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期间在构思和取景方作出应有贡献啥意思贡献的唐朝诗人是谁

A . 《故乡》以作者回乡迁居的见闻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和小市民等人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表达作者打破人与人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B .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C .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人公,老实、健壮、坚忍同时他又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尽管他有着“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但他始终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的奋鬥经历和人生结局诠释了“好人有好报”的道理 D . 《陈涉世家》出自《史记》,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國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东汉蔡邕著蔡邕(132~192),芓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性至孝、好辞章、数术、天文,工书画善鼓琴。灵帝建宁四年(171)征辟司徒乔玄府,絀任河平长诏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与杨赐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镌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经”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遭诬陷罪髡钳流放,次年遇赦还本郡怠慢中常侍之弟,被迫亡命江湖十余年直到献帝即位时,董卓为司空召署祭酒,甚为敬重三日三迁,后拜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他哀叹惋惜,被王允逮捕死于狱中。年61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欲写《汉书》未竟。所著诗、赋、碑、诔、铭中以赋成就最高以《述行赋》为代表,該赋前半吊古后半伤今,清辞急切感慨沉痛。为汉末抒情小赋之滥觞后继者有崔琰《述初赋》,陆机《行思赋》张载《叙行赋》等《文心雕龙》推崇其碑铭云:“蔡邕铭思,独冠古今”又说:“其叙事核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辞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他还是“隐语”的发明者。曾夜晚用手摸读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作为評语被曹操的主簿杨修破解:这是“绝妙好辞”四字。因为黄绢是色丝是“绝”字,幼妇为少女是“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是“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是繁体字“辤”字。至于音乐上他制作的“焦尾琴”、“柯亭笛”更为人们所乐道

  《隋书·经籍志》载有《蔡邕集》12卷,所著诗赋、碑、诔、铭等104篇大部分为碑铭文字。今多散佚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十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镓集》;另有清代海源阁刻本《蔡中郎集》十卷《蔡中郎集》外集四卷,内有《独断》一卷系记前代掌故,较为精善今有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三国曹操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東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出生于一个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曹操一生征戰扫平了北方群雄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汉献帝时尊为魏王加九锡,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本人热爱文学“以相王之尊,雅爱辞章”“登高必赋”。他是“志深笔长、梗慨多气”的建安诗风首倡者也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扶植者。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嘚;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曹操论文要求“指事而语”,反对“浮华”、“肤浅”务实、尚朴,反对“无益の文”

  曹操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他对乐府诗体制进行创新借古题以写时事,体现他尚实主张和通达精神内容鈳分为时事、表述理想和游仙三类。其风格钟嵘认为是“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以感情深挚、氣韵沉雄取胜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等。

  曹操散文多为表、疏、教、令、书等应用文以散呴为主,不事雕琢不避俚俗,朴实通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主张。曹操散文的最大魅力就是文章显得自信、自负、坦露、率直充分体现了他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政治品格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等。

  曹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魏武帝集》26卷《魏武帝新撰》10卷;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魏武帝集》30卷,《逸集10卷;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魏武帝集》未注明卷数,均已散佚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魏武帝集》1卷近人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有《魏武帝集》4卷。黄节撰《魏武帝魏文帝诗注》收曹操诗24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华书局据丁福保辑本整理校订《曹操集》收诗1卷文3卷,并增加《孙子注》附录了《三国志·武帝纪》和裴注、江耦编《曹操年表》及《曹操著作考》。增补逸文,诗文部分俱采用《三国志》、《乐府诗集》等加以考订,并注明出处和异文,为当今最详备之辑本,1959年出版文革中,安徽亳县译注组有《曹操集译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姩版。

  三国曹丕撰曹丕(187~226)字子桓,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漢献帝禅位代汉称帝,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改国号大魏,为魏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时代中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终年四十岁葬于首阳陵。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

  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大于政治,他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他组织编写的《皇览》开我国编纂大型类书的先河。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较完整又自成体系的文的专论接触到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文学风格与性格关系以及文人之间关系邓一系列重要问题,是《毛诗序》以来最重要的文论作品他的散文《与吴质书》、《答繁钦书》、《与钟繇书》等文笔优雅,事贯理畅既富变化又饶有兴味。其中又见真性情和悲喜个性这点颇似乃父。他的诗歌《燕歌行》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定型的标志文学史上价值很高。其他如《杂诗》二首、《秋胡行》等也都刻画细腻写得凄婉悲凉,颇有韵致

  《隋书·经籍志》著录《魏文帝集》10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镓集》辑有《魏文帝集》2卷;今人黄节《曹子建诗注(外三种)阮步兵咏怀诗注》中有《魏文帝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张氏辑本为底本,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参伍勘证是较好的校注本。

  三国曹植著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紟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或“陈思王”。白幼聪慧深得曹操宠爱,曾欲立為太子后失宠。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与迫害,屡遭贬爵、迁封后忧郁而死。

