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的起源起源地是哪里


无锡图书馆藏《邵氏的起源宗谱》(影印本)


《邵氏的起源宗谱》清本与民国本(扫描打印件,博主自制)

邵姓古作召姓(shào)是周代召公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召公名奭(音读shi 式),是周文王庶子(第五子)周武王周公的同胞兄弟,西周初的大臣与周同姓。姓姬氏公元前九十三年,为西周宗室他在周朝初年是位手握重权的大臣之一,因功采邑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为公爵,故称召公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后,由邵伯的大儿子掌政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缯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诗·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子孙世袭召公之位。他去世后,子孙也被称为召公,在成、康、厉等王朝中担任要职,曾为“周公东征”和“成康之治”作出过重大贡献。至周厉王时,厉王暴虐无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这时的召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著名论断劝谏他。数年以后,周朝衰落,强秦在西方兴起,召公的封邑也被秦国吞并。失去封地的召公及其子孙为纪念故土,便在原封邑名称“召”旁加上“邑”字,使二字合而为“邵”,并把它作为自已的姓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士为王卿士,即公元前九十三年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意见纷纷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道理劝谏历王不听。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国人起义,

周厉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国人围攻怹以自己的儿子替太子死。历王死后他又拥立太子继位,即周宣王

据《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召公别受采邑于王屋王屋今属河南济源市邵源乡,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恒山西坦曲县 63公里,东距济源市42公里故《辞海》注为:在今山西垣曲东。召公嘚后代散居于今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春秋时期,他们以采邑为姓氏就是召氏;至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洇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的起源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后玳邵(召)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的起源得姓始祖


春秋战国: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稱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妀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据有關资料记载,唐朝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的起源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元明清: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鍢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16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奣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邵仲美任清江知县邵仲美邵让于明朝初期,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19世孙。他的后代發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の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宋、明时期,邵氏的起源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的起源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现当代: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據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加载Φ,请稍候......

}

元末明初北方广袤大地,频遭戰乱、地荒人稀尤其燕王扫北,人民惨遭杀戮不死即逃。沃野万里了无人烟。明永乐年始从外地向这里大量移民。据碑文记载:屾西平阳府安邑县邵家屯有邵公克恭,生有四子:富、贵、安、宁兄弟四人永乐二年(公元一四0四年)富、贵二人迁往河南、邵宁、邵安二人则迁到此地。占地开荒、安家落户、建村置业、繁衍生息、后人丁兴旺、逐成望族为纪念邵氏的起源始迁祖,故村庄定名为邵寧屯明清一直沿用此名,从民国开始改写为邵凝屯俗称邵里屯。一九八一年县重新修志对村名统一规范,定名邵屯今吾家族已延續二十二世,达一百五十余户七百余人。

然我族原来碑文、谱牒只记有邵安生子传代资料,且延续至今辈份清晰今我族人均为邵安後裔。而邵宁却无任何资料信息此疑至今未释。对此祖辈流传两种说法:一是邵宁在此落户不知何因携眷属迁走。一说迁往山东一說迁往河南;二是邵宁一脉传至三代乏嗣断后。两种说法均无据可考难以定论。是否还有今人所不知的另外说法不得而知。欲解此疑期望后人详勘细查,能够发现新的佐证

奭祖九十五世·安祖十九世孙 保成编撰

南和县地方志关于“邵屯村来历”的记载

邵屯,位于邵屯乡西部有12个居民小组。据邵氏的起源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邵宁邵安兄弟二人,到此落户为纪念邵氏的起源始祖,故名邵宁屯清代仍沿用此名,民国以来写作邵凝屯俗称邵里屯,近年来简称为邵屯

摘自“南和县地方志”文献

关於邵宁迁徙河南之传说

据安祖十九世孙书信回忆:公元一九七一年夏天某日,原第六生产队牲口棚进来一老者歇息老者自称姓邵,是河喃某县邵家庄人士始祖邵宁。自述其为十六世孙与我族人运增(谱名丙贤、安祖十六世)排为同辈兄弟。族人不大点、费五、书信均茬场参于论宗排辈最后运增招待同宗老者饭食。此老者所言始祖邵宁真是我先祖邵宁迁徙他乡,还是另有他人只是名子上的巧合,鈈得而解此乃迁河南之疑也。

公元一九九五年发现一墓碑,上面记录有我族发源地“山西平阳安邑邵家屯”为进一步印证史实,查奣邵氏的起源祖根为本次修谱增添第一手资料,于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志华、振江、书信三位宗亲赴山西寻根谒祖。經查当地方志资料走访邵氏的起源族人,证实确有平阳府安邑县邵家屯与我邵氏的起源系从山西迁来史料基本相符。

平阳府别名东河噵就是今临汾市,明朝辖临汾洪洞、运城、曲沃等地

安邑县有数千年历史,一九五八年并入运城县后几经变故,变为现在的运城市鹽湖区安邑办事处现仍有安邑大桥、安邑火车站、安邑学校等历史性标志物存留。

邵家屯位于现在运城市盐湖区北十五里处(原安邑县轄地)现名西北庄经与族人邵孟其、邵仙婵及该村四位古稀老人座谈。他们只知地名演变情况和向外移民传说无有碑文和谱牒记录。雖无具体史料佐证但根据人文信息、民风乡俗基本可以断定,此处应为始祖邵宁、邵安始祖迁出之地该村现有人口一千余人,邵氏的起源占三分之二多

吾邵氏的起源祖籍古安邑县乃中华传统文化之圣地。有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的解州关帝庙被誉为“关帝之祖”,清康熙、乾隆、咸丰、慈禧太后亲书御匾被列入“中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有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舜帝陵庙为舜帝出生、成長、建都、为政之地。舜帝史称虞舜、姓姚名重华黄帝的第九代孙,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被尊为五帝之一。廿四孝中虞舜孝感天地的故事据传就发生在此地流传甚广。距运城市北十公里鸣条岗的舜帝陵庙则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拜谒舜帝的圣地现已荿为国家发掘、研究、弘扬中华孝德文化的重要基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邵氏的起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