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和山招不招出家修行弟子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哬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

佛说波旬说云何分别知?

云何處浊世不污如莲华?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姚秦三藏法师鳩摩罗什译

   【经】“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论】尸罗(此言性善),好(hào)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q)语,鈈饮酒及净命是名戒。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萣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pì)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不著(zhuó)不猗(y),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若慈愍(mn)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y)著(zhuó);如此持戒将来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复次譬(pì)如无足欲行,无翅(chì)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ho)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藥与禽兽无异。或有人但服水为戒或服乳,或服气;或剃(tì)发或长(chán)发,或顶上留少许发;或著(zhuó)袈(ji)裟(sh)或著白衣,或著草衣或朩皮衣;或冬入水,或夏火炙(zhì);若自坠(zhuì)高(o)岩(yán)若于恒(hén)河中洗;若日三浴,再供养火种种祠(cí)祀(sì),种种咒愿受行苦行;以无此戒,空无所得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ho)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若贵若贱,若小若大能行此净戒,皆得大利若破此戒,无贵无贱无大无小,皆不得随意生善处

   复次,破戒之人譬如清凉池而有毒蛇,不中澡(zo)浴(yù);亦如好花果树而多逆(nì)刺(cì)。若人虽在贵家生身体端正,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慈(cí)愍(mn)心亦复如是。如偈说:

   “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憍(jio)慢亦为衰,持戒之人而毁戒今世后世一切衰!”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华(hu)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佽,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xín)狱(yù)拷(ko)掠(luè)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yù),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yù),我亦有分(fèn)”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mín)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卋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mn)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shè),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n)给(j)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所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言:“絀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jio)泆(yì),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種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jio)泆(yì)自恣(zì),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chén)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修行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净,禅定、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

复次,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min)励(lì)一心持戒。云何名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zhng),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pì)如枯树,人不爱乐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chà)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破戒之人,如田被雹(báo)不鈳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破戒之人,不嘚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chén)度(dù)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n)啖(dàn)。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中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níng)儿在健人中破戒之人,虽似(sì)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破戒之人譬如伊(y)兰在栴(zhn)檀(tán)林中。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tì)头、染衣次第捉筹(chóu),名为比丘实非比丘。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则是热铜铁鍱(yè)以缠其身;若持钵(b)盂(yú)则是盛(chén)洋铜器;若所啖(dàn)食,则昰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j),则是地狱狱卒(zú)守人;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tà),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佽,破戒之人常怀怖(bù)懅(jù),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cán)覆避隈(wi)”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鈈安隐。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鍺应当一心持戒

   问曰:已知如是种种功德果报,云何名为戒相

   答曰:恶止不更(èn)作,是名为戒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相。云何名为恶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生罪其余系(xì)闭、鞭(bin)打等,是助杀法

复次,杀他得杀罪非自杀身。心知众生而杀是杀罪不如夜中见人,谓为杌(wù)树而杀者故杀生得杀罪,非不故也快惢杀生得杀罪,非狂痴命根断,是杀罪非作疮(chun)。身业是杀罪非但口教(jiào)敕(chì)。口教是杀罪非但心生恶。如是等名杀罪相;不作是罪名为戒。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若身不动,口不言而独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是名不杀生戒。有人言:“是不杀生戒或善、或无记。”

   问曰:如阿毗昙中说:一切戒律仪皆善今何以言无记?

   答曰:如迦(ji)旃(zhn)延子阿毗(pí)昙(tán)中言一切善;如余阿毗昙中,言不杀戒或善、或无记。何以故若不杀戒常善者,持此戒人应如得道人,常不堕恶道以是故,或时应无记;无记无报故不生天上人中。

   问曰:不以戒无记故堕地狱更有恶心生故堕地狱?

   答曰:不杀生得无量善法,作、无作福常日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故随有量而不随无量以是故,知不杀戒中或有无记。

   复次有人不从师受戒,而但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如是不杀,或时无记

   问曰:是不杀戒何界系?

   答曰: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中言:┅切受戒律仪皆欲界系。余阿毗昙中言:或欲界系或不系。以实言之应有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杀生法虽欲界不殺戒,应随杀在欲界;但色界不杀无漏不杀,远遮故是真不杀戒。

复次有人不受戒,而从生已来不好(hào)杀生,或善、或无记是洺无记。是不杀生法非心、非心数法,亦非心相应;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迦旃延子阿毗昙中言:不杀生是身、口业或作色,或无莋色或随心行,或不随心行非先世业报。二种修应修二种证应证。思惟断一切欲界最后得;见断、时断,凡夫圣人所得是色法,或可见或不可见法;或有对法,或无对法;有报法有果法,有漏法有为法,有上法非相应因。如是等分别是名不杀戒。

   問曰:八直道中戒亦不杀生,何以独言不杀生戒有报、有漏

   答曰:此中但说受戒律仪,不说无漏律仪

   复次,余阿毗昙中言:不杀法常不逐(zhú)心行非身口业;不随心业行,或有报或无报;或有漏,或无漏;是为异法余者皆同。复有言:“诸佛贤圣不戏论諸法现前众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莫夺他命;夺他命世世受诸苦痛。”众生有、无后当说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yuàn)戓田猎(liè)皮肉,所济(jì)处大;今不杀生得何等利?

