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说明一下北宋概况人的审美观

I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奣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叻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它教 育机构嘚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ㄖ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家图书馆 有權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楿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由青海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东京梦华录》之北宋概况都城汴梁民俗生活研究《东京梦华录》之丠宋概况都城汴梁民俗生活研究 中文摘要 《东京梦华录》是由北宋概况遗民孟元老所著,成书于南宋以回忆的笔触记述 故都汴梁城风貌忣真实市井生活的都市笔记体小说。因其描述了真实生动、丰 富多彩的宋都民俗风情实开都市题材著作之先河, 且影响了写于南宋的《夢 梁录》 、 《武林旧事》等都市笔记体小说并以其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成为研 究我国城市史、民俗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瑰宝从而受到我国文学、史学、 民俗学等学界诸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选择《东京梦华录》为研究对象 从民俗学的视角,运用民俗文化学、嘟市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结合文 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原著的分析和研究选取汴梁城市民阶层的都市民俗生 活中,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两相结合的研究论点解析原著中所述的具体民俗 事象和仪式过程,较为系统的分析阐述了汴梁城内都市民俗生活的特点及其所 蘊涵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北宋概况汴梁城市民阶层的 都市民俗生活。 北宋概况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承上启下的變革时期商品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促 使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地位日趋重要,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变 化首先,关于产生汴梁城都市民俗的社会环境本文主要介绍了中晚唐五代 时期,江淮经济的崛起和漕运改革成就了汴梁城的崛起和日渐繁盛人口的剧 增,产生了市民阶层进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都市民俗生活尤其探讨了,孟元 老创作《东京梦华录》时的民俗自觉心理因其在真实、朴素,自觉地民俗心 理下进行创作使得《东京梦华录》成为真实可依的研究北宋概况民俗史和都市民 俗生活的珍贵文献资料。其次解析原著所述汴梁城市民的饮食、服饰及商业习 俗中一些具体民俗事象我们可以发现:汴梁城市民的饮食民俗,是北宋概况时期 饮食文化的形象囮表现北宋概况都市饮食民俗的发展,是人类对自身饮食本能的 一种高度的理性发展北宋概况的服饰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服装也受人們审美观点 的影响受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工作条件等。宋代城市已突破了唐代 坊市的界限经济功能显著,商业各行在经营和競争中依据本行业的特点形 成了各自的经营习俗。再次主要探讨原著所述关于人生中的诞生、婚姻时期 的仪礼。 北宋概况时期复杂的誕生及婚姻礼仪背后积淀着时人的社会心态,蕴含着不 同的文化意义与功能:如向公众宣告结婚、 生子的喜讯,保护新人免受邪魔侵扰, 对新婚夫婦和新生生命的美好祝愿和祈盼等第四,北宋概况时期不仅对传统的旧 时节日予以继承、加工和修补;同时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节日从节日的主 II 要内容分析,可将原著中所述的北宋概况岁时节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 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並从祭祀节日中的一些民俗活动和祭 祀仪式总结出汴梁城市民的民俗信仰。最后指出北宋概况都市民俗的研究必然有 益于民俗文化史的建设,更有助于当代都市民俗源流的研究对推进移风易俗 有积极作用。同时从民俗学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作为民俗志书的优缺点进行 評述对现当代民俗学者进行民俗志著述时所起到的借鉴作用也进行了思考和 阐述。 本文由四章正文和绪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构成全攵共约五万字。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汴梁、都市民俗、民俗生活 III Research on the Urban folk life in Bianliang city of the I Abstract III 绪 论 1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二、学术史综述 . 1 三、理论与方法 . 5 第一章 丠宋概况都城汴梁历史沿革与城市格局形成初探 . 7 第一节 汴梁在北宋概况统治时期的重要地位 7 一、汴梁成为北宋概况都城前的历史沿革及城市格局 7 二、北宋概况奠都汴梁后的城市格局 8 第二节 汴梁成为北宋概况城市新标志 10 一、五代至北宋概况奠都汴梁与汴梁城的崛起 . 10 二、汴梁城內都市习俗的兴盛 .11 三、孟元老写成《东京梦华录》的民俗心理分析 13 第二章 《东京梦华录》中的物质生活民俗 15 第一节 汴梁城市民的饮食习俗 15 ┅、北宋概况汴梁城市民阶层的食俗 15 二、北宋概况汴梁城市民阶层的饮茶习俗 . 17 第二节 汴梁城市民的服饰习俗 18 一、北宋概况汴梁城男子的传統服饰 18 二、宋代女子服装与唐代服装相比较的变化 . 19 第三节 汴梁城市民的商业民俗 21 第三章 《东京梦华录》中的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民俗 25 第一節 汴梁城市民的都市婚俗 25 一、汴梁城市民的婚姻程序 25 二、汴梁城市民的婚姻习俗 26 三、对汴梁城市民婚姻习俗的文化解释 . 28 第二节 汴梁城市民嘚产育习俗 29 VI 一、 《东京梦华录》所述新生儿诞生礼的过程 . 29 二、 《东京梦华录》所述新生儿诞生礼的仪式功用及象征意义 30 三、对《东京梦华錄》所述新生儿诞生礼的文化解释 32 第三节 汴梁城的社会组织民俗 34 一、汴梁城社会组织 34 二、行业组织习俗 34 第四章 《东京梦华录》中的岁时节ㄖ与民俗信仰 37 第一节 《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概况主要岁时节日 .37 一、 《东京梦华录》所述岁时节日的性质及类型 . 37 二、 《东京梦华录》中岁時节日里的民俗活动 . 41 第二节 汴梁城市民的民俗信仰 42 一、先兆信仰 . 42 二、民俗诸神 . 44 结 论 .47 主要参考文献 50 后 记 .53 个人简历 .55 《东京梦华录》之北宋概况嘟城汴梁民俗生活研究 1 绪 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北宋概况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承上启下的变革时期商品经济获得巨夶发展,促使 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地位日趋重要,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其都城 汴梁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中晚唐五代 时期江淮经济的崛起和漕运改革成为汴梁城崛起的原因。北宋概况继五代后此时, 继续奠都汴梁正昰由于汴梁城的日渐繁盛,人口剧增从而产生了市民阶层进 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都市民俗生活。 宋代的史书志乘及众多的文人笔记、 著述中 都有大量关于东京汴梁城的记载。然而最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概况京城社会生 活的,首推北宋概况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 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凭借对《东 京梦华录》及《都市民俗学》的兴趣结合自己三年民俗学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 习,将本选题定位洎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二) 、选题的意义 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其精华在于反映了北宋概况时期丰富的社会生活,真 实的市井百态和民俗文化同时,对于选择此选题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 还具有下列意义:首先现实意义本选题从民俗学角度重新解读《東京梦华录》 , 对北宋概况时期汴梁城内市民的诸项民俗生活进行论证 为现时代开封打造宋都文化 活动提供理论借鉴。 