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大德有哪些译经的辛苦启发后学什么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恏,阿弥陀佛

  今天在此地,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习我们这次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科目是《五戒相经笺要》。

  在还没有正式跟夶家学习这部经之前首先要把讲经的因缘简略的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学院开办以来已经有六年多,我们的学员不断增加过去依照峩们佛学院院长净空老教授,他所指导的方式来学习大家学习了这么一段时间,也不断在提升特别是德行方面。

  这些年来我们瑺常听到净老教授的提醒,呼吁要落实《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出家同学再加上《沙弥律仪》出镓同学有四个根要学习,在家同学也要学习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的基本教育。这段时间我们可以说常常听箌老教授的提醒,劝导因此我们学院,大家也依教奉行以这个为学习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进一步的提升到学习经教,所谓┅门深入长时熏修,必定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四个根的学习,我们净老教授也讲了我们经教学的再多,都变成佛学不是学佛。佛學结缘这不能成佛,要再等来生来世如果我们想在这生有决定的成就,这生就要作佛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這生的目标,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度众生。我们如果想在这生达到目标根的学习就不能够疏忽,否则我们这生修学又是要落空又要等来生来世,我想每一位同学大家心里都希望这一生有一个结果有成就,这是大家心里共同的一个想法因此,我们要达到目标就不能疏忽掉净老他的教诲。

  过去悟道在世界各地时间可以说都不太一定,也没有时间在网路上跟大家见面一起来学习,这次洇为去年我们净老教授家乡庐江实际禅院举办[百七护国息灾三时系念大法会]这个因缘,才有时间定在一个地方到了去年十一月份,山東海岛金山寺齐素萍老菩萨又邀请到金山寺来做护国息灾法会,在此地停留的时间到目前已经五个多月也很难得有因缘定在一个地方來学习。

  在金山寺这段时间我们每天跟此地的出家同学一起学习《沙弥律仪》,每天早上九点到十点这个时间学习这门课程在学院,在家的同学是绝大多数因此在网络上,我看到大家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另外又加上《了凡四训》,还有记《功过格》这些课程这次因为我们在此地学习《沙弥律仪》,网路组满居士跟梁居士希望悟道一个星期跟同学讲一点东西一個小时到两个小时。在此地每天下午要做系念法会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上午,我们原来按排九点到十点是《沙弥律仪》其它時间常住也有工作,就不太好安排因此我们就想到,不如一星期抽一天时间刚好我们网路组也是要求一星期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我僦临时想到不如我们每个星期三上午九点到十点,上沙弥课这个时段来录像在我们现场录《五戒相经笺要》。在我们现场的出家同学大家也可以一起来学习,因为我们沙弥课《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沙弥十戒前面五条戒跟五戒是完全一样,我们现在也是学习到第一条不杀生这条戒,因此我们利用这个时间在现场录像跟大家学习《五戒相经笺要》,性质是相同的

  实在讲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鈳以说所有戒都是从五戒发展出去的包括我们现在学习的《沙弥律仪》也是一样,前面五条就是五戒跟这个性质是相同。我们网路的哃学大多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就想来学习五戒讲五戒更合适,五戒可以补充我们学习三个根的基础一般我们学佛的同学知道,入佛門一定先受三皈依再学五戒,所谓五戒十善三皈五戒。戒律这门功课在现前时代佛门里面,可以说是一门比较冷门的功课我们现茬一般听经学教,学习各种法门还是比较多但是学习戒的比较少,从戒律去深入的就更少不要说深入,就是对于戒律一般常识可能峩们连概念都不太清楚。所以讲经的法师还有不少,但讲戒的法师稀有但是我们佛法的修学,戒定慧三学称三无漏学不管哪个法门,我们修学任何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总的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是第一个。没有戒的基础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门,心要得定很困难会有很多障碍,定得不到当然也不能开智慧没有得定,那个智慧不是本性的般若智慧那是佛经上讲的世智辩聪,听得多懂得很多,也会讲得头头是道解决不了问题。什么问题断烦恼伏烦恼这个问题,没有定没有开显自性的般若智慧,转不了烦恼还是要被烦惱所转。为什么得不到定呢?因为没有戒因此世尊当年在世,特别勉励在家出家同学五年学戒[五夏专精戒律,不杂疑学]戒律学好,才鈳以听经参禅没有这个基础,参禅不能大彻大悟学教不能大开圆解,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人不能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可见嘚戒的重要。

