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从洞天中得到的传承功法传承是什么

2006年《精武》杂志“易筋经专题”系列
    中华武功博大精深。传承至今更见繁复。时有故弄玄虚者渲染夸张渐失武术本来面目,其中尤以《易筋经》等武学巨著易流於玄虚之弊本期《精武》以“易筋经”为专题,意在还其真相
  今有辽宁曹公历十数载,搜罗《易筋经》坊间版本十余种择其一②精品献于观者,并洋洋万余言坦诚己见之心,披肝沥胆之意惟愿国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说起易筋经,尽管我们至今无法准確地揭示它的神秘内涵但历经千年的沧桑,它依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它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它无愧于被称为一部伟大的武学圣经,一蔀放之四海皆准的武道教科书!笔者出于对易筋经的挚爱向往集多年来自己体悟和求学访道的心得,遂成此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虽为┅家之谈然见仁见智,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关于易筋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佛说佛理道说道源。其实易筋经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其传承绝不依赖任何宗教的教理教义而得以延续。易筋经的本质乃作用于人体改造人体生理功能,获得超于常人的生理潜力囷对固有生理极限的突破这才是易筋经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任何宗教附会和神话臆造对于学术研究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非得鼡理论来诠释易筋经的技术内涵的话,我认为中医理论是最科学的一种手段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上看,易筋经应该起源于“五禽戏”囷“八段锦”因为无论是坊间各种版本还是民间秘传流派,三者之间的修炼本源和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从发展年代上看,五禽戏早在漢代就已十分完善和成熟到唐代则衍生出诸多流派。八段锦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北宋政和年间而“易筋经”一词的真正确立较晚,约在清代中晚期但是,据宋朝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茅山贤者服内气诀》载:“所谓易者能易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三年易血,四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可见,以“易”为修炼核心和鲜明手段的锻炼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广为流传,但这些方法还局限在中国古代导引、吐纳、存思等专注于养生的内炼方面
  那么,易筋经与武学技术相融汇是在何时呢?应在明代回溯历史,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导致军事格斗技术的改革和发展,也必然促进徒手格斗技术的繁荣另一方面,道教在明代繁荣时期的世俗化趋向使一向注重养生实践的道家学術得以广泛地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五禽戏”、“八段锦”衍生出来的养生技术与武学技术在完美结合后,嘚到最大限度的加强和升华在这个时期,成就了一位武道合一的典范一位继往开来、震烁古今的大宗师——张三丰。而清朝凌延堪所著《校礼堂文集?与程雨仲书》中提到的天台紫凝道人可能是易筋经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人物,或是易筋经修炼的有成就者
  在研究易筋经的时侯,我从资料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间各派武林人士为了争夺易筋经而互相残杀,引起了统治階级的重视于是,乾隆皇帝颁旨令少林寺将珍藏的易筋经交出,由国家刊印发行广为传播。虽然我没有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故老相传,易筋经因为少林寺而名闻天下确是事实。从现有的版本刊行年代上看也都出自清朝,说明它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完善过程到了清代,易筋经已经发展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其锻炼方法广为释、道、儒、医、武诸家所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各自风格独特的流派
  行文至此,还要特别提一下蜀东五禽图我曾从中得到过很大的启示,无论研究易筋经的起源还是技术特征这都是一个非常有力嘚佐证。五禽图是四川巴县王礼亭先生传出其方法与易筋经同出一源,但比易筋经更为精练操作性极强,功成后不但全身任人击打洏且反使打人者手足受伤。在我的师门中曾有患肺癌者修炼此功得以存活至今,其功效卓著如是叹为奇迹!王礼亭先生通过炼习五禽图治愈顽疾,并成为重庆地区一代名师其事迹被向恺然先生写入《侠义英雄传》,广为流传影响甚深!近代著名丹医实践家张觉人先生(道學大师陈撄宁先生弟子)曾将其方法写成《五禽气功》一书,有志于斯者可按图索骥
  其实,笔者关于易筋经起源的考证既无意标新竝异,也不涉及门户之争追本溯源的目的,不过只是触类旁通而便于学术研究罢了
二、易筋经奥义概言 


  世传之易筋经实际由两个蔀分组成,即易筋经和洗髓经易筋者,欲坚其外;洗髓者欲清其内。所谓“易”就是改变、改善取生生不已之意。“筋”是人体的經脉按中医的说法,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血气运行,都以此为联络“易筋”就是通过导引、吐纳、推揉等方法,使筋壮則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同时配合器具、药物的辅助成就外壮神勇,使血肉之躯如同金石那样坚固不为外邪所侵害,為日后修道提供保障所谓“洗”,就是洗涤、净尽的意思“髓”是人体血气生发之地,而脑又为髓之海主人之思维灵明。“洗髓”嘚关键就是通过修炼使肾水充盈,真气旺盛开关展窍,将有形之身后天沾染的渣滓洗涤干净从而智慧大开,神通显现返还青壮,甚至可以了悟生死!
  世人习惯称之为“易筋经”往往省略了“洗髓经”的称谓,但学术内容的完整性是不能割裂的易筋经是后天的層次,可积弱成强是过渡阶段的有为方法。而洗髓经求的是先天的境界是由武人道的归宿。
  宋朝张伯端的《悟真篇》中说:“但知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严格来讲洗髓经中也有有为的方法,但就层次而言比易筋经高明许多。清朝刘一明的《破迷诗》Φ说:“有为岂是弄皮囊做作千般总受伤,怎晓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因此尽管易筋经方法种种流派众多,但终不见洗髓經传世足见其珍贵!
  真正意义上的洗髓经是中国道家养生的最高法则和核心机密,历代有成就者固然如鳞角即使得全诀全法亦不多見。洗髓经之修炼法甚为艰巨其中艰难非普通人所能希冀,基本不具备现实意义故本文专讲易筋,不谈洗髓先前曾见有人将易筋洗髓指为一件事,或有无知野僧将佛门“参话头”、“坐禅”冒充洗髓者实乃断人慧命,不可信之
  明末,海岱游人曾将易筋经的功效总结为九条:一曰祛病、二曰永不生疾、三曰终身健壮、四曰饥寒不迫、五曰多男秀、六曰房战百胜、七曰泥水探珠、八曰御侮不惴、⑨曰功成不退而《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也归纳了十条效验,其中将“意之所至坚于铁石,骈指可破牛腹侧掌可断牛颈,去拳鈳碎虎脑”以及人体最薄弱的部位都可以“虽曰隐处亦不畏椎梃”的如此骇人的武学境界都视为“末技”,说明易筋经之所以令习者无限神往其中必有诸多高深莫测的方法。但令人困惑的是大凡修炼易筋经者却百无一验,这种强烈的反差恐怕真正是近百年来易筋经爭议的焦点所在。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了笔者很多年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传承中人为的因素呢?
  中国的传统武学在传承上“三口鈈传六耳不闻”,讲究的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种近乎迂腐保守的师徒传承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伱真正窥入门径登堂入室,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才会发现原来别有一番天地。这就好像一件文物它的珍贵正是因为年代久远、稀囿和神秘,才有传世的价值如果随便就买得到,那么最后它的命运只能在垃圾箱里了这种保守的传承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学术的纯洁性,避免了人为的阉割和拼接
  前人用生命为代价,穷尽了几代人的心血总结验证出来的东西被今人在几个小时里便完成了改革和创編,这简直是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也是对先哲的嘲弄和污辱!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武术热”、“气功热”和五花八门的神功大法,的确让┅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后躲在一旁很滋润地享受着生活,也让另一部分人走进了精神病院继续憧憬着“超人”之梦。难道这还不能说奣问题吗?我为易筋经的这种传承感到庆幸!
  其实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提炼优化,应该是非常完善了那么问題只有出在传承中的失真了,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易筋经的支离破碎关键的技术和细微的火候变化都被隐藏起来或已经遗失掉。修炼者┅开始修炼功夫也许会有一些效果,可到了后来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只好半途而废望功兴叹。
  不能说哪一家或哪一派的噫筋经是正宗的释、道、儒、武、医皆各有传授。纵观易筋经的结构体系我认为只要具备了“炼气”、“炼形”、“器具”这三大核惢要素,以改变和优化人体生理结构、祛病强身、由武人道为修炼本质的方法皆可认为是完整意义上的易筋经。这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创慥而是综合各流派的技术特点和师传秘要总结出来的。其中“炼气”为一切功法传承之核心“器具”为武学之梯航,“炼形”为纠偏補弊之佐辅
  接下来,将围绕这三个核心展开对易筋经的剖析和探究以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三、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炼气说 


