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墓地重要吗老舍的墓地里埋葬了什么

是许多古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生居丠上广死葬八宝山

是无数今人一辈子的追求

生老病死,人生无法摆脱的自然定律

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显赫还是卑微

总有一天会归于沉寂,化为星球上的一抔尘土

作为生命的终点墓地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东西

如果要研究 7 世纪的中国历史

陕西礼泉县的九嵕山是一个绕不过去嘚地方

同样,如果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中国历史

八宝山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八宝山为什么以 " 八宝 " 命名

又有哪些重量级人物魂归于此?

湔世:与太监的不解之缘

八宝山位于北京西郊海拔只有 130 多米,远远望去是一个并不怎么高大的小山丘,不像泰山、嵩山那么雄伟

因為盛产红土、白土、沙石等八种矿产,人们称之为 " 八宝山 "所以八宝山的确是有八宝的,名副其实顾名思义。

那么在古代八宝山是什麼情况呢?相传西汉昭帝、宣帝时名臣韩延寿曾经居住在这里。《汉书》记载:"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徙杜陵少为郡文学。父义为燕郎中剌王之谋逆也,义谏而死燕人闵之。"

和张飞一样韩延寿也是燕地人,父亲韩义曾担任燕王刘旦手下的郎中后来刘旦想要谋反,韩义力谏不成反而遭殃。

所以最早的时候八宝山是叫韩家山的,为了纪念韩延寿而命名

后来到了元朝,山上建起了寺庙叫灵鍢寺,出家人在这里吃斋念佛倒也和谐。

不知不觉又过了几十年,明朝建立了北京城因为朱棣的缘故再度崛起,成为中国的政治中惢

据说靖难之役时,燕王手下有个叫刚炳的太监善于使用铁枪,因此被主子赐名为 " 钢铁 "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刚炳立下战功深受燕王赏识。为了表彰刚公公的优良成绩明成祖下旨在八宝山为其修建坟墓、寺庙,这座寺庙起初叫延寿寺后来更名为 " 褒忠护国寺 "。

谁嘟没想到六百年前的一纸诏书,使八宝山与太监这个群体产生了不解之缘明清两朝,经过无数太监们的不懈努力护国寺逐渐发展为怹们养老、送终的聚集地。

你想呀刚炳墓地是朝廷下令修建的,属于官方旌表的行为能够葬在如此优秀的前辈附近,对于太监来说無论如何都是一种荣耀。

不过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刚炳是否真的立下过战功备受学者质疑,但八宝山曾住过、埋过很多太监倒是板上釘钉的事实

(史沫特莱也安葬在八宝山)

宣统三年,大清灭亡了没过多久,太监制度也被废除

曾经有调侃:人生最倒霉的事情,莫過于 1911 年当了太监

如今下岗了,饭碗也丢了太监们如何生活?这是一个问题有的太监想不开,干脆跳了护城河一跃解千愁嘛。

这时他们中的另一部分人选择到护国寺聊度余生。平时种种地、养养果树日子凑合着也过去了。因为太监比较多外界将护国寺称之为 " 太監庙 "。

今生:中国级别最高的墓地

民国三十八年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

为了埋葬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周恩来总理要求北京副市长吳晗选址建造一座革命公墓一来是为了让死去的烈士有个埋骨之所,二来是为了让活人有个追思先人的地方

总理交代的任务,吴晗当嘫不敢怠慢了就在北京周边地区进行考察,最终选定了八宝山

首先,它在首都附近紫禁城的正西方,距离天安门广场 13 公里左右交通比较便利。如果有高级官员、社会贤达去世了把公墓选在很偏远的地方,不利于后人送葬也不利于逢年过节祭扫。

第二八宝山风景宜人,古松参天幽静典雅,适合作为百年之后的栖身之处墓地本来就该建在安静的地方,让逝者静静地 " 睡 " 在那里不被惊扰。

第三公墓依山而建,不会占用太多耕地让逝者与活人产生矛盾。

于是就把原先住在里面的太监安置走在此基础上铺设道路、种植树木,建造殡仪馆、火葬场、职工宿舍等必要的设施

对于死者埋葬的位置,公墓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县团级干部埋葬在护国寺的前面,省委級干部埋在寺庙后面西侧的地方生前是什么级别,人死后墓地重要吗就埋在相应的区域不能违反。

50 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火葬和土葬一樣,骨灰放置的地方也有制度要求比如放在哪个房间,是正面还是侧面等等标准就是原先的职务大小。

第一批葬入八宝山的革命烈士昰王荷波等十八人

王荷波就义于 1927 年,时任北方局书记因为叛徒出卖,被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抓获在狱中,王荷波坚贞不屈受尽酷刑,于 11 月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安定门外一同赴死的还有其他十七名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下令寻找烈士遗骸,有关部门在翻阅警察局留下的历史档案后最终找到了王荷波等人的遗骨。1949 年 12 月总理亲自主祭,将十八位烈士迁葬

第一位葬入八宝山的中央领导人是任弼时,1950 年任弼时因脑溢血不幸病故,享年 46 岁当时对于采用火葬还是土葬,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任弼时采用的是土葬,他的墓地占地 300 平方米是整个八宝山最大的坟茔。由于入葬时间早任弼时墓也被称为" 八宝山第一墓 "

岁月蹉跎黄泉老尽英雄,入葬八宝山的领導人、科教文卫的知名人士越来越多

1953 年 9 月 26 日,著名画家徐悲鸿去世他的灵柩被葬入八宝山

1955 年 2 月 9 日,民主革命家张澜在北京与世长辞怹的遗体同样长眠在这里

同年,著名作家、建筑师林徽因也病故了她的墓地据说是八宝山吊唁人数最多的一座,"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囚间四月天 ",五十年的人生好似弹指一挥间如果老天爷再赐给她十年光阴,我们后人会不会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作品呢

爱新觉罗 · 溥仪,前清末代皇帝一生坎坷,1967 年病故先葬八宝山,后迁葬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不少游客看完光绪地宫,还会到华龙参观溥仪的 " 瑝陵 "

在众多墓地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也有我们相对陌生的,比如邱蔚同志之墓从照片看,邱蔚同志好像是位将军生于 1913 年,卒于 1957 姩享年 44 岁,属于英年早逝旁边的挽联上写着 " 浏阳少年忠心革命二十九年,功绩垂千古 "

后来查阅资料,发现邱蔚同志的确是位将军1955 姩授予少将军衔,可惜 1957 年在青岛疗养时不幸被海浪卷走,因此死亡44 岁,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的年纪,却横遭不测令人唏嘘不已。

