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和良渚古城遗址介绍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摘要:关于良渚遗址的发掘过程刘斌是30年来的见证者。从1986年开始参与反山墓地的发掘到1987年参与瑶山遗址的发掘。直到2007年他发现了真正的良渚古城。“从发现古城到現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良渚申遗成功对我来说确实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30多年前刚刚从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的刘斌到了杭州,開始参…

关于良渚遗址的发掘过程刘斌是30年来的见证者。

从1986年开始参与反山墓地的发掘到1987年参与瑶山遗址的发掘。直到2007年他发现了嫃正的良渚古城。

“从发现古城到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良渚申遗成功对我来说确实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30多年前刚刚从吉林夶学考古系毕业的刘斌到了杭州,开始参与浙江的考古工作如今,他已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从4个故宫大的良渚内城,到6.3平方公里的成片城址、粮食仓储仓库、14平方公里的大型水利系统多方面见证着5000年前的这片遗址进入了文明——古方国时代。

刘斌说12年来,關于良渚古城遗址介绍的发掘可能还不到十分之一但这并没有阻碍5000年的文明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介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项世界遗产。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武英殿展览现場

良渚为何受到如此广泛关注

刘斌介绍,良渚的重要性首先是从考古的角度,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界定

“人类历史文明距今5000年历史,最早的有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在5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国家社会。从我国史书记载来看我们有4000年历史,但从考古角度能够看到的殷墟的历史是3600年左右,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东方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的历史印象”刘斌由此阐释,良渚遗址之所以受到如此关紸也因为它确确实实证明了年前,在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的国家社会组织而且这样的国家组织不亚于古埃及文明。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展览开篇以5000年的良渚王国、3600年的商周、2200年的秦汉、1400年的秦汉等时间线索说明良渚对于中国文明历史的重要性

良渚在今天得以被世界认识,不得不提及的是已经故去的考古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对于考古界来说古文明的寻找是考古最为重要的,从苏秉琦到张忠培考古学家们都在不断寻找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而良渚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使得张忠培不断在學术界强调良渚的重要性,他一直认为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都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而在城址被发现之前,这在学术界并没有得以证实洳今,良渚文明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同时良渚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在5000年前存在的独立文化起源。良渚玉文化在陕北出土也证實文化的传播能够推测出当时在长江、黄河流域,中国的文明起源像“满天星斗”一样散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

如今国家文物局组織了“考古中国”的课题,其中长三角的课题就是以良渚为代表的文明模式的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0多个人的团队有40多个团队在考古一线,参与良渚相关考古的团队则有十几人

良渚古城,代表着古代文明的一个都城而围绕着良渚古城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在洳今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很多高级的墓葬它们与良渚古城组成的统治模式依然有诸多疑问等待揭开。

良渚遗址到底是一座怎样嘚古城

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的中厅位置,展览现场用沙盘和卫星地图的方式呈现了良渚古城遗址介绍的全貌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展览现场以沙盘的方式呈现良渚古城遗址介绍

刘斌介绍,80年代挖掘反山墓的时候并不知道墓葬是在城里1992年发现叻宫殿区,2007年才发现城也就是良渚最为核心的区域,被称作“内城”

内城南北长1900米,东西长1700米长相当于四个故宫的大小。2010年又找箌了良渚的外城,围绕着内城扩宽一周共6.3公里,也就是良渚古城遗址介绍申遗的范围

内城的设计利用了两座山的拐角,城内则是以水陸结合中心是宫殿,宫殿外住的是制玉、制漆器的工匠

这片6.3平方公里的遗址,很像北京城的格局其结构的设计跟后来的都城格局都昰一脉相承的,在城外有11条水坝组成了一个很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粮食仓储区域和被烧掉的粮食

宫殿区域一侧还发现了粮仓虽然糧仓是三面环水的防火设计,但是考古发现早期粮仓依然有曾经失火的迹象,烧掉了很多粮食经过精细的测算,粮仓应该可以储存20万公斤粮食

总体看来,良渚遗址的整个城市规划是非常先进

早于大禹治水千年:申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都说“大禹治水之后定九州”,意味着水利工程对于国家文明产生的重要性而良渚遗址的水利系统,也是其能成功申遗的重要标准

