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法师什么时候去头拍了三下头,师兄们说是被灌顶了,有这个说法吗


  香港正觉莲社董事、中国红┿字会高级顾问李宜融是一位高贵大方,年轻美丽的女士她担任今天(五月二十六日)隆重举行的「香港佛教暨各界迎接佛指舍利瞻禮祈福大会」的委员。多年来她捐善款事从未公开过,认为「一切有相皆虚妄」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觉光赞年轻学佛


    与李宜融结缘是因为她把一笔善款送往佛教联会,用作迎「佛指」盛会专用会长释觉光大和尚更亲自接受,当天高兴地介绍记者與她认识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缘起。觉光大师说:别看她那么年轻她为佛教联会做了很多善事,还到北京修读佛学真不简单。觉光大師又向我们透露:今次由中国佛教联协会主办香港佛教联合会、凤凰卫视协办的迎佛指祈福大会非常成功,原先二十万张门票抢购一空曾要一度加印,相信香港有数十万人前往瞻礼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都欣喜万分李宜融告诉记者;香港是一个各种正规宗教都可以融洽相处的福地,那是大家用心投入的结果各大宗教各有远大目标,在精神修为、道德教诲上给予人们慰藉功业备受推崇。而香港佛敎联合会、香港正觉莲社等都是引领佛正信正教的特殊道场释觉光大和尚是大家的精神领袖。梦醒时分


    别看李宜融这么年轻卻醉心修学佛法,是北京大学宗佛教系佛教研究生她认为要通过修学佛法悟出宇宙间的道理。她常常说:人生在世应学会感恩;感佛恩、上师恩、父母恩。顺境时要懂得珍惜,回馈社会造福人群。逆境时把磨难观成伟大的精神导师。这样可以开启心灵智慧保持┅颗平常心。她说:如果大家都学会这样想世界就变得很和谐、美好!事实上,这正是李宜融追求的人生目标她认为,获得智慧必須用所有的获得(宝贵的人身、健全的体智)----去获取正见。


    孤儿竟叫她妈妈


    与李宜融聊天确是一件乐事。她除了对佛法有独到的见解外高雅的谈吐也令人难忘。二○○○年李宜融加入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当总理时,有一次到内地孤儿院参观看到一位不满周岁、还在牙牙学语的伤残孤儿,便轻轻地把他抱起来那小孩望着她,发出的第一声竟然叫她「妈妈」李宜融立即泪鋶满脸。她请求孤儿院的老师们今后用多点时间抱抱孩子们,因为他们天生就失去母爱更需要人关爱。之后她在内地助养了几十名孤儿。同时她在内地支持希望工程建设学校,资助失学儿童


    这些年来,李宜融捐赠观宗寺、西藏楚布寺、西藏青海公保寺、伍台山显通寺、善陀山隐秀寺、香格里拉鸡足山寺院、夏霸嘛通寺密宗寺、西安西五台山寺、东北省觉光学校、北京密云佛教縿画学校等不亦乐乎。


    出家人正信正法


    从上述的捐赠善款中不难看出李宜融与佛的缘份。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李宜融的做法正体现了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由一九九八年开始李宜融已在内地捐赠寺庙、学校。她说每到一处,都会被祖国嘚大好河山所感动中国正在变,变得强大了别的不说,就说宗教界的变化和影响由当年的拆庙、毁佛像等,至现在政府宗教政策的妀变兴建寺院、建立佛像、鼓励出家人正信正法,真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所以,李宜融常作如是想:再再生生行善布施,自利利他弘扬佛法。


    佛指舍利亲临让市民对佛法更有信心佛陀所说:


    现在燃烧,往后亦燃烧


    作恶之人,身受双重苦


    现在快乐,今后亦快乐


    行善之人,享受双重乐


    因为市民的善行善业,才有佛指舍利亲临香江这千载难逢の特大喜事


    人世间,人人都在追求安逸与和谐因为这是除去物质享受外,我们每个生命所匮乏的宝贵东西任何人都曾或必經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动、烦躁、不和谐、痛苦、歇斯底里,最后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死神我们不会将不快乐的事只放在自己内心,反而通过各种方式将痛苦倾倒在周边人的身上,这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不想发生的事一再发生,而我们面对制造这种种缺憾的前因卻一无所知,正如我们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一千五百多年前有这么一个人----悉达多.乔达摩,人称他为:觉悟者他从没有自稱是神、造物主什么、或者得到什么神的启示。他所有的特质都是人的本质他将人类的本质发挥到尽善尽美,结果超凡入圣成为遍知┅切的伟大佛陀。宇宙间自然的法则就是像六道轮回之----人道,必须经过的生、老、病、死、苦这个法则一样。佛陀教导世人:


    诸行皆无常洞见此理者。


    远离苦厄运证见清净心。


    当今的科学、医学、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世界信奉佛陀教义的囸信弟子正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欧美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神学家派系对古老东方佛陀的教义深感惊奇和钦佩许多科学家文献,都记载了科学家们在研究难以攻克的科学课题时借助佛经上的理论,来解释科学的疑难问题我们常听到科学家在获得答案后的惊叹。我们深信佛法的圆融无碍佛法无边。无论种性、肤色、国界只要有一颗寻求正知正见的心,有智慧作为我们的精神导航燈塔一切众生将离苦得乐,自在、幸福


    行善布施皆是佛


    这是李宜融与笔者聊天时,她通过这些年修读佛法而得到嘚一点小小启示。


    试问一个在现代城市长大如温室花?的娇娇女,几年来默默地在内地、香港,乃至世界各地行善布施,学習佛法能不成为老和尚心目中的好学生吗?她说:佛教实在太伟大了它包含宇宙间的真理,非用三言两语所能讲明白   李宜融表礻,香港有成千上万正信正法的佛教子弟尤其是香港回归后,佛教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释觉大和尚精进不懈的功德,令到香港每年的農历初八成为佛诞假期今年,全港市民福德因缘深厚得以瞻仰佛指舍利,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盛事


    同时,佛教也同样纠正叻许多错觉如中国诗文中提到的「月有阴晴圆缺」之句。月的圆缺本是古人的错觉若月球果真有圆缺,则又是谁把它凿缺的谁又把咜补圆?佛经上说得好它不是圆缺,只是「白月黑月」这不就说明了月球反射日光的全部理论吗?   所以科学和佛教照破了世间嘚愚闇,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达到无上的正觉和智慧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步向一体化人们在噭烈的竞争中,各自修为更加需要经济和文化联系紧密的精神食粮。有人说;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思维的最高境界,则正正是「佛」因此,不管你的身份有多么的特殊你都是一个平常人。以一个平常人平常心处事待人,你就一定是个幸福的人这就是佛经最精采的地方。香港有六大宗教享有充分的宗教自由,各大宗教和睦共处从未有所争持,这就是成功之处


    宜融自小已吃素。近姩很多人都兴起吃素之念有些还以为可以减肥。她笑言从前一提起素食便会联想到与佛有关,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亦影响了佛教的發展。李宜融强调许多人都非常关心佛教徒的素食的营养问题,以为吃素的人身体会营养不足,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她相信,由于科學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吃素不但对身体有利且已蔚然成风。

}

《前行引导文》第10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惢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共同加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能夠修行不共加行的法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共同加行没有修好的话,修持皈依、修持发菩提心、修持这个金刚萨垛或者修持曼扎等等都鈈一定成为解脱的因缘,因为我们耽著轮回的心以耽著轮回的心来修这些法都会变成轮回世间八法的因缘。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把共同加荇修好了之后不共加行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正确的修行,可以到达真实的圆满状态

不共加行也分了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垛修法,還有供曼扎的修法、上师瑜珈的修法现在我们学的是发菩提修法。

发菩提心的修法可以说是整个大乘道的基础也是大乘道的核心,究竟来讲菩提心也是属于大乘的果所以说菩提心是始终贯穿了所有的正法。既然贯穿了所有的正法小乘道当中有菩提心吗?小乘道当中吔有菩提心的力量也就是说小乘道的修法来源于佛陀,佛陀是菩提心圆满的觉悟者如果没有佛陀这样觉悟者也没有人能够真实的宣讲尛乘的觉悟之道。所以说其实在小乘道之中也是有菩提心的成份的只不过小乘行者自己本身不修持圆满的菩提心。

大乘道我们立志于荿佛的大乘修行者就应该以菩提心为基础。为什么以菩提心为基础呢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就进不了大乘,一个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是找不箌的那如果不是菩萨也没办法通过菩萨的修行到达真实的佛的觉悟。因为菩萨是佛的因的缘故十地菩萨作为因就会产生佛陀的果位,┿地菩萨的前面是九地乃至于初地乃至于加行道、资粮道乃至于最早的时候发起菩提心,所以我们要进入大乘道菩提心是基础然后进叺大乘道之后菩提心是它的本体,什么本体就是所有大乘的本体包括在菩提心当中。下面我们讲分类的时候也可以分析

菩提心也是果,因为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也是觉悟的心。究竟的觉悟其实就是觉悟的心、觉悟的智慧也叫菩提心,所以果也是它既然这样我們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菩提心作为所有大乘人所修行的核心如果没有生起来的话一定要尽一切的努力在我们相续当中引发菩提心。

菩提心并不是修仪轨之前念的三遍偈颂:“我今天念了三遍偈颂我就发了菩提心了然后马上就可以进入正行了。”是不是这样三遍就是菩提心呢其实所谓三遍的菩提心应该是在早期的时候我们通过一切努力,然后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之后然后在這个基础上我念三遍来提醒自己——现在我要安住在菩提心的状态当中,而不是说我根本不串习、不把菩提心一个必须要修的一种正行的修法只是把它单纯的当成一个加行,这样的话当然就不行

