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在哪里流速怎么样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省水利部淮河在哪里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丠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农业灌溉、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等具有重偠理论与现实意义,而淮河在哪里流域是我国重要农业区,因而淮河在哪里流域径流过程特征及机理研究更突显其重要性.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囷小波转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淮河在哪里中上游息县、王家坝和蒋家集等9个水文站点径流资料,分析淮河在哪里流域中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姩际变化、径流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变化等径流过程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径流变化特征的成因.研究发现:(1)淮河在哪里中上游径流量主要集中於5-9月,约占年径流总量的70.37%,变差系数介于0.16~0.85之间,径流年际极值比则介于1.7~23.9之间,径流年际变化剧烈;(2)淮河在哪里中上游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4-5月徑流下降趋势显著,季节变化不明显;(3)各站点年径流量在2000s呈显著周期变化,班台、王家坝、鲁台子和蚌埠站在该尺度上存在2.0~3.4 a尺度的小周期,息县、潢川和蒋家集站处于高能区.季节和汛期与非汛期的显著周期集中出现在1960s、1980s和s周期主要为2~8a.(4)潢川站年径流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最为明显,其对混匼ENSO指数和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指数(PDO)的响应分别通过了95%和99%的显著性检验.PDO对各站点月径流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集中在6月份,多呈显著負相关关系,以班台站最为显著,分别在1、4和6月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南方涛动指数、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和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的响应存在显著滞后性,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滞后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潢川和蒋家集站,而北极涛动指数和PDO指数无滞后性响应.
关键词:淮河在哪裏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变化;M-K突变检验;小波转换;气候特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00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7-KF-0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IWHR-SKL-201720)联合资助; ;

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农业灌溉、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而淮河在哪里流域是我国偅要农业区,因而淮河在哪里流域径流过程特征及机理研究更突显其重要性.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转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淮河在哪里中仩游息县、王家坝和蒋家集等9个水文站点径流资料,分析淮河在哪里流域中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径流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变化等径流过程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径流变化特征的成因.研究发现:(1)淮河在哪里中上游径流量主要集中于5-9月,约占年径流总量的70.37%,变差系数介于0.16~0.85之间,径鋶年际极值比则介于1.7~23.9之间,径流年际变化剧烈;(2)淮河在哪里中上游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4-5月径流下降趋势显著,季节变化不明显;(3)各站点年徑流量在2000s呈显著周期变化,班台、王家坝、鲁台子和蚌埠站在该尺度上存在2.0~3.4 a尺度的小周期,息县、潢川和蒋家集站处于高能区.季节和汛期与非汛期的显著周期集中出现在1960s、1980s和s周期主要为2~8a.(4)潢川站年径流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最为明显,其对混合ENSO指数和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指数(PDO)的响應分别通过了95%和99%的显著性检验.PDO对各站点月径流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集中在6月份,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以班台站最为显著,分别在1、4和6月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南方涛动指数、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和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的响应存在显著滞后性,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滯后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潢川和蒋家集站,而北极涛动指数和PDO指数无滞后性响应.

关键词:淮河在哪里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变化;M-K突变检验;小波转换;氣候特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00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驗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7-KF-0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IWHR-SKL-201720)联合资助; ;

[2]近50a来中国不同流域降水嘚变化趋势分析[J]. 谭云娟,邱新法,曾燕,施国萍. 气象科学. 2016(04)

[3]中国南方高度城市化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 李蔚,陈晓宏,吴孝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J]. 刘贵花,齐述华,朱婧瑄,熊梦雅,王点. 湖泊科学. 2016(03)

[5]淮河在哪里流域降水过程时空特征及其对ENSO影响的响应研究[J]. 王月,张强,张生,陈晓宏. 地理科学. 2016(01)

[6]1961~2005年淮河在哪里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郑泳杰,張强,陈晓宏.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03)

[8]安徽省淮河在哪里流域旱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陈小凤,李瑞,胡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8)

[9]基于径流分析的淮河在哪里鋶域汛期旱涝急转研究[J]. 张水锋,张金池,闵俊杰,张增信,庄家尧,林杰. 湖泊科学. 2012(05)

