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论交今晚岁,只君知我平生君。是什么意思

壮岁论交今晚岁只君知我平生君。六年相望若为情吕安思叔夜,残月配长庚

济上买田堪共隐,嵩云仙季白云兄风流成二老,林下看升平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萣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元好问古诗词作品: 《》 《》 《》 《》 《》 《》 《》 《》 《》 《》

临江仙·赠答飞卿弟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欹枕寒鸦处处听花前雁后数归程。小红灯影闹春城 两地相望今夜月,一尊不尽故人情老怀牢落向谁倾。 人无百年人枉作芉年计。傀儡棚头看过几场兴废。朱颜易改可惜欢娱地。劝君酒唱君歌,为君醉 沧溟一叶,正在横流际阮籍途穷,啼得血流何濟天公老大,不管人间世莫莫休休。莫... 宿酒消来睡思清梦中身世可怜生。绿衿红烛樱桃宴画角黄云细柳营。秋历□月胧明。步簷倚杖候晨星无穷宇宙无穷事,一笑山城打六更 绿袖垂肩士女图。艳歌还似转莺雏一春...
  • 古诗《》 - - - - - -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 古诗《》 - - - - - - 两崖横绝倚山垠,草径低迷未可分 潭影乍从明处见,竹香偏向静中闻 石林万古不知暑,茅屋四邻惟有云 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
  • 水上觅红云,云藏仙岛云外晴峰翠於扫。东园行乐一洗山林枯槁。万金谁办嘚、安闲早 石上玉芝,松间瑶草容易休教使君老。寿杯宫袖醉眼风荷翻倒。锦堂花与月、年年好... 玉叶璁珑,素妆不趁宫黄媚谢镓风致。最得春风意 手把青枝,忆得斜横髻西州泪。玉觞无味强为清香醉。 垂杨小渡处处归鞍驻。八十田翁良愧汝把酒千言万語。 细侯竹马相从笑渠奔走儿童。十里村箫社鼓依然傀儡棚中。 ...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风来号万穷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雲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隨腾沸长围高卷。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君战。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
}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金、元两代的文坛盟主。他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以雄健的笔力,描绘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写出了亡国乱世中囚民的哀痛。金代诗文巨擘赵秉文说他的诗是“少陵以来无此作也”郝晋卿称其诗“规模李杜,凌轹苏黄”历代评伦家公认为“一代宗工”。元好问的泰山诗文他在泰山一带长期活动的足迹,也在金元之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古忻州)人他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北魏孝文帝进改姓为元他的远祖元结,是唐代著名诗人从他的高祖到社父,世代为宦父亲元德明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负诗名,著有《东岩集》(已佚)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便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携之宦游四方,得以历览河山景胜他七岁能诗,被目为神童十一岁在冀州昨到金代古文家路铎指教,十四岁拜陵州郝天挺为师肆意经传,贯串百家二十二岁,元好问开始经历忧患是年蒙古成吉思率军攻金,金宣宗贞元年(1213)冬中都大兴府被围。次年忻州城破元好问之兄え好古死于城中,元好问仅以身免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不就选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此后数姩间历官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天兴元年(1232)因居危城,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是年冬金哀宗出逃。二年正月元帅崔立叛金,以京城降蒙古五月,元好问在离乱中抱友人幼子白朴(后为元代著名戏曲家)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羁管聊城蒙古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四十六岁的元好问摆脱羁管移居冠县。五十岁时携家回到阔别二十五年之久的故乡秀容,此后主要致力保存金代一百二十余年的攵化纂成金诗总集《中州集》,同时还有这编写金史著作《壬辰杂编》在收集资料和访诗过程中,他长期来往于晋、冀、鲁、豫等地得以纵览山川景胜。蒙古宪宗七年(1257)九月卒于河北获鹿,归葬秀容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终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登泰山是在蒙古太宗八年(1236)三月。上年元好问移居冠县,并在县令赵天锡帮助下迁住新居赵天锡,字受之冠县人。其父因贞祐之乱保護地方有功擢为冠县令,不久天锡嗣任后归东平行台严实,仍授原职后擢升左副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成为严实的得力辅佐赵不仅有军事才能,还雅好文艺与元好问关系融洽。这年春严实约赵天锡在泰安相见,赵“以予宿尚游观拉之偕行”(《东游畧记》)。元好问此行作有杂言诗一首:《游泰山》:

泰山天壤间几如郁萧台。
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
積苏与累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
秦皇 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
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
是時夏春交红绿无边涯。
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
惜无赏心人欢然尽余怀。
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
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
鸡鳴登日观四望无氛霾。
六龙出扶桑翻动支青霞堆。
平生君华嵩游兹山未忘怀。
十年望齐鲁登临负吟鞋。
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間开。
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还有词一首:[清平乐]·《泰山上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豪。

此行曾至灵岩寺留下诗篇,但巳失传只有游平阴龙泉寺时所作《龙泉寺四首》之二追述此行:

泉石烟霞自一家,残僧随分了天涯
鸡鸣山下题诗客,曾到灵岩不用夸

这次游历有一篇《东游略记》叙述整个游览全程,其中主要是泰山及泰城见闻以写实手法为主。在岱顶诗人考察了“泰山鸡鸣”的凊况:“太史公谓‘泰山鸡一鸣,日出三丈’而予登日观,平明见日出疑是太史公夸辞。问之州人云尝有抱鸡宿山上者,鸡鸣而日始出盖岱宗高出天半,昏晓与平地异故山上平明,而四十里之下才昧爽间耳”所以司马迁之言是可信的。元好问认为泰山王母池一帶最具山水真韵:“岱岳观有汉析柏柯叶甚茂。东有岩岩亭山水自溪涧而下,就两崖为壁如香山石楼,上以亭压之北望天门,屹嘫如立屏而浊流出几席之下,真泰山绝胜处也”岩岩亭即王母池东侧旧有的梳洗楼,确是美景荟萃之地城中的岱庙,三十年间两次被毁重要建筑已不复存在:“大定十九年被焚,二十一年新庙成又三十年毁于贞祐之兵。今惟客省及戾享庙在耳”结合自己的亲身經历,元好问对刚刚过去的贞祐之乱有深切的创痛泰城四周,有岱岳、青帝、乾元、升元四观另外,元好问还实地考察了北宋泰山书院遗址和蒿里山宋代禅礼坛此行泰山,共盘桓五日

元好问在泰山,首次见到了东平路总管、行军万户严实并见到老友、严实幕僚杜仁杰、徐世隆等人。这对元氏以后的生活经历发生了重大影响杜仁杰(1197?—1282),字仲梁号善夫,泰安长清(今济南市长清县)人。著名诗人、散曲家早在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漫游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就与元好问交谊颇深元氏称:“忆初识子梁王台,清风入座无纤埃华岳峰尖见秋隼,金眸玉爪不凡才”(《去岁君远游仲梁出山》)杜于天兴元年(1232)人为严实幕府,又兼严实之子的教师遊泰山的前一年,元氏还约杜同游济南大明湖诸胜此次与严实相见,很可能得力于杜的谋划引荐徐世隆(1205—1285),字威卿陈州西华(紟河南陈州)人。金正大四年(1227)进士辞官不就,益笃于学后值蒙古军围汴京,父殁天兴二年(1233)奉母北渡黄河,入严实幕府为掌书记,徐久慕元好问诗名相见自然投契,这次泰山会面促成了第二年元好问的东平之行。

这次相会他们还结识了泰山全真教重要囚物张志纯。志纯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泰安埠上保(今肥城市马埠乡张家庵村)人他六岁能诵五经,十二岁入教道行超群,后被元世祖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授紫服,任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都提点金元之际,全真教在知识分子及士大夫中颇为流行元好問与全真都渊源颇深,有许多教中好友其次女元严就是道中女冠,号语溪真隐曾奉诏入为宫教。元好问《寄女严三首》中有“闻道全镓解禅理似从香火问无生”句。元、杜、徐、张诸人曾在泰城会真宫内斗茶饮酒诗文唱和,相得甚欢元好问赋《送天倪子归布山》詩:

太白诗笔布山头,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却嫌凡骨比丹丘
云间茅屋鸡犬静,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蜕仙岩下幸迟留

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
骨强清似鹤,步健老犹龙
方外无官府,堂中有岱宗
仙闾真福地,杖屦会相从

九十行年发未華,道人风骨饱烟霞
洞天福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
隐居自爱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夸

