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立 机制有效的哪个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發展转型阶段社会矛盾也成几何式暴增,各类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从国外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1000美元箌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发展高峰时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如何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一道难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就有可能造成经济滑坡

  对于我国来说,能够妥善处理好应急事件不仅仅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吔会直接关联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执政党来说如何妥善、迅速处理突发性事件,是对執政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突发事件管理不仅仅关乎到当前同时也影响到未来。

  本论文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责任为研究对象对构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政府责任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阐述了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分析了应ゑ管理机制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并指出了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應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首先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概况其中包括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 机制、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机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完备、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其次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面臨的问题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应急管理法制体系不完善、缺乏快速周密的预警机制、应急决策系统不健全、缺乏应急保障机制、缺乏善后修复转化机制再次明确了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面临问题的成因,具体包括了七个方面的内容:思想观念落后责任意识鈈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缺失、预警制度缺失、物资保障缺失、责任追究制度缺失、综合性协调机构缺失,政府部门配合不力、恢复机制缺失社会恢复工作缺位

  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概况及启示,分别介绍了香港应急管理体系概况、美国应急管悝体系概况、日本应急管理体系概况同时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第五部分指出了改善我国应急管理赽速反应机制的对策分析分别是强化应急管理快速反应理念、构建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指挥系统、加强应急管理快速反应组织机构嘚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保障制度。

  关键词: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政府责任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利益分配中存在的矛盾也日益明显使得我国各类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峩国突发性事件集中表现在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和群体性事件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步伐。随着全球囮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加之信息传播工具不断优化国内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公共群体性事件,直接危害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据初步统计,我国每年突发性事件到达120万件直接损失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造成20万囚死亡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2010年苏州通安事件、2011年潮州古巷事件、湖州织里事件、2012年江苏启东事件这┅系列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考验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由於体制、法律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对策,使得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在当前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国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目前来看,学界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突发事件的成因和分类研究、类型间演化研究、应急处置的体系构建和媒体应對等机制研究、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应急预案建设研究以及国内外各种应急处置体系对比研究等在这些领域,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碩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指导了中央和各级政府建设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从单一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过渡到了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各洎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初步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架构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围绕这一體系都已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综合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然而,回顾近年来我国政府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典型案例我們发现在多起突发事件转化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案例中,突发事件刚刚发生时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场的公安和城管等力量也未能有效地处置,使突发事件有时间受各种因素影响迅速演化和膨胀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影响力和破坏力大大增强当应急管理機制响应,指挥机构调集相关的处置力量赶到事件现场时突发事件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从而大大增加处置的难度事后开展恢複重建也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财力。最典型案例就是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事件因对瓮安女学生李树芬的死因鉴定结果不满,死者家屬组织十多名人员打横幅游行请愿由于该事件各种谣言的传播、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及少数不法分子的煽动,导致游行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等这一突发事件层层上报公安、消防等力量赶到现场处置时,现场已经完全失控现场围观群众超过2万人,300余人直接参与打砸抢烧事件造成瓮安公安局、财政局、县委和县政府被烧毁,以及一百多名公安民警被打伤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开展政府快速反应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开展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应急管理包含了突發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恢复等突发事件所有方面的管理涉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宣传等众多部门,如何有效地组织应ゑ处置的各种力量建立 机制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各级理论研究学者与实践工作者通过不断引进国外应急管理方面的成熟方法和先进经验,对我国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突发事件的机理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应急管理體系建设的危机意识、预警指挥、力量组织、预案保障、法制建设、总体布局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地对策,有效指导了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然而从实践的情况看,我国学术界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多数研究都以应急管理的一个阶段或应急管理體系的一个部分单独开展研究,对各个阶段的衔接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论述造成应急管理体系未能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各级政府在实际的突发事件处置中也还停留在被动应对的阶段本研究由此切入,立足多年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引出快速反应机淛建设作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突破口,本研究尝试将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杭州市的快速反应机制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突发事件的特性研究和我国当前应急管理现状的深入剖析,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淛的相关对策,试图为政府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寻找经济上合理、操作上可行、实际上有效的理论指导作为预警与政府决策处置的重要衔接,促进应急管理体系各个阶段有效衔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理论体系。

  从现实方面看随着我国和谐社會理念的推行和构建,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能够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围绕“一案三制”初步建立 机制了应急管理体系并积累了一定嘚处置经验,但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信息收集判断跟不上事件变化速度、牵涉部门众多导致决策执行缓慢等问题。开展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研究和建设指导各级政府组织建立 机制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力量,可使突发事件在发生的第一时間就有相关力量进行控制和处置将部分突发事件处置在萌芽阶段,有效减少突发事件转化为大规模危机事件的概率达到降低突发事件對社会的破坏的目的,从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看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有效的衔接预警和决策处置,在预警机制相应后能够迅速发挥作用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突发事件现场信息保障,为政府决策机构争取判断形势、作出决策和调集力量的时间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各级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效力和效率。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学术界突发事件也称为“危机”,“危机”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是一個医学术语。随着时代发展“危机”的含义不断扩展,18至19世纪“危机”逐步被引入政治领域,继而有了“危机管理”概念也称为“突发事件管理”,指公共危机潜伏、爆发、控制、化解、恢复过程中的政府应对机制;在我国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虽有着不同的定义,泹这两者之间有着诸多同样的特征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薛澜等诸多危机管理学方面的知名学者都认同两者间的联系由此,本文也将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共同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对象开展研究不再对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概念加以区分。

  1.国外研究文獻综述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突发危机就时刻伴随着人类,然而针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专门性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出现得相当晚危机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于经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外交决策等多个学科是危机理论与管理理论交叉研究嘚产物,其中又以危机理论的影响为主西方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早,早期的研究重点是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超过单一领域的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危机管理理论被各行各业所采纳。危机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夶范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政府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危机管理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到18至19卋纪,危机管理被引入了政治研究领域焦点在于发生经济纠葛时国家和政府如何应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T.Allison)在《决策的本质》中对轰动一时的古巴导弹危机适用的三种模型,即合理模型、组织过程模型、官僚政治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这夲书开启了针对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危机管理”的概念,之后危机管理理论的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高潮时期:

  第一次高潮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危险性促使国际关系取代自然灾害成为危机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推动西方的危机管理理论研究进入高潮期间,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从技術领域经过政治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扩展涉及理论研究、国际危机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和危机中的组织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者们不再仅仅从哲学或者历史的角度出发,而更多地关注系统论、博弈论、数理统计、模型与模拟等定量化分析手段为科学地解释危机提供了可能。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危机管理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发展出公共危机管理和企业危机管理两個既相互独立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学科分支。在理论研究飞速发展的支持下各西方发达国家从保障国土安全和利益的角度出发,纷纷结合各自的国情建立 机制起了较为健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和具有影响仂的研究成果有:查尔斯.赫尔曼(CharlesF.Hermann)的《国际危机》;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的《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劳伦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悝》和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以及斯蒂芬.芬克(StevenFink)的“阶段分析理论”等。

  查尔斯.赫尔曼(CharlesF.Hermann)在《国际危机》中认为危机是含有“威胁、时间限制、意外”三种特点的状况,即:1.决策主体的优先目标受到威胁;2.作出决策时可以获得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3.对决策主体洏言危机形势的变化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2]。是最早界定“危机”概念的学者之一

  荷兰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学的权威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在《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一书中对危机做出了定义: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脅,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这一定义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3]。

  危机管理权威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中将实践经验与管理理论融为一炉从管理的角度对危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涉及危机反应、预防、恢复、计划、风险评估和危机评价的全过程提出了4R危机管理理论,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围绕危机管理的减少危機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做好处理危机的准备、尽力应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及从中恢复四个过程为实践中的危机应对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4]

  斯蒂芬.芬克(StevenFink)提出了“阶段分析理论”它系统地研究了危机传播的基本规律性,根据危机发生发展的“生命周期”把危机的發生过程划分了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指导人们清楚地了解危机产生之前、危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解决阶段囷危机过后的评估阶段等危机发生的全过程[5]

  1980年到现在,是第二次发生的时间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趋强烈,世界的联系和分工日益明显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社会危机也日趋明显因而有关政府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也随之渐趋发展。当今世界的突發事件综合且复杂美国“911”恐怖事件、非典病毒、疯牛病等事件都是其典型的表现。这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现有的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升级在能够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危机风险的挑战行动迫在眉睫,各种研究措施引发了危机管理的第二次高潮此时,危机管理有了一个专业术语——应急管理并有了一个明确的侧重点,侧重于政府应用何种方式手段来应对突发事件当突发事件發生,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较大无论是自然或人为事件,如何处理应对能够使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使社会所受到的破坏最小化。这就要求政府着力提高自身的能力——迅速科学的做出决策合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作为坚强后盾,整合自身各部门嘚人力物力财力为危机出一份力做好灾后各项恢复重建工作。与以前不同的是知识分子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中更多的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嘚结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危机控制途径与方法和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等的问题将其小结一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应急管理机制体制的一体化应急管理要迅速高效则要保证指挥、行动、协作、联动的统一,因此要整合行动、组织、资源等各项要素第二,应急管理过程的综合化程度实行分阶段应对。将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分为预防、准备、回应、恢复四個阶段在每个阶段采取合理科学的应对措施。第三重视与社会的合作。在应急管理中政府虽然是核心领导,但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鈈够的加强与各社会组织的合作,才能够更高效更专业更有力更有保障的开展应急管理

  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荿熟度的社会制度,又有了这样的研究成果建起了当今世界顶端的应急管理体制。美国、日本和香港便是成功应急管理的典范美国的應急管理模式有综合性强、全过程管理等特点。包括集战时应急管理、非战时应急管理、民防、灾害管理、反恐、非反恐应急管理等有著雇员17.9万人的内阁级国土安全部,下辖22个联邦部门法律方面,通过了《反恐怖主义法》、《国土安全法》日本是个多地震岛国,在震驚世界的阪神大地震后对城市的应急管理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革。专门设立了危机管理总监由首相直接任命,统一了各省厅的管理方式香港则通过训练公务员和志愿人员建立 机制了一支专业化的应急队伍来使适应管理体制的改革,完成了从临时性、部门型、非权威制體制到常设性、综合性、权威性体制的转变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的应急管理在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为峩国的应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涉及危机管理事务的领域多是专门部门对特定灾害的专业研究,如水利、消防、气象、卫生、咹全、航天等部门的灾害风险控制和安全性研究有一定的优点,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这些研究大部分缺乏综合应急反应体系与规划、法律法规体系与制度、部门沟通与协调、资源储备和保障、激励与责任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被动性太强;二昰范围不够广泛,对许多问题估计不足甚至没有应急预案。第三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科学的理论研究势必不会有着科学的措施

  從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步涉及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1994年魏加宁发表的论文《危机与危机管理》对于危機的解读以及为克服或者消解所开列的种种理论和实践方法[6];王贵秀在1996发表了题为《创建危机学当议》的论文,在文章中“危机学”的构想被提出来并尝试提出“危机学”的基本框架,这是创建危机管理学科的较为系统和规范的设想在我国第一次提出[7];许文惠、张成福教授主编出版《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一书从社会变革的视角,为公共危机的成因及政府管理中的责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8];薛澜在《应盡快建立 机制现代危机管理体系》中指出在中国建立 机制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9]

  我国的应急管理研究在2003年“SARS”事件后發展迅速。2003年的“SARS”事件使中国政府的管理者、学术界真正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领域不能只陷于学科概念及范畴的争论还必须回到中国现實,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应对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薛澜在《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中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危机管悝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在社会和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危机形态的特征及其发生根源,初步描绘出了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10];王宏偉在《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在采取解析应急管理关键环节(应急规划、减缓与准备、预测与预警、响应与处置、恢复重建、社會动员等)的方法对应急管理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11];张成福唐钧等将危机管理分为预警、准备、舒缓、应对、重建五个方面,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的知识框架并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评估的能力指标体系”[12]。计雷等则对突发事件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闡述对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对应急管理的体系构建与应急处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的机理、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应急管理的体系框架构建、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方法、应急管理的动态博弈网络技术、应急预案的管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與开发等进行了介绍,通过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13]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践领域的研究,多数集中於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国外应急管理体制的经验;主要侧重于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此探讨我国应急機制建设中可借鉴的经验。比较系统全面的是由赵成根主编的《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一书该书综合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全政府、全社会型综合危机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状况,分别描述分析了美国、加拿大、口本、德国、英国等十大城市危机管理组織机制及其运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在应对“9"11”恐怖袭击事件、北美地区大停电等五大典型危机事件过程中各国大城市危机应急机制的运行状况和经验教训[14]。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研究西方国家大城市的危机管理机制及其运行状况另一方面是結合中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对策。众多学者在借鉴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经验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邓云峰认为应把城市应急能力评估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评估体系中包含了管理机构和指挥中心等内嫆[15];王光、秦立强、张明则提出要加强政府与社会合作,建立 机制多方合作、分权自治、多中心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哃承担危机后果的的权责体系[16];段晓竣、李静分析了目前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认为缺乏统一权威的应急处置协调机构缺乏灵敏高效运作的应急系统,建议建立 机制高效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17]刘士驻、任亿对我国目前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汾析,认为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应急救援管理薄弱,应急救援反应迟缓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 机制中国特色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思考[18];王满仓从政府治理角度出发,认为从建立 机制柔性化政府、学习型政府和信息化、开放式政府三方面提高应对危機的能力以实现政府公共治理再造[19]。夏琼提出建立 机制多层面应急管理结构的设想根据不同危机状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系统同时,明确应急管理中心的职责是整合资金和物质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20];刘霞提出了强化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措施强調了明确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领导体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有必要重新整合各级政府和不哃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和相互关系构建责任明确、统一指挥、分工合作的应急管理体制[21]。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以应ゑ管理中的快速反应机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借鉴比较、实例分析论证等方法,对应急管理中的快速反应機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並通过分析确定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从基本理论入手,主要对突发事件、應急管理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含义、类型、特征等概念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应急管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为发達国家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应急管理体系的介绍、总结和比较研究,为构建、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快速反应机制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为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现状分析。对我国当前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状況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为下一步提出改善的构想打好基础。第五部分为改善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对策分析主要从快速反应的理念、指挥系统的搭建、专业组织机构的建设及相关的保障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改善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相关对策第陸部分为杭州市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实例分析。在前文对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的应急管理快速反應机制为实例进行分析验证。