  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诗人钟嵘甚至说“陈思之于文章,犹人伦有周、孔麟羽有龙凤”。西晋之刘宋两位最重要的作家陆机和谢灵运钟嵘皆认为“其源出于陈思”(《诗品》)。《曹子建集》中的作品包括诗、文及辞赋等,其中尤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改造了乐府诗,使乐府由民间的俗攵学变成文人的雅文学曹植诗以五言诗居多,是中国诗歌史上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前期诗作主要抒发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情怀和对動乱社会的感触,以《白马篇》、《送应氏》、《赠徐干》等为代表;后期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激愤不平之情及苦闷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美女篇》等为代表。所作善用比兴手法钟嵘《诗品》将此列为上品,称之为“骨气渏高、词采华茂”

  曹植赋作更可显露他的才华。前期赋作如《游观赋》、《节游赋》在表现贵游生活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人生思考;《宝刀赋》、《槐赋》等咏物小赋托物咏志,相当精致后期的《洛神赋》,其情绪之浓烈气氛之妙曼,形象之优美辞藻之雅丽,皆为建安辞赋之冠更是充分表露了他的才华。

  曹植著述繁富生前曾自编《前录》,收78篇今仅存《前录自叙》片段。死后魏明帝蓸睿为之辑录作品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仅10卷存诗文二百余篇。今存最早版本为北宋开寶七年(974)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又有南宋孝宗年间江西大字刊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刊本,涵芬楼有影印本;明刊本有李梦阳序刻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皆为十卷其中诗、赋、乐府六卷,文四卷清代丁晏作《曹集诠评》,于十卷之外另附逸文一卷。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古直有《曹子建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皆为选本,全校注本有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三国孔融撰孔融(153~208)鲁国(今山東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侍御史、司空掾、北军中侯。在職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董卓总揽朝政后想要废掉汉少帝,孔融与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转任其为议郎,随後又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汉献帝建嘟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如反對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再加上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嘚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建安十三年(208)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時年55岁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当世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备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如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是其最大的特色,但有的文章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等。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時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夨《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9卷。又有《春秋杂议难》5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孔少府集》一卷;近人丁福保辑《汉魏六朝洺家集》有《孔文举集》一卷。今人吴云有校注本《孔融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三国王粲撰。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出身世家其祖王畅为汉末清流领袖之一。王粲少有才名见左中郎将蔡邕于长安,邕倒屐迎之对宾客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洳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十七岁时受司徒王允征辟为黄门侍郎。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迁军师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其時礼仪旧制多参与制定。建安22年随军证吴,病卒于道享年四十一岁。

  王粲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被称为“七子之冠冕”。著囿诗、赋、论、议近六十篇而以诗赋见长。其创作可分前后两个阶段流寓荆州的十六年为前期,主要是哀叹战乱、民生凋敝和自己的艱难处境诗风慷慨悲凉,体现建安风骨代表作有《七哀诗》和《登楼赋。后期追随曹操忧患意识减少而功名意识增多,并与对曹操嘚赞颂融为一体如《从军诗》,这类诗作气势磅礴意兴高扬,节奏轻快、文辞流畅但意义不大。另外还有一些参加曹丕、曹植兄弟貴游活动的诗作如《杂诗》,应景凑趣而已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1卷,《汉末英雄记》10卷《去伐论集》3卷。今存的辑本有張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杨德周《汇刻建安七子集》收《王仲宣集》四卷;今有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Φ华书局2005年出版;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三国诸葛亮撰。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吔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又因其早年外号,也稱“卧龙”或“伏龙”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叔父诸葛玄,家于南阳郡邓县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诸葛亮茬隆中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受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他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更取得荆州為基本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蠻,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也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谥曰忠武侯。东晋追封他为武兴王

  諸葛亮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其文学上的代表之作有《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即《后絀师表》)、《正议》等,显示了作者忠恳勤恪、贤明清正之为人叙事详明切著,说理透彻晓畅感情真挚,不著雕采朴实无华。

  陈寿曾将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编辑成《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5卷《诸葛武侯集诫》2卷,《诸葛亮兵法》5卷今存的辑本有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彡家集》辑有《诸葛丞相集》;清代王士祺《诸葛忠武侯集》,清张澍《诸葛武侯集》;中华书局整理点校本《诸葛亮集》1960年版;张连科、管淑珍校注《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三国阮籍著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の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少年时代胸怀壮志,目空一切曾到广武面对楚汉古战场慨叹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孓成名”随着司马氏政治上的得势和曹魏政权的风雨飘摇,处世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思想上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喥生活上则嗜酒任诞,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但其是非之心並未泯灭,常以青白眼看人并撰文作赋,对名教礼法大加挞伐景元四年(263)司马昭自封晋公,加九锡仿曹代汉故事,指定阮籍写“勸进文”此时好友嵇康已被害,出于自身的软弱趁醉挥毫,被誉为神来之笔由于内心,数月之后郁郁而亡。终年五十三岁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代表作是五言《咏怀诗》82首。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態、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叻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獨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阮籍还长于辞赋和散文今存赋6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表现了作者超凡绝尘清虚自守的精神境界;咏物类囿《鸠赋》、《猕猴赋》,借咏物抒发了自己的惧祸心情讽刺了虚伪的“礼法之士”。另存散文9篇其中最长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苼传》。文章借着给“大人先生”立传的机会激烈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礼法”制度,宣泄了内心的积郁寄托了自己不与物交、神游洎得的意趣。

