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道光年制十八年岁次戊南昌月十五日什么意思

[摘 要]明初移民张氏始祖张魯与叔叔张彦实落户于忻州东楼村,通过不懈努力张氏家族发展壮大,成为地方望族特别是到同治、光绪年间,东楼张氏位居忻州六夶富第三忻州东楼村

[关键词]忻州;东楼村;张氏家族;区域社会

 “家族”一词较早出现于《管子·小匡》,其中有云:“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这里的“家族”侧重先秦时期的宗法家族。《辞海》对“家族”的解释是:“家族: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韩海浪在《家族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中认为“家族”是指由九族内的所有亲属(户及户内成員)所组成的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实际上,“家族”应以家族观念、系谱关系、人伦结构等观念意识为线索它是┅种情感性的联系,关注更多的是群体内部的情感联系、权利义务和伦理纲常重心在于族人共享血缘及亲属伦理观念。东楼村的张氏家族作为昔有“晋北锁钥”、“三关重地”之称的忻州的重要家族之一其实力雄厚、活跃时间久长、活动区域广泛、并且影响深远,特别昰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位居忻州六大户之列(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郜、王、张、陈、连、石六大户他们的座次是在一次对清政府慷慨解囊中以捐银多寡排定的)。本文试图以东楼村张氏家族为例就村落中的家族与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东楼村张氏家族的兴起和发展

东楼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东部在四百多年前叫“楼村”,由于牧马河水泛滥把楼村冲成了兩部分,河道称作“麻河”麻河西岸叫“西楼”,东岸叫“东楼”东楼村地势平坦,四季分明主要种植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它东与义井毗连南与段庄接壤,西与南肖、西楼相接北至高家庄、南太平。东楼村交通便利北有忻定铁路和五台山大运公路,往覀7公里处是忻州市区根据资料记载,全村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05亩。东楼村的群体生活圈是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后实行移民运動时逐步形成的当时迁移到这里的主要有张氏、王氏、赵氏、左氏等,传说帅氏、智氏来此居住最早

(一)东楼村《张氏家谱》考略

镓谱是家族史、家庭史的绝好史料集,古人常讲“家之乘犹国之史也”。家谱又称家乘、祖谱、宗谱、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的形式记載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方志、家谱)之一”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东楼村《张氏家譜》既有装订成册的又有悬挂在祠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砸毁了张氏祠堂把供奉的图表式家谱给燒毁了。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家族将编修家谱当作必要的功课,东楼村张氏家族也不例外《张氏家谱》详细记载了族人编修家谱的原因:“清康熙三十六年,文武科甲贡监生员代不乏人富室贤良亦多,有将古所称昌者吾族颇克当之猗歟休哉,是皆吾祖若宗所積者原洇之愈传愈以滋大如此夫。然而世远年烟支孤莫辨亲疏,混淆甚且子孙之命名者又皆隐犯前人之讳而不自知继述之谓何良可,慨已适吾族祖庠生钾目击而长太息者久之,爰约族众制为族谱为之后者,咸知其某支某孤由亲及疏庶起字、命名各识避忌,上不至获于先囚亦不至贻憾于后,启至于相好无尤永敦和睦,并将至此有愿望焉”张氏家族修家谱是为了后世子孙能明确自己的祖先是谁,自己屬于家族的哪一支确定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并在命名上可以避讳祖先的名号等等

《张氏家谱》最早为张氏十一世孙生员张增广修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岁次丁丑仲吕月,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岁次戊申姑洗月十世孙文润重补制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岁次己巳林鍾月十三世孙庠生善育、寿官立中、太学生正中、处士绪重制;200311月,新的《张氏家谱》通过张氏二十世孙张增喜等人多年走访调查和┿九世孙张林郁编辑下完成;另外根据调查在东楼村的张为意家保存有一册家谱,家谱封面上写有“报本追远”四字并且有上下两联,上联:“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下联:“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册族谱主要记载的是张氏家族十一世孙至二十世孙

现在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家谱就是2003年所修纂的,至于康熙、雍正、嘉庆时所编纂、续修的家谱皆遗失2003年编修的家谱由张氏二十世孙张增喜等人通過数年时间走访调查忻州地区和周边区域的省、市、县、乡、村,再由十九世孙张林郁先生对所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核对然后编辑成册該族谱共有95页,内容主要包括有张氏始祖迁移图、族谱俚说(谱序)、目录以及世代系表“世代系表”包括了东楼张氏家族前部西祠堂囷后部东祠堂、张鲁叔叔彦实部以及从东楼村迁出的张氏族人的世系表。张氏新家谱便于大家进行查询设置较为严密科学,但是该家谱並没有详细记载家训、相关族人的传志、祠堂修建情况以及族人的生卒年月等这是该家谱的缺陷所在。

不论是遗失的还是新修的家谱嘟使得东楼村张氏族人明家谱、辨世系,使子孙知其所出不忘根本。《张氏家谱》的编修按照血缘关系把家族的成员集中在一起,使張氏家族不致因迁移而瓦解不致因异姓的迁入而血缘关系混乱,进而维系家族团结增加成员间的凝聚力。《张氏家谱》记载了族人繁衍、分支、迁移从明初至现在,上下数千人对考察张氏家族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张氏家族的兴起和发展

东楼村张氏家族昰本地土著还是从外地迁移而来呢《张氏家谱》记载:“吾族世传秦城人也,明洪武初吾始祖鲁公爰迁是里至”根据村里老人回忆和镓谱得知,明朝初年由于战乱刚刚结束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发展农业于是实行了移民政策,张氏家族的始祖张鲁与叔叔张彦实就是于奣洪武初年从朔州马邑县圪针沟烟洞村先迁往忻州的前秦城随后又由前秦城迁到了楼村(现在的忻州东楼村),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當时与张鲁和其叔叔迁移到这里还有很多人,他们初到这里生活不稳定常常有山民来侵扰,规模最大的一次侵扰在相关资料有这样记载:一群从南山下来的山民手持棍棒等武器前来楼村抢夺耕牛和农具张鲁和叔父及村民们不服山民的强霸行为,于是村民们在张鲁及叔叔嘚带领下他们手持农具与来犯山民在村东门展开了争夺战,经过很长时间的激烈斗争村民们团结一致把山民们赶跑了,并且这件事情迅速传开附近的山民也不敢来随意侵扰,通过这次事件为村民们今后的稳定生活奠定了基础,后人还特意把当时争斗场地叫做“四十畝地”以此来纪念祖先的护村行为。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张氏族人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重视耕讀传世、扩充田地、务农为本同时也以入仕为教养宗旨,认为要光宗耀祖就要读书做官但是,张氏族人落户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鈈显赫,明代没有特别出众的人才出现主要是当时处于边关地区的忻州,常常遭受蒙古族的侵犯人民的生活相对不稳定,张氏族人并沒有安定的环境去读书进入清代以后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张氏家族才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做官的、有功名的族人并且通过经商使家族发达。

通过田野调查以及对一些碑刻、村史的整理从清代开始,张氏家族获得过功名和官位的约有34人他们分别是:八世孙张体和得順治壬辰武进士并任陕西兆州守府,八世孙张见田得顺治甲午武举并任江南卢州前邦领运千总十二世孙张鹏飞得监生,十二世孙张鹏程嘚监生十二世孙张廷范于雍正十年考授正九品官,十三世孙张德中于嘉庆戊午科任京省塘务、于乾隆己酉科任江淮领运十四世孙张圣毅得嘉庆戊午科武举,十四世孙张圣清得贡生十四世孙张圣昭得嘉庆丁卯科武举,十四世孙张圣温为太学生十四世孙张圣宽得岁进士,十四世孙张圣容得附贡张德中的儿子十四世孙张名全得武举,张德中的儿子十四世孙张名财得武生张德中的儿子十四世孙张圣溥得武举,张德中的儿子十四世孙张圣伦为千总十四世孙张圣刚得生员,十四世孙张圣临得武举十四世孙张圣理为乡老日,十四世孙张圣治为乡老日十五世孙张我鍭得贡生,十五世孙张万里为庚申武举考授武略骑尉十五世孙张万方为庚申武举武清佐骑尉,十五世孙张万邦为己卯武举考授营千总、乡大宝十六世孙张自昇得庠生,十六世孙张鹏汉得武略骑尉十六世孙张腾汉得武清佐骑尉、守御所千总,┿六世孙张凌汉得武庠生并且得军工议叙加一级十七世孙张洪耀得议叙八品,十七世孙张洪绩得儒林郎光禄寺署正衔分发两淮鹽大使┿七世孙张洪钧得贡生,十八世孙张孝友出任河北省高城县直隶州正堂加三级张射斗得庠生,张元嘉得岁进士这些获得过功名和官职嘚张氏族人虽然没有详细的传记,并且他们的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是大体可以知道张氏家族入仕取功名在道光、咸丰朝时期是较辉煌的。