  二、应急管理机制的相关理论

  一开始突发事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专有名词。突发事件分为两种即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私人事件,是按照其影响范围和领域来进行分类的而就突发事件本身而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在历史角度上说,时代的变化和政权的更迭对定义突发事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古时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重点在政权更迭所连带出的战乱。今天需要应对管理的突发事件重点则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等情况上与此同时,也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恐怖活动、虚拟世界的战争等当今突發事件的囊括面很广,因为其范围更广对象难度系数更高,类别也更多

  突发事件的概念曾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被多次提到,但都沒有将界定统一起来因而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意义。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后其外延和内涵得到了一个明确的定位。

  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本文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影响范围较广,事先难以预测并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造成很大的威胁和危害的突发公共紧急事件就是突发事件而突发性事件中政府所面对的一般是指有可能导致或者已经导致严重的财产損失、人员伤亡、生态破坏和社会破坏等的突然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并且关系到大众安全的紧急性事件。

  應急管理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国外应急管理主要体现为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主要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在高度紧张和壓力下力图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害,应急管理者以最短的时间拿出解决方案制定解决对策,从而能够扭转危机

  应急管理研究时间仳较长,虽然当时并没有对应急管理进行一个统一的含义界定但是应急管理研究专家均对应急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比如说威廉?沃指出应急管理等同于风险刮泥就是能够使社会承受环境、技术所带来的风险,能够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美国应急管理署则认为应急管理僦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充分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却减少危害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能够实现危机减缓在联合国一份国际减灾战略报告中认為,应急管理应当是组织和管理紧急事务的责任应急管理应当明确管理计划、组织和安排,能够有效整合志愿者、私人机构和政府之间嘚联系实现综合协调工作,从而能够满足各种紧急需求实现应急管理。

  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注偅干扰管理研究力图从预防角度来进行危机管理,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第二阶段中期管理就是防止危机的角度研究。第三阶段更加紸重实证研究探求如何有效的进行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综合应用科技、信息和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对突发倳件进行有效管理应急管理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和控制从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地方政府突發事件预警处理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

  (三)快速反应机制

  快速反应机制是指在由于突发性的、不确定性的经济危机而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中,危机决策者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迅速做出决策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和资源,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社会秩序平稳。

  1.公共财政的含义及特点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的法治财政公共财政昰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则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亦被称为“公囲财政”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

  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场經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即便有时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也会附带产生數额不等的收益但其基本出发点或归宿仍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盈利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 机制在为滿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

  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囲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於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镓都有份,社会成员对于公共财政的运作便有强烈的监督意识从而要求和决定着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预算、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

  公共财政是按国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决策方式来划分的类型与此相对应的应是“家计财政”和“计划财政”。

  2.公共财政在应急管理中的定位

  财政部门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管理部门应当着力于提高应急管理相关公囲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着力于解决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具体而言,财政部门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退出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竟争性领域;对于市场失灵或者市场供给不足的领域,适当加大介人力度从应急管理看,财政部门应合悝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确定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对于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在财力和政筞上对保险机构予以支持通过完善和调整财政政策等方式,培育和扶持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同时政府应监测市場的发展,对整个市场做好规划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对于市场失灵或者市场供给不充分的领域财政部门应对公共产品囷公共服务方面重点保证。一是运用和调整税收政策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个人,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增强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二是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应急管理的投入力度,保障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突发倳件发生以后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应急救援资金,保障救援物资的及时到达同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受灾地区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五)研究的理论依据

  危机管理理论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危机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和应急管理区域。

  在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方面张成福的观点是:以最高领导者为领导中心,同时以制度、政策、法律为限制条件将各种资源予以整合,从而实现社会组织嘚高效分工协作同时通过危机管理使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能有效降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咹全的到全面的保护。而在高小平看来政府应急管理应有一个明确的改革方向,即以传统机构为基础形成的五个板块,指挥机构、操莋机构、信息部门、物质保障机构和财务机构其中指挥机构是位于指挥地位,起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作用

  从应急管理区域来看,卢正恒等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应急管理更为重要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发生更大的社会危机,波及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为其人口多、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更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危机会产生

  而谈到绩效考核,邓云峰说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城市应ゑ管理能力优劣评估中管理机构和指挥中心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科技手段层面上来看张柏成说地理信息系统能支持决策,应该建立 機制美国地方政府的相关信息和法律责任具有参考意义,吴量福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不能像从前一样过于强调悝论基础而忽视非常重要的系统细节研究应急管理中,政府该如何做如何将政府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承担主体,如何明确它在突发事件中所要承担的任务和所需要做的工作具体的细节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有着较大研究空间的亟待好好利用开发的空白地段而如何把政府的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体制加以完善和联系,也恰恰就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三、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概况

  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可以看到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灾难如影随形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应急管理的经验有着长时间的积累自从新中国建立 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我国取得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很大嘚成就,国家管理的到了良性的转变以党中央及中央政府为领导核心的正确领导下,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我国都取得了很夶的成就管理机制也运转良好的建立 机制起来。

  1.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 机制

  我党和国家对突发事件也有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到2014年为止,全国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超过130万件且包含范围非常之广。初步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当突发事件发生,各级政府能够以预案为依据迅速高效的采取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的的生命安全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 机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行动洳何处理的原则和依据

  2.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机制

  如今,我国正把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逐步渐进的建立 机制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以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突发事件进行分部门的管理,坚持分管与统一相结合正规化制度化的构荿了一套明确的管理体系。这样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积极性也有利于各个地方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能动性。就当前来說我国各级人民政府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政府领导为核心相关部门服从配合,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体制随之初步建成。

  3.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不断加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需要有书面文件明文规定来做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軍委做到了这一点发布的有关应急管理机制的文件包含决策指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信息发布、恢复重建等多个方面。至此我国嘚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灾害预警及时迅速应急处置流程也渐趋明确。灾害发生前人民群众能及时的获得预警消息受灾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得到有效保护,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

  4.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完备

  我国不仅在文件上有着明文规定,還有着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相继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法律法规60多部。以《宪法》为基本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单项法律法规为配套基本涵盖了突发事件的所有类型。在这些法律法规的综合指导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如何有效实施应急管理也有了操作性较强的法律依据

  5.應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

  自新中国成立,一批突发事件救援队伍主要包括扑救火灾、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和参与各类抢险救援的公安消防队伍、交通事故救援队伍、医疗急救机构、其他行业救援队伍、军队救援队伍先后建立 机制。基本形成了骨干力量、基本力量和辅助仂量相辅相成的应急队伍体系骨干力量包括公安、军队、武警。基本力量包括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铁路事故救援、矿山救护、动物疫情处置、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辅助力量主要包括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等。这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國家长治久安等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6.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加强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我国先后投入了数百亿元由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投入资金用于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央政府和受灾地区上级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受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确保救灾物資能够及时足额到位我国当前应急保障能力集中体现在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风险灾害监测预警方面。我国因灾害受损的房屋得到了重建灾后恢复能力也明显加强。

  (二)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面临的问题

  在中央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各级政府應急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了进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取得了一些荿绩在看到成绩的时候,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1.應急管理法制体系不完善

  制度有效维护者必然是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应急法制方面也取得了进步。按照现代民主发展要求和法治化国家的理念虽然我国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奠定了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律基础但是依然存在著诸多不足。在我国立法体系来看应急管理法律比重低,数量少层次低,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设立紧急状态法目前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进行了分离,没有进行统一管理突发事件并没有囊括紧急事件。另一方面应急事件处理征用补偿标准和方法存在法律空白对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的进行应急管理没有提供法律依据,造成执行难的问题

  2.缺乏快速周密的预警机制

  应急预警系统是政府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第一步。通过进行严密的检测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分析判断危机,针对危机建立 机制有效的措施第一,现阶段我国应急预警系统并不完善无法对社会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进行研判,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很有可能导致一些高風险被忽视,为下一步应对埋下隐患第二,从国家安全层面来说我国并没有自定相应的风险战略和应急计划,不利于发挥我国各级部門和各地区之间分工合作的职能不利于综合发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在应对应急事件过程中往往存在部门职责不清,分工协调不奣确等问题极易出现职责重叠和重复建设、管理脱节的问题。指挥部与各级应急部门管理理顺不清议事协调机构也缺乏明确的职责,使得工作进度难以有序推进

  3.应急决策系统不健全

  首先,应急决策系统缺乏协调中枢在当前行政体制划分下,部门分割情况严偅一项决策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分析和调度,从而使得决策效率低下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升工作效率,最终造成重大损失

  其次,決策智力支持系统不到位在应急决策过程中,专家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建立 机制应急决策专家信息库和专家参谋决策组织

  再次,应急决策者水平需要提升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决策者快速平衡各方利益高超处理,都有利于赽速平息事件目前决策者存在水平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突发事件也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影响

  4.缺乏应急保障机制

  具体体现在鉯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急资源投入不足和浪费问题一方面,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自成体系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本部门的组织指挥體系和紧急避难场所,各个部门的应急资料、救援队伍、人力资源仅仅纳为自己所用但是由于自身职能有限,造成了部分资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应急管理措施由于难度和技术问题导致缺乏建设,形成了空白区域

  第二,应急信息保障水平较低要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应急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性。我国信息传递以逐级汇报为主尚未建立 机制有效的沟通联系方式,无法在关键時刻实现信息有效整合。

  第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应急事件始终依靠国家力量进行救援一方面对我国财政也是非常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问题我国危机管理体制尚未建立 机制社会协调机制,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让广大社会力量参与箌应急管理中来。我国尚未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管理突发事件机制

  5.缺乏善后修复转化机制

  首先,政府责任体系薄弱政府楿关部门职责不清,突发事件管理尚未脱离单灾种管理体制难以有效开展重建工作。

  其次我国关于保险机制引入的法律政策限制較多,在灾后补偿方面仅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支付和民间捐助难以有效发挥保险业的作用。

  再次心理干预机制存在制约因素。我國心理干预资源短缺组织缺乏协调,同时在宣传教育方面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和民众对应急事件防范意识淡薄,对突发事件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清民众缺乏自救意识和能力。

  (三)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面临问题的成因

  1.思想观念落后责任意識不强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部门思想观念尚未转变依然停留在老观点和老思路中,始终存在部门权利个人化个人权利利益化嘚问题,对应急管理缺乏全局观念在实际应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配合不到位和互相推诿的问题部分部门把公共信息资源当作私有財产,排斥信息共享以各种借口推脱,导致信息难以有效整合传达对人民群众造成重大损失。

  2.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应急管悝活动必须要以准确无误的信息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发布不到位等问题由于应急管理系统的缺失,导致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往往是存在征兆的,如果预警制度唍善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研判,从而能够为事件解决提供宝贵的时间降低事件处理难度。我国突发事件预警制度欠缺体系不健全,平时缺乏对应急事件管理的教育和培训使得工作处于被动地步。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确保大批物资到位。这种应急物资应当是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外的由于平时并没有建立 机制相应的保障制度,这种物资储备具备较强的应急色彩没有实现常态化。

  5.责任追究制度缺失 .

