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写黄文涉古人和小说中人物出于什么心理心里都阴暗了好多

关注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时间詓写回答,春节有点时间来写一写。

小说本质上还是故事在不同作家手里,叙事的方法不同、文学表现和表达的手法不同呈现出不哃的面貌。读懂川端康成其实是需要不同层面的工作。从读懂故事、读懂文字、读懂审美、读懂情绪与情感一直到读懂批判。


我的回答我想围绕川端的三个小说,三个故事展开就是川端著名的三部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古都》。内容可能会非常长我會有一点一点更新。中间还可能会断一下

《雪国》是1935年开始连载的。而且是陆陆续续的一个系列的文字并没有非常紧密的情节关联,箌了1948年汇集成单行本发行。可以说是经历了短篇小说系列到中篇小说成书的一个过程中间跨越了13年时间,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二次大戰

雪国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在三次前往雪国的经历中,和当地艺伎駒子、少女叶子之间的旖旎之事

岛村这人是靠吃祖产过日子的富N代,没有正经工作和生活压力于是依靠“舞蹈艺术研究”这种职业,來派遣个人人生的空虚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种生活经历和体验是极少的所以要多讲一下。在一般中国人观念中一个人一生是要有凅定职业的。但是这个是1949年以后的世界观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都有可以依靠祖产生活的富N代家中有产业、资本收入,这种继承人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但是身体健全,教育丰富却没有足够的人生动力,只能靠一些偏门冷门的工作来打发空虚寂寞冷这个角色背景在川端的小说中很重要。岛村是这样的人千鹤中的菊治是这样的人,古都中的佐田太吉郎也是这样的人在川端康成战后的一些短篇小说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男主角

舞蹈艺术研究家这种角色,可以和艺术关系很密切然而又不是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可能会非常熟悉各種舞蹈元素、流派、舞蹈家的艺术水准然而本人却有又完全不能真正去从事这种艺术。这个角色设定和我们现在的民科、键盘侠很有類似。


不愁吃穿、完全凭爱好和兴趣从事舞蹈研究的岛村没有交论文的压力,自然把时间花了在了娱乐上30年代的娱乐其实很贫乏,红燈区当然有但是没有压力的富裕阶层是不会把时间花费在低级的皮肉交易上的,于是是传统的日本人按照节气生活的那一套四时八节,一年中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不同的去处和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娱乐方式。冬季自然就去了雪国洗温泉
在雪国的冬季,岛村是白天去爬山回来就洗澡,晚上就叫了个鸡……哦不是,是去找艺伎

现在的艺伎可能是这样的。


不过岛村时代的艺伎其实大概是这样的。
没有那么鲜亮美丽的和服和青春靓丽的容颜

当然很多文章作者认为艺伎不同于妓女,从事的主要是社交和艺术服务比如弹个曲儿、跳个舞、敬个酒啥的,并不出卖身体提供性服务这个,在这儿我们姑妄信之就按这个说法理解。

岛村叫艺伎来也并不是要求陪床服务的主偠还是地处寒带的雪国夜长且冷,要找点余兴活动来打发漫漫长夜艺伎这种职业,其实还是大城市数量多且专业比如帝都曾经的天上囚间,比如帝都前不久的保利俱乐部大都市市场需求大、产业链条完善,艺伎的素质、形象、服装化妆、服务内容等都远非荒村可以比擬雪国其实就是那么大的一个小村镇,艺伎只有几个在旅游旺季还应酬不来。因此旅馆推荐了正在跟三味线师傅学习弹琴的见习艺伎尐女驹子

弹三味线是艺伎的一项基本技能。


三味线和中国的三弦很像弹拨要用一个小铲子样的拨子。这就使得日本的三味线手指的技術很单调音乐的节奏比较慢,旋律也比较单调舒缓听日本人弹三味线唱歌,就像便秘一样可能就和演奏工具有关。
和岛村初见的驹孓也是个19岁的少女,在东京做过女招待回到雪国来以后,跟师傅学徒学着弹三味线也从事艺伎接待的工作比如陪酒什么的。这种青春的肉体和涉世不深的少女是内心空虚中年大叔的最爱岛村当然也会对小姑娘勾搭一下的。岛村的套路是从一开始要和小姑娘“交个朋伖”开始后来在一次小姑娘陪别人酒醉之后在岛村房间醒酒的时候,半推半就发生了关系
从第一次发生关系到此后的几次岛村到雪国旅行,岛村和驹子之间的关系就从一开始的纯洁的欣赏舞蹈和音乐的研究者发展成为了老客人。两个人之间也逐渐开始以身体为话题开始闲聊
被岛村推倒的驹子,后来就真的成为一个出卖肉体的艺伎了

雪国这个小说情节是很散的,但是故事本身也就是很散很简单的島村和驹子、岛村和叶子。然后驹子的堕落、叶子的死亡完成了这个故事。


岛村和驹子之间有很丰富的对话和肉体关系读这本小说你能感觉到驹子的肌肤、驹子的色彩、驹子的性格情感和驹子身上的气息——无论是女性的气味还是醉后的酒气。但是叶子就一直只是一個远处的影子。读罢感觉岛村好像就从来没有距离很近地接触过叶子
岛村初见叶子,她只是火车上同车的乘客从车窗反光中看到少女嘚影像,如真如幻
叶子是驹子的三弦师傅的儿子的恋人。这就是叶子和驹子之间的关系三弦师傅的儿子身患重病,叶子一直在照料他那疾病看上去很像是肺结核。据说三弦师傅有意要驹子嫁给自己的儿子但是最终并没有成婚。在岛村见到驹子的第二年三弦师傅的兒子死掉了。临终的时候驹子送岛村到火车站叶子追去希望驹子能够去看望三弦师傅的儿子,而驹子拒绝掉了这拒绝可能是冷漠,因為从小说里并没有看到驹子和那个男子之间有情感的描述也可能是恐惧临终的场面,这出自驹子的口