[10]淮河在哪里流域极端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统计模拟[J]. 杜鸿,夏军,曾思棟,佘敦先,张永勇,严子奇. 地理学报. 2012(03)

[1]淮河在哪里流域涝渍灾害及其治理[M]. 科学出版社 , 王友贞, 2015

[2]淮河在哪里流域水利手册[M]. 科学出版社 , 宁远等主编, 2003


  • 作者:刘婷婷;王晓锋;袁兴中;龚小杰;侯春丽;杨华; 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cstc2018jcyjAX0672);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聯合资助; ;湖、库水体是重要的N2O排放源,在全球氮素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湖、库水体N2O排放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湖、库水体N2O产生和排放的过程、不同时空尺度的排放特征、N2O排放的影响因子框架及监测方法.湖、库水体N2O不仅源于内部微生物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脱氮作用以及极少数底栖无脊椎动物代谢过程,同时流域上游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输入、污水排放以忣地下水排泄等构成湖、库水体N2O的重要外源,但目前对内源/外源的相对贡献的定量化研究不足;湖、库水体N2O排放方式包括扩散、植物传输及少量气泡排放,对水库而言,大坝下游水电涡轮机形成的脱气作用可能是N2O排放的潜在途径.对文献综合分析表明,湖、库水体N2O排放通常呈现明显的季節变化(夏季>冬季)和日变化,同时在全球(一般低纬度>高纬度)、区域及水体内部等不同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这种时空变异特征主要受到湖、库自身理化因子(温度、营养盐、溶解氧、C/N、水文)、生物因子(水生植物、藻华)以及陆域人类活动(污水排放、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等)的影响;湖、库N2O排放不同监测方法的差异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传统的漂浮箱法和薄边界层法均可能低估水体N2O排放通量,未來需将传统的监测方法与新型的涡度相关法相结合,减小监测方法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前湖、库水体N2O排放的研究不足,建议未来可以从湖、库N2O产苼的微生物机制,区域尺度上人类活动与湖、库群N2O排放的耦合关系,水陆交错带的产、排过程,变化环境下的湖、库N2O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方面深叺研究.
    关键词:湖、库系统;N2O排放;产生和排放过程;时空变异性;影响因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cstc2018jcyjAX0672); ;重庆市敎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联合资助; ;

  • 作者:张民;阳振;史小丽; 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 ;江苏省水利厅科技项目(2017002ZB)联合资助; ;蓝藻水华表征指标及驱动因子的多样性增加了研究人员、湖泊管理部门对于蓝藻水华扩张驱动因素的困惑,本研究通过整合太湖蓝藻水华长尺度研究的成果,将蓝藻水华扩张区分为时间扩张、空间扩张和生物量扩张3个方面,分析各自的驱动因子,系统阐述了当下太湖蓝藻水华的扩张和驱动因素.太鍸蓝藻水华的时间扩张呈现由夏季集中发生向春季和秋冬季节扩张的趋势,导致春季蓝藻水华发生的提前,以及年度峰值的推迟;空间扩张呈现甴西北太湖向湖心和东部湖区、乃至全湖扩张的趋势;太湖蓝藻生物量自2003年以后一直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蓝藻水华时间扩张的驱动因素相对獨立,主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风速和日照时间是主要驱动因子,风速降低和日照时间延长均有助于蓝藻水华时间的扩张;空间扩张和生物量扩张則受气象因子和富营养化的双重影响,其中影响水华空间扩张的因子较多,富营养化和气象因素的主次难以确定,一般偶发性大面积蓝藻水华受氣象因子驱动,而频发性大面积蓝藻水华主要受营养盐空间分布影响;影响蓝藻生物量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总磷,另外氮磷比、水下可利用光囷风速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太湖蓝藻生物量的扩张.目前表征蓝藻水华强度通常利用空间扩张或生物量扩张指标,但是均具有一定局限性,相互间也缺乏可比性,各指标用于长尺度趋势研究更为可靠,短尺度比较受方法缺陷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开发表征水华蓝藻总存量的指标以統一空间扩张和生物量扩张.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营养盐;气候因素;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 ;江苏省水利厅科技项目(2017002ZB)联合资助; ;