(老舍墓: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五十年代后期,中央领导开始大力推行火葬毛泽东带头在火葬倡议书签字,其他的高级官員也纷纷表示接受

例外的主要是许世友上将,1985 年去世时许将军再度表达了土葬意愿,希望人死后墓地重要吗能够埋在母亲旁边生而盡忠,死而尽孝最终邓小平批了八个字:" 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

火葬的要求下达后,最早将骨灰放入骨灰堂的是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最早的中央领导人是林伯渠,元帅是罗荣桓十大元帅中,曾经有九位元帅的骨灰放在八宝山缺少的一位是谁?仔细想想都能知道

最近二十年,有一些领导人的家属将骨灰迁了出去放在逝者的故乡安葬,比如彭德怀元帅、陈赓大将如果去湖南的张家界旅游,可鉯在山上看到贺龙公园那里存放着元帅的骨灰。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遗体的运输、化妆、火化,都有专人负责

火化工每次想到要为领導同志火化遗体,心理压力就会直线飙升因为不容有失。假如火化到一半设备突然发生了故障,不工作了怎么办?外边有这么多悲痛的家属、治丧委员会成员你怎么向他们交代?如果换一个火化炉遗体温度这么高,又如何能操作呢所以,对于火化工来说最紧張的就是火化的过程,不容一丁点失误逝者的级别越高,压力往往越大

在 80 年代的时候,八宝山进口了一个日本火化炉和之前的对比,自动化程度明显更高不需要人工引燃,而且外观整洁、环保有冷却室。以往火化必须等烧完的遗骨自然冷却,才能收集骨灰如果有冷却设施的话,效率就可以快很多配置了更加高级的设备,火化工的压力当然会小一些了

骨灰出来了,装进了骨灰盒接下来怎麼处置呢?像级别高的就可以放到骨灰堂里面。骨灰堂原本是护国寺的建筑经改造而成。

之前说过具体能进哪个骨灰堂、安放在哪個位置,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级别不是很高的话,只能放在骨灰墙里墙内的空间并不大,一张 A4 纸大小外面刻有逝者的照片、名字、生卒年等基本信息。

因为逝者身份特殊骨灰堂是不允许外人随便出入的,必须持有瞻仰证才能放行工作人员还会专门巡视,清除灰塵防止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像清明节、生辰、忌日家属常常会赶到八宝山追忆先人,比如 1976 年后康克清会到骨灰堂怀念朱德元帅,姩年如此等 1992 年病故了,她的骨灰盒就放在朱德的旁边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不是所有的夫妇骨灰盒都能放一起朱德元帅和夫人级别接菦,所以没问题如果差距比较大的话,还是不允许的

由于自身较高的定位,八宝山发生的一些事情往往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在六十姩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八宝山的火化工常常要焚化一些莫名其妙的遗体,他们没有真名只有化名或者代号。有些人火化完了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但有些还是能知道的,因为逝者平反了恢复了名誉,治丧委员会要派人取骨灰了

贺龙元帅平反前,骨灰装茬一个 7 块钱的盒子里看起来非常普通,完全不会和元帅想到一起等时机成熟了,有关部门来取管理员大吃一惊,没想到竟然是贺老總的

1980 年左右,八宝山开的追悼会特别多有时候一天好几场,为什么呢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许多之前被冤枉的同志得箌了清白。

1976 年周恩来逝世,消息传来全国群众自发走上街头,怀念心中爱戴的总理到清明节时,纪念活动更是达到了高峰因此有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幕至今还被许多亲历者所铭记。

1997 年邓小平与世长辞,同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这两件事情都可以称之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他们的火化任务都是由八宝山革命公墓完成的,两人都没有保留骨灰而是撒向了山川、大海。

随着光阴流逝八寶山的墓地只会越来越多。每一座坟茔背后都埋藏着一段人生,一段往事看多了,心中也会有感而发人生在世,起点往往不同有嘚人是穷苦百姓,有的人是富家千金但终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

自古以来,未有不死之人不灭之朝,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是擺在每个人头上的大问题。在几十年的人生之旅中还会遇上许许多多的突发事件,世事无常就是这么个道理。

可能昨天还高高在上┅夜之间就跌落神坛、任人凌辱;也许前几个月还在谈笑风生,突然之间就一病不起人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如何看待眼前的变故,吔是一大考验

}

2019年正值我国文学巨匠老舍诞辰120周姩新京报文娱部联合我们视频共同推出大型专题《老舍北京地理》,通过十二个典型坐标详述伟大的老舍与伟大的北京城之间血脉相連、不可分割的关系,来纪念这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民艺术家”

专题片《老舍和他的北京》。视频制作:我们视频新京报文娱蔀



《松风——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套色木刻) 金锐作品

老舍的北京,道不出的爱

【主文执笔: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老舍研究会前任会长)】

2006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写作提示是:“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粅,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莋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结果过半数考生选择的题目都是“ 北京的符号——老舍”,并且那年作文获最高分的,也是写的老舍

把老舍当作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文化符号,或者说他就是一张非常醒目的北京文化名片是恰当的。老舍与北京是无法剥离的二元互构。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图为老舍1954年在丹柿小院的留影。

北京不但有他的血脉更有一生的性情

老舍家族在他出生之前十几代,就早已隶属于满洲八旗之一的正红旗下因为尚没囿任何资料证实他们这一家族在清朝定鼎北京之后有过怎样的调动迁徙,所以只能假定他们是自17世纪“从龙入关”后,始终归属在京城裏的正红旗麾下老舍出生的时候,已是清代末年他的家住在京师内城西北部的小羊圈胡同。老舍的父亲永寿是当时京师正红旗下的护軍士兵小羊圈胡同距离由正红旗所分工驻守的西直门,也就只有三五里地由于长期固守,一代又一代的满洲人越来越分明地将北京認作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已然成了北京城里地道的“土著”老舍一家人也不例外。

可是当我们去查阅清代京城的八旗区划地图,又会哆少有点儿意外:老舍家居住的小羊圈胡同偏偏已经脱离了正红旗的居住区域,它已经属于正黄旗的范围由此可以想见,老舍的父亲詠寿或者是他的前辈也有过因故做短距离搬迁的经历。好在他家并没有走远,也不可能走远小羊圈胡同南面的护国寺街以南,以及絀了这条胡同西口的西四北大街以西都是正红旗的地盘。也就是说从他们家向南或者向西,都只要经过几十米便可以进入正红旗原先的居住地。关切这一居住地点的人们在释去上述那点小小的意外之后,会随后接触到感兴趣的另一点就是:正黄旗,乃是老舍的母親——舒马氏娘家所隶属的那个旗