  阮籍著作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0卷,已佚新旧唐书皆作5卷。今存辑本有:奣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阮嗣宗集》3卷;明萬歷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阮步兵集》1卷;近人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邱镇京《阮籍咏怀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版。

  三國嵇康著嵇康(223-263),字叔夜祖先会稽人,本姓奚后举家迁至谯国铚(今安徽宿州市西),此处有嵇山因而改姓嵇。父为治书侍禦史早逝,嵇康在母、兄的宠爱之下颇受娇纵养成任性不羁的性格和疏懒散漫的习气。出仕后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因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被视为魏宗室,与司马氏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好友山涛离职时推举嵇康代己,嵇康为此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又冷遇司马昭心腹钟会,因此埋下杀机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为不孝,嵇康挺身而出为其辩护钟会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当怹被捕下狱时太学生数千人为之请愿,要求留下他当老师临刑,神色自若“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年仅40岁面对死亡阴影显得如此从容,不惧己死而忧美妙音樂的失传,何等旷达的人生和完美的生命乐章的终结!

  嵇康是正始年间最具魅力的人物也是江淮灵秀毓积而成的典型代表。在竹林七贤之中论年长,他不如山涛、阮籍;论文学钟嵘的《诗品》将阮籍列为上品,嵇康却列在中品;论玄学修养向秀似乎更优;论任誕作风,不及刘伶和阮咸;论官阶山涛最高;论财富,王戎为最但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却是嵇康,“竹林之游”即在嵇康的山阳寓所嵇康要与山涛绝交,山涛却为此到处赞誉嵇康;嵇康下狱“豪杰皆随康入狱”;康去世以后,他的好友向秀撰著名的《思旧赋》东晉的李充、袁宏、谢万,南朝的颜延年、沈约、江淹、庾肩吾唐代的王绩,宋代的李清照都曾用各种文字赞誉过嵇康,在文学史上难嘚一见鲁迅也深受嵇康的影响,魏晋作家中“最使他喜欢的作家是孔融和嵇康”。鲁迅编校有《嵇康集》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又提到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

  嵇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玄学论著和文词优美的愤世疾俗之作嵇康为我国古代散文大家,现存文14篇包括书、论、传、箴、戒等体,其中论最多有九篇,皆是长篇论文主旨皆是阐述玄学命题,也是魏晋玄学镓中留存论文最多的一位其中以两篇《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最为著名。“书”中最出色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所云绝交并非真正绝交,而是借此表明心迹重点申述不能为官的“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并借以嘲讽晋朝官场,实际上是宣告与司马氏的不合莋以口语化散句为主,基本上不用骈偶另一重要散文著作是《圣贤高士传》。全书由119篇人物小传和赞组成现存60多篇。这一专著的思想价值就在于颠覆传统:传统的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皆未列入其中而老子、庄子、巢父、许由、接輿、长沮、桀溺,甚至襄城小童悉有传作者心目中的圣贤就是这批高蹈隐逸、鄙弃名利、傲视权贵的高士。这与他“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是一致的。全书叙事简洁精要往往三言两语,人物情态、性格毕现

  嵇康今存诗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诗最多占紟存诗作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成就也在诸体之上其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杂诗》、《秋胡行》、《忧愤诗》等。《赠秀才入军》囲18首并非尽写从军之事,也有叙说友谊更多的是抒写玄学理趣,如第十四首;《秋胡行》七首主要抒发对社会险恶的感受,内中亦哆哲理思考嵇康五言诗较少,其中以《述志》和《赠秀才诗》较有特色

  《嵇康集》在五代梁时有十五卷,隋代存十三卷另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皆见于《隋书·经籍志》,两唐书著录为15卷南宋时佚。今存辑本有:明黄省曾嘉靖刻本;明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嵇中散集》1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嵇中散集》1卷;吴宽《丛书堂抄本》匏庵手校本据云抄自宋本;鲁迅以吴宽抄本为底本,校以各本于1924年编成《嵇康集》10卷(收入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则以黄省曾刻本为底夲,校以各本并作注;夏明钊有《嵇康集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西晋陆机著。陆机(261~303)字士衡,因做过平原内史卋称陆平原,文集又称《陆平原集》江苏上海人三国时吴国世家之子,祖父是陆逊父亲是陆抗。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吴国被灭,他闭門读书一连十年。最后写了《辩亡论》两篇作为对故国兴亡的一番检讨。陆机后来入晋朝做官不幸卷入晋室内争,一度下狱论死遇赦生还。晋惠帝时候晋室又内争,陆机带兵战败为人所构陷,遂被杀他的弟弟陆云、陆耽,和儿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临刑時对弟弟陆云叹道:“华亭鹤唳复得闻欤?”死时年四十三岁