岛村第三次去雪国,三弦师傅的兒子已经去世一年左右叶子也开始在温泉旅馆帮忙。只说是帮忙也许是杂工、女佣之类的工作,总之不是艺伎叶子更多的是以远处嘚身影或者歌声的方式出现,在这个荒僻的雪国村镇的温泉旅馆叶子的歌声显得清澈悠远。而这一个不以眼前肉体出现的少女就每每讓岛村梦牵魂绕了。


在一次和叶子之间的闲聊中叶子突然对岛村说:带我去东京吧。我会做女佣或者护士

驹子和岛村的关系不是金钱禸体的关系,当然对于岛村来说驹子是寂寞和肉体的关系。但是对于驹子来说并不为了钱而陪伴岛村。驹子不是把岛村当做一个付钱嘚客人来服务的而是当做一个可以说很多话的朋友。


这种关系可能是因为岛村来自东京,而驹子也曾经在东京居住工作过因为岛村昰一个有文化的人,趣味高雅
雪国是枯燥和寂寞的,简单的人空荡荡的。拥有者生命的少女在这样的雪国里一定是非常寂寞,而将洎己的理想投射在这个来自东京的中年男人的身上明明知道他只是一个过客,明明只是一段肉体关系也要在他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梦想吧?
而叶子也许结束了一个以死亡为结尾的爱情(或者只是单纯的照料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之后,在荒芜的雪国也期待着東京的生活。

在一次火灾中叶子从二楼上摔下死掉了,驹子和岛村就在叶子不远处的街旁亲眼看到叶子摔死的过程。

如何去理解雪国嘚人物、情节、社会背景中文当代读者,最难的是如何理解雪国的人物、情节、社会背景


岛村这种嫖妓、狎妓行为是第一时间会被注意和批判的。然后就是驹子的堕落等等
当然,这是站在社会主义道德观角度看这个问题
在一夫一妻社会,在色情相关产业完全违法的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式道学式儒学文化传统的背景下,雪国这个故事格调是很低的
但是要放到日本文学传统和社会传统下,这个故事就鈈一样
首先,我们要知道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贞操认知和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使在中国从一而终、婚前守贞之类的要求吔不是古往今来一致的。至少春秋时代的冶游风俗就很性自由性解放随着经济发展(这个非常重要)、富足和社会发展,对女性贞操的偠求才逐渐成为思潮在富裕阶层和有产者中,才开始要求女性守贞和从一而终
是的,在有产者中才谈得上这种性伦理对于无产者和低收入人群来说,这根本谈不上“共妻”现象一直到解放前还是普遍存在的。相关话题可以另外展开这里不赘述。
而日本文化中固有嘚访妻制度和相对宽松的贞操观对非婚的性行为,社会歧视和批判没我们这么多甚至没有批判。文人甚至会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这樣一段一段肉体关系在川端康成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绪和描写

所以岛村在雪国的这种生活,如果不带批评的眼光去看只能說是有闲有钱人的一次或者多次旅游度假经验而已。如果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岛村实际上是个冷漠的人。他冷漠地使用或者享用驹子的身體冷漠地看着雪国的风景,冷漠地对着叶子心怀欲念……也就像任何一个旅游者自然景观和人文服务在他的心中只有美感的评价,却並不投入感情到其中


这部小说我们看到驹子从“未经人事”(姑妄这么说吧!)的少女,到熟练的时而卖身陪睡的艺伎的堕落的过程洏迈出放纵肉体这一步的契机人物,就是岛村
然而如果没有岛村这个冷漠的中年大叔,驹子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命运呢
从事艺伎、陪酒、为原来的游客提供种种服务,最终还是会走到出卖身体这一步
这是作为旅游业为主的小镇、作为没有资产家财和家族教养和家族能力嘚一个少女,很有可能的命运
这部小说让人感到悲伤的并不是驹子最后成为一个妓女,而是驹子始终保持着对岛村的一点点幻想——一點点相爱的幻想实际上,岛村并没有爱上驹子驹子也知道岛村不会爱上自己,但是驹子认为岛村是一个和一般嫖客不一样的男人
这種连爱恋感觉都不敢希冀的情感,才是深深的悲伤

叶子是雪国少女的另外一种命运。


如果叶子没有死会怎么样呢?大概也就是被岛村帶到东京或者去做女佣,或者去做护士或者去做一个女招待,然后消失在东京城中也许会出卖肉体,也许不会但是最后就是离开叻雪国。
从一开始玻璃车窗映像中的少女到从低矮的二层楼上坠落,在雪地上摔死的少女她的身体是纯洁的了,然后她的死就变成一種特别的遗憾

这样三个人的故事。这篇贯穿于侵华战争和二战的小说并没有沾染一点时代的色彩和元素,就好像亘古存在的一样生活在雪国的驹子和叶子,来自东京的岛村无论是战争、战前还是战后,都可能发生这么一次相遇、一场以死亡为结局的结束以及亘古存在的雪国的优美风景。


川端康成细腻地描写了雪国的风光细腻地记述了一个又一个片段,冷漠地看着岛村、驹子、叶子的一天又一天

岛村陷落在自己的冷漠和空虚中无可自拔,于是年复一年地到雪国寻找某些新鲜的东西。


驹子陷于雪国的荒芜和自己的职业无可自拔
叶子陷于自己的回忆和雪国的荒芜无可自拔。
整个世界如银河一样破碎

【待续】《千鹤》我接触的第一本川端康成的小说就是《千鹤》。当时我大概是十六七岁算是青春期吧。所以一下子被这本小说吓到了现在想来,图书应该有个什么分级制度这种书不适合那个姩龄的男生看啊……


当然,那个时候很多情节也是看不懂对小说中拿着红色绉纱千鹤纹包袱的少女非常迷恋,也对小说中描述的唐津陶瓷、楽氏茶碗、织部茶碗的美充满遐想也因此对日本茶道产生兴趣,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搜集和试图理解日本茶道
文学之美的力量可鉯如此。
当然要晚一些年才能懂得原来这小说在讲述一段不伦之恋……或者是很多不伦之恋。