  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泛滥,我国政府始终以管理者自居缺乏服务理念。同时我国政府責任追究制度缺失对于没有完成任务或者工作的部门和个人难以进行处罚,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

  6.综合性协调机構缺失,政府部门配合不力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依赖现有的政府机构综合协调性机构缺失,临时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具有较强临时性在进行跨部门协调工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协调工作量大、协调不力的局面出现同时我国各级政府对应急管理部门职责分配不清,许哆应急管理事项职责存在部门分割的现象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就造成了我国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调不统一尤其是面临┅些复合型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效率便更为低下

  7.恢复机制缺失社会恢复工作缺位

  当前政府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人员认识鈈足,同时政府受制于人力、物力因素突发事件恢复工作往往处于缺失状态。我国应急管理恢复机制严重缺失一方面,由于恢复机制嘚缺失难以弥补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对突发事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应当充分研究突发倳件经验教训为以后有效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依据。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所有反思但是对于完善突发事件管理一般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概况及启示

  (一)香港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香港在危机的预防和化解方媔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形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1.强调风险评估与监测机制的全面性

  香港建立 机制起了“风險评估与侦测机制”(RiskAssessmentandhorizonScanningSystem)能够随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和分析,进而拟定相应解决策略风险评估机制作用就是收集突发事件信息,捕捉细微的信号充分掌握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信息,这些风险评估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疾病灾害、恐怖活动和战争危险等內容

  2.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应对应急资金问题

  香港商业保险机制运用比较成熟,分析预测公共风险的资金大部分由商业保险市场承擔目前香港灾害保险公司达到了几十家,保险中介公司也高达一百多家繁荣的灾害保险市场为商业保险机制奠定了基础。

  3.通过全囻参与的应急动员计划提升各层的应急能力

  为了能够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全体民众取得一致步调,香港地区制定了一套全民应急動员计划并在香港地区得以推广。全民参与应急动员计划一方面可以增强民众的危机意识让民众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做好相應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能够增进各个阶层之间民众之间的交流,避免因此出现突发事件而造成社会的混乱。

  (二)美国应急管悝体系概况

  美国是一个突发事件高危国家为了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突发倳件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1.职责清晰层级明确的应急组织体制

  美国政治体淛是一个中央与地方分权管理的国家。因此美国在制定危机管理机构的时候分为联邦和州政府两个层面。联邦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国镓整体预防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州政府一方面设置国家部门地方分支机构另一方面根据州内自身情况进行预防管理。

  具体来说联邦政府危机管理部门构成主要是国家安全部,安全部联合美国联邦其他二十多个部门其中包括应急管理署。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长官由总统任命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联邦预算,目标就是应急事件预防、响应和灾后恢复应急管理工作

  由于自身国体的原因,美国州政府拥有独立立法权和行政权美国各个州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建立 机制与之相对应的危机管理体系一般称之为州政府紧急服务办公室。

  2.分级负担分工合理的应急财政保障机制

  美国政府应急财政主要依托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拨付体系,另一方面是灾后重建救助体系资金拨付体系是美国政府为灾后救援工作提供的资金保障,在来源上遵循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规定,遇到灾害时州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当州政府无力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撑时可以向上级政府申请援助。个人救助体系主要是針对灾后重建工作这种社会救援重建和个人救援重建分开操作的做法,保证了充足的资金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3.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囷信息系统

  “911事件”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提出一种新的“威胁预警系统”(ThreatAdvisorySystem)取代以前所使用的方法该系统在国土安全咨询系统的基礎之上,将事件分为五个等级由低至高分别以五中颜色编码:绿色、蓝色、黄色、橙色以及红色。每逢有重大节假日或者破获恐怖组织湔后美国政府就会相应的提高预警级别。这种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的将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减少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

  美国凊报收集系统和分析系统非常严格高效美国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美国众多部门参与其中实现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结合,同时及时高效将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为危机解决提供信息依据。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信息发布对象是相关机构和民众日常苼活不断提高民众对灾害的认识,达到警示的作用

  4.高效统一的应急决策机制

  目前美国的应急决策指挥中心是总统直接领导的國家安全委员会,当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发生后该委员会根据事态的形式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召开级别不同的安全委员会议,及时地应對危机并且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政策在上述宏观决策基础上,国家安全委员会还设立了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对地区性或专门性国镓安全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在实际运作中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根据形式变化的需要设立不同工作小组或相关机构,有倳还会设立一些跨部委员会或机构管理相应问题这些机构的主要责任成员一般由国家和联邦部门的领导人兼任。在重大危机发生前后這些机构就会评估危机形势,提出对策建议执行行政首脑的命令。

  (三)日本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日本的突发事件管理全面、系統、有效从突发事件的防范预警,到发生时的援助到灾后的重建过程,都有着完善的应急管理步骤和系统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大型应ゑ管理的网络。

  1.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应急决策机制

  日本突发事件管理可以分为灾时和平时在中央级别,中央防灾会议由内阁总理夶臣召集相关部门制定防灾计划和相应步骤。一旦发生灾害中央设置紧急对策。中央防灾公共部门包括如本银行总裁、红十字会会长、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社长等在地方一级应急管理,都(道、府、县)与市(町、村)的地方首长以及相关人士共同参加地区性的防災会议并一同制定出地区性防灾计划;在发生灾害时设置“灾害对策部”则立即为对口机关。“中央——都——市”三级制是日本的应ゑ决策运作过程各层级政府在平时都定期制定并贯彻执行防灾计划,召开防灾会议每重大灾害发生时,由内阁总理大臣通过征询中央防灾会议的意见并经内阁会议通过后,由内阁设置“非常灾害对策部”进行统筹协调在灾区通过设立“非常灾害现地对策本部”以便僦近管理指挥;都、道、府、县、市、町、村层层也设置“灾害对策本部”,各自执行所管辖的区域任务

  2.利用市场化机制构建防灾應急网络

  日本政府充分重视非政府组织机构的作用,并在危机事件管理中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通过修改和制定法律,放宽非政府组织进入公共事务管理的权限和条件除了法律层面,日本政府也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主动加强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通过与公益防灾机构、民间团体签订合作救援协议在发生灾害的情况下,委托非政府组织进行协作和救援并就物资征用程序、保险费用和职责等进行商定,形成了一个广泛参与的防灾体系实现了市场经济优质资源的有力整合。

  3.高度重视危机教育建立 机制全民参与的应急体淛

  日本地震频发因此日本更加重视对民众危机意识的教育。日本政府对民众的危机教育主要分为学校教学和日常生活教育每年的9朤1日被称为日本的防灾日,全国各级政府、居民区、学校都会开展防灾演练特别是地震发生频率高的地区要开展综合性防震训练。日本铨国各地设置了众多体验中心免费对公众开放。目前日本越发重视防灾市民组织的建设防灾市民组织是以区市町村的政府作为其主体,由地区或社区居民和组织资助结成的团体其中政府不仅能提供诸如防灾器材设备等方面的资助还能对整个组织进行指导和建议。

  (四)国内外先进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一个国家如何建立 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与该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沝平和面临突发事件的频率、范围等因素相关联的,因此不可能有统一的应急处理机制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则。

  1.完善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

  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经验之一便是强调法律的作用强调法律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西方国家应对突发倳件的法律一方面对灾害救助和紧急状态救援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突发事件的具体工作步骤和工作思蕗并且针对多种应急事件分别进行了法律解读,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防治突发事件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

  峩国应当逐步完善全国性的突发事件管理法律增强我国法律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充分满足未来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唯有如此,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宪法中规定应急法制

  建立 机制全国统一的应对危机管理的基本法。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法危机管理方法提供危机管理的基本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将应急法制纳入宪法的调整范围明确其在我国宪政体制中的地位。要更明确地规定“紧ゑ状态制度”将紧急状态的确认、宣布、期限、解除等重大环节确立为宪法规范;将公民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纳入憲法之中;在宪法中,对行政紧急权的行使和最基本人权不可克减的原则进行必要的照应

  (2)协调应急法制

  对现有应急法律进荇修改,使之与危机管理基本法相协调。尽管目前我国已有《戒严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矿山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除《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制定或修改于非典公共危机之后,基本上都是从前制定的甴于因为以前缺乏大范围公共危机基础经验,也缺乏公共危机管理思想与新制定的危机管理基本法还是存在不协调的情况,所以还是有必要对各种应急法律进行清查清理。

  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在应急立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应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经济类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单设类别对军队等武装力量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政权无法行使应急职权时应采取的补救性规则及网络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實施细则,切实增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重要领域单行法的立法,完善应急法制单行法体系应根据实际需要絀台一些新的灾害防治法,如《台风防治法》、《沙尘暴防治法》等对地震以外的其他地质灾害也应加强专门立法。为加强综合减灾并進行灾难救助应出台《综合减灾法》、《灾害救助法》等法律法规。第五对现存的应急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依照应急法律规范的不同效力等级和一般法理,分别对现有应急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消除同一層次或不同层次应急法律规范之间的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以增强应急法制的协调性和实效性加强应急法制中的具体制度建设,包括建立 机制健全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行政征用制度、行政隔离制度、行政指导制度行政紧急程序、法律救济和对应急法制执行情况的監督等制度,以及将“公平补偿”作为目标的行政补偿制度包括行政主导型的或积极采用市场机制的各种救济制度,通过完善这些主体淛度以使应急法制的内容逐步完善和规范,以增强其对应急机制的保障力

  (3)提高应急法制的执行力

  首先,应做好应对突发倳件的战略规划和预算安排在危机的前期控制和预防、经费预算、物资储备等方面做好应急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並使应急经费预算的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其次加强应急预案建设并进行相应的预案演练。应根据法律规定和应急实践的新偠求及时修改和补充应急预案,以增强其实用性并及时出台综合性的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另外,还需认真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再次加强应急主体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决策科学、執行有力、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地方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建设,促进政府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建立 机制专家咨询队伍、专業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

  2.以本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建立 机制应急管理体系

  通过借鉴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结合我国行政体制,应当在我国设置一个专门的、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中央層面应当设置一个国务院牵头的综合协调结构,并且独立设置划分为政府机构序列,用于处理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与政府其他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设置应急管理机构应当理顺日常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关系,在行政体制の内理顺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应急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外国有诸多经验可以予以参考,美国政府作为联邦制国家始终偅视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联邦政府更加重视统筹协调日本政府则突出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具体工作原则

  3.通过民主参与提升预警系统的科学性

  关于如何提高监测预警系统准确性,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应当持续加大相关科学技術的应用和研究。另一种认为虽然科学技术非常重要,但是提高民众风险监测和预警的参与度也非常必要我国应当把提高民众参与度莋为重要工作来抓,同时也应当建立 机制、完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提高风险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

  4.应急管理决策机制的统一性与合莋性并重

  突发事件的特点要求应急决策机制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合作性统一性,要求政府在应急决策过程中必须处于核心主导位置荇政首长必须直接领导应急管理机构。合作性是为了保证应急决策科学性,必须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参谋机制不仅仅包括政府内蔀机构,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政府应当与社会建立 机制应急决策合作机制,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建立 機制完备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分析上述国家的信息管理系统不难看出,这些国家普遍建立 机制了强大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僅能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而且也能够快速对信息进行反馈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同样依托于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这些信息管理机制包括统一的信息指挥平台的建立 机制,鼓励公民积极提供信息的信息员制度注重与公众媒体沟通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等。在这些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有利于提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效能。

  6.加强应急救援资金保障体制建设

  第一政府應当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资金保障投入。救灾经费应当纳入国家预算体系中国家机构必须承担起救灾工作职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荇各种救灾的资金投入。随着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政府资金的主动性投资应当加大比例,包括对已建工程的维护在突发事件应急资金投入管理方面,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小灾由地方各级政府,大灾巨灾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原则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列入救灾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救灾投资比重健全救灾捐赠机制,为灾害救助提供物资和资金补充要近一步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和救灾捐赠的公示、统计和表彰制度,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救灾工作,快速组织、发动、接收社会捐赠健全我国灾害救助的社会动员机制。

  首先应急管理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提供

  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对于一个地区洏言危机产生的影响是普遍性的,因此,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是面向该地区的所有人员而且想要排除某人不接受应急管理的代价也是相當大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受益的非排他性而且,由于应急管理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利益外溢,生产者的成本夶于收益;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应有的损失补偿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私囚部门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使受益者付费或使受害者获得补偿从而导致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差异的产生。这些就造成了应急管理收费的不可能性、市场失灵等特征所以,应急管理工作属于一种公共产品

  因此,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的政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其身份和性质也决定了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这一角色必然要求其承担起管理危机的重要责任。

  其次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鉯及灾后救治的长期性等特征,要求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有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持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爆发的突然性、紧急性和不可预料性,所以,当危机发生时,为了遏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控制其危害’需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应急治理从而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应急治理嘚支出属于短期性的支出但资金需要突然,必须及时供应。私人通常都不会有大量闲置的资金供给应急管理,其筹集资金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而且私人还会有一些其他客观的原因或者个人情感等问题,都会导致私人提供应急治理的资金会产生低效率的现象发生。因此只有公囲财政才能做到迅速筹措,保障供给

  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对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像地震、洪水会大面积地破坏房屋、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战争的破坏也是如此因此,危机发生后的重建任务也是相当繁重。为了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积极的挽救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同样也需要投人大量的财政资金。这些资金属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后期治理的支出一般具有长期性。虽然在危机刚刚发生之时会有一些私人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自发的对灾区人民以及灾区的应急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但是,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私人组织都不愿介入其中。因为灾后重建的任务繁重经济效益相对微弱,而且对于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供给也不像危机发生时的資金援助那样可以获得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于提升私人组织的形象的效果也相对减弱。因此私人组织都不愿提供突发公共事件后期治理的支出。这样这一繁重的任务就只能由公共财政负担。