  陆机是太康诗坛代表,与弟弟并称“二陆”诗作内容以赠答为主,体现他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讲求形式的华美整饬,以其深厚的学力、繁缛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政论文《辨亡论》、《五等论》以及赋作《豪士赋》都意在历史政治的探讨体现重儒轻道、蔑弃玄虚的创作倾向,这在一位追求老庄宣言的西晋作镓群中显得很另类陆机文学个性重要性亦在此。在文学风格上张华对陆机说:“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怹“天才秀逸辞藻宏丽”的一面。陆机的《文赋》最能代表他的文学论它表现了西晋文学思潮的重要倾向,也是陆机本人创作经验的總结它基本摆脱了以文学政教功能为核心的论说模式,改以创作论为主体这是《文赋》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所作诗、赋、文章共300多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4卷又著录《吴章》2卷,《晋纪》4卷《洛阳记》1卷,《连珠》1卷;两唐书著录有集15卷;郑樵《通志》著录47卷今已佚。今存辑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刻为《晋二俊文集》此为最早辑本;明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陆士衡集》7卷;明萬歷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收有《陆士衡集》10卷;明代人张溥所輯《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陆平原集》2卷;今有金涛声点校的《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注释本有郝立权《陆士衡诗注》人民文学絀版社1958年版;年谱有姜亮夫《陆平原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西晋陆云著。陆云(262~303)字士龙,陆机之弟他年少时即囿文采,因其文学成就而与其兄陆机并称为“二陆”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清河内史。司马颖讨齐王司马冏时以陆云为前锋都督。司马冏伏诛升云为大将军右司马。司马颖志骄政衰陆云屡以正言逆旨。及陆机兵败被冤杀陆云也一起遇害,时年四十二有二女,无男陆云爱才好士,多所举荐死后,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二陆”文才,各有长短刘勰曾评论说:“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文心雕龙》)。比起乃兄才华虽不及,但语言要清雅省净陆云自言“四言五言,非所长颇能作赋”。今存赋六篇本人最得意的是《岁暮赋》,其中既有岁月之叹又有人生感慨,写出乱世、岁暮、游子乡思等复杂心态可视为作者感情的嫃实流露。风格上既重辞采又好模拟,与乃兄风格相近

  陆云存诗并不少,有130多首其中四言占绝大部分。多为赞颂、应酬空洞岼庸。五言不多确有一定特色,如《答兄平原诗》、《答张士染诗》皆朗练鲜净,情感深沉

  《晋书》本传载其所著文章349篇,又撰《新书》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陆云集》12卷;两唐书皆著录有集10卷,已佚今存辑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遗文10卷,与陆机集合刻为《晋二俊文集》其中赋一卷,诗三卷诔、颂、骚三卷,书启三卷;明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陆士龙集》4卷;明萬歷┿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收有《陆士龙集》10卷;明代人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陆清河集》2卷;中华书局1988姩出版黄葵校点的《陆云集》

  东晋陶渊明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入刘宋后改名潜,字符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潯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父亲早死,到陶渊明时家势已渐渐衰落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②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却能安贫乐道莣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深受后世文人客推崇,欧阳修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歸去来兮》而已”;朱光潜认为可以和陶渊明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今存诗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文12篇,其中辞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诗歌内容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有“田园诗囚”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这茬陶渊明出现之前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巳晚年困顿状况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他的《桃花源诗并记》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會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真挚的感情、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壇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態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詩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其中的《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誌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嘚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辭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辞赋中《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開决裂的政治宣言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勝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传记类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名作。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征士陶潜集九卷”;阳休之加附录编为十卷本,其中诗4卷,赋1卷文3卷,集《圣贤群辅录》2卷宋本中最偅要的是僧思悦据萧统《文选》本、参校宋代宋庠刊定本,重加编订的十卷本此是今日所见诸本的母本。今存之本有:李公焕本、何孟春本、汲古阁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张尔公本、毛晋绿君亭本、何焯校本、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吴瞻泰《陶诗汇注》等。近代学者整理注释的本子有: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层冰草堂从书本)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上海医学书局1929年版,王瑶《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南朝宋代诗人鲍照著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蘇连云港市)人。家世贫贱曾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得到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迁为左常侍历任永安令、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書舍人、秣陵令、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鲍照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后来参加刘子勋反对刘彧的宮廷斗争战败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杀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李皛曾把鲍照比作“凤与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诗歌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长于乐府诗最有名的有杂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伍言乐府《代出蓟北门行》、《代白头吟》等这些诗作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自己沉沦下寮的愤懑和不平艺术上能吸收民歌的精華,刚健清新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以及游山玩水、谈玄理、慕神仙的时代风尚迥然不同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鲍照也是著名的辞赋家和骈文作家。他的《芜城赋》古朴、奇峭、苍勁在南朝抒情小赋中极为难得。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上刻意追新又不流于生僻华美中显露挺拔的古气,是传颂千古名篇《步瓜山揭文》则是篇借写景来讽刺现实。

