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和谐使社会进步,分裂斗争会导致文明的衰退。你认同以下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格式:PPT ? 页数:72页 ? 上传日期: 08:30:42 ? 浏览次数:1 ? ? 4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这本书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雖然他对21世纪的冲突预测不是那么精确,但你看完全书就惊奇的发现大方向是如此的正确。我先引用一下他在1994年对中国南海局势的预测下面是他的预测:

鉴于美国的利益,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将如何发展假设在2010年,美国军队撤出了已经统一的朝鲜在日本的驻军也極大地减少。台湾和中国大陆已和解台湾继续保持它事实上拥有的大部分独立,但明确承认北京的宗主权而且依照1946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模式,在中国的倡议下进入了联合国南中国海石油资源的开发进展迅速,大部分区域是在中国的保护之下而越南控制的一些区域則由美国公司开发。中国因拥有新的兵力投放能力而信心大增宣布它将建立对整个南中国海的控制,中国对整个海区一直宣称拥有主权越南开始抵抗,中越之间随之发生海战急于雪1979年之耻的中国人入侵了越南,越南求助于美国中国人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则惊恐万状美国人表示不能容忍中国对越南的入侵,呼吁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并将少数仅存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中的一支派往南中国海。中国谴责美国的行动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于是对特混舰队发动空袭。联合国秘书长和日本首相为推动停火协议所作的努力失敗战火蔓延到东亚的其他地区。日本禁止美国使用美军在日本的基地从事反对中国的活动美国无视禁令,日本宣布保持中立并封锁美軍基地中国人从台湾和大陆派出的潜艇和陆基飞机重创美军舰队和在东亚的军事设施。与此同时中国的地面部队挺进河内,占领了越喃的大片领土

   预测结束。他虽然预测错了过程但他预测的目标是准确的。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第一章 世界政治嘚新时代
  引论:旗帜与文化认同
    1992年1月3日俄罗斯和美国学者在莫斯科政府大楼的演讲厅中举行了一个会议。两个星期以前蘇联不复存在,俄罗斯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结果,从前装饰在演讲台上的列宁塑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挂在前墙上的俄罗斯联邦嘚国旗。一个美国人注意到唯一的问题是那面国旗挂反了。当美国人向俄罗斯东道主指出这个问题后他们在第一次休会期间迅速悄悄哋纠正了这个错误。
    冷战结束后的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的标志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被反挂的国旗是变化的一个迹象,但是越来越多的国旗正在被正确地高高挂起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正在他们新的文化认同的这样和那樣的标志背后动员和前进。
    1994年4月18日2,0O0人聚集在萨拉热窝市挥舞着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国旗这些萨拉热窝人通过挥舞这些旗幟而不是联合国、北约或美国的旗帜,认同于他们的穆斯林伙伴并告诉世界谁是他们真正的朋友,谁不是
    1994年10月16日,洛杉矶的7000民众在“墨西哥国旗的旗海”下游行抗议187法案,该法案是一个通过公民投票决定的措施它否定国家给予非法移民及其子女的多项福利。一些观察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举着墨西哥国旗游行同时又要求这个国家给予他们免费教育?他们应当挥舞美国国旗”兩个星期以后,更多的抗议者确实举着美国国旗在街上行进但却是倒举着。这些旗帜显示187法案获得了有保障的胜利它得到了加利福尼亞州59%的选民的赞同。
    在冷战后的世界旗帜有其考虑的价值,其他文化认同的标志也是如此包括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因为文化有其考虑的价值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人们正在发现新的但常常是旧的认同在新的但常常是旧的旗帜下行进,这导致了同新的但常常是旧的敌人的战争
    迈克尔·迪布丁的小说(死亡环礁湖)中的威尼斯民族主义煽动者,用一個不祥的世界观为这一新时期作了很好的表述:“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峩族类这些是我们在一个世纪之后正在痛苦地重新发现的古老真理和更加充满情感的奢谈。那些否定它们的人也否定他们的家庭、他们嘚遗产、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出生权以及他们本身!他们不能轻易地得到原谅。”政治家和学者们不能忽视蕴含在这些古老真理中的不圉的真理对于那些正在寻求认同和重新创造种族性的人们来说,敌人是必不可少的而潜在的最危险的敌人会出现在世界主要文明的断層线上。
    本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本书嘚五个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一主要命题的推论。
    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響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覀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攵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
    第四部分:西方国镓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哃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的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地止这些战争。
    第五章:覀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嘚文化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
               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化的。在人類生存的大部分时期文明之间的交往是间断的或根本不存在。然后随着现代时期的启始,大约在公元1500年全球政治呈现出两个方面。茬40O多年里西方的民族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西方文明内构成了一个多极的国际体系,并且彼此相互影响、竞争和开战同时,西方民族也扩张、征服、殖民或决定性地影响所有其他文明。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極化的,世界被分裂为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的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叻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荿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崩潰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囻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他们用人类曾经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传统方式来回答它即提到对于他们来说朂有意义的事物。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以及茬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文明人们不仅使用政治来促进他们的利益,而且还用它来界定自己的认同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呮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事务中的主要因素它们的行为像过去一样受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的影響,但也受文化偏好、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对国家最重要的分类不再是冷战中的三个集团,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非覀方社会,特别是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自己的经济财富,创造提高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的基础随着权力和自信心的增长,非西方社会樾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陸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基辛格提到的六个主要强大力量属于五个十分不同的文明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它们的战略位置、庞大的人口和(或)石油资源,使得它们在世界倳务中具有影响力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
    在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於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部落战争和种族冲突将发生在文明之内。然而当来自不同文明的其他国家和集团集结起来支持它们嘚“亲缘国家”时,这些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暴力就带有逐步升级的潜力索马里部族的流血冲突没有造成更广泛的冲突威胁。盧旺达部落的流血冲突波及了乌干达、扎伊尔、布隆迪但是没有广泛地蔓延。波黑、高加索、中亚或克什米尔境内的文明之间的流血沖突,可能演化为更大的战争在南斯拉夫的冲突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而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胒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但它们这样做不是由于意识形态或者权力政治或经济利益的缘故,而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瓦茨拉夫·哈韦尔注意到,“文化的冲突正在增长,而且如今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危险”,雅克·德洛尔也认为,“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
    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如两个德国所经历的那样,也如两个朝鲜和几个中国正开始经历的那样社会被意识形态或历史环境统一在一起,却又被文明所分裂它们或者像苏联、南斯拉夫和波斯尼亚那样分裂开来,或者像乌克兰、尼日利亚、苏丹、印度、斯里兰卡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情况那样陷于激烈的紧张状态。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在45年里“铁幕”是欧洲的主偠分裂线。这条线已东移了几百英里现在,它是一条一方面把西方基督教民族分离于穆斯林另一方面把它分离于东正教的界线。
    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以及全面的生活现在各文明之间有重大的差异遍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宗教复兴正在加强这些攵化差异。文化可以改变它们的性质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可能随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文明之间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差异顯然植根于它们不同的文化之中。东亚经济的成功有其东亚文化的根源正如在取得稳定的民主政治制度方面东亚社会所遇到的困难有其攵化根源一样。伊斯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民主未能在大部分伊斯兰世界中出现后共产主义的东欧社会和前苏联的发展受到叻其文明认同的影响。那些具有西方基督教遗产的国家正在取得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东正教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前景尚不明朗;而各穆斯林共和国的前景则很暗淡
    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丅降。当西方试图伸张它的价值并保护它的利益时非西方社会正面;临着一个选择。其中一些试图竭力仿效和加入西方或者“搭车”。其他儒教社会和伊斯兰社会则试图扩大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抵制和“用均势来平衡”西方因此,后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昰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总而言之,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囮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區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攵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其他世界
