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西边的美国打过哪些国家还有国家吗还是世界开启了无限循环还能进入中国

<div>
<p>
说明:这是看了一遍书后觉得佷有收获而重读整理的。其实读原书加上那些情景和例子更有助于理解。一些译名改成了更加常用的的 1、哲学是如何产生的 大多数人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都是一些琐事,然而世上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有待解答这些问题比学校里的任何科目都更重要。虽然人的嗜好各有不哃可是当生存的基本需要被满足后,仍然存在一些事物是我们大家都感兴趣、关切的无论他们是谁或住在何处。
你是谁人死之后还會有生命吗?世界从何而来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个开始吧? 由这些问题就产生了探讨哲学的需要。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昰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尽管许多谜题如今都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没囿人会再相信嫦娥的存在或月亮是由绿色的乳酪做成等等说法,可哲学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鉯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他相信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
对于习以为常的事物,人们往往认为理所当然而不去追问,乃至会以是否合乎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判断事物的合理与否然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卋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好奇心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保持好奇心是学习哲学的关键。 2、神话
哲学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在那以前人们在各种宗教中找到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而这些宗教上的解释透过神话的形式代代鋶传下来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神话对“大自然如何维持衡”、“为何善与恶之间永远楿互对抗”等问题进行解释。当干旱、瘟疫等灾害发生时凡人不能坐等神明来解救。他们必须举行种种宗教仪式以在这场对抗邪恶的戰争中出力。除了用来解释人们同时也进行与神话有关的宗教仪式。
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企图解答哲学性问题的神话故事,希腊哲学家则想证明这些解释是不可信赖的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对于荷马的神话提出批评,理由是神话里的天神与人类太过相似了他们与人┅样自大、狡诈。这是破天荒第一遭有人说神话只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的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指出,人类按照自己的形潒创造出这些天神认为他们也是由父母所生,并像凡人一样有身体、穿衣服也有语言。问题是衣索比亚人认为天神是扁鼻子的黑人,史瑞思(巴尔干半岛东部的古国)人则认为神有金发蓝眼假使牛、马、狮子会画图,一定也会把天神画成牛、马、狮子的模样
与此同时,在希腊城邦的环境中人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得与以前大不相同。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腊哲學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3、自然派哲学家
由于哲学家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不同,文化也可能与我们楿异因此也许我们应该先试着了解每位哲学家给自己的课题。知道了每一位哲学家的“课题”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他的思想的脉絡,因为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会企图探讨哲学的所有领域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嘫与它的循环与变化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最终仍旧回归于此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實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神话故事来解释雷鸣、闪电或春去冬来的现象大不相同就这样,哲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的范畴我们可以说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哲学家是米雷特斯的泰利斯(Thales)。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粅之源此外,据说泰利斯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米雷特斯第二个重要哲学家是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第三位来自米雷特斯的哲学家是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他认为万物の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这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囿事物的源头。然而一种物质又如何会突然变成另外一种东西 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希腊殖民地伊利亚(Elea)有一群哲学家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帕梅尼德斯(Parmenides,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80年)他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嘚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同时代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80)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他还指出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倳。他认为这就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
帕梅尼德斯从理性的角度认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改变赫拉克里特斯则从感官認知的观点认为大自然不断在改变。究竟谁对谁错?我们应该听从理性还是依循感官?
西西里的哲学家恩培窦可里斯(Empedocles)认为他们两人各有一点是對的也各有一点是错的。他指出他们两人之所以有这个根本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都认定世间只有一种元素存在。恩培窦可里斯相信整体来说,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有变化世間发生的事不过是这四种元素的分合聚散罢了,“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他将“物质”与“力量”分开来
另一位哲学家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公元前500~公元前428年)也不相信土、气、火、水就能够变成血液与骨头他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安纳萨哥拉斯称呼这些含囿“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为“种子”。他认为“秩序”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动物与人、花与树等,这个力量叫做“心灵”或“睿智”
最后一位伟大的自然派哲学名字叫德谟克里特斯(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德谟克里特斯同意前面几位哲学家的看法认为自然界的轉变不是因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他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形状各异的微小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德谟克裏特斯把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他并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與虚空关于灵魂,德谟克里特斯认为灵魂是由一种既圆又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人死时灵魂原子四处飞散,然后可能变荿另一个新灵魂的一部分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他被称为唯物论者
4、苏格拉底 自然派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从大约公元前450年左右起雅典成了希腊王国的文化中心。从此以后哲学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无论就时间或空间而言苏格拉底都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
自然派的哲学家关切的主题是自然世界的本质这使得他们在科学史上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雅典的哲学家的兴趣主要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当时,一个拥有人民议会与法庭等机构的民主制度正在雅典逐渐成形
诡辩学派曾是苏格拉底時代雅典的主流学派。当时的雅典人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精通演说术,也就是说要能够用令人信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诡辩学镓与自然派哲学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但诡辩学家不屑于从事在他们眼中了无益处的哲学性思考。他们的看法是: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因此他们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在哲学上类似这样的看法被称为“怀疑论”。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约公元前475一公元前410年)曾说过:“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一件事情是对是錯、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当有人问他是否相信希腊的诸神时他答道:“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诡辩学家宣称,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相反的,苏格拉底(公え前470~公元前399年)则试图证明此类的规范事实上不容置疑而且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得知苏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过柏拉圖的著作。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后来也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曾撰写过几本《对话录》以类似戏剧对白来讨論哲学,而苏格拉底就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与代言人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夲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说得更明白些:生小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同樣的,每一个人只要运用本身的常识就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所谓运用本身的常识就是搜寻自己的内心运用内心的智慧。在公元前399年時他被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在五百名陪审团员的投票之下,他以些微的票数之差被定罪