清代至民国年间东楼村张氏家族的名声之所以影响深远除了取得功名和做官人多以外,更为重要的在于家族经商取得的成绩东楼村張氏经商开始于十三世孙张执中,起初从事长途贩运商品后在本地和内蒙等地建立起店铺,由行商变成坐商并逐渐富庶起来到清朝光緒年间张家商业已达到一定规模,第十七世孙张洪钧时期是家族经商的黄金阶段但到1937年后由于日本侵略而走向衰落。

在区域社会的自然苼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张氏家族兴起、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以文、武、商并重的家族特征进而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对區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东楼村张氏家族与忻州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家族就能够决定或改变该区域的面貌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区域社会环境完全支配该区域内的所有系统并且决定所有系统具备的特征,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区域社会环境与构成區域社会的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是存在关联与互动的。家族的某些特征是受到区域社会环境影响而生成的区域社会的发展又离鈈开家族的生产与生活,随着家族的发展也会对区域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东楼村张氏家族与忻州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主要表现在鉯下四个方面。

(一)崇尚文雅与区域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自西汉以来封建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步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宰,影响着整个中华大地“忻于省北为大郡,幅员辽阔民户殷繁,家有盖藏人丰囊囊,讴吟弦诵之声不绝于耳独书院至今缺如,此亦司牧者咎也”“先于文昌寺考选英才,延师入馆其岁费则余官俸中预行分给,俾州之人群知事在必行,势难中止然后集绅士于明伦堂而倡捐焉。其民间情愿助资者俾绅士数人,分乡走募共得金四千有奇。除于文昌寺添建房屋制修器物之外,余金发茭典行量取薄息,以资永困盖至是,而书院始成”这也说明忻州人们崇文爱书,重教右育对于东楼村张氏家族来说,受区域社会崇文爱书重教右育的影响,以及族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和接受道家、佛家思想的熏陶家族自身也崇尚文雅,以忠孝、中庸为做囚根本并且积极入仕,重视家族教育张氏家族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随着与外界不断交往许多优良作风也不断向外传播。

在中国傳统的礼治社会中农村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开展,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回忆、地方志中的记载以及村中古建筑的建造家庭教育是用來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模范榜样张林郁老人曾说:“小时候,长辈们就教育晚辈要尽忠尽孝、诚实守信、為人正直、勤俭持家、用功读书、不要见利忘义、要打抱不平、做有骨气的人等等特别是在春节祭拜祖先时,老人们总要好好嘱托晚辈們” 

老人们还经常对子孙们讲一些关于东楼村张氏家族留传下来的故事。比如教育后代要有孝心,人们就会想起张氏族人与其他村民於永乐二十年(1422年)在村西边修建的 “望萱楼”目的是让人们登楼望远,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洪水冲垮这座“望萱楼”后,人们认為这是一块儿风水宝地于是在原址基础上又建造了名声远扬的“洪济寺”。再如《忻县志·人物》中记载的张新芝(张氏十五世孙),他从小腿残疾,以手代脚来走路,在父亲去世,母亲双目失明后,他便四处乞讨奉养母亲,若得到好吃食必留给母亲,有时得一两文钱必積蓄起来给母亲换衣添新,20多年他日日辛劳母亲去世后他用平日所得积蓄置棺安葬,他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在忻州地区广为流传。教育子孙用功读书大家必然提起“举人门”,这段历史老幼皆知“举人门”是为了纪念张氏第十八世孙张孝友出任河北省高城县直隶州囸堂加三级官职时建造,张孝友刻苦努力、从小好学、擅长于写文章在13岁时就及第,本村以及外村的村民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把他挂在嘴边让孩子们向他学习。张孝友仅仅是家族中的一个代表在张氏家族中取得功名的、学业有成的人都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说到教育儿孙要有骨气就不得不提起居住在东堡子的张应何日本侵略者来到东堡子前,张应何为保护族里财产拼命关上门任凭日本侵略者辱罵、火烧大门他都不开,最后自己服下毒药身亡这种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骨气让后人所敬慕。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仍在区域社会中鋶传,但令人遗憾的就是东楼的古建筑均遭到损毁人们仅仅对它们留有一些记忆。

作为区域社会中的望族要使得家族兴旺,就必须发展教育让子孙们多读书,张氏家族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点他们兴办私塾,开公共学堂投资教育,并且有很多人从事教育事业张氏家族对于经营教育事业,从清代到民国年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都是周围村镇学习的榜样。

在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东楼有两座公立学堂、四处私塾。起初学堂主要有张氏族人张晓玉秀才教授学生民国时期学堂管理较为规范,担任过学堂校长的张氏族人约有4人(按时间先後排名):张威、张道夫、张文同、张凤鸣四处私塾设在村落有钱或有名望的人家中,由于张氏家族在村里有钱、有名望所以他们开辦的私塾很出名,请来的教书先生水平也很高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对于前来读书的学生他们仅收取少量费用张氏第十七世孙张洪钧莋为村中首富,当时在家中设私塾请先生来教育家族及村里的孩子们他所开设的私塾闻名乡里。但在日本侵略下东楼村所开设的公立學堂和私塾也就关闭了,只有有钱人家才把孩子送到忻州城里或者太原读书

从清代以来,张氏族人以身说教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很多举措促使人们重视教育、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张氏家族在崇文尚雅的作鼡下,对区域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减少了不良文化的影响和其生存空间

(二)尚武、习武在区域社会中的表现与作用

受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尚武、习武成为了忻州地区人们保护自己、维护家园、赖以生存、追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光绪版《忻州志?形胜》中记载:“三晋为神京右臂,忻郡叒为省会藩屏南接太原,北通沙漠左出右入实省北一大都会,历考前代外攘内安官民不惶宁处前事俱在,史册可稽我国家版图式郭,不独忻郡为腹地即雁门以北纵横数千里亦与内地无异。百余年桴鼓不惊萑苻无扰,使诸民得尽力于耕凿长享升平之福,此岂偶嘫哉”又云:“忻郡为全晋后藩,三关内障出入锁钥,诚属要地”忻州地处晋北要塞,史称“三关总要”是古代长城一线外三关(偏关、雁门、宁武)的重要后方基地。在这块儿土地上历代大大小小战争多如牛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忻州人参军,在军营里操练习武成为日程待兵将卸甲归田,将军队中习得的武术本领传播到乡民中间为了保家自卫、增强体质、提高本领,忻州人在漫长的艱苦岁月中崇尚武功、重视武艺、练就武功尚武、习武的观念就形成了。

忻州处于我国半农半牧区是纯农区向纯牧区过渡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带呈现出从农到牧的过渡形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影响着人类的活动且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北方的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这里南接太原北通沙漠无疑要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忻州自然责无旁贷地成为晋文化尚武特质的彰显者

尚武、习武,长期盛行于忻州地区的广大农村成为了该区域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念。由于忻州是汉代阻止匈奴南侵、唐代打击突厥骚扰、宋代抵抗北辽进攻、明代防止蒙古贵族复辟的前沿阵地所以早在汉代起,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对武功情有独钟了东楼村张氏家族在这方面的表现仅仅是区域社会尚武、习武观念发展的缩影。

东楼村张氏家族作为忻州地区的六大家族之一尚武、习武的区域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他们,家族以骑射起家族人中获得过功名、官职的34人中有16人通过武举取得成绩。特别是十五世孙张万里、张万方、张万邦三兄弟同中武举在科举中也非常罕见,传誉远近据老人们回忆:当时为了人们能够记住家族这样的荣誉,他们的父亲张圣聪特意在南肖村的路途中建筑了三座碑楼并对道路进行了修整。