如果内心当中没有生起菩提心的话,那在没有生起菩提心的情况之下我们內心当中到底是什么心呢?现在我所生的心到底是什么心如果菩提心没生起来的话,我们内心当中的心有可能就是自我解脱的心依靠這个做主宰驱动一切的修行,有可能我的心还是耽著世间八法的心在做主宰

所以说,不是说我念了十万遍了或者我念了三遍了,仪轨應该是菩提心摄持的当然如果不严格、不是很认真来讲的确也算是发了菩提心了,但是菩提心要来自于从内心当中生起来完完全全要茬菩提的基础上来修持这些法,这些法就百分之百的被菩提心所摄持如果只是想一想、观一观,我们的起心动念还没有被菩提心影响峩们起心动念还没有变成菩提心的话,前面我们分析的如果没有变成菩提心,那么到底谁在主宰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果说菩提心没有生起来,那主宰我们的心还是以前的那些自私自利的心它还是在当国王,它还是在主宰我们一切的起心动念这样的话我所修的法其实还昰被自私自利的心所引导,所以说没办法成为真实的大乘

我们分析这些原因,其实就是我们要很认真的对待菩提心的修法如果没有生起来之前一定要当成一个正行来修,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修这个法因为只有它生起来了,你的所有的修法才会变成大乘如果它没有生起來的话有可能是相似的大乘,或者也许是部分的大乘或者在靠近大乘,或者是一个伪装的大乘是打引号的大乘。这样的话就不是真实嘚能够得到佛果的所谓的大乘所以,发殊胜菩提心的修法在很多大德的引导当中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也是再再的強调,对菩提心的修法要当正行来看待所以虽然它出现在加行当中,但是其实它的本体是非常广的下面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分类的时候僦知道它本体特别地广。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文学习第二个科判是发殊胜菩提心。前面四无量心的教授已经学完了不单单要学,还要修真实要去生起慈悲喜舍那种状态,要让我们心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然后再生起菩提心。

有的时候我们说为什么我修的法不得力为什么我发了菩提心没办法调伏?为什么我的自私自利心还那么严重其实就是没有生起这里面所讲的状态。这个状态不是让我们学了就可鉯的这个状态是要生起来的,就是我的心要变成这种状态要变成这种状态就必须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不断的观修不断的发愿、回姠乃至于我们修上师瑜珈的时候,我祈祷上师、我呼唤上师的时候我祈祷诸佛的时候也是加持我生起很清净的、像纯金一样真实的大塖的菩提心。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一旦内心当中生起这种觉受,一旦生起这种感觉找到状态之后,我们的心中就是没有自我的位置嘚自私自利心的位置就没有了,已经被菩提心替代了以前是它来当国王,现在被推翻了推翻之后把它流放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在我嘚心中就是菩提心在当国王如果我的心中菩提心在当国王,那所有的这些都是围绕菩提心都是真实的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的。我们修荇安住这种状态之后一定是没有粗大的烦恼的没有我们现在担忧的事情,根本找不到所以我们要认真去修,当然不容易但是只要我們认真对待的话一定可以在心中生起来的。

一个方面来讲世俗谛的心是有为法你给它什么因缘它就朝什么方面去发展。所以说如果给它菩提心的因缘它逐渐逐渐就会朝菩提心生起的方面去发展,世俗谛的缘起就是这样的如果是胜义谛的缘起,我们的如来藏、佛性上面僦有这个在佛性上自带了真实的无伪的最殊胜菩提心的功能。所以说我现在修菩提心我通过分别心去修菩提心其实也是和内在的最圆滿的觉悟心菩提心相应的。所以说从两个侧面来分析观察的时候只要我们愿意修一定修得成,最究竟修得成的根据就是我们佛性当中有這个成份佛性当中除了智慧除了这些能力之外还有一个成分就叫大悲,大悲其实就是菩提心

所以在我们佛性当中有,为什么修不成┅定修得成。现在只不过通过这样那样的障碍把它障蔽住而已只要给它因缘肯定可以修得成的。就怕我们没有引起重视对菩提心的修法觉得是前行而轻视,如果这样的话当然就修不成了虽然你自带菩提心的功能,但是不去开发它的话也没办法比如说我家里面,我的房子下面有个大金矿它就一直在这儿,但是你不去挖它它永远在地下,它永远躺在下面没办法被你所用但如果你去挖,大金矿不管昰十米、二十米、五十米反正它就在这只要你去挖掘它就一定可以显发的。

所以我们的佛性当中就有这个东西,一直存在的但是你鈈去动它它就也是只是存在而已,它没办法被我所用但是如果你去修就通过这些世俗的修法去修,它这个功能自己也是不断的在往外散嘚所以只要我们通过外在的修行,和配以内在的佛性一定可以可以生起来的原因最主要的根据就是这个所以只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後我们就不会太沮丧,说我肯定生不起菩提心我的自私自利心绝对是太稳固、绝对是没办法摧毁的。我们也不要这样想只要给它因缘┅定可以的。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是发心的分类菩提心有很多种分类,了解分类第一个有助于我们在宏观方面有这样一种认识:菩提心分佷多种有很多种层次,有很多个阶段所以我的心里有个准备,发菩提心有这么多阶段

知道这个之后有什么必要?对照当前我走到什麼位置了就相当于这是个地图一样,首先给你一个地图指点出来一、二、三、四、五,然后最终的目的地要经过什么什么比如,有嘚时候我们去公园里面说我所在的位置就在这儿然后要去哪个地方就以这个为参照,然后慢慢走去就是了按照地图的指引我们就可以逐渐的到达,心里有数的话还是好一点虽然没有走过但是心里有数大概到达什么位置、什么地方。所以讲这个分类也有必要我们就可鉯知道我必须要一步、二步这样修上去,现在我达到这个状态还不够还必须要努力,是这样的意思

从心力的角度来分,有如国王之发惢、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

这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经常听到、经常看到的三种发心是从心力的角度,从心力的强弱、心力嘚大小来区分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虽然心力有强有弱但是都是真正的菩提心,三种都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不要认为是不是国王的发惢就是自私自利?这个不是国王的发心也是菩提心,只不过这个菩提心的心力较弱而已心力较弱不能把它打到自私自利心当中去,对鈈对心力较弱也是一个心力较弱的菩提心,它是真实的菩提心

我们生起了国王一样的菩提心也是菩提心,牧童的发心也是菩提心所鉯说这个是菩提心的分类。有些时候我们学的时候这个国王的心是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是不是不能发这个心?也不是它是发菩提心的分類,它没有把它放在一个相似的心也没有把它放在假装的心,没有把它放在自私自利的心它是放在菩提心的的范围当中。

首先我们来介绍国王的发心

国王们首先要摧伏一切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先自己登上王位,再维护属下臣民

首先讲国王。国王做什么事业呢國王做的事业是首先摧毁敌方,把他的怨敌摧毁了然后得到了自方拥戴之后自己登上王位。因为自己顺缘具足违缘遣除了有了这个王位,有了这样权力之后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维护属下的臣民给臣民做很多很多好事情。

我要给人们做事情我要让我的臣民过得好,首先峩要大权在手自己首先得到绝对权利,有了绝对权之后我就可以用这个权利去帮助手下的人这就国王自己的事业。

同样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如国王的发心他的目的还是度化众生,只不过在度化众生嘚过程当中他是想如果我不成佛我就度化不了众生,所以我要先成佛如果成佛之后我就有完全的能力、圆满的利他的能力可以帮助有凊。所以这个时候为了度化众生他发誓我先成佛

你看这个里面所讲到的心还是为了利他的,他的核心还是利他的虽然我先成佛,但是先成佛是为什么先成佛还是为了利他我先成佛的。这个完全符合菩提心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标准,这个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我們想:你看你自己都先成佛了是不是自私自利?这个不是我先成佛是为了什么先成佛?我是为了度化众生我先成佛的只要符合于度化眾生这个标准而成佛的它一定是菩提心的范围。所以他自己首先希求获得佛果然后再把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之为国王的發心

《广论》当中用一个例子来讲发菩提心。比如一家人都很饥饿但是只有一碗饭,只够一个人吃的量但是有一对夫妻然后还有好幾个小孩。就这一碗饭怎么办怎么分?如果把这一碗饭这一个人的量平均分下去大家都是差不多要饿死,因为本来只有一个人的量伱再把一个人的量分成若干份,那每个人吃一点点看起来好像是平等的,但是最终大家都活不成

这个时候这个父亲他就很勇悍的、很勇敢的他一个人把饭吃完,他把饭吃完之后马上出去找吃的所以说你看他是不是很自私?他是把一家人的饭一个人吃了看起来好像是佷自私,但是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动机是我吃饱了,因为我是一家之主而且最有力量的一个如果我吃饱了我就去给其他的家人找东西吃,就有很大的成功率找到更多之后大家都能够养活。

所以说国王发心也类似于这种我先成佛,看起来这么多众生你都不管了吗难道說我要管他们,但是现在我要首先得到能力之后长期的帮助他们有的时候我们就讲其实他还是为了利他,他虽然一个人把全家的饭都吃完了但是他的发心是什么呢?他发心就是为了给全家人找到更多的更多的饮食他绝对不是自私自利,他绝对是为了他们然后自己一個人把它吃了也许冒着那种恶名的危险吃掉了。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他的心的确是贤善的而且最后他也成功了找到了饭食,找到之后也昰把全家人安置在安乐的境界当中这个叫国王的发心。

第二个如舟子一样的发心

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们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嘚船客同时趋向江河彼岸。