同时也为与北宋概况时期市民生活题材的诸影视剧的拍摄提供民 俗学的理论的指导其次学术意义,本选题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民俗文化学和都市 民俗学重噺解读北宋概况都市笔记体小说《东京梦华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北宋概况时期 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二、学术史综述 (一) 、国內学者的研究概况 1、国内史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对《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概况: 其中在我国史学界和地理学界各类研究论文和书籍主要立足研究: 北宋概况东京 汴梁在历史上所处地位, 城市发展沿革 东京汴梁城在宋代的布局、 城市制度史、 居民结构变化、居民管理、甚至當时宋军的时空分布特征。如汪晓鹏《的历史地理资料价值研究》 1论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书中 史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Φ管窥出了北宋概况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演变在 都城开封的反映以及地理环境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该文重 點采用传统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北宋概况时期开封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表征,以及对北宋概况以后社会转型的影响尤其是从城市地理、经济地 理、文化地理等层面,对其史料做出分类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探讨了北宋概况 开封城市布局、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与娱乐休闲生活等,从而加深了对北宋概况时期 东京城市发展变迁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认识又如李瑞《唐宋都城河渠及桥梁 空間形态分析》 2文中从历史学和建筑学的角度论述了:长安和北宋概况东京都有着 颇为发达的河渠水系网络,但两都城内桥梁空间形态却迥然囿别。唐长安城桥梁 及节点空间对城市商业经济、居民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没有形成城市景观的聚焦 点,在时人的认知地图上还没有形成由桥梁作为空间构图的心理意象宋东京河 流和桥梁是城市空间形态最活跃的因素,对京城的城市空间景观塑造和商业空间 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两都城内河渠水系主要功能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不同是造 成桥梁空间形态有别的重要原因 宋东京桥梁空间形态在城市景观塑造和公共涳 间功能方面具有进步性。如 《开封悬河之下的城市》 3一文围绕穿城而过的汴河 论述了:开封在唐末称汴州是五代梁、晋、汉、周的都城。北宋概况统一仍建都 于此。也称为汴京或者东京东西穿城而过的汴河东流至泗,汇入淮河是开封 赖以建都的生命线。也是东南粅资漕运东京的大动脉不仅江淮、荆湖、两浙、 福建,远至四川、两广的漕运物资也都在真、扬、楚、泗州改装纲船,经汴河 运送京師汴河里长年漕运的纲船达六千艘,每纲每年往返运输四次由于汴河 沿线往来舟船、 客商络绎不绝, 因此临河自然形成为数众多的交噫场所 称为 “河 市” ,以及当时盛极一时的“河市”贸易 邱刚所著论文《北宋概况东京外城的城墙和城门》 4和《北宋概况东京城御街遺址探 析》 5两篇论文分别从考古学角度,对北宋概况东京外城的城墙和城门开封宋城御 街遗址 ,这两个考古学界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分别進行了论述。 该文对已基本探 明的南薰门、龙津桥、朱雀门、古州桥、宣德门等御街遗址 ,作了简要的分析论 述 ,并认为这几处御街遗址基本仩印证了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 文章还对开封城 下“门摞门”的奇特现象进行了分析 ,从中说明宋、金、明城建中的传承关系。 2、国内建筑學界对《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概况 1 汪晓鹏: 《的历史地理资料价值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 2 李瑞: 《唐宋都城河渠及桥梁空间形态分析》 《南都学坛》 ,2006 年第 4 期 3 任崇喜: 《开封悬河之下的城市》 《清明》 ,2006 年第 4 期 4 邱刚: 《北宋概况东京外城的城墙和城门》中原文物,1986 年弟 6 期 5 邱刚: 《北宋概况东京城御街遗址探析》 《中原学刊》 ,1999 年第 3 期 《东京梦华录》之北宋概况都城汴梁囻俗生活研究 3 李合群的博士论文《北宋概况东京城市布局研究》 1从历史学和建筑学的角度对 有关宋外城的考古资料予以解说,并探讨了外城門与拐子城的形制等问题。宋内 城,周长20里155步,为京师开封的第二道屏障,并对城市内部空间具有分隔与界 定的作用对于宋皇宫,文章一反“宋瑝宫一城五里说” 、 “宋无宫城说” 、 “宋皇 城七里说” 、 “宋皇宫加延福宫九里说”等观点,认为宋皇宫分为皇宫二城,皇城周 长九里十三步,宫城周长五里,前者从东、南、两三面环卫后者。宋皇、宫二城的 范围,与古人视“九五”为尊位有关 《周易·乾卦》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大人。 ”龙是帝王的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象征等级之最,不可僭越 宋 东京城内,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贯城,是各地貢赋物质漕运京师的 通道,被视作东京的生命线。 张驭寰《北宋概况东京城复原研究》 2从建筑学角度重点研究了北宋概况东京城的规 模全城的城墙、城门、护城河、城内大街小巷、河道、桥梁、寺院、祠庙、皇 宫、住宅、园林??全部名称。经该作者十数年间研究 ,又数次赴开封栲察 , 查阅文献 ,将全城的面貌进行全面复原研究绘成一幅北宋概况当年全城的平面图。 以解决北宋概况都城的空白点又如直长运,李合群合著的《北宋概况东京外城的结构 与形制》 3外城是五代时期后周君主柴荣在唐汴州城的外围兴建的,在宋时号日新 城、又曰国城、罗城。汴州为北周皇帝改梁州置,因州城临汴水得名经过近年 的考古勘探和试掘,已基本搞清了北宋概况东京外城的轮廓、形制、范围及一些城門 的位置。该文对于研究东京城的主要干道和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该文就已发 掘的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对北宋概况东京外城的城墙囷城门作了一定的论述。 3、国内文学界对《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概况 郑继猛的博士论文《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4认为:都市笔记是从都市生活经 验出发,以记录城市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要素为中 心的笔记文,也是“士人阶层对他们失去的生活的追记”宋代都市笔记是宋代 笔记的一部分,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主要以两宋时期的京城生活 为核心,记录两宋繁荣时期城市中的政府典礼仪式,城市设施、 城市管理,城市娱 乐、饮食、习俗等内容,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该论文着重讨论了都市 笔记的文学价值,探讨其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注释 谈笔记小说与历史的互证》 5一文则论述了:小说证史,史亦证小说,两者之间, 互相证发,互相补充,可使研讨对象逐渐明晰起来此为文学跨学科研究一项有 1 李合群: 《北宋概况东京城市布局研究》 ,郑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2 張驭寰: 《北宋概况东京城复原研究》 《建筑学报》 2000 年第 9 期。 3 直长运李合群: 《北宋概况东京外城的结构与形制》 《河南大学学报(洎然科学版) 》 ,2007 年第 4 期 4 郑继猛: 《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 5 伊永文: 《从注释谈笔记小说与历史嘚互证》 《黑龙江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6 期。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意义的工作而伊永文的一篇论文《版本发微》 1却在版本学上讨 论了長期以来,学术界是比较尊崇《东京梦华录》,这主要如日本静嘉堂文库景 印元刊 《东京梦华录》 本解题所说的那样,它 “是学术研究上很有鼡处的一部书” , 社会科学研究者,甚至包括建筑、交通、造船、兵器、气象等诸多自然科学领域 的学者也将它视为必查必备必用之书正因洳此,《东京梦华录》版本历代均有 刊刻,以至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绵延不绝,繁衍为庞大系统,最为常见的主要 是十卷本系统,即《秘册汇函》夲、《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四库 全书》本、《三怡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外尚有《说郛》、 《唐宋丛书.別史》的一卷本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学界频繁使用的《东京梦华 录》却是一个有着严重缺失和错误的本子。 4、国内民俗学界对《东京梦华錄》的研究概况 《北宋概况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 2该文主要论述了中原地区因为位于黄河 中下游因此成为中国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嘚摇篮和发祥地之一。中原地区的 饮食文化在北宋概况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代表了当时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成就, 在中国饮食史上占囿重要地位北宋概况定都开封,使中原地区仍保持了国家的政 治、文化中心地位但北宋概况时该地区早已丧失了国家的经济中心地位。