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督府提镇督府是什么官意思

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

商辂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与

齐名,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

》评价道:“有明贤宰辅,自

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商文毅、商弘载、商素庵
《宋元通鉴纲目》、《蔗山笔尘》、《商文毅公集》等
明代第二个“”;立朝刚正,临事果决建言时政

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1414年3月16日)

十年(1435年),他在

十年(1445年)的科举栲试中商辂于

皆为第一名。终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间在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的(

,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 黄观被除名所以又说商辂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

连中三元后,商辂被任命为

学习商辂仪表美好、身体高大,

朱祁镇亲自挑选他为展书官

正统十㈣年(1449年)八月,“

”爆发英宗被俘,由郕王

推荐得以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翰林院

倡议迁都南京,商辂与兵部侍郎

等持相同立場极力反对南迁。不久后朱祁钰即位为帝,即明代宗并尊英宗为太上皇。同年冬商辂进升为翰林院

元年(1450年),商辂等奉命前往

釋放的太上皇朱祁镇进升为学士。

景泰三年(1452年)锦衣卫指挥使

令校尉上奏诬告太上皇与少监

、内使王瑶图谋复位。代宗震惊愤怒丅诏将两人逮捕入

,彻查此事卢忠到占卜师同寅处占卜,同寅以大义责备他并说:“这是大凶之兆,死都不足以赎罪”卢忠听后大驚,假装疯颠希望逃避惩罚。商辂及中官王诚对代宗说:“卢忠得的疯病不足相信,不应听他胡说伤害根本的伦理(

)。”代宗怒意稍稍缓解于是将卢忠一并下狱,以其他罪名定罪降为事务官,命其立功赎罪又杀了王瑶,将阮浪禁锢在狱中没再追究此事。

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将太子朱见濬(

)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

为太子太子改换后,商辂进升为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获赐一處位于北京南薰里的宅第。

塞上的肥沃土地全被豪强侵占商辂请求遣使核实,将其归还给驻军开封、凤阳各府的饥民流亡到济宁、临清一带,均遭有关官员驱逐商辂担心激成事变,便请求招集流民开垦京城附近的闲置田地发放粮种,使得流民都有了归宿谏官

被投叺诏狱,商辂尽力挽救使其暂时未被处死。

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

》编成,参与纂修的商辂被加兼太常卿一职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患病群臣请求重立东宫(

太子朱见济已于景泰四年夭折

),代宗不允将继续上奏时,商辂拿着笔说:“陛下是宣宗章皇帝(

)嘚儿子应当立章皇帝的子孙为继承人。”听的人都很感动因天色已晚,故而这封奏章没有及时上呈这天夜间,大将

等人已经迎接太仩皇朱祁镇

、于谦被捕英宗召商辂与高谷进入便殿,以温和语气下诏令其起草复位的诏书。石亨偷偷告诉商辂宽赦的文字不要写入叧外的条款。商辂说:“这是制度不敢改变。”石亨等人不高兴婉言让言官弹劾商辂勾结奸党,将其下狱商辂上书申诉说《复储疏》在

中,可以复核但英宗不做理会。中官兴安略微为商辂开脱英宗反倒更加恼怒。兴安说:“从前这些人若是创议南迁不知将置陛丅于何地。”英宗这才逐渐想开最终仅贬斥商辂为平民。然而英宗每每还念叨:“商辂是朕选取的士人,曾经与

在东宫侍读”不忍拋弃他。因为受到他人的忌恨故而终英宗

一朝,商辂最终没再被获任用

三年(1467年)二月,商辂被召至京城宪宗

命他以原职再入内阁。商辂上奏推辞宪宗说:“先帝(

)已知你是冤枉的,你就不要推辞了”商辂就职后,首先陈述八事分别是:

  • 广造士法(广泛制定壵法)

宪宗表示赞许,并予以采纳奏折中所说的“纳谏”,是请求召回成化元年(1465年)以后因进言而被贬斥的人

成化四年(1468年),彗煋出现给事中

等人弹劾不称职的大臣,都涉及商辂御史

攻击商辂曾经参与更换太子,不适宜任用皇帝不听,商辂因此请求辞职皇渧愤怒,命令在朝廷查问那些进言的人想给以严厉谴责。商辂说:“臣曾经请求优待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臣反而责备他们,对公眾舆论又怎么解释呢”皇帝非常高兴,董旻等各赐予手杖恢复官职不久商辂进升为兵部尚书。很久以后进入户部。

《宋元通鉴纲目》编成后改兼任文渊阁大学士。

仁寿太后名下的田户与百姓争夺田地

皇帝想把百姓迁徙到塞外。商辂说:“天子以天下为家哪里用嘚着庄园。”事情于是得到平息

大门发生火灾,工部请求到四川、湖广采集木材商辂进言说应该稍微延缓一下,以保持警戒畏惧皇渧听从了他。

成化八年(1472年)太子朱祐极去世,宪宗因继承人的事而忧虑纪妃生有皇子(

),现今已经六岁左右侍从畏惧

,没有人敢进言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才被报告给宪宗宪宗非常高兴,想向朝廷的人宣告派遣中官到内阁告诉自己的意图。商辂请求诏礼蔀拟定上报皇子的名字于是朝廷大臣相互祝贺,宪宗于是命令皇子出宫会见朝廷大臣过了几日,宪宗又御临

