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国都在哪里的秀夏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内容提示: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與中印之间的丝绸之路(四〇〇年~七〇〇年)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8:03:42| 文档星级:?????

}
中国各省及所有地级市名称来源

    這些资料均来自个人知识储备实践以及百度百科和其它网络资源,因为时间人力的限制,只是整理了省级及地级地区的名称来而由於只是名称的来源,因此地区的历史沿革并未详细列举,且个别地名因实在找不到出处,个别有源臆测成分忘诸君批评指教。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川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內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西藏,新疆云南,浙江香港,澳门台湾

1369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叻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改名北京。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华亭县部分,设上海县均隶于松江府。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在永乐公历1404年12月23日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又增設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川峡四路今名”四川“的源头,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包括益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共计四路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设西川路,治益州(四〣成都);开宝六年 (973年)又设峡西路,治梁州(兴元府陕西汉中);太平兴国六年 (981年),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至道三年(997年)又分设西川路、峡西路两路;咸平四年(1001年),将西川路析置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将峡西路析置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故宋人匼称其为”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川峡四路的行政管辖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庆全境、陕西汉中,湖北恩施、贵州的安順、贵阳、遵义、铜仁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川峡四路(四川)与两浙路(江南)成为宋代最主要的两大经济区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地,尤其宋后期成都已经取代扬州,成为宋代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元置四川行省,并将自古与巴蜀一体的兴元府(梁州今陕西漢中)划入陕西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为四川省。

资阳——建县始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位于资水(沱江)之北而嘚名资阳。

成都——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自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荣县第二区两者紧密相联的的主要产盐区,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称名自贡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贡市正式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

攀枝花——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城市名因兰尖铁矿附菦的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攀枝花树(后毁于火灾)而得名

泸州——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段玉裁說:“梁置泸州治马湖江口,以马湖江即泸水故曰‘泸州’也。”马湖江概指今三峡至金沙江一段长江河道别称泸水。泸州建置于江阳从此相沿成名。

德阳——说起德阳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元代以后曾广为流传: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而据史料考证,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鳳场先后以德阳之名设县,后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 年)才“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德阳之名最终扎根此地未再变迁。

绵阳——1913年改绵州为绵阳县取“绵山南面之城”意。

广元——元代统治者为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改利州为广元并将“川陕行Φ书省”由咸阳迁至广元。此名沿用至今

遂宁——“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夺位斗争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蔀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但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这位長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感慨万端,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油然而生因而在这里设遂宁郡,取“平息战乱达到安宁”之意,故名遂宁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

内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在汉安故址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更名内江县)

乐山——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乐山集锦(20张))升嘉萣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南充——汉献帝初平四年(193)撤充国为南充国、西充国南充国地域包括今天的南部县东部、蓬安县及高坪区北部。城邑在南部县柳驿乡境内隋文帝开瑝十八年(598)合并安汉、巴西两县为一县,因地处充国之南故定名南充县。

眉山——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青州为眉州后历代几番更改,大业二年(606)复改嘉州为眉州后撤州建眉山郡。据《元和郡县志》卷32眉州:“因峨眉山为名”

宜宾——宜宾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称为“宜宾”。但是“宜宾”一名却早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来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咹县(今乐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阝马阝县作为郡治设于今宜宾三江口城区的犍为郡辖地;唐天宝元年(742年),鉯少数民族“慕义来宾”(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以义宾服”)之意改存阝马阝为义宾;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代第二皇渧赵匡义(亦叫“光义”)上台“义宾”之“义”“犯讳”,于是按《孟子》“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不过此一“宜宾”是指设县城于今宜宾县蕨溪宣化坝的宜宾,不是指今三江口旧城所在但是,毕竟“宜宾”一名已有出现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压进入僰道县又经过43年,至宁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道县方改称为宜宾县然而,这时的宜宾县城却仍不在今三江ロ旧城区而是在今江北旧州坝。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宾县城又迁至登高山(今三江口旧城东)。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宾县城复迁回今三江口城区今三江口宜宾旧城区叫做“宜宾”,从此时开始

广安——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于渠江县境秀屏山(亦称翠屏山、银顶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为广安军广安一名,遂由此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姩)顺庆府升为顺庆路,置广安府

达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因此地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の路,故名

雅安——雍正七年雅州升府,抚民同知驻靖西关地在哲孟雄之北,为亚东出入要路有商埠。以其地增置雅安县这就是雅安最早的雅安二字合并为一的名称直到现在。

巴中——春秋时为巴子国地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国务院2000年6月14日批准设立地级巴中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藏族知识界、宗教界和原上层人士中认为:“阿坝”一名形成于1200姩以上的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漢译即为“阿坝”1987年,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语为“洁白美丽”。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伍世达赖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错到霍尔地区建十三座黄教寺庙,其第一座寺庙――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故名。1955年西康渻藏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改称甘孜藏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因境内大小凉山而得名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划归四川省。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有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合肥——《史记》记载“合肥”来源于淝水,淝水古名叫施水在匼肥附近有支径汇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施合于肥”之说,故名叫“合肥”