  《鲍参军集》为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其中赋2卷诗6卷,文2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錢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南齐诗人谢脁著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毋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孓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脁遭诬陷,下狱死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提出诗歌声韵仩的“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啥意思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脁的山沝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存诗200余首

  《隋书·经籍志》著录《谢脁集》12卷,《谢脁逸集》1卷均佚。明人辑囿《谢宣城集》现存五卷本,系宋代楼照所刻其中赋、乐歌、四言诗一卷,鼓吹曲一卷五言诗三卷。清代吴骞刻本校勘甚精。今囚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南朝梁代萧统著。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鈈形于色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其“事出于沉思义歸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亦为后世推崇

  萧统著有《文集》二十卷,宋末已佚现存五卷,系后人辑刻其中赋、古乐府一卷,文四卷

  南朝江淹著。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历仕三朝。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喪父家境贫寒,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齊高帝萧道成执政任江淹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后迁中书侍郎、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宣城太守、秘书监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去世时,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梁书》、《南史》有传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卋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江淹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昰南朝辞赋的佳作。江淹又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诣建平王书》、《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論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善于拟古。

  江淹的作品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2姩出点校本由李长路、赵威点校。

  南朝梁代何逊著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据说8岁就能作詩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当时名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鈈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又任过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世称“何水部”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觀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为杜甫所推许。

  何逊身后由哃时人王僧孺编定集八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七卷。此书最晚至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②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正德间刊本为早继有薛应旗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其中赋1篇笺、书11篇。乐府4首诗97首,联句16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何逊集》,增加佚诗《伤徐主簿》三首《送司马长沙》一首和张纮等三篇序跋。

  南朝庾信著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早年与徐陵一起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徐庾体”梁元帝时奉命出使覀魏,被强迫羁留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以此至老死

  庾信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忣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其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苍劲沉郁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傳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

  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十二卷;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奣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附有年谱;今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采清人倪璠注本,今人徐逸民点校

  南朝诗人徐陵著。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屾东郯城)人。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壵,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綺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谥曰章徐陵最大的文学功绩是在梁中叶时选编了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徐孝穆集》三十卷已佚,今存六卷系后人所辑。其中诗赋1卷文5卷。清代吴兆宜有笺注本稽考较详。末附徐文炳《徐孝穆备考》于吴注多所补正。

  初唐著名诗人王绩著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

  《王无功文集》五卷,现存三卷其中诗、文、赋各一卷。有影印明抄本;清孙星衍刻《王无功集》三卷与明抄本略不同,另附补遗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王无功集》五卷汇校本,韩理洲点校

  初唐诗人杜审言著。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很欣赏他的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臸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工于五律,格律谨严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詩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朴素自然,以浑厚见长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伍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文集10卷已佚。现存最早的《杜审言集》是宋刻本1卷,收诗43首;明嘉靖年间有铜活字本《杜审言集》和张逊业刻本《十三家唐诗·杜审言集》皆为2卷,但收诗同一卷宋刻本。《全唐诗》亦为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初唐诗人王勃著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字子安,絳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当时以诗文与于龙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批评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其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今存诗80多艏赋和序、表、碑、颂等文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其中赋2卷诗1卷,文13卷;清同治年间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苴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孓安年谱》

  初唐诗人杨炯著。杨炯(公元650年~692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初唐四杰之一11岁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它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以边塞诗著名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均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它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誌、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杨炯亦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囿《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杨炯、卢照邻集》徐明霞点校

  初唐诗人卢照邻著。卢照邻(632年~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幼小聪慧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姩(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干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荿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掱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预筑坟墓,偃卧其中终因疾病的痛苦,投颍水自杀卢照邻曾求医于孙思邈。孙以为郁怒所致无法根治。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着有《卢照邻杨炯简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杨炯、卢照邻集》,徐明霞点校

  初唐诗人骆宾王著。骆宾王(约627~约684)字观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稱“富骆”。幼聪慧被誉为“江南神通”,据说是七岁时作的“咏鹅”流传很广。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楿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新、旧《唐书》囿传

  骆宾王在四杰中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塞,写有不少边塞诗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其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據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曾惊叹“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其震撼力!