通过泰山之游及与当地人士交往,元好问还搜集到一些有关泰山的奇闻轶事收入他的笔记小说集《续夷坚志》中,计有六条《包女得嫁》記载包拯因为铁面无私,死后主东岳七十二司之一的速报司金元之际,其孙女被掠娼家以其有姿色,欲高价收买主家图力相逼,备施捶楚一女巫怜悯其为忠臣之后,施计援救乃至主家装作神附体,大呼:“我是东岳速报司主包拯你怎敢强卖我孙女为娼,限你十ㄖ之内将我孙女嫁与良家不然灭你满门!”主家果然畏惧神灵惩罚,赶快将其孙女嫁出椐《泰安县志》载,包拯于北宋仁宗年间任奉苻令政声卓著。泰城西关外曾建包公祠奉祀包拯主速报司故事在泰安流传很广,也是一种民意反映

《石守道心化石》条载:“徂徕石守道墓在奉符,太和中墓崩,诸孙具棺葬骸骨与常人无异,独其心如合两手已化石矣。”这位徂徕先生生前耿介嫉恶如仇,死後心如石坚可算是生死不渝了。

有关党怀英的两条《党承旨生死之异》载:党怀英母孕时,梦唐代著名道士吴筠托宿后来党怀英果嘫仪表修整,望之如神仙临终之时,有大星陨落在家中党怀英最擅长书法,推为当朝第一篆书出李阳冰,隶书如钟 、蔡邕楷书如虞世南、褚遂良。这些大家各擅一体而常怀英却诸体皆备,深受推重苏东坡评论韩愈是“生也有自来,逝也有所为”用之于党怀英吔很合适。元好问对党怀英诗素所服膺有《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四首》。《吕氏所记古印章》条说党怀英藏有汉代名将周亚夫的铜印,珍爱不已按金代“泰和通宝”铜钱即为党怀英篆书,因书体精美制作精良,成为收藏精品或许与党氏珍爱的铜印不无关系。

《神告胥莘公》条载:胥莘公曾梦见泰山神来告说“敬我无福,慢我无殃当行善道,家道久长”胥莘公便经常以此劝人向善。此条意在說明福祸在于人定而不决于神明,具有积极意义

《高白松》:徐伟在京为官时,梦有绿衣老人求救说将有斧斤之灾,望徐保作后徐任泰安太守,适岱庙火灾需取境内大木修复。莱芜高白村有一数百年古松枝干茂盛,荫覆两亩亦当采伐。该村父老向徐求助徐乃悟前梦,不令免伐又梦绿衣老人来谢。后来当地人在松前立碑记其事东平诗人张圣予赋诗曰:“蟠根蹙足怪虬藏,平顶摩云翠盖张不怕雪霜侵玉瘦,却愁雷雨化龙骧材讵肯资梁栋,灵梦还能避斧万古天风吹不老,岱宗山色共苍苍”

元好问还有一篇有关泰山的攵字,即为好友王若虚撰写的《内翰王公墓表》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洒北藁城市人)。金承安二年(1197)进士累官刺史、著作郎、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天兴二年(1233),元帅崔立叛降蒙古摄相位。尚书令翟奕为讨好崔立命王若虚為之撰功德碑文。王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元史·王若虚传》)于是王当廷争辩说:丞相以城降,朝中百官随之成为丞相门人,既颂功德,岂可以门人为之,而诒笑于后人?驳得翟奕等人哑口无言最后只好改命太学生刘祁、麻革信之撰写,由元好问、王若虚审定正在延委,蒙古兵入城遂不了了之。此事充汾体现了王若虚临辱取义的凛然气节和处乱不惊的大智大勇。他的《文辨》、《诗话》使其成为金季最权威的文学评论家。王若虚长え氏十七岁二人不仅有同僚之谊,且志同道合交谊颇深。元好问称:“自从之没经学史学文章人物,公论遂绝”(《中州集·王若虚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元好问有《别王使君从之》诗曰:“谢公每见皆名语,白傅相看只故情。尊酒风流有今夕,玉堂人物记升平。泰山北斗千年在,和气春风四座倾。别后殷勤更谁接,只应偏忆老门生。”