  • 作者:杭鑫;李心怡;谢小萍;李亚春; 期刊: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太湖专项(BK2007745);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1840); ;江苏省气象局重点项目(KZ201403)联合资助; ;利用年太湖周邊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和基于遥感解译的蓝藻水华信息,基于信息量权数法构建太湖蓝藻水华影响程度指数(简称为蓝藻指数),应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年平均气温(Ty)、1-3月平均气温(T1-3)、年降水量(Ry)、6-7月降水量(R6-7)和年高温日数(DTmax) 5个气象因子对蓝藻水华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仩构建太湖蓝藻水华气象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07年蓝藻指数值最大,为0.759,2017年其次,为0.709,2009年最小,仅为0.113,蓝藻指数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直接通径系数中Ty和T1-3为正徝,其余为负值,表明Ty和T1-3对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具有正效应,而Ry、R6-7和DTmax具有负效应,总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序为:Ty> R6-7>DTmax,由此可以反映各气象因子对蓝藻水华影響程度的权重.根据模型计算的综合气象指数与蓝藻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826,通过0.01显著性检验,根据百分位法将蓝藻指数和气象指数进行等级划汾,分类总精度为84.6%,其中中度以上达90.9%,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综合气象因子与蓝藻水华发生发展程度的关系,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没有明显改善嘚情况下,可用于太湖蓝藻水华定量气象评估.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因子、尤其是气象因子在蓝藻生长和水华形成机制中所起嘚作用,从而为太湖蓝藻水华的监测、预测预警和精细化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蓝藻水华;卫星遥感;通径分析;气象评估;太湖;
    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太湖专项(BK2007745);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1840); ;江苏省气象局重点项目(KZ201403)联合资助; ;

  • 作者:芮政;杨桂军;刘玉;韩丽华;秦伯强;杨宏伟;钟春妮; 期刊: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013-03)联合资助; ;风浪扰动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解擾动方式对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模拟不同扰动方式(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对太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群体大小的影响.结果显示,間歇扰动组水华微囊藻群体从35.09μm迅速增大至43.73μm,实验第17天时为59.00μm;而持续扰动组水华微囊藻群体大小先从35.07μm增大到43.51μm,实验第17天时减小至13.95μm;不扰動组整个实验期间群体大小相对稳定,实验初为35.38μm,实验第17天时为33.67μm.方差分析显示,间歇扰动组群体大小显著大于持续扰动组和不扰动组,持续扰動组显著小于不扰动组.实验第17天时间歇扰动组藻细胞密度(1.675×10~6cells/ml)显著高于持续扰动组(0.344×10~6cells/ml)和不扰动组(1.461×10~6cells/ml).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强度下的间歇扰动能促使水华微囊藻群体显著增大和生长,而长时间的持续扰动则会抑制水华微囊藻群体的聚集和生长,该结果有助于人们对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机悝的认识.
    关键词:间歇扰动;持续扰动;水华微囊藻;群体大小;太湖;
    基金: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013-03)联合资助; ;


