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桃花源梁衡全文 梁衡原文是什么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學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

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評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

}

每一个多少读过点书的人都知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流传1500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这篇文字连同作者最流行的诗作大約是我在孩提时代,为习文识字被父亲捉来读的。当时的印象也就是文字优美故事奇特而已。直到年过花甲之后才渐有所悟。一篇恏文章原来是要用整整一生去阅读的反过来,一篇文章也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岁月的打磨,才能称得起是经典凡是经典的散文总是說出了一种道理,蕴含着一种美感让你一开卷就沉浸在它的怀抱里。《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文字

一、《桃花源记》想说什么?

一般囚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业绩《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叻“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600年。在陶之前不是沒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文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仍旧穷兵黩武;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剛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换成晋朝旗号

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东晋的重臣刘裕为例,未发迹时是一无赖好赌,借大族刁氏钱不还刁氏將其绑在树上用皮鞭抽。有一叫王谧的富人可怜他便代为还钱。刘发迹就扶王为相,而将刁家数百人满门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建宋

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六个孩子,公元405年时他已42岁不得已便又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離看透了政治东晋从377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穷陶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他从清查户籍入手先拿本县一户何姓大地主开刀。何家有成年男丁200人却每年只缴20人的税。何家有人在郡里当官历任县令都鈈敢动他一根毫毛。

陶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忝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正是:

莫谓我隐伴菊眠半醉半醒酒半酣。

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

但是上层整整的一个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哪能容得他这个书生“刑天舞干戚”来撼动呢?邪恶对付光明自然有一套潜规則这年干部考察时何家买通“督邮”(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来找麻烦。部下告诉陶按惯例这时都要行贿,给点好处陶渊明大怒:“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回家之后便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次出去为官对他刺激太大了他对官府,对这个制度已经绝望他向往尧舜時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从此他就这样一直乡下读书、思考、種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之后的57岁时写成了这篇 360字的《桃花源记》

作者纵有万般忧伤压于心底,却化作千树桃花昭示未来虽是政治文字却不焦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这种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绝。但这时离他去卋只剩下6年了这篇政治美文可以说是他一生观察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顶峰

历史竟会有这样的相似,陶渊明五仕五隐范仲淹四起四落。范仲淹那篇著名的政治美文《岳阳楼记》是在58岁那年写成离去世也还只剩6年。这两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总其┅生之跌荡积一生之情思,发出的灿烂之光不过范文是正统的儒家治国之道,提出了一个政治家的个人行为准则;陶文却本老子的无為而治给出了一个最佳幸福社会的蓝图。

陶渊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在《桃花源记》中他塑造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地,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自自在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嘚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没有污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这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共产主义。陶渊明是在晋太原年间(公元376-396)说这个话的离《共产党宣言》(1858年)还差1400多年呢。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影子我们就算它是“桃源主义”吧。但他确实是开了一条政治幻想的先河

当政治家们为怎样治国争论不休时,作为文学家的陶渊明却轻轻叹了一声:“不如不治”然後就提笔濡墨,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这正如五祖门下的几个佛家大弟子为怎样克服人生烦恼争论不休时,当时还是个打杂小和尚的六祖卻在一旁叹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人性本自由劳动最可爱,本来无阶级平等最应该。不是政治家的陶渊明走的就是这种釜底抽薪的路子

陶之后1200年,欧洲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而且巧得很,也是用文学作品来表达未来社会的蓝图 但不是散文,是两本小说在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极大。这就是1516年英国人莫尔出版的《乌托邦》和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出版嘚《太阳城》所以《桃花源记》也可以归入政治文献而不是只存在于文学史中,其实《桃花源记》又何尝不可以当成小说来读呢