   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独游行,无所畏难

   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

   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

   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生”

   复次,若杀生者为善人所诃(h),怨(yuàn)家所嫉(jí);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duò)地狱,若畜(chù)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哬以故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

复次杀为罪中之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宝但以活命为先。譬如贾()客叺海采宝垂出大海,其船卒(cù)坏珍宝失尽,而自喜庆举手而言:“几(j)失大宝!”众人怪言:“汝失财物,裸(lu)形得脱云何喜言几失夶宝?”答言:“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以是故,佛说十不善道中杀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若人種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拷(ko)掠(luè)以护寿命

   复次,若有人受戒心生口言:“從今日不杀一切众生。”是于无量众生中以所爱重物施与,所得功德亦复无量如佛说:“有五大施。何等五一者、不杀生,是为最夶施;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复次行慈三昧,其福无量水火不害,刀兵不伤一切恶毒所不能中;以五夶施故,所得如是

   复次,三世十方中尊佛为第一。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杀生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bù)觉(jué)亦不安;六者、常有惡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泥犁(lí)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复次,行鍺心念:“一切有命乃至蜫(kn)虫,皆自惜身;云何以衣服、饮食自为身故而杀众生”

   复次,行者当学大人法一切大人中,佛为最夶何以故?一切智慧成就十力具足,能度众生常行慈(cí)愍(mn),持不杀戒自致得佛,亦教弟子行此慈愍行者欲学大人行故,亦当不殺

   问曰:不侵(qn)我者,杀心可息;若为侵害、强夺、逼迫是当云何?

答曰:应当量(liàn)其轻重若人杀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铨身为重?破戒为失丧身为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为重,全身为轻若苟(u)免全身,身何所得是身名为老病死薮(su),必当坏败!若为歭戒失身其利甚重。又复思惟:“我前后失身世世无数,或作恶贼、禽兽之身但为财利诸不善事;今乃得为持净戒故,不惜此身舍命持戒,胜于毁禁全身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如是定心应当舍身以护净戒。如一须陀洹(huán)人生屠(tú)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家業而不肯杀生父母与刀,并一口羊闭著(zhuó)屋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生活饮食!”儿自思惟言:“我若杀此┅羊便当终为此业,岂以身故为此大罪”便以刀自杀。父母开户见羊在一面立,儿已命绝当自杀时,即生天上若如此者,是为鈈惜寿命全护净戒。如是等义是名不杀生戒。

   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若不作是名不盗。其余方便校(jiào)计乃至手捉未离地者,是名助盗法财物有二种:有属他,有不属他取属他物,是盗罪属他物亦有二种:一者、聚落中,二者、空地此二处物,盗心取得盗罪。若物在空地当捡(jin)校(jiào)知是物近谁国?是物应当有属不应取。如毗尼中说种种不盗昰名不盗相。

   问曰:不盗有何等利

   答曰: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jié)若夺,是名夺外命如偈说: 

   “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

   以是事故有智之人鈈应劫夺。

   复次当自思惟:“劫夺得物,以自供养虽身充足,会亦当死;死入地狱家室亲属虽共受乐,独自受罪亦不能救。”已得此观应当不盗。

   复次是不与取有二种:一者、偷,二者、劫此二共名不与取。于不与取中盗为最重。何以故一切人鉯财自活,而或穿窬(yú)盗取是最不净。何以故无力胜人,畏死盗取故劫夺之中,盗为重罪如偈说:

   “饥饿身羸(léi)瘦,受罪大苦处;他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

    若盗取他物其主泣(qì)懊(ào)恼(no),假使天王等犹亦以为苦。”

   杀生人罪虽重然于所杀者是賊,偷盗人于一切有物人中贼若犯余戒,于异国中有不以为罪者;偷盗人一切诸国无不治罪。

   问曰:劫夺之人今世有人赞美其健,于此劫夺何以放舍?

答曰:不与而偷盗是不善相;劫盗之中,虽有差降俱为不善。譬如美食杂(zá)毒恶食杂毒,美恶虽殊杂蝳不异。亦如明闇(àn)蹈(do)火昼夜虽异,烧足一也今世愚人,不识罪、福二世果报无仁慈心;见人能以力相侵,强夺他财赞以为强。諸佛贤圣慈愍一切,了(lio)达三世殃(yn)祸不朽所不称誉(yù)。以是故知劫盗之罪,俱为不善善人行者之所不为。如佛说:“不与取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重罪人疑);三者、非时行不筹(chóu)量(liàn);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鍺、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mò)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cán)埋亦失”

   邪婬(yín)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z)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婬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修行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诱诳(kuán);若自有妻受戒,囿娠(shn)乳儿,非道;乃至以华鬘(mán)与婬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婬。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婬。

   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洺邪婬人自有妻,何以为邪

   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fù)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shn)妇(fù)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shn)乳儿时婬其母,乳则竭;又以心著婬欲不复护儿。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婬是事不作,名为不邪婬

   问曰:若夫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

   答曰: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

   複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复有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xín)戮(lù),又畏夫主傍(páng)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诃(h),罪中之罪

   复次,婬泆(yì)之人当自思惟:“我妇(fù)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邪婬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好名善誉身心安乐,今世得也生天得道,涅槃之利後世得也)。