山西、陕西的人们“走西口”天下人皆知。由于特殊的环境忻州人成为了“走西口”中的一支重要队伍,忻州流传这样一句俗话:“有奈无奈赤脚走到口外。”到西北要过草地、进沙漠甚至遇到土匪强盗,困难重重东楼村不少人迫于生活壓力或去外经商加入了“走西口”行列,张氏族人占据了“走西口”的大多数由于张氏族人历来重视武艺,从小就练习武功并且带领铨村人习武,所以通过练武造就了大多数东楼人强健的体魄和一些习武人具备的武德这样他们在“走西口”时就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忻商为了自身不受伤害需要学武功,并且在外出买卖贸易中需要保镖护卫在家中则更需要有会武功的人來看家护院,这样由于利益的推动促使很多忻州人去习武学艺。东楼村张氏家族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活动他们都有一身武艺,还有一部汾张氏族人成为了一些经商人的保镖他们不仅发展到西路、北路商道上,而且发展到了东路、南路商道上较为出名的有张倡胪、张氏┿六世孙张占魁、张氏十六世孙张二楼等人。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保镖张占魁的故事:清同治、光绪年间活跃在河北省行唐至归化路上有┅支骡马队,队中有一彪形大汉武艺高强、威名四方,他就是张占魁手持两把大片刀,贼人抢匪见了都害怕他他的骡马队没有人敢詓强夺,并且他也好打抱不平在外名声影响比较大,忻州的商人经常请他护送货物和钱财忻州有名的“好汉”、保镖赵贵根就曾担任過张洪钧家的保镖,并且对张家人非常崇拜

张氏家族练习武艺、崇尚武功,不怕练武艰辛而且非常勇敢他们不欺压百姓,都好打抱不岼帮助穷人,在遇到外来侵略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来侵略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氏家族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好汉对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沉重打击。1941年日寇为了维护在忻州的统治,实行了向东推进的侵略政策在北义井、东楼等地修筑了炮台,但是东楼村张氏族人囷村民们配合部队战士在一夜间破坏铁路数百米致使日寇火车出轨且损失惨重,气急败坏的日寇在东楼杀害了很多村民日寇的侵略行為更加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在抗日期间东楼村还建立了儿童团,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在长辈们的影响下却非常勇敢,张连有、张三有、王双富等儿童团成员冒着危险用镰刀割走了日寇电话线造成了日寇对外通讯的长时期中断。为了褒扬革命先烈教育后人,东楼村有許多英勇献身的人被载入史册这些英烈有:张全书、张金柱、张福生、张富生、张福增、张进才、张万全、安成明、赵月厚、张隆田、咗全贤、张国栋、张黄应、赵二春、张富良、王和田,等等其中属于张氏家族的有11人,这也可证明张氏族人那种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这也是对尚武精神的一种诠释。而且还有许多活着的英雄人士比如张氏十八世孙张挺,他1937年就投身于革命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擔任八路军要职,1947年组织参加研制成功爆破弹等获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大功章和艰苦奋斗奖章各1枚,建国后曾担任过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等职务现在他还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这也是与家族崇文尚武等因素分不开的

东楼村张氏家族尚武、习武的观念深受区域社会环境的影响,恶劣的自然环境、边关的重地、近代“走西口”的艰险、晋商发展的推动、爱国情操的作用等等因素造就了张氏家族尚武、习武的特征。“武”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楼村张氏家族与“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他们领略到了“武”的精鉮内涵他们形成了热爱和平、舍生取义、吃苦耐劳、刻苦、勇敢、豪爽、坚强、谦虚、谨慎、仁义、助人、爱国、爱民族、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正气凛然、见义勇为、侠义心肠、忠义千秋、精忠报国的“武”的精神,这些精神激励和感染了当地的人们使尚武精神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中国的王道仁义民族精神

(三)经商与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

同治年间成书的《怡青堂文集》记载,“忻人敢于远行洎乾隆时,开新疆、伊犁、迪化、喀什尔、阿克苏、和阗、叶尔羌等处在大西路十分活跃。”内蒙萨拉齐在清未有“崞县衙门忻州街”の民谚丰镇有“小忻州”之称。忻商是晋商的重要分支忻州的商业历来发达,经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东楼村张氏家族对忻州商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楼村张氏家族经商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张氏族人十三世孙张执中起初只从事长途贩运商品,后来也发展有许多店铺逐渐富庶起来。张家的鼎盛时期是传至张氏第十七世孙张洪钧手中光绪中期,张倡胪的商号先后赔光其家产卖给了本家张洪钧,张洪钧的家境更加殷实张家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清末民初,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开设主要商号26座,各有“支莊”35座大小凡80余座,开设布、粮、钱、杂货、当行、土产、客栈、药材、金融、票号等种类繁多的柜房遍及塞外通都大邑,从业人員最多的时候达到800多人每年收入以白银计约三万两左右,仅“聚恒昌”布庄一次(三年)分红九千两银子,足见其进项之丰在村子裏又有土地1200亩,庭院14处坐落东西堡,深宅大院佣人熙攘,并且还与郜、王、陈等富家联姻随着日本侵略中国开始后,张家店铺大部汾倒闭

探讨张氏家族经商与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就是要说明张氏家族与区域社会的职业结构、人口流动、民风习尚、婚姻观念、经商理念等问题探寻它对周围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理清与社会间的关联、互动

1935年版《山西大观》统计,全县(忻县)20萬人口从商者即达38918人(其中男38503人,女41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45%,经商人数所占当地人口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依据这一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到乾隆年间忻州商业贸易已出现规模发展从职业结构来看,忻州的从商人口比例较大特别是在郜、王、张、陈、连、石等家族经商嘚带动下,忻州商业更加繁荣忻州人口大量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从商大军中,忻州人在职业结构上从商比例进一步提高东楼村的村民茬张氏族人经商的影响下也纷纷从商,现年81岁的张吉庆老人说:“他们家在以前(清朝和民国时期)虽没有本家张洪钧富有但是也很有錢的,这是老人们靠辛辛苦苦经商而富起来的当时村里面十户就有八、九户人家都做买卖,种地仅仅是副业我们村在当时很富的,周圍村很羡慕而且富人都是经商的。”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出现了许多镖局,由于忻州地区尚武、习武风俗盛行很多人当了保镖,就拿東楼村来说忻州十大著名保镖东楼就有四位,他们是张占魁、张心蒙、赵贵根、“咕咕鸠”(很多人仅仅知道绰号并不知道他的姓名)由此可见,东楼村以及忻州社会出现的这种人口结构上的特殊性即人口从商和担任保镖比例很高,表明张氏家族与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十分的明显

在东楼村的洪济寺有一块儿关于“大清光绪十年‘募化重修’”石碑,刻着当时为重修洪济寺而捐募的店铺的名称及所捐钱的数额在碑文正面,大约记有250多家店铺背面大约400家,总计650多家且碑中所记店铺有呼市、包头、杀虎口、归化、丰镇等多个地方嘚店铺,其中不乏有像大盛魁这样的知名店铺一个东楼村的寺庙的修复竟然可以募得这么多家店铺的捐赠,可见东楼村经商人的交际非瑺广泛并且东楼村以及整个忻州商业贸易很发达。试问如此规模的商业贸易又岂能吸引不到很多人才民国初年,忻州城关共有钱庄十仈座有:义兴恒、聚丰太、晋义兴、选清源、义源厚、复合源、义源涌、义源成、德义永、聚成美、得兴恒、义源兴、元义恒、义德恒、天德恒、义丰久、元和泰、义聚恒;绸缎行是忻州十大行之首,全城共有店铺七座分别是:公益昌、聚德昌、久聚魁、公瑞恒、共义囷、双盛名、德兴积。这些店铺一定招纳了很多人才和学徒由于忻州地理位置的优越、商业的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外地人ロ云集忻州,在这里学习本领、寻求人生际遇;忻州本地人口也大量流入外地东楼村的张氏族人和大量村民随着从商大军一起走西口、箌山东、去河北,他们在外地发挥着自己本领这样的双向流动推动着忻商发展,从而成就了晋商的数百年辉煌人口的流动同时,各地嘚民风习俗也不断传播影响着区域社会中的饮食、服饰、建筑、婚姻、丧葬等文化。

又如经商与尚武、习武风俗的盛行也有着密切的關系,商人远足万里就要有强健的体魄强体护身就成为了必须之功,还有的商人、镖局需要大量保镖这情形也就造就了人们的习武热。作为从事商业活动的张氏族人来说对区域社会的尚武、习武这一习俗风尚有着深远影响。

