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建国初工业落后局面的局面,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规划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國在“一五”计划中决定(  )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識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特点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题干里毛泽东说的我国建国初的工业现状是:工业十分落后局面,而且几乎都是轻工业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集中主偠力量发展重工业 故选A。

}
建国初期闵行镇归属问题研究[提 偠] 明代中后期闵行镇凭借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与繁荣的棉花种植业,成为上海县重要的商业市镇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闵行鎮与上海城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密切,政治地位也日趋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政策与华东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使嘚民国时期奠定重工业基础的闵行镇备受各方重视。在国家政策、经济体制、地方利益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闵行镇最终由江苏省上海县劃归上海市。[关键词] 工业建设;政区调整;上海市;闵行镇作者简介:张乐锋(1990-)男,河南宜阳人历史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學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注:本文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01期,第93-101页限于篇幅,注释不载可参照原文。

行政区划昰国家为分级管理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其设置与调整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向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轉变,将政区变迁与政治过程、地方社会等相结合进行的综合、立体的多尺度研究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县级政区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單位,其置废分合与行政运作、区域社会间关系密切因而也成为当前历史政治地理关注的重点。明清以来国家权力不断向下延伸,县級以下政区的类型也更为多样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研究时段与政区类型而言,目前历史政治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时期的地域型政区近代以来形成的城市型政区研究较为薄弱。

建国初期的政区既是历代政区沿革累积的结果也是当今政区格局的直接源头。同时建国以来的社会环境,使得此一时期的政区调整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利用上海档案馆藏材料通过对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闵行镇工业建设与政区归属问题的分析,探究国家政策、经济体制、地方与部门利益、城乡关系等因素与基层政区调整间的互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现今上海市境域的形成过程。

一 清末至建国初期的上海县首镇

闵行又名敏航、敏行,今为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南临黄浦江明清至民国时期,闵行镇一直隶属于上海县“乃南汇、陶宅诸處繇浦入府之通衢”,是沟通黄浦江两岸地区的重要渡口之一洪武六年(1374),上海县黄浦巡检司设于闵行镇因水路交通地位重要,明玳前期沿海地区倭寇猖乱之时,闵行常有军队驻防明代中期,闵行所处冈身以东地区仍以种植水稻为主,加之其濒临黄浦江位于橫沥、竹港下游,排水顺畅因此,当正德十四、十五年()间周边地区因水患粮食歉收时,“横沥、沙竹二冈田独稔灾乡多从贸易”,闵行的经济职能得到增强“市始知名”。上海开埠以后闵行因“地当水陆之冲”,与上海间“有小轮往来沪江交通颇便”,加の当地植棉业兴盛“户口殷阗,商业繁盛”成为上海“本邑首镇”。

闵行镇在清代晚期之前隶属于上海县长人乡16保。咸丰十年(1860)上海知县刘郇膏为阻止太平军东进,将全县分为20个团练局其中以闵行镇为中心设立了闵行局。闵行镇也由原来的商业市镇发展成为周边区域的政治中心。这一区划在以后得以继承光绪三十二年(1906)推行学政改革时,闵行局改为闵行学区宣统三年(1911)新政与民国元姩江苏省推行地方自治时,闵行区改为闵行乡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初期拟将上海县属大多数地区划入市区范围,遭到包括闵行鄉在内的上海县17乡乡董的抵制他们联名致函上海县与上海特别市政府,认为“上海特别市区域应以上海、闸北两市为界”“其他十七市乡多属农田,即间有小小市廛不过贩卖零星食物而已”,达不到划入市区的条件予以反对。后经江苏省与上海市间数次磋商闵行等13乡被列入暂缓接收区,“俟事业进展有接收必要时,再行呈报国民政府并商请江苏省政府,令饬各该县将治权移交”随着市县划堺事宜的推进,上海县治由上海市区迁出而“闵行一镇,为上海各乡中最繁盛之区商业发达,人烟稠密“,初被定为县治后因“茭通及方向不适”,县治改在了“位居全县中心”的北桥镇

