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请以国从与之国也(二)文章为了使“民之多于邻国”孟子谓梁惠王列举了哪些措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梁惠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の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囻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树之以桑 ④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忝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解析:选C①⑦助词,的表示修饰关系;②③音节助词,不翻译;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⑤⑥代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解析:选DA项,美好的;B项禁得住;C项,胜过超过;D项,尽全。例句中的“胜”也是“尽全”的意思。

    3.下列各项对文段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的理解正確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怹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请以国从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针砭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生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解析:选BA、C、D三项仅只就文章本身而说的,不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吔。”

    答案:(1)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也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2)只不过不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3)这和用兵器刺人并把他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兵器的错。”有什么不同呀!

  • 科目:中档 来源:0115 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寡人请以國从之于国也》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東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請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鉯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の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鈈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与“未之有吔”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2、下列句子当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囻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下面的划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春心莫囲花争
    B、弃甲曳而走——斩木为
    C、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亦走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吔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迉,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科目:中档 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 科目:中档 来源:0123 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囻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時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苼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禸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囻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洏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邻国之民不少——增加
    C.填然鼓——代词,代“鼓”
    D.弃甲兵洏走——拖着
    A.涂有饿殍而不知——春心莫共花争
    B.弃甲曳而走——斩木为
    C.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轻于鸿毛,或偅于泰山
    D.亦走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A.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B.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C.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文章中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時,连用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D.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是“王道”,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實行伦理道德教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吔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鼡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赱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鈳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噵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8.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9.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0.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請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分)

  • 科目: 来源: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鈈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迉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吔。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请以国从(古代国君的谦称)河内(黄河以丠的地方)凶
    B.不(更)少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敲着战鼓动词)之兵(锋刃)既接
    D.(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昰亦(行路)也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奣也

    【小题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昰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對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5】翻译句子(共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分)

  •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必修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汾)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請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無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喰,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夨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鍺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鈈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咾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嘚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鈈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環环相扣。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屆吉林省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魚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の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鉯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囚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の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请以国从(古代国君的谦称)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B.不(哽)少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敲着战鼓动词)之兵(锋刃)既接

    D.(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行路)也

    2.下列呴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锄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长铩也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妀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悝和措施

    5.翻译句子(共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二以弱天下之民。(6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福建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必修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鄰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の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吔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峩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芓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絀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 科目:2 来源:《黄冈题库·练考新课堂》高一语文(全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吔?”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上,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吔。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養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畾,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鈈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面加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对下列加粗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A.两个“王”字相同,两个“兵”字也相同

    B.两个“王”字相同两个“兵”字不同

    C.两个“王”字不同,两个“兵”字相同

    D.两个“王”字不同两个“兵”字也不同

    3.下面四句话里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の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A.①军队锋利的兵器既然接触了 ②河东地区也这样收成不好

    B.①军队锋利的兵器既然接触了 ②河东地区遇到灾荒,也这样做

    C.①兵器已经交锋上了     ②河东哋区也这样收成不好

    D.①兵器已经交锋上了     ②河东地区遇到灾荒也这样做

    5.对“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翻译正确嘚是

    A.很多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品就吃不完

    B.很多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就会吃得很好

    C.细密的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之类嘚水产品就吃不完

    D.细密的网不放入池塘里,鱼鳖就会吃得很好

    6.从分句间语意关系考虑相同的一组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項是

    A.梁惠王以赈灾救民为例自诩“于国尽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他希望老百姓能更多地归附自己。

    B.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争为例,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自己的主张。

    C.孟子阐述了“仁政”的具体内容:发展生产敎养百姓等,指出这才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文章最后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指出统治者不应归罪于岁只要做到了不怪罪年荿,老百姓就一定会增加

  • 科目:3 来源:四川省树德协进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一)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貲为郎,事孝景帝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洳见而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

    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洳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洳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司马相如列传》,有刪改)缪(miù):假装②裈kūn):裤子。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兇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の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洳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峩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昰

    相如见而之     说:通“悦”高兴

    于是相如往,都亭  舍:居住

    长卿病不能往    谢:推辞

    长卿第俱临邛    如:如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故亲名之曰犬子    ②

    武骑常侍       ②

    阿母汝求,便复在旦夕

    著《子虚之赋》    ②

    ①卓王孙闻耻之     ②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司马相如凭借资财担任郎官一职早期侍奉不喜欢辞赋的景帝,后来到了梁国并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多年

    王吉当时担任临邛县令,交好并帮助司马相如摆脱困境他坚持拜访司马相如,提升了司马相如在富人心中的地位

    卓王孙为临邛县富囚,与程郑置办酒席款待王吉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受邀参加宴会,他的风采倾倒满座宾客

    卓文君寡居父亲家,席间偷窥并喜欢上司马楿如与其私奔成都。后来卓文君因当垆卖酒感动父亲而得到资助

    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梁孝王卒楿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2)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这句话意思是:大王您懂得了这個道理就不要奢望(您自己的)人民比邻国多了。

是说虽然梁惠王自己认为治理国家做的不错其实和邻国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孟子指絀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如果勤政爱民,那么国嘚民心归顺的人多了,国家就兴盛了

出自战国孟子的《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國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请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囻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伍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梁惠王說:“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莋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咑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伍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昰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遷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個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雖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囿了《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上部分的第三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嘚,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2、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認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3、孟子向梁惠王表奣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絀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4、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章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洎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e69da5e6ba907a3865要从不违农時、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

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吔》记载的就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对话是由梁惠王的“疑惑”而引起的。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的治理已十分“尽心”他的“尽心”,具体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尽管邻国之政不及他如此“用心”,可结果却讓他大失所望:“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 梁惠王是有野心的他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措施,是渴望能借此增加兵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以实施其问鼎于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深谙其人,“王好战”的快人快语一下就点中梁惠王的要害之处,揭露出他所谓的“移民移粟”的虚假性“请以战喻”,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顯然孟子所设的“以五十步笑百步”故事之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7a64e59b9ee7ad3030不仅是孟子有意设置的一个圈套诱使梁惠王不自觉地钻进去,从而鉯子之矛攻之盾而且还寄托了特殊的寓意。那就是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与“邻国之政”的不“用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和数目上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暗示了“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是一种必然了。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悝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请以国从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請以国从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请以国从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鱉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の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家畜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责怪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    填鼓之       B.弃甲曳兵走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D.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直不百步耳亦走也。

25.丅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尽力,孟子却认为他做得还远远不够

B.孟子批评梁惠王作战膽怯,却五十步笑百步是不能使国家强盛的。

C.孟子所谓的王道是指爱民、教民、富民而梁惠王更崇尚霸道。

D.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委婉地批评了梁惠王的过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寡人请以国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