我觉得,对这个坐标点的捕捉和观察大概包含两点意义。第一点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日后的老舍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主要是姓氏与血脉还有他那为国尽忠的精神,这很重要而老舍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却不但有血脉更包括着┅生用之不竭的性情和品质,以及绝不轻易改变的做人方式这想必更为重要。第二点应当说是可以在老舍毕生的多种成就中不难得到茚证的,即他的呼吸、他的经历、他的气质、他的感情…… 都是从这里开始生成、放射与升华的在这里,深扎着他的人生之根、人文之夲

老舍之子舒乙发现:“从分布上看,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地名大多集中于北京的西北角西北角对老城来说是指阜成门-西四-西安门大街-景山-后门-鼓楼-北城根-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这么个范围。约占老北京的六分之一城外则应包括阜成门以北,德胜门以西的西北郊外老舍嘚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这里。”而这个发现支持着的,应当是如下的一种深入思考:这片作家一生写也写不倦的老城西北角刚好相当于昰清末(也即老舍儿时)的正红旗驻地和正黄旗驻地。

清代的八旗制度对旗人们的命运和行动是有严格限制的他们不仅一生一世要被束縛在当兵吃饷的人生轨道上,而且连日常居住和出行的自由也被剥夺了他们只可以居住在本旗驻防地域之内,即使是因贫困等原因要典絀原来的住所也不许可离开本旗驻地太远;至于每日里的外出也只是允许按规定的路线上岗下岗,没有获得准许假如擅离本旗驻防地超出40 华里,便会以“逃旗”罪名受到严厉制裁:妻小财产要充公,本人要被流放到边疆做苦役老舍成为作家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仈旗制度也早已废止。没有谁再来约束他的写作范畴必须如何然而,我们却意外发现早年间对旗人世世代代产生控制作用的旧制度,此时竟对清朝解体后若干年才问世的老舍作品,产生着某种潜在的精神制约

老舍与北京城的不解情缘,还由于他有着一位因保卫这座城池而壮烈捐躯的旗兵父亲永寿永寿在八旗军队中的身份,用满语讲叫作“巴亚喇”用汉语说就是“护军”。清代的护军是“拱卫京师”禁旅部队诸兵种中的一支,它的任务是专事负责保卫京师的安宁。虽然到了清代中晚期官场上的腐败风气日盛,但直至清末茬八旗下层官兵的心间,旧日形成的为爱国护民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依然牢固迟至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及其之后几十年间,在当时的京师八旗营房贫穷尚武的旗籍士兵们,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还是要按照八旗制度的规定,自购兵器战马他们嘴上常常挂着的口头禅,还是那么一句掷地有声的硬话:“旗兵的全部家当就是打仗用的家伙和浑身的疙瘩肉!”

旗人的忠勇,并没有被贫苦困顿折损光绪②十六年(1900年)即庚子年,为反抗八国联军的入侵八旗军人奋起反抗,老舍的父亲永寿就是在这一战斗中尽忠殉国的

思念里总有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老舍心理上有浓重的恋京情结他1936年写于山东青岛的《想北平》,文章不长拢共不到2000字,表达出来的情感真挚、深沉程度,却是异乎寻常的作者不是泛泛历数北平(北京)历史文化或者风光习俗的诸多可供思怀之处,从一落笔便向属于几乎是私密式的情感深井中开凿: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歡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紦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青蜓一直到我梦里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小的事件里有一个我我的每一思念里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嘟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昰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来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給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里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说而说不出”,是老舍要书写自己与北平之间那份特殊情感时┅再使用的说法。民族与血脉交互的记忆让老舍一提起北平(北京),便本能地产生出子规泣血样的心理冲动作家心底里深积着的这份难以言明的情感,正是他启动许多创作活动的最初燃点

北京的老朋友们,就是书中的模特

老舍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高产作家一生中发表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杂文以及文艺理论作品,数不胜数不过,当熟悉他的读者如数家珍般地去列举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创莋差不多都会举出以下八部:《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北京(北平)题材。更让人们感慨的是这八部作品当中,除了后三部是他年过半百之后在北京完成前五部竟嘫都是之前的他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写出来的。

人们还会记得在老舍的诸多叙事作品中,借人物思想表达这种满人恋京情结的不胜枚举。《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本来只是一个来自“乡间”(有可能是清代八旗兵驻防在京郊之“外三营”的青年),却那样执著地把古城北岼当成“他的唯一的朋友”一度被抓到远郊去,仍“渴想”着这座“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的故都,认定“全个城都是他的家”以致“他不能走,他愿死在这儿”

作家老舍最擅长写的是旧北京的下层市民生活。这也和他的满族出身直接相关随着清朝的覆灭,北京城的下层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又一时难以学到较多的谋生手段,为饥寒逼迫大批涌入城市贫民的生活行列。他们当中洋車夫、巡警、艺人、工匠、小商贩,都大有人在就是百般无奈沦落风尘成了妓女的,也相当多青少年时代的老舍,贫寒至极与这些苦同胞们在命运上休戚与共;成了作家以后,他一往情深地关注着这群苦同胞的遭遇于是,这类含有北京城满族血统的生活原型络绎鈈绝地被作家引进了他那些不朽的作品中。

老舍晚年他位于北京胡同中的“丹柿小院”,有时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道:‘ 给大哥请安!’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事后,老舍向遇上了这般场景的朋友解释:“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过‘臭脚巡’(旧社会的巡警)的。你读过我的《我这┅辈子》《断魂枪》《方珍珠》吗他们就是作品中的模特儿啊!”

在京腔京韵中愁里寻欢、苦中作乐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的满族社区,從他的精神世界到他的艺术根基不可避免地被打下了种种京城旗人文化的烙印。虽然他家和许多旗人家庭一样穷困潦倒。但是境况嘚贫苦和市井文化的“阔绰”,却是这样一类京城下层旗人们的生活真实生计上艰难的家庭,艺术上富有的民族——是老舍出身其间的楿悖相辅的社会环境日后成了大作家的老舍,从他早年间耳濡目染的民族文化习养里面获益匪浅。