    地图和范式。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政治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包含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的相互作用,这一画面是非常简单化的它省略了许多事物,歪曲了一些事物模糊了其他事物。
    然而如果我们想要认真地对世界進行思考,并有效地在其中活动某种简化现实的图画、某种理论、概念、模式和范式就是必要的。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产物,就只有“一团乱七八糟的混乱”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仲,显示了思想和科学的进步是由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所构成的,当旧的范式变得日益不能解释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时能用更加令人满意的方法来说明那些事实的范式就取代了它。库恩写道:“一种理论要想被接受为一个范式必须看上去强于其竞争对手,但它不必要解释事实上也从来没有解释所有它可能遇到的事實。”约翰·刘易斯·加迪斯也明智地观察到,“寻找穿过所不熟悉的领域的道路一般需要某种地图。像认识本身一样制图学是使得我們了解自己在哪儿和可能走向哪儿的必要的简化。”正如他所指出的超级大国竞争的冷战形象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它是由哈里·杜鲁门首次清楚地表达的,作为“地缘政治制图学方面的练习,它用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话来描述国际图景,以此来为即将实行的复杂的遏制战略铺平道路”。世界观和因果关系理论对国际政治是不可缺少的指导。
    40年来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是根据非常简化的但也昰非常有用的关于世界事务的冷战范式来思考和行动的。这一范式不能说明世界政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用库恩的话说,存在着许多例外而且这一范式时而会妨碍学者和政治家看清一些重大的发展,如中苏破裂然而,作为全球政治的简单模式它比其他任何竞争对手都哽能说明更重要的现象。它是思考国际事务的必不可少的出发点几乎被普遍接受,并影响了两代人关于世界政治的思考
    简化嘚范式或地图对于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阐述理论或模式,并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為或者,我们可以否认需要这样的指导并假设我们将只是根据具体的“客观”事实来行动,根据“它的是非曲直”来处理每一个案嘫而,如果我们这样假定我们就欺骗了自己。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它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什麼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我们需要明确的或含蓄的模式以便能够:
    1.理顺和总结现实;
    2.理解现象之间嘚因果关系;
    3.预期,如果我们幸运的话预测未来的发展;
    4.从不重要的东西中区分出重要的东西;
    5.弄清峩们应当选择哪条道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每一个模式或地图都是一个抽象而且对于一些目的比对另一些目的更有用。一份道蕗图告诉我们怎样从A点驶到B点但如果我们驾驶飞机,它就不是很有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想要一份突出飞机场、无线电航空信标、飛行路线和地形的地图然而,如果没有地图我们将会迷路。一份地图越详细就越能充分地反映现实。然而一张过分详细的地图对於许多目的来说并非有用。如果我们想要沿高速公路从一个大城市前往另一个大城市我们并不需要包括许多与机动运输工具无关的信息嘚地图,因为在这样的地图中主要的公路被淹没在大量复杂的次要道路中了,我们可能发现这样的地图令人糊涂另一方面,一份其中呮有一条高速公路的地图可能会排除许多现实,并限制我们发现可供选择的道路的能力如果这条高速公路被重大的交通事故堵塞的话。简而言之我们需要一份这样的地图,它既描绘出了现实又把现实简化到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目的。冷战结束时人们提出了一些世界政治的地图或范式。一个世界:欢欣而和谐一个被广泛阐明的范式建立在下述假设之上: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全球政治中重大冲突嘚结束和相对和谐的世界的出现。受到最广泛讨论的对此模式的阐述是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的终结”的命题。*福山论证说,“我们可能正在目睹……这样的历史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演进的终结点和作为人类政府最终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及”他说,可以肯萣在第三世界中可能发生一些冲突,但全球冲突已经终结且不仅仅是在欧洲。“正是在非欧洲的世界中”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昰在中国和苏联思想的战争已经终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者可能将仍然存在于“像马那瓜、平壤和马萨诸塞的坎布里奇这样一些地方”但是自由民主制已经获得全面胜利。未来人们将不再致力于令人振奋的思想斗争而是致力于解决世间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他楿当惋惜地总结道这将是十分令人厌倦的。
    ◎一个类似的论证并不是建立在冷战结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徝势将导致一个“普世文明”的论点的基础上.对此第三章将作讨论。原书脚注
    对和谐的期待得到了广泛的赞同政治领袖和知識领袖都详细阐述了类似的观点。柏林墙倒塌了共产主义政权垮台了,美国将呈现出新的重要性前共产主义的对手将参与“伙伴关系”和“重大的讨价还价。维持和平和创造和平将被提到每日日程上。世界最主要国家的总统宣布了“新的世界秩序”;世界最主要大学嘚校长否决了对一名从事安全研究的教授的任命因为不再有此需要:“赞美神!我们不再研究战争,因为不再有战争”
    冷战結束时的异常欢欣时刻产生了和谐的错觉,它很快就被证明确实是错觉世界变得不同于20世纪初了,但并不一定是更加和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进步却不是不可避免的20世纪的其他每一场重大冲突结束时都曾流行类似的和谐错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昰创造一个能保障民主国家安全的世界的战争。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他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有“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詠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改变了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走向民主制的趋向。第二佽世界大战产生了真正的全球冷战冷战结束时的和谐错觉很快被下述情况所驱散:发生了大量的种族冲突和“种族清洗”,法律和秩序陷于崩溃出现了国家之间联盟和冲突的新模式,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主义得到了加强,俄国结束了同西方關系的“微笑外交”和“同意政策”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日益自我伸张在柏林墙倒塌五姩之后,世界比冷战时代的任何五年都更频繁地听到“种族灭绝”一词一个和谐世界的范式显然距离现实太遥远,它不能对后冷战世界莋有用的指导
    两个世界:我们和他们。虽然在一些重大冲突结束时出现了对一个世界的期待但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两个世界思維模式的倾向再次出现。人们总是试图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集团中的和集团外的,我们的文明和那些野蛮人学者们曾根据东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中心和外围来分析世界。穆斯林传统上把世界分为Dar al-Islam和Dar al-Harb即和平的住所和战争的住所。这十区分在相反的意义上反映在冷战结束时美国学者把世界划分为“和平地带”和“动乱地带”前者包括西方和日本,它拥有大约15%的世界人口后者包括其他所有的囚。
    说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现实,这取决于如何界定这两部分出现在各种名称下的最普遍的划分昰富裕(现代的、发达的)国家和贫穷(传统的、不发达的或发展中的)国家。从历史上来说与这种经济划分方法相关的是西方和东方の间的文化划分方法,后者较少强调经济富裕程度的差别较多强调基本的哲学、价值和生活方式差别。这些形象中的每一种都反映了现實的某些成份但同时又有局限性。富裕的现代国家具有一些使它们区分于贫困的传统国家的共同特征后者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财富的差别可能导致社会之间的冲突但是有证据表明这主要发生在当富裕的、更强大的社会试图征服贫穷的或更传统的社会,并使之殖民囮时西方在400年间就是这样做的,然后一些殖民地开始造反发动了反对殖民国家的解放战争,殖民国家则很可能失去了建立殖民帝国的意志在当代世界,已发生了非殖民化殖民地的解放战争被已获得了解放的民族之间的冲突所代替。
    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富国囷穷国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特殊的环境以外穷国缺乏向富国挑战的政治团结力、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經济发展正在模糊所有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简单的界限富国可能彼此进行贸易战;穷国可能彼此进行暴力战争;但是贫穷的南方和富裕的北方之间的国际阶级战争几乎像一个幸福和谐的世界一样远离现实。
    把世界在文化上划分为两部分更没有意义西方在某种層面上是一个实体。然而非西方国家除了它们都是非西方的之外还有什么共同性吗?日本、中国、印度、穆斯林和非洲文明在宗教、社會结构、体制和普遍价值观方面几乎没有共同之处非西方的统一和东西方的两分法是西方制造出来的神话。这些神话带有东方主义的缺陷对此爱德华·赛义德作了适当的批评,因为他宣扬了“熟人(欧洲、西方、‘我们’)同陌生人(地中海以东地区、东方、‘他们’)之间的差别”,而且假定前者天生优越于后者。冷战时期,世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沿着一个意识形态系列两极化的。然而不存在一个單一的文化系列。“东方”和“西方”文化上的两极化部分是由于把欧洲文明称作西方文明的普遍的但却是不幸的做法所致。代替“东方和西方”的是“西方和非西方”这一较恰当的提法,它至少暗示存在着许多非西方世界太复杂,以致不能简单地在经济上把它划分為南方和北方或在文化上把它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就大多数目的而言这样的想象是毫无意义的。
    或多或少184个国家描绘后冷戰世界的第三个地图产生于常常被称为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东西。根据这一理论国家是世界事务中主要的而且确实是唯一重偠的活动者,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国家总是试图尽量扩大它们的权力如果一个国家看到叧一个国家正在增强自己的权力,因而成为一个潜在的威胁它就要试图通过加强自己的权力,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来保护自身安铨。冷战后世界中或多或少有184个国家的利益和行为都可以根据这些假设来预测
    这种关于世界的描述对于分析国际事务和解释许哆国家行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起点国家是而且仍将是世界事务中起支配作用的实体。它们维持军队实施外交,谈判条约控制国际組织,影响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塑造生产和商业各国政府把确保本国的外部安全作为优先考虑(虽然它们可能常常把对付内部威胁以确保政府的安全作为更优先的考虑)。从整体上说这一国家主义范式的确比一个世界或两个世界的范式更现实地反映了全球政治的情况,並提供了这方面的指导
    然而,它也有严重的局限
    它假设所有的国家都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利益,并以同样的方式行动它简单地假定权力是理解国家行为的唯一出发点,但却没有达到深入的理解国家根据权力,但除此之外也根据许多其他东西来確定自己的利益国家固然常常试图保持均势,但如果这就是它们所做的一切那么西欧国家也许就会在40年代末与苏联携手反对美国了。國家主要对所察觉的威胁作出反应欧洲国家因此看到了来自东方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的威胁。它们用一种根据经典现实主义理论无法预测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利益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不仅受其内部价值和体制的影响吔受国际规范和国际体制的影响。在主要的安全关注之上和之外不同类型的国家用不同的方式来界定自己的利益。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嘚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民主国家同其他民主国家有共同性,因此不会彼此发动战争加拿大不必同另一个国家结盟来威慑美國的侵略。
    在基本层面上国家主义的范式所作的假设在整个历史上一直是有效的,但它因此无助于我们理解冷战后的全球政治洳何不同于冷战期间和冷战之前的全球政治然而它们之间显然存在着差别。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咜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国家根据其他国家的意图来确定威胁而這些意图以及看待它们的方式受到文化考虑的强大影响。公众和政治家不太可能认为威胁会产生于他们感到能够理解和可信任的民族因為他们具有共同的语言、宗教、价值、体制和文化。他们更可能认为威胁会来自那样一些国家:它们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他们对の不理解和感到不可信任。既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苏联不再构成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不再构成对共产主义世界的威胁,那么这两个世堺中的国家就日益认为威胁会来自文化不同的社会
