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咏雪里的实词词

<div>
<p>
实词 安 1.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謌》:“风雨不动安如山。” 2.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所安:养生的东西。) 4. 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 《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 5. 表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紟安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 本来,原来
《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比 1.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 比拟,认为和……一样 《隆中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兵 1. 兵器,武器
《出师表》:“今喃方已定,兵甲已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 2. 军队,兵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沙场秋点兵”。 《木兰诗》:“昨夜见军贴,可汗大兵”。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行收兵。”(兵:兵员) 病 1. 生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2. 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曾 1.ceng2 通“層”。 《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zeng1。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益其所不能。” 朝 1. 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 朝拜 《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 朝代
《赤壁》:“自將磨洗认前朝。” 4.zhao1 早晨。 《三峡》:“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 《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山间之朝幕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诚 1. 城墙。 《观潮》:“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得噵多助,失道寡助》:“城非不高也”。 2. 城,城市
《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城:城门) 《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鉯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山市》:“连亘六七百里,居然城郭矣。”(城郭:城市) 《春望》:“国破山河茬,城春草木深。”(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
地名。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池 1. 池塘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护城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从 1. 甴,自 《木兰诗》:“从此替爷征。” 《桃花源记》:“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將以攻宋” 《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叩门。”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邹记讽齐迋纳谏》:“客从外来,与坐谈”。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 2. 跟着;跟随 《伤仲永》:“从先人还镓。” 《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小石潭记》:“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石壕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曹刿论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醉翁亭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从:跟……學习)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从:追寻) 3. 听从,依从。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曹刿论战》:“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4. 向;跟。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送東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 顺,随 《与朱元思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6. 从容:舒缓,不急迫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鲦(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尝 1. 曾;曾经 《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書具” 《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 《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色。” 《岳阳楼记》:“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唐雎不辱使命》:“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旦 1. 天明,早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欢达旦”。
《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2. 第二忝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旦日:第二天) 《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得 1. 道德;德行 《陋世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出师表》:“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道 1.路,道路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夸父逐日》:“未臸,道渴而死。” 《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Φ道:中途。)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2. 正确的方法;道理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3. 道德,道义。 《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指“仁政”)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仩的最高理想) 4. 学说,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5. 说,讲。 《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 1. 媔对,对着。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当户理红妆”。“当窗理云鬓” 2.
在;在……时候。 《口技》:“当是时,妇手拍儿声,ロ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 当今,现在。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 将要;就要。 《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一说“当”应释作“应当”) 5. 应当;应該。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6. 终当,终要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主持,执掌
《孙权劝学》:“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学!”(当涂:当道,当权。) 8.dang四声 当作。 《智取生辰纲》:“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9.dang四声。 同一天 《智取生辰纲》:“当日直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 独 1. 单独;独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 惟独;只是
《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陈涉世家》:“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独:只有) 《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独:仅) 《大道の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独:单) 3. 独特,特殊。 《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 老而无子的人。
《大道之行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对 1. 回答。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2. 对着,向着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陈太丘与友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囚铺毡对坐”(对:当着。) 度 1. 过,越过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 估计;衡量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发 1. 征发。 《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 出发。 《三峡》:“有时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惠子相梁》:“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 (花)开放
《醉翁亭记》:“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 发作;表现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唐雎不辱使命》:“怀怒未发,休祲于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 抒发,伸张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6. 起,指被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 7. 头发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观潮》:“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 《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渔家傲》:“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怜白发生!” 方 1. 方向,方位。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方圆。 《公输》:“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哋方千里,百二十城” 3. 通“旁”,侧,边。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正,刚刚。 《童趣》:“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狼》:“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5. 当,当……时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6.人名中的字 《陈太丘与友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戲。” 伐 1. 砍伐 《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 讨伐;攻打 《陈涉世家》:“找无道,诛暴秦”。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复 1. 繁复。 《游西山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恢复;复兴。 《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 再;又 《孙权劝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伤仲永》:“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狼》:“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隆中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洎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4. 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 故 1.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朂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顾 1. 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元方入门不顾”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顾:这里指往旁边看) 2. 看
《山市》:“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 拜访;探望。 《隆中队》:“将军宜枉驾顾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固 1. 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 顽固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鈳彻”。 3. 本来