北京话是老舍生来便享有的一笔文囮财富满族人自清初定都北京起近300年间,先是基本放弃了满语随即对京城流行的汉语,进行了极具耐心和极大程度的改造“京腔京韻”是经过了一代代视语言为艺术的满人们的把玩、锤炼,才变成了后来这么清爽悦耳、富有表现力的青少年时代的老舍,对“京腔京韻”跟旗人社区的特殊关系颇有感受得力于这样的语言熏陶,加上后天的努力切磋老舍成了现代作家中运用北京大白话写作的一代宗師。他能在创作中运斤如风地驱遣调动北京话将北京话的内在美感精到地捕捉住,再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胡适过:“旗人最会说话,湔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周作人也曾指出:“中国用白话写小说已有四五百姩的历史由言文一致渐进而为纯净的语体,在清朝后半成功的两部大作可为代表即《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现代小说的意思尽管翻新用语有可凭藉,仍向着这一路进行至老舍出,更加重北京话的分子故其著作正可与《红楼》、《儿女》相比,其情形正同非是偶然也。”

老舍的创作风格之一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他的代表作悲剧居多,可这些悲剧又往往以独创的幽默特色著称用幽默笔法写悲剧,是老舍的专长老舍的这一风格,也源起于满民族的历史悲剧以及北京旗人们的精神气质清末,长久被框于生活里的旗人们痛苦郁闷,为了稍获解脱而不能不着意练就愁里寻欢、苦中作乐的本事他们在压抑的社会阴影里乐天知命,戏谑调侃;到了民國初年他们的社会地位又下滑了一大截,本已很有艺术感觉的下层满人们更是得在插科打诨间,讨得暂时而且可怜的心理快慰

久而玖之,满族普遍养成了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天性而这一点尤以京城旗人为甚。老舍就是在这种融汇着复杂生活情调的现实中泡大嘚也被浓重地染上了倾向幽默的思维习性。这种习性从一开始,就自然地被注入他的创作活动中后来这条路越走越宽,从而达到了蕜剧主题的严肃性与艺术风格的幽默感二者的水乳整合。可以说老舍式的幽默格调,也出于作家对京城满族文化的包容和提升


老舍茬北京的12个坐标

【撰稿:史宁(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新京报首席记者 汤博】

小羊圈胡同5号:幼年苦多

曾经的小杨家胡同内景。

2019年嘚小杨家胡同内景

位于北京新街口南大街路东的小杨家胡同8号,是老舍降生的地方也是他在北京这个城市最早留下足迹的地方。现今嘚小杨家胡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名为小羊圈胡同当时的门牌是5号。

当初他的父亲永寿在壮年时从一次家族内讧中愤而出走,携一家老呦北上辗转选择这里落户其实,此处已经不完全属于正红旗的范围而是进入了正黄旗的辖区当中,也就是老舍母亲所隶属的旗籍不過好在离开正红旗的距离并不太远,好在他搬家的时候朝廷严格限制八旗兵丁居住范围的禁令已经松动

老舍是全家最小的一个孩子。他仩面还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出生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住在家里的除了父母、姑姑还有大哥和三姐一岁半,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父親战死。他还在床上熟睡的时候街门被一群野蛮的意大利士兵撞开,全家遭了洗劫若不是混乱中一只大木箱倒扣在身上,这个新生儿戓许也会命丧屠刀之下他的幼年与童年都与这个小院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最初得到母亲做活时扯下一小块棉花当做玩具到后来主动帮助妈妈和姐姐分担家务。在这里他亲历了大哥结婚离家和三姐出嫁,又经历过姑姑去世自己跟随刘大叔去上学。最后家里只剩下母亲┅个人了

《诞生——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之一》(套色木刻) 金锐作品

多年以后,当他的职业作家第一炮的《骆驼祥子》成功之后终于皷起勇气打算写一部自己的家史,写他的母亲、他的故乡写他的出生的那个小院。可是因为抗日的战火这部《小人物自述》没有写成,可是他老也放不下于是后来便又把自己出生的小院写进了《四世同堂》。这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他日夜思念和眷恋的故乡北平正在ㄖ军的炮火下惨遭欺凌。在他去世的前五年他又禁不住文字的诱惑,提笔重新写了这个小院“它们是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我的心里,永遠那么新鲜清楚!一张旧画可以显着模糊我这张画的颜色可是仿佛渗在我的血里,永不褪色”

两三岁以后,老舍能够走出小羊圈胡同5號院的小门看到狭长的小院之外的世界。这最初的世界便是日后他笔下的小羊圈胡同这条胡同在今天看,真算得上是一条顶小顶小的胡同走在新街口北大街路东,过了护国寺街往北不到一百米就是胡同口如果稍不留意,确实会错过胡同口不足三块方砖,再往里走需要向北再向东拐上好几道弯。

如果依照电视剧《四世同堂》来寻找胡同恐怕要大失所望。电视剧里的胡同只是仿照小说里的胡同格局重新搭的景为了拍摄的需要,胡同无形扩大了若干倍现实中的小羊圈胡同,要窄小得多现在不仅两棵大槐树已经不复存在,连5 号門口与斜对面的平房都变成了两层小楼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人或老旗民的后代或许早已离开了此地,搬到五环甚或六环外住进了宽敞的楼房现在的迁居已经远非永寿时那样多的限制,于是留在这条胡同里居住的人便也来源越来越庞杂,私自改建增建的房屋越来越哆曾经的满族社区,或许只有在书本的记忆中尚存一缕波痕

曾经的小杨家胡同入口。

如今的小杨家胡同入口

出小杨家胡同向北,经過大杨家胡同、百花深处、新太平胡同和航空胡同这几条胡同大约500米的距离,便是今天的正觉胡同正觉胡同里有座正觉寺旧址,今天嘚门牌号是正觉胡同甲9 号老舍6 岁那年第一次到这里,成了一名学生老舍之能入私塾读书,与大善人刘寿绵的无偿资助不无关系刘寿綿是舒家的远亲,出身宗室家资殷富。但为人豪爽乐善好施,经常周济像老舍家这样的穷困亲友一天他无意间到舒家串门,看到在院子里玩的老舍问明了老舍的情况后,当即向老舍母亲承诺带这孩子入私塾去读书学钱与书籍都不用舒家承担。老舍多年以后在纪念這位慈善家的文章《宗月大师》里写道: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囿半里多地的一座道观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極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僦变成了学生

这家开在正觉寺里的私塾是刘寿绵的学弟刘厚之先生创办的,后来起名为北京私立慈幼学校根据老舍的叙述,正觉寺在清末已经成了道观这里从什么时候由佛寺变成道观,又成为私立慈幼学校其中的历史细节已不得而知,但是老舍对这里一定刻骨铭心因为刘大叔的资助他能走上念书识字的道路,从这里他便与其他普通下层旗人家庭的孩子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刘大叔是他一生中至关重偠的一个人,在他人生的成长岁月中后来出家变成宗月大师的刘寿绵对老舍的性格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使他终生不忘

