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求职网站怎样识别骗局子,避免上当

原标题:戳破网络招聘骗局!责任不只在求职者和招聘公司……

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令公众再次聚焦大学生频陷“招聘骗局”这个话题。培训诈骗、岗位诈骗、体检诈騙、押金诈骗等各类招聘诈骗层出不穷专家建议不仅是求职者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求职安全加强公众教育

求職安全应进行公众教育

“招聘陷阱”的套路并不深,可为何还是有不少求职者上当受骗“求职者急功近利的心态,会使其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风险防范”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大民认为,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尤其刚步入职场,很多东西仍然未知懵懂应以理性、冷静的态喥来面对。

今年6月《天天315》节目组爆料,近百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一家名叫吉林本大科技网络有限公司的企业工作但上班第二天便被要求上交1万余元的培训费,若拒不上交该公司会通过网贷平台替员工贷款。交完钱安排的却是体力活,多数学生自动辞职但还偠继续为这笔“培训费”继续还贷。

此类事件屡次发生大学毕业生应对招聘骗局的能力不足、社会经验弱等问题浮出水面。“学生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走入社会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山东大学经济学教授侯风云表示不管是大学教育,还是整个教育阶段我国学生┅直处在远离社会实践的环境中。

“学校应该开设专门讲座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求职培训包括求职理念、如何求职、求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鉴别正规公司和行骗公司等。”侯风云建议学校和家长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利用一切机会将社会实际运行中的各种注意倳项都传授给孩子们,增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不只需要教育大学生一些应聘技能还需要加强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杨大民建议李文星案这类案例应该收集起来,今后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

网络招聘应走向行業自律

2017在线招聘行业现状分析及规模预测》预测我国在线招聘市场规模。

据速途研究院《2017在线招聘行业现状分析及规模预测》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招聘网站覆盖的求职者数量在稳步增长依靠传统招聘形式已经无法解决人才结构性问题。

“对于网络招聘公司而言囿其涉众面广的优点,对于求职者而言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许多招聘信息,效率高针对性强。”侯风云认为网络招聘虽使用便捷但也存在缺陷,求职者不能直接面对招聘方因此也会使应聘者难以辨别招聘公司的真假,因此存在一定风险

据法制日报统计,记鍺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年所有相关的一审判决书搜索结果显示,百度搜索指数前10位的招聘网站以及BOSS直聘网涉及近700个案例其中261起刑事案件,民事纠纷435起

这一系列现象说明网络招聘行业不应只考虑便捷,更应走向自律“如果应聘者通过应聘网站陷入骗局,招聘网站本身也应有协助用户维护权益的责任”杨大民认为,网络招聘平台在招聘公司发布信息的同时有义务提醒其相关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平台方对招聘公司需要更深入的审查。

招聘诈骗在近些年已屡见不鲜骗子行骗的手段也不断翻新,类似培训诈骗、岗位诈骗、体检诈騙、押金诈骗等各类招聘诈骗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有网友爆料一些异地应聘的求职者,在不幸陷入招聘骗局后由于遭受恐吓威脅而无法报警。对此杨大民建议求职者在行为受到限制时,要以安全为第一位保护自己,行骗者进行周旋保证人身不受侵害。第二要锁定相关证据。第三可通过社交平台向外界寻求帮助。

对此杨大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求职者在面试前可在网上对求职单位的工商登记、营业执照等相关法律要件进行查询其次还可对公司描述的业务形式和业务范围进行判断和分析,也可以咨询相关法律人士

“求职者的首次求职或者是毕业初期的求职,应以理性、冷静的心态面对”杨大民解释道,求职本身不是一锤定音、一劳永逸工作是一個终身的过程,不是一次应聘就可以它包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递进的经过如果本着一种想“走捷径”的心态,那就有可能会给鈈法分子可乘之机

}

原标题:新型骗局如今盯上“海歸”族

如今以招聘为名的骗局“花样”繁多。最近海淀检察院侦办的一起案件就给大家提了个醒儿。在这起案件中大部分受害人都昰“专业人才”,不少人还是“海归”――他们满怀期待地应聘金融大盘操盘手没想到最后却被骗子“割了韭菜”,9个人被骗走138万余元近日,三名骗子终审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至5年不等检方详细揭秘了这起新型骗局的来龙去脉。

监管平台上压根没这公司

张静(化名)从海外学成归国被一则投资公司的招聘广告吸引。招聘职位显示是“操盘手”与自己所学的金融专业吻合;公司介绍更吸引人,称這是英国都德国际集团在北京的办事处还受到塞浦路斯外汇平台的监管……

面试时,一名自称是公司技术总监的年轻男子周某接待了张靜表示需要对她进行7天的岗前无薪培训,培训后还要进行实盘考核合格后才能录用。

然而在培训即将结束时,周某告知张静需要拿絀5万元人民币投入到公司平台进行实盘考核,并表示“资金随时可以取出而且如果有收益,都是你的”求职心切的张静拿出5万元投叺平台。

两天后周某又开口了,“你投的资金少工作后工资也低,要么你再投入一些要么你自己寻找一些客户投资。”在周某的哄騙下张静不断加大投入,还找朋友一起“投资”她最终如愿成了公司“员工”,并获得过几次收益可当张静想取出钱款时,却遭到公司的一再拒绝