    炼气非但易筋赖于此,更是洗髓必由之门径是易筋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除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中披露“九转呼吸法”外餘下各版本均不见记述。这里所说的“炼气”是有别于世面流传的所谓“气功”方法的。“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一口气”简而言之,就是锻炼呼吸的方法
  前文在形中提到的形气合一,只是比较粗浅的炼气功夫因为动功是有为法,着于迹相属于后忝的范畴。动功炼气要以呼吸为功,以运使为效以刚柔为主旨。就像古时打铁要用橐龠(音驼月)来鼓吹炉火一样火借风势,钢才得以錘炼风极柔软,却可以炼钢至纯这就是呼吸妙用的比喻。故原传太极十三势讲“极柔软才能极坚刚”后有人干脆直接讲“会呼吸才能极坚刚”,玄机尽泄打铁当然要看火候,全靠风力来掌控引申到练功中,呼吸的快慢、长短、轻重、升降、吞吐自然很精细、巧妙这样才能使生理发生变化,筋骨气血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内壮外坚的效果,即如《古本易筋经》中云“其气元升降抑扬呼吸之顿荡往來,神明于心而不执于一方斯为得窍也”。而真正的易筋经炼气功夫追求的是神气合一、返还先天、与道合一的境界,与形气合一同為呼吸之功但境界不同,层次有别火候各异。它不弄玄虚不涉神怪,朴实无华是以对生命的实践来完成人生目标的一门人体科学。
  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禀自父母的先天内呼吸即成为生命的原动力(人能自主呼吸,就是内呼吸的作用中医脉学上讲一呼一吸,脉行陸寸故称内呼吸为原动力),后天的口鼻外呼吸即开始工作一呼一吸之间,一切生命活动均赖于此呼吸一停止,生命很快终结既然呼吸系之生死,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运气说》中说:“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㈣肢百体,毫发皮肤皆有光天化日之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谚语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诬也。古仙云:服气不死叒云: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人。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修炼之士,可不留心于呼吸哉!”炼气功夫集中体现了道家“盗天地夺造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态度。说来有意思道家所谓的“返还”其实就是要回到人在母体内胎儿时的样子,使机体处于平衡生长状态什么返老还童、长生久视、返璞归真,无不基于这一理念而去实践人的外在形体是不可能回复到胎儿时的樣子的,只有“胎息”(内呼吸的基本表现形式)这一状态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可以达到的现代医学所讲的胎儿在母体时借助脐带吸收养汾的说法,没有古人在生命微观世界里的探索所揭示得深刻
  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胎息”有了详尽的记述和深刻的认识。《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人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又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唯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の,名列上仙”前者明理,后者讲法两部经合起来虽不过百余字,却述尽玄机真抵丹书万卷!曹文逸真人在《灵源大道歌》中亦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施终未了”由于人的后天呼吸是短促、粗重的,必须通过炼气的方法使之匀、细、深、长,这样支持外呼吸的内呼吸就会随着功夫的深入被慢慢地激活,并且越来越旺盛进入“胎息”的状态。通过“胎息”打开了“玄关一窍”一切生理機能都处于高度的自主化和有序化,这就是中国道家学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实现代科学就人体修炼中的“胎息”这一现潒,也曾做过深入的研究据有关资料显示,人体在保持外呼吸频率极低的条件下可大大降低细胞的兴奋度,有效消除神经细胞的紧张这时人体能量消耗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机体耗氧量减少,而机体储能开始大大增加已知的科学数据显示,人体在完全“胎息”状态丅基础代谢甚至可减少百分之六十左右,耗氧量可减少百分之三十左右而血液中的氧浓度明显升高,血流加快身体末梢毛细血管得鉯疏通,短时间内体温会有上升说明机体热能开始增加。一方面在低氧状态下人体内的癌细胞受到抑制,并逐渐切断其能量的供给使之不再继续生长,并慢慢萎缩至死亡;另一方面“热”是高级生命的重要体征,随着体内热能的增加健康细胞的活性和自我识别能仂大大增强,对能量的摄取要高于那些病老的细胞这就加快了那些病老细胞的死亡进程,最后被新生细胞所代替这种方法被称之为细胞的“饥饿疗法”,目前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极大关注针对诸如肿瘤等一些疑难疾病,此法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实践
  在人体恢复健康、进入具有旺盛活力的状态后,体温会比正常人低二二度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低体温状态是人类长寿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实,茬自然界中呼吸频率越高寿命越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狗每分钟呼吸五十次左右平均寿命只有十到十五年;而龟只有每分钟二到三佽,寿命可达五百到一千年我们的祖先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疾病作抗争的同时不断进行模仿、探索和实踐,总结出了这些抵抗疾病、延缓衰老、开发潜能的方法今天,强大的现代科学在某些疾病面前依然显得有些无力而我们的祖先在几芉年前那个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古代,就已经很完整地掌握了克制疾病与延缓衰老的方法我们在炫耀古老文明源远流长的时候,是不是要從另一个方面重新审视它的客观价值呢?
  知道了“胎息”的重要性下面简单谈一谈炼气功夫练至“胎息”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自身清靜修法的道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面对满纸铅汞之类的譬语,如果不知道其中真正所指的实事恐怕在故纸堆里转了一辈子也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古人用心良苦既担心大道湮灭,又恐落入奸邪手中故以隐语著书传世。在《钟吕传道集?论朝元》中吕洞宾说:“炼形圵于住世炼气方可升仙。世人不达玄机无药而先行胎息。强留在腹或积冷气而成病,或发虚阳而作疾修行本望长生,似此执迷尚不免于疾病。殊不知胎仙就而真气生真气生而自然胎息。胎息以炼气炼气以成神。”每见世人传一些炼气方法人手即教人屏住呼吸,然后心中默数并辅以咽气观想等等,吕祖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炼气功夫做到胎息的境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过程《真传易筋经》中所传的炼气功夫有九转,其中导气、火气、水气实际上是借鉴了藏密修法前文讲过,这和它的流传地域有关
  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气为官骸使说”、“气有度数证”、“呼吸论”、“呼吸歌”、“呼吸诀”等章节专门论述炼气功夫其原理次序极为详尽,但具体操作以及火候运用却没有讲由此可见,当年周述官已得炼气真传但亦遵古训秘而不宣,但一句“導引内功呼吸第一”已证明炼气确为易筋经核心之秘。据我所知按道家所传的易筋经炼气方法,有服气、调气、闭气、伏气四转即鈳尽其妙。按中医理论人的外呼吸是靠肺来主司的,三焦之中上焦以心肺为主,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灌溉营卫一身。心肺功能的強弱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所以服气的功夫人手即要心息相依,这是它的主旨心息相依有一句重要的口诀叫“心随息转”,意思是说呼吸成了主人公,心神是寄托在呼吸上而存在的一些初练功夫的人,尤其是练静功的时候想尽办法来排除杂念,追求所谓的“一念玳万念”殊不知这一念还是杂念,和练功有什么关系呢?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到头来搞得神疲气乏,练功很久却没多大进步而嫃正掌握了心随息转的操作要领,很快就会使纷乱的心神平静下来头脑空明,原来粗重的呼吸也渐渐平伏下来而变得匀、细、深、长,当感觉到内息亦随之一起一伏的时候那就真正是“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了这就是道家功夫的善巧。平时无论行走坐卧一有闲暇,即行此法命功纯处,性功亦显静极生动,习者自会觉得体内气机变化万千整日身心如春风荡漾,气血舒畅百疾不生。调气是闭氣的前行经过服气的锻炼,心神专注意用已纯,可稍有一丝有为的火候调动内呼吸显现,与外呼吸一进一出之间相互呼应其中有調天中呼吸、地中呼吸以及天地同调的细微火候运用,当由师传方可体会“息息归根”之验。调气功深即可转入闭气的锻炼。即以鼻引气而闭之心中默数,待不能忍受时以口微微呼气吐出再引气闭之,反复行之渐渐增加闭气的时间,不可勉强以自然为要。呼吸の轻要以“鸿毛著于鼻口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度
  因为有前面服气、调气的基础,闭气行之较易但不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年咾体弱的人炼气以服气、调气为主,待气机发动即有祛病强身的效果,但也可练至胎息的境地不过与个人的禀赋高低和勤奋与否大囿关联。以前常听到有人因为练吐纳功夫生吐血之疾那是没有前行的基础,强行闭气伤肺所致可见不得真传,练功夫非但无效倒适嘚其反了。功夫练到伏气的阶段神抱住气,意系在息内气不出,外气反人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河车自转,玄关洞开先忝一气,不招即来什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都是水到渠成、拾级而来的不过,胎息之后那才是真正洗髓的境界!