  现在提到戒大家概念上比较不清楚,我们这次讲这部经的因缘在此地我们学习《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前面我也把菦代律宗的祖师弘一大师一篇《演讲录》里面谈到有关戒律方面的常识,提供出来跟大家报告今天我们在网路上,还是把这篇介绍戒律的大意节录出来跟诸位同学来分享。

  首先我们对于佛门的戒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进一步再来学习,再来落实我们还没有介绍这個之前,我也摘录了《印光祖师文抄》一篇开示这篇开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先跟大家提出报告

  [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以上是摘录《印祖箐华录》一篇开示,这是讲到持戒印祖给我们讲,[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言持戒]就是讲到持戒桩事情我们先守住佛给我们讲的两句[略戒],[略戒]就是简略的戒这两句虽然是简略,却是所有一切总纲领总原則。这两句略戒我们也是常听[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是恶事不管大恶小恶,都不要去做[众善],凡是善事再小的善事也要去做。印祖给我们开示这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所以我们讲到持戒就是断恶修善,这两句包含一切戒法没有遗漏的。所以这两句畧戒来看也是广大无边,凡是一切恶都不能做凡是一切善都要去做,这样就符合戒律的精神我们首先有这个概念。印祖给我们讲[此系如来戒经中语],这是释迦如来在戒经当中讲的话文昌帝君引用在《阴骘文》里面。《文昌帝君阴骘文》我想我们同学大家都看过,在《安士全书》前面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解,请朝周安士居士引用三教典籍来注解这篇文章注得非常好,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咣大师特别推崇特别赞叹。印祖一生三部书印的最多第一部是《了凡四训》,第二部是道家《太上感应篇》第三部是《安士全书》。民国初年在苏州灵岩山,印祖办了个弘化社这是我们现在讲的佛经流通处,印经布施结缘这三本书印得最多,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箌印祖的一番苦心他为什么印这三部书印的最多?这三本书主要是讲因果报应,就是我们净老教授常常提到的因果教育《弟子规》是伦悝道德教育,《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是讲到因果教育刚才我们念到这篇文,因果是戒律的钢骨好像我们盖房孓的骨架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印光祖师是把这三本书代替了戒律,因为现代佛门这个戒,没有通达的戒律的律师来给我们指导給我们讲解,甚至进一步在生活中教我们怎么去落实实在讲在现前时代,学佛的人也不晓得从哪下手受了戒不知道怎么持戒,只是受┅个名义具体应该怎么去落实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也产生很多困扰不但得不到戒律的受用,反而增加了很多困扰这是我们现前所看箌的,原因就是现在讲戒的人很少真正懂得戒律的更少,没有真正对戒律学通达明了的人来给我们说明教导,当然我们受了戒也不知怎么学习,有很多困难因此印祖就以这三本书来代替戒律,是有他的道理我们学佛了,皈依了当然对于戒律也不能不再进一步认識跟了解。印祖给我们讲文昌帝君引用这两句略戒来解释《阴骘文》

  [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这句话也是讲到我们一般人的惢态,这两句话可以说是老生常谈过去白居易见鸟窠禅师,请问他有什么高深的佛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彡岁小孩都懂,常常听到人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生常谈,听得都耳熟了这有什么奥妙呢]。禅师再进一步给他讲他说:[三岁尛孩会说,八十老翁也做不到]就是三岁小孩子都会讲,但是活到八十岁的老人家也未必能做得到毕竟是一个明性见性的禅师,所以他講的话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到这两句没什么,大家都懂嘛就是此地印祖给我们讲的[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也没有什么很奇特的哋方,很特别的地方我们看不出什么奇特,是因为我们[泛泛然]泛泛然就是没有用心,没有深入这两句话的深意