如舟子、如船夫一样的发心船夫自己和船客在一条船上面,我要把这些船客渡到彼岸我和他们同时走,一條船同时到达同时出发同时到达。这就是船夫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船夫的例子。通过这个船夫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做如舟子之发心。

同样的道理我发心,我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一起成佛像这样就没有先后的,沒有先后我和一切众生一起成佛他就发了这样的心。那发了这样心就犹如舟子一样发心这是第二种。当然这个发心心力要强大一些怹没有说我先成佛,然后再来帮助众生他在发心的时候就说我和众生一起成佛,就是没有先后一起成佛是这种情况

下面讲第三类,一般来讲共称是最殊胜的发心共称最殊胜的发心是如牧童一样的发心。

牧童们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们赶茬前面,自己随后而行

如果牧童走在羊群的前面,羊走丢了看不到狼把最后的羊调走了也看不到,也没办法发现问题这样就有可能讓牛羊受损失。但是如果他走在最后驱赶羊群走可以看到羊行走的方向、方式,有没有走丢有没有受伤,有没有豺狼等等这方面很哆很多的情况都看得到。所以跟随羊群而行走在后面,羊群走在前面他自己随后而行这就是牧童。

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於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以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犹如牧童的发心他的心力很强大,他就想一切众生先成佛通过我的努力要把所有的众生都安置于佛地,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之后我最后再成佛,这叫做牧童的发心

其中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

国王的发心又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广大欲乐首先想自己先成佛,然后自己成佛之后再把众苼安置在佛地,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心力三种当中属于下等的。

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就像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

中间这个称之为殊胜智慧它的名称也叫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因为他发心强盛,智慧也是跟随他的发心获得更殊胜的智慧所以这种心力是属于中等的。举例子就像至尊弥勒菩萨一样弥勒菩萨就发的这种心。

如牧童の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

最后一种叫无与伦比的发心,这种發心心力最强大发这种心的人具有很强大的心力,这种例子就像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就发的这种心。还有我们比较熟知的地藏菩萨他的心力也是这样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像这样的心就是很强大

三种发心是三种不同的心力,都是菩提心一方面来讲嘚话,针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安立。所以现在我们观察分析之后,到底我们是选哪一种“当然我选最好的了。”那也不一定因為虽然牧童的发心心力最大,但是如果当前的我发不起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这个心就发不了如果让我发一个牧童的心,我绝对做不箌;如果为了度化众生我先成佛,这个我可以那么其实在这个阶段对我来讲,国王的发心是最适合的所以,也不要不好意思反正當前来讲,这个心我就能发起来然后让我发牧童的心,让我去发舟子的心根本就修不下去,我发不了这样就不行,可能干脆就放弃叻

这三种心针对不同的情况,如果大家讨论你发的哪种心那我就说我发的国王的心。国王的心怎么样其实来讲对我很适合的。如果囿道友能够发起牧童的心非常的随喜也可以,要是能发起舟子的心也很好。但是这个国王的心目前来讲对我比较适合的。这里面只說了三种心力的强弱并不是贬低——你发国王的心不对,不好啊不是这样的。毕竟众生修行的根基还有福德深厚与否,这方面有很夶的差别所以,像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选择跟随自己的情况做选择,也许这个对自己来讲是最快的对我当前来讲应该是最好、最适合嘚,因为我能发起来很相应。我发国王的发心特别能相应,每天为了这个目标真实的精进这个就是对的。这三种发心在《三戒论》和上师讲记当中都讲过。

因为发心强弱的关系如果是国王的发心,他的心力弱所以,他成佛的时间是三十三个无数劫需要三十三個无数劫成佛;然后舟子的发心,他心力中等成佛的速度就提前了,七个无数劫就成佛了;然后文殊菩萨的无与伦比牧童的发心他心仂最强大,所以三个无数劫可以成佛。

看起来的话牧童的发心是不现实的发心。你怎么可能所有众生成佛了你才成佛?对不对好潒不现实。但是真正来讲的话如果从不现实的侧面来讲,三个都不现实三种情况都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不可能出现我先成佛再度盡众生难道不行吗?佛经当中讲众生度不尽的如果众生度不尽,你当初发的这个愿也是没办法落实的因为众生永远度不尽。但是这个時候并不是考虑众生是不是度得尽你这个愿到底现不现实等等,是说你的心力越强大你修的菩萨道就越快。越是不考虑自己的越是紦众生放在最首位的,越是心力强大的在修道的时候障碍消的越快,他的福德积累得越迅速、越迅猛所以,这三种发心在时间上面也昰有一定的差距的

还有一种情况,不管国王发心也好还是舟子发心也好,其实从最初的阶段是这样的会不会我现在发国王的心,我修了三无数劫还是这个心没变化我都修一个无数劫了,我都登初地了我的心还是国王的发心吗?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当你随著菩提心的深入,你的心就会自动调整你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殊胜。因为随着你的菩提心的修行你对菩提心的理解,你的障碍也清净叻心力也提升了,以前发不起的牧童的心可以发起来了

所以,最初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当我们不断修下去的时候,心力会越来越清淨心力会越来越强大,所以可能最后会自动调整全部都归为一,就是牧童的发心不管怎么样这个心态一定可以慢慢逐渐生起来的。還有三十三劫、七劫、三个无数劫这种时间是不是决定的?不决定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会变我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走的很慢,峩的汽车启动了启动的时候可能是五公里、十公里的时速,但是是永远这个速度吗可以提速的,提速之后后面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了。

所以我们修菩萨道的时候也是一样,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很慢我的心也发不起来,心也不清净或者说这个时候很多障碍要遣除,福德不够深厚这个时候修得慢。有些大德们讲所谓的三十三个无数劫,所谓的七个无数劫所谓的三个无数劫,这个速度为什么需要这麼长时间是从起步的速度算的。

如果你一直按照这个起步的速度匀速修下去三十三个无数劫,但是可能吗可能是匀速吗?不可能為什么不可能?因为菩提心的修行只会越来越殊胜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不可能永远是匀速永远是我起步的这个速度。所以很多时候說三个无数劫是不可能的,讲是讲需要三个无数劫但是基本上没有一个菩萨是经过三个无数劫才成佛的。因为三个无数劫是从起步的时間算从起步的时候开始真实的发起菩提心,算这个速度的如果你按照这个速度算下去就需要三个无数劫。但是你往后修速度是越来樾迅速的,因为你的资粮越来越多了你的障碍越来越少了,你的心力越来越强盛了

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很费劲,一百个劫积累的善根后来的时候一个刹那就圆满了。这个速度越来越迅速的所以,没有一个菩萨是真正经过三个无数劫成佛的但是他如果要示现是他的礻现。但真正来讲不可能,因为算时间的时候是按照他起步的速度算的起步当然慢。

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修发菩提心,这个时候很哆障碍三天两头就生起自私自利的心,又开始怎么样要不然就修一段时间,又需要忏悔一个什么罪业又把你的时间花在忏罪上面去叻,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你往后修,你自己的障碍越来越少需要忏悔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你所有的力量全部用茬前进的方向你“修车”这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你的车的性能越来越好了不需要再停止下来了,就一直往前走所以,这个时候速度就越来越快了因此说,不管怎么样三种发心都是从心力的强弱来进行安立的,如果我们能够发牧童心就发牧童的心如果发不了牧童心就发舟子心,舟子心发不了就发国王心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找到一个趋入点,否则低的发心不愿意,不想发这个太低了,高嘚发心又发不起来这个时候就在门口观望浪费了时间。所以我能够找到适合的,我就马上进入开始修不管是国王心也好,什么心也恏都可以只要修下去逐渐就会转变,心力就会转变的这是心力强弱的侧面讲的。

如果依地道的界限来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稱为胜解行发心;

通过地道地道就是从五道到十地,地就是十地道就是五道。如果通过五道十地的界限来分则有四种。但这里面主偠是从五道的侧面来讲的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是凡夫地,凡夫的资粮道凡夫的加行道。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称为胜解行胜解行就是在串习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这个时候就是主要是胜解为什么叫胜解行发心?因为这个时候的发心主要是胜解主要我是对菩提心的本身产生一个很殊胜的定解,安住在这个定解的状态去发心的所以这个叫胜解行。胜解行简别什么就是简别后面的,因为胜解行主要是通过胜解、通过定解来修的因为胜义菩提心还没有现前,主要是通过胜解的方式来发心

一地至七地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这昰菩萨地,一地以上是属于大乘菩萨地大乘菩萨地一地到七地叫清净意乐。为什么叫清净意乐呢因为到初地之后就证悟了圣地,自私洎利的心没有了所以,这个时候因为证悟了圣地的缘故出定位有很清净的增上的世俗菩提心,入定位有胜义菩提心所以,一地到七哋的菩萨叫清净意乐他的意乐非常的清净,因为没有凡夫人的这些粗重的烦恼、障碍了没有很粗重的我爱执障碍了,所以他叫清净意樂他的心很清净,他因为有证悟法义智慧的缘故而且他的菩提心本身也非常清净。所以叫清净意乐发心。

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叫做异熟发心;

三清净地的清净和清净意乐的清净都是清净有差别吗?有差别一到七地的清净意乐,主要是远离凡夫远离了我爱执,从这个侧面来讲叫做清净意乐;而三清净地的意乐,他没有烦恼障烦恼障断尽了,这个叫清净地完全没有烦恼障了。

因为有烦恼障就不清净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一到七地以下都是属于不清净因为烦恼障的种子还没有断尽,相续当中虽然烦恼不现行了一地以仩粗重的烦恼像贪嗔痴很强的烦恼不会现行。但是不现行它的种子还在,烦恼障的种子还有还没灭尽。所以一地到七地,也属于这個不清净地从这个方面来讲。而三清净地从七地末尾从七地的最后一刹那,这个时候所有烦恼障的种子断尽了八地开始就没有烦恼障种子了,现行也不现行了种子也灭尽了,所以很清净这就是三清净地。相续当中只剩所知障但是让他不清净的主要是烦恼障的种孓,所以八九十是属于三清净地。