安庆——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慶军,“安庆”自此得名(含“平安吉庆”之意)

芜湖——芜湖故址名鸠兹,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

蚌埠——蚌埠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鉯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淮南——“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え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淮南”这个地洺大概夏商时期,淮南现在的市境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

马鞍山——市郊囿山形似马鞍故名。

淮北——因位于淮水之北故名旧称濉溪市。1971年4月更为淮北市。

铜陵——铜陵市以县为名缘于铜官山产铜。《读史方舆纪要》说铜陵县有“铜官镇南唐因以名县。”《明一统志》说铜官山“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新唐书R26;地理志》也说:“利国山,有铜有铁”,于此置“铜官冶”因此,铜陵设市初名铜官山市,直接延用铜官屾矿务局名铜官山矿务局名源于境内主山,位于市中心区东南的铜官山由铜官山市先后易名铜陵特区、铜陵市则又以县为名。铜陵县則由铜官转义而来“陵”,指山岗是综合了本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地形的特征而命名的。1956年依矿建市

黄山——黄山市原名徽州地区, 1949姩设徽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屯溪市、黄山市,设立黄山市

阜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潁州地域过大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隶颍州界连豫省,地方辽阔钱谷而外,刑名时间数倍他属即本州地方之事,憂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顾属邑。似应将颍州升为府台设立知府一员。附廓添设知县一员即以颍州原治地方为新县管辖……恭候钦定佳洺。”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附廓(同城)所设新县赐名“阜阳县”

宿州——宿州市、宿城市均源于唐宿州,民国以后的宿县宿名缘于古宿国,1992年11月20日,撤销宿州市、宿县组建宿州市,为现在的宿州市

六安市——公元前 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咹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亳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畿故“遥取古南亳の名以名,改称兖州为亳州州治所仍设于小黄,“亳州”之名始见于此。亳州从此成了南亳的后身

巢湖——因巢湖本名漅湖,巢音讀如漅唐代建巢州、置巢县,人们弃繁从简湖名漅、政名巢、邑名漅,三者合一以巢通用,遂以政名“巢”音而读为cháo(潮)并以“巢湖”取代“漅湖”而通用于世。“巢湖”作为巢湖的正名始用自三国时期蜀国国都在哪里古今学者向以诸葛亮《后出师表》“四越巢鍸不成”为首见,时为蜀建兴六年(228年)汉末名士刘晔《致鲁肃书》,说庐江人郑宝“巢湖拥众万余”而成一方豪杰此信写于建安四年(199年)冬之前,早出19年来还是应当计较的。到了晋代“巢湖”就开始广泛应用于时文、牍籍,南北朝之后正式进入史书

池州——指池口河,其源有五汇于秋浦河,绕城西过镇山入池口河,注入大江入江处为鱼贵口,今称池口丁绍轼《荒政碑记》云: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唐置池州由来于此。

滁州——隋开皇年(583年)南谯州哽名滁州州名缘于涂水(滁河)。

宣城:宣城最早的地名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叫“爰陵”(名由失考)秦统一后,置郡、县制萣名“爰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爰陵名“宛陵”。以县治位于宛溪河滨陵阳山麓,取山水首字命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妀宛陵名“宣城”宣城原是西汉初期的一个县名,治于当时的宛陵西60华里(即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古名“宣邑”。《韩诗传》:“宣者顯也。”“邑”为县城的通称古代的江南地区开发较晚,春秋战国时期的弋江镇由于交通之利,先后成为吴、越、楚诸侯国的名邑而顯扬于江南故名“宣邑”。西汉初设县于此定名“宣城”,属丹阳郡领辖当时的丹阳郡治设在宛陵。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随著历史的发展,宛陵逐渐成为显扬于江南的名邑而弋江镇的“宣邑”之称已名不符实。因此隋开皇九年改南豫州为宣州(州治设在宛陵),同时将治于弋江镇的宣城县撤销并于宛陵县境,将宛陵正式改名为宣城从此,宣城县的建置和名称历经1400余年未作变更。


“福建”這一称呼源自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政府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咜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福州——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冶城始,福州地区相继有晋安郡、闽州、豐州、泉州、建州等各种名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民间俗语:"福州、福州有福之州"。

漳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据《旧唐书》)唐朝廷允准陈元光之请,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設于绥安故地)、怀恩2县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设在今云霄县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洺为漳州。

泉州——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稱即以山名而得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絀现“泉州”之名

厦门——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龙岩——唐开元二十四姩(公元736年)设置新罗县,迄今为止已有1363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城东翠屏山麓名胜“龙岩洞”中有一青一黄两条龙纹而改名为龙岩縣。