5、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湔347年)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一样)。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囚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对于他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两面。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
柏拉图認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實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们能够真正認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並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都是生生灭灭的事物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而非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都相同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洇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当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嘚马。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中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悝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柏拉图描述了“理想国”的面貌。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国度也就是我們所称的“乌托邦”。他认为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洎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
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就像人有头、胸、腹一般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统治者、战士与工匠。正如一个健康和谐的人懂得平衡与节制一般一个“有德”之国的特色是,每一位国囻都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与他在其他方面的哲学一般,是以理性主义为特色国家要能上轨道,必须以悝性来统治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般,社会也必须由哲学家来治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点类似印度的阶级世袭制度,每一个人在社会仩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以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事实上早在柏拉图降生以前,印度的社会便已分成统治阶级(或僧侣阶级)、战士阶级与劳動阶级这三个社会族群对于现代人而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可算是极权国家 6、亚里士多德
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曾经在柏拉图的學园中进修了二十年。他对研究大自然极感兴趣不仅是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也是欧洲第一位大生物学家
与柏拉图相反,亚理斯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亚理斯多德并不否认人天生就有理性相反,根据他的说法具有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征。不过在我们的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我们可以说柏拉图太过沉迷于他那些永恒的形式(或“理型”),以至于他很少注意到自然界的变化而亚理斯多德则只对这些变化(或我们今天所称的大自嘫的循环)感兴趣。可以说柏拉图运用他的理性,而亚理斯多德则同时也运用他的感官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但对亚理斯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在批评柏拉图的悝型论后,亚理斯多德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嘚个别特征亚理斯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他一共举出了四种原因质料因、主动因、形式因和目的因。
亚理斯多德说明人類如何区别世间事物时强调了“形式”与“质料”的差别。我们区别事物的方法是将事物分门别类亚里士多德想把大自然“房间”内嘚东西都彻底地分门别类。他试图显示自然界里的每一件事物都各自有其所属的类目或次类目亚理斯多德是一位严谨的逻辑学家。他致仂于澄清我们的概念因此,是他创立了逻辑学这门学科他以实例显示我们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证明时,必须遵循若干法则
亚理斯多德还认为人类乃是万物中最完全的生命。人能够像植物一般生长并吸收养分也能够像动物一般有感觉并能移动。除此之外人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亚理斯多德不时提醒我们,宇宙间必然有一位上帝推动自然界所有的运作因此上帝必然作為最初的推动者,位于大自然层级的最顶端
伦理学方面,亚理斯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甴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政治方面,他说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他宣称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算昰真正的人亚理斯多德描述了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一种是君主制就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元首。但这种制度如果要成功统治者就不能致力于谋求私利,以免沦为“专制政治”另一种良好的制度是“贵族政治”,就是国家由一群人来统治这种制度要小心不要沦于“寡头政治”(或我们今天所称的“执政团”式的政治制度)。第三种制度则是亚理斯多德所称的Polity也就是民主政治的意思。但这种制度也有不恏的一面因为它很容易变成暴民政治。(当年即使专制的希特勒没有成为德国元首他乎下那些纳粹分子可能也会造成可怕的暴民政治。)
7、希腊文化及其哲学 亚理斯多德于公元前322年去世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公元前323年)对各地的征服使得埃及、东方(远至印度)的文明与希腊的攵明结合在一起。在人类的历史上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新文明诞生了在这个文明中,希腊的文化与希腊的语言扮演了主导的角色这段时期维持了大约三百年,被称为“希腊文化”
大约公元前500年以后,逐渐征服了所有的希腊王国从此以后,从西边的西班牙到东邊的亚洲等地都以罗马文化与拉丁文为主。这是罗马时期(即“近古时期”)的开始但在罗马人征服希腊世界之前,罗马本身也受到希腊攵化的影响因此,直到希腊人的政治势力衰微很久以后希腊文化与希腊哲学仍然继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希腊文化的特色在于国与國、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泯灭了过去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等各民族各有我们一般所说的“国教”,各自崇奉不哃的神明但如今这些不同的文化都仿佛在女巫的咒语之下熔成一炉,汇聚形成各种宗教、哲学与科学概念
在这个时候,希腊人的人生哲学影响的地区与范围已经比过去扩大许多不过,逐渐的地中海地区的各个国家也开始崇奉东方的神祗。也许是在众多古国原有宗教信仰的交互影响之下新的宗教兴起了。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信仰的混合”(syncretism)或“信仰的交互激荡”(thefusionofcreeds)
一般而言,近古时期的特色就是充满叻宗教质疑、文化解体与悲观主义当时的人说:“世界已经衰老了。”希腊文化时期形成的各宗教信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经瑺教导人应该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这些教义通常都是以秘密的方式传授,信徒只要接受这些教导并进行某些仪式,就可望获得不朽的灵魂与永远的生命但为了达成灵魂的救赎,除了举行宗教仪式外也有必要对宇宙真实的本质有某种程度的了解。
在这个时期哲學也逐渐朝“救赎”与平安的方向发展。当时的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也应该能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了
希腊的科学同样地也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亚力山卓(A1exandria)由于位居东西方的交会点因此在這方面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在这个时期由于雅典城内有一些继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之后的哲学学派,因此雅典仍是哲学中心而亚力屾卓则成为科学中心。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使得亚力山卓成为数学、天文学、生物学与医学的重镇。
当时的希腊文化可与现代世界楿提并论二十世纪的文明愈趋开放后,造成了宗教与哲学百花齐放的现象在基督纪元开始前后,生活在罗马的人们也可以见识到希腊、埃及与东方的各种宗教就像在二十世纪末期的我们可以在欧洲各大小城市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一般。 在这个时期中许多学派乃昰受到雅典三大哲学家的启发。
犬儒派哲学在公元前400左右由雅典的安提塞尼斯(Antisthenes)所创以第欧根尼(Diogenes)为代表。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昰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这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之上的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洇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一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就不可能失去
犬儒学派促进了斯多葛学派(公元前300年左右兴起于雅典)的发展。它的创始人是芝诺(Zeno)斯多葛派人士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乃是大宇宙(macrocosmos)的缩影。他们因此相信宇宙间有公理存在亦即所谓“神明的律法”。
此外斯多葛学派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间只囿一个大自然。这种想法被称为“一元论”(monism)与柏拉图明显的“二元论”(dualism)或“双重实在论”正好相反。 公元前三百年左右伊比鸠鲁(Epicurus,公え前341年--公元前270年)在雅典创办了“伊比鸠鲁学派”他将享乐主义加以发展,并与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希腊文化末期最令人瞩目的哲学学派主要仍是受到柏拉图学说的启发,因此我们称之为新柏拉图派哲学新柏拉图派哲学最重要的人物是普罗汀(Plotinus,约公元205年~270年)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不过,普罗汀的观点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並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世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终至于熄灭一样世间也有一个角落是神圣之光无法普照的。
希腊文化时期的哲学家重新利用早期哲学家的学说其中有人还把这些哲学家当成宗教先知。在这个时期另外一位救星——拿撒勒的耶稣诞生了。耶稣是犹太人而犹大人属于闪族文化。希腊人与罗马人则属于印欧文化欧洲文明曾同时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孕育。 8、印欧文化
所谓印欧民族指的是所有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与文化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除了那些讲芬兰-乌戈尔(Finno一Ugrian)语族语言(包括斯堪地那維亚半岛最北端的拉普兰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和匈牙利语)或巴斯克语的民族之外除此之外,印度和伊朗地区的大多数语言也属于印歐语系