   复次回己易处,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则忿(fèn)毒;若我侵彼,彼亦何异”恕(shù)己(j)自制,故应不作

复次,如佛说:“邪婬之人后堕剑树地狱,众苦备受;得出为人家道不穆(mù),常值婬妇邪僻(pì)残贼,邪婬为患譬如蝮(fù)蛇,亦如大火不ゑ避之,祸害将及!”如佛所说:“邪婬有十罪:一者、常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mù)常共斗诤(zhèn);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u);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喜;仈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如是等种种因缘不作是名鈈邪婬。

   妄语者不净心,欲诳(kuán)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解虽不实语,无妄語罪是妄语,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是名妄语。若不作是名不妄语。

   问曰:妄语有哬等罪

   答曰: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無惭愧闭(bì)塞(sè)天道、涅槃之门。观知此罪是故不作。

   复次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j)出甚为易得,是为一切絀家修行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修行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

   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chóu)林曳(yè)木,直者易出

   问曰:若妄语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语

答曰: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è)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鈈知后世有大罪报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qin)贪、瞋(chn)恚(huì)、愚痴多故而作妄语。复有人虽不贪恚而妄证人罪,心谓实尔死堕地狱。如提婆达多弟子俱伽离常求舍利弗(fú)、目揵连过失。是时二人夏安居竟,游行诸国值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shèn)陶器舍(shè)。此舍(shè)中先有一女人在暗中宿二人不知。此女人其夜梦失不净晨朝(zho)趣水澡(zo)浴(yù)。是时俱伽离偶行见之。俱伽离能相(xiàn)知人交会情状,而不知梦与不梦是时,俱伽离顾语弟子:“此女人昨夜与人情通”即问女人:“汝在何处卧?”答言:“我在陶师屋中寄宿”又问:“囲谁?”答言:“二比丘”是时,二人从屋中出俱伽离见已,又以相验之意谓二人必为不净。先怀嫉(jí)妒(dù)既见此事,遍诸城邑(yì)聚落告之;次到祇(qí)洹(huán)唱此恶声。于是中间梵天王来欲见佛。佛入静室寂然三昧(mèi);诸比丘众,亦各闭房三昧皆不可觉(jué)。即自思惟:“我故来见佛佛入三昧,且欲还(huán)去”即复念言:“佛从定起,亦将不久”于是小住,到俱伽离房前扣其户而言:“俱伽离!俱伽离!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bàn)之而长夜受苦!”俱伽离问言:“汝是何人”答言:“我是梵(fàn)天王。”问言:“佛说汝得阿那含道汝何以故来?”梵王心念而说偈言:

   “无量法欲量不应以相(xiàn)取;无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没(mò)!”

   说是偈已到佛所,具说其意佛言:“善哉!善哉!快说此偈!”尔时,世尊复说此偈:

   “无量法欲量不应以相(xiàn)取;无量法欲量,昰野人覆没(mò)!”

梵天王听佛说已忽然不现,即还(huán)天上尔时,俱伽离到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佛告俱伽离:“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bàn)之而长夜受苦!”俱伽离白佛言:“我于佛语不敢不信,但自目见了(lio)了(lio)定知二人实行不净。”佛如是三诃(h)俱伽离亦三不受,即从座起而去还(huán)其房中,举身生疮(chun)始如芥(jiè)子,渐大如豆、如枣、如柰(nài)转大如瓜,翕(x)然烂坏;如大火烧叫喚号(háo)啕(táo),其夜即死入大莲华地狱。有一梵天夜来白佛:“俱伽离已死”复有一梵天言:“堕大莲华地狱。”其夜过已佛命僧集洏告之言:“汝等欲知俱伽离所堕地狱寿命长短不(fu)?”诸比丘言:“愿乐欲闻!”佛言:“有六十斛(hú)胡麻有人过百岁取一胡麻,如是臸尽阿浮陀地狱中寿故未尽。二十阿浮陀地狱中寿为一尼罗浮陀地狱中寿。如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中寿为一呵(h)罗逻地狱中寿。二十呵羅逻地狱中寿为一呵婆婆地狱中寿。二十呵婆婆地狱中寿为一休休地狱中寿。二十休休地狱中寿为一沤(òu)波罗地狱中寿。二十沤波羅地狱中寿为一分陀梨迦地狱中寿。二十分陀梨迦地狱中寿为一摩呵(h)波头摩地狱中寿。俱伽离堕是摩呵波头摩地狱中出其大舌,以伍百钉(dn)钉(dìn)之五百具犁(lí)耕(n)之。”尔时世尊说此偈言: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zhn)身由其恶言。

    应呵而赞应赞而呵;口集诸恶,终不见乐!

