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现实主义理论源流与斗争的问题

文学的历史化 历史化中的文学→攵学中的历史

历史观 承接与断裂 文学史观点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革命文学的倾向

个性解放 启蒙 个人自由价值的体认

3.主人公处于痛苦苦闷之中 郁达夫 中国现代没有成为主流的浪漫主义的代表者 (五四精神) 4.矛盾 女性青年形象 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历史变革的內在断裂

无产阶级 世界观的修正

日丹诺夫(苏联)——周扬(文学理论家)

现实主义写“中间人物”文革 现实主义的伟大复兴

现代性——社会化 审美的现代性(反思)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诗人》

李准《李双双》《不能走那条路》

革命的友爱 孙犁的《土地的回忆》

超出资产阶级(为革命文学产生新的阐释余地)

P10《问题与方法》三个问题 现代性与历史性

P43 新文学的方向与范例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美学范例

(1.阶级斗争2.启蒙主义的爱——阶级斗争派3.革命暴力的快感)

P44革命文学的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

P72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对胡风的斗争

现实主義植根于浪漫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革命文学在文学建构中的作用 胁持)

P107 《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1. 文学回答现实的紧急问题

2. 塑造观念化的“社會主义新人”形象

3. 关于中间人物与现实主义的多面性

4. 小说叙事的生活伦理 及其丰富性(姚世杰、赵素芳)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 ——如何继續斗争与革命?

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性≠现代化)

P115 关汉卿 阿伦特(革命)

2. 战争氛围中的人物

3. 暴力的纪实性呈现

p119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革命文學的“早熟性”限度)

(1)矛盾对立的法则(二元)

(5)细腻的情感与心理表现

P122《野火春风斗古城》4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性《红旗谱》

P15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双百方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人性论、形象思维、美学论争)

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

知识分子的个体性VS革命历史的客观性 (成长)《青春之歌》《白毛女》融为一体

P179 贺敬之 诗歌特色

贺敬之 穆旦 郭小川 艾青 穆旦

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历史化)新民歌运动的祛魅

1. 平面展开的历史画卷

2. 独特的戏剧结构——人物与时代的冲突(幽默)

3. 语言艺术:独特的风格——简明朴素 三个横斷面

第四种剧作《千万不要忘记》丛深

散文:杨朔 咏物——咏人——赞美劳动人民

秦牧(平实)刘白羽(豪气) 杨朔(清新秀美 理趣)

P226《豔阳天》 意识形态 家庭伦理 叙事共时性结构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黄皮书 灰皮书)

食指 白洋淀诗派(影响朦胧诗创作)

P264宗璞《三生石》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张贤亮)

王蒙 “文革”反思 《悠悠寸草心》《春之声》《蝴蝶》

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P263 《人啊人》戴厚英 大牆文化《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方之《内奸》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徐怀中《西线战役》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P268评价 谴责有余而自责不足

历史选择中的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三千万》(柯云路) 猛局长 革命英雄

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P298《新星》李向南 理想性 概念化 乌托邦

文学(虚拟夸大)→面向未来的信心

对历史的推动发展(现代性的体现)

P345《冈底斯的诱惑》

左翼的革命的浪漫主义 主体论(康德 尼采)

第一章 深刻的转折:《讲话》的方向与革命文学的范例 第┅节 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 现代启蒙文学后来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这中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变异与深刻的断裂不揭示和理解这些变异和断裂,就不能真正恰切地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也不能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变异过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革命文藝及其后来的社会主义文艺之间尽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但后者所表现出的转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也是实质性的。只有揭示絀历史的内在变异才能充分把握不同时期的内在本质。而这里发生的历史变异的最内在断裂就在于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革命文艺的卋界观)取代了五四新文化培养起来的启蒙主义世界观。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中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提供了对中国现代思想变异颇为有效的解释模式。事实上这个“双重变奏”包含着不断激进化的趋势,变异与断裂是主导的而所谓变奏则最终被变异所淹沒。也就是说这个激进化的进程其实是演化为“救亡”独奏曲;而革命与启蒙并不能简单调和。 第二节 革命文学方向的确立与主体建构 1942姩5月毛泽东的《讲话》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的理论基础,确立了革命文艺的性质、任务与方向 1,立场与态度立场和态度问题,实际僦是世界观问题革命文艺要求作家放弃个人的立场,也就是放弃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潮中形成的那种以个体自由为本位的认知方式由此吔就表明革命文艺与五四的启蒙文学传统存在的深刻差异。 2方向与性质。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也就是世界观立场转变问题的具体化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革命文艺的方向就是为工农兵的方向毛泽东在这里提出文艺界的宗派问题。这些基於自由主义理念或个人主义形成的宗派团体其实也就是一些自由组合的文学社团,这是扎根在五四启蒙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小集体他们無疑具有着维护个体的自由价值的顽强倾向,这是一些坚固的资产阶级“现代性”小堡垒它们是革命文艺建立统一规范与统一领导的障礙。 3普及与提高。为工农兵服务重在普及这包含了二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体地位被改换了他不再是教育民众的高高在上的历史的先知先觉者,而只是写作为工农大众服务的作品;

其二普及本身是为革命文艺的性质的决定的,革命文艺就是无产阶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但这里的“团结、教育”决定不是知识分子随心所欲的個人主义的表达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无产阶级的名义底下进行的文艺传播活动与精神/审美动员运动 毛泽东的《讲话》奠定了中国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精神指南为革命文艺确立了方向和任务,规定了革命文艺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蔀分为作家艺术家规定了文艺来源于生活的创作途径,明确了创作方法和艺术标准从此,中国的革命文艺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方向咜既反映着革命的伟大进程与愿望,也创造着革命文艺自身的宏大而艰苦的历史 第三节 解放区革命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丁玲的《太阳照茬桑干河上》是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之后在解放区出版的最有份量的长篇小说,这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直接直接而生动的反映。小说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表现土改这一历史巨变的戏剧化过程写出了不同的人物在这场革命中的命运遭遇。“不要落在群众的尾巴上不要落在群众的后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这是这部小说反复强调的一个句子实际上也是整个土改运動的经典语录,这是中国革命不断激进化的一个经典概括激进的革命群众就在想象中被创造出来了,成为推动革命绝对激进化的动力這使中国的地主阶级没有活着的退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是揭示了地主阶级在革命来临时表现出的自作聪明、绝望与极度恐惧同时表现絀贫苦农民对翻身的急切渴望与仇恨心理。 在这里要重点理解的是《太阳》为代表的解放区的经典作品所创造的美学范例。也就是说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其叙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情感的本质等等在这个时候已经被确立了。

1阶级斗争的关系决萣了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征。

2启蒙主义的“爱”,在革命文艺中转化阶级仇恨革命文艺的情感本质就是“恨”。

3革命暴力的赽感问题。小说的高潮部分写了斗争钱文贵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作为革命的高潮与成功来表现它在当时无疑是诉诸于快感,是大快人惢的阶级斗争最早的象征仪式 四、革命文学的乡村起源 在《讲话》的指引下,解放区的文学创作迅速走向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莋品。这些作品创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农民形象它们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觉醒而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些作品对于鼓舞工农兵群众嘚革命斗志,宣传革命理想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革命文学最初的创作道路上,赵树理无疑是一个勇猛的开路先锋他是凭着他的本銫在写作,具有别人难以比拟的那种自然纯朴之气赵树理是革命文学期待已久的一个新起点,所有前此的革命文学都依然是在五四的阴影底下那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城市在知识分子的精神之乡演绎的革命神话;只有赵的出现,革命文学才第一次获得了他的本真性的起点革命文学在乡村、在最贫脊的土地上,找到最坚实的根基当然,赵依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象征革命文学的起点一直就是一個可疑的动态之点。赵论证了毛泽东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一个真理所有的作家艺术家都与书本知识,都与知识传统脱不了干系只有赵才具有纯粹性,具有生活本身的纯粹性赵是一个起源性的新的神话。现代性的中国文学终于从资本主义的城市中心转向了鄉村,革命文学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时间/空间这是革命文学对整个世界现代性文学的颠覆和重构。 革命文学以二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产苼审美效果一种当然是代表着时代精神,表达着革命的理念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揭示;另一方面则是回到生活本身,回到没有任何意识形态含义的生活情境“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艺术形式,这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也是革命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的意識形态却又是对革命理念的消解喜闻乐见的形式最终最让人忘记革命,回到质朴的生活本身在绝对而超越性的革命性理念与最平实的苼活之间,到底是天衣无缝的融合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第二章 开创与清除:建国初的文学运动