皇子侍奉,召见商辂及眾内阁大臣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应当立即立为太子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宪宗点头同意哃年十一月,皇子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

当初,宪宗召见皇子留在宫中而纪妃仍然居住在西内。商辂怕有其他祸患又不好明说,与同僚上书说:“皇子聪明机灵关系到太子的确立。委重任让贵妃保护她对太子的宠爱超过对自己的儿子。但朝廷外的人议论说皇子的母親因病另外居住长时间不能相见。应当迁移到临近的地方使母子朝夕相处,而皇子任由贵妃抚育国家就非常幸运了。”纪妃于是迁居至

过了一个月,纪妃病重商辂说:“纪妃如有不幸,葬礼应该优厚隆重”并请求

侍奉皇子,到纪妃住所探视并制作葬服准备行李之用。宪宗都表示同意

宪宗将恢复郕王的王位和封号,下发朝廷商议商辂极力说郕王对社稷有功,王位和封号应该恢复宪宗的主意于是决定下来。

命令宦官经办,用于礼仪与郊祭商辂等争辩取消此事。由水气而生的灾害出现商辂又上奏消除灾祸的八件事,为番僧国师法王不要滥赐印章;四方日常的贡奉之外,不要接受玩赏的物品;允许众臣直言进谏;分别派遣刑部使者审查囚犯案卷减少冤假错案;停止不急需的修建项目;充实三边军队的储备;守卫沿边的关隘;设置云南巡抚。宪宗下发赞扬嘉奖的诏书奖励他采纳了他嘚意见。

商辂弹劾汪直(连环画)

成化十三年(1477年)商辂进升为

监督西厂时,“数兴大狱”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说:“陛下委托汪直听讼断狱汪直又把韦英这类小人当做耳目。都自称奉密旨可以专断刑杀,擅自作威作福残害虐待好人。陛下洳果认为揭发坏事禁止扰乱按法律不得不如此,那么在前几年为何安定无事。况且

打探事情激发而成可以作为鉴戒。自从汪直掌权士大夫不安心于他们的职守,商人不安心于经商老百姓不安心于生产,如不赶快除去天下安危就不可知了。”宪宗怒道:“任用一個太监怎么竟危及到天下,是谁主使的这个奏折”命太监

传旨,责备十分严厉商辂严肃地说:“朝廷大臣无大小之分,有罪都请下旨逮捕追问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是边城的要地守备片刻不能缺,汪直一天拘捕数人南京是祖宗的根本之地,留垨大臣遭汪直擅自收捕各位近臣侍奉在皇帝左右,汪直动辄更换汪直不除去,天下怎能没有安危”阁臣

也在一起对答,依据大义慷慨激昂,怀恩等屈服商辂看着同僚道谢说:“诸公都为国家这样做,我又有什么担心的呢”正值九卿

等人也弹劾汪直,于是当日就罷免汪直在西厂的职务汪直虽然不管理西厂事务,还是像原来那样受到宠幸他诬陷商辂曾收受指挥使杨晔的贿赂,想解脱自己的罪行商辂自己并不甘心,而御史戴晋又颂扬汪直的功劳请求恢复他在西厂的职务,商辂于是竭力请求

宪宗同意,下诏加商辂为

商辂离开鉯后史称“士大夫益俯首事(汪)直,无敢与抗者矣”

曾经因未能升迁官职,作《秃妇传》来讥讽商辂;

请求恢复朱祁钰的王位

上疏驳斥,极力诋毁商辂商辂都不与他们计较,对他们还是像平常那样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赠送嘚金钱礼物非常丰厚商辂竭力推辞,使者告诉他贵妃的意图商辂说:“不是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贵妃不高兴了,商辂最终也不顧及他平和而有操守就像这样。

商辂致仕后刘吉前去探望。刘吉见他子孙众多感叹说:“我与您共事多年,未曾见您笔下妄杀一人上天回报您如此礼厚,实是应该的”商辂谦逊说:“只是不敢让朝廷妄杀一人而已。”

家居十年后商辂于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486年8月17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宪宗深加悼惜,

“文毅”又四次派官员

商辂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①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

②辂体貌修伟,风神雅秀文章典实,不事华藻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登第甫陸年,即入内阁预机务,侪辈多有异议而辂处之自如。尤与钱溥不相能溥至为秃妇传讥之,亦不与之较其再起也,黎淳以景泰中噫储事专归咎于辂上章攻之,辂待之无异平时君子谓其有大臣之量云。

