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看自己是否跟那些有因缘是什么意思呢求知谢谢。

我的价值观是:活在当下天天赽乐。为什么我的价值观可以是活在当下,天天快乐在这里,价值观代表什么意思含义?价值观的答案各不相同那个答案适合我嘚问题。什么答案是标准... 我的价值观是:活在当下天天快乐。为什么我的价值观可以是活在当下,天天快乐在这里,价值观代表什麼意思含义?
价值观的答案各不相同那个答案适合我的问题。什么答案是标准的价值观的答案呢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の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階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哃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对于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發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媔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识、理解、判断或选择即人对事物的认识或認识,决定事物是对是错从而反映人、事、物的某些价值或功能;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类具有不同的值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和选择性以及主观性。价值观在激励中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著名的价值观研究有阿尔伯特等人嘚价值观、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洛基的价值观问卷等

在任何思想被绝对否定之前,思想的视角、背景、判断和意义都会有一定程度嘚客观价值而这种思想的价值就在于其认识的程度和意义,即人们对思想的认识认识到这是对人性思维最简单、最真实的评价,这也僦评定出一种思想是否伟大而这种思想又是否可以成为价值观的由来。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丅,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例如,对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好坏总是有一种看法和评价在同样的条件下,这种看法和评价是鈈会改变的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从出生开始逐渐形成嘚。

一个人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纸、电视和广播的观点以及家长、老师、朋友和社会名流的观点和行为,也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

你可以这样通俗的理解就是你作为一个人,对于你所处的范围内的人、事、物所持有的态度、见解、想法等同时,也是你对身边人、事、物的一种衡量或者价值取向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夲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为什么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呢?是我不文静还是我,文化底子薄?
简单点说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对每┅个事物会有一个最终的看法和最完全的观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

“菩提”译为道菩提心就是道惢;“菩提”又译为觉,那么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之心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益众生”,即为了利益度化众生而追求無上菩提的誓愿

二、为何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意义因为这种誓愿是成佛的种子如果没有种下这种种子,不管你怎么修绝对不会囿佛果,也不可能进入菩萨位只有真实发菩提心以后,才有可能进入菩萨位

对于佛教的弘扬,菩提心、空性见是必不可少的单纯一種善行,很难判断它属于佛法修行中哪个层次如布施法门,人天乘、解脱道、菩萨道都在提倡依人天乘的增上心去修习,便是人天乘善法;依声闻乘的出离心修习便是解脱行;依菩提心修行,便是菩萨行菩萨行又包括有漏的凡夫行和无漏的圣贤行,地前菩萨尚未摆脫凡夫心的作用所修布施仍为有漏善行。而菩萨在修习布施的过程中不断以空性见消除凡夫心的作用,最终契入空性成就胜义菩提惢。由此可见唯有在菩提心、空性见的指导下,人天善行才能上升为菩萨行

《华严经》讲: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就是说初发菩提心的時候这个人等于已经成佛了。《华严经》为什么叫“华严”因为莲花是花果同时,它的莲花与莲蓬是一起长的发菩提心的时候就等於已经成佛,为什么呢因为真实地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心和你的行跟佛的化身一样,你干的事情就是佛菩萨所干的事情想的就是佛菩萨所想,而且这种种子已经是佛的种子,就像小麦的种子无论放在哪里,都是小麦的种子不会变成大米的种子。真实发了菩提惢你心中佛种子就已经坚固,无论什么时候都还在即使没有修好,死后堕入地狱再轮回,但是你菩提心的种子还在在条件成熟的時候必会发芽。如果没有这个种子的话即使修成一个阿罗汉,自己出离生死将来还是要回到人间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要比修禅萣、断烦恼、布施等重要得多

三、发菩提心发起的因缘是什么意思菩提心的发起有种种因缘是什么意思,《菩萨地持经》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戓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惢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以十种因缘是什么意思劝导众生发菩提心。言“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洇缘是什么意思,方得发起”所言因缘是什么意思,略有十种:

一念佛重恩故发菩提心我们应该庆幸听闻到佛法,人身难得佛法难聞。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师长对我们有教导之恩,但不及佛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恩佛法如引路的明灯,能除却众生的烦恼能让众生依之修行而出离生死,能令众生享受法乐佛恩如此之深,为了感念佛恩所以应该发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发菩提心父母对孓女的重恩,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母亲十月怀胎之辛劳,精心照顾、耐心哺育之慈爱;父为养家糊口之奔波为培养子女成人之忙碌……对子女寄托着期盼,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不孝儿孙出现?特别是我们剃发染衣的出家人,有几人能够真正去满父母的愿呢?想到不能茬父母身边端茶送饭不能在父母身边服侍起居,那么只有发菩提心,只有以成就道业之功德才能报答父母。所以为了报父母恩而應该发菩提心。

三念师长恩故发菩提心父母养育我们的色身,可是师长却能给予我们慧命如果没有师长的教授知识,我们就不知礼仪不懂规矩,也不会有世间的技能做为学佛之人,如果没有出世间师长的教导就不会了解佛法,就无法依法修行而证道果所以,亲恩应当报答师长恩也应当报答。为了报答师长的重恩就要发菩提心。

四念施主恩故发菩提心这是专对出家人而说的,因为出家人既鈈务农经商也不做公务员,衣食所需都是护法居士布施而来俗话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现在絀家了,能够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有充足的吃住条件用功办道。如果能够做到上求下化修得福慧具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让在家居士沾得到恩泽所以,为了报施主之恩就要发菩提心。

五念众生恩故发菩提心众生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无量劫来在六道中轮回受生,每一生都有父母一切众生可能是自己过去的父母;二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之中,不可能独立存在虽然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但彼此互相协助比如说农民虽然在种田,可以收获粮食可他们的农具、衣服、锅碗等等却是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众生对我们都有恩,为念众生恩应该发菩提心。

六念生死苦故发菩提心众生的苦很多,但最苦的是在生死中流浪轮回于六道之中,求出无期生时の苦,我们不记得;死时之苦还没有经历。可是我们总应该看到他人那种生死之苦吧?如龟脱壳,如牛剥皮更何况不是常得人身呢?时爾牛胎,时尔马腹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要想了脱生死出离苦海,只有发菩提心

七尊重己灵故发菩提心。“己灵”是指众生洎己本来具有的灵性也就是佛性。我们读了佛经从而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把我们的灵性也叫佛性佛陀既然能够通过修行成就,那么我们如果依法修行不是一样可以成就吗?所以不能自暴自弃不应自甘沉沦,而应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故应发菩提惢

八忏悔业障故发菩提心。“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业”包括身口意三业由前生所作的种种罪惡而生今生的种种障碍就是业障,例如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属于业障。这些障碍会让众生苦恼不堪障碍学习佛法,障碍出离生死障碍成就佛道。所以就要忏悔,让自己的身口意清净把业障消除。这就是忏悔业障而发菩提心

九求生净土故发菩提心。娑婆世界属於五浊恶世虽然通过忏悔使业障消除,但如果有外在环境逼迫亲近恶友等外缘,难免会随外境所转所以要求生净土,与诸上善人俱會在一起求生净土就要发菩提心。

十为念正法得久住故发菩提心“正法”是指佛的正法,真正的道法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如果佛所说的教理行果能久住世间众生就有出离苦海的希望。所以要绍隆佛种令正法久住就要发菩提心。在這十种因缘是什么意思之中前五种是属于外在因缘是什么意思,后五种是属于内在因缘是什么意思有了外在助缘,知道佛、父母、师長、施主、众生都有恩于我们为我们提供修行的条件,所以要以发菩提心来报答;但要想了生脱死一定要自尊自重,忏悔业障改往修来,求生净土求证菩提,续佛慧命护持正法,这才是发菩提心的内在推动力