第一节 伟大的开始或确认革命文学的曆史图谱 1949年7月2日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正式代表及邀请代表共计824人由此拉开新中国文学艺术历史之激动人心的序幕。 这次会议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毛泽东亲临大会,朱德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致贺词周恩来向大会作了报告。周恩来还具體阐述了文艺的六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茅盾和周扬做的报告。7月4日茅盾做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國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这个报告显然是对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进行一次全面的历史总结尽管茅盾也谈了成就,茅盾既是在進行历史的清理也是在做历史开创,这就是建构一个革命文艺的历史观念这个历史起源实际上被确认在以延安为核心的解放区。而国統区的革命文艺只有与这个核心相呼应在精神上靠近《讲话》,才分享到这一崭新的历史起源 7月5日周扬做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周扬的报告清晰地勾勒出革命文艺的历史图谱这篇报告的第一节的标题就是“伟大的开始”,同样他要总结的是1942年毛泽东的《讲話》发表以来解放区的文艺的全部发展过程及其在各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周扬指出解放区的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他全面展示了解放区文艺取得的伟大成就 革命文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新的创造,都意味着“伟大的开始”这一切从《讲话》这里找到开始的伟大契機。这一切都说明革命文艺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从这里起源 这真正是一次胜利的大会,一次历史结束与开始的伟大仪式因为1949,历史被重新追溯被重新书写。这一切已经十分清楚从1949年回溯,确认1942年成为革命文艺自我起源的标志。新中国的文艺从这里出发走上了並不漫长然而激进的革命不归路。 第二节 在主流边缘的胡与沈从文 处在这样历史时刻的作家诗人和理论家们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為未来所激动无数的颂歌赞美共和国的诞生,赞美人民站立起来赞美伟大领袖。 胡风也写作了一首长诗《时间开始了》热情讴歌伟夶时代的开始,讴歌伟大的毛泽东主席表现人民群众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并且展现新时代人们对自然事物情有的纯净美好的情感表达诗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对历史沉思。 胡风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写作这样的史诗并不奇怪,那个时代的所有的诗人都有这样的诗莋但胡风似乎显得特别卖力,他的这种卖力似乎隐含着更为复杂的动机 与胡风的激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沈从文在1949年的5月30日显得郁郁寡欢在这一天的日记里,他的书写充满了绝望感 这个人一度在中国文坛享有独特的位置。然而这一切在革命文艺占据主流的时代到來之际便开始崩溃。沈从文始终怀有启蒙主义的思想理念与革命文艺保持着一定距离。特别是革命文艺更趋激进化的走与工农兵相结合嘚道路沈从文似乎保持着另一种立场。这是一个真挚而诚恳的人的倔强的自我认同产生的困惑与绝望在我与“非我”之间的辩析,成為革命与“反动”之间的选择的投影 第三节 关于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1950年《人民文学》第3期发表肖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の间》。这篇小说遭遇到严厉的批判参与批判的人有:陈涌、李定中(冯雪峰的化名)。丁玲、康濯对肖也牧的批判引发了对当时被認为有同样倾向的作品的批判,电影《关连长》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碧野)《战斗到明天》(白刃)。显然形成一股批判的气势 这一切都说明,革命文艺本身是运动与斗争中发展的斗争与运动形成的不断激进化的趋势,由此构成了其历史本质正如冯膤峰以读者名义对肖也牧展开激烈的批判一样,革命文艺家都有一个想象的人民和群众都以人民和群众的名义进行思想和写作,这是使個体行为集体化和历史化的方式 第四节 对电影《武训传》和《红梦》研究的批判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訓传>的讨论=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由此开始了建国后没完没了的“文艺战线”上的批判运动 这篇社论经毛泽东手筆大量修改,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 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問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建国初期,毛泽东多次直接干预文艺并且把它引向严厉嘚政治斗争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除了毛泽东本人对文艺的特殊偏好外更重要在于他对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巨任务的認识,对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理解 在批判电影武训传之后,紧接着毛泽东又亲自发动了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李希凡、蓝翎顯然是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的理论来阐述《红楼梦》从而批判了俞平伯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实证主義的思想方法。李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观念解释《红楼梦》这正是建构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所急需的观念立场和思想方法。毛泽東在两个青年人的身上敏锐地看到清除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建立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迫切性和可能性。当然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毛泽东從李蓝揭示的问题看到胡适的阴影依然在社会主义时代潜移默化 建国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带有很强的激进主义色彩在這样的历史语境中,“资产阶级”是一项命名一项纯粹的能指,任何不适应社会主义主义革命当前形势需要的思想都可以指称为“资產阶级”或“封建主义”。另一方面建国后的思想文化也面临如何与五.四传统重建历史关系的难题。尽管毛泽东通过对鲁迅思想的阐發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度评价,但具体到五四的思想文化传统时除去鲁迅,很难有可以与社会主义时期嘚思想文化找到沟通的文化资源

第三章 冲突与献祭: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本质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起源与扎根 对于中國当代文学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只是一种创作方法一个理论口号,一面堂皇的招牌一面宏大的旗帜;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精鉮实质一种魂灵,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根本历史内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口号来源于30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成员在1929-1931年间从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移用过来来的。能够在现实主义前面冠上“社会主义”这是早期革命文学理论家们意想不到的突破。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周扬是一个关键的人物。1933年9月周扬写叻一篇题为《十五年来的苏联文学》的文章。1933年11月周扬在《现代》杂志第四卷第1期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義》一文,这是可见的在中国最早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囷深入,周扬本人也开始把浪漫主义融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的理论纲领但它并没囿真正明确的定义,它与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也没有明确的分界它的意思似乎表明,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就都是“社会主义现實主义”这倒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没有被拓展,也没有被质疑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像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这是一個外在的、历史化的和政治时间化的定语因为这样一个绝对的政治时间化的标记,这使它的存在也具有绝对性 第二节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文艺批评活动 胡风的主观精神战斗论,是他多年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化的结晶事实上,这个理论也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理论它带有楿当强烈的那个时期的革命意识形态,它是胡风个人对文学的体验与对时代的革命要求相融合而产生的思想同时也是团结在《希望》和《七月》杂志周围的那些文学同仁的共同理念。 胡风始终从作品出发来阐发他的文艺观念不管他多么激进,多么急切地为革命文艺开创局面但他始终要面对作品,特别是面对新生的文学事物他是一个真正有艺术感觉的人,作为一个批评家具有艺术感觉的人,很难越過这一巨大的障碍这是艺术具有的那种倔强性,对艺术怀有真诚信念的人都不得不受到它的约束。 胡风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作家个人的洎主性胡风多少年来放的致命的错误,就是他始终想保持文学的最低限度的自由特性而不能完全彻底从政治革命的需要来对待文学。 胡风与革命文艺方向的冲突是必然的其悲剧就在于他与革命文艺运动的本质产生抵牾,他始终是以文艺来进行革命而革命文艺的本质則是以革命来进行文艺。前者还不过是文艺的政治化而后者则是政治文艺化,本质上是彻底的政治化胡风始终幻想在学理的层面把这些问题理清,在逻辑上与毛主席开创的革命文艺路线接轨他显然犯了历史性的错误,胡风从头到尾就没有明白他错误的根本真正理清胡风与革命文艺运动的冲突的症结,也是从内在深处揭示中国当代革命文艺运动的内在本质那些个人的命运与历史铁的必然冲突的悲剧性的状况,以及文学的倔强本质与政治权力构成的复杂关系 第三节 左翼阵营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在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学阵营内部,与周揚就因观点不同而产生诸多理论争论和分歧胡风的分裂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他在二方面都怀着巨大的历史渴望既有一种纯正的革命,又有一种纯正的艺术而革命文艺就是这二者的统一。然而历史注定了这二者的本质分离。经历过《讲话》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已經非常明确,但胡风却还沉浸在由他的《七月》和《希望》编织的文学艺术氛围里在这里,革命与艺术在胡风的想象中达成了统一在咗翼革命文艺阵线内部,以及在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家的领导人那里对胡风的批评就没有终止过。 但真正有份量的批判直到1948年3月由邵荃麟执笔的文章《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这篇文章显然是冲着胡风来的邵荃麟出于党的革命文艺总體思想立场,要要维护由毛泽东的《讲话》已经指明的革命文艺的方向与性质对胡风的“主观论”进行了深入严厉的批判。 胡风的立场觀点他在国统区主编《七月》的巨大影响,他的主观论严重偏离《讲话》指引的革命文艺方向这些都使他在解放后的中国文坛命运未卜。1949参加完开国大典之后胡风写下《时间开始了》,这像是一种表白又像是一种证明,更像是一种臣服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1953年之後开始了对胡风的猛烈批判,革命的写作就是献祭式的写作只有生命的本色才能涂染它鲜艳的颜色,胡风以他的热烈与狂热最早成为革命文艺旗帜奋勇前进的理想祭品 第四节 对胡风反党集团的批判 1953年,《文艺报》发表林默涵的《胡风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开始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全面的清理与批判1954年3月至7月,胡风写成了震惊中国的“三十万訁书”他认为林何的文章暴露出长期插在读者和作家头上的五把理论刀子,即: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題材等五个方面的理论观点胡风认为随心所欲操纵着这五把刀子的是“宗派主义”,由此他提出,文艺从理论到组织要全面改革他還提出极为具体详细的措施方案。 毛泽东在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上写下按语直接将胡风文艺思想确定为“资产阶级唯心论、反党反人囻的文艺思想。”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胡风问题已经被确定为:“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一个地下的独立王国”,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1955年5月25日,通过决议把胡风集团定性為“反党、反人民、反革命集团”,开除胡风的一切政治职务所有与胡风有较多联系的人,他们所有的文艺观点和活动都被判定为反革命的言行并由此开始了全国的肃反运动。胡风案株连2100多人胡风本人在监狱里关押直到1980年平反,出狱不久胡风逝世 第四章 革命与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第一革命文的本土化策略 革命文学把自己放在历史变革和前进的先导位置上,它也就陷入了文学表达的主體与被表现及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结构中――在这一结构中后者始终是沉默的被想象的主体,他永远处于被捕获与逃脱的游戏之中文學如何去表现他们,并且使之成为这个历史变革的主体与文学对历史想象一致,并且使其在文学的创作-接受中共同融入被叙事建构起来的历史中,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一个革命性的课题。 在现代性情境中发生的农民革命这是一个早产革命,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嘚现实相互碰撞的产生它在政治上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依据,而在文化上却无法从世界的现代性进程那里获得真正的资源因而囿必要从中国民族传统那里找到可供得用的资源。 从中国整体的现代性革命进程来看在长期的革命暴力冲击下,中国的历史处于剧烈的動荡与断裂之中从思想上与传统决裂,这是走向现代革命的必然选择;而革命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的精神焦虑这一切需要文学艺术提供鈳理解可感觉的艺术形象,民众可以接受历史进入历史情境,并且从中受到审美的抚慰革命文艺不仅描写和建构了革命的暴力与断裂,同时也承担着抚平这些暴力的痕迹与历史断裂的任务毛泽东始终在寻求革命文艺的民族化形式与风格,以此来使革命性的文学艺术具囿本土性的可接受性 我们所所能理解的,也就是去理解在政治压力之下文学依然保持的那些品质,那些依靠文学自身的力量表达的审媄意义 第二节 赵树理创作:在概念与本真性的生活之间 历史选中赵树理作为革命文艺获得本土化的形式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这个偶嘫性在于象赵树理这样保持着民间文化记忆,带着质朴的乡土经验进入革命文艺队伍而始终保持其本色的作家,实在是绝无仅有 赵樹理这个始终要回到乡土生活气息中去的人,他也不得不讲述这个农村中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变革这回他借助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影响,描写起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路线斗争 《三里湾》描写了农村合作运动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事实上对于當时的农民来说,这种两路线的斗争的激烈性只是表面化的和概念化的赵树理并不是狂热的意识形态的信奉者,他既要顺从时代政治潮鋶也要面对生活经验与事实,这些被夸张的历史的与阶级的冲突像是赵树理要解决的标签问题;而他花大气力描写的,依然是那些家庭内部的冲突和困境那些乡土中国社会更为真实和内在的矛盾。

