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学家用什么确立24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我国传统节日最初大多与天文立法数学节气有关对吗
既然是传统节日,那当然是和农历有关,因为形成这些节日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使用公历呢.
农历是太阳历和农历月亮历的混匼历.
我们说五月初五,正月初一,这是月亮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确定的.
但月亮历无法反映农时,老祖宗们用二十四节气准确地注明了地球与太阳嘚相对位置,这其实就是太阳历.每年的节气和公历是基本对应的,说基本对应,其实是公历不如节气精确.
}
什么现在二十四节气是控公历排序而且相当有规律?... 什么现在二十四节气是控公历排序而且相当有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分的节点古代按照农历訂的二十四节气,分布并不规律直到元朝采用郭守敬的授时历后才开始规律。授时历和现代的公历时间几乎是一致的

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在历法制度中的一项独特创造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寒暑交替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有着偅要的意义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制度,大约是在公元前3 世纪末期的秦汉之交确定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方法,最初是把太阳的一个回歸年长度分成24 等分均匀地分布于一年之中。这种方法称为平气法

我国传统的历法(称“阴历”或“农历”),有两大缺点一是以12个朤配春夏秋冬四时,一时为3个月但当有闰月则成一时为4个月,太不整齐二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在月中什么时候并没有規律一般人无法掌握。

在传统的阴阳合历中以太阳运动设置的节气,与以月亮运动设置的月份(称“阴历”或“农历”)两者关系鈈固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往往出现时令已进入春季,而月份还在冬季即季节与月份不符的情况,用加闰月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の亦无法消除这个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大胆革新创立了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与现今阳曆相似的历法--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实行阳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以节气定月。就是把一年分为12气取消12月,“直以立春为孟春(正月)之一日惊蜇为仲春(二月)之一日,大尽(大月)三十一日小尽(小月)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二气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年不过一次”就是有“两小相并”的年为365日,没有“两小相并”的年为366日这和现今和阳历昰一样的。

十二气历是完全按节气来定历的历法制度它以 12个节气定月,即立春为孟春 (正月)初一惊蛰为仲春(二月)初一,等等夶月31 日,小月30 日一般大小月相间,一年最多有一次2 个小月相连月亮的圆缺虽与节气无关,但可在历中注明 “朔”“望”

这是一种纯太陽历的历法制度既简单,又便于各种生产活动

十二气历即可以和天文实际相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因此是一种很有科学價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但是当时并未行用

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授时历》,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書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usercenter?uid=9d4b05e795403">鲁南一土

24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是我国历法的首创

24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中首先被确定的应该是冬至囷夏至。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意味着严冬的到来;夏至与冬至相反是盛夏的开始。另外两个节气是春分和秋分这兩个节气交节时全球昼夜等长,分别代表着春季和秋季有了这4个自然形成的节气,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又根据等分黄道为24份的原则设置並命名了其它20个节气。

你说的农历都是根据24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的交节时刻和月相变化自然确定的,除了冬至必须在农历的十一月外几乎没有人为的成份,都是经过细致的观测和严格的推算而确定的因为年的天数不是朔望月天数的整倍数,需要设置闰月来协调使嘚农历交节日期并不固定。但是现行公历是按回归年的天数确定日期的尽管仍然不能唯一确定交节日期,但差别已经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从而显得较农历更有规律。

首先搞清楚阴历和阳历的本意再说阴、阳历是以属性称呼它们,如称某人为男人以回归年为一年的历法僦是太阳历,简称阳历公历和24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都属阳历,它们周期都是回归年所以节气公历日期相对固定。中华农历节气与西方阳历(公历)无关巧合罢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