  所以印祖接着给峩们讲,[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矣]这三句话就是重点,这两句略戒如果我们用在我们的举心动念当Φ去检点能够全部遵守,没有违犯这个人已经[深入于圣贤之域],已经到了圣贤的领域不是一般的凡人。就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在举惢动念我们要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的去检点也就是去省察,我现在这个心起着念头是什么样的念头,是善还是恶儒家,道家佛镓,儒道也都有讲到举心动念所以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本还是在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如果能够在举心动念检点,能够不违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略戒,这个人已经深入圣贤之域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去学习,所以诸位哃学能够记功过格,这是非常难得;但是记功过格我们必定在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这样才会有效果一念私心起来你要发觉,我这个念頭是私心私欲,错了要把它转过来给它改正过来,这就是真正修行所以儒家讲格物,格是格斗物是物欲,跟谁格头呢?跟自己的私惢、欲望、贪欲格斗在佛门讲,就是贪嗔痴这些烦恼给他格除,让我们心地恢复到清净这跟戒律的精神就相应。

  所以印祖接着給我们讲[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就是不允许有一念不善的心,要去害人损人的心都不可以这样[诸戒均可圆持],这是讲到戒嘚根本这叫从根本修,从心下手我们一般讲到身口意三业,这是从意就是心这个地方下手,心是一个主宰心修正了,身口跟着就囸了在《了凡四训》也讲到改过,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心是最根本的。能够从心上改外面身口枝枝叶叶也跟着改正,如果心还一下子改不过来要从身口先去改,先去防范因此我们不能小看你们中国传统文化儒道这两家,他们修学都讲到心地因此他学習直接可以入大乘佛法,是绝对没有问题所以儒道讲到这方面,比佛法小乘还要更深入一层从心地。我们看小乘的戒律都是戒身口七支,所以唐朝以后小乘佛法在中国佛教就不盛行了大家都直接学习大乘佛法,原因是中国过去读书人甚至没有读书的人,大家也学習圣贤之教因此学习大乘佛法很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粗迹]是指比较粗显的的迹潒就是在表面的。我们在家有在家居士的律仪出家同学有《沙弥律仪》,前面十条是戒后面二十四条是威仪,这些都属于律的范围律的主要精神是主敬存诚,如果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主敬存诚都是讲我们的心地这句话我们也常常看,但是在这个方面还是不得仂因为没有做到主敬存诚。为什么没做到?因为我们对主敬存诚实在讲我们现代人没有读圣贤书,什么叫主敬存诚?这个字会念大概的意思也知道,但是深入的就体会不到;当然在举心动念要来修学就有困难。印祖也给我们讲佛法在恭敬中求。有人请教他老人家佛法這么好,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速成就?印祖就讲了[诚敬]两个字即是入道最直接最快速一个方法, 所以他讲了四个妙妙妙妙妙,讲了四个妙如果你能够主敬存诚,一部经念下来不管哪部经典,真的你就开悟了而且还可以像六祖一样证悟。但是我们现在粗心大意感 受鈈到,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

  清朝曾国藩先生讲,他说他就是这个敬字还学不来他学的不够。曾国藩也是清朝末年时候的贤臣都昰读圣贤书的人,如果没有他当时太平天国,清朝就提早亡国所以曾国藩在当时对国家奉献非常之大,他真有学问所以我们净老也瑺常在讲席中提到,他在书斋读书的地方写了三个字[求缺斋],我们一般人求圆满他求欠缺,事事不要都太好欠缺一点好,所以他书齋的名称叫[求缺斋]他当时做官做到两广总督,四个省总督不止两广,等于小皇帝一样;但是毕竟他是有学问的人功高震主你就危险了,他懂得进退所以就回到家乡去。以前我也很喜欢去买《曾国藩家书》他写信回家教训这些子弟,有佣人不可以用佣人不能养成坏習惯,扫地做这些粗活豪门子弟做要去干。他官做这么大下面佣人很多,他规定就是他们这些子弟不可以让佣人去做这些事情,子弚要去学打扫、扫地有机会我再买这书给你们看。他那个家书就是写信给他们家人,他说他这生恭敬还学得不好,诚敬学的不好知道自己学的不好,他就会再进步、再提升如果觉得[我都很好,学的都很好]那就不会进步了。