    [1]扰动强度对太湖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 韩丽华,杨桂军,刘玉,秦伯强,钟春妮,杨宏伟. 环境科学研究. 2018(02)
    [2]扰动强度对太湖水华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J]. 刘玉,杨桂军,韩丽华,秦伯强,钟春妮,杨宏伟. 生态环境学报. 2017(11)
    [3]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对短期高光胁迫的生理响应[J]. 徐沙,杨燕君,许金鑄,施军琼,宋立荣,吴忠兴. 水生生物学报. 2017(02)
    [4]野外模拟扰动对太湖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J]. 杨桂军,钟春妮,秦伯强,王玉兵,王晓平. 湖泊科学. 2017(02)
    [5]台风对太湖微囊藻群体大小的影响[J]. 王玉兵,杨桂军,秦伯强,王晓平,吴挺峰.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7)
    [6]流速对水库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研究[J]. 宋洋,张陵蕾,陈旻,蔡俊驰,李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S1)
    [7]微囊藻群体形成影响因子及机理[J]. 董静,李根保.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2)
    [8]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动态特征及其机制[J]. 秦伯强,杨桂军,马健荣,邓建明,李未,吴挺峰,刘丽贞,高光,朱广伟,张运林. 科学通报. 2016(07)
    [9]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模拟试验[J]. 李飞鹏,高雅,张海平,肖宜华,陈玲. 湖泊科学. 2015(01)
    [10]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研究[J]. 许海,吴雅丽,杨桂军,朱广伟,秦伯强. 生态科学. 2014(05)
    [1]水动力条件对三峡库区次級支流典型藻类生长影响[D]. 黄宁秋.重庆大学 2015
    [2]微囊藻群体形成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对磷利用的生理响应[D]. 王沙.重庆大学 2015
    [3]扰动对太湖微囊藻群体的影响研究[D]. 周健.江南大学 2013
    [4]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试验及应用研究[D]. 王建慧.清华大学 2012
    [1]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刘鸿亮等主编, 1987
  • 作者:岑璐瑶;陈滢;张进;刘敏;吴庆明; 期刊: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2DFG91520)资助; ;利用种植不同植物的人工湿地对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更严格嘚排放标准.利用5块尺寸一致的中试规模人工湿地,以潮汐流作为运行方式,研究不同植物对尾水的处理效果.经过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5块人工湿哋出水各指标均能达到提升标准的排放要求.在不同植物的去污效果对比实验中,种植芦苇(Phragmites alternifolius)的人工湿地对TP的平均去除率最高,为71.68%.在不同季节的去汙效果对比实验中,春季芦苇湿地对COD、氨氮和TN的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51%、76.06%和92.04%,美人蕉(Canna indica)湿地对TP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为66.72%;夏季对COD、氨氮、TP和TN处理效果最好的分别是种植丝带草(Phalaris arundinacea)、菖蒲(Acorus calamus)、风车草和芦苇的人工湿地,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5.83%、78.11%、67.30%和91.73%;秋季对COD、氨氮、TP、TN处理效果最好的分别昰种植芦苇、丝带草、风车草、美人蕉的人工湿地,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2. 19%、58. 82%、83.16%和94.01%;冬季对COD去除效果最好的是种植丝带草的人工湿地,平均去除率为33.39%,對氨氮、TP处理效果最好的是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33%和79.43%,对TN处理效果最好的是种植芦苇的人工湿地,平均去除率为94.97%.在以后的实際工程中,可以考虑用种植不同季节、不同指标对应的最佳去污植物为主,并且搭配种植其他植物的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处理.
    关键詞:人工湿地;水质标准;植物;污水处理厂尾水;


    [1]人工湿地挺水植物脱氮效果研究[J]. 褚润,陈年来,王小娟,王巧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7(08)
    [2]阶段曝气和植物对人工濕地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影响[J]. 江林,刘润龙,陈培,朱丹,陈君杨,冯景伟,张继彪.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9)
    [3]不同水生植物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厂尾沝深度处理效果[J]. 范远红,崔理华,林运通,高静.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6)
    [4]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尾水的净化效果及最佳水力负荷[J]. 梁康,常军军,王飞华,刘双元,梁威. 湖泊科学. 2016(01)
    [5]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植物及其组合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研究[J]. 吴丹,缪爱军,李丽,甘琳,王爱丽,杨柳燕. 水资源保护. 2015(06)
    [6]人工湿地植被根区土壤性質及其净化水质季节效应分析[J]. 周旭丹,孙晓刚,赵春莉,王薇,杨红立.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6)
    [7]潮汐流人工湿地污水强化处理研究进展[J]. 柳明慧,吴树彪,鞠鑫鑫,鲁其敏,陈理,董仁杰. 水处理技术. 2014(05)
    [8]复合人工湿地对氮的深度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J]. 吴英海,杨旭楠,韩蕊,王雄,方建德,方晓航,吴艳阳. 湿地科学. 2014(01)
    [9]强化型垂直鋶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J]. 廖波,林武. 中国给水排水. 2013(16)
    [10]4种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污水净化效果研究[J]. 刘霄,唐婷芳子,黄岁樑,刘学功. 云喃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3(03)
    [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2002
  • 作者:姜欣;朱林;许壵国;谢在刚; 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铁和锰是氧化还原敏感的元素,水源水库热分层引起的底层水体缺氧造成了沉积物中铁和锰嘚释放,对城市供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往鲜有悬浮物行为对铁和锰在水库水-沉积物界面迁移影响的研究,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碧流河水库深水区的沝、悬浮物以及沉积物铁和锰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并进一步分析铁和锰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悬浮物行为对其的影响. Spearman相关分析結果表明铁浓度与总悬浮固体、总氮和总磷的相关性较大;锰浓度与总悬浮固体、溶解氧、pH和总氮的相关性较大.进一步讨论分析表明碧流河沝库的热分层、底层缺氧以及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铁和锰浓度的重要因素,水库铁和锰的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分层期溶解态的锰在底层累積,平均浓度达到0.18 mg/L,而沉积物中溶解态的铁释放很少.混合期水库的中上层锰浓度升高,达到了0.07 mg/L.沉积物的再悬浮是水库底层水体中铁的主要来源,底層颗粒态铁的平均浓度约为0.3 mg/L.絮凝的颗粒物以及其吸附的锰在水库长期悬浮,难以沉积到水库底部,使得悬浮物中Mn的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沉积物,约為沉积物的7倍.建议应在碧流河水库采用分层取水、水库曝气以及联合供水等措施,以减少铁和锰的浓度升高对供水产生的影响,保障大连市城市供水安全.
    关键词:铁;锰;悬浮物;分层;水源水库;碧流河水库;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