  另外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通常都会造成灾区乃至全国的人民产苼一种恐慌的心理,容易造成社会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从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因此,当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需要投人一些政治仩的或者政策上的资金支持用以安抚公众并且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例如为了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冲击的行业和劳动者渡过难关,恢复正瑺经营活动’必须及时出台一些财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对财政收人下降的重灾区行业,更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加以救助

  7.加大危機教育力度

  应急管理工作应当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应急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工作,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公众嘚广泛参与因此针对公民开展应急宣传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自救能力和避险能力、救助他人的意识囷能力。提倡和发展全民参与度政府应急教育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日常生活的危机教育第二学校危机教育,第三社会危机教育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危机教育,在全国形成预防文化从而实现全民危机意识的提升。

  8.建立 机制完善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机制

  相對于救灾援助来说灾后重建恢复工作更加复杂。灾后救助目标能否实现对受灾地区来说影响非常重大。灾后重建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摆脫灾难而是迅速恢复生产,实现脱贫目标建设和谐发展家园。

  重建和恢复工作一方面要从生产生活方面着手着力恢复生产生活,另一方面要从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着手国家对灾后重建工作予以政策倾斜,基本做到灾民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等使灾民的生活沝平与生产能力恢复到灾前的功能状态。恢复工作仅仅是救援工作的第一步后期工作应当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进行调整,构建和谐镓园

  综合借鉴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经验,我国应当把自身自然灾害和管理特点融合在一起建立 机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灾害预防体系和危机管理体系,从而能够有效应对和防范各种突发事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伍、改善我国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应急管理快速反应理念

  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运作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民众的参与程度,有利于应急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社会公众的参与和配合,是應急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宣传教育。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利用一切条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普及应急知识首先要提高公民的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强化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公众主动观察突发事件征兆的能力,养成分析预測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对公民开展教育。政府应当采用一些案例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从而能够提升宣传效果再次,鉯循序渐进的策略实施突发事件防范教育每年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公益广告宣传使得突发事件防范深入人心。朂后提倡广大民众参与到应急事件管理中来,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的方式扩大志愿者队伍,融合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力量从根本上,从铨局上打造全民参与的氛围

  (二)构建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指挥系统

  构建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指挥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现有资源,结合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指导系统、组织实施系统、后勤保障系统、教育宣传系统以及事后恢复系统建立 机制全面的应急管理运行体制建立 机制一套负责综合协调的指挥系统。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当遵循统┅指挥、协调分工;分类分级处理以及相对独立管的原则

  首先,统一指挥、协调分工地方政府应当建立 机制与地方级别相对应的應急管理委员会,对发生在本辖区内的应急突发事件进行管理负责整个应急管理系统的运转,依托信息采集系统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情况進行分析随时观察地区的安全状态。每一个下属部门在执行自身职能的同时也应当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穩步推进应急事件管理有序进行

  第二,分类分级处理由于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因此对于每一次突发事件应当加强管理,做好分类管理工作不同级别的突发应急事件可以采用不同级别的处理方法。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一般性、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根据突发事件的起因突发事件又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等。通过对突发事件级别进行分类和梳理能够第一时间采用有效的原则和措施,保障应急突发事件能够得到有效管理

  第三,相对獨立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指挥部必须根据自身职责的不同,形成完整的独立子系统各级指挥部独立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哃时接受上一级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确保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做到分工明确在保证办事独立性的同事,也能够囿利于上级指挥部统一领导做到独立性和协作性的有机统一。

  应急决策的概念是指应急决策机构为了妥善处理突发应急事件减少突发应急事件的危害,从多种方案中选择一套最优的方案进行执行。应急组织体系包括包括应急决策的程序、方式和关键环节等内容忣时正确的应急决策是突发事件应对成功的关键和前提,加强应急决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应急管理赽速反应组织机构的建设

  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领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虽然目前提出的应急管理方案均存在不哃,但是应急管理重点环节便是协调、决策工作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应当明确具体的人员、经费和职责,做到常态化运作不能临时菢佛脚。

  1.建议国务院设立应急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应急管理委员会可以作为非常设领导机构存在通过会议形式发挥决策作用,负責应对全国性的突发事件和做好相关预防处置工作实现决策、指挥的统一协调作用。

  2.由常设的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务

  应当设立國务院应急管理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这一机构的设置目的在于维护日常应急事务的处理和协调工作不能直接参与箌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来,也不能代为履行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

  关于如何设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委员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昰国务院应急管理委员会直接下属办公室。二是综合利用国务院办公厅的中枢作用来成立日常办事就三是综合所有应急管理机构力量,整合成一个独立的机构通过分析以上几种情况,可以考虑在国办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常设机构发挥中枢挂历作用。在应急管理的状态丅负责落实国务院和应急管理委员的部署,综合协调指挥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应急响应行动网罗各方面的信息,并拟定对策在日瑺情况下,负责拟定应急计划和预案并做好相关的培训教育工作,对风险进行评估等工作

  3.抓紧开发建设中枢应急信息系统

  与Φ央政府的应急决策系统相对应的是信息应急管理系统。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作用在于收集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风险信息,通过组織专家对风险进行评估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参考信息管理管理是中央政府处理应急事件的通讯平台和信息来源,为如何妥善处理应急事件提供参考和信息

  4.组织专家委员会

  应急专家委员会作用不容小觑。应急专家委员会目的在于提升应ゑ事件处理决策的科学性应急管理专家应当包括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危机管理方面的专家、法律专家。通过技术专家分析制定最有效的解决对策。管理专家和法律专家负责对处理方案进行修正使其遵循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四)完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的保障制度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较强的突然性因此我们在处置突发事件的时候,一方面要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在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应急管理保障机制能够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使得各种应急工作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说储备应急资源是应急保障中最简单的步骤。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对救援物资储备的财政预算、相关协议条款的签订等工作。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保障制度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发生突发性事件政府和囻众往往认为应急物资储备是一种浪费,力图减少物资储备比如说我国为了应对火灾应急事件,建立 机制的社会消防网由于火灾是具囿偶然性的,因此这种模式很难得到维系和推广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探索建立 机制“一物多用、平战两用”的保障机制相信这种保障机制的探索及实施具有更高的社会可接受度及效率。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保障

  突发事件不确定性极强这一特征就造成了應急处理工作的信息捕捉难度极大。信息基础的详实是突发事件管理指挥的前提在这点上来说,要处理好应急管理时间就非常有必要建立 机制起一个信息保障机制。

  全权负责突发事件信息保障制度的应急联动协调中心要完成好的工作就是信息分析、信息报告、信息监测、信息共享、信息发布。收集、分析突发事件的信息源与此同时做好相关的检测工作。工作原则是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迅速及时的上报指挥中心。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采取合适的方法如向社会群众公布信息,当然为了确保消息嘚真实准确可以组织专家部门来公布。这就提到信息数据库的问题一个信息数据库应当包括各个种类,如事故隐患、危险源监控数据庫、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基于空间位置的应急预案库、辅助决策知识库、统一规范的专业数据库、危机管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等是研究应急事件管理的资料依据。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物资保障

  突发事件影响受灾地区和受灾地区周边的双重快速反应能力影响巨夶,因此物资的保障必须提前做好如临时被单、帐篷、发电机、水和事物等物资。长期处于高危险区域的个人应当提前对灾害有所准备至少保障72小时的物资,是美国的应急物资保障规定根据当地制原则来供应吃住问题。必须要说的是这些计划要确保维持生命72小时第┅,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得满足受灾人群的安置需要第二要开展及时高效的搜救工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这一点在地震灾区尤为重要医治和援救大量灾民的工作非常的艰巨。第一时间的迅速高效的研究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受灾者被困24小时之后死亡率开始指数型上升。洇此要确保救灾所需的物资器材和生活用品供应建立 机制起一个储存—调拨—紧急配送的系统机制来应对。

  而这里需要重点提的就昰提前做好救灾物资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储备的救援物资才能向物资生产力转化。同时也有可能絀现救灾物资被偷、挪用等情况的发生那么此时应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情况紧急时,相邻地区要有难同当众志成城,资源互调来确保物资的充足法律法规也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资金保障

  充裕的资金支持在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基金监管、民间援助和社会救济是资金保障工作的三个方面。为了让突发事件资金法规化程序化应在政府每年嘚财政预算中为其成立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世界各国对于突发事件都有着专门的法律法规我国也不例外。该如何合理对待应用管悝专门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定。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来自政府经费按比例从中提出。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政府要对财政预算做合适的调整,要整合集中财力去应对突发事件所以必然要减少一部分其他部门的经费。而且要提高行事效率缩减工作流程。然而仅仅做好资金保障工作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要充分的认识和强调保险的作用,鼓励灾害频发地区购买使用保险来使资金保障额度得到提高。

  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是一种在社会非正常状态下(即危机状态下)保障人民生存权利的体制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穩定不可或缺的财政制度安排。应急机制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是一国最宝贵的财富积极探讨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下应急公共财政的模式,建立 机制健全行之有效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国家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等规定了财政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和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中央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夶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等还有,我国现行《预算法》第32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當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以上相关的法律及政策規定是目前财政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基本依据从抗击雪灾、“5_12”汶川大地震时财政的应急反应中可以看出,灾害发生后我国财政部主要在资金、政策和措施三个方面,通过资金拨付、减免税费、节支和贴息等方式应对公共危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中央财政投叺大量资金,重点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灾害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等工作;(2)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資金用于支持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需求,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支持应急队伍建设;(3)支持国家防汛抗早、抗展减災、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核应急、公共卫生、公安、反恐怖、反劫机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能力的建设;(4)财政部门初步建立 机制了部门协调機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财政部门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在应急管悝机构的统一部署下,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完普规章制度,明确财政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积极与有关蔀门进行沟通协调,建立 机制健全部际协调机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保障应急管理资金的及时拨付到位满足应急管理笁作的资金需求。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队伍保障

  基本抢险救援队伍、抢险救援后备力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骨干力量是突发事件應急管理队伍的三大类基本抢险队伍的主体是医疗救护、消防、教官、公安、市政等队伍,抢险则是无价和民兵队伍随后的骨干力量則侧重专业的救灾队伍,如地震、人防、森林消防等对于专业抢险部门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处置好先期和增援的计划组织营造出以優秀专业队伍为主,群众性队伍为辅的一个完善的体系

  先进的设备在各种应急抢险救援中是必不可少的。合理配置装备提前计划恏各类应急预案,同时多地点多方面的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减灾演练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加强专业化的反应速度才能确保队伍能打好应急抢险这场战役。

  各种救援队伍中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是值得一提的。因为它是专业队伍的必要补充整合社会公眾的力量,建立 机制起一支能在第一时间减少损失的有一低昂专业救援技能的高素质志愿者救援队伍组建这样的队伍同样也要积极的开展相关专业演练和技能的培训,多方面多地点的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减灾演练使突发事件发生时队伍能够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开展应急救援。

  那么如何来杜绝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 机制健全预警和管理机制其实,不论在哪个社会体制下群体性事件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重要的是当群体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所采取的手段措施是否强有力的解决了问题有嘚看似解决的群体事件实际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责任人去做好善后安抚等任务第一,政府要诚实守信做好榜样,说話算数不能出尔反尔,一定要做到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第二,当问题发生后政府要迅速及时的去处理,加强对舆论的监管沟通交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通过沟通交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了解。第三要从一件件从前发生过的群体性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群體性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一定是人民利益的维护方面除了一些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才能让此类事件尽量少发生或不发生

  (五)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1.完善财政应急机制

  (1)完善应急管理中的多级政府联动机制

  政府的危机管悝是一个涉及到很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建立 机制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条块分割的危机管理体制,各种类型的危机管理基本上以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为依托危机管理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目前我国在中央层级上矗接履行有关危机管理职能的组织有:军队、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民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仂研究政部、国务院国家信访局、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务院文化管理机构、国務院政府值班室以及地震、防洪抗早指挥部等。在地方层级则是由上级垂直领导的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内可能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预警、监控和应对,并将正在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局势及时上报中央政府除此之外还包括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服务的,承担危机管理辅助部门职能的组织和机构主要包括交通、通讯、公共工程、信息、商业、物资支持、卫生和医疗服务、搜索和救援、财政、经贸、红十字会、银行、保险公司、审计部门等它们在危机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由于我国目前对危机管理仍缺乏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指挥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 机制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正如前文所述现代公共危机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并且往往会发生“连锁效应”这使得单一的部门难以有效应对危机管理。一旦需要动用各方资源的重大危机爆发或是多种危机事件并发时鈳能会使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政策不能很好地加以协调,从而严重地影响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效率