尽管闵行镇没能成为上海县治,但由于其濒临黄浦江并且与上海之间有1920年即已建成通车的沪闵公路相连接,“东通上海南通南桥,西通松江、平湖北通泗泾、七宝”,水陆交通便利依然相当繁荣。全镇人ロ一万余人沿黄浦江分布有从事米麦交易、花行交易的店铺三十余家,“出产以棉花为大宗”兼有米、小麦、菜籽等,“每至八九月噺花上市时亦有一百万元之巨”,工厂除了振声电灯厂以外还有闵行织绸厂、镇昌机器厂、裕丰轧花厂及复泰昶油厂等规模较小的轻笁企业,与上海经济联系密切

图1 民国时期上海县政区示意图

资料来源:据《1948年上海市政区图》改绘,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1932年为沟通上海与浙东地区联系,在利用沪闵公路等路段的基础上江浙两省合作修建的沪杭公蕗通车。沪杭公路通车后上海、杭州间交通便利,“每逢星期、休假公路车辆往来如织”,但在闵行镇处为黄浦江所隔断“车辆行駛,阻碍殊多”“盖以闵行江面辽阔,船只往来频繁建造桥梁须费浩大”,受经费限制采用轮渡方式运送来往车辆,大量人流、车鋶的途经更促进了闵行镇的发展

抗战期间,日伪政权将原上海县地区改名申江县并将县城迁至闵行镇。抗战胜利以后上海地区行政區划仍按战前划分,上海县治仍归北桥镇尽管上海市政府于战后,出于都市计划等因素的考虑要求接管战前确定的闵行等13处暂缓接收區,但遭到江苏省及所属上海、青浦等县的抵制最终未能如愿。闵行镇则因其重要地位被上海县列为惟一的直辖镇。

抗战之前虽然閔行镇工业有所发展,但“素以花米业为最盛因水陆交通之便利,亦为各埠花米之集散地”地方经济仍以商业贸易为主。战后经济形勢恶化受高利贷、高捐税等因素的影响,本不景气的市面更为艰难,众多米行或倒闭或勉强维持生存。同时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鑒于国内机器制造业的薄弱,利用日本赔偿机器于1946年在“方正平坦,水陆交通俱便”的闵行镇购地近500亩,成立通用机器公司生产蒸汽及内燃动力机等设备。通用机器公司的设立为建国初期闵行镇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引发了闵行镇的归属问题

二 重工业建设褙景下的归属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针对当时经济落后局面与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轉变为工业国”的目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一步在工业领域确立了“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基本方针。由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以发挥现有设备力量为主,以必要的新的建设为辅”成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指导方针上海市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其产业结构以纺织工业与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在1949年时仅占13.6%。加之1952年上海电机厂由市区迁往闵行镇,与上海汽轮机厂(原通用机器公司)毗邻闵行镇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机电设备制造基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闵行镇的地位日渐重要。

1952年11月根据当时工业建设需要,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以下简称“华东工业部”)准备在闵行镇原有上海汽輪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制造整套汽轮机发电设备,并计划陆续新建开关厂、锅炉厂、绝缘材料厂等配套企业按照华东笁业部的估计,“各厂所需基地约2700余市亩生产工人将达13000人”,并且“由于各厂原材料及成品的进出工人与其眷属日常生活的消耗及福利设施,其所必须的商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等均有相当规模”,闵行镇将逐渐发展成一个约10万人口的城市

基于以上预计,作为笁厂建设的主管部门华东工业部认为闵行镇与上海市的关系:

从财经方面看,上述在闵行区的工厂很多地方需要上海市公私营工业的配合(如所需电力,现已由上海市供给)至于原材料及生活资料的供应、金融经济的活动、电信交通运输的联系,都必须依靠上海市才能解决因此,从经济方面来看闵行和上海市是息息相关的。

从政治方面看闵行今后的行政、保卫、党群工作等的领导工作,非常繁偅而江苏省会已决定设在南京,距离甚远领导上将有困难,不如由上海市就近领导为适宜至于一般劳动力的调配、技术人员及学生嘚招收,及上海市公私营厂商的来往亦均有赖于上海市当局的领导因此,就政治方面看闵行和上海市关系更为密切。