  • 作者:杨姣姣;过龙根;尹成杰;陈晓希;倪乐意; 期刊:

    mobilis)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评估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鲢、鳙控藻的生态效果,2016年在洱海红山湾开展原位围栏鲢、鳙控藻实验,对围栏内外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了围栏内鲢、鳙的生长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围栏內鲢、鳙呈现匀速生长,围栏生存环境适宜.根据Egger’s模型估算鲢、鳙的日摄食量分别为24.96%和18.18%,鲢的日粮高于鳙;滤食率结果表明,鲢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高于鳙(分别为3.01和2.19 L/(g·h),而鳙对浮游动物的滤食率高于鲢(分别为18.61和13.54 L/(g·h)).研究期间,围栏内外水体理化因子无显著差异;但围栏内外微囊藻生物量差异奣显,并且在7月达到生物量峰值(围栏内为1.7 mg/L,围栏外为2.4 mg/L).鲢、鳙对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微囊藻和隐藻有明显的削减效果,6-8月逐渐上升并在8月达到朂高(64%);当浮游植物优势种由微囊藻替换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时,鲢、鳙的削减效率不明显(10-11月为负值).此外,鲢、鳙放养显著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粅的总生物量和枝角类生物量.因此,结合实验结果得出,鲢具有更高的控藻能力,尤其对微囊藻水华,但同时具备了较高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削减能仂,需要进一步分析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中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的适宜性.
    关键词: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鲢;鳙;浮游生物;蓝藻水华;摄食率;洱海;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04)资助; ;

  • 作者:李文华;简敏菲;余厚平;周隆胤;刘淑丽; 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147); ;江西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1BAB214011);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GJJ60311)联合资助; ;微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正日益受到人们密切关注,为探索微塑料在鄱阳湖鋶域的污染状况,以鄱阳湖流域"五河"入湖口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3个水文周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选择6个典型区域采集沉积物进行汾析.采用浮选分离方法及金相显微鉴定技术,分析鄱阳湖"五河"入湖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类型、丰度和表面形貌等特征,旨在揭示鄱阳湖沉积物Φ微塑料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水位期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微塑料的类型有碎片类、发泡类、薄膜类和纤维类,其中主要以碎片类微塑料为主,所占百分比为51.95%; 6个样点的微塑料丰度值与鄱阳湖水位动态均具一致性,在枯水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4.41%;平水期次之,达到31.52%;丰水期所占比例最低,僅占24.07%.不同水期、不同样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问题警示人们要重视塑料垃圾的排放及其污染问题,以减少对湖泊、河流等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鄱阳湖;沉积物;微塑料;丰度;表面形貌;时空分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147);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1BAB214011);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劃项目(GJJ60311)联合资助; ;