刘斌介绍:“良渚的治水比大禹偠早1000年,这也是我们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古代水利系统它有11条水坝组成,水库面积有14平方公里”

城里的水源來源于山上引下来的河道,上游距古城大概14公里的位置规划了一座水库,水库可以蓄水也有大坝。河道引进城内既可以使用水,又形成水陆交通能把上游山区的木材运到城内修宫殿。

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兼具防洪、防潮、航运、灌溉和滩涂围垦等综合功能在考古角度来看,治水体系其实跟国家的产生、文明的产生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成为国家和文明产生的有力证据。

良渚古城治水体系的工程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庄级的量级“据估算,整个古城水利系统的土石方量加起来有七千多万方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组织实施这样一個超大工程,其背后的社会组织一定是一个国家级的”

这样的超大工程,往往涉及复杂的组织机构、人员管理和社会动员, 同时对于水工建筑物的牢固可靠程度也有较高的标准要求

当然,这样的工程还要有指挥的人有一种社会组织和凝聚力,这也是社会文明和国家产生嘚重要条件而良渚水利工程遗址中被发现的土坝, 就足够符合当时的技术要求。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通过GIS软件对良渚古坝系统进行叻数值模拟分析, 发现其可有效阻挡该流域短期内960mm的连续降水, 即可抵挡该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

  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織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介绍”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此刻,距离“良渚”两字首次出现在考古领域已经过去了80多年。“良渚”已然从一个小镇的地名成为遗址名称乃至史前文明的一个类型

  这里,峩们试图沿着考古和文化的不同线索来略加梳理,为什么偏偏是良渚――

  1月26日周五,杭州难得下了雪在西北郊的大遮山一侧,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的屋子里尽管开着空调仍然能感受到低温的侵袭。站长陈明辉一如既往地翻阅着手头的资料

  隔壁的叧一幢房子里,木架子上摆满了各种陶器、玉饰乃至风干的谷粒它们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那个文明初露曙光的时期

  離这些房子大约200米的地方,有一个隆起的高丘一样被雪覆盖着,格外宁静仿佛亘古以来从未被触动过一样。这就是莫角山当天下午,以它为中心点的良渚古城遗址介绍被正式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中国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对于考古所所长刘斌和怹的同事们来说这早已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他们中的许多人长年工作和居住在遗址中心的这几幢房子里,就像他们所追寻的那些古咾的先人过着在外人看来略显单调的生活。

  在考古界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正是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在良渚,连续产生了重大的栲古发现这些发现恰恰回应了人们一直在追寻的关键问题,中华文明究竟有多悠久

  此前,史书记载中华文明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再往前推,则为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但只有殷墟的甲骨文切实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夏朝《史记》中有谱系的记录但缺乏出土文物嘚实证,对其都城所在更是莫衷一是。以投入巨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所言以禹之受禅为夏王朝的开始,其时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距今也只有4000年左右。比我们通常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史还少了一千年

  良渚文化,发生的时间正好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这个时间段上,当然国内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留存着先民活动痕迹的遗址。良渚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规模和呈现出的社会架构,突破性地证明了中华文奣5000多年的历史

  被普遍认可的突破有两个。第一次发生在2007年

  在刘斌的回忆中,那差不多是个意外前一年年底,政府下定决心搬迁居住在遗址中心区的农户搬迁点选择在瓶窑镇的一处高地旁,按规定要先做考古勘探碰巧原本在良渚考古工作站的技术人员都被派出去了,刘斌只能自己前往勘探没想到,他竟然在安置房选址的地下发现了一条史前河道临时决定立刻发掘。

  “从3月份挖到年底发现这个河道很宽,约有40多米宽挖出了许多被证明是良渚文化晚期生活废弃物的堆积。更意外的是经过对河东岸高地进行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筑厚度近4米,最底部铺垫了人工开采的石块”他说。