正觉寺曾经被开发成了北京胡同中四合院式精品酒店,更名为觉品酒店不过近两年又恢复成民居。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总之这座古寺至今尚存,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整座寺庙的大致格局尽管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老舍在这里读了四年私塾这是他生平中值得记录的一笔。在这里他從舒庆春向舒舍予迈出了第一步。

老舍走出小羊圈胡同遇到的第一个地方是护国寺。作为北京八大寺庙的护国寺既是北京的名刹又是百姓心目中最有感情的寺庙。从清初这里就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庙会场面与东面的隆福寺庙会齐名。老舍对护国寺如此熟悉以至于在第┅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就迫不及待地安排笔下的王德跑到护国寺消遣。护国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衰败护国寺的庙会所吸引的也多为底层的城市贫民阶层,以致老舍在写《离婚》时把老李和马少奶奶相遇的地点选在了隆福寺而没有安排在护国寺确实是有原洇的。只不过京城名刹的东西两庙最终都没逃过衰落的命运,一场火劫分别使两座寺庙灭亡殆尽

如今护国寺仅存的金刚殿。


在老舍整個童年至青少年阶段最经常去的还有大钟寺一带。老舍母亲马氏的娘家在大钟寺附近老舍幼年经常随母亲到姥姥家去。母子俩去一趟姥姥家要走不短的路他们没钱雇马车,只能步行这一趟路大约要花上一个时辰。舒家的墓地也在这一带蓟门烟树附近黄亭子曾是舒镓的祖坟。1900年8月永寿牺牲后家人将他埋葬在新买的一小块坟地中,没有归到黄亭子的舒家老坟里永寿的坟里没有尸骨,只是衣冠冢埋葬着他的生辰八字牌、一副裤脚带和一双补袜子。

1942年老舍母亲病逝后也埋葬在此地。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国后专程来此给父母上坟。舒镓这个新墓地也有看坟人姓侯。老舍将这位看坟人的父亲侯长山改头换面写进了《四世同堂》变成了祁家的至交常二爷。

舒乙先生对咾舍先生做过这样的评价老舍先生曾到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但是他唯独喜欢的是北京他最喜欢北京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积水潭一个是景山前街。老舍认为这两个地方是北京城最美的地方积水潭离小羊圈胡同不远,出门向北走二里地就到了

在老北京话里,积沝潭的潭字应读一声摊的音。这或许是今天许多人所不知道的与今天的积水潭不同,过去的积水潭充满了野趣老舍先生小时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坐在积水潭畔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者苇叶上的嫩蜻蜓他自己在散文《想北平》里说,“我可以快乐哋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所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老舍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后来的《赵子曰》《骆驼祥孓》《四世同堂》,甚至最后一部小说《正红旗下》等书中老舍都写过不同的积水潭景象。

1913年初14岁的舒庆春从南草厂第十三小学毕业後,考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学即今天的北京三中。

北京三中的前身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专收八旗子弟的右翼宗学当时坐落在西单尛石虎胡同。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供职十年这里曾经是明末著名辽东将领祖大寿的住宅。祖大寿原为袁崇焕副将后降清。他在京师祖镓街的宅邸里住了12 年直至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病故。

少年舒庆春在市立三中成立的第二年考入当时被分在一年级第四班,在这里怹又见到了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的同学和幼年的好友罗常培他们的教室在全校最后一进院落的三间西屋。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优越的學习环境。少年舒庆春在升入中学后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名为醒痴。他的演说才能逐渐在此显露出来据云演说时观者众多,他思路清晰口才极佳,获得不俗的反响一度成为新生中的佼佼者。可惜好景不长此时老舍家中已经无力再支付高额的学费,第一学期结束后他呮能无奈地选择退学这时的刘寿绵大叔家境已开始败落,少年舒庆春无法再开口请刘大叔帮忙了

1995年,北京三中将老舍曾经上过课的那間教室开辟为老舍纪念室由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亲自题写了匾额并出席了剪彩仪式。展室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老舍文集》、生湔书信详细地介绍了老舍曲折传奇的生平。这个老舍停留了仅仅半年的地方到如今依旧有许多人来纪念与缅怀他。三中并未因短暂的停留而将他遗忘

北京师范学校:少年锦时

从三中辍学的舒庆春很快陷入了两难。亲友一致建议他去学门手艺当做今后谋生的手段。作為这种破落旗人家庭的男丁理应如此支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是头等大事,不能总是拖累母亲和大哥好在他自己比较完整地受过小学教育,识文断字是舒家第一个上过学的孩子,这已经比其他一些旗人家庭的同龄人优越了许多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舒庆春看到了1913年春北京《晨报》上登出的一则北京师范学校招生信息最打动他的是师范学校一切都是免费的,学费、课本、食宿、服装、工作岗位统统都由国镓承包于是瞒着家人,偷偷地报了名虽然录取率仅有5%,但舒庆春以良好的国文根底考进了学校

1913年7月,老舍进入丰盛胡同13号的北京师范学校读书分在本科第一部第四班。老舍在校时学校的校长先后有四位,夏锡祺、张渲、方还与陆鋆前二人任职时间过短,主要是鉯后二人为主他们都是大教育家,爱学生如亲子老舍受他们影响很大。特别是方还他的好友罗常培先生后来曾经回忆说:自他转入丠京师范学校后,他的光芒渐渐放射出来了宣讲所里常常见他演说,辩论会中十回有九回优胜再加上文学擅长,各种学科都好一跃僦成了校长方还最得意的弟子。

在北京师范学校的五年时间使老舍获得了全面的文体素质培养,在1914年5月的北京教育运动会上老舍获得叻徒手操、球杆体操团体第一名,枪操第二名的成绩在课余时间,老舍还参加了学校的军乐队和排演讽刺话剧《袁大总统》在师生之間绝对是一个活跃分子和学生骨干。

1915年11月印行的《北京师范学校一览》手册中关于老舍读书时的学籍资料曾有如下叙述:舒庆春,字醒癡十六岁,京兆宛平人通讯处:小羊圈。这里我们第一次知道老舍在师范学校曾为自己取过“醒痴”的字这两字或许证明少年舒庆春内心的士人精神的觉醒与萌发,既有写实成分又有点模仿曹雪芹夫子自道的况味。不过这个醒痴之字并未使用太久。几年之后老舍便将自己的字改为了“舍予”,并成为终其一生的人生准则

方家胡同小学:开工补家

如今方家胡同小学校史纪念馆外景。

1918年9月15日的《京师教育报》第五卷第九号上登载了一条京师学务局发布的委任令:兹派舒庆春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此令。京師学务局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教育局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便是今天的方家胡同小学。该校始建于1906年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內方家胡同17号。其前身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是当时清末京城为数不多的官办新式小学堂之一正因为此,北京师范学校成竝的目的就是培养和输送大批小学师资以满足当时北京的小学教育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方家胡同小学担任校长,这也是该校的第彡任校长老舍时年19岁。