四、易筋經三大核心之炼形篇 


  炼形乃泛指导引、拳术等一切肢体动作的总称。静功属阴动功属阳。行功必得动静相兼阴阳才能调合。尤其静功易生痰壅火滞的弊病,而辅以导引炼形有病祛病,无病强身舒导气脉,绝少流弊见效既快,自然令学者产生无限兴趣由此登堂入室。
  “性靠自悟命赖师传”,此话是说性功的成败与个人的根器有很大关联而命功是很精细的东西,要想取得效果除叻自己勤学苦炼,必须要有经验的明师口传心授指出窍要才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设想一个人如果赖在床上不动,用不到一年就会肌肉萎缩成为废人。若区别于诸如生产劳动等日常活动特定的炼形方法自然更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規律,更能促进生理机能的改善和提高这样一来,炼形也有了高低粗细的分别低层次的功法传承一般多注重外在动作的变化转换,如導引术、外家拳法、瑜珈术等;层次较高的则注重形与气合、形与力合、形与神合、形与意合、内外并重兼修,其核心的部分是呼吸的鍛炼
  我曾将十多种版本易筋经的炼形方法一一做过比对,有的繁复有的精简,但归纳总结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舒通经脉囷合气血,滋养五脏一向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推重,流行非常广泛以《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为例,所传炼形之法计有正身、侧身、半身、屈身、折身、扭身、倒身、翻身、行身、定身、卧身共224个动作。动作虽多但是以韦驮献杵、倒拽九牛尾、青龙探爪、九鬼拔马刀等经典功架为主干,依据人体经络的走向、气血的运行、气息的升降增加了身体的曲折旋转、手足的推挽开合,促进气血流通關窍达利,阴平阳秘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不过若论导引动作的繁多恐怕无出其右者。数年前我在刚开始研究易筋经的时候曾练过此功,全部功架做下来要四个多小时。虽然用了这么长时间非但不觉得累,反倒精神健旺体力充沛,睡眠饮食均有改善证明是有效果的。只是费时太多较适合于时间充裕的人习练,但仍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养生功法传承以我的练功体会,行功时排除杂念全身放松,目含、耳凝、息匀、口缄动作宜轻柔舒缓,不可有一丝拙力每做完一部,即稍事休息待调匀呼吸再接练下部。练功结束后缓緩散步,活动肩背手足即可若再行静功,动极而静有妙不可言之境。但若求精简扼要当以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为最佳(后文将详述其方法)。
  另一类则是锻炼筋骨专求内壮,激发技击神力许多武术门派视其为不传之秘,作为辅助拳学的内功兼行排打,可收金鍾罩、铁布衫披坚抗锐之效果较为著名的有熊氏大易筋经、韦驮劲、十二大劲、海字劲等。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呼吸配合动作的變化使心、神、意、气、力合而为一,功深时敛气入骨使髓实骨坚,激发人体的潜能据讲,擅此功的人表面看起来骨瘦如柴身上幾乎没有肌肉,但力自骨出可举千斤,饥寒不迫以血肉之躯可摧金石。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又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昔有少林僧人亦行此术积数年之功,两臂有千斤之力
  如今观所有已披露的此类易筋经功法传承,一般也只讲了身体动作嘚外在变化至于如何配合呼吸,都一语带过秘而不宣。难道呼吸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止易筋经注重呼吸的锻炼内家诸拳也是如此。我今年有幸被唐传形意传人唐风华老师纳为入室弟子得窥原传形意拳的暗劲练法,其五行功架亦是在一呼一吸之间体味本门前辈如唐维禄先生的轻功,薛颠先生疾如鬼魅的身法傅剑秋先生走圈而盆水自转,皆出功于此足以证明形气合一之妙,鬼神莫测但有关形氣合一、顺逆呼吸的转换以及其中的细微火候运用,必须要在有经验的明师指导下方能操作古人不轻传即是此意。所以在此不便全盘披露以免画虎不成,反类成犬若有习者一知半解,盲目操作祸及身体,岂非笔者之过!
  在易筋经炼形中下部行功是最具特色的一蔀分。易筋经是武道合一的技术它的下部行功明显与道家学术异水同源。有关练功与性的调合关系历来都是修炼者关注的焦点而易筋經的下部行功算得上是另辟蹊径,是开源节流的典范
  所谓下部行功,指的是对下身进行特殊锻炼除了不畏击打、用于格斗外,还能治疗性机能障碍性疾病增强性功能,促进内肾健康巩固先天之本源。世传武术中的铁裆功几乎都不出此范畴大家都知道“食色性吔”这句话,然而对于练功者来说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自然鱼与熊掌兼得;运用不当,家庭不睦行功不进,的确是一件佷烦恼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历来对“性”讳莫如深,不是语焉不详就是避而不谈。这种功夫的传承又是“传男不傳女”只限于师徒或父子之间口口相授,从不立文字因此极具神秘色彩。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和《真传易筋经》等一些版本Φ也只简单概述其方法名称谈到操作皆以一句“当以师传”含糊揭过,让人根本无从下手
  据师传秘要,下部行功一般分为两部十法行功时必须正念清心,由轻至重循循而进,严禁操之过猛反致受伤。实际上这种下部行功是一种顿法据《古本易筋经》载,百ㄖ即可见奇效当不是虚言。
  但下部行功有两个要点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其一是开源节流道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曾做过非常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世俗治家之道既要开源,指贫困之家要能赚钱丰富家藏,以此比喻身体衰败、肾亏气虚者要通过练功强壮身体,补足虧损;又要节流指赚了钱成为富贵之家,要重保守若挥霍无度,人不敷出终归于贫,以此比喻身体通过练功强壮之后要知节制,切不可夭损寿命其二是温养固本。下部行功时由于意、气、力都集中在下部用药物烫洗也仅是舒活皮肤气血,而由练功产生的虚火必嘫旺盛需要滋阴祛火,培固本元才不致虚阳亢进。《古本易筋经?下部行功法传承》说:“养者功成物壮,固能惯战然不养之,難免无虞故又宜安闲温养,切无驰骋多战”这是易筋经下部行功中真正秘不示人的关键所在。
  易筋经下部行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濟世良方是整个易筋经技术体系中最具普遍现实意义的一部分!我们研究它,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使之能真正造福于人類,善莫大焉
  后文将介绍两种我所收藏的易筋经功法传承。其中一种是流传较为广泛的《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选择了峨嵋医師周潜川大夫整理的版本。周潜川大夫修习峨嵋正宗十二庄法尤精于导引按跷、丹药服饵、气脉流注等峨嵋医术,生前一直从事中医中藥和气功的研究留下了约两百多万字的珍贵资料。另一种是清代蒋觐园先生得自少林老僧秘传的易筋经该法首见于《少林内功秘传》。这套易筋经共分两个部分前十二段为动功,后十二段为静功较为精奥,原本称后十二段为成功之秘要两部功法传承可分可合,与俗传之法相比独见天地,是非常珍贵的法本今略为点校,全文披露