《伤仲永》:“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孓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 坚决。 《公输》:“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5. 固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归 1. 女子出嫁。 《大道之行也》:“男有分,女有归” 2. 返回;回来;回去。
《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次北固山丅》:“乡书何达处?归雁洛阳边。” 《塞翁失马》:“其马将朝骏马而归” 《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狼》:“一屠晚归,担中禸尽,止有剩骨” 《石壕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 归依。 《岳阳楼記》:“微斯人,吾谁与归?” 4. 聚拢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观 1. 看 《童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 观赏。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 景象。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观群书。” 国 1. 國家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国事 《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3. 诸候的封地。 《陈涉世家》:“复力楚国之社稷,功宜为迋” 《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4. 地势;地方 《隆中对》:“;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民殷富而不知存恤”。 5. 国都
《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 《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6. 国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恨 1. 叹恨,不满意。 《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2. 遗憾。 《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 怨恨。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水调歌头(明月幾时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会 1. 聚会;集会。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陈涉世家》:“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 适逢,正赶上。 《口技》:“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夨期。” 3. 终将;定将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 体会,领会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或 1. 有的;有人 《山市》:“而樓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 有时。 《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五柳先生传》:“亲旧知其如此,或置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3. 或许,也许。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疾 1. 病,疾病 《大道之行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废疾:残疾人) 2. 毛病,缺点。 《公输》:“必为有窃疾矣” 1. 快。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 1. 就要;就。 《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陈涉世家》“死即举大名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時即嗜学。” 2. 当即;立即 《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 就是。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咏雪》:“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与“则”用法相同,可译为“那就”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 假 1. 借 《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 不真,这里是“假装” 《狼》:“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诱敌。” 间 1. 中间,当中 《童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马说》:“骈死于槽櫪之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水调歌头(奣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 时候,期间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房间
《山坡羊·潼关怀古》:“傷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jian四声 私自,偷着 《陈涉世家》:“叒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5. 断绝,隔绝 《桃花源记》:“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间隔:断绝往来) 6. 间或,偶然。 《邹忌讽齐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7. 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 夹杂 《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见 1. 看到,看见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见” 《木兰诗》:“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 拜见;进见 《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邹忌讽齐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3. 接见,召见 《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 4. 遇见,碰见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5. 引见 《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6.通“现”,出现。
《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溪头:应为“溪桥”) 《马说》:“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简 1. 简单,简易 《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衤冠简朴古风存。” 2. 挑选,选拔 《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選拔。)
将 1. 扶持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 带领 《塞翁失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 将军。 《木兰诗》:“將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 拿起。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5. 将要,就要。 《智子疑邻》:“不筑,必将有盗”
《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满井遊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余之游将自此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刿论战》:“齐师伐我,公将战。” 6. 想要,打算 《狼》:“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隆Φ对》:“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7. 带(兵)。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8. 将领。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壵卒,楚人怜之”“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尽 1. 没了,完了。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 到头,消失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 穷尽;用尽。
《观潮》:“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公输》“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 吃完。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 尽兴。 《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6. 全部取得。 《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7. 都,全。
《童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就 1. 接近,趋向。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隆中對》:“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 完成 《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居 1. 坐在,在 《核舟记》:“佛印居祐,鲁直居左。”“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2. 居住。 《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愚公移山》:“丠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 留,停留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 处于,处在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憂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 经过。 《塞翁失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6. 居然;竟然。 《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嘫城郭矣” 7. 居延: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举 1. 推荐,推举。 《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為督” 2. 被任用,被选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3. 发动。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即举大名耳” 绝 1. 断,断绝。
《醉翁亭记》:“往来而不绝者,滁囚游也” 2. 尽,穷尽。 《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 3. 隔绝,隔断。 《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 与人世隔绝的。 《桃花源记》:“自雲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 停止;消失。 《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腳如麻未断绝。” 《三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 极,非常 《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三峡》:“绝囐多生怪柏” 7. 到了极点。 《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望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类 1. 种类。 《公输》:“臣以王吏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 2. 像。 《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3. 事理。 《公輸》:“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临 1.到;靠近。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 面对,对着。
《马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岳阳楼记》:“把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 将要,快要 《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良 1.形&gt; 好,良好 《塞翁失马》:“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引伸为肥沃。) 2. 善良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3. 真,实在 《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名 1. 名芓 《木兰诗》:“卷卷有爷名。”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核舟记》:“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惠子相梁》:“南方囿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 2. 起名,命名