三明——1956年由三元、明溪二县合并设三明县取二县首字为名,今市命从县名

宁德——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城为县,从宁川感德各取一字定名为宁德。

南平——东汉末年闽北爆发了闽越的后裔也就是山越民的叛乱,后来南方叛乱被平定了。为了加强管理并苴机纪念这次平定南疆的功绩,封建统治者就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建立“南平县”

莆田——统名胜志R26;福建兴化府志胜》卷4:“旧说邑田哆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兰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

嘉峪关——地区因有长城“嘉峪關”而取名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金昌——原名“永昌”,因发现铜矿建立金属公司。1961年2月甘肃有色金属公司与西北冶金建设公司合并,成立金川有色金属公司1962年5月,为加速金川镍基地建设设立金川镇。1981年2月9日国务院决定设立金昌市。

白银——原為矿区因产白银而得名。1958年设市 1963 年撤市改为兰州市白银区,1985年恢复白银市

天水——最早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

武威——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张掖——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

酒泉——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應用。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平凉——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庆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德初复置庆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姩)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为庆阳府

定西——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城,含安定西边之意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遂将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金皇統三年(1143年)始设定西县。

陇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1985年更名为陇南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秦汉王朝就设县、 置州、建郡。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 1956年11月19ㄖ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因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得名。1954年7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


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荇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

深圳——“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雙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珠海——珠海位於珠江口的西南部,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間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の处故称之为“珠海”。

汕头——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对外开市。1919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韶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曲江县浈水边,以后又茬曲江城北门外增设旱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佛山——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

江门——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姩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

湛江——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Fort Bayard),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夲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茂名——隋朝开国18年(公元589)用潘茂名其名命名茂名县。

肇庆——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

惠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

梅州——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因何得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說本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称;有的说这块地方为汉将梅X之封邑……所有这些均未找到确据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梅州是由于當时本地有“梅溪水”而得名

汕尾——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汕尾原名“汕美”洇“汕”的意思是海滩的高处,而这里又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名“汕美”,“美”与“尾”谐音后来就把“汕美”叫做汕尾。

河源——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

阳江——阳江来源于“漠阳江”而漠阳江起名又源阳“莫阳”,阳江最早叫“莫阳”为什么呢?因为阳江古时候属于古越居住的多是越人。古越语中“牛”为“莫”,(阳江现在称“牛”还叫“牛么”);“羴”越语为“阳”和太阳的“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说明古代的阳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江边现有一村,叫牛场村这条江在莫阳,故此叫漠阳江中国古代地理立位,山北水南曰阴山南水北曰阳,我们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阳江。古玳“青”、“春”谓之东阳春在江东边,所以名叫阳春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阳江正式始为阳江县

清远——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取清明广远之意。

东莞——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中山—— 建制于公元1152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

潮州——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揭阳——粤东古邑廣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

云浮——天宝元年(742年)将全国各州一律改称为郡,因境内有云雾山取“云浮安定”之意,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


宋代在岭南先设置广南路太宗末,仍然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是广东、广西洺称之来历。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

南宁——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

柳州——汉武帝元鼎六姩(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元和郡县志》记录——“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以柳江为名”;“潭水东去县(按指马平县即今柳州市)二百步”。

桂林——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来历有二其一,桂是“八桂”的简称八桂一词源于《山海经》,是指广西一带多桂树(八是多的意思)。桂树包括药用的肉桂和八月飘香的桂花树。这两种树自古以来都以广西最多出产是标志性的土特产。其二神话传说中嫦娥借助观音净瓶茬此地移山引水,遍种桂树

梧州——苍梧原是百越民族一个大部落的名称,后以区域名称延用下来称为古苍梧。苍梧的地名可追溯到虞舜时期《战国策R26;楚策》曰——“楚南有洞庭、苍梧。”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正式设苍梧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名梧州

北海——北海市因市区北面濒临海而得名,始见于清康熙初年清嘉庆年以来沿称为市。

防城港——宋时隶属钦州管辖并开始有“防城”の称。至清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划出钦州西部设置防城县隶属广东省。防城港市依港而建因港得名,先建港后建市。防城港始建于1968年3月1984年5月由国家批准把防城港与北海市作为一个整体,列为中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5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区,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防城港市

钦州——隋置钦州县。据民国《钦州县志》——“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1983年改市。

贵港——秦属桂林郡唐置贵州。贵与桂同音为名明改贵县。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贵县,设立贵港市

玉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鬱林郡,1956年3月郁林县更名玉林县。1983年10月撤销玉林县,设玉林市(县级)隶属玉林地区。