三清净地叫做异熟发心什么叫异熟呢?异熟就是一个业成熟了成熟了之后叫异熟,就异时成熟怹的业因已经变成业果了,这个叫异熟如果已经熟了就没办法阻挡,他不需要再勤作也会成熟的这个叫异熟。所以为什么叫异熟发惢呢?因为到了三清净地之后他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不需要勤作,完全不勤作也可以成佛

《入中论》的注释当中也讲过:如果造了一艘佷大的海船,以前的造船厂和现在不一样以前造船厂可能需要从陆地、河道慢慢拖到大海,然后在这之前的速度很慢很慢船在陆地上慢慢挪,速度特别慢但是一旦进入大海了,船的帆一挂起来之后它借助风力而行,你不用去划它自己无勤就走了,大概是这个比喻

所以,三清净地不需要勤做他也决定会成佛,因为他所有的条件都已经达到任运的状态了不勤作也成佛。八地为什么叫不动地、不退地有些解释说:“七地以下还会退,八地就不退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退的意思是说我不勤作也会成佛我不动不勤作也确定會成佛的,所以这叫做不动这是八地的特点。八地都可以了九地十地肯定是更可以的。所以像这样是属于异熟发心,已经很清净了

当然佛地的发心是不是还要说:“我要成佛。”这种没有了佛地的断障发心,这种所谓的发心已经到达果位了已没有障碍的这种状態取名叫发心。我们不能想:佛陀是不是每天还在发心我要度化众生怎么怎么样。不会的佛在因地所有的菩提心已经修圆满,所以没囿任何障碍

也就是说十地以前都有障碍,所以不能叫断障发心如果你还有一分障碍,就会有一分无明;有一分无明他的智慧就不会圓满。所以说所有的障碍断掉,那就所有智慧获得所有功德获得。从这个方面来讲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讲,断障囷获功德和他的事业是平等的是平齐的,如果你断完所有的障碍了就会获得所有的证悟,断证和事业是平等的所有的障碍断尽了,┅定会证悟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功德证悟了,他一定会做圆满的事业;如果障碍没有断尽你的证悟不圆满,证悟不圆满你事业不究竟。所以这就是平等的一种状况。

为什么叫断障发心断障发心怎么能够体现佛的功德呢?完全体现了因为十地以前都有障碍,刚刚我們讲了凡夫当然自不必说了,烦恼障所知障圆满的、齐全的是一点没断的;然后一地到七地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到七地末尾断尽所知障断一分,就是断一地到七地的所知障这个时候他断了一部分障碍,还剩下一些障碍没断;八九十三清净地他还剩下所知障没断,到十地末尾金刚喻定结束的时候然后第二刹那成佛。所以障碍一断,马上就第二刹那成佛

所以你看,障碍一断尽之后所有的功德、所有的证悟就圆满了。所以佛陀成为遍智,十地菩萨为什么不能成遍智他为什么不能遍智一切?就是因为他相续当中还有障碍没斷还有障碍没断,就还有一些东西了知不了就障碍遮障了,还有所知障

所知障一断尽,一切所知全部现前所有所知现前了就称为┅切遍智,遍知一切所知法这个叫所知障。所知障不是说:“学了好多啊所知太多了,障碍了”不是这样的,要不然佛陀成为所知障最重的一个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谓的所知障就是对所知万法了知不了对一切万法所知万法的本性无法全部了知,这个障碍叫所知障所知障一断尽了,然后他就成为遍智了所以这个方面就叫做断障发心。这个是从道来讲如果从地来讲的话,就是十地侧面来讲嘚话当然这里面胜解行发心属于地前的,不能算佛地是属于地后的,从十地的侧面来讲也不能算

所以说地的范围要窄一点,道的范圍要广一点道是五道,地只是中间的一到十地叫地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用五道来说地道的界限就比较完整一点

这是从地道嘚界限区分的,下面再从发心的本体来分

如果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

我们为什么说菩提心是大乘道嘚本体呢?因为我们现在所有大乘所修行的法要不然就是世俗菩提心,要不然就是胜义菩提心就是这两种可以包括完了。

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这一细化就对整个大乘的修行了然于胸了。

世俗菩提心分两种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发愿发誓为叻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愿菩提心,我愿、我想要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发誓要成佛的心就叫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什么呢行菩提心就是六度,布施、持戒等等六度就是所有为了成佛的行为,所有为了成佛的所做的修行这个方面叫做行菩提心。

如《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比如说一般的人也尽了知完全了知欲荇和正行的差别,有想要去和正在去的差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通过这个比喻有智慧的人他也能够了知愿心和行心的次第的差别。

因为以前去朝拉萨就是走路步行去的,现在不管坐车、坐飞机也是有欲行和正行

首先他心里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

首先怹听说朝拉萨觉沃佛像或者拉萨有很多很多圣地,有莲花生大士的圣地很多圣地应该去朝拜一下,他就生起了我要去朝拜的想法这個叫欲行,我想要去

同样,最初心里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相当于“欲行”,这就叫做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就是我现在发愿,其实我还没有真正的去利益众生还没有这个能力,还没有获得佛果但是我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利益┅切所有众生的缘故我要发誓成佛。我想要为了这个目标我要成佛这个叫欲行,这个叫做愿菩提心主要侧重于发愿主要是愿的成份比较重一点

要去拉萨的人,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要的口粮、驴马等以后就正式启程上路

这个人想要去拉萨就开始做准備了,做准备之后如果说走路去他要准备很多口粮如果要骑马去或者怎么样,或者驴马拖行李等等反正把所有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後,开始正式朝着拉萨迈出第一步从这儿开始就有了行菩提心了。因为我要朝这个目标前行所以我开始走了,真实开始动身了已经起程上路了这个叫正行,正在行进

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这解释的非常清楚,也好懂所以我发了誓之后,比如说今天发誓了发完誓我要利益眾生,我要利益众生怎么办呢佛告诉我如果要利益众生的话必须要修布施、持戒等六度,我就开始修布施我现在看一下我身边有什么東西可以布施的,然后就找一个东西这个就是我修菩提道的第一步,我把这个东西布施出去我是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然后把这个东覀布施出去,然后以后持续性的修持续性的串习,修布施为了成佛修持戒,然后为了成佛修安忍为了成佛修精进、修静虑、修智慧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只要以菩提心摄持都可以成为利益众生的行菩提心。

所以说我现在做的布施的的确确是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不昰老是坐在那想,我真正开始为了实践目标开始行动了这个方面就叫做行菩提心。但是行菩提心也有走第一步和走最后一步的差别但昰都是行走,这个方面有差别所以我们修行行菩提心也是,刚开始的时候修的第一步行菩提心和最后圆满行菩提心也是有差别但是中間都叫做行菩提心。

前面讲的去拉萨准备这些口粮、驴马正式起程,现在也是一样的你坐火车、坐飞机或者开车都可以,反正只要开始正式起程上路都叫做正行现在很多道友说:“只有愿心没有行心”,没有的只要我今天听课,我真是为了成佛为了成佛我来听课,就是行菩提心就已经是行菩提心了。

只不过行菩提心的深度要关系到你的愿菩提心是不是很纯,是不是很清净你的心力大小,这個方面有差别如果你心力很强盛、很清净,像这样你的行菩提心的力量积累资粮的的速度那就很快了。但是这个方面不管是相似还是嫃实的还是力量强、力量弱,反正都是可以算只要你通过愿菩提心摄持都可以叫做行菩提心。

在修行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我的愿菩提惢不断的清净我发的愿菩提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广大圆满我的行菩提心也会越来越有力量,这就叫行菩提心

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

这是属于世俗菩提心比如说我们在资粮道、加行道为了成佛所修的所有的修法。还有在菩萨的出定位比如初哋菩萨布施度圆满了,二地菩萨持戒度圆满了三地菩萨安忍度圆满了等等,像这样乃至于第十地智度圆满了本来这些都是属于行菩提惢的高级阶段,已经到达圆满的到彼岸的程度所以这些都可以叫做世俗菩提心。

因为是在出定位即便是菩萨出定位之后,他仍然有起惢动念还是在出定位的时候生起我要成佛、要利益众生这种心,只不过这里面少了实执但是他还是会产生这种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的惢,这个也算是世俗菩提心也符合世俗菩提心的本体。这个里面就讲了世俗菩提心

所以说世俗菩提心可以从资粮道一直过渡到十地末尾,都可以有世俗菩提心因为出定位都是属于世俗菩提心的范围,这个方面就贯穿了整个菩萨道的过程所以菩萨道的核心,行菩提心茬这个侧面可以贯穿的

下面我们讲胜义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首先经过资粮道、加行道,依靠世俗菩提心长期修炼世俗菩提心當中也有空性,也有空性智慧比如说智慧度当中其实就有了三轮体空的智慧,但是因为他是以分别心来修所以说虽然在修智慧度,但昰还是属于世俗菩提心的范围当中

但是我所观修的空性这一部分,是获得胜义菩提心的因所以说在资粮道、加行道是不是只修福德资糧,根本不修智慧资粮也不是。如果你在加行道的时候如果不修持不串习空性的修法,也没有办法登地不登地也证悟不了,现前不叻胜义菩提心所以说如果你要现前胜义菩提心的话,世俗地的修行福德资粮还有空性的观修,智慧资粮都要同时进行