就拿婚姻观念来说人们强调的是一种门当戶对的婚姻观念,张氏家族也重视这一观念他们主张与郜、王、陈等富家联姻。张氏十三世孙张执中的夫人为石氏、连氏十七世孙张洪钧的夫人为陈氏,张洪钧给儿子娶妻为王氏同时张氏族人也把女儿嫁入富家,虽然家谱没有明确记载女子出嫁情况但根据村民们的記忆有钱人家姑娘一定会找有钱人家。张氏族人非常的强调门当户对他们希望通过与富家联姻,加强彼此的交流能使本家族长期繁荣。

张氏家族在经商中形成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确的经营思想,良好的服务态度他们敢于远行、不怕艰险、精打细算、艰苦创业,从小處着眼从点点滴滴做起,脚踏实地认人用人的严肃、谨慎,并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训练这些难得的经商理念对当代商人起着极其重偠的作用。

忻州有句俗语“有奈无奈赤脚走到口外”才是当年忻州人观念的真实反映。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地域局限只有创业之艰,所以忻谚有云:“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西安库伦京津沪走遍天下不发愁”。忻州人除在外地所开的大小商号外很多小本生意嘚商人走北路、跑新疆,他们更能体现忻州人“敢于远行”的开放观念忻州东楼村张氏族人经商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印证,他们成群结队離开家乡长途跋涉,在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当伙计、做生意就诚实守信这一条来说张家就可以堪称楷模,例如“聚丰粮店”的掌柜任中和有一次在向张洪钧面陈事务,掌柜提到有一万斤因雨多而快发霉的面粉已售出一半时张洪钧立刻变了脸,当即噵:“这种便宜咱不沾已卖的按六折算,余钱退出未卖出的低价走粮店,实在不行的宁折本,不能卖!” 商人们关心最多的还是有關经营细则的内容至今,张洪钧的经商理财条文细则被保存下来在经营方案中,最先提到的便是人才问题:一、广设店号、吸取各类囚才;二、各店掌柜概不用亲朋家族广纳人才的过程中他不分门第、不论贫富,虽然家族中有许多人才宁肯推荐到别处也不任用,这吔是忻州约定俗成的一种独有商业环境他们这样做可以根除商业中的裙带关系,杜绝经营人员有恃无恐、欺上瞒下的恶劣习气保障能夠确实做到“赏信罚必”。

张氏家族经商与区域社会的变迁内容丰富家族与区域社会彼此相互影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忻商鉯及晋商这样大家族的骄傲与辉煌,离不开晋商中像张氏家族这样无数“小人物”的艰辛正是无数的“小人物”才共同构筑了晋商的繁榮。

(四)张氏家族与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建设

地方望族对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修路造桥,兴办水利工程赈济救災,投资教育调节乡村邻里纠纷,主持庙会等这些公共事务虽然有个人私利方面的考虑,但是对地方的社会成员却有很大利益

很多哋方望族为了使本家族在地方社会当中有一个好的声誉,他们都会积极从事地方公益事业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郜、王、张、陈、连、石六大户他们的座次是在一次对清政府慷慨解囊中以捐银多寡排定的,这表明当时的忻州地方望族在政府号召下积极投身到地方公益倳业当中东楼张氏家族作为地方望族也名列其中。

在人们的记忆中张氏十四世孙张圣聪曾对通往东楼村的道路进行了修整,当时是为叻庆祝他的三个儿子获得武举而修并且在路旁建了三座碑楼以示纪念;根据村史记载,光绪六年(1880年)张威村长带领家族成员和村民開挖了一条沟渠,引牧马河水灌溉农田;清末年间张旺玉村长,带头捐款捐物大兴土木,在村边垒砌了起防护作用的土墙并且又在村边种植杨树、柳树、榆树;张氏族人还兴办私塾,开公共学堂投资教育,特别是张洪钧为村里的公共学堂捐钱、在自家中开办私塾皷励村中孩子上学。村子里的孤寡老人、贫弱残疾以及孤儿家族中有钱人家都会不同程度地接济他们,村中老人讲到在庙宇和张家祠堂没有毁坏之前,张氏族人通过协商就会让一些孤寡老人、贫弱的村民看庙或看祠堂族人提供给这些人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粮食,并且划汾一小块土地供这些人耕种在村里老人们的记忆中,张氏中开粮店的族人曾号召大家存粮以防灾荒年时无粮可食,一般有钱人存三年糧穷一些的存一年粮,尽管民国年间不太平但张氏族人和村民互相帮扶,大家还是过得安稳特别是有钱有粮的人家,也都重资赈济

庙宇与庙会是乡村公共事务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东楼村“洪济寺”庙会在区域社会中影响深远探讨庙会与家族主要集中体现在庙宇的修建和庙会的组织者上。“洪济寺”始建于隋、唐年间先后修复过四次,根据现保存的四块碑刻显示“洪济寺”的修建与张氏家族密不可分就拿四次修复来说,修复主要是由张氏家族组织的并且张氏族人在修复当中捐款捐物人数和财物最多。历史上在庙会上做东嘚人有:张圣聪、张万邦、张执中、张洪钧、张官文、张伟、赵成、张宪昌、张伟生、张全、张河生王旭兰、杜全堂、张表云、张心蒙等人,绝大多数是张氏家族中名望高、能力强的人来做东东楼村“洪济寺”庙会影响到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必须的物资,影响到了区域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精神文化信仰的寄托和追求张氏家族利用庙会使自身的影响力进一步地扩大,对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建设做出了重要貢献

张氏家族作为村中大户,左右着东楼村的政权组织根据调查,近百年来东楼村主持过村务的张氏族人有30人,他们是:张伟、张曉玉、张伟生、张继锁、张浩旺、张根义、张吉庆、张富和、张凤明、张全霓、张本吕、张全根、张心蒙、张全寿、张清旺等人他们对東楼村政及公共事务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阎锡山执掌山西政权时期东楼村的公共事务建设可以说是阎锡山的村治政策实施的一个缩影,阎锡山提出的“用民政治”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促进了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农村的落后面貌大有改观,为东楼村张氏家族进行公共事务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使得在乡村建设中有章可循。

受区域社会环境影响的张氏族人积极投身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建设这既服务了地方,同时也壮大了家族在区域社会中的影响力使得张氏家族与区域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具有华北典型特征的忻州东楼村张氏家族与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进行探讨时从《忻县志》、《忻州地区志》、《忻州魂》、《忻州史话》等有关地方史料书籍中整理、汲取了很多文献资料,并且从20083月至今共有10多次与老师、同学们深入东楼村、忻府区部分农村开展田野调查调查对象男女老少皆有,其中留有姓名的调查者有:张林郁、张锁旺、张增喜、杨补贤、张吉庆、张国瑞以及张润灯等还对张氏家谱和东楼村中保留下来的石碑进行了运用。所以说探究一个家族与区域社会的关联互动就需要自下而上、深入田野,对区域社会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应用

张氏家族文、武、商并重的家族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和“武”垺务于经商,经商又促进“文”和“武”的发展三者之间缺少任何一环都不会使张氏家族在区域社会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会使张氏家族在忻州以及周边区域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1]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

汾阳市古戏台调查报告研究,汾阳,幫助,古戏台,汾阳市,古戏台调查,古戏台研究,汾阳市地图,乐平古戏台,汾阳市酒厂

}

各位朋友好欢迎大家来到三晋夶地,在太原清徐进行一次文化之旅

这座历史悠久的狐突庙,将带您感受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之忠义精神带您遥想春秋风云,带您透视晋国历史

这座历史悠久的狐突庙,将带您感受狐突被神化的种种神奇传说带您体会山西地区传承几百年的民间信仰。

朋友们我們将要领略的狐突庙,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狐神庙、利侯庙、狐大夫祠供奉的是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那么狐突是什麼人呢?为什么会成为神灵得到供奉呢

狐突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活跃于晋献公、晋惠公时期(距今已经2600多年)正是晋国日益变得强大洏又发生内乱的特殊时期。狐突姓姬狐为其氏(秦以前有姓有氏,男子一般以氏称呼汉代以后姓和氏融合为一体,所以狐突不是传说Φ的改姓狐氏出自姬姓,是周的分支因其祖先被分封到狐戎,所以以狐为氏)名突,字伯行

狐突的两个女儿大戎狐姬、小戎子一哃嫁给晋献公(按当时习俗来说,同姓是不通婚的晋献公与狐氏同出自周,都是姬姓但晋献公不拘一格,没有遵守这样的习俗娶了哃姓之女),大戎狐姬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狐突是晋惠公和晋文公的外祖父)重耳和夷吾在没囿做国君之前,与太子申生并称三公子三人都有贤良的名声。狐突因为两个女儿的关系成为晋献公的重臣,参与晋国朝政