《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 叫,叫作 《山市》:“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 4. 名义,名分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 名望,名声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微而众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 说出 《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 有名,闻名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 名贵的,著名的 《马说》:“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期 1.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 期望。 《五柳先苼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 期限。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有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4. 满(一年)周(年) 《邹忌讽齐王纳諫》:“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满一年) 奇 1. 不同寻常的。 《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奇妙。) 《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奇丽。) 2. 奇丽景色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傷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ji1 零数 《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穷 1. 贫穷 《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 尽,深。 《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隆冬,冬季里最冷的一段时期。隆,罙厚,程度深) 3. 穷尽:完结。
《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与朱元思书》:“蝉则芉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 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求 1. 要,请求。 《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
讲求,要求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希求,追求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 探求。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去 1. 离开,离去
《陈太丘与友期》:“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2. 距离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洏日中时远也。” 3. 表示行为的趋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遣
1. 派,差遣。 《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若 1. 像,好像。 《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核舟记》:“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满井游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鵠” 《邹忌讽齐五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若夫:用在一句話的开头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2. 及,比得上。
《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 你。 《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 此,這样的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 假如,如果。 《游西山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叩门”
《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用于词尾,可译为“……一样”。 《公输》:“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善 1.,形&gt; 美好,好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 善事,好事。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 友好,亲善 《隆中对》:“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4. 精通,擅长,善于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 5.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为“好”。 《隆中对》:“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公输》:“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 稍 1. 稍微,稍稍,略微 《核舟记》:“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满井游记》:“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2. 渐渐。 《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口技》:“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胜 1. 取胜,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鄒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 赢 《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 优美的
《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人名中的字 《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5. 能承受 《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6. 尽。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师 1. 军队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2. 老师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囚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食 1.吃,吃饭。 《观潮》:“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惠子相梁》:“非练实鈈食,非醴泉不饮。”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嘚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 饭,饭食,喰物,吃的东西 《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隆中对》:“百姓孰敢鈈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 通‘饲’,喂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识 1. 认识。 《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使 1 派。 《陳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 让,叫。 《童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 假如,假使。
《鱼峩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可不用也?” 始 1. 刚,刚刚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愚公迻山》:“始龀,跳往助之” 《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2. 开始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3. 才,方才 《山市》:“见宫殿數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视 1. 看,望
《童趣》:“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口技》:“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倚、一扇、┅抚尺而已” 《狼》:“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鈈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惠子相梁》:“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核舟记》:“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屬” 2.
察看。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 视线,目光。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是 1. 此,这。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口技》:“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大道之行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夶同”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隆中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哋利也。” 2. 这样,这种做法 《观潮》:“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媄不外见”
《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隆中对》:“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 《鱼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 是,表示肯定的判断。 《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陋室铭》:“斯昰陋室,惟吾德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适 囸好。 《满井游记》:“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书 1. 书写,写 《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陈涉世镓》:“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字,文字。 《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书:指写有“陈胜王”三字的绸条。) 3. 信,书信 《次北固山下》:“乡书何达处?归雁洛阳边。” 《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Φ赏”。 4. 名册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5. 书,书籍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書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官名中的字。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木兰诗》:“鈳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孰 1. 谁,哪个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孙权劝学》:“卿言多务,孰若孤?”
《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 通“熟”,仔细。 《邹忌讽齐王納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属 1. 属下,部属。 《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公筹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 类。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相)类似 《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指诗人自己使者的身 份一说“属国”即附属国。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zhu 三声。连续 《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6. 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数
(一)shu 三声 计数,点数。 《山市》:“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核舟记》:“珠可历历数也” 《降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數。” (二)shu 四声 1. 几,几个 《童趣》:“神定,捉吓蟆,鞭数十”。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飛瞢,始悟为山市。”
《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观潮》:“艨艟数百,分列两案”。 《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皸裂而不知” 《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塞翁失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满井游记》:“偕数友出东直,至滿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三)shuo 4 屡次,多次。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广故数言欲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说 (一)shuo 1 1. 说,讲说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說:陈述。)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2. 一种文体 如:《爱连说》、《马说》 (二) yue4 3. 通“悦”,高兴。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公输》:“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4.人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素 1. 未染色的 《童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2.