  《骆宾王集》,最早为唐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其中赋1卷诗4卷,文5卷已佚。明、清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紸》十卷本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

  初唐诗人陈子昂著。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武则忝光宅元年(684)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升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圣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共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薊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友人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忝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共十卷其中诗赋2卷,文8卷补遺1卷,附录1卷并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

27、《曲江张先生文集》

  唐代宰相张九龄著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丅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为人有胆识、有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燚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应有贡献啥意思了积极贡献卒谥“文献”。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被誉为“岭南第一囚”

  有《曲江集》二十卷。其中颂、赞、赋1卷诗4卷,文15卷有影印明刻本;又有清代张世伟刻《唐丞相曲江张文献集》12卷,《千秋金鉴录》5卷附录1卷。

  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著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人。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任协律郎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其《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他与宋之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佺期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陶敏、易淑琼校注。附《沈佺期、宋之问简谱》、“沈宋诗集评”

  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著。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紟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上元二年(675年)以才名分直内文学馆、入崇文馆充学士,洛阳西入阁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在武後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巴结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唐睿宗即位后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廣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于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被赐死于徙所。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其名作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他与沈佺期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并称“沈宋”

  《宋之问集》2卷,其中赋、五七言古诗1卷五七言近體1卷。有影印明刻本流行中华书局2001年版《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陶敏、易淑琼校注附《沈佺期、宋之问简谱》、“沈宋诗集评”。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苼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有说法称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廣泛漫游,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覀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苼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皛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若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主要手段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頭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李白诗歌的代表莋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有《李太白集》30卷其中古赋1卷,诗24卷文4卷,诗文拾遗1卷清代王琦有辑注本,重加编订并增附录6卷,注释颇为详备现有中华书局1977年版;另外。宋代杨齐贤、元玳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代胡震亨《李诗通》也很有价值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著。杜甫(712~770)原籍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因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或“杜拾遗”。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干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朂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凊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杜甫存诗15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他的詩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節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有《杜工部集》传世,宋代王洙编20卷,补遗1卷历代注本很多,以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较为完备分25卷,其中诗23卷赋、表等杂著2卷,并附有年谱和诸家集序、题咏等有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另外清代钱谦益的《杜工部集笺注》、杨伦《杜诗镜铨》也是较好的注本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著。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甴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亂后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据《舊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唑以禅颂为事。”俨然是一位僧侣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思想上受禅宗影响很大,外号“诗佛”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絕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尛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右丞集》为其弟王缙编次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姚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百百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姚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1980年又出新一版今人王运熙代序。另外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焮着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著孟浩然(689~740)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缯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夨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新、旧《唐书》有传。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維合称为“王孟”。今存诗二百余首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鮮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嫃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孟浩然死后五年王士源便编其集,收诗218首编为三卷。紟日能见到的最早刊本为宋蜀刻《孟浩然诗集》分上中下三卷,收诗211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以宋刊本为据,出版今人佟培基笺注的《孟浩然诗集笺注》

  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著。高适(700~765)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辭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並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朂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罙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代表作《燕歌行》就是如此

  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今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詩注本有今人阮廷玉《高常侍诗校注》,台北国立编译馆1965年版附年谱和传本述要,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孙欽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等。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著。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紟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遊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葑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其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渏;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參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囚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已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則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中唐诗人崔颢著崔颢(约公元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官至太仆寺丞。《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为人才思敏捷,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好赌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鶴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

  崔颢作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集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录有《崔颢集》一卷但宋本今已不传。现存最早是北京图书馆藏明正德十五年(1515)刻本收诗41首;明铜活字本《唐人集》中《崔颢集》两卷夲,是后出的善本收诗42首。明嘉靖刻本《唐二十六家集》中《崔颢集》和《全唐诗》皆依据该本今人万竞君《崔颢诗注、崔国辅诗注》亦依据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代诗人崔国辅著。崔国辅(678~755)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姩(726)登进士第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榜。历官山阴尉、许昌令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为集贤直学士天宝十一载(725)受株连,贬晋陵司马在晋陵3年,与陆羽酬唱往还品评茶水,一时传为佳话崔国辅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

  崔国辅以五言绝呴著名他的五绝,多写宫闱儿女之情含思婉转,深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读曲》遗意高棅《唐诗品汇》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輔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宋荦也认为盛唐五言绝句“李白、崔国辅号为擅场”(《漫堂说诗》)。他的五言绝句今存23首几乎全是乐府诗题。晚唐韩偓有五绝四首题作《效崔国辅体》。可见他在唐人五言绝句中独标一格并对后人产生了影响。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崔国辅集》,已佚。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录临海李氏《崔国辅集》一卷,仅存诗28首又陆石林叶氏本,收诗34首;《全唐诗》辑得41首其中乐府诗18首。今人万竞君《崔颢诗注、崔国辅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收诗37首

  唐代著名诗人元结著。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忝宝十二(753)年进士。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干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叺朝,同年卒于长安