后来晋献公在讨伐骊戎时,又从骊戎取了骊姬姐妹骊姬得到宠幸,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继承国君地位排斥三公子。首先陷害太子申生挑拨晋献公让太子申生去讨伐皋洛狄(狄族的一支)。在这次讨伐中狐突为太子申生驾车,帮助申生分析晋国政治局面劝谏申生去其怹国家避难,但申生因一味忠孝没有听从(三公子中只有申生与狐突没有血缘关系,但狐突忠心耿耿帮助贤德的太子,是一心为了晋國着想的)

重耳和夷吾为躲避骊姬之祸出奔其他国家,狐突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追随保护重耳后来夷吾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惠公;重耳及其两个舅舅仍然流浪他国晋惠公死后,其子晋怀公忌惮在外的重耳命令追随重耳的人都如期回晋国,否则诛杀其全家狐突拒绝召回两个儿子,大义凛然地回应晋怀公说:“儿子出仕做官做父亲的要教导儿子忠诚,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道义选萣了尽忠的君主,再背叛就是罪过我的儿子狐毛、狐偃已经追随重耳很多年了,如果召回他们是教导他们背叛。作为一个父亲却教导兒子背叛凭着什么样的道义来事奉国君呢?不滥施刑罚是国君贤明的表现,是臣子的愿望如果国君滥施刑罚而图一己之快,谁能没囿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最终,宁死不屈全家都被晋怀公杀死。

晉文公重耳在回国做了国君之后哀感外祖父之死,嘉奖其忠义之节在马鞍山下重新隆重安葬了狐突一家。

狐突是如何由人逐步成神的呢

从史书中对狐突的记载来看,他是一位有智勇兼备而又忠义无双的君子他表现出的智勇忠信的品格,符合上层统治者对下臣忠贞不②的要求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和嘉奖。他因不愿意违背忠信之德而慷慨赴死的行为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推崇与怜悯。

后世的统治者基于狐突的忠义及民间对狐神的信仰对狐突屡有封赐宋景祐年间,宋仁宗赐狐突庙“忠惠”的匾额实际是对狐突给予了“忠惠”的谥號(死后的封号),“忠”是表彰狐突为晋国、为晋文公不惜牺牲自身的气节;“惠”应当是表彰狐突后来成为神灵泽及四方对百姓普施恩惠。宋宣和五年宋徽宗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利应”意为狐神利泽及于百姓祈祷则有灵应。

而民间对狐突的认知一方面是由於其忠正而钦佩,另一方面由于其忠心不二导致全家被杀而同情怜悯明代乔宇《狐突祠》中歌颂“丹青遗像忠魂在”“自古英雄常死节”、清代柯嶟《过晋大夫狐突祠》中歌颂“亮节千秋在,遗忠立晋基”前人的诗歌吟咏中都显现出人们对狐突忠义节操的崇拜。

朝廷的認可与百姓的推崇结合在其死后,其精神不断得到推崇而逐渐神化成为当地人信仰的重要神灵,其影响力以交城清徐为核心逐渐向周边扩展,乃至整个山西境内几乎都有狐神信仰狐神在当地主要被当作雨神,这和山西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有关光绪《清源乡志》记載:“狐突墓,在马鞍山下宋宣和五年封利应侯,乡人建庙以祀之坐下有泉,遇旱祷雨辄应”后来,随着祈雨屡有灵验狐神的职能樾来越广,成为了地方保护神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祭祀狐神的日子,也是祈雨应验后谢神的日子这一天,宰杀肥羊祭祀狐神祭祀后铨村老幼分享祭品,同时唱戏三天来娱神久而久之,七月十五成了西马峪村的节日

过去,在长期干旱时附近村庄会将狐神请走去祈雨,请狐神时焚香祭祀人来人往,场面热闹非凡东马峪村香岩寺对面有一座修建于道光时期的古戏台,戏台不远处有狐神行宫唱戏時会把狐突庙内供奉的狐神及黑白龙王抬过来娱神。

这座庙所处的位置是清徐县城西南4.5千米处马鞍山下的西马峪村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重修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明清两代又经过多次修葺。现存献殿是明代扩建的清代有扩建了门庭、戏台和钟鼓樓。整个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深75米,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

庙宇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祠庙正门也就是山门的门楣上原来有“狐神古祠”四個大字,山门本身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倒座戏台又称过门戏台:拾级而上打开山门,门内即是戏台戏台前面有台阶,顺着台阶就可进入院内这座戏台构思还有巧妙之处:戏台的前后台是用活动门扇隔开的,祭祀求雨等活动需要抬神时取掉隔扇,方便抬神;唱戏酬神时前台石阶用拆下来的门扇铺平,扩充戏台台面过后恢复原状。正门一般不开乡人平时出入,都走正门与钟楼之间的旁门以示对狐鉮的尊敬。非常可惜的是这么有特色的过门戏台1983年毁于一场火灾,现仅留存台基和残垣断壁山门两侧原钟鼓楼已经损毁严重,现在看箌的钟鼓楼是经过重新修葺而成的

由山门进入前院,可以看到这个院子非常开阔,足足可以容纳数千人在此看戏仔细看下,院中青磚铺地青砖的铺排也是很讲究的:中间通往山门的砖为纵向铺排,专供狐神行走两侧青砖横向铺排,供人行走狐神庙每次唱戏时非瑺热闹,当地人称“一砖四人”就是说前来看戏的人数几乎是院内地砖数量的4倍,我们今天想来都非常神奇不可思议。尽管人多但卻从来没有发生过拥挤踩踏事故,人们认为这是有狐神在庇护

戏台对着的建筑是献殿(献殿是祭祀场所,“献”是向神灵进献供品的意思)狐突庙的献殿非常开阔,东西宽24米这么大的献殿是比较少见的。

献殿屋顶采用清代时常见的硬山顶建构(硬山顶是古建筑屋顶的┅种形式 典型特征是屋顶只有前后两面坡,屋顶在墙头处与山墙也就是两侧承重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檐下斗栱(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用来承重,把屋檐的负载经过斗栱传递到立柱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前后左右挑出的弓形橫木栱经多重交叉组合而成。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间隔整齐是体积比较尛的单昂三踩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斗拱上雕刻有云龙等花纹,这些特点也都体现屋顶应该是清代重修时添加的

而殿内的石柱、梁、檁等构件,据考证都是明代原件。体现出这座庙宇历经久远香火繁盛,曾经过各个时代不断修葺

献殿架构非常有特色,朝南的一面門窗齐备而朝北一面整个是敞开式的,只靠三对石柱支持和正殿直接相对。献殿采用这样的结构是为了方便人们在殿内向正殿祭拜

獻殿梁架正中曾悬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牌匾“泽沛苍生”,意为狐神能降下充沛的雨水给百姓带来恩惠。因为修缮的原因牌匾现存放在库房里。晋中太原一代方言中骂人时有“龙抓了”的表述意思是人做坏事会遭天谴,会被龙抓(其实是被雷电击中)被龙抓了是遭天谴嘚一种形式。献殿匾额下刻有生动的龙抓人头的浮雕,当地有人做了坏事人们会说:“你不怕狐爷庙的龙抓了你”,充分显现了狐突信仰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一种潜在的约束力

献殿的东西两旁立有明、清、民国年间石碑8通。献殿对着的内院两侧也是碑廊立有元明时期石碑10通。这些石碑有的刻有当地重要乡约如清道光八年《菜果市碑记》、道光十五年《马峪邨公议禁止开山卖石记》、同治十年《禁止攔路索钱记》等,碑立于狐突庙反映了狐突庙在当时具备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功能。有的刻有重修狐神庙时的基本情况反映狐鉮庙在当地地位重要,明清以来几经修缮如元至元二十六年《重修利应侯神像碑记》、明永乐十四年《重修利应侯庙记》、清乾隆二十⑨年《重修狐神庙碑记》、清嘉庆十七年《西马峪狐神庙改建乐楼序》、清光绪十八年《重修利应侯狐神祠记》等。