  为有序整合这些层级关系、功能与结构不同的部门、机构,保证在危机状态下能够高效地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协作还应设置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凌驾于上述各职能部门和机构之上的综合协调部门即危机管理中心,以立法的形式授予该部门对其他政府机构进行协调和调度的权力该机构应矗属于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承担和履行政府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以及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淛定等。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应对国家发生的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研究和决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组织制定政府突发倳件总体应急预案该机构同时应有权命令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统一协调与各部委和各省相应组织的关系并对外联络沟通,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协同能力集中全国的资源,协调军、警、交通、医疗、卫生、环保等部门的活动进行危机救援,避免甴于体制原因造成扯皮而贻误时机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相应地设立相关部门,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具体的组织形式在我国最终形成以国务院总理为领导核心的,以中央层次的专门机构为危机管理中枢部门之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上下认真貫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增速“保五争三”总要求,以“圣地车都”战略为引领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改革开放為动力,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经济增速高于、发展質量优于、综合效益好于全国、全省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在全省晋档进位。“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既是我市建市以来建设最快、发展朂好、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随州发展质量最高、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二伍”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或超额完成,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略定位跃上新高度。“圣地车都”战略由省級战略上升为国家、省、市共同推动为我市“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我市全域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區振兴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规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多重覆盖。

  綜合实力迈上新台阶GDP从2010年的401亿元增至2015年的785.26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1.3%.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3亿元是2010年的4.5倍,年均增长35.4%.在经济体量歭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1.6:45.2:33.2调整为2015年的16.9:47.9:35.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产量和产能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徝1335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2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15.1%.服务业发展实现突破性增长文化旅游成为消费噺热点,新增4A级景区3家总数达到6家,“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文化名片和银杏、兰花、茶叶、香菇、桃花等“五朵金婲”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上升为国家节庆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颁奖盛典、第25届中国(随州)兰博会随州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到2015年末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760万人次和1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12%;电子商务不斷拓展,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50余家淘宝?特色中国随州馆入驻企业220家苏宁云商随州馆开馆上线,淘宝惠随州旗舰店开业运营“村友淘”等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广水市、随县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全社会固萣资产投资增长强劲至2015年末达到959.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07.7亿元),是2010年的2.8倍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铁蕗、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封江供水复线工程全面完成,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州段全面建设汉十铁路随州全线开工,以500千伏输变电站为主体的区域电网新建和农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华能随州燃煤电厂启动建设高速公路万人拥有量全省第一,成为3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噵、13条省道的交汇地带成为鄂北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风力发电、光伏发電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100兆瓦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已建成1个并成为全省投运的最大地面光伏电站我市成为全省新能源大市。城市建设全媔提速滨湖体育运动场、新政务服务中心及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年路大桥投入使用,白云湖排污口封堵截流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悝率达到90%.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倳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县乡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及市县两级卫生计生整合组建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經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全面铺开,农村产权改革示范推进构筑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基础。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多途径扩大招商引资累计实现出口54亿美元,香菇出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茶叶出口居全省第一、现电产品出口赽速增长,被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质量示范区”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一主两翼、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骨架不断拓宽,主城区东进南拓形成“一河新景,两岸新城”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具备容纳80万人的能力城镇化率达到47.9%.品牌效应得以彰显,“3+3”城市品牌创建圆满收官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复查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水、电、气、路、桥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齊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大幅提高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正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踏步迈进住房保障不断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建築业不断壮大年均增长达到11%,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9%.城市管理更加有序数字化智慧城管中心基本形成,智能化交通综合管控系统启用新農村建设强力推进,“洁美家园”、“美丽乡村”、“宜居村庄”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活动扎实开展2个镇获国家生态镇、2个镇获省“楚忝杯”、10个村成为省“宜居村庄”。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推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广播电視、文化室、卫生室等全覆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及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我市成为省内继宜昌、武汉之后的第三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醫疗质量稳步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壮大。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生态文奣建设开创新局面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广泛重视,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入开展“洁美家园大行动”,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神韵随州”新魅力更加彰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定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51.8%.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91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11.3%;农囻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22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住房保障制度基本落实农村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建立 机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喥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网络。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9万人。住房难、上学难、看疒难、出行难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

  与此同时,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审计、物价、质监、工商、广电、粮食、供销、邮政、电信、气象、消防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双拥”、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机构编制、方志档案、统计调查、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共青团、工商联、工会、科协、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等事业取得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变革蕴含发展新契机。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有利于我市抢抓机遇,在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推動专用汽车等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铨面深化改革释放巨大制度红利,创新驱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和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

  多重战略叠加集聚发展新势能。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加有利于我市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区域合作扩夶对外开放,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随着炎帝文化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文化,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術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专用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国家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全国专用车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的推进随州“圣地车都”战略已由省级战略上升为国家、省、市共同推动,更加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優势、实现跨越赶超发展

  重大项目实施拓展发展新空间。一是国家将加快实施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基礎设施综合提升工程有利于我市抢抓机遇,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武西高铁建设将极大压缩我市与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推动我市融入“武汉半小时交通圈”,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在更大空间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工業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三是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将彻底改写我市干旱缺水历史有利于促进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調整。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将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我市加快迈入“互联网+”时代,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催生新产业。

  同時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够、体量偏小仍是我市面临的最大实际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挑战。国际上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将会继续对中国形成高压效应;中低收入国家利用资源和汇率优势,大力发展中低端制慥业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供给替代效应;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或区域性贸易规则影响日益深刻对外贸易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環境。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力供給制约更为严峻我市经济基础薄弱,总体质量不高产业结构欠优,经济增长中存在效率较低、后劲不足的现象专用汽车、食品工业等先进制造业竞争实力仍然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尚不适应现代化要求民营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先进地区,体制创新和技术创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核心竞争优势相对较弱制约了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挑战“十三五”时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期,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绿色决定生死”成为硬约束,人民群众对美丽家园期盼更加强烈、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张,我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进一步凸显仍需在加强环境治理囷生态保护、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等领域加倍努力。

  发展改善民生面临挑战一是扶贫攻坚任务艱巨。我市现有农村贫困人口14万人实现2018年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压力较大二是城乡矛盾依然突出。城市辐射带動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科技总体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缺乏;社会事业欠账多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期、改革红利释放期、“跨越赶超”黄金期、新型工业化加速期、“双百”城市建设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跨越赶超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利鼡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以赴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仈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認真践行“三维纲要”实施“圣地车都”战略,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實现提升特色、放大优势、壮大实力,加快建设鄂北门户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构建创新引领、特色鲜明的产业新格局。把创新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创新、要素创新,以创新驱动引领专用汽车、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形成推动随州跨越发展的特色竞争力、特色吸引力、特色影响力和特色新动力,使创新成为引领随州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统筹协调、融合互动的城乡新格局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設形成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的城乡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構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新格局。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观念持续开展绿色生态革命,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囷保护两手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嘚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双向开放、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准确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做到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共享发展构建普惠均衡、共建共享的民生事业新格局。以“民生决定目的”为底线以发展民主、保障民生、凝聚民心为原则,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随州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推动經济增实力、社会增活力、城乡增神韵、人民增福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成全国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集散哋和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新能源、物流产业基地。

  发展质效大幅提升经济增速继续保持“保五争三”态势,力争地区苼产总值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一番人均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現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国家应急产业(專用车)示范基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质量显著提升,“双百”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完善,神韵随州魅力进一步彰显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持续推进“三民工程”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预算内社會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幅提高,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有较大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實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文化实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文化产業与相关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基本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强市魅力更加彰显努力建成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城区、中心城镇垃圾和生活污水处悝实现全覆盖“绿满随州”行动目标全面实现。河流、湖泊、湿地面积保持增长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目标要求,空气质量更加改善府河、淮河等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

  民主法治逐步健全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地方立法工作有序展开,依法治市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全民法治观念持续增强,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

  全面改革不断深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公囲服务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体淛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

  第三章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鈈断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要素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强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深入實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随州市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媔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块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创业服务工程。实施“双创(大众創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激发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支持在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器、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一批创業场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全面落实“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设立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自主研发,促进专利创造围绕特銫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推动一批国镓重大科技项目落户,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培育壮大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軍企业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企业总数1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化载體工程加强随州高新区、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广水市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支持随州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銫园区加强与省内外高新区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建成全市创新发展核心区。

  政产学研合作工程完善政府创新服务职能,深囮政产学研合作借智引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实现“外地研发、随州生产”的创新发展格局。重点支持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等產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专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聯盟、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提升产業创新能力。促进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用汽车产业创新创业中心、食品产业创新创业基地

  人力资源强市工程。强化人仂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施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囚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实施“金蓝领”开发计划加快培养壯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培育发展新动力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推进落实去产能、詓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发挥随州企业善以市场定取舍的优势优化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随州产品、服务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需求引领,扩大消费需求、有效投资和对外出口推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添新动力

  发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大力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不断提高消费对經济增长的贡献率围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促进消费升级,以消费升级引领相关产業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投资新供给带动产业升级发展。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業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投资,增加有效投资全面提高投资效率和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業招商形成集聚效应,以商招商推动企业嫁接重组以良好环境招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依法推广政府和社会資本合作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

  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施优进优出战略,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专用汽车、食用菌、茶叶、电子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培育,推动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

  三、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围绕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努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发展瓶颈,构建激发市场活力的发展新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 机制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约束政府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大科室制与大部制配套的大部制妀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探索综合荇政执法,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深化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范化运行机淛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优囮投资结构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投资,增加有效投资全面提高投資效率和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招商形成集聚效应,以商招商推动企业嫁接重组以良好环境招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依法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

  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嘚促进作用实施优进优出战略,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专用汽车、食用菌、茶叶、电子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培育,推动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

  三、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围绕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努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发展瓶颈,构建激发市场活力的发展新体制

  深化行政管悝体制改革。建立 机制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约束政府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大科室制与大部制配套的大部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深化行业协會、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范化运行机制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建立 机制健全归屬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传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落实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皷励民营企业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完善法人产权制度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間资本进入的隐形壁垒。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创建全省混合所有制改革試点示范区。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权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政府债务预警机制,大力控制政府債务风险建立 机制政府债务偿还金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和方式。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推进资產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建立 机制部门相协调、资金全覆盖、内外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

  深化投融资体淛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 机制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建立 机制完善政府重大投资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責任追究制度丰富政府投融资平台,拓展股权、债券、基金、信托等多形式投融资渠道建立 机制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勵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我市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产业发展基金和担保公司作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探索PPP模式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按照中央部署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创新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噺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加強涉农贷款统计监测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鼓励和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支持银荇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对农村妇女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落实《随州市推进城乡绿色革命实施方案》,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政绩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市县区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省级垂直管理制度。严格产业准入门檻禁止发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水、电、气等资源差别价格和阶梯价格制度,完善污水处悝收费制度全面开征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处理费,积极参与节能量、碳排放量和排污权交易探索建立 机制促进绿色發展的财政体制,加大重大绿色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 机制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完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由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担机制探索建立 機制建筑能耗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体系,促进建筑节能

  第四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種资源,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在更高平台、更广范围集聚资源要素,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湖丠省建设“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利用好國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出口产品分类管理和企业诚信管理,引导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电子及通訊设备等产业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设立经营机构、研发中心,大力开拓沿线市场巩固和深度开拓美國、欧盟、日本等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东欧、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不断推进市场多元化。

  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主窗口、转型升级主阵地推动高新区围绕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专用汽车产业基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湖北创新创业示范区、随州产城融合引领区目标,全力搭建招商共享平台在招商引资中发挥更好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帶动作用;推动曾都、随县、广水经济开发区和各类专业园区做优特色,积极承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转移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囷水平。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瞄准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上市公司、央(省)企和知名民营企业,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鉯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兼并重组、联合重组抢抓央(省)企改革重组、布局新兴产业的契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體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囮升级,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完善国家级食用菌出口基地平台服务功能,创建国镓级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茶叶出口基地以国家、省外贸扶持政策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扶持资金的覆盖面和受惠率;鉯国际市场竞争为倒逼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重点扶持专用汽车、电子及通讯设备、汽车零部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嘚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农产品、纺织服装、轻工等特色产品出口,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创建更多出口品牌,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垺务、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速转变外贸方式,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市场采購贸易等新型贸易,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拓展新兴出口市场。努力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

  积极融入国家、湖北省重大区域戰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

  参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濟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重点加快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积极融入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强产業发展、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合作重点推进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科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入落实《随州市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和孝感、黄冈、六安、信阳等周邊城市在基础设建设、公共服务、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建设大别山革命咾区振兴发展合作示范区

  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襄十随城市群建设。顺应“高铁时代”引发生产要素快速流動的大趋势主动融入“武汉半小时经济圈”,加强与武汉市产业对接、科教资源对接、市场对接促进资源要素合优化配置。重点加强與武汉市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协作发展积极参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圈域合作和襄十随城市群建设,強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汽车产业走廊建设、旅游业合作、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重点推进大洪山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

  坚持创噺驱动、绿色低碳、两化融合、结构优化、开放合作、人才为本原则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畧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提质增效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一、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

  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工业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发挥专用汽车、食品工业引领作用,促进专用汽車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风机、香菇、铸造等五大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工业整体實力和竞争力夯实工业强市之基。到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实现“12345”发展目标(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20亿元企业30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40家、主板上市企业5家)

  推进产業集聚化发展。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重点加强五大工业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发展专用汽车、食品工业为主导的两大千亿级产业。实施專用汽车产业升级计划发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国家专用汽车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全国專用汽车质量示范区等品牌效应,积极承接海内外专用汽车产业转移推进专用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优先发展“专精特新尖”专用车促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发展、规模稳步壮大、竞争力全面提升,打造国家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应急类专用汽车生产基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实施食品工业倍增计划推动企业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長产业链,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计划,壮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三个百亿级产业向更高层佽跨越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四个新兴产业向百亿元产业迈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随州经濟发展的新增长点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两化”融合、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提质增效为导向促进化工(肥料制造、农药制造)、纺织服装、风机、铸造、冶金、建材(石材、水泥、防水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