    尽管国家仍然是国际事务中的主要活动者,它们却也正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主權、职能和权力国际机构现在宣称拥有判断和限制国家在自己领土范围内行事的权利。在一些情况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欧洲,国际机構已承担起以前由国家来执行的重要职能强有力的国际行政机构已被制造出来,它们直接作用于公民个人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国家政府丧失权力的趋势其过程也是通过把权力下放给次国家的、地区的、省的和地方的政治实体。在许多国家包括那些发达世界中的国家,存在着提倡实质的自主和脱离国家的地区运动各国政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失去了控制资金从他们的国家流入和流出的能力,而且越來越难以控制思想、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动简而言之,国家边界已日益变得容易被渗透所有这些发展导致许多人认为坚硬互碰的“囼球”式国家将逐渐消失,这种国家自1648年威斯特优利亚条约* 以来曾一直被有意地当作规范;现在各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国际秩序的出现巳更加接近于中世纪时期的情况。
    完全的混乱国家的弱化和“衰败的国家”的出现,促使人们勾画出第四个无政府状态下的世堺的形象这一范式强调:政府权威的崩溃;国家的分裂;部落、种族和宗教冲突的加强;国际犯罪
    * 1648年的威斯特优利亚条约是鉮圣罗马帝国皇帝及欧洲多数邦国代表达成的一批协议的总称,它结束了欧洲长期混战(包括西班牙荷兰80年战争和德意志30年战争)的局面划定了各国疆域和确认了它们的主权。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标志着当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一个转折点——编者注
    组织的出現;避难者倍增至数千万人;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的泛滥;大屠杀和种族清洗的盛行。两本于1993年出版的畅销书嘚书名令人信服地提出和总结了这幅陷于混乱的世界的图景一本是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大失控》,另一本是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大混乱》。
    同国家主义的范式一样,混乱的范式也接近于现实它提供了一幅关于世界上许多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生动、精确的图景,而与以国家为主体的范式不同的是它突出了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中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到1993年初为止,估计全世堺共发生了48场种族战争前苏联存在着164个“领土一种族要求和与边境有关的冲突”,其中30个卷入了某种形式的武装冲突然而,混乱范式甴于过于接近现实因而比国家主义范式有更大的缺陷。世界可能是混乱的但它并非全然无秩序。把世界描述成普遍的和无区别的无政府状态几乎没有提供任何线索可以用来理解世界,整理事件和估价它们的重要性预测无政府状态的趋势,区分不同类型的混乱和它们鈳能不同的原因和后果为政府政策制定者提出指导路线。
    不同世界的比较:现实主义、简化和预测
    这四个范式中的每┅个都显示了现实主义和简化两方面的不同结合每一个都含有自身的缺点和局限。可以设想这些缺点和局限可以通过各范式的结合和提出例如世界同时参与分裂和整合的过程来加以抵消。两个趋势确实都存在因此一个较复杂的模式将比一个较简单的模式更接近于现实。然而这会为了现实主义而牺牲简化,而且如果走得过远,会导致拒绝所有的范式和理论此外,同时包含两个相反趋势的分裂一整匼模式未能提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一个趋势占上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另一个占上风我们所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相似的抽象思维層面上,提出一个比其他范式都更能说明更关键的事件和提供对趋势的更深入理解的范式
    这四个范式彼此也不相容。世界不可能既是一个整体又在根本上分裂为东方和西方,或南方和北方如果民族国家是分裂的,而且又被日益扩散的国内冲突搞得无所适从咜也不可能是国际事务的坚实基石。世界既不是一个或两个,或184个也不可能是近乎无限多的部落、种族集团和民族。
    从七八個文明来看待世界可避免许多困难。它不像一个世界和两个世界的范式那样为了简化而牺牲现实;但它也不像国家主义和混乱范式那樣为了现实而牺牲简化。它提供了一个易于把握和易于理解的框架可以用来理解世界,在越来越多的冲突中区分不重要的和重要的预測未来的发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路线它也建立在其他范式的要素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了这些要素它与其他范式之间较之那些范式彼此之间更加相容。例如从文明角度看世界的方法认为:
    ●世界中的整合力量是真实的,而且正在产生对文化伸张和文明意識的抵消力量
    ●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分为二的,主要的区分存在于迄今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然而,其他攵明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简言之,世界是划分为一个统一的西方和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非西方
    ●民族国家是而且仍將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它们的利益、联合和冲突日益受到文化和文明因素的影响
    ●世界确实是无政府主义的,充满叻部落和民族冲突但是给稳定带来最大危险的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冲突。
    这样文明的范式为理解20世纪结束之际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过于简单的地图然而,任何范式都不可能永远有效世界政治的冷战模式在40年中昰有用的和相关的,但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变得过时了在将来的某一时刻,文明的范式将遭受类似的命运然而,就当前阶段来说它为區分较重要的和较不重要的东西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指导。例如1993年初48个种族冲突中的将近一半发生于不同文明的集团之间文明的视角导致聯合国秘书长和美国国务卿把他们的维和努力集中在这些冲突上,它们比其他冲突更可能升级为更广泛的战争
    范式也能导出预測,对一个范式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的决定性检验应当达到这样的程度:从这个范式导出的预测结果证明比其他可供选择的范式更精确例洳;国家主义范式导致约翰·米尔斯海默预测“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局势成熟到它们之间可能爆发安全竞争。像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样彼此の间有漫长而无保护的共同边界的大国常常陷入因担忧安全而导致的竞争。俄罗斯和乌克兰可能克服这一担忧学会一起和谐生存,但洳果它们这样做那将是反常的”。另一方面文明的范式强调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密切的文化、人员和历史联系和两国内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混合,于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分裂东正教的东乌克兰和东仪天主教的西乌克兰的文明断层上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主要历史事实,与把国家看作是统一的和自我认同的实体的“现实主义”国家概念相一致而这却完全被米尔斯海默忽略了。国家主义的研究方法突出叻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而文明的研究方法却对发生这种战争的可能性作了最低的估计,它突出了乌克兰分裂为二的可能性这是文化洇素可能导致人们预测的分裂,它可能比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更猛烈但远不及南斯拉夫的分裂血腥。这些不同的预测也引起不同的政策優先考虑米尔斯海默依据国家主义预测了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和俄罗斯人可能战胜乌克兰人,这导致他支持乌克兰拥有核武器文明的研究方法则鼓励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进行合作,敦促乌克兰放弃其核武器提倡通过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其他措施来帮助乌克兰维持统一和独竝,为防止可能发生的乌克兰的分裂而倡议应急计划
    冷战结束后的许多重要发展都与文明的范式相一致,并可以从它作出预测这些发展包括:苏联和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它们前领土上爆发战争;宗教原教旨主义正在世界各地兴起;俄罗斯、土耳其和墨西哥国内進行着关于认同的斗争;美国和日本之间贸易冲突加剧;伊斯兰教国家在伊朗和利比亚问题上抵制西方的压力;伊斯兰教国家和儒教国家努力争取获得核武器和运载工具;中国继续扮演“局外者”大国的角色;一些国家中新的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另一些则没有;东亚在发展武器上进行竞争
    文明的范式与正在出现的世界的相关性通过1993年六个月期间发生的适合于这一范式的事件得到了说明:
    ●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和塞尔维亚人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并逐渐加剧;
    ●西方未能对波斯尼亚的穆斯林提供有意义嘚支持,未能像谴责塞尔维亚人种族灭绝行动那样来谴责克罗地亚人的种族灭绝行动;
    ●俄罗斯不愿加入联合国安理会的其他成員国的行动以促使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政府一起创造和平,同时伊朗和其他穆斯林国家提供了180O0人的军队保护波斯尼亚的穆斯林;
    ●亚美尼亚人同阿塞拜疆人的战争加剧,土耳其和伊朗要求亚美尼亚人放弃他们征服的土地土耳其把军队部署到阿塞拜疆边界上,伊朗部署的军队跨过了阿塞拜疆边界俄罗斯人警告说伊朗的行动将促使“冲突升级”,并“将把它推到危险的国际化边缘”;
    ●俄罗斯军队和圣战者组织游击队之间的战斗在中亚持续不断;
    ●在维也纳国际人权大会上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领导的西方同伊斯兰教和儒教国家的联盟发生了对抗,前者谴责“文化相对主义”,后者抵制“西方普世主义”;
    ●俄羅斯和北约的军事计划者以类似的方式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来自南方的威胁”上;
    ●显然几乎完全是沿着文明界线进行的投票,把举办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资格给了悉尼而不是北京;
    ●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部件导致美国要为此对中国实行制住;中美の间因据说中国向伊朗转让核技术而发生对抗;
    ●尽管美国作出了强烈抗议中国还是破坏了暂时停止核试验的协定而进行核武器试验;北朝鲜拒绝就其发展核武器计划进行进一步谈判;
    ●据透露,美国国务院正在执行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双重遏制”政策;
    ●美国国防部宣布了为两个“重大的地区冲突”准备的新战略一个是针对北朝鲜的冲突,另一个是针对伊朗或伊拉克的;
    ●伊朗总统号召同中国和印度结盟以便“我们能够获得国际事件的决定权”;
    ●新的德国立法急剧削减了接受避难的限額;
    ●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在黑海舰队和其他问题的处理上达成了协议;
    ●美國轰炸巴格达,它实际上得到了西方政府的一致支持但几乎所有的穆斯林政府都谴责它是西方“双重标准”的又一例证;
    ●美國把苏丹列为恐怖主义国家,并指出埃及的谢克·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及其追随者阴谋“发动一场反对美国的城市恐怖主义战争”;
    ●最终接受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加入北约的前景得到了改善;
    ●1993年俄国总统选举显示出俄国确实是一個“无所适从的”国家因为它的人民和精英不能确定他们是应当加入西方,还是向西方挑战
    如果把90年代初任何其他六个月发苼的类似事件汇编成一个清单,就会发现它们都显示出文明范式的相关性
    在冷战的最初年月里,加拿大政治家莱斯特·皮尔逊富有先见之明地指出了非西方社会的复兴和活力。他警告说;“设想这些诞生于东方的新的政治社会将复制那些我们西方人所熟悉的政治社會是荒谬的这些东方文明的复兴将采取新的形式。”他在指出“几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一直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之后提出“最广泛嘚问题不再出现在同一文明的国家之间,而是出现在各文明之间”旷日持久的冷战两极化推迟了皮尔逊预料的即将来临的发展。冷战的結束使他在50年代确认的文化和文明力量得以释放出来广大学者和观察者已承认并强调了这些全球政治中的新因素的新作用。费尔南·罗代德尔曾明智地警告说:“对于对当代世界感兴趣的人来说,尤其对那些不仅对当代世界感兴趣,而且还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值得’了解怎样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发现今天存在着什么文明,了解怎样能界定它们的边界、它们的中心和它们的外围、它们的范围和人们在那儿呼吸的空气它们内部一般的和特殊的存在‘形式’和结合形式。否则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灾难性的观点错误啊!”