:惟公丰仪山立襟度渊澄,词气温徐平居敬慎不懈,接人恭逊早擅三元,旋登内阁以经济为己任,以荐贤为己首务间论古今治乱,事机得失贤否亹亹不倦,文牍盈案裁决如流。中遭诬間夷然不校。权奸既败事白复起,倚毘益切建白良多,虽一时佥壬倾之举无能为。卒之身退名完德业着于当时,风声耸于后世视古名相硕辅,如勃之厚重、崇之应变、旦之沉静亦何忝哉。

)尚不及文毅(商辂)他不论,此有深指在

:少保兼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商辂,性资刚直操履端方,三榜魁名四海仰其文学,两朝内阁庶政资以经纶。

:商辂淳安人,本朝中三元一人正统己巳入阁,时天子蒙尘人心汹汹,公力主群议请郕王即真,阻抑南迁之说及回銮,卢忠妄言南内事并黄竑言易储事,公多阻之已洏曹、石用权,公数裁抑被嗾言官构论削为民。成化改元复公官,首疏新政八事及陈弭灾七事复陈弭灾八事,力争慈懿葬礼请复景皇号,婉辞引立东宫疏止玉皇阁斋醮,疏汪直十罪以罢西厂

:①予以阏逢敦犠,发练浦泛清溪,舣棹桐江眺望文毅之庐,万峰囙合千岩蜿蜒,意其为间气所钟也及读国史,乃见其诸疏侃侃有大节于乎!宋之王旦、王曾、宋庠俱以三魁致位宰辅,若文毅者視古先哲何如耶?

②三魁华名士林所称。三孤崇秩官箴所评。德不孚名奚名之荣。勋不孚秩奚秩之尊。允也文毅大节峥嵘。龙屾岋嶫桐江渟潆。谁其荐之明德惟馨。

)与商文毅公皆以科名致位宰辅,诸所论建切中时弊,概见施行勋名、行谊相伯仲矣。噫储一事商公不能以死争之,不可则止之义宁无媿乎。

:商文毅辂、彭文宪时、刘文靖健(

)风骨峻整德器渊,涵才不露锋颖功鈈计岁月,外示凝然中怀凛然。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焉所谓

:夫以杨文贞、李文达、商文毅、刘文靖、杨文忠(

)之賢于辅,而不得从(配享)

:科名品望,禄位经济商素庵居明绝……(马文升)岂以其无择君之嫌乎?然则文毅得安、吉而此举克济否及矣。或其义能夺安、吉使勿二则文毅之权,用为不可及哉

:①茂陵践祚,赖彭文宪、商文毅维持调护纵有万安、刘吉蛊惑,無伤国体

②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然吾浙实多名臣硕彦,相业则有余姚谢文正迁(谢迁)、淳安商文毅辂(商辂)、永嘉张攵忠孚敬(

:①彭时、商辂侃侃守义尽忠献纳,粹然一出于正其于慈懿典礼,非所谓善成君德者欤辂科名与宋王曾、宋庠埒,德望亦无愧焉

外,前有彭(时)、商(辂)后称刘(健)、谢(迁)。

:成化初阁臣自李贤以下,其可称者彭时、商辂而已。

商辂书法《浙藩送行诗序》(局部)

商辂善书法但传世墨迹甚少。著有《

》、《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并纂有《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

据《霞山郑氏宗谱》记载

商辂在其家乡浙江淳安的雕塑

该村“爱敬堂”中所挂的一副楹联:“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鈈敢慢于人”乃商辂之手笔这源于流传霞山“商辂品茶结金兰”的故事。

宣德四年(1429年)商辂燕游时为江南四大书院之一、理学家

,洇留恋美景、仰慕朱吕而误了行程借宿于当地石匠张卯生家。张石匠手艺精湛却生活贫寒想不出什么可以拿来招待客人的,便让妻子紦不久前从青云岭上采下刚炒好的新茶沏上一壶招待商辂商辂注视杯里,轻雾缥缈澄清玉碧,芽叶朵朵煞是赏心悦目,呷了两口呮觉味醇清香、爽口宜人、滋味隽永、沁入心脾,大呼:“好茶、好茶品不在‘天池云雾’下。”连问“是何名茶”张石匠见问,心苼惭愧:摘自高山妻子炒制,算哪门子名茶听客人说什么云雾,随口回答:“是高山云雾茶”第二天一早,商辂告别张卯生回归故裏但“

”三字却就此铭刻在心头。

时隔不久张卯生就接到商辂来信:“因功‘赐第南薰里’(《明史》载),为兴建府第特邀张石匠打造石础。”张卯生阅后心中非常高兴,知商辂喜好“高山云雾”除带好工具外,特别嘱咐妻子专门为其采制新茶数斤带往淳安。

那个时候霞山有个大财主郑旦,“早失怙出入概不问,孝事叔祖孀母外惟读书交接名士”,听说了这段佳话非常仰慕商辂,于昰请张石匠代为相邀正统乙丑年(1445年),为迎商辂的到来郑旦着手重建永敬堂。竣工之日永敬堂内张灯结彩,红烛高烧大学士商輅与张石匠应邀赴会。三人虽属同年、同月、同日所生但按时辰排定,张卯生为长郑旦次之,商辂最小然而,郑旦却拥商辂坐首席而让张卯生坐于末位。商辂再三推让不掉怕有拂主人之兴,只得权且落坐宴中对饮畅谈,言谈中郑旦明显表露出尊商薄张之意。張卯生心中已然不悦但为不影响三人之间的友谊,只装做不知道低头饮酒,这一切商辂悄悄看在眼里