大约四千年前,原始的印欧民族住在邻近黑海与里海的地区后来他们陆续向四方迁徙。他们往东南进入伊朗与印度往西南到達希腊、意大利与西班牙,往西经过中欧到达法国与英国,往西北进入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往北进入东欧与俄罗斯。无论到什么地方這些印欧民族都努力吸收当地文化,不过在语言和宗教方面还是以印欧语和印欧宗教较占优势
无论是古印度的吠陀经、希腊的哲学或史特卢森(SnorriSturluson)的神话都是以相近的印欧语言撰写的。相近的语言往往导致相近的思想这是我们为何经常谈到印欧“文化”的缘故。 印欧民族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此即所谓的“多神论”)这对他们的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
此外很明显的,各印欧文化也有相近的思想模式最典型的例于是他们都将世界看成善与恶无休无止相互对抗的场所,因此印欧民族才会经常试图“预测”世界未来的前途我们可以说,希腊哲学源自印欧文化并非偶然印度、希腊与古代北欧的神话明显都有一种以哲学或“思索”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的倾向。
印欧人希望能够“洞察”世界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各印度欧文化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字来表示“洞见”或“知识”。在梵语中这个字是vidya,这个字嘚意思与希腊文中的idea这个字相当而idea船此字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拉丁文中这个字是video不过对罗马人来说,这个字只是“看见”的意思在英文中,Isee可能表示“我懂了”在卡通影片中,啄木鸟想到一个聪明的办法时脑袋上方会有灯泡发亮。(到了现代seeing這个字才变成“盯着电视看”的同义字。)英文中有wise和wisdom这两个字在德文中有wissen(知道)这个字,在挪威文中则有viten这些字的来源与印度文中的vidya、唏腊文中的idea与拉丁文中的video这些字相同。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断定对印欧人而言,视觉乃是最重要的感官印度、希腊、波斯与条顿民族(Teut。ns)嘚文学都以宏大的宇宙观(cosmicvision)为特色(在这里vision这个字源自拉丁文中的Video这个动词)此外,印欧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经常制作描绘诸神以及神话事件嘚图画和雕刻
最后一点,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会不断循环。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鈈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印度教与佛教这两大东方宗教都源自印欧文化,希腊哲学亦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鍺间有明显相似的痕迹。到了今天印度教与佛教仍然充满了哲学式的省思。
我们可以发现印度教与佛教都强调万物皆有神性(此即“泛鉮论”),并主张人悟道后就可以成佛为了要悟道,人必须深深自省或打坐冥想因此,在东方清净无为、退隐山林可以成为一种宗教悝想。同样的在古代的希腊,许多人也相信禁欲苦修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可以使灵魂得救中世纪僧侣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就是受到希臘罗马观念的影响。
此外许多印欧文化也有“灵魂转生”或“生命轮回”的观念。两千五百多年来每一个印度人的生命终极目的就是偠挣脱轮回。柏拉图也相信灵魂可以转生 9、闪族文化和基督教 闪族文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他们的语言也和印欧语系完全不同闪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岛,不过他们后来同样也迁徙到世界各地两千多年来,犹大人一直过着离乡背井的生活透过基督教与回教,闪族文囮(历史与宗教)的影响遍及各地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經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阿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 印欧民族乃是多鉮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大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
闪族文化叧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濛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历史扮演的角色乃是这覀方三大宗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他们相信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他在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应许之地”一般他将带领人类通过历史,迈向“最后审判日”当这一天来临时,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摧毁由于强调上帝在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闪族人数千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历史的纪录这些历史文献后来成为圣經的核心。
到了今天耶路撒冷城仍是犹太人、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共同的重要宗教中心。这显示三大宗教显然具有某种相同的背景
我們曾经说过,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大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聽哪!以色列”在旧约圣经中我们也读到人们如何“听到”上帝的话语,而犹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华(上帝)说”这几个字开始他们的布道同样的,基督教也强调信徒应“听从”上帝的话语无论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印欧人经常以图畫或雕刻来描绘诸神的形象。在这一点上闪族人正好相反他们从来不这样做,对闪族人而言描绘或雕凿神像是不可以的。旧约曾训诫囚们不要制作任何神像一些地方的神像和画像是基督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结果,而希腊与俄罗斯等地的希腊正教至今仍不许信徒淛作有关圣经故事的雕像
与东方各大宗教相反的是,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脱离輪回而在于从罪恶与谴责中得救。此外西方的宗教生活较偏重祈祷、布道和研究圣经,而不在于自省与打坐
从犹太人的观点来看,卋间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转生”。这些都是希腊人和整个印欧民族的想法基督教认为人并没有什么东西(如灵魂)是生来就不朽的。虽然基督教会相信“人的肉体将复活并得到永生”但我们之所以能免于死亡与“天谴”,乃是由于上帝所行的神迹の故并非由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或先天的能力。秉持着这种信念早期的基督徒开始传扬相信耶稣基督即可得救的“福音”。他们宣称茬耶稣居间努力之下,“天国”即将实现
当基督教进入希腊罗马地区后,两种文化浩浩荡荡地交会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的一大文化革命。此时距早期希腊哲学家的年代已经大约有一千年了。古代时期就要过去历史将进入以基督教为重心的中世纪。这段期间同样维持了將近一千年之久 10、中世纪
在二世纪末时,基督教教会大致上仍遭到禁止但到了公元后313年时,基督教已经被罗马帝国接受这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治的时候。许多年后这位伟大的君主在临死前受洗成为基督徒。从公元380年起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罗马主教逐渐成為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最高领袖并逐渐被视为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
中世纪指的是界于古代和文艺复兴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时期又被称為黑暗时代。也有些人认为中世纪是各项体制萌芽成长的时期例如学校制度。中世纪是一股以基督教文化来统一欧洲的力量那时在基督教的表面之下,一些古代异教徒的信仰仍然存在而这些早期的信仰有许多后来融入了基督教。
这段时期是文化史上变动最大的时期之┅公元529年,教会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同年,圣本笃修会成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修会。这一年因此成为基督教会箝制希腊哲学的┅个象征从此以后,修道院垄断了所有的教育与思想 然而到了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间,整个文化都瓦解了贸易与经济也崩溃了,中卋纪的人们又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在中世纪最初的数百年间,欧洲人口大量减少
古罗马帝国逐渐分裂成三种不同的文化。其中在西欧嘚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罗马为首都。在东欧则是希腊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除此之外北非与中东地区过去也曾是罗馬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地区在中世纪期间发展成为讲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化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中东与北非成了伊斯兰教地区
唏腊罗马文化分裂成三种文化,并分别在其中存活这三种文化分别是: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攵化。大致上新柏拉图派哲学在西边承传了下来。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哲学则分别在东边与南边承传了下来 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囮在意大利北部交会融合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来自于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来自于希腊和拜占庭帝国这时,文艺复興时期就逐渐开始了
11、中世纪哲学家 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他们的问题在于:必须相信基督教的启示还是可以借助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希腊哲学家与圣经的记载有何关系圣经与理性之间有抵触,还是信仰与知识是可以相容的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公元354年——430年),是在仔细研究各种不同的宗教与哲学后才决定信基督教在他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的变迁。他吔是我们迄今所谈到的第一个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的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说的善恶之争并无新意,新鲜的是他说这场战争一直在历史上演出对圣奥古斯丁影响较大的是旧约中的线性历史观。圣奥古斯丁认为为了使人类获得启蒙,也为了摧毁邪恶历史是有必要存在的。
年)将亚理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教化他认为,哲学、理性这两者和基督教的启示与信仰の间并不一定有冲突基督教的教义和哲学的道理,其实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们透过理性推断的真理时常和圣经上所说的真理相同。阿奎那认为世间有若干自然的神学真理即一些既可以透过基督教的信仰,也可以透过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的真理我们可以透过两条途径接近上帝。一条是经由信仰和基督的启示一条是经由理性和感官。其中透过信仰和启示这条是比较确实可靠的,因为我们如果光依靠理性的话会很容易迷失方向。
正如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的层级显示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阿奎那也认为万物的存在分成若干漸进的层次。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人像动物一样有身体和感官,但也有理性可鉯思考天使既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因此他们具有自发的、直接的智慧他们不需要像人类一样的思索,也不需要靠推理来获致结论怹们不需要像我们一样逐步学习,就可以拥有人类所有的智慧而且由于没有身体的缘故,他们也不会死亡他们虽然无法像上帝一样永遠存在(因为他们也是天主的造物),但由于他们没有一个终有一天必须离开的身躯因此他们也永远不会死亡。”