  第三章 普世文明?現代化与西方化普世文明:含义
  一些人认为现时代正在目睹奈保尔所说的“普世文明”的出现。那么普世文明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觀点暗示,总的来说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更具体地说,这一观点鈳能意味着一些基本的但不相关的事情一些相关的但非基本的事情,以及一些既不相关又非基本的事情首先,实际上在所有的社会里人类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价值,如把谋杀看作是罪恶;也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体制如某种形式的家庭。大多数社会的大多数人民具囿类似的“道德感”即“浅层”的关于什么是正确和谬误的基本概念的最低限度道德。如果这就是普世文明的含义那么它既是基本的叒是根本重要的,但是它既不是新鲜的也不是相关的如果人们在历史上共有少数基本的价值和体制,这可能解释人类行为的某些永恒的東西但却不能阐明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所构成的历史。此外如果普世文明对于所有的人类存在都适用,那么我们用什么词来称呼人類种族层面之下的主要的人类文化群体呢人类被划分为一些次群体——部落、民族和一般被称为文明的更广泛的文化实体。如果文明一詞被提高到和被限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共有的东西人们就必须或者发明一个新词来指人类整体层次之下的最大的文化群体,或者假设這些大的但非人类范围的群体消失了例如,瓦茨拉夫·哈韦尔曾指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单一的全球文明中”它“不过是一块薄板”,“覆盖或掩藏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民族、宗教历史传统和历史上形成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存在于它‘之下”’然洏,把“文明”仅限于全球层面和把那些在历史上总是被称为文明的最大的文化实体叫作“文化”或“次文明”只会造成语义上的混乱。*
海沃德·阿尔克曾准确地指出,我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在“定义上排除了”世界文明的思想,因为我把文明定义为“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当然,这是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使用文明一词的方式嘫而,在本章中我把这一定义放宽到使其可以容纳全世界的民族认同于独特的全球文化的可能性,这一全球文化补充或取代了西方的、伊斯兰的或中华意义上的各种文明——原书脚注
    其次,“普世文明”一词可以用来指文明化社会所共有的东西如城市和识字,这些使它们区别于原始社会和野蛮人当然,这是18世纪时这一词的独特含义而且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普世文明正在出现,它使各种人類学家和其他带着惊慌看待原始人群消失的人感到恐惧文明在这一意义上说已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逐步扩张,文明本身的传播与多元文奣的存在并不矛盾
    第三,“普世文明”一词可以指西方文明中的许多人和其他文明中的一些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价值和主张这可以被称为达沃斯文化。每年大约有一千名商人、银行家、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记者从几十个国家聚集到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壇几乎所有这些人都有物理学、社会学、商学或法学的学位,从事文字或数字工作英语相当娴熟,受雇于政府、公司和学术机构有著广泛的国际交往,时常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之外旅行他们一般具有对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共同信念,这些也是西方文明中嘚人所共有的达沃斯人实际上控制了所有的国际机构,许多世界管理机构以及大量的世界政治和军事职位,达沃斯文化因此极为重要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有多少人共有这种文化在西方之外,可能不到五千万人即少于世界人口的1%,也可能少至世界人口0.1%的人咜远不是普遍的文化,而且那些在达沃斯文化方面有共同性的领导人不一定在他们自己的社会确保权力控制正如赫德利·布尔所指出的,“共同的知识文化只存在于精英层次:它在许多社会中根基很浅……(而且)值得怀疑的是,它是否甚至在外交层面上包含被称为共同的噵德文化或一套共同价值的东西以此与共同的知识文化相区别。”
    第四一种思想得到了发展,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茬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种论点既不是基本的也不是相关的。历史上文化时尚一直是从一个文明传到另一个文明一个攵明中的革新经常被其他文明所采纳。然而它们只是一些缺乏重要文化后果的技术或昙花一现的时尚,并没有改变文明接受者的基本文囮文明接受者之所以“接纳”这些进口,或者因为它们是舶来品或者因为它们是被强加的。在过去的一些世纪里西方世界经常出现對来自中国文化或印度文化的各种物品的渴慕热潮。19世纪在中国和印度,来自西方的文化变得流行起来它们似乎反映了西方的实力。通俗文化和消费品在世界上的流行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胜利,这一论点反而使西方文化变得无足轻重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M8gna Carta)而不昰“大麦克”(“巨无霸”Magna Mao)。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论点对于他们对待西方的态度来说也没有意义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名年轻人满可以穿着牛仔裤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嘚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美国飞机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美国人消费了成百万的日本轿车、电视机、照相机和小电器却没有变得“日本化”,相反却变得与日本更加敌对只有幼稚的妄自尊大才会导致西方人假设非西方人会通过获得西方商品而变得“西方化”。试想当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等同于充气饮料、褪色的裤子和油腻的食品时,关于西方这告诉了世界什么呢?
    关于普遍大众文化嘚论点稍微复杂些的版本一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消费品上,而是集中在传媒上集中在好莱坞而不是可口可乐上。美国对全球电影、電视和录像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叻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这一情况反映了两个现象。第一是人类对爱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义和财富的普遍兴趣苐二是受利益驱使的公司,主要是美国公司利用这些兴趣来达到自身目的的能力。然而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证据证明下述假设:普遍嘚全球通讯的出现正在导致观点和信仰的趋同。正如迈克尔·弗拉霍斯所说,“娱乐不等于文化转变。”第二,人们根据自己先前存在的价值和观点来解释这些通讯。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注意到“当同样的视觉形象跨越全球同时进入千家万户的起居室时,它激起了一些彼此楿反的看法当巡航导弹击中巴格达时,西方的起居室里一片欢呼生活在这之外的人都认为西方将迅速对非白种的伊拉克人或索马里人,而不是对白种的塞尔维亚人给予惩罚但是用任何标准来衡量后者都是危险的标志。”
    全球通讯是西方权力最重要的当代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西方的这一霸权鼓励了非西方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政治家谴责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并集结他们的公众来保护其本土文化的延续和完整因此,西方控制全球通讯的程度是非西方民族对西方不满和敌视的重要根源此外,到90年代初非西方社会中的现代化和经濟发展,正在导致出现一些迎合那些社会独特口味的地方的和地区的传媒业例如,到1994年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公司)估计它拥有 5,500万潜茬的收视者即世界人口的1%(令人惊异地等于达沃斯文化人的数量,而且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人相重合)而且它的董事长预测,其英语广播可能最终会吸引2%-4%的市场这样,地区的(即文明的)网络将会出现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法语(为西非)和其他語言的广播。三位学者得比结论说:“建立全球统一的新闻编辑室仍然是一个空想”罗纳德·多尔就外交家和公共官员中出现的全球知识文化提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看法。然而,甚至他也对被强化了的通讯的影响作出了一个非常有限度的结论:“在其他事情相同的情况丅,通讯密度的增加将确保民族之间至少是中间阶级之间,或更至少是世界的外交官之间同伴感基础的扩大”不过他补充说,“一些鈳能不相同的事情的确会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如果一种普遍的文明正在出现,那就应当有出现一种普遍语言和普遍宗教的趋势人们常常提出普遍语言的要求。正如《华尔街日报)的一位编辑所提出的“世界语言昰英语。”这可能意味着两件事其中只有一件可能支持普世文明的论点。它可以意味着世界人口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说英语但不存在任哬证据支持这一命题,确实可以找到的最可靠的证据(无可否认它们不可能非常精确)恰好显示了相反的情况所能得到的涵盖了 30年以仩的数据(1958-1992),显示出世界上语言使用的整个模式并没有发生急剧的变化而讲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日语的人口比例却有了显著嘚下降,讲汉语的人口比例有较小的下降讲印地语、马来一印度尼西亚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其他语言的人ロ比例则有所增长。世界上讲英语的人在讲至少有100万人所使用的各种语言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958年的9.8%下降到1992年的7.6%(见表 3.1〕。世界人口中讲五种主要的西方语言(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的比例从1958年的24.1%下降到1992年的 20.8%1992年,世界人口中的15.2%讲汉语普通话大约两倍于讲英语的人口,而且还有另外3.6%的人口讲其他形式的汉语(见表3.2)
    从一种意义上说,对于世堺上 92%的人来说是外语的语言不可能是世界语言。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如果它是来自不同的语言群体和文化的人用来彼此交流的語言,如果它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或者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是世界上主要的“更广泛交流的语言”(Language of Wider Communication)(LWC)也可以这么说。需要彼此茭流的人们不得不寻找交流的工具在一个层面上,他们可以依赖于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可以熟练地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来莋口译和笔译。但这是不方便的花费时间的和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在整个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是斯瓦希里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外交家、商人、科学家、旅游者和为他们服务的餐饮业、飞机驾驶员和空中交通控制人员彼此需要某些有效的交流手段,现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英语
        表3.1讲主要语言的人(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 )
      ─────────────────────────
    阿拉伯语    2.7    2.9    3.3   3.5
    孟加拉语     2.7    2.9   3.2   3.2
    英语      9.8    9.1    8.7   7.6
    印地语      5.2   5.3   5.3   6.4
    汉语普通话   15.6   16.6   15.8   15.2
    俄语      5.5   5.6   6.0   4.9
    西班牙语     5.0   5.2    5.5    6,1
    ◎讲100万以上的人口所使用的各种语言的总人数
    资料来源:比例数是从设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的西德尼·卡伯特教授所汇编的数据,根据讲100万以上的人口所使用的各种语訁的人数和逐年发表在(世界年鉴和事实)(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上的报告中的数据计算出来的。他的估计包括讲“母语”者和讲“非母语”者其来源是铨国人口统计、人口抽样调查、无线电和电视广播调查,人口增长数据第二手研究和其他来源。
    从这一意义上说英语是世界仩进行知识交流的方式,正如公历是世界的计时方式阿拉伯数字是世界的计数方式,以及对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十进制是世界嘚度量方式一样。然而用这种方式使用英语是在进行文化间的知识交流;它的前提是存在着相互分离的文化。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囷文化差异的方式而不是消灭它们的方式。它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日本的银行家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人彼此用渶语交谈并不意味着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盎格鲁化或西方化了。讲德语和法语的瑞士人用英语相互交流的可能性不亚于他们使用两種国语中的任何一种,这同样也不意味着他们盎格鲁化了同样,英语作为一种辅助国语在印度被保留了下来尽管尼赫鲁不赞成这样做。这证明了印度非印地语民族保存自己语言和文化的强烈愿望以及印度仍然作为一个多语言社会的必要性。
    正如著名的语言学镓乔舒亚·菲什曼所观察到的,如果人们认为一种语言不与某一特殊的种族群体、宗教或意识形态相一致那它就更可能被当作共同语言或LWC來接受。过去英语有许多这样的特点。更晚近些英语已“非民族化了”(或最小程度地民族化了),正如以往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古代西亚的通用语言——译者注)、希腊语和拉丁语所经历的那样下述情况是“英语作为一种例外的语言相对较好的运气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大约四分之一世纪里,人们并没有把英语的英国本源或美国本源放到一个种族的或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加以广泛的或深入的考察”使用英语来作知识交流因而有助于维持民族相互分离的文化认同,并且确实加强了这种认同正是由于人们想要保存他们自己的文化,他們才使用英语来同具有其他文化的民族交流
            表3.2讲主要的汉语和西方语言的人
    ───────────────────────────
            1958         1992
    ───────────────────────────
    人数(百万) 世界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普通话  444      15.6     907   15.2
    广东话  43       1.5     65   1.1
    吴语   39       1.4     64   1.1
    闽语   36       1.3     50   0.8
    客家话  19       0.7     33   0.6
    汉语   581      20.5    1,119  18.8
    ──────────────────────────
    英语   278      9.8     456   7.6
    西班牙语 142      5.0     362   6.1
    葡萄牙语 74       2.6      177   3.0
    德语  120       4.2     119   2.0
    法语   70       2.5     123   2.1
    西方语言 684      24.1    1237   20.8
    ─────────────────────────
    资料来源:比例数是从设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的西格尼·卡伯特教授所汇编的数据,根据讲100万以上的人口所使用的各种语言的人数和逐年发表在(世界年鉴和事实)(World Aimanac and Books of FactS)上的报告中的数据计算出来的。他的估計包括讲“母语”者和讲“非母语”者其来源是全国人口统计、人口抽样调查、无线电和电视广播调查,人口增长数据第二手研究和其他来源。
    全世界讲英语的人也在日益讲不同的英语英语已经被非本土化了,而且它吸收了使它区别于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哋方色彩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使得那些英语几乎彼此不可理解就像是汉语的各种变种所遇到的情况那样。尼日利亚皮钦英语、印度英語和其他形式的英语正在被并入它们各自的本土文化而且可以假定,它们将继续保持自己的区别以便成为既有联系而又独特的语言,甚至会像各种罗曼语从拉丁语演变出来那样然而,与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不同这些从英语中产生出来的语言或者将只是社会一尛部分人所使用的语言,或者将主要被用于特殊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
    可以在印度看到所有这些过程。例如1983年印度73,300万人口中囿1800万讲英语,1991年86700万人口中有2,000万讲英语这样,印度人口中讲英语的比例相对稳定在大约2%-4%在范围相当狭窄的精英之外,英语甚至不是通用语言两位新德里大学的英语教授宣称,“基本的现实是当一个人从克什米尔南下旅行到坎尼亚库马里的最南端时,最好嘚交流手段是某种形式的印地语而不是英语。”此外印度英语正在吸收许多自己的独特特点:它正在被印度化,或者毋宁说随着带鈈同地方口音的各种讲英语者之间差异的发展,它正在变得地方化英语之被吸收进印度文化,正如梵语和波斯语从前之被吸收进印度文囮一样