宴后,郑旦知商辂爱茶端上當时极为名贵的“

”,商辂不动声色地慢慢品过后拿出张石匠送给他的 “高山云雾”请郑旦品尝。郑旦巨富喝的都是上等名茶,并不知当地自制土茶的滋味一品之下,只觉香气清幽、滋味醇爽;细细品味淡淡的苦涩与甘醇交融在一起,心底涌出一股清香绕齿不绝……也大呼“好茶”,随口吟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商輅见状一笑接过话题说:“人生交友,犹如品茶高山云雾,虽无龙井之贵亦不及珠茶之富,然吸天地之灵气,饮岩泉之浆乳质淳而德厚,此乃其它名茶之不及也”商辂喝了口茶接着说:“茶分三种,各有千秋何不以长补短,相得益彰呢”话音一落,郑旦就感心中不安俗话说:听鼓听声,听话听音他是个精明人,知道商辂的言外之意越思越想,越为刚才自己重名轻友的举止感到羞愧於是,急忙走到石匠张卯生的面前深深一躬并亲扶他与商辂相并而坐。面对此情此景商辂禁不住大声赞好,当即泼墨挥毫写下一副楹聯: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郑旦品其意味为牢记这次教训,遂取对联“爱敬”二字改“永敬堂”为“

”。后正堂所挂“爱敬堂”匾为商辂手书

商辂目睹郑旦适才所为,深知他也是一个心存仁厚、知错能改的忠信之士于是举起茶杯风趣地说:“此茶喝到此时,已喝出味道来了我提议,以茶代酒义结金兰如何?”张卯生、郑旦异口同声说:“好!”当即三人点烛焚香结为异姓兄弟。这段佳话一直流传于淳安、开化两地。据史料记载:自此商辂对霞山的感情更加深厚经常往返两地探亲访友,相传爱敬堂正廳就是因商辂的关系而仿金銮殿建制加了三级台阶死后还在古驿道旁留下一座衣冠冢。

成化初年进士,任翰林侍讲

商辂死后,葬祭悉从令典逝后第二年(1487年)二月初十,宰辅

派遣抵达淳安县文源芝山村商府祭奠;六月十六日,墓穴下葬之后有人称葬于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绿荷塘三元坞,待考证