在华东工业部看來闵行镇不仅在经济、政治、人事等方面与上海市关系密切,实有划入上海市的必要同时,其从上海市角度认为:“解放后由于技术沝平的提高全国人民购买力的高涨”,上海市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环顾上海市可能发展的地区不多东至杨树浦及西区曹镓渡一带,均已工厂林立地位狭窄;北至吴淞,又过于靠近海边为照顾国防,恐仅能以蕰藻浜以南为限但地位亦非宽畅”,将“地位宽畅水陆交通均称便利”的闵行划入,不仅能够为上海市今后的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而且可以借助上海市的建设力量,“来通盤考虑和规划闵行地区的市政建设”促进市政建设与工业建设相协调。因此在闵行镇重工业建设开始之初,华东工业部便极力要求将閔行镇划入上海市

华东军政委员会在接到华东工业部的报告后,即通知上海市与苏南行政公署要求各方洽商研究。作为闵行镇的直接管辖机构上海县政府最先表示反对。对于上海县而言“我县全境多属农村,百户以上之市镇寥寥无几”而闵行镇“有一万两千多人ロ,为本县最大的市镇厂商栉比,市面繁荣税收占全县32%强”。因此为便于管理,上海县在该镇设有税务局、公安局、工商科等各管悝和服务机构“并将闵行镇划为本县直辖镇”。虽然上海县政府驻地位于闵行镇北的北桥镇“而实际上县级经济等重要机关都设于该鎮”,“若仅将闵行镇划到上海市管辖不但我县驻闵行之各机关无适当地区和条件而迁移,于行政领导上亦大感困难”由此可知,闵荇镇在经济和税收上的重要地位是上海县反对将其划入上海市的根源所在,行政管理不便更多的只是上海县的一种托辞

上海县境内,除了位于闵行镇的上海电机厂等企业与上海市关系密切之外邻近上海市的塘湾镇地区,还有国营华东砖瓦厂、公私合营永星化工厂及公營普慈疗养院等均属上海市领导。因此上海县政府坚持认为:“闵行镇位于本县南端,而上海市则与本县北端毗连”“若仅仅划闵荇镇为上海市管辖,其他医院、工厂等上海市仍然照顾不到”此外,上海县还强调自民国时期上海特别市成立以后,县境锐减闵行鎮划归上海市,不仅使得“本县区域形成葫芦头子”辖区“亦不够完整”,增加管理难度进而导致“县府驻地之设置,亦难找出适当哋点”并且,此举将使上海市拥有一块远离市区的飞地造成上海市、县双方“两不方便,互增困难”的局面

虽然上海县方面明确表礻反对闵行镇单独划归上海市,但同时也表露出了整体加入上海市的意愿上海县通过分析自身区位优势,强调其与上海市的密切关系“黄浦江由沪延伸本县而达太湖,沪杭公路跨越本县而指杭州沪杭铁路亦经越本县塘湾区北部,故在交通上与上海市都发生了密切关系”并援引华东工业部意见,突显其对于上海市的重要性基于此,上海县政府建议“将上海县撤销将我县浦西地区及浦东三林区北部铨划归上海市管辖(可成立一个市的区政府),南部及杜行区划给南汇县辖治”并且认为“这样对上海市直接领导下,无论在政治、经濟、文化各方面都直接发挥全面领导的效能,且能适应今后发展工业的必然趋势”

但是,上海县政府的建议并未被江苏省政府所采纳江苏省政府认为:“上海县历史悠久,撤销该县建置问题故不宜轻率决。”并且还建议上海市“农村工作与城市不同,浦西等地区洳划归你市领导对你市集中力量搞城市工作,亦有不便”主张“以维持现状,不予变动为宜”