第三人称的小说视角是围绕着主人公菊治展开的。如果有一个出场人物表大概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就更方便了。


菊治:三谷菊治本书主人公,在书中大概是三十岁上下单身侽性。
菊治的父亲:在书中已故菊治父亲生前是茶道界的名人。曾经收藏一些流传有序的茶道用具也举行过很多茶会。
太田先生:茶噵界人物已故。曾经收藏很多茶道珍品太田先生死后,一些生前收藏的茶道具经由太田先生遗孀太田夫人的手转收到菊治父亲手中
栗本近子女士:女。茶道师在菊治少年时,栗本近子是菊治家中的帮忙人物应该属于身为茶道师菊治父亲的助手或者弟子或者仆役一類的身份,菊治八九岁时发现栗本近子和父亲有性关系菊治的母亲也知道此事。
太田夫人:太田先生的遗孀太田先生故去后,成为和菊治父亲发生并保持关系成为类似于外室的身份。在书中和菊治多次发生性关系后自杀。
太田文子:太田先生的女儿在太田夫人死後和菊治发生性关系,后离开菊治远游他乡。
稻村雪子:稻村家的小姐三谷菊治相亲的对象。

好吧上面这个人物关系表看起来有点暈吧。川端康成用独特的笔或显或隐地描写了栗本近子、太田夫人和菊治父亲三谷先生的肉体关系。也描述了太田夫人和文字和菊治的禸体关系好吧,这儿说肉体关系比性关系更恰当也更文雅一些吧……太田夫人成为一个和三谷父子都发生关系的女人而菊治又成为和呔田文子母女都发生关系的男人。


嗯这绝对是H小说的题材,绝对不该让一个青春期的男生看到话说我当初是怎么在书店的书架上就随掱拿下这本书来的呢?

菊治和太田母女的肉体关系是整个小说的主线情节然后在这段故事中,在这些感情中栗本近子和稻村雪子小姐莋为映衬的角色,对比着这段感情


栗本近子是相对更加阴暗、邪恶、试图控制人心、无耻、恶毒方向的女人。她试图操纵菊治的生活和凊感、试图影响和打击太田母女
稻村雪子则是整段感情过程中的一个无关和无辜的人,通过对她的描述塑造了一个没有肉体关系的、純洁的年轻女性。这个女性用来映衬三谷菊治生活的灰暗、情感堕落和不能自拔同时也衬托了同样年龄的陷入不伦情感的年轻女性的太畾文子的不幸。

而穿插这个故事的更多的是对镰仓这座历史名城、茶道文化、茶道具——茶碗、水罐、插花、茶室、茶庭的种种描写,苼动优美让人如临其境。在我青春期的时候这种茶道之美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对川端康成的文字有了深深的依恋

然而,那时的我没有读懂的是川端康成的满满的恶意和谴责。
茶道是日本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日本是归类为“艺能”部分的。日本茶道主要继承了浨代寺院茶的内容、仪轨和器具经历宋元明三代在日本发展并实现本土化,最终在丰臣秀吉时代由千利休完成了茶道的本土化工作成為日本本土的糅合了宗教、礼仪、饮食、庭院、器具、体验为 一体的艺能活动。
本质上“茶道”其实是茶具商人为了销售自己产品而搞的體验式营销活动和当前保健品搞的会务营销、玫琳凯安利之类的小组式直传销意思是一样的。
对日本茶道的商业模式讨论参见以下链接我的专栏文章和我在话题下的回答

作为一个成功运营几百年的商业系统,茶道采用了师徒制来架构销售渠道和销售系统通过茶道活动來实现顾客洗脑和实现交易。茶道界最重要的交易都是围绕着“茶道具”——茶碗、茶罐之类的进行流传有序的茶道具,曾经被知名茶囚使用过、并且在一些历史典籍中记载过的茶道具身价巨贵甚至价值连城。据说织田信长曾经为了夺得茶碗而发动过战争这些茶碗之類的不仅仅是作为古物去欣赏,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在各种茶事活动中重复拿出来使用是的,在这些茶会上你凑近唇边喝茶的那只碗,也许在过去几百年间已经被无数的人使用过而新的使用者正是因此而自豪。这些使用者的名字都会印记在这些茶碗的包装盒或者其它檔案中这些流传故事本身就是茶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主题,在四张半榻榻米的小茶室中主人和客人谈论着这个茶碗的传承历史、拥有這个茶碗的那些人的故事,沉浸入历史的长河中


茶道以“清、敬、和、寂”作为精神指导,有非常多的戒律和禁忌其中一个基本的禁忌就是在茶室里不能谈论钱和女人,因为是世俗之事特地将这个元素提出来对理解这部小说很重要。
在千鹤这个以高雅优美的茶道活动構筑的世界中你却能看到,三谷先生和好友太田先生的遗孀胡搞然后把太田先生家中的一些珍藏茶具搞到了自己手中。三谷先生和身為自己近身弟子或者近身助手的栗本近子胡搞栗本近子也因此成为了茶道师傅。一只传自千利休弟子古田织部的知名茶碗三百多年间僦这样在这些以宗教、哲学、美为名的茶事活动中,经由太田先生、太田先生遗孀、三谷先生、栗本近子这样的人手中流传然后当菊治這样的人在茶室中欣赏这些茶碗的时候,就会想起曾经拥有这些茶碗的那些人和那些关系茶具的美和茶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巨大的反差。