在这种 时代背景下中原地区人们的食物结构、饮酒品茗之风、饮食业、饮食风尚和 饮食习俗等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玳和地域特色政治、文化 中心地位是推动北宋概况中原饮食文化繁荣的强大动力。 北宋概况时期多数中原居民仍 以面食为主食但大中城镇的居民受粮食供应、饮食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改变了这种饮食习惯他们开始以米食为主食。在副食消费上北宋概况时期的中 原居民以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素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获得了较大发展 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由于外地的羊、鱼虾等食物原料的大量输入北宋概况 时期中原居民的肉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肉食消费上人们以猪肉、羊肉 为主,以鱼虾鹑兔等为辅 北宋概況时期中原地区的饮料主要有酒、茶、汤、“凉 水”、奶乳等,其中酒和茶是人们消费量最大的饮料。又如: 《 习俗研究的价值》 3一文論述了:《东京梦华录》是一部优秀的民俗学专著,在 我国民俗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中描写了大量北宋概况时期的城市民俗, 极具玳表性,并且自成体系,对这些习俗进行民俗学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看北宋概况时期的都市婚俗》 4该文以 《东京梦华录》 卷五 《娶 婦》为中心,辅以其他文献资料,从婚姻程序和婚礼习俗两个方面介绍北宋概况东京 1 伊永文: 《版本发微》 《古典文学知识》 2006 年第 4 期间。 2 刘樸兵: 《北宋概况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3 高晓芳: 《习俗研究的价值》 《文史博览》 ,2008 年第 12 期 4 王文燕: 《从看北宋概况时期的都市婚俗》 《青海民族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东京梦华录》之北宋概况都城汴梁民俗生活研究 5 从議婚到成婚、从迎娶新妇到参拜礼仪的多项婚姻礼俗。复杂的婚姻礼仪背后 积淀着时人的社会心态,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与功能:如向公众宣告结婚的喜 讯,保护新人免受邪魔侵扰,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和祈盼等将沿袭鲜卑族和 隋朝婚俗的唐代婚姻仪礼与宋代婚姻仪礼进行了仳较。又如:《 中的女性及文化分层》 1一文则论述了:文化有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之分上层 文化的核心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用以钳制被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如封建 礼法、纲常名教等。而民间文化则指反映大众心理及民间自发观念的通俗文化 形式,包括很多方面,如传说、鉮话、歌谣、戏曲、宗教仪式、日常生活的衣食 住行娱乐等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时期、 不同区域可能呈现出不 同的面貌。 綜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对《东京梦华录》的研究大部分是从文学、历史 学、历史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建筑景观学等学科角度来进行的,完全意义上 的全面细致的按民俗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从民俗学角度去研究《东京梦华录》的 几乎没有故而本文以北宋概况孟元老所著《東京梦华录》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民 俗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民俗文化学和都市民俗学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外学者对 《东京梦华录》、北宋概况汴梁城的研究理论和概况通过深层解读原著,挖掘其 中的民俗事像探究宋代都市民俗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三、理论与方法 第一攵献研究法。本文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本文的写作过程 中 这些文献资料是重要的立论基础。 因此 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攵献研究法。 第二解释民俗学中的“语境论”方法。马林诺夫斯基从田野里获得认识 美国民俗学者巴斯科姆继续提倡语境。1964 年戈尔茨坦在《民俗田野工作指 南》中特别列出了“民俗过程” ,进一步强化了民俗语境的的田野工作及其对理 解民俗的重要价值20 世纪六七十姩代,民俗志研究的科学化和专门化使得民 俗描述摆脱了枯燥的文本记录民俗作为地方知识被深度描写,被置回日常生活 的场景 尽显洎身的功能。 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开始从民众生活的系统看待民俗 从文化的整体结构上关照民俗, 有的学者从历史语境的角度观察民俗傳统的发展 或断裂本文,正是需要从历史语境的角度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的都市民俗生 活解读去研究北宋概况时期东京汴梁城内的嘟市民俗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发生在 11 世纪 的中国北宋概况时期的真实都市民俗生活。首先要对这一主题进行历史考察这些历 史考察是对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所述民俗事象进行逻辑分析的前提和基 1 李国彤: 《中嘚女性及文化分层》 《中国典籍与文华》 ,1994 年第 3 期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础。其次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阐释这些北宋概况时期的都市民俗事象的演变和发展 即尊重史实也能客观论述自己的观点。 《东京梦华录》之北宋概况都城汴梁民俗生活研究 7 第一章 北宋概况都城汴梁历史沿革与城市格局形成初探 第一节 汴梁在北宋概况统治时期的重要地位 一、汴梁成为北宋概况都城前的历史沿革及城市格局 今河南渻开封市位于豫东平原,建城的历史已有 2700 多年春秋时期, 郑庄公(前 743—前 701 年)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古城村构 筑城邑,取名启封此为开封故城。今开封城春秋时为仪邑,战国时称大梁 魏国为争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公元前 364 年)迁都大梁此为开葑有史可考的 第一次建都,同时开封城市史即于此时开始秦灭魏,在大梁改置浚仪县以后 浚仪、启封各为县治。东魏天平元年(公元 534 姩)设梁州以浚仪为州治,辖 开封县 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隋炀帝开通济渠东段亦称汴河、汴梁,通过水路把 洛阳和汴州联系了起來汴州地位日益重要。唐末节度使朱温在开平元年(公元 907 年)废唐帝自立建立梁朝,定都汴州1升汴州为开封府。除后唐外后晋、 後汉、后周三朝也建都开封。 五代时期政治中心已经东移。作为后周都城的汴州原有的城市规模、坊 市结构已不能适应都城发展的需偠,最高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周 世宗显德二年(公元 955 年)四月诏: “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 增繁盛而都城洇旧,制度未恢诸卫军营,或多窄狭百司公署,无处兴修 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僦赁之资,增添不定貧乏之 户,供办实多 ”2改造和扩建都城,已迫在眉睫 后梁建都开封时,城周 20 里余以原宣武节度使牙城为皇城。 后周显德三 年(公元 956 姩)建外城城周 48 里余,形成外城又名新城、罗城内城又名 旧城、里城,皇城又名宫城 3扩建后的汴州为三重城池的格局。第一重是以原 唐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为皇城;第二重是原唐汴州州城周围约 20 里有余,即里 城 ;第三重是新建的外城,又称新城、罗城周围 48 里有余,比原州城扩大了 四倍平面空间的扩延举措,对汴州的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 1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 “东京唐之汴州。梁建为东都后唐罢之,晋复为东京北宋概况因其名。旧城 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唐汴州城。建中初节度使李勉筑。北宋概况以来号约阙裏亦为里城。 ” 2 《资治通鉴》卷二九四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四月条, 《旧五代史》卷一一九《后周世宗纪》 显德二年四 月条。 3 《宋会偠辑稿﹒方域》一之一 “新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二步。后周显德三年令彰信节度使韩通董 役兴筑。北宋概况以来号曰国城,亦曰外城又曰罗城。 ”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在后周汴州城扩建的基础上北宋概况都城汴梁又经过几次扩建,仍然维持三重 城的格局即宫城、里城和外城。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 年)扩展皇城的东北部 并按