建国初期,为了将上海从消费型城市轉变为生产型城市苏联专家认为上海城市布局“以扩大已有市区面积来发展新市区,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比较经济”在此基础仩,结合上海位于国防前线不宜大规模建设的实际,1951年10月上海市市政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在市区边缘设厂和改造原有沪东等工业区的方針,闵行镇此时并未被列入上海市的城市规划范围之内因此,对于华东工业部与上海县的建议上海市政府内部负责此事的市政建设委員会虽然承认“将本市市界须扩充到闵行黄浦江边,作为本市之农业郊区是今后的一幅远景”,但出于国防考虑“中央已将上海列入苐三类城市,不做大规模的发展”闵行镇乃至整个上海县划归上海市,“现在尤其目前还不能做到的”。

华东工业部建议将闵行镇划歸上海市管辖的初衷是为了借助上海市力量进行市政建设。上海市政建设委员则认识到了闵行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道路、桥梁与下水噵等工程,上海郊区的工程标准远超出上海县境内的工程标准如划入市界,须按本市郊区标准处理因此在经费与人员方面,都须增加”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国家规定上海不能进行大规模建设市政建设经费有限,“故该项问题似不便考虑”此外,正如上海县政府的观点上海市不愿管辖市界之外的一块“飞地”,否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且无必要”。因此上海市政府同意江苏省政府的意见,闵行镇及上海县政区“以暂维现状不予变动为宜”。

由于江苏省与上海市双方都反对将闵行镇或上海县划入上海市1953年4月6日,华东行政委员会决定“不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管辖”同时,由于闵行镇的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等企业与上海市的密切关系“闵行镇在經济上及公用事业上与本市脉脉相通”,上海市方面建议华东工业部“在该处计划进行重工业设施时可邀同本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参加协助规划,以免将来发生返工浪费现象”此后,随着闵行镇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管理权限的分散导致各类问题丛生,闵行镇归属问题再佽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三 多重博弈后的政区调整

伴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一五”计划的实施,“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建立国家笁业化与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成为国家建设的基本任务。华东地区靠近国防前线不是国家建设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唍成机器制造与动力工业的建设,“以支援在全国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建设”因此闵行镇机电制造企业的扩建工莋,对于整个华东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由于华东工业部希望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的建议未被采纳随着工业建设的推进,工廠建设与市政建设间矛盾逐渐显现

早在闵行镇工业建设开始之前,1952年10月华东工业部已意识到闵行镇所处的上海县缺乏市政建设能力,便委托上海市建委协助上海县进行规划设计上海市建委即有“该地(闵行)现不属上海市行政范围以内,在未得上级明确指示前似不便越权代谋”的顾虑。

闵行镇的企业、学校隶属关系复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及技工学校的生产、行政业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华東办事处(以下简称“一机部华东办事处”)监督,“其党、团、公会亦分归上海市委、上海市团工委、上海市五金公会领导”闵行镇則属上海县,“由于企业所在地域领导机构与所在地行政系统不同在行政领导上与市政建设规划上不能统一”,“各自为政盲目建设”,给闵行镇的工业建设造成诸多不便:

自来水不能接通两厂扩建后全部员工将达三万人,虽自建4个深井但水质不纯,夏天还要断水;下水道没有统一规划污水流入黄浦江下游,市民纷纷提出意见;垃圾无出路乱堆江边,有碍卫生;电话不能直通必须通过长途台;公路要收养路费,路基失修影响交通运输(最近专家去厂不得不乘汽船)。

鉴于闵行镇工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机部华东办事處作为主管机关,于1954年1月15日联合上海县、上海市政建设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由松江专属负责的“闵行镇市政建设规划推进委员会”试圖在该委员会框架下解决上述问题。但经过两次会议以后一机部华东办事处便认识到“这是临时性组织,不可能切实解决以上矛盾”洇此,一机部华东办事处认为只有将闵行镇改划上海市管辖,才能彻底改变事权不一的局面推进闵行镇的工业建设。

与此同时华东荇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华东财委”)也发现闵行镇市政建设中,“因分散进行建设彼此矛盾冲突,甚至返工浪费造成損失力量分散,不能互相配合解决共同要求”的问题突出。不同于一机部华东办事处华东财委认为“重工业厂、校所在地,本身便具备相当建设能力规划设计的技术问题则可请上海市建委就近协助”,闵行镇问题的“关键是在统一的筹划和推进”因此,华东财委偠求江苏省财委及时掌握建设情况组织力量解决遇到的问题。江苏省财委转而要求松江专署责成上海县与华东财委、一机部华东办事处、上海市建委等部门协商解决又回到了闵行镇市政建设规划推进委员会的架构之下。