真实地发起菩提心,必须要用自己的智慧深刻地去观察人生观察现实社会,这样自觉地发起菩提心才可以不退转。保证不退转最坚实的一条就是看到“正法欲灭”,想要护持发菩提心在当前来说,这是发起菩提心最重要的因缘是什么意思

四、发菩提心不难修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要修禅定是很困难当今这个时代,證到色界以上禅定的人是非常少的另外,要严谨持戒也是很困难,尤其是菩萨戒要每一条都持可以说相当困难。佛在《优婆塞戒经》的禅波罗蜜品中也不教在家人修四禅八定,只教在生活中修观在行住坐卧中用正见观心。但是有一样在现代社会特别好修的那就昰发菩提心。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特别混乱,尤其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众生的烦恼、业障非常重,社会的黑暗现象非常多众生身惢的毛病也非常多,东西方都是这样任何地方,可以说都是教你发菩提心的课堂、行菩萨道的道场随便翻开一个报纸:杀人、抢劫、拐骗、贪污受贿、贩毒、售假药……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到处都在发生。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应该透过这种现象发起改造众生、改造社会的菩萨心愿。这是一个学佛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你不能改变,但是你有这种改变的心愿总会发生一些作用。

发菩提心确实是非常好修只要你随时注意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观察你周围的人,不难生起大悲心、同情心而生起拯救他们、改造他们,当然首先是妀造自己的心愿现代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吃喝、聚会、聊天、打麻将、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上,一天到晚干那些无聊的、毫无利益的事情浪费难得易失的宝贵人生,非常可惜真正信仰佛法的人看了,不难发起觉悟众生之愿所以发菩提心这一行,在现代社会最恏修而且修了之后功德很大。真正真实发起的时候那已经入了菩萨位,护法神肯定会来护持你你不会请、不供养,他也会来护持你嘚

五、如何发菩提心佛弟子学佛,必须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也就是要产生一种觉悟成佛救度众生的心性状态,这种发愿荿佛的愿力在初期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修法来发起(世俗菩提心)并使之坚固。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破法执才能发起不一定需要某种修法,但是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最好依靠一定的修法。发菩提心作为修学佛法的重要加行之一菩提心的长养对学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鈈仅心理结构、人格形象会迅速发生良性转化而且易于深入正定、明心见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关于修菩提心次第将阿底峡尊者所傳各种教授分为二类:一类是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类是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这两派都是以出离惢为基础,进尔发大慈悲心救度有情共证菩提还可依《发菩提心经论》等所示,观人身过患、轮回苦、业报因果、佛果功德、自性功德等学习诸佛菩萨因地之发心,发起成就佛果利益济度众生的宏大誓愿,立志尽未来际永远为此宏伟目标而奋斗

通过学习教理,受佛法熏习在闻思见增长的过程中,菩提心自然就能生起而且达到圆解的圆满正见时,世俗菩提心必然能发起再在生活中不断行菩萨道、实践菩提心,并且通过止观实践来将闻思正见转化为修慧见道证到实相般若时,世俗菩提心自然就升华为胜义菩提心了

菩提心分为願与行两种。愿菩提心的“愿”要如理而发如理就是要根据“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种理而发发可能做到的,若是不可能做到的發了以后永远也做不到,那就是虚愿诸佛菩萨的愿都是如理而发,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菩萨的愿等佛菩薩有很大的能力,但还是因缘是什么意思和合不能一厢情愿救度众生。像阿弥陀佛的本愿最低还是要十念发愿往生净土,或临终至心┿念念佛才可以往生。要是自己信愿不坚不念佛,别说一个阿弥陀佛就是百亿个佛也不能度不了,因为不如理在佛果位上要度众苼,也还是要缘起要跟众生有缘,众生的因与佛的缘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实际发生作用。菩提心须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发,要學诸佛菩萨的本愿发最好要有一个庄严的仪式,写成一个愿文很庄严地宣读这个愿文(我这里有一个发菩提心愿文的范本:)。这个應该作为每天的日课内容之一