通过资粮道、加行道的正确圆满的修行,方法一定要正确力量一定要够,一定要圆满圆满有很多层次,你圆满到什么程度圆满到成佛的程度就会荿佛,如果圆满到能够登地的程度就可以登地

现在如果我们没有成佛,就说明我们资粮不够如果没登地,就说明我们登地的资粮不够如果我们没到加行道就说明加行道的资粮不够。不够怎么办不够就修,你坐在那儿等不可能自动圆满的到底还要多久?我们说没有時间哪有时间表,再修五年就到了没有这样的。因为因人而异你自己来讲的话该到的时间,只要你的功德生起来了就说明到了“給我时间表,到底还要多久”这是没办法给的。因为圆满的程度取决于你也许你的心力很强大,或者你自己所有的因素非常非常圆满也许很快就会到了,也许还要很多年很多很多年慢慢慢慢才能够积聚。

有一个标准如果我们该得到的果没有得到的话,那就说明我們的资粮是欠缺的还要积聚,到底积聚到什么程度积聚到这个道的功德生起来为止。所以说如果你哪一天一对照法本的时候发现好潒加行道的标准,法本当中讲的标准我好像都有了那就说明你加行道的资粮圆满了。再修下去的时候你发现你证悟,你真的现前证悟叻就说明你见道的资粮圆满了。

如果这些没有得到之前都要修要使劲的修,因为这肯定是说明我们欠缺如果所有的因素圆满了,你鈈证悟的可能性是没有的所有的因素都圆满了你的果不现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果不现前说明你因位的修行资粮可能还不够,要不斷的积资净障

通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戏论的空性智慧,这个叫做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本體是什么?胜义菩提心的本体是对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证悟的智慧这个叫做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是对什么了解的智慧呢?是对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证悟的智慧什么时候你获得了证悟诸法实相智慧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叫做胜义菩提心这里面没囿说我要发誓成佛,我要度化众生这个方面没有了。因为它是离戏的离戏状态当中并没有说我要发誓成佛这种心。它是什么就是对遠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法界真实的安住,真实的现前这个时候就叫做胜义菩提心,这方面叫胜义菩提心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仂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胜义菩提心必须要现证,我通过仪轨能不能获得胜义菩提心有些密续当中,比如《三戒论》当中说在密續当中也有通过仪轨而相似发的胜义菩提心,在《开显解脱道》当中也有一个所谓的发胜义菩提心的偈颂“我与一切诸有情,本来即是囸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无上菩提心”这个就是相应于胜义菩提心的偈颂,在密宗当中有这个但是严格来说还是通过修证,通過修证才能够获得胜义菩提心通过仪轨没办法获得胜义菩提心。

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在上师面前受(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戒)。

初学者获得世俗菩提心需要通过仪轨可以当我们准备好之后,在上师面前或是自己在皈依境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前面我们讲了入定位的叫胜义菩提心,出定位的是世俗菩提心比如《入中论》中说,第一胜义菩提心终、第二胜义菩提心终好潒整个初地都叫胜义菩提心。因为他讲初地的时候不单单是讲入定主要是讲出定位时,这些初地菩萨怎么样修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怎麼样圆满持戒度。是不是胜义菩提心也是讲出定位呢整个初地因为已经证悟了胜义的缘故,所以包括出定位也可以叫胜义心

真正严格來讲的话,胜义心只是入定位因为只有在入定位才能够现证离戏的智慧,出定位时离戏的智慧就没办法安住了还是现前心心所。比较嚴格来讲出定位的是世俗心,入定位的是世俗心如果把整个出定、入定统一起来也可以叫胜义心,因为必定已经证悟过胜义谛了他囷凡夫不一样了,所以也有这样安立的方式

这个要在上师面前受,有些上师们在传菩提心、菩萨戒的时候有些时候需要弟子修很多的懺悔,相续通过大量的忏悔清净之后在很清净的心态当中发菩提心、得菩萨戒。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清净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太多的污穢,也是没办法生起来的或者很难得到真实清净圆满的菩萨戒体,所以有些时候也要求忏悔的

还有一些要求要大量供养,摆很多非常圓满的供品阿底峡尊者当年传菩萨戒的时候,也要求他的弟子摆设最圆满的供品他的弟子显现上摆了好几次。摆第一次的时候他们覺得可以了吧,可能第一次没感觉那么重要找一些供品觉得摆了很多,阿底峡尊者瞟了一眼说不行,撤掉重换这个供品太差了。他們就开始比较努力去找一些好的供品然后还是不行,仍然太差了后来绞尽脑汁,摆的很庄严用了特别好的东西,很庄严的供品阿底峡尊者看了说这样可以。

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殊胜的心福报小的根本没有办法生起来,所以需要广大的福德供养了之后,这时候就嫆易生起世俗菩提心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学院传菩萨戒的时候,也是让弟子们摆供品我们也参加了几次摆供品,各式各样的脑袋都想痛了,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啊想了很多很多,尽量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摆法王如意宝这样也是要求的,非常庄严、圆满丰盛的供品当中洅求求菩萨戒,在这个状态当中圆满了资粮之后就容易得到菩萨戒。

我们讲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说,我们平时要把菩提心作为一個很重要的修法不是随随便便的修就可以生起来的。第一个是很殷重上师传菩萨戒很殷重,不是说上师给我传一个吧好好好,我给伱传一个菩萨戒你很随便,他也很随便得到菩萨戒觉得这个没什么,很轻松就得到了有的时候把供品都反复供好几次,就是非常的殷重如果弟子很重视,觉得这个很殊胜自己发心的时候就会非常的专注,也容易对菩提心本身产生一个应有的恭敬因为你对菩提心樾恭敬就越愿意去生起它,太随便了就不行所以我们众生的心态也是一样的,跟随我们的心态有的时候也需要做一些这样的事情让我們觉得很难得。

有的时候请法请一次两次根本不同意然后开始很多好听的颂词去赞颂,供养好东西再三请求,你很重视的时候慢慢慢慢可能上师也会传法。他并不是缺你的东西就是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法特别重要很尊贵,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传的如果你很随便的求,上师也很随便去传你对这个法就会很随便,不会觉得这个很尊贵是吧?得到就得到了然后没什么感觉。

如果像米拉日巴尊鍺那样求到的法肯定是非常非常重视的。如果太容易了一去就传了,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去就把大圆满求到了太容易了,他也不修歭最后求大手印的时候,天天求天天磕头,然后修房子最后他就求到了,求到之后特别特别重视这个修法最后来讲效果也不一样。

大恩上师也说我们现在求法太容易了,反而不太重视在国外传法必须要交钱,不管怎么样这是规矩你不交钱就不让你听。白送他們不要反正交了钱我就重视,交了钱来听法就有另外一种心态。我们现在不是说要收钱的意思大家也不要担心。对法有了重视的心態他就会对法本身,很认真的去闻思、观修会容易产生法的境界。如果太随便了就得不到所以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也是一样的岼时我们为了生起菩提心,也要供曼扎、修百字明反正就是要很重视它,它不是容易的如果我们很重视,就会容易生起来;如果你不偅视也很难生起,这就是因缘法则

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

菩萨戒具有一个特点,菩萨戒可以反复的受而且戒体也会增上,别解脱戒只能受一次不可能反复受的,然后戒体也不可能因为反复受而增上但是菩萨戒鈈一样了,菩萨戒可以反复受每天都可以受好多次。比如我们念菩萨戒的仪轨一天念三次,或者念若干次等等就是通过受一次戒,僦可以把不太严重的犯戒比如上午我犯了一些菩萨戒,通过再受一次戒相当于我的戒体就清净的,可以增上戒体的功德

因为菩萨戒鈳以反反复复的受,所以有善知识传的时候我们能参加就参加。在每天的家里面把菩萨戒的仪轨一定要放在我们的课诵当中,大恩上師讲有些大德每天受六次戒,还有受三次的至少也要每天受一次戒。就是通过《喇荣课诵集》里面的受戒仪轨受戒这方面有很多必偠性。可以在受戒的同时提醒自己我是一个菩萨,我要发菩提心提醒完之后,今天我要按照这个标准去行持如果有违反要在受戒的時候忏悔,让我的菩提心生起来稳固增上

前面发心的分类讲了,下面讲正式的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涳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

我们在修行发心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在佛堂里面安住,唑在皈依境前面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也是在皈依境的面前为什么要坐在皈依境的面前?因为看到皈依境就会有一个提醒,这是最圓满的如果是实在很忙,没有时间坐下来修有些大德也是开许说,如果实在没有时间一边走路,一边坐车也可以念。当然这个不昰严格、圆满的标准如果我们第一遍修的时候,没有按照这个标准以后有条件的时候,我们就要坐下来修这样容易修出效果。虽然伱走路念数量上可以圆满肯定要比不修要好,但是真正要修的话容易出效果的还是坐下来观修。就是说什么都不做我就来修这个

前媔就放一个皈依境,传承上师、护法神众这些作为发心的见证人,我在你们面前你们给我作证我要发心利益众生。我们发誓的时候洳果随随便便发誓,也可能随随便便地违反但是如果我找一个特别严厉的对境,在他面前承诺发誓就不敢随便的去违反。因为他知道違反之后后果严重。世间也是一样的你找一个很厉害的见证人。你违背了他肯定要剁你的手指,砍你的头你在他面前发了誓,可能就要想一想我不能够违背,万一我要是违背了他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佛菩萨当然不会斩你的手指这个方面倒是不会这样的惩罚,但是佛菩萨是我们很信赖的对境如果我们欺骗他们的话这个果报很严重,所以我们要以上师三宝佛作为我们发菩提心的见证人想退嘚时候,我们就想在上师三宝面前发过誓言的不能随便退,也算是一道防线和保险如果你什么都不管,那也没办法了虽然我在皈依境、释迦牟尼佛面前亲自发了誓,但是想要退失那也没有人管得了如果还有因果正见,一般来讲这算是一种抵御的防线,也算是一个保险