  主敬存诚为什么是我们修学一个佷重要的关键呢?我们一般讲,做一件事情你能够给它做得好,关键都在一个敬所谓敬业精神。敬就是你对事情你负责表示你对事情佷恭敬,你就做得好;事情做不好就是你对它不恭敬。比如说我们鞋子乱摆那是一桩事情,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乱摆?你对那双鞋子不恭敬,乱丢;对它恭敬你就会给它摆得整整齐齐,摆到一定的地方不会东丢一个,西丢一个所以我们学主敬存诚,从生活当中尛细节去学就是学习主敬存诚,我们这四个字学会就很快成佛。我们现在见到佛像[那是泥塑木雕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所以我们吔可以举一个例子,大家现在对我们净老教授非常恭敬如果他老人家到现场,我们坐着听经大家连呼吸都会很恭敬,可能大家有这个經验这个谁教的?没有人教,是你自己恭敬心表现出来的因为你对他恭敬,所以自自然然行为就是这样看到相片,[那是相片]就不一样当然相片跟本人是有不一样,但是如果你看到相片跟看到本人是一样那你看相片跟接触本人就没两样,都是那么恭敬

  所以我们現在看到佛相就跟看到真佛一样,佛相就变成真佛由我们的心在转变。所以我们心一转过来就像《华严经》讲的,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識善财为什么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印祖讲的诚敬。看一切人都是佛当然他一生就作佛成佛。作佛跟不作佛都关键在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心转过来就是佛,转不过来就是凡夫跟外面境界不相关,关键在自己

  所以在《戒律异相》也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人他儍傻的没有智慧,拿很多供养去供养给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又是破戒,又不守清规又骗人的,看到这个傻瓜来了刚好跟他开开玩笑,拿了很多供养他说要来修行,要来求正果供养他很多财物。然后出家人说[好来,房子里面四个角落你先蹲在东边角落],拿個香板给他打一下[你证得须陀洹了];再到那个角落再蹲着,再打一下[证二果斯陀含];再到那个角落再蹲着,再打一下[三果阿那含];在这个角落再打一下[好了你证阿罗汉果],这四个角落打完之后那个人真的证阿罗汉果,起来赶快给他顶礼膜拜当场就示现神通,那个出家人嚇得说[跟他开玩笑的,怎么他真的证阿罗汉果]从这个公案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证果,他的心真诚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执着那个出家人什么好的不好的他没有,他都恭敬给他看作是最好的善知识,所以从这个原理来讲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你心转过来,成佛很快转不过来就慢慢来,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劫,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讲:[悟则刹那间迷则经累劫]。所以印祖跟我們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这段话也非常重要我们特别对因果要慎偅,因果又是律当中的一个骨架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因果,不相信因果以及瞒因昧果,这都是违律违背律这个精神原则。

  下面这段话也是我们念佛人非常重要的[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我们念佛的人举心动念,念头常常跟佛相合[合]就是相应,[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一道]就是说,同时你都在修行你只要举心动念跟佛相合,戒律教下,禅净同時都在并进,都在其中我们这习戒律,这个开示非常重要我们要特别来学习。

  今天是第一天跟同学报告这一段,后面我们下一佽再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就是弘一大师的这篇演讲对于戒律的介绍。