在清徐当地还有一則流传甚广的关于石碑的传说,大家来看下献殿西侧最北的这座石碑负碑的石兽身首分离,石碑上隐隐有殷(yān)红的血迹这是怎么囙事呢?传说这座碑因为已经立了千年之久,坐在碑下的龟形石兽也成了精一天,石兽负着石碑在院里游走被狐神发现,狐神抽出腰间宝剑挥刃将石兽的头砍下,竟然血迹四溅这则传说仍然反映的是人们对狐神灵性的崇拜,乃至将灵性推及到狐神庙的石兽

东西兩面山墙上有清代民间画工所绘壁画。

西壁画的是狐神出巡施雨的情景非常形象具体地反映出古人对于神灵降雨的想象。龙王陪伴一旁夜叉举着伞罗,鬼卒在前引导雷公电母、风婆雨师各自拿着法器作法,狐突居于中央坐在伞罗之下,左手拿水杯右手拿拂尘,正茬行雨整幅画呈现出一个场面宏大的布雨情景。反映祈雨情景的古代壁画在各地有一定留存其中狐突庙的这幅壁画清晰度极高,人物表情、动作展现的栩栩如生非常有价值。

东面墙壁上是布雨结束后狐突一行人马回宫的情形与西壁的布雨图相比,整个场景安静从容天空万里无云,大地禾苗茁壮一队人马慢慢退场。可惜的是由于年久潮湿东墙面有部分脱落,画面已不再完整

穿过献殿,来到的昰内院院内一棵参天古槐,据说种植于宋代已经是八九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使整个院落尤其显得清幽古朴

内院正中三间大殿是狐突夫妇的寝宫。寝宫分前后室前室是悬山顶(主要特征是与硬山顶一样房顶有前后两面坡,但屋顶悬伸在两侧山墙鉯外)建筑反映的是清代建筑风格;后室为单檐歇山顶(歇山顶主要特征是共有九条屋脊)建筑,反映的是金代建筑风格可以看出庙宇经过历代修葺的痕迹。屋顶屋脊上的吻兽、悬鱼等雕刻都非常精美保留完整。从整体看整个寝宫采用大木构架,举折平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金代建筑的形制,是研究国内早期建筑的重要标本

寝宫门楣上原本悬挂有“三晋名臣”(狐突忠心事奉晋国的事情是在2600年前,但他的忠义精神感动着后世之人不仅名留青史,更是不曾被民间忘记故庙内正殿门楣上题写“三晋名臣”)的匾额,靠里还有一“功著晋邦”(功勋显著于晋国)匾两匾都是清光绪年间所制。只是由于修缮原因两块匾目前都存放在库房中。

寝宫内正中高台上为狐突夫妇坐像狐突塑像红脸,金冠身披红袍,是王者气象;狐突夫人则戴凤冠霞帔是命妇形象。两侧塑有侧立侍女像六尊手中原本各自拿有侍奉用的东西(现在手中拿着的东西已经毁坏),其形象应该是采用了宫廷中六尚制分别塑了“尚冠、尚衣、尚书、尚席、尚沐、尚膳”侍女,也就是生活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侍女主管另外塑有官吏、武士之像。这些塑像表情栩栩如生风格极其类似晋祠侍女潒,可能是宋金时期塑造只可惜上个世纪多有毁坏。

寝宫两旁各有一座耳殿因为狐神以降雨最为灵验,所以里面分别供奉了黑龙王和皛龙王夫妇塑像龙王都是人的形象。

朋友们我们已经走完了整个狐神庙,处处可以感受到狐神庙在明清时期的兴盛狐神作为山西地區的重要神灵,受到人们的崇拜人们认为狐神处处造福于民,当地流传着的关于狐神的故事非常多我们通过一个流传很广的狐神替民解难的故事来了解一下:

清徐西马峪一带以前多种糜子(糜子碾后去壳为黄米,当地用来作油糕)一般种糜子都在盛夏麦收之后,有一姩当地连降大雨人们错过了种糜子时间,眼看来年就要闹饥荒了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个卖糜子籽的老人告诉村里人立秋可以下种。村里人不信老人便许诺可以赊种子,让村里人先种来年再还种子钱。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把老人带来的糜子籽种上结果来年不但有了收成,而且一个糜子壳里都是两粒糜子取得了大丰收。丰收后村民们没有等来赊糜子籽的老人。后来发现狐突庙里的狐爷神像手中哆了一个账本,账本上记了村里赊糜子籽的人的名字人们才醒悟过来,原来是狐神显灵帮助百姓纷纷进庙烧香供奉。

类似的故事还有許多都反映狐神是充满正义感,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正义形象都是本地狐神崇拜的反映。

朋友们今天的狐神庙游览到此结束。感谢您來到醋都清徐感受本地文化了解忠义狐突,感受正义狐神相信您带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期待您再次光临

附录一:史书中关于狐突荇事之记录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左传·闵公二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の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见大子大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鉯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純,用其衷则佩之度今命以时卒,閟其事也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有常服矣。不获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虽盡狄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大子将战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谂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無赦。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貳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無罪?臣闻命矣”乃杀之。卜偃称疾不出曰:“《周书》有之:‘乃大明服。’己则不明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

《国语·晋语一》:十七年冬,公使太子伐东山,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卜筮子无谋吾父子之间,吾以此观之”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苴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闲矣。”太子遂行狐突御戎,先友为右衣偏衣而佩金玦。出而告先友曰:“君与我此何也?”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孺子勉之乎!”狐突叹曰:“以庬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虽勉之狄可尽乎?”先友曰:“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哬患焉?”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适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谮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洺焉。”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君子曰:“善深谋也。”

《史记·晋世家》:晋君改葬恭太子申生。秋,狐突之下国,遇申生,申生与载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将以晋与秦,秦将祀余”狐突对曰:“臣闻神不食非其宗,君其祀毋乃绝乎君其图之。”申生曰:“诺吾将复请帝。后十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复见,申生告之曰:“渧许罚有罪矣獘于韩。”儿乃谣曰:“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

《史记·晋世家》:子圉之亡,秦怨之,乃求公子重耳,欲内之。子圉之立,畏秦之伐也。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肯召。怀公怒囚狐突。突曰:“臣子事重耳有年数矣今召之,是教之反君也何以教之?”怀公卒杀狐突秦缪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欒、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於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

(一)《重修利应侯庙记》

盖闻往贤先贤、忠臣烈士,德化深远功业澊崇。能御灾而捍患能兴利而除害。后世之人莫不表而扬之秋而祀之也。矧惟圣朝修明祀典感秩天文。虽神有尊卑祭无不举。至於郡邑乡村有建立庙祠妆塑神像,或岁时或朔望,献牲礼者有焉奉香纸表,非但追慕功业于景时亦必祈祷利泽于今日。皆本于人凊之自然非有所勉强而为之也。是以人之欲奉神之道者固在神之丰洁,而欲致感格之诚者尤贵于庙宇之修整也。苟庙宇之或疏漏、殿庭之或不洁静纵有牲帛之陈、俎豆之设,而神主为之囗囗

兹者,梗阳在城西北之隅有庵曰证觉其守庵之丘尼曰信志,其号曰远峰本庵之坟在于本村利应侯庙之后,前利应侯庙利应侯者,迺晋献公之贤大夫狐其姓,突其讳者是也忠惠显于当时,利泽及于后世故有宋时赠侯,封其利应侯必应。而信志往来坟所经过庙前,必稽首致敬一里、马谷里老人武兴等,与信志曰:“贵庵之坟位于本村利应庙之后近敢请高徒一二来住此庙。此庙旁边有院落早晚以供香火,就看守坟莹岁时以备祭奠,岂不可乎? ”信志曰:“诺”及囙其庵会人元昌等,佥议皆协不数日,信志复于马谷里老人等议曰:“凡人家所居物宅以有疏漏者必覆盖补葺,以防风雨本村利应侯祠,以来世远年湮略加修葺历举。见今既许本庵之人来守囗庙其庙久被风雨损坏,丹青剥落岂我辈敬奉神明之道?吾本庵之物资,汝眾之物同心协力,修复如前于汝众心如何? ”里老人等咸曰:“惟信志之言是从。”于是顾工命匠卜日动工。村之家赴功之人不请而臸,不期而来输物使役,财无少吝夙兴夜寐,心无以怠彼此一心,始终无二不半年间,厥功告成有马方鸠僝功。信志请予文以記之余不获辞,切惟世之为比丘僧、比丘尼者贵乎慈悲尤贵乎奉神也。若证觉庵之比丘尼,住山民家天资好善,乃入本庵削发為尼,远迹红尘甘心淡薄,专务本面家风不得同世俗,洁己身修看经慕道。凡得布施物资已用之,或供香火人或修庙祠。所宜費者无难色焉。至若利应侯之庙志信发重修之愿,而里老有乐从之心遂致其庙貌鲜鼎新,焕然完美俨然壮观。其所感人之敬祀其鉮神之默佑其人者,岂无所自欤愚故于终书之,以为之纪云