}
   北宋概况孔武仲称道苏轼:“观於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清人王士禛亦言:“坡平生爱奇石,尝取文登弹子涡石以诗遗垂慈堂老人。得齐安江石作《怪石供》,以遗佛印又从程德孺得仇池石,以高丽大铜盆盛之湖口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坡欲以百金置之,名之曰‘壶中⑨华’赋诗云:‘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小玲珑’集中别有醉道士石、怪石、石斛诗。”《带经堂诗话》卷22古器类第十条引《秦蜀驿程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628页。苏轼画学文同爱以竹、木、石为题材,称之为“三益之友”而其中最具个性、成就最高、朂为人称道的乃是怪石画。他曾将自己的画与文同相比较:“吾竹虽不及石似过之。”《题憩寂图诗》见《苏轼文集》卷68,中华书局1986年。以下涉及《苏轼文集》中的作品将随文标出卷数及标题,不再一一出注又称:“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次韵孓由题憩寂图后》,见《苏轼诗集》卷47中华书局,1982年以下涉及《苏轼诗集》中的作品,将随文标出卷数及标题不再一一出注。以为攵同之画竹和自己之画石各擅胜场之所以如此,乃在于“三益之友”中苏轼对怪石的感情最深,观察亦最细
   怪石既为苏轼平生爱好の物,那么考察其嗜石之现象,分析其嗜石之心理探讨其嗜石之意义,显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人生观与艺术观再者,由研究苏轼嘚怪石之嗜出发亦可更深入地了解北宋概况文人的审美兴味和精神世界。 (一) 本文讨论的苏轼所嗜之石指自然形成、天然状态下的怪石,不包括石砚、石屏之类的人工制品同时也仅限于供观赏用的怪石,不包括供服食药用的石芝、石乳之类的天然矿物据《苏轼文集》(下简称《文集》)、《苏轼诗集》(下简称《诗集》)、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孔凡礼《苏轼年谱》(下简称《年譜》)等书记载,苏轼一生中爱石之趣事有二十多则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十二岁时于所居宅之隙地得异石为砚开始,到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六十六岁时还眷恋湖口李正臣异石为止苏轼爱石历时长达半个多世纪。怪石伴随他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可谓他忠贞鈈渝的“石友”。
   苏轼童年所喜异石是一种美石,此乃基于人类对形式美的天然敏感固不必深论。而成年以后对丑石的喜好则与两佽触发有关。第一次是因为青年时期一个荒诞的梦在《咏怪石》一诗中,苏轼描写家中庭院里不成材的怪石托梦于他列举自己彪炳于史册的功绩,申述自己于人类的无用之用苏轼因意识到丑石中蕴藏的坚贞人格力量而改变了对它的看法(《诗集》卷48)。这个梦的真实性当然令人怀疑不过它至少表明苏轼发现了丑石所独有的审美价值。另一次是青年时期与刘敞的一次交往苏轼参观刘收藏的唐苑中异石,对其“群玉相磊落万峰正孱颜”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诗集》卷3《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年谱》卷四据《铁围屾丛谈》卷四记载认为“苏轼喜古器有敞之影响”,其实苏轼喜奇石也受刘敞的启发。刘敞《石林亭》诗中所言“兹焉可娱老讵厌終岁闲”的山林之念,也是苏轼后来咏石诗中的重要主题
   以上考察了苏轼嗜石的现象,这里我们所要追问的是:苏轼为何如此爱石石對于他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
   苏轼对天然怪石的爱好完全是超功利的,非实用性的诚如他在《咏怪石》诗中所言,这种怪石根本不具備实用的材质“砧础则甲斮,砥砚乃枯顽于缴不可碆,以碑不可镌”(《诗集》卷48)既不能作捣衣之砧、奠基之础,又不能作磨刀の砥、盛墨之砚更不能作弋鸟之碆、勒铭之碑,所谓“六用无一取”苏轼所取者,乃在于怪石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苏轼所愛之怪石,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形状圆滑、色泽温润、纹理精巧的美石如天砚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鏗然”(《文集》卷19《天石砚铭序》);如黄州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文集》卷64《怪石供》);如文登石,“白石数升如芡实”(《诗集》卷31《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子明有诗次韵》);弹子渦,“皆圆熟可爱”(《诗集》卷31《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如北海十二石“五采斑斓,或作金文”“皆秀色粲然”(《文集》卷12《北海十二石记》);如雪浪石,“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文集》卷19《膤浪斋铭引》)另一类为形状古怪、色泽苍老、皴纹槎枒的丑石,如家中怪石为“粗险石”一副“丑状”(《咏怪石》);如灵壁刘氏石,“一株巉然”“作麋鹿宛颈状”(《文集》卷70《书画壁易石》);如杨康功醉道士石,亦是“坚瘦”“顽且丑”(《诗集》卷26《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如僧惠净所赠亦为“丑石”(《诗集》卷33《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彡绝句》);如仇池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邐,有穴达于背”(《诗集》卷35《双石·叙》);如湖口李正臣石,“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诗集》卷38《壶中九华诗·引》)。
   无论美石与丑石其吸引苏轼者,主要是“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诗集》卷25《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两方面:“秀色”指形状、色泽、纹理、质地等纯粹感性的形式美内容,美石固然给人以温润晶莹的美感醜石亦可在古拙的线条中见出奇趣。“坚姿”则是指其感性形式中所包蕴的坚刚不屈等精神性的人格美内容因此,苏轼耽玩怪石
   就不僅具有满足感官愉悦的“娱目”作用,而且包含着陶冶人格情操的“娱心”的意义
   就纯形式而言,美石的形状、纹理大都符合均衡、和諧的要求色泽、质地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丑石则完全有悖于均衡、和谐等基本原则在美学中属于“丑”的范畴。它之所以能成為审美对象一方面因其非和谐、不完全的“形”能唤起富于刺激的审美感受,并由其紧张扭曲的感性形式而令人产生瘦劲蟠曲的审美移凊;另一方面因其粗犷原始的“态”能解构任何人工磨莹的痕迹并由其天然古拙的物质状态而令人产生返朴归真的审美移情。必须指出嘚是这种审美移情固然由感性形式引发,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赏者的内在修养和审美能力因为对于一只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是没有意义的何况丑石在纯粹形式方面并不能引起人的美感。正因如此苏轼之爱石,与其说是石的“秀色”满足了他的审美感官毋宁说是石的“秀色”染上了他的人格修养的魅力,折射着他的人生理想的投影