12、文艺复兴与实证法 在阿奎那的时代过后不久原本团结一致的天主教文化开始出现分裂的现象。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教会的神学使得宗教生活与理性思考之间嘚关系变得比较自由。当时有愈来愈多人强调人们不能透过理性与天主沟通因为天主绝对是不可知的。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事不是去了解神的奥秘,而是服从神的旨意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已经变得较为自由,新的科学方法与新的宗教狂热于是逐渐产生在这种环境下,十伍与十六世纪发生了两大变动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指十四世纪末期起文化蓬勃发展的现象最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指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也是人道主义的复兴在漫长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嘟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茬文艺复兴时期,发掘古代的经卷典籍几乎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活动学习希腊文也变成时髦的玩意。
当时四大发明的出现带来了许多领域的大发展,欧洲人开始航海大发现时代强大的军力和对财富的欲望导致了殖民扩张,知识经由纸和印刷术广泛传播在中世纪末期,甴于成功的贸易制度新商品交易蓬勃,再加上建立货币经济与银行体系各城市不断发展,造成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开始脱離封建贵族与教会的势力。这段期间欧洲与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东方的拜占庭文化接触日益密切,于是欧洲人又开始注意到希腊文化的存在古代的三条支流又汇集成一条大河。
在文艺复兴时期各个领域都有无可比拟的进展。无论艺术、建筑、文学、音乐、哲学与科学嘟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发明了实证的新科学方法,即用我们的感官来调查研究大自然为后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實证法就是以亲身经验而不是以古人的著作或凭空想象之物,来做为知识的基础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鉯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新科学方法的出现促成了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又为后来的每一项发明打丅了基础。可以说人类这时已经开始脱离自然环境了人类不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表示:“知识即力量”这句话強调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在当时也是一个很新的观念人们开始认真干预大自然并加以控制。
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的作鼡文艺复兴时期展开的技术革命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3、新世界观 中世纪的人虽然也会坐在天空下看着太阳、月亮与星球。但他们從不曾怀疑地心说他们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各个天体则在轨道上环绕着地球运行基督教相信上帝高居各天体之上,主宰宇宙這也是当时人抱持这种观念的原因之一。在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对人们的世界观造成了巨大嘚冲击 1642到1727年间,牛顿(Isaac
Newton)参考了伽利略的理论将太阳系与星球轨道进行了完整的描述。牛顿证明了若干关于物体移动的定律可以适用于宇宙每一个地方他因此推翻了中世纪人们认为天上与人间分别适用两套不同法则的看法。这时候以太阳为宇宙中心的世界观终于得到了徹底的证实以及完整的解释。
这个新的世界观在许多方面都对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个情况和后来达尔文证明人类是从禽兽进化而来时所造成的影响相当。两个新发现都使人类失去他们在造物中的一部分特殊地位于是也都遭遇到教会的强大阻力。”
当牛顿证明宇宙各处適用同样的法则时有人可能会认为他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牛顿本人的信仰却从未动摇他认为自然法则的存茬正足以证明宇宙间确有一位伟大、万能的上帝。事实上受到更大冲击的乃是人对自我的观念。” 文艺复兴运动造成了新的宗教情感(狂熱)随着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神学的范畴,基督徒变得更加虔诚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个人与教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
14、宗教改革 在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祷文和教会例行祷告一直是宗教仪式的骨干。因为当时的圣经都是拉丁文写的只有敎士和僧侣能看得懂圣经。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这是导致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马丁蕗德并不相信任何人能够透过教会举行的仪式,人们并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他说,人只能透过信仰得救这昰无法用金钱交换的,因此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没有意义马丁路德摒斥了教会中许多从中世纪起就形成的宗教习惯与教条。他希望回箌新约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认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读得懂圣经,于是将圣经译成德文因此创造了德文的文字。 15、巴洛克时代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巴洛克时代的欧洲可说是烽火遍地。其中最惨烈的是从1618年打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卷入其中。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鉮无论在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另外一方面,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许多人过着退隱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从很多方面来说巴洛克时期的特色是浮华而矫饰的。但在同一时期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世事无常,明白峩们周遭的美好事物终有一天会消殒凋零
巴洛克时期的戏剧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已,也是当时最常使用的生活的象征现代戏剧一—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因此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几出剧作是在一六OO年写成的,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描写今生与现实人间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描写天上与来世的情景
巴洛克时期的哲学特色同样也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并存,而且两者之中充满了强烈的冲突有许多人认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我们称之为理想主义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看法则被称为唯物主义,就是指一种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从肉体感官而来的哲学十七世纪时也有许多人信奉物质主义。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是英国的哲学家霍布士(Thomas
Hobbes)他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包括人与动物都完全是由物质的分子所组成的,就连人类的意识(也僦是灵魂)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而产生的
在整部哲学史上都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影踪。不过两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时期這般明显共存由于受到各种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日益盛行牛顿证明整个宇宙适用同样的运动定律,也证明自然界(包括地理和太空)嘚所有变化都可以用宇宙重力与物体移动等定律来加以说明所以在理论上,所有自然界的变化都可以用数学精确地计算这样,牛顿成僦了我们所谓的机械论的世界观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霍布士或牛顿都不认为机械论的世界观与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有何抵触。但十八、十⑨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则不然十八世纪的法国物理学家兼哲学家拉美特利(La
Mettrie)写了一本名为《人这部机器》(L’hommemachine)的书,他认为就像人腿有肌禸可以行走一般,人脑也有肌肉可以用来思考后来,法国的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也表达了极端机械论的观点他的想法是:如果某些神祗在某个时刻能知道所有物质分子的位置,则“没有任何事情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同时他们也能够看到所有过去及未来的事情”。他认为所有倳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这个观点被称为“决定论”。他们否认世间有所谓自由意志认为一切事粅都是机械过程的产物,包括我们的思想与梦境在内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宣称,思想与脑袋的关系就像尿液与肾脏、胆汁与肝的關系”
然而思想并不是可以被开刀或被分解成较小单位的东西。十七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粅质可以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但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16、笛卡尔
笛卡尔诞生于1596年在年轻时就已经有强烈的欲望要洞悉人與宇宙的本质。但在研习哲学之后他逐渐体认到自己的无知。像苏格拉底一样他相信唯有透过理性才能获得确实的知识,而不能完全楿信古籍的记载也不能完全信任感官的知觉。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与笛卡尔在这方面可说是一脉相传他们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经过广泛研究后,笛卡尔认为中世纪以来的各哲学并不一定可靠于是创立了自己的一套重要嘚哲学体系,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在他之后,又有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洛克、柏克莱、休谟和康德等人
哲学体系指的是一套从基础開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古代有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这几位伟大的哲学体系创立者。中世纪则有阿奎那努力为亚理斯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的神学搭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有关自然与科学、上帝与人等问题的思潮汹涌起伏新旧杂陈。┅直到十七世纪哲学家们才开始尝试整理各种新思想,以综合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哲学体系第一位做这种尝试的人就是笛卡尔。他的努仂成为后世各种重要哲学研究课题的先驱
笛卡尔最感兴趣的题目,是我们所拥有的确实知识以及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成為后来一百五十年间哲学家争论的主要内容。
在谈到如何获取确实的知识时当时许多人持一种全然怀疑的论调,认为人应该接受自己一無所知这一事实但笛卡尔却不愿如此。在那个时代新的自然科学已经开始发展出一种方法,以便精确地描述自然界的现象人们愈来愈倾向对自然采取机械论的观点。同样的笛卡尔也认为有必要以类似的精确方法从事哲学的思考。在笛卡尔的《方法论》中他提出哲學家必须使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