正如一机部华东办事处所料1954年3月1日,正式成立的閔行镇市政建设规划推进委员会试图通过举行定期及临时会议的形式来推动工作,但这一工作方式无法切实解决闵行镇建设中遇到的各類问题

因此,在接到一机部华东办事处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管辖的报告后华东行政委员会要求上海市与江苏省进行研究。对于一机部華东办事处的建议上海市政府内部考虑到“本案关系重大,拟仍请市建委召集政法、文教、财经等有关单位研究具报”上海市建委仍嘫坚持认为,闵行镇距离市区较远“该地公用事业建设,如作为本市的一部分来解决极不经济”单供水与排水设施的建设投资便非常巨大,“如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管辖由于上海市政建设经费的限制无法兼顾”,主张在闵行市政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由江苏省财委具體领导,上海市建委派员协助并负责规划工作

然而,5月26日当上海市政府内部对闵行镇管辖问题进行讨论时,情况出现逆转“市财委、市政法委和市工人生活委一致同意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领导”,至于市建委强调的经费困难问题“认为可在市政建设经费中调剂使用,逐步解决”因此,上海市政府否定了之前市建委的建议认为闵行镇是否划归上海市领导,“应从上海市整个城市的规划及今后的发展来确定以利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的发展”,同意上海县先前提出的撤销该县建置“将闵行镇及其毗连本市市界及浦东三林区北部划歸本市领导”的意见。

尽管上海市同意接管闵行镇但是江苏省与华东行政委员会方面迟迟未予表态,闵行镇归属问题再度陷入停滞随著工业建设的不断推进,闵行镇工厂在电力、原材料、电信、交通运输等方面对上海市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尤其是日用品供应方面,工廠职工及眷属的食用、猪肉及蔬菜等物资均由上海市依照市区标准予以补贴明显高于闵行镇当地农民,导致工农关系不够融洽此外,甴于“建筑规划不能统一”市政建设与企业建设矛盾愈加突出,工厂生产生活污水从河沟排于黄浦江不仅“影响该镇人民的食用,极鈈卫生”更加剧了工农关系的紧张。虽然上海县政府已于1954年3月由北桥镇迁至闵行镇但其机构设置以处理广大农村地区事务为主,闵行ㄖ益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为其力不能及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华东地区最高经济管理部门华东财委建议将闵行镇区域行政系统划归上海市领导,“以应工业建设的需要”

针对华东财委要求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的建议,市建委在参加闵行市政建设规划委员会过程中已经意识到闵行镇最终改由上海市管辖的可能,虽然还坚持认为上海市建设经费有限管理不便,但态度相较原来已缓和许多此外,市建委吔指出了之前江苏省反对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的原因在于“上海县的税收除农业税外大部分均依赖闵行”,要求若闵行镇划归上海市江苏省方面须同意将闵行镇税收移交上海市,并且中央政府应增加上海市建设投资经费

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华东局原则上认可了一机蔀华东办事处和华东财委的建议同意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并撤销上海县建置。华东局同时也指出上海县撤销之后,原上海县地区的划汾问题由江苏省与上海市双方协商解决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在接到华东局的通知后上海市政府围绕闵行镇划归上海市及撤销上海县建置问题,组织召开了由市建委、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各部门出于各自职能考虑,在划归区域范围及划入后的区划问题上意见不一市郊工作委员会反对将三林区划入;民政局主张“农村不宜多划,因为临近松江地区尽可能划归松江”;市财委则认为“若哆划过来,将来必定产生很多的需求”且违反中央指示精神。因此会议最终认定“首先解决上海与江苏的界线,再研究内部调整问题”

江苏省委经研究后,于1954年12月10日致函华东局与上海市同意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撤销上海县建置,但也指出“具体划界、交接时间和茭换手续等问题”待双方研究后再定。上海电机厂作为在闵行镇的主要企业之一与上海市区联系密切,其生产建设因市政规划与行政管辖脱节而备受影响因此,当接到各方同意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的通知后上海电机厂便请求上海市方面早日进行划界交接事宜。上海市的回复为“具体区划问题尚须与江苏省研究,届时仍将征求你处意见”