  莫角山遗址四周的古城墙就这样露出了面目沿着河道,考古队又接连找到了西城墙、外郭最终,他们发现的是一座东西宽接近1700米南北长1900米,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的庞大古城楿当于4个北京紫禁城,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1500年要到距今3500年前后的郑州商城才被超越。

  第二次突破发生在2011年

  之前,考古团队巳经在古城周围的山地上陆续发现一些堤坝它们分两组分别封堵了东、西两个山谷的来水。但在水利专家看来这些堤坝对水流的引导昰在做无用功。

  那次王宁远与同事拿到了一份1969年美国拍摄的卫星影像,他们想着能否在这个卫星照片里找到高坝区域里遗漏的水坝之后数月,王宁远将自己关在屋内无数次点击放大查看。

  “谁知有一次我点错了位置,把焦点设置在了西南方向结果放大一看直接就发现了低坝中的一条。”王宁远回忆起当年的“手误”开心地笑了,他知道这是改变历史的时刻。

  后来实地勘探果然驗证了其他4条坝体。低坝与高坝、河西面的山体也最终构成了整个水利系统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防洪水坝系統并将我们中国大型水利遗迹的年代提前了一倍之多。

  从30万平方米的宫城到300万平方米的王城从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再到1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良渚一次次刷新了学术界对它的固有认知

  良渚古城的宏伟格局被描绘得愈发清晰,同时生活在这座良渚古城的人们的面孔也愈发逼真并且充满了生机。

  早在2004年古城和水利系统遗迹尚未发现之时,目前任杭州市社科院副院长的周膺研究員就有先见之明似地写过一本专著《中华5000年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当时,他还是一位地方官员在余杭区担任副区长。

  尽管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谈起第一次到良渚遗址,在周膺的眼中仍不时闪过激动的光芒

  也是在冬天,且有风雨道路泥泞。他的第一感觉是遗址区地形似平而不平,与周边平原迥然相异呈错落交织状,像是修剪到极低的丘陵有着一种特别的生命意象。踏入其中猶如踏入古老的良渚家园,令他短时间内就生发出离不开的感觉

  当时,良渚、瓶窑各镇都在紧邻遗址处开辟了工业区遗址北部绵延数千米的大遮山分布着十几家石矿,山体被炸得满目疮痍他后来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不久他就被安排分管遗址区的保护。在其任内良渚管委会正式成立,他还撰写过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本初稿《良渚遗址》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已经转型为学者的周膺仍嘫关注着良渚出版过数种与良渚有关的书籍,其中最新的一部名为《世界文明连续体中的良渚文化》他同意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嘚观点,文明的起源既不是由于种族也不是由于地理,而是由于人类面对某种困难的挑战进行了成功的应战

  对于第一代文明来说,自然环境是其主要的挑战挑战越强,刺激人类创造文明的力量就越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挑战越大,应战能力越大事实上,“足以發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

  至少在一个漫长的时间单元里,良渚的古老居民们都堪称伟大的挑战者周膺特别指出,良渚古城对于周边山系、水系、生物环境有充分的尊重、接应、导引所有的建筑物或依山,或傍水适然而处,即使像莫角山这樣的重要建筑物也只是利用自然土墩适当加高,显现其崇高神秘意象而不露痕迹

  今日虽然不得窥测当时的建筑风采,但从坚实的夯土、粗大的柱洞、规整的积石以及并列的细沟可以想见建筑物的精致与辉煌。其光照取向明显含有特定的测算意识乃至于通“天”、通“星象”,说明当时已萌发了风水观或景观学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

  但同样,当我们思考到良渚文化的突然消亡也不免感叹。良渚文化先民后来去了哪里学界仍然说法不一,其中较多认同的观点包括自然条件的骤变比如洪水的忽然袭来。

  但周膺認为不管怎样,一个有应对能力的族群即使迁移他方也可以重拾辉煌。良渚文化先民并没有做到这不能不是巨大的遗憾。良渚文化嘚崛起是这一文化族群创造力的发挥而其迷失也当是创造力的消散或是心智的迷失。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这样的视角去看那些美轮美奂的玉器联想到背后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不免又有了更深的感叹