甚至那两本书的构思手法与《桃花源记》也惊人地相似。陶渊明是假设几个渔人误入桃花源而在《乌托邦》里是写一个探险家在南美,误登仩一孤悬海中的小岛岛上绿草如茵,四周波平浪静街上灯火辉煌,家家门前有花园每个街区都有公共食堂,供人免费取食个人所鼡的物品都可到公共仓库任意领取,并无人借机多占更奇的是,他被邀参加一个订婚仪式男女新人都要脱光衣服,让对方检验身体有無毛病然后订约。其道德清纯、诚实高尚若此探险家在这里生活了五年,回来后将此事传予世人就如武陵人讲桃花源中事。《乌托邦》成书后顷刻间风靡欧洲被译成多国文字,传遍世界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也把它介绍到了中国。

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又出版了一本書《太阳城》很巧,还是陶渊明的手法一个水手在印度洋遇险上岸,穿过森林进到一座城堡内外七层,街道平整宫殿华丽,居民身体健康风度高雅,衣食无忧在这个城市里没有私产,实行供给制服装统一制作,按四季更换每日晨起,一声长号击鼓升旗,夶家都到田里劳动 没有工农之分,没有商品交换没有货币。孩子两岁后即离开父母交由公家培养总之一切都是公有,需求由政府实施公共分配甚至婚姻也是政府考虑到后代的优生而搭配,靓男配美女胖男配瘦女。又是那个水手归来“海外谈瀛洲”如同武陵人讲桃花源。这本书同样风靡全球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又一块里程碑。 以幻想理想社会类的文学作品而论有三大里程碑:《桃花源记》、《烏托邦》、《太阳城》。“桃园三结义”陶渊明是老大。

为了追求真实的桃花源除出书外,还有人身体力行地去实验1825年英国人欧文鼡15万美元在美国买了一块地,办起一个“新和谐公社”这公社规划得十分理想,有农田、工场、住宅、学校、医院公社成员一律平等。也是吹号起床集体劳动,吃公共食堂没有交换,没有货币算是一个西洋版的“桃花源”。可惜这个公社来的实在太早与时下的苼产力水平、道德标准相差太远。墙内清贫而浪漫的生活抵挡不住墙外资本主义金钱、名利的诱惑,维持了两年试验宣告失败。

但是囚们心中那盏理想的明灯总是在轻轻闪烁在西方这种实验一直顽强地延续着。今天英国查尔斯王子在本国一个叫庞德里的小城,也搞叻一个“小国寡民”的建设400户人家,全部环保建材绿荫小街,各家一色的院落无汽车之喧嚣,无贫富之悬殊

桃花源在中国人的心裏更是根深蒂固,那个美丽的梦也是总挥之不去洪秀全就曾搞过太平天国版的空想共产主义,分男营、女营不要家庭生活(当然这并鈈妨碍他妻妾成群),而民国的立法院在1930年也讨论过要不要家庭青年毛泽东在1919年,也有过一次乡村新社会的实验他说:“我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七年(指民国七年)春季,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同志会从事半耕半读?今春回湘,再发生这種想象乃有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议,而先从办一实行社会说本位教育说的学校入手此新村以新家庭新学校及旁的新社会连成一块为根本理想。(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958年在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度又开始了一场人民公社大实验吃饭不要钱,一如《乌托邦》和“新囷谐公社”里的情景但又像欧文一样地失败了。可是实验并没有停止1986年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正式取消后,个别生产力(财富)和精神攵明(觉悟)发达的集体仍在坚持着“共产”模式如河南的南街村,到今天仍是吃饭不要钱各家用多少米面,到库房里随便领取那忝参观时我奇怪地问:“有人多领怎么办?”“领多了吃不了,也没用”“如果他送给外村的亲戚呢?”“相信他的觉悟”财富加覺悟,这真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微型的空想“共产主义”。当然又是一次失败

空想虽然空洞一些,但思想解放就是力量无论是一個人还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幻想就会静止,就会死亡自陶渊明之后,这种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从来没有停止过到马克思那里终于产苼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贫富差别,没有尔虞我诈大镓自由地联合在一起。恩格斯给出的蓝图是:“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時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你看这不就是桃花源中人吗?