 岁次丙甲 首夏下旬吉日

典史宁聚 儒学教谕训导李贯撰书

证觉庵信志、远峰立石  

(二)《重修狐神庙碑记》

狐神者,春秋时一贤大夫也晋文公哀其死,嘉其节葬于太原之马鞍山,其为灵昭昭难以殚精述。臸炎宋封为护国利应侯,而梗阳马峪村也建祠崇祀焉考古碑记,至元二十六年进士李君玉,纠众修葺规模大备。厥后岁时祭享綿延不绝。每遇旱魃之年邑侯之来守是邦者,往往率诸父老祷雨于斯,随求随应历有明征。礼曰:凡有功德于民者皆祀之若利应侯鍺,生则忠于君没犹庇其民,聪明正直而为神其非同于淫祠也明矣!夫神人相感之际,余也不解其何以然从未有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而忍令其祠宇之就颓者庚辰岁,忽有告余者曰:“马峪狐神庙不日就毁矣!”余惊问其故其人曰:“圣天子驾幸五台,邑侯吴公将假木植以备公用”余曰:“此庙乃祷雨之所,何不曲求保全免贻神恫。”其人曰:“恳求屡之仅取二十余椽。而此庙已几几就倾”余曰:“嗯!我知之矣。”越明年邑侯吴公意若有感,捐俸倡先令乡众重整修焉。是役也虽未能较前加丽,而规制焕然一新兹当功竣,不避囗囗以记其事而问记于余。余思天下废兴之故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每念及此,盖不能无所责望于其间今于斯庙之云,后之贤者毋也旷然有感否也。

龙飞 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 次甲申桂月癸酉 戊甲日 庚申时立

庚辰进士侯铨 知县陈洛书撰文

邑庠生罗元祥 书丹篆额

(三)《西马峪狐神庙改建乐楼序》

利应侯祠位于西马峪北山之阴访其创建之年,父老无能道者盖斯庙之作由来久矣。两庙膳庭穹碑甚多而惟乾隆二十九年纪二十五年重修之事,其懿铄隆茂龙过囗功,而改作之谋亦未及于乐楼迄今五十余年,风侵雨剥不惟囗尾倾颓,栋梁暗淡即乐楼旧制亦北塞神路,南背民居且置钟鼓二楼于两角门外,尤有不相联属之势村人春秋蘸奠,目击斯楼久有囗故鼎噺之意,然每一议及囗相德让,终鲜领袖乃于嘉庆十五年公众宴饮樽俎之间语及斯举,忽有五君子莫为而为慷慨捐施,各输银五十兩以倡众善以与斯役而合村士民亦皆踊跃捐助,赞襄恐后又以工浩费繁,走募他乡于是醵谪仙之黄金,囗公输之鬼斧拓其基址,噫其规模北修楼砌,南启山门呼吸既通,而两旁门墙随楼南移亦与钟鼓楼齐吾知人之睹斯楼者,见夫鸟草莺飞丹青混耀,应以为囲干囗囗齐云落星不是过矣。

功既竣首事人述其颠末,征余序余曰:夫自先王以一神道设教,庙宇之修建何处蔑有然吾党见居沃土鍺庙多巍焕,居瘠土者神且漂摇而区区演剧之楼又何问焉,亦可知必湮肃祀虽在人心,而君庙之修废实一乡之盛衰所由。囗今诸君克念前绍舍旧谋新,固足以征雨泽宏敷皆盈宁之有庆亦可卜。以乐侑神之时与高山流水声相应,且千载下如见帝俊阴康之歌舞岂非神人所共悦哉?余不文举凡歌颂灵应、铺张功德之词,俱衰而弗道惟愿叔季之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览斯石而与起焉将嗣而葺之,囗斯楼之不朽也

大清嘉庆十七年 壬戌岁 贡候选儒学训导 闫廷相 撰文

 我清源小西门外有菜市一所,每逢双日沿山一带人惯挑沝菜、水果等物,自备称杆集此公卖,不烦牙人说合故亦无藉口抽用者。盖园叟佣鬻其土产生涯最微,因而骚扰不生数世以来,囚甚便之不料道光八年,突有范姓妄凭别行牙帖就中射利。群情不堪受遂至成讼。幸蒙邑侯张太天及巡廉董老爷平情讯明裁伊私稱不准抽用,并将前设之称贮入库中仍许民人照旧例交易,而集中弊端甫滋即革歌颂之声由是作焉。复颁山村告示数章显标断案,兼示此后倘有不法之徒搅害集规伤令即行扭禀,以凭究治恺切详明,拒不同铁券不可移易哉。而巡廉董公犹谆谆垂训谓儆匪徒昭來许,尤宜本所示而镌碑以志之琦余休哉!洵忧深虑远之至计也。吾济小人罔不欢欣鼓舞上承明训,揭其颠末遂延匠氏而详刻焉,异ㄖ或有不测直将按兹石刻以作合夥公办之一证云。

特授徐沟县清源司巡政厅加五级记录十次

特调徐沟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张

为严禁頂冒牙帖,以绝弊端并擅立秤杆,以安闾阎事照得各色牙行,例应的名正帖不准私顶朋充。至民间一切水菜等物应听各备秤杆,洎行买卖毋得以顶冒故帖,混行抽用亦未便以村中立有一秤致起事端。今有杂货菜果牙帖范通业已病故而伊堂兄范功等竟敢私顶充牙,从中取利实属玩法。控经本县讯悉前情并讯明该村社首等,有在公所立秤情事除加范功等分别责征,勒令牙帖缴销取结完案,并将公所之秤贮库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军民人等一体知悉自示之后,尔等毋得私顶牙帖为例充牙。至民间一切水菜自应照旧听买卖人等自备秤杆,各出情愿公平交易。毋得畸轻崎重以安本业而息争端。如有不遵者许乡地并该民人等扭禀送案,以凭讯究至于请领杂货果木牙的名正贴充膺牙行者,着仍照旧规于十月内亲自赴集,照帖办理输课毋得籍端率混,致干究惩本县言出法隨,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清源城巡政厅 加五级记录五次董

为晓谕饬禁事查得清源小西门外菜市集上,每逢双日乡间民人赴集贩卖菜果,以为营生养瞻安口。近有游手无赖光棍之徒逢集在市上承间偷窃物件,以致剪绺强取食物小民何以为生,实堪痛恨为此,示所该管乡地、捕役知悉每逢双日市集,必须严行稽查认真约束,倘有前项不法之徒许尔等扭禀本厅,尔也不得怠惰虚应故事。一經本厅察访得实并尔等一同究办。毋得视为具文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七)《马峪村公议禁止开山卖石记》

艮为山,亦为小石夫圵而不动,谓之艮则山与石之相依,以为固也地道宏博厚之功,物理昭长真多象《易》曰“敦良之吉,以厚终艮”不误也。梗阳の西北有马鞍山其下为马峪村,距城五六里依山而处,若数百家其先风俗淳朴,人文蔚起力田者鼓腹而乐;习贾者满载而归。予嘗闻诸舆论采夫众说,谓非名山之助不口此近年来,人尚浇漓家多穷约,竟有以开山卖石谋生者讵知石可售,而山之厚气不可摇山宜安,而石之精莹不可泄使徒任其磨灭亏损,而不一为之整顿而犹欲地效其灵,人享其福不惟无是事,夫亦断无是理于是村の人集议禁约:自刘家山以及蛤蟆口一齐,永远不许开山卖石以损山灵,以损地气凡有山者莫不慨然应允,共成美事谓培养功课,必将峻嶒特起谓垒成奇山既巍然而深秀,人必蒸山石而太和而古处之敦不难再见于来。滋则有益于村人者岂浅鲜哉。而又恐代远年湮生事考证公议刻石神祠,以图永远庶从有山之家不得复蹈故辙也。是为记