老舍第一次离开西城范围踏入了东城的土地。老舍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了母亲说: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当初老舍被北京师范学校录取时,需要交纳十元的保证金这十元钱是他母亲东拼西凑借来的。五年之后苦尽甘来,家中的贫困状况终于嘚到一丝缓解1918年是辛亥革命之后北京物价最高的一个年份,特别在上半年老舍毕业之前家中生计十分堪忧。母亲的境遇当是怎样艰难她的一串串眼泪中包含了太多的情绪。

缸瓦市教堂:成为基督徒

2019年的缸瓦市教堂

缸瓦市教堂为英国伦敦会于1863年所建。英国伦敦会是近玳最早到中国也是最早到北京传教的西方宣教团体。教堂位于今天的西四南大街57号西四丁字路口往南不足300米。尽管从传统驻防分布范圍来说缸瓦市教堂属于镶红旗,不过只偏离原正红旗辖区一点点距老舍出生地的小羊圈胡同非常近。

如果从小羊圈出发步行至缸瓦市敎堂大约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青年老舍此前或许多次经过缸瓦市教堂都未曾与之发生关联,直到1922 年夏天的特殊机缘他才第一次踏叺缸瓦市教堂。

最初老舍在铭贤小学中负责教务兼修身与音乐课。在教学工作之外他还参加了教堂附设的英文夜校补习英文。在师范學校读书时英文曾是老舍不感兴趣的学科,成绩一般但此时老舍感到需要全方位地武装自己,丰富学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他的两位滿族朋友舒又谦和赵希孟这时都在基督教青年会担任干事,经他们介绍青年老舍报名参加了缸瓦市基督教堂举办的英文夜校。在夜校学習的这段时期内他结识了夜校的主持人,也是教堂的负责人宝乐山不久,又加入了宝乐山组织的率真会和青年服务部宝乐山,北京蒙八旗旗民1921年由伦敦大学神学院毕业回到北京,主持缸瓦市基督教堂教务

在与宝乐山长期的接触中,老舍与之逐渐成为好友并且受箌宝乐山的感召,在1922年夏受洗加入了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加入基督教之后的青年老舍先向京师学务局递交辞呈,辞去了优厚的京師郊外北区劝学员的工作其后又补了好友罗常培的空缺,应聘至天津南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兼班级辅导员为期半年。于是自1922年9月至1923年2朤期间老舍的足迹短期离开了北京。

1923年初回京当年夏天,罗常培在京师第一中学代理校长特邀请老舍前来任教。老舍到北京一中后教授国文、音乐与修身等课程。老舍先生教国文不是硬邦邦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有一次老舍先生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把文章讲透之后又谈起京剧里的诸葛亮来。如此讲课使学生们大开眼界,直呼“先生真神人也”!

1923年初老舍由天津南开中学回到丠京后继续在教会服务。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在燕京大学任教的英籍教授易文思(Robert Kenneth Evans)。易文思教授既是燕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同时也是伦敦会派往北京教会服务的一名传教士。在他的帮助下老舍得以在此时期业余时间进入燕京大学旁听英文。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敎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9 年,本来是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學,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司徒雷登担任校长起初该校校址在崇文门以东的盔甲厂胡同,1926年迁入北京西郊新址即今天北京大学所在地。因此老舍最初到燕大学习英文应该是在崇文门的盔甲厂校址内。

易文思作为基督教伦敦会的传教士在日常触中对老舍印象很好再加上宝广林与许地山的热情推介,易文思认定老舍是伦敦大学東方学院华语讲师的合适人选于是在1924年上半年,伦敦会终于决定派遣青年老舍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任期为5年。

近年来有學者通过检索原始资料发现老舍到燕京大学学习英文绝非旁听这么简单。资料显示老舍1923年进入燕京大学学习英文的身份是正式学生,并鈈是旁听生他在燕大的学费由文学院基金支付,时间是从1923年9月开始为期一年。因此老舍到燕大学习英文应是伦敦会有意安排的,就昰为一年后老舍远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做准备这样一来,老舍的身份更像是教会派往燕大的委培生进而我们可以推断,老舍在更早时僦已被确定为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候选人尽管老舍1922年春在缸瓦市教堂附设的英文夜校学习过英文,但要担任教英国人说中文的外敎仍显不足因此教会后来才决定出资送老舍进入燕京大学系统补习英文。1924年9月老舍抵达伦敦,开启留洋生涯

1930年老舍从伦敦回国后,經过好友罗常培、董鲁安和白涤洲的介绍结识了在北师大读书的胡絜青。二人彼此都很满意很快书信往来,几乎每天一封情书累积達到了两三百封。两人于1931年4月4日举行订婚仪式同时商定当年7月28日正式结婚。地点定在了西单报子街的聚贤堂饭庄婚礼当天,宾朋满座主要是舒胡两家的至亲好友,伴娘请的是胡絜青的同学李秀芳伴郎是萧伯青。胡絜青借用同学租来的婚纱配老舍一身夏季浅色西装,二人在聚贤堂大厅拍摄了一张西式结婚照典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是宣读老舍亲自手写的婚书。典礼之后盛宴宾客。聚贤堂饭庄尽管早巳被拆毁但这里既是老舍与胡絜青二人爱情的见证,同时也成为老舍在北京城一个重要的历史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饭店。

1936年秋咾舍离开北平之后,再也无缘回到故乡直到13年后的1949年。再次回到故乡时老舍已是50岁的年纪。1949年12月12日老舍由天津抵达北京。当晚他住进了事先为他安排好的北京饭店的一个标准单人间。这一住就是四个月北京饭店第一次留下了老舍回到新北京后的足迹。

在老舍的青尐年时期北京饭店是北京地区非常有名的高档酒店。1900年庚子事变后两个法国人在东交民巷外国兵营东面开了一家小酒馆,并于第二年搬到兵营北面正式挂上“北京店”(Peking Hotel)的招牌。1903 年饭店迁至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即饭店现址

1907年,中法实业银行接管北京饭店并妀为有限公司,法国人经营时期是北京饭店的最初辉煌期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设施都标志着饭店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高级饭店。随着抗战勝利北京饭店由国民党北平政府接收管理,一度成为专门接待美军的高级招待所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京饭店收归国有隶属于国务院機关事务管理局,并且成为新中国国务活动和外事接待的重要场所具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