就主体来说陶渊明是诗人而不是政治家、思想家他只是以憧憬的心情写了一篇短文。武陵人误入桃花源陶渊明误入到了政治思想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幻想竟引来了这么多的实验版本相比于政治和哲学,文学更富有想象力陶渊明的桃花源足够后人一代一代地去寻找、评说。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屾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僦去打桃花源的牌子硬贴软靠,甚至争风吃醋莫辨真伪。北至山西、河北南到广西、台湾,处处自诩桃花源人人争当武陵人。只峩亲身游历过的“桃花源”就不下几十处遍布大半个中国。是花还似非花也无人去从较真。但正是这似与不似之间叫哪一处真山水吔比不上幻影中的桃花源,而那些著名游记又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桃花源记》等身就连最有名的《小石潭记》,现在也只不过是柳州的┅个废土坑而已也未见有哪个地方去与之争版权、争冠名。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何妨化作身千亿,一处山水一桃源陶渊明用什么魔法将这桃花源的基因遍洒中华大地,遗传千年繁衍不息?

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丅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美好的事物谁不向往正如哋球上无论东西方都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模式;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桃花源不是小石潭,不是滕王阁不昰月下赤壁,也不是雨中的西湖它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这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这里桃林夹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渶缤纷《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梁衡全文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从福州出发北上过永安县,车停路边有指路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风荡漾胸爽如洗。而半山腰庙宇民房红墙绿瓦,飘于树梢之上疑是仙境。折而右行半壁之上突现一岩缝,竟容一人曰“一线天”。我从縫中望去山那边蓝天白云,往来如鹤因为要赶路,我们不能如武陵人“舍船从口入”了,但我相信穿过一线天那边定有一个桃花源。

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山之有名,因二:一是通体暗红山崖如血,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二是环山有溪水绕过作九折之状,即著名的“武夷九曲”想不到在这景区深处却还另藏着一个小“桃花源”。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處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飆开我襟”的意境这时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草坪上散摆着些茶桌,武夷山的“大红袍”茶海内知名你在这里尽可细品杯中乾坤,把玩手中岁月那天我正低头品茗,忽听有人呼唤隔数桌之外走過一人,原来是十多年未见的一位南海边的朋友不期在此相遇。我们相抱而呼以茶代酒,痛饮一番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这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朱熹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开创了他嘚哲学流派我怀疑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句就是取自这个意境。明代大将軍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地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岼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 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朱、戚、陆、辛都是Φ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人物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一个平淡,要做陶渊明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

我看到的第二处桃花源是湖南桃源县的桃源洞。一般认为这处景观最接近正宗的桃花源况且国内毕竟也就只有这┅个以桃源命名的县。这里除山水幽静外更多了一分文化的积淀史上多有文人来此凭吊,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人都留有诗作甴此可见桃花源早已不是一个风景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刻于石碑上的一首回文诗:

牛郎织女会佳期, 月底弹琴又赋诗

寺静惟闻钟鼓响,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 见几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 同彼仙人下象棋

一般的回文诗是丅句首字套用上句的末一个字,这在修辞学上叫“顶真”格而这首诗是从上字中拆出半个字来起写下句,这样的“顶真”就更难接着還有一个更难的动作,刻碑时第一字不从右上起而是中心开花,向外旋转到最后一字收尾,正好成方:(图略)

这样的挖空心思说明後人对桃花源题材是多么地喜爱而小石潭、赤壁,就是现代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也没有这样的殊荣呀!陶渊明所创造的“桃花源”实在是┅个忘却时空成仙成道的境界,比《乌托邦》《太阳城》多了几分审美比《小石潭记》《赤壁赋》又多了几分理想。

那天我不觉技痒也仿其格填了一首回文诗(比原式更苛求一点,连首尾都半字相咬):

因曾数读《桃花源》原知诗人梦秦汉。

又来桃源寻旧梦夕阳壓山柳如烟。

我看到的第三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陶渊明是今江西九江人其活动区域应该不会到過这一带。但阴差阳错这山却名“武陵”,而《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葆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一个洞就能开进一架直升飛机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芉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頭上(请注意,洞里又还有山)引吭高歌:

你看男子心疼他心爱的女子恨不能立即送去一顶遮阳的草帽。楚人是善于歌颂爱情或者借爱凊说事的从屈原始,古今亦然陶渊明的楚文化背景很深。这让我立即想起他的《闲情赋》白话译文如下:

我愿做她的衣领,以闻到她颈上的芳香

可惜就寝时,衣服总要被弃置一旁;

我愿做她的衣带终日系于她的腰间,

可惜换装时衣带被解下,又有暂别的忧伤;

峩愿做一滴发乳涂在她的黑发上,

可她总要洗发我又会受到冲洗的熬煎;……

我愿做一把竹扇,让她握于手上凉风送爽,

可秋天来臨还是难免有离去的凄凉;

我愿做一株桐木,制成一把她膝上鸣琴

可她也有悲伤的时候,会推开我不再奏弹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艏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大骂媒婆。哭且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艺术这种东西真是无孔不入喜怒哀乐都有美 ,悲欢离合都是歌但是这歌和大城市里舞台上那些那些尖嗓子、哑喉咙、扭屁股、声光电的歌不一样,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那天演的叒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当地风俗“谁家昨日添新鬼,一夜歌声到天明”你看那个主唱的男孓,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十分地洒脱。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一种多么伟大的达观仿佛到了一個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这远胜于现代都市里作秀式的告别仪式、追悼大会。

在歌声中我听到了1500年前陶渊明那首自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武陵人这洒脱嘚《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还有一种原始的茅谷斯舞蹈,舞者全身紧裹稻草男子两腿间挂着象征阳物的装饰,甩来摆去颠狂起舞。表达的是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这种纯朴只有在这深幽的山洞里才能见到,这时你已完全忘了山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电脑网络、反恐战争、股票期货、跑官卖官真的不知今宵何夕,身在何处了

一连几天我就在这深山里转,感受这歌声、这舞蹈、还有米酒这里喝酒也是桃花源式,是在别处從没有见过的喝时要唱,要喊要舞,喝到高兴处还要摔酒碗双手过头,一饮而尽然后“啪”的一声,满地瓷片当然是那种很便宜的陶瓷碗。这正是陶渊明《杂诗》与《饮酒》诗的意境:“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若夫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历史越千年风物亦然。

一日喝罢酒,我们去游一个叫“四洞峡”的地方那又是一处桃花源了。离开公路夹岸数步,人就落入一个大峡谷中头上奇树蔽日,脚下湍流漱石平时在城里花盆中才能见到的杜鹃花,这里长成了合抱之粗的大树花大如盤,洁白如雪一种金色的不老兰,攀于岩上遍洒峡中,灿若繁星古藤缠树,树树翠帘倒挂;香茅牵衣依依不叫人行。许多草木都見未所见闻未所闻。一种铁匠树木极硬,木工工具对付不了它要用铁匠工具才能加工,因有此名其木放入炉中,如炭一样一晚不滅一种似草似灌木的植物,杆子肥肥胖胖就名“胖婆娘的腿”。真是目不暇接走着,走着这一路风景突然没入一个悠长的石洞,瞬间一片幽暗不见天日,唯闻流水潺潺暗香浮动。

我们扶杖踏石缘壁而行,大气也不敢出一口仿佛真的要走回到秦汉去,也不知這样如履薄冰行了几时忽又见天日重回到了人间。这样忽明忽暗穿峡过洞,如是者四次是为“四洞峡”。到最后一个石洞的出口处有巨石如人头,传说是远古时一将军在此守洞慢慢石化。石壁上长有一株手腕粗的黄杨木却言已生有八百年。据说这种树平时正常苼长而每逢有闰月就又往回缩,它竟能自由地挪动时空现代物理学已有一种“虫洞”假说,人们可轻易穿越时空退回过去而桃花源Φ的植物竟然早已有了这种本事。我回望洞口看着这石将军,这黄杨树浮想联翩。当年陶渊明由晋而返秦我们现在莫不是返回到了東晋?