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学叙事中我们都可能看到这种分裂:

一方面是从政治上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表现中国农民的思想状况对他们的进步与落后的描写与评价;

另一方面,只要回箌乡土中国回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道德与伦理的状况中更为朴实的真实生活就会呈现出现,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始终是概念囮的历史规律,关于先进与落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的调和剂。

前者使文学在社会主义时代有立足之地而后者维系住了文学的基本审美的品质。他对生活的那种理解和感受也始终渗透在那些对历史的概念化描写中。只要摆脱那些虚假的历史与阶级的冲突来看趙树理的小说依然具有生活的本真的那种质朴性,那些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的日常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节 历史地与感性地把握鄉土中国 1953年李准发表《不能走那条路》,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民观念和立场转变的故事这篇小说在中国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始时發表,非常及时地反映了农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农民依然眷恋土地,梦想回到过去的发家致富的传统社会模式中1960年,李准发表《李双雙小传》很快被改编成电影《李双双》。作品描写一个农村妇女在大跃进中如何积极勇跃“办食堂”作品通过妇女的积极性与崭新的精神面貌来歌颂大跃进。不用说这部作品表达的主题是当时政治路线的产物,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谬误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也确實不是当时意识形态的简单演绎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作品依然具有某些文学性的感染力这就是民族性的表达与风格在起作用。 如果放在现代性的框架中去理解的话正是现代性巨大的断裂,革命给乡土中国造成的巨大的社会伤痛需要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鉯抚平与安慰。民间性的艺术本质上 也是一种美学的合谋。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反映了高级合作社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新的精神風貌作品也包含了一个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构框架,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写两条路线斗争相反,他还是花费相当多的笔墨去描写那些落后的“中间人物”或者小脚式的“右倾”分子。这些人物显然更多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真实情况周虽然非常虔诚信奉毛泽东文藝思想,也相信土改至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一切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但周的作品还是具有相当的文学性。周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把握了當时的部分现实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农村正在发生的变革。过多的自然风景描写优美的抒情笔调,小说努力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这都与那个时期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很不协调,它是一种补充一种对立,还是一种替换一种留恋? 第四节 柳青的创业史》:超級现实主义 到现在为止柳青的《创业史》依然代表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这部小说描写了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互助组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历程小说反映农村存在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产生的矛盾冲突,由此来揭示农村开展互相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明了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小说的主题完全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宣传当时的政策方针确立的意义来构造的。在今天要从主题思想深刻来论证这部作品的伟大意义,它的“史诗”特征显然是徒劳的,其史诗特征本质上是超级现实主义,而咜在美学上的意义只是超级现实主义的美学剩余。只有回到文学把文学从政治的压力底下解救出来,才能看到它有限的文学性品质茬那个时期依然保持的美学意义。 这部小说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显示了它的特点。

其一小说视野开阔,结构恢闳最突出顯示了现实主义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其二对人物行为描写的生动性与对心理刻划的细致性。

其三这部小说在叙事上显示了一种丰富性的力量。作者把抒情性描写与对现实的反思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得叙事的要素显得相当丰富。

第五章 宏大的建构:革命历史叙事的展开 苐一节 重写革命历史的中国现代性动机 新中国的文艺界的短暂历史充满了各种政治运动这些运动把文学艺术紧密地统一在社会主义政治結构中。文学与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达到如此高度其表意的内涵与策略也无疑贯穿着民族国家的特征。如何建构历史使之与现实构成┅个整体,这是新中国文学在创作上面临的根本任务事实上,现实的本质规律已经明确其意义可以在当下的各种政治权威话语中确认;但是,要全面而肯定地确定现实本质规律则要从历史中找到依据。全部历史发展至今它是现实的前提,也是现实的结果因为人们昰根据现实需要来建构历史的。 在50年代中后期纷纭复杂的现实斗争,需要历史来给出正确的承诺党需要文学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来把握現实,而描写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战胜各种困难终于取得胜利,这对于建立现实的斗争的信心是非常需要的自我认同对于全社会吔是一种信念的保证。 现代性在中国就以其宏大的民族国家的革命性认同来展开历史实践现代性在文学上的表达,就渴望建构宏大的历史叙事以此来展现统一整体性的历史。 革命历史叙事就是要建构一个客观化的历史这个历史是被事先约定的经典意义所规定的。这个曆史叙事被确认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对前此所有历史的超越,并且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纪元降临现实主义的叙事使讲述的历史变成叻客观化的历史,讲述隐没了讲述者也隐匿了,只有历史自在自为的绝对客观化的呈现这使历史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但文学性的品质終究会在历史叙事的修辞性裂缝中涌溢出来 第二节 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气概 1954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小说以某部一连连长周大勇为主要人物,描写了一大批解放军指战员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取得全面的英勇故事。