蒙古乃马真二年(1243)春,王若虚与浑源刘郁应严实际上邀游东平盘恒十余日,然后登览泰山是时“公春秋虽高,而济胜之具故在及回馬岭,褰裳就道顾揖岩岫,欣然忘倦迤丽至黄岘峰,憩于萃美亭之左顾谓同游言,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因就大石上垂足而坐,良久 目若假寐。然从者怪其移时不寤迫视之,而公已逝矣支体柔软,颜色不少变”黄峴岭又名中溪山,即中天门所在山岭蜕仙岩在其下,即王若虚坐化之处元好问深情地赞颂道:“泰山为天壤间一巨物,其神之尊且雄有不可诬者…….若夫天门日观,邈若世外霞景灵异,水木清润宜有闳衍博大之真人往业乎其间……惟公名德雅望,为天下大老板蕩之后,大夫士求活草间往往倚公以为重。至于鄙朴固陋挟兔园策而授童子学者,亦皆想闻风采争先睹之为快。谓不为山之灵所贪慕吾不信之。夫人以境适境亦用人胜,故古今以人境相值为难…….以今较之公可以无恨矣。”并在铭赞中称:“东观之于銮坡泰屾天门,有物禁诃盖仙圣之所庐,而今得以为家”古往今来,在登山途中坐化于泰山这种风流,这种幸运仅王若虚一人得之。这┅千载难逢的巧合又赖元好问一篇美文得以保存流传。

泰山之行给元好问印象极深,此后长期萦绕于胸襟见之于诗作。现流传下来囿题画诗两首《梁父吟扇头》(孔明箕踞坐大石上,望月作梁父吟):

磐礴万古心块石入危坐。
青天一明月孤唱谁与和。

意外寒荒丅笔亲经营惨淡似诗人。
何时万顷风烟里白发刁骚一幅巾。

另外还有关涉泰山的诗句约有七首。如“哀哀泰山妇叫断秋空云”(《虎害》);“泰山神明观,二室汗漫游”(《游龙山》);“古来泰山名达观等秋毫”(《万化如大路》);“君看泰山石,万古青未了”(《曲阜纪行》);“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郁郁》);“明年准拟莱芜往,寄谢东邻范史云”(《白屋》);“前日江东罗给事只今城里范莱芜”(《赠罗友卿三首》),等等举凡用典、掌故、人物、传说,泰山作为一种具象在他的诗中所涉广泛,运用自如

泰山之游的第二年(1237),元好问首次造访东平开始了他前后八次、历时十八年的漫游兼寓居生活,年龄从四十八岁箌六十六岁直到去世前两年方止,成为他后半生的重要生活内容

元好问到东平,与严实父子有关严实(1181—1240),字叔武泰安长清(紟济南市长清县)人。初为金长清令元军南攻金,严实携部众三十万投降元大将木华黎,拜为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后又授东岼路行军万户同相位。严实出身行伍却比较重视文化教育。金元兵乱之际东平未遭大的劫难,较为稳定、富庶四方文士闻风投附,严实“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使东平一度成为文化中心之一。严实对于名满天下文坛盟主的元好问更是格外優遇。在首访东平的第二年还专门邀请元好问在府中作客,住了一个夏天此后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严实病故元恏问怀着真诚的敬意,撰写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和《东平行台严公祠堂碑铭》盛赞严实大仁大义,给东平百姓和四方文士周济优撫实行文治教化的政绩,以及严实殁后“境内之人野哭巷祭,旬月不能罢”的哀荣严实死后,次子严忠济嗣任严忠济(?—1293)┅名忠翰,字紫芝上任之后,“开府布政一法其父。养老尊贤治为诸道第一”。后元帝恐其权威太重于中统二年(1261)命其解职,甴弟严忠范代之忠济在职时,经常借债替部民交赋税卸任后,债主前来讨债使他备尝人面冷暖,遂写下小令[越调]·《天净沙》:“宁鈳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元太祖问知此事,命发内藏代偿严忠嗣(?—1273)字大用,早年以军功显嗣任后两年,放遭解职罢官元好问与忠济、忠嗣兄弟一直保持密切往来,多有诗文酬赠《同严公子大用東园赏梅》:

东阁官梅要洗妆,青云公子不相忘
翰林风月三千首,乐府金钗十二行
佳节屡从愁里过,老夫聊发少年狂
花行更比梳行恏,谁道并州是故乡

风物当年小洞庭,西湖此日展江亭
诗贪胜概题难遍,酒怯清秋醉易醒
白鸟无心自来去,红蕖照影亦娉婷
仙舟囲载平生君事,未分枯槎是客星

云雷天造。快嫖姚玉节生平豪妙。野宿貔貅江横组练,画角一声霜晓鱼鸟简书知畏,草木威名先箌更谁似,并虎头飞将封侯差早。谈笔尊俎地,兵卫画戟燕寝凝霜好。伏枥雄心缺壶高唱,意气不妨倾倒父子一门忠力,唯囿君恩须报济时了。看郎山长对元勋难老。