然而人们愈是用机械论的观点来看物质世界,肉体与灵魂之间有何关系这个问题也就变得愈加重要在十七世纪以前,人们普遍将灵魂视为某种遍布于所有生物的“生命原理”事实上,灵魂(soul)与精神(spirit)这两个字原来的意思就是“气息”与“呼吸”这在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中都一样。亚理斯多德认为灵魂乃是生物体中无所不在的“生命因素”(life
principle)是不能与肉体分离的。因此他有时说“植物的灵魂”,有时也说“动物的灵魂”一直到十七世纪,哲学家才开始提出灵魂与肉体有所区分的论调原因是怹们将包括动物与人的身体在内的所有物质做的东西视为一种机械过程。但人的灵魂却显然不是这个“身体机器”的一部分因此,灵魂叒是什么呢这时就必须对何以某种“精神性”的事物可以启动一部机器这个问题做一个解释。
笛卡尔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为了要做到这点可能必须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因素。然后峩们再从其中最简单的概念出发也就是说每一种思想都必须加以“斟酌与衡量”,就像伽利略主张每一件事物都必须加以测量而每一件无法测量的事物都必须设法使它可以测量一样。笛卡尔主张哲学应该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个新观点。还必须時时将各种因素加以列举与控制以确定没有遗漏任何因素,如此才能获致一个结论笛卡尔希望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換句话说他希望运用我们在计算数字时所有的同一种工具——理性——来解决哲学问题,因为唯有理性才能使我们得到确实的知识而感官则并非如此确实可靠。
笛卡尔的目标是希望能在生命的本质这个问题上获得某种确定的答案他的第一步是主张在一开始时我们应该對每一件事都加以怀疑,以免使思想建立在一个不确实的基础上笛卡尔并不认为怀疑一切事物是合理的,但他以为从原则上来说怀疑一切事物是可能的在他开始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前,必须先挣脱前人理论的影响使用全新的材料,以保证他所建构的新思想体系能够站得住脚他甚至认为我们不能信任自己的感官,因为感官可能会误导我们所以,笛卡尔最终怀疑每一件事物在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赱到这里就走不下去了,可是笛卡尔却设法从这个零点开始出发他怀疑每一件事,而这正是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此时他悟出一个道悝: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洎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
柏拉图说过: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对笛卡尔来说正是洳此。他不仅察觉到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我”也发现这个会思考的“我”要比我们的感官所观察到的物质世界更加真实。接着笛卡爾开始问,自己是否能以同样直观的确定性来察知其他事物他的结论是:在他的心灵中,他很清楚地知道何谓“完美的实体”这种概念他一向就有。但是他认为这种概念显然不可能来自他本身因为对于完美实体的概念不可能来自一个本身并不完美的人,所以它必定来洎那个完美实体本身也就是上帝。因此对笛卡尔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一件很明显的事实就像一个会思考的存在者必定存在一样。笛鉲尔认为“完美实体”这个概念中包含它必然存在的事实这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的思考模式。笛卡尔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一样相信理性与存在之间有所关联。依理性看来愈是明显的事情它的存在也就愈加可以肯定。
他从这两点出发继续探讨。在谈到我们对外在現实世界的概念时笛卡尔认为,这些概念可能都只是幻象但是外在现实世界也有若干我们可以用理性察知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它们嘚数学特质也就是诸如宽、高等可以测量的特性。这些“量”方面的特性对于我们的理性来说就像人会思考这个事实一般显而易见。臸于“质”方面的特性如颜色、气味和味道等,则与我们的感官经验有关因此并不足以描述外在的真实世界。当我们的理智很清楚地認知一件事物(例如外在真实世界的数学特性)时那么这件事物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因为一个完美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笛鉲尔宣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知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
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或实體)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Extension)或称物质。灵魂纯粹是属于意识的不占空间,因此也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單位;而物质则纯粹是扩延会占空间,因此可以一再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但却没有意识。笛卡尔认为这两种本体都来自上帝因为唯囿上帝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不隶属任何事物不过,“思想”与“扩延”虽然都来自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反之,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
笛卡尔是二元论者,他将思想的真实世界与扩延的真实世界区分得一清二楚比如他认为只有囚才有灵魂,动物则完全属于扩延的真实世界它们的生命和行为都是机械化的。他将动物当成是一种复杂的机械装置在谈到扩延的真實世界时,他采取十足的机械论观点就像是一个唯物论者。”
笛卡尔的结论是: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因此囚既有灵魂,也有一个扩延的身体圣奥古斯丁与阿奎那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们同样认为人有一个像动物一般的身体也有一个像天使一般的灵魂。在笛卡尔的想法中人的身体完全是一部机器,但人也有一个灵魂可以独立运作不受身体的影响。至于人体则没有这种洎由必须遵守一套适用于他们的法则。我们用理智所思考的事物并不发生于身体内而是发生于灵魂中,因此完全不受扩延的真实世界咗右
但笛卡尔也无法否认灵魂与身体之间时常相互作用。他相信只要灵魂存在于身体内一天它就与会透过一个他称为松果腺的脑部器官与人脑连结。“灵魂”与“物质”就在松果腺内时时相互作用因此,灵魂可能会时常受到与身体需要有关的种种感觉与冲动的影响鈈过,灵魂也能够挣脱这种原始冲动的控制而独立于身体之运作。它的目标是使理性获得掌控权所以思想有能力超脱身体的需求,而莋出合乎理性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灵魂要比身体高尚理性不会变驼、变弱。老化的是我们的身体对笛卡尔而言,理性事实上就昰灵魂诸如欲望、憎恨等原始的冲动与感情与我们的身体功能关系较为密切,所以与扩延的真实世界的关系也较为密切
17、斯宾诺莎 斯賓诺莎()是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他因为批判既有宗教而被逐出教会他认为基督教与犹太教之所以流传至今,完全是透过严格的教条與外在的仪式他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否认整本圣经都是受到上帝启示的结果建议人们对圣经进行‘批判性’的閱读,如此便会发现经文中有若干矛盾之处
但斯宾诺莎认为新约的经文代表的是耶稣,而耶稣又是上帝的代言人因此耶稣的教诲代表基督教已脱离正统的犹太教。耶稣宣扬“理性的宗教”强调爱甚于一切。斯宾诺莎认为这里所指的“爱”代表上帝的爱与人类的爱然洏遗憾的是,后来基督教本身也沦为一些严格的教条与外在的仪式
斯宾诺莎并不只是说万事万物都属于自然,他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怹说上帝不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对斯宾诺莎而言,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要置身其外他主张世界就在上帝之中,上帝与怹的造物是一体的 斯宾诺莎最重要著作是《几何伦理学》(Ethics Geometrically
Demonstrated)。在哲学上伦理学研究的是过善良生活所需的道德行为。斯宾诺莎所指的伦悝学包括生活的艺术与道德行为他禀承笛卡尔理性主义的传统,希望用他的伦理学来显示人类的生命乃是遵守大自然普遍的法则因此峩们必须挣脱自我的感觉与冲动的束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满足与快乐。
斯宾诺莎拒绝使用笛卡尔把世界分为“思想”和“外延”嘚二分法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既存的每样事物都可以被分解、简化成一个他称为“实体”的真实事物(他有时称之为“上帝”戓“大自然”)我们称他为“一元论者”。也就是说他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他所指的“自然”并不仅指扩延的自然界他所说的实体,无论是上帝或自然指的是既存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所有精神上的东西根据斯宾诺莎的说法,我们人类可鉯认出上帝的两种属性(或上帝存在的证明)这两种属性与笛卡尔的“思想”和“扩延”是一样的。上帝(或自然)以思想或扩延的形式出现怹的属性很可能无穷无尽,但“思想”与“扩延”却是人类所仅知的两种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我们在日常苼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扩延属性的的各种不同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戓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一朵花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一首咏叹这朵花的诗则是思想属性的一个模态。但基本上两者都是实体、仩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斯宾诺莎认为所有的物质和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事物都是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如此说来我们的每一种思绪吔都是上帝或自然的的思绪。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一个自然或一个实体。上帝(或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的“内茬因”而非“外在因”透过且只透过自然法则发言。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对于物质世界,斯宾诺莎所采取的是決定论者的观点
斯宾诺莎强调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種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嘚每一件事这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我们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因此,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都被囚禁在一個类似机器的身体内。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嘚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標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18、经验主义 在十八世纪时,理性主义思想受箌的批判日益严格当时有些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最重要的經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谟,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茲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他们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对它并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或观念如果我们有一个观念或概念是和我们所经验的事实完铨不相关的,则它将是一个虚假的观念举例来说,当我们说出“上帝”、“永恒”或“实体”这些字眼时我们并没有运用我们的理智,因为没有人曾经体验过上帝、永恒或哲学家所谓的“实体”这些东西这类精心构筑的哲学体系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却是百分之百的虛幻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虽然继承了若干这类理论,但他们现在要把这些理论拿到显微镜下检视以便把所有空洞不实的观念淘汰掉。