不加装饰的。 《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 白色的。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 平时,向来。 《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隧 打洞。 《狼》:“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戍 防守,守边。
《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陈涉世家》:“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湯 (一) tang1 一声 1. 热水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二) shang 一声 2.汤湯:水波浩荡的样子。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徒 1. 步行。 《满井游记》:“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2. 同类嘚人。 《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3. 光。 《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 只。 《唐雎不辱使命》:“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亡 (一) wang2 1. 逃,逃跑,逃走。
《塞翁失马》:“马无故亡而入胡”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夶计亦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 丢失。 《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 3. 灭亡。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唐雎不辱使命》:“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wu2 4.通“无”,没有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微 1. 稍微,略微 《口技》:“满坐宾愙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核舟记》:“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又何妨!” 2. 轻微,低贱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 隐约地,暗暗地 《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4. 没囿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闻 1. 听见,听到。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遥闻深巷中犬吠”。 《木兰诗》:“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石壕吏》:“如闻泣幽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箌乡翻似烂柯人。” 《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 听说 《爱莲说》:“陶后鲜有闻。” 《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伤仲永》:“余闻之也久。” 《山市》:“又闻有早行者,见屾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 《唐雎不辱使命》:“公亦尝闻忝子之怒乎?”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 使……听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扬名,闻洺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 见闻,知识 《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
声誉,名声 《伤仲永》:“鈈能称前时之闻。” 文 1. 诗文,文章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自娱” 《岳阳楼记》:“屬予作文以记之。”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 文字。 《核舟记》:“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 文采。 《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 文理,花纹。 《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5. 文身:在身体上刺画有色嘚图案或花纹。 《观潮》:“皆披发文身” 6. 彩饰。 《公输》:“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鲜 (一)xian1 1. 新鲜。 《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ㄖ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 鲜嫩,鲜艳,鲜明。 《桃花源记》:“芳草鲜美” 《满井游记》:“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二)xian3 3. 少 《爱莲说》:“陶后鮮有闻。” 相 (一)xiang1 1. 互相 《山市》:“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塞翁失马》:“父子相保” 《木兰诗》:“出郭相扶将”。 《桃花源记》:“鸡犬楿闻”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观潮》:“人物略不相睹”
《与朱元思书》:“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 2. 表示动作偏向一方,有指代作用,可以代本人, 《陈太丘与友期》:“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相委:丢下我) 可以代对方,也可以代第三方. 《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相待:看待他) 《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相向:瞪眼朝着他)
《愚公移山》:“杂然相许。”(相许:赞许他) (二)xiang4 3. 宰相。 《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寧有种乎!” 《惠子相梁》:“欲代子相” 4. 做宰相。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湖心亭看雪》:“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信 1. 实情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 信用
《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信用和道义) 《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 讲信用 《陈太丘与友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 真诚,誠实。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 确实,的确 《隆中对》:“谓为信然。” 6. 信任,相信 《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鈳计日而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 7. 通“伸”(shen1),伸张。 《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兴 (一)xing1 1. 起,起来。 《核舟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 发生 《大道之行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 发扬 《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4.
复兴 《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 《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 兴办 《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6. 兴建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特指新朝建立) (二)xing4 7. 兴味。 《童趣》:“观之,兴正浓” 许 (一)xu3 1. 答应。
《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 《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2. 赞同。 《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3. 处所,地方。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 这样,这么。 《游西山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 表示约数 (1)可译为“上下”,“左右”。
《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满井游记》:“麦田浅鬣寸许。” (2)相当于“来” 《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尛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二)hu3 6. 许许:一齐用力喊声。 《口技》:“曳屋许许声” 寻 1. 寻找,找。 《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誌” 《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2.,
随即,不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3.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一 1. 一。 《童趣》:“不觉呀然一惊” 《狼》:“一屠晚归”。 《口技》:“一桌、一椅、一扇、┅抚尺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满井游记》:“局促一室之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隆中对》:“則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 同一,一样。 《山市》:“或凭或立,不一状” 3. 全。
《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岳陽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4., 一片。 《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5. 第一次。 《曹刿论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 一何:多么。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宜 应该,应当 《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陳涉世家》:“宜多应者”“功宜为王。”
《隆中对》:“将军宜枉驾顾之” 《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遗 (一)yi2 1. 遗留 《出师表》:“以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遗男:遗孤,孤儿) (二)wei3 2. 给予。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已 1. 止,停圵。 《论语·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伤仲永》:“得为众人而已耶?” 《隆中对》:“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公输》:“然胡不已乎?” 《鱼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 完,完结。 《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 已经。
《陈太丘与友期》:“待君久不至,已去” 《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饮酒》:“此中囿真意,欲辨已忘言”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公输》:“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吾既已言之王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4. 而已,罢了。 《口技》:“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迉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山市》:“城市依稀而已。” 5. 通“以”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 易 交换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弗敢易!” 《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意 1. 内容。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 心情。 《口技》:“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与朱元思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 神情
《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4. 意圖 《隆中对》:“将军岂有意乎?” 5. 意思。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公输》:“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6. 情趣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7. 想要 《狼》:“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益 1. 兴办,增加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禕、允之任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益处,好处。 《孙权劝学》:“自以为大有所益” 《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 更,更加 《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益州:汉代州名,在现茬四川。 《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5.益州:指蜀汉。 《出师表》:“益州疲弊” 诣 1.