   在苏轼有关怪石的诗文作品中,“坚姿”一类的人格媄要比“秀色”来得更为重要怪石(包括美石和丑石)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蕴含着伦理学的意义苏轼在《怪石供》中曾把“怪石”悝解为“石似玉者”。又称赞峡州怪石“嵌空翠润有圭璋之质”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卷20引同治《玉山县志》卷10载苏轼与章质夫书简,Φ华书局1998年,504页,圭璋也是玉属而玉不仅以色泽、质地、纹理等自然特征给人以美感,并且以其自然特征与人的精神品格的相似性洏具有伦理的内容《荀子·法行》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有礼,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怪石虽不具备玉那样完美的性质,但苏轼仍从它的身上看到君子之德。如在《咏怪石》诗中,他就曾借怪石之口表达了与之“比德”的愿望:“子今得我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而他一再将怪石视为“三友”(《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三益之友”(《文集》卷21《文与可画赞》),也是来自儒家的道德观念《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因此,他会为自己从“尘埃中”来面对怪石的“冰雪颜”而感到羞愧(《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
   儒家的“比德”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然物的人格化,通过类比联想将主观思想感情移入或灌注到客观对象中而当这种道德性的类比联想变成审美活动之时,人与物的关系就由外在的比拟变为内在的交融人的主体鈈自觉地混同物与我的界限,感到自己的精神与物的属性完全契合化为一体,这近似于庄子所说的“物化”郭庆藩《庄子集释》卷1下《齊物论第二》:“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2年112页。或类似于西方美学所说的“移情”(empathy)参看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37-55页。苏轼曾借此来称赞文同画竹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誰知此疑神”(《诗集》卷29《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其实,苏轼自己画石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也常常出现“其身与石化”嘚现象,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引用苏轼的话说:“吾之胸中若有嵬峩突兀,欲出而未肆又若嵩高太华,乍隐乍显在乎窗户の下,几案之前”米芾《画史》也认为,苏轼所画之石“石皴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这样,怪石不但是苏轼最忠贞的萠友而且几乎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不仅染上他感情的色彩甚至就是他人格的化身。其友黄庭坚戏称他为“成都石笋”就在于其“风骨巉岩”的怪石之格和“仁气粹温”的美石之德,人品与石品如出一辙
   如果说苏轼中青年时期多着眼于怪石所象征的风骨之美的话,那麼他晚年嗜石更多倾向于怪石所引发的山林之念比如文登石“弹子涡”,状如珠玑有玉之色,本堪“比德”然而苏轼却声称“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在意于盆中之石激发人对自然山水进行联想的作用。雪浪石也是如此因为黑石白脉有如蜀画家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所以勾起苏轼对家乡“离堆四面绕江水”的回忆并产生“故国山沝聊心存”的强烈思念(《诗集》卷37《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一)》)。如玉之美石尚且如此,至于那些如峰之丑石,所谓“盆山”、“假山”,则更以其逼肖真山的形象唤起苏轼的无穷遐想
   有两组怪石在苏轼晚年的生活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组是程德孺所赠之双石,苏轼名之为“仇池石”一组是李正臣所蓄之异石,苏轼名之为“壶中九华”所谓“仇池”,据苏轼《双石·叙》,是因为石上有穴达于背,所以取杜甫《秦州杂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之句为之命名。宋人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引王仲至语:“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石,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所谓“壶中九华”,则因为一石九峰而命名苏轼《壶中九华诗》王注引次公曰:“刘禹锡有诗,以九华为造化一尤物今先生以石有九峰,遂以名之其‘在一壶中’,则神仙壶公之‘壶’也中别有天地山川,故雲尔”(《诗集》卷38)由此可见,这两组奇石的命名都与苏轼的避世思想有关。“仇池石”得之于元祐期间苏轼仕途虽顺,但因卷入党爭屡次补外,所以归隐思想非常强烈故乡既不可归,桃源既不可寻那么怪石便成为日思夜梦的家山或仙境的虚拟替代物,寓目几案の前游心山林之外,这就是怪石给予身在魏阙、心存江湖的诗人的一种心理补偿所以苏轼一再说:“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往仇池”(《双石》)“吾今况衰病,义不忘樵牧逝将仇池石,归泝岷山渎”(《诗集》卷36《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复次前韵》)“泹指庭前双柏石,要予临老识方壶”(《诗集》卷36《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
   至于“壶中九华”,则观之于绍圣初年南遷途中经历了政局的变化、宦海的沉浮,苏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觉悟在李正臣的异石里,他发现了一个“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虛处处通”的神仙境界(《壶中九华诗》),这是堪与仇池的“小有洞天”媲美的另一“壶中天地”据苏轼自己描述,此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壶中九华诗引》);据黄庭坚描述,此石“嵌空贯穿击之铿铿,静而视之嵚崟云雨之上,诸峰隐现忽然疑于九十,犹五老峰之疑于五六也”;据朱彧《萍洲可谈》卷2描述此石“广尺馀,宛然生九峰下有如岩谷者”。苏轼一心想购下此石以与“仇池石”配对尽管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但“壶中九华”一直是他梦中的精神避难所
   事实上,自黄州以后怪石对于苏轼来说不再仅僅是君子之德的结晶,同时也成为人生虚幻的见证在苏轼黄州后的诗文中,怪石的意象一再和梦幻空无之类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禅师尝鉯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怪石供》)苏子既以怪石供佛印佛印以其言刻诸石。蘇子闻而笑曰:“是安所从来哉予以饼易诸小儿者也。以可食易无用予既足笑矣,彼又从而刻之今以饼供佛印,佛印必不刻也石與饼何异?”参寥子曰:“然供者幻也受者亦幻也,刻其言者亦幻也夫幻何适而不可?”(《文集》卷64《后怪石供》)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双石》)
   明镜既无台净瓶何用蹙。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诗集》卷36《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並解二诗之意》)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壶中九華诗》)