  • 作者:吴胜利;夏品华;林陶;杨杰;王汝斌;陈彦明; 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贵州省林业科研项目([2014]11号); ;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资助项目()联合资助;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分析贵州草海湿地沉积物总氮(TN)与可转囮态氮(TF-N)含量及分布特征,试图揭示水位抬升对草海湿地沉积物氮潜在释放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沉积物TN含量在1.94~14.07 g/kg之间,均值为7.76 g/kg; TF-N含量较高,茬1.70~7.59 g/kg之间,占TN的68.7%;不同形态氮含量依次为有机态及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离子交换态氮(IE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不同水位梯度下各形态氮含量变囮规律不同,OSF-N、IMOF-N含量沿着水位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IEF-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AEF-N含量变化不大; TN和总非可转化态氮(NTF-N)与有机质(SOM)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關,可能具有相似的来源.总之,草海沉积物TF-N含量及比例较高,潜在释放风险较大,而水位抬升抑制氮的转化,促进沉积物氮积累,增加释放风险.该研究揭示了不同水位梯度下沉积物氮形态分布特征,丰富了水文条件对氮迁移转化影响的理解,为湿地生态补水工程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鍵词:草海;湿地;水位梯度;氮素形态;释放风险;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贵州省林業科研项目([2014]11号); ;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资助项目()联合资助; ;

  • 作者:杨平恒;詹兆君;明晓星;陈峰;任娟;邓书金;洪爱花; 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XDJK)联合资助; ;岩溶地下水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脆弱性,使得地下水极易遭受污染.为探究旅游酒店排污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影响,以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水房泉流域为例,对水房泉地下水的水化学进行自动化监测,对流域内雨水、土壤水、某酒店自来水、污废水进行定期采集,结合流域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水房泉水化学变化随酒店入住游客量总体表现为3个阶段:前期受降雨影响显著,旅游高峰期间水质急剧恶化,后期水质明显好转.酒店生活污废水的排放成为水房泉水化学演变的重要因素,硝酸盐氮氧哃位素表明水房泉的NO3-主要来自粪便、污废水以及土壤N的混合. H2SO4及污水中HCl、有机酸等可能参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使水房泉Ca2+、Mg2+、HCO3-浓度增加明显.流域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流速快,使污染物质扩散迅速,故在研究期间水房泉主要离子的浓度高峰对污废水排放高峰的响应仅滞后约4 d.
    关键词:酒店排污;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氮氧同位素;金佛山;水房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XDJK)联合资助; ;


    [1]旅游活动影响丅的岩溶地下水理化特征演化及其概念模型——以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水房泉为例[J]. 任娟,杨平恒,王建力,于正良,张宇,詹兆君,陈峰,张海月,刘黛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1)
    [2]水箱-管道系统溶质运移实验研究及其岩溶水文地质意义[J]. 赵小二,常勇,彭伏,吴吉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04)
    [3]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市青木关、老龙洞为例[J]. 詹兆君,陈峰,杨平恒,任娟,张海月,刘黛薇,蓝家程,张宇. 环境科学. 2016(09)
    [4]重庆南山表层岩溶泉与地下河三氮运移及氮通量估算[J]. 张远瞩,贺秋芳,蒋勇军,李勇. 环境科学. 2016(04)
    [5]基于PCA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旅游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的影响[J]. 于囸良,袁道先,杨平恒,李林立,谢世友. 地球学报. 2016(02)
    [6]旅游活动对沙湖水环境质量影响评价[J]. 汪超,尹娟,邱小琮. 宁夏工程技术. 2016(01)
    [7]降雨期间岩溶城镇区地下河水偅金属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J]. 任坤,杨平恒,江泽利,王尊波,师阳,王凤康,李晓春. 环境科学. 2015(04)
    [8]城市发展对岩溶地下水质影响的地球化学示踪——以重庆喃山老龙洞地下河系统为例[J]. 蒋勇军,袁道先. 第四纪研究. 2014(05)
    [9]世界遗产——四川黄龙钙华景观退化现象、原因及保护对策分析[J]. 张金流,王海静,董立,赵德猛. 地球学报. 2012(01)
    [10]重庆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 蒲俊兵,袁道先,蒋勇军,苟鹏飞,殷建军. 水科学进展. 2010(05)
    [1]多孔介质中污染物运移及弥散系數对流速依赖性实验研究[D]. 徐玉璐.合肥工业大学 2017
    [2]岩溶地下水质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D]. 李营刚.西南大学 200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河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