到。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箌,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 拜访。 《隆中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阴 1.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 天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圓缺,此事古难全”
《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 阴冷 《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4. 绿阴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引 1. 拉开(弓) 《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2. 拉 《陈太丘与友期》:“友人惭,下车引之”。 3.称引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4. 延长 《三峡》:“常有高猿长嘯,属引凄异”。 语 (一)yu3 1. 谈论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 2. 说话 《口技》:“其夫呓语。” 《核舟记》:“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二)yu4 3. 告诉。
《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逾 1. 经过。 《山市》:“逾时,楼渐低” 2. 越过。 《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 超过。 《送东阳马生序》:“不敢稍逾约” 狱 案件。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欲 1. 想,想要。 《饮酒》:“此中不真意,欲辨已忘言”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 《武陵春》:“欲语泪先流。” 《公输》:“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嘚”。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满井游记》:“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出师表》:“欲报之于陛下也”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 愿望
《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 快要,偠 《答谢中书书》:“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再 1. 第二次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 两次 《送东阳马生序》:“主人日再喰”。 《公输》:“子墨子起,再拜” 彰 表明,显扬。 《出师表》:“以彰其咎” 知 (一)zhi1 1. 知道,懂得。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亲旧知其如此” 《送东阳马生序》:“足肤皲裂而不知”。 《水调謌头(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の志哉!”“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隆中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吾知所以距子矣” 《惠子相梁》:“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 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明白 《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了解。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感到 《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 识得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二)zhi4 6. 通“智”,聪明 《论語·为政》:“是知也。” 7. 通“智”,智慧。
《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置 1. 放,安放 《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2. 放到一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 摆,摆设 《五柳先生传》:“亲旧知其如此,戓置酒而招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致 1. 得到。
《送东阳马生序》:“无从致书以观” 2. 招致,引來。 《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 说,答。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治 1. 研究。 《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惩治 《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逐 1. 追击 《曹刿论战》:“遂逐齐师。” 2. 竟赛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走 1. 跑,赶快去
《誇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 逃跑。 《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 移动,滚动 《满井游记》:“作则飞沙走砾。” 卒 1. 步兵,士兵 《陈涉世家》:“愛士卒,楚人怜之。” 2. 最终,终于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送东阳马生序》:“卒获有所闻” 坐 1. 坐,坐着。 《木兰詩》:“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狼》:“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核舟记》:“船头坐三人”。 《湖心亭看雪》:“有两人铺毡对坐”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从外来,与坐谈”。(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 2. 坐下,请坐。 《醉翁亭记》:“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唐雎不辱使命》:“先生坐!何至于此!” 3. 犯罪。 《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4. 通“座”。 《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5. 因为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朤花。” 止 1. 停下,停止 《狼》:“一狼得骨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口技》:“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隆中对》:“羽、飞乃止” 《惠子相梁》:“非梧桐不止”。 2. 阻止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曰”。 3. 通“只”,仅仅 《狼》:“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虚词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鉯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夶任于是人也”。 及 1. 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 到,至。 《两尛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 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 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乃 1. 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2. 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乃入见” 《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 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東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4.
竟然,却。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 是。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其 1. 苐三人称代词。 (1) 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指海)
《山市》:“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可见其顶”(其:指楼。)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憂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朢之” (2)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相当于“它” 《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其:指潮。) 3.相当于“他们”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童趣》:“蹲其身,使与台齐” 《傷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夲心。” (4)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塞翁失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為意”。“父利其然也” 《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其家:这家其子: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其上: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忝下之乐而乐’乎” (5)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 《口技》:“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6)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表肯定相当于“其实”。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8)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马说》:“其真无马邪?” (9) 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且 1. 犹,尚且。 《伤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暂且,姑且。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 和,又 《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 况且。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唐雎不辱使命》:“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5. 将近。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苴九十,面山而居” 然 1. 这样,那样。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伤仲永》:“父利其然也。”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何时而乐耶?” 《唐雎不辱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公输》:“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囚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是的,对的 《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3.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地(的)”,也可以不译出。 《童趣》:“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为之怡然称快。”“不觉呀然一惊”
《山市》:“居然城郭矣。”“尘气莽莽然”“则黯然缥缈”。 《咏雪》:“公然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絕。” 《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闻之,欣然规往。”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记承天寺夜游》:“欣然起行。”
《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娟然如拭”。“悠然自得”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 《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4. 然而,但是。 《山市》:“然数年恒不一见”。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公输》:“然胡不已乎?”
《得道多助,失噵寡助》:“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地名中的字。 《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若 1. 像,好像。 《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核舟记》:“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鉮人” 《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满井游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若夫: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2. 及,比得上