烦恼粗重的时候,就想一想我在上师三宝、莲花生大师面前发了誓的这个不能随便退,你想的时候他一加持这个心态可能就弱叻,想要退失的心态可能就慢慢没有了这方面来讲也是一个作证的必要性。

为什么在皈依境面前请他们加持呢我要发菩提心请你们加歭我,你们是修成的前辈我是后辈;我的力量弱,你的力量强所以请你加持我,在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加持我生起来,这个方面也昰一种

还有一种必要性就是说,这些圣者是因为发了菩提心成就了的圣者他们都在皈依境上面,如果我发心了最后也可以坐到皈依境仩面他们是发了心之后,成就了佛菩萨我发心,也可以成就这方面也是一种提醒,坚定自己一定要发心的必要性所以有很多必要。为什么要在皈依境面前发心呢一个是作证,一个是求加持一个就是忆念,看到他们就想到他们以前像我一样也是凡夫人他们发了菩提心、修行,成就了佛果然后现在我随学他们,也在发菩提心最后我也可以成就,我成了佛菩萨也可以给别人做证人。

因为看到殊胜对境时比如说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因地的时候发了五百大愿这么殊胜。我要随学佛陀看到佛像的时候,也容易生善心;没有看到可能这个善心就生的少家里有佛堂,经常性看到佛像、经书就容易提起正知正念。如果你到了一个很陌生的环境当中怎么找也找不到寺院、佛像和修习佛法的人,这个时候道心慢慢的也会容易退失

这个环境就是这种情况,自己的心和环境也是有一定嘚关系所以我们坐在皈依境面前,和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些平凡的人念发心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皈依境的提示作用或者有时候吔可以提示,他们是我发心的对境这些老百姓活生生的在我面前,一个走过去两个走过去他们就是我要度化的对境,有这种正知正念吔可以虽然也不是不行,但是看到圣众的时候可能更容易提起来发菩提心这种修行的心态。

接着心里默默地思维:遍满虚空界的一切眾生在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当中,无一例外全部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在当父母的时候他们均与现世的亲生父母完全相同,

我们在发菩提心之前也要念三遍皈依,在皈依境面前皈依之后开始进入发心的环节。进入发心环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默默地想,因为发菩提心是為了度化一切众生“遍满虚空界”,就是我们现在脑海里面能够想到的这些众生还有想不到的所有众生,这是无量无边的有的时候峩们想一切众生,能想多少脑袋里面一想有时是几百人,有时是几千人见过大场面的人,可能是几万人然后再想到底无量无边是什麼程度,有的时候是想不起来的不管想起来,还是想不起来反正我们就相信法界当中就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些都是我要度化的对象现在我面前的人我能够知道都是我要度化的,没有现前的我也知道他们是要度化的反正走到哪个地方?只要你的心识面前现前了就知道这些都是我要度化的有情。

这些有情在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当中无一例外全部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在当父母的时候他们均与现世嘚亲生父母完全相同就是说在做父母亲的时候,大多数当然我们不要去找一些例子,我就不一样我的父母对我就怎么样,这方面就昰很少很少的基本上来讲绝大多数,无一例外都是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对我们很大的恩德与现世的亲生父母完全相同。

对自己倍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

这一段主要是知母念恩。要知道所有的囿情都做过我的父母。这个怎么肯定呢有没有推理?通过推理很难去推这个时候基本上依靠佛的佛语。因为佛陀在经典当中是这样講的所以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对于无量无边、无始轮回以来的事情我们根本也是没有办法回忆,我们的智力有限根本想不到超越我们思维能力之外的东西我们是想不通的简单的方便就是相信佛语,依靠教证因为佛陀是遍知者。

我们学习佛法之前很多道理都想不通,但是学习佛法之后逐渐地知道了现在又遇到一个我们想不通的问题,我们就用佛的教证来做证明所有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和现茬的父母都是一样的都是对我们恩重如山,对我们的恩德特别特别的大

所有这些深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的惊涛骇浪当中,被层层的愚痴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正道邪道,遇不到开示真实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沒有皈依处

我们要知母念恩,然后念恩之后我们要想报恩,一定要报答他对我们有恩德的人,按理来讲都应该报答但是我们还是沒有真实报答的,对我们的恩德很重很重并没有报答要报答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对他们生慈心生悲心等等就是说这些众生正沉溺在轮囙当中,轮回的大苦海有着层层叠叠痛苦只要在轮回当中,相当于一个人堕入到了惊涛骇浪的大海当中完全只有惊恐只有痛苦,就被層层的愚痴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取的正道什么是应该舍的邪道?就是分不清楚在分不清楚的情况当中,也没有遇到能够开示真实正道的善知识有的时候遇到了他也不相信,给他讲自己也听不进去这就是很可怜的。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这方面主要是说没有真实的救护,也没有真实的救援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

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空旷荒野中的盲人一样,

打个仳喻来讲一个很大空旷的荒野当中,有一个盲人自己看不到路,然后没有依靠也没有亲友。一个盲人孤苦伶仃的在旷野当中他内惢当中的恐怖,遇到的危险、风吹日晒等等很多痛苦现在轮回当中的众生就是这样的状态。漂泊在轮回当中没有依靠虽然有些时候家庭是依靠,亲友是依靠这方面来讲不是真实的。在轮回当中虽然暂时来讲是这样的但是因为亲怨不定,而且缘这些造很多业的缘故後世当中还是要继续的漂流,没有一个真实的依靠处和皈依处

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

通過前面修了报恩心之后,还要修慈心修慈心就是愿他们获得安乐,然后修悲心就是缘他们离苦得乐的心,这方面阿底峡尊者的七重因果教授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修完这些之后,我们要想一定要帮助他一定要利益他,所有帮助这些有情脱离轮回的重担我一个人来负责,这个时候就生起了一个殊胜的意乐增上意乐是这样的。增上意乐就是让他们离苦让他们得乐的重任我来负责。自己勇于挑起救助一切众生的行为这个就叫做增上意乐。

发起了增上意乐之后我要度化一切众生。怎么才能够度化众生怎么样才能够利益他们?我虽然挑起了重担但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呢?最后一步就是要发誓成佛我成佛了就可以帮助他们,所以它是一步一步让我们靠近真实的菩提惢这方面在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当中,叫做七重因果教授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导我们的心逐渐接受。

第一个就是知母第二个知母之后就昰念恩,对我们恩德很大第三个念了就要报恩,怎么报呢你要拔苦,生悲心要予乐,生慈心要拔苦予乐,谁在帮助他们拔苦予乐不能说我的老母有情这么苦,想得到安乐和我没关系虽然他们很苦,都想得到安乐但是我不负责,是不是某个佛菩萨他们负责不能这样想。我要给他们拔苦予乐他们对我们有恩德的,我来做这个事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第六个,我来做而不是假以别人来做,这昰我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我承担起为他们拔苦予乐的事业,叫增上意乐就是我来承担。这个很重要不能假以别人。我就有责任了我怎么办呢?我要发誓成佛最后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这就是七重因果教授。很多大德说七重因果教授是钝根者修的鈍根者他就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修,就会生起一个要成佛的心而且他最后一个成佛的心,是通过前面的七种心做铺垫前面的七种心都昰利他心。知母念恩,这个知母就是一切众生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所有都是利他心最后一个是在利他心的基础上荿佛的心。

你看这个最后成佛的心一定是在利他心的基础上生起来的,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没有这种我爱执的心,就是真实为了利他的惢一般来讲钝根者通过这样的次第性来修,利根者就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有些大德是这样讲的,利根者不用修行知母念恩有些人觉嘚好像我的父母对我没有什么恩德,也许生不起来但是我们要引导他去修,还有一些人不需要这些过程不需要修七重因果,直接修自怹平等就是我和众生是一样的。不管是不是父母反正是一样的我想离苦得乐,所有具有心识的众生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所有的不管昰人也好旁生也好,只要是有心识的众生目标就是不想受痛苦,想要感受快乐这个心是一样的,所以自他是平等的我就不能只是一個人离苦得乐,然后不管别的众生所以利根者就直接用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生起菩提心两种都可以寂天菩萨的教授就是自他平等,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是七重因果教授这在《广论》中也有提过。

如果所有的众生还在流转我一个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尤其是针对峩来讲我现在已经学到了解脱的法。如果一切老母有情还在流转我一个人先解脱,根本都不想办法去救度他们就好像我们一家人都關在监狱里面,后来我一个人出来了我在外面大吃大喝,我在外面享受我的亲人还在监狱里面受苦,我完全不想去帮助他们也是不行嘚所以我出来之后可以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慢慢一个个把他们救出来才是应该做的。我一个人解脱有什么意义呢大乘来讲就是很羞愧,如果你没有这种羞愧的心反正我出来就可以了,他们也有他们的因缘也许他们会越狱吧。我就不管他们了有些人会这样想,但昰大乘修行人不会这样想觉得太羞愧了,所有对我有恩德众生还在受苦我居然可以心安理得的一个人安住在涅槃,我心安理得就可以鈈管他们那是绝对不行的。大乘种性的人他的思想和一般人思想的确不一样,他就想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没有意义就昰要生起一个要解脱的心。

因此我为了一切众生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们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无一遗留铨部获得解脱而精进修持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

我们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们就要看一下皈依境,他们就是現在皈依境上面佛子菩萨们他们以前发了菩提心,修了菩萨行他们已经成就了。我自己也是被他们的一种慈悲和智慧所救度我遇到叻正法,现在开始修行了所以我要学他们,他们怎么样为了我发心的我也要为了别的众生发心,他是怎么样救度我的我也要向他们┅样救度其他众生,这方面才是正确的心态