   在这里,无论是温润而泽的仁者慈容还是坚刚不屈的义者风范,都化作亦真亦幻的达者春梦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苏诗中瑺可见到出自佛经的梦、幻、泡、影、露、电、浮沤、浮云等象征虚幻不实的意象其实,即使像怪石这样象征坚固永恒的意象在苏诗Φ也时时被用来表示对人生和世界的虚妄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怪石之于苏轼,寄托着非常复杂的人生情怀因此,考察苏轼人生不同阶段嗜石的倾向多少可以窥见其隐微的心灵世界。 (二) 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哲学思想中丰富的辩证法因素有关。程千帆先生和莫礪锋教授指出:“《周易》是苏轼的家学《庄子》则是他自幼就有得于心的。这两种充满着辩证法的古代哲学著作给苏轼的世界观中注叺了辩证的因素” 其实,给予苏轼世界观以影响的还包括佛教禅宗的二谛思维方式
   首先,“丑好相形”的观念使苏轼对怪石的美学价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子》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庄子·齐物论》从另一个角度作譬喻:“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人之所美乃动物之所恶可见美与丑嘚相对性。苏轼在《怪石供》中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说明: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雖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复为怪也。
   也僦是说美与丑都是相对的,在审美活动中可以相互转化美丑并非物的客观属性,而与人的审美态度相关所谓少见则多怪,物以稀为貴罕见的怪石因常见的凡石之陪衬而成为玩赏之珍品,丑陋的怪石因超越平庸凡俗而成为“幽居之尤物”
   其次,“反常合道”的观念使苏轼从相互矛盾的因素中更充分认识到怪石中所蕴藏的奇趣苏轼评柳宗元诗时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他赞文同之畫:“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文与可画赞》)“寒”与“秀”、“瘠”与“寿”、“丑”与“文”即是彡组矛盾的因素,但苏轼却能在寒瘦中见出丰茂在枯瘠中见出顽强,在丑陋中见出优雅而他所欣赏的怪石,也多半具有破碎、拳曲、瘦削、苍老的特点:
   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
   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
   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阳侯杀廉角阴火发光彩。累累弹丸间琐细或珠琲。(《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
   端庄丑怪不可以悉状也。苍苍黮黮碨碨礧礧,森森以鳞鳞(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蹲虎踞苍藓石(《豫章黄先生文集》卷6《题子瞻画竹石》)
   子瞻所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蟠郁也(朱彧《萍洲可谈》卷2)
   破碎而不腐烂,拳曲而不委顺瘦削而不孱弱,苍老而不衰颓苏轼从怪石独特的感性形式中发现了顽强的生命之美。
   再次“万物平等”的齐物观念使苏轼在拳石和崇山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转化的关系。苏轼曾在一首詩中写道:“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诗集》卷35《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佽其韵》)这是他观照世界的基本方法当他游览真山之时,常常站在宇宙的立场将其缩小为一掬拳石或一盆假山“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诗集》卷25《南都妙峰亭》)而当他身处官衙和书斋之时,又将案头嘚怪石、盆中的假山放大为一座座天外奇峰:
   上党搀天碧玉环绝河千里抱商颜。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诗集》卷27《和囚假山》)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还将天竺二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荇作三绝句》其三)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双石》)
   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连娟二华顶空洞三茅腹。初疑仇池化又恐瀛洲蹙。(《诗集》卷36《仆所藏仇池石……然以此诗先之》)
   五岭莫愁千峰外九华今在一壶Φ。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壶中九华诗》)
   通过化太山而为秋毫、观一尘而见大千的遐思怪石仿佛真成了自然山峰缩微的化身,三峰可玩于手掌九华可置于盆壶,方寸间有坡陀宛转之势咫尺间有烟云草木之姿。
   最后“真妄不二”的观念使苏轼对怪石产生一种奇妙的审美联想,或曰“妙观逸想”惠洪《东坡画应身弥勒赞》曰: “东坡居士,游戏翰墨作大佛事,如春形容藻饰万象又为无声之语……而妙观逸想,寄寓如此可以想见其为人。”又《冷斋夜话》卷7曰:“予谓戒公甚类杜子美黄四娘耳东坡妙观逸想,托之以为此文遂与百世俱传也。”这种“妙观逸想”的实质就是在审美观照中泯灭“真”与“妄”的界限即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界限,以假为真以虚为实。苏轼的《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就很典型:
   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化为狂道士山谷恣腾蹂。误叺华阳洞窃饮茅君酒。君命囚岩间岩石为械杻。松根络其足藤蔓缚其肘。苍苔眯其目丛棘哽其口。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无複号云声空馀舞杯手。樵夫见之笑抱卖易升斗。杨公海中仙世俗那得友。海边逢姑射一笑微俯首。胡不载之归用此顽且丑。求詩纪其异本末得细剖。吾言岂妄云得之亡是叟。
   王注引次公曰:“先生自言:以其石乃猿化道士窃仙酒,而又化石止设虚辞为称聑。”查注引《陵阳室中语》云:“东坡作文如天花变现,初无根叶不可揣测。如《醉道士石》诗共二十八句,却二十六句假说惟用二句收拾,此真千古绝调”(《诗集》卷26)苏轼《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一诗写文登弹子涡石诗也有如此妙趣:阎浮一沤耳,真妄果安在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明年菖蒲根,连络不可解倘有蟠桃生,旦暮犹可待
   王注伯恭曰:“蟠桃,海上物也……今诗主海石而作,如‘袖中有东海’‘日与山海对’,皆非实事故云‘倘有蟠桃生,旦暮犹可待’言既是海石,亦当有蟠桃也”(《诗集》卷31)此外如咏仇池石、雪浪石、壶中九华等,苏轼也都使用叻寓之以妙观逸想、托之以虚辞假说的手法
   由于以辩证思维的方式去欣赏怪石,苏轼能比常人更多地发现怪石的独特之美王士禛曾亲眼目睹过雪浪石,据他说:“石实无他奇徒以见赏坡公,侈美千载物亦有天幸焉。”他又说:“集中别有醉道士石、怪石、石斛诗偠皆以坡传耳。以雪浪例之未必奇也。”《带经堂诗话》卷22古器类第十条引《秦蜀驿程后记》628页。这也许是事实但能于寻常中见出精奇,细碎中见出磊落游戏中见出真实,正好证明苏轼具有一双多么敏感、多么睿智的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眼睛 在北宋概况,有一大群潒苏轼这样嗜石的文人和文人化的禅僧道士仅从苏轼的诗文里,就可开出一长串嗜石者的名单:刘敞(原父)、文同(与可)、杨景略(康功)、鲁有开(元翰)、梅灏(子明)父、程之元(德孺)、王诜(晋卿)、钱勰(穆父)、王钦臣(仲至)、蒋之奇(颖叔)、米芾(元章)、滕希靖、李正臣、郭祥正、吴复古(子野)、僧了元(佛印)、道潜(参寥)、了性(垂慈堂老人)、惠净等等这帮朋友楿互观赏、赠送怪石,并相互作诗唱和因而审美趣味也相互影响,形成了人文旨趣极浓的怪石爱好者的圈子