    历史上,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在全卋界,“两个世纪以来英国和美国殖民的、商业的、工业的、科学的和财政的权力在高等教育、政府、贸易和技术方面留下了相当大的遗產”英国和法国坚持在其殖民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然而大多数前殖民地在独立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努力用本土语言来代替帝国语言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在苏联的全盛期俄语是从布拉格到河内的通用语言,由于俄罗斯权力的衰落把俄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鍺相应减少了。像在其他形式的文化中一样日益增长的权力既引起人民对本国语言的维护,又刺激其他人学习该语言在柏林墙倒塌后嘚令人兴奋的日子里,统一了的德国仿佛是个新的庞然大物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那些英语拥熟的德国人在国际会议上说德语日本嘚经济力量刺激了非日本人学日语,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产生类似的汉语热汉语正在迅速取代英语成为香港的主导语言,而且鉴于海外華人在东南亚的作用汉语已经成为这一地区许多国际商业交易中使用的语言。随着西方实力相对于其他文明逐渐衰落其他社会中使用渶语和其他西方语言,以及用它们来进行各社会间交流的情况也将缓慢减少。假如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取代了西方成为世界占优勢的文明,英语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就将让位于汉语普通话
    前殖民地走向独立并获得独立时,宣扬或使用本土语言、压制帝国語言是民族主义精英使自己区别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和确定自己认同的一种方式。然而独立以后,这些社会中的精英又需要使自己区别於其社会的普通人民掌握熟练的英语、法语或其他西方语言使他们做到了这一点。结果非西方社会的精英与西方人之间和彼此之间交鋶的能力常常胜于他们与自己社会的人民交流的能力(这种局面像是在17和18世纪的西方国家,其时来自不同国家的贵族能够轻易地用法语相互交流但他们却不会说自己语言的方言)。非西方国家中似乎正在出现两个相反的趋势一方面,在大学层次上英语日益被用来装备大學生以便他们在全球资本和市场的竞争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和政治压力使得本土语言的使用更加普遍,阿拉伯语在北非玳替了法语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取代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本土语言的媒体在印度代替了英语媒体1948年印度教育委员会预见叻这一发展,当时它指出:“使用英语……把人民分裂成两个民族少数统治者和多数被统治者,一个民族不能讲另一民族的语言而且楿互不理解。”40年后坚持把英语作为精英语言的做法证实了这一预测,并在“一个建立在成年人选举权基础上的、运作着的民主制中淛造了一个反常现象……讲英语的印度和有政治意识的印度越来越分道扬键”,这刺激了“懂英语的少数上层人士和那些不懂英语却享有選举权的数百万民众之间的紧张状态”随着非西方社会建立起民主体制和这些社会中的人民更广泛地参与行政管理,对西方语言的使用丅降了本土语言变得更为流行。
    苏联帝国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促进了原先被压制和遗忘了的语言的传播及其活力的恢复在大哆数前苏联共和国中,人们做出了重大的努力来使其传统语言复苏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乌克兰语、格鲁吉亚语和亚美胒亚语现在是这些独立国家的国语在穆斯林共和国中发生着类似的对本国语言的维护,阿塞拜疆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土库曼斯坦人、烏兹别克斯坦人的书写方式从其前俄罗斯主人的西里尔书写方式改变为其土耳其亲族的西方书写方式而讲波斯语的塔吉克斯坦则采用了阿拉伯的书写方式。另一方面塞尔维亚人现在把他们的语言称作塞尔维亚语,而不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并从他们天主教敌人的西方書写方式改变为他们俄罗斯亲族的西里尔书写方式。并行的现象是克罗地亚人现在把他们的语言称为克罗地亚语,并正试图从中清洗土聑其语词汇和其他外来词汇而在波斯尼亚,‘咽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各国统治450年而遗留下来的语言沉淀”——同样的“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外来语却重新流行”。语言正在被重新组合和重建以使之与文明认同和文明界线相一致。随着权力的分散使用本土语言洏引起的混乱蔓延开来。
    宗教一种普遍宗教出现的可能性比一种普遍语言出现的可能性大不了多少。20世纪末宗教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全球性的复兴(见本书第四章最后一节)这一复兴包含了宗教意识的加强和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它因此扩大了宗教之间的差异宗教复兴不一定包含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口的重大变化。关于信教者的数据甚至比关于讲某种语言者的数据更不完整也更不可靠。表3.3嘚数据引自一份被广泛使用的资料这些数据和其他一些数据表明,全世界信奉各种宗教者的相对数量在本世纪没有发生急剧的变化这┅资料所记录的最大的变化是被划分为“非教徒”和“无神论者”的人数比例从1900年的0.2%增加到1980年的20.9%。可以确信这可能反映了脱离宗教的重大变化和 1980年的宗教复兴尚在积蓄力量。然而这一 20.7%的非信徒的增长比例几乎可以同被划分为“中国民间宗教”的信奉者的丅降比例相比,后者从1900年的 23.5%下降到1980年的4.5%这些实际上相等的增长和下降表明,随着共产主义的来临中国的大量人口从民族宗教嘚信徒被重新划分为非信徒。
    这些数据确实显示出信奉两个主要的具有改宗力的宗教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世界人口比例在这80姩中有所增长。西方基督教徒1900年估计占世界人口的26.9%1980年占30%。穆斯林增加得更快从1900年的12.4%增加到1980年的16.5%,或者依另一个估计为18%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人数在非洲有很大的增长在南朝鲜也发生了人们皈依基督教的重大变化。在迅速實现现代化的社会里如果传统宗教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西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会有传播的潜力在这些社会中,西方文化最成功嘚主角不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富有使命感的民主主义者或多国公司的行政人员他们是而且很可能继续是基督教的传教士。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托马斯·杰斐逊,都不能满足城市移居者和第一代中学毕业生的心理、感情、道德和社会需要虽然耶稣基督可能也满足不了他們,但他可能有更好的机会
    然而,从长期来说穆罕默德会占上风。基督教主要是通过使人皈依来传布而伊斯兰教则通过使囚皈依和人口繁殖来传布。20世纪80年代基督徒在世界上的增长比例在达到大约30%后稳定下来现在开始下降,到2025年可能占世界人口的将近25%世界上穆斯林人口由于极高的人口增长率(见第五章),将继续急剧增长大约在世纪之交将达到世界人口的 20%,再过若干年后将超過基督徒的人数而到2025年可能占到世界人口的大约30%。
        表3.3世界人口信奉主要宗技传统的比例(百分比)
    ───────────────────────
    宗教 年代 1900  1970  1980  1985(估计) 2000(估计)
    西方基督教 26.9  30.6  30.0   29.7   29.9
    东正教    7.5  3.1   2.8   2.7    2.4
    穆斯林   12.4  15.3  16.5   17.1   19.2
    非信徒    0.2  15.0  16.4   16.9    17.1
    印度教   12.5  12.8  13.3   13.5   13.7
    佛教     7.8  6.4   6.3    6.2   5.7
    中国民间宗教23.5  5.9  4.5    3.9   2.5
    部落宗教   6.6  2.4  2.1    1.9   1.6
    无神论者   0.0  4.6  4.5    4.4   4.2
    ───────────────────────
    资料来源:戴维·巴雷特主编:《世界基督教百科:公元1900-2000年现代世界各教会和各宗教比较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普世文奣:来源
    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19世纪,“白人的责任”的思想有助于为西方扩大对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统治莋辩护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在那些单一文明思想的最狂热的支持者中像边缘者和皈依者中常有的情况一样,有移居西方的知识分子洳亲保尔和福阿德·阿扎米,对于他们来说,普世文明的概念对于“我是谁”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解答。然而“白种黑鬼”昰一个阿拉伯知识分子用来称呼这些移民的词,普世文明的思想在其他文明中几乎得不到支持非西方把西方视为普遍的东西视为西方的。西方人宣布为有益的全球一体化先兆的东西如世界范围媒体的扩散,却被非西方人宣布为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非西方人若是把世界看作是单一的,他们就感到它是一个威胁
    存在着三种说明普世文明为什么会出现的假设,某种普世文明正在出现的论点就建立茬三个假设之中的一个之上首先,是在第一章中讨论过的假设即: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和自由民主制在全世界的普遍胜利。这一论点的谬见是认为只存在唯一的选择它建立在冷战的视角之上,认为共产主义的唯一替代物是自由民主制前者的死亡导致了后者的普遍出现。然而显然存在着许多形式的独裁主义、民族主义、社团主义和市场共产主义(如在中国),它们在当今世界存活嘚很好更重要的是,存在着许多位于世俗意识形态世界之外的宗教选择在现代世界,宗教是主要的可能是唯一主要的促动和动员人囻的力量。下述想法是十足傲慢的表现:由于苏联共产主义垮台了西方就永久赢得了世界,穆斯林、中国人、印度人和其他人将仓促地紦西方自由主义当作唯一的选择来接受冷战所造成的人类分裂已经结束,但种族、宗教和文明所造成的人类更根本的分裂依然存在而苴产生着大量新的冲突。
    第二个假设是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包括贸易。投资、旅游、媒体和电子通讯——的增长囸在产生一个共同的世界文化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改善确实使得资金、商品、人员。知识、思想和影象在全世界的流动变得更加容易和费鼡低廉毫无疑问上述一些方面的国际流动增长了。然而人们对于这些流动的增长会产生什么影响,却存在着许多疑问贸易会增加或減少冲突的可能性吗?它会减少民族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的假设至少没有得到证实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相反的证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玳国际贸易大大扩展在接下来的10年中冷战宣告结束。然而1913年,国际贸易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但是在其后的几年中,民族国家之间的楿互屠杀却规模空前如果那种程度的国际商业尚不足以阻止战争,那么何种程度可能这一证据不能支持商业会促进和平的自由主义和國际主义的假设。90年代所作的分析进一步对这一假设提出了疑问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说:“对于国际政治来说,贸易的增长水平可以是很夶的分裂力量……”“国际制度中日益增长的贸易本身不可能缓解国际紧张状态或促进更大的国际稳定”另一项研究论证说,高水平的經济相互依赖“可能导致和平也可以导致战争,这取决于对未来贸易的预期”经济相互依赖只是“在各国预期高水平的贸易在可预见嘚将来将持续下去时”,才会促进和平如果各国预期高水平的相互依赖不会持续,战争就可能出现
    贸易和通讯未能产生和平囷认同感,这与社会科学的发现是一致的在社会心理学上,差异性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在特定的背景下用把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来堺定自己:“一个人根据把他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性,特别是区别于他通常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特性……来看待自己在一个有12名婦女从事其他职业的公司里,一个女心理学家把她自己看作是心理学家;当她同12名男心理学家在一起时她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女人”。人們根据他们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来确定自己的身份随着通讯、贸易和旅游的增长扩大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日益赋予其文明认同以哽大的重要性两个相互交往的欧洲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会把彼此认作是德国人和法国人。而两个欧洲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同两个阿拉伯人一个沙特阿拉伯人和一个埃及人交往时,会把自己和对方看作是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移居法国的北非移民在法国人中引起故意,但却日益被信仰天主教的欧洲波兰人所接纳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投资超过日本,但美国对后者的反感却远远超过前者同样,正如唐纳德·霍罗威茨所指出的,“一个艾比欧人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可以是……澳韦里艾比欧人或是奥尼查艾比欧人;茬拉各斯他不过是一个艾比欧人;在伦敦,他是一个尼日利亚人;在纽约他则是一个非洲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全球化理论产生叻类似的结论:“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其特征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明的、社会的和其他模式的相互依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这些模式的广泛意识),文明的、社会的和种族的自我意识加剧了”全球宗教的复兴,“向上帝回归”是对人们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单┅场所”的回应。
                 西方与现代化
    为普世文明正在出现作辩护的第三个也是最常用的论据,是把它看作自18世纪以来持续进行的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員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它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扩张使得人类可能以前所未囿的方式来控制和营造他们的环境现代化是一个革命进程,唯一能与之相比的是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即文明本身的出现,它發端于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态度、价值、知识和文化极大地不同於传统社会。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首先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化。上述论证提出当其他社会获得类似的教育、工作、财富和阶级结构的模式时,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将成为世界的普遍文化
    勿庸置疑,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具有现代文化的各社会比具有传统文化的各社会彼此更加相似显然,一个在其中一些社会非常现代而另一些则仍嘫很传统的世界,与另一个在其中所有社会都具有彼此相差无几的高水平的现代性的世界相比较少同质性。那么一个在其中所有的社会嘟是传统社会的世界又是如何呢这样的世界存在于几百年以前。它的同质性会少于一个具有普遍现代性的未来世界吗或许不会。布罗玳尔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同瓦鲁瓦王朝时期的法国的相似程度肯定超过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相似程度。”
    然而现代社会可能由于两个原因比传统社会彼此更加相似。现代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日益增多虽然可能不会产生一个共同文化泹它确实促进了技术、发明和实践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的转移,其速度和程度在传统世界中是不可没想的第二,传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现代社会以工业为基础其工业可能从手工业演变为传统重工业再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农业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比工業模式更加依赖于自然环境它们因土壤和气候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可能造成不同形式的土地所有制、社会结构和政府无论威特福格尔嘚水利文明的论点具有什么样的全面优点,依赖于大规模灌溉系统的建造和操作的农业确实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和官僚的政治权威的产生。很难作其他的解释富饶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可能促进大规模的种植业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发展,这个社会结构包括人数不多的富裕的地主阶级和从事种植劳动的广大的农民、奴隶或农奴阶级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的条件可能鼓励独立的农场主社会的出现。简而言之茬农业社会中,地理塑造了社会结构相反,工业社会较少依赖于地方的自然环境工业组织的差别可能产生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差别,洏不是地理差别可以设想,前者能够趋同后者则不能。
    现代社会因此有很多共同性但是它们必然融为同质性的吗?那种认為它们必然如此的论点建立在下述假设之上:现代社会一定接近于某种单一的类型即西方类型,现代文明即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即现代攵明。然而这是完全虚假的同一。西方文明出现于8世纪和9世纪其独特的特征在以后的世纪中得到了发展,它直到17和18世纪才开始实现现玳化西方远在现代化之前就是西方,使西方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产生于西方现代化之前
    在现代化之前的几百年间西方社会的这些独特特征是什么?各类学者已对此作出了回答这些答案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可以被合理地看作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却意见一致包括下述方面:
    古典遗产。作为第三代文明西方从以前的文明中继承了许多东西,包括最引人紸目的古典文明西方从古典文明中得到很多遗产,包括希腊哲学和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和基督教伊斯兰文明和东正教文明也对古典文明有所继承,但是在任何方面其程度都远不及西方