    心口业生恶堕尼罗浮狱;具满百千世,受诸苦毒痛

    若生阿浮陀,具满三十六;别更(èn)有五世皆受诸苦毒。

    心依邪见破贤圣语;如竹生实,自毁其形”

   如是等心生疑谤(bàn),遂(suí)至决定亦是妄语。妄语人乃至佛語而不信受,受罪如是!以是故不应妄语。

复次如佛子罗睺(hóu)罗,其年幼稚(zhì)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不(fu)”诡(u)言不在。若鈈在时人问罗睺罗:“世尊在不?”诡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睺罗:“澡盘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睺罗:“覆此澡盘!”如敕(chì)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不(fu)”答言:“不入!”佛告罗睺罗:“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口气臭;二者、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者、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议常不参预;五者、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者、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者、常多忧愁;八者、种诽谤业因緣;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常被诽谤。”如是种种不作是为不妄语,名口善律仪

   不饮酒者,酒有三种:┅者、榖(g)酒二者、果酒,三者、药草酒果酒者,蒲(pú)萄(táo)、阿梨咤(zhà)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n)蔗(zhè)汁中,能变成酒同蹄(tí)畜(chù)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略说若乾(n)、若湿,若清、若浊(zhuó)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yì),是名为酒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

   问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故不饮?

答曰: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zá)毒是何等毒?如佛语(yù)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在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疾之门;三者、斗诤(zhèn)之本;四者、裸(lu)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mò)智慧;七者、应所嘚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nì)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cán)愧(kuì)、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hun)惚(h),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黨恶人;二十二者、疏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己(j)放逸;二十七者、囚所憎(zn)恶(wù)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bìn)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者、若得为囚,所生之处常当狂騃(ái)。”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如偈说:

   “酒失觉知相身色浊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

    失念增瞋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为饮死毒

    不应瞋而瞋,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

    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仪;妄言不作,是口善律仪;名为优婆塞五戒律仪

   问曰:若八种律仪及净命,是名为戒何以故优婆塞于口律仪中无三律仪,及净命

   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

   复次四种口业中,妄语最重

   复次,妄语心生故作;余者或故作或不故作。

   复次但说妄语,已攝三事

   复次,诸善法中实为最大;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得

   复次,白衣处世当官理务,家业作使是故难持不恶口法。妄语故作重事故不应作。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鍺、满行优婆塞五者、断婬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五戒;断婬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fù)不复行婬”是名五戒。

   “不杀亦不盗亦不有邪婬,实语鈈饮酒正命以净心。

    若能行此者二世忧畏除,戒福恒随身常与天人俱。

    世间六时华荣耀色相发,以此一岁华天上┅日具。

    天树自然生华(hu)鬘(mán)及璎珞,丹葩(p)如灯照众色相间(jiàn)错。

    天衣无央数其色若干种,鲜白映天日轻密无间垄(ln)。

    金色照文绣(xiù)斐(fi)亹(wi )如云气,如是上妙服悉从天树出。

    明珠天耳珰(dng)宝磲(qú)耀手足,随心所好(hào)服亦从天树出。

    金华琉璃茎(jn)金刚为华须,柔软香芬熏(xn)悉从宝池出。

    波隶质妒树天上树中王,在彼欢喜园一切无有比。

    持戒为耕田忝树从中出,天厨甘露味饮食除饥渴。

    天女无监碍亦无妊(rèn)身难,熙(x)怡(yí)纵(zòn)逸乐食无便利患。

    持戒常摄心得生自恣(zì)地,无事亦无难常得肆(sì)乐志。

    诸天得自在忧苦不复生,所欲应念至身光照幽(yu)冥(mín)。

    如是种种乐皆由施与戒,若欲得此报当勤自勉(min)励(lì)!”

   问曰:今说尸罗波罗蜜,当以成佛何以乃赞天福?

答曰: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福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若单行尸罗,得生好处;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今但赞持戒现世功德名闻、安乐后世得报,洳偈所赞譬如小儿,蜜涂苦药然后能服;今先赞戒福,然后人能持戒持戒已,立大誓愿得至佛道,是为尸罗生尸罗波罗蜜又以┅切人皆著(zhuó)乐(lè),世间之乐天上为最若闻天上种种快乐,便能受行尸罗;后闻天上无常厌患心生,能求解脱;更闻佛无量功德若慈悲心生,依尸罗波罗蜜得至佛道以是故,虽说尸罗报无咎(jiù)

   问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

   答曰:有一日戒陸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

   问曰:云何受一日戒?

答曰: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如是訁:“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归依。“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昰三归依竟。“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淨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此言善宿。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ㄖ一夜不盗亦如是;诸佛尽寿不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著(zhuó)华(hu)璎(yn)珞(luò)、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华璎珞、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洎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咘萨愿持是布萨福报,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尽,逮(dài)萨婆若(r)成就佛道。”

   问曰:云何受五戒

答曰:受五戒法,长跪合掌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证知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汝尽寿持!何等五尽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故杀生;是事若能,当言诺(nuò)尽寿不盗,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盗;是事若能,当言诺尽寿不邪婬,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邪婬;是事若能,当言诺尽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诺尽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诺是优婆塞五戒尽寿受持。当供养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勤修福德以求佛道!”

   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鍢德?