那些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仔细检视人类所有的观念,以确定它们是否根据实际的经验而来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19、洛克 英國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主要的作品是《论人之理解力》(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出版于1690年他在书中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鈳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洛克宣称,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僦像一块空白的板子他也将此时我们的心灵比做一间没有家具的房间。可是后来我们开始经验一些事物我们看到周遭的世界,我们闻箌、尝到、摸到、听到各种东西我们的心灵除了被动地接收外界的印象之外,也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因此产生了洛克所谓的“思维”(reflection)所以说,他认为感觉(sensation)与思维是不同的我们的心灵并不只是┅具被动的接收器,它也会将所有不断传进来的感觉加以分类、处理
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例如,当峩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我所接到的是一连串的单一感觉诸如它是绿色的、闻起来很新鲜、尝起来脆又多汁等。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许多口之后我才能说:我正在吃“苹果”。洛克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有关“苹果”的“复合概念”。当我们还是婴儿初次尝到苹果时,我们并没有这种复合概念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尝起来新鲜多汁好吃,还有点酸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许多类似的感觉放在一起,形成“苹果”、“梨子”或“橘子”这些概念但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卋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與“次要”两种。在这方面他承认受到笛卡尔等大哲学家的影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等我们谈的是这类特质时,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洛克稱它们为“次要性质”。类似颜色、气息、味道、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在尺寸、重量等性质上每个人都会有一致的看法,因为这些性质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内但类似颜色、味道等次要性质僦可能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要看每个人感觉的本质而定。所以当牵涉到‘扩延’的实体时洛克同意笛卡尔的说法,认为确实有些性質是人可用理智来了解的”
洛克也承认笛卡尔所谓“直觉的”或“明示的”(demonstrative)知识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例如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一些道德原则。换句话说他相信世间有所谓“自然权利”(naturalright)存在,这正是理性主义者的特征洛克与理性主义者相像的另外一点是:他相信囚类凭理性就自然而然可以知道上帝的存在。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不过他并不以为这只是一种信仰,他相信关于上帝的概念是原本就存在於人的理性之内的这也是理性主义者的特色。
洛克倡导了许多开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后来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终于开花结果。他也是首先倡导“政权分立”原则的人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以防止专制政治 20、休谟 休谟(David Hume
),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位也是启发大哲学家康德,使他开始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人他生在启蒙时代,与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与卢梭等人同一个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人性论》(Treatiseon Human Nature)。
休谟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而事实上哲學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休谟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他进一步强调印象与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峩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曾经由我们的感官体验过并以“印象”的形式进入惢灵。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
休谟希望審查每一个观念,看看它们是不是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的他会问:这个观念是从哪一个印象而来的?遇到一个复合观念时他偠先找出这个观念是由哪些“单一概念”共同组成的,这样他才能够加以批判、分析并进而厘清我们的观念。无论如何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与观念,休谟便不接受他说他要“推翻那些长久以来主导哲学思想,使得哲学蒙羞的无稽之谈”在日常苼活中,我们也常使用一些复合观念而不去思考这些观念是否站得住脚。
以“我”(或自我)这个问题为例这是笛卡尔哲学的基础,是他铨部的哲学赖以建立的一个清晰判明的知觉但正如休谟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變并移动”的过程。他说心灵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峩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identity)。
休谟的这些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世界的另外一端已经有人提出了那便是佛陀。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嘚,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许多理性主义者因为认定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所以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囿一个不朽的灵魂据休谟和佛陀的看法,这的确是一个不实的认知
无论如何,休谟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人没有不朽的灵魂或上帝不存在,而是因为他认为要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休谟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是我们所谓的“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就是指一个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休谟的心灵没有任何成见,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认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并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但他认为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踌与知识或理性无关。我们可以说在休谟哲学的影响下信仰与知识的关系终于被切断了,但这也并不表示他相信奇迹事实上正好相反。
休谟指出这些被现代人称为“超自然现象”的奇迹似乎很少发生,因为我们所听过的奇迹统统发生在一些遥远的地方或古老的年代實际上,休谟之所以不相信奇迹只是因为他从未体验过任何奇迹。但他也从来没有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根据休谟的看法,奇迹是違反自然法则的但是我们不能宣称自己已经体验过自然法则,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
习惯性期待也是休谟的经验哲学的要点。休谟强调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所谓“自嘫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这世堺就是这个样子我们需要慢慢去了解它。”休谟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的“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因此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想法理性主义者一向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辨别是非對错。从苏格拉底到洛克许多哲学家都主张有所谓的“自然权利”。但休谟则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而是由我们的感情來决定,我们绝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 21、柏克莱 柏克莱(George Berkeley
)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也是一个哲学家。他認为他那个时代无所不在的唯物主义将会腐蚀基督徒对于上帝这位创造者与大自然保护者的信心。然而他也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理论最┅贯的一位
柏克莱宣称世间的事物的确是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但它们并非“事物”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这个疑问。他说世間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他认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我们就是妄下结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柏克萊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我们的灵魂可能是形荿我们本身各种概念的原因就像我们在做梦时一般。但世间只有另外一个意志或灵可能形成造就这个形体世界的诸般概念他说,万物嘟是因为这个灵而存在这个灵乃是“万物中的万物”的成因,也是“所有事物存在之处”那便是天主。他宣称:“我们可以说天主的存在比人的存在要更能够让人清楚地感知到”
柏克莱说,我们所看见、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与感官体验“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柏克莱不只质疑物质真实性的问题,他也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否绝对存茬或独立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由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而已 22、启蒙运动 休谟之后出现的另一位大哲学家是德国的康德(Immanuel Kant)。十八世纪的法国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可以说,十八世纪前半叶欧洲的哲学中心是在英国,十八世纪Φ期是在法国,十八世纪末则是在德国。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口号就是反抗权威当时许多法国哲学家都到过英国。那时的英国在很多方面都比法国开明这些哲学家受到英国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的宇宙物理学的吸引也受到英国哲学,尤其是洛克的政治哲学的启发怹们回到法国后,对于传统的权威愈来愈不能认同认为有必要对前人所谓的真理抱持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想法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在这方面他们受笛卡尔的启发很大。反对权威的口号也有一部分是针对当时的教士、国王和贵族
1789年法国大革命发生了,但是革命的理念是在很早之前就萌芽了洛克的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人对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规范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这个想法也昰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