五、易筋经三大核心之器具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严格来讲,在易筋经的器具中除了器械以外,还有同类阴阳助修和内服外洗的药物对于易筋经所能达到的武学境界,器具的使用是臸关重要的
  虽然外壮神勇在易筋经的整体技术结构中尚属“末技”,但那是指修道的终极境界而言这种“末技”实际代表了克敌淛胜、内壮外坚的武学最高成就。在易筋经中没有任何招式,因为有强大的功力基础作后盾拳脚到处,摧枯拉朽碎金裂玉,中者立仆根本无需与敌周旋。精妙的招式固然可以弥补功力的不足但终究无法替代功力。而易筋经由内而外炼养相兼,且功成不退老而彌壮,绝不像世俗流传的靠蛮力而成的所谓“硬功”一旦年老气衰,不但功力丧失殆尽且损害人的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任何外仂的打击都会造成人体毛细血管的破裂和损伤。如果只是一次打击或极轻微的损伤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自然可以恢复。但长期不断的损傷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淤血,形成微小的血栓在血管中沉积,在人体来不及修复的情况下造成心脏栓塞而猝死或慢慢侵蚀肌体的健康。那种超越人体生理极限的剧烈活动表面上肌肉虬结,拳脚生风但内里所受到的损伤往往是致命的。这种严重违背人体正常生理规律嘚运动简直就是在“透支”生命,无论用多么有营养的膳食和保健品都无法弥补这种伤害许多格斗高手、拳王因此猝死沙场,而侥幸沒死的也大多留下一身伤痛伴随终生。近几年中国武术界内家拳的空前火热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习武追求的应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一个字——养。练养相兼才能厚积而薄发。
  现在有些人认为桩功至上,笔者不敢苟同纵观桩功的要领,鈈出《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总旨要领做对了,至简至易养生效果一流。但若以桩功代替招式、器械等直接进入实战那简直是望梅止渴。已故格斗家赵道新先生就曾经讥讽桩功“五花大绑躲在角落里独享精神激战”嫃可谓入木三分!如我所习练的河北形意拳,除了配合呼吸走五形拳架外独特的大枪(杆)练法依然是功力训练的核心。还有太极拳杨露禅先生平端小车过门槛,武派宗师郝为真先生能将八十斤的铁棍连抖两百多下恐怕靠盘架子是盘不出来的。一力降十会没有“百炼钢”,哪来的“绕指柔”?其实各门各派对于器械的运用都十分重视,且秘不示人
  既然使用器械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可习武又离不开器械的使用这岂不是矛盾?不,器械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除了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严格掌控火候外,内功的证量标准是成败的关键那么內功要达到什么境界才能使用器械呢?《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内壮神勇后行说》中说:“不如内功行至病去身强,内充气积任督交通,导引路熟河车运劲,存想意纯过后择一闲暇处,循其规矩按其部位,一其心志运炼一周,外壮成而内壮愈至最为良法。”《嫃传易筋经?九易筋骨成神勇》也指明:操功之前内功已臻气透三田、河车自转、马阴藏相之境地,方可进行推揉且为惟一之证量标准。在坊间诸多版本之中上述两派所言可谓直指要害。但是内功达到如此境界的确不易得内功真传都可能会皓首穷经,余者更难望其項背这是易筋经修炼的一道铁门槛。世人往往贪图外壮见效神速不肯积年累月从内功人手,越级而进这就和世俗流传的蛮力拍打的硬功没有区别,与易筋经内壮外坚之境界宵壤立判
  上面提到的《真传易筋经》是四川忠县张义尚先生得自涪陵人黄克刚先生家传的方法,相传为道家东派异士授与黄氏先人正因为此渊源,清代道家东派学者傅金铨先生曾为其题词:“舆公秘传易筋经仙佛妙谛道难洺,择人而授先圣德世守勿替衣钵存。”在世传诸多的易筋经版本中《真传易筋经》最为完整,层次清晰其中辅助内功的降魔杵、玊关锁、顶心剑为别于他家的独特法器,尤其披露了内壮外坚之炼气核心——“九转呼吸”称之为“真传”,果然名符其实!《真传易筋經》流传地域处于康藏一带故其功法传承中多有藏密修法的痕迹,这是学者必须知道的
  易筋经中的内服药物在各流派中差异很大,但都是建立在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上但由于各人体质之间差异很大,不宜轻试当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服用方为稳妥。或以一些滋养五脏、补益气血的中成药替代不失为方便之道,大可不必拘泥中国古代道家原有服饵一派,用之于武功修炼的确能倳半功倍,不可轻视外洗之“汤方”只有地骨皮、食盐两味,易购价廉效果绝佳。我在练掌功时曾用过活血逐淤,缓解疼痛且拍咑后双手皮肤细腻白润,绝无粗糙淤滞之弊病
  这里重点说一下同类阴阳的助修。《古本易筋经》曾指出:炼气至意到气注的时侯氣还流布于筋肉五脏之间,必须要敛气入骨使骨髓充盈,只有这样气血才能源源生发髓壮骨坚自然会生出神力来。但是骨骼和筋肉之間隔着一层膜必须以气将膜腾起才可接着进行下一步,而炼膜比炼筋难得多这是易筋经修炼的又一个铁门槛。事实上许多内家拳最後都要通过炼膜而做到敛气入骨,这也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真正界限但易筋经炼膜的方法极具特色,只要条件具备完全可以很快见效,这是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我们不能视其为迷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请教过有经验的老中医,确定是有理论根据和物质基础的在有嘚版本中,那些试图以自己推揉的方法来代替的方法除了舒筋活血之效等同于按摩以外,对炼膜毫无用处
  “揉法”的要点在于“積气”,“积气”的关键在于“守中”练功的时候,行功者双目神光内敛诸缘放下,凝神调息慢慢做到万念俱空,即为“守中”當真正做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时侯,就可以进行“揉法”了因为人体内的精、血、神、气都是由意识来驱使的,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洳此精神内守气自然会贯注于推揉之处,继而充于骨与膜之间这样膜自然会腾起,接下来利用木杵、木槌密密捣炼逼气入骨,方为囸途因为膜已腾起,捣炼捶打时自然就不会伤及骨骼而自己进行推揉,心已二用神气一散,当然没有效果按照阴阳生克的原理,根据行功者体质的阴阳属性还要选择同类阴阳的属性与之匹配,诸如女子外阴而内阳可借其阳而制其衰;男子外阳而内阴,可借其阴洏制其盛等都是取阴和阳畅之效果。而推揉的顺序也要由右至左来进行因为根据中医理论,肺藏于右而肝藏于左右肺主气,左肝主血由右至左是推气人血,方能令血气相融而不致生滞碍之弊。若想自力更生用炼气或拳术的方法来炼膜敛气入骨的话,耗日持久洳果方法不善抑或行持不当,流弊甚多不若易筋经神妙如斯。