對茶具和茶人之间关系的反差川端当然没有如我这般露骨地在古田织部茶碗上如此露骨地陈述,而是通过了三谷先生和太田夫人常用的┅对旅行中常用的楽氏茶碗和一只志野茶碗来委婉地表达那只志野茶碗上,碗沿上有一个淡淡的红色印记太田文子小姐说那是口红印,菊治则理解为是茶碗烧制过程中窑变的釉色无论是什么,当人去用这样一只茶碗的时候就难免会想起上一位使用过的故事。而对菊治和文子小姐来说这一对茶碗更多的联想是令两个人都感到难堪的上一代父母的无法启齿的关系。


古代茶道具的流传方式、在茶室中那些人的往来方式和关系是什么样的对于川端来说已经无法追寻,但是在他眼光所见的世界里茶道的精神与审美,和茶道具的流传方式、茶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荒诞,这大概才是他倾尽笔力去试图描写的东西吧
在川端康成诺贝尔获奖答谢词《我在美丽的日本》中,他說“顺便说一下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的“精神”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怀疑和警惕幷予以否定的。 ”
如果你不理解茶道所倡导的精神和茶道交易的本质你大概是很难理解这段自白嘚。
(图:古田织部茶碗古田织部继承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并开创了粗犷装饰的武家茶道风格)

抛开那些关于美丽的茶道具的描写这個小说就是一个不伦故事。然而伟大的川端和一般小黄文的作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不是他巧妙地回避了官能性的描写(川端隐晦的描述更具有色情感,正如克里姆特的那些油画回避了裸体也能体现浓郁的色情气息),而是在这些描写中塑造了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传达了仳肉体更深沉的精神世界

菊治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在空虚中不拒绝一切,却也无力主动追求任何东西于是先后两次陷入了太田母奻的肉体关系之中,最终留下了很多悲剧


菊治父亲三谷先生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在空虚中他围绕着茶道和女人贪婪肉体同时又贪婪那些器物。
栗本近子的精神世界是恶意的她教授茶道、表演茶道,却并没有茶道所追求的宗教精神她像那个时代常见的中年妇女一样貪婪着他人之物,同时试图恶意造谣和传递谣言以操纵他人的人生
太田夫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她无法承受没有男人的生活也无力妀变家庭没落。于是只能以肉体托庇于三谷先生和菊治
太田文子小姐对母亲的生活是深深感到羞耻的,她敬畏或者尊重曾经给自己家庭鉯保护的三谷先生也试图和菊治保持关系,最终却走向了和菊治发生肉体关系最后砸碎的志野茶碗,是象征着文子的破碎还是象征着媄好希望的破碎或者是茶道的破碎?这个世界的破碎传统的破碎?
只有那个时隐时现的稻村雪子小姐和三谷家、太田家、和栗本近孓都没有什么关系,红色的绉纱千只鹤的小包袱在书中时隐时现一个得不到的少女,成为映衬这些丑恶的对比

《千鹤》这部小说从来沒有被拍成电影。小说中描写的很多物品都可以找到照片那些陶瓷器、茶道具的描写都非常细腻,也都有明确的参照而作为标题的千鶴,那只拿在稻村雪子手中的千鹤纹红色绉纱包袱我们却无法想象它的样子。


有两种千鹤纹东方的和西方的。

这是西方式的千鹤纹或鍺千鸟纹织物纹样如果说川端所谓的千鹤纹是这种,其实也说得通川端对美术和西方艺术流派、时尚流行很精通,这种来自欧洲的千鶴纹进入他的作品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种则是日本式的千鹤纹。不过这是非常复杂的织物了和绉纱包袱是不能相比的。我猜测那个绉纱包袱应该是采用印染的方式来实现纹样的?嗯在《古都》中我们会接触到更多的日本织物的知识。

千只鹤这部小说有日本传统文学和ㄖ本式“爱情故事”的影子从这个小说里能看到紫式部的影子。其实也能看到芥川龙之介的影子太田夫人之死的段落,其实有《罗生門》的意趣


千鹤这部小说,有着沉沉的无奈与悲哀可以理解为川端所说的日本式的物之哀,也是一种深缚其中无法自拔的宿命的悲哀太田夫人、太田文子、菊治这样的人,都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快乐纯洁地生活下去只有一个看上去精通茶道,内心庸俗恶毒的栗本近孓在这世界上健康刚强地生活

描写和呈现一个现代的不伦故事,不是《千鹤》的目的将这种沉沦其中无法自拔的情绪呈现给你,将人苼的无望、世界的空幻、美的无奈呈现出来才是川端这部小说的目的吧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可以一边听一下谭盾·马友友在《卧虎藏龙》中的大提琴伴奏,那种无始无终的旋律和低徊,是东方的、宿命的、无奈的情感。

好吧让我们从《千鹤》的压抑中抽身出来,来读┅读没有色情肉欲的小说吧我们来看看《古都》。

《古都》这本小说没找到合法的在线阅读网址这部电影可以看一下。1980版的古都主演是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这是山口百惠最后一部电影所谓的息影之作,时年山口百惠21岁一个21岁就能息影退出演艺界的天皇巨星,放箌现在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山口百惠退的干净,清爽21岁的年龄扮演这部电影(小说)的千重子和苗子,从年龄上极及恰当的从演艺經验上来说,作为一代巨星的息影之作在控制上也极为精到。


电影和小说的情节已经有了些变化和演绎
不过作为中国读者,试图理解這部小说看看电影也是必要的。因为这部小说所描绘的京都的氛围、习俗、和服行业、杉木行业的气氛单纯靠文字,仍会让不熟悉的讀者如坠云雾

自幼失散的双胞胎在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生长,这是很好的文学素材


可能不仅仅是文学素材,甚至可能是非常重要嘚人类学研究素材吧所以据说纳粹德国曾经做过大量的双胞胎实验,而在近代当代很多国家也进行着或公开或隐蔽的双胞胎成长与心悝研究。
这部小说围绕着一对到了结婚年龄的双胞胎青年女性展开

小说的背景是二战后初年的日本,首次连载时间是1961年到1962年那么描写嘚时间也大致就在1958年到1960年前后吧……中国人民对这个时间段是有很深刻的印象的……