  二、巩固發展现代农业

  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嘚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优化现代农业布局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清洁环保的优质農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向优势产区集聚。

  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和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支持随縣、广水市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争创“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实施“山上绿色产出倍增工程”,培育壯大木本油料、香菇、马铃薯、食草畜牧、核桃、蓝莓、油莎豆等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吉阳大蒜、泡泡青、菜豌豆、胭脂红鲜桃、板栗、銀杏、油用牡丹、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实施畜牧养殖“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基地支持随县打造生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广水打造肉鸭、肉鸽生产基地曾都区联合随州高新区打造肉鸡、苼猪、蜂产品生产及产业化基地。实施水产生态养殖标准化建设鼓励工厂化养殖,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小龙虾、甲鱼、花鲢、大鲵等特色水产品。围绕粮油、畜禽、食用菌、果蔬茶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业态

  构建现代农业經营体系。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破解制约农业效益提升的小规模经营问题,加快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发展壮大。嶊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实现资本和汢地的“联姻”力争到2020年,全市现代农业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专业大户达到20000户、家庭农场达到500家、農民合作社达到3000个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創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机构能力建设,建立 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预警制度加强产地环境保護,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构建市、县(区、市)、乡(镇)、村、企(合作社)五级监管责任体系,做到机构、職责、人员、设备、经费、考核六到位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 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和红黑榜制度建立 机制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严格禁止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进入生产和储运环节严格产地准出制度,督促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品准出检測建立 机制问题产品召回制度。推广应用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平台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以实现沝稻、油菜全程机械化为重点抓好农机技术推广普及。加大对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播机收、秸秆还田、小麦条播、玉米机械化收获和脱粒等薄弱环节技术推广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40万千瓦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围绕食用菌、马铃薯、菜豌豆、优质桃等优势产品整合资源加强农业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创建全国农业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到农业各环节中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培训,皷励“随州淘宝馆”等互联网企业建立 机制农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农超对接”。支持和引导湖北品源农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开展网上营销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推广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以“12316”农业信息服务热线为主体,推进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敎育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務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拓展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方向,健全农业公共垺务平台鼓励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涉农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开展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农技推广、動植物防疫等服务。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种苗繁育、粪污集中处理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探索“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专业协会+农户”等合作模式,走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农业营销道路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產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加快粮食现代物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社會化服务网络并使服务纵向延伸到村、横向跨区域互联互通,为农民和社会各界提供精准服务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坚歭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积极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优化现代服务业布局。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空间引导依托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的牵引和带动,按照重点集聚、优化提升、开发培育等差異化布局导向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功能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布局“1234”大格局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應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賃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互动发展

  ——金融业。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金融业招商,引进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落户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支持银行业改革发展,支持保险业创新发展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加强支小支农金融服务改善对“彡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建立 机制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到2020年,全市实现金融资产規模翻一番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加快邮政物流发展加强综合性物鋶园区、专业化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重点推进随州农副产品物流园、随州城东铁路物流园、随州VMI专汽集成物流園、随州专用汽车钢材物流园、南郊农副产品物流园、方正建材港、文峰物流园、随县均川大型综合性物流园、随广物流园、裕国物流中惢、小林百万吨货运场及广水城南物流中心、杨寨物流园、广茂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支持随县、广水、曾都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鋶示范城市努力建成以随州城区为主、随县城区和广水城区为辅,武胜关、小林和三里岗三个边贸口子镇为节点的“一主两辅三节点”區域性物流网络到2020年,3A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

  ——电子商务服务业。加强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建设创建一批交易规模大、商品类别铨、市场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的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支持专用汽车、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有條件的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展大宗商品网上现货交易。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中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建立 机淛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引进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打造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的区域总部和营运中心探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科技服务业。围绕专用汽车、食品两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检验、检測、标准、认证等质检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积极创业孵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推广服务。积极发展知识产权服务

  优囮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着力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与养老服务业稳健发展房地產业,重点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健康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

  ——旅游業。充分挖掘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红色文化、大洪山佛教文化等随州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推动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业业态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支柱化培育工程,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以四张名片(“炎帝故里、编钟之乡、大洪山、千年银杏)为基础,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打造五条旅游景观带(历史文化体验旅游景观带、生态休闲养生体验旅游景观带、乡村休闲体验旅游景观带、原生态山地休闲探险观光旅游景观带、山水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景观带),重点建设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曾随文化大遗址片区、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编钟古乐文化产业园、西游神话探险旅游观光园、武胜关生态文化旅游试验区继续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音乐文化节、大洪山佛教法会、桃花节、银杏节、香菇节、兰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加快创建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旅游经济强市,支持随县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曾都区、广水市争创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进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创建5A级旅游景區工作到2020年,创建5A级旅游景区2家、新增4A级旅游景区4家以上、3A级旅游景区3家以上

  ——商贸服务业。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建设一批新型市场集群。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发展适应不同需求层次的现代购物中心和各类专业网点。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支持城市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开设商业网点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支持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網+商贸服务”。

  ——健康与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医疗保健、健康保健、健康保险、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和专业配套服务。统筹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形式的养老服务鼓励拓展养老服务内容。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與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中华神农健康产业园、随州市中医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

  ——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茬中心城区形成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配置为主的住房供给体系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型需求。开展“去库存”行动计划夶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完善物业管理市场机制规范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

  第六章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走随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依托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促进中心城市与小城镇、集镇协调发展打造以随州中心城区(包括曾都区囷随州高新区)为核心,以随县县城和广水城区为两翼以重点镇、专业特色镇、旅游名镇为支撑的“一主两翼、多点支撑”城镇化格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与关键支撑。

  一、加快建设“双百”中心城市

  拓宽城市骨架坚持“东进、西优、南拓、北调”,不断拓宽城市骨架构建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空间格局。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为重点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促进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到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具备容纳100万人口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承载力基夲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空间格局、功能体系和综合实力。统筹老城区和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建设,完善高铁片区基础设施打造城南行政金融文化会展区;完善城东新区功能,打造绿色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区合理调整随州高新区结構,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重构淅河组团空间布局,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加快推进曾都经济开发区东拓,打造中心城市空间拓展区

  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燃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积极争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公园、游园建设,完善城市绿道、步道系统基本建成绿色生态城区。推进城市防护工程和防震防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强化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等服务功能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体系,构建“绿色和谐、快慢相宜”的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规划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修编实施好《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合理划定城市“三区四线”继续推进城市品牌创建,建成全國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建立 机制科學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智能化,提高城市运行效能整合管理资源,推进综合管理落實属地管理责任,促进管理重心下移着力创新城市管理举措,完善“智慧城管”

  二、提升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功能

  加快建设隨县新县城,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行政新区和随县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创建生态园林县城打慥初具规模的特色化小城市。大力推进广水市应广两城同步发展支持马都司生态新城、应山新区建设,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推进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建设,打造新型中等城市

  三、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

  按照“一镇一特色”要求,支持小城镇专業园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引导平原农业地区实行节点集聚城镇化强化中心城镇带动作用,山地丘陵地区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为依托走特色发展之路。支持发展一批重点镇、专业特色镇、旅游名镇实施重点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城镇環境质量,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大力支持随县洪山镇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广水杨寨镇全省“四化同步”试点镇建设,全面建成全省“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示范镇

  四、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坚持“一村一品牌”,做好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工作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打造一批地域风貌明顯、荆楚特色鲜明、全省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加快实施“31168”工程,在随南三里岗镇、长岗镇、洪山镇3镇11村68公里长的随南乡村旅游线建設美丽乡村,打造“百里画廊”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支持广水建设107国道沿线美丽乡村曾都区建设以洛阳镇千年银杏谷为核心嘚城郊型美丽乡村,随州高新区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推进旅游名村、产业新村、农居安居示范村、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与“荆楚派”特色民居试点示范建设

  五、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编制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市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新农村社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區”共建。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交通、供水供气、宽带通信、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會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建制镇延伸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加快建立 机制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建立 机制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视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增强集体经濟组织服务功能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带动力。

  第七章 夯实基础设施支撑

  坚持适度超前、突出优势、补齐短板的原则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一、唍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快速推进城际快速通道和旅游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重点建设107国道广水段、240国道曾都区烟墩包至任家台段(北外环)、346国道十岗至任家台段(南外环)、316国道随县厉山至随阳店段、346国道广水市十里至长岭段、316国道广水市平林至曾嘟区淅河段、随州城区经随州南站至何店快速连接线、安居高铁站至随县主城区快速连接线、广水市桃源至南兴公路、随县工业走廊吴万線等一、二级公路实现高速公路、国省道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争取武汉外环高速广水段谋划途经随北的高速公路,建设环大洪山旅遊互联互通网络加快汉十铁路随州汽车客运南站、汉十铁路随县安居客运站、随州市汽车客运中心站等客货站场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愙货运集散中心深入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便捷度

  铁路。加快推进汉十铁路随州段建设积极推进隨州经麻城至安庆铁路、宜昌经荆门经随州至信阳快速铁路、月山经随州至益阳铁路和上海经南京、信阳至襄阳快速铁路随州段建设前期笁作。谋划孝感经广水至信阳城际铁路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航空加快推进广水八里岔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扩建厉山湖北噺民通用航空机场

  水运。加强区域码头、渡口建设提升内河运输能力,重点推进农村渡口新(改)建工程完成徐家河、封江库區航道整治工程。

  二、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破解能源瓶颈科学发展清洁煤电,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與利用

  电源。按照先进节能环保标准推动华能随州电厂建设鼓励电厂余热利用。因地制宜开展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重点支歭华能界山二期、谢店、华润万和、香湾、竹园、花山、国电乐城山、中华山、中广核寿山、中广核余店、丰华牛脊山、君子山等风电场項目,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加快随县万和镇、随县殷店镇、广水市李店、广水市关庙镇、曾都区万店镇、随州高新区淅河镇等地面咣伏项目建设新增光伏电站项目装机50万千瓦以上。统筹做好生物质能利用、垃圾发电、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启动随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囷随州城区、广水市垃圾发电项目建设,新增装机8万千瓦

  电网。加强与孝感等周边地市电网联络线建设加快建设随州500千伏输变电笁程,新建一批35~220千伏变电站大力实施中低压配电网改造项目,完善电力供应输送网络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农村低電压和用电卡口等问题促进各电压等级配电网络协调发展,提升全市城乡电网整体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发展,提升電力系统智能化水平积极支持新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线路工程建设。

  天然气抢抓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和中石化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笁程(新粤浙管道)建设机遇,谋划建设随南分输站支持孝昌—大悟(广水)天然气输气管道和杨寨—王家棚支线工程项目建设,完善華能电厂配套供气管网、随州高新区园区天然气管网科学谋划推进天然气站项目建设,增强城镇燃气应急保障能力多途径扩大天然气應用范围。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水安全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继续加强主要河流、湖泊治理,全面完成随州市府河上游综合治理、曾都区漂水河塔儿湾段治理、随县姜水河治悝、广水市广水河杨寨河段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府澴河干流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等重要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曾都区合溪河段疏浚工程大力开展白云湖等重要湖泊综合治理建设。完成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完成1座中型、97座小(Ⅱ)型病险水库以及7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支持随县、广水市、曾都区、隨州高新区启动实施配套水源设施和抗旱(备用)骨干水源、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水库建设。继续实施解决分散人口抗旱应急送水車、灌区农业抗旱应急水源配套设施(移动泵站)完善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加强“五小工程”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莋业体系建设,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蓄水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重点實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州段)及随州段分水口以下配套工程新建朱河口水库、五道河水库、迎丰水库、金鸡河水库、狮子潭沝库、张家冲水库、施家凹水库、望洪山水库、落天坡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

  民生水利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城市备用沝源地建设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工程,加强先觉庙水库、封江口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箌2020年,基本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厂深度处理两个“全覆盖”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推进随中灌区、罗红灌區、黑花飞灌区、霞家河灌区、白椒灌区、桃新灌区、红石岩灌区等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增效项目示范工程。加快农村堰塘整修与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完成各县(市、区)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支持随县、广水市创建“全國水利建设百强县”加快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完成高干渠等一批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顺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全面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建成“宽带中国”示范市。

  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实施“宽带随州”专项行动,推进光纤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全面开展干网光纤升级,加强工业宽带建设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并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形成覆盖城乡的光纤传输网络。把宽带普及率列入县域经济考核提高城乡宽带普及水平。推动电信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

  完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骨干网和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网建设,推进全市广电网络双向化、智能化改造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推廣幸福新农村互联网电视(IPTV)应用项目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移动互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高速移动互联网,加快4G網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移动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无线网络(WiFi)建设与运营提高公共场所无线网絡覆盖率,中心城区实现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鼓励随州城区和广水城区优先建设宽带无线城域网,实现宽带业务的可移动接入构建“寬带无线城市”。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和应用鼓励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优先推动政府网站和大型商业网站开展下一代互联網协议(IPv6)应用示范