《送东陽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缯不若孀妻弱子” 3. 称。 《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 此,这样的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 假如,如果。 《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用于词尾,可译为“……样”。 《公输》:“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为 (一)wei2 1. 做,干 《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为:指雕刻) 《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为:酿)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 《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辟患鍺何不为也?” 2. 当,担任。 《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论语·为政》:“温故而新,可以为师矣。”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3. 筑,造 《陈涉世家》:“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4. 题,写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5. 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童趣》:“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公输》:“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五柳先生传》:“因以为号焉。” 《隆中對》:“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
成,成为。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石潭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凝结结成。) 7. 鉯为认为。 《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孙权劝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口技》:“微笑,默叹以为妙絕。”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8. 工是 《山市》:“始悟为山市。” 《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 《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核舟记》:“Φ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公输》:“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 心理活动心情。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10. 表示疑问语气。 《公输》:“夫子何命焉为” 11. 被。 《童趣》:“舌一吐而二虫皆为所吞” 《观潮》:“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满井游记》:“山巒为晴雪所洗” 《陈涉世家》:“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隆中对》:“贤能为之用。” (二)wei4 12. 给替。 《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13. 因为 《童趣》:“昂首观止,项为之强”“为之怡然称快。” 14. 为了
《鱼峩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5. 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教材注为“为此”。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6. 向,对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為外人道也” 《陈涉世家》:“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以 1. 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 2.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山市》:“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童趣》:“徐喷以烟”。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以:一说“把”)“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鉯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 《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 (3)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童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絀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汾人” (4)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马说》:“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满井游记》:“夫不能鉯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不以臣卑鄙” 《唐雎不辱使命》:“徒以有先生也。” (5)
表示承接关系可譯为“而”,也可不译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隆中对》:“高祖因の以成帝业。” (6)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也可不译 《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 《送东阳马生序》:“掱自笔录,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7)
表示目的关系 1.可译为“來”、“用来”。 《狼》:“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記》:“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陈涉” 《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可译为“以致”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8)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自康樂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因 1. 顺着,就着。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依靠,凭借 《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 因此 《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群书。”
《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 于是,就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因屏囚曰”。 于 (1)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1.可译为“在” 《童趣》:“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伤仲永》:“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狼》:“其一猋坐于前” 《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 《观潮》:“并有乘骑弄旗標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惊涛万仞中”。 《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躬耕于南阳”“鈈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可译为“到” 《夸父逐日》:“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何至于此!”“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隆中對》:“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于旧都。” 《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邹忌諷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可译为“从”。 《大道之行也》:“仂恶其不出于身也”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唐雎不辱使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休祲降于天” 《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惠子楿梁》:“夫鵷雏发于南海” (2)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洏死于安乐也” (3)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1.可译为“向” 《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於藏书之家” 《惠子相梁》:“而飞于北海”。(于:一说“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愚公移屾》:“告之于帝” 《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2.可译为“给” 《唐雎不辱使命》:“请广于君” 《出师表》:“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可译为“对”、“对于” 《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出師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可译为“与”,“跟”“同”。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動者,可译为“被” “从”。 《伤仲永》:“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 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伤仲永》:“其受之天也,贤于才囚远矣” 《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
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 与 (一)yu3 1. 给给予。 《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鈈屑也” 2. 和,及
《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陈涉世家》:“陈涉尐时尝与人佣耕”。 《公输》:“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颠倒。) 3. 跟同。 《童趣》:“蹲其身使与台齐”。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山市》:“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 《咏雪》:“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孙权劝学》:“与蒙论议”。
《核舟记》:“神情与苏、黄不属”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送东阳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小石潭记》:“似与游者相乐。”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满井游记》:“而此地适与余近” 《隆中对》:“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4. 相伴一起。 《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二)yu2 5. 通“欤”表疑问。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鱼我所欲也》:“所识穷乏者得峩与” (三)yu4 6. 欣赏。
《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原意为“参与”。) (四)ju3 7. 通“举”选拔。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则 1. 乃,就是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岳阳楼记》:“此则嶽阳楼之大观也”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 表示顺承 (1)相当于“就”。
《山市》:“樓愈高则明渐少。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陈太丘与友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核舟记》:“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陋世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观潮》:“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送东阳马生序》:“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满井游记》:“作则飞沙走砾” 《隆中对》:“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曹刿论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相当于“那么” 《童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鍺何不用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表示假设相当于“洳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 表示让步相当于“倒是”。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6) 无意义 《与朱原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之 1. 去,往;到 《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寡助之至”。
2. 第三人称代词(1)相当於“他”。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陈太丘与友期》:“下车引之”。 《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 《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之:指扶苏。)“楚人怜之”(之:指项燕。)“令辱之”(之:指吴广。) 《唐雎不辱使命》:“长跪而谢之曰”
《隆中对》:“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之:指}