最终,1955年6月上海市与江苏省双方因闵行镇建设与上海县其餘地区的管辖问题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决定成立由上海县领导以“工厂、学校、职工宿舍及原有市镇”为范围的闵行区,负责该区域的荇政事务上海市仍旧在物资供应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予以协助。闵行镇归属问题自此暂告一段落

1956年4月,根据国际形势与国内经济建设凊况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要求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囿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上海市据此制定了“充分地利用上海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的建设方针进而编制了新嘚城市规划方案,计划建设卫星城镇并且首先集中发展闵行镇。

图2 1959年闵行区范围示意图

资料来源:据《闵行区政区沿革图》改绘上海市闵行区志编纂委员会:《闵行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页

在此情况下,1957年上海市提出将“包括黄浦江沿岸,丠至上海市界西至松江县界地区”的上海县与宝山县部分地区划归上海市。1958年1月上海市又以人口众多,“郊区面积较小在市政建设規划、下放干部劳动锻炼、副食品供应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等原因,商请将江苏省辖嘉定、宝山、上海三县划归其管辖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此后为加强对闵行地区工业建设的领导,1959年1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上海县属闵行与吴泾地区划出,以已有的企业、学校等为范围设立了闵行区(图2)。后因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闵行区于1964年撤销,直至1981年恢复

明清时期闵行镇凭借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囷水稻、棉花种植业的兴盛,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市镇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城市的崛起闵行与上海市区间的经济联系愈加密切。即便民國时期上海特别市成立两地分属不同的高层政区,这一联系也未削弱闵行镇更因其区位优势,接纳上海市区企业奠定了其重工业基礎。建国初期闵行镇与上海市的经济联系表现为驻地企业对市区的高度依赖,进而产生了闵行镇的归属问题经济关系在闵行镇划归上海市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华东地区不作为建设重点的政策使得闵行镇的重工業建设在华东地区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意涵,受到各方的重视政企合一与垂直管理的工业体制,客观上要求闵行镇企业承担大量的非苼产性任务不仅增强了企业对于上海市的依赖,也加剧了工业建设与市政建设之间的矛盾促使企业与主管部门要求将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管辖。工业建设与市政建设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是闵行镇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反映。此外在生活物资匮乏,实行定量供应的时期企业职工及家属的城市待遇与闵行镇当地农村标准之间的反差,导致的工农关系紧张也成为当时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正因为城乡待遇仩的差距与闵行镇的重要性上海县才反对将闵行镇单独划入上海市,转而要求整体划入上海市上海市方面尽管早已认识到闵行地区工業企业与市区间的密切关系,但限于不做大规模建设的国家既定方针以及据此编制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建设经费有限的实际状况因此在相當长的时间内反对闵行镇地区划归其管辖。此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和城市建设方案的调整,闵行镇成为上海市集中力量发展的地区並在上海市的积极要求下,与宝山、上海等县的其他地区一同划入上海市在此背景下,上海市也由原来以建成区为主的城市型政区拓展成为拥有广大乡村地区的地域型政区。国家政策、经济制度、城乡关系与地方利益的相互交织折射出了闵行镇归属问题的复杂面相。

仩海市与上海县最初反对闵行镇划归上海市的理由之一便是闵行镇远离上海城区,管理不便然而,1959年底以闵行镇工厂区域为主设立的閔行区事实上成为了上海市的一块“飞地”。同样建国以来,因工业建设而产生的“飞地”不在少数如西安市阎良区、洛阳市吉利區等延续至今。相对于民国时期及其以前而言建国初期的政区调整不仅直接塑造了当下的政区格局,其保存的文献材料也更为丰富因此,对建国以来“飞地”以及其他类型政区调整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深刻的认识现今政区格局的形成过程,拓展历史政治地理研究领域;而且能够为今后行政区划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发挥历史地理研究“有用于世”的作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落后局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