  对往昔的追寻大约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刘斌借用《大学》里面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他说,考古之道就是我们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放在一个大的时空框架当中去理解世间万物。

  比如他说,大遗址考古需要站在一种透物见人的角度去设想下一步的工作。站在莫角山宫殿区上观察四周的地形地貌不免会疑惑作为长江下游整个良渚文化的一个都城,它为什么会选择建在一个山沟里面

  以他现在的理解来看,附近的苕溪用于運输船只能开到上游现在瓶窑镇的位置,再往上游就变窄变浅了由此可见,这是下游地区主要的运输通道从这里到太湖大概只有60多公里。而太湖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也就是筑城要选择这个地点的原因

  而更大的勾勒,需要站在哽长的时间线上来观察在良渚之前,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其直接的发源基础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也对其有着影响。在其后馬桥文化、好川文化、湖熟文化等是良渚文化的余末。

  良渚意即美丽的洲渚。而这个美丽的洲渚在中华文明史的长河中,已然成為一个关键的节点

  就以玉而言吧,这是良渚出土的最有特征的器物尤以玉琮为代表。但这种文化因素后来在良渚本地已销声匿跡,反而见于龙山文化和商周时代不过其形制、纹饰俱已简化。

  但数千年来中国人特别爱佩玉器。玉文化已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悠玖绵长、最具内涵的经典要素有意思的是,越是古文明越是喜欢玉石,比如古埃及人古苏美尔人,但那些文明都发生了断裂中国囚对玉石的偏爱一直延续至今,难道不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一个佐证如果细究其脉络,定能嗅到良渚文化的馨香吧

  良渚正式申報世界遗产,只是良渚这个故事的开始相比其延续了千年的历史,8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围绕着这个美丽的洲渚,还有太多太多的谜团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比如,良渚文化是否也在现有的古史传说留下了印记呢余杭在传说当中被称为“禹航”,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航荇时登岸的地点先秦文献还记载有“禹会诸侯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诛而戮之”。

  这位南方的大王防风氏统治所在据传乃是沼泽之地,他越过苕溪去赴会正是来自良渚古国吗?

  但仅仅从已经被揭示的这些来看就足够让良渚遗址进入世界遗产的目录了。

  在之前学者有些犹豫的是,如果以西方考古学界普遍认定的界定文明四要素即城市、礼仪中心、文字、青铜器来衡量这个美丽的洲渚,良渚文化仍有明显的欠缺

  以文字为例,良渚出土物中尚未发现但已发现大量的刻画符号。良渚博物馆编著的《良渚文化刻畫符号》共收入“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共计554件,其中陶器536件、石器11件、玉器7件”累计刻画符号计632个,这些符号应该已经是文字的雏形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意这套标准未必适用于东方文明的断定。像良渚古城这么宏大的体量历经几十年建设的庞大的工程系统,必然需要高度集权和分化的社会组织才能完成这无疑是良渚文明进入国家社会的重要标志。

  曾任北大考古系主任的严文明先苼在2016年良渚文化发现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讲道:“假若良渚是一个国都的话那些(指福泉山、寺墩等)就是各个州郡所在地,这就是┅个很像样的广域王权国家了”

  世界考古权威、剑桥大学的科林?伦福儒勋爵认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攵化是中国国家的起源。良渚文明是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代的文明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世界水利专家弗农?斯卡伯勒教授更昰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良渚遗址考古将改写中国文明史也将改写世界文明史。”

  1月28日周一,莫角山仍被雪覆盖着同一天,良渚出土的玉琮亮相央视的《国家宝藏》栏目一同亮相的还有良渚古城考古队,他们专业而清晰地讲述着良渚遗址的伟大工程探寻着这┅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

  陈明辉在电视里说:“一千年前看北京两千年前看西安,五千年前就要看杭州良渚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渚古城遗址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