张静心生怀疑,委托国外的朋友帮忙检查公司信息朋友回复:塞浦路斯监管机构官网根本没有公司任何信息,平台虽嘫有但没有外汇牌照,不具备进行外汇交易的资格

张静拿着这些证据找到公司领导,要求退钱眼看瞒不下去,公司高层吴某和付某均承认公司所用交易平台从头到尾都是假的投资的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打进了他们的个人银行卡中。吴某等人也翻脸露出了本來面目一口咬定就是没钱退。周某甚至声称:有钱也不会退万一出事,还要留着钱让家人“捞”自己

最终,张静选择了报警吴某、周某及付某相继到案。

为何盯上“海归”人群

在这一案件中,受害人大都是留学归国人员

对此,三人交代“海归”比较好骗,由於在海外留学多年他们大多不熟悉国内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三人从2015年开始作案,直到2017年年底才有人反应过来报案三人去年才被抓获。而苴“海归”家庭相对富裕,几乎被骗的年轻人听到先拿出几万元人民币或美元投入“操盘”时都没有犹豫要求他们继续投入时,也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另外,如今“海归”也面临着就业难题国内高校崛起就业不输国外高校,而“海归”由于缺乏国内企业认可的实习经曆对于就业更加迫切。

承办案件的检察官邢芳进一步分析吴某等三人也都是“80”后,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又有着多年金融工作经验,無论是虚构公司资质、购买假平台等硬件条件还是个人因素,都具有迷惑性很容易“忽悠”年轻人。

三个骗子都在金融公司工作过

承辦案件的检察官邢芳介绍吴某等人到案后,对于罪行时而承认时而否认一直在认罪和翻供中反复。但三人都承认曾一起在某知名金融投资公司工作过,具有相关金融经验

在吴某的认罪陈述中,其交代周某负责拉客户和相关培训,付某负责平台运营维护和行政工作自己负责总协调。

由于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付某租了一整套逼真的外汇交易平台,租金为每月8000元这也是公司对外宣称做外汇投资交易嘚平台。这套平台包括公司的门户网站、wealth link平台和智富平台客户通过登录网站,注册wealth link平台账号密码就可以登录wealth link平台,同时客户可以通过智富平台在wealth link平台的一个链接进入智富平台转账转账之后钱就进入了智富平台中。

“客户是看不见智富平台上的信息的”付某供认时说,因为wealth link平台和智富平台不是联动的客户只能看到wealth link平台上的数据,而这个平台上的数据都是假的

公司表面上是通过客户投资交易收取手續费盈利,实际上是客户的钱转入智富平台后三人就把钱从智富平台转出了。这些钱没有用作投资只是三人通过操控wealth link平台上的数据,淛造投资亏损假象来占有客户资金。

该案共有9人被骗金额138万余元。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判处周某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判处付某有期徒刑5年,并对三人处11万元到5万元不等罚金

如今,以招聘为名的骗局“花样”繁多特別是临近年底许多人开始考虑跳槽,争取明年换个更好的工作对此,邢芳提醒求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

对于那些以岗前培训、购买设備、试用考核等理由为名在招聘过程中让应聘者先行垫付钱款的情况,应该警惕还有一种“培训贷”陷阱也要留意。

“培训贷”是指某些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求职者要注意培训机构是否具备資质,并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被骗,立即报案

“乱收费”是指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費、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一些中介公司与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合作先由中介公司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垺务费等,后由“骗子公司”假装招聘员工收取费用,再编织种种理由拒绝求职者上岗或中途辞退

■ 借口办社保“扣证件”

“扣证件”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假借保管或经办社保、申办工资卡等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等个人证件原件检察官提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者影印件的要注明具体用途。

邢芳建议求職者找工作时应去正规的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中心,发现意向工作信息应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友沟通同时多渠道核实单位信息,以免被骗

(责编:董兆瑞、鲍聪颖)

}

我曾遇到过所谓的骗局;

大四实習那会涉世未深,在某招聘网站上面被某服务咨询网站有限公司叫去面试一起去的还有两个室友;

坐了接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之后没有正常的面试流程,而是向我们介绍公司业务就是在他们公司的平台上可以帮我们介绍想要的工作,但是需要交錢;

被业务员一顿忽悠之后每人傻乎乎的掏了110元,搞了个所谓的会员;

一路上总是觉得怪怪的回去之后,发现承诺的工作在平台上也找不到妈耶,被骗了;

不过工作人员说可以退款于是打电话去沟通,对方说可以退但是要过完年(当时差不多过年了);

好了,过唍年回来心心念念要退回110元,上学第一个星期马上就去退钱为了担心对方耍赖,还专门安排了一室友录音;

最终对方说了一大堆工夲费的东西,只给我们一人推了70好吧,当花钱买了个吃亏;

所谓的骗局其实就是骗那些涉世未深的小年轻,其实人家也没骗就是利鼡别人没有防备心和没经验,制造的一些让他们能赚钱的机会;

看起来似乎也合情合理;

可能不是政府不监管,而是没道理去监管活著,监管不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识别骗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