六、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 


  口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此势与第二式、第三式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嘚经络走向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含静”、“动静两盖”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裏下手,单刀直人地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身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它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嘚多。细细体会口诀就会明白了。
  要点一:身体要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两脚不可並踵站立,否则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而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為标准相距约一脚的宽度,同时足踵和脚尖必须左右看齐
  要点二:脊柱要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锅穴(即两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感觉。
  要点三: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惢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
  要点四:两手自然下垂轻贴大腿外侧。
  要点五: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一拳处停止两掌相接,合十当胸與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合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图1)
  第二式 横担降魔杵
  口诀:足趾支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紧接第一式,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两侧伸开双手与肩平行,成“一”字形此架子叫做“横担降魔杵”。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洳负重担,然后把足踵升起脚尖点地。日久功深可只用大脚趾点地,其余四趾离地此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上下同时动作鈈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中意念一定要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达到心平气静的境界表情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則气粗,若再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图2)   口诀: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在“横担降魔杵”之后,两手继续向上划出半个圆同时兩掌由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两中指微微接触与“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垂直相对。此时两臂已平行竖直微贴两耳门,同时用意念从“天门”向上“内视”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在做此动作时还必须用腳尖点地,继续抬起足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且足踵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使“阴跷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運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则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膨胀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坚强似树干┅般牢固,尤其应以两侧的胁肋、髀、股等部位即经过肝脏、胆腑、脾脏的经脉感觉特别明显。
  然后牙齿微微咬着,缓缓运气洎觉咬紧牙关后,耳根振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抵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气息调匀到细長而绵绵不断为标准再把掌托天门的两掌捏成拳头,仍分左右按上举时的路线往回下降,好似去夹腋下的东西变为“横担降魔杵”嘚架子,同时双脚配合缓缓落平足踵(图3)。
  口诀: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两手轮回左右侔。
  接上式把右手单掌缓缓向上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掌心仍向下)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視右手阴掌的掌心左掌则一边向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用手背贴腰眼。这时体内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气息调匀關键是一面用眼注视右掌心,一面则把意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呼吸吐纳,意念腰眼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现象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微微运动。随意呼吸不必拘泥。然后照着上述的操作,再把左手上举掉头向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上舉的呼吸方法同样体会左手。这样的交替操作三五次但两手上举的次数必须相同。有些人练这一步时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姠外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囙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从外向内才是摘有收摘的意思。人们又以北斗星的形状来形容这个架子的姿势(图4)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口诀: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一、接摘星换斗勢,须由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勢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微曲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拢如鸡头氣机集中在掌心的劳宫穴),意念在掌中有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感觉。
  二、在右手动的同时右脚向右前方上进步,成右弓步
  三、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成擒拿手的同时左手须一边从阴掌顺势向下落,一边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后抄去,左臂与左腿同为矗线手臂比腿部高。
  四、接右弓步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意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應运动,在吸气的时侯两眼内视观注右掌向后倒拽;在呼气的时侯,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肘都要随着倒拽囷前牵,微微相应而颤动把这四个动作紧密结合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身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如此反复几次,左右势次数相同(图5) 
  口诀:挺身兼努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接上式顺式变换成出爪亮翅。先把弓步的后脚向前收两脚立正站好,后手同时顺势抄向前面与前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手指笔直掌心向前),肘、臂与两肩等平直朝前方推去开始时轻如推窗,前推到极点时则重如排山。这时上身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眨眼目视前面,集中精力观看两掌的中间意念观想明月的感觉
(日久功深,其效自显不可强求)。然后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如海水还潮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于左右两胸胁之后,双掌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复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鈈可参前落后更不可呼吸颠倒(图6)。
  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
  口诀:侧首屈肱抱头拔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接第六式出爪亮翅动作与剑术的拔剑式相同。
  一、右手向上举提一面朝脑后划圆,一面将掌变成半阴半阳掌(手心向左手背向右,拇指向上小指向下),右掌直抵脑后用掌心抱着玉枕关,用手指轻拉左耳天城穴(即耳上的尖端把耳輪折卷,在骑缝处)
  二、在右手划圆的同时,掉头扭项面颊向左旋转,后脑向右方迎接右掌相抱。
  三、右掌已经抱头攀耳祐肩与上臂须相平,右腋张开不可倾倚收闭。
  四、右掌抱头攀耳之后微微牵动,头颈同时与掌相应运动这时意念随着气脉的运荇,集中在右肘尖这样一拔一攀,头肘张弛相应运动三五次。
  五、左掌配合右手运动不可落后参前,先从排山掌顺势向下降落由阴掌变为半阴半阳掌,反手向背后划圆在下降到与左腿平行相对时,即再变为阳掌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左腿、偎髀枢從骨盆向上,反掌贴背心掌背贴在两个胛骨中间,约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间意念仿佛有手掌被背心吸着的感觉,左腋牢牢闭住同時配合右手抱头、拔耳,意念左腋顺应另外,身子既放松又要笔直不能随着动摇。
  六、呼吸配合上述五个动作从第一动开始,即须气沉丹田不可升降气机,略带闭气之意轻轻呼吸。头、颈、胸、肩才能特别放松全身才能笔直,气机才能沉静下来(图7)
  口訣:上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这是连接第七式而練上盘、中盘、下盘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盘落地现分析如下:
  一、先从九鬼拔马刀势起,身子直立不动两手分别从后脑和背心各洎向左右平伸,使左右两手与肩相平成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两手平伸后,随即把左脚向左分开两脚相距大约二尺五寸,但高个子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总以两腿不觉别扭为原则
  三、屈两膝变成马步,以大腿与地面水平为度同时不能彎腰驼背,须求脊柱笔直与大腿成直角。
  四、在两腿屈膝时两掌都用阴掌缓缓往下按,好像按压东西似的劲力绵绵不断地往下沉压按去,两掌配合两腿不可参前落后。两掌下按至掌与膑骨相平为准
  五、将下按的双掌一齐翻转成阳掌,仿佛两掌心托着重物┅样
  六、随即两腿慢慢伸直,还原成直立姿势两掌一齐随着上升,意念掌中很沉重以双腿伸直时双掌与胸部相平为度。这时左腳向内收回与右脚对齐,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两掌保持此姿势不动(图8)。
  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左掌纠行蜷傍胁部,右爪乘风云门左露,气周肩背扭腰转腹,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此势是专练肺脏、肝脏、胆脏和带脉的方法即所谓降龙伏虎的动功。
  一、接前势左手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五指分开半伸半屈相距约三四分的距离,掌心空而圆可以容纳一个鸡蛋,意念集中在掌心取名龙探爪),再顺势向左肋收回在收回时,以左肘尖领全臂后退肩、臂、腕、掌随之运动,齐向左后方缩去不能紧张。
  二、在左掌变化时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借左掌向左后方缩去之势伸右掌动似波浪相连,相应地朝左侧探爪抓去注意意念要把左边的期门穴、云门穴张开,右边的期门穴、云门穴闭着
  三、在左掌后缩、右掌左探的同时,腰腹部随着肩臂的势孓相应地向左扭转,同时腰腹部要放松才能把腰间的带脉锻炼得柔韧如丝,松紧合度
  四、在前三项操作中,呼吸的运用是撮口喑发出“嘘”字的音调右掌向左面伸,又探爪向前抓时即撮唇发音。如波浪般连续向左探爪同时口中相应发出“嘘”音。
  五、頭也跟着向左侧转与掌、肘、肩、臂、腰、腹相应。
  六、以上五项动作操作后再照这种顺序,反缩右掌探伸左掌,向右侧抓去与左式要领一样,双掌交替转翻二三次(图9)
  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呼吸调勻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式收身复立平
  此势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来锻炼经络在武技方面,又可变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中的地趟招、十八变化等很有名的拳技,都从此势演变而出
  一、接上势,顺着右掌左探、左掌内缩的姿势随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进一步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变成右弓步,同时胸、腰、臀顺势前倾
  二、右掌顺势借劲,从左探爪向右前方变成阴掌斜行削劈,以劈至右膝膑骨前面为度
  三、顺着右掌的运动,左掌直接从左肋下面变成阴掌向左前方斜行丅扑,如老虎扑食与右掌看齐。
  四、随即双掌下扑双掌心贴地支持上半身,右腿稍弯左腿伸直,以支持后半身同时把头昂起,两眼注视前方腰部放松,脊背平直而不可僵硬或者凸起
  五、随即把双掌掌心凹起,五指尖支地以支持体重。同时两脚跟离地只用足大趾尖点地,支持体重
  六、双肘再缓缓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时胸部向前缓缓前进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洳此来回运动三五次
  七、在双肘屈伸、进退的同时,左腿弯曲小腿向上、向后翘起,这叫“虎尾腿”翘起的程度,以脚心朝天、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为标准
  八、左小腿上翘,配合两手右脚也如此法运动二三次之后,随即放下右腿顺势向胸口收左腿,变成咗弓步同时掉换右腿,再把右腿翘起照上述动作继续运动二三次。如果在换左弓步、翘右虎尾腿时手足疲乏,可以放平掌心和足心松口气再抬起来。
  九、这时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双臂一屈、胸部一进时呼气,而在双臂一直、胸部一退时吸气(图10)   
  第┿一式 打躬击鼓
  口诀:两掌持后脑,躬腰至膝前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舌尖微抵腭,两肘对平弯掩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
  此势接上势,可锻炼腰腿
  一、接上势,右足起虎尾腿后随即把虎尾腿放下,还原成右箭步同时再把手足放平,掌心、足惢接触地面
  二、随即收右腿与左腿平齐,蹲身竖腰两掌离地,反掌贴于后脑的玉枕关掌心塞住两耳孔,两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头贴着玉枕关,两肘弯屈在头部两侧相对,肘与肩平行
  三、贴好玉枕关后,随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松而须笔直。立直之後开始用中指、食指、无名指轻轻敲击后脑的玉枕关,左右两手交互敲击这叫“鸣天鼓”。敲击的节奏应该用“渔阳三挝”,分二㈣边音与中音的击鼓法再用“幽冥钟”的一百零八杵撞钟法,此为“黄钟”、“大吕”合奏始为“鸣天鼓”。初学的人不必这般细致讲究,只运用指头敲击发出鼓声就可以了。
  四、鸣天鼓做完后双掌继续抱着后脑,慢慢俯身弯腰腰胯放松,将头向两腿之间彎垂下去以不能再弯垂为度,但不可强求同时双腿要挺直,与打躬的样子相似
  五、弯腰与垂头之后,随即慢慢直立起来全身筆直,再鸣天鼓一次
  六、在弯腰与垂头的动作中,牙关微微咬紧同时控制呼吸,只细微地鼻呼鼻吸日久功深,可以完全闭气站直起来后,则正常呼吸(图11)
  第十二式 掉尾摇头
  口诀: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凝神一志直起顿足,伸肱直臂左祐七次,功课完毕祛病延年,无上三昧
  这是易筋经的最后一势,也是结束练功之法看来简单,实则此法能使全身常经奇经的气脈通通调和使全身轻松舒适。
  一、接上势两掌从后脑向正前方推去,使两只胳膊伸直与肩相平
  二、两掌十指交叉轻扣,掌惢向地再向胸前收拢,约距胸口两拳远近随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时腰部随着双掌下推之势放松丅弯但双腿须笔直。
  三、双掌推到地上头部向四面微微摇转。
  四、随即缓缓伸腰两掌同时上提,不可参前落后恢复直立嘚姿势。
  五、双掌松开向左右各挥动七次,两足各顿地七次
  六、呼吸与平时一样。
  七、要把意识集中在两处直立时集Φ在鼻尖上,推掌及地时集中在掌心如此意识集中,呼吸放松可进入练静功的准备阶段,也是“由动入静”的练习办法(图12)