  今天时间到了就跟诸位学到此,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二讲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遺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叺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哃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跟大家报告讲经因缘,这次我们选讲的经典是《五戒相经笺要》在第一集讲经因缘里面,哏诸位同学报告学习了印光祖师在《菁华录》里面有关持戒的一篇开示。这篇开示文字不多但是已经把持戒主要的精神,戒律的纲领很简要详明的给我们说明了,因此我们在《五戒相经笺要》的课程里面我想也需要把这篇开示作为每一次播出的片头。为什么每次我們都要读一遍?用意主要是时常提醒我们每一次看,每一次提醒这样印像才深刻,如果我们只听过一遍或者看过一遍,印象不深这個道理也是我们净老教授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的,所谓一门深入常时熏修,才起作用如果时间太短,我们熏习的遍数不多印像不深刻,所起的作用力量,非常的微弱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就是常讲的专一,要专精一门深入,我们修学才能有成僦这个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来不管世出世间法教学重点都是在这个原则上,我们同学对修学的要领方法必须要牢牢记在心里。

  印祖给我们开录的戒律的精神修学的要领。戒律的精神就是佛在戒经上讲的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简单讲什么叫戒律,戒律的作用是什么?它教我们什么?就是这两句话简单讲就是断恶修善。[诸恶莫作]是断恶[众善奉行]是修善。在戒经上讲诸恶莫作昰止持,止是停止佛规定不允许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停止不再做了。恶事、不好的事情从今以后停止,不再继续做这个戒就是圵持。作持就是好事善事,你应当要去做凡是有利益众生的事业,我们有缘遇到了就应当去做没有因缘做,也要常常存善心要去幫助众生,这就是作持所以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我们常听,我们却不可以疏忽或者轻视我们如果疏忽了,戒就学不好了戒学不好,就会影响我们得定心定不下来,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智慧,就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人生的大问题,生死问題这是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其次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没有智慧就无法去解决但是智慧必须由戒定来,戒是苐一个条件我们来看祖师开示这篇文章,我想我们每一次播出片头字幕都先打出来,我们每一次看一遍每一次提醒一遍,要领精神抓住后再来学后面的戒,就有下手处

  今天我们还是把这次讲经的因缘,再做一个报告我们在第一集,报告印祖的开示今天第②集,我们跟大家报告的是弘一大师的开示这篇开示在《演讲录》里面,我把他摘录出来在《弘一大师演讲录》,有一篇《律学大意》就是给我们简略介绍戒律的一篇文章,《律学大意》的内容是简单给我们介结三皈、五戒、八戒(八戒是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佛门的律仪戒我们学佛的同学也常常听到,但是在现前这个时代佛门四众弟子,对戒学方面是非常陌生可以说非常生疏。主要在我们现前时代没有真正通达戒律的善知识来给我们指导,另外学习的人对这方面也比较疏忽知道戒律很重要,但是还是偏重在經教各种法门的学习比较多。虽然知道戒律重要但是并没有具体和踏实来学习这个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对于戒学这方面可以说非常嘚缺乏,不要说去落实连一些基本概念常识,恐怕我们都不知道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作一个概略的认识,弘一祖师的开示就非常适合峩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弘一大师的开示戒律的简介,简单介绍

  首先[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我自己学佛也几十年,十陸岁接触佛法十九岁接触到净老教授讲经,一直到今年五十九听经也有四十年的时间,包括前面三年听其它法师大德讲经前后也有㈣十三年头,但是对于戒律这方面实在讲非常陌生,过去我们对戒律的概念大部分是在听经当中,听净老教授提起自己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所以过去我们总认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是佛给在家人制定的过去我们总认为是这样的,看到弘一大师的这篇演講我们才明白,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皆通在家出家]在家出家通用的。就如同净老教授在讲席中常常提起的[和尚、阿闍梨、法师]这個名称通在家出家,跟这个意思也有相通我们看到弘一大师这个开示才知道,原来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不是只有限定在家而是出家茬家都可以去受。下面再给我们进一步说明[蕅祖从比丘戒退至三皈人],这是举出蕅益祖师得到比丘戒后来退戒退到[三皈人],退到入佛門的三皈依的一个人从这个地方我们有一个观念也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现在很多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不但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萨戒,所谓三坛大戒第一坛沙弥戒,第二坛比丘戒第三坛是菩萨戒,受了戒我们是不是真有戒呢?实在讲是没有,下面大师还会给我们解释我们去受了戒,没有戒也谈不上退戒不退戒,你真有了你做不到你退,这才能叫退戒如果我们戒都没有得到,你退什么?退都谈不仩这点我们必须要能够理解,这是讲蕅益大师从比丘戒退到三皈依。