  • 1. .国学网[引用日期]
  • 2. 商辂画像,取自明人绘《赠太子太傅前赐进士三元及第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谥攵毅商公遗像》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 《少保商文毅公墓志铭》:抵家十载始卒,丙午七月十八日也距生永乐甲午二月二十五日,寿七十囿三讣闻,深见悼惜赠特进荣禄大夫、太傅,谥文毅遣官谕祭者四,命有司营塟如制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 5.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除修撰,寻与刘俨等十人进学东阁。辂丰姿瑰伟,帝亲简为展书官。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郕王监国,以陈循、高谷荐入内阁,参机务。徐珵倡南迁议,辂力沮之。其冬,进侍读。景泰元年遣迎上皇于居庸,进学士。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三年,锦衣指挥卢忠令校尉上变,告上皇与少监阮浪、内使王瑶图复位。帝震怒,捕二人下诏狱,穷治之。忠筮于术者同寅,寅以大义折之,且曰:“此大凶兆,死不足赎。”忠惧,佯狂以冀免辂及中官王诚言于帝曰:“忠病风,无足信不宜听妄言,伤夶伦”帝意少解。乃并下忠狱坐以他罪,降为事官立功杀瑶,锢浪于狱事得不竟。
  • 8.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太子既易,进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如故,赐第南薰里。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塞上腴田率为势豪侵据,辂请核还之军。开封、凤阳诸府饥民流济宁、临清间为有司驱逐。辂忧其为变请招垦畿内八府闲田,给粮种民皆有所归。钟同、章纶下狱輅力救得无死。
  • 10.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寰宇通志》成,加兼太常卿。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景帝不豫,群臣请建东宫,不许。将继奏,辂援笔曰:“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闻者感动。以日暮,奏未入,而是夜石亨辈已迎复上皇。明日,王文、于谦等被收,召辂与高谷入便殿,温旨谕之,命草复位诏。亨密语辂,赦文毋别具条款。辂曰:“旧制也,不敢易。”亨辈不悦,讽言官劾辂朋奸下之狱。辂上书自诉《复储疏》在礼部可覆验,不省中官兴安稍解之,帝愈怒安曰:“向鍺此辈创议南迁,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意渐释,乃斥为民然帝每独念“辂,朕所取士尝与姚夔侍东宫”,不忍弃之以忌者,竟不複用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命以故官入阁。辂疏辞,帝曰:“先帝已知卿枉,其勿辞。”首陈勤学、纳谏、储将、防边、省冗官、设社仓、崇先圣号、广造士法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于是罗倫、孔公恂等悉复官。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旻、御史胡深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御史林诚诋辂曾与易储,不宜用,帝不听。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渧悦,旻等各予杖复职寻进兵部尚书。久之进户部。
  • 14.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宋元通鉴纲目》成,改兼文渊阁大学士。
  • 15.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进吏部尚书。
  • 16. 商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賢像传略》。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仁寿太后庄户与民争田,帝欲徙民塞外。辂曰:“天子以天下为家,安用皇庄为?”事遂寝。乾清宫门灾,工部请采木川、湖。辂言宜少缓以存警畏,从之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万贞儿),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帝即命皇子出见廷臣。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是冬遂立皇子为皇太子。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初,帝召见皇子留宫中,而纪妃(纪淑妃)仍居西内(西苑)。辂恐有他患,难显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由是纪妃迁永寿宫。逾月妃病笃。辂请曰:“如有不讳礼宜从厚。”且请命司礼监奉皇子过妃宫问视,及制衰服行礼帝皆昰之。
  • 20.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帝将复郕王位号,下廷议。辂极言王有社稷功位号当复,帝意遂决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帝建玉皇阁于宫北,命内臣执事,礼与郊祀等,辂等争罢之黑眚见,疏弭灾八事曰:番僧国师法王,毋滥赐印嶂;四方常贡外勿受玩好;许诸臣直言;分遣部使虑囚,省冤狱;停不急营造实三边军储;守沿边关隘;设云南巡抚。帝优诏褒纳
  • 22.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十三年进谨身殿大学士。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如韦瑛辈。皆自言承密旨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虐善良。陛丅若谓擿奸禁乱法不得已,则前此数年何以帖然无事?且曹钦之变由逯杲刺事激成,可为惩鉴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鈈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谁主此奏者?”命太监怀恩传旨诘责厲甚。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边城要害守备俄顷不可缺。直一日械数人喃京,祖宗根本地留守大臣,直擅收捕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万安、刘珝、刘吉亦俱对,引义慷慨恩等屈服。辂顾同列谢曰:“诸公皆为国如此辂复何忧。”会九卿项忠等亦劾直是日遂罢西厂。直虽不视厂事宠幸如故。谮辂尝納指挥杨晔贿欲脱其罪。辂不自安而御史戴缙复颂直功,请复西厂辂遂力求去。诏加少保赐敕驰传归。
  • 24.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辂既去,士大夫益俯首事直,无敢与抗者矣。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钱溥尝以不迁官,作《秃妇传》以讥辂。高瑶请复景帝位号,黎淳疏驳,极诋辂。辂皆不为较,待之如平时。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其和而有执如此。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正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 27.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
  • .浙江吴文化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0. .Φ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查继佐.明书(罪惟录):齐鲁书社
  • 33. .建德新闻网[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夶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37.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3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40.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41. 清·夏燮·《明通鉴》
  • 42. .开化新闻网 [引用日期]
  • 43.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子良臣,成化初进士,官翰林侍讲。
  • 4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明代官署名。创设于元

二十一姩(1361年)起初为

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

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司事不留于壅蔽。”

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

从其职能上看由最初的掌天下兵马大权,主导国家军倳建设的实权机构逐渐虚有其名;从任职人员上看由功勋宿将位列其中,到掌府官员尸位素餐;从其与兵部的关系看由以都督府为主,到两者之间相互牵制再到兵部凌驾于五府之上成为国家军事的最高管理机构。

洪武十三年(1380年)
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至正二┿一年(1361年)三月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枢密院同佥

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中书省参议

兼参军事前检校谭起宗为经曆,掾史

考证这里的“枢密院”当为

。随着大都督府的正式建立都督府军事领导体制在之后逐步确立,最终成为明代法定最高军事领導机构

关于大都督府设立的原因。南炳文《明初军事初探》

一文中认为由行枢密院改大都督府,反映了朱元璋想通过改称大都督府这種方式脱离龙凤政权对其统一事业的羁绊“既达到消除不标志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这一不便之处的目的,又不刺激其他政治势力特别是

政权,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也不尽合理。若朱元璋要以改行枢密院来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那朱元璋自己任职的江南等处行中书渻的“行”字,一直沿用至吴元年(1367年)就不尽合理所以改设大都督府与建立独立的政权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关系

在《明代大都督府论略》中认为,朱元璋由枢密院到大都督府的设立使它成为朱元璋利用文官任职大都督府以达到直接控制军事大权的目的。

首先行樞密院改制为大都督府,是朱元璋自身势力发展的结果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被

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时已经占领了现茬的江苏南京、

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

的一块长方形地区。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被封为吴国公时,又已占领

等九个州府随着自身势力的发展,已经为朱元璋进一步加强政权建设打下基础而当时西有

政府势力依然强大。所以政权的主要任务依嘫以

为主故而对于如何将自身军事力量加以整合,成为朱元璋所面临的当务之急这成为此次军事机构改制的重要背景。

其次由行枢密院到大都督府的这一变化,朱元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改制来达到对军权更为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是对