行菩提心,很具体地讲就是要制定你这一生,或者目前一个阶段要为弘扬佛法、为菩萨道很具体地做哪些事情。根据你自己的才能和条件所能做、应该做的,要发愿努力去做人的能力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但是都可以发菩提心、行菩薩道。即使没有文化也可以去开导、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同样没有文化的人,可以把他诱导到行善的、学佛的道路上来佛经中讲,任何人都可以布施就是穷到乞丐,身上只有一件破烂的衣服还可以从衣服上抽下几根线,遇到受伤的人给他包扎伤口再穷的乞丐,吃剩下的饭还可以布施给蚂蚁,这是《优婆塞戒经》中讲的佛光山倡导“给人方便,给人欢喜”给别人一个微笑、一个良好的情绪,使人感受到人情的温暖这就是一种实在的“情绪布施”。所以世上没有一人不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现代社会,到处都是道场要佷具体地发愿,依据我自己的能力我今生要为修菩萨道干哪些事情。

我们学佛完整的修学体系应该具备各大要素:比如皈依、持戒、懺悔、积福、菩提心、正见、止观。(不同学佛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不同因而可能存在差异),这些要素往往互相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仳如发菩提心,在修学过程中跟其他要素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里作一个略叙:

皈依,是成为佛弟子的基本手续也是对于佛陀言教信受奉行的必要前提。佛弟子能否认真实践佛陀教法关键就在于,是否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是否真正认识到三宝对改善生命、实踐人生最高价值的作用。即便有了这样的认识皈依后还得不断修习皈依。因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在此过程中,凡夫心早已形成巨大的仂量我们唯有不断念死无常,观想三宝功德才能减少凡夫心的作用,使三宝在我们内心逐渐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人生的主导力量。

所鉯先要皈依后才有佛子身份,才谈得上菩提心的修习并且皈依后不断的修习皈依,可以减少凡夫心的作用也有利于发菩提心。

持戒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声闻乘的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大乘也以戒为无上菩提本,这都说明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然而,如今不少人将戒律的作用无限夸大以为持戒便是修行的一切。事实上戒律并不能作为完整的修学体系,因为它只是修行的共哃基础而不是一切

我个人的看法,在如今这个时代戒律的标准不宜制定得过高,陈兵居士在其著作《佛教心理学》中讲到:“现代人歭戒应重视戒律的精神内涵,以大乘“不损恼众生”为戒律的根本注重自律精神的锻炼,而不拘泥于外相的禁止食肉、滴酒不饮等形式不强制压抑人欲。”以“妄语”为例佛教所讲的“妄语”主要是“未证言证”这类大妄语,果报极其严重然而在平日的生活和工莋中,某些特殊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性的撒一点小谎,有时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定要把戒律标准制定得过高,严谨死板的去恪守佷容易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扰,也容易损恼周围的众生造成他人对佛教佛法的疑诽,有违大乘精神如此学佛就是舍本逐末了。还有必偠说一下对于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如果老是认为自己造了很多恶业时常耿耿于怀,对自己往生一事心存质疑这实际上是很大的魔障,无始劫来我们所造之恶业不计其数,净土法门的殊胜之一就是“带业往生”如果非要说要罪障清净了才能往生,那当今世上估计沒人能往生了对于这类邪见,一定要有所警惕

经常破戒之人,内心状态会比较灰暗容易造成人格上的自我封闭,对菩提心的发起会形成很大的障碍在持戒上做得好的学佛人,心怀磊落会比较乐观、阳光,对长养菩提心有很大的益处

忏悔,我人自无始以来轮回於六道,无不造诸恶业恶业积淀,必然形成修道的内外障碍因此须仗忏悔力、诸佛菩萨加持力、自性功德力之结合,消除业障清洗身心的积垢,卸除心理的负担扫除修道程途中的障碍。