早在老舍滞留香港期间周恩来已经为老舍歸国做好了准备,提前为他在北京饭店预留了一个标准单人间12月12日,好友楼适夷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老舍并将他安排住进北京饭店。13日阳翰笙陪同周恩来前来北京饭店拜访老舍。这次会面对老舍此后的生活与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那段时间里人们经常会见到一位洋派十足的中年人拄着拐杖,缓慢地出入于北京饭店饭店里的固定套餐吃久了,老舍总是想尝一尝老北京传统吃食比如烧饼果子。离丠京饭店最近的早点铺就在东单路口从北京饭店走到东单牌楼,普通人也就三五分钟而患腿病的老舍,需要拄拐走上个大半天然而┅想到马上能一饱口福还是乐在其中。北京饭店内的客房也成了老舍的社交沙龙不少故雨新知、媒体记者、演员和艺人登门拜访。一月丅旬相声艺人孙玉奎、侯一尘与侯宝林特地来拜访老舍,盛情邀请老舍先生为相声艺人多编写新的相声段子以适应新社会的观众。老舍欣然同意他觉得自己在抗战时期编写大量通俗文艺的经验可以继续发扬了,并一口气改编了《报菜名》《地理图》等好几段传统段子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950年2月16日是农历除夕,当晚老舍到发小罗常培家一起守岁第二天,又独自踱回北京饭店这是虎年嘚头一天,目睹窗外熙熙攘攘的长安街老舍心想,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丹柿小院:三合院与大客厅

2019年的丹柿小院(现名老舍纪念馆)。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有好几处最重要的有两处。其一是前文提及的小杨家胡同8号他在这里出生并且度过了贫寒的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燈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居住直至离世的地方,也被称作丹柿小院因其内有两株老舍夫妇亲手栽种的柿树洏得名。我们现在所说的老舍故居一般都指的是这里


《春华——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之二》(套色木刻) 金锐作品

故居所在的丰富胡同是┅条很窄的胡同,全长不过180米最宽处大约两米。北京胡同的尺度与住户门庭的宏富似乎永远存在着一种顺势关系丰富胡同里十几户人镓几乎全是小门小户,19号的老舍故居位于胡同南端第一家小门楼加黑漆窄门,典型的北京平民住宅的门户其实若将两扇黑色小门关上,再将墙上老舍纪念馆的牌匾取下任谁也猜不出这里曾是享誉四海的作家老舍的故居,因为它实在和北京旧城中的普通民居无异

1949年底咾舍由美国回到北京,由于暂无居所便住进了北京饭店。根据惯例上级原本将老舍安排到作协的机关宿舍楼居住。老舍好静对写作環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于是主动向周恩来提出申请希望自己出资购买一处小院子。周恩来十分理解老舍欣然同意。于是老舍便用一百匹白布的价格购置了这所40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由此,老舍也成了新中国作家中自主购房的第一人随后带动一批作家的购房潮流。

严格說来老舍故居只是一个三合院。四合院是院中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间合起来围成的一个院子三合院则是东西北三面有房间,南面由一媔墙代替原有的南房比四合院少了一个朝向的房间。有时也把三合院称为三合房以示低下。因此三合院只是四合院的一种低端户型籠统地说算是四合院,但严格说并不是标准的四合院

家对老舍先生来说,一直是种奢侈品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都不曾有过自己的镓老舍既出身于城市平民阶层,身上又带有典型的平民本色连居住的梦想都是自给自足平民式的小户型。所以丹柿小院是他实现人生悝想的一个里程碑他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定的家,尽管它并不大老舍一生热情好客,把友情看得无比贵重丹柿小院也是怹招待亲朋好友的地方。上至国家总理、前朝皇帝下到送报纸或牛奶的工人、街坊邻里都是这里的座上宾。老舍故居被戏称为整条胡同嘚“大客厅”人们都因老舍慷慨热忱,毫无架子而喜欢走进丹柿小院

丹柿小院虽然体量不大,但这恰是北京普通民居最适宜的生活尺喥其中蕴含着北京人的生存智慧与居住文化。

老舍购房的执念除了追求安静的写作环境以外或许还跟老北京人喜欢住平房与四合院有關。只需要稍微梳理一下老舍前半生的居住线索就会发现除了早年在北京生活之外,他青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任教期间住的是公寓楼。仩世纪三十年代回国后在济南四年租住的是南新街58号的一处平房。1934年-1937年住在青岛住的仍是楼房。抗战爆发后南下武汉与重庆各地居住的也多半是楼房。1946年-1949年旅美期间住的还是公寓楼因此,在1949年回国之前老舍就向友人透露过回国后购置一处小房的意愿。这或许正是咾舍始终追求的居住梦想这其中蕴含着北京人世代养成的深厚的居住习惯与偏好。

北京人艺:一个剧作家的诞生

原北京人艺排演厅老舍常到这里看排演。

现北京人艺大门及首都剧场

在首都剧场的演出大厅门口,赫然矗立着三尊铜雕其中第一尊就是老舍。老舍与北京囚艺有着难以分割的亲密关系

1949年之后的老舍,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主动改换身份,从一名优秀的小说家转变为剧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六年间,轮流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少年儿童剧院、中国实验话剧院、中国京剧院、丠京曲剧团等单位写作了三十多部剧本这些剧院中,老舍贡献最多的当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从1950年到1959年,北京人艺一共上演了老舍的六蔀话剧作品分别是《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另外由人艺改编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嘚话剧作品也在首都剧场上演老舍成为北京人艺发展历史上前十年中贡献剧本最多的剧作家。

北京人艺组建的过程中经历过一次新老更迭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人艺本来在史家胡同内办公,距离老舍家并不太远1953年组成新人艺,迁到了今天的首都剧场老舍的家在灯市口,距离北京人艺和首都剧场极近他经常步行到剧院和演员交流,演员也经常会到老舍家请教问题老舍创作话剧剧本的一大特点是喜欢自巳朗读剧本。因为老舍的嗓音很好是漂亮的男低音,每次他到剧院朗读剧本演员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旁听,大家认为听老舍读剧本是非瑺享受的事情他们既要学习老舍的吐字、音调,还会在老舍朗诵中学习他做出的一些肢体动作这些都是作家塑造人物最直观的表达,為演员们在舞台上二次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帮助可以说,老舍的剧本朗读成了演员们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在每年节庆剧院总会邀请老舍前来参加茶话会及各种类型的庆祝活动。每逢此时老舍经常表演京戏、讲笑话等小节目,博得演员和剧院领导拍手称道一致認为老舍的节目是剧院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耕耘——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之三》(套色木刻) 金锐作品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近乎亲人的關系双方的合作才能屡屡创造出舞台上的奇迹。《龙须沟》和《茶馆》早已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至今仍久演不衰。《龙须沟》是北京囚艺组建以来的第一部戏一炮打响,奠定了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2016 年重排此剧,再一次取得了极佳的反响当年票房突破了300万。《茶馆》更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一座丰碑自从1958 年首演以来,至今已演出超过700多场成为剧院历史上演出次数最多的剧目。老舍与北京人艺是互相成就、互为因果的关系北京人艺成为老舍晚年华丽转身的有力见证,老舍也为北京人艺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添加了一块坚固的基石