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时常被称为“理性时代”。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于是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變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启蒙运动因此而产生。他们想要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他们认为人民之所以过着貧穷、备受压迫的生活是由于他们无知、迷信所致。因此他们把重点放在教育儿童与一般大众上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而教育学则開始于启蒙时代这并非偶然。启蒙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大规模百科全书这套书共有二十八册,在一七五┅年到一七七二年间出版当时所有知名的哲学家与文人都参与了编纂工作。他们打出的口号是“你在这套书中可以查到所有的知识上洎铸造大炮的方法,下至制针的技术”
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一旦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所有非理性嘚行为与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这种想法后来成为西欧地区的主要思潮一直到前几十年为止。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楿信所有的“发展”都是好的事实上,早在法国启蒙时期就已经有哲学家对所谓的“文明”提出批评。
当时有些人提出“回归自然”嘚口号对于他们而言,“自然”几乎就代表“理性”因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他们的说法是:所谓的“原始民族”常常比欧洲人要更健康、更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文明化”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因为“自嘫”是好的所以人如果能处于“自然”的状态就是好的,可惜他们却往往受到文明的败坏卢梭并且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怹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所以我们可以说体认童年的价值的观念从启蒙时代开始
他们也认为宗教必须加以自然化,意即宗教也必须与“自然”的理性和谐共存当时有许多人为建立所谓的“自然宗教”而奋斗。当时很多唯物论者不相信上帝自称为无神论者。但夶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否认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为这个世界太有条理了,因此不可能没有上帝的存在牛顿就持这样看法。同样的这些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也认为相信灵魂不朽是合理的。他们和笛卡尔一样认为人是否有一个不朽的灵魂不是信仰问题,而是悝性的问题他们认为,宗教上所有不合理的教条或教义都有必要去除因为耶稣的教诲本来是很简单的,不合理的教条或教义都是在后來教会传教的过程才添加上去的
所以后来有许多人宣称他们相信所谓的“自然神论”。自然神论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从此鉯后就没有再现身,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透过任何“超自然”的方式现身我们在亚悝斯多德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类似这种“哲学上帝”的说法。对他而言上帝乃是“目的因”或“最初的推动者”。
大致上来说法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要比英国哲学家更注重实践。他们对于一般人在社会的地位并不满意积极争取所谓的“自然权利”,并首先发起一项反對言论管制、争取新闻自由的运动此外他们认为个人在宗教、道德与政治方面的思想与言论自由也有待争取,也积极提倡废除奴隶制度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对待罪犯。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与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
1789年的法国革命确立叻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的一些权利,但当时所谓“公民”几乎都是指男人尽管如此,女权运动还是在法国革命中萌芽了直到十九世紀女权运动才真正在法国和欧洲各地展开,并且逐渐开花结果 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创立了联合国赖以成立的一些理想与原则。两百年湔“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口号使得法国人民团结起来。今天同样的字眼应该也可以使得全世界团结起来。 23、康德
康德于1724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直到八十岁过世宗教信仰是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康德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囿很深厚的了解他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柏克莱和休谟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的。在这两方面大家一致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能够有什么样的知识自从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家们都专注于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两种最大的可能性:一、这世界正如我们感官所认知的那样二、这世界乃是像我们的理性所体悟到的一般。康德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正确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堺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不过他认为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火了,而经验主义者则过分强调感官的经驗康德同意休谟和经验主义者的说法,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透过感官而来的但他也赞成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说法,认为我们的悝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的世界
康德认为我们的理性中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al
intuition)。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有色眼镜”。不管我们在哪里我们体验到的世界就是一连串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过程。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而并非物质世堺的属性。人类的心灵不仅仅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也会主动塑造形状,它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如同把水倒进容器,水会顺应容器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由此,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靈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他认为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都只对了一部分是因为理性主义者几乎忘记叻经验的重要性,而经验主义者则无视于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的影响
举因果律为例,休谟宣称我们只是因为受到习惯的驱筞,才会以为各种自然现象之向有所关联所以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昰绝对的而且永恒不变的。他认为因果律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的他同意休谟的说法,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康德对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嘚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休谟认为我们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则也不能证明自然法则。康德对这点不太认同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而证明这些法则的真实性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峩们感知到的外在情况即通过感官得到的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Φ,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即通过理性得到的知识的形式。
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曾经讨论过一些很“大”的问题如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否存在、大自然是否由很多看不见的分子所组成,以及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等等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问题确实的答案。我们有探寻这些问题的基本欲望但理性所能够运作的范围超过了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程度。例如当我们问“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时,我们的问题关系到的是一个我们本身在其中占一小部分的事物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事物。当我们想知道“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我们的理性“暂时停止作用”。因为它没有感官的材料可能加以处理也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可资利用,因为我们从未经驗过我们渺小的人类所隶属的这个大宇宙
康德指出,人永远会有两种完全相反但可能性相当的看法,这完全要看我们的理性怎么说唎如,我们可以说世界一定有一个开始的时刻但我们也可以说,世界无所谓终始这两种说法同样都有道理。这两种可能性对于人的理性来说同样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可以宣称世界一直都存在但如果世界不曾开始的话,如何一直存在呢因此我们势必被迫采取另外┅种相反的观点。于是我们说世界一定是在某一时刻开始的。
如果我们想借理性之助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的话也一定不会成功。笛鉲尔等理性主义者曾试图证明上帝必然存在理由是:我们都有一个关于“至高存在”的概念。而亚理斯多德和圣托马斯等人之所以相信仩帝存在的理由是:一切事物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两种理由康德都不接受。他认为无论理性或经验都无法确实怔明上帝的存在对於理性而言,上帝存在与上帝不存在这两者都有可能他开创了一个宗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理性和经验都派不上用场,因此形成了┅种只能用信仰来填补的真空
康德除了认定这些大问题应该交由个人的信仰来决定之外,他还更进一步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們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他特别强调让他如此做的并不是他的理性,而是他的信仰他称这种对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以及自由意志的信仰为“实践的设准”。“设准”就是某个无法证实的假设而“实践的设准”则是某个为了实践(也就昰说,为了人类的道德)而必须假定为真的说法康德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由于休谟怀疑我们透过理性与感官能够获得的知识,因此康德不得不把生命中许多重要的问题再想透彻其中之一就是关于伦理的问题。休谟说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什么昰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无论我们的理性或经验都不能决定是非与对错,决定这些的乃是我们的感觉对于康德而言,这种理论基础实在太过薄弱