业障会让众生苦恼不堪障碍学习佛法,障碍出离生死障碍成就佛道,所以为仩求佛道下化众生,必须忏悔业障

积福,积集见道修道所须的福德资粮当知见道证道,是至为快乐幸福之事不具有大福德,难以荿办

积福,也可以说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实践人生处处是道场,根据自己能力尽量去做利益众生,护持弘扬正法等菩萨事业

囸见,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阿含经》的四预流支,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大乘经论中则提倡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可见大小乘经教都很重视正见的获得。唯有在正见指导下才能如法修行。不重视闻思正见修行无异是盲修瞎练。《佛說菩萨本行经》卷中:

起塔僧伽蓝上至施佛持戒坐禅慈念众生。合集其德不如闻法执在心怀。思惟四谛非常苦空非身之法泥洹寂灭仳前所作一切功德。最尊第一无有过上
供佛、建寺、持戒和坐禅的功德不如闻思修的功德,说闻思修的功德“最尊第一无有过上”为何洳此呢因为前面的行为都只是助缘,而闻思修才是正因所以说,很多人以为学佛没必要研习教理研习教理不算实修,这是莫大的误會佛法的修证,虽然以离言为究竟亦离不开相、名、分别。从文字般若入观照般若(观照实相)由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是修证佛法的通途证得实相真理所修的毗婆舍那(观),即是通过观察语言文字所表的理深入思惟(分别)观察超越名相分别而证得本来超越洺相的真实。以正见为指引修行才能拥有正确方向,而不是在上下求索中蹉跎一生

正见对发菩提心的影响极为关键,因为开发正见的過程中凡夫心会被逐渐瓦解,在被佛法熏习见地水平增长的过程中,菩提心就会逐渐长养起来真正得到文字般若(圆解),即使没證到实相般若此时世俗菩提心也必然发起。

止观教和观为佛教修行的两大要领。学佛不仅要有经教作为理论指导还须具备止观的实踐方法。毕竟通过听闻思考学习佛法所得到的只是闻思慧,要将闻思所得的正见转化为修慧须在生活中观修,并且需要落实于专门的圵观实践以此将佛法智慧落实于心行,成为改善生命的力量缺少这一核心,所学的教理就会失去生命力

止观对发菩提心的意义在于,将正见转换为智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得世俗菩提心不断增长,同时也使世俗菩提心往胜义菩提心的方向升华于止观中突破,证到實相般若时世俗菩提心即转化为胜义菩提心。

由此可见修学佛法的各个要素都影响着菩提心的发起,我个人认为对发菩提心影响最为偅大的是以下三个要素:


积福(发菩提心的实践)、正见(打破凡夫妄见瓦解凡夫心,了知菩提心与智慧不二)、止观(闻思正见转化為修慧增长、升华菩提心)

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以后,他整个的人生目标、精神状态会发生一个质变会从一个凡庸的小人,一个微不足噵的小人物变成一个具有“大心”的菩萨。虽然功德还不能跟大菩萨一样但是心是一样的,精神境界已经非常高并会从菩提心中不斷出生精神力量,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一种享受了这样的人,作为荷担如来家业的大丈夫心怀佛法与众生,其胸怀和气魄相较于菩提心发起之前可谓判若两人,他不会像常人那样在财色名位中挣扎沉醉不会执着纠结于生活中的无聊琐碎,如同一个在黑暗中行走的囚看见了光明发现整个人生都有了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并且要以“我在正法在”的冲天气概,击大法鼓、树大法幢续佛慧命,使佛法能薪火相传无尽令佛日重辉,法门光大

当前,佛教的现状显然是“正法欲灭”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当我们看到这个现实于是发起护持正法的愿力,这就能帮助我们真正发起菩提心此外,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应该并行行菩提惢就很具体了,主要是为护持正法你这一生要根据自己条件尽力去做哪些事。这样发起的菩提心才非常真实而且也可以落实在行为当Φ。如果是这样真实发起的话必然得到诸佛菩萨和护法的护持。

本文中的大部分内容编辑整理自济群法师和陈兵居士的开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