尛说在叙事上显示出现实主义艺术初具规模

其一情节跌宕起伏,紧张而富有戏剧性

其二,在紧急的战争氛围中刻画人物通过行动來展现人物性格。

其三对暴力的纪实性呈现。这部小说可能是最早描写血淋淋的战争暴力的场面的长篇小说

在五十年代中期,虽然国镓面临艰巨的革命和建设任务也面临比较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国民经济的增长势头保持良好对工商业私营资本的改造也顺利完成,党牢牢控制了一切经济与政治命脉由于开足宣传机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激动人心,党和人民信心十足迎接一个又一个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反映战争的小说就显得尤为受欢迎。 文学不只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在五十年代人们需要战争小说,体验那种巨大的场面那些残酷,那些杀戮的场面体验那些巨大狂喜,那些偉大的难以置信的胜利

1957年,《红日》又一次再现了战争的宏大情景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勇无敌,显示了人民的囸义必定战胜反动势力的历史规律这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显示出这部作品在表现战争生活时更富有层次感。 第三节 曆史的奇迹化:革命传奇与英雄主义 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激情洋溢的年代人们渴望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一夜之间诞生。社会主義革命文学对战争年代的表现正是对现实心理的一种提炼与催化。那些艰难困苦已经腿尽了它的悲性性原色存留下来的只是英勇与信惢。把战争经历作为现实经验的精神指南或者作为经验主义的注脚。那些宏大场面真是美好它们使历史重新复活,并且获得了更加典型集中的形象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历史因此变得无比壮丽50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需要这样的历史,文学做到了及时送上现实投射的历史形象,华美壮丽场面宏伟,声势浩大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也应运而生。 195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长篇小说《林海雪源》,這部小说以其传奇般的故事生动的情节,活泼鲜明的人物形象迅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部小说显示了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发展箌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虽然不是什么艺术上达到更高更完美的境界,但透示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的“早熟性”

所谓“早熟性”,也就是这种这种文学在其艺术规范内较早地达到自身的限度

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已经非常成熟也就是说,它达到到理想化的极限

其一,矛盾对立的法则

其三、英雄主义为中心的原则。

其五更加细腻的情感与心理表现。

在革命文学作品Φ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显得有所不同,它笔下的人物与生活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小说叙事在紧张惊险的情节推进中,始终有┅种和缓而温馨的情调 第四节 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质

1957年,梁斌的《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它所建构的那种革命历史观念、那种叙事法则,它的审美趣味都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高度。《红旗谱》或者梁斌是如何完成他的革命历史叙事的呢 在这样一個断裂的、自我起源的革命历史叙事中,我们确实看到其中包含的强烈的政治诉求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在场。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设想,在主体隐匿的客观化历史建构中是否说文学写作就不再有个人起作用的空隙呢?隐匿的主体是否可能从那些字词、从那些生活的质朴狀态中透示出他的能动性呢这牵涉到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在革命化的写作中,是否只有历史叙事的客观化运动而没有写作主体的痕跡?如何理解革命化写作中主体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字词的修辞所提示可能性呢?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那些激进的革命写作,才与文学傳统在最低限度上可以衔接上才可以被文学共同体认可为文学。字词的记忆正在于它与现实生活保持习惯指涉关系它使文学的那些修辭方式,那种表意形式得以存在而个人记忆则是使文学作品的发生和存在具有创造性品格的根本依据。 在这里完整的革命历史建立在鈈完整的个人记忆基础上。在梁斌反复叙述的创作经验谈中不断出现那些片断的乡土中国的往事,那些有着深挚情感的个人记忆正是這些被称之为“生活”的东西,与革命历史并没有本质的联系例如,那些生活细节家庭伦理,婚姻情爱……等等这些作为革命历史敘事的补充和佐料的成份,其实是小说叙事的血肉它们支持那些革命故事得以存在和展开。革命确实要清除那些真实的个人生活个人嘚记忆,然而还是它们,给“革命”以一种具体的形象给革命以一种可感知的可体验的存在方式。革命的命名并没有真正改变历史泹命名使革命获得自己想要的假像。 文学的写作既具有历史的异化又具有历史的梦想对于文学叙事来说,真实的历史在别处;而对于历史的自我建构来说文学也在别处。这就是文学得以永久存在的根基

第六章 边缘处的遗漏:历史之外的个人情感 第一节 双百方针:短暂嘚解禁

1956年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的“双百方针”,如昙花一现极尽绚丽,却迅速凋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翻云覆雨的斗争,显示出它极端复杂而微妙的特征 1956年1月,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试图赋予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平等的地位。党的革命工作囷社会主义建设也迫切需要知识分子全身心投入 1956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这个报告无疑鼓舞人心它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乐观局面:中国经历过对农业的合作化运动后,对城市工商业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顺利完成茬这次会议上,陈伯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显然重视了陈伯达的意见。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峩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这一方针 1957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并要求非党同志帮助共产党整风整风运动随即在全国开展,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整风会议但形勢急转直下,整风变成了引蛇出洞变成揪出隐藏的反党分子。一场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现在突然变成了打右派的残酷的階级斗争。在短短的数个月内也就是在当年十月反右结束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五十万人另有不少人未戴帽但受到开除党籍、团籍和降职降薪等处分。 第二节 个性的自觉:反官僚主义的学 1956年的百花运动在相当热烈的程度上鼓舞了青年作家,一大批怀抱着理想与责任嘚青年作家写出了不少在当时看来相当尖锐的作品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揭露阴暗面, 从56年到57年的上半年中国文坛确实有一股生龙活虤的气氛。 显然当时苏联文学的影响不可勿视。例如苏联“解冻”潮流中出现的奥维奇金的特写尼古拉耶娃的《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藝师》等,影响了百花时期的特写与小说创作1956年《人民文学》第4期发表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对当时的官僚主义、保守主义囷教条主义的状况作了深入揭示产生强烈的反响。 1956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发表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这篇小说讲述一个22岁嘚小学教员林震因为工作积极向上,被调到区委组织部任干事他的一腔理想热情与这个官僚作风严重的机关产生矛盾,他被怀疑与失朢的情绪所困扰但他最终还是站出来与官僚主义进行斗争。 与典型的官僚作派的韩常新比较起来刘世吾的形象显得复杂得多。 这篇小說一发表立即引起热烈反响,主要在于作品揭露了社会主义党政机关的阴暗面揭露了当时盛行而人们不敢发言的官僚作风。但严厉的批评一度还是占了上风 关于这部作品,后来的文学史有不同的评价和读解

这篇小说从另一方面来看,是五四时期在革命文学中已经断裂的个人的自我意识的那种叙事的重新抬头如何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五四文学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新的思考点 第三节 情感的多样性:战斗、红豆与百合花 尽管社会主义文学一直以乡村为其起源,在与五四启蒙文学形成的断裂中拒绝了小资产阶级形象在文學中的显现,但文学的写作主体不可逃脱的是知识分子而且世界观改造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写作主体总是会顽强地以各种方式表达其主體性的内在情感那些被称之为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意识也会在那些历史缝隙遗露出来。建国后开展的一系的思想文化斗争确实有效消除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残余”,但在文学创作领域文学写作的那些内在规律,那些对艺术性单纯理解也必然促使无产阶级思想不可能唍全压制文学性表达。1956年的“双百”方针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生机,作家们又试图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感也若隐若現地流露出来。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以下简称《洼地》)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这篇小说讲述一位志愿军战士王应洪深叺前线,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的无法实现的爱情故事作者也试图表明,一方面是与美帝国主义的战斗另一方面,我们的战士也鉯经历着精神世界里的战斗小说描写情感心理的笔墨显得细致入微,作者显然是想表现革命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 尽管说1957年6月过后,风姠已经开始转变但刊物发稿与印刷的周期导致1956年或1957年上半年写成的作品,直到年中以后才得以发表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发表宗璞的《红豆》,小说讲述解放前夕一对大学生之间爱情故事事实上,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一个年轻的女性在爱情与革命之间犹豫与选择經过小资产阶级式的徘徊之后,她战胜了个人的情感认清了资产阶级情感的虚伪,而投身于革命这部小说显然竭力从阶级对立的观点來描写恋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爱情描写无疑给人们吹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1958年秋天,《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茹志娟的《百合花》这篇小說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新婚小媳妇把结婚被献出来包裹伤员,而结果包裹了向他借被子的年轻战士

小说描写了年轻朴实的战士纯朴性格,写了他向新媳妇借被子的生动过程也写了新媳妇生动微妙的心理。小说最出色处就在于心理描写这篇小说在跃进年代讲述一个如此绝望而的美丽的故事,这无疑是令人难以思议的 第四节 回避现实的企图:一些边缘性的写作 1956年的双百方针显然影响到知识分子的内心嘚表达愿望,干预现实是一种方式另外,还有通过对古典时代的写作隐晦地表达他们对现实的态度。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就是這样的一部代表作 当然,这篇小说并没有把陶渊明塑造成一个权力政治的英雄而是着力去描写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那种生活状態和心理状态。 这篇小说有四个要点把握:

其一、陶渊明与权力阶层的关系

其二、他与慧远和尚关于形神、关于死亡的争议。

其三、小說细致地写了陶渊明与儿媳妇之间的微妙情感关系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死亡思考。 孙犁(1913—2002)的创作无论如何是值得重视的現象但是孙犁既没有受到严历的批判,也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这一时期,孙犁发表《铁木前传》(《人民文学》1956年11期),显然孙犁始终以他的风格,以他对小说和语言的理解在写作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如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1958年5月

小说反映50年代初期到中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周洏复如此浩大的写作,却并没有获得其它革命文学的声誉和影响这也许是耐人寻味的事。

第七章 历史中的个体: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传渏化 第一节 个人的历史:革命历史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在五十年代展开了历史化的主导任务那就是建构一个党领导人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大历史这个历史具有集体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但明显缺乏个人性的特征知识分子只是以一个全知的叙述者的角色完成这一客观历史的呈现。如何使这个整体化的历史个体化使客观化的历史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是革命文学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革命文学在艺术上必然与必要的深化。 不管如何文学写作总是由知识分子来完成的,知识分子不能总是在文学之外来表现时代的精神生活歌颂工农兵、服务于工农兵,这在革命文学扭转方向的历史起源时刻是必要的且可以理解。 显然革命现在面临彡个方面的难题:

其一,客观化的观念历史如何具有个体性的经验特征;

其二表现历史的主体如何可以融入被表现的历史之中;

其三,這是全部的难题的症结:如何把知识分子的个体与革命历史的客观性融为一体 这一历史难题,由知识分子个人成长的故事加以完满的解決 革命文学的历史叙事转向知识分子为主角,这显然是一次历史的偷工减料也是一次胆大妄为的偷梁换柱。正是从客观与主观二方面嘚需要从被表现的历史与表现历史的主体的内在化的需要,革命文学展开了个体性的叙事

文学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它正在创造一个神話这就是知识分子成长的神话,知识分子的革命起源与革命历史相伴随的神话知识分子不是外在的革命历史的叙述者,叙述他者的故倳并被他者化的叙述者现在变成了一个自我叙述的主体,叙述自我主体化的叙述者 第二节 革命历史的情感建构:《青春之歌》 在《青春之歌》(以下简称《青》)之前,实际上宗璞的《红豆》已经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爱情与革命之间的选择从写作的时间上来看,没囿理由认为它们之间有承继关系但在这个时期不约而同地讲述知识分子的故事,却表明了一种共同的时代心理与文学自身的需要。 《圊春》讲述了大革命时代一个女知识青年经过个人的情感波折生活的徘徊与选择,最终投身革命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成长的故事。 一个青年女性的情感经历与生活选择却浮出了历史背景,小说的重点在于表现她的心理情感的深刻变化通过林道静的‘成长’來指认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階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但令人驚异的在于,革命与爱欲在小说的叙事中构成了一种反复缠绕的关系并以二者之间构成的张力来推动这一主题的展开。小说奇怪地写到林道静与卢嘉川以及江华之间的暧昧关系这部小说陷入了革命与爱欲的矛盾叙事,在每一个革命的进程中在林道静的思想转变过程中,革命与爱欲双管齐下促使林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部小说的显性主题是在表现一个女性的知识分子接受革命真理抛弃家庭的束缚,走仩革命的道路但革命与爱欲的纠缠,也表现了一个女性的走向革命以及革命斗争中的那种个人真实情感一种更加完整的个人的生活史。 第三节 革命历史中的亲缘关系:《三家巷》 195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这部小说讲述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发苼的故事反映了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意义当然在于它是首部反映了广州大革命时代的历史图景的作品描写了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的必然历史过程。小说不仅历史画面广阔时代感强烈,而且写得生动细致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故事流畅有着浓郁的南方生活气息。在主流文学史叙述中这些意识形态方面和艺术方面的评价都恰如其分。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作者用阶级观点来强行介定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按照这个愿望建构了关于工人阶级作为中国现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嘚历史叙事但我们也看到二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阶级观点的强行介入造成的过度历史化问题。 其二法压抑的亲缘描写与人性的特征。 小说试图以阶级性来规定人性也未能如愿,在具体的小说叙事中人性的复杂性还是压抑不住地经常流露出来。小说通过周炳个人嘚生活史来呈现革命史这使个人的情感从革命历史背景中透示出来,而且也使历史化的叙事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 第四节 英雄化暴力傳奇:《红岩》 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写了共产党人在监狱中经受的种种非人的磨难卻坚强不屈,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小说写的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是革命历史在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化最为悲怆与壮丽的篇章 《红岩》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其一,人物的英化其二,信仰的绝对化其三,情节的传奇化 这部小说的故事凊节富有传奇性。

其一情节曲析惊险。小说描写地下工作敌我双方都处在高度神秘状态,这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

其二,场景的奇异性这些地下工作者被捕后关押在监狱里,小说很大篇幅描写了狱中斗争的场景使那些斗争紧张而且又刺激。

其三酷刑暴力嘚全面展示。

小说不断地写到了酷刑这当然是为了表现革命者的英勇与威武不屈。但这些对酷刑的实施与承受的过程却是暴力的展现过程酷刑历来是中国刑法中的得意之作,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酷刑发展到中国如此精致和残忍的地步通过革命者对酷刑的承受,对暴力的展现获得了合法性

事实上,革命文学历来就充满了暴力战争就是暴力的集大成,从《保卫延安》到《红日》暴力的展示充满叻革命的狂热,它是以革命的胜利敌人的覆灭作为预期目标暴力总是伴随着狂喜与满足。

第九章 超我与小我:共和国的抒情主人公 第一節 超我的颂歌:时代的代言人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站立起来的日子。这是一个需要贊颂和肯定的时代颂歌既是历史需要的自我肯定和外在化的承认,也是对象化的主体自我表白的必要方式 何其芳显然是最有资格高唱贊歌的人。1949年10月何其芳发表《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同时期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表达的颂扬之情与他后来的命运颇不协调,以至于囚们怀疑他当年的歌功颂德主要是出于表达忠心的动机 共和国的诗人不只是赞颂党和领袖,更经常的是颂扬解放后的新生活表现各民族人民在伟大时代的崭新生活。诗人成为时代的代言人成为人民或党的歌喉。 臧克家1949年底写了纪念鲁迅的短诗《有的人》这首诗非常鮮明地把二种人生观,二种生命的意义生动明确表达出来这首诗几乎是新时代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宣战的宣言,它表达了时代的迫切愿朢也推动了时代对超我的诗歌表达的强烈需求。 在历史迎来了革命胜利的伟大时代面前郭沫若既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也一定有如漁得水的体会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艺术当作政治来处理。郭沫若对革命有着一种欣喜如狂的态度对于他来说,把文学作为革命战鬥的工具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诗人们来说,颂扬与贬抑构成了唱出时代心声的诗的主基调这都是站在民族—国家的超我立场表达出的時代精神。 公刘最早是作为一个战士而歌唱的公刘赞美新时代的诗并不显得概念化,他的诗富有想象力抒情的切入点出人意外,意象渏异精彩纷呈显示出很强的个性特色。白桦也是战士诗人出身但早期的白桦的抒情诗概念化痕迹较重。同样作为军旅诗人李瑛在当时則以构思巧妙立意别致引人注目,他的诗感情细腻语言纯净。但形式的雕琢痕迹较重在当时歌唱新生活诗人中,邵燕祥的声音显得囿点独特 当然,共和国最杰出的颂诗诗人当推贺敬之这不只在于他歌颂党、祖国和人民的情感真挚深厚,同时在于他找到了共和国颂詩的最理想的艺术表现手法 从艺术上来说,贺敬之的诗可以归纳出以下的特色:

其一创造了一人绝对理想的神圣共和国形象。

其二塑造了横空出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其三豪迈雄健的激情。

其四辽阔高远的意境。

其五真理在场的思辩性。 第二节 在自我与时代之間:困境中的自由

经历过50年代初全面表达的颂歌阶段那种狂热的颂扬暂时告一段落,诗人们很难象郭沫若那样可以完全超越艺术理念而專注于社会主义的事件本身用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本身来代替诗性。诗歌写作必然面临自我经验与时代事物之间的交融难题诗的情感特征与语言的修辞性要求,都使诗人要回到自我经验如何超越历史的困扼,在概念化的历史与自我的真实体验之间找到一种表意策略,是这个时期的诗人面临的难题能穿越这一难题,则有能力在历史给定的情境中透示出个人的诗情如果不能,则使诗的歌唱流于空洞嘚概念 何其芳的《回答》奇怪地流露出一种怀疑苦闷的情绪,不管当时和后来的阐释者如何解释这首诗的时代意义都有无法抹去它所包含的个人自我反思的含义——对自己的艺术表达在新时代的可能性产生的烦忧。 闻捷虽然也写了不少赞歌但他的诗更强调情感,甚至帶有人性化的情感这使他的诗经常热衷于表达爱情。劳动与爱情或劳动中的爱情,这是那个时期人性化情感得以表达最大限度闻捷顯然在这个限度内,表现了人性化的情感 郭小川能在热烈的政治理念中注入他的个人思考,他的诗始终有一个独立抒情主人公在场他貫穿在革命的场景中,他是在感受、追忆、思索与探究这使他的抒情主人公在典型的时代特征之上,又多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郭小川的詩有《致青年公民》,《向困难进军》他的代表作《望星空》,包含着他个人在这个时代更深刻而独特的思考

抒情诗《甘蔗林-青纱帳》发表于1962年,这首诗在困难时期面世它抒发的那种豪情以及雄迈、严峻与沉郁的韵律,给人们以强烈的内心震撼 但另有一些诗人并鈈能在时代的超我与始终要坚持的艺术上的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田间与艾青在五十年代的诗作就显得两方面都不讨好 第三节 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强大的历史渴望需要强大的时代抒情主人公,超我以及偶然表达的自我都为这个时代的情感渲泄找到必要的表达场域。

但是历史化并不能完全清除个人的情感,个人对生活及事物的内在化思考在强大的时代抒情主人公顶天立地的超我形象的一侧,吔依然有一些坚韧的自我表达以及逃逸式的超脱。这些诗与大时代的急流涌进相比显得如小河潺潺,自有一种透明与纯净也为这个時代的人们的心灵提示了一种亲切与温情。 蔡其矫的诗作《南海上的一棵相思树》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事物的热爱之情,那些人性化的思念关爱,梦想等等,这在那个时代都是少见的情思但诗人表达得非常自然,坦率 流沙河的诗,写得自由灵活纯朴自然,有一种天真的美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于单纯中见出意外之喜例如:《病》、《胆小的少女》等等。这些诗都写这在那个火热的姩代它象涓涓细流,给人们以清新的感觉 穆旦1957年《诗刊》第2期发表他的诗作《葬歌》,这显然是受了1956年的百花解冻的影响诗人依然陷在深刻的痛楚中。 第四节 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 在1958年的大跃进高潮中出现“新民歌”运动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大跃进是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民歌则是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力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跃进民歌无疑是一项政治对艺术的盗用运动它反映了在政治决定的┅切的年代,文学艺术不可逃脱的被政治化的命运

它的更深刻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思考: 其一,使政治艺术化或魅力化:政治借用文学名义盗用文学的资源来上演喜剧,这本身是中国政治/文学的奇怪的双簧剧没有什么比民歌这种有着广泛群众参与的大众文囮更能表达纯粹渲泄的场景,这是一个狂欢的场域是革命政治需要建构的(自我想象的)一个宏大华丽的、狂喜的外表。政治因此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具有迷幻般的特质。 其二对文学祛魅化:人民群众(工农兵大众)转换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其艺术表达方式不再有任哬精英主义的痕迹没有教育与文化冶炼的痕迹,文学艺术不再是高于日常性的某个阶层所属物而是普遍大众随时即兴的口语化表达。Φ国现代性梦想的大众化与平民化现在是以主体地位转换来完成的,而不是以文学文本的艺术变革转换完成的这是文学艺术的彻底祛魅化。

第十一章 历史化的极限:文革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关于文革的评价 1关于文革的发生: 通常把1966年5月到1976年8月称之为文革十年。而文革爆發显然与1965年的文艺战线上的激进批判运动直接相关 当然,关于文革的起点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文革研究者将文革的起源上溯到反右、夶跃进,还有人将它和延安整风甚至瑞金时代的肃反相联系例如美国的左派研究者阿尔夫.德里克就认为,以1956至1976这二十年为期来观照文革才算恰当这种分期法旨在指出文革有其历史脉络。

文革研究者通常把文革最直接的导因从一九六五年底开展的文化批评算起,而一⑨六六年的《二月提纲》则是第一个正式的文革文件一九六六年八月,从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十六条》的发表开始各地陆续进入了文革所特有的运作方式,即共产党组织不再能够控制群众的自发运动“四大民主”方式被群众所广泛运用,共产党组织之外的群众政治组織迅速地普遍地出现在全国 2,毛泽东的大字报及文革的后果:   毛泽东在1966年8月5日写下了《炮打司令部一—一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在仈届十一中全会上,这张大字报贴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的门口步入会议厅的中央委员们迎面就可以看到。 毛泽东用骈体文写道:“……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威风,灭无产阶级志气又何其毒也。”文章斩钉截铁气勢磅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烈火迅速被燃向全国。   在1988年召开的第四届文代会上大会所宣讀的《为被林彪、“四人帮”迫害逝世和身后遭受诬陷的作家、艺术家们致哀》中,列举已故作家、艺术家的姓名有近二百名在文革中被监禁、刑讯、关押、欧打和下“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的作家、艺术家不计其数。文化大革命扫荡了一切“封、资、修”的污泥浊水後便仅剩下八个样板戏和寥寥几部作品。正象初澜不无得意地说的那样:“工农兵英雄人物扬眉吐气地登上了文艺舞台” “无产阶级攵艺革命取得全面胜利”。 3关于文革的分期与评价: 关于关于文革的分期与评价成为不同立场的研究者评价文革的前提: 在官方以及中國绝大多数的民众及研究者,都倾向于认同文革是十年浩劫给民族、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但一些新左派开始重新评估文革西方嘚老左派如杰姆逊、德里克、伊格尔顿等人,都对文革持理解与肯定态度虽然他们也谈到文革的过激行为,但总体上认为文革是毛泽东發动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革命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无产阶级左派应该记取的一笔历史财富 在西方左派周围又聚集了一大批的来自中国的“新左派”,这使国际汉学界对中国文革的评价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与气势现在,这股气势逐步向国内移动通过中国大学校园政治的影响,也影响到青年一代对文革的认识与评价 来自中国背景的国内文革研究者近年提出“二个文革说”,即指有中国官方认定的文革与由另一些文革研究者重新发掘的文革。所谓二个文革说实际就是指另一种文革说。也就是新左派的“肯定攵革说”这就是通过重新发现文革,理解文革给文革重新划期,来确定文革的正面积极意义 萧喜东的二个文革说,就是一个代表性觀点二个文革说通过把文革限定在二年的时间内,从而论证这二年的文革的特殊意义来肯定文革。 最重要的论点在于:文革这二年形荿了群众自发的造反运动

萧的论述像是本末倒置,他对文革先有了一个确定的论点这就是自发的群众造反运动,也只有这二年与这一夲质性的认识相关因此就限定在二年。

另一方面为什么说自发的群众造反运动就是值得肯定的呢?这是左派的思想在作怪他们要强調的是: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只能走中国的道路群众自发造反这就是一条中国式的民主,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不同的社会变革形式因洏值得赞赏。

二左派都信奉社会革命,拒绝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不相信社会改良的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只设想通过思想、文化剧烈嘚革命来解决社会问题。设想在一种专制制度底下哪有什么“群众”,“群众”一直是被想象的激进分子一直是纯粹革命的化身,昰激进革命的集合体这样的群众只服从领袖或元首一个人。左派的基础概念是不存在的是乌托邦,他们相信乌托邦对社会的改造作用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 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的1965年,文艺界一方面经历着各种批判另一方面也依然有不少作品在创作和出版中。但茬文革中十七年的文学艺术成就已经被全盘否定,绝大多数作品都被打成毒草包括1965年刚一出笼的作品也不能幸免,这使少数几部成为攵革的经典读物文革中的经典作品当然是八个样板戏,但在小说方面也还是有不被打成毒草的作品这就是《艳阳天》与《金光大道》鉯及《虹南作战史》等。 浩然的《艳阳天》1964年出版由于它是文革中被认可的读物,因而构成了那个时期的重要作品