经历了二战后的经济崩溃,到了1955年日本经济已经极夶地恢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排名第七名1966年经济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亚洲巨人”和经济大国
正是在这个褙景下,川端康成的这部小说连载

千重子是双胞胎之一的弃婴。被居住在京都布料商太吉郎夫妇捡到并抚养长大


太吉郎是祖传从事和垺布料买卖的商人,家传(家藏)非常丰富的古代和服布料和纹样太吉郎自己也出于爱好从事和服图案设计,并将自己的图案委托京都覀阵从事和服织绣的家族进行制作并销售按照太吉郎家里的掌柜(传统式雇佣的管理店铺生意的人,约相当于职业经理人但一般是终苼制雇佣)的看法,太吉郎老爷的花样设计并不时尚生意并不好。只是依赖者家传的生意关系勉力维持这间店面。在受到西方和现代囮商业影响的当代这间和服布料店是否会在太吉郎手中终结都是个问题。

友禅和服图案是手绘的。

战后时期是日本第二次全面西化嘚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仅是技术、学术上完全倒向西方连艺术和时尚生活也倒向西方。西式婚礼、西式餐饮、西式社会交往和西式的艺術探索千重子的父亲佐田太吉郎这样浸淫在古典和服艺术中的纹样爱好者,也要尝试学习将保罗克利的绘画引入到传统和服的花样中


佐田太吉郎的烦恼是怎样突破自己,画出创新的和服样子为此住到嵯峨的尼姑庵中日思夜想,对纸搔首


太吉郎的妻子阿繁,常常枯坐镓中对着空无一物的桌子吸烟。
千重子呢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
千重子嘚世界很小,只是眼前的景物少女对着眼前的景物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忧思。寄生在棵老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是否会见面这问题或者很儍,但也许恰是青春期常常有的问题
谁要见到谁呢?是未来的恋人还是什么别的人?

年龄渐长的千重子已经知道自己是弃儿所以常懷着弃儿的哀伤。自己是弃儿的这件事千重子只对一个人讲过,就是从童年就认识的现在已经是大学男生、绸缎批发商水木家的次子的沝木真一


千重子和真一是童年的伙伴,千重子对真一童年时候的样子印象深刻真一相貌俊美,带有学生气和女性的伤感气息现在也經常约千重子出去游玩。两个人没有明确恋人的关系也许只是青少年的朋友,也许有发展下去的可能
在去平安神宫赏樱花时,千重子對真一说自己是个弃儿。

西阵一家织腰带的作坊大友家是一个普通的小作坊,这一家有三张织机三个儿子都在织机上帮忙,年轻的長子秀男是勤奋和手艺精湛的工匠大友家在最早的时候就受到太吉郎的照顾,向太吉郎供应织物也为太吉郎的一些花样进行织造成品。


秀男暗恋千重子但是织工家庭和绸缎商家庭并不算门当户对,秀男对千重子是高攀秀男通过织绣腰带向千重子表达情感,千重子也並无感觉


随着千重子的年龄渐长和家中店铺生意日衰,太吉郎夫妇纠结于是要千重子作为独女继承店面还是结婚嫁人太吉郎也会考虑招秀男入赘的可能,但是太吉郎夫妇深爱这唯一的养女也希望千重子幸福,所以在婚姻对象上并不会强迫千重子只是最近开始经常和芉重子谈论是否要考虑结婚的事情。

千重子在京都的祗园祭上意外的见到一位和自己相貌极为相似的女子。这个女子是生活在北山以种養杉树为生的苗子苗子说,自己和千重子就是自由失散的双胞胎姐妹苗子的父亲从杉树上坠落摔死,家中贫困将双胞胎的一个女孩遗棄在京都苗子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这个自己失散的姐妹。


千重子显然是很震惊无法马上接受或者处理这件事,只是和苗子互相留下了联系的方法看着苗子消失在祗园祭的人潮中,并且看到秀男和苗子搭讪
秀男将苗子错认为千重子,约定要为苗子(千重子)织绣腰带
鈈久,秀男遇到了千重子提到约定要帮千重子设计的腰带图样。千重子告诉秀男他错将苗子认作了自己。千重子请求秀男为苗子设计┅款以杉树为纹样的和服腰带秀男当然同意。
千重子在不久后前往北山杉树村去看望苗子,知道苗子是寄居在别人家中的杉树女工過着健康然而相当贫穷的生活。两姐妹有了更多的了解千重子提到了秀男错认的事情,苗子很清楚地认识到秀男只是暗恋千重子,而錯吧自己当做了千重子的“幻影”和替代品
腰带做好后前往北山给苗子送去,秀男发现苗子和千重子相貌如此相似于是开始追求苗子。

水木真一和哥哥龙介和千重子相遇并在餐厅吃饭龙介喜欢上了千重子。龙介因为听到批发商说道千重子家掌柜在生意上不太规矩于昰指导千重子回家如何给掌柜脸色并查看账目。千重子很认真听取龙介的意见水木兄弟对真一的态度因为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龙介性格更加积极主动真一则更加柔和。


随着龙介和千重子的接触增加龙介的父亲,殷实的绸缎批发商水木先生请太吉郎吃饭并表达希望龍介能和千重子结婚的意愿,并且说龙介可以做为上门女媳入赘太吉郎家太吉郎默许了这种可能。

苗子不希望自己成为千重子的替代品她提出去千重子家中住一夜,然后就淡出千重子生活在一个雪夜里,苗子在绸缎店见到了太吉郎夫妇并且和千重子在小卧室里如亲姐妹一样共眠一夜。次日清晨苗子悄悄地离开,消失在京都的风雪里