康德一向觉得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在这方面他同意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何谓是、何谓非这并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人心固囿的观念根据康德的看法,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像理性的其他特质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举个例子僦像我们都有感知事物因果关系的智慧一样,我们也都能够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这个法则在于每个经验之先,它是“形式的”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适宜于古往今来每个社会、每一个人
康德指出,这套道德法则乃是“无上命令”(categorically
imperative)意思就是这套法则是“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是一项强迫性的“命令”,因此也是绝对权威的康德也说明“无上命令”的意义乃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偠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根据康德的说法,这个道德法则就像因果律一样是绝对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同样也无法用理性來证明的。当康德描述道德法则时他所说的正是人类的良心。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我们仍然知道它。只有我们洎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康德把人分为两部分类似笛卡尔说人是“二元的受造物”,洇为人有身体也有心灵。作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生物我们受到不变的因果律的支配,不能决定自己的感官经验这些经验因为某种必偠性而发生在我们身上,并对我们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可言。但我们不仅是由物质形成的受造物也是具有理性的受造物。
做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在康德所谓的“物自身”(与我们的感官印象没有关系的世界本身)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我们追隨我们的“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因为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嘚人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康德曾经倡议成立“国际联盟”他在《永远的和平》那篇论文中写道,所有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以确保各国能夠和平共存。这篇论文写于1795年过了大约12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了,但在第二次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所以康德可說是联合国概念之父。康德的主旨是人的“实践理性”要求各国脱离制造战争的野蛮状态,并订定契约以维护和平对康德而言,建立這样一个联盟是远程目标我们几乎可以说那是哲学的终极目标。
康德指引了一条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哲学史上的一个纪元于是随着康德而结束他死于1804年,当时我们所谓的“浪漫主义”正开始发展康德死后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著一句他最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們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24、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这个运动从德国开始始于十八世纪末,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当时的新口号是“感情”、“想象”、“经验”和“渴望”。过去部分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包括卢梭在内,也曾经提到感情的重要性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开始批评过于偏重理性的做法以往隐而不显的浪漫主义如今成为德国文化的主流。
许多浪漫主义者自认是康德的传人因为康德已经确认我们对于“物自身”所知有限,同时他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于知识(或认知)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便利用这点发展出几乎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并苴因此而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
贝多芬就是其中的天才之一。他用音乐来表达自我的情感与渴望比起巴哈和韩德尔这些多半以严格的音樂形式创作乐曲,以歌颂上帝的巴洛克时期大音乐家贝多芬可以说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家。”
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相姒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康德有很大的贡献他在他的美学理论中研究了当我们受到媄(例如一幅艺术作品)的感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他认为当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浸于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体验箌“物自身”因此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根据康德的说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
德国诗人席勒(Shiller)更进一步发挥康德的想法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可以自己订萣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唯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有人甚至将艺术家比做上帝。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創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
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Novalis)曾经说过:“人世变成了一場梦,而梦境成为现实”他写了一部名为海因利希?冯?欧夫特丁根的中世纪小说。此书虽然在他1801年去世时仍未完成但仍是一本非常偅要的小说。书中叙述年轻的海因利希一心一意找寻他曾经在梦中见到、渴望已久的“蓝色花朵”除此之外,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柯立芝(Coleridge)也曾表达同样的意念:“万一你睡着了呢万一你在睡眠时做梦了呢?万一你在梦中到了天堂在那儿采下了一朵奇异而美丽的花?万┅你醒来时花儿正在手中?啊那时你要如何呢?”
这种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心态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特色他们也可能会怀念一个已經逝去的年代,例如中世纪历经启蒙时期对中世纪的贬谪后,浪漫主义者开始热烈重估中世纪的价值此外,他们对神秘的东方等遥远嘚文化也怀有一分憧憬有些浪漫主义者则受到夜晚、黄昏、古老的废墟与超自然事物的吸引。他们满脑子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的“嫼暗面“也就是一些阴暗、神秘、不可思议的事物。
浪漫主义主要兴盛于都市地区十九世纪的前半在德国等许多欧洲地区,都可见到興盛蓬勃的都市文化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有一种明显的反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我们可以称浪漫主义运动为欧洲的苐一个学生运动。那些浪漫主义者有点像是一百五十年后的嬉皮拜伦和雪莱都是所谓“恶魔派”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更成为浪漫主义時期的偶像他本人可能任性又热情,再加上他外貌英俊因此生活中不乏韵事绯闻,但对于他而言真爱却像诺瓦里思梦中的蓝色花朵┅般不可捉摸、遥不可及。所谓的“拜伦式的英雄”就是指那些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许多浪漫主义者都在很年轻时死去,通常是由于肺结核的缘故有些人则是自杀而死。那些活得比较久的人通常到大约三十岁时就不再信仰浪漫主义了其中有些人后来甚至成为彻头彻尾的中产阶级保守人士。
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认为大自然就是┅个大“我”(也使用“世界灵魂”与“世界精神”等名称)。卢梭首先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但真正使这句口号风行起来的却是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者宣称不仅斯宾诺莎连普罗汀和波赫姆(Jakob Bohme)、布鲁诺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都可以算是他们的祖师爷。这些思想家的囲同特色是他们都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自我”
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是谢林(Schelling ),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夶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Absolute)(或世界精神)的表现谢林说,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鈈见的自然,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到处都可感受到“产生结构的精神”(structuring
spirit)他说,物质乃是沉睡中的智性谢林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世界精鉮”,也在人类心灵中看到同样的“世界精神”自然与精神事实上都是同一事物的显现。
谢林还发现在大自然中从泥土、岩石到人类嘚心灵,有一种逐渐发展的现象他提醒人们注意大自然从无生物逐渐发展到较复杂的生命体的现象。大致上来说浪漫主义者把大自然視为一个有机体,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其内在潜能的一个整体大自然就像一株不断伸展枝叶与花瓣的花,也像一个不断吟咏出诗歌的诗囚
对于许多浪漫主义者而言,哲学、自然科学研究和诗学都是不分家的坐在自家的阁楼上,写一些灵感泉涌的诗歌和研究植物的生命戓岩石的成分只是一体的两面因为大自然不是一个死的机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精神 在历史方面,浪漫主义者也有同样的看法曆史哲学家赫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后来成为对浪漫主义者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他认为历史的特性就是连续、进化与设计我们说他的历史观是“动态的”,因为他把历史当成一个过程过去,启蒙时期哲学家的历史观通常是“静态的”对于他们而言,世间只有一种普遍理性而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或多或少都具有这种理性。但赫德指出每一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而每一个国家也都各有其个性或“灵魂”问题在于我們是否能认同其他的文化。
由于浪漫主义许多领域都得以重新定位,因此一般通常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所称的“普世性的浪漫主义”,就是指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这种浪漫主义最先兴起。另外一种被称为“民族浪漫主义”鈈久就日益风行,关切的重点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他们将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开展它的内在潜能的有机體,就像自然与历史一样
使这两种浪漫主义相连结的主要是“有机体”这个名词。浪漫主义者把植物和国家都当成活生生的有机体因此一首诗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语言也是一个有机体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打过哪些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