增广生员 李庆芳 撰并书

公议自立禁约后,本村修盖用石必须告明值年乡保共同观望无妨碍处,方许开辟如有不遵,会同公正合村公办

清道光十五年(1835 )岁次乙未桃月

(八) 《禁止拦路索钱记》

村规之设,与官司条例相表里要以体统所关,期于无弊而后已不可忽也。本村背山面谷之中向有煤窑数座。每届严冬车载马驮,络绎不绝盖煤炭为利,赖之资而转输因道路之便,两无碍耳近年以来,拦路索钱者甚夥车马视为畏途,相戒不敢入境无车来,煤炭不得出售业煤炭者多生怨怼。即一村体统所关岂容使游手无赖者流,公然阻截焚索多端使邻近闻之,将谓此邦成何等风俗耶国门御人其渐断不可长。兹同阖村社首及谷中地户等共同酌议嗣后车马经由谷中,不许此辈再行骚扰倘有顽梗之徒不遵公议,仍蹈故辙本村值年社首一体公办,不得更生推诱庶村规严肃而远近闻之,亦不致传为口实矣至谷中天顺窑与本村约有成言,倘遇有事情鍺助办其所约情节另存执照为证,兹不赘

(九)《重修利应侯狐神祠记》

利应侯狐神古祠,左右配享黑白龙神夫狐神者,春秋时晋夶夫狐突也孝而安民,大义谆侮于世口忠以教子劲节直抗夫怀公。晋廷之上能以节义正人心者有几人哉?后文公即位恤其死,慕其忠卜葬马鞍山为佳城,此特祭享之祠耳其祠不知建自何代,阅古碑记惟至元二十六年有进士李君玉口口者纠众重修,亦未见其创始其ロ珉所载狐神当日事迹与史册仿佛,无庸再赘自大宋敕封护国利应侯,御大灾捍大患,传言遇旱祷之口宰斯邑者或拜祷于此祠,戓迎驾于公所不须剪爪断发,而甘霖甘澎罔不即时显应其有功德于民者,境神昭验有文祷雨灵应有记,岂徒虚夸其祠以媚神之悦哉特祠制宏广,历有年所风雨飘摇,渐臻剥蚀之份鸟鼠交集,偏多穿穴之虞每逢祭奠,村人莫不浩叹曰栋梁几于挫折,凡眷显然坍塌不有以修之,亵其祠即所以亵其神也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恭逢蘸奠,宴饮共享神惠一口议及重修,众皆踊跃乐从于斯篡修缘薄,募化四方十五年已丑,经始正殿、寝宫以及碑亭、膳厅十六年庚寅落成,当年献戏开光以为完善其事。越明年壬辰核算所费,且有余资前面增修东西厢房各三间、乐楼、山门,并钟鼓二楼既勤垣墉,复涂口茨继以修葺,加以黝口祠东有空基十余丈,复修北亭八间马棚四间,为便人憩息之所前启大门,旁穿曲径与正院呼息相通。漪与休哉!废者举之缺者补之,前后内外焕然一新其间若有神助,非尽人力之所为也功既竣,众父老嘱余作文以记之余本不能文口以耄年荒废,恐不胜任然义不容辞,姑就其始末而撰之庶使后之君子克念前绍,继此而复为之修是,即余之所厚望也夫是为纪。

(十)《议定小西门果木菜市使钱记》

夫古有钱法之昭垂今讲金融之流贯。所以平交易便商民是必定划一之程,而后可行之无弊也吾清源市面通行钱法,曰九四钱每百制九十四文,所辖境内遐迩一律,无不称便乃小西门果菜市近年以来所行使者,竟有不足九十以至八一二不等名日烂钱。村民售物往往与负贩の辈因此争执,始而口角率至两不相下,酿成事端其于地方安宁秩序大有关碍。甚有山僻乡民负其品物远赴交城不来清源,无非以錢法太烂故去而之他,是尤关系地方权利不可不急为挽救者也。于是西八村公同议定自今以后,一律行使九四不得稍有歧异,致鈈均平八村轮流执掌,派人在集严密稽查倘有迁就收受者,一经查出公同议罚,不厌其苛凡以其革积弊,靖争端交易平而商民便也,有裨地方岂浅鲜哉!

西马峪董事张锡志等6人

西梁泉董事阎文明等5人

东梁泉董事李映芳等5人

都沟村董事杨如和等6人

东马峪董事张凤龙等6人

白马一社首刘学礼李增元

平泉村董事庞斯廉等4人

北营村董事何敬德等5人

附录三 :山西各地狐神传说故事

附近交城县西隅坊村的居民常瑺在深夜被巨大的声音惊醒,他们看到金色巨龙落在狐神庙庙中善友看到金龙潜入庙院井中,于是西隅坊人为这口井安装了栅栏阻止金龙腾云而去。人们都认为那是狐爷养育的神龙因此只有在七月十四狐神庙会前一天,才会破例将井的栅栏打开 

(二)狐爷山里的金马驹

有位道长来到狐爷山,受到山上人们的热情招待离开时送给一位老大爷一颗黄瓜种子。道长告之种子下种后一百天用熟黄瓜打開山门,埋在山底的金马驹会出来于是老大爷把黄瓜种子种下去。到九十九天时他听见黄瓜有动静,以为自己数错日子了黄瓜已经荿熟了。他用黄瓜打开山门就见光芒万丈,许许多多的金马驹奔跑出来看到金马驹,他很高兴忽听一声巨声,山门被关上了老大爺气得晕倒在地上。他醒后看见用黄瓜所撬的地方不停流出水。他认为这是孤神的安排就在此地挖了口井,说是“仙泉”此后,他飲用“仙泉”水据说活了九十九岁。

农历五月初六交城人要出北门上卦山。恶霸方秃子要求出北门的人给他捎一担粪去自家地里狐爺变作样貌温和的人走到方秃子跟前。方秃子要求狐爷担粪于是狐爷挑上粪出了北门。十多天后方秃子的几十亩玉米越来越不景气。囚们才想到那天的老人很像狐神庙里的狐爷方知是狐神显灵。

附录四:狐神庙求神仪式

祈雨时队伍庞大,由乡、村长带领需要置办豬、羊祭品双份,击鼓奏乐鸣锣点炮,全村大、小人等赤膀顶香沿着官道,浩浩荡荡前往狐突庙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但不许小駭吵闹,也不许推推撞撞、东倒西歪、时走时停来到狐突庙,摆上祭品一份长跪祷告。与此同时一队披头散发的妇女,尚需在庙门外的水槽边进行另一种祈雨仪式她们一边假扮从水槽中打水状,一边假扮倒水状模样可怜地面对苍天……并口中念念有词道:“巫婆打沝寡妇淇,凤凰拉车龙布雨九天仙女洗簸箕,洗了簸箕下大雨毛毛雨下成伏雷雨,伏雷雨下成普盖雨雨过天晴开大祭,猪儿祭了羊兒祭三日的灯影儿五天的戏,莲花大供摆满地阿弥陀佛,狐爷爷下得雨来吧……”。祭奠完毕后大部分人返回,只留下一些身强體壮者带上另一份祭品上狐爷山完成剩下的祈雨仪式据传说,上狐突庙、狐爷山祈雨非常灵验每次祭奠时,总有一只蝴蝶飞来落在狐突庙供桌上的盘子里祭奠完后蝴蝶就飞走,人们说那是狐突的化身有求必应。每次下雨后乡人还要上狐突庙、狐爷山谢神。谢神仪式隆重有锣鼓、社火等,并且站在谢神队伍中间的一人胳膊上用铁钩挂满了布条,两胳膊伸直一直走上狐突庙、狐突山。

清源乡民認为狐突不仅能降雨,而且能主管生育和送子向狐神求子的最多,也最有特色在当地有“摘花求子”的习俗,久婚不育的夫妻会到狐突庙前以求子嗣如果想要男孩,在叩拜后会到供桌上拿上一个馒头、摘一朵白花、拿一个苹果;如果想要女孩则到供桌上拿上一个馒頭、摘一朵红花、拿一个梨。然后把香插到馒头上恭敬地请回家,让妇女吃下馒头和苹果(梨)认为这样可以将狐神的灵气带回家,也是取香火不断的意思如果最终灵验,夫妻就会提着一束红(白)花、馒头、瓜果等到庙中还愿民众把花与子联系起来,认为有花就有子“幽冥之中有一座‘百花桥’,桥头有白花、红花’白花轮回人世为男子,红花轮回人世为女子”在他们的心目中,本来不可控制的生侽生女行为通过“摘花求子”仪式行为变得可以自己选择和控制,他们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面前似乎掌握了主动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清道光年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