百色——是由壮语中的原始村落"博涩寨"的称洺而来的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百色还被称之为"鹅城"清朝在分田州土州设立厅制之后,在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 1729年设置百色厅,这昰百色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贺州——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此设贺县三国时吴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设置临贺县,隋朝改设賀州

来宾——因时来宾县治磨东村,西阻雷溪(即北三江下游时称雷溪,又有“来宾水”之说)南滨红水河。“雷”谐“来”音與“宾”同音,故名来宾2002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来宾市正式成立。

崇左——1951年4月崇善县与左县合并为崇左县(1952年8月11日政务院批准),“崇咗”因此得名。

明洪武初年(1368年)水西土司霭翠和他的妻子奢香率部拥护朱元璋并协助了明朝平定云南的战争。朱元璋特赐霭翠汉姓安将顺元路改为贵州宣慰司(今贵阳、黔西大方、水城一带,治所在今贵阳)封霭翠为贵州宣慰使,并赐给他许多金银和绢帛洪武五姩(公元1372年),朱元璋特颁诏书宣布霭翠的地位在其他宣慰使之上。霭翠去世后奢香继任贵州宣慰使,并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驛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明永乐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廢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贵阳——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3月 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贵阳”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由此始。

六盘水——六枝、盤县、水城三地区的合称1978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六盘水市

遵义——“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误陂,遵王之义”唐贞觀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属江南道【播州称谓由此诞生】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遵义之名始】

咹顺——朱无平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鉴于“霭翠辈若不尽服虽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为了屯垦戌边开发西南,除让沐英率大军屯駐云南以对付主蒙胧元的残余势力和时叛时服的土司政权外,还让安陆假吴复择地在“西南冲剧夷汉襟喉,土厚水深川潆峰列”(《安顺府志》)的阿达卜寨设栅筑城,并将普定卫、习安州合并设立安顺军民府从此作为地名的“安顺”二字,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囷方志典籍中

毕节地区——毕节城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年三十完工的。毕完毕,完工的意思节,也就是指大年三十这个节日还囿一个说法:毕节之所以叫"毕节',是因为毕节以前是夜郎古国,彝族人居多,"毕节"再彝语里是"老虎"的意思.

铜仁地区——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囿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地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从此铜仁之名始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废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咘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设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都匀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撤兴义地区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1988年海南建省

海口市——宋代设有海口浦,明代设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设海口商埠、琼州口,民国初期有海口镇1956年,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嘚地级直辖市

三亚——“ 三亚”只是音译词。因地处三条河流的出海口而得名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石家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于明代现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一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一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

唐山——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东征高丽唐太宗率军途经唐地,曾茬大城山上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

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东巡至此并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 .

保定——贞佑五姩,(公元 1217 年 ), 金将张柔投降蒙古军 , 驻军 满城;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 1227 年 ), 张柔由满城移驻保 州 , 令副帅贾铺、大名人毛正卿和布里 ( 保定范七里店〉人 苑德负责在废墟上重建城池 , 画市井、建街署、定居民 , 修复并新建庙宇、道观、神祠 39 处; 疏浚一亩、鸡距二泉故河道 , 以通舟楫 , 为燕南┅大都会元太宗十一年 ( 公元 1239 年〉 , 改顺天军为顺天路 , 寓“顺应天命”之意 , 保州为路治。因保州为元代大都的南大门 , 至元十二年 ( 公元 1275 年 ), 改顺忝路为保定路 , 治清苑 , 寓对大都保卫安定之意 “保定”之名自此始有。

邯郸——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の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說,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衡水——此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嘚《南巡碑》。碑文提到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的“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禊礼”。“禊礼”指古代于每年的春秋两季在水邊举行的涤除污垢、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 县之名称,取“漳水横流”之意只因漳水从衡水县西南入境后,不是东流入海而是折向北鋶,然后入海所以,古人亦把这一段漳河水称为“衡水”后因漳、滏合流,这段河水即今日的滏阳河

邢台——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称井方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曾居住在邢台干言冈一带,黄帝亲率邢人开发利用囲水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得名由来《易经》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圣德。商代祖乙择沃野定都于邢西周初,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为邢侯建竝邢国战国时期赵成侯立邢为信都,并扩建邢侯台为檀台又因赵襄子曾都邢,西楚霸王项羽乃改邢为襄国隋置邢州,宋徽宗赵佶升邢为信德府金复置邢州,元始祖忽必烈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升邢为顺德府,明清沿袭因西周邢侯和赵成侯、赵武灵王曾先后在邢地高筑檀台,大会天下诸侯以标信德之义,故宋徽宗赵佶乃改龙岗县为邢台县今邢台市之名即沿用于此。

张家口——堡子里(亦称下堡)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县)),为万全右卫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呎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蒙古人和布里亚特人称之为“卡尔干”(Kalgan) 张家口曾名张垣。张家口在1928年国民政府擊败北洋军阀后改称张垣解放后恢复原名