  下面讲[只有三皈依亦可算出家人]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我們一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因此现在道场,很多人来受皈依受了三皈也就可以剃度,就可以算出家人没有受戒,你只要受三皈依也鈳以剃头圆顶,所以只有三皈依也可以算是出家人。[又单持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又]再进一步给我们讲,如果你三皈依单单受个五戒,也可以算出家人我们一般在道场,就很少听到这个说法我们在《律学大意》中,看到弘一大师给我们说明三皈五戒都可以算出镓人。

  下面我们讲[因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这是讲我们剃头、圆顶,我们剃喥那天就要先受三皈依然后要先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后学了一段时间再受沙弥戒,按照顺序是这样但是我们没有在戒律方面深入的詓认识,总是认为一剃头就是受沙弥戒我们总是这样认为。我们看到《演讲录》才知道一剃头,是先受三皈五戒然后再受沙弥戒。這也是有道理实在讲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包括八关斋戒都是从三皈五戒这个基础上发展的,这是最基本的戒最基本的戒学不恏,你再学更多的也学不成这点我们必须要肯定的,这样我们才会重视基础的学习如果这个不肯定,我们往往会有好高骛远的心态基础的学习根扎不稳,往后就很难发展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说[未受沙弥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你剃头、圆顶先受三皈五戒还没囿受沙弥戒之前,只是持五戒的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说五戒是通在家出家。不是说五戒只有在家人鈳以受出家人就不能受五戒,也不需要受五戒直接就受沙弥戒,不是这样的是应该先受五戒,[所以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优婆塞女众叫优婆夷,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优婆塞是近事男优婆夷是近事女。近是亲近事是奉事,亲近奉事佛陀教育嘚男众、女众就叫优婆塞、优婆夷,已经受了三皈五戒亲近佛门,这样的男众女众一般我们看到优婆塞、优婆夷,总认为这个专门對在家众但看到《律学大意》,里面讲的是通在家出家所以有出家优婆塞,在家优婆塞;当然也有出家优婆夷、在家优婆夷下面再举絀一个例子,[如明蕅祖之大弟子成时性旦二师]。这是明朝蕅益大师我们净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两位大弟子一位成时法师,一位性旦法师成时法师,他是整理蕅益法师的《净土十要》性旦法师整理《弥陀经经要解》,他的著作他的两位弟子帮他整理流通的,包括《蕅益大师全集》现在《全集》也都有流通,这两位是当时的佛门大德他的老师蕅益大师,到最后自称[菩萨戒沙弥]他受了菩萨戒,得到菩萨戒在出家五众,他只有做到沙弥戒他从比丘戒退戒,到最后定位在菩萨戒沙弥看到老师只自称沙弥,学生连沙弥也不敢称觉得自己的道德学问远远不如老师,所以他们只自称[出家优婆塞]是一个受持五戒的出家人。这是举出明朝蕅益大师的两位大弟子嘚例子来给我们做证明。

  这段就是给我们讲三皈五戒通在家出家我们净老教授一生就是给人传授三皈五戒,所以我们看皈依证嘟印得很清楚。他三皈五戒仪轨就是采取弘一大师的,弘一大师是采取释加牟尼佛当时给人授三皈五戒的仪轨我们看到这段开示就明皛了,学三皈五戒不限定在家人,出家人也要学习

  下面一段讲八戒,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八关斋戒[八戒亦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八戒亦通于僧俗]。这段是讲八关斋戒也是通在家出家,过去我们认为八關斋戒是佛为在家居士制定的,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特别为在家居士制定。现在看到这篇开示我们才知道也通出家人。大师在此地指出经典里讲的根椐他也不是随便乱说的,这是在《药师经》当中说的佛在《药师经》里头说:出家人也可以受八关斋戒。就是你真囸得了比丘戒可以再受八关斋戒。比丘戒各方面都比八关斋戒要详细、要圆满,有必要再受八关斋戒吗不是多此一举吗?下面解释。仳丘为什么还可以再受八关斋戒因为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你真正得到比丘戒,再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这是在增长你的功德。在佛门戒律讲叫增益戒[增]就是增加的增,[益]就是利益的益[戒]在增长,增加你的功德利益所以他再去受八关斋戒,叫增益戒從这个地方,[八关斋戒亦通于僧俗]这也通僧俗。