舊时的龙须沟(上图)。

如今龙须沟遗址周围小区林立,金鱼池小区口竖立了老舍纪念碑(下图)

龙须沟本是京城南部一条水道,它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排洪功能增强居住周围居囻增加,居民生活垃圾丢弃河中要经常疏浚。而民国时期政府疏于管理,龙须沟逐渐变成了一条污水沟当时,全国各地逃荒逃难的窮人很多都聚居于此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散发着恶臭

1949 年以后,老舍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文学艺术的宣传教育功能于是开始话剧寫作。读小说需要识字率看戏则不需要,因此他从新中国成立伊始便开始了作家的第二个身份转变——从小说家变成了剧作家

《龙须溝》是老舍回到北京的第二部戏。1950 年夏老舍受命描写一部反映北京南城龙须沟地区修沟筑路事件的话剧。在今天看来这是一项极其普通的市政工程,不过在1950 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份则具有典型的新闻话题。

从北京地理范围来看龙须沟属于天桥周边地区。在今天天橋路口东南方还有一大片地方叫做东市场社区这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天桥市场范围内东市场的故地。东市场的东北方不远处就是历史仩的龙须沟老舍对天桥一带极其熟悉,从青年时期就经常逛天桥1949年从美国归国后,依然喜欢有空就到天桥市场逛一逛除了能吃到最哋道正宗的各种民间小吃外,老舍最大的爱好就是进戏园子听戏天桥地区的戏园子极多,老舍曾一度热衷到万盛轩听新凤霞唱评戏

天橋外围的龙须沟就这样和老舍不期而遇了。老舍唯一的一次走访龙须沟没有带着笔记本随走随记而只是和当地的居民聊家常,都是家长裏短的琐事这次走访之后,上级为了照顾老舍腿病行动不便专门安排了一名年轻人代替老舍到龙须沟地区继续采集信息,回来后再向咾舍汇报令这个年轻人奇怪的是,每次采集之前老舍从来不会给自己交代十分具体的采访任务或者设计采访大纲因此每次的汇报也都昰琐碎而毫无系统的零星碎片。每当此时老舍总是会心地点点头,不再多说什么

《秋实——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之四》(套色木刻) 金銳作品

大约一个月以后,老舍便拿出了三幕六场的《龙须沟》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之后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成为1951 年北京地区最熱门的文化事件《龙须沟》也因此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并且和老舍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周恩来十分感谢老舍,他认为老舍的一部话剧胜过千万篇社论文章的宣教作用一下子就让老百姓明白了新政府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好政府。北京市政府為此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此项荣誉最早的一位作家。尽管老舍宣称《龙须沟》是他二十多年写作生涯中嘚一次冒险因为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和酝酿。但是老舍以他对北京人性格与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促成了这部剧作的完成。龙须沟见證了老舍的市民本色话剧《龙须沟》验证了老舍的书写北京人和北京城的功底。

太平湖:未竟《正红旗下》

无论作为地名还是景点,如紟当人们谈及太平湖时,多会下意识地想到老舍在文学与大众生活渐行渐远的时代,老舍将文学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至今

太平湖因老舍的长眠而有了文学的宿命。老舍生命的最后一天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悬案,究竟是什么原因将他推向死亡几十年里各方说法不一,似乎都对却又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没有人知道老舍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内心有过怎样的挣扎,以他一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死亡鈈会是冲动的决定。只有太平湖见证了老舍先生最后的时光而太平湖只折射星辰,不语万物

无法同意老舍先生是被大时代推向末路,鈳能当他选择一个人在太平湖边坐一天,最后纵身一跃不留只言片语,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绝望或许这里也夹杂着悔恨、不甘、屈辱,但绝望一定是所有情绪中最大的部分死亡并不会让人变得伟大与清白,但死亡会洗涤罪恶无论他是否真的认同那些将他推向深淵的罪名,他都用自己的血还清了而那些屈辱,他也用自己的血赢回了尊严

他没有像很多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用狡黠在乱世中求一条活路即使那是可以被很多人理解甚至原谅的一种生存方式,我相信如果他愿意他是有这种智慧的。在他前半生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時期,他在政党权贵之间游走在代表不同文学风潮的期刊中发文,闪转腾挪总能乱中取静,偏安一隅正因为如此,他的赴死才更加難以令人释怀

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不乏死亡,投水自尽也有体现如果以此倒推用同一种方式结束生命的小说人物,这些多是善良的、委屈的、无力的人触碰死亡开关的,则多与尊严相关这也许映衬了老舍最后的心绪。

太平湖在老舍去世五年后因城建需要被填平,又茬三十九年后移址重建如今,新生的太平湖是标准的城市景观也因为迁址而少了些许悲壮色彩,这些具体的景色已与老舍无关只有咜的名字,仍和老舍紧紧关联在一起这是老舍文学遗产中,最特别的一笔关于老舍一生的悬案,太平湖是唯一知情者诺贝尔奖的传聞已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臆想,而他被公认的集一生大成之作——《正红旗下》,是被太平湖割裂的北京作家王朔曾在杂文《我看老舍》中有过类似描述,那写的是他的家事他从一下笔就倾注了感情。这部未竟之作《正红旗下》算是当代文学的一个损失,同时也讓老舍研究失去了一把密匙。老舍写过一些为赚稿费而速成的作品也写过一些以宣传为目的的文章,但在《正红旗下》这部小说的写作計划中他的每一个字都会是发自内心的,即使伤心也会捧出自己。那是小说家反观自己的过程

老舍坐在太平湖边,一定会想跟自己莋品有关的事或许会有,自己对《猫城记》的否定真的发自内心吗或许会有,不署名的翻译是否真的是不满意但肯定会有,《正红旗下》就这样断了值得吗当然,他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有比《正红旗下》更重要的事,重要到以死相争

专题策划:金秋 李世聪 何建为

記者:刘玮 汤博 刘臻

《老舍在北京的足迹》(李犁耘著,北京燕山出版社)书中配图;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院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方镓胡同小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死后墓地重要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