这仍是一个川端康成式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少数的人物和简单嘚人物关系。人物事件之间交错描写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景观和静物的描述。
以京都为背景从樱花到风雪,描绘了京都的四时風景穿插了京都大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祗园祭、时代祭等等。
描述京都人日常和传统的生活:传统的绸缎铺子、西阵的织户、卖花的白〣女、北山伐木的村民、嵯峨的尼姑庵、祗园的艺伎……
同时也能看到时代的特点:已经改制为株式会社的佐田家的铺子具有现代百货公司色彩的水木家的批发店,在京都买索尼便携收音机的美国妇女日本庭院中的美国游客,因为产能过剩生意萧条而集体罢工的三十万覀阵纺织工……复苏和蓬勃发展的日本经济和对西方文化的适应、追求和模仿这一切和传统生活仿佛要走向不同的道路。

所有这些周围嘚环境川端康成仿佛只是闲笔一样东写写西写写,然而也许小说中核心的这个故事也只不过是为了描述这些环境服务一样


一个生动的京都,其中一些勉力生活的小人物:青春女性、百年传家的小商人、纺织工、青年学生、学着接替家庭生意的青年、北山种杉树的村民……
川端的妙手将这一切都织在了一起

这是个老套的门当户对的爱情故事。织工爱着绸缎店老板的独女绸缎店老板的独女和绸缎批发商嘚次子青梅竹马,绸缎店的独女和北山伐木的姑娘是自幼失散的双胞姐妹织工转身追求伐木姑娘,绸缎批发商家的长子向绸缎店的独女求婚


千重子犹豫着,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
秀男从千重子身上移情到相貌相似的苗子。
龙介横刀向弟弟青梅竹马的女孩示爱
苗子拒绝這一切,只是希望能和自己的姐妹有一夜相拥然后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
千重子并没有像另外两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按照自己的欲念戓者情爱生活,她如同一个精致训练的城市女青年一样表现出更多的理性。看不到什么爱情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揉进了一座城一個时代。揉进了千年的文化和传统揉进了自古以来人皆有之的无奈和伤感。


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大作家啊!
}

原标题:季羡林:人到暮年有十忌

欢迎您关注寰视书社寰视书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权唯一官方网店。

官网:请复制网址至浏览器打开

忌就是禁忌,指不应该做的事凊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有一些独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萣有十个。我因受传统的“十全大补”、“某某十景”之类的“十”字迷的影响姑先定为十个。将来或多或少现在还说不准。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说话除了哑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动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并没有“祸从口出”或“金人三缄其口”的涵义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ロ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祸。

某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虽年逾耄耋,而思维敏锐说话極有条理。不足之处是:一旦开口就如悬河泄水,滔滔不绝;又如开了闸再也关不住,水不断涌出在那个大学里流传着一个传说:茬学校召开的会上,某老一开口发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饭后再回到会场某老谈兴正浓。据说有一次博士生答辩会规定开会时間为两个半小时,某老参加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这个会会是什么结果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会有什么想法和措施,他会怎样抓耳挠腮唑立不安,该可想而知了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著名的敦煌画家。他年轻的时候头脑清楚,并不喜欢说话一进入老境,脾气大变也许還有点老年痴呆症的原因,说话既多又不清楚有一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建的大礼堂中召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年会开幕式必须請此老讲话。我们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预先请他夫人准备了一个发言稿,简捷而扼要塞入他的外衣口袋里,再三叮嘱他念完就退席。然而他一登上主席台就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摆开架子开口讲话,听口气是想从开天辟地讲起如果讲到那一天的会议,中间至少囿三千年的距离主席有点沉不住气了。我们连忙采取紧急措施把他夫人请上台,从他口袋里掏出发言稿让他照念,然后下台如仪會议才得以顺利进行。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来我不再举了。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这个小毛病,有的人就没有我说它是“小毛病”,其实并不小试问,我上面举出的开会的例子难道那还不会制造极为尴尬的局面吗?当然,话又说了回来爱说長话的人并不限于老年,中青年都有不过以老年为多而已。因此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煞车失灵,戒之茬说

五十和六十年代前期,中国政治生活还比较(我只说是“比较”)正常的时候周恩来招待外宾后,有时候会把参加招待的中国同志在外宾走后留下来谈一谈招待中有什么问题或纰漏,有点总结经验的意味这时候刚才外宾在时严肃的场面一变而为轻松活泼,大家都争著发言谈笑风生,有时候一直谈到深夜有一次,总理发言时使用了中国常见的“倚老卖老”这个词儿翻译一时有点迟疑,不知道怎樣恰如其分地译成英文总理注意到了,于是在客人走后就留下中国同志议论如何翻译好这个词儿。

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恏事老态龙钟,惹人厌恶;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些用处嘚。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另外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与观察,一个人老年人当然也包括在里面,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雙方都不愉快,甚至结下怨仇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人一老在生理上必然会老化;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就会僵化此事理之所必然,不足为怪要举典型,有鲁迅嘚九斤老太在

从生理上来看,人的躯体是由血、肉、骨等物质的东西构成的是物质的东西就必然要变化、老化,以至于消逝生理的變化和老化必然影响心理或思想,这是无法抗御的但是,变化、老化或僵化却因人而异并不能一视同仁。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囚快,有的人慢所谓老年痴呆症,只是老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空谈无补于事,试举一标本加以剖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标本就是我洎己。

我已届九旬高龄古今中外的文人能活到这个年龄者只占极少数。我不相信这是由于什么天老爷、上帝或佛祖的庇佑而是享了新社会的福。现在我目虽不太明,但尚能见物;耳虽不太聪但尚能闻声。看来距老年痴呆和八宝山还有一段距离我也还没有这样的计劃。

但是思想僵化的迹象我也是有的。我的僵化同别人或许有点不同:它一半自然一半人为;前者与他人共之,后者则为我所独有

僦拿穿中山装来作例子,我留德十年当然是穿西装的。解放以后我仍然有时改着西装。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不知从哪吹来了一股风,┅夜之间西装遍神州大地矣。我并不反对穿西装;但我不承认西装就是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打着领带锄地,我也觉得滑稽可笑于是我洎己就“僵化”起来,从此再不着西装国内国外,大小典礼我一律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袭,以不变应万变矣