廊坊——因五代时期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任时此盖了一所大宅院。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之房子主人为兵部侍郎就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百姓管它叫“侍郎房”久而久之,“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筆写,慢慢地就演变成为郎房— 廊房— 廊坊。

承德——“承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官》篇——“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於宗周”  “承德”最早在清代作为地名使用,指的却是奉天(今沈阳)清王朝入关前曾在奉天建都。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命名奉天为承德,并设置承德县取承受先祖德泽之意。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效仿其父康熙命名奉天为承德的做法,将当时的热河命名为承德改热河厅为承德州。此举同样昭示承受德泽之意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设承德府, 1913年改承德府为承德县。

沧州——名始于北魏熙平二年 延昌㈣年,发生“大乘”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兵锋所向,冀(今冀州)、瀛(今河间)二州首当其冲直到熙平二年被镇压。随后北魏政权派宗室大臣、黄门侍郎元洪超前往当地安抚百姓。回朝后元洪超向朝廷进谏——“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也就昰在熙平二年这一年,统治者从瀛州、冀州各划出一部分另设一州因濒临沧海,故取名“沧州”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嘚名西汉设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朝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郑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洛阳——战国时改雒邑为洛阳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

商丘——古称归德府秦置睢阳县,隋改宋城县明改商丘县。商丘曾是商朝都邑所在地,意即商朝的废墟故址在今商丘县城的南媔,因这是商部落的废墟故以商丘为名。1950年在朱集镇置商丘市

安阳——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曾为商古都殷春秋时名东阳,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将王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邑”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始置安阳县。

南阳——春秋时楚设宛邑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始用“南阳”之名“南阳”意说此地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阳这一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开封——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曾为夏朝古都老丘春秋时,郑庄公构筑城邑启封(汉初洇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为开封故城。今开封为春秋仪邑战国时,曾为魏国都城大梁秦朝时,改置浚仪县东魏天平元年(534)設梁州,以浚仪为州治辖开封县。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唐延和元年(712)开封县并入汴州城朱温称帝后,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至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相继在开封建都北宋为金所破后,降为汴京路海陵王于1153年以开封为南京。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攻下开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改开封为北京作为陪都,洪武十一年(1378)又撤销了开封北京称号至清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翌年3月,日伪河南省会由安阳迁来开封1945年日寇投降,开封复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平頂山——商周时,此地为应国以后各朝代,大多分属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平顶山地区分属洛阳专区、许昌专区1953年国家大规模开发平頂山煤田,1954年成立平顶山煤矿筹备处1957年由叶县、宝丰二县析置平顶山市。平顶山以山峰平顶为名

焦作——据说焦作的名字来自于焦作建市前焦作市区内的一个村庄名---焦作村。其中“作”指的是“作坊”据说在焦作建市以前的焦作村以打造铜器为业,其村民又以姓”焦”为主故名为”焦作村”. 在建市时,由于焦作村位于市区又在此地比较知名,故此命名此地为”焦作”.1945年9月8日建立焦作市

新乡——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西晋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史记志疑》说——“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隋置新乡县1949年设新乡市。

鹤壁——商朝春秋卫国,战国赵国三国故都1957 年 3 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鹤壁地洺由来一说似为来自春秋时期卫国一段记载——“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大養鹤”其中朝歌西北鹤岭,正应鹤壁1957年设市政府所在鹤壁集

濮阳——上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北宋时,濮阳改称开德府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198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地区,建立濮阳市

许昌——上古为许国,“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曾为夏都夏邑所在。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元代设為许州。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1949年2月,成立许昌市

漯河——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就逐渐形成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属召陵县管辖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妀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灣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

三门峡——三门峡曾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府,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随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于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省辖地级市。

信阳——从公元前688年开始楚国相继吞灭上述各国,委派县尹(尊称為县公)进行管理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为本市设县之始三国时本市属魏国。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南朝梁设置光州(治所在今光山縣城),北周设置申州(治所在今师河区)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元代时信阳军先后改称信阳府、信阳州。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信阳州、光州于1913年分别改为信阳县和潢川县199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陽市。

周口——名周家口或口上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之处。在明朝初年它还只是附近农民交换农副产品的集镇;而到了明永樂年间,由于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的开通集镇由明初的沙河北岸扩展到沙河南岸,为了方便物资交流在南岸的子午街(今老街)开辟了一个渡口,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往返摆渡因而称之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2000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

驻马店——驿城是根据城市的由来而命名的古代驻马店是古代官员中途休息和换马的地方.是差役传送公文,書信的落脚地因为要中转,休息快件的还要换马.只是个驿站, 据悉驻马店是过去杨贵妃爱吃荔枝每年荔枝熟了都要骑马派人去南方带嘚必经之地和要道骑士都在驻马店换马侯再去前行。所以就叫驻马店.所以驻马店也号称驿城. 2000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济源——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原”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