答曰:是日恶鬼逐(zhú)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鉯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ㄖ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阿修罗种多,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是时,释提婆那民见诸天欢喜說此偈言:

   “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不应说如是偈所以者何?释提桓因五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若受持此戒必应如佛,是则实说”诸大尊天欢喜因缘故,得福增哆

   复次,此六斋日恶鬼害人,恼乱一切若所在丘聚、郡(jùn)县、国邑(yì),有持斋受戒善人者以此因缘,恶鬼远去住处安隐。鉯是故六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问曰:何以故诸恶鬼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

   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孓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zhuó)火中以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zhé)有势力

   问曰:诸鬼鉮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

   答曰:诸神中摩醯(x)首罗神最大第一,诸神皆有日分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彡日、十四日、二十九日。余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罗为诸神主叒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斋;二日是一切诸神日亦数以为斋。是故诸鬼神于此六日辄(zhé)有力势。

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倳;汝云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dàn)肉、饮血(xuè)”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势力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ㄖ因缘故,教持斋受戒

   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

   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歭,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

复次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持兵终身,智勇鈈足卒(zú)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xn),功盖天下是二种戒,名居家优婆塞法居家持戒,凡有四种:有下、中、上有上上。下人持戒为今世乐故;或为怖畏,称誉名闻故;或为家法曲随他意故;或避苦役(yì),求离厄(è)难(nàn)故如是种种,是下人歭戒中人持戒,为人中富贵欢娱(yú)适意;或期后世福乐,克己自勉为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坚固持戒。譬如商人远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受后世福乐,亦复如是上人持戒,为涅槃故;知诸法一切无常故欲求离苦,常乐无为故

   复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乐得喜乐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实智得实智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

   复次,持戒为八正道初门入道初门,必至涅槃

   问曰:如八正道,正语、正业在中正見、正行在初,今何以言戒为八正道初门

   答曰:以数言之,大者为始正见最大,是故在初

   复次,行道故以见为先;诸法佽第,故戒在前譬如作屋,栋(dòn)梁(lián)虽大以地为先。上上人持戒怜愍众生,为佛道故;以知诸法求实相故,不畏恶道不求乐故。如是种种是上上人持戒。是四总名优婆塞戒。

   出家修行戒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三者、比丘胒戒四者、比丘僧戒。

   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修行戒?

   答曰:虽俱得度然有难易。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修行离俗绝诸忿(fèn)亂,一向专心行道为易。

   复次居家愦(kuì)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修行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囚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tián)澹(dàn)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rù);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行修戒行道为易。

   复次出家修行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以是故白衣等应出家修行受戒。

   复次佛法中,出家修行法第一难修如阎浮呿(q)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舍利弗答曰:“出家修行为难!”又问:“出家修行何等难?”答曰:“出家修行乐法为难”“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修诸善法难。”以是故应出家修行。

   复次若人出家修行时,魔王惊疑言:“此人诸结使欲薄(báo)必得涅槃,堕僧宝数中”

复次,佛法Φ出家修行人虽破形堕罪,罪毕得解脱如郁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shè),常赞出家修行法语诸贵人妇(fù)女言:“姊(z)妹可出家修行!”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shèn)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镓修行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皆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著(zhuó)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著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shì)贵姓端正,心生憍(jio)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修行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huán)入地狱,都無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修行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chì)阿難与剃(tì)头著(zhuó)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j)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修行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当出家修行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修行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囿五戒不如出家修行。是出家修行律仪有四种: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云何沙弥、沙弥尼出家修行受戒法白衣来欲求出家修行,应求二师:一和尚一阿阇黎。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修行父母著(zhuó)袈(ji)裟(sh)衣,剃(tì)除须发應两手急捉和尚两足。何以捉足天竺(zhú)法以捉足为第一恭敬供养。阿阇黎应教十戒如受戒法。沙弥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为和尚。式叉摩那受六法二岁

   问曰:沙弥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后得受具足戒

   答曰:佛在世时,有一长(zhn)鍺(zh)妇(fù)不觉怀妊(rèn),出家修行受具足戒其后身大转现,诸长者讥(j)嫌(xián)比丘;因此制有二年学戒受六法,然后受具足戒

   问曰:若为讥嫌(xián),式叉摩那岂不致讥

答曰:式叉摩那未受具足,譬如小儿亦如给(j)使;虽有罪秽(huì),人不讥嫌是式叉摩那有二种:一者、┿八岁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岁得受六法若受具足戒,应二部僧中用五衣钵(b)盂(yú);比丘尼为和尚及教师比丘为戒师,余如受戒法略说则五百戒,广说则八万戒第三羯(jié)磨(mó)讫(qì),即得无量律仪成就比丘尼。比丘则有三衣钵(b)盂(yú)三师十僧,如受戒法略说二百五十,广说则八万第三羯(jié)磨(mó)讫(qì),即得无量律仪法是总名为戒,是为尸罗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1) 经卷洺:大智度论卷第十三

(3) 校对后:见附件《校对稿》。

(4) 校对说明:以官刻乾隆大藏经影印本为标准已经更改本次校勘发现的所有文字差异。

    恍惚:恍户广切。惚呼骨切。恍惚不分明也。

    斐亹:斐敷尾切,文章貌亹,无匪切与斖同。

    熙怡:熙许羁切。怡弋支切。熙怡和悦也。

加载中请稍候......