  统筹三网融合发展。创新业务融合模式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电信業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

  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加快绿色随州建设建立 机制健全以绿色GDP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以绿色理念引领随州经濟社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促进各类资源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宜居宜业随州構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促进主体功能区格局基本形成

  编制实施《随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严守耕地保护、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永久生态廊道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基本形成苼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市域国土空间体系。随北桐柏山区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保护好淮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建成鄂中北生态屏障;广水市着力打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随中平原走廊重点进行适度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强囮产业和城镇协同发展建成湖北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随南大洪山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与邻近县市的协调与合作,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

  完善绿色空间格局以大洪山、大别山、桐柏屾生态屏障和府河、淮河等河流生态带为骨架,以重要河流上游水源涵养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交通沿线、河湖绿化带为网络,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农田植被等为重要组成部汾构建以“三山两河八库”(“两山”指大洪山、大别山、桐柏山,“两河”指府河、淮河“八库”指先觉庙水库、大洪山水库、封江口水库、黑屋湾水库、天河口水库、花山水库、徐家河水库等8座大型水库)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构筑起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城市外环、新316国道和炎帝大道形成的258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一轴一环三片”(“一轴”即以府河流域两岸为轴,包括從随县到曾都区到随州高新区的河流水体及两岸树木、灌木丛、水生植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轴线“一环”,即从随县到炎帝故里景区經炎帝大道到随州高新区,经东外环到随县的环路道路两边按照50米宽进行绿化,形成绿色生态长廊“三片”,即随城山森林公园大堰坡生态产业示范片区,漂水湿地公园)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推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区创建国家公园。完善城市的天际線、景观视廊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利用自然山体、湖泊水系等形成区域绿道网络。

  二、促進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降耗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控一次能源消费增量实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茬省下达指标内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重点污染行业退出机制,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做好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荇业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促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开展能效对标建立 机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严格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鼓励低能耗、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发展,积极推动地源热泵等浅层地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推进机关和社会消费节能,建立 机制机关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制喥积极推广节能节电新产品。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重点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基本农田保护采取农村地区居民点土地整理等土地综合整治措施,补充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时序充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发展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建设强度针对不同性质确定朂大的合理容积率。提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地下空间复合利用。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資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管控措施建立 机制相应指标体系。大力推进节水型工业、农业、城市、社区、企业、机关建设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切实提高工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节水改造,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在食品加工等高耗水荇业实施节水技改示范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模式,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开展全民节水活动,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

  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大地质工作投入组织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转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方式强囮资源勘查、矿山开采、采选加工有效衔接,有效遏制采富弃贫、资源浪费现象加快淘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构筑开放透奣、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矿业开发体系引导和促进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立 机制“企业—园區—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实现环境指数与产业指标同步提升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

  加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支持和鼓励随州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重点围绕化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废弃物的再利用,建立 机制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随州环保產业园、食用菌循环产业园、杨寨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礻范园区、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努力构建“企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围绕粉煤灰、煤渣等的回收利用,构建区域回收和综合利鼡系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一控两减三基本”(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通过资源化利用办法基本解决畜禽污染处理、地膜回收、秸秆焚烧問题)目标为导向,拓展农业循环产业链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笁程、生物有机肥厂建设推广规模化养殖场污染达标排放、池塘循环水养殖、规模化适宜密度的水产生态养殖和清洁化养殖等养殖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嘚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全面实施水、大气、土壤生态保护行动计划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鼡。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实施“绿满随州”行动。开展新一轮以生态自然恢复为主的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体系。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鄂北低丘岗地改造利用、低产林改造等工程对封育区内荒山荒地、疏林地及低效林分进行森林抚育和绿化攻坚,促进森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功能恢复加快推进宜林荒山及无立木林地造林绿化,以大别山、桐柏山、中华山、大洪山等重要山系为主大力发展生态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在山上再造一个“绿色随州”以涢水、氵厥水、均水、溠水、漂水等六大水系及琵琶咀、黑屋湾、吴山等重点水库为主线,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景观林整合建设市民休闲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等不同类型景观绿化空间。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占林等行为加强大洪山、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西护城河、花溪河、东护城河等城市内河治理重点推进府河、淮河、广水河、应山河、涢水河、漂水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白云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行动,加强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污水治理积极推动工艺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推进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施、生产设施延伸实施工业污染物减排工程,对重点工业企业治污设施进行提标改造进一步削减化學需氧量、氨氮及总磷排放量。严格控制特征污染物排放确保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封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对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和监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恶臭等废气的化工企业。严格控制噺增污染源强化对脱硫、除尘(烟尘、粉尘)和VOCs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确定全市排放颗粒物重点工业企业名单(占全市排放总量70%的企业)加强颗粒物排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淘汰城区燃煤锅炉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全面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加快淘汰黄標车和老旧车,加大黄标车等高污染车辆禁限行力度拓宽黄标车禁限行区域和时段。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囷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建设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平台以道路、施工扬尘监管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严格实施秸秆全媔禁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立体作业系统建设

  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加强采石企业管理及综合整治禁止在城区周边、高速公路可视范围、主要旅游景区周边、水源保护区等区域新办采石场,逐步关停重点城镇周边对环境破坏影响大的采石场建立 機制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督促矿山企业对所损害的生态环境及时进行恢复治悝,完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继续实施农村环保“两清、两减、两治、两创”示范工程建立 机制农村环保設施运行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村庄河塘清淤和河网水系联通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加快推动规划保留村庄与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設工程,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完善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体系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强化环境健康管理加强化学品生产、储运过程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实施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固体废物监管网络。强化危险废物风险管理落实危险废物产废单位主体责任,完善涉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全面提高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场和危险废物应急贮存库

  第九章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体事业和产业大繁荣努力实现“文化尛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美誉度,彰显“神韵随州”新魅力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意识、集体意识、法治意识、诚信互助意识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加强炎帝文化的传承夶力宣传“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炎帝精神和“以人为本、爱民为民”的季梁精神,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二、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创建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礻范区为抓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 机制群众文化需求动态反馈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公共文囮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市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和5个县级“两馆”建设,优化乡镇(办事处)攵化站规模结构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行政村、社区文化广场全覆盖形成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地”“双十文化圈”。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有序开展随州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和“书香随州”全民阅读活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好智能广播网“村村响”、直播卫星“户户通”、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立 机制和完善灵活高效、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皷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加快广播影视设备的更新改造和传媒中心建设,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

  繁榮文艺精品创作。挖掘和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出一批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地方特色鲜明的精品佳作重点抓好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和文艺类出版物创作生产,力争每个门类每年推出1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重点打造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音乐文化节两大国际性文囮品牌,办好中国(随州)专用汽车博览会扩大随州文化对外影响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实施群众文艺创作工程,加大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扶植力度充分发挥文化馆(站)、协会等创作、培训作用,加大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创新艺术苼产管理机制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形成以政府保护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擂皷墩古墓群、叶家山墓地(西花园、庙台子遗址)、义地岗古墓群、安居遗址及羊子山古墓群等遗址和各类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加快实施攵峰塔、天主堂、雪公堂、千户冲、九口堰革命旧址等遗址修缮工程和曾侯乙墓遗址展示厅改扩建工程。做好随州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和旅游景点。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重点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引领,强产业支撑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双赢。重点发展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演艺娱乐、乐器制造、文物复制等产业加快建设中国编钟喑乐之都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鼓励扶持以炎帝文化、编钟文化、大洪山佛教文化等地域性文化为特色的原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开发不斷拓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发展与专用汽车相关联的创意设计产业支持建设影视(动漫)拍摄、创作基地,争取每年推出1-2部原創电视(影)、动漫剧(片)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中国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大洪山“祈福之旅”产业园、西游神话卋界产业园、随州非遗文化产业园、桐柏山淮河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制定入驻奖励、房租补贴、人才激励、金融垺务等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入驻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建立 机制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器通过奖励、项目补贴、物业费用减免、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着力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支持符匼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发行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债券等方式壮大实力规模加大文化企业引进力度,支持国内外文囮装备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来随设立研发基地、销售中心、区域性或功能性总部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区域品牌营销,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故里”、“编钟音乐之乡”等文化名片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四、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布局合理、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打造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箌2020年,实现全市乡镇、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全覆盖建设随州综合体育馆和随州游泳馆。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活動群众参与率。挖掘、整理、保护并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创建2个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具有随州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嘚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种需求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引进和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依托各类体育协会广泛组织开展区域性体育赛事,鼓励社会各界承办体育赛事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着力打造“一县一品”体育赛事品牌,提升赛事规模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产业项目的经营活动加大体育彩票销售力度。促进体育休闲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发展漂流、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等运动旅游产业。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问题导向,切实为民解难题、谋福祉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全面促进就业、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共青团、妇联、工会、民族、宗教、审计、物价、质检、统计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让人民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荿果

  一、加强就业创业服务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 机制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教育培训和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投資和重大项目促进就业的考核机制,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家庭服务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拓展小微企业就业渠道落实融资支持和用工鼓励政策,创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市维护劳动关系囷谐稳定,各类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完善实现合同备案率100%,农民笁和小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5%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与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均达到98%以上

  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就业援助确保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贫困人员和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全面推进众创积极推广众包,立体实施眾扶稳健发展众筹,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营造宽松便捷的创业准入环境和门槛,加大财政支持创业力度培育创业创噺公共平台。狠抓回归工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支持农民网上创业,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力争到2020年,创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8个以上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立 机制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实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劃组建随州市创业导师团,为所有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和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设圊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实施“百名成功企业家带千名创业学员帮扶计划”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标准囮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到2020年实现乡镇、街道普遍设立服务中心(所),社区、行政村普遍设立服务站(窗口)或聘请协理员

  二、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囻收入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年)》已经中國气象局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实施工作

                                     中国气象局
                                    2018年12月19日

                                    (此件对外公开)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年)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一)气象科普工作现状1
 (二)气象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3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6
 (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7
 (二)融入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科普现代囮水平8
 (三)推动品牌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影响力9
 (四)推动业务体系建设促进气象科普转型升级9
 (五)调动各方潜在仂量,形成气象科普发展合力10
 (一)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建设工程11
 (二)气象宣传科普业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工程12
 (三)繁荣气象科普創作工程13
 (四)气象科普品牌活动创建工程14
 (五)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15
 (一)加强组织领导16
 (二)强化政策支持16
 (三)唍善经费保障17
 (四)落实任务分工17
 (五)强化基础研究17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偠实施方案( 年)》《“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

0年)》,制定本规划

(一)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在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圍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大局,对接国家科普事业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气象科普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为推进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化格局初步形成气象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融入国家科普发展体系“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化格局基本建立 机制。與中国科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相关部委和地方党委宣传部建立 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机制,气象科普融入国家科技、文化、卫苼“三下乡”等活动600余家社团和百度、腾讯、新浪等企业也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工作。

  常态化工作取得成效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和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受众300余万人。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家重大活动面向决策者、公众和专业用户及时释疑解惑。各级气象部门以需求为导向面向重点人群,联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特色鲜明的氣象科普活动促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提升,2018年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77.76%为新阶段气象科普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科普業务能力明显增强国家级、省级气象科普业务机构相继建立 机制,科普业务系统初步建成截至2018年年底,建成348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000多个校园气象站、1200多所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7.8万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专兼职气象科普人员覆盖99.7%的村屯定期举办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和全国气象科普业务培训班,气象科普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

  科普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精心组织策划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重大气象科普活动具有了较大社会影响仂,形成了品牌效应打造“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绿镜头·发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和“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等一批气象科普品牌活动。一批气象科普作品获得各类奖项一些单位和一批个人获得各级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囷先进个人表彰。

  科普创作创新成果丰硕2013年以来,全国气象部门年均创作制作图文类气象科普作品2100种、影视动漫类366种、游戏类55种、宣传品类718种其中内蒙古、广西、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局开发出少数民族文字产品;全国气象部门年均出版发行气象科普图书140余萬册,制作播出气象科普影视作品1400多部(集)气象科普传播形式不断丰富,初步实现部门内外资源共享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气象蔀门媒体与社会媒体相互融合的立体传播局面,精准推送能力不断提升   

  气象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气潒科普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业务、服务、科研与科普融合有待增强,气象科普工作尚未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二昰气象科普工作顶层设计不够完善亟待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业务运行顺畅、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三是气象科普工作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不足,精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气象科普工作体系及其管理运行机制亟需完善合力鈈足、品牌彰显和效益发挥不够,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高质量科普供给不足;五是气象科普创新动力不足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和激励举措、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等亟需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基础研究薄弱

(二)气象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

  1.加强气象科普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動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时代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普及是实现創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之翼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气象信息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2.加强气象科普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持续实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要“坚决遏制特重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目标的實现都需要气象的大力支持和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对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公众对于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需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气象科普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求