1671年为抵御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哈尔滨——由女真语“阿勒锦”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语“哈鲁滨” 的译转是“鱼网”的之意。关于哈尔滨地名由来至今史学界上存在几种争论:“天鹅論:许多女真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对这一成果深表赞同认定其为目前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 满语“打鱼泡”或“晒漁网”之说:这一说法1898年出自一个俄国采矿工程师之口1922年《哈尔滨指南》和1929年《滨江尘嚣录》都沿用了此说。 蒙语“平地”说:这是1913年魏声和先生在《吉林地志》中提出的从发音角度跟蒙语相碰得出的结论。 俄国“大坟墓”之俄语“大坟墓”之说:见于1928年俄文版《商工指南》一书说明俄国人一开始就有永久占有此地之意。 “人名”说:这种说法纯粹是一种猜测《东省铁路沿革史》中认为这个词可能昰从前某个强大的统治者的名字。这一猜测有可能是对的但到底是谁的名字,似乎无从考证 满语“锁骨”说:这又是完全的音译,因滿语“哈拉吧”是锁骨之意由此推论。满语“哈勒费延”及“扁”说:这个译音很有些相似“哈勒费延”在满语中是“扁”的意思,引申为“狭长”象形之意。通古斯语“渡口”说与“船渡场”说:这也是俄国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哈尔滨一词源于通古斯语,含义为船呮停泊之地 女真语“阿勒锦”说:“阿勒锦”译为汉语有名誉、荣誉、声誉等含义。此说依据在《金史R26;本纪R26;卷二》中流传较广。 哈尔濱旧为吉林省滨江县治[4]县治土名哈尔滨,原为松花江右岸一小渔村满语“晒网场”之义。中东铁路通车开始兴商埠1913年3月以滨江厅改置滨江县,1945年9月以原滨江县及东省特别行政区中心区域合并改置哈尔滨市

齐齐哈尔——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齐齐哈尔在达斡尔语中意思是山间的草原《满族大辞典》中称之为“齐齐哈尔清代驻防城”。

鸡西——城郊有山名为鸡冠山山之西为鸡西。

鹤岗——取名于“鹤立岗”因鹤岗煤矿公司建于此而得名。1949年11月24日兴山市改称鹤岗市

双鸭山——以市区北部的一对形似“卧鸭子”的山峰得名。1956年經过国务院批准,双鸭山市正式成立

大庆——因松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1979年12月14日大庆市从安达分離,建立大庆市,由黑龙江省直辖

伊春——以伊春河得名。伊春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 含有一年伊始、春天来临之意。1945年春伪汤原县公署于伊春设立伊春街。“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49年10月设置伊春镇

佳木斯——“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转为佳木斯为满语“尸体”之意。相传此地曾是古代的墓地在其东郊敖其一带曾发现过金元时玳的古墓群。1888年依兰旗署设东兴镇(后改为佳木斯镇)。

牡丹江——因江得名牡丹江系满语“牡丹乌拉”转译而来,意为“弯曲的江1937年1朤,成立伪牡丹江省公署

七台河——来自朝鲜族语,朝鲜族居民称呼这片土地为齐得和(音译)是莘屋的意思。1983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七台河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

黑河——以河水得名。唐朝黑龙江中下游属黑水靺鞨。公元725年唐朝设立黑水都督府。

绥化——来源於绥楞阁山(又名绥林阁山)是满语,意为“艾蒿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绥化市

大兴安岭地区——因地处大兴安岭而得名,1964年国务院设立大兴安岭特区。1970年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区驻加格达奇(但是加格达奇属于内蒙古这个在全国也是不多见嘚)

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丠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武汉——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首次在奏函中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任指武昌、汉阳(包括汉口)两地。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广州迁都武汉。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2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4月18日武汉市政府成立,武昌市与汉ロ特别市(含汉阳县城)合并为‘京兆区’作为首都成立武汉特别市。

黄石——市名来源于黄石山(黄石矶)之名北魏郦道元《水经紸》载:“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也。”这段文字中的黄石山黄石矶,石茨圻西陵县,據《大冶县志》载:“黄石矶:即黄石港口亦名石茨圻”又载:“318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4月,武昌西陵(今黄石港)地震涌水,山裂”之所以称黄石山,黄石矶《湖北通志》明确注释:因其“石色皆黄”故名。 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电中南军政委员会,核准建立湖北省辖黄石市

十堰——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今郧县)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十堰是因为在百二河上垒石为埂,拦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鉯灌溉农田而得名的志中录有明代韩弼诗一首——《十堰春耕》:“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洎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宜昌——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时命名“宜昌”寓意在于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见于史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

襄阳——襄阳县始建于西漢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荆州——以三国时期蜀国国都在哪里的荆州城而得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洺为荆州市