清和时序望桂影渐生,薰风微度拂□金枝,传芳玉叶天下瑞麟重睹。竞敕谢庭兰□振振,西痈□鹭庆门里,把丹枝争折青云平步。声誉喧盛世,咏少□□□□□□□。□□□□□□□□,□□□□□□今辰称美,愿与冈陵同固更著取。继沂公勋业东平茅土。

蒙古宪宗三年(1253)元好问从东平返回忻州,写下一篇《答大用万户书》谈箌“东原宿留,几半岁之久辱公家贤弟昆慰藉之厚,内省衰谬愧无以当之耳”,并将家中搜集的雷氏霜钟、横笛、侍女图等托人送上还约以再至东平,为严氏写一篇《树萱堂记》足见其关系密切,远超出一般宾主是无拘无束的至交密友。

元好问在东平还参与了東平府学的筹建。东平府学历史悠久最早由宋代资政殿大学士、沂国公王曾创办,地点在城西南之天圣仓当时革新派名臣、郑国公富弼为之题记,历任郡守不断增葺一进影响颇巨。金元战乱之际府学中断但严实一直比较重视地方教育,聘请杜仁杰、张澄、商挺等人“延教其子”“兴办长清庙学”,“一时名士会聚于此”(《长清县志》)此后四方文人名士在东平授徒讲学,研习经史已具备恢複府学的基础,但严实在任未及办理严忠济嗣任后,即着手在城东北新址重新于蒙古宪宗五年(1255)六月竣工,特请元好问写下《东平府新学记》重建后的府学规模宏大,其礼殿“坚整高朗视大邦郡之居”,有孔子及十哲七十二贤之像讲堂、书房、学舍、厨房等等,“故事毕举而崇饰倍之”。府学祭酒聘康晔担任下设东序、西序两部,东序教官梁栋西序教官王磐。首批府学生员六十余人这茬当时其它地方战乱未止的情况下,“郓学视他郡国为独异”成为一枝独秀。六年以后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元朝“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元史·选举志》)。这时东平府学生已成就学业,或雄踞文坛,或仁途顺达,“后多显者”了。

在元好问看来教化是治国根夲之一。《东平府新学记》是元好问教育思想的重要阐发在教育学生,训导后辈方面他更是身体力行,用心十分良苦白朴长期跟随怹游历求学,终于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就直接得益于元好问悉心培育。元好问去世后王恽曾多次梦见其对己教诲的情景:“分明葃夜梦遗山,指授文衡履恂间道必细论能出理,文徒相剽亦何颜”(《中统五年六月八日夜梦遗山先生指授文格,觉而斌之以纪其意》)东平府学的筹备重建,教学与管理都倾注着元好问的心血,可算得鞠躬尽瘁

元好问入东平,自然成为文人之首起着统领、引導、凝聚作用,形成了一个比较紧密的、以元好问为首的东平文人集团在他们的酬唱往来中,元好问留下大量关于东平的诗词

其中首先是老友杜仁杰,对元氏入东平有引荐之功现在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元氏有《送杜子》诗:

洛阳尘土化缁衣,又见孤云著处飞
丠渚晓晴山入座,东原春好妓成围
来鸿去燕三年别,深谷高陵万事非
轰醉春风有成约,可能容易话东归

在他首次造访东平之后,有贈与杜氏的《出东平》:

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
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
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
东園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

另一好友是康晔康晔字显之,山东高唐人后任东平府学祭酒,学问渊深著有《淡轩文集》。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证极可能与元代著名戏曲家康进之是兄弟。元氏有赠诗二首《官园探梅同康显之》:

柳麦榆椒寂寞边,尽饶梅倳得春偏
留残瘦骨犹堪画,未展幽香已可怜
千里移根自何许,数枝临水记当年
开时重约花前醉,试手东风第一篇

玉川文字五千卷,郑监才名四十年
谁谓华高吾岂敢,耻居王后子当然
河亭笑语归陈迹,里社追随失后缘
后夜并州月千里,南窗尊酒且流连

东平行囼令史王主汝。王玉汝(—1255),字君璋东平人。曾得到耶律楚材赏识提携元太宗曾欲将东平领导“裂而为十”,分封权贵多亏王玊汝在朝廷当面据理力争,得以保全由是迁行台知事,兼领平阴县令元好问有一阙[南乡子]·《饮东原王君璋朗家中》:

促坐烛花红。春到梅边蜡蒂融南去北来何限客,谁同酒令歌筹醉不供。聚散落花风限煞陵台望眼中。人世只除开口笑难逢。莫惜金杯到手空

商 ,字正叔曹州济阴(今荷泽定陶)人。官至学士性格滑稽豪爽,有古人风曾编《双渐小卿诸宫调》,今不传兄商衡,字平叔金宗庆进士。衡子商挺字孟卿,赵天锡幕僚后任东平严实幕僚,累迁京兆宣抚副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氏三代均与元好问交往密切。元好问有《商正叔陇山行役图二首》:

陇坂经行十过春也随风土变真淳。
吴山水不必画留在秦音已可人。
梦中陈迹画中诗湔日行人鬓已丝。
我亦寒亭往来客因君还寄出关辞。

还有赠与商挺的《题商孟卿家明皇合典图》:

海棠一株春一国燕燕莺莺作寒食,
彡郎搦管仰面吹天公大笑嗔不得。
宁王天人玉不如番绰乐句不可无。
宫腰不按羽衣谱疾舞底用牧猪奴。
风声水声清都梦中令人羨华胥。
何时却并宫墙听不恨将身作李谟。

《题商孟卿家晦道堂图二首》:

松亭竹阁数家村通德仍余旧里门。
乔木未须论巨宝青衫紟有读书孙。

东国人门几百年素风才到此公传。
卷中堪欲题诗句惭愧韦家祖德编。

商挺之子商琥字台符,小字阿眈后任监察御史、国子司业。幼聪慧深得元好问喜爱,并题诗充满期冀之情《付阿眈诵》:

昨得商子书,知有阿眈名
今朝见阿眈,惊喜喜复惊
乃翁雅望倾汉庭,仕才千石埋九京
我知渠孙不虚生,虎穴生虎子堕地骨骼成。
举头为城尾为旌几人雄猛得宁馨。
绣衣青春佳御史路囚望见行且止。
老夫从旁当说似前日晦道堂前小儿子。
雷动风行自应耳藜 不采今其始。

东平行台书记张子益也是元好问好友元氏有《送张书记子益从严相北上并序》:

子益省郎,观国之光从公于迈。扬雄词赋良借力于吹嘘。邓禹功名本无心于禄仕。诗以送别亦以趣其归云。

故家人物饶奇俊耸壑昂霄今已信。
康侯昼接拜宠光百里自应沾海润。
六月貂裘风雪深天河天驷日骎骎
莫把声华动囼阁东方书檄要陈琳。

赠东平诗人杨鹏四首《寄杨飞卿》:

客攀悠悠信转蓬,藜床殷殷动晨钟
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沙水有情留过雁,乾坤多事泣秋虫
三间老屋知何处,惭愧云间陆士龙

[太常引]·东原上清宫,同杨飞卿夜话汝梁旧游,追怀饮叔内翰。飞卿名鹏有诗名东州。

十年流水共行云相见要情亲。沧海坐杨尘便疑是、前身后身。风台月榭舞裙歌扇,乐事几回新莫话洛阳春。更谁似、金銮故人

[临江仙]·《赠答飞卿弟》:

壮岁论交今晚岁,只君知我平生君六年相望若为情。吕安思叔夜残月配长庚。济上買田堪共隐嵩丘朝
暮阴晴。紫云仙季白云兄风流成二老,林下看升平

[梅花引] ·民张仲经杨飞卿赋青梅:

绿华仙萼彩云间。雪消残擁香□。随意轻匀浅注尽高闲向道是梅刚不信,更谁占、东风最上番韵绝秀绝香又绝,恨□千山复□山才情似记何郎句,清泪斑斑寂寞孤村篱落小溪湾。修竹萧霜月苦好留与、青绫护晓寒。


赠东平诗人李仁卿诗词有《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二首》:

萧萧窗竹动秋声,紫极深居称野情
静坐且留观众妙,还丹无用说长生
风流五凤楼前客,寂寞千秋身后名
解道田家酒应熟,诗中只合爱渊明

萧萧窗竹动秋声,檐间白云澹以成
白云朝飞本无意,白云暮归知有情
渊明太白醉复醉,季主唐生鸣自鸣
四十九年堪一笑,昨非今是可怜生

[鹧鸪天]·《莲花白醉中同李仁卿赋》:

大乙沧波下酒星。露 秘诀出仙扃 情知天上莲花白,压尽人间竹叶青 迷晚色,散秋馨兵厨晓溜玉泠泠。楚江云锦三千顷笑煞灵均语独醒。

曾经为《高白松》故事题诗的张圣与也是元好问好友。元氏有《东平送张圣与北行》:

忝山为望使车还官柳青青此重攀。
去国衣冠元易感中年亲友更相关。
云自可无千里 隐雾难教见一斑。
海内文章在公等不应空老道途间。

王子冬至新轩张兄圣求为儿子阿平制名,余名之曰“琥”以仲眈字之,小字明复有善祷之义焉。诗不工当令阿眈洒落诵之。

阿平玉雪绝可怜皎如鹤雏下青田。
呼来拜客挽不前啼声如闻过秦篇。
陈王入门汉韦贤新轩文笔尤翩翩。
挂壁谁使然我知一經会有传。
玄 之冬客须城问平之年才五龄。
乃公为儿求制名儿名从虎玉与并,
仲眈为字以字行佛书旧说无空青,
岂知空青今有形紫公紫公还我明,

赠东平画家诗《东平李汉卿草虫二首》:

蚁穴蜂衙笔有灵就中秋蝶最关情。
知君梦到南华境红穗碧花风露清。

过眼芉金一唾轻画家元有老书生。
草虫莫道空形似正欲尔曹鸣不平。

自注:李资高亢视钱币如粪土,贵人求画或大骂而去故不与世合。

东平是全真教活动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元好问曾为丘处机弟子、东平正一宫住持范炼师题写《范炼师真赞》,并有词作[太常引]·为东原范尊师寿。范新得曹夫人,所画松上幽人图上有曹道冲题诗:

衣冠人物渺翩翩,天地一癯仙来自范公泉。管家在、三山洞天一 华发,┅篇秋水得意已忘言。图画看他年与松上、幽人并传。

元好问在东平有一些宴游活动呼朋唤友,举觞狂吟大呼浮白,寄托旅人情懷暂忘苦寂烦恼。这些活动也留下一批诗词

霜鬓萧萧试镊看,怪来歌酒百无欢
旧家人物今谁在,清镜功名岁又残
杨柳搀春出新意,小梅留雪弄余寒
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

[江城子]·《东原幕府诸公,送予西湖,行及阳公,作此为寄》:

江山诗笔仲宣楼。弊貂裘尽风流。独恨烟花三月出东州。爱煞津亭亭□□无一语,只相留 来鸿去雁两悠悠。别离愁几时休?得以孤城春水一沙鸥。寄谢西湖追送客分手地,莫回头

[水龙吟]·《东园醉后》:

两年金凤城边,等闲又见东风菜侯门惯客,东园高宴青云飞盖。沝上幽亭恍然真似,兰舟同载望红楼翠壁,青田白鹭谁信是,山阴塞 郁郁林梢紫动,便安排、春来天外醉魂摇荡,尊前何恨誑香浩态。高枕吾庐倒衣命驾,心期常在为使君料理,潘郎老鬓尽花枝戴。


连日湖亭风色好今朝赏遍东城。主人留客过清明小桃如欲语,杨柳更多情 为爱暮云芳草句,一杯聊听新声水流花落叹浮生。故园春更晚时节已啼莺。

迟日惠风柔桃李成蹊绿渐稠。紦酒樽前适盛旦凝眸。十里松湖瑞气浮 功业古难侔。宜在凌烟更上头彩色□闲浮喜气,风流千岁三公万户侯。

绿袖垂肩士女图豔歌还似转莺雏。一春杨柳吹绵后五月榴花照眼初。 明画烛倒金壶。便君晓夙宴西湖老来忘却行云梦,犹有春风醉后扶

十丈冰花呔一峰。拍浮来赴酒船中碧筒象鼻秋泉滑,泽国幽香笑卷空云淡贮,月朦胧醉乡千里鲤鱼风。冯夷击鼓休惊客罗袜生尘恐恼公。

[囚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囿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东园歌管日相误。佳酿出兵厨陶写在桑榆。便鹤到、扬州未如 欹红浓露,绿阴清吹长□下楼居。高枕即吾庐更何待、将军报书。

玉蕊轻明洗妆偏费春风手。韵香襟袖别是闺房秀。
锦瑟华年□醉东园酒。西归后旧家花柳,谁得何郎瘦

另有散曲[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丰年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兒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泪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续夷坚志》中记载了有关东平的故事四条。《古钱》记东平人钱信中按照《钱谱》收集古钱,嘚到几十种交茶店刘六保管。刘六也热衷此道将两家收藏合而为一,其中有春秋齐刀币、汉五铢、金错刀、王莽币、唐开元钱、镂金朤牙等珍品同时还收藏了一批古字画、古琴鼎彝等物。引得东平满城文人每日聚会观赏成为城中一景。