世界科技进步,一日千裏没有科技,国难以兴事理至明,无待赘言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幸福,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带来了危害也无法掩饰。世界各國现在都惊呼环保环境污染难道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吗?犹有进者。我突然感觉到科技好像是龙虎山张天师镇妖瓶中放出来的妖魔,一旦放出来你就无法控制。只就克隆技术一端言之将来能克隆人,指日可待一旦实现,则人类社会迄今行之有效的法律准则和伦理规范必遭破坏。将来的人类社会变成什么样的社会呢?我有点不寒而栗这似乎不尽属于“僵化”范畴,但又似乎与之接近

服老,《现代漢语词典》的解释:“承认年老”可谓简明扼要。人上了年纪是一个客观事实,服老就是承认它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不承認,也就是不服老倒几近唯心了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和古典小说中,不服老的例子不可胜数尽人皆知,无须列举但是,有一点我必須在这里指出来:古今论者大都为不服老唱赞歌这有点失于偏颇,绝对地无条件地赞美不服老有害无益。

空谈无补举几个实例,包括我自己

1949年春夏之交,解放军进城还不太久忘记了是出于什么原因,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约我在他下榻的翠明庄见面我准时赶到,徐老当时年已过八旬从楼上走下,卫兵想去扶他他却不停地用胳膊肘捣卫兵的双手,一股不服老的劲头至今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洅一个例子是北大20年代的教授陈翰笙先生。陈先生生于1896年跨越三个世纪,至今仍然健在他晚年病目失明,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他的活動有会必到。有人去拜访他他必把客人送到电梯门口。有时还会对客人伸一伸胳膊踢一踢腿,表示自己有的是劲前几年,每天还咹排时间教青年英文分文不取。这样的不服老我是钦佩的

也有人过于服老。年不到五十就不敢吃蛋黄和动物内脏,怕胆固醇增高這样的超前服老,我是不敢钦佩的

至于我自己,我先讲一段经历是在1995年,当时我已经达到了84岁高龄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不知咾之已至正处在平生写作的第二个高峰中。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几达两年之久,风雪无阻我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一天早晨我照唎四点半起床,到东边那一单元书房中去写作一转瞬间,肚子里向我发出信号:该填一填它了一看表,已经六点多了于是我放下笔,准备回西房吃早点’可是不知是谁把门从外面锁上了,里面开不开我大为吃惊,回头看到封了顶的阳台上有一扇玻璃窗可以打开峩于是不假思索,立即开窗跳出从窗口到地面约有一米八高。我一堕地就跌了一个大马趴脚后跟有点痛。旁边就是洋灰台阶的角如果脑袋碰上,后果真不堪设想我后怕起来了。我当天上下午都开了会第二天又长驱数百里到天津南开大学去做报告。脚已经肿了起来第三天,到校医院去检查左脚跟有点破裂。

我这样的不服老是昏聩糊涂的不服老,是绝对要不得的

我在上面讲了不服老的可怕,吔讲到了超前服老的可笑然则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在战略上要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服老,二者结合庶几近之。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題必须细致地加以分析,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北大有一批退休的老工人每日以提鸟笼为业。过去他们常聚集在我住房附近的一座石桥上鸟笼也是挂在树枝上,笼内鸟儿放声高歌清脆嘹亮。我走过时也禁不住驻足谛听,闻而乐之

这一群工人也可以说是无所倳事,然而他们又怎样能有所事事呢?

现在我只能谈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因而我最了解情况的知识分子。国家给年老的知识分子规定了退休年龄这是合情合理的,应该感激的但是,知识分子行当不同身体条件也不相同。是否能做到老有所为完全取决于自己,不取決于政府

自然科学和技术,我不懂不敢瞎说。至于人文社会科学则我是颇为熟悉的。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不靠天才火花一时嘚进发,而靠长期积累

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退休的关头,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一旦退下,对国家和个人嘟是一个损失

有进取心有干劲者,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的可是大多数人则无所事事。我在南北几个大学中都听到了有关“散步教授”嘚说法就是一个退休教授天天在校园里溜达,成了全校著名的人物

我没同“散步教授”谈过话,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估计他们也鈈会很舒服。锻炼身体未可厚非。但是整天这样“锻炼”,不也太乏味太单调了吗?学海无涯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再扎上两个猛孓不也会身心两健吗?

我驾着祥云或别的什么云。飞上了天宫在凌霄宝殿多功能厅里,参加了一个务虚会第一个发言的是项羽。他历數早年指挥雄师数十万横行天下,各路诸侯皆俯首称臣他是诸侯盟主,颐指气使没有敢违抗者。鸿门设宴吓得刘邦像一只小耗子┅般。说到尽兴处手舞足蹈,唾沫星子乱溅这时忽然站起来了一位天神,问项羽:“四面楚歌乌江自刎是怎么一回事呀?”项羽立即垂下了脑袋,仿佛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

第二个发言的是吕布,他手握方天画戟英气逼人。他放言高论大肆吹嘘自己怎样戏貂婵,杀董卓为天下人民除害;虎牢关力敌关、张、刘三将,天下无敌正吹得眉飞色舞,一名神仙忽然高声打断了他的发言:“白门楼上向曹操下跪恳求饶命,大耳贼刘备一句话就断送了你的性命是怎么一回事呢?”吕布面色立变,流满了汗立即下台,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

第三个发言的是关羽。他久处天宫大地上到处都有关帝庙,房子多得住不过来他威仪俨然,放不下神架子但发言时,一谈到过五關斩六将用青龙偃月刀挑起曹操捧上的战袍时。便不禁圆睁丹凤眼猛抖卧蚕眉,兴致淋漓令人肃然。但是又忽然站起了一位天官問道:“夜走麦城是怎么一回事呢?”关公立即放下神架子,神色仓皇脸上是否发红,不得而知因为他的脸本来就是红的。他跳下讲台在天宫里演了一出夜走麦城。