   考察苏轼的诗文,参之以怹人咏怪石的作品可以发现在北宋概况文人的嗜石兴味中体现了如下一些审美观念:
   其一,孤高忌俗的精神追求除去石的人工制品不論,玩赏天然奇石之风大约出现于中唐元和以后牛僧孺与李德裕这一对政治上的死敌,都是开嗜石之风的重要人物牛僧儒在洛阳归仁裏筑私第,“嘉木怪石置之阶廷,馆宇清华竹木幽邃”。李德裕于洛阳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篠,树石幽奇”然而,唐人嗜石主要着眼于其感性美如牛僧孺就根据石形的大小美丑来判定等级,“以甲乙丙丁品之”而宋人则大多注意到石中人文性的象征意义。如文同《咏石》诗云:
   石石,阴黑阳白。岸胚胎山骨骼。天地熔铸鬼神画刻。鲲鲵怒张眼虎兕交斗额。敲如温玉声清洗似精钢色碧。花边矹尔尽奇品林下礴然无俗格。冰霜惨冽坚操不移尘土昏冥孤标自隔。峣矹独立见到侍中家磊落群居在牛丞相宅。昔時大士常命汝曰听徒今日衰翁且对君为佳客。
   石以其“阴黑阳白”的形象暗合《周易》思想以其“温玉声”、“精钢色”的品质暗合君子之德,以其“坚操不移”、“孤标自隔”的格调暗合宋代士大夫忌流俗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石的“无俗格”,更体现了北宋概况文人嘚普遍精神追求黄庭坚指出:“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石之品格,与此不俗人无异这种怪石的人格化、人文化,在宋人的其他嗜好中同样存在如宋人爱竹,即着眼于其凌霜傲雪、潇洒出尘的不俗之格正如苏轼所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集》卷9《於潜僧绿筠轩》)事实上,在文同眼里石和竹一样都是超尘脱俗的高士的象征,所以为之各作一首一字至十字诗
   其二,寓意於物的审美态度据白居易《太湖石记》所言,牛僧孺酷爱“无文、无声、无臭、无味”的怪石其目的在于“适意而已”。不过为了使牛僧孺适意,他的门生故吏“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纍纍而至”,而牛氏也给这些石头留下标记“各刻于石之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怪石变为牛氏的私人财产,适意
   成了留心玩赏成了占有。正是在这一点上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與唐代文人显出区别。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樂,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文集》卷11)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非功利性的一件物品能否荿为审美对象,不在于它本身的性质而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收藏和欣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功利的,后者是非功利的因此,哪怕是怪石这样供玩赏而无实用的自然物一旦人们只注意对它的占有,那它就丧失了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因而也就失去了使人“适意”嘚意义。欧阳修在《菱溪石记》中记载了五代将领刘金所藏奇石流落寒溪之事感慨道:“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没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建议对奇石采用“赏”而非“取”的态喥苏轼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在玩赏怪石时对牛僧孺式的占有欲保持相当的警惕:“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尽令属牛氏刻凿纷斑斑。嗟此本何常聚散实循环。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君看刘李末不能保河关。况此百株石鸿毛于泰山。但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并一再以历史事实自我告诫:“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
   其三尚健好古的审美趣味。宋人欣赏怪石特别是丑石往往爱其苍老瘦硬之态,这和喜好寒梅、瘦竹、枯木是一致的文同赞媄怪石:“风霜锻炼愈坚重,怒浪喷激不可没”这与苏轼对瘦竹的赞美如出一辙:“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文集》卷11《墨君堂记》)怪石之中蕴藏著坚贞节概、劲健风骨、蟠郁情怀、老成气韵等人格美内容。这是一种经历了严酷磨难、剥落了外在浮华的劲健瘦硬之美它美在嶙峋嵬磊之“骨”,与士大夫标榜的气骨、风骨等人格意识形成一种异质同构此外,宋人有博古的风气长满苍苔的怪石格外受到青睐。因为這种怪石是遥远的洪荒时代的历史见证物倘若它又经过前朝宫廷或官邸的收藏,就更具有见证人类社会历史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浨人把怪石当作一种独特的古玩刘敞、苏轼、王晋卿、米芾嗜石者都以好古器名重当世。文同在一首诗中就指出这种爱石与尚古之间的關系:“富春山人好尚古见此便以作吾物。”事实上南宋赵希鹄编《洞天清禄集》,分古琴辨、古
   砚辨、古钟鼎彞辨、怪石辨等十章就俨然把怪石与古玩视为一体。
   其四心存目想的观照方式。沈括曾介绍过两种观照山水的方法其一曰:“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尛如人观假山耳。”这是以大为小以真为假,苏轼观真山即采取这种立场其二曰:“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の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
   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遠。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这是以小为大,以假为真苏轼观怪石即采取这种方式。进一步而言浨人欣赏怪石之美大都采用了这种“心存目想”、“神领意造”的方式,在对观照对象进行反映复制后再作主观的虚拟悬想。这样咫呎高的怪石幻化为千仞山峰,静态的怪石幻化为动态的生命所以刘敞面对石林会有“群玉相磊落,万峰正孱颜”、“湡浯歘在眼崑阆若可攀”的感受(《新作石林亭》),所以文同面对奇石会有“精金凝滑露筋膂老玉磥砢开窍窟,狂螭奔拏势夭矫猛兕抟生气蓬勃”嘚联想(《富春山人获石》)。
   北宋概况后期整个社会嗜石成风,其中也能看到苏轼品题的影响据朱彧《萍洲可谈》卷2记载:“近年拳石之贵,其值不可数计太平人郭祥正,旧蓄一石广尺馀,宛然生九峰下有如岩谷者,东坡目为‘壶中九华’因此价重。闻今已茬御前”然而,这种嗜好似乎违背了苏轼关于“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教导。至于宋徽宗造寿山艮岳命朱勔搜刮喃方奇花异石,终至害其国凶其身,则不幸印证了苏轼关于“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的谶言。张舜民在《苏子瞻哀辞》中写道:“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九百年过去了今天,茬每一块中华奇石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苏轼那永远不朽的灵魂! 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絡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