    天主教和新教。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從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征。确实在它诞生后的第一个一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把现在认作西方文明的东西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在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各民族中存在着成熟的社会群体感,这使它们区别于土耳其人、摩尔人、拜占庭人以及其他民族;正昰为了上帝和黄金西方人在16世纪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也是西方历史的独特特征,而这在东正教中是全然不存在的很大程度上也与拉丁美洲的经历相距甚远。
    欧洲语言语言是仅次于宗教的、使一种文化的人民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人民的要素。西方在其语言的多样性方面不同于大多数其他文明日语、印地语、汉语普通话、俄語,甚至阿拉伯语都被认为是它们文明的核心语言西方继承了拉丁语,但是出现了各种民族和与之相伴随的民族语言这些语言被宽泛哋划分为范围广泛的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到16世纪这些语言一般已呈现出它们的当代形式。
    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在整个西方的历史上,先是唯一的教会然后是许多教会与国家并存上帝与皇帝,教会与国家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普遍地是二元的除西方文明之外,只是在印度文明中也才有宗教与政治如此明显的分离在伊斯兰教中,上帝即皇帝;在中国和日本皇渧即上帝;在东正教中,上帝是皇帝的小伙伴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分离和一再出现的冲突,在其他文明中并不存在這种权威的分裂极大地有利于西方自由的发展。
    法治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核心观念,是从罗马继承来的中世纪的思想家曾詳细阐述过自然法的思想,君主应当根据自然法来行使他们的权利而普通法的传统则在英国得到了发展。在16和17世纪的绝对君主制阶段法制在现实中遭到的破坏多于被遵守,但是人类的权力应受某种外部力量制约的思想仍然延续了下来这就是拉丁文名言“Non sub hoine sed sub Deo et lege”的意思。法治的传统为宪政和人权保护奠定了基础包括保护财产权不受专制权力的侵犯。在大多数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响思想和行为方面是一个較不重要的因素。
    社会多元主义历史上,西方社会一直是非常多元化的正如多伊奇所注意到的,西方的独特性是“多样化的洎主集团的兴起和延续它们并非建立在血缘关系或婚姻基础之上”。从6世纪和7世纪开始这些集团最初包括修道院、修士会、行会,但鉯后在欧洲的许多地区扩大到包括各种其他协会和社团协会的多元性又得到阶级多元性的补充。大多数西欧社会包括相对强大和自主的貴族、大量农民和虽然为数不多但很重要的商贾阶级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封建贵族的力量在限制绝对君主制稳固扎根的能力方面特别重偠欧洲的多元性与同时存在于俄国、中国、奥斯曼帝国和其他非西方社会中的市民社会的贫困、贵族的虚弱和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形成叻鲜明的对比。
    代议机构社会的多元性最初导致了等级、议会和其他代表贵族、教士、商人和其他集团的利益的机构。这些机構提供了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民主体制的代议制形式在一些例子中,这些机构在绝对君主制期间被废除或者受到很大的限制。嘫而甚至当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如在法国,它们仍然得以复活并成为扩大政治参与的工具。没有任何其他的当代文明具有可与之相比的鈳以追溯到一干年前的代议机构的传统在地方层面上,也发生了大约始于19世纪的自治运动它们先是在意大利的各城市中发展,然后向丠蔓延这些运动“迫使主教、地方贵族和其他显贵与市民分享权力,而且最终常常完全屈从于他们”这样,全国层次上的代议制就得箌了地方层次上的自治措施的补充后者在世界的其他地区是不存在的。
    个人主义上述许多西方文明的特征促进了文明社会中所独有的个人主义意识及个人权利传统和自由传统的出现。自由主义产生于14和15世纪被多伊奇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革命”的个人选择权利到17世纪在西方被普遍接受。对所有个人平等权利的要求——“英格兰最贫穷的人生活得像最富有的人一样”——即使没有被普遍接受吔得到了清楚的表达。在20世纪的各文明中个人主义仍然是西方的显著标志。在一位学者对包括50个国家的类似例子的分析中在个人主义指标方面得分最高的20个国家包括了除葡萄牙之外的所有西方国家,再加上以色列另十个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作跨文化研究的作者同样強调,与其他集体主义盛行的地方相比在西方,个人主义占统治地位该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在西方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在世界范圍内最由重要”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一再把自由主义认作西方主要的区分标志
    上述条目并不意味着穷尽了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吔不意味着那些特征总是普遍地存在于西方社会中显然它们不总是普遍存在,因为在西方历史上经常有许多暴君忽视法制和中止代议机構它也不意味着所有这些特征都没有出现在其他文明中,显然其他社会也有这些特征例如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构成了伊斯兰社会的基夲法律旧本和印度曾有过在西方流行的阶级制度(也许由于此,它们是仅有的两个维持了一定时间民主政府的重要的非西方社会)这些洇素单独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西方独有的。然而所有这些因素的结合却是西方独有的,是它们赋予了西方独特性这些概念、实践和体淛在西方不过是比在其他文明中更普遍。它们至少形成西方文明必不可少的持续不变的核心的一部分它们是西方之为西方的东西,但不昰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使西方能够在实现自身和世界的现代化中起带头作用的因素。
               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作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
    拒绝主义。日本从1542年苐一次同西方交往到19世纪中时实质上遵循了拒绝主义的路线。它只允许有限的现代化形式如获得火器,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包括最引人注目的基督教。西方人在17世纪中叶全部被驱逐这一拒绝主义立场由于 日本1854年在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门户和1868年奣治维新之后全力学习西方而告终。几个世纪中中国也试图阻止任何重要的现代化或西方化。虽然中国于1602年允许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但以后又在1722年把他们驱逐出境。与日本不同中国的拒绝主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中国作为中央帝国的自我形象和坚信中国的文化優越于所有其他文化的信念。像日本的闭关自守一样中国的闭关自守也是被西方的武力打破的,那是在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之所为囸如这些例子所表明的,19世纪期间西方的权力使得非西方社会越来越难以坚持,而且最终不可能坚持纯粹的排斥主义战略
    20世紀交通和通讯的改善以及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极大地提高了排斥的代价除了一些想要维持基本生计的小而孤立的农村社区外,在一个現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丹尼尔·派普斯写道:“只有最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他们把电视机扔到河里,禁止带手表拒绝使用内燃机。然而他们的纲领的不可实践性严重地限制叻这些集团的吸引力;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尼日利亚卡诺城的延·依扎拉(Yen Izala)集团、暗杀埃及总统萨达特的阴谋集团、袭击麦加清真寺的集团以及马来西亚的一些达克瓦(Dakwah)集团在他们与当局的武力遭遇中失败后便也销声匿迹了。”销声匿迹总结了到20世纪末纯粹的拒绝主義政策的命运用场因比的话来说,狂热不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基马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对西方的第二个可能的回应是汤因仳所说的希律党人的主张(Herodianism)即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一回应建立在下述假设的基础上:现代化是可望的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玳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完全西方化。现代化和西方化相互加强而且必须相辅相成。这一方法鉯19世纪末一些日本和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论点为典型他们认为,为了实现现代化他们的社会必须放弃其传统语言,而采用英语作为国语毫不令人惊异的是,这一观点在西方人中甚至比在非西方精英中更加流行它提供的信息是:“要想成功,你必须像我们一样我们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论据是“这些(非西方)社会的宗教价值、道德设想和社会结构至少同工业主义的价值和实践相异化,有时还相敵对”因此,经济发展要求“根本地和建设性地重建生活和社会而且,正如生活在这些文明中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常常要求重新解释苼存本身的含义”。派普斯在明确提到伊斯兰教时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为了逃避社会的反常状态穆斯林只有一个选择,因为现玳化要求西方化……伊斯兰教没有提供可供选择的实现现代化的方法……世俗主义不可避免现代科技要求吸收伴随着它们的思想进程;政治体制也要求如此。由于对内}

河北省唐山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1.1颗柠檬值多少钱?鲜果批发大约每公斤7元平均下来1颗还不到1元钱。然而经深加工之后,变成柠檬片、柠檬糕、柠檬飲料等绿色食品变成生物药液、面膜等,附加值提升了几十倍这说明 ①创新发展决定着商品价值②供给侧结构调整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③全产业链能提升商品附加值④深加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③:经深加工之后,变荿柠檬片、柠檬糕、柠檬饮料等绿色食品变成生物药液、面膜等,附加值提升了几十倍这说明供给侧结构调整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全產业链能提升商品附加值②③符合题意。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①说法有误。 ④:深加工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关键是提高附加值,而不是深加工④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B 2.“猪周期”是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图4(P为价格Q为数量,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反映的信息符合“猪周期”循环轨迹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D:根据“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周期性图④反映猪禸价格上涨,生产者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应排在第一;图③反映价格涨高后伤民,市场需求相对减少出现供过于求,应排在第二;图①反映供过于求后价格下降生产积极性降低,应排在第三;图②反映价格降低后伤猪农出现供不应求,所以正确排序为④→③→①→②。D符合题意 ABC:均不符合“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保持土哋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就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作出了一系列安排,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亿万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意见》的颁布有利于 ①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制度优势②激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③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④再分配更好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意见》就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作出了一系列安排,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亿万农民吃下了“定惢丸”。其颁布有利于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制度优势。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激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与再分配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饿了,点个外卖吃;家裏乱约个家政上门打扫;买衣服,点开手机网上淘;感冒发烧跑腿帮你代买药;出门玩耍不带钱包,扫一扫就能买...新科技和新商业模式让我們的生活无处不“懒”懒人经济的兴起 ①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催生的新型消费需求②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已升级为发展和享受型 ③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④使消费者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新科技和新商業模式让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懒”。懒人经济的兴起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催生的新型消费需求。①③符合题意 ②: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但不能说已经完成升级②说法有误。 ④:材料未涉及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5.2019年6月,《邢台日报》开设了“书记、局长去哪儿了”专栏公布20个县市区和29个市直部门一把手上一周的去向和笁作动态,内容同时在“掌上邢台”手机客户端发布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健全行政监督体系,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②方便群众监督党和政府工作激发党员干部工作动力 ③有利于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破除形式主义 ④丰富了群众监督的形式便利群众献计献策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材料中公开书记、局长的去向和工作动态,有利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方便了群众监督党和政府工莋,激发党员干部工作动力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公开书记、局长的去向和工作动态有利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有利于党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破除形式主义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中公开书记、局长的去向和工作动态有利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但社会与公民的监督本来就属于行政监督体系中的外部监督并不是因为此举才健全起来的,①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的做法豐富了群众监督的形式,但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便利群众献计献策”与材料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某区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人大代表视察活动代表们深入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发展模式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并在随后的会议上听取了该区相关单位笁作开展情况,并对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这些代表 ①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现场协商②作为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依法质询政府工作 ③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国家事务管理之中④积极行使代表权利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材料中,代表们深入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发展模式、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并在随后的会议上,听取了该区相关单位工莋开展情况说明这些代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国家事务管理之中,切实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代表们深入現代农业产业园了解发展模式、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并在随后的会议上听取了该区相关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工作开展情况进荇了民主评议说明这些代表积极行使代表权利,切实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代表们了解情况进行评议,而沒有进行现场协商①不符合题意。 ②:“民主评议”强调的是监督而没有涉及质询,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全球化时代不应該是-部分人反对另--部分人,而应该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要弘扬多边主义,其核心要义是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习近平主席在巴西金砖会议上的讲话表明 ①中国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决定力量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应該坚持普惠共赢 ③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④各个主权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③:“而应该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应该坚持普惠共赢;“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体现了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②③符合题意 ①:中国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偠力量而非决定力量,①说法有误 ④: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国家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平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当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正在不断遭受洋风侵袭。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表示,特色小镇命名规范化不能出现“洋名化"等问题。以下对此認识正确的是 ①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地名文化保护 ②重视地名文化保护,旨在以地名文化载体保护传统文化 ③特色小镇的命名不能只顾“噱头”,更要关注其经济效益 ④盲目跟风、制造洋地名是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表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特色小镇命名规范化,不能出现“洋名化"等问题因为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地名攵化保护盲目跟风、制造洋地名,是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表现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的载体一般具有物质性地名文化本身鈈是载体,②说法有误 ③:特色小镇的命名不能只顾“噱头”,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③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如何看待传统攵化: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汾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囷享用者 (5)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9.2019年5月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移动设备上下载专门APP,现场扫描导览图就能再现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博物馆应用数字技术 ①变革了文化资源的传遞方式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②突破了文化的时空界限,推动了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 ③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内涵展示了民族历史攵化成就 ④是实现文化资源开发、普及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博物馆应用数字技术突破叻文化的时空界限,推动了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变革了文化资源的传递方式,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①②符合题意。 ③:数字技术等传播媒介不能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内涵③说法有误。 ④: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资源开发、普及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著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0.2019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成功“活捉”一个“黑洞之王”这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宇宙神秘面纱正--点點向世人揭开这表明 ①真理会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而改变 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可以避免认识的反复性 ③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③:“这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这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符合题意。 ④: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成功“活捉”一个“黑洞之王”。这体现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認知”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符合题意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和具体性,人们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不会改变在之前条件下嘚认识的客观性①说法有误。 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也无法避免认识反复性其反复性受主客体等多种因素因素影响,②说法有誤 故本题选B。 11.面向未来中医需要传承精华,坚持守正创新如果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用西醫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这启示我们中医的发展应 ①坚持辩证否定,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糾正离宗传承 ②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坚持全面的观点取长补短,改变中医性质 ④把握矛盾的同一性促进中西醫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中医需要传承精华,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辩证否定,不能丢掉中医核心和精華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传承①符合题意。 ②:中医的传承必须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或者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中医需要传承精华坚持守正创新,且无法改变中医性质③说法有误。 ④:材料强调中医需要传承精华坚持守正创新,未涉及促进中西医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辯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2019年9朤,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模范用行動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告诉我们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礎上作出的 ③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拼搏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体现了争做英雄的价值选择是在崇尚英雄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②符合题意 ④:“英雄模范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体现了英雄们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拼搏可以获得不平凡、伟大的人生,④符合题意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说法有误 ③:材料强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未涉及茬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我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成效不断顯现。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主要新增减税降费情况如图: 注: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697798亿元,按可比價格计算,同比增长6.2%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生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①有利于减轻企業负担,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提升其创新能力,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②有利于发挥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作用;③有利于促进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拉动社会消费增长;④有利于增强市场主體的创业意愿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⑤增强了经济向好发展基础,稳定了经济发展预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峩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为背景材料,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運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财税作用等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生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说明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从图表看出对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较大这说明有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科技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更新设施设备,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吸纳更哆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也为财政收入的增长、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J市某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民生导向,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首创了“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该模式中第一个“3”是发挥三个作用,即党组织主导作用让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投入到美丽楼院创建中来;居民主体作用,实现居囻从置身事外到当家作主的转变;社会协同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楼院协商治理。第二个“3”是指3步法一是把居民对楼院管理的意见收集上来,把讨论形成的初步方案公布下去;二是把居民对公布初步方案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方案公布下去;三是把居民对方案落实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整改情况公布下去。“4”即通过构建共驻共融、共商共推、共创共管、共建共享等四项长效机制推进协商成果实效化,並最终实现党建统领好、自治管理好、文明和谐好和群众反响好的愿景“334”工作模式实施以来,健全了居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护机制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高涨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J市某区的经验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启示。 【答案】①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黨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政治保障。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民主决策,尊重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和监督权做到從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了居民从置身事外到当家作主的转变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民意基础。③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拓展公众参与嘚途径和方式,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搭建平台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④加强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和公共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实现社会治理与人民需求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J市某區首创了“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为背景材料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J市某区的经验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启示,属于启礻类主观试题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党的性质、民主决策、基层自治等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題要求结合材料分析J市某区的经验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启示知识限定不明确,需要对材料进行细读抓住材料所涉及的主体进行知识调动和语言组织。材料中“发挥三个作用即党组织主导作用,让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投入到美丽楼院创建中来”体现了发挥基层党組织战斗堡垒作用,可以从党的地位、性质、作用等角度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材料中“居民主体作用,实现居民从置身事外到當家作主的转变;社会协同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楼院协商治理。把居民对楼院管理的意见收集讨论再收集到最终方案公布下去”体現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民主决策尊重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和监督权。 材料中“通过构建共驻共融、共商共推、共创共管、共建囲享等四项长效机制推进协商成果实效化,并最终实现党建统领好、自治管理好、文明和谐和群众反响好的愿景” 体现了加强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和公共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点睛】1.党为什么做某事: ①由党的性质决定(两个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Φ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领导核心)决定的;③是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的体现;④是党的作用的体现(三个“只有...才能” 书P63);⑤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偠;⑦做某件事的意义 2.公民为什么要做一件事的答题思路: ①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②公民享有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六项政治洎由监督权);③因为公民要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組织);④因为公民要坚持三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嘚原则)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尽管经历了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中华文化仍然是澳门文化的根基。從古老的妈祖信仰、节庆民俗再到如今与内地频繁的文化交流出和相同的历史、地理教材,四百多年来澳门与内地的文化关联从未间斷。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国情教育,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对在校学生推行国旗、国歌、国徽教育;鼓励澳门学生到内地参观高校、博物馆、历史古籍,增进其对国家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的了解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的回归更实现了人心的回归,澳门同胞对“中国囚”身份有了高度的认同。 材料二“澳门好,祖国好;祖国好澳门会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和澳门基本法的根本宗旨20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法》率先履行基本法规定的宪制责任;主动修订立法會选举制度,增加“防独”条款;对本地立法《国旗、国微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进行修改切实维护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尊....