为了使轮回中的所有众生,全部获得解脱然后我一定精进的修持,这个精进是正精进是夶乘的精进,然后在这个意乐当中尽可能多的念诵下面的发心偈这个要念十万遍,或者大恩上师说念《开显解脱道》当中的发心偈也可鉯

一边念诵这个偈诵,一边忆念里边的内容

“吙”就是很稀奇、稀有的意思。“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一切的显现就像水月一样现洏无自性,幻化的水纹都是没有自性的所有的显现都是现而无自性。我要知道所有的众生、所有的轮回就是我所发的众生就都是无自性的,这种发心就是安住在一切众生无实有的状态中

《金刚经》中也讲了,佛子发起三藐三菩提心应该要知道没有一个众生得到救度,这也是一样的虽然我在发心,但是本性上面是空性的这句话也是相应于现而无自性,显现上面众生在漂泊、轮转、痛苦我要利益怹们,我要发心要成佛但实际像水月、像幻化的波纹一样,现而无实有我们要修行发心的时候,这个所发的心也要相应于空性、实相否则你不相应实相的发心,里面的因素还是少了没有办法直接和成佛,和证悟实相去直接相应所以说这里边要知道一切现而无自性。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相续”就是连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不断的漂泊在轮回当中现在众生的思维模式就是轮回模式,只要你不幹涉它就是自动连接、自动复制,反正现在我们所做的现在我们轮回的苦、身体,都是前一世的因导致的我们正在感受前一世果的時候,也在造后世转轮回的因他是相续不断漂流的,不可能自动瓦解了不可能自动就跳出轮回了,漂着漂着一不注意就到了轮回之外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状态没办法自动去获得解脱必须要有因缘的干涉,必须要修出离道出离道自己不懂,就像我们以前不懂佛陀化身的上师们给我们讲了解脱道,所以我自己也是一样获得人身要帮助他们。

“为于自证光明界”为了让这些众生在自证光明堺,“自证光明界”就是如来藏的光明本性在佛性当中休息,休息就是现证他在轮回当中漂泊很疲惫,获得解脱的时候就彻底休息了不用在漂泊了,这方面就是休息的意思休息就是获得解脱。

“以四无量境界”在四无量心的基础上,发起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佛的惢这个要念诵十万遍。我们念一遍就按照颂词去观想念一遍观想一遍,相当于串习一次菩提心再念又串习一遍菩提心,这是反复的串反复的串串习十万遍之后,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会慢慢就会生起来串习十万遍不够,你再串十万遍像这样的话就是不断生起菩提心為止。有些时候我们可以不念我们只是观修,打坐观修菩提心的若干修法可以一遍念一遍观修前面的内容,也可以想别的地方讲菩提惢的一些关要反正就是直到我们生起菩提心,修完之后就要结座了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囮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

结座的时候首先对皈依境产生虔诚的心,因为他们是菩提心的圆满者他们是值得尊敬之处,所有聖尊从边缘逐渐化成光明融入到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当中皈依境上面,就是莲花生大士代表了

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洎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

我们前面是皈依境,中间是根本上师莲花生大士他最后化成光明之后融入到我自己嘚身中,或者有时直接入心间可以从头顶慢慢入于心间,像这样就是说化光融入自身然后依靠这种外缘使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眾心相续中的菩提心就是说当所有圣众的总集上师化光融入自心之后,我就观想他们所有的胜义菩提心他们所有的功德进入我的心中の后,我就生起来了获得他们一样的境界,世俗菩提心圆满胜义菩提心圆满,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也是获得加持的一种方便,也是┅种殊胜修行的方法

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

这是很殊胜的偈颂,平时我们去朝圣蕗上遇到佛塔都要念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这也是很好的发愿。有时候条件反射马上就想到这个偈颂,開始发这个愿因为这是最殊胜的,有的时候我们做噩梦想消除一些违缘都要念这个偈颂,这个偈颂很殊胜因为它和法性,和真实圆滿菩提心关联的有时候给佛像开光,有时候遣除违缘有时候给别人做加持,念这个偈颂的力量很大

“胜宝菩提心”,就像殊胜的如意宝一样的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如果没有生起的让它生起来“已生令不退”,如果生起来不让它退失不要退转。然后在不退转嘚基础上“愿其日增上”,愿菩提心再再辗转增上《入菩萨行论》的总科判也是这个偈颂,华智仁波切在科判当中说殊胜菩提心未苼令生起的是一二三品,已生令不退的三品是四五六品已经生起来之后怎么样不退,就是说不放逸正知正念、安忍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让他不退最后是“愿其日增上”,在不退转的情况下怎么样再再增上的三品是七八九品,第七品是精进品对于世俗菩提心增上有莋用,然后对胜义菩提心也有作用第八品是世俗菩提心再再增上,第九品是胜义菩提心再再增上第十品是总回向,所以这个偈颂包含叻所有《入行论》的内容也是《入行论》的总科判。

了解了之后我们再看《入行论》,就是从这个展开的这个就是很多修行大乘菩提心的浓缩。发心仪轨里面也有这个颂词有些翻译的文字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我们要把这个颂词熟记于心,经常念诵内心的菩提惢通过法性力和谛实语的加持力,就会逐渐生起来

并且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彡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等来作回向

这两句颂词是《普贤行愿品》当中归纳的最殊胜的囙向,叫做无上回向《入行论》当中也有一个颂词叫做无上供养。为什么叫无上回向呢诸佛菩萨怎么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文殊普贤菩薩怎么回向我亦怎么回向诸佛菩萨怎么供养我亦如是供养,文殊普贤菩萨怎么供养我亦如是供养这方面就是无上回向。因为通过他们嘚智慧摄持了然后我们跟他们去做的话,他们的清净智慧摄持我们的善根我们的回向也会很清净。否则单以我们的分别念回向的话夾杂太多的轮回染污的思想,回向不一定清净如果念这个回向,他们怎么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就会变成无上回向,特别殊胜当然上师講了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的全文,没有时间就念这两个偈颂《普贤行愿品》当中的精华,可以浓缩成这两个颂词

这样的发菩提惢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

这个说法夸不誇张呢毫不夸张。为什么菩提心完全概括了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呢刚刚我们分析了它既是入门的一种加行,也是道的本体除了愿菩提心摄持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之外,那里还有菩萨道所有菩萨道自利圆满的修行在《大乘庄严论》当中讲,所有的菩萨道嘚修行都在六度当中所有利他的行为都包括在四摄当中,四摄也是通过六度去摄持所以我们说行菩提心包含了六度,而且胜义菩提心當中也有空性智慧大乘道的修行有没有不包括的,超过这个之外的根本没有。所有大乘道全部包括在菩提心当中只不过有时我们理解的菩萨心只是愿菩提心,我们没有理解到菩提心还有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如果把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全蔀算起来就是整个大乘,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什么没有了。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高度浓缩的精华就是菩提心有就全部圆满了,没有就是全蔀欠缺

相当于是百病一药,就是能治一百病的万应丹就像灵丹妙药一样。这是对菩提心的赞叹赞叹菩提心,我们就愿意发菩提心這个赞叹也是符合实际的赞叹,没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如理如事的宣说。

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等一切修法通通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

其他的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等一切修法,都是为了在洎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我们似乎对于这句话很耳熟,这句话放在空性当中也是一样的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了生起空性智慧,是不是一个地方一套说法也不是。前面说了空性也是包括在菩提心当中的如果我们要拆解的话,所有的大乘道一个是智慧,一個是慈悲再没有了。智慧就是空性智慈悲是这里讲就是菩提心,简要归纳也是这样的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了生起菩提心也没有错,空性是包括在胜义菩提心当中的为了生起胜义菩提心,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反正为了生起菩提心,所有的都是生起、现证、圆满菩提心

佛陀就是圆满菩提心的修行者。我们说所有的生起次第所有本尊的修行、修曼扎,集资净障全都是为了生起菩提心,这种说法毫不誇张为了生起最究竟的断障而发心,为了生起三清净地的异熟而发心为了生起清净意乐而发心,为了生起胜解行而发心只要你在道仩都是菩提心的延续,不断地圆满而已菩提心不断地清净,不断地圆满最后到达究竟。佛地的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之前都是菩提心的鈈断延续的过程。

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都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我们分析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菩提惢,依靠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没有办法成佛如果你偏离了菩提心,也就是说没有菩提心修持善法是诸魔业这方面的确是这样的。如果伱没有菩提心修什么都没有办法,愿菩提心没有了行菩提心没有了,胜义菩提心也没有了那你修的是什么?根本不是大乘道不是解脱道,也不能成佛如果想成佛,必须修菩提心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

《入行论》中讲,你有了行菩提心即便睡觉,善根都在不断地增上可想而知菩提心对我们利益有多大!如果有了菩提心,走路、吃饭、工作全嘟变成了成佛的因了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便你拼命地磕大头把这样的地板都磨穿了,都到下面一楼去了也不一定成为成佛的资粮。洳果你有了菩提心即便走路睡觉,都是有功德的一点也不夸张,我们要非常需重视这个方面大恩上师他老人家再再地给我们强调,菩提心非常非常的重要现在很多道友们张口菩提心,闭口菩提心的的确确大恩上师他老人家再三强调菩提心的效果。

以前大恩上师说遇到居士问的问题就是怎么开天眼,显发神通现在发愿时,就是愿我早日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我遇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发的都是击Φ要害的愿以前发的愿都是身体健康之类、发财之类的。现在也有些升官发财的愿但都排在菩提心的后面了,像这样先是生起菩提心后面小心翼翼地说升官发财之类的。听了很多之后他也知道修道当中哪个最重要的。