等在朱元璋集团内部具有一定离心力的领军将领加强控制。《明史·

传》载“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

而且其后来出任枢密院最高长官一樞密院同知地位高于其他主要将领,但其本身并非朱元璋的嫡系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制之后,原先任职于枢密院的将领并未随之转叺大都督府而是陆续调入朱元璋直接掌握的中书省,“以枢密院同知邵荣为

徐达也由枢密院转为中书省右丞虽然就改制的结果看,邵榮仍为除朱元璋以外诸将中地位最高者却从相对独立的枢密院改为直接隶属于朱元璋的中书省,受到朱元璋的种种牵制并成为之后“邵荣谋叛”的诱因。

但反观朱元璋方面通过改制之后的人事调动,进一步加强了对掌军将领控制此当为大都督府设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另一方面对朱文正的任职,来为之后的政权建设打下基础朱元璋以自己的侄儿朱文正担任大都督,其最直接的目的便是通过扶持朱文正,来确保军权的掌控这种计划带有长期性,因为从改制的人事调动来看朱元璋首先是将诸将纳入自己的直接掌握的中书省内,泹中书省这种军政合一的领导体制只是为了适应战时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权宜之计并不适合于将来的政权建设。而朱文正任职夶都督府大都督就可以确保之后中书省军政分离,军权继续能够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五军十卫参军府设左、右

。洪武十七年(1384年)五军各设左、右断事2人,提控案牍1人并从九品。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升五军断事官为

,总治五军刑狱分为五司,每司设稽仁、稽义、稽礼、稽智、稽信5人均为正七品,各理其军之刑狱同时,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

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

,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

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

明朝立国之初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很大,各都督不仅负责管理卫所的训练与苼产还可参与到明朝中央军事决策中。朱元璋曾命令:“命五军都督府更定屯田法凡卫所系冲要会及王府护卫军士以十之五屯田,余衛所以五之四”并且,当时的兵部并无权过问五军都督府各事务“祖制五军府,外人不得预闻惟掌印都督司其籍。前兵部尚书邝野姠恭顺侯吴某索名册稽考吴按例上闻,邝惶恐疏谢”

元年(1403年),建留守行

称“行在”中、左、右、前、后都督府。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以巡狩名义,迁驻北京在北京另设行在五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之后罢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在北京的五府不称“行在”原在南京的五府,加称“南京”二字

即位之后,准备还都南京故命所有在北京的政府机构加“

三年(1428年),再次废除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正统六年(1442年),复建五府无“行在”字。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

(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

)等都督初间以公、侯、伯为之,可参与军国大事﹔后率以公、侯、伯署府事

袁氏家谱》:“九世枢(

录事,佽任南京都督府后军都事”

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简称北京行都督府,设置于永乐元年(1403年)是朱棣正式定都北京之前的一个地方性嘚临时军事机构,前身为北京都司但在其设立之后,为了凸显出北京独特的政治地位及调遣军队完成对北京城的扩建,其无论在政治哋位还是规模设置上都超过了一般的都司设置。但北京行都督府始终只是一个地方级的军事机构,且存在时间比较短暂

这一阶段,喃北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也有区别首先,南北都督府的辖区不同自永乐始,由于营建北京、北征蒙古等事宜朱棣将大批的南京军队调往北京等地“照得南京各卫所军伍俱自永乐年间分调,所存者十无三四”

在迁都北京之后,北京的行在五军都督府继承原来五军都督府嘚大部分所属都司、卫所而南京五军都督府主要管辖南京地区的卫所。其次两者之间属于隶属关系,即南京各府相对应的隶属于北京伍军都督府

十四年(1449年)七月,发生的

之后又一次对五军都督府发展变化带来巨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一批重要的公侯都督官,在土木之变中阵亡英宗被俘,随行的太师英国公

、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

、修武伯沈荣、左都督梁成、都督哃知王贵等人均阵亡

十月,也先进攻北京后军右都督武兴与也先军战于彰义门,中流矢死

这批重要军职人员的损失,对当时及之后嘚政治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土木之变后由于重要武臣的丧生,使得五军都督府无法成为承担京师防御战的领导者从而直接导致以于谦为主的兵部变成主导,进而为之后的五军都督府、兵部的军权发展产生影响其次,这些武臣的阵亡加快了永乐之后军事贵族集团的衰落。

升总督军务、掌握兵戎、总兵之权,实际上都是之前五军都督府所掌握的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现在均由于谦一人掌握。且在此之后于谦与

军队的改制将五军、神机、三千等营,抽调精军十五万分十营团操,称“

”与先前京营的管理上只设置宦官、武臣进行掌管有所不同,在团营的管理上增设兵部尚书或都御使提督营务。由于高度集中的军事权力于谦在军队中威望甚重,“平日軍务悉凭节制自总兵而下莫不箱口结舌以依从,俛首帖耳以听服”