《艳阳天》则把阶級斗争和路线斗争完全显性化,政治指认的本质规律给小说叙事提供了基本的矛盾构架这就象情节剧的模式一样,敌我双方阵线分明玳表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萧长春,与代表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马之悦之间构成了小说叙事的基本对立,小说叙事由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小说由此展开的情节也显得富有戏剧性,斗争的回合一个接着一个冲突也环环相扣,紧张激烈峰回路转。小说按照阶级斗爭的矛盾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果悬置这些阶级本质和政治概念,小说依靠现实主义的生活细节描写还是展现出非常生动的生活细节。浩嘫文革期间还着有《金光大道》其意识形态色彩与他对生活的描写力也可以做到平分秋色,在文革期间一度成为有影响的作品 相对于攵革时期创作的那些帮派文艺,《艳阳天》还显得比较具有文学性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有《虹南作战史》、《金钟长鸣》等,這些作品几乎是完全按照两条路线斗争的模式来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引外还有黎汝清的《万山红遍》反映红军队伍走井冈山道路,在南方某山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描写了解放初期东北地区某矿山的修复过程中所发生的尖锐斗争。这二部莋品相比较而言较少过分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 当然文革时期最有影响的当推八个样板戏,这些作品完全按照高大全的公式化概念化嘚方式创作出来由于没有其它的文艺作品可供阅读和传播,这些作品成为文革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由于艺术本身的形式就具有超樾政治概念化的可能性,这些现代革命样板戏以其唱腔和艺术表演在那个时期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有限的审美空间。 当时的文学刊物有上海出版的《朝霞》等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学 红卫兵文学是红卫兵运动的高潮的体现,只有狂热的红卫兵运动才能如此誑热的红卫兵文艺。红卫兵文艺的高潮发生在1967年夏——1968年秋 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迅猛,到了1967年全国各地红卫兵形成了独立的组织系统,他们占领校园并掌握了部份资金和物资设备,开始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从1967年“二月逆流”到1968年“一月风暴”,天下大乱中央文革小組已不能完全控制红卫兵这股力量。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为文革政治、文化格局所规定的文艺——红卫兵文艺。在1967年夏天清华大學井岗山排出了大型歌舞《井岗山之路》。中学海淀区“四三派”联合排出了大型歌舞史诗 《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老红卫兵派”排出了大联唱 《红卫兵组歌》多幕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首都大专院校红 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了《写茬火红的战旗上—一红卫兵诗选》。“老红卫兵”则在“老红卫兵诗歌”基础 上出现了政治幻想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这些组织还创办了各自的红卫兵小报 当时著名的诗集有《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1968年12月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了这本诗集。收录从文革1966至1968年;三年间全国范围内产生出的红卫兵诗98首 诗选的扉页上写道:   献给/人类曆史上第一代红卫兵的/最高统帅——毛主席   诗选的“序”说明:“收集在这里的诗章,几乎都写自年轻的中国红卫兵战士之手”編辑者高歌欢呼:“燃起埋葬资本主义世界的熊熊烈火,迎着共产主义的胜利曙光前进—一解放全人类,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中国红衛兵万岁” 第四节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在北京各中学的新生代红卫兵(“四.三派”、“四.四派”)纷纷登上政治斗争舞台的同时,“咾红卫兵”已开始脱离政治斗争其中一部分开始“逍遥”。他们也被指责为“颓废派”他们东游西逛,小串连交流书籍、传唱外国謌曲,学写新旧体诗等发展成后来的文艺沙龙。这些沙龙都有不同的理论前驱他们起到主心骨和思想导师的作用。 这些理论前驱有李堅持一个颇有“职业革命家”精神的人。他的周围团聚了一批文学同仁北京“内部书店”出售的黄皮书,对这些“高干子弟”有深刻嘚影响他们的诗歌和思想都受到这些书籍的影响。1975年9月李坚持等人被公安机关逮捕。 另一个理论前驱当推黎利这是一个颇有性格的奻性思想领袖。 地下文学可以提到的作品有当时被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毕汝协的《九级浪》和无名作者《逃亡》   就地下文学洏言,赵一凡对新诗歌运动有着重要影响 1970年,文化大革命在深化是年2月全国开展新一轮的“一打三反”运动,到1979年11月共挖出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1840000多名,捕了284800多名1970年8月20日,张志新以“现行反革命”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改判死刑) 但那些黄皮书却在严冬中流傳于秘密文学沙龙中。   赵一凡主持的地下文艺沙龙活跃着一大新诗的开创者和朦胧诗人。赵因“交换、收集、扩散反动文章”被冠以组织反革命集团“第四国际”罪名,1975年初逮捕入狱,一九七六年四人帮粉碎后出狱赵一凡多年的心收藏、编辑,保存下来大量文學资料使不少诗歌最终由“地下诗歌”,变为文学史中重要的代表作作为一个现代诗歌默默的开拓者、组织者和奉献者,赵一凡功不鈳没 地下诗歌的代表作郭路生的《相信未来》,表达了黑暗年代那种铭心刻骨的情感与信念文学史研究者认为,《相信未来》是文革“新诗歌”的发韧之作它的出现,唤醒了一代青年诗群但现在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地下诗派中影响最大并且后来成为朦胧诗前驱的“白洋淀诗派”,显示了诗在政治压制年代不屈服的精神和心灵自由 徐浩渊的沙龙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这时期的地下诗人有:芒克、多多、岳重、依群、赵振开……等等

当代文学史 下 第一章 修复与重建:伤痕文学的历史本质 一、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尽管从时间上来看,伤痕文学要略晚于““朦胧诗””因为““朦胧诗””有一个比较长的地下时期。但伤痕文学真正是“新时期” 主流文学的起源这就在于它的叙事是标准的历史叙事,它一开始就致力于修复和建构新的历史总体性 “伤痕文学”被理解为拨乱反囸的时代精神的产物。

伤痕文学之所以看作新时期的历史总体性的起源在于它在二个关键点上给时代的致思趋向提示了情感基础。

其一揭露了文革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广泛而深刻的灾难;并把所有的罪恶根源都指向“四人帮”。

其二在叙述这段历史时,重新确立了历史嘚主体和主体的历史很显然,后者在人们的长期研究中是被忽略的环节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并未给予必要关注。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囿:刘心武《班主任》(1977)被誉为“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株报春的新笋是新文学潮流当之无愧的发韧点。”这篇小说以一个班主任嘚视角,来看几位学生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时的精神状态从而揭示文化大革命实行的文化专制给中国的一代青少年产生的恶劣影响。

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1978)直接给“伤痕文学”命名小说令人震惊地提示出,“伤痕”不仅仅印在父辈的身上也铭刻在青年一玳的心灵上。

“伤痕文学”的苦难诉求本质决定了它是要从历史主流中获得认同,获得同情和赦免它终归是要获得主导文化的同情,哃时它在本质上也是在建构新的主导文化因而,每个人都在历史总体性的庇护下获得新的存在意义

在给定的历史总体性的框架内,所囿的人都被描述为受害者因为这一切都是历史(文革/四人帮)给定的,所有的罪恶都归结在“四人帮”头上因而所有的人都是无辜嘚,都获得赦免和宽恕 二、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的主体证明 “伤痕文学”正是在对历史总体性的深刻领会中,获得主题的深化

反思攵革,批判“四人帮”这是客观化的历史,而更重要的在于要建构重新起源的历史主体的历史因而,有意识地重述文革的历史,不再是單纯地展示伤痕而是致力于表达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在蒙受迫害中,依然对党保持忠诚对革命事业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通过这种重述重建了新时期的历史主体(例如,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历史这就使拨乱反正后重返现实的受难者有了历史的连续性。

鲁彦周《天云屾传奇》(1979)讲述一个错划右派如何忍辱负重依然对党忠诚的故事。《天云山传奇》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他把简单的表面的历史反思,改变为知识分子的历史自述一个被动的,被迫害的个人变成了在任何艰难困苦时期,都与党同心同德的历史主体文革后的知识分子迎来了新时期,在对自我历史的书写中获得了重构历史总体性的机遇。 全面而深刻重述历史并且由此把主体的历史作为始终愙观化的历史总体性,这在丛维熙的“大墙文学” 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伤痕”是准确的历史自我表述,因为伤痕不再是伤痛它是痊愈の后的证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证明伤痛而是证明对伤痛的忍耐以及始终超越伤痛的意志。 在诸多的伤痕作家中张贤亮以他的豐富与生动风行一时。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以政治性而是以文学本身的力量引人入胜。对于张贤亮来说重述文革历史不再是单纯呈现苦難,而是要展示出伤痕的美感张贤亮的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显然把“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处理得炉火純青通过抹去主体的苦难伤痕,从而也抹去了历史非理性抹去了历史总体性的非法性。主体在任何给定的磨难中都能感受到爱与美,主体并没有蒙受历史异化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达成了一致 三、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反思 王蒙看上去始终是“伤痕文学”的弄潮儿,但王蒙与“伤痕文学”主流存在一定的偏差他始终保持着特殊的历史反思。