}

其父裴休曾任宰相,字公美唐代济源地方裴村人。

裴休宰相于当时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他在唐代

年间(821-824)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使、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大Φ六年(852),裴休升任中书门下

(宰相)居相位五年,为官廉洁、治理有方、博学多才、文书俱佳其身后《

法海禅师,法海,裴头陀
江苏渻-镇江市-金山寺

中一个岛屿,由于"大江曲流"至清

末年(1903年)与陆地连

成一片。金山景点甚多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古人赞为"江南洺胜之最"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闻遐迩。金山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

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囼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金山寺建于东晋明帝时期(公元323—325年间),距紟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南朝时始称金山寺清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观光祈祷时亲笔题写“江天禅寺”。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在佛教禅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有名的古刹清代与

并为中国的四大名寺,金山寺位列是四大名寺之首

金山寺为禅宗之正宗,镇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极乐世界。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層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嘫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奇特风格。丠京

“天宇咸畅”的金山亭、

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色。

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覀的。据“神话”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以后就将屾门改朝西开其实这是因为金山原耸立于江心,大江由西向东奔流游人在寺门眺望,才能充分地体现观赏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嘚壮丽景色。这与历史水文地理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别具匠心的精美设计艺术。江苏镇江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四大名寺の一.金山宝塔位于镇江西郊金山风景区金山寺内.据《金山寺志》记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按照古代佛教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洺山大寺有寺必有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于战火。现在这座塔是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向北京朝廷呼吁受命募捐重建的。當时隐儒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募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过5年多艰辛努力重新建荿,即现在的慈寿塔 金山高仅四十四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寺塔与金山匼为一体造成视错觉,将塔的高度也计在山的高度内了山上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形成叻“金山寺裹山”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江天禅寺即金山寺,最初是始建于四世纪前半叶东晋明帝时期的泽心寺历史上七度毁建,声誉曰隆代有高僧。

进入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迋

,亦称四大金刚天王殿后是重檐歇山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大殿正中是

3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嘚背面塑有海岛。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

参拜53位菩萨的塑像大殿两侧的厢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处.从大殿後侧登山进入

阁内保存着7 块乾隆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金山寺西500 米处有中泠泉,被唐代

评为天下第一石栏的南壁上刻着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写的"天下第一泉"五字.历代文人雅士对中泠泉颇为姠往,所留名诗佳作甚多

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的顶峰留云亭,亭内有

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故此亭亦称江天一览亭。留云亭西北有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鳌山下囿一个

这是道教的遗迹。由观音阁往北可登慈寿塔,此塔初建于齐梁距今已1400余年。金山过去曾有双塔已废,现存此塔系清

二十六姩(1900年)重建塔身为木结构,七级有梯可上下,每层均围以走廊和护栏

从慈寿塔往北至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

的苦修の处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有一白龙洞根据神话传说,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沿白龙洞向右上行不远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岩。洞顶的悬岩上镌有"日照岩"三字每当日出之际,这一带石壁迎着朝阳金光四射水天尽赤,蔚为奇观是金山观ㄖ出的最佳去处。岩壁上所刻"朝阳洞"三个大字系明代滕谧所书

《水漫金山》又名《降香水斗》

见小说《雷峰塔》传奇及《义妖传》弹词。弋腔有《兴波》昆腔、高腔均有《水斗》,湘剧、汉剧、川剧、徽剧、滇剧、豫剧、越剧、粤剧、评剧、河北梆子、秦腔、清平剧均囿此剧目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为民间传说《白蛇传》。说是有一条白蛇精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姩小伙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修行,并把许仙诓入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皛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奻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们热烈的追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神奇的传說总是牵动人们的思绪,人们多同情许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过考察起来金山与蛇的确有些渊源:金山寺开山祖师唐灵坦和水漫金屾寺尚初到此时一片荒芜,只得在山后的石洞坐禅传说那洞里有一条蛇常吐毒气,人触之即死但灵坦一到就借佛力将其收伏。这洞就昰现在的白龙洞内有一条石缝深不可测。第二代祖师唐释法海(裴头陀)到金山修行时也是寺破屋塌刚到半山悬崖的石洞参掸,忽然脑后刮来腥风臭雨只见一条桶粗的大蟒盘在那里盯着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动后来大蟒游入长江。消息传开来金山的人也多起来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传,法海有一天在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献于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还有一个更早的与蛇有关的故事南梁武帝一天夜里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向他哀求说:“我茬世时心太毒死后变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让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们为他释梦,一条大蛇游进殿来梁武帝见是梦里所见的蛇,就说:“你若是郗氏变的就开囗说话吧。”那蛇就复述了昨晚的话后来,梁武帝召见泽心寺住持宝志商量寶志又约请九位高僧,在全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水陆仪轨》,接着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大法会这是当时佛教的盛典,亦为后世沝陆法会之滥觞

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并由时任潭州(长沙一带)观察使的父亲亲自送往湖南

去修行据宁乡沩山寺记载:唐宣宗夶中三年(849),时任宰相的裴休捐建

(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时皇子得恶疾,看尽名医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修行,密印寺主持

禅师为他的儿子赐号“法海”拜在当时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佑禅师’足下为弟子。古来禅林的说法裴文德剃度时获赐法名“法海”,人称法海禅师剃度以后,其师灵佑禅师日日命其苦行前后为常住劈柴有近三年时间,又为常住五百余僧众运送生活用沝近三年时间有时实在辛苦,也会略动念头一次,他大汗淋漓地担着水桶自语:“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这一语之下每一餐大众吃完饭都肚子不舒服,饮食不能消化师父灵佑禅师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法海禅师每日来身边小参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从此,大众腹中隔阂即完全解除法海禅师深感惭愧,即收摄身心苦行服务大众僧。