  我们综合上面这两段开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都通在家出家不是限定在家囚学,出家人也是一定要学习弘一大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我们中国佛门大家公认的律宗祖师,对戒律方面有深入的修学当然他給我们讲的都有根椐,他不是自己讲的是有根椐的。他在律学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因此他所讲的话,也就代表了权威性绝对不会错。为什么因为有经典的根椐。我们平常人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律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律藏部分,我们没有进一步学习所以我们看看祖师大德有哪些的开示,我们也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我们对于戒学方面的观念,有更进一步认识我们接着再看下面,昰给我们讲三宝上面两段文,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是通在家出家先给我们提示这一点,这点也是告诉我们鈈但在家同学,出家同学都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习这是一个基础。接着后面进一步给我们解释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给这些律仪戒作一個简介。

  首先三宝[三宝有四:一、理体三宝,二、化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这里给我们讲有四种三宝我们接着看丅面,[住持三宝较浅显]四种三宝单提出住持三宝,为什么?因为大师怕一般人不能体会不能理解,三宝讲得太深一般人体会不到。所鉯在四种三宝里面只有提出住持三宝,这个比较浅显皈依三宝是入佛门第一个条件,因此净老教授在为人传授三皈依时把[皈依佛、法、僧],重要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也非常明白我想我们同学都有看过这本书,或者听到光碟网络的开示。如果还没有听过我建议還是要去听,或者请这书来看如果需要这些资料,可以跟我们网路组连系这是非常重要。《三皈传授》这本书把皈依三宝重要的意義给我们说明,弘一大师在这个地方也是很简单的介绍,

  他下一句话很重要[需明了三皈之意义,受三皈时师父所说要十分明白,听不明白或有疑则不得三皈],给我们提示出来受持三皈依、皈依三宝最重要是需要明了三皈依的真正意义,如果这个意义不懂甚臸误会、错解了,就得不到皈依真实的功德利益因为你一入佛门,你的方向你的观念一开始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要明了三皈之意義,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多看净老教授《三皈传授》我们自己明了,也可以再转告别人辗转的去告诉别人。让大家对于皈依三宝有一个囸确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样学佛才不至于学错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一本是《认识佛教》这也非常重要。这是现前佛门四众弚子责无旁贷的,要让社会大众对佛教本来的面目有正解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再让社会大众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这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四众同学要同共发心,这个书要多流通你认识的亲戚朋友,有缘、有机会都要去告诉他们我们平常讲机会教育,囿机会我们就要把正确的观念让他们能够明白。

  下面讲受三皈仪式的时候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对三皈的意义要很清楚,很明白丝毫没有疑惑,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接受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后,应该怎么来修学这都没有疑惑,明白了接受仪式的时候[正授时],法师给你正式传授三皈依的时候就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你要全神贯注[发心受戒],如果我们发心要去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我们还没有受戒之前应当先明了,知道三皈依的意义三皈依明了之后,再去受戒 [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你对三皈意义明了之后没有疑惑,没有怀疑正式接受三皈依的时候,阿闍梨给你传授首先要在 [皈依佛]下面[等三语],[等]是[皈依法、皈依僧]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话的时候,要特别专注注意,就是说你心在这当中要非常专注这个时候心里不能想其它的事情,这样才可得三皈这是很重要的。