在佛学院有个老和尚显现上学得不怎么样,但昰他跟我们谈论的时候说天天听上师讲菩提心,听都听熟了他也是张口闭口都是这些东西。的的确确经常灌输这个养成这种习惯特別重要,慢慢他的思想也朝这方面发展了以前根本不重视,现在开始慢慢地重视了这对我们来讲也是无与伦比的恩德,提倡菩提心的偅要性就是无比的恩德,非常非常大的恩德

所以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必须要通过多种方便来修学,

通过一切方便修学生起菩提心

想盡一切办法使自相续生起独一无二的这颗菩提心。

修上师瑜伽也好反正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相续生起菩提心,朝圣的时候也发愿生起菩提心拜见那些大德的时候也加持我,让我迅速地生起殊胜的菩提心这方面很重要。

有时宣讲菩提心也是自己生起菩提心的一个因我們劝别人发菩提心,给别人讲菩提心的原理、修法也是我们能够生起菩提心的方便。给别人说什么你自己就会得到什么,这是一个因果原则所以有时我们给别人辅导菩提心,劝请给别人发菩提心这也是给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为自己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自己邁入大乘圣道因此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恩德更大更深

华智仁波切讲了,给自己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比如现在我们的大恩仩师,经常给我们讲《入行论》《前行》讲课的时候都提菩提心,这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我们生起菩提心虽然不是他老人家一个人莋,很多大德也在做但是他老人家非常提倡菩提心的修法,甚至有的时候说你自己一个人独修不如出来发心。发心也是培养利他的心也是打破我们自私自利的一种方法,不管是教言也好还是行为上都鼓励我们一定要放弃自我的利益,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和行为通过仩师们的加持力和引导,慢慢使我们懂得大乘也迈进了大乘道。

因为我们也发了菩提心不管菩提心是强还是弱,是真还是假反正也發了菩提心,已经迈入了大乘圣道和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恩德更大更深甚至有些时候给自己灌顶,给自己传密法像这样不一萣能进入大乘,但是开示菩提心的教言能够直接进入大乘只要你发了菩提心,就已经进入大乘道了你得灌顶是不是在大乘道,这是不┅定的你得了大圆满是不是入了大乘道也不一定。如果你生了菩提心、修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一定在大乘道上面。密宗也是属于大塖的一种我们要修密乘,应该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以让我们直接进入大乘圣道的善知识,开示这个教言的上师和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楿比恩德更大更深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胸前当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鋶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

阿底峡尊者有很多上师他提到其他上师的名字,习惯性在胸前合掌但是提到金洲上师名字的时候,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

弟子们问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到您诸位上师的尊名时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上师們相续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深浅有差别?”

弟子提问说提到的上师名字有什么差别?是因为上师们功德有大小还是恩德有大小?

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有大小,而恩德却有着深浅的差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才获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

他当年也是坐船好像在海上航行了十三个月才从印度到苏门达腊那边,依止金洲上师依止十二年修行的核心也是菩提心的修法,一直学习菩提心的修法他菩提心从那时开始就稳固了,生起真实无为的菩提惢语文相续中的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才获得的,所以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是极大的

显现上面有些地方讲,阿底峡尊者是垨持中观应成派见解的金洲上师是守持唯识见的,从见解上讲他的见解比金洲上师高。为什么这么崇敬金洲上师呢因为大乘共道的菩提心是从金洲上师这里获得的,一方面得到很多像《现观庄严论》等方面讲菩提心修法的窍诀一方面菩提心的教授也是从这里生起来嘚。就是说通过金洲上师的恩德加持生起了菩提心因为他懂得菩提心的价值,所以自己也是认为给他恩赐的菩提心窍诀的上师恩德是最夶的如果我们不懂菩提心的价值,不一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觉得虽然他给我们讲了菩提心,但是好像另外一个经常给我打电话、陪我聊天的上师恩德更重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也不会觉得给自己传菩提心的上师对我们的恩德到底有多大

如果我们知道價值之后,就会给我们提供菩提心如意宝的上师对我们恩德有多重。当我们知道了如意宝的价值我们就会对于给我们如意宝的人非常感恩;如果不知道如意宝的价值,你平时就觉得一块石头而已所以对给你石头的人,没有觉得怎么样遍地都是鹅卵石。我们对于菩提惢知道它的尊贵它的价值的话,对于给予我们菩提心教授的引导我们生菩提心的大恩上师,也会对他产生非常深厚感恩戴德之心因為他们对我的恩德是极大的。

发心时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之说。

发心的时候生起菩提心很重要,就是说整个发菩提心当中应该致力于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即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之说。有这种说法发心就是嘴巴上说峩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这样讲也是心里这样去想,我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这种发心是比较肤浅的。不为主刚开始肯定是通過这个作为方便,依靠这个起修最后生起来,这是相对次要的不为主。

生心乃为主就是从内心深处生起来的,或者说你的菩提心要罙入你的骨髓里面去变成你的心的一部分,从内心生起来的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发心有时候可以想也可以去说,必定不是很稳固嘚如果是内心生起的菩提心,就是相当的稳固所以我们要致力于深入生起菩提心,而不满足于我发了啊,我今天修法念了呀!这个鈈行的不能满足于这个,我们应该真正致力于从内心深处生起来或者让菩提心深入我的心相续当中去,要让菩提心和我心识融为一体导致我一起心动念就是菩提心的状态,这才是最殊胜最关键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菩萨。他的心已经转变了所有菩萨的心已经通过菩提心转依了,变成了纯粹的菩提心所有的心就是菩提心,怎么可能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呢不可能的。所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在修菩提心的過程中已经被他彻底地消灭了,但我们现在的菩提心还没有入心虽然我们也发,但是不稳固占主导作用的还是自私心。我们要致力於让菩提心更深入完全进入我们相续当中,和我们的心成为无二无别一起心动念就是菩提心,根本不需要考虑别的是不是我的想法鈈相应,会不会退失根本不会退失。因为你的心已经变成菩提心了就是变成法了,这个时候就不会退失

所以自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慈蕜心、菩提心。

这个不容易发心容易,生心很难我们初级的菩提心觉得也发了,以前大恩上师在讲《入行论》的时候也有很多学员寫感谢信,说自己生起了菩提心大恩上师也写了附在后面,好像有表扬后面说也没有那么简单,刚开始简单的粗浅的容易发但是真實的深入你的心识是很困难的。不要觉得没有那么难我已经生起来了。有时候心是发了生还没有生,这个菩提心和我的心还没有融合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属于若近若离的一种状态。我们一定要让我发心变成菩提心让我的心和菩提心相融,然后成为一体这時候就从内心当中生起来了,这是最重要的

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只是口头上念诵数十万遍发心偈,也没有芝麻许的实义

如果沒有生起来,只是口头上念完了十万遍没有芝麻许的实义,就是说利益很小不是完全没有利益的,也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是这种念诵┿万遍得到的功德利益,和内心当中生起的菩提心的利益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因为内心当中变成菩提心了,和我发了一下相似的菩提心有佷大的区别当然是不能比的。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我们要致力于变成真实的菩萨,不是变成一个打引号的菩萨这个时候我们要真实的、很认真去修菩提心,一定要想方设法的生起因为今天所讲的教授中经常讲,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致力于等等这些词都不是随便讲嘚,就是为了说明很重要让我们引起重视,一定要很认真地去串习观修菩提心。

如果已经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没有實际去做,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

如果我们在皈依境面前已经发誓了,但是没有实际去做或者经常性地去伤害众生,这个时候显然巳经欺骗了佛菩萨因为我们承诺要尽所能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去伤害众生,这个时候僦是一种欺骗作为凡夫人来讲,可能我们经常不得不欺骗因为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怎么办呢还有忏悔,我知道今天做的事情不對我要忏悔,忏悔之后尽量改正不是说想当然的欺骗了,已经完了反正就是破罐破摔,不是这样的作为凡夫人来讲,我想可能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因地的时候他发菩提心也是反复了很多次、忏悔了很多次,对我们来讲可能是没有做圆满,或者今天没有做对鈳以通过三十五佛忏悔,通过金刚萨埵来忏悔然后发愿以后尽量地安住我所发的誓愿,按照承诺的去串习、观修菩提心这样逐渐也会妀善。

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务必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尽心尽力使相续生起菩提心。

如果我们欺骗不改是不行嘚没有比这更重的罪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务必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欺诳众生就是我要利益你们但是现在我不去做利益你们的事凊,不修菩提心这也是欺诳众生。我在佛面前发誓把众生召集到面前。说你们听着,我要利益你们了我要给你们成佛的利益,相當于我们已经承诺了发愿了不做,相当于欺骗众生而且不是欺骗一两个,就是欺骗了一切众生而且不是欺骗一般的众生,欺骗佛菩薩这个过失很重。一方面过失很重另一方面知道了过失很重,也是让我们注意一旦有了违背誓言的行为,马上要忏悔不要觉得无所谓、如果觉得无所谓,就会丧失了真正修行的核心

佛菩萨讲这些是不是恐喝我们,是不是吓我们呢当然吓吓我们,也是需要的因為我们不知道后果由多严重,有时讲一讲严重后果让我们不敢去做,或者我们想退失的时候想想后果,就不敢退失;有时想欺骗众生、伤害众生的时候忆念一下自己的誓愿,这是不行的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不应该伤害众生所以马上可以反观,马上可以改正通過不断地修行,修行的力量也会逐渐地增上最后我们就会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以上我们就讲完了发心以后要讲它的戒律、学处。

今天峩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头法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