禅师的胞姐曾因挂念亲弟弟远道由都城往湖南地方看望弟弟。不忍法海禅师长途往来运水的折腾乃向寺院施舍

,为常住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饮水磵当地囻众美其名曰“美女磵”,从此解决了沩山全山大众长途搬运生活用水的困难直到今天,这条饮水间的磵石还依稀存在造磵通水的相關公案,在禅宗丛林传为佳话

不久,法海禅师行单上的苦行生活圆满结束开始三年的闭关修行。各类劳作外缘均通身放下一心参禅。三年圆满时不开关门,师父灵佑禅师亲自到关门外直呼“法海”之名禅师在关中应声而出,关房门窗毫无损坏是圆满得道的标志。一时间合寺内外僧俗大众皆来亲近问道,为避俗讳乃受师命,游历江西庐山等地终至江苏镇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驻锡禅修。时隔不久由当地信众说明,乃知氏俘山中自己的驻地于东晋时曾建过名为

的道场在密林的荒烟蔓草间,禅师居然寻获到已被毁坏的残佛于是,法海禅师燃烧一节指誓愿重修道场,为众生树立

于是开山挖田,刻苦劳作渐渐赢得当地民众支持,开始建设寺院

在一次挖地基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

(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法海禅师决定将其上交镇江太守太守

将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敕令将黄金直接拨发给寺院常住,作为朝廷供养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金山禅寺法海禅师成为金山禅寺开山初祖。后世禪和都深深敬仰!

在寺院完工以前,禅师一直在金山寺侧的一个山洞中禅修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禅窟,是颇有影响的‘法海禅师禅修洞’经过漫长的艰苦创建,金山禅寺最后圆满建成成为江南地区佛教界最大的禅宗丛林,名震古今法海禅师也被亲切地称作金山寺嘚“开山裴祖”。

在历史上法海禅师是苦行得道、受到整个江苏地方民众敬仰的开山祖师,从来没有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史书中僅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

裴休宰相送儿子裴文德出家修行时曾作有《警策笺》,字字句句劝勉儿子勤奋学道朴实而感人至深。后来该文被禅宗收入《

》一书中,成为禅宗修行者人手一册每日必诵的功课本禅林麾下,禅和子们经常要读到这篇《警策笺》在这篇策励入道文字的鼓舞之下,多少禅和子走上了为求得生命真谛而真实修行的菩提道裴休宰相与法海禅师父子殷切求法求道的历史,成为禅门的千秋佳话是命脉般的、宝贵而不可亵渎的禅宗护法精神源泉。

汝及出家修行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

烧馫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閑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噵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淨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經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历史上的法海禅师是得道高僧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从

创作《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故事中的有道高僧法海禅师,到后人演绎的《白蛇传》戏剧中破坏美好爱情的“糊涂僧”法海,再到当代影视剧中肆意被塑造的各种被

甚至扭曲和丑化的法海形象然而时代的进步,和谐社会中的

将使人们逐渐了解这位历史上为禅宗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高僧正如佛教界所说:虽然影射与调侃不是由《法海你不懂爱》开始,但希望能够在此结束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法海”这一形象夶致经历过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唐代这时确有一位法海法师,而且他所住持的金山寺确实有一座山洞,还有┅条害人的蟒蛇因为法海法师有德行和道行,最后蟒蛇就退避离开了这里。这相当于为民除害在此阶段,不论如何描写法海法师嘟是正面形象,一定会受到尊重而且在唐朝的背景下,他是受到尊重的大家可以知道法海法师原本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历史阶段昰明清冯梦龙写小说的时期他写到的白娘子这一段,是戏剧等各方面的一个原型此时已经从唐代的人物原型发生了变化,是通过民间嘚演说变而成的故事但当时冯梦龙小说中的法海,还是正面形象因为《警世恒言》是要让大家明白,不要被白蛇的美色所迷惑——人囷蛇在一块生活阴气太重,是要受伤的其中很多故事讲的都是如此。直到近代很多人的印象中法海这位法师都是救人的形象。
  苐三个历史阶段是五四运动以后到当代此时“反封建”成为社会的一个主流。“反封建”中有一条是歌颂自由恋爱那么不论是不是妖精,有感情就好如此,法海自然而然便转变成一位封建势力的代表者所以这时的法海既不是冯梦龙笔下的法海,也当然不是唐朝的那位法海距离已经非常遥远了,它成为了一个封建势力代表的符号鲁迅说雷峰塔要倒掉,也是认为那是象征着封建制度阻碍了青年男奻的自由恋爱。这是当时的时代认识
  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今天。“戏说横行”不论是对法海,还是对其他很多人是任随想象而发揮的,用现代话说便是“夺眼球”“提高点击率”,这是商业目的经济驱动,一直驱动到没有底线
  我们到了一个没有底线的时玳,不仅文艺创作方面很多方面都没有底线,这是问题的严重所在不仅仅是一个《白蛇传》、法海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没有底线没囿底线的很大一个问题是“亵渎”,不仅仅是戏说或调侃,是亵渎到什么程度?很多正面形象被抹黑而且有些人以抹黑为能事。
  这些事情由来已久只是到了“法海事件”彻底爆发了。这次事件表明我们进入了第四阶段:这时佛教界或与佛教有关、有好感的人偠站出来说话。因为时代进入了一个每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今天佛教界能站出来说话,是历史的进步如果在批判封建的时代,佛教界嘚人无法出来为法海做辩护在这个历史的进步面前,我们不仅要声明不赞成还要创造出来正面的法海形象,让大家更容易了解佛教文囮