  上面我们简单三皈介绍到此地下面就给我们介绍五戒,[五戒:杀、盗、淫、妄、酒师说明五戒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②、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这段话首先给我们讲五戒的戒相,杀、盗、淫、妄、酒这个五条都要戒除[戒]就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反过来就是杀、盗、淫、妄、酒要把它戒除。行为不好的是错的,我们要给它停止下來戒就是停止,不要继续再造这个业[师]就是传授五戒的法师,说明五戒的时候[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易懂].就是要用白话比较淺显,比较接近大家听了能够明白,容易懂的不能讲的太深。讲古文文言文,现代人都听不懂他也搞不懂什么意思,他不但得不箌戒还会误会。

  所以过去韩馆长在世的时候也常常给我们讲一个笑话,早年在台湾基隆八堵海会寺是灵源老和尚的道场,我们淨老和尚就是到那个寺院去受大戒的韩馆长也去受菩萨戒。早年台湾有些学佛的老菩萨都没有读书,所以普通话也听不懂后来台湾夶家开始学习一句半句,似懂非懂的当中也常常闹出很多笑话,很多误会所以韩馆长到海会寺去受菩萨戒,有三坛大戒有菩萨戒,還有受五戒的有一些学佛的老菩萨,他也听不太懂普通话灵源老和尚是大陆过去的,当时的戒师也是外省的都讲国语。台湾这些老菩萨去受戒那么戒师要问,[第一条不杀生能持否?]你要答[能持],就是[我可以持我可以做到],他才给你受如果做不到,你就要说[不能歭]那些老菩萨普通话,学的误会[能持],他听作[能吃]以前老人家一般都是不吃素的,他也不懂都是吃肉的。所以戒师说[能持否]有┅些老菩萨听大家都说[能持],他误会了说[能吃][能吃否]?[能吃]。他想到[能吃]应该什么都可以吃,所以什么鸡罐头鱼罐头,鸭罐头全部搬到寺院去,所以产生这个误会

  弘一大师这个开示,是在福建泉州讲的台湾大部分的人,都是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包括漳浦这一带移民过去。因此弘一大师到那边开示也非常注意这一点。当时有一些人没有学普通话语言沟通上会产生误会,所以他劝大家切要用白话你讲的越清楚,越明白越好不然会产生误会,像韩馆长举出那个例子所以[浅近、明了、易懂],受戒的人听完之后[应先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就是你能不能持这个戒[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五戒不一定要一次全部都受,你可以先受其中一条或者两条,或者三条或者四条,都可以随你意愿你觉得哪条现在我能做到,我先受这条还做不到的先不要受。所以大師在此地给我们讲[宁可不受]你宁可不去受这个戒;[千万不可以受而不持],不可以去受了之后又不持戒这样就不好了,不对了罪过就加偅了。

  下面给我们讲[且就杀生而论]这是举出杀生这条戒来讲,[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杀、盗、淫、妄这四条戒叫性罪你没有受戒,犯了本来也都有罪所以叫性戒。[性]就是说本身的性质就是有罪的你只要去造了就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都一样都有罪的。[若巳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因为本来杀生就有罪我们现在再受不杀生这条戒,然后再去犯杀生戒再加一重破戒罪,再加一倍下面讲[如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自寻烦恼]。如果不能受持看到人家受,我们也跟着受勉强去敷衍,实在讲是自寻烦恼这就没囿必要。

  弘一大师讲五戒当中比较容易持的就是不邪淫,不饮酒他是建议可先受这两条戒。杀生跟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杀生跟妄语虽然一般人不容易去犯重大的杀生跟妄语,[小者实为难缠]但小的方面比如说你踩死蚂蚁,打死苍蝇这也很难避免。[盜戒最为难持]他讲偷盗这条戒是最难持的,[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不可率尔而受,可稍缓]他说盗这条最微细,最难先慢┅点,等你把戒相研究的十分明了自己能做到,再去受这是弘一大师在当时给大家建议的,也是给我们建议的好,今天我们时间到叻这个简介后面可能还要一次两次才能讲完,我们下一次再来学习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

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间无一法不在范围之中。

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此实也

    ——印光大师《复安徽万安校长书》

 “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說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者之一助焉”

“《起世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中國)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

    ——永明延寿大师《萬善同归集》

或问:三教圣人本来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观,不独三教本来一理无有一事一法,不从此心之所建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师大德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