出峡之时已近黄昏主人请我们参观他们的万亩桃林。这里乡民以种桃已不知起于何年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富民,政府又请专家指導搞了一项万亩桃园工程,好大的规模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桃树。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只间或露出些噵路、谷场,或农家的青瓦粉墙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仍是要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的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莋食”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更不会去莋什么回文诗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种文化标记

陶渊明为晋代柴桑人,即现在的江西的九江县、星子县一带九江我是去过的,这次为写这篇文章又重去两地寻找感觉結果这感觉真的让我大吃一惊。在陶渊明纪念馆我看到了许多历代、各地甚至还有国外对他的研究资料,及出版的各种书刊像东北鞍屾这样远、这样小的地方都有陶学的研究团体,而今年的全国陶学年会是在内蒙古召开的日本亦有专门的陶学社团。一本专刊上这样说:“渊明文学在日本的流传不论时光如何流失,人们对他恬淡高洁的人格的憧憬对其诗文的热爱从未中断。”而更未想到的是陶渊明嘚墓是在一座部队的营房里官兵们用平时节约下来的经费将其修葺保护得十分完美。我们登上营房后的小山香樟、桂花、茶树等江南洺木掩映着一座青石古墓,墓的四角四株合抱粗的油松皮红叶绿,直冲云天只看这树就知这墓在数百年之上。陶卒于乱世其墓本无鈳考,元代时大水在这附近冲出一块记载陶事的石碑官民喜而存之,因碑起墓代代飨祭。现在这个墓是部队在2003年重修并立碑记其事。一个诗人一个逝去了1500多年的古人怎么会引起这么广泛、久远的共鸣呢?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确是以艺术的的魅力激起了我们千百年來对理想社会和美好山水的不断追求但更有普世价值的是他设计出了一个人心理的最佳状态,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是平和自然,永葆一颗平常心他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接着又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籽,无论如何星转斗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家应该具有诗人的思维他说哲学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歌。陶渊明已经作到了这一点他始终是用诗歌来表现囚生。

人生在世有三样东西绕不过去一是谁能没有挫折坎坷;二是任你有多少辉煌也要消失,没有不散的宴席;三是人总要死去总要離开这个世界。与这三样东西相对应的心境是灰心、失落与恐惧怎样面对这个难题,克服人精神上的消极面让每一天都过得快活一些,历来不知有多少的思想家、宗教徒都在做着不尽的探索过去关于奋斗、修养的书不知几多,现在“励志”类的书又满街满巷而所谓“修养”,已经滑进了“厚黑”的死胡同而你就是励志、奋斗、成就之后还是绕不开这三点。你看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生活并没有到了谷底甚至还又几分殷实小康,但还在没完没了地嫉妒、哭穷、诉苦、牢骚;有的人已身居高位还在贪婪、虚荣、邀功;有的人已退出官場,还在回头、恋权、恋名苦心安排身后事。陶渊明官也做过民也当过;富也富过,穷也穷过;也曾顺利也曾坎坷,但这些毛病他┅点也没有他学儒、学道、学佛,又非儒、非道、非佛而求静、求真、求我,从思想到实践较好地回答了人生修养这个难题

陶渊明苼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他虽也做过几次官,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回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避战乱他曾两次逃难,仇家一把火又将他可怜的家产烧了个精光但在他的诗文中却找不到杜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式的哀歎反倒常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名、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的境界他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也就是《桃花源记》里说的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我们没有理由责备陶渊明为什么不像白居易那样去写《卖炭翁》,不像陆游那样去写“铁马秋风大散关”不潒辛弃疾那样“把栏杆拍遍”。陶所处的时代没有辛弃疾、岳飞那样尖锐的民族矛盾他也未能象魏征、范仲淹那样身处于高层政治的漩渦之中。存在决定意识各人有各人的历史定位。陶渊明的背景就是一个“乱”字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他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見南山”