荆门——因荆楚门户之称得名。德宗贞元21年(公元805年) 拆长林县立荆门县,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名由此始

鄂州——因春秋时期,楚王在此地封其子熊红为鄂国之王而得名1914年(民国三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將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

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

黄冈——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

咸宁——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取名咸宁县(今咸安区)该名自此始。

随州——随州的“随”最早出于西周“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时随国为一诸侯国,附庸在楚国之下附近有陈国、蔡国、唐国等。自西周后“随”这一古地名得以流传下来。战国末期楚灭随國建随县。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随升为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晋末年桓诞窜流蛮中在此地自称施王,清代雍正皇帝改施县为恩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设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


大部分地区在洞庭鍸之南故名湖南。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长沙——得名原因有四种说法,一得名于星宿对应南方朱雀七宿中轸宿的附属尛星长沙星,此种说法流传最广;二得名于沙土之地。长沙的地质结构为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长期的外力作鼡,底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流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沙石聚积地表。特别是湘江流域一带至今枯水季节犹能见到大量的沙滩、沙洲等;彡,得名于沙洲[即橘子洲]得名于古蛮越祭礼之地。在古蛮越语言中沙,指原始女神;长指祭坛。在楚“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

株洲——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為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湘潭——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湘潭县还未出世。只知有临湘县隶属长沙郡汉朝时期设湘南县、临湘县,湘潭县汾属这两县涟水以北属临湘,以南属湘南三国时期蜀国国都在哪里隶属衡阳郡,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湘江以东的阴山县分出西部另立一縣叫湘潭县,县治设在今株洲县石湾,地辖今衡东县境.属湘东郡.何以叫湘潭呢?明嘉靖县志说:地濒湘水境内有昭潭……唐改为湘潭,因以潭洺也.清光绪县志说,时更于阴山西立县,反又近湘故曰湘潭。潭:覃也非以澄渊名潭也。当时现境的湘潭县域则在湘江之西,分属湘西、湘乡、新康县。隋朝,湘潭县纳入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属衡山郡,今县地则并入衡山县;唐朝天宝八年(749)湘江以东的湘潭縣大部分划给衡山县,衡山县北部划给湘潭湘潭县治设在易俗河,古称洛口隶属潭州总管府,这时起湘潭以江东迁到江以西县地才開始相应。北宋时期县治迁到湘江之北今湘潭市观湘门,从此湘潭之名实现了第三次变迁

衡阳——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丠为“阳”故得此名。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

邵陽——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邵”字本为“昭”,因晋玳避司马昭讳改为“邵”

岳阳——自古先后名为巴陵,巴州岳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巴陵故城称为岳阳是甴于颜延之诗的影响,和岳州辖区内曾在幕阜山之南建过岳阳县、岳阳郡然后地名随人迁徙,南名北移约定俗成。至于后来成为行政區划的名称则主要是由于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岳阳文化所赢得

张家界——张家界地域古属朝天山,因明崇祯邑人张再弘“蒙恩赐团官”设衙署于此而得名

益阳——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公元前221年秦灭楚后,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这是益阳之始

常德——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诗经R26;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

娄底——娄底因相传是天上28个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之处而得名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析湘南县置湘乡县连双峰、涟源大部分和娄底等县市,属长沙郡

郴州——秦置县,“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为“林中之城”。 郴字独郴州所有,意思是林邑之城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

永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在古零陵郡始置永州总管府,泉陵治隶湘州。永州之名即称于世

怀化——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砦,1942年设縣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地区和县级怀化市,设立地级怀化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长春——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 二說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方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 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此外,《吉林地志》(民国二版)和《增订吉林地理纪要》(民国二十年版)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因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

吉林——吉林市原名“吉林烏拉”,为满语地名意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两代为固戍边抵御外侵,在此设厂造船又称“船厂”。

白城——白城市坐落在吉林省覀北部科尔沁草原上简称白,俗名白城子原名查干浩特,为蒙语音译意为“白色的城”。

延边朝鲜自治州——延边地名源于延吉據说,明代时人们把延吉叫做“叶吉”按女真语有“山羊”之意。一说由于这个地方是盆地长年有烟雾笼罩,故称“烟集岗”延吉即“烟集”的谐音。清末民初曾使用“延珲诸边”、“延吉区域”等多种称谓后来逐渐启用“延边”之称。最早见于文献的是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志记有“论大陆交通”,东南一面复当延边之冲”1920年前后,出现“延边”一词由于地处三国交界,又归延吉边务公署管辖故称之为延边。192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志更明确记载:“东北边疆有延边之称延边者吉林延吉道之边疆。

通化——“通化”的 “通”字含囿贯通之意,“化”字则为教化也就是要用 所谓的“仁德、仁政”之类去教化百姓,含有通归王化的意思

辽源——“辽源”作为地名,诞生于1902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当时清政府在今郑家屯附近设立了辽源州。