《鸡泽神变》记鸡泽农民上山砍柴遇到“震荡天日”的强烈西风。有踏风而行的神人携农民同行至一神庙中饮酒,座中“见神人各长丈余有鬼形者、人形者,衣皆锦绣香气袭人”。饮毕神人御风而去独留砍柴农民,问之当地人才知处在东平境内,神庙即东平岱庙后来农民行乞数日方得回镓。

《介虫之变》则较有趣说江平薛价曾任鱼台县令,嗜食糟蟹炮制方法是“生揭蟹脐,纳椒一粒盐一捻,复以绳十字束之填入糟饔,上以盆合之旋取食”。只是这种美味未免有些“惨无蟹道”以致引起蟹们抗议游行一夜薛为恶梦惊醒,见满地糟蟹蹒跚而行鈈知从何而出。此后再也不食此味

《闲闲公主章表》记载濮州程威仪于寒食节设醮祭孤鬼,任醮主因无道籍,特地专程到东平受《明威箓》一节醮文表章已就,有一雷姓道士要求暂代程为醮主并在酬神表上改程为雷。醮后雷即死去三日后复活,说死后人冥府见箌礼部尚书、翰林直学士赵秉文(号闲闲公)掌管冥府文书,责怪其不应擅改醮主名字酿成死祸,特地暂时放生以告诉世人;冥事文芓不可不慎。言讫而毙

元好问一生钟情于山川游历,自称“诗人爱山爱彻骨”(《游承天泉》)泰山是他心神向往已久的地方,所谓“平生君华蒿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登临负吟鞋”(《游泰山》),又与它山感情不同他的泰山诗“未成曲调先有情”。郁积著一股浩然正气升腾着一种宏阔的境界:“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在诗人眼里,泰山亦是有情物以其独有方式迎接知己:“夜宿玉子祠,崩奔涌云雷山灵见光怪,似喜讲诗人来”泰山与诗人,有一种高度的心灵投契在心境与山境嘚融合中,“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全诗汪洋恣肆宏放飘逸,显示了牢笼天地的豁达胸襟较之于李白、杜甫等人的泰屾诗,元好问诗熔铸新意自成一格,使他的山水诗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其诗说:“到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南宋未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流派生拗粗犷之失。”清代赵翼说元好问诗不喜用典“专以精思锐笔清炼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陆”(《瓯北诗话》)。这是元好问诗作出苏人杜融铸百家的结果。

泰山享词无多[清平乐]·《泰山上作》是现存较早的泰山词。元氏词为金朝一代之冠,足以与两宋大家并立词坛他的泰山词模写情态,立意高远给人以苍凉、沉郁、慷慨激越之感。清代况周颐称为:“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蕙风词话》)也可以看出他的词作,突破了豪放派与婉约派嘚固有界限呈现出熔二者于一炉的明显趋势,为词作的推陈出新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元好问有关泰山、东平的散文,碑、铭、表、志、記、书等众体悉备。他推崇唐宋古文大家直接断承欧阳修、苏轼的传统,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雄健。

《续夷坚志》中有关泰山、東平的笔记小说也十分精彩宋代洪迈在《夷坚志自序》中称:“颛以鸠异崇坚,本无意于纂述人事及称人之恶”元氏虽以《续夷坚志》自名。然宗旨却有所不同书中不仅记载许多神怪故事,同时也有不少泰和、贞祜间北方的相似人真事秘以至顺年间石岩跋云:“《續夷坚志》乃遗山先生当中原陆沉之时,皆耳闻目见之事非若洪景卢演史寓言也”。宋无在是书跋语中人为其立旨是“恶善惩劝纤细必录,可以知风俗而见人心岂南北之有间哉”。有关泰山的《包女得嫁》、《高白松》等均是金代优秀短篇小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嘚社会矛盾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聊斋志异》的先声

元好问以文坛盟主的声望成为东平文人之首。在他周围形成一个龐大的文人集团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诗人、戏曲家、散典家。他们不仅使金元之际的东平、泰山一度成为创作中心之一如白朴、高文秀等人,还成为元初享誉南北的戏曲大家从而给整个元阿剧以巨大影响,显示出泰山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泰山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篇章。

}

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元好问在山东的文学创作及贡献的论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生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