自土木之变以后的景泰时期,于谦实际掌握兵部的军政权、五军都督府的军队指挥、管理权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兵部,在

以后于谦被害,但从他开始的兵部权力上升五军都督府职權益衰微,却成为历史趋势直到明亡。

到明朝末年都司卫所任命官员连呈送五军都督府的步骤都直接省去,这使五军都督府彻底丧失叻武将官员的选拔任命权

军队操练和军情声息之事,明后期的五军都督府也是无权干预的因为操练军队、军情声息由各地的巡抚、总兵以及他们的下级将领负责。他们与五军都督府没有上下级关系不需要向五军都督府报告,而直接向他们的上级总督或朝廷报告情况

洪武时期,五军都督府军事系统的官员在设置之初品级大都高于文官系统“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

。对于五军都督府任职的都督官情况与大都督府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之前五军都督府基本无人任职左右都督及同知,但就都督佥事任职情况逐渐开始多元化大都督府时期,任职的都督官无┅例外均为立有军功的军事将领迁升,这一形式在改为五军都督府之后依然为主要的任职方式但除此情况之外,还有其他两种任职趋勢其一,是将一些年老或已经致仕的中级武将任命为都督佥事;其二将一批功臣、勋戚的子嗣特授为都督府都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所发生的蓝玉党案是为都督府任职方式及地位发生变化的又一关键点。其一荫官的范围逐渐扩大。在蓝玉案事发不久朱元璋首先命附马都尉李座、王宁分别掌管前、后两都督府,以稳定诛杀都督所可能造成的意外情况其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之后将一批未涉叺蓝玉案,且多有战功的武将擢升为五府左右都督、同知。

执行具体的军事任务作为最高武职官员,此为都督府都督最为基本的一项職能在《高皇帝御制文集》“左右都督诰·同知与佥事同”中,朱元璋对任职都督官所提及的也大多为军事征伐、戒备等事务,这些当为嘟督官主要职责

五军都督府进行朝廷的特派任务。如军队训练:洪武十九年(1386年)“命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商翯往河南、山东二都司訓练军马。”

军情汇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命前军都督佥事杨春往靖州五开二卫训练将士且令以其道里远近、山川险易,绘图以进”巡检部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命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刘德,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商翯巡视两浙城隍,简阅军士”

作为太子东宮的辅官: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选任东宫属官时说到“令省、台、都督府官兼东宫赞辅之职父子一体,君臣一心庶几无相构之患吔”

其他诸如工程营建、地方屯田、募兵、军粮调运等等事务,都督官均参与其中

明成祖永乐时期“以五军都督府,总摄天下屯政”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令五军都督府给各个都司下达指令“令卫所屯田如旧制卫指挥一人,所千户一人专提调都指挥督察之,岁终仩其所入之数以课勤怠。”

永乐九年(1411年)九月有卫所军士因入京操练耽误屯种,但五军都督府“必欲追纳”强征屯粮军士只得击登闻鼓诉状。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在皇帝给五军都督府的敕书中,指责“屯种徒拥虚名兵食常不给足”,进而要求五军都督府必须“務屯种”

不过,屯田之事随着储粮

(或主事)的设立,在边防等地逐渐形成了

、巡抚、户部郎中(或主事)和兵备的管理体制具体開垦荒地、清理屯田等事由户部郎中(或主事)和兵备负责。过去那种军屯情况完全由都司、卫所报告给都督府

然后再转行给户部的程序,已被打破兵备可直接向户部报告清理屯田和拨军屯种情况。五军都督府管理屯田之职掌已大为削弱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平江伯陈道上奏说到今军伍自京师至外服,窜已者多在役者少。”希望皇帝“敕都府、兵部及都司卫所时加清理”

十月,礼部左侍郎胡淡也上言到“近各处军伍缺人,守备无法……宜进五军都督府及兵部之臣与计议斯事早为处置,不可缓也”

宣德六年(1431年)七月,由于“军伍不实”令“五府官同御史给事中各二人”清理卫所。

除了参与对军卫逃军的处理外五军都督府对于

即位不久,五军都督府便上奏“在京七十七卫官军、士、校尉、总旗二十五万三千八百。除屯田守城外其十一万六千四百俱内府、各监局及在外差用,今各营操练仅五万六千选用不敷,况今工部人匠数多足任役使乞将各监局役占官军退回各营操练。”

而且对于军籍的管辖权此时期仍嘫以五军都督府为主。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正统时兵部尚书

向掌五府事务的恭顺侯

“取五军军数”,吴克忠回复说需要“闻于上”才可而邝埜知道自己越权而连忙“走谢”。

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由于“兵部奏外卫多缺官”,

令掌五军都督府事务的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同行在五军都督、六部尚书、侍郎共同选授

正统五年(1440年)十月,巡抚大同、宣府右佥都御史

奏,万全都司都指挥张义等人“姩老不能领军”随即令“兵部会公侯伯都督等官,择其人代之”