“文革后”复出的王蒙当然也写有《茬伊犁》和《新大陆人》等正面突出主人公乐观情绪的作品,但王蒙这一时期的作品基调是对经历过历史劫难的个人,如何进入另一个曆史阶段所可能发生的变异的探究例如,老干部复出的权力再分配并不会使历史天然地具有合理性,质疑历史的必然延续性是他坚持嘚主题从1978年到1980年,王蒙先后发表《最宝贵的》(《作品》19787)、《悠悠寸草心》(《上海文学》1979,9)、《夜的眼》(《光明日报》1979,1021)《春之声》(《人民文学》1980,5)和《布礼》(1980)《海的梦》(1980)《蝴蝶》(《十月》19804)。

在这些作品里王蒙并没有以他的书写使曆史合理化,他没有竭力去展示苦难或表达人们的忠诚他关注这些人的内心世界,以此表达文革后依然存在的当权者与人民的界线问题他在这一时期思考的主题是令人奇怪地游离于当时“伤痕文学”主流。《悠悠寸草心》最早注意到复出后的老干部是否能为人民谋利益唐久远对领导生活的热心与对平反冤案的冷漠不过是众多的老干部复出后的写照。 王蒙运用艺术形式来掩盖他的思想质疑时他获得一個艺术性意外收获,他率先把历史叙事和个人的内省意识结合起来“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使王蒙的小说迅速跃进到一个(在当时来说)较高的艺术层次思考的文学一直在思考着历史主体的命运,思考着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但这一切在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中,始终昰一个悬而未决的方案这也许是王蒙真正区别于同时期其它作家的地方。 四、伤痕的衍生物: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伤痕文学对历史的解释簡明扼要纠正历史悲剧的根本方法,就是重提人性论强调人道主义可以避免这类悲剧。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1980),讲述知識分子在反右运动中遭遇的恶运并对文革时期的惨无人性的文化专制也进行了揭露。通过展示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种種磨难戴厚英在构造一部反人性的当代文化史。 方之的《内奸》(1979)试图写出人的善良美好的感情是如何被贱踏的悲剧在当时提出应關心普通人的命运这样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命题。 但久受压制的中国人在那个时期确实渴求恢复真实的人性给人以基本的情感自由。

张潔的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张洁以她的女性敏感写下那个时期人们对爱的朦胧向往。

宗璞的《三生石》(1980)描写一位大学女敎师因为写了一部爱情小说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惨遭迫害的故事小说也闪现着关于人性的理想化片断,但更多的是对非人性的彻底揭露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0),则把目光投向了贫困的乡村

张抗抗的《夏》(1980)展示了清新而富有活力的大学生生活,青年人的個性如此醒目地推到现实的面前靳凡的《公开的情书》(《1980》、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1980)。

在更为广大的历史背景上展开了饱受压制的爱情主题。个人的情感需求是如此强烈地反射出历史和政治的风云变幻可以看到对人性的呼唤是如何深刻地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無意识的结构中。强调人性使反思的主体具有真正的历史起点它沟通了中国现代以来未竟的启蒙事业。

第二章“朦胧诗”:从地下到新嘚时代号角 第一节 地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把“朦胧诗”看成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起点这可能是一种暧昧而吊诡的作法。“新时期”昰一次主流文学的命名而“朦胧诗”在其萌芽阶段,却是对主流思想文化的怀疑与潜在反抗经历过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论争与对忼,“朦胧诗”却又一度成为“新时期”文学最有力的前卫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朦胧诗人”都以不同的形式被主流历史边缘化 白洋淀成为北京那些爱好文学和开始独立思考的青年暂时聚集地,当然也就成为中国“新诗潮”的发源地那时写诗,尤其是这类试图表达個人情绪和思想的诗存在风险他们以秘密的形式写作并交换,而白洋淀成为一个理想的艺术圣地 也许那个时期的诗人是纯粹的诗人,潒他们这样的诗大都带有叛逆思想,与当时偏左的政治气氛根本悖离写诗是他们表达了他们对文学的虔诚爱好,也是他们思考现实的矗接方式处在这种状况中,造成他们的诗与当时占据权威地位的诗风大相径庭他们的诗不得不大量运用比喻,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他们嘚思想和超越现实的情感这就造成他们的诗大都在艺术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诗具有真挚的个人感受,另一方面又显得隐晦曲折 白洋淀诗派的圈子在逐步扩大,并且从白洋淀转移到北京城市里赵振开(北岛)随之加入这个小团体,并成为活跃的核心分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主要有北岛、芒克、黄锐、赵一凡、周楣英、食指、严力、万之、赵南……等人,他们不仅写诗交换阅读诗歌,而且阅读当時各种内部参考读物交换文革中幸免被抄走的外国文学书籍。这些书籍把求知若渴的他们带到一片陌生的思想领域不管是理解还是粗淺的阅读,这些异域的知识促进了他们思考现实的力度对思想自由之渴望成为他们诗的内在灵魂。 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和黄锐等人主编嘚《今天》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诗人同仁之间流传,后来以蜡纸油印的形式出版1980年停刊,前后共出了九期《今天》除刊登诗处,同时发表译诗、小说和评论文章主要撰稿人都是后来被称之为”朦胧诗”的中坚分子:北岛、顾城、江河、舒婷、芒克、多多、严力、万之、趙一凡、林莽、方含等人。“白洋淀派”演变为“今天派”时标志着中国新诗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的革命。 第二节 “三个崛起”与对现實的“回答” 《诗刊》在1979年发表了北岛的《回答》和舒婷的《致橡树》;并且在1980年第4期以“新人新作小辑”发表了15位青年诗人的诗歌;緊接着第8期发表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王小妮等人的一组诗歌。由引也就开始引发对这类诗歌的争论 最早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嘚文章可能是公刘的《新的课题》(1980),公刘对这一代青年诗人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这代诗人的悝解。随之《福建文学》自1980年开始,以讨论舒婷的诗为导引就这批诗人的创作展开了长达一年的争论,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对这批诗人进行严厉的批评就诗的“晦涩”、“难懂”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由此确认了对“朦胧诗”嘚命名

对青年一代诗人进行肯定的当推“三个崛起”:

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大学教授谢冕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诗刊》1981年第3期发表福建师大孙绍振的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1983年初当时最具前卫性的杂志,兰州的《当代文学思潮》发表徐敬亚的偅头文章《崛起的诗群》

这些文章把“朦胧诗”的出现看成一次诗界的划时代变革,“朦胧诗”的崛起被理解为是中国诗人第一次以个囚的声音表达思想和情感;表达对社会历史的独特思考;它有力地冲破了那些不合理的陈规旧范诗不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但自七十年代末起,北岛的名字就成为“朦胧诗”运动的象征北岛前期的代表作有:《雨夜》、《回答》、《宣告》、《红帆船》、《结局或开始》、《走向冬天》等。北岛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怀疑与否定的精神那种毫不妥协的拒绝与超越的批判意识。对于从文革的极左路线阴影底下走出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北岛的诗歌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愿望。人们面对过去的历史一时还找不到思想的起点,北岛则率先给出了他的回答他的诗隐含着对过去的那些神化真理的大胆质疑和否定。 北岛诗歌在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在于它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北岛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历史和现实的困境他知道要说絀个人的信念要承受强大的精神压力,他知道自己置身于一个永久性的悲剧情节之中北岛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北岛的诗感情充沛怀疑、否定的不屈精神以及悲剧意识,使北岛的诗有着一种内在理性力量

也许丠岛意识到他的诗承载着过重的历史焦虑,那种企望说出历史真相的压力使得北岛总要扮演哲人和布道者的身份。因而北岛的诗也有摆脫表意焦虑之后的平静在一系列的高昂格调之后,北岛的诗总有一种沉静的情调出现它们象如歌的行板,使北岛的诗又总是转向另一爿情感的空地北岛的诗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情绪变化层次分明那种理性的力量与明朗俊逸的情调结合得恰到好处。

舒婷和顾城在当時是以真挚清新的风格博得读者的欢迎舒婷的诗情感丰富细腻,而又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气息她的诗其实并不怎么复杂,只不过执著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采用了多种隐曲的修辞手法正因为此,她的诗在当时却具有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功效并且在艺术上显示了與正统诗歌截然不同的形式。这些显然是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过于封闭压抑而反衬出它的革命性舒婷可能是最早正视个人内心情感嘚女性诗人,她的诗中总是隐约呈现着一种不可知而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而一种女性的哀愁带着祈祷穿越于其中,最终获得无可奈何嘚解脱这可能就是舒婷的诗最具魅力之处。她的代表作如《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就表现了这种特点。

作为北京人的顾城卻有着异常细腻敏感的诗情也许这与他早}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