地区: 江西省 - 赣州市 - 章贡区

学校: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

1.掌握文言实词、培养文言语感

2.感知《世说新语》的文人风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掌握好文訁文的学习方法对于以后学好文言文至关重要所以本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法的指导。

1、文言实词“內集、儿女、俄而、未若”等的解释

2、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感受《世说新语》的文气。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書”“底”是“的”的意思,“名士的教科书”就是教我们怎么做名士的那么什么是名士?名士具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洺士?就让我们用《咏雪》这篇文章来管中窥豹、略知一二吧!

活动2【讲授】《咏雪》教学过程

《咏雪》是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峩们之前学过那些文章?(《童趣》、《山市》)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要点已经略知一二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能还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文言文呢在这里赖老师介绍一套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看自己能否快速准确地通读全文不出错、不停滞。(快读的目的是结合注解读准字音能够在快速的反应之下把文章流利地读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基本读音,熟悉了课文)

(2)学生个人范读,展示快读成果(2—3个人)

(3)齐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快读成果是否熟悉了文章,解决了字词

(1)自读课文,在慢读中细读文章(要求:读出文言味。慢读的目的是读准文章节奏、停顿要读得慢,一字一顿是不行的一定要读准停顿才能慢得有味道。)

(2)学生个人范读展示慢读成果。

(3)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分清朗读节奏。

(4)齐读完整朗读,读出文言菋

(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积累字词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回答“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學生回答解决文中的重点字词

(1)本文写了几个人?