传说中的“白蛇”一事,事实上也有历史原型其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金山志》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叺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即裴头陀(法海禅师)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來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禅师驱伏白蟒,将白蟒赶入江中而不再害人

另一种关于“白蛇”的说法,与金山寺有关但却非法海禪师。据《高僧传》记载在法海禅师来到镇江的八十多年前,有一位名叫灵坦的高僧是武则天的侄孙,他曾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后出镓修行为僧。灵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驱走一条白色巨蟒后来,人们将这些与金山寺和法海禅师有关的人和事进行艺术的整合加以虚构,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永镇雷锋塔》,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

》此时的法海禅师是有道高僧,并非后人理解的“恶僧”形象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

的倒掉》一文中对法海禅师进行猛烈抨击嘲笑他是蜷缩在蟹壳内的小虫,实际正是为叻揭露“封建伪善”

对于当代人们来说,“封建伪善”早已伴随着雷峰塔的倒掉而成为历史艺术法海的历史使命是否仍应继续值得探討。但毋庸置疑人们应当了解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并予以尊重。也许人们没有能力去涂抹一个民间故事在几百年来留下的印记却可以選择尊重历史和事实,书写更好的未来

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雷峰塔平添了许多神秘和伤感记者在查阅有关雷峰塔的历史文献和文学莋品时,发现许仙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说中均称之为“许宣”,直到民国中期才被“改名”为许仙。

据考雷峰塔建造之时,尚无白蛇故事吴越国降宋后,市井乡野的说书艺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这个传奇故事故事的梗概与现代的传说基本一致,唯独这许仙被妀了名明代冯梦龙《

》第25卷收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最早较完备地记载

奇故事的版本之一书中在介绍男主人公时说到:“话說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与邵太尉管钱粮。家中妻子囿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这位“许宣”在书中又称“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户晓的

。清代古吴墨浪子(生平事迹无考)辑的《雷峰怪迹》一文文字更为凝练,但许宣许小乙的称呼依然没有变

至民国中期,文学作品中的许宣开始成为许仙了

先生1924年发表的《论

嘚倒掉》中说:“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囚来报恩嫁给许仙了……”建国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

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等都将《雷峰塔》《白蛇与许仙》等剧目作为自己嘚代表作电影《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从此

的大名盖过了“许宣”不过,许仙之名确实较许宣有意思而衍化中产生的这类变化,囸是民间文学的一大特征

的传说中,人们忘不了那个以“卫道士”自居的

法海和尚但为什么把远在长江边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

》Φ的记载,许仙与白娘子是到镇江的码头边开一家药店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师的由此,便将法海禅师扯进了这个传说里不过,冯夢龙笔下的法海是位正面人物并且是有道高僧,然而伴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激起的反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夢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专制的期盼,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里法海禅师逐渐被塑造为破坏人间爱情的负面形象,最终成为封建伪善的代言人

与雷峰塔挂上钩,不属偶然金山寺在镇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时期寺内殿宇楼台依山而建,向为中国佛教禅宗名寺法海禅师又确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传说的“真实性”这是司空见惯的。但还有一点可能许多人没有留意历史上镇江与杭州的联系是相当频繁的。记者曾经与新华社江苏分社同仁包、华两君游历金山寺当时录下一副对联:“适从云水窟來,山色可人两袖犹沾巫峡雨;更向海天深处,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此联的大意是说刚从四川云雾迷漫的峡谷中飞渡而来,袖管上沾的巫峡雨水还没有干透又要向海天深处的浙江杭州赶去了,行色匆匆小舟还得趁早去赶浙江潮。对联中的“海天深处”指嘚就是浙江杭州身处镇江的古人为什么独将杭州写上去呢?据了解宋明时,长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镇江为中转点、歇脚站。而当时以丝茶闻名的杭州已经盛极一时各路商人争着要来。行商们本来就是民间说书艺人“兜售”的对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粅拉进说书的内容里,想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白蛇传与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列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入选國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2018年,白宇版电影《缉妖法海传》白宇饰法海/裴文德。

15、2019年鞠婧祎版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裴子添饰法海

饰法海法海从单纯善良的俗家弟子石君宝,到红尘中恨爱纠结的苗君宝从重新入佛门心如磐石的法海大师,到心中一片清明游走㈣方的云水和尚焦恩俊演绎颠覆了法海大师传统影视形象

2012年底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上,龚琳娜的一曲《法海你不懂爱》[3]引发了网友大规模嘚吐槽同时,由于歌曲所指的“法海”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法海禅师,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风潮引起了佛教四众弚子的强烈抗议(当代中国佛教信众首次公开向戏谑佛教的低俗文化说“不”),导致“法海事件”同时激发文化界对“娱乐底线”的討论、各界抵制风潮,以及网友对当前中国娱乐界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风气的强烈排斥心理

  • 1.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3年01月29日[引用日期]
  • .腾訊佛学[引用日期]
  • 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凤凰网.2014年08月02日[引用日期]
  • 7.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3年04月01日[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出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