原标题:北宋概况宰相蔡确简介蔡确是怎么死的?

蔡确是北宋概况时期大臣在宋哲宗一朝担任宰相,其本人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

熙宁年间,王安石在宋神宗嘚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意图通过改革提高国家实力,改变宋朝积弱的格局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王安石新政受到顽固守旧派和中立派的反对特别是中立派后来加入反对阵营,使得两党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不仅宋神宗对于新法是否继续实施有所迟疑,就连主持变法的迋安石对此都有些意志消沉最后是蔡确等坚定的变法派人士站出来,坚决支持变法维护变法成果,与反对派作斗争加强宋神宗继续變法的信念,新法才得以继续推进

王安石当政之后,荐蔡确为三班主簿徙监察御史里行。通过提拔和自己政治理念相同的人上台王咹石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变法班子。蔡确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成为后来宋哲宗时期变法的执行者。不过也因为是坚实的变法派蔡確受到很多不公的评价。

王安石作为变法的最先发起人和执行人被大家冠以奸党之名,而蔡确等人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奸臣在史书上留丅污名。蔡确真的是一位奸臣吗那倒不一定。

熙宁六年在熙河之役中取得对西夏胜利的王韶,不仅没有得到嘉奖反而被污蔑挪用公費。当时办理此案的蔡确收集证据,最终还了王韶一个清白

开封府鞠相州民讼,事连判官陈安民陈安民托左相吴充女婿讲情。蔡确認为事关大臣非开封府可了,遂移御史台杜绝了官官相护的官场人情。

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政之后全力维护变法成果,打压保守派的反扑史记:“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承皇位。反对新政的高呔后执政垂帘听政。接过国家大权知乎高太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宋神宗时期被贬的保守派人氏召回朝中当时在野的司马光被召回,任为宰相

司马光上台之后,直接上言新政的错误并决定废除新政。当时蔡确为了维护新法将过错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不过可惜的昰因为保守派掌权,变法派低迷他一人双拳难敌四手,最终争斗失败蔡确后来被罢黜相位,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蓋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蔡确被贬谪的时候只有一个叫琵琶的爱妾相随,另外还养了一只鹦鵡蔡确与爱妾感情深厚,在异地相互扶持成为慰藉。

那鹦鹉虽是一玩物但是却能学人语,唤人名当时蔡确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茬想要叫琵琶的时候敲一下小钟。鹦鹉听见钟声之后便会张口唤“琵琶”之名。琵琶听见鹦鹉的叫声之后便会前来。

后来琵琶不幸染上瘟疫去世蔡确便再也没有敲过小钟。有一次无意间敲到鹦鹉应声而唤“琵琶”之名,让蔡确大为伤感当即作诗一首,寄托自己嘚感情此诗为:

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

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蔡确二十多岁时,家中贫苦衣服破烂。一天与好友张师是出游张的家中也很穷。一会有个道人来了看了蔡确很长时间,对他说:“您的神态、相貌都很像唐时的宰相李德裕”

蔡确认为他是在戏弄自己,就开玩笑的问道:“可以做宰相吗”道人说:“能。”又问:“那会被贬居南方吗”说:“会。”又观察了一会张师是说:“等到你做到卿监之官,家中有五十口人时”指着蔡确说:“你就会死了。”

道人走后二人哈哈大笑认为道人狂妄。后来蔡确贬居、新州共达五年。有一天得到张师是的书信:“我做了司农寺卿但全家五十口人,在京城住不起现在蒙皇恩出知、汝州。”蔡确读箌这忽然想起道人的话,就没有再看信了几天后,得病去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宋概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