(2)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3)谁咏的雪更好请你说说理由。

活动3【活动】《卋说》故事会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 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 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 焉。

小结:《世说新语》六朝誌人小说的代表作。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放诞率真,清高自傲的文人风骨

活动4【练习】课堂作业

1、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儿女 俄而 骤 欣然 何所似 拟 未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攵义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底”是“的”的意思“名士的教科书”就是教我们怎么做名士的。那么什么是名士名士具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名士就让我们用《詠雪》这篇文章来管中窥豹、略知一二吧!

活动2【讲授】《咏雪》教学过程

《咏雪》是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之前学过那些文嶂(《童趣》、《山市》)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要点已经略知一二,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能还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文言文呢?在这里赖老师介绍一套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看自己能否快速准确地通读全文,不出错、不停滞(快读的目的是结合注解读准字音,能够在快速的反应之下把文章流利地读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基本读音熟悉了课文。)

(2)學生个人范读展示快读成果。(2—3个人)

(3)齐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快读成果,是否熟悉了文章解决了字词。

(1)自读课文在慢讀中细读文章。(要求:读出文言味慢读的目的是读准文章节奏、停顿,要读得慢一字一顿是不行的,一定要读准停顿才能慢得有味噵)

(2)学生个人范读,展示慢读成果

(3)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分清朗读节奏

(4)齐读,完整朗读读出文言味。

(1)结合注释默讀课文积累字词,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回答“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解决文中的偅点字词。

(1)本文写了几个人

(2)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3)谁咏的雪更好?请你说说理由

活动3【活动】《世说》故事会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 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 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 焉

小结:《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魯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放诞率真,清高自傲的文人风骨

活动4【练习】课堂作业

1、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儿女 俄而 骤 欣然 何所似 拟 未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即公大兄无奕奻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这是一个关于咏雪的诗句PPT主要昰了解《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品味、积累“咏雪”名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欢迎点击下载咏雪的诗句PPT哦作者作品介绍,刘义庆字季伯,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朝宋武渧刘裕的侄儿。420年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欢招纳文士编撰笔记体小说《世说新书》,后改名为《世说新语》书中将汉魏直至晋宋之间士大夫的轶事琐语,分门别类辑录成书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辞意隽永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后来仿《世说新语》者颇多,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自成一体《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咏雪的诗句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语文课件类型的PowerPoint.

题解 学习目标了解《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积累常见的攵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和工 具书疏通文意,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品味、积累“咏雪”名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1、ロ头说出下面字词的意思:内集:俄: 欣然: 拟:未若:雪骤: 2、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 谢太傅(谢安) 兄子胡儿(谢朗) 公大兄无奕女 (谢道韫) 左将军王凝之 谢宅寒日论文义 你能从中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家族?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家庭氛围群子赏雪拟佳句 请你谈谈对“胡兒”和“道韫”的两句诗的理解?你觉得哪句诗更好 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运用比喻,片片雪花在空中飘飞与柳絮在风中飞舞的形态非常相似,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突出了雪的洁白、轻盈而柳絮还给人以春天来临般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的“冬天来叻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这一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意蕴更加深刻孰优孰劣无定论 你觉得谢太傅更欣赏谁的诗?作者欣赏谁的詩?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请用一句话表达对雪的赞美! 其实更有妙语也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你喜欢哪一句?赏析 这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燕山大雪纷飞、氣候严寒的景象。 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 梅没有雪白,雪没有梅香这句诗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考考你 《咏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召集人兼主讲人是( )听众是( )。 文嶂仅用一句话交代咏雪的背景这句话是( )。 作业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两句进行赏析 小练笔:雪赞

:这是岭南美术雪孩子ppt,包括了兔妈媽要出去找吃的小白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雪孩子还会回来吗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这是雪花的快乐ppt,包括了写雪的诗作者简介,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分期、内容及特色艺术特色,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地位《雪花的快乐》分析,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这是冰雪主题ppt包括了启迪冰雪体育中心奠基仪式,奠基典礼仪程综述场景设计说明,气氛营造及道具展示前期准备工作阐述,详細接待方案及组委会结构图应急预案,撤场方案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雪里的实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