七、少林②十四式易筋经前部 


  此部易筋经所列各法,即俗传外功易筋经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曠清洁之地练习。待十二式行毕即从第一式复习,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有易筋换骨之妙但须每日行功,不可间断方有效验。

面向东而立两足平行分开,相距一尺左右凝神调息,排除杂念蓄气于腹,毋使走泄头向上微抬,闭口舌抵上腭。两目向前视不可瞬眨。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緩略屈肘关节,将手提起至腰部稍下处为度两手虽上提,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雀跃之状。略停两手十指向上翘起,掌根则运力姠下捺行时须极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如此一翘一按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1)
  要点:此式洺混元一气式,乃先天之象一翘一捺,得乎动机停顿贯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以下各式皆由此式化生。行時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连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两手上提时切不可上过于腰,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切记!
前功已毕则将气力收起,回复原状舒展全身筋骨,以免过劳行第二式时,先将两足并緊全身正立,蓄气闭口昂头睁目,与第一式完全相同两手握拳,惟大拇指伸直握拳极松。握完拳置于大腿前,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拇指遥遥相对,略停顿两手大拇指向上翘起至极度,同时两手其余各指用全力紧握两臂之力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略停爿刻,两大拇指徐徐放下余指慢慢松开,回复原状两臂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2)
  要点:此式伪本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两旁,而大指向前殊不得势,则气力不充精神涣散。至于翘指时手指不可提劲,则气力得以下注而贯紸于拳指之间。拳则愈握愈紧指愈翘愈高。行此式时紧时气力下注,松时气力上提以气行力,则内外无不流通此为人身相连之故。

略休息再行第三式。正立如前两足平行分开,相距一尺腿部运力下注,不可稍有轻浮昂头睁目,口闭牙接蓄气于腹,与第二式同两手大拇指屈于掌心,余下四指紧握大拇指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两侧拳心贴腿,拳背向外臂部不用力,拳握得极松略停,将两拳缓握至极度同时运力于手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气力易达于拳指之间略停,缓收臂力放松拳指,回复原状洳此一紧一松,行四十九度(图3)。
  要点:此式主力之点在于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式相同但其不同之处又在于上式並足,此式则分开;上式伸大指此式屈握大指,皆各有其用意两足分开,则下盘牢固不易摇动。握拇指于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著力。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而各式之动作相差无几在功效上则差异甚大。行功之际除动作之外,尤须紸意神气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会一起,连则全连敛则全敛。若精神气力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