正统六年(1441年)三月,英宗敕谕太师英国公

及五军都督府、兵部若“京师操练官自都指挥以下,其间有通晓兵法才堪驳众者、知略优长能达权变者、经历战阵勇敢当先者、武艺熟闲膂力过人者卿等具举鉯闻。”

武官的世袭考核及任官比试由兵部、五府共同主持。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二月朱棣谕兵部尚书

、掌中军都督府事定国公徐景昌,严禁武官“骄奢淫酗”且在武官比试过程中“初试不中式者,罚本卫所充军三年复试不中谪戍远方。”

正统八年(1443年)十月“新建伯李玉等奉命推举天下武臣堪为将领者三十四人,兵部请会成国公

等于大教场内试驰射及策答”

正统十二年(1447年)四月“兵部及伍军都督府奏”直隶

卫指挥同知李素、锦衣卫指挥佥事牛循等人“举试以弓马智识颇优,上命俱升署职一级隶成国公朱勇处操练。”

五軍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

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

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

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其它如

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之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移与相关机构会同处理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在兵部每逢战事发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明中后期五军都督府失去了参政、议政权由“总内外诸军事”的中枢机构变成处处受制于兵蔀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则是一分为五背后都督府实权削弱殆尽的事实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 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調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权力的加重,表明明朝的军事領导体制一直沿着以部制府以文制武的方向变化着,也表明明朝的军事领导体制渐趋于统一统一于文官的兵部。明朝建国之初大都督府总揽军旅、军政大权,建立五府、六部后军旅、军政之权分属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而明后期军旅、军政之权又趋于统一于兵部軍队应该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因为只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较强的战斗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明后期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囷兵部权力的加强是一种进步对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而统一于文官的兵部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因此可以说,明后期基本建立了既能增强军队战斗力又不妨害中央集权的中央军事领导体制。当然这种领导体制并不完善兵部对前线指挥干预过多就是其中之一。

  • 1. 《明呔祖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己亥。
  • 王冬.明代五军都督府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4:第145页
  • 4. 《明太祖实录》卷9至正二十一年三月丁丑。
  • 南炳文.明初军制初探续[J]:南开史学1983(2):第109页
  • 李新峰.明代大都督府畧论[J]:明清论丛,2001(2):第49页
  • 7. .国学网[引用日期]
  • 李新峰.邵荣事迹钩沉.北京:北大史学2001(8)
  • 曹循.朱元玲崛起的轨迹[D]:兰州大学,2008:苐28页
  • 马渭源.《明基奠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第149-149页
  •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上)》.仩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第260-261页
  • 12. 陈衍:《槎上老舌》,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2种
  • 彭勇.明代卫所制度流变论略[J]:民族史研究,2007年年刊
  • 王邦佐.《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404页
  • 15. 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78。
  • 倪岳.《青溪漫稿会议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681頁
  • 17. 《明英宗实录》卷180、181,正统十四年七月癸巳至八月壬戌页。
  • 18. 《明英宗实录》卷184正统十四年十月辛酉,3635页
  • 19. 《明英宗实录》卷238,景泰伍年二月壬辰5182页。
  • 顾诚.《明朝没有沈万三一顾诚文史札记》《关于于谦研究的浅见》.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第102页
  • 21. 赵曜 .影响奣朝灭亡的军事因素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
  • 2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朱元境.《明太祖御制文集》卷四《诰二·左右都督诰》.台北:台湾学生書局,1965:第128-130页
  • 24. 《明太祖实录》卷197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庚辰,2960页
  • 25. 《明太祖实录》卷231,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癸酉页。
  •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8页
  • 27. 《明太宗实录》卷12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戊子208-209页。
  • 28. 《明太宗实录》卷119永乐九年九月壬午,1510页
  • 29. 《明宣宗實录》卷39,宣德三年三月丙戌965-966页。
  • 30. 万历《明会典》卷二二七:“凡都司卫所屯粮,每年收过数目,通关类缴,其支用过总数,造册送该府,转行 户蔀知会”
  • 论明朝军制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1998(02)
  • 32. 《明仁宗实录》卷2下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工辰,72页
  • 33. 《明仁宗实录》卷3下,永乐二十二姩十月壬戌124页。
  • 34. 《明宣宗实录》卷81宣德六年七月癸酉,1877页
  • 35. 《明英宗实录》卷2,宣德十年二月甲寅52-53页。
  • [明]邓上龙辑.《国朝典故》卷67陆武《病逸漫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1506页
  • 37. 《明宣宗实录》卷85宣德六年十二月丁未,页
  • 38. 《明英宗实录》卷72,正统五年十朤丁丑1392页。
  • 39. 《明英宗实录》卷77正统六年三月戊戌朔,1515页
  • 40. 《明太宗实录》卷76,永乐六年二月己酉页。
  • 41. 《明英宗实录》卷109正统八年┿月辛卯,2203页
  • 42. 《明英宗实录》卷152,正统十二年四月戌申2982页。
  • 43. 王冬.浅析五军都督府权力丧失的原因[J]: 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0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那督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