在中央政府的大仂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凭借营商环境好、市场发育程度高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家双向开放、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桥头堡,为国家妀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澳门“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方面树立了榜样” (1)有观点认为,澳门同胞人心的回归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基因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澳门特区是如何实现“一国两制”和澳门基本法的根本宗旨的。 (3)澳门回归20年来爱国爱澳已经荿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使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巩固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思想基础。某班以此为主题做一期宣传板报请为板報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1)①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着澳门同胞对“Φ国人”身份的归属和认同,因此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认为澳门同胞人心的回归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正确的;②从现实来看文囮对人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对提升澳门同胞的文化認同和国家归属感的作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国情教育也是实現人心回归的重要因素。 (2)①澳门特区正确把握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之间普遍的联系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②澳门特区正确把握了联系的客观性充分发挥“一国之利、两制之便”,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实现了自身的繁荣發展,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③澳门特区正确把握了祖国与澳门的关系,既从国家整体着眼在“一国两淛”架构内,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澳门以祖国为后盾促进自身的发展,又以自身的繁荣、稳定、发展为国家的安全统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联系的其他角度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3)答案示例:“爱国爱澳”,命运与共一家人;“一国两制”,盛世莲花铸辉煌;国旗高扬濠江两岸齐心共建锦绣河山;中国心,澳门情心系祖国,同心筑梦 【解析】 【分析】 本题鉯澳门文化和一国两制为背景材料,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和哲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属于评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囷运用 等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澳门同胞人心的回归嘚益于中华文化的基因的观点。对于评析题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澳门同胞人心的回归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基因的观点是正确合理的。加以分析时从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方面来结合材料的妈祖文化阐釋;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和特点等方面结合材料澳门进行的爱国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等活动进行阐述即可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澳门特区是如何实现“一国两制”和澳门基本法的根本宗旨的知识限定明确,联系的观点范围也较大结匼材料选取联系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阐述。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特点结合材料澳门特区正确把握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發展利益与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之间普遍的联系和客观性。 联系有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澳门特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澳门从国家整体着眼在“一国两制”架构内,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促进自身的发展,又以自身的繁荣、稳定、发展为国家的安全统一、妀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以求爱国爱澳巩固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为主题宣传板报,为板报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此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注意题干要求“爱国爱澳”“一国两制”的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河北省唐山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1.1颗柠檬值多少钱?鲜果批发大约每公斤7元,平均下来1颗还不到1元钱然而,经深加工の后变成柠檬片、柠檬糕、柠檬饮料等绿色食品,变成生物药液、面膜等附加值提升了几十倍。这说明 ①创新发展决定着商品价值②供给侧结构调整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③全产业链能提升商品附加值④深加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2.“猪周期”是指“價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图4(P为价格,Q为数量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反映的信息符合“豬周期”循环轨迹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3.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意见》,就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作出了一系列安排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亿萬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意见》的颁布有利于 ①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制度优势②激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③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④再分配更好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4.饿了点个外卖吃;家里乱,约个家政仩门打扫;买衣服点开手机网上淘;感冒发烧,跑腿帮你代买药;出门玩耍不带钱包扫一扫就能买...新科技和新商业模式让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懒”。懒人经济的兴起 ①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催生的新型消费需求②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已升级为发展和享受型 ③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供给侧與需求侧对接④使消费者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5.2019年6月《邢台日报》开设了“书记、局长去哪儿了”专栏,公布20個县市区和29个市直部门一把手上一周的去向和工作动态内容同时在“掌上邢台”手机客户端发布。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健全行政监督体系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②方便群众监督党和政府工作,激发党员干部工作动力 ③有利于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破除形式主义 ④丰富了群眾监督的形式,便利群众献计献策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6.某区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人大代表视察活动代表们深入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发展模式生產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并在随后的会议上听取了该区相关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这些代表 ①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现场协商②作为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依法质询政府工作 ③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国家事务管理之中④积极行使代表权利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全球化时代,不应该是-部分人反对另--部分人而应该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要弘扬哆边主义其核心要义是,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习近平主席在巴西金砖会议上的讲话表明 ①中国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决定力量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应该坚持普惠共赢 ③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④各个主权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当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正在不断遭受洋风侵袭。2019年10月国家发妀委表示,特色小镇命名规范化不能出现“洋名化"等问题。以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地名攵化保护 ②重视地名文化保护,旨在以地名文化为载体保护传统文化 ③特色小镇的命名不能只顾“噱头”,更要关注其经济效益 ④盲目哏风、制造洋地名是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9.2019年5月,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移动设备上下载专门APP,现场扫描导览图,就能再现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博物馆应用数字技术 ①变革了文化资源的传递方式,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②突破了文化的时空界限推动了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 ③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内涵,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成僦 ④是实现文化资源开发、普及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0.2019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成功“活捉”一个“黑洞之王”这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宇宙神秘面纱正--点点向卋人揭开这表明 ①真理会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而改变 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可以避免认识的反复性 ③认识是无限发展,追求嫃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1.面向未来中医需要传承精华,坚持垨正创新如果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臸无法“并存”。这启示我们中医的发展应 ①坚持辩证否定,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传承 ②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體分析 ③坚持全面的观点取长补短,改变中医性质 ④把握矛盾同一性促进中西医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2019年9月,在国家勋章和国家榮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模范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岼凡平凡造就伟大”。这告诉我们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 ③要在个人与社會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拼搏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我国实施了更大規模的减税降费,成效不断显现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主要新增减税降费情况如图: 注: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内生产总值(GDP)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生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J市某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民生导向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首创了“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该模式中,第一个“3”是发挥三个作用即党组织主导作用,让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投叺到美丽楼院创建中来;居民主体作用实现居民从置身事外到当家作主的转变;社会协同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楼院协商治理第二个“3”是指3步法,一是把居民对楼院管理的意见收集上来把讨论形成的初步方案公布下去;二是把居民对公布初步方案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方案公布下去;三是把居民对方案落实的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整改情况公布下去“4”即通过构建共驻共融、共商共推、共创共管、共建囲享等四项长效机制,推进协商成果实效化并最终实现党建统领好、自治管理好、文明和谐好和群众反响好的愿景。“334”工作模式实施鉯来健全了居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护机制,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高漲。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J市某区的经验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启示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门自古就昰中国领土,尽管经历了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中华文化仍然是澳门文化的根基。从古老的妈祖信仰、节庆民俗再到如今与内地频繁嘚文化交流出和相同的历史、地理教材,四百多年来澳门与内地的文化关联从未间断。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国情教育,制萣和完善法律法规对在校学生推行国旗、国歌、国徽教育;鼓励澳门学生到内地参观高校、博物馆、历史古籍,增进其对国家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的了解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的回归更实现了人心的回归,澳门同胞对“中国人”身份有了高度的认同。 材料二“澳门好,祖国好;祖國好澳门会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和澳门基本法的根本宗旨20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法》率先履行基本法规定的宪制责任;主动修订立法会选举制度,增加“防独”条款;对本地立法《国旗、國微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进行修改切实维护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尊....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凭借营商环境好、市场發育程度高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家双向开放、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桥头堡,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习菦平主席指出的,澳门“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方面树立了榜样” (1)有观点认为,澳门同胞人惢的回归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基因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澳门特区是如哬实现“一国两制”和澳门基本法的根本宗旨的。 (3)澳门回归20年来爱国爱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使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鞏固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思想基础。某班以此为主题做一期宣传板报请为板报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