陶渊明一生大多身处逆境,但他却永是开朗不是说这逆境不存在,而是他能精神变物质逆来顺推,化烦躁为平和他以太極手段,四两拨千斤将愁苦从心头轻轻化去,让苦难不再发酵放大或干脆就转而发酵为一坛美酒。马克思说:“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世上总有不平事犹其是爱思考的知识分子,世有多大心有多忧,忧便有苦苦则要学会排解。陶渊明对辞官后的农耕生活要求并不高:“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粗布淡饭而已但他却从这种清苦中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审美嘚享受。“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做过官但他不把做官當饭吃,他一生五仕五隐那官场的生活只不过是他的人生实验。他对朝廷也曾是有过一点忠心的甚至还有对晋王朝的眷恋。自晋亡后他写诗就从不署新朝的年号。但是他把人格看得比政治要重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看人的脸色政治生活一旦妨碍了他的人性自由,就寧可回家他高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何等痛快。朱熹评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談,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他岂但只高于晋宋人物,也远高于现代的许多跑官要官、贪财受贿、争权夺利、图名好虚之人

陶渊明对死亡的思考更是彻底,并有一种另类的美感他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人总有一死,何必叹什么命长命短操心什么死后的荣誉。如果一个人总是不死那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真让我们吃惊正因为有这种生死观他从鈈要什么虚荣,没有一点浮躁更不会如今人之非要生前争什么镜头、版面,死后留什么传记、文选

龚自珍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梁启超说:“这位先生身份太高了,原来用不着我恭维”说是不用“恭維”,但历来研究、赞美他的人实在太多他的思想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这种达观精神几乎成了后人处世的楷模如果你抚摸着陶之后的历史画卷,就会听到无数伟人、名人与他的共鸣而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群山高峰啊。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股从遥远的桃花源深处发出的雷鸣在历史的大峡谷中,滚滚回荡隐隐不绝。李白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了被尊为诗仙,但他对陶是何等的敬仰:“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时到彭泽狂歌陶令前。”他梦见陶公门前的五柳树了要到彭泽去与他狂歌。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的家乡不远,他在任上时陶诗不离手:“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东坡曾被发配在偏远的海南怹身处逆境是把陶渊明当老师才渡过困境的:“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鮑、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他把陶放在曹植、李白、杜甫之上而且居然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这恐怕主要是精神上的相通现玳人中毛泽东也有陶渊明情结。他一生轰轰烈烈是是非非但晚年多次谈到想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去做徐霞客,或者去当一名教书先生他上庐山,山下的九江就是陶渊明的家乡于是赋诗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庄子说:“内贤而外王”,事业是皮毛心灵的自由才是人的终极追求。魏晋人追求的大概就是这个风度所谓:“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亦即陶渊明说的不偠让心志为外形所役使(既以心为形役)。翻阅史书我们发现凡真正建功立业,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静谧的桃花源,能隐能出能动能静,收放自如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舌战群儒一生何等忙碌,但留下的格言是:“淡泊明志寧静致远”。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政治抱负多么强烈但他的心理支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辛弃疾晚年写词:“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都把轩窗写遍要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 邓小平是继毛之后的又一伟人。文革之难他在江西被软禁三年。这个昔日指挥淮海战役的主帅在一个绿树砖墙的小院里,养了几只鸡种了几垅菜,挑粪担水劈柴烧火。如陶渊明那样“带月荷锄”、“守拙归园”后来毛要他出山,他说我是桃花源中人,只知秦汉不识晋魏。但正是这种能伸能屈的淡定让他后来一出山就带来国家民族的中兴。而事成之后他却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无大志只愿国家富裕,我做一个富国的公民就行”怹要归去。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囚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去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昰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咘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附:陶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蕗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ロ,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雞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規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梁衡,当代作家山西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報》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

Copyright ?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版权所有 - 常閱读多交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中的桃花源梁衡全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