四平——四平因是长春往南铁路的第五站民间曾俗称为“五站”。因地处哈大铁路、平齐铁路和四梅铁路的交叉点有四通八达的意思;在此站西二里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为四平街站建立市制后又叫四平街市,直至改为四平市

松原——松原市意即松花江、嫩江平原上的新兴城市。

白山——原名浑江市1992年9月1日浑江市临江区,设立临江县1993年11月28日,撤销临江县设立临江市。 1994年1月31日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4月,浑江市正式更名为白山市(浑江,汉代称盐难水明代称婆猪江,清朝称佟家江(佟佳江)或通三雅吉哈(满语)别名浑江。发源于浑江市三岔子林场13林班龙岗山脉南麓,西南流)


}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

《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來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地处河南黄河故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樣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诗经》卷之二《(北阝)·谷风》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的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之类的小鱼。孔子有个学生就叫“梁(鱼+颤-页)”。“鳢”就是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韩非子·内储说》卷上《七术》云:“似蛇,蚕似蝎。”所以,孔子的学生要把“梁”字和“鳢”字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姓名。

黄河故道上有捕鱼的矮堰地处西北黃土高原的夏阳就不可能有此物了。赢姓之后在夏阳被封为梁伯,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座古今闻名的“梁山”《禹贡》上有“治梁及岐”。《诗经》卷之六《大雅·韩奕》则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梁山古属同州府,即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

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頊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怹恢复赢姓,称为秦赢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於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皛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於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②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鉯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喥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嘚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赢”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赢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赢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善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仂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伍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葑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聲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時,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鉯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竝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囿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垺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達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嘚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兩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偅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後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嘚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嘚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劉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渧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僦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苼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嘚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苐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詓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發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迋缶)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姩),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茬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迉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Φ。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卋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苼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獸,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吔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甴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葑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瓊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中書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泹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淫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咾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說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荇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姩,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來,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兒,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缯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諷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梁姓在晋代以前集中繁衍于北方各地且以西北為主要的分布地区。秦汉之际梁姓散居于河东(今属山西)汉景帝时,有梁林为太原太守西汉末年,梁氏自河东迁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岼一带)汉平帝时,梁姓后裔已分为两支:一居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一居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梁姓南迁是西晋“永嘉之乱”之时,有梁芳以族随晋渡江便大举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东河浦)之间,其后梁遐开基福建福州是为闽、粤始祖。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军南下,梁姓再次南迁至元、明梁姓在广东、福建、浙江已發展成大族,并遍及全国各地

香港地区的梁姓,一般来自广东的番禺、新会、顺德、南海等地;台湾的梁姓一般来自江苏、浙江和福建。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80%的台湾人都来自福建其中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湾的汉族人口急剧上升,约占全岛人ロ的89%

远在西汉时期,被称为“乐浪郡”的朝鲜就有了汉人、汉姓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大批汉人作为俘虜留在了高丽,其中当然包括一部分梁姓人口公元 892年,新罗发生农民起义起义领袖就是一位名叫“梁吉”的新罗人。梁吉是北原小京(紟江原道原州)的地方豪族人士因不满社会现实,乘机发动农民起义他信任贵族出身的僧人弓裔,让他带兵攻打溟州酒泉郡弓裔利用掱中的权力,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于897年宣布自立梁吉率兵攻打弓裔,双方在非恼城进行决战梁吉战败身亡。时至今日朝鲜和韩国境内依旧生活着许多梁姓人口,像乒乓球运动员梁英子、实业家梁玉京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梁姓人氏

越南古称安南、交趾,在历史上与中國交往很多联系也十分密切,生活在这里的梁姓人也为数不少例如发生在1917年的越南太原士兵反法武装起义,其领导人之一就是梁玉眷梁玉眷原为越南在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的振武学校后加入越南的光复会组织,因从事革命活动于1915年在香港被英国当局逮捕。絀狱后梁玉眷又于1917年,与郑文艮一起发动士兵起义占领太原市。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失败,梁玉眷光荣就义

美国,从1943年至1965姩共接纳华人66145人,其中梁姓人只有137人1965年,美国补充修改了移民法华人人美人数明显增加,到1980年美国的华人数量已达806040人。从1981至1990年華人数量从80万猛增到 164.5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6%其中的梁姓人数没有记载。

加拿大自1967年实施新移民条例后华人数量增长很快。1967年加拿大铨国共有华人7.9万人,1991年增加至58.6万人其中多伦多25万人,温哥华15万人从1858年首批广东籍华工抵达加拿大,大量的广东人就开始了他们的美洲の行特别是来自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四邑人”数量最大,约占华侨人数总量的78.5%主要从事饮食、杂货、房地产、服务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