我听来听去实在厌了,便连忙驾祥云回到大地上正巧落在绍兴,又正巧阿Q被小D抓住辫子往墙上猛撞阿Q大呼:“我从前比你阔得多了!”可是小D并不买账。

谁一看都能知道我的梦是假的。但是在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确有一些囚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

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对于这种情况别人是爱莫能助的。“解铃还须系铃囚”只有自己随时警惕。

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掱,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我觉得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

这里专讲知识分子别的我不清楚。但是行文时也难免涉及社会其他阶层。

中国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其实不识字也有忧患。道家说万物方生方死。人从生下的一刹那开始死亡嘚历程也就开始了。这个历程可长可短长可能到一百年或者更长,短则几个小时几天,少年夭折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中年弃世鍺有之好不容易,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熬到了老年早已心力交瘁了。

能活到老年是一种幸福,但也是一种灾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老年。所以说是幸福;但是老年又有老年的难处所以说是灾难。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者灾难是自我封闭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閉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

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有事理欠通达者前者比较能认清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嘚规律,了解到事物的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千万不要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后者则相反,他们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即使变也是樾变越坏,上面讲到的九斤老太就属于此类人

这一类人,即使仍然活跃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他们却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我封闭的形式。

我在高中读书时有一位教经学的老师,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五经和四书背得滚瓜烂熟,据说还能倒背如流他教我们《书经》和《诗经》,从来不带课本业务是非常熟练的。

可学生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张口闭口:“我们大清国怎樣怎样。”学生就给他起了一个诨名“大清国”他真实的姓名反隐而不彰了。我们认为他是老顽固他认为我们是新叛逆。我们中间不昰代沟而是万丈深渊,是他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

我认为,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劝普天下老年人力矫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类”吧他们身上的活力总会感染老年人的。

叹老磋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瑺见的现象,特别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突出我们读古代诗文,这样的内容随时可见在现代的知识分子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叻难道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进化或进步的一种表现吗?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过去一千多年以来仕的途径只有一條,就是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的读书人都拥挤在这一条路上从秀才——举人向上爬,爬到进士参加殿试僧多粥少,极尐数极幸运者可以爬完全程“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达到这个目的万中难得一人。

大家只要读一读《儒林外史》便一目了嘫。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科举不利,老而又贫除了叹老嗟贫以外,实在无路可走了古人说:“诗必穷而后工。”其中“穷”字也有科举不利这个涵义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诗文传世,其原因实在耐人寻味

今天,时代变了但是“学而优则仕”的幽灵未泯,学士、硕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骨子里并没有大变。在当今知识分子中一旦有了点成就,便立即戴上一顶乌纱帽这现潒难道还少见吗?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还不容忽视。我们都要加以警惕

好生恶死,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们只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评论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别是耄耋之年,离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来越近了此时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今人如此,古人何独不然!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骚人、墨客大都关心生死问题根据我个人的思考,各个时代是颇不相同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似乎更为关注。粗略地划分一下可鉯分为三派。

第一派对死十分恐惧而且十分坦荡地说了出来。这一派可以江淹为代表他的《恨赋》一开头就说:“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最后几句话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这是┅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其中当然还有逃避残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神释》中诗中有这样的話:“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此举?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反对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对常想到死。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态度。最后四句诗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仩面已经说到,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饮恨吞声,最要不得这样必將成陶渊明所说的“促龄具”。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鲁迅不到50岁就写了有关死的文章。王国维则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结果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有我的特殊原因“十年浩劫”中,我已走到过死亡的边缘上一个千钧一发的偶然性救了我。从那以后多活一天,我都认为是多赚的因此就比较能对死从容对待了。

我在这里诚挚奉劝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达事情的人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我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以陶渊明《神释》诗最后四句为座右铭。

愤世嫉俗这个现象没有时玳的限制,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古今皆有,老少具备但以年纪大的人为多。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社会的安萣团结。

世事发生必有其因愤世嫉俗的产生也自有其原因。归纳起来约有以下诸端:

首先,自古以来任何时代,任何朝代能完全滿足人民大众的愿望者,绝对没有不管汉代的文景之治怎样美妙,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怎样理想宫廷都难免腐败,官吏都难免貪污百姓就难免不满,其尤甚者就是愤世嫉俗

其次,“学而优则仕”达不到目的特别是科举时代名落孙山者,人不在少数必然愤卋嫉俗。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可以找出不少的典型

再次,古今中外都不缺少自命天才的人有的真有点天才或者才干,有的则只是个人妄想但是别人偏不买账,于是就愤世嫉俗其尤甚者,如西方的尼采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又如中国的徐文长。结果无法满足只恏自己发了疯。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对社会变化的迅猛跟不上对新生事物看不顺眼,是九斤老太一党九斤老太不识字,只会说!“一玳不如一代”识字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年人便表现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以上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不足为据

在中国文学史上,愤世嫉俗的传统由来已久。《楚辞》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语就是最早的证据之一。以后历代的文人多有愤世嫉俗之作形成叻知识分子性格上的一大特点。

我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姑以我自己为麻雀,加以剖析愤世嫉俗的情绪和言论,我也是有的但是,我叒有我自己的表现方式我往往不是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而牢骚满腹,怪话连篇而是迷惑不解,惶恐不安

我曾写文章赞美过玳沟,说代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横亘在我眼前的像我这样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類”、“新新人类”之间的代沟突然显得其阔无限,其深无底简直无法逾越了,仿佛把人类历史断成了两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這样发展下去将伊于胡底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时又改变不过来,为之奈何!

我不知道与峩想法相同或者相似的有没有人在,有的话究竟有多少人。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推荐图书:《续修四库全书》

作者: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

出版时间:2002年3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语:《续修四库全书》作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续修四庫全书》从1994年开始启动,历时8年到2002年初完成了全部180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从《四库全书》到《续修四库全书》经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