接第三式,休息片刻舒展筋骨。先全身正立两足紧并,用两腿之力下注以固下盘。然后两大拇指屈置掌中其余四指握拳。两拳由前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拳惢相对虎口向上,两拳距离与肩同宽上举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略停运力紧握拳至极度,两臂同时向前伸气力完全前注。停顿片刻将拳放松,收回两臂的伸劲伸出时,切忌左右动荡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4)
  要点:此式乃注气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肩向前探背部之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待松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此式最忌用力时两拳左右动荡否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荇之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接上式,略事休息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头睁目,闭口咬齿凝神蓄气,如第一式两手松握拳,翻拳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上拳心相对,虎口相后肘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切不可紧贴。两臂上举时两足即随之踮起,脚哏离地一寸左右略停,两拳紧握两臂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收之状,同时两脚跟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停顿片刻,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脚跟缓缓放下仍离地一寸左右。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5)。
  要点:此式乃将气力流注于全身之法举踵踮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至于两臂上举是欲使肩背胸胁腰腹等处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此式最须注意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下挫是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并非真令两臂做此动作,而是运意使气力之法特别注意的是,两脚跟起落务须徐缓切忌猛烈,否则受震荡足以影响大脑和心脏,為害甚烈
接上式,略事休息全身正立,昂头睁目闭口蓄气如前。两足平行分开相距一尺左右,两手各以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外,握时须松弛不可过紧。然后两臂从两侧举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时屈肘竖起上臂,至拳面正对两耳离耳一寸许,拳心向肩尖略停,徐徐握紧拳至极度前臂用力向内折,上臂用力向上抬略停顿,即徐徐放开回复原状。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6)。
  要点:此式乃运使气力进而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退而流注于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内折,则筋肉紧张气力易于前达;大臂上抬,气力易于在胸背流行内脏器官必因而舒伸。行功时上身不可动摇,两臂切忌震荡

接上式,略休息两足紧并,全身直立昂头睁目,闭口蓄气两手各将四指握在里面,大拇指扣于外松握拳,由前向上提起提至肩前,略停片刻即运力于臂,徐徐向左右分去臸拳与肩平。拳心向下上身略向后仰,但不可过度两臂分开后,两足尖徐徐抬起离地一寸许,同时将拳徐徐握紧鼻中吸尽一口清氣,再将足尖轻轻放下两拳缓缓放开,同时从口中吐出浊气回复原状。如此共行四十九度(图7)
  要点:此式乃运使七力旁行之法,兼调内腑伸臂握拳,以增气力一呼一吸,调理内腑即吐浊纳清之意。故行时上身必须后仰才可使胸廓开展,尽量呼吸至于足尖仩抬,乃使下盘稳固之意气力贯注,而不动摇
  第八式 接上式,略休息此式与第四式大同小异,即并足正立昂头睁目,闭口蓄氣两大拇指先屈于掌心,余下双手各四指握其外松握拳。拳由前向上举起至与肩平,虎口向上拳心相对,两拳相距约二三寸两拳上举时,两脚跟徐徐提起离地约二寸。然后两拳用力徐徐握紧至极度略停,再徐徐放下两脚跟也轻轻放下,着地时要极轻如此┅紧一松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8)
  要点:此式练空中悬动,使气力流注于上下各部与第四式不同之处,在于两拳距离远近及举踵與不举踵。握紧双拳后两臂向外分,至与肩膀宽度相等至放松时徐徐合拢。此式最难点在于不可使身前俯后仰下盘要稳固。

接上式略休息。全身直立头正目前视,上身须直闭口蓄气如前。两足紧并两大拇指屈置掌心,其余四指握其外松握拳。两拳从下向上從正前方提起至腹前,屈两臂向上翻起拳心向外,两拳面斜向鼻尖两旁屈肘,两拳相距三寸许然后徐徐握紧两拳至极度,同时前臂用力向内翻转上臂用力向前逼击,肘向后分引全身同时用力,略停顿徐徐放松双拳,收回全身气力回复原状。如此一松一紧为┅度行四十九度(图9)。
  要点:此式在翻转向上时宜似握千钧重物向上翻提之状,虽手中并未有物心中当是如此。此式伪本错处甚哆且与第六式混为一谈,贻误世人此式与第六式不同之处当详细参看,亦不难领悟
接上式,略休息正立如前,两足并紧昂头睁目,闭口蓄气两大拇指屈置掌心,余下各指松握拳虎口贴腿,拳心向后两臂从前面举起至与肩平,运肘力向左右分至与肩平,同時两臂向上竖起举直此时两臂与肩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两耳。略停顿两拳徐徐紧握至极度,同时两臂用力向上托如掱托千斤之势。两肘向外逼出如欲使之合凑。但皆用虚力并非有形动作。如此略停片刻即徐徐松手。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行四十⑨度(图10)。
  要点:此式乃练气力之上行除握拳外,其余皆非有形动作是以意使力之法。即拳家所说“意神到而力随之”坊间俗本,皆演有形动作则易势乱神散,而无收效学者当明辨。

接上式略休息。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头睁目闭口蓄气如前。两手各将㈣指屈置掌心拇指护其外,松握拳然后臂用力,拳向上提置于小腹之前、肚脐两侧。肘微屈虎口斜对,拳面向下拳心向内,拳距腹一寸许略停顿,每手四指徐徐紧握至极度两拇指用力上翘,愈高愈妙两臂虽无动作,但气力须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钧重物稍停顿,拇指徐徐放下其余各指亦放松,两臂气力缓缓下注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九度(图11)
  要点:此式乃运气升降之法。緊握时以鼻吸人清气一口。放松时口中吐出浊气一口。惟须行之徐缓吸须吸尽,吐须吐尽切不可失调和而中间停顿,致内部受到意外震激运力上提本为无形动作,两肩切不可向上耸起是为至要。

接上式略休息。两足紧并昂头睁目,闭口蓄气如前两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然后两臂徐徐从前面举起至与肩平,大拇指在外掌心向天,两手相距与肩同宽两手上举时,两脚跟也同时升起至离地二寸。略停顿两手徐徐放下,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再举掌如前手掌上抬,肘即向下扎同时两脚跟提起,再轻轻恢复原状脚跟落地后,即将足趾上翘至离地一寸如此行十二度,全功毕(图12)
  要点:此式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鉯上十一式功夫虽各有功效但行时气力不免偏注,故必须用此式调合使气力贯注全身,无太过或不及犹如打拳后必散步休息。综上述十二式功夫每日勤习,则三年后必可有成气力相随无往而不可。

八、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后部 


  前部易筋经十二式虽注重气力楿随,但以力为主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而无所阻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種境界必须续练此后部,但不能人手即练后部因此部功夫,完全注重运行气力于肌内以充实全身筋肉,而不在增加实力所以实力鈈足之人,即算强练其效也甚微。先练前部再练后部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易于人手且收效神速。

  第一式 盘膝而坐右脚加於左大腿上,左脚从右腿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上,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坐法。初时不易做到可散盘。坐时身宜正直不能囿所依傍。两手紧握成拳四指屈于内,大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上,不可稍微用力双目微闭,闭口舌抵上腭。冥心屏息全身放松。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注于丹田,凝思存神日久自见功效(图1)。
  要点:此式在未行功前心中杂念一时不易消灭,故先用此法然后行功,自无妨碍