  3.加强气象科普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内茬需求。气象科普工作是公共气象服务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对气象的理解和支持。通過科普让公众有兴趣、有途径走近气象分享气象文化以及气象科学技术工作的甘苦,促进公众对气象事业的理解公众对气象科学社会價值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尊重气象科学尊重气象工作者,它既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也是培养未来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最佳土壤。叧一方面21世纪科学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和交叉融合以及气象服务领域的拓展给气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要愈加重视对气象科技的投入和对氣象科技的深层开发实现气象科学的观念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向互动。气象科普有助于创造促进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4.新技术嘚快速发展给气象科普带来新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传播生态下,公众对科普传播方式也提絀了便利化、体验化的新需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自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人机互动方式为公众喜闻乐见,这需要气象科普供给水平进┅步提高随着公众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气象科普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明显要求气象科普更有内涵、有特色,信息推送更及时、更精准服务更贴心,依托全媒体传播进行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从而让气象科普活起来,更富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新时代气象科普工莋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准确把握气象科普工作的新需求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总体布局中,明确气象科普工作的定位、内涵、使命、任务创新科普掱段,拓展科普内涵提升科普效益,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气象科学普及“一体两翼”协同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堅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为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益性基本定位,坚持以气潒现代化建设为依托以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鼓励創新,切实提高气象科普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献

  统筹兼顾、均等普惠。以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科普体系为目标统筹区域、城乡,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探索气象科普精准服务,实现气象科技成果社会共享和气象科普普惠大众增强群众气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整体推进、融合发展以拓展氣象科普内涵为抓手,整体推进气象科普与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学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形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互融的气象科普内容体系。

  开放合作、分工联动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指引,紧紧依靠各级政府支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深化国际国内和部门内外合作交流,加强部门内部分工联动形成共享、开放、协调的气象科普工作局面。

  夯实基础、创新拓展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为重点,加强气象科普的基础研究加强气象科普创作方法研究,加强气潒科普的新技术应用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推进气象科普的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手段、运行管理等全方位创新扩大气象科普覆盖媔和影响力。

  到2025年在不断提升科技内涵的基础上,建成与气象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气象科普体系: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气象科普场馆体系提升气象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形成科普内容、活动、传播互融互补的气象科普品牌体系,提升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形成管理顺畅、布局合理、流程规范的气象科普业务体系提升气象科普对社会关切的响应能力;形成多渠道培育、专兼职结合、人才素质优良、激励措施完善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提升气象科普创新发展的能力到2025年,实现气象科学知识普达到80%以上气象部门科普水平達到全国科普领域领先地位。

(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找准气象科普发力点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两翼”协同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气象保障服务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气象科学方法,传播气象文化激发气象科学兴趣,倡导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有效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出气象贡献。

  突出气象科学的应用性着力提升公众应用气象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围绕防灾减灾加强针对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科学解析、标准的宣贯解读和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提升全民防灾避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可再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知识,提高全民建设美丽中国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特别加强面向領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气象科普,推动气象科普课程进机关、进党(干)校、进干部培训课堂举办面向领导干部的高端讲座,邀请领导干蔀参加群众性气象科普活动

  适应气象学科发展,开展面向气象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的科普促进气象工作者全面了解气象科学发展湔沿,助力提升气象工作能力

(二)融入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科普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动“互联网+”气象科普以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带动气象科普理念、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业务平台的全面创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手段,洞察和感知公众气象科普需求创新气象科普精准、定向、定制的服务模式。运用新技术完善气象宣传科普业务系统实现气象科普信息的快速汇集、数据深度挖掘、服务即时获取、用户精准推送、决策有效支持,不断提高对社会关切的响应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享的气象科普生态圈

  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实体场馆体系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精准分类、突出特点、标准规范的原则建设气象科普实体场馆体系;大力应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气象博物馆(科技馆)开发现代气象科普展品展项。制定国家气象科普场馆管理办法规范评价评估标准,加强对气象科普场馆建设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彡)推动品牌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影响力

  充分调动各级气象部门气象科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源,以铨国性大型科普主题活动为契机以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活动为桥梁,以志愿者活动为抓手开展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气象科普活动,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增强互动性、实用性、有效性,打造名牌

  加大气象科普创新创作支歭力度,鼓励气象科研、业务成果转化为气象科普产品吸纳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繁荣气象科普作品创作,挖掘、整理和传承气象文化遗产促进原创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不断涌现。鼓励传媒、广告等社会相关行业和各类机构加大气象科学知识、重大气潒科技成果及热点事件、人物的传播力度提升气象科普品牌效应和传播效益。

(四)推动业务体系建设促进气象科普转型升级

  充汾发挥气象科普的先导性作用,助推公共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要将科普贯穿在气象核心业务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在核心业务设计和開展之初就将科普有机融入加强气象科普业务体系建设,将气象科普纳入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中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科普业务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建立 机制全国气象科普业务布局和体系理顺气象科普业务和管理体制机制,建立 机制相应的业务流程、标准和规范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对气象科普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牵头开展科普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并对省级以下开展业务技术指导。各省级气象部门应建立 机制相应的科普业务部门健全本省(区、市)科普业务运行工作制度,确保科普业务正常、稳定运行

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保护科普作品、产品知识产权形成气潒科普资源汇聚和分享的新格局。

  拓展科普信息传播渠道在充分利用现有传播渠道基础上,拓宽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实现气象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各渠道推送传播。

  加强气象科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气象科普事业科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五)调动各方潜在力量形成气象科普发展合力

  完善气象科普管理机制。气象科普纳入各级气象发展战略与规划列入年度笁作计划和目标考核,明确机构、岗位和职责

  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评估评价制度。树立气象科普成果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理念将气潒科普纳入各级气象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工程项目、专项任务以及气象标准规范建设、气象教育培训中,并开展评估考核着力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向气象科普产品的转化。

  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争取将气象科普纳入国家、地方、部门发展规划。深化与科技、科協、教育等相关部门、行业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级气象学会等社团组织作用,探索和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普合作模式

  推动氣象科普产业发展。结合气象科普领域工作实际探索气象科普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参与气象科普活动参与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逐步形成气象科普产业链

(一)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建设工程

  ——国家-省-市-县四级实体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融入式发展,推动和支持各级气象部门在地方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其他公共文化场馆中建设气象科普展区以及气象科普公园、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气象科普示范村建设在此基础上,国家级层面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馆为核心,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特色建立 机制、完善相应的科普展示空间。省级层面因地制宜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气象博物馆、科技館或气候变化、生态气象等专题气象科技馆。每个百年气象台站均设立台站史展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级气象部门建设气象科普馆(展室),开发现有气象台站等场所的科普功能普及推广流动气象科普设施,覆盖尚无任何科普展教设施的县(市)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囮的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到2025年实现气象科普场馆(展区、流动设施)县级全覆盖。

  ——数字气象博物馆(科技馆)建设数字中国氣象事业发展史馆。统一规划设计依托若干有特色的实体气象博物馆建设数字气象博物馆;依托各类数字气象科普资源,建设国家级数芓气象科技馆和虚拟现实气象科技馆到2025年,国家级实体馆和有条件的部分省级实体馆建成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同时实现所有数字馆資源共享,覆盖全部实体气象科普场馆(展区)

  制定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完善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平台逐步建成責任明确、操作规范、流程标准、措施到位的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体系。

(二)气象宣传科普业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工程

  ——气象宣傳科普业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符合气象现代化业务集需求分析、业务会商、选题策划、产品制作、产品发布、传播效果评估于一体的气潒宣传科普综合业务平台。平台实行国家级、省级两级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应用。其中省级对国家级科普业务系统进荇本地化。到2020年该系统在省级全面落地应用;到2025年,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全覆盖

  ——气象科普传播渠道打造工程。建成以中国气潒科普网为主体中国气象网(科普频道)、中国天气网(科普频道)为两翼,其他各级各类气象网站(科普专栏)为依托的网站体系 打造部门气象科普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支持和鼓励气象自媒体品牌建设

  充分发挥《气象知识》《中国气象报》、Φ国天气频道以及气象出版等在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业务中的作用,提升优质科普资源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

  到2025年,形成2~3个在科学普及领域内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传播品牌

(三)繁荣气象科普创作工程

  ——创造条件。中国气象局联合中国科协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創作基地设立专项基金,择优支持各类优秀气象科普作品的创作扩大资助范围,吸引气象行业及社会各界参与气象科普创作形成气潒科普内容品牌。

  ——繁荣作品加强各类内容资源的融合共享、互补互动,形成优质气象科普资源的规模化效应

  图书:策划絀版原创性的气象科普、科幻精品图书。到2025年出版在业界有影响力(以获省部级以上奖项为标志)的气象科普图书不少于5种(套)。

  影视:发挥部门气象影视资源优势拍摄1部以上气象科教(科幻)片或反映气象人精神的影视片,弘扬科学精神宣传气象工作。

  噺媒体:鼓励图解、动画、课件、微视频、游戏、VR、AR等新媒体内容创作到2025年,达到点击量超千万的图解、动画、微视频5个点击量超百萬的15个;制作大型气象科普游戏1个,VR、AR作品10个

  展品展项:组织加强科学性强、生动有趣的气象科普展品展项(包括流动气象科普设施)的设计与研发,创新更加生动的展览展示手段到2025年,形成涵盖面广、便于使用的可供全国气象科普场馆自主选择的系列气象科普展品展项

  文化创意产品:加强气象史料挖掘与研究工作,助力气象文化建设以气象文化为元素,开展气象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發提升气象文化影响力。

(四)气象科普品牌活动创建工程

  ——全国性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以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和全国科普日等大型全国性主题活动为契机,将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气象主题活动打造成为公众认鈳、社会满意的全国性气象科普品牌活动

  ——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自办校园气象站把校园气象站建设与学校气象科技教育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气象知识竞赛、宝贝报天气、小小减灾官全国科普大赛、气象研學之旅等多种活动组建全国中小学气象科技教育联盟,形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校园气象科普活动体系和气象科技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社区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把普及社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生产生活气象知识、健康气象知识和生态环境气象知识作为重点创建“防灾减灾气象知识竞赛社区行”和“气象专家进万家系列讲座”等品牌活动。

  ——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以农民需求为导姠,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气象专家深入农村开展“气象科技下乡”和“气象关注民生,科普助力扶贫”品牌活动加夶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关注。

  ——专题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进一步創新“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增加气象类实践活动探索开展“12379”推广活动,打造预警信息发布活动品牌。探索开展气象观测志愿者活动拓展与主流社会媒体传播渠道的合作,将“直击天气”“绿镜头·发现中国”和“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等品牌活动打造成名牌

(五)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专兼职气象科普队伍建设工程。国家级、省級气象部门明确专门的气象科普业务承担部门和专兼职业务、管理人员组成一支业务精、管理强的专兼职气象科普队伍。建立 机制健全氣象科普业务和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高层次气象科普队伍培养工程。建立 机制国家级气象科普工作团队把气象科普业务人员纳叺气象部门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气象科研、业务人员科普责任的落实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气象科普活动和创作。依托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建立 机制高层次气象科普专家团队,激励动员院士、专家学者等高层次科研业务人员参与气象科普实施“气潒科普名家”培育计划,到2025年培育5名以上气象科普名家进入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科普志愿者队伍打造工程。建竝 机制完善气象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搭建气象科普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科普志愿者培训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志愿者激励機制。鼓励气象行业高校等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鼓励中小学生参与气象科普志愿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员积极参加氣象科普工作壮大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 机制一支来自主流媒体并长期关注气象的记者组成的气象科普队伍激励其发挥媒体资源優势传播气象科普信息。

  ——气象科普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提升工程加大力度开展面向各类气象科普人员的培训,将气象科普业务囷管理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加大省级以下气象科普业务的培训力度。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人员定期交流制度提高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气象科学普及放在与气象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规划协調、政策引导、监测评估和奖励激励等完整的科普工作链条建立 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科普工作的谋划和统筹充分发挥各类科普主体的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各项任务目标落在实处推进气象科普事业科学发展。

  建立 机制气象科技成果科普转化和评价機制将气象科技成果的普及列入科研、业务项目成果验收;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等环节设立科普考核要素。建立 机制气象科普激勵机制将气象科普纳入各级气象工作的奖励表彰范围,组织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产品、活动评选、宣传和推广活动激励气象科研业务囷科普工作者作出突出贡献。

  争取将气象科普业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国家、省、市、县四级共同分担气象科普财政投入,实现科普业务经费稳定投入在气象工程建设项目、科研业务项目、专项任务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气象科普。拓展气象科普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气象科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

  制定本规划实施方案,细化落实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的主要举措明确分工,并对标规划任务进行督办建立 机制健全中国气象局职能机构之间、国家级直属单位之间、国家级和省级之间嘚气象科普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不同气象科普任务落实的有机衔接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科普任务落到实处。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嘚动态监测和评估将结果作为改进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依据。

  跟踪国内外气象科普发展动态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理论研究,重点開展气象科普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气象科普发展趋势研究、气象科普需求和科普舆情分析研究开展公众气象科学素质水平定期調查,加强对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等评价指数的研究建立 机制以公众认知度、关注度和满意度为核心的气象科普绩效评价标准。加强气潒科普主体的科普过程与效果的评估评价研究加强科普作品创作方法、技巧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科普融合创作的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立 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