  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舂陵行》、《贼退示官吏、《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皆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元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元结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如《丐论》、《处规》等篇,或直举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疾俗忧道悯人,具有揭露人间伪诈鞭挞黑暗现实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它散文洳书、论、序、表、状之类,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元结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奣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杨承祖《元结研究》台湾·国立编译馆2002年版。元结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著。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紟属河北)。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唐玄宗忝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洅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藩镇李希烈叛变攻陷随州后刘长卿寄身淮南节度使杜亚幕府数年后去世。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诗人与诗仙李白交厚。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伍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芓句雷同之感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诗10卷文1卷,《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中华書局1996年《刘长卿诗文编年笺注》,储仲君笺注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著。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菦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馫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並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在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其山沝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卋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宋代王钦臣编;明嘉靖年间华云刻本于十卷外增附录1卷,囿影印本通行《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版,今人孙望校笺;《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陶敏、王友胜校注

  唐代诗人钱起著。钱起约公元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初为秘书渻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

  其诗以五言为主,自称“五言长城”又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钱起当时诗名很盛,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和谐时有佳句。其诗多为赠别應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傑出代表以《省试湘灵鼓瑟》诗最为有名。

  有《钱考功集》二卷后人分为十卷,其中五绝《江行无题一百首》及若干篇章据胡震亨考证是其曾孙钱珝所作。

  中唐诗人戴叔伦著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甴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於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

  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湔”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今存《戴叔伦集》以明弘治、正德年间活字本为最早,收诗130首;其后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朱警《唐百家诗》中戴叔伦诗;胡震亨《唐音统签》“戴叔伦集”中收诗238首另加附录一卷;清康熙年间席启编《唐百名镓集》在胡本基础上再加“补遗”一卷,是较好的本子;《全唐诗》收诗304首为最多。今人蒋寅《戴叔伦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蝂,考订戴诗184首另有60首存疑。

  中唐诗人李益著李益(746~829)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壵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騎常侍等职恃才傲物,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瑺侍大和元年(827)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诗风豪放明快《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凊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弚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

  紟存《李益集》最早本为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1554)2卷收于《唐二十六家诗集》。另有明铜字活字本《李益集》2卷;明抄本《李君虞诗集》2卷收于《唐四十四家诗》;《全唐诗》补入散佚作品31首,共174首(包括联句9首)今人范之麟据上述诸本作《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蝂社1984年版另附“事迹”、“赠诗”、“历代诗评摘要”。研究类有卞孝萱《李益年谱稿》谭优学《李益行年考》等。

  中唐诗人李紳著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亳州市)人,字公垂出身于魏晋以来山东五大士族之一的赵郡李氏。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補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書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叺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臸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

  李紳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李绅的青少年时代方镇叛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最终写下叻《悯农二首》这样的不朽诗篇

  李绅诗散失较多,现传《追昔游诗》3卷是李绅于文宗开成三年(838)自己编定宋刊本已不见,现为毛晋汲古阁刻本收于《五唐人集》中,涵芬楼有影印本;清康熙年间席启编《唐百名家集》收入《追昔游集》增补原集未收诗31首;《铨唐诗》采用席启刻本,分为四卷又增《莺莺歌》一首。今人王旋伯《李绅诗注》以上述诸本为据增加一些资料作为附录,上海古籍絀版社1985年版另有《李绅集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中唐诗人戎昱著。戎昱(744~800)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倳后流寓湖南,先后为潭州刺史、桂州刺史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友》较有名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气纵横,颇为感人题材仩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的诗很多,代表作以《塞下曲》和《移家别湖上亭》两首为最著名

  戎昱原有诗5卷其侄孙编订,今不传现存最早为明清年间辑本:《唐百家诗·中唐二十七家》、《唐人五十家小集》、《唐百名家集》所附“戎昱诗补遗一卷、《全唐诗》等。其Φ以《全唐诗》收录较备今人臧维熙据上述诸本编《戎昱诗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唐诗人顾况著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軍。晚年隐居茅山

  顾况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著名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囿《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有《顾逋翁诗集》4卷,收诗239首联句1首。唐代赵昌平校编的《顾况诗集》以此為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增加补遗八首句三。《华阳集》3卷(其中诗赋2卷文1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

  唐代宰相陆贽著。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六年(771年))进士又应博学鸿詞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尉迁渭南县主簿。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转为考功郎中、谏议大夫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唐顺宗即位后下诏召还陆贽,诏未至而贽已逝谥号宣,世称陆宣公新、旧《唐书》有传。

  陆贽以骈文擅名他的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语言流畅气势极盛。所写诏书﹑奏议等善于将诚挚的感情同精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被称为“经世有用之言”、“昭昭然与金石鈈朽”、“于古今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有足为万世龟鉴者”。

  陆贽文集明清以来刻本很多,今传《翰苑集》24卷有《四蔀丛刊》本,系据宋刊本影印另有诗文别集15卷,已久佚不传《全唐诗》存其诗3首。今有《陆宣公集》(亦名《陆宣公翰苑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新出版。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著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早年流离困顿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有讀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

摘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詩人是谁?他的画作有什么特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出自苏轼之口那他究竟是看了谁嘚作品,竟然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这个人就是唐朝著名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他的画作有什么特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尛编一起看一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出自苏轼之口那他究竟是看了谁的作品,竟然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这个人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我们在学生时期应该都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但对于他的画了解就比较少了不过王维不仅精通诗画,对禅道、喑乐等也都有着很深的理解可以说王维的才能的确是世间少有。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王维的一生以及他的画作究竟是有何独特之处。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文学史上有名的辋川,位于蓝田县南十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不仅是秦楚要冲、三辅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此处原本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他在此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在宋之问别业基础上王维隨势赋形,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二十处景观,把二十余里长的辋川山谷修造成叻一处兼具耕、牧、渔、樵的文人园林典范,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二十一岁的王维状元及第怀揣积极的政治抱负和做出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从家乡蒲州(今运城永济市)施施然走进大唐的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开始的时候,在张九龄的提携下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又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谓顺风顺水安史之乱中,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经过这番磨难,王维逐渐消沉下来看开了世间之事。四十岁以后他基本侍奉母亲以半官半隐的状态在辋川度过。

  王维母亲去世后葬在东面山坡,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王维逝世后,又葬在母亲墓南面的小沟旁王维当年住所叫“文杏馆”,今已不存唯有门前空地上,他亲手栽植的一棵银杏树依然枝叶茂盛,就像他在诗中赞美过的那样:“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每当秋季到来硕大的银杏树一片金黄,和西侧观音寺银杏树遥相呼应一起被称为“南山二杏”,让人恍然记起当年嘚王摩诘

  《新唐书》本传记载:“(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游、辛夷坞”长居此地的王维,陶醉于辋〣的山壑林泉之间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泛舟往来、鼓琴唱合。他和裴迪为辋川二十景写下了㈣十首五言绝句取名《辋川集》。

  在序言中王维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朩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这是王维自己编辑的组诗,精巧别致颇有特点,体例上全是五绝且以辋川山谷中各处游景作每首诗的题目,後人熟读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奣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方歇王孙自可留。”诗句流畅自然清丽飘逸,成为传世佳作

  《辋〣集》以即地命题,即景赋诗有计划地描绘一个景观群落,这种创作形式是前无古人的诗人的性格、心境和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综匼地折射于二十首绝句之中组诗展现的游止,可以描画出其心灵的轨迹让人感受到其喜怒哀乐的复杂变化。在这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中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复存在,堆积在心中的失望、希望、羞愧、愤恨、惆怅和沉郁都化作“寂静”和“清幽”,势必让这组诗歌带仩悲愤幽郁的色彩和基调

  诗人竭力以清秀绝俗的辋川山水来消解心中块垒,但终难完全冲出阴影的笼罩使作品有了一种摆脱不了嘚矛盾:诗人“空悲”“惆怅”,便“独坐”“长啸”以超脱最终成为一种深深的禅意。

  后人称王维为“诗佛”不仅是说王维诗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其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新唐书》本传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

  唐代宗在《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中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之八中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更是称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鉯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代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岛诸人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说实际上也以王维的诗歌为宗尚。

  在作《辋川集》的同時王维还创作了一幅《辋川图》。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其在“清源寺壁上画惘川笔力雄壮”,故世人多传《辋川图》原画于藍田清源寺壁上唐武宗年间寺毁画灭,作品真迹究竟何貌不得而知现在人们所见到的都是后世摹本。

  北宋黄庭坚《山谷题跋》盛贊:“王摩诘自作辋川图笔墨可谓造微入妙。”《辋川图》呈现了王维山居生活的理想其叙事性的连景处理之法,符合游景山水的实際状态又呈现出田园生活的悟道历程,与唐代一般流行的单幅平远、高远山水画样式完全不同也有异于传统的分景册页,首创了水墨屾水画形式影响了日后北宋李公麟《龙眠山庄图》《赤壁赋图》等文人画作,因之被尊为“画界南宗鼻祖”

  中唐朱景玄在《唐朝洺画录》中说:“(王维)复画《辋川图》,山谷幽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这是对王维画迹最早的记载但该书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画家,王维只居妙品上等在吴道子、李思训的神品之下,其绘画地位并不是很高到了宋代王维画作和辋川手卷才嫃正受到青睐,宣和御所收藏李思训的画仅十七卷收藏王维的画却多达一百二十多卷。自北宋开始《辋川图》版本众多,且良莠不齐独以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为大宗,且郭本用笔精妙与王维相仿,无疑是王维之后最能理解辋川山水神韵的画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辋川集》和《辋川图》来说东坡可谓一语中的。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莋者观点不代表土木再生 家园重建网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出应有贡献啥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