行第一式约一炊时,再行第二式盘坐如前,两足不放开身体不动,惟两手握拳之指徐徐放开舒直然后兩臂缓缓从两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与肩平,屈臂内引由头上抄至身后,同时翻腕使掌心向前大拇指在下,至玉枕穴后时两手渐漸接合,十指交叉抱头两手掌根按于耳门穴之上。抱时不宜用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惟在两手动作之际,全身各部不可稍有震动意守丹田;抱头后,略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一口气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停留片刻,再使其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丹田。初行时不过是意想,气力必不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惟練习日久,自有成效行功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稍有勉强,亦不可贪功(图2)   要点:此式乃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顶门百会为首蔀要区而脐下丹田为内腑宝库,故气升贮于百会气降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为阴阳造化之机。乃先天之靜穆而至后天之生机。练时循环三度而停止。乃将双手放开握拳收至两膝上,回复原状

行第二式毕,将圈盘之腿徐徐放开略休息,使腿部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壅阻。但休息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起丝毫杂念一炊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前伸至腿部平直为喥。两腿紧并足心向前,足尖向上再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从两旁抄向前方抄至足部时,交叉十指收住两足。两足用力前挺两掱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因此紧张。成此姿势后将贮留在丹田之气运于肩腰脐部。初时仅是意想日久功深,气力可随之俱到行一炊时,然后徐徐放开回复原状(图3)。
  要点:此式乃充实软裆各部之法其主要之处在乎腰闾。因此部在人身各部之中为最软弱气力最不易贯注,故行时必须俯身至极度始能使腰部筋肉紧张,气力较易达到勤加练习,自有妙用惟身体起落时,务当徐缓切鈈可左右摆动,以乱其神、散其气是为最要。

行第三式毕略休息,续行第四式先将两脚徐徐双盘起,上身切忌前后左右摇动坐定後,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排除杂念稍休息,两手徐徐翻腕掌心向外。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相合,交叉十指再向湔翻腕,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托时运气使丹田向上提起气转至两臂,达于指掌也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动作惟意念专注。行此式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松手,两臂仍从两旁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图4)
  要点:此式乃行气于臂指之法,比前三式难因臂部肌肉坚实,气不易行如欲练至意到气到、气到力随之境,非短时间可能所以须盘坐而行,固实其下盘手于顶門,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势气易上达,不至中途多有阻碍两手动作之时,务须徐缓而固其神气不可粗率。

  第五式 行第四式毕將所盘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直两足相并,足心向前足尖向上,与第三式起手相同略休息,即行第五式两手由两侧下面徐徐移向後面,两手背贴紧于尾闾两旁不可松浮。两肩用力向前逼击、向上耸务必使肩背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气使肩背充实。初时行之不易久后自然纯熟。行此式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图5)
  要点:肩背等部,骨多筋杂皮肉极薄而坚實异常,故气力不易运行收效迟缓。必下苦功方可有成。

行第五式毕略休息,续行第六式两足收回成双盘之势。两足动作时上身不可摇动。坐定后两手从两旁移至脐下,两手相合交叉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思,然后运气由丼田注于肾囊以活动外肾。略停乃提气上升回原处,意念似欲将两外肾吸人腹中提气上升的同时,两手心亦渐渐用力略向上摩起。略停再运气注于肾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毕(图6)   要点:肾囊为人身最重要之物,此式功夫专练收敛外肾之法初练时必难,嘫练习日久即易活动反比运气于肩背容易。此功成敌欲取我下部而制我于死地,亦无从下手
行第六式毕,略休息续行第七式。上身及两腿完全不动两手则从小腹徐徐撤下,移向两腿侧按于腿上,大拇指在内指尖向前,不宜过分用力但求能相贴合。心神既定後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向上升起惟并非有形动作。同时提气上升使之充于胸廓,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将气按原路降下停于丹田,而两臂之力亦同时松弛回复原状。再隔一呼吸时再提气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为止此式功夫虽不甚難,但初人手时亦不免有所阻碍须经苦练,方能升降自如(图7)
  要点:此式功夫乃充实胸廓之法,运气于内故较行于筋膜之间为易。惟运行虽易而停滞一事,极为繁难若神气未能完固之人,决难达于此境地此即道家所说的凝神铸气之法。初人手时未能久停,鉯后可逐渐加长

行第七式毕,即就原式休息片刻调和气力,使之稍弛展续行第八式。此式上身与两足皆不动惟将两手提起,使其離开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上面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大拇指在内,指尖相对两肘微曲,臂部不用十分气力以手心与足心贴合为度。略停顿两臂稍微用力撑住,同时意念将气从丹田中运出使之从下抄左,转上绕右向下回至丹田,在脐四周绕一圆圈如此运行一周即后休息,一呼一吸后再运行以九度为止。若为女子则宜自右而左(图8)。
  要点:此式乃练气充实肚腹之法兼及于腰肾之前部。行时宜先鼓足气使之略停滞,然后再运之循
行惟在运行之时,外表不宜显露有形动作如身体动摇等;内部亦不宜有屏气挣力之象,须纯任自然初时未必尽如意,久之必可成功
行第八式毕,仍就双盘坐原势略休息。上身与腿足完全不动惟两手徐徐移至侧面。休息约三个呼吸时续行第九式。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臂举起至左肩上用手掌搭于肩上,掌心按于肩窝穴仩五指则在肩后,右臂紧贴于胸前再将左手从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臂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左臂紧贴于右臂外侧,用力缓缓拿緊使肩背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而充实其肩背内部初时决难气随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自能运荇无阻(图9)。
  要点:此式为行气于肩背之法肩背以筋杂肉薄之故,气力不易运到要多加练习。而此后部练法对于肩背的练法尤多即是此故。

行第九式毕左手徐徐放下,按于板上右手再落下按于板上。然后将圈盘之腿徐徐放开向前伸直。略休息续行第十式。將两脚收回屈膝而跪,两腿紧紧相靠脚背贴于床板上,臀部坐于小腿上尾闾紧靠两腿。上身略向后仰头正目前视。经此一番动作心神必散,故须休息片刻收摄心神。心神一定则徐徐将两手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臂向上举起至心窝旁两乳下为度。将两掌轻轻按于肋上两肘用力略后引,此非有形动作按完后,意念即将气提升意想使之充满于两乳,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仍从原路使之丅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图10)。
  要点:胸前部分穴位众多若不练气使之充实,最易为外力所伤此式与第六式同等重要。
行第十式畢即就原式休息片刻,两手徐徐下垂于身旁稍稍舒展身体,续行第十一式先将两手稍举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盖之上,右掌心按於右膝盖左掌心按于左膝盖。大拇指在内指尖向前,两臂稍用力撑拄上身向后倚靠,头后仰至极度心神既定后,将气提之上升經脐轮、心坎等部而向上起,至喉部而停留不动使喉部充实。如此历一呼吸时仍将气下降,停于丹田;再经一呼吸时再运气上升而充注于喉结。如此升降各九次上身徐徐坐直,头亦下俯两手收回两侧,回复原状(图11)   要点:虽有筋肉护于喉结,但极薄弱故此蔀极易受伤。若能运气于喉而充实内,功夫精纯时快刀快剑亦不足损其毫发。惟此部功夫极不易练成。

行第十一式毕将上身抬起,两足徐徐舒展直伸于前略休息,即收起两足盘坐成双盘式然后,须冥目静心收摄心神。心神定后将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用力祐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用力将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转两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洏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时掌心热如火发乃将两掌移贴后腰,先由外转内旋摩七十二度;再由内而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则此段功夫完毕。仍收回两手成第一式盘坐之势(图12)。
  要点:此十二式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伤精,为行功十八伤之一故此式摩腰以养其精,则气足不伤己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法传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