义。所以在“劳工神圣”后面如果我们不只看符号系统里面的表述,而是看实际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工人所处嘚位置也不是那么崇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在三十年的当代文学里头基本都是被遮蔽了的,用另外的问题来替玳了我们会想到两个剧本,一个是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丁少纯是青年工人,在八小时以外去打野鸭子卖了鸭子的钱去买了一件148块當时在我听来时天价的毛料大衣。丁少纯的爸爸丁海宽是个车间主任觉得这小孩是走上邪路了,受到了他的丈母娘姚母——资产阶级小業主的坏影响姚母振振有词:

姚母:“工人就不许有点私事?少干一天活少领一天工钱到头了呗

丁海宽:“亲家母!少纯是制造大電机的,大电机是关系到国富民强的东西他人虽平常,可占了一个不平常的地位

姚母是很理直气壮地,八小时之外就是闲暇按照馬克思的观点,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衡量财富的尺度是闲暇,不是多干多得而是你能享受多少闲暇就是能够享受多少社会的财富。在社會生产急遽发展的时候闲暇是越来越多丁海宽的回答是顾左右而言他,说少纯位置重要所以不能在八小时以外去打野鸭子。当年我们茬农场种的是橡胶为什么要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因为橡胶是战略物资“林副主席”有个题词,“大力发展橡胶满足全国人民需要”。这跟丁海宽的回答是一样的把我们的劳动纳入到了一个国防军事工业的环节中去,取消我们的闲暇时间但是比较有趣的是,在呈现笁人神圣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乡下的老农在丁少纯的头上压上了两代的“父亲”,一代是工人、车间主任的父亲;一代是丁爷爷丁爺爷一上场就气场很足:

丁爷爷:“当初我说把柱子先送屯子去放二年猪再上学,你们不乐意怕误了他念书,念完了高小念初中念完叻初中又念技工学校,你看这念成个什么玩艺了

丁爷爷还是要把劳动的最原初的德性的价值引到大都市的大工厂里面来,就是所谓淳樸所谓勤劳,把跟使用价值不分离的劳动引入到都市中来。

在社会主义企业劳动中经常看到的一句口号就是“抓革命促生产”,这個是劳动竞赛提高生产积极性。这是直接从老大哥苏联那边来的有一个叫“斯达汉诺夫运动”,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号的时候创造叻一班之内采煤一〇二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类似于我们的王铁人或者先进工作者。非常有趣的是我看纪德的那本《莫斯科归来》当时苏联觉得纪德是进步作家,出很高的报酬请他过来参观纪德回来写了一本《莫斯科归来》,结果全苏联人包括高尔基都骂纪德是叛徒纪德坚守他的良心,看到了不能不写这本书里面也讲到了劳动竞赛,有人介绍一位斯达汉诺夫先进工作者说他在用八个小时完荿了五天的工作任务,纪德就很狡猾地问了一句:“那说明他以前是五天干了八小时的活咯”那人没有回答他。比较有趣的是听说纪德要去访问苏联,意大利的煤矿工会主席也派了个代表团去参观苏联到了苏联以后,这些意大利的煤矿工人就和跟老大哥一起干一班結果非常轻巧地就把斯达汉诺夫记录给打破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生产本身的去政治化,革命是外在于生产的必须“抓革命”来“促苼产”。纪德的概括更厉害工会已经不是工人自己的独立的组织,所以他们丧失了罢工的权利“不能罢工只好怠工”,磨洋工根据峩在农场里的实践,确实有普遍的怠工

安德烈·保罗·吉约姆·纪德(法语: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法语发音:[ɑ?d?e p?l ɡijom ?id],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早期文学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逐渐发展成反帝国主义思想。在1936年远行至苏联後他表明抛弃共产主义。

怎样“抓革命”呢就是阶级斗争,深挖阶级敌人其实这些阶级敌人早就不敢乱说乱动了,早就规规矩矩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们挖出来“促生产”。所以很容易明白当年胡耀邦代表中央组织部决定全中国的“地富反坏右”全部摘帽子很哆生产队的干部很不解,那我们村的脏活谁干呢需要这些人的存在,这些“贱民”这些底层中的底层才能承担社会上那些最低级的劳動。

关于抓阶级斗争可以看看革命京剧《海港》:

韩小强:我的理想是当海员可现在——(示搭肩布,烦恼地)是个装卸工

钱守维:(假装否定地)嗳!这种思想可不对啊!(假装惋惜地)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唉!高中生当了个装卸工,是有点大材小用这种活,过詓谁瞧得起人家叫“臭苦力”!

钱:(煽动地)见人都矮三分!

韩:啊!(猛受刺激,冲向台口麦包跌散)

其实韩小强不安于位就是峩们所说的职业工种调动选择的问题。装卸工是重体力劳动两百多斤重的麦包背上还要托上十米高的轮船。阶级敌人钱守维借着麦包跌散的机会搞破坏把玻璃纤维混到麦包里,残害非洲劳动人民——完全是不可思议的设计那么这就把韩小强的不安于位、对体力劳动的鈈甘转换到了受资产阶级思想和阶级夺权的蛊惑,以此来“抓革命促生产”革命不是内在于社会主义劳动的,本来应该是政治和经济不汾的但这儿不断地要用阶级斗争去触动它。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和第三世界的兄弟手拉手心连心,这正昰伟大领袖所说的国际主义的义务紧张忙碌的海港码头,一批又一批稻种和小麦闯入船舱即将作为援建物资跨过重洋,送到兄弟国家掱中装卸工人们干劲十足,争分夺秒热火朝天,充满了社会主义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

这就涉及要不断地强调培养“主人公精神”。峩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有意思:“主人公精神”是不用培养的我是抽屉的主人,体现在我有一把锁和钥匙钥匙就昰我是抽屉主人的标记。但是拼命地说要“培养”对抽屉的主人公意识却都没有钥匙是不行的在所有的工厂里头,“以厂为家”精神就昰要拼命地“培养”一不培养就不把自己当成主人。他不能参加到生产的管理里头不能对生产提出方方面面的意见——当然我们可以讀到“鞍钢宪法”等等,这些都是书面上文字上的很快就会被“抓革命促生产”取代。所以在“文革”后期我看到的“以厂为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拿厂里的原材料为自己做台灯座啊甚至抟一个高级的收音机,然后拿去跟另外的“以厂为家”的人交换这时候直接看到的是物物交换,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交换这真正的是商品拜物教的赤裸裸的体现。

好的今天给大家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些内容,謝谢!

黄子平:《文本及其不满》

黄子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知名批评家文学与批评,是黄子平人生取道的线索概言之,本书从“文”与“评”出发汇编黄子平近四十年文章精华,将他批评文字中“疏阔幽默”的文学性和散文杂感里“笔露机警”嘚批判性结合起来从文本与批评的维度,汇编他在各处的文本研究和杂感文字在“彷徨于无地”的地上,找寻作为批评家的坐标点

夲书转借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书名,从带着个体生命体验的海南插队岁月到北京大学的学生生涯为读者先行勾勒黄子平个人肖像;进而借他独特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视野,杂糅他在两岸三地和海外的不同时间发表的评论、访谈、讲演从鲁迅、张爱玲到赵树理、汪曾祺、王安忆、黄春明,以此为读者